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霍跃娟: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8(5).[2] 韩春丽、尹庆伟: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3] 刘维: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7).[4] 罗建飞. 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及思考[ J]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 15.[5] 王德福. 企业建设项目内部跟踪审计探析[ J] . 财经界(学术版),2009. 9.[6] 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研究,2007.6.[7] 审计署办公厅,结构合理 素质全面 充满活力——数字解析全国审计机关机构和人员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站,2008.5.23.[8] 戴耀华、杨淑娥、张强,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审计研究》,2007(3).[9] 秦飞.浅议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管理.现代企业文化.2010年2期[10] 孙晓辉,孙晓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风险防范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1.9[11] 闫青。试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力教育。2010.12[12] 刘燕.把握优势 推动发展——关于开展央行网络审计的探讨辉 金融电子化 2007/03[13] 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研究,2007.6[14] 赵立洋.网络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现代会计 2007/06[15] 徐秀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2-173. [16]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经营管理技术第四版[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8:236-404.[17] 陈宋生、周道隽.内部审计新走向——连续审计[J].审计与理财,2007(1)[18] 沈翠玲.基于EVA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探析[J].会计之友,2011(1).[19] 杨晓芳.探索EVA价值管理体系下的内部审计[J].集体经济,2010(7).[20] 方秀丽.构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初步设想[J].审计研究,2011(2).[21] 吴华萍.浅析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5期 [22] 杜殿明. 谈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J]. 北方经济, 2007, (14) . [23] 李云婷. 浅谈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J]. 北方经济, 2009, (02) . [24] 路媛媛,袁洋.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ERM框架分析[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02) . [25] 张淑艳.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J]. 党政干部学刊, 2008, (01) . [26] 杨霞. 浅析当前企业内部审计[J].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Z2) . [27] 王大友. 浅议企业内部审计防范衍生金融风险的对策[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06) . [28] 王红,李继志. 论风险基础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 消费导刊, 2008, (05) . [29] 王清华. 试论集团化企业的内部审计[J]. 消费导刊, 2008, (08) .[30] 马明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和作用[J]. 广西电业, 2009, (01) .
内容太多了,给个具体的题目和邮箱。以下是一些参考,你看哪个有用。1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研究 ,辛旭、刘佳,品牌, 2010 No.01 查看全文 2 煤炭企业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及防范 ,丁在乐,中国煤炭工业, 2010 No.02 查看全文 3 国家审计风险及其对策 ,钱云飞,现代经济信息, 2010 No.02 查看全文 4 浅谈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夏旭,煤矿现代化, 2010 No.01 查看全文 5 我国关联交易审计风险规避对策探讨 ,张肃琪,理论界, 2010 No.03 查看全文 6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时东来,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No.10 查看全文 7 新会计准则下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审计风险 ,刘宏洲,改革与开放, 2009 No.22 查看全文 8 论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 ,李东艳,中国电子商务, 2010 No.02 查看全文 9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 ,罗洪霞,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7 No.03 查看全文 10 关于审计风险的特殊考虑 ,王如燕,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2 No.04 查看全文 11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及其图解 ,朱锦余,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2 No.01 查看全文 12 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探析 ,张红轶、张芳梅,国际商务财会, 2010 No.02 查看全文 13 金融危机环境下审计风险的应对 ,徐蔚,审计与理财, 2010 No.01 查看全文 14 金融危机、财务舞弊与审计风险 ,刘芳芳,审计与理财, 2010 No.01 查看全文 15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措施 ,赵艳,科学与财富, 2010 No.02 查看全文 16 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单琢,科技信息, 2010 No.02 查看全文 17 浅谈审计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及防范 ,韩道琴、王淑晶,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Vol.24 No.01 查看全文 18 刍议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及防范建议 ,赵玲,经济师, 2010 No.02 查看全文 19 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邓芙蓉,北方经贸, 2010 No.03 查看全文 20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以及防范 ,唐元龙,大众商务(下半月), 2010 No.02 查看全文
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审计风险;防范;控制世界银行官员对亚洲部分银行的调查报告表明:亚洲发生金融危机的责任一半在于会计。各国的会计信息失真与舞弊行为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因此,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已经成为审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以下从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人手,谈谈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l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了解和探究审计风险的成因。有利于更好的从源头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形成。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审计风险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浅析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方法 审计风险;独立性;沟通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永恒的主题。它既是审计机构信誉和质量的保证,也关系到审计人员的自身利益。在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审计。