计量职称论文范文篇二 运用现值计量模式的意义 摘要:现值计量模式与其他的计量模式相比而言,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历史成本为代表的传统计量模式反映的是过去的信息,而只有现值能提供未来的信息,因而相关性强,能为信息使用者未来决策服务,同时现值的运用,丰富、发展了财务会计理论,因此对现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值计量,计量模式,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了,财务会计确认范围也相应地扩大,“纯粹”的历史成本模式已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出被计量对象的价值。因此,以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会计更符合逻辑性;从相关性来讲,它能给投资者和使用者更有用的信息。由于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的出现,必然会为公允价值尤其是现值的运用,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现值(Presentvalue),也称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折现的金额。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等准则中,广泛采用了现值的计量属性,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理念。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的认识深入,现值计量的运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广泛地运用现值计量是财务会计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与其他的计量模式相比,现值计量的意义在于: 一、采用现值计量能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信息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除法律、法规和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从这一原则已经被公认为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但是,这一计量属性也带来了一定麻烦:(一)、是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所以历史成本计量有时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二)、财务会计从面向过去转变为面向未来发展。传统财务会计主要提供的都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财务会计的发展。人们难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直接获得有关企业未来价值方面的信息,当会计信息使用者有这方面的需要时,只能借助于其他的学科或自己的主观预测。而引入现值计量属性就能更多地提供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这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有时比已实现的利润更为重要,因为现金流量才是投资者的最终目标,从而使财务会计在面向未来信息方面大大的前进一步。现值计量所提供的未来现金流量可以给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二、采用现值计量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 资产是“能够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但历史成本原则强调的是过去。而现值计量属性主要是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它即符合资产的定义,因此,采用现值计量通过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可以计算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它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价值和无形资产价值。无形资产价值既包括外购的无形资产价值和自创的无形资产价值。这样,解决了目前会计准则对自创的无形资产不予计量的弊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全面地了解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从而很好地为信息使用者面对未来进行决策。 三、采用现值计量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我国会计人员数量多,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的会计人员只熟悉简单的会计核算,不具备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基本财务观念,这种现状造成会计人员对现值计量属性理解非常不够,运用起来会比较困难。就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新准则中的现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要求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另外,现值计量属性需要对未来诸多因素进行主观判断,对职业判断水平的"要求较高,但是,我国的现实是很多会计人员这种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有待提高,这进一步增加了现值计量属性计量结果的不可靠性和运用的局限性。。[内容来自"岁月联盟"] "四,采用现值计量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 现值是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是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价值量。我国目前的企业财务人员很少关注时间价值,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理财活动,尤其是在通货膨胀较高、企业风险较大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采用现值计量属性可以使企业加深对货币时间价值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和水平。[内容来自"岁月联盟"] 五、现值计量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资产、负债观 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它包含二个要义: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因此,从未来经济利益角度来界定资产,确实反映了资产的核心和本质。采用现值计量资产价值就是按照资产定义的要求计量资产价值的,它是按照资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来确定资产价值。如果资产在未来现金是净流入,则是正资产,反之,如果资产在未来现金是净流出,则是负资产。用现值计量资产价值与以往的传统意义上会计计量有较大不同,历史成本按照投入成本计量资产价值,公允价值采用资产的现时价格作为资产价值,而现值计量采用资产未来经济利益来确定资产的价值。根据未来的现金流入或流出来判断资产的属性。从这个意义讲,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可能很难理解以现金流定义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属性。例如:当你用月供按揭一套房产,如果你自己住的话,每月的现金流支出大于房子的可变现净值的话,那么,现金流将会为负数,则房子是负资产;假设你出租的话,每月的租金收入加上房子的可变现净值大于每月月供的现金流出。则房子是正资产。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符合上述规定的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且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时,确认为负债。现值计量负债的价值就是按照负债的定义的要求,计量负债价值的,如果该笔负债在未来现金是净流入,则是负负债;反之,如果资产在未来现金是净流出,则是负债。例如:一个企业拥有一笔长期负债,且在未来一断时间控制或拥有,如果现值计算出的其创造的利润流入大于其利息现金流出的话,那么该笔借款现金流为正,则是负负债;相反,如果在未来期间其带来的现金流入小于其现金流出,那么该笔借款现金流为负,则是负债。采用现值计量使资产与负债不再向以往那样泾渭分明,同时,将管理会计的许多观念引入财务会计当中,丰富、充实财务会计理论,促进了财务会计的发展。 六、现值计量将从根本上改变会计的职能 传统的会计观念认为,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职能,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 (一)会计核算职能 主要是利用会计本身特有的方法,将复杂的经济活动通过归集、整理、分析,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为管理者提供财务信息。它包含有三层意思: ①会计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核算方法,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 ②反映职能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反映,即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事前反映主要是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效果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对经营管理做出决策和采取措施;事中反映是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计划或预期的目标进行;事后反映则是通过算账、报账,提供能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现状的核算指标。 ③会计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要有完整的和连续的记录,并按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考核经济效果。 (二)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加以控制和指导,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会计监督除货币监督,还有实物监督。会计监督的内容,是从本单位经济效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进行的全面监督。会计监督必须根据计划、预算、定额以及各种有关规章制度等,通过对经济、业务的核算,分析和检查来实现。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或预算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合理使用资金,促进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值的运用,会计的内容和作用在不断的发展,会计的职能也在逐渐扩展,还进一步延伸到预测、分析、决策、信息会计职能等。 (三)会计预测职能 对过程进行控制,首先要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做出规划。提出控制目标,做出规划(包括计划和预算),进行目标管理,是“过程的控制”的基本要求。由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预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人们要制定发展规划,筹划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重大问题的决策,都需要进行事先的周密考虑和科学的预见,而预测正可以提供这种服务,它可以对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对各种决策可能造成的结果,做出估计或判断,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会计预测是会计人员对会计对象未来发展的一种预先反映。会计人员不仅可以对资金运动这一客观存在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反映,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预测其未来。会计预测具有超前性,它是对未来资金运行的事先反映,因而能够突破资金运动的现实规定和历史界限,科学逻辑地推测未来。这样,会计预测所获取知识便成为一种独立能力,走在实践前面,指导经济活动。 (四)会计分析职能 有了控制目标,还要在计划或预算的执行过程之中和执行之后,把控制目标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矛盾、找差距、挖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进行会计分析,挖掘内部潜力,是“过程的控制”的核心。 反映经济业务,并不是会计的最终目的,只是提供分析研究的“原料”。更重要是要根据核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业绩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认识经济活动中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总结经验,找出经济活动规律,是“观念总结”的关键。 会计分析方法包括:(1)定性分析:是指分析人员运用自己的主观判断,对企业的资金成本、利润等方面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2)定量分析:是指运用统计技术,考察事物的规定性,从而把握事物性质的一种分析方法。(3)静态分析:它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成果,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4)动态分析:它是对企业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5)预测分析:它是对企业经济活动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五)、会计决策职能 所谓决策,就是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在现代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决策失误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与浪费。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而预测与决策都需要掌握大量的财务信息,这些资料都必须依靠会计来提供。因此,为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奠定基础的参与决策的职能,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运用各项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做出最优决策,是“观念总结”的集中表现。决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它是缜密的计算和有根据的预测的有机结合。决策需要会计参与,这是由会计工作的对象和作用所决定的。会计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和成果,只有会计参与了决策,决策才不会陷入盲目性。 (六)会计信息职能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经济信息,除具有经济信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无论从客观方面,还是从宏观方面考察,会计信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必须从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输出、反馈等环节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管理。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他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经济越发展,经济活动越复杂,个人经验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小,会计信息的作用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决策者所拥有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数量不同,经济决策成败的概率也必然不同。会计信息对经济决策的重要性,使得会计信息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七、现值计量的局限性 现值计量属性的致命缺陷是主观性强,并因此影响了它的可靠性。