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
R.Neves
(Centre for Palynological Studies,Sheffield University,Sheffield S13JD,U.K.)
摘要本文首次发现并研究了桂林国际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副层型剖面附近,主要是古坪剖面晚泥盆世末小孢子群,共建立了两个孢子化石带:Pmr和Pml。它们是晚泥盆世最晚期的两个孢子带,可与白俄罗斯、波兰、西欧以及我国湘中地区广泛对比。文章还讨论了存在于上述地区的晚泥盆世末期微古植物群演化的4个阶段:①Retispora lepidophyta为主阶段;②R.lepido-phyta和Vallatisporites pusillites共存阶段;③V.pusillites为主阶段;④R.lepidophyta再现阶段。桂林地区的Pmr和Pml分别对应于上述的第③和第④阶段。文章还讨论了以R.lepido-phyta和V.pusillites的消失作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之不足。
关键词晚泥盆世末小孢子广西桂林
1引言
广西桂林地区南边村剖面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副层型剖面(图1)。由于该剖面产在一套碳酸盐岩台地前缘斜坡相内,因此生物化石非常丰富,并在此建立了相应的化石组合带,其中牙形石8个带,还有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的腕足类、三叶虫、介形类等,就是未见小孢子。剖面D/C界线之下74.3cm处有一层厚达4mm的黑色页岩(即第49层),曾被认为与德国的Hangenberg页岩及贵州的“长顺页岩”相当。经过多次努力(包括前人及本文作者工作),在这层极薄的黑色页岩(南边村剖面和额头村剖面)中始终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小孢子。然而,在离桂林约10km的古坪西北3km新建附近发育有台沟相(坳陷)地层。在灰黑色泥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中发现极为丰富并且保存良好的晚泥盆世小孢子群,可大致分成2个组合带。它们可与西欧、波兰、原苏联等地的晚泥盆世小孢子广泛进行对比。本次小孢子之发现无疑弥补了桂林地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小孢子研究之不足,同时也为提高副层型剖面附近古生物研究程度作出了新贡献。
图1古坪剖面位置示意图
A—限制台地相;B—开放台地至边缘台地相;C—台地前陆坡相;D—凹陷相;E—凹陷陆成堤相
2小孢子生物地层
2.1桂林古坪剖面上泥盆统顶部小孢子组合
小孢子样品主要采自硅质岩(榴江组)之上的鹿寨组第一段露头,其岩性是以灰、灰黑色为主的砂、泥、页岩互层,共采集样品15块,经分析处理后其中的8块样品含有丰富且保存良好的晚泥盆世最顶部小孢子组合。现将它们介绍如下:
在所采样品的地层(自下而上样品编号为GP-2—GP-8)中获得很有意义的小孢子,暂时定为Pmr组合。在其底部(GP-2)是以Lophozonotriletes类别和具有指时意义的Verruco-sisporites nitidus,Tumulispora malevkensis分子为主。它们的出现无疑说明了该组合是晚泥盆世最顶部的小孢子组合。然而,它又以具环(cingulate)的类别最为发育,如:Densosporites sp.A,D.sp.B,和Anulatisporites,以及类似于具环,但事实上却是无环(non-cingulate)和无孢子外壁腔(acamerate)的类别。Lophozonotriletes为多数。与上述小孢子共生的分子还有:Rugospora sp.,Microreticulatisporites sp.,Punctatisporites sp.,Vallatisporites sp.,Camptotriletes cf.prionatus,Knoxisporites cf.literatus,Tumulispora monstruosa,Gorgonispora sp.,Dictyotriletes sp.,Calamospora sp.,Cristatisporites sp.,Tholisporites mirabilis等,再往上则为Vallatisporites pusillites-Tumulispora malevkensis和T.robus-tospinosus sp.nov.,Hymenozonotriletes explanatus(样品GP-3—GP-8)。与上述代表分子共生的小孢子还有:Tumulispora monstruosa,T.variverrucata,Apiculiretusisporites huna-nensis,Grandisporasp.A,G.cf.cornuta,Acanthotriletes sp.,Densosporites spitsbergensis,D.sp.,Calamospora sp.,Plicatispora sp.,Punctatisporites planus,P.irrasus,P.sp.,Apiculatisporis heteroconus,A.sp.,Apiculiretusispora fructicosa,A.rarispinosa,Corystisporites sp.,Petrotriletes sp.,Convolutispora permixta,C.major,Pustulatisporites cf.dolbii,Cymbosporites cf.magnificus,Auroraspora macra,A.cf.corporiga,Planis-porites sp.,Rugospora cf.corporata,R.sp.,Camptotriletes paprothii,Latosporites sp.,Microreticulatisporites sp.,Bascaudaspora sp.,Vallatisporites microspinosus,Knoxisporites triangularis,K.sp.,Discernisporites micromanifestus,Spelaeotriletes microspinosus,Retusotriletes communis,Radiizonates sp.,Kraeuselisporites cf.hibernicus,Crassispora catena,Baculatisporites sp.,Velamisporites cf.caperatus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样品GP-9中,也是在最顶部产小孢子的层位,还保存有破碎的Retispora lepidophyta var.minor分子。现暂时命名为Pml亚带,因为R.lepidophyta var.minor所占比例为2%~3%。这个现象与世界各地尤其是白俄罗斯地区可以对比(下文还要讨论)。
表1桂林古坪剖面小孢子与其他动物化石对比
2.2与同期其他动物化石对比
在该剖面上还有一些其他化石,如菊石、介形类和牙形刺等。其中,古坪剖面鹿寨组原60层(桂林市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88)含丰富的介形类,R.(R.)costata,R.(R.)striatula,Maternella hemisphaerica。它们是德国莱茵地区法门阶顶部hemisphaerica-di-chotoma带的主要分子,也见于广西南丹罗富。菊石Tornoceras?sp.仅见于有中上泥盆统的报道[1]。这些动物化石层位刚好位于这次发现小孢子的Pmr组合顶部以及与Pml组合相当(见表1)。
3前人工作
3.1中国南方
中国的泥盆系-石炭系孢子研究起步较晚。潘江等[2]曾报道了湖南新化锡矿山上泥盆统上部锡矿山组产沟鳞鱼(Bothriolepis)层和江苏南京附近五通群上部擂鼓台组产中华鱼(Sinolepis)层的Retispora lepidophyta。随着该分子在中国的不断发现,中国泥盆系-石炭系孢子研究也就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西藏聂拉木[3],湘中锡矿山地区孟公坳组[4],贵州睦化格董关层及打屋坝组[5],贵州东南部的者王组和革老河组[6],鄂西、湘西北的梯子口组和长阳组[7],湖南中部的邵东组、孟公坳组[8],塔里木盆地北部钻井资料的沙10井[9],江苏句容五通群[10],江苏中部宝应地区[11],江苏[12],长江下游地区五通组、老坎组和茨山组[13],浙西富阳西湖组[14],江西全南小慕的翻下组、荒塘组[15],滇西耿马四排山地区的弄巴组(原南皮河组下部)[16,17]等地先后发现了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孢子组合,从而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某些相关地层时代问题,如下扬子区五通组,湖南邵东组及孟公坳组。通过对上述地区的孢子带进行归类对比可得出表2。
3.2晚泥盆世末期小孢子对比