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应对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预防方法有所了解并尽可能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一、审计风险的成因(一)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1.审计机构建立模式不合理。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影响审计工作权威性。2O世纪8O 年代中期,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内部审计逐步发展起来。但其行政性太强,企业内部人员一方面要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对本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又要受本单位行政领导,工资福利由本单位解决。业务工作的“外向性”与行政待遇的“内靠性”,使审计人员很难进入角色。久而久之,审计便失去了权威性和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2.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导致不确定经济业务的产生,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业务量随之增加。 审计风险浅析 它贯穿于活动的所有环节,即只要有审计活I决策探索2007.4.下动的地方。就一定有审计风险与之相伴。由于环境或业务的复杂性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了解不透彻、不全面以及对管理人员的信任度过高而仓促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所有这一切都会形成审计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二)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1.审计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目前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从理论上讲,抽样风险所选取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总体的性质。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种主观原因,造成样本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尚不能确定。尤其是当前我们大多是采用判断抽样的方式,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经验和知识不足,抽样误差很大,可能存在审计取证不完备、审计检查不全面、审计意见和结论不准,出现了错误判断为正确或将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形成存伪风险或弃真风险。2.审计处理处罚风险。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但是,若依法应该处理处罚而没有处理处罚,或者审计处理处罚没有法律依据或依据不当,或者应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处罚,而审计机关直接实施了处理处罚,都会产生审计处理处罚风险。3.审计证据取舍风险。审计证据在审计活动中举足轻重,审计结论需要审计证据来证实。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证据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统一标准,往往靠审计人员来主观判断,从而产生了主观的偏差。
一、审计风险发生的几个环节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从制定审计计划到提出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乃至审计复议的全过程。审计风险具体存在于审计立项、调查取证、出具报告、提出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等整个环节。其发生的关键环节主要有:越权风险-程序风险-取证风险-判断风险-处理处罚风险-文书制作风险。1.越权风险。包括审计范围越权和审计评价越权。审计机关应严格按照《审计法》及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的界定。超出法定范围去审计评价,会导致政治、社会、司法等诸多方面的损害。2.程序风险。包括审计计划、立项、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的下达送发都有严格的法定程序。程序的违法未必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但程序违法会导致行政诉讼而使审计的结果无效。3.取证风险。审计中大量工作是调查过程。而取证是调查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最终作出评价和处理处罚的基础。取证不慎,所取证据不完整充分,不真实有效,会导致所作的评价失去证据的有效支持。4.判断风险。审计中的判断是对调查中的问题分析观察。分析不深不透不细,观察不全不力,凭借主观猜测,经验判别,会导致性质认定中使用法规不当,造成定性不准,造成审计处理处罚中的不当。5.处理处罚风险。审计事项所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失误,必然导致处理处罚的不当。即便在判断中没有发生失误,但由于处理处罚中使用法律法规不当,会导致审计结果的错误,造成审计复议和行政诉讼。6.文书制作风险。这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关键问题是表达或词不达意、模棱两可,或由于一时疏忽造成重大笔设,或校对不严出现严重错误,会导致文书制作形成内容上的错误和不当。二、审计风险防范的几个对策审计风险防范是对审计风险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和及时的控制,以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率和效果为目的。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关键是加强以“人、法、技”为核心内容的基础建设。既有赖于审计执法环境的改善,更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自身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浅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前,随着市场经营风险的加剧,审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监督作用中日渐突出,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正愈来愈受到审计全行业及全社会的关注。 一、审计风险的特点: 1.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无论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作为风险本身来说,它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开展审计工作,就始终存在产生风险的客观条件。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审计风险也不可能完全消除。 2.审计风险具有时效性。虽然审计风险是客观的和普遍存在的,但就某一项审计的审计风险而言,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3.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甚至审计工作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仍然有发生风险的可能性。 4.审计风险具有或有性。审计风险引发审计责任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非所有的审计风险都会引发审计责任。有些审计风险可能引发审计责任,有的审计风险必然引发审计责任,甚至导致被诉讼,而有的审计风险就不一定引发审计责任。 5.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审计风险不能完全消除,但并非不可控制,只要我们增强风险意识,引起足够重视,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防范和化解风险,使之降到最低限度。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分析研究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控制与降低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有:1、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2、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欠佳。3、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奉行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点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为前提的。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往往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审计结果存在的误差就不足为奇了。 (二)客观因素有: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高涨,社会经济联系愈加密切,经