在确定某项资产的贴现值时,必须先确定以下四个因素:资产尚可使用年限、某资产可能产生的预计净现金流量、净现金流量流入企业的具体时间以及折现率。这些因素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通常只能靠主观预计。预计净现金流量是多少以及何时流入,很难找到客观的、令众人信服方法,因此主观随意性可想而知,而且不同的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由于现金流量事实上都是在未来期间均匀地发生,而计算现值时预计净现金流量又只能按照时点来表述,于是通常只能假设净现金流量发生在期末,从而导致现值偏小。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得那些已经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被规定可以采用现值计量属性的经济事项,也多数停留在理论上,在实际计量中运用很少。另外,现值计量属性与传统会计在某些方面还不能融为一体。现值计量作为一种尝试与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的传统会计的调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用现值计量所得的收益与传统会计收益是不一致的;现行会计原则诸如客观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都不能接纳现值计量属性;现值计量的主观性导致其不宜用于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凡此种种都影响现值计量的广泛运用。[内容来自 "八、结论 总之,现值计量属性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它的应用不仅是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会计理念的变化,这种新理念将给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带来重大变革,丰富、充实了财务会计理论,促进了财务会计的发展,开辟了会计学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1-6 2 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王光远.福建教育出版社 3 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 陈国辉。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尉然 看了“计量职称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机电职称论文范文 2. 高级会计师职称论文范文 3. 化工职称论文范文 4. 职称业务报告范文6篇 5. 会计评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晕啊~~学校图书馆里的论文一大堆,跑到这里来找啊?兴许,你还没用过万方、维普等期刊论文数据库吧?那么,就去学校的图书馆(网上)瞧瞧吧。随便找几篇,拼拼凑凑就可以啦~~~如果,你实在要现成的搜索一下:免费 毕业论文就可以了。要是肯出钱,就更容易找到了。
20世纪30年代以来,会计学界就逐渐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会计就是一个计量过程。查特菲尔德说:“会计理论的根本改善将始于资产计价程序的变革,”FASB在第五号概念公告中列举了五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1970年的第4号报告中提出,会计的“功能在于提供有关经济主体的数量信息(主要具有财务性质),以便作出经济决策”,因为数量信息是经营决策所需信息的基础。197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它在讨论备忘录《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结构:财务报表要素及其计量》中写道:财务报表要素(资产,负债,产权,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是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其转移资源的义务以及这些资源的投入,产出或变动的数量表现(quantitative representation)。日本会计学家井尻雄士(Yuri Iriji)教授在1979年出版的专著《会计计量理论》中对会计计量问题作了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西方实证和规范会计研究者都开始认真研究现值会计问题,并均已取得重大突破。在实证会计研究方面,90年代兴起的、以资本市场不那么有效为前提的计量观发现:会计计量在股票计价和企业定价中有明确和重要的作用。 我国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认为:“计量,是指在财务会计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并予以确认,使其转换为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信息”。我国会计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一直在倡导顺应国际会计和经济发展大趋势,在我国会计中积极稳妥地采用现值和公允价值。1997年—2000年,财政部明确要树立公允价值观念,但又规定暂时不采用现值;2001年初,因资本市场上的一些利润操纵现象,提出尽量回避公允价值,但现值运用还有增加。尽管如此,我国现行具体准则仍有90%以上涉及公允价值或现值,但对其计量和审计均缺乏具体指南;2006年年初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修改后的新准则在内容上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增加了会计计量属性的内容,新准则第九章第四十一、四十二条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帐并且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这一新内容的增加,改变了过去对会计要素始终以单一历史成本作为计价依据的局面,会计要素将由单一会计计量属性模式过渡到多种会计计量属性模式。 本文主要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进行研究。以会计计量属性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以及国外的理论观点,对常用的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一一展开研究,首先对其涵义进行分析,其次,对各个属性的优缺点进行一一讨论。在研究公允价值时,联系到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本文着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运用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说明。最后,结合五种计量属性的各自特点,对计量属性的现实选择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在进行计量属性的选择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
唉,跑这上面搞毕业设计了哟~~~~~
关于企业会计计量属性的若干探析教育论文
[摘要] 资产的价值量可以按其成本属性计量也可按其收益属性计量。不同计量属性下会计数据的经济意义不同,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同,计量过程的复杂性也不同。不同的计量属性可以体现资产的不同实现方式。计量属性的选择,应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出发,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我国新会计准则采用了多种成本、公允价值、收益属性构成的计量属性体系,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有跨越性进步,相形之下,我国会计计量制度则需要完善。
[关键词] 计量属性;综合计量模式;制度;规范性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计量属性的采用作了重大调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计量属性制度。现行制度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重新安排,一方面需要在会计实务中准确执行方可体现其优越性,而深刻理解计量属性的意义、特点是正确采用各种计量属性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新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所做的调整,在当前环境下又可能还存在某些缺陷,需要加以论证、分析,以便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计量属性及种类诠释
从理论的角度,会计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然而,任何对象都有不同特性方面的量,我们通常指明某种对象的数量时,都是指其特定方面按特定条件计算的数量。
资产都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因此,资产的计量可以针对其自然属性也可针对其社会属性。资产自然属性即物理特性方面,主要有重量、体积、面积、容积、包装单位、功能单位等;资产的社会属性即资产的价值属性方面,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企业的任何资产都由支付一定代价而获得,又都最终用来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因而某一单位物理量资产所含的价值量,既可按其所费代价(成本)计算,也可按其可换入的经济利益(收益)计算,即资产价值量的计量有两种不同的计量属性。现代会计的“计量”主要指价值量方面的计量。
成本和收益并不是资产价值计量属性的最后区分。首先,无论成本角度还是收益角度的量,都存在于初始(取得时)、现时(持有期间某时点)、未来(未来存续期间)等特定时间条件中,按不同时间条件,计量属性可分为初始成本、现时成本、未来成本、初始收益、现时收益、未来收益;同时,无论成本量或收益量,可以按个别交易价格确定也可以按市场普遍价格(即“公允价值”)确定,而一项资产按市场普遍价格确定的成本一般又代表相同条件下的收益。因此计量属性可进一步区分为初始个别成本(即“实际成本”)、现时个别成本(如“重置成本”)、未来个别成本、初始个别收益(如零售企业按售价确定的商品价值)、现时个别收益、未来个别收益(如“未来现金流量”)、初始或现时或未来普遍成本/收益(公允价值)。其次,无论按个别还是普遍价格,计量又总是以价值量的实现方式为依据。如不同资产的现时个别收益有的按销售条件确定(如“可变现净值”)而有的需按分配条件确定(如“股权份额”),同一资产的未来成本/收益可按资产正常运用可获收益(未来现金流量)确定,也可按各种方式下可收回的价值(即“可收回金额”)确定。再次,一个时点的成本或收益可按当前时间条件确定,也可按其他时间条件确定。如一项资产可采用初始成本确定为其现时成本(即“历史成本”);某些资产的现时成本还可以结合未来成本计算(如“摊余成本”)。最后,一项资产的成本或收益可按某一计量属性确定,还可采用多种计量属性(或条件)计算。
二、会计计量属性的意义与合理选择计量属性的依据
财务会计的核算是一个由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环节有机构成的过程。记录、报告的实质是对确认、计量结果的正式记录和报告,换言之,会计确认和计量共同规定着会计记录、报告项目的具体数据内容,从而直接影响着财务报告的性能和质量。而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就是确认、计量基础的应用结果。计量基础包括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其中计量属性是影响会计计量行为和结果的关键因素。因此,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成本、收益两类不同的计量属性下,计量所针对资产价值量的构成内容不同,资产价值量的经济意义不同,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作用不同,即有用性不同。成本计量属性下的资产价值量代表为该资产所牺牲的资产价值量,从投入角度或至少应收回角度说明资产价值量;而收益计量属性下的资产价值量则代表一项资产的未来时间价值或预期可获价值量,从效用角度或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角度说明资产数量。
由于两类计量属性下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因而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的`确认方式不同。以损益为例。采用成本计量属性时,一个期间分别确定收入、费用,收入按所获得资产的现时价值确定,费用按所耗费资产的成本确定;采用收益(或成本/收益)计量属性时,则按资产的期末价值与期初价值差额确定本期损益,或按资产成本与收益差额归属本期部分确定本期损益。
采用不同计量属性,会计计量过程的技术复杂程度不同,并由此导致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不同。当资产计量采用实际成本属性时,一项资产的价值量完全依据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耗费资产的价值量确定,影响数据可靠性,可比性的因素也较少;采用其他属性时,资产价值的确定均程度不同地依据间接计算、估计、选择、判断,计量过程技术程度较高,可变空间较大,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受相关人员思想道德、专业能力的影响很大。
不同的计量属性,可以充分体现资产的不同收益形式。在成本/收益或收益计量模式下,不同性质的投资性资产其收益的确定依据不同,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直接在市场交易,价值随市价变动;投资期相对固定的金融资产,有相对固定的收益率;股权性资产的收益则是以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份额为标准的。因此,只有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才可针对各种资产特点,准确计量其收益。
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一个时点的财务状况和一个期间的经营成果会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无疑,采用不同计量属性时,前述三个方面的差别最终都要归结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不同。
根据计量属性的意义与不同计量属性的特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环境,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出发,综合考虑所涉及的各种因素。
依据一:经济环境要求。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获取方式和实现收益方式不同,计价条件和价格标准也不同。从经济环境(包括国际会计协调环境)的客观情况出发,依据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体现资产运行方式特点、采用合理的计价条件和价格标准,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选择计量属性的基本原则。
依据二:计量依据的可靠性。某种计量属性,只有存在可靠的计量依据条件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是有用的。因此,是否存在可靠的计量依据是选择计量属性应考虑的首要因素。比如,存在活跃市场及其公开报价并且有可靠证据证明这种报价,是采用公允价值属性的必要条件;有可靠资料、标准能据于计算某资产存续期间的货币流入,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属性的必要条件。
依据三: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以这些属性为基础的其他计量属性(如摊余成本),确定资产价值量时通常要经过较为复杂的专业计算或职业判断。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普遍具备相应专业能力,否则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得不到保证。依据四:相关制度的规范性。前已述及,一种计量属性可有多种不同的计量标准,如“可收回金额”可依据“公允价值”确定也可依据“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时,资产价值的确定又都程度不同地依据间接计算,很多时候还需要在多种情况中估计、选择、判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必然行为,当着相关制度规范性不强时,企业必然会“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各取所需甚至“合法造假”,而监督部门的监督则将无据可依,从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将无从保证。
三、我国现行会计计量属性及其评价
新准则制订前我国采用的是“成本计量模式”,即以实际成本(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新准则关于计量属性的调整,主要是采用了“综合计量属性模式”,即采用了多种成本、公允价值、收益属性构成的计量属性体系,明确了各种时间、不同资产可采用的计量属性。
