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毕业论文急求经济类外文文章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急求经济类外文文章

才给10分,问这么高难度的问题

文献可到OA图书馆查询。

1、 [会计学]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研究2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新会计准则中重新引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并与其他的计量属性进行全面的比较。然后对准则中部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款进行阐述,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以及...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00 KB 日期:2008-10-27 2、 [会计学]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研究1 摘 要公允价值一直是我国关注的一个热点,我国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在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作为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步骤,我国又一次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多次使用公允价值,这...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98 KB 日期:2008-10-27 3、 [会计学]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理论与应用分析 摘 要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资产减值、租赁和套期保值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公允价值的运用遇到了像利润操...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43 KB 日期:2007-08-29 :3cj./soft/search.asp?act=Topic&classid=20&keyword=%B9%AB%D4%CA%BC%DB%D6%B5&btn=+%CB%D1%CB%F7+

没,因为这样的得是这个相关专业的才可能既有外文文献又有中文翻译,你可以去Wiley-Blackwell 之类的外文期刊网上去找些外文文献,再做翻译。

sjibabuaibfiabvgyajabfvduhsfvusvgfusdvgeduadsusoaagfdiuagtsvfffffhduiagvfbduiavfuidgbfuovbaobfvobvogfyuvbufdvafuabvugvfbuavf56dnh6a4h1g56h1456a4h156a4h165h4a65h465ad4ha6d5h4a64ha+64ha6+h4a+4a6+g4d64fd4h65t4e6h4te4hg5d6hg4e6as4htefg1hgf4shjgisdhshgughruihuegayfuagbfhugfrufryuguigauiafaofaogfryuaguregygfuagfaifgreoeguaogrwagrkagrufbgdkjgfuiagfyud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adyifogvbfuoavfgoyayfagifasdgfioadghioufadgfapghfuipghafuipghasfiogfyoasgbfsdhlgfjhg564j56sw4j56f1jh56sf14sf54js4j56s4j651456j1s65j1h56f465hf16hf5s16h1fs61j65fsh1s56f1fssfsjhfsggshgyh1y65wey1w6y165w

希望对你有帮助。仅供参考!

最近在玩轩辕传奇手游,记得从15级开始每日完成2大环炼宝任务,它是你获取银票和经验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每日必做的任务;任务在轩辕城炼宝区域找到NPC冷少泉处领取任务,根据任务提示去到相应的地宫滑鼠右键放至背包内的宝鼎,在宝鼎周围(切记必须在宝鼎周围,超出宝鼎范围的话击杀怪物是不计数的

童鞋你好! 这个估计需要自己搜寻了! 网上基本很难找到免费给你服务的! 我在这里给你点搜寻国际上常用的外文资料库: ---------------------------------------------------------- ISI web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 Village2 Elsevier SDOL资料库 IEEE/IEE(IEL) EBSCOhost 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 ACM美国计算机学会 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Springer电子期刊 WorldSciNet电子期刊全文库 Nature周刊 NetLibrary电子图书 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资料库 国道外文专题资料库 CALIS西文期刊目次资料库 推荐使用ISI web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 Village2 ----------------------------------------------------------- 中文翻译得自己做了,实在不成就谷歌翻译。 弄完之后,自己阅读几遍弄顺了就成啦! 学校以及老师都不会看这个东西的! 外文翻译不是论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很容易过去的! 祝你好运!

直接下载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A tool for the design, *** ysis and evaluation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J Barcelo, E Codina, J Casas, JL Ferrer - Journal of Intelligent & , 2005 :aimsun./AIS_2002_revised.pdf Analysis of possibilities and proposals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ITS) implementation in Lithuania A Jarašūniene - Transport, 2006 :mlat.vgtu.lt/upload/tif_zur/2006-4-jarasuniene.pdf

已发请查收。

Half-way from rags to richesApr 24th 2008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Vietnam has made a remarkable recovery from war and penury, says Peter Collins (interviewed here). But can it change enough to join the rich world?EyevineCorrection to this articleKNEES and knuckles scraping the ground, the visitors struggle to keep up with the tour guide who is briskly leading the way through the labyrinth of claustrophobic burrows dug into the hard earth. The legendary Cu Chi tunnels, from which the Viet Cong launched waves of surprise attacks on the Americans during the Vietnam war, are now a popular tourist attraction (pictured above). Visi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rrive daily at the site near the city that used to be called Saigon, renamed Ho Chi Minh City after the Communists took the south in 1975.Alongside the wreckage of an abandoned M41 tank another friendly guide demonstrates a dozen types of improvised booby-traps with sharp spikes that were set in and around the tunnels to maim pursuing American soldiers. The Vietnamese not only welcome the tourist dollars Cu Chi brings in, but are also rather proud of it. They feel it demonstrates their ingenuity, adaptability, perseverance and, above all, their determination to resist much stronger foreign invaders, as the country has done many times down the centuries. These days Vietnam also has plenty of other things to be proud of. In the 1980s Ho Chi Minh's successors as party leaders damaged the war-ravaged economy even more by attempting to introduce real communism, collectivising land ownership and repressing private business. This caused the country to slide to the brink of famine. The collapse soon afterwards of its cold-war sponsor, the Soviet Union, added to the country's deep isolation and cut off the flow of roubles that had kept its economy going. Neighbouring countries were inundated with desperate Vietnamese “boat people”. Since then the country has been transformed by almost two decades of rapid but equitable growth, in which Vietnam has flung open its doors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liberalised its economy. Over the past decade annual growth has averaged 7.5%. Young, prosperous and confident Vietnamese throng downtown Ho Chi Minh City's smart Dong Khoi street with its designer shops. The quality of life is high for a country that until recently was so poor, and its larger cities have retained some of their colonial charm, though choking traffic and constant construction work are beginning to take their toll. An agricultural miracle has turned a country of 85m once barely able to feed itself into one of the world's main providers of farm produce. Vietnam has also become a big exporter of clothes, shoes and furniture, soon to be joined by microchips when Intel opens its $1 billion factory outside Ho Chi Minh City. Imports of machinery are soaring. Exports plus imports equal 160% of GDP, making the economy one of the world's most open. All this has kept government revenues buoyant despite cuts in import tariffs. The recent introduction of company taxes is also helping to fill the government's coffers. Spending on public services has surged, yet public debt, at an acceptable 43% of GDP, has remained fairly stable. Having made peace with its former foes, Vietnam hosted Presidents Bush, Putin and Hu at the Asia-Pacific summit in 2006 and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in 2007. This year it has one of the rotating seats on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Vietnam's Communists conceded economic defeat 22 years ago, in the depths of a crisis, and brought in market-based reforms called doi moi (renewal), similar to those Deng Xiaoping had introduced in China a few years earlier. As in China, it took time for the effects to show up, but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economic liberalisation has been fostering rapid, poverty-reducing growth.The World Bank's representative in Vietnam, Ajay Chhibber, calls Vietnam a “poster child” of the benefits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s. Not only does it comply with the catechism of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free enterprise, free trade, sensible state finances and so on—but it also ticks all the boxes for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the UN's anti-poverty blueprint. The proportion of households with electricity has doubled since the early 1990s, to 94%. Almost all children now attend primary school and benefit from at least basic literacy.Vietnam no longer really needs the multilateral organisations' aid. Multilateral and bilateral donors together have promised the country $5.4 billion in loans and grants this year, but with so much foreign investment pouring in, Vietnam's currency reserves increased by almost double that figure last year. At least the aid donors have learned from the mid-1990s, when excessive praise discouraged Vietnam from continuing to reform, prompting an exodus of investors. Now the tone in private meetings with officials is much franker, says a diplomat who attends them. Vietnam has become the darling of foreign investors and multinationals. Firms that draw up a “China-plus-one” strategy for new factories in case things go awry in China itself often make Vietnam the plus-one. Wage costs remain well below those in southern China and productivity is growing faster, albeit from a lower base. When the U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asked multinationals where they planned to invest this year and next, Vietnam, at number six, was the only South-East Asian country in the top ten. The government's programme of selling stakes in publicly owned firms and exposing them to market discipline has recently gathered pa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witch from a command economy to free competition has allowed the Vietnamese people's entrepreneurialism to flourish. Almost every household now seems to be running a micro-business on the side, and a slew of ambitious larger firms is coming to the stockmarket. Much of the praise now being showered anew on the country is deserved. The government is well on course for its target of turning Vietnam into a middle-income country by 2010. Its longer-term aim, of becoming a modern industrial nation by 2020, does not seem unrealistic. But from now on the going may get tougher. As Mr Chhibber notes, few countries escape the “middle-income trap” as they become richer. They tend to lose their reformist zeal and see their growth fizzle. A study in 2006 by the Vietnam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oncluded that further reductions in poverty will require higher growth rates than in the past because the remaining poor are well below the poverty line, whereas many of those who recently crossed it did not have far to go.The stench of corruptionTh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hip openly admits that the Vietnamese public is fed up with the endemic corruption at all levels of public life, from lowly traffic policemen and clerks to the most senior people in ministries. In 2006, just before the party's five-yearly congress, the transport minister resigned and several officials were arrested over a scandal in which millions of dollars of foreign aid were gambled on the outcome of football matches. The leadership insists it is doing its best to clean up, but a lot remains to be done.Almost as bad as the corruption is the glacial speed of legislative and bureaucratic processes. Proposed laws have to pass through all sorts of hoops before taking effect, with endless rounds of consultations to build consensus.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urts is not always clear. The justice system is rudimentary. Lawyers have no formal access to past case files, so they find it hard to use precedent in legal argument.The government is part-way through a huge project to slim the bureaucracy and streamline official procedures. It recently cut the number of ministries from 28 to 22. Yet for the moment the bureaucratic logjam is stopping the country building the roads, power stations and other public works it needs to maintain its growth rate. Nguyen Tan Dung, the prime minister, says that if growth is to continue at its current rate, the country's electricity-generating capacity needs to double by 2010. That seems a tall order, to put it mildly. Soaring car-ownership is leaving the country's underdeveloped roads increasingly gridlocked. In an admirably liberal attempt to limit price distortions as oil surged above $100 a barrel, the government slashed fuel subsidies in February. But one effect will be to stoke inflation, already worryingly high at 19.4% in March. Bank lending surged by 38% last year as firms and individuals borrowed to speculate on shares and property.The government is finding it much harder to manage an economy made up of myriad private companies, banks and investors than to issue instructions to a limited number of state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as the public sector is currently suffering a drain of talent to private firms that are able to offer much higher pay. What could go wrongAll this leaves Vietnam's continued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osed to a number of risks: • Rising inflation—which is hurting low earners in particular—and a growing shortage of affordable housing could create a new urban underclass among unskilled workers who have left the land for the cities. Combined with rising resentment at official corruption and the increasing visibility of Vietnam's new rich, this could cause social friction and bring strikes and protests, chipping away at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that has underpinned Vietnam's strong growth and investment.• 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increased domestic competition will benefit some firms and farmers but hurt others—especially inefficient state enterprises. These could join forces and press the government to halt or even reverse the reforms.• The slumping stockmarket or perhaps a property crash could cause a big firm or bank to fail. Given the country's weak and untested bankruptcy laws and financial regulators, the authorities may find it hard to deal with that kind of calamity.• Natural disasters, from bird flu to floods, could cause chaos.• The economy could come up against the limits of its creaking infrastructure and the shortage of people with higher skills. Jammed roads, power blackouts and the inability to fill managerial and professional jobs could all bring Vietnam's growth rate crashing down.Vietnam has set itself such demanding standards that even if some combination of these factors did no more than push annual growth below 5%, it would be seen as a serious setback. The foreign minister, Pham Gia Khiem, notes that Vietnam's current growth of around 8-9% is lower than that in Asia's richest economies at the same stage in their development. Despite the risks ahead, Vietnam has already provided the world with an admirable model for overcoming war, division, penury and isolation and growing strongly but equitably to reach middle-income status. This model could be followed by many impoverished African states or, closer to home, perhaps by North Korea. If it can be combined with gradual political liberalisation, it might even offer something for China to think about.