目前,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从小孢子学角度,一般皆以Retispora lepidophyta和Vallatisporites pusillites的消失作为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18~20]。这是因为V.pusillites最早是由G.L.Kedo1[21]于1957年建立的,当时用的是Hymenozonotriletes pusillites一名,产自白俄罗斯Pripyat盆地的Malevka层中,与R.lepidophyta共生。后由G.Dolby&R.Neves[22]正式改为V.pusillites。M.Streel[10]和D.C.Mcgregor(1970[23]曾讨论了V.pusillites和R.lepidophyta的垂直和地理分布,发现它们惊人地相似。其时代只限于法门中晚期(Fa2d)—早杜内期(Tnlb)下部。V.pusillites或与其相似的标本在我国已广泛报道于华南晚泥盆世地层,如西藏聂拉木[3],贵州睦化格董关层[5],湘中[[24],江苏五通组擂鼓台段中下部[12,13],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周宇星,1989,MS)。Retispora lepidophyta最早也是由G.L.Kedo[21]建立的,当时用的是Hymenozonotriletes lepidophytus,后经G.Playford[25],正式易名为R.lepidophyta。早在1967年B.Owens和M.Streel[26]就已经注意到R.lepidophyta的惊人地理分布,到目前为止,约有18个国家40多处皆已经发现报道了R.lepidophyta的产出,R.lepidophyta的时限似乎仅局限在法门中晚期(Fa2d)到早杜内期(Tnla和Tnlb)。尽管在早石炭世地层中也发现过R.lepidophyta,但那些皆是破碎而又非常少量的再沉积产物[17,27]。
桂林地区发育的两个组合:Retispora lepidophyta var.minor-Vallatisporites pusillites-Tumulispora malevkensis组合及V.pusillites-T.malevkensis-T.robustospinosus sp.nov.,Hymenozonotriletes explanatus组合,其特点可与中国南方贵州睦化、独山、湘中等地区、以及白俄罗斯Pripyat坳陷等地区类似。如杨云程[24]在报道新邵马栏边剖面时,共建立了两个带,Vallatisporites pusillites-Retispora lepidophyta(PL)带和Verrucosisporites nitidus-Vallatisporites vallatus(NV)带,其中的PL带又细划分为3个亚带。下亚带仅以R.lepido-phyta的产出为特征。中亚带以R.lepidophyta和V.pusillites的共同产出为标志。上亚带则以V.pusillites占优势,但尚未见到R.lepidophyta分子。这一层还产珊瑚:Cystophrentissp.。自下而上可以看出,R.lepidophyta的纵向变化从繁盛(下带)到减弱(中带)和几乎缺失(上带)。在Pripyat坳陷地区的晚泥盆世地层中,在Kalinovsky层序的Velizh层位中allatisporites的各个种得到全面演化[21,28],如:V.pusillites,V.vallatus,相应的其他一些孢子属种非常贫乏。R.lepidophyta数量极少,并且纤弱细小的个体也大量减少。而Tu-mulispora的一些种剧增,所以该带被称之为V.pusillites-T.(PM)带。这是俄罗斯地区晚泥盆世继LL、LE、PLE带之后最顶部的一个化石带。与该带共生的牙形石有Siphonodella praesulcata,Pseudopolygnatus fusiformis(Avchimovitch,V.I.et al.[29](参见表3)。
表2中国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孢子组合带对比表
注:此处的VI*带是高联达采用了Clayton et al.,(1977)的孢子带,相当于Higgs et al.,(1988)的VI,HD,BP 3个带。
表3桂林地区晚泥盆世小孢子群与国内外同期小孢子对比表
1992年H.Higgs[30]等在讨论德国莱茵地区北部地体的新Stockum海槽Ⅱ和Hasse-bachtal钻孔资料时,也注意到了LN带的上下分异性。其中下部一个组合是典型的LN带,而上部一个组合则是过渡性的LN带,它以R.lepidophyta非常少见(小于1%)为特征[1]。这么小的比例,如果不十分注意,就容易会得出缺失甚至有可能推断出消失的结论,这样势必影响到对地层的划分。H.Higgs[30]还讨论到,在早石炭世Ⅵ带内尽管LN带的其它分子仍有产出,但还是以Retusotriletes的不同种占主导地位(某些标本这属的种可超过50%),从而认为具过渡性。由上述不难看出,桂林地区晚泥盆世小孢子可对比成俄罗斯地台中部和东部晚泥盆世顶部P带(V.pusillites)中的PM带(V.pusillites-T.malevkensis)。Verrucosis-porites nitidus,最早名为Lophotriletes grumosus,后在1963年由G.Playford[31]改为V.nitidus,该分子在西欧的分布时限是LN—CM带之间,也就是早杜内期(Tnlb底部)到整个杜内(Tn3)期[1,32]。它是西欧晚泥盆世最顶部一个小孢子带LN(R.lepidophyta-V.nitidus)的标准分子。V.nitidus是晚泥盆世最顶部的P带分子(V.pusillites),该带也被对比成西欧的LN带[29]。我们知道LN带的定义就是依据V.nitidus的首次出现以及R.lepidophyta逐渐消失。桂林古坪剖面上的小孢子面貌正是这种趋势的反映,一直以V.pusillites-T.malevkensis-T.robustospinosus sp.nov.,Hymenozonotriletes explanatus繁盛为特征,而到顶部处才见有破碎的R.lepidophytavar.minor出现。前苏联Mugodzhar Mountains的Berchogur剖面上也有类似的现象,晚泥盆世最顶部的ML(T.malevkensis-R.lepidophyta)带中有R.lepidophyta,而在Byelorussia的PM带中T.malevkensis和R.lepidophytavar.minor同产出[28]。另外,在Mugoazhary地区相当于2b段中产稀少的R.lepidophyta var.tenera。正如前面已经介绍过的[24],湘中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PL带(V.pusillites-R.lepi-dophyta)内的3个亚带中,下亚带仅以R.lepidophyta的产出为特征,中亚带共同产出,上亚带V.pusillites占优势,尚未见R.lepidophyta,而在上亚带最顶部也就是孟公坳组的顶部,以往没发现R.lepidophyta,方晓思[32]宣称发现了R.lepidophyta并建立一个新组——田心组。如果属实,则又与桂林地区有着极其相似的演化发展历程。
4泥盆系-石炭系小孢子生物地层
4.1晚泥盆世末期小孢子演化的4个阶段
综上所述,桂林地区与波兰、原苏联以及我国湘中、贵州等地的晚泥盆世小孢子有着比较一致的演化关系。这些地区晚泥盆世小孢子群特点可归纳为四个阶段。第1阶段先是以R.lepidophyta占绝对优势或仅以R.lepidophyta产出为主,如湘中PL带的下亚带,俄罗斯地台中部和东部地区的L带[29],波兰Pomerania西部地区的Ra带[33],R.lepidophyta可高达14%;第2阶段是以R.lepidophyta与V.pusillites共生为特点,如湘中PL带的中亚带,上述俄罗斯地区P带的PLE亚带,西欧的LL和LE带应与这个阶段相当;第3阶段是以V.pusillites占绝对优势,如湘中PL带的上亚带,上述俄罗斯地区P带的PM亚带,桂林地区的Pmr组合应属这个阶段,西欧LN带的大部分也属于这个阶段,在波兰似乎缺少了这个阶段;第4阶段也就是R.lepidophyta再出现阶段,一般以R.lepidophyta var.tenera和R.lepidophyta var.minor为代表,如湘中的田心组据称有R.lepidophyta产出,前苏联Mugodzhar山区的Berchogur剖面2b段ML带产R.lepidophyta var.tenera[29],桂林地区Pml组合中产R.lepidophyta var.minor。桂林地区的Pmr和Pml组合分别对应于上述的第3和第4阶段。图2反映了晚泥盆世末期小孢子的演化。
4.2泥盆系-石炭系小孢子界线之困惑及不足
在具体实践中,将R.lepidophyta和V.pusillites作为泥盆系-石炭系小孢子界线的标准往往会产生困惑。在靠近牙形石界线处,这两个小孢子的百分比相当小。这样就很难区分究竟是缺失还是消失。换句话说,当R.lepidophyta小于1%时[30],该分子时常稀少到很难找到的程度,这样就可能得出该分子消失的结论。华南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湘中新邵县马栏边剖面,高联达[8]在上泥盆统顶部没有发现R.lepidophyta的情况下,将孟公坳组归入早石炭世。其实杨云程[24]以及方晓思[32]等在孟公坳组甚至顶部都发现了R.lepidophyta。
另外,根据现代间断平衡理论关于成种作用以及各纪地层界线划分的具体实践,许多纪间界线是依赖于一些动植物新物种的首次出现。由此看来,泥盆系-石炭系小孢子界线建立在R.lepidophyta和V.pusillites消失的基础之上显然有先天不足之处。
图2晚泥盆世末期小孢子演化的四个阶段
5结论
桂林国际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副层型剖面附近的孢粉资料被首次获得并据此建立了晚泥盆世末期两个小孢子组合。这些组合可与湖南、贵州、下扬子地区以及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莱茵地区的同期小孢子相对比。经研究发现在上述地区的晚泥盆世末期地层中存在着小孢子演化的4个阶段。即:①R.lepidophyta为主的阶段;②R.lepidophyta与V.pusillites共生阶段;③V.pusillites为主阶段;④R.lepidophyta再出现阶段。桂林的Pmr组合及Pml组合分别被对应于上述的阶段③和阶段④。根据上述演化阶段不难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区分这些标准化石是缺失还是消失,尤其是在R.lepidophyta占相当小的比例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也提出了传统泥盆系-石炭系孢粉界线根据R.lepidophyta和V.pusillites消失有其先天之不足。
6化石新种描述
多冢孢属Genus Tumulispoa Staplin &Jansonius 1964
巨刺多冢孢(新种)Tumulispoa robustospinosus sp.nov.