就存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加工取得的在取得时按实际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盘盈增加的按重置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按历史成本;发生跌价时按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减成本费用)。
就长期股权投资而言,为初始计量以现金支付取得的,按实际成本;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按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企业合并形成的分三种情况,即同一控制下以支付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的合并方式形成的,按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同一控制下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按发行股份的面值,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按实际(合并)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属于对子公司投资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活跃市场没有报价的按实际成本;属于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投资后,当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大于初始投资成本时,按公允价值基础上的权益份额;持有期间按净损益及其现金股利分配导致的权益增减份额调整。发生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固定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自建的,按历史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约定价);盘盈的,按重置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的,按历史成本(折旧);发生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无形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自行开发的按历史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公允的约定价),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按公允价值(依据活跃市场报价,活跃市场无现行出价则依据类似交易的最近价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以从购买方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对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达成的公平交易价进行估计)。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的,按历史成本(摊销);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金融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加费);持有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减值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交换不具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的资产不能可靠确定公允价值时,按实际成本;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交易所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按公允价值: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可靠计量的,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放弃资产的对价);当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为可靠(如需支付补价)时,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后续计量为按所属资产种类。
由新准则构建的现行会计计量制度,总体而言是科学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有跨越性的进步。但当前经济转型及会计与国际协调的特殊背景,决定了我国会计制度尚处于重要的建设过程之中。因此,现行会计计量制度又难免存在某些需要完善之处。
1.新会计准则重构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计量属性体系或综合计量模式,是现行会计计量制度的最大亮点。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一直采用以实际成本、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而新制度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计量属性,并在实际上包含了初始、现时、未来成本或收益(价值)属性的全面应用。这既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企业经营业务变化和信息使用者所需会计信息变化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客观需要,又体现了会计国际协调发展趋势的要求。同时,相对于国际准则强调公允价值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我国在实际应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方面又保持了适度的谨慎性,界定了适用范围,并明确了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实际成本),只有在能保证可靠计量条件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的原则。这就使得新的会计计量模式既适应环境要求,又在实际运用中具有我国特色,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产权和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欠充分、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尚须提高的实际情况更为吻合,从而体现了“相关性”、“可靠性”要求。
2.现行会计计量属性的最大缺陷是制度的规范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允许同类情况采用不同计量属性。如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期末计量,“通常采用成本模式,满足特定条件情况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2)同一计量属性允许采用不同标准计量。如公允价值一般指“活跃市场报价”,但无活跃市场的可以“按照一定的估值技术等合理方法确定的价值为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既可用“传统法”预测又可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测。(3)规定的估计(选择、判断)标准缺乏通用性、具体性、可验证性。这方面情况比较普遍,如公允价值的一般判断标准(“活跃市场”的“报价”)、公允价值的估值标准(“以企业可以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参照同行业同类资产最近交易价格”)、资产减值时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标准(“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以及预计折现率选择标准(首先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无法获取市场利率的使用替代利率估计)、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有“商业实质”的标准等等,都没有指明统一、具体、可供查验的依据。这一缺陷的存在,势必对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甚至客观性带来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减新准则的改革效应,应予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桂荣.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陆建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05,(5).
[4]李建卿.浅议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2).
目 录一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背景和意义 1(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 1(二)新准则出台的历史背景 1(三)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意义 2二、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2(一)第一个层次,它是起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 2(二)第二个层次,主要是38项具体准则 21、一般业务准则 22、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 33、报告准则 3(三)第三个层次,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3三、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 3(一)基本准则有所变更 3(二)存货管理办法发生变革 4(三)计量基础有了较大的变革 4(四)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重大改变 4四、针对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思索 5(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引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5(二)新准则有些定义虽然明确,需要会计人员好好理解和学习 5(三) 新会计准则更加强化了会计的功能 5(四)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 从容面对新准则带来的挑战 5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绪论:2006年2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构成。和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作了较大的改动。一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背景和意义(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我国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适用于上市公司。这是中国会计界的里程碑,它将推动中国向更现代的经济模式过度,并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二)新准则出台的历史背景1、全国人大于1999年修订了《会计法》,国务院于2000年制定并发布了《企业财务报告条例》,这些新的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以及会计要素的定义都作了新的规定,但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由于没有同步修订,依然有效,造成了在执行过程中事实上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之间的不一致,相互抵触。为了与会计领域的最高法律、条例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需要对现行准则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 2、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重组、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等,它需要新的会计准则来规范新出现的经济事项。 3、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频繁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以及对股票市场的冲击,也暴露出会计准则的不完善,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的滞后性以及主观性导致整个会计、审计行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4、中国加入WTO以来,发达国家设置种种壁垒阻挠中国市场化地位,并且诉诸各种反倾销诉讼使中国遭受了大量经济损失。如2004年欧盟在评估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时,就设置了独立于双边协定和WTO规则之外的条款:即必须建立一个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记录,该会计记录应当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最后,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重新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有这些是促动我国推动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最直接的动力。(三)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意义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为宗旨,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对信息供给的约束,有效地维护了投资者的知情权,有利于社会公众作出理性决策。二是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始终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架起了密切中外经贸合作的会计技术桥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四是促使上市公司提高会计质量,更好地保护投资者作为信息不充分一方的利益。同时促使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总之,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将对规范我国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新准则的主要内容(一)第一个层次,它是起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的总提要求等。它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二)第二个层次,主要是38项具体准则它对我国目前各个行业的企业存在的各类经济业务,明确了会计处理的具体原则和规范。具体准则根据基本准则制定,主要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1、一般业务准则它主要规范各类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或有事项、收入、建造合同、政府补助、借款费用、所得税、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租赁等准则项目。一般业务准则的编号大部分排在新准则体系的前列。2、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它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生物资产、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石油天然气开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等准则项目。3、报告准则它主要规范各类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等准则项目。此外,为了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提供规范和指导,新准则体系中还包括了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相当于新旧会计标准的衔接办法。(三)第三个层次,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作为整个准则体系共同的应用指南,规范新准则体系下会计科目的设置、财务处理、报表体系的构成、报表项目的内容、报表格式等。