Will oil be the kiss of death for recovery?The price of oil has suddenly broken higher – to the point where triple-digit crude is once again in the offing.This week oil climbed to $87 a barrel, its highest level since October 2008. This was after a period of eight months when oil traded between $70 and $80, a narrow band that pleased oil producers without hurting consumers too much.The latest surge seems to have been prompted by rising confidence in a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even if most traders and bankers are still cautious about supply and demand fundamentals. The more bullish Wall Street banks see prices climbing further, with Barclays Capital forecasting $97, Goldman Sachs $110 and Morgan Stanley $100 next year.But the higher prices go, the deeper the concerns that they will stifle global growth. Jeff Rubin, a former CIBC chief economist and author of a book on oil and globalization, says: “Triple-digit oil prices are going to threaten a world recovery.”Pricier oil and other key commodities, notably iron ore and copper, could ripple through the economy and financial markets, potentially triggering inflation and forcing central banks to lift interest rates from ultra-low levels. This could force bond yields higher, but lower the attractions of equities.However, higher oil prices could lift energy shares. In the S&P 500 index, the energy sector is up just 2.4 per cent this year and was barely positive in the first quarter, lagging behind the index's 6 per cent gain for the year.Nicholas Colas, ConvergEx Group chief market strategist, says: “With crude oil prices marching steadily higher, portfolio exposure to the energy sector could well become a key determinant of overall investment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balance of 2010.”Oil prices first hit $100 a barrel in January 2008, before continuing their rapid ascent to peak at $147 in July of that year. They fell to a low of $32 in December 2008, before recovering again. Yesterday oil traded at about $85 a barrel.The latest rise comes as the economic recovery fuels a jump in oil demand after the first global decline in a quarter century. Supply is not a worry, as the Opec oil cartel has more than 6m b/d of capacity to spare in a pinch.One difference from last year is that then the oil price was rising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weaker dollar. This year crude and the dollar have risen together.Policymakers seem untroubled. Energy ministers at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Forum in Mexico last week embraced less volatility, not lower prices. Lawrence Summers, director of the US 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 in remarks this week bemoaned his country's dependence on foreign oil supplies, but did not complain about prices.Some economists do not view $80 oil as a threat to global growth,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projects at 4 per cent this year. James Hamilton, an econom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is author of a paper that found oil's 2008 surge to $147 a barrel helped tip a housing-led slowdown into a recession. This time, the relatively steady nature of the price rebound has allowed consumers to adjust.“The shock value is gone now,” Prof Hamilton says.Hussein Allidina, commodity strategist at Morgan Stanley, says the $100 oil he predicts next year would increase the “oil burden” – a function of demand, prices and global output – to about 4 per cent from 2.8 per cent late last year. This would hurt developed economies more than emerging ones, as the latter are powering global growth and can afford fuel subsidies, he says. The IMF estimates consumer petroleum subsidies will reach almost $250bn this year. “If we were to move to $100 a barrel, economic growth would start to slow, but ‘derail' is likely too strong a word,” Mr Allidina says.A move to higher oil prices would not necessarily generate corresponding gains in retail fuel prices, as new refining capacity has made petrol markets more competitive. In the US, filling stations in most states still sell petrol for less than $3 a gallon, well below the peak of 2008. In the UK, however, petrol prices are close to record highs, even though crude is well below its peak.In any case, prices are as much an effect of the economic expansion as a threat to it. China, the fastest-growing economy, is alone expected to consume 520,000 b/d more this year than last, contributing a third of global demand growth,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estimates.“You can't have a global recovery without the oil price recovering as well,” says Lutz Kilian, 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economist who has studied the effects of oil shocks. Because demand is fuelling prices, “the only way to keep oil prices down is to remain in a recession, which hardly sounds attractive”. The prospect of higher prices is still alarming to many observers. Olivier Jakob, of Swiss consultant Petromatrix, said in a note that the “recovery of 2009 was fuelled with crude oil at $62 a barrel, not at $90 a barrel or $100 a barrel. We fear that the latest run on WTI will be the kiss of death for a global economy that was trying to avoid the possibility of a double-dip recession.”When oil prices last surged to $100 a barrel in late 2007, US and other rich-country consumers blunted the impact by drawing on home-equity loans and credit cards to finance petrol purchases, says David Greely, energy economist at Goldman Sachs.“It does raise the issue if we're in a much more credit constrained world going forward, are consumers able to do that or will they be more sensitive?” he asks 高油价:死亡之吻?油价突然之间已经破位上行,三位数水平似乎再度触手可及。上周油价升至每桶87美元,为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前8个月,油价一直运行在70-80美元这个狭窄区间内,这一价位既让石油生产国满意,也不至于给石油消费国造成太大损害。最新这轮涨势似乎是受到人们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日增的推动,尽管多数交易员和银行家对供需基本面依然抱着谨慎看法。较为乐观的华尔街银行预计油价将进一步上涨,其中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预计明年油价会涨到97美元,高盛(Goldman Sachs)预计会涨到110美元,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预计涨到100美元。然而,油价涨得越高,人们就越是担心它会扼杀全球增长。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前首席经济学家杰夫•鲁宾(Jeff Rubin)表示:“油价如达到三位数水平,将危及全球复苏。”鲁宾写有一本论述石油与全球化的著作。石油及其它主要大宗商品(尤其是铁矿石和铜)价格上涨,可能对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触发通胀,迫使各央行提高目前处于极低水平的利率。这可能推高债券收益率,但会降低股票的吸引力。不过,油价上涨会利好能源股。在标普500指数中,能源板块今年以来仅上涨2.4%,其中在首季只是勉强维持上涨,而整体指数今年迄今已上涨6%。ConvergEx Group首席策略师尼古拉斯•克拉斯(Nicholas Colas)表示:“随着原油价格稳步走高,投资组合中的能源股敞口,很可能成为决定今年余下时间总体投资表现的一个关键因素。”油价第一次触及每桶100美元是在2008年1月。其后油价继续快速上行,至当年7月于147美元见顶。2008年12月,油价跌至32美元低点,后来再度回升。上周四油价处于每桶85美元附近。这次油价上涨的背景是:全球经济在度过25年来的首次衰退后,出现复苏,推动石油需求大幅增长。供应面没有问题,石油卡特尔组织欧佩克(Opec)必要时可立即启用逾600万桶/日的富余产能。与去年不同的一点是,当时油价上涨发生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而今年石油和美元一起上涨。各国政策制定者似乎没有觉得不安。最近在墨西哥举行的国际能源论坛(International Energy Forum)上,各国能源部长感到欢欣的是油价波动减小,而非价格走低。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主任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上周发表讲话时,哀叹美国过度依赖外国石油,但没有抱怨油价。一些经济学家不认为每桶80美元的油价会对全球增长构成威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经济学家詹姆斯•汉密尔顿(James Hamilton)在一篇论文中指出,2008年油价飙升至每桶147美元,对住宅市场引发的经济放缓演变成衰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次油价回升的势头相对平稳,让消费者能够适应。“现在冲击力消失了,”汉密尔顿表示。摩根士丹利大宗商品策略师侯赛因•阿里迪纳(Hussein Allidina)预计明年油价将达到每桶100美元水平。他表示,这将导致“石油负担”(oil burden),即石油需求、价格与全球产出之间的一个函数,从去年底的2.8%升至4%左右。他说,发达经济体从中受到的损害将大于发展中经济体,因为后者正在推动全球增长,而且有能力发放燃油补贴。IMF估计,今年石油消费补贴总额将接近2500亿美元。如果油价升至每桶100美元,经济增长将开始放缓,但若说‘破坏'就可能言过其辞了,” 阿里迪纳表示。随着新增炼油产能使汽油市场竞争加剧,原油价格上涨未必会带动燃油零售价相应幅度的上涨。在美国多数州的加油站,汽油售价仍不到每加仑3美元,远低于2008年时的峰值。不过,在英国,汽油价格接近历史高位,尽管原油价格远低于历史最高水平。总之,油价既受到经济扩张的推动,也对经济扩张构成威胁。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在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今年石油日消费量将同比增加52万桶,占全球需求增量的三分之一。“在全球复苏的形势下,油价不可能不回升,”研究过石油冲击影响的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家卢茨•基连(Lutz Kilian)表示。因为需求正在推高价格,“要使油价保持在低位,唯一的办法是让经济继续维持衰退,这听上去一点都不吸引人。”不过,油价上涨的前景仍让许多观察家感到担心。瑞士咨询公司Petromatrix的奥利维尔•雅各布(Olivier Jakob)在一份研究简报中称:“2009年的复苏是由每桶62美元的原油推动的,不是每桶90美元、也不是每桶100美元。我们担心,对于正在设法避免双底衰退的全球经济来说,WTI(西德克萨斯州中质原油)的最新走势将是死亡之吻。”高盛能源经济学家戴维•格瑞利(David Greely)表示,上次油价在2007年底逼近100美元时,美国及其它富裕国家的消费者使用房屋净值贷款和信用卡支付汽油费用,淡化了油价上涨的影响。“现在面临一个问题,如果今后信贷紧缩状况明显超过以往,消费者还能这么做吗,或者他们将变得更加敏感?”