全型图版Ⅰ-9(第68页),薄片GP-4-1
特征描述具环和腔的三缝孢,赤道轮廓圆三角型,顶端圆或变尖。三射线明显,直或波状伸向赤道。(外壁)外层沿赤道延伸形成凸出的黑色环,环厚10μm,在距离赤道2/3处开始变尖。远极面外壁外层和环具有粗壮基底的刺,这些刺或分离或在基部相连成为粗糙冠(瘤)状脊。刺长6~10μm,基部直径3~6μm。(外壁)内层通常不明显。
度量32~65μm(据5粒化石)
比较这个新种不同于Tumulispora属的其他种,表现在具有明显以及粗壮的刺。刺长一般在6~10μm,并且通常在基部相连形成粗糙的冠(瘤)状脊。
产地及层位华南、桂林,上泥盆统顶部。
致谢感谢John Utting对全文进行了仔细审阅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K.Higgs,G.Clayton and J.B.Keegan.Stratigraphical and Systematic Palynology of the Tournaisian Rocks of Ireland.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Ireland.Special Paper Number 7,1988.
[2]潘江等.华南陆相泥盆系.见:华南泥盆系会议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
[3]高联达.西藏聂拉木晚泥盆世孢子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见:青藏高原地质文集(8).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183~238.
[4]侯静鹏.湘中锡矿山地区泥盆-石炭系过渡层的孢子组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刊(第9号),1982,81~92页.
[5]侯鸿飞等.贵州睦化泥盆-石炭系界线.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6]高联达.贵州东南部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孢子带和泥盆-石炭系界线.贵州地质,1991,8(1),59~71.
[7]高联达.鄂西和湘西北泥盆系与石炭系界线层的小孢子地层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刊(第23号),1992,171~192.
[8]高联达.湖南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孢子组合及其地层意义.地质论评,1990,36(1),58~68.
[9]高联达.塔里木盆地北部早石炭世早期孢子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中国地质,1991,(12),27~28.
[10]欧阳舒,陈永祥.江苏句容泥盆-石炭系孢子组合并讨论五通群的时代问题.南京古生物所集刊(第23号),1987,1~120.
[11]欧阳舒,陈永祥.江苏中部宝应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孢子组合.微体古生物学报,1987,4(2),195~216.
[12]Ouyang S.and Chen Y.Palynology of Devonian-Carboniferous Transition sequences of Jiangsu,E.China.Palaeontogia Cathayana,Number 4,1989,439~473.
[13]高联达.长江下游地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小孢子地层学的新进展.中国地质,1991,(8),28~30.
[14]何圣策,欧阳舒.浙西富阳西湖组泥盆-石炭系过渡层孢子组合.古生物学报,1993,32(1),31~48.
[15]文子才,卢礼昌.江西全南小慕泥盆-石炭系孢子组合及其地层意义.古生物学报,1993,32(3).
[16]Yang W.,R.Neves and Liu B.,On the Occurrence of Retispora lepidophyta(Kedo)Playford in West Yunnan,S.W.China.In:Ren.I.S.et al.(ed.).Proceedings of 1 st Intern.Symp.on Gondwana Dispersion and Asian Accretion(IGCP-Project.321)Wuhan:Pres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1991,22~25.
[17]Yang W..An investigation into Upper Palaeozoic palynology in the suture zone area(W.Yunnan,S.W.China)between Gondwana and Laurasia plates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unpublished Ph.D.thesis:a Joint study between Sheffield University and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1993.
[18]T.N.George.A correlation of Dinantian rocks in the British Isles.Geol.Soc.Lond.Spec.Rep.,1976,7,1~87.
[19]E.Paproth.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Lethaia,1980,13(4),287.
[20]C.A.Sandberg,M.Streel and R.A.Scott.Comparison between conodont zonation and spore assemblage at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United States and in Europe.7 ième Cong.Int.Strat.Géol.Carb.,Krefeld,C.r.1,1972,179~203.
[21]G.I.Kedo.Spores from the supra-salt Devonian deposits of the Pripyat depression and their stratigraphical significance.Rep.Palaeont.Strat.Byelorussia.S.S.E.4,1957,3~121.
[22]G.Dolby and R.Neves.Palynological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in the Mendips,England.In:C.R.6th.Congr.Avanc.Etud.Stratigr.Géol.Carb.(Sheffield,1967),1970,2,631~646.
[23]D.C.McGregor.Hymenozonotriletes lepidophytus Kedo and associated spores from the Devonian of Canada.Col-loques sur la Stratigraphie du Carbonifère,Congrès et Colloques Univ.Liège,1970,55,315~326.
[24]杨云程.孢子组化石描述见:湖南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地层及古生物群.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25]G.Playford Plant microfossils from the Upper Devonian and Lower Carboniferous of the Canning Basin,Western Australia.Palaeontographica B,158B,1976,1~71.
[26]B.Owens and M.Streel.Hymenozonotriletes lepidophytus Kedo,its distribution and significance in relation to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Rev.Palaeobot.Palynol.1,1967,141~150.
[27]K.Higgs and M.Streel.Spore stratigraphy at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in the Northern Rheinisches Schieferebrige'Germany.Cour.Forsch.-Inst.Senckenberg,1984,67,157~180.
[28]V.I.Avchimovitch et al..Zonation and spore complex of the Devonian and Carboniferous boundary deposits of the Pripyat depression(Byelorussia).Annales de la Societe géologique de Belgique.T.115——fasc.2,1992,425~451.
[29]V.I.Avchimovitch et al..Miospore systematics and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deposits in the European part of the USSR and Western Europe.Cour.Forsch.-Inst.Senckenberg,1988,100,169~191.
[30]K.Higgs,M.Streel,D.Korn and E.Paproth.Palynological data from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beds in the new stockum trench I and Hasselbachtal borehole.Northern Rhenish Massif,Germany.Ann.Soc.géol.Belg.T.115——fasc.2,1992,551~557.
[31]G.Playford Lower Carboniferous microfloras of Spitsbergen——Pt2——Palaeontology.5,1963,619~678,88~95.
[32]Fang X.and M.Streel.New development in the division of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in central Huna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3,38(8),732~736.
[33]E.Turnau.Spore zonation of uppermost Devonian and lower Carboniferous deposits of Western Pomerania(N.Poland).Meded.Rijks.Geol.Dienst.,1978,30,1~35.
图版说明
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它们均产自于桂林古坪剖面鹿寨组第二段。除另有说明,所有照片均放大750倍。
1、2—Retispora lepidophyta(Kedo)Playford,1976
3—Rugospora sp.
4、7—Verrucosisporites nitidus(Naumova)Playford,1964
5、6—Vallatisporites pusillites(Kedo)Dolby & Neves,1970
8—Knoxisporites sp.