三、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新会计准则体系已由财政部颁布,即将在全国实施。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新会计准则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实际,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较好地处理了会计的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关系。颁布和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结束了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历史,必将对我国的会计事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广大会计工作者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准则较旧准则在修订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基本准则有所变更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完善了会计一般原则。原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具体规定了13项会计一般原则。这些原则都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国际上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新准则将原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是因为基本准则中再规定“一般原则”较难解释,与国际惯例也难以协调,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能体现该章的内容实质。同时对原准则规定的12项原则进行了适当调整:将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会计基础在总则中进行了规定。(二)存货管理办法发生变革新存货准则下,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影响。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例如,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下降。(三)计量基础有了较大的变革新基本准则不再把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把原来权责发生制原则改为了记账基础。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四)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重大改变《所得税》准则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准则没有按照原《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那样,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而是直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2—所得税》,采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得出税后利润即净利润[4]。自财政部1994年发布《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来,我国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基本是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并存。绝大多数企业采用了应付税款法,而本准则引入了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等概念。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而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进行重新计量。因此本准则实际只允许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这是对所得税会计的一个革命性变化。由于许多会计人员甚至是许多注册会计师对纳税影响会计法缺乏实际经验。可以想象本准则将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实行难度最大的准则之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性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四、针对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思索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引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使得资产的价值更吻合其实际的市场价值,更好地反映经济事实,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第三方很难判断企业所采用的公允价值实质上是否真正“公允”。同时,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也使得企业计价灵活,选择空间增大,从而必须防止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二)新准则有些定义虽然明确,需要会计人员好好理解和学习如新无形资产准则把“研究”、“开发”定义得尽可能确切、完整,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界定。但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要正确地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故在实践中对同一种情况,不同的会计人员会产生不同的职业判断。 (三)新会计准则更加强化了会计的功能我们知道, 会计的基本功能是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但会计的功能决不仅限于此。它要和国家其他政策相配合, 体现对特定产业的政策扶持。以新的《无形资产》准则为例, 它就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相配套, 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政策扶持。《规范纲要》中提到, 国家将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 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而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无疑会提升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 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从而提高他们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 (四)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 从容面对新准则带来的挑战首先, 企业的财务主管有必要阅读一下已经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这样, 可以先行了解新准则将会带来哪些变化,企业现有的会计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是否可以满足这些新要求。其次, 由于新准则数量倍增, 而且所要求的会计处理方法越来越复杂, 顺利实行的关键是拥有足够且胜任的财务人员。财务主管须了解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具有什么样的专业资格, 还需要哪些培训以迅速提升能力和补充知识,企业可能要增加一定数量的会计人员。第三, 财务报表作为企业业务表现最主要的一份“成绩单”。新准则实行之后将对财务状况以及经营业绩产生什么影响, CFO乃至财务董事都有必要了如指掌。第四, 由于企业财务核算都已在不同程度使用了电脑系统, 新的会计数据的采集、处理可能带来的软件和硬件的升级要求也不得不纳入考虑范围。 结论:由此我们看到,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内容更多,核算更复杂,信息披露更严格,这样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带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较大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也能为国家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资料,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原创的,新鲜的,希望能帮到你
研究目的与意义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财务会计过程的始终,是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模式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会计计量模式的运行效率。会计计量是以货币计量单位实施的价值计量,这就决定了会计计量属性必须是计量客体能够用货币单位测定或计量的方面。随着会计和经济的发展,会计计量的内容日益丰富,范围逐渐扩大,会计计量的技术逐渐完善、发展和提高,会计计量的作用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探索会计理论发展规律,把握当代会计发展方向,研究会计理论和方法,就离不开研究会计计量和会计计量属性,因此研究会计计量属性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引用参考文献是会计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也是衡量会计毕业论文成功与否的依据之一。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会计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李维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1-32.
[2] 王雄元,张士成,高祎.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8(4):87-96.
[3] 何佳,张晓农.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研究报告[R].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1 年深圳综字第 0043 号.
[4] 林有志,张雅芬.信息透明度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J],会计研究,2007(9):26-34.
[5] 汪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2004(7):107-114.
[6] 凌江红.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105.
[7] 翟华云.审计委员会和盈余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6(6):50-57.
[8]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3):4-13.
[9] 于富生,张敏.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成本: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93-96.
[10]郑新源,刘国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财会通讯,2008(8):98-118.
[1]蔡庆梅。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1:73.
[2]帅勇。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6,01:135-136.
[3]杨柠境,刘中友。 职业道德与会计诚信[J]. 中外企业家,2016,02:200.
[4]潘湛明。 对财务会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 科技风,2016,02:273.
[5]邱梓轩,孟宪军。 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问题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4:47-48.
[6]邓妍鑫,田倩。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风险与应对措施[J]. 财经界(学术版),2016,02:137+28.
[7]赵婧一。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浅析[J]. 亚太教育,2016,04:119.
[8]毛晓明。 浅析当前社会的会计诚信问题[J]. 信息化建设,2016,02:186.
[9]金媛媛。 我国会计行业诚信缺失问题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6,04:148-149.
[10]张粒尘。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其治理途径[J]. 财会学习,2016,03:84-85.
[11]郭子宾。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调查与改进路径[J]. 财经界(学术版),2016,03:179.
[12]王金凤,刘强。 新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 新经济,2016,11:95-96.
[13]王红。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及其防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7:170-171.
[14]沈旭东。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 财经界(学术版),2016,06:257.
[15]常根萍。 浅议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J]. 经营管理者,2016,06:57.
[16]刘娜娜。 试论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性[J]. 经营管理者,2016,06:67.
[17]林春燕。 浅论中国公司会计诚信如何建立[J]. 现代商业,2016,12:156-157.
[18]李艳。 浅析会计诚信问题[J]. 中外企业家,2016,08:76-77.
[19]梁景瑜。 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和重建探究--以餐饮业为例[J]. 中外企业家,2016,11:104.
[20]解淑。 基于社会契约理论的会计诚信问题探究[J]. 经营管理者,2016,06:65.
[1] 陈小林,陈作习.论内部控制审计动因、成本与收益[J].财会月刊,2010,(20):77-79.
[2]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孙璐.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审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4]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 戴维斯·诺思.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 于玉林.试论面向新世纪的内部审计制度[J].审计研究,2000,(6):17-21.
[7] 方堃.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9,(3):38-40.
[8] 余玉苗,黄兵海.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4,(3):37-38.
[9]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0.
[10] 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 陈青.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述评与实现[J].企业研究,2010,(12):23-25.
[12] 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财经,2006,(5):119-122.
[13] 何卫东.论非执行董事对于公司战略的参与[J].南开管理评论,1999,(4):20-22.
[14]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 靳磊.企业战略审计初探[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0,(4):22-25.
[16] 李嘉明,赵志卫.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内部审计的构想[J].中国软科学.