外网经济类毕业论文

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 该案件最终会朝着应该发展的方向发展,如果知网被判定存在垄断行为,那么知网不仅面临需要整改的状况,同时也需要承担一大笔罚款。目前知网的低投入和高收入的经营模式是存在着问题的,知网的这种利润是靠着压榨学术的剩余价值压榨出来的,否则也不会弄得众人皆怒。

知网对于学术文章的压榨是极为严重的,我们从知网53.3%的毛利率来说,这一毛利率比很多上市的A股公司都要高。再加上知网在收录文章的时候本来就是存在着问题的,随着赵德馨教授起诉知网之后,知网有一段时间在官网挂了一个让作者联系知网要稿费的通告,但这样的通告真的有人会去要吗?要了真的要得到吗?这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随着知网因为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该案件只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在被认定是垄断的前提下,要不知网就进行整改,要不知网还得面临巨额罚款。

该案件的发展方向:知网整改

假如存在垄断的行为,那么知网肯定是要整改的,知网目前的模式是贩卖学术文章,这种贩卖学术的行为为人所不齿,但只要没有被法律认定存在违法行为,那么知网还可以继续贩卖。由于知网对于文章收录的经过是存在着问题的,不仅没有给作者发放稿酬,同时还要作者去看文章都收费,这种就必须得改一改,否则真的很难平民愤。

该案件的发展方向:知网被处罚

另一个发展方向无疑就是知网被处罚,知网每年的净利润能达到差不多两个亿,同时53.3%的利率也让人震惊,按照这种盈利水平来看,如果存在垄断行为,那么罚个三四个亿是很正常的事情。知网对于外网浏览者很友好,外网浏览的人是不需要收费的,对知网进行处罚是理所当然。

根据相关的新闻媒体报道,知网涉嫌垄断已被立案调查,预测该案件将会朝着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知网垄断落实,立即整改或作出处罚规定。这是大多数网友,特别是在校大学生非常期待的一件事,知网每年向各大高校收取高额的费用,毕业生在写论文进行查重时也需要向知网缴纳高额的查重费用,这样的经济压力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会承担不起。只要该案件被落实以后,知网确实涉嫌了垄断,将会在规定期限内缴纳一定的罚款资金,并要作出责令整改。整改以后,可能知网的收费会降低,会更好的服务于大众,这也是人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知网垄断没有落实,继续向学校收取高额的费用。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进行一个非常彻底的调查,知网在平时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是否违反了法律法规,同时还要采访各大高校对知网的看法,如果有证据也可以向相关部门提交。但只要知网最终的判决没有涉嫌垄断,就意味着知网仍然像以前那样,每年向学校收取上千万的费用,学生在写论文的查重费用也是非常高的。

知网立案案件可能会淡出网友的视线。这是最后一个比较大的方向发展该案件,由于涉及的人数比较多,涉及到网站比较重要,在短时间内不会出来案件的评判,结果随着时间的越来越长,网友可能已经淡忘了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的事件。而通过内部人的回访和一些关系的调动,很有可能该案件就会石沉大海,不会再出现。