9—Tumulispora robustospinosus sp.nov.
10—Densosporites sp.
11、12—Tumulispora malevkensis(Kedo)Turnau,1978
古生物学地史学
一、计算剖面
依据地层出露、空间分布以及钻井资料可建立大乘山-锡矿山剖面。该剖面地质工作程度较高,是湘中盆地南北向横切面的一半,锡矿山向北东盆地边缘的另一半剖面其水动力学体系与该剖面相同。因而,在减少计算工作量的情况下,该剖面可完全用于锡矿山超大型锑矿床成矿过程中区域流体作用的二维模拟。大乘山-锡矿山剖面现代地形为:盆地边缘即大乘山一带,海拔约1255~1514m,平均1380m,盆地内部约400m左右,而锡矿山处于盆地中相对隆起的位置,约824m(史明魁等,1994)。湘中地区平均剥蚀速度为20m/Ma,隆起区的剥蚀速度大于此值,约25m/Ma,盆地内部坳陷区小于此值,约12m/Ma,锡矿山矿区剥蚀速度为14m/Ma(史明魁等,1994)。方解石Sm/Nd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锡矿山的成矿年龄为156.3±12Ma(Xiongwei Hu et al.,1996)。因而,锡矿山成矿时,湘中盆地的古地形可由现代地形加上剥蚀厚度去恢复。大乘山盆地边缘一带上推3.6km,锡矿山一带上推2.01km,盆地内部上推1.80km。
二、水文地层单元的划分及有限元剖分
根据湘中地区及大乘山—锡矿山剖面上地层出露情况、岩性以及水文特性,可将大乘山—锡矿山剖面从下到上划分为四个水文地层单元(对应于表1-1中的B、C、D、E),如图5-3所示:①为板溪群—寒武系、盆地底部区域含水层(aquifer);②为奥陶系—志留系,岩性以黑色板岩、板状页岩、泥岩为主,弱含水层(aquitard);③中泥盆统至上泥盆统锡矿山马牯脑灰岩段,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灰岩、硅化灰岩,含水层;④锡矿山组欧家冲段至下石炭统大塘阶测水段页岩、砂岩、泥灰岩夹煤层,为弱含水层。
应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流场(温度场)是将连续的流场(温度场)离散成有限数量的水头(温度)结点。因此,这些结点间的距离越小,结点数越多,所得的结果就越接近真实的流场(温度场)。也就是说单元划分得越多,计算结果就越好,但由于受到计算机内存容量及运算速度等因素的限制,在实际计算中应在满足精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单元的个数。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在大乘山—锡矿山剖面横向上,0~27km间采取等间距剖分Δx=1.5km,27~33km间以Δx=1.0km等间距剖分;纵向上各水文地层单元均采取等间距剖分。共计295个结点,521个三角形单元,如图5-4所示。
图5-3 计算剖面水文地层单元
图5-4 计算剖面网格剖分图
三、模型参数
成矿作用模拟研究的数学模型是由一系列描述流体运动、热迁移、溶质运输及化学反应的方程组加上定解条件及模型参数构成。锡矿山超大型锑矿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主要是研究重力驱动大规模水流在成矿中的作用,了解矿床形成过程中流体的运移特征以及温度场形态。因而,其数学模型是由第二节所论述的流体流动方程、热迁移方程及状态方程加上定解条件(对于稳态问题为边界条件)和常量参数、各水文地层单元的水文参数组成。
对于大乘山-锡矿山计算剖面,其底部板溪群的下面为冷家溪群。冷家溪群的岩性及水文特征在第一章已有论述,其为隔水层。计算剖面的底部边界以岩性及水文特征在第一章已有论述,其为隔水层。计算剖面的底部边界以板溪群和冷家溪群间的不整合面(武陵运动)为界,为隔水面。左边界是盆地边缘的隆起区,为一分水岭,右边界为区域性大断裂(城步-冷水江断裂),水文地质资料及大地电磁测深(湖南地质勘探二四六队,1985;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1990)表明该断裂为一导水不透水断裂。计算剖面的上部边界为潜水面,潜水面的形态与古地貌形态一致。
成矿作用过程中流场、温度场模拟计算的边界条件如表5-1所示。数值模拟中所应用的常量参数如表5-2。各水文地层单元水文参数的选取,取决于该单元岩性组合特征、地层连续性、水文特征。在沉积盆地中,多孔介质(porous media)的特性如水力传导率(渗透系数)、多孔介质的孔隙度,是影响流体运移的重要因素。同一介质其水力传导率变化范围较大,且不同介质其水力传导率(渗透系数)、孔隙度、热传导率各异(图5-5,图5-6,图5-7)。介质的渗透系数值与测量尺度有关(Garven,1985,1986;Garven,et al.,1993)。通常情况下,随着测量尺度的增大,介质的渗透系数也增大。图5-8碳酸盐岩渗透系数与测量尺度的关系就说明了这一点。
表5-1 湘中计算剖面数学边界条件
表5-2 数值模拟中的常量参数
根据湘中各时代地层的水文特性、各水文单元的岩石组合特征,计算剖面(图5-3)中各水文单元的水文参数赋值如表5-3所示。
表5-3 模拟计算中各水文地层单元的水文参数取值
图5-5 常见岩石的渗透率及渗透系数
图5-6 不同岩石类型的孔隙度
图5-7 不同岩石介质的热传导率
图5-8 碳酸盐岩渗透率与测量尺度关系
四、流场、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
由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图5-9)可以看出,来源于大气降水的湘中区域古流体在重力作用下于盆地边缘高地势区(流体补给区)下渗,进入盆地底部的寒武系、震旦系和板溪群,即区域含水层(图5-3)。流体沿着区域含水层向盆地内部即锡矿山位置运移,区域含水层中流体的运移速度在1~8m/a。微量元素分析及开放含硫水热体系水岩淋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解庆林,1996),湘中的板溪群、震旦系和寒武系中不仅成矿元素(Sb、As、Hg)含量高,而且元素的淋滤率较大,是重要的矿源层。可见,湘中的板溪群、震旦系和寒武系既是区域含水层(图5-3)又是矿源层。古流体场的形态、流体运移速率的大小受盆地几何形态、盆地横向跨度与纵向深度之比、水文地层单元的分布及其水文特性(渗透率、孔隙度等)等因素的影响。从图5-9可以看出,在含水层中流体运移的速率较在弱透水层中大。古流体在沿着区域含水层由盆地边缘向锡矿山位置运移过程中,流体与岩石不断发生水岩相互作用,淋滤、萃取地层中的成矿元素Sb,使得古流体逐渐演化为锑矿成矿流体。流体运移至锡矿山位置时,受到区域断裂(在锡矿山为F75断层)的导矿作用,流体沿着断裂带上升于有利地质背景(断裂一侧的背斜核部及弱透水层的屏蔽作用)下汇聚、卸载成矿。
图5-9 湘中流场实际平均流速矢量
由温度场的模拟结果(图5-10)可知,锡矿山泥盆纪佘田桥组的温度为240℃左右,这一温度值与包裹体测温所得成矿温度(140~270℃)一致。图5-10还表明,盆地边缘(大乘山一带)地温梯度(35℃/km)小于盆地内部(锡矿山一带)的地温梯度(55℃/km)。湘中古地温场所表现出的这一特征是由重力驱动(或称地形驱动)古流体区域运移,从而引起热量迁移所致。在盆地边缘古流体补给区因冷流体的下渗,使得该区地温梯度下降;而在古流体的排泄区,沿断裂带上升的热流体又引起排泄区地温梯度异常,即地温梯度升高。可见,古流体的运移对古地温场的形态有较大影响。另外,温度场还受到介质热传导率、介质水文特性、盆地形态及盆地底部热流等因素影响。在温度场模拟过程中,依据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出湘中盆地底部热流为70mW/m2,这一热流值与死海断裂谷热流(72 mW/m2)(Gvirtzman,et al.,1997)和北美大陆内部盆地热流(70~80 mW/m2)(Garven,et al.,1993)接近,且高于全球大陆平均热流(60.2 mW/m2)(王良书等,1989),与盆地成因有关。湘中盆地是一个拉张型断陷盆地,盆地内基底断裂发育。因而,地幔热流对于浅部地壳热流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图5-10 湘中温度场形态特征
五、锡矿山锑矿成矿所需时间及水量估算
根据流体场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在锡矿山成矿处流体的平均流速约为8m/a(图5-9)。平均流速乘上该水文地层单元的有效孔隙度0.15,可求出流体比流量(或达西流速)为1.2m3/m2/a。根据湖南有色地质研究所矿床室的科研报告(1993),锡矿山赋矿层段北东向长约8km,厚约250m。在这有限的流体排泄区,每年排泄的流体量为2.4×109kg。
锡矿山锑矿成矿温度为200~240℃(图5-10)。按平衡常数计算,200℃中性溶液中Sb含量为45.7(×106),显然高于自然界流体的真实值。设含矿流体中Sb含量为计算值的1%,且流体中Sb皆可沉淀成矿。则在锡矿山矿床就位处每年共可沉淀1.0986×103kg辉锑矿。
据解庆林(1996)资料,锡矿山锑矿储量约为2.01×106t。计算得知,要形成锡矿山这一世界超大型锑矿,约需1.8Ma。所需水量即排泄流体量为5.32×1018g。
六、流体活动范围估算
前文已经提到锡矿山超大型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前泥盆系,即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成矿流体来源于盆地边缘下渗的大气降水。来源于大气降水的古流体于盆地边缘下渗进入底部区域含水层即矿源层,淋滤、萃取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并于盆地内部锡矿山处卸载成矿。那么要形成累计总储量为2.01×106t的锑矿床需要淋滤多大范围的地层,即流体活动的范围是多大?