20世纪30年代以来,会计学界就逐渐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会计就是一个计量过程。查特菲尔德说:“会计理论的根本改善将始于资产计价程序的变革,”FASB在第五号概念公告中列举了五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1970年的第4号报告中提出,会计的“功能在于提供有关经济主体的数量信息(主要具有财务性质),以便作出经济决策”,因为数量信息是经营决策所需信息的基础。197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它在讨论备忘录《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结构:财务报表要素及其计量》中写道:财务报表要素(资产,负债,产权,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是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其转移资源的义务以及这些资源的投入,产出或变动的数量表现(quantitative representation)。日本会计学家井尻雄士(Yuri Iriji)教授在1979年出版的专著《会计计量理论》中对会计计量问题作了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西方实证和规范会计研究者都开始认真研究现值会计问题,并均已取得重大突破。在实证会计研究方面,90年代兴起的、以资本市场不那么有效为前提的计量观发现:会计计量在股票计价和企业定价中有明确和重要的作用。 我国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认为:“计量,是指在财务会计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并予以确认,使其转换为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信息”。我国会计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一直在倡导顺应国际会计和经济发展大趋势,在我国会计中积极稳妥地采用现值和公允价值。1997年—2000年,财政部明确要树立公允价值观念,但又规定暂时不采用现值;2001年初,因资本市场上的一些利润操纵现象,提出尽量回避公允价值,但现值运用还有增加。尽管如此,我国现行具体准则仍有90%以上涉及公允价值或现值,但对其计量和审计均缺乏具体指南;2006年年初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修改后的新准则在内容上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增加了会计计量属性的内容,新准则第九章第四十一、四十二条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帐并且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这一新内容的增加,改变了过去对会计要素始终以单一历史成本作为计价依据的局面,会计要素将由单一会计计量属性模式过渡到多种会计计量属性模式。 本文主要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进行研究。以会计计量属性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以及国外的理论观点,对常用的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一一展开研究,首先对其涵义进行分析,其次,对各个属性的优缺点进行一一讨论。在研究公允价值时,联系到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本文着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运用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说明。最后,结合五种计量属性的各自特点,对计量属性的现实选择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在进行计量属性的选择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
关于企业会计计量属性的若干探析教育论文
[摘要] 资产的价值量可以按其成本属性计量也可按其收益属性计量。不同计量属性下会计数据的经济意义不同,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同,计量过程的复杂性也不同。不同的计量属性可以体现资产的不同实现方式。计量属性的选择,应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出发,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我国新会计准则采用了多种成本、公允价值、收益属性构成的计量属性体系,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有跨越性进步,相形之下,我国会计计量制度则需要完善。
[关键词] 计量属性;综合计量模式;制度;规范性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计量属性的采用作了重大调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计量属性制度。现行制度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重新安排,一方面需要在会计实务中准确执行方可体现其优越性,而深刻理解计量属性的意义、特点是正确采用各种计量属性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新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所做的调整,在当前环境下又可能还存在某些缺陷,需要加以论证、分析,以便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计量属性及种类诠释
从理论的角度,会计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然而,任何对象都有不同特性方面的量,我们通常指明某种对象的数量时,都是指其特定方面按特定条件计算的数量。
资产都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因此,资产的计量可以针对其自然属性也可针对其社会属性。资产自然属性即物理特性方面,主要有重量、体积、面积、容积、包装单位、功能单位等;资产的社会属性即资产的价值属性方面,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企业的任何资产都由支付一定代价而获得,又都最终用来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因而某一单位物理量资产所含的价值量,既可按其所费代价(成本)计算,也可按其可换入的经济利益(收益)计算,即资产价值量的计量有两种不同的计量属性。现代会计的“计量”主要指价值量方面的计量。
成本和收益并不是资产价值计量属性的最后区分。首先,无论成本角度还是收益角度的量,都存在于初始(取得时)、现时(持有期间某时点)、未来(未来存续期间)等特定时间条件中,按不同时间条件,计量属性可分为初始成本、现时成本、未来成本、初始收益、现时收益、未来收益;同时,无论成本量或收益量,可以按个别交易价格确定也可以按市场普遍价格(即“公允价值”)确定,而一项资产按市场普遍价格确定的成本一般又代表相同条件下的收益。因此计量属性可进一步区分为初始个别成本(即“实际成本”)、现时个别成本(如“重置成本”)、未来个别成本、初始个别收益(如零售企业按售价确定的商品价值)、现时个别收益、未来个别收益(如“未来现金流量”)、初始或现时或未来普遍成本/收益(公允价值)。其次,无论按个别还是普遍价格,计量又总是以价值量的实现方式为依据。如不同资产的现时个别收益有的按销售条件确定(如“可变现净值”)而有的需按分配条件确定(如“股权份额”),同一资产的未来成本/收益可按资产正常运用可获收益(未来现金流量)确定,也可按各种方式下可收回的价值(即“可收回金额”)确定。再次,一个时点的成本或收益可按当前时间条件确定,也可按其他时间条件确定。如一项资产可采用初始成本确定为其现时成本(即“历史成本”);某些资产的现时成本还可以结合未来成本计算(如“摊余成本”)。最后,一项资产的成本或收益可按某一计量属性确定,还可采用多种计量属性(或条件)计算。
二、会计计量属性的意义与合理选择计量属性的依据
财务会计的核算是一个由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环节有机构成的过程。记录、报告的实质是对确认、计量结果的正式记录和报告,换言之,会计确认和计量共同规定着会计记录、报告项目的具体数据内容,从而直接影响着财务报告的性能和质量。而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就是确认、计量基础的应用结果。计量基础包括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其中计量属性是影响会计计量行为和结果的关键因素。因此,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成本、收益两类不同的计量属性下,计量所针对资产价值量的构成内容不同,资产价值量的经济意义不同,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作用不同,即有用性不同。成本计量属性下的资产价值量代表为该资产所牺牲的资产价值量,从投入角度或至少应收回角度说明资产价值量;而收益计量属性下的资产价值量则代表一项资产的未来时间价值或预期可获价值量,从效用角度或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角度说明资产数量。
由于两类计量属性下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因而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的`确认方式不同。以损益为例。采用成本计量属性时,一个期间分别确定收入、费用,收入按所获得资产的现时价值确定,费用按所耗费资产的成本确定;采用收益(或成本/收益)计量属性时,则按资产的期末价值与期初价值差额确定本期损益,或按资产成本与收益差额归属本期部分确定本期损益。
采用不同计量属性,会计计量过程的技术复杂程度不同,并由此导致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不同。当资产计量采用实际成本属性时,一项资产的价值量完全依据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耗费资产的价值量确定,影响数据可靠性,可比性的因素也较少;采用其他属性时,资产价值的确定均程度不同地依据间接计算、估计、选择、判断,计量过程技术程度较高,可变空间较大,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受相关人员思想道德、专业能力的影响很大。
不同的计量属性,可以充分体现资产的不同收益形式。在成本/收益或收益计量模式下,不同性质的投资性资产其收益的确定依据不同,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直接在市场交易,价值随市价变动;投资期相对固定的金融资产,有相对固定的收益率;股权性资产的收益则是以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份额为标准的。因此,只有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才可针对各种资产特点,准确计量其收益。
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一个时点的财务状况和一个期间的经营成果会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无疑,采用不同计量属性时,前述三个方面的差别最终都要归结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不同。
根据计量属性的意义与不同计量属性的特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环境,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出发,综合考虑所涉及的各种因素。
依据一:经济环境要求。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获取方式和实现收益方式不同,计价条件和价格标准也不同。从经济环境(包括国际会计协调环境)的客观情况出发,依据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体现资产运行方式特点、采用合理的计价条件和价格标准,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选择计量属性的基本原则。
依据二:计量依据的可靠性。某种计量属性,只有存在可靠的计量依据条件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是有用的。因此,是否存在可靠的计量依据是选择计量属性应考虑的首要因素。比如,存在活跃市场及其公开报价并且有可靠证据证明这种报价,是采用公允价值属性的必要条件;有可靠资料、标准能据于计算某资产存续期间的货币流入,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属性的必要条件。
依据三: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以这些属性为基础的其他计量属性(如摊余成本),确定资产价值量时通常要经过较为复杂的专业计算或职业判断。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普遍具备相应专业能力,否则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得不到保证。依据四:相关制度的规范性。前已述及,一种计量属性可有多种不同的计量标准,如“可收回金额”可依据“公允价值”确定也可依据“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时,资产价值的确定又都程度不同地依据间接计算,很多时候还需要在多种情况中估计、选择、判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必然行为,当着相关制度规范性不强时,企业必然会“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各取所需甚至“合法造假”,而监督部门的监督则将无据可依,从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将无从保证。
三、我国现行会计计量属性及其评价
新准则制订前我国采用的是“成本计量模式”,即以实际成本(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新准则关于计量属性的调整,主要是采用了“综合计量属性模式”,即采用了多种成本、公允价值、收益属性构成的计量属性体系,明确了各种时间、不同资产可采用的计量属性。
就存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加工取得的在取得时按实际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盘盈增加的按重置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按历史成本;发生跌价时按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减成本费用)。
就长期股权投资而言,为初始计量以现金支付取得的,按实际成本;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按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企业合并形成的分三种情况,即同一控制下以支付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的合并方式形成的,按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同一控制下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按发行股份的面值,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按实际(合并)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属于对子公司投资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活跃市场没有报价的按实际成本;属于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投资后,当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大于初始投资成本时,按公允价值基础上的权益份额;持有期间按净损益及其现金股利分配导致的权益增减份额调整。发生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固定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自建的,按历史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约定价);盘盈的,按重置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的,按历史成本(折旧);发生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无形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自行开发的按历史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公允的约定价),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按公允价值(依据活跃市场报价,活跃市场无现行出价则依据类似交易的最近价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以从购买方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对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达成的公平交易价进行估计)。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的,按历史成本(摊销);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金融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加费);持有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减值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交换不具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的资产不能可靠确定公允价值时,按实际成本;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交易所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按公允价值: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可靠计量的,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放弃资产的对价);当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为可靠(如需支付补价)时,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后续计量为按所属资产种类。
由新准则构建的现行会计计量制度,总体而言是科学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有跨越性的进步。但当前经济转型及会计与国际协调的特殊背景,决定了我国会计制度尚处于重要的建设过程之中。因此,现行会计计量制度又难免存在某些需要完善之处。
1.新会计准则重构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计量属性体系或综合计量模式,是现行会计计量制度的最大亮点。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一直采用以实际成本、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而新制度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计量属性,并在实际上包含了初始、现时、未来成本或收益(价值)属性的全面应用。这既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企业经营业务变化和信息使用者所需会计信息变化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客观需要,又体现了会计国际协调发展趋势的要求。同时,相对于国际准则强调公允价值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我国在实际应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方面又保持了适度的谨慎性,界定了适用范围,并明确了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实际成本),只有在能保证可靠计量条件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的原则。这就使得新的会计计量模式既适应环境要求,又在实际运用中具有我国特色,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产权和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欠充分、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尚须提高的实际情况更为吻合,从而体现了“相关性”、“可靠性”要求。
2.现行会计计量属性的最大缺陷是制度的规范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允许同类情况采用不同计量属性。如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期末计量,“通常采用成本模式,满足特定条件情况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2)同一计量属性允许采用不同标准计量。如公允价值一般指“活跃市场报价”,但无活跃市场的可以“按照一定的估值技术等合理方法确定的价值为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既可用“传统法”预测又可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测。(3)规定的估计(选择、判断)标准缺乏通用性、具体性、可验证性。这方面情况比较普遍,如公允价值的一般判断标准(“活跃市场”的“报价”)、公允价值的估值标准(“以企业可以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参照同行业同类资产最近交易价格”)、资产减值时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标准(“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以及预计折现率选择标准(首先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无法获取市场利率的使用替代利率估计)、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有“商业实质”的标准等等,都没有指明统一、具体、可供查验的依据。这一缺陷的存在,势必对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甚至客观性带来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减新准则的改革效应,应予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桂荣.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陆建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05,(5).