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审计风险;防范;控制世界银行官员对亚洲部分银行的调查报告表明:亚洲发生金融危机的责任一半在于会计。各国的会计信息失真与舞弊行为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因此,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已经成为审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以下从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人手,谈谈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l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了解和探究审计风险的成因。有利于更好的从源头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形成。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审计风险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浅析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方法 审计风险;独立性;沟通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永恒的主题。它既是审计机构信誉和质量的保证,也关系到审计人员的自身利益。在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审计。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应对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预防方法有所了解并尽可能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一、审计风险的成因(一)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1.审计机构建立模式不合理。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影响审计工作权威性。2O世纪8O 年代中期,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内部审计逐步发展起来。但其行政性太强,企业内部人员一方面要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对本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又要受本单位行政领导,工资福利由本单位解决。业务工作的“外向性”与行政待遇的“内靠性”,使审计人员很难进入角色。久而久之,审计便失去了权威性和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2.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导致不确定经济业务的产生,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业务量随之增加。 审计风险浅析 它贯穿于活动的所有环节,即只要有审计活I决策探索2007.4.下动的地方。就一定有审计风险与之相伴。由于环境或业务的复杂性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了解不透彻、不全面以及对管理人员的信任度过高而仓促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所有这一切都会形成审计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二)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1.审计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目前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从理论上讲,抽样风险所选取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总体的性质。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种主观原因,造成样本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尚不能确定。尤其是当前我们大多是采用判断抽样的方式,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经验和知识不足,抽样误差很大,可能存在审计取证不完备、审计检查不全面、审计意见和结论不准,出现了错误判断为正确或将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形成存伪风险或弃真风险。2.审计处理处罚风险。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但是,若依法应该处理处罚而没有处理处罚,或者审计处理处罚没有法律依据或依据不当,或者应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处罚,而审计机关直接实施了处理处罚,都会产生审计处理处罚风险。3.审计证据取舍风险。审计证据在审计活动中举足轻重,审计结论需要审计证据来证实。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证据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统一标准,往往靠审计人员来主观判断,从而产生了主观的偏差。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探讨摘要:相对于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及其成因的多样化已成为影响内部审计发展的重大障碍,文章从目前内部审计风险的现状入手,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原因对策 一、进行环境分析,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除的,因而内部审计的核心应是风险管理,也就是针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根源,估测、评价内部审计风险,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减少固有的职业风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82年第25号研究报告认为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外因素有:(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2)管理人员的能力;(3)管理人员的正直程度;(4)单位规模;(5)会计系统的近期变动;(6)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7)要职人员的近期变动;(8)资产的流动性;(9)单位经济环境的恶化;(10)快速增长;(11)单位的电脑化程度;(12)距上次审计的时间间隔;(13)管理人员对完成目标的压力;(14)政府法规的范围;(15)员工的士气状况;(16)外部审计的时间、次数、覆盖范围、重要性水平;(17)对公众的公开程度;(18)离总部的距离。通过对内外环境所涉及的风险因素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应合理地识别、估测、评价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考虑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方法,作出审计决策。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 1.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层次内部审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层次高,其独立性强。企业应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内审领导体制,董事会中负责内审工作的领导者应有足够的权力,内审部门的地位应比其他职能部门高一级,内审部门经理的任免应由董事会决定。应建立内审部门与董事会的沟通渠道,内审经理应有权出席、参加由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举行的与内审职责有关的会议,通过在会议中提交书面或口头的报告,通报有关审计工作计划和实际审计工作信息。遇到重大问题,内部审计经理可直接向董事会中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负责人汇报、请示,以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或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可实行系统内内审机构的垂直领导或实行审计委派制,使内审部门的地位高于其他部门,以利于内审部门独立地、有权威地开展工作,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阻碍。 2.明确内部审计职责。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应配备合格的、专职的内审人员,内审人员不得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应当置身于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不得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执行,而只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在领导体制的选择上,要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经营活动的关系,与财务工作的关系,避免一人既领导财务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既领导某项业务,又领导对该项业务活动的审计。在分配工作任务和指派内审人员时,应避免实际的和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当内审人员因单位人员紧缺等原因被抽调去完成其他非审计工作时,他们以后不得审计自己所完成的工作。