总而言之,知网涉嫌垄断一定是有所根据的,该新闻已经在网上发酵,引起了很多大学生的不满,也有很多高校表示将会采取其他的学术性网站。

这个今天看你学校的要求和任务去写,没个学校的要求都会不同的。我这也有些选题,你自己参考下:1、中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2、从Internet 对传统经济的冲击和融合看待电子商务的定位3、中国B2B 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模式及前景4、技术升级与我国出口竞争力关系研究5、试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 6、黑龙江省与东北亚外贸市场发展分析7、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8、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9、出口退税与我国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10、我国连锁经营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11、我国中药进出口的现状及发展前景1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行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13对华反倾销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4、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5、外商投资我国零售业现状及趋势分析16、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与挑战17、电子商务的兴起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18、黑龙江省外贸现状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9、论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20、产品质量安全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分析21、中国汽车进出口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研究22、中国纺织品应对欧盟绿色壁垒的措施研究23、欧盟对中国鞋类进口的反倾销思考24、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25、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26、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27、试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28、欧美日对中国农产品绿色壁垒措施比较分析29、关于中国在国际铁矿石贸易中竞争力的实证研究30、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31、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32、中国机电产品应对欧盟绿色壁垒的措施研究33、分析海运提单的风险及防范机制34、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隐忧35、绿色壁垒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36、论国际贸易专业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构建37、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对外贸易发展38、产业结构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研究39、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40、国际贸易中动植物卫生检疫对我国畜产品出口的影响

美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虚拟经济的持续膨胀使得在美国呼吁制造业回流的声音不断加大。根据美国商务部分析局(BEA)提供的经济结构数据分析知,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50年的26.77%下降至2016年的11.71%,美国经济发展不断呈现出制造业空心化趋势。造成这一结果就不得不提及美国早期的去工业化战略。美国早期的去工业化战略对其经济转型升级和快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制造业空心化和工人失业,国内的高端服务业失去了根基,经济结构出现一系列问题,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美国经济下滑,爆发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使得美国欧洲等其他国家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各个国家都加大了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美国从奥巴马政府至现在的特朗普政府再不断地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促进美国的制造业回归来带动国内的经济复苏。奥巴马政府意识到实体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性开始提出了美国制造业的回归战略;特朗普团队上台后基于增加美国就业机会、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加强美国国际领导权等方面的考虑,进一步出台了吸引美国制造业回流本土的诸多政策。反观中国在工业制造领域不断拓展,增强自身竞争力,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在2010年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1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的27%。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美国倡导的制造业回流势必会对我国制造业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再工业化的历程,文旨在分析出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并为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张指明方向。1.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制造业的回归作为美国近几年为经济复苏做的大举措,被国内外的众多研究学者关注。Jing Chen(2017)认为美国经济会有一个新的开始,迎来制造业的复兴,他通过麦肯锡战略、企业金融和宏观经济学高级分析中心高级专家埃兹拉·格林伯格(Ezra·Greenberg)得出自大衰退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即使不惊人,但也是稳定的,通过在五个领域的措施,美国可以建立一个更有活力、更具包容性的经济体[1]。根据Scott Miller(2018)的研究,制造业仍然是美国产出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几年中国只有少数几个高科技行业实现了持续增长[2]。与中国恰恰相反的是,美国的再工业化不再是回归低端制造产业链,美国制造业的复兴是产业结构优化例如全球、低能源成本、智能制造等高新制造业模式。根据Abadie(2010)的研究,在2009年美国没有提出制造业回归的战略之前,中国对美国的制造业在增加值出口额非常拟合现在真实的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相反在美国在执行了制造业回归战略之后,中国对美国增加值出口额显著减少[3]。简单来说,该研究表明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减少是一个直观表现,而这种变化率则很好地代理了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其中制造业产业链的创新是美国在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上遏制中国的关键转折点。对于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的看法,Chunjiao Yu(2017)通过DVA计算指标和数据模型得出在GVC分工体系下,中国DVA比例小于发达国家,说明中国提供高质量产品的能力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4]。贸易战也警示我们,出口应“重质大于重量”,在以后的出口中注重提升贸易附加值,具体地,应大力提倡技术发展,努力提升劳动生产率,鼓励研发,促进资本积累,并鼓励专业化生产。1.3国内研究现状首先,美国制造业回归的产业结构特点 根据肖肖(2018)撰文所指出的,美国此次制造业的回归是更深次的高端制造业回归,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回归, 而更像是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实现产业升级[5]。潘辉,杨毅(2018)发现美国自2010年以来按高端制造业和低端制造业划分,回归产业中有高达58%都是低端制造业的企业[6]。马光远(2017)认为当年奥巴马强调“再工业化”, 目的看似是为了保持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方面的领先地位,并为新一轮产业革命进行充分的准备,本质上是实现美国产业的升级, 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7]。阮晓东(2017),美国都把制造业放在了发展中国家,但是将设计、研发和销售等其他环节留在了美国[8]。其次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局势的研究。根据蔡礼辉和任洁(2020)的研究,中国制造业GVC参与度指数在多数年份明显高于美国同期值,这说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明显高于美国;其次,中国制造业GVC地位指数明显小于美国,这表明美国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相对上游环节[9]。吕晨星(2018)也认为美国相比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更深,从制造业整体看,中国制造业较多从事最终端的生产,美国制造业较多从事技术水平较高的中间产品生产[10]。从以上结论来看,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上分析,此时的中国制造业相比较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还是比较吃亏的一方。最后是中国制造业应对的从策略的研究。王岩(2020),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要扩大金融财政支持,改变制造业融资难的状况[11]。其次,完善产业链建设。丁明磊(2017),强调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升级,把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作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12]。潘辉和庹小钰(2018)从价值链高端切入全球价值链, 痛下决心盯准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实现技术超越和产业升级[13]。综上所述,目前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大概举措应该从进军创新产业入手,改变自身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处于低端的困境。此外就是对于资源配置优化,工业化发展相对应的应该是劳动力需求的减少。1.4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查询总结和数据分析总结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由美国制造业回归这一基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美国制造业回归的背景以及动因,分析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发展状况,判断美国制造业未来可能对中国制造业所产生的冲击。通过数据收集绘制表格,具体分析近几年来美国制造业回归的结构特点,进一步推析出美国制造业回归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上对中国制造业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对中国制造行业提出应对影响和风险的策略。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外文

标准的论文格式要求

论文除了文章的内容以外,对格式也是有着相关的要求的。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标准论文格式要求,以供参考。

篇一:论文格式要求

一、封面

1、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1、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章节条目:五号宋体。3、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

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8磅

5、关键词: 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 Times New 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

3、单倍行距。

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 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

七、章、节

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 标题 小二号黑体 加粗 居中。

节: 标题 小三号黑体 加粗 居中。

一、 一级标题序号 标题四号黑体 加粗, 顶格。

(一)二级标题序号 标题小四号宋体, 不加粗 顶格。

1. 三级标题序号 标题小四号宋体, 不加粗, 缩进二个字。

(1) 四级标题序号 标题小四号宋体, 不加粗, 缩进二个字。

① 五级标题序号 标题小四号宋体, 不加粗, 缩进二个字。

八、结束语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

九、致谢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

十、参考文献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8—10篇, 光盘行动思想汇报范文,五号宋体, 大学生寒假实践报告,行距:28磅。

十一、附录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 单倍行距。

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8磅。

十二、提示

【页边距设置】 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cm。

【页码制作】 视图页眉页脚自动图标集选中第X页共Y页。

【28磅设置】格式 段落 行距固定值 设置值输入28磅文字。

篇二:论文格式要求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装订顺序

依次为封面、诚信承诺书、目录、中文摘要与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与英文关键词、正文、注释(可选)、参考文献、致谢。

二、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编写要求

1、封面(采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封面纸)

具体内容包括:题目名称、系别、专业名称、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和论文完成时间等。

题目名称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个汉字。(注意封面题目与论文正文的题目要一致)

2、诚信承诺书

诚信承诺书要单独一页,背面空白。

3、目录

目录按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顺序分三级层次编写,要标明页数,以便阅读。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4、摘要