[4]李建卿.浅议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2).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计量职称论文范文篇二 运用现值计量模式的意义 摘要:现值计量模式与其他的计量模式相比而言,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历史成本为代表的传统计量模式反映的是过去的信息,而只有现值能提供未来的信息,因而相关性强,能为信息使用者未来决策服务,同时现值的运用,丰富、发展了财务会计理论,因此对现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值计量,计量模式,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了,财务会计确认范围也相应地扩大,“纯粹”的历史成本模式已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出被计量对象的价值。因此,以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会计更符合逻辑性;从相关性来讲,它能给投资者和使用者更有用的信息。由于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的出现,必然会为公允价值尤其是现值的运用,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现值(Presentvalue),也称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折现的金额。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等准则中,广泛采用了现值的计量属性,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理念。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的认识深入,现值计量的运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广泛地运用现值计量是财务会计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与其他的计量模式相比,现值计量的意义在于: 一、采用现值计量能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信息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除法律、法规和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从这一原则已经被公认为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但是,这一计量属性也带来了一定麻烦:(一)、是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所以历史成本计量有时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二)、财务会计从面向过去转变为面向未来发展。传统财务会计主要提供的都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财务会计的发展。人们难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直接获得有关企业未来价值方面的信息,当会计信息使用者有这方面的需要时,只能借助于其他的学科或自己的主观预测。而引入现值计量属性就能更多地提供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这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有时比已实现的利润更为重要,因为现金流量才是投资者的最终目标,从而使财务会计在面向未来信息方面大大的前进一步。现值计量所提供的未来现金流量可以给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二、采用现值计量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 资产是“能够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但历史成本原则强调的是过去。而现值计量属性主要是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它即符合资产的定义,因此,采用现值计量通过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可以计算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它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价值和无形资产价值。无形资产价值既包括外购的无形资产价值和自创的无形资产价值。这样,解决了目前会计准则对自创的无形资产不予计量的弊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全面地了解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从而很好地为信息使用者面对未来进行决策。 三、采用现值计量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我国会计人员数量多,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的会计人员只熟悉简单的会计核算,不具备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基本财务观念,这种现状造成会计人员对现值计量属性理解非常不够,运用起来会比较困难。就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新准则中的现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要求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另外,现值计量属性需要对未来诸多因素进行主观判断,对职业判断水平的"要求较高,但是,我国的现实是很多会计人员这种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有待提高,这进一步增加了现值计量属性计量结果的不可靠性和运用的局限性。。[内容来自"岁月联盟"] "四,采用现值计量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 现值是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是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价值量。我国目前的企业财务人员很少关注时间价值,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理财活动,尤其是在通货膨胀较高、企业风险较大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采用现值计量属性可以使企业加深对货币时间价值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和水平。[内容来自"岁月联盟"] 五、现值计量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资产、负债观 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它包含二个要义: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因此,从未来经济利益角度来界定资产,确实反映了资产的核心和本质。采用现值计量资产价值就是按照资产定义的要求计量资产价值的,它是按照资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来确定资产价值。如果资产在未来现金是净流入,则是正资产,反之,如果资产在未来现金是净流出,则是负资产。用现值计量资产价值与以往的传统意义上会计计量有较大不同,历史成本按照投入成本计量资产价值,公允价值采用资产的现时价格作为资产价值,而现值计量采用资产未来经济利益来确定资产的价值。根据未来的现金流入或流出来判断资产的属性。从这个意义讲,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可能很难理解以现金流定义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属性。例如:当你用月供按揭一套房产,如果你自己住的话,每月的现金流支出大于房子的可变现净值的话,那么,现金流将会为负数,则房子是负资产;假设你出租的话,每月的租金收入加上房子的可变现净值大于每月月供的现金流出。则房子是正资产。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符合上述规定的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且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时,确认为负债。现值计量负债的价值就是按照负债的定义的要求,计量负债价值的,如果该笔负债在未来现金是净流入,则是负负债;反之,如果资产在未来现金是净流出,则是负债。例如:一个企业拥有一笔长期负债,且在未来一断时间控制或拥有,如果现值计算出的其创造的利润流入大于其利息现金流出的话,那么该笔借款现金流为正,则是负负债;相反,如果在未来期间其带来的现金流入小于其现金流出,那么该笔借款现金流为负,则是负债。采用现值计量使资产与负债不再向以往那样泾渭分明,同时,将管理会计的许多观念引入财务会计当中,丰富、充实财务会计理论,促进了财务会计的发展。 六、现值计量将从根本上改变会计的职能 传统的会计观念认为,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职能,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 (一)会计核算职能 主要是利用会计本身特有的方法,将复杂的经济活动通过归集、整理、分析,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为管理者提供财务信息。它包含有三层意思: ①会计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核算方法,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 ②反映职能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反映,即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事前反映主要是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效果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对经营管理做出决策和采取措施;事中反映是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计划或预期的目标进行;事后反映则是通过算账、报账,提供能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现状的核算指标。 ③会计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要有完整的和连续的记录,并按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考核经济效果。 (二)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加以控制和指导,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会计监督除货币监督,还有实物监督。会计监督的内容,是从本单位经济效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进行的全面监督。会计监督必须根据计划、预算、定额以及各种有关规章制度等,通过对经济、业务的核算,分析和检查来实现。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或预算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合理使用资金,促进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值的运用,会计的内容和作用在不断的发展,会计的职能也在逐渐扩展,还进一步延伸到预测、分析、决策、信息会计职能等。 (三)会计预测职能 对过程进行控制,首先要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做出规划。提出控制目标,做出规划(包括计划和预算),进行目标管理,是“过程的控制”的基本要求。由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预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人们要制定发展规划,筹划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重大问题的决策,都需要进行事先的周密考虑和科学的预见,而预测正可以提供这种服务,它可以对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对各种决策可能造成的结果,做出估计或判断,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会计预测是会计人员对会计对象未来发展的一种预先反映。会计人员不仅可以对资金运动这一客观存在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反映,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预测其未来。会计预测具有超前性,它是对未来资金运行的事先反映,因而能够突破资金运动的现实规定和历史界限,科学逻辑地推测未来。这样,会计预测所获取知识便成为一种独立能力,走在实践前面,指导经济活动。 (四)会计分析职能 有了控制目标,还要在计划或预算的执行过程之中和执行之后,把控制目标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矛盾、找差距、挖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进行会计分析,挖掘内部潜力,是“过程的控制”的核心。 反映经济业务,并不是会计的最终目的,只是提供分析研究的“原料”。更重要是要根据核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业绩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认识经济活动中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总结经验,找出经济活动规律,是“观念总结”的关键。 会计分析方法包括:(1)定性分析:是指分析人员运用自己的主观判断,对企业的资金成本、利润等方面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2)定量分析:是指运用统计技术,考察事物的规定性,从而把握事物性质的一种分析方法。(3)静态分析:它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成果,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4)动态分析:它是对企业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5)预测分析:它是对企业经济活动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五)、会计决策职能 所谓决策,就是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在现代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决策失误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与浪费。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而预测与决策都需要掌握大量的财务信息,这些资料都必须依靠会计来提供。因此,为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奠定基础的参与决策的职能,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运用各项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做出最优决策,是“观念总结”的集中表现。决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它是缜密的计算和有根据的预测的有机结合。决策需要会计参与,这是由会计工作的对象和作用所决定的。会计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和成果,只有会计参与了决策,决策才不会陷入盲目性。 (六)会计信息职能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经济信息,除具有经济信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无论从客观方面,还是从宏观方面考察,会计信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必须从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输出、反馈等环节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管理。