对从其他部门调入或借入的兼职审计人员,也不得安排他们审计他们原先从事的工作。通过明确上述审计职责,保证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实质性独立,使他们能够自主地选择审计项目,评估审计风险,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才 1.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工作责任心。内部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造成的。职业道德水平低就可能使内审人员不关注审计工作质量,造成审计工作质量降低,这无疑会造成审计风险。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使内审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就是要创造和保持一种以崇尚正直和威信为中心的经营文化和组织精神,就是要将职业关注和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2.执行合格的审计,编制良好的工作底稿。合格的审计要求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计划,通过审计计划促使内审机构和人员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审计任务,满足组织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内部审计标准》第2010款要求:将审计计划与风险相联系;内部审计活动的参与计划必须以至少一年一次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计划应该反映机构的风险战略。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集中人力资源于高风险领域,使内审部门和人员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对审计中风险性质严重、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程序及风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地审计,搜集形成审计结论所必须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在事前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执行合格的审计,还应当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编制良好的审计工作底稿;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恰当地评价审计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重大差错和非法事项;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监督、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对问题的解决实行追踪审计制度。合格审计的执行,可以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审计业务的执行统一起来,从而在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建立起风险的“防火墙”。 3.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其后续教育。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风险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反映着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因此,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首先应配备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使内部审计队伍的构成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结构转换。其次,应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内审人员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规动态,把握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运用。再次,应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聘用机制,并对新聘用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培养其风险管理意识和职业谨慎态度,从进人关上为防范审计风险打好基础。 四、树立风险审计观念,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是将被审计对象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风险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预备调查、分析性检查、了解、评估等方法确认重要的审计领域,目的是评估固有风险,它一般在审计计划开始时进行。 第二阶段,了解和评估重要的资料来源,考虑何处可能出错,确认与评估相关的控制,目的是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一般在期中审计时进行。 第三阶段,执行初步风险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首先考虑固有风险,再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管理意识、控制程序、职责分工等状况的判断,对控制有效或无效做出判断。如果有效,其可依赖程度如何,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如何。通过风险评估,确定不同的风险程度,针对不同的审计风险,选择可靠的、有效益的、有效果的审计查核程序。 第四阶段,拟定与执行审计计划,通过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第五阶段,执行全面评估,将审计结论形成书面文件,即作出审计报告。 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组织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风险,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相联系,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通过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内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五、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1.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要想使内部审计创造价值,单位和组织就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逐步将审计内容扩展到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销售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审计、环境审计等方面,使内部审计有更多的机会为组织创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当注重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用新思维、新视角审视内部审计,将工作重点转向利用内部审计创造价值,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当好管理者的高级参谋和得力助手,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广博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影响,取得组织各级人员的信赖和支持。 2.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核心。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并把这套制度推行到每一个内部审计部门、每一个内部审计人员和每一项内部审计业务,促使内审人员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在审计的每一环节上,识别风险因素,消除或减少内部审计风险,保证内部审计质量。通过全面、综合地考核与评价,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达到防范与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来源免费论文网,免费论文网提供论文