锡矿山锑矿床成矿过程中流体活动范围可根据下式估算:
湘中区域古流体及锡矿山锑矿成矿作用模拟
式中:s——流体活动范围(m2);
di——第i时代地层厚度(m);
Ci——第i时代地层岩石中Sb的含量(10-6);
mi——第i时代地层岩石中Sb的易迁移形式(%);
ni——第i时代地层岩石中Sb的淋滤率(%);
ρ——岩石质量密度(kg/m3);
W——锡矿山锑矿总储量(2.01×106t);
i——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并遵循求和约定。
根据元素存在相态实验(解庆林等,1998),湘中矿源层(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岩石中Sb的不同存在形式所占百分数如表5-4所示。由表5-4可知各矿源层不同岩性中Sb元素的易迁移形式(吸附离子形式,硫化物形式和与碳酸盐有关形式)。锡矿山锑矿成矿温度140~275℃,成矿压力200×105Pa。在本次流体活动范围计算中淋滤率ni取200℃,200×105Pa条件下,Sb元素的淋滤率(表5-5)。
表5-4 岩石中Sb不同存在形式所占百分数
表5-5 Sb在各类岩石中的淋滤率
各矿源层厚度可根据前文区域地层中资料确定。计算中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厚度分别取2800m,3000m,550m。各套地层岩石中Sb含量Ci分别取6.8×10-6(板溪群)、6.01×10-6(震旦系)、5.11×10-6(寒武系)(解庆林,1996南京大学博士论文)。岩石密度均取2.6×103kg/m3。
将以上数据代入式(5-41),求得流体活动范围为1.32×102km2,即形成储量为2.01×106t这一世界超大型锑矿床流体需要淋滤1.32×102km2的含矿地层。
七、锡矿山锑矿床成因新解
根据以上的计算及分析,可以得出锡矿山锑矿床的形成是区域古流体长距离、大通量运移、卸载、沉淀的结果。来源于大气降水的古流体在盆地边缘高地势区因受重力驱动(地形驱动)而下渗,下渗流体进入区域含水层后沿着含水层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矿床就位处)运移。在古流体运移过程中,因流体—岩石间不断发生相互作用,古流体逐渐演化为锑矿成矿流体。也就是说锡矿山锑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于30多公里外(图5-9)盆地边缘下渗的大气降水,流体运移主要受到重力驱动。重力驱动区域流体长距离(30km左右)、大范围(132km2)、大通量(2.4×109kg)运移而形成这一世界超大型矿床。流体运移过程中伴随着热量迁移,从而影响古地温场的形态,使得流体补给区(盆地边缘)地温梯度下降,而流体排泄区地温梯度升高。在盆地内部,因断裂的导矿作用,流体上升,并于有利地质背景下就位、卸载、成矿。
罗小洪1 余忠珍1 丁少辉1 朱汗青1,2 占岗乐1,3 吴光明1,4 毛大发1 林黎1
(1.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向塘330201;2.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庐山分院,九江332100;3.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九江分院,九江332000;4.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昌分院,向塘330201)
摘要:介绍“江西北部九岭成矿带锡铜金多金属矿评价”大调查项目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
关键词:锡铜金;工作建议;九岭成矿带;江西
“江西北部九岭成矿带锡铜金多金属矿评价”(编码:200110200040)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皖赣相邻地区矿产资源评价”计划项目。
九岭成矿带位于江西北部,东起婺源县,西止铜鼓、万载县,北始德安市、修水、浮梁县,南到宜丰县、乐平市,涵盖21个县市的大部分地域;东西长400~430km,南北宽80~120km,面积约4.3万km2;地理坐标:东经114°00′~118°00′,北纬28°00′~30°30′(图1)。
图1 江西北部交通位置图
本次评价工作基本思路是:以新的成矿理论为指导,从找矿实践经验出发,深化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规律的认识,作为矿产资源评价的基础,正确判断主攻矿床类型和选择重点区段,突破新地区,发现新矿种、新类型,探求规模大的矿产地。
评价工作分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评价、矿产地预查评价、矿点异常查证4个层次进行。3年多来,在茅棚店—八字脑、云山、九岭西部和金家坞等地区,开展了1:1万和1:2.5万地质简测或草测;在板坑坞、段莘、甲路、沙阳坑—八字脑、王家岭—周田、棋坪—金坑、苞茨坑、罗城、杨家坞、英花尖等找矿远景区段,开展了1:2.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茅棚店、苞茨坑、罗城等矿化集中区段,开展了1:1万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及激电测深;并按任务和设计进行了槽、井、坑、钻等探矿工程施工,其中茅棚店、八字脑、棉花坞、邓家山、桐木坑、罗城、金家坞等验证靶区,实施15个钻孔,并在金家坞、苞茨坑等新矿产地施工了少量坑探验证工程;圈定出Sn-W、Cu-Zn、Au-As土壤地球化学异常43处,发现激电异常4处;检查异常40处,见矿21处,查证矿(化)点31处,评价找矿靶区12处,经深部工程验证8处;采集完成多项测试样品;对区域成矿地质环境、成矿规律及矿产资源远景总体评价开展了综合研究。完成了茅棚店—八字脑锡(钨)矿、云山锡(铜)矿、九岭西部铜金矿、金家坞金矿4个工作区的矿产预-普查评价和九岭成矿带锡、铜、金(钨、铅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工作。
1 评价成果指标
(1)新发现矿产地7处(茅棚店、棉花坞、邓家山、桐木坑锡矿,金家坞、甲路金矿,罗城铜矿),其中可供详查矿产地1处(金家坞金矿),可供普查矿产地5处(罗城铜矿、茅棚店、邓家山、桐木坑锡矿、甲路金矿)。
(2)圈定成矿远景区23处,其中A类(可供近期安排工作)成矿远景区9处,即黄茅、罗城-上山里、村前、横路—月形铜(金)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彭山、云山、茅棚店—八字脑锡多金属成矿远景区,以及金家坞金成矿远景区和大湖塘钨(锡)多金属成矿远景区。
(3)对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进行了总体评价,九岭成矿带预测资源量(334):锡60万吨(其中云山地区25万吨)、铜810万吨(其中九岭南缘400万吨)、金160吨(其中金家坞地区70吨)、钨(WO3)100万吨(其中大湖塘地区50万吨)、铅锌超过200万吨。