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他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经济越发展,经济活动越复杂,个人经验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小,会计信息的作用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决策者所拥有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数量不同,经济决策成败的概率也必然不同。会计信息对经济决策的重要性,使得会计信息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七、现值计量的局限性 现值计量属性的致命缺陷是主观性强,并因此影响了它的可靠性。在确定某项资产的贴现值时,必须先确定以下四个因素:资产尚可使用年限、某资产可能产生的预计净现金流量、净现金流量流入企业的具体时间以及折现率。这些因素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通常只能靠主观预计。预计净现金流量是多少以及何时流入,很难找到客观的、令众人信服方法,因此主观随意性可想而知,而且不同的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由于现金流量事实上都是在未来期间均匀地发生,而计算现值时预计净现金流量又只能按照时点来表述,于是通常只能假设净现金流量发生在期末,从而导致现值偏小。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得那些已经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被规定可以采用现值计量属性的经济事项,也多数停留在理论上,在实际计量中运用很少。另外,现值计量属性与传统会计在某些方面还不能融为一体。现值计量作为一种尝试与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的传统会计的调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用现值计量所得的收益与传统会计收益是不一致的;现行会计原则诸如客观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都不能接纳现值计量属性;现值计量的主观性导致其不宜用于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凡此种种都影响现值计量的广泛运用。[内容来自 "八、结论 总之,现值计量属性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它的应用不仅是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会计理念的变化,这种新理念将给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带来重大变革,丰富、充实了财务会计理论,促进了财务会计的发展,开辟了会计学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1-6 2 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王光远.福建教育出版社 3 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 陈国辉。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尉然 看了“计量职称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机电职称论文范文 2. 高级会计师职称论文范文 3. 化工职称论文范文 4. 职称业务报告范文6篇 5. 会计评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
1、搜索相关文献
2、评价来源
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4、概述结构
5、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和方法 文献综述在硕士,博士论文写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一书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将文献综述归纳为六个推进性的步骤,其中每一次的工作都为下一步打下基础。第一步:选择主题——从日常兴趣到研究主题 在开始检索文章和书籍之前,你要确定自己的研究范围,确保只获取这一范围里的文章和书籍,即便你碰到了其他领域里出色的文献。研究兴趣大多来自人们对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些矛盾、争端、焦点问题和信念的好奇。兴趣成为驱动研究者展开研究的动因,之后,研究者必须对有关兴趣的阿述进行合适的改写,将其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转化为专业的学术语言。 这个研究主题必须是一个明确的问题,并与其具体的学术领域相联系。使用学科语言、提炼研究兴趣、选择学术观点,这是建立研究主题的必经之路。第一步也是写作过程的开始,你从这里开始写研究日志,它可以使你的想法和计划更清晰明确。这些任务完成之后就可以得出一个确定的研究主题,从而为第二步指出方向。第二步:文献检索——检索任务和方式 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也可利用光盘或网络进行检索;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各种检索工具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光盘、网络参考文献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摘录文献目录 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首先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以确定它与要做的研究有没有关系,决定是否需要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其次要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详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及其存在的问题,观点的不足与尚未提出的问题.将相关的,类似的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分析,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做出是非的判断.同时,对每一项资料的来源要注明完整的出处,不要忽略记录参考文献的次要信息,如出版时间,页码和出版单位所在城市等。 对要评论的文献先进行概括(不是重复),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目的不是为了对以前的研究进行详细解释,而是确保读者能够领会与本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个别地和集中地对以前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步:展开论证——为文献综述建立论证方案 浏览每本书和每篇文章,找到这5点内容:与你研究课题相关的主张、结论以及发现术语的定义对相关后续研究的建议现有文献的不足与你研究观点上的分歧开始撰写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前,要进行论证的工作。按照种类和主题将资料分类,发现论点;然后分析资料,了解与主题相关的研究已取得了哪些成绩。要成功地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建立一个针对研究对象的论证方案,分析相关研究已取得的进展,分析这些研究是如何帮助我们认识研究对象的,它们又是否回答了我们提出的研究问题。 成功的文献综述通过有逻辑的论证建立一个论点。论断、语气和推理构成了逻辑性的论证。一个好的论证可以证明论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每一个论断必须建立在可信的证据基础之上,这些证据可以证实你的观点。强有力的证据是从相关的、令人信服的资料中来的。 如果不能胸有成竹地阐明研究课题的论点,就不要开始撰写正式的初稿。第四步:文献研究——进行发现式论证 文献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关于研究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文献研究收集关于研究课题的已有知识。在文献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需要对通过文献检索所获得的资料中的发现进行审查;其后,再按照一定的逻辑将这些发现组织起来,最终形成结论。05第五步:文献批评——对研究进行阐释 文献批评回答的问题是:就文献研究的结果,“我们能够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文献批评要对有关研究课题的已有知识加以阐释,并探究这些知识是如何回答研究问题的。当你构思文献批评时,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基于已有的知识,我提出的研究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如果 这个答案是清晰的,并且经过了发现式论证的界定,那么你就找到了文献综述的主题,达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即对有关主题的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并总结出一个论点。无论是阐释已有知识还是探究新的研究问题,都必须以切实可信的论证来证实主题。第六步:综述撰写——撰写、审核、修改 撰写文献综述成功的关键在于审慎的态度。建构一个明晰有力的大纲,作为整个工作的基础;确保这一大纲对文章的结构设计进行了合理安排,并包含足够的细节,从而能够有效地引导写作。分两个阶段完成写作,首先“通过写作增进自身理解”,然后再“通过写作促进他人理解自己”。 写作应从一份尝试性的草稿开始,把研究材料转化为自己的视角。把尝试性写作的草稿与研究大纲相结合,为初稿的写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然后,通过审核与校对工作,进行必要的修改,创造一份高质量的初稿。 完成这六步,你就完成了文献综述的初稿。这一过程的妙处在于,它将“文献综述”这个看上去让人望而却步的庞大工程分解为了简单易行的具体步骤。研究综述介绍案例 《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文献综述》:本文是一篇关于文献综述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一、我国国内的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金融工具确认和会计计量属性研究起步较晚,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以及对会计披露的影响,后期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系统论著相继出现. (一)金融工具确认方面,葛家澎教授首开我国金融工具研究先河,其和陈箭深合著的《略论金融工具创新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1995)提出,随着金融工具的出现,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必然发生改变,可能的做法是保留权责发生制,但必须对“实现原则”加以修订,同时对会计确认的标准也会有相应修改或补充.葛家澎(2000)认为要求在表内确认衍生工具之类的资产和负债的呼声甚高,而现行资产定义似乎己不能覆盖人们期望确认的新的资产和负债.既然定义是人给出的,人当然可以根据新的情况对过去的要素进行必要的修改.卿松、李新(2008)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之国际比较》中从金融工具的分类和终止确认方面进行了比较.把金融工具的分类,分为初次分类和重分类. (二)金融工具计量方面,黄世忠(1997)明确提出了公允价值会计是面向世纪的会计模式.他指出,公允价值会计既对会计界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计量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在下一个世纪的上半叶成为主流,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逐步退出会计的历史舞台.葛家澎(2000)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多样性和计量的复杂性,试图用一种计量属性来解决财务报表中的计量恐怕是不可能的.多种计量属性仍将同时并用,至少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两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仍然是符合财务会计的计量实际.谢诗芬(2004)提出公允价值有十大理论基础—经济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概念、 流量制和市场价格会计假设、现代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价值和现值计量理念、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以及财务报表的本原逻辑.从理论上肯定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并未对公允价值具体应该如何在我国进行应用展开具体讨论,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陈小悦(2001)认为由于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在报表中的比例有限,公允价值信息和历史成本信息共存,可能会破坏报表总体的相关性等信息质量特征.李荣林(2003)认为对于金融工具,最相关的属性是公允价值,而非历史成本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兼有的混合计量属性.常勋(2006)明确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对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具相关性.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必将制约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金融上具的计量还会经历一个以历史摊余成本为主过渡到以公允价值为主的阶段,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不是一蹦而就的.陈梅(2012)主要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介绍 FASB和IASC 这两个会计组织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比较和评价,以此作为我国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借鉴.根据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一些设想.张杰(2009)在《中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比较》中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我国新会计则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规定:1.企业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改变长期以来衍生工具仅笼统地在表外披露的做法.2.金融资产减值损失采用未来 流量折现法.金融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区别在于承受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对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未来 流量折现法.同时,在“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上确认和计量准则也和国际会计准则保持高度一致,当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和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只有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3.