摘要是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内容的简短陈述,应以简要文字介绍研究课题的目的、方法、主要内容及主要结果或结论,字数约为3~5字。

摘要前以“[摘要]”作为标识。

5、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最主要内容的词语或术语。关键词数量一般为3~5个。

关键词前以“[关键词]”作为标识,关键词之间用“;”分隔。

(中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与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各占一页,详见《论文格式》)

6、引言或前言等

可选内容,笔者认为有必要可写则写,不写亦可。

7、正文

正文应充分阐明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观点、原理、方法等。

正文应分层深入,逐层剖析,并按层设分层标题并编号。标题序次结构采用下列形式:

(1)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用:

一、 (一) 1. (1) ① 依此类推

(2)理工设计类毕业设计和外语类毕业论文用:1 1.1 1.1.1 1.1.1.1 依此类推

注释主要对文中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可夹在文内(加圆括号),也可排在页末或篇末。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正文中引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应注明出处,并尽量在句末右上角标注参考文献的编号。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中的'表格应统一编序(如:表4),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如:表2—3)。表格编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

表格的结构应简洁。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表格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表的标题和序号置于表格上方中间位置。

插图应连续编序(如:图5),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如:图3—8),图的序号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图的标题和序号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

标点符号应符合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量的单位应符合国务院《关于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等文件的规定。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中测量、统计的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公历的年、月、日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如:20xx年x月x日,农历的年、月、日一律用汉字,如:二〇xx年x月x日。

经济管理类论文正文字数原则上不少于6字,外语专业用外文撰写的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3字。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反映了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参考材料来源。引用文献必须在文中引用处体现出来,并按顺序编号。所列参考文献资料来源不得少于6项。

常用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如下:

⑴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⑵书籍:[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应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⑶论文集:[序号]著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⑷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⑸专利文献:[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⑹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

⑺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及期号(版次).

⑻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9、致谢

主要对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给予帮助较大的指导老师、领导、同学等表示谢意,字数一般不超过5字。

三、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排版格式要求

1、排版要求为:页面统一采用A4纸,页边距为左2.7cm,上、下、右均为2cm。毕业论文在左侧装订。

2、“目录”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字间空一个汉字,居中;目录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下空一行为各层次标题及其开始页码,页码放在行末,目录内容和页码之间用虚线或点连接。往下另起一页接 “题目”及“摘要”。

3、论文题目为二号黑体字,居中。论文题目下空一行打印摘要,“摘要”二字为小四号黑体,居左排列,摘要内容为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摘要内容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关键词”为小四号黑体,其后具体关键词采用小四号宋体,各关键词间用“;”分隔,结束不用标点符号。

中文的“摘要”、“关键词”内容与英文的“摘要”、“关键词”内容要单独分页打印装订。

4、标题:第一层次标题以小二号黑体,居中打印,标题下空一行;第二层次标题,以小四号黑体居左空两个汉字字符排列;第三层次标题,以小四号黑体居左空两个汉字字符排列等。

5、正文:采用小四号宋字体、行间距为1.5倍行距,页码设置为页脚1厘米,居中排列。

6、图、表的题名为小四号宋字体。

7、“注释”小三号黑体,居中排列,字间空一个汉字字符。“注释”各项内容用小四号仿宋字体,1.5倍行距。注释排在正文篇末空两行。

8、“参考文献”用小三号黑体,居中排列。参考文献各项内容用小四号仿宋字体,1.5倍行距。“参考文献”要单独一页排版。

9、致谢

“致谢” 小三号黑体,居中排列,字间空一个汉字字符。致谢内容要单独一页排版。

四、打印要求

所有材料要求单面打印。

最新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2008-03-05 21:28毕业论文是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事关能否毕业,而毕业论文的格式又决定了一篇论文的水准,所以我们在做毕业论文时,一定要按正确的毕业论文的格式排版。 第一、构成项目 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内容: 封面、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其中“附录”视具体情况安排,其余为必备项目。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 第二、各项目含义 (1)封面 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等项内容组成。 (2)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7个。 (3)目录 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对应的页码。 (4)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 (5).注释 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6)附录 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 (7)参考文献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 4、毕业论文格式编排 第一、纸型、页边距及装订线 毕业论文一律用国家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页边距为:天头(上)30mm,地脚(下)25mm,订口(左)30mm,翻口(右)25mm。装订线在左边,距页边10mm。 第二、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1.5倍行距。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忌用繁体字、异体字等其他不规范字。 第三、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文头 封面顶部居中,小二号行楷,顶行,居中。固定内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论文标题 小一号黑体。文头居中,按小一号字体上空一行。(如果加论文副标题,则要求:小二号黑体,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论文标题以下的行距为:固定值,40磅。 (3)作者、学院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 项目名称用小三号黑体,后填写的内容处加下划线标明,8个汉字的长度,所填写的内容统一用三号楷体,各占一行,居中对齐。下空两行。 (4)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紧接封面后另起页,版式和字号按正文要求。其中,“内容提要”和 “:” 黑体,内容用宋体。上空一行,段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与 “内容提要”间隔两行,段首空两格。“关键词”和 “:” 用黑体,内容用宋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七个,词间空一格。 (5)目录 另起页,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小4号仿宋。 (6)正文文字:另起页。 (7)论文标题:用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排列,上空一行;下标明年级、专业、作者,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四号楷体,居中排列;下空两行接正文。正文文字一般用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二)”,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级以下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1),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为避免与注释相互混淆,不可用“①”。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9)注释: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统一为“①”,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定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 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某年第几期〈例如 : ①龚祥瑞:《论行政合理性原则》, 载《法学杂志》1987年第1期。);引用著作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著作名称、出版者、某年第几版、页数 ( 例如:② [ 英 ] 威廉·韦德著:《行政法》,楚剑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第5页。)。 (10)附录 项目名称为小四号黑体,在正文后空两行空两格排印,内容编排参考“示范文本”。 (11)参考文献 项目名称用小四号黑体,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小四号宋体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参考的著作可不写第几页) 。 (12)页码 建网站,三分钟申请就拥有,不用求人。 免费建网站,60元就拥有一个高级网站. 1:在牡丹社区发帖,就可以赚社区币,一个帖子2个社区币 2:在牡丹社区注册,网站免费建. 3:介绍朋友在牡丹社区注册建免费网站