2 找矿新发现与新突破
(1)茅棚店锡矿圈出了3个锡矿体,其中Ⅰ号锡矿体南北长700m、东西宽大于300m、厚度1.4~8.7m,Sn平均品位0.42%,最高可达6%~8%。
(2)八字脑锡矿发现含锡蚀变石英网脉带10条,其中3条已圈出工业矿体,控制长度400m,厚度0.80~3.06m,Sn平均品位0.31%~0.58%;并在深部新发现蚀变花岗岩脉型锡矿体,已控制长240m、厚度1.00m,Sn平均品位0.40%。
(3)棉花坞锡矿圈出含锡钨石英细脉带35条;新发现隐伏蚀变花岗岩型锡矿体,长500m、宽340m,平均厚度2.91m,Sn平均品位0.39%。
(4)邓家山锡矿发现构造蚀变带型锡矿体21条,其中4号矿体控制长度870m,平均厚度5.93m,Sn平均品位0.33%。
(5)桐木坑锡矿已控制锡矿体3条,其中Ⅰ号矿体控制长度大于500m,平均厚度5.21m,Sn平均品位0.477%。
(6)周田锡(铜)矿发现构造蚀变带型锡(铜)矿体7条,其中Ⅰ号矿体长大于220m,平均厚度2.42m,Sn平均品位0.35%,Cu平均品位0.72%。
(7)罗城铜矿圈定出铜矿化带2条,其中Ⅰ号铜矿化带已发现铜矿体4个,控制长度大于940m,控制最大延深560m,铜矿体平均厚度5.92m、Cu品位0.20%~1.95%,平均品位1.01%;在Ⅰ号铜矿化带西延地段和南部Ⅱ号铜矿化带新圈定出Cu、Zn等元素土壤地化高含量异常区,激电剖面测量与激电测深也圈定出2条异常带,找矿前景可观。
(8)金家坞金矿已控制金矿带3条,长1200~6000m、宽3~30m;圈出金矿体9个,长300~600m,最长1200m,平均厚度3.15m,最大厚度16.40m,Au平均品位(3.05~8.22)×10-6,最高37.96×10-6。
(9)甲路金矿新发现并圈定出金矿体3个,其中4号矿体长550m,宽1~3m,Au平均品位6.15×10-6,最高品位29×10-6。
(10)本次圈出Sn、W土壤化探局部异常23处(检查17处),Cu、Zn局部异常2处(检查2处),Au、As异常18处(检查18处),圈定激电异常4处(检查3处);共见矿21处。
3 区域成矿规律的新认识
(1)综合提出本区有色、稀有、贵金属矿床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时间上显示“多期成矿、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主成矿期”;空间上表现为“块、带”成矿分区,块体边缘聚矿,沿北北东向与近东西向双向复合分带;在形成上体现为“多次成矿叠加、多类型聚合”,走滑剪切-伸展与推、滑覆构造复合控矿,多层次大型构造叠置复合成矿、岩浆多类型、多层次就位成矿等环境,是形成大型矿床的优越地质条件。
(2)北北东(或北东)向走滑冲断、伸展构造与近东西向、北东-北北东向两大推(滑)覆构造系统,是控岩控矿主导构造;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带与古构造则是制约成岩成矿的重要因素。
(3)九岭南缘为多层次大型构造叠置复合成矿环境,它不仅属于宜丰—景德镇深断裂-中酸性斑岩带的西段,也为中元古代晚期板缘“裂谷”、晚古生代裂陷与中新生代大型推(滑)覆构造叠置部位,并与北北东向走滑冲断、伸展构造复合,具有丰富的矿质来源(矿源层)、反复叠加富集的多种热流场和成矿异常复合构造部位,有着巨大的铜多金属资源潜力。
(4)构造叠置复合形成的岩(层)块异向对峙、断裂或褶皱大角度弧形扭转或弯曲,岩层(块)混杂、层间滑脱带以及走滑剪切带内或旁侧的派生扭动构造等,均属复合成矿构造异常部位,常是大型矿床产布的偏在地段。
4 成果效益评价
项目资源评价成果取得较好社会经济效益,其中茅棚店锡矿床已为矿山开发利用,静态投资利润率14.73%、静态投资收益率22.77%;金家坞金矿床已开展详细普查工作并被开发利用,静态投资利润率44.06%、静态投资收益率49.13%;甲路金矿床也已开展普查和开发利用;邓家山锡矿区已开展普查工作,红花脑锡矿也进入普查工作;罗城上山里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云山锡(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大湖塘钨(锡)成矿远景区等,被列为2004~2005年度《江西武宁—宜丰地区铜锡钨矿评价》项目中重点评价区段;江西上栗—奉新地区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被列为国土资源大调查2006~2008年度“江西上栗—奉新地区铜多金属矿评价矿评价”项目。
5 下一步工作建议
建议进一步开展九岭隆起南缘、鄣公山隆起南侧、云山地区及大湖塘地区等成矿环境的调查和研究,尽快开展黄茅、罗城—上山里、横路—月形等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云山锡(铜)成矿远景区、大湖塘钨(锡)成矿远景区的资源评价工作,积极扩大彭山锡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和村前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的找矿勘查。
Valuation Results and Working Suggestion of the Sn-Cu-Au Polymetallic Ore in the Jiuling Metallogenetic Belt in North Jiangxi
Luo Xiaohong1, Yu Zhongzhen1, Ding Shaohui1, Zhu Hanqing1,2, Zhan Gangle1,3, Wu Guangming1,4, Mao Dafa1, Lin Li1
(1. Jiangx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Xiangtang 330201;2. Jiangx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Lushan Subinstitute, Jiujiang 332100;3. Jiangx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Jiujiang Subinstitute, Jiujiang 332000;4. Jiangx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Nanchang Subinstitute, Xiangtang 330201)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up-to-data results from the Lar-scale Investigation Project, the valution of the Sn-Cu-Au polymetallic ores in the Jiuling Metallogenetic Belt in North Jiangxi and points out the further working propositions.