混合计量模式的运用.在计量方面,我国跟IASC的规定基本上一样,都是混合计量模式,即公允价值计量跟其他一些计量方式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二、国外的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研究文献综述 如何对金融工具进行披露,特别是如何确认和计量衍生工具,是一些发达国家以及组织重点关注的问题.Ahned et al.(2006)选取在颁布之前同时持有已经确认和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银行作为样本,他发现对于已经确认的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而对于已经披露的衍生工具而言,价值相关性则并不显著.Walter(1995)认为“那些具有合约性质的安排,如果它们的存在会比假如没有它们时对企业在未来提供服务的义务有所增加的话,应该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资产负债表的一个组成部分.Carrollet al.(2002)研究了一年期间的143个美国封闭式基金公司,发现股价和公允价值正相关. Eccheret al.(1996)和Barthet.al.(1996)验证了银行按照FAS107披露的1992年1993年的数据样本,分别对1992年至1993年间美国银行持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以考察作为资产和负债持有的金融工具价值相关性.他们的研究都表明,贷款净额和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和账目价值之间的差额和股价是相关的,但银行存款和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和股价之间则没有任何相关性.对于为何不存在相关性,研究者们也给出了他们的理由:主要是第一,按照美国当时的GAAP,对于活期存款的公允价值估计已经等于其账目价值第二,1992至1993年期间,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并不是非常清楚,甚至于都不能表明净头寸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Venkatachalam(1996)对1994年大型银行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在控制了所有表内确认金融工具,用于资产负债管理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和股价显著相关,但其他表外披露的金融工具如不用于资产管理或者仅用于经营目的的金融工具等,如贷款承诺和股价之间则不存在相关性,作者认为这些其他表外金融工具相关的披露并不是规定的非常清楚,仍然令人难以理解,甚至感到困惑.Wong(2000)对《财富》500强中145家制造型企业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按照SFAS119《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无论采取的是合计的形式,还是分项披露的形式,均没有提供有关外汇风险敞口的增量信息.作者认为,对公司公允价值的估计过程作补充披露可能提供增量信息,进而有助于投资者对此类估计的可靠性进行研究。
一、相关文献介绍 1.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1952)发表了题为《企业债务与权益资本计量方法的发展和问题》的演讲,把当时的融资思想归纳为三种类型:净收入理论、净营业收入理论和传统理论。净收入理论认为企业增加负债,提高财务杠杆,可降低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债务资本为 100%时的资本结构是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净营业收入理论认为当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进行债务融资时,即使能够维持债务成本,也会带来企业权益资本风险的增加,进而造成权益资本成本上升。因此,企业负债比例的提高不会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企业的总价值固定不变,并不存在最佳的资本结构。传统理论认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会导致权益成本的上升,但在一定限度内,债务的低成本能与权益成本的上升相抵消,企业就能获得因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降低所带来的好处。但是一旦超过限度,债务的低成本将无法抵消权益资本的增加,而且债务成本也会随着企业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大,从而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升加快。因此,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下降转为上升的转折点上,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该点上的负债比例就是最佳资本结构。 Modigliani和 Miller(1958)在其经典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融资和投资理论》中提出,无企业税 MM 模型,即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企业总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即风险相同但资本结构不同的企业,其总价值是相同的。Modigliani和 Miller(1963)在《企业所得税和资本成本:一项修正》中提出有公司税MM模型,即负债杠杆对企业价值和融资成本确有影响。如果企业负债率达到100%,则企业价值最大,融资成本最小,即最佳资本结构应该全部是债务,不需要发行股票。 米勒(1976)在《债务与税收》一文,为了探讨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同时考虑公司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在内的模型。米勒均衡理论模型的基本结论是:个人所得税的存在,会在某种程度上抵消负债的节税利益,但是在正常税率的情况下,负债的节税利益并不会完全消失。因此,米勒模型认为企业负债率越高,则企业市场价值越大。 在权衡理论、代理理论以及不对称信息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Myers 和Majluf (1984) 在《财务学刊》杂志的《资本结构之谜》一文中提出了“啄食”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公司融资顺序有较明显的先后之分:所需要的资金首先依赖于内源资金;在内源资金不足,需要外部资金注入时,债权融资成为次优选择;而外部股权融资由于成本太高,只是作为一种融资渠道的补充来源形式存在。因此,企业融资通常都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即先内源融资、再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优先考虑债权融资,不足时再考虑股权融资。 1.2 国内的研究状况 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状况的研究。国内学者张人骥、阎达五、黄少安和张岗、方晓霞、刘星等人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状况进行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与欧美、日本等资本市场发达的上市公司相比,资产负债率明显偏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其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上市公司在进行长期融资决策时普遍存在“轻债务重股权”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融资顺序安排显然不符合西方的优序融资理论。袁国梁,郑江淮,胡志乾对我国股市的股权结构,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及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对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解释中,认为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是造成企业融资偏好的主要原因。刘星,魏锋和詹宇对中国的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融资决策时,首选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中,以股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又以短期债务为主。 近几年,袁卫秋(2004)检验静态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在我国市场的适用性,发现啄食顺序理论不宜用来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特征,而静态权衡理论可用来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特征。张兆国、宋丽梦、和张庆(2005)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经营者持股比例与股权代理成本有较显著负相关性;负债融资比例、法人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与股权代理成本有不显著的负相关性;国家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均与股权代理成本有较显著的正相关性。张兆国、闫炳乾、和何成风(2006)通过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治理效应,结果发现主营业务利润率、经营费用率、和资产利用率三个指标比公司价值指标能够更好地解释公司绩效;国家股比例对经营绩效的负向影响越来越不显著;法人股比例和负债融资对公司绩效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流通股与公司绩效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股权集中度和经营者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有较显著正向影响;留存收益对公司的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 林凡(2007)《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本书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在中国特定的政策环境以及不健全的市场环境下,股权结构成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控制人主导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形成机制的主要特征,由此本书以“制衡控制人的权利”为出发点提出了治理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总体思路和规范措施,这对推动中国相关制度、法律环境的完善和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相关综述和评价 美国学者Myers 和Majluf在1984年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较早的对融资偏好问题进行了直接研究。他们探讨了公司如何选择最优融资渠道,即遵循“啄食顺序”,先内源融资、再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优先考虑债权融资,不足时再考虑股权融资。此后,又有很多学者对融资偏好进行了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一般都认为,企业融资应该遵循“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进行研究。他们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国外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大相径庭,突出表现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融资偏好在微观上表现为上市公司通过不同形式的股权融资方式进行“圈钱”行为。在宏观上表现为资本使用效率不高、资源配置效率未得到充分发挥等。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规范治理,最终将影响到中国证券市场以及公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制度和市场环境各方面的差异,现有西方财务理论尚不能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进行圆满解释。国内有些学者表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低是形成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资金成本是公司决定融资行为的最根本的因素。公司为融入资本必须给予投资者一定的回报,回报率的高低,基本上反映了融资单位成本的高低。与债权投资者相比,股权投资者承担更大的风险,因而要求更高的回报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证券市场的过小规模与投资者巨大的需求空间存在反差,加之非流通股的大量存在,证券市场市盈率和股价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上,而与之相比的公司派息水平则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投资者并不指望通过获取公司的派息来得到投资回报,而是希望在市场的短期投机行为中获取资本利得。从公司的角度看,股权资本成本是以配股价或新股发行价为计算基础的,而我国的配股价和新股发行价多以市盈率为计算基础,通常要远远高出每股账面净资产,由此计算的股权资本成本很低。正是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形成。从公司的角度看,股权资本成本是以配股价或新股发行价为计算基础的,而我国的配股价和新股发行价多以市盈率为计算基础,通常要远远高出每股账面净资产,由此计算的股权资本成本很低。正是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形成。近十多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高速发展。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壮大,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和非上市企业比较而言,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行为比较规范,管理理念比较科学,很多上市公司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因此,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将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加速证券市场建设,提升公司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凡.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黄少安,张岗.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11). [3] 刘星,魏锋.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4(6). [4] 何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D].东南大学,2005. [5] 张霞.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 [6] 郑志波.浅议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现状[J].经营管理,2009. [7] 杨鑫.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 [8] 谢聪.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J].财会通讯,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