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复杂化结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防范审计风险已日益引起审计界的重视。本文就结合本区基建审计工作实践,谈谈如何防范审计风险,旨在引起关注和启示。 一、审计风险发生的几个环节 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从制定审计计划到提出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乃至审计复议的全过程。 审计风险具体存在于审计立项、调查取证、出具报告、提出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等整个环节。其发生的关键环节主要有:越权风险-程序风险-取证风险-判断风险-处理处罚风险-文书制作风险。 1.越权风险。包括审计范围越权和审计评价越权。审计机关应严格按照《审计法》及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的界定。超出法定范围去审计评价,会导致政治、社会、司法等诸多方面的损害。 2.程序风险。包括审计计划、立项、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的下达送发都有严格的法定程序。程序的违法未必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但程序违法会导致行政诉讼而使审计的结果无效。 3.取证风险。审计中大量工作是调查过程。而取证是调查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最终作出评价和处理处罚的基础。取证不慎,所取证据不完整充分,不真实有效,会导致所作的评价失去证据的有效支持。 4.判断风险。审计中的判断是对调查中的问题分析观察。分析不深不透不细,观察不全不力,凭借主观猜测,经验判别,会导致性质认定中使用法规不当,造成定性不准,造成审计处理处罚中的不当。 5.处理处罚风险。审计事项所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失误,必然导致处理处罚的不当。即便在判断中没有发生失误,但由于处理处罚中使用法律法规不当,会导致审计结果的错误,造成审计复议和行政诉讼。 6.文书制作风险。这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关键问题是表达或词不达意、模棱两可,或由于一时疏忽造成重大笔设,或校对不严出现严重错误,会导致文书制作形成内容上的错误和不当。 二、审计风险防范的几个对策 审计风险防范是对审计风险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和及时的控制,以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率和效果为目的。 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关键是加强以“人、法、技”为核心内容的基础建设。既有赖于审计执法环境的改善,更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自身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本文来自】:诺贝尔论文网( http://www.lwenwang.cn)【详细参考】:原文地址-
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复杂化结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防范审计风险已日益引起审计界的重视。本文就结合本区基建审计工作实践,谈谈如何防范审计风险,旨在引起关注和启示。 一、审计风险发生的几个环节 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从制定审计计划到提出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乃至审计复议的全过程。 审计风险具体存在于审计立项、调查取证、出具报告、提出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等整个环节。其发生的关键环节主要有:越权风险-程序风险-取证风险-判断风险-处理处罚风险-文书制作风险。 1.越权风险。包括审计范围越权和审计评价越权。审计机关应严格按照《审计法》及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的界定。超出法定范围去审计评价,会导致政治、社会、司法等诸多方面的损害。 2.程序风险。包括审计计划、立项、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的下达送发都有严格的法定程序。程序的违法未必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但程序违法会导致行政诉讼而使审计的结果无效。 3.取证风险。审计中大量工作是调查过程。而取证是调查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最终作出评价和处理处罚的基础。取证不慎,所取证据不完整充分,不真实有效,会导致所作的评价失去证据的有效支持。 4.判断风险。审计中的判断是对调查中的问题分析观察。分析不深不透不细,观察不全不力,凭借主观猜测,经验判别,会导致性质认定中使用法规不当,造成定性不准,造成审计处理处罚中的不当。 5.处理处罚风险。审计事项所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失误,必然导致处理处罚的不当。即便在判断中没有发生失误,但由于处理处罚中使用法律法规不当,会导致审计结果的错误,造成审计复议和行政诉讼。 6.文书制作风险。这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关键问题是表达或词不达意、模棱两可,或由于一时疏忽造成重大笔设,或校对不严出现严重错误,会导致文书制作形成内容上的错误和不当。 二、审计风险防范的几个对策 审计风险防范是对审计风险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和及时的控制,以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率和效果为目的。 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关键是加强以“人、法、技”为核心内容的基础建设。既有赖于审计执法环境的改善,更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自身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本文来自】:诺贝尔论文网( http://www.lwenwang.cn)【详细参考】:原文地址-
试论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写作提纲一、 绪论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愈演愈烈,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那么,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一直以来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因此,应当积极了解审计风险,正确认识审计风险,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 本论(一) 审计风险的概念 (二)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2、 审计对象的复杂多变增加了审计风险 3、 实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 4、 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差异 5、 审计方法本身隐含审计风险 (三)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 3、 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4、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5、 建立有效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三、 结论审计活动作为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接受法律的规范与调整。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职业界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最终起到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作用。 这个是我自己的论文,你看下你是否用得上。呵呵~~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探讨摘要:相对于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及其成因的多样化已成为影响内部审计发展的重大障碍,文章从目前内部审计风险的现状入手,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原因对策 一、进行环境分析,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除的,因而内部审计的核心应是风险管理,也就是针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根源,估测、评价内部审计风险,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减少固有的职业风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82年第25号研究报告认为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外因素有:(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2)管理人员的能力;(3)管理人员的正直程度;(4)单位规模;(5)会计系统的近期变动;(6)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7)要职人员的近期变动;(8)资产的流动性;(9)单位经济环境的恶化;(10)快速增长;(11)单位的电脑化程度;(12)距上次审计的时间间隔;(13)管理人员对完成目标的压力;(14)政府法规的范围;(15)员工的士气状况;(16)外部审计的时间、次数、覆盖范围、重要性水平;(17)对公众的公开程度;(18)离总部的距离。通过对内外环境所涉及的风险因素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应合理地识别、估测、评价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考虑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方法,作出审计决策。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 1.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层次内部审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层次高,其独立性强。