Key words: Tin-copper-gold; Working suggestion; Jiuling metallogenetic belt; Jiangxi
张达1,2 吴淦国1,2 陶建华3 狄永军1 余心起1
(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3.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03
摘要:本文在以往东南沿海成矿带地质矿产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基础上,以区域成矿学理论及区域构造地质学为指导,通过综合编图及数据库建设,综合分析了东南沿海成矿带构造演化及成矿规律。内容包括:全面总结了东南沿海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区域成矿规律特征;建立了该区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模式;厘定了东南沿海成矿带的成矿地质条件;详细分析了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时间及空间分布规律;对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进行了详细总结与研究;根据综合研究成果,将东南沿海成矿带与国内外主要成矿带进行对比,总结了区域找矿模式及典型矿床找矿模式,划分了东南沿海成矿区成矿远景区带,提出了区域找矿思路及找矿方向;并指出了不同成矿远景区及成矿集中区的主攻矿种、主攻成矿类型及主攻方向。
关键词:东南沿海成矿带;数据库建设;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1 引言
东南沿海成矿带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华南大陆东部,濒临西太平洋,地质历史早期是华夏古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新生代由于强烈的构造岩浆作用而使其成为环西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带的重要成矿区之一。该区属古华夏构造域,经历了华夏古陆的形成与裂解、扬子与华夏板块的碰撞拼合、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坂块的相互作用。北北东向的萍乡—江山—绍兴断裂带(华夏地块与江南古地块的分界线)及北东向的丽水—政和—大埔—海丰断裂带(中生代火山岩带与前中生代沉积变质基底的分界线)控制了该区主要的构造成矿格局,从而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具有重要远景的成矿区(带)之一(图1)。
长期以来,前人对东南沿海成矿带的区域构造演化、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及成矿系列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工作,并取得了大量的找矿成果,基本形成了该区主攻的找矿区带。特别是1999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东南沿海成矿带开展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评价项目,发现了一批金、铅锌、银、铜、钼、锰等大、中型矿产普查基地和重要找矿远景区段,确定了该区主攻矿种及主攻矿床类型。综上所述东南沿海成矿带铜铅锌多金属矿产资源具有较好的潜力及找矿前景。为了深化东南沿海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综合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重点成矿区(带)综合研究项目“东南沿海成矿区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项目编号:200110200035)。项目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全面收集并分析整理该区前人资料及成果,掌握区内地质工作程度,明确与矿产资源评价有关的亟待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编制成矿区工作程度图、工作部署图、矿产地质图、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图件、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图等数字化基础性图件,建立东南沿海成矿区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化探数据库、重力和航磁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应包括小型矿床和矿化点)等,明确区域资源评价的主攻矿种、主攻矿床类型及找矿方向,建立区域找矿模型,划分成矿带,筛选有利成矿地段或重要成矿远景区并进行排序,提出下一步工作部署建议。下面对该区编图及建库成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等主要成果进行简要介绍。
图1 东南沿海成矿带地质构造图
2 大地构造背景
东南沿海成矿带地处华夏古陆的主体部位。经历了7个主要构造阶段:古元古代华夏古陆形成、中元古代华夏古陆稳定增生、新元古代早期华夏古陆与江南古陆对接碰撞、新元古代古陆裂解、加里东期褶皱隆升、海西——印支期准地台裂陷、中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和新生代板边裂陷与碰撞造山阶段。和铜铅锌等多金属成矿有关构造阶段主要有以下3个。
(1)新元古代华夏古陆裂解:新元古代早期发生强烈的碰撞造山运动——晋宁运动(约850Ma),使华夏古陆和江南古陆连为一体。其后,于830~750Ma发生广泛的陆内裂解,龙泉群(浙江)、马面山群(福建)和铁矿街群(江西)是华夏古陆新元古代裂解的产物。这些岩层现在呈狭长的带状分布于浙西南、闽北、闽东及赣东北,系古陆地壳拉张减薄过程中裂谷内的产物。根据地层层序差异及岩性组合和厚度特征,初步判断政和—尤溪一带为裂谷盆地沉积中心。板内裂谷环境为块状硫化物型或沉积喷流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准地台裂陷阶段:晚泥盆世在粤东北、闽西南及赣东北铅山—上饶一带发育局部的内陆断陷盆地。拉张作用造成地壳局部减薄,并形成大量的同生断裂及基性或局部双峰式岩浆作用。这种特定的构造环境对于铜铅锌等的富集具有重要的作用,形成一系列大中型铜多金属矿床。中三叠世全区逐渐隆起,由陆表海转为残留相盆地沉积,预示印支运动的主要活动期的到来。
(3)中生代大陆边缘活动阶段:华北、华南和印支地台在三叠纪拼结,引发印支运动,使晚三叠世以前的盖层普遍褶皱,并且伴生大量薄皮式逆冲推覆构造和滑脱构造。推覆构造运动学特征表明该区东部有一个向西的俯冲带,可能是古太平洋与华南块体的边界。该构造演化阶段又可分为3个小的阶段,即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拉张阶段、中侏罗世的挤压阶段及晚侏罗世以来的拉张阶段。这3个小的阶段又伴随有大量的岩浆活动,对于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贡献或是形成热液型矿床,或是对早期形成的矿化有重要的叠加改造作用,在东南沿海成矿带,这种改造作用应该是该区形成大规模成矿的主体。
3 编图与建立数据库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重点成矿区带综合研究项目的实施方案、项目总体任务目标和项目设计书的要求,本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空间数据库建库及综合图件的编制。在项目承担单位的大力协作下,本项目按要求完成了任务(表1)。
4 成矿地质条件
4.1 主要地层条件
东南沿海成矿带地层出露广泛,发育齐全,包括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4个大的地层断代,其中大部分地层和成矿关系密切,或作为成矿的初始矿源层,或成为良好的赋矿层位。根据地层岩性、岩相、成岩环境的差异及建造演化史,可将该区地层分为3个大的岩系:前泥盆纪基底岩系、晚古生代以海相沉积为主的盖层岩系和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及火山岩系。其中重点介绍以下和成矿关系密切的层位。
前寒武纪基底地层:从下到上主要由古元古代麻源群(福建)、八都群(浙江)和周潭岩组(江西)以及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福建)、龙泉群(浙江)和铁砂街群(江西)组成两套巨厚的火山-沉积旋回。
古元古代变质岩主要为具低角闪岩相变质的变粒岩、片岩、片麻岩,经历了至少4次深层次的塑性变形,是金的主要矿源层。
表1 东南沿海成矿带数据库建设与编图工作进展一览表
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为一套空间上密切伴生的具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的细碧-石英角斑岩系及细碎屑岩、钙镁、硅质岩类组合,原有的划分方案认为自下而上分为大岭组、东岩组、龙北溪组。为该区铅锌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在浙江龙泉群及江西铁砂街群变质岩中也有大量的铜铅锌矿化存在。
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盖层岩系:主要分布在永梅地区和赣东北一带。中下石炭统、下二叠统、下三叠统等层位碳酸盐岩相与碎屑岩相过渡处见层状、似层状Cu多金属矿层产出,说明该套岩系为区内主要的成矿层位。
中三叠统—第四系:主要由陆相碎屑物和火山喷发及火山沉积物质组成。蕴藏着与火山和次火山作用有关的Cu、Au、Sn等多种金属、非金属矿产。
4.2 重要岩浆岩条件