摘要】 战略联盟是有效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新思维,然而因为多种原因,战略联盟的失败率却相当高。文章从剖析战略联盟失败背后存在的一些障碍性问题入手,对寻求解决办法进行系统性思考,通过清晰认识战略联盟基础性问题,合理完善战略联盟构建全过程,有效实现六个层面的整合,以此明确基本原则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些相应的具体策略,以找到克服障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战略联盟 发展障碍 解决方法1 【Title】Obstacles Of Strategical Alliance And Systematic Solutions 【Abstract】 Strategical alliance is a new strategical thinking tha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corpor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s.However,due to verying reasons,the failure rate of strategical alliance is very high.This paper tries to seek solutions through systematic thinking by first analyzing obstacles behind strategical alliance failures.Then by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strategical alliance,improv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and integrating the six aspects,it identifi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als.On the foundation of these analyses,this paper develops some specific strategies to find effective solutions to overcome these obstacles. 【Key words】strategical alliances ;obstacles ;solutions 【文献综述】 一、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今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但企业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基于这种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战略联盟体现了既竞争又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的思想,它对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有着深远的意义[1]。然而战略联盟的构建具有极大的风险性,诸多障碍性问题的存在,使其失败率相当之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障碍性问题,成功构建并维持战略联盟,成为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大事。众所周知,任何问题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因素所构成的网络,事物的发展都处在一个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2],因此对解决障碍性问题办法的思考绝不能局限于对几种简单策略的寻求,而必须以系统的思维方法,从整体上对影响战略联盟正常运作的诸多因素进行把握,从而实现战略联盟障碍性问题的有效解决,这也就是该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所在,即以系统性思维模式寻求解决战略联盟障碍性问题的方法,促使战略联盟成功运作,发挥其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重大作用。 二、理论研究动态 对企业战略联盟的研究基本属于战略管理范围。 其概念由美国DEC公司前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儿(R.Nigel)最早提出。至今,并没有一个关于战略联盟的明确意义。事实上,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容和形式都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目前,在英文文献中,主要使用的概念有:Strategic Alliance, Strategic linkage, Strategic partnering等等[3]。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意见,可以对战略联盟的基本概念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一般把其界定为: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着对等实力或者互补资源的企业之间,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合作研究与开发,共享资源和增强竞争力等目的,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4]。 战略联盟的演进经历了传统战略联盟、现代战略联盟、新兴战略联盟三个发展形态。最早的战略联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工业化初期的卡特尔形式,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早期的联盟主要是指价格联盟,因为工业化初期,产品差异不明显,产品竞争在市场上主要表现为产品价格之间的竞争。但这种联盟,被认为是共谋获取垄断的手段,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一般国家均有立法予以限制。二战后,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商品极大丰富,企业开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风险无处不在,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以自身的资源往往无法达到战略目标,选择合作联盟成为必然,此时的战略联盟基本上是以产品为中心,包括合作研究与开发联盟,联合生产联盟,市场开拓与发展联盟三种。而此后出现的新兴的企业战略则是指知识经济到来的知识联盟以及相似的联盟形式。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取代了资本成为最重要且最稀缺的要素,企业通过联盟,可以使知识的交流在一种半内部化的状态下完成,解决企业无法高效获得自身稀缺知识资源的状态,并与其他组织合作也可以创造出新的能力。目前知识联盟主要有虚拟企业联盟、动态联盟等形式[5]。 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战略联盟的发展,其具体形式也越来越多,一些学者开始对其设立标准,进行合理界定。Yashino和Rangan(1995)给出了战略联盟三个必要和充分的特征条件[3]: (1)两个或多个企业联合致力于一系列目标,并在联盟后保持独立性; (2)合作企业分享联盟的收益并控制特定业务的绩效,这可能是联盟难以管理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3)合作企业在一个或多个关键战略领域如技术、产品等方面持续作出贡献。 按照这一标准,兼并、接管、收购、跨国公司的海外分部这些形式都不算是联盟。我们认为,这一限制对战略联盟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可以澄清在联盟概念上的含混不清的问题。战略联盟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市场的契约安排方面主要包括联合研究与开发、联合产品研制、长期供货合约、合作生产、联合营销、共享分销渠道和服务、标准检验;另一方面是产权安排,这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不形成新的实体,这包括小股权投资或参股和交换股权,另一部分则是新建企业[3]。 以上是针对战略联盟概念、演进过程、具体形式界定多数学者研究得出的较为统一的认识。然而由于视角不同,对战略联盟形成的机制至今说法不一,存在很多的理论,这里举出国外专家提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理论以作简单的了解: 1、价值链理论[7]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1988)一书中创建了价值链理论。波特将企业看作是一个综合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活动波特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一个企业的价值链蕴藏于范围更广的一连串活动中即价值系统中。它提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主要指最终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是因为各企业的价值链互不相同,即企业在价值链各环节中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使合作各方一起协调或合用价值链,以扩展企业价值链的有效范围,从而共同获得竞争优势。波特定义的战略联盟为企业之间的长期协议,既超出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未达到合并的程度,它包括技术许可证、供应协定、销售协定和合资经营等形式。不同企业价值链中的合作与互补(如生产与营销方面的合资经营)为横向联盟。而发生于波特称之为纵向联系的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厂商、销售渠道的价值链之间的联盟(如供货协定)为纵向联盟。两种形式,两种联系,结果都是通过协调和合作获得最优化及竞争优势[8]。 2、企业能力理论[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能力理论得到瞩目,企业能力理论实际上是一系列具有特定密切联系的理论的结合体。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动力能力论”和“企业知识基础论”,这些理论认为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正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着资源互补性,为使其在价值活动中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在价值链各环节上相互合作,以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扩大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边界。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沃纳菲尔特、格兰特、巴尔奈等学者的研究促成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流派——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这一理论认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共同构成企业的潜在能力。但各企业的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同时也不能完全流动,所以战略联盟的构建成为一种需要。战略联盟可以使资源运筹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在更大范围内促进资源的合理配制,从而带来资源的节约并提高其使用效率。 (2)企业能力理论认为,最终产品的竞争只是表面现象,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在于企业核心能力之争。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能力具有独特难以模仿性,只有通过联盟合作关系才能相互学习与相互补充,从而形成更大的竞争合力,这便导致了企业广泛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来实现核心能力的创建。 (3)帕维特、纳尔森、福斯和格兰特等人提出的企业知识理论认为,生产的关键投入和企业价值最重要的来源是知识,社会生产是在知识的引导下进行的。以进行知识转移和共同创建新知识为目的的结盟通常被称为知识联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上的学习和交流成为企业合作的核心。博格、顿肯和弗里德曼的研究表明:80年代初期,50%的联盟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是为了对方知识,因此把这种为了转移和学习知识的联盟称之为知识联盟。 3、交易费用理论[9] 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总是伴随着交易而进行的,而交易过程又是有成本的,交易费用理论以交易费用为分析工具,研究经济组织和各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战略联盟被认为是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它顺应了企业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需要,通过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稳定双立交易,减少签约费用并降低覆约风险。80年代以来,专业化和分工使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交易增加,引致了越来越高的交易费用,是80年代后期以来战略联盟蓬勃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避免市场不完全带来的过高交易成本的自主模式。 4、合作竞争理论[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面对不断变化的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开始对企业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即从对立竞争转向大规模的合作竞争,形成了一种新的竞争观——合作竞争观。合作竞争理论认为,竞争并不排除合作,有时,合作更有利于提高竞争效率。战略管理研究因而在90年代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即研究的重点从竞争转向合作。现代合作过程中产生了新型竞争者,构筑了新的行业体系,创造了新的竞争类型。战略联盟就是这样一种新型合作竞争团体,当共同创建一个市场时表现为合作,当进行市场分配时表现为竞争。战略联盟各方旨在创造并分享一个不断成长的更大市场的目标正是这一新竞争观的体现。 由于战略联盟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近年来才传入我国,因此对它的研究,国内学者一般还是遵循国外一些知名学者的思路,不过在一些实际操作中,许多专家也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在对战略联盟的负效应分析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的王方华、赵昌平、葛卫华老师提出了战略联盟存在路径依赖性的问题[10],而具体有关这方面理论的阐述将在正文中进行。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创新观点和主要内容 本文采用系统研究方法,对战略联盟发展障碍解决方法的思考,不是从某个点着手,而是着眼于系统性分析。首先明确战略联盟的真正含义,在对基本性问题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把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寻求放到整个联盟构建过程中去,通过完善构建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实现联盟的优化,并且提出六个层面的整合,以进一步明确基本原则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些具体的应对策略,从而通过这一系列系统的分析和实践找到克服战略联盟发展障碍的方法。而本文最大的创新就体现在这一系统性的思考过程中。一般出现问题后,人们都急于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性方法,而缺乏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和对过程的系统性思考,而本文克服了这一点,以系统思想指导全文。此外,本文还对一些知识点的内容作了增补以求更为全面,如在战略、战术、操作、人际关系、文化整合中创造性地加入了组织整合这一因素,构成六大层面的整合[2]。此外,在文章许多地方本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此就不详述。以下来介绍本文大致框架,以求得对其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文章总体架构分为五大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依次为: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六种影响战略联盟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它包括:路径依赖性的形成及其引发的负效应;不合作行为的产生;组织管理的滞后性;文化冲突的发生;联盟内部缺乏相互信任和足够的沟通;联盟建设时间的难以掌控。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战略联盟对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的重大意义,指出尽管发展战略联盟困难重重,但是仍必须坚持这一组织创新,指出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战略联盟的基本问题,包括其定义和分类的界定,为进一步深入剖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主要从战略联盟的构建过程中探询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并且提出战略、战术、操作、组织、人际关系、文化六大层面的整合,不仅用它指导业务,也用它指导思想。 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克服障碍的六种具体对策性方法。 参考文献: [1] 于克信 . 论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J]. 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p2001 , (3) : 78-81 . [2] 周健临 . 管理学教程[M].p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 135 -137. [3] 李新春 . 企业联盟与网络[M] .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 26-33 . [4] 郭昕炜 . 战略联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思路[J]. 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 001 ,(3) : 74-77 . [5] 史言信 . 论企业战略联盟形态演进 [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 2002 , (3) : 105-108 . [6] 陈耀 . 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研究与评述[J] . 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 , 2002 , (9):47-52 . [7] 黄丽薇 . 战略联盟的价值链观点[J] . 企业研究 ,p2002 , (3) : 101-103 . [8] [美]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 102-200 . [9] 芮明杰 .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 403-411 . [10] 赵昌平,王方华,葛卫华 . 战略联盟的负效应及其启示[J] . 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p2002 , (10) : 115-117 . 【正文】 当今世界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单独的企业已很难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去慢慢积累各种成功的要素,于是企业从战略的角度通过各种方式联合起来,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构建起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这已形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联合的时代潮流。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战略联盟的失败率很高。据估计战略联盟的失败率超过了60%〔1〕。当然导致战略联盟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种高失败率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我们绝不能忽视。随着战略联盟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如何发掘出这些问题,并且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将是构建好战略联盟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要求