企业应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内审领导体制,董事会中负责内审工作的领导者应有足够的权力,内审部门的地位应比其他职能部门高一级,内审部门经理的任免应由董事会决定。应建立内审部门与董事会的沟通渠道,内审经理应有权出席、参加由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举行的与内审职责有关的会议,通过在会议中提交书面或口头的报告,通报有关审计工作计划和实际审计工作信息。遇到重大问题,内部审计经理可直接向董事会中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负责人汇报、请示,以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或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可实行系统内内审机构的垂直领导或实行审计委派制,使内审部门的地位高于其他部门,以利于内审部门独立地、有权威地开展工作,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阻碍。 2.明确内部审计职责。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应配备合格的、专职的内审人员,内审人员不得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应当置身于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不得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执行,而只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在领导体制的选择上,要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经营活动的关系,与财务工作的关系,避免一人既领导财务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既领导某项业务,又领导对该项业务活动的审计。在分配工作任务和指派内审人员时,应避免实际的和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当内审人员因单位人员紧缺等原因被抽调去完成其他非审计工作时,他们以后不得审计自己所完成的工作。对从其他部门调入或借入的兼职审计人员,也不得安排他们审计他们原先从事的工作。通过明确上述审计职责,保证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实质性独立,使他们能够自主地选择审计项目,评估审计风险,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才 1.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工作责任心。内部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造成的。职业道德水平低就可能使内审人员不关注审计工作质量,造成审计工作质量降低,这无疑会造成审计风险。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使内审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就是要创造和保持一种以崇尚正直和威信为中心的经营文化和组织精神,就是要将职业关注和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2.执行合格的审计,编制良好的工作底稿。合格的审计要求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计划,通过审计计划促使内审机构和人员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审计任务,满足组织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内部审计标准》第2010款要求:将审计计划与风险相联系;内部审计活动的参与计划必须以至少一年一次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计划应该反映机构的风险战略。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集中人力资源于高风险领域,使内审部门和人员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对审计中风险性质严重、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程序及风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地审计,搜集形成审计结论所必须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在事前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执行合格的审计,还应当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编制良好的审计工作底稿;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恰当地评价审计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重大差错和非法事项;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监督、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对问题的解决实行追踪审计制度。合格审计的执行,可以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审计业务的执行统一起来,从而在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建立起风险的“防火墙”。 3.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其后续教育。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风险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反映着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因此,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首先应配备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使内部审计队伍的构成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结构转换。其次,应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内审人员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规动态,把握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运用。再次,应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聘用机制,并对新聘用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培养其风险管理意识和职业谨慎态度,从进人关上为防范审计风险打好基础。 四、树立风险审计观念,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是将被审计对象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风险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预备调查、分析性检查、了解、评估等方法确认重要的审计领域,目的是评估固有风险,它一般在审计计划开始时进行。 第二阶段,了解和评估重要的资料来源,考虑何处可能出错,确认与评估相关的控制,目的是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一般在期中审计时进行。 第三阶段,执行初步风险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首先考虑固有风险,再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管理意识、控制程序、职责分工等状况的判断,对控制有效或无效做出判断。如果有效,其可依赖程度如何,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如何。通过风险评估,确定不同的风险程度,针对不同的审计风险,选择可靠的、有效益的、有效果的审计查核程序。 第四阶段,拟定与执行审计计划,通过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第五阶段,执行全面评估,将审计结论形成书面文件,即作出审计报告。 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组织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风险,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相联系,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通过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内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五、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1.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要想使内部审计创造价值,单位和组织就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逐步将审计内容扩展到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销售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审计、环境审计等方面,使内部审计有更多的机会为组织创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当注重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用新思维、新视角审视内部审计,将工作重点转向利用内部审计创造价值,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当好管理者的高级参谋和得力助手,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广博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影响,取得组织各级人员的信赖和支持。 2.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核心。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并把这套制度推行到每一个内部审计部门、每一个内部审计人员和每一项内部审计业务,促使内审人员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在审计的每一环节上,识别风险因素,消除或减少内部审计风险,保证内部审计质量。通过全面、综合地考核与评价,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达到防范与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来源免费论文网,免费论文网提供论文