岩石类型齐全,从超基性-超酸性及碱性岩类均有,以酸性岩类为主体。花岗岩成因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陆壳改造型、同熔型、A型及地幔分异型;岩浆活动与构造运动关系密切,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岩浆岩分带性明显。由中部向西北与东南,后期叠加的岩浆岩时代有变新的趋势,幔源在分亦随之增高;中生代中、晚期岩浆岩规模大,侵入岩和火山岩紧密共生,形成双峰式火山-侵入岩岩石组合。岩浆岩和区内金铜铅锌矿化有关。
4.3 构造控矿条件
多方向构造的复合部位往往控制矿床产出。东南沿海成矿带盖层构造以断裂为主,方向有NE、NNE、SW、SN、NW及EW向,隐伏或出露地表,延伸几千米至几十千米。推覆构造和滑脱构造是重要的控矿类型。推覆构造在该区具有长期的演化史,如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甚至喜马拉雅期都有见及,其规模有大有小,主要出露重要的地质块体界线及附近。很明显对于该区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对铜、铅锌矿的控制作用也不容忽视,成为某些矿床重要的控矿要素。如武夷山隆起带上的冷水坑银铅锌矿受多级别的推覆构造控制。此外不同岩性层之间的滑脱构造在该区也较普遍,主要集中在盆地边缘。对早期层状矿化体的后期富集起到了关键作用,永平铜多金属矿、玉水铜铅锌矿及枫林铜硫矿床都有此控制规律。
5 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
5.1 成矿系列研究
根据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及成矿时代分布规律,结合成矿作用特征及矿床空间分布,从时代演化角度,该区可划分为如下成矿系列。
(1)与中新元古代华夏古陆裂谷内海相变基(中)性火山作用有关的海底喷流沉积-叠加改造型铜(钴)铅锌银成矿系列。主要矿床类型有闽中地区的梅仙式铅锌矿床(峰岩、丁家山、八外洋等矿床)、水吉式铅锌矿床、东岩式铜钴矿床,北武夷山一带的铁砂街式铜矿床。
(2)与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金矿化及与花岗岩混合岩化有关的伟晶岩型铌钽锡成矿系列。主要矿床类型有闽中地区西坑式伟晶岩脉型铌钽锡矿床的形成,双旗山-肖坂金矿床、何宝山式金矿的初步富集。
(3)与晚古生代坳陷盆地内局部裂谷(永梅坳陷)火山喷气作用有关的块状铁、铜铅锌矿床成矿系列或海相热水喷流沉积-叠改型铜铅锌钴钨铁矿床成矿系列。主要分布在龙门坳陷、永梅坳陷内的梅州—连城、永定—龙岩—大田、华安—德化阳山等3条北东向裂陷带及北武夷山西侧的赣中坳陷带。矿床(矿体)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含矿层位为一套浅海-海湾相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夹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相建造,由南西往北东,含矿层位的时代逐渐变新,由广东龙门马星到梅县玉水、龙岩马坑、大田等地其含矿层位依次为D3—C1、C1—C2、P1q1—P1w、T1x。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类主要岩性包括英安岩、安山玄武岩、安山质角砾岩、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沉凝灰岩、铁硅质岩等,岩石化学性质具拉张构造环境下火山活动的特点,北武夷山地区则以海底喷流作用为主。主要矿种以铁、铜、铅、锌、银、硫组合为特点,矿床类型有永梅坳陷区的玉水式铜铅锌矿床、马坑式铁矿床、钟魏式铅锌矿,北武夷山一带的枫林式铜矿床、永平式铜硫钨矿床。
(4)与早侏罗世幔壳混源花岗质岩浆有关的锡、钼、钨、金矿床成矿系列,成矿岩浆岩分布于断陷盆地及其边缘,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部分源于地壳熔融,属同熔型成因,矿化分布于火山碎屑建造中或侵入岩体周围。主要矿床有与中性、中基性有关的有Fe、Ti矿、中甲锡多金属矿、鹞子岽锡矿。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的闽中肖坂-双旗山金矿、何宝山金矿、上村金矿、白仁岩金矿、小坑金矿、大丘埂金矿等。
(5)与早侏罗世海相黑色页岩建造及海底喷流作用有关的黑色页岩型银锑矿床成矿系列,如梅州嵩溪银锑矿。
(6)与晚侏罗世中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锡、钼、钨、铅、锌、金矿床成矿系列,主要有与中酸性花岗岩有关的矿床主要形成厚婆坳式锡矿床、龙凤场式铅锌铜银矿、遂昌治岭头金矿床、枫林式铜矿及永平式铜硫钨矿床的热液叠加改造。
(7)与早白垩世中酸性斑岩-潜火山作用有关的铜、钼、金、银、铅锌、钨、锡成矿系列,矿床类型较为广泛,主要有紫金山式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冷水坑式银铅锌矿床、岩背式锡矿、悦洋式(冰长石、绢云母型-低硫型)、行洛坑式钨钼矿床、罗卜岭式铜钼矿床、赤路式钼矿床等。
(8)与晚白垩世陆相火山作用及热液活动有关的金银铅锌硫铁成矿系列,主要分布在武夷山隆起带、永梅坳陷带与北西向陆相火山带叠加复合部位及沿海火山断陷带上。主要矿床有浙江东部大型及超大型典型非金属矿床、闽中裂谷带热液叠加改造作用、岭头坪式金矿床、银坑式层状铅锌矿床、屏峰式层状硫铁铅锌矿床。
根据东南沿海成矿带铜铅锌矿产资源找寻需求,对于铜矿资源评价要优先研究成矿系列(1),另外还要注意研究成矿系列(3)的对于扩大铜矿资源的重要性,在北武夷山一带成矿系列(1)中的铜矿资源有大的潜力。
5.2 成矿作用特征
成矿作用特征研究是为了确定一个成矿区(带)最具资源潜力的成矿作用的类型,以为该区开展资源评价奠定基础。
根据成矿系列特点,东南沿海成矿带绝大多数矿床都是由岩浆作用所形成,是该区区域成矿作用的最大特色。与成矿有关的岩浆作用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不同时期的海相火山及陆相火山作用,潜火山和中浅成侵入作用等。
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是该区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在对本区铜矿产资源评价过程中应该按以下顺序重视以下几个主要的成矿作用类型。
(1)潜火山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是本区一种最具特色极其重要的成矿作用,已发现的紫金山及台湾金瓜石大型-超大型金、铜矿床均由其形成。
(2)斑岩成矿作用。本区由斑岩作用形成的大型-超大型矿床有铜、钨、钼、锡及铅锌银等。其成矿斑岩与国内外典型地区相比有许多共同点。
(3)海底喷气(喷流)作用形成的铜矿床在本区极具找矿潜力。区内一批大型铜铅锌银矿床由其形成。主成矿时代是新元古代及晚古生代,构造环境为陆内古裂谷或晚古生代坳陷的局部裂陷环境,成矿作用与地壳拉张及壳幔作用而形成的双峰式火山岩有关。新元古代铜矿床主要包括武夷山隆起西部的铁砂街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及东部的东岩铜钴矿床。本区已发现由海底火山活动或喷气(热液)作用形成的晚古生代块状硫化物铜矿床,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这类矿床均产于永梅坳陷及武夷山西麓的饶南海盆内。石炭纪中期由于地壳伸展作用而在海盆内形成多个张裂中心,导致深源的火山及气液活动。福建龙岩和广东梅州及江西的铅山处于当时盆地内的凹陷中心。形成了与海底远火山及喷气-热液有关的玉水块状铜铅锌矿床及永平式和枫林式铜硫钨矿床。
(4)侵入接触交代作用形成广泛分布的中小型铜矿床。燕山期岩浆侵入至碳酸质围岩时,在其接触带往往形成矽卡岩矿床,以铅锌银为主。侵入岩成分偏酸性,地层层位从元古界到下三叠统都有。矽卡岩及矿体常沿一定层位和层间破碎带分布而成为层状矽卡岩矿床。此类矿床又往往围绕某个侵入岩体成群分布而形成矿田或矿集区。有的矿床内还见到有矿化的斑岩及爆破角砾岩类,因而又与斑岩型矿床构成一种具有成因联系的共生组合系列。本类矿床以形成于永梅坳陷区特别是大田一带广泛分布。
(5)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及构造充填作用也能形成大型矿床。成矿与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和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矿体虽产于侵入接触外带的沉积岩地层内,但随着距岩体的远近而呈现出成矿元素的水平分带特征。此外,其控矿构造也比较特殊,使主矿体成为一种似筒状体产出。这种类型的矿床在武夷山隆起东麓如建阳—顺昌一带广泛分布。
5.3 时空分布规律
时间分布规律:从以上成矿时代特征可以总结出如下分布规律。
(1)东南沿海主要矿床成矿时代阶段性集中分布特征非常明显。成矿时代主要在新元古代、志留纪(420Ma左右)、石炭纪(300~350Ma)、侏罗纪(200~180Ma、154~135Ma)、白垩纪(125~96Ma、92~70Ma)。其中,中生代以来成矿作用阶段多、延续时间长。
(2)东南沿海区域构造经历了7个主要演化阶段:华夏古陆形成、裂解、华夏古陆与江南古陆对接碰撞、加里东改造、准地台裂陷、中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和新生代板边裂陷与碰撞造山阶段。成矿作用也是这些主要构造事件的产物。因此,成矿时代和构造运动的时代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华夏古陆形成阶段始自古元古代早期,初期形成一套低成熟度的杂砂岩夹大陆拉斑玄武岩,具有典型的板内和MORB特征,此阶段还没有如此相对应的成矿记录;华夏古陆的裂解发生在新元古代,龙泉群和马面山群及铁砂街群以及鹤溪群可能为古陆地壳拉张减薄过程中裂谷内的产物。裂谷带的下部是由双峰式的细碧一角斑质火山岩所构成,其岩石化学属钙碱或钙碱拉斑过渡系列,地球化学具陆内裂谷特征。由于海底火山喷流作用而形成梅仙式、水吉式、东岩式等Cu、Pb、Zn、Ag矿床;华夏古陆的稳定发生在新元古代早期的青白口纪,华夏古陆整体呈隆起状