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规范要求

根据学校相关文件和学院毕业论文工作方案,为了确保我院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序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管理,保障毕业论文答辩秩序,提高毕业论文答辩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一、毕业论文答辩指导思想

毕业论文答辩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和科学研究训练和考核,是检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考核将严格按照重庆文理学院毕业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以全面检验和考核学生掌握全部本科课程的学习情况,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方法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答辩组织

(一)学院领导小组

组 长:刘仲全 张碧波

副组长:谷继建

成 员:蒋先平 冉令刚 石国强 林 锐 陈远川 唐忠英 王 陶 胡在东 黄婷婷

(二)答辩学术委员会

主 任:刘仲全

副主任:张碧波 谷继建

委 员:熊学文 刘定祥 沈忠友 王红君 冯利朋 蒋先平 冉令刚 陈远川

(三)答辩工作小组

整个答辩过程由答辩小组负责实施,主要成员有答辩小组组长、成员和秘书,成员不少于3人;小组组长负责主持,成员负责评分,秘书负责记录。见附件(答辩教师分组信息表、答辩记录秘书分组信息表、参辩学生分组信息表)

三、答辩时间与地点

见附件(答辩时间与地点安排表)

四、答辩流程

(一)答辩资格

1.已修完学校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应届毕业生和符合有关规定并经过学院批准同意的上一届学生。

2.学生所写的毕业论文必须经过导师指导并有指导老师签署同意参加答辩的意见。

3.提供查重报告(特别是毕业论文),重复率不得高于15%。

4.每位学生原则上只有两次答辩资格,如果未获指导教师批准或由于自身原因未参加第一次答辩的,允许参加第二次答辩。但视为自动放弃一次答辩机会,即只有一次答辩机会。

5.特殊情况由答辩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

(二)答辩准备

1.答辩小组

答辩小组一般由三至五人组成,其中应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具有高级或中级职称,从中确定一位学术水平较高的成员为组长,负责答辩小组的召集工作。

2.答辩学生

第一,学生应在参与答辩之前完成毕业论文的定稿,毕业论文手册的填写工作,将毕业论文手册、开题报告和论文定稿交予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并签署同意答辩意见,否则不能参与答辩。第二,准备答辩材料,如陈述词、论文框架、内容、PPT等。

3.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在收到学生上交的毕业论文相关资料后,检查资料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和完整。在此基础上进行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并签署是否同意答辩的意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应将学生论文交由本答辩小组的相关教师进行毕业论文的交叉评阅。

(三)答辩基本程序

1.答辩小组成员应详细审阅每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报告,为答辩作好准备。

2.答辩小组组长宣布本次答辩小组成员和本组答辩人员名单。

3.答辩小组组长宣布答辩开始,并宣读答辩规则,然后开始答辩。答辩规则如下:

(1)答辩人阐述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结论)。

(2)答辩小组成员对答辩进行提问和答辩人答辩。

(3)答辩人应当场直接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答辩人可携带与论文有关的参考资料,并可当场翻阅、查证。

4.答辩人做5~8分钟论文概要自述报告。内容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主要内容包括:

①课题目的和意义。②论文课题内容概述。③完成论文课题的基本思想及主要方法。④论文还有哪些应该涉及或解决但又因为力所不及未能解决的问题。

5.答辩人自述完成以后,接受答辩小组教师的提问。

6.答辩秘书作好答辩记录。答辩记录是毕业论文答辩的档案材料之一,要完整、规范。主要内容为:论文题目;答辩者的专业、班级、姓名;论文陈述概要;答辩教师所提的问题;答辩者的回答内容;答辩教师的点评等。

7.答辩成绩评定。优秀(90~100分)能简明扼要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主次分明,思路清晰,能流利地回答有关问题。

良好(80~89分)能清楚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主次较分明,思路清楚,能正确回答有关问题。

中等(70~79分)能叙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思路较清楚,基本上能正确回答有关问题。

及格(60~69分)能说明论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但不够确切,有些主要问题经提示才能正确回答。

不及格(60分以下)不能说明论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主要问题回答不出或错误较多,经提示仍不能正确回答。

8.毕业论文总成绩评定。根据学校给定的评分规则,按照指导教师评阅成绩占50%、交叉评阅成绩占30%、答辩成绩占20%计算总成绩。答辩未通过的学生,即答辩成绩在60分以下及未参与答辩的,不计算毕业论文总成绩。

五、注意事项

(一)答辩老师注意事项

答辩小组成员对每位学生的提问数不得少于3个问题。提问的'范围应是论文涉及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也可以做进一步的延伸。其内容一般包括:论文过程中带普遍性的难点问题;与课题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综合性基础知识;非课题内容但问题涉及专业知识;根据需要提出某些考核学生在某方面能力的即兴问题。

1.常见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答辩之后,提问问题的教师要对学生的答辩情况给予评价,以便于学生掌握未能掌握的知识,也便于其他教师给学生的答辩打分。

2.提问规则

(1)先易后难原则。利于学生放松,避免背上心理包袱,造成紧张,产生慌乱,影响答辩效果。

(2)逐步深入原则。把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逐步深入提问,可以正确地检测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3)权利平等与商讨原则。当答辩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应以温和的态度,商讨的语气与之开展讨论,即要有“长者”风度,施行善术,切忌居高临下,出言不逊。

(4)启发、引导原则。当考生的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或者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提问方法。

(二)答辩学生注意事项

学生为了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应了解和掌握

答辩的要领和艺术。

1.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首先,考生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其次,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

2.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消除紧张慌乱心理,答辩时才有良好的表现。

3.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记录老师提问,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必要时请老师重复问题并做些解释,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答非所问。

4.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一要反应快,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二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三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5.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有把握讲清,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没有把握,审慎回答,能答多少答多少,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

6.当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与主答辩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展开辩论。

7.要讲文明礼貌。尊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言行举止要讲文明,要从容、有礼貌地进退场。

六、必要说明

毕业论文答辩采用回避制,指导教师不能参加对本人指导学生的答辩工作。答辩学生的分组,由教学办公室主任负责安排。

七、其它事项

1.答辩小组组长负责答辩小组的组织工作,其职责是:负责组织本小组的答辩活动并处理异常情况,填写答辩小组意见和综合评语。

2.指导教师将填写好的毕业论文(答辩)记录移交给答辩小组组长,由答辩组长负责组织答辩小组成员填写答辩评语和答辩成绩。

3.按照指导教师评阅成绩、交叉评阅成绩、答辩成绩50%、30%、20%的比例计算出毕业论文(设计)的综合成绩,将分数和对应等级填写在相应表中。注意:未通过者暂不填写。