关于内部审计,论 比较多e
据学术堂了解,关于内部审计,在论文答辩的时候一般都会问到这三类问题。1、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在答辩前老师会首先检验一下论文是不是学生自身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有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因此他们通常会提出这些问题,比如“你是怎么想到要选择这个题目的?”、“你在写这篇论文时是怎样搜集有关资料的?”、“你写这篇论文时参考了哪些书籍和有关资料?”、“论文中提到的数据的出处何在?”等等。2、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二个问题在答辩开始前,答辩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介绍一下论文的大概内容,也就是你这篇论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只要叙述一下文章的整体框架就可以了,即这篇文章主要包括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写的是什么。一般学生根据文章的大标题来说就可以了。3、老师一般会提问的第三个问题针对论文中某些论点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准确和确切的地方,对论据不够充分的地方,对论证层次比较混乱、条理难辨的地方提出问题。论文中没有说周全、没有论述清楚或者限于篇幅结构没有详细展开细说的问题,答辩委员也可能提问。
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会影响到组织答辩会目的的实现以及学员答辩水平的发挥。主答辩老师有必要讲究自己的提问方式。1.提问要贯彻先易后难原则。主答辩老师给每位答辩者一般要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这些要提的问题以按先易后难的次序提问为好。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应该考虑到是学员答得出并且答得好的问题。学员第一个问题答好,就会放松紧张心理,增强“我”能答好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在以后几个问题的答辩中发挥出正常水平。反之,如果提问的第一个问题就答不上来,学员就会背上心理包袱,加剧紧张,产生慌乱,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后面几个问题的答辩,因而也难以正确检查出学员的答辩能力和学术水平。2.提问要实行逐步深入的方法。为了正确地检测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时需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并采取逐步深入的提问方法。如有一篇《浅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文,主答辩老师出的探测水平题,是由以下四个小问题组成的。(1)什么是科学技术?(2)科学技术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在学员作出正确回答以后,紧接着提出第三个小问题:即(3)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为什么说它也是生产力呢?(4)你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通过这样的提问,根据学员的答辩情况,就能比较正确地测量出学员掌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如果这四个小问题,一个也答不上,说明该学员专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如果四个问题都能正确地回答出来,说明该学员基础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如果能回答出其中的2—3个,或每个小问题都能答一点,但答得不全面,或不很正确,说明该学员基础知识掌握得一般。倘若不是采取这种逐步深入的提问法,就很难把一个学员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准确测量出来。假如上述问题采用这样提问法:请你谈谈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员很可能把论文中的主要内容重述一遍。这样就很难确切知道该学员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是好、是差、还是一般。3.当答辩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应以温和的态度,商讨的语气与之开展讨论,即要有“长者”风度,施行善术,切忌居高临下,出言不逊。不要以“真理”掌握者自居,轻易使用“不对”、“错了”、“谬论”等否定的断语。要记住“是者可能非,非者可能有是”的格言,要有从善如流的掂量。如果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使与自己的观点截然对立,也应认可并乐意接受。倘若作者的观点并不成熟、完善,也要善意地、平和地进行探讨,并给学员有辩护或反驳的平等权利。当自己的观点不能为作者接受时,也不能以势欺人,以权压理,更不要出言不逊。虽然在答辩过程中,答辩老师与学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是审查考核者,一方是被考核者),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答辩中要体现互相尊重,做到豁达大度,观点一时难以统一,也属正常。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只要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供对方参考就行。事实上,只要答辩老师讲得客气、平和,学员倒愈容易接受、考虑你的观点,愈容易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达到共同探索真理的目的。4.当学员的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或者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提问方法。参加过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员对你所提的问题答不上来,有的就无可奈何地“呆”着;有的是东拉西扯,与你绕圈子,其实他也是不知道答案。碰到这种情况,答辩老师既不能让学员尴尬地“呆”在那里,也不能听凭其神聊,而应当及时加以启发或引导。学员答不上来有多种原因,其中有的是原本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只是由于问题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而显得心慌意乱,或者是出现一时的“知觉盲点”而答不上来。这时只要稍加引导和启发,就能使学员“召回”知识,把问题答好。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仍然答不出或答不到点子上的,才可判定他确实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及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由于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以及内部人员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就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如何保证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也成为企业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1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主观和客观因素。 客观方面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带来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是实施审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都会直接导致控制风险难度加大。再者,企业经营方式越复杂,内部管理层次越复杂,意味着对其审计的难度也越大,审计工作面临失误与差错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大.其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单位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社会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制约。内审人员面临的是与单位领导层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与各科室、部门之间的同事关系,所涉及的人不是领导就是同事,非直接有关也是间接相关,审计过程及结论必然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利益,因而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员千扰。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障审计人员合法权益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法律保障,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审计工作处在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之下,我国法律法规制定的时滞性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合理性和缺乏操作性也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相应地增加了审计风险。 企业审计业务复杂化和审计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在迅速扩张的同时,被审计的经营业务也变得日趋复杂,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一个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经营,可能涉及到多个行业,其经营业务也千差万别,再加上企业所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这就容易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比原来更加复杂,使得会计记录中出现错记、漏记的可能性随之加大,为企业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企业的审计范围也再不多的扩大,不仅包括对财务上的审计也包括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等工作,审计人员通过对财务上的检查发表正确全面的审计意见难度比较大,因此,增加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主观方面因素 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技能,审计经验需要实践的积累。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审计经验有限。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由于我国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有一些空白.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总之, 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簿.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与审计手段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一是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内部审计人员既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主体,又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客体,一方面要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要按照经营者的意志来维护企业利益,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有的审计人员往往选择后者,这自然违反了审计原则,增大了审计风险。二是审计技术从过去人工审查发展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辅助审计,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但是审计技术和审计手段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从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应技术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审计最佳效果,因此,审计局限性与手段滞后必然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轻视审计带来的风险。审计工作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近年来,由于企业转型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了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管理者对审计的作用仍然缺乏必要的认识,只把审计当作是一种核实财务数据的程序,未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有的甚至对此加以回避,致使审计在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地位,很大程度降低了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不能与审汁的“独立性、权威性”相匹配,而且容易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2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及客观因素,为了将企业审计风险有效降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范。 2.1 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独立性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专业判断,这对审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内涵应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两方面。形式上的独立要求内部审计在企业内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应能够获得企业领导的支持,股份公司是我国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按股份公司设置的特点,应赋予内部审计“董事会之下,所有部门之上”的地位。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精神上必须保持必要的独立,应以公正的态度,避免利益冲突.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保持诚实的信念,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做出重大的妥协。 2.2 加强法制建设 这是治理和防范审计风险发生的重要措施。审计法律是执行审计工作行为的准绳,在审计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审计法律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特别是利益相关者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另外,在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也要不断予以规范,特别是在会计法律中确认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应考虑重点集中在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谋取利益,减少审计工作中违法乱纪行为的数量,降低审计风险。此外,在制定违反审计会计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充分发挥审计会计法律法规作用的关键。审计法制的健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2.3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成为当前审计工作较难开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公司的审计人员数量不多且层次不高,再加上在企业养成了一种墨守成规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审计工作质量的低下,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首先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其次,要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 其三,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执业时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减少审计风险。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报表的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这说明审计的结果是要作出判断。这种判断能力来自于审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专业能力,判断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执业所需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还需具备实务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