4.答辩委员会对各答辩小组提出的优秀和不及格的毕业设论文成果,要进行确认。对于答辩较差的学生,具体情况可以按以下办法处理:(1)若学生不

希望可以帮到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下面对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仅供参考:案例型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经管学院要求有关专业的毕业生,如果选择以案例形式写作毕业论文的话,应该选择纪实型或纪实-创作型的、描述-评审型或分析-决策型或比较型的案例。这是一个总体要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写作要求。(一)内容及语言方面的要求在选择案例型毕业论文在写作内容时,应参照以下原则:1.写自己熟悉的内容,最好是以自己实习过的企业或机构为背景、以自己接触或熟悉的事情为素材、围绕论文的中心收集材料并进行写作。这样一方面容易收集材料,另一方面自己熟悉的东西容易把握。2.写与自己所学的“管理类”课程相关的内容,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等等。不写纯技术性的内容,不写与所学课程无关的内容。3.写微观或中观领域的问题,即从企业或行业的视角来写,不写宏观经济问题(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经济全球化问题、全民劳动就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问题)。4.写在现有理论中能找到解决方案或思路的内容,不写带有疆域开拓性质的内容。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案例,正文部分的语言都应该是客观的、中立的,不能带有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和个人好恶,更不能在正文中就断定事情的结果,以下几个例子是比较典型的反面例子: (1)“XXX能力很强,他这一英明决策一定能使企业起死回生”。(2)“张总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露着果断、刚毅和坚强,他的一番讲话一定能起到鼓舞员工士气的作用”。(3)“以王厂长的能力实在无法胜任这样重大的决策”。(4)“陈卫国(副总)说什么对青年干部不能求全责备,要看主流,看发展,还大谈什么民主集中制,如此云云”。这几个例子,或是带有主观判断成分,或是表明了作者的倾向性和个人观点。(二)结构方面的要求1.构成项目案例型毕业论文必须包括以下内容(按顺序):封面、内容摘要及关键词、目录、篇首注释、正文(包括案例正文与案例分析)、参考文献。2.各项目含义(1)封面: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副标题为可选项)、作者、学籍批次、学习中心、层次、专业、指导教师等8项内容组成。其中,标题的确定有两个基本要求:既要点明案例写作所依据的原型企业,又要点明案例的中心,例如:“A企业的奖金制度”,表明案例的原型是A企业,案例的中心是写“奖金制度”。案例不同于小说,所以标题的选择应该平实、客观,不能带有浪漫色彩,例如:“不平常的平常心”、“飞舞的雪花儿”,这两个题目像小说的题目,太富于浪漫色彩,既没有表明案例所依据的原型企业,也没有点明中心,不能作为案例型毕业论文的标题。标题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的类型:直接式:即标题直接表明原型企业和案例中心,例如:A企业的奖金制度,胜利公司的电子商务设计方案,H公司的财务制度改革,Z公司的绩效考评,大通国际贸易公司的业务风险管理,等等。直接式的标题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抓住原文的中心。提问式:即以一个问句作为题目,例如:他们为什么离开B公司?新盛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由盛转衰?张厂长怎样用人?A公司的连锁经营为什么失败(成功)?A公司的激励机制出了什么问题?成本为什么降不下来?等等。提问式的标题可以启发读者想象,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暗示式:即标题中不直接点明论文的中心,也不直接点明原型企业,而是以一种非直接的、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某个主题,例如:S公司合资后的难题,张院长的困惑,培训主管的烦恼,财务部经理的烦心事,新的电子政务方案出台以后,进口部新经理上任后,等等。这样的标题不直接说出原型企业和论文中心,可以给人以思考和想象,使读者愿意读下去。虚实结合式:即正标题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不直接点明主题,在副标题中说明原型企业和论文中心,例如:鸿雁南徙,团队致远——C银行国际融资项目的团队运作“孤独”的创业者——H公司人员流失危机三顾茅庐——B公司怎样招揽人才这样的标题适合于那些不想放弃标题中的文学色彩,但又得符合“毕业论文标题不同于小说标题”这一要求的同学采用。

外贸经济类论文题目

国际贸易论文选题

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所组成,因此也被称之为进出口贸易。下面我跟大家分享国际贸易论文选题,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

2) 国际贸易格局分化及秩序研究

3) 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以浙江八达集团为例

4) 基于超边际分析框架展开的流通效率对国际贸易影响实证研究

5) 对标韩国,促进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发展

6) 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

7) 关于国际贸易业务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

8) 欢迎订阅国际贸易问题

9) 国际贸易框架下出口产品品质的测度方法:研究述评

10) 国际贸易与全球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1)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12) 基于全球化视域下的国际贸易隐含能源的探索

13) 探究物流产业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14) 浅谈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

15) 数字产品、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规则

16) 用区块链破解国际贸易信用难题

17)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下的服务贸易税收优惠政策探究

18)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对生活质量影响研究

19) 物流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20) 跨境电商环境下“国际贸易”课程改革

21) 江苏省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关系研究

22)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23) 构建《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群的思路探讨

24) 国际贸易与我国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问题探讨

25) 国际贸易问题

26) 论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27) 跨境电商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研究

28) 浅析近年来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新模式

29) 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风险控制探究

30)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摩擦分析及应对措施

31) 产业分工、国际贸易摩擦及我国的对策--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研究

32) 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国际贸易环境影响的经济学研究

33)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研究述评与展望

34) 制造业国际贸易对服务化就业结构变迁影响的实证研究

35) 国际贸易新规则与我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发展方向

36)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兼评《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37) 不完全契约与国际贸易:一个评述

38) 国际贸易体系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39) 基于复杂网络的国际铜矿石贸易格局

40) 中美国际贸易制度之争--基于国际公共产品提供的视角

41) 国际贸易中的产品质量研究:一个综述

42) 2015年国外国际贸易研究前沿

43) 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实务发展研究

44) “全球-国家-地方”尺度下的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45) 外资研发嵌入的内外因辨析:市场化进程还是国际贸易竞争力

46) 制度质量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47)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会展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

48) 基于“一带一路”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49) 罗伯特·芬斯特拉对国际贸易学的贡献

50) 国际贸易中出口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基于国家空间的社会网络分析

51) 国际贸易反脱媒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范围经济视角

52) 国际物流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53) 中美贸易摩擦的演进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54) 国际贸易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55) 品牌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我国发展现状与政策研究

56) 深化推进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

57) 互联网与国际贸易--基于双边双向网址链接数据的经验分析

58) OFDI、市场竞争强度与国际贸易

59) 新形势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变化趋势、典型风险点及防范

60) 我国利率市场化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61) 基于流通经济视角谈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创新和发展

62)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63) 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64)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新疆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分析

65) 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标准演进效果分析--基于广义比较优势公式的解析

66) 基于生长曲线算法的中日国际物流规模增长对中日国际贸易推动作用规律研究

67) 国际贸易合同风险的分析与控制

68)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创新探析

69) 国际贸易结构性特征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

70) 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

71) 论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72) 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与启示

73) 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对反倾销会计的影响

74)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75)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76)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77) 国际贸易网络的拓扑演化与聚类结构分析

78) 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

79) 国际贸易方式演进对城市化模式的影响--以义乌市为例

80) 对国际贸易中的蓝色贸易壁垒问题的分析

81) 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82)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要素分析及其应用价值思考

83) 我国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的预见及管理措施

84) 综合改革试点下义乌国际贸易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85) 我国十大城市群对外贸易空间效应研究--基于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的视角

86) 国际贸易中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研究综述

87) 文化认同与国际贸易

88)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汇率风险研究

89) 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文献比较研究

90) 海南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91) HS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研究

92) 益阳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研究

93) 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影响研究

94) A银行云南省分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研究

95) 基于复杂网络和能值理论的化石能源国际贸易格局研究

96) 国际贸易体制区域化背景下知识产权国际立法新动向

97) 国际贸易与中国制造业行业内工资差距

98) 兰石能源装备国际工程公司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研究

99)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8. 印度软件产业扶持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9. 我国特许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 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11.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12. 蓝色贸易壁垒的双重效应13. 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研究14. 国际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二)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FDI的影响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的西部开发3. 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路径选择及经济影响研究5. 双赢----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理念6. 欧洲经济联盟—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一体化性质研究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分析与现实意义8. 中非经贸合作的前景分析与现实意义9. 中、俄(印、韩)双边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10. 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最新进展情况与政策建议11.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研究12. 美国政府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及启示13. 中美贸易结构之比较分析14. 中美贸易平衡问题对策研究15.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16. 试论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现实意义17.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18.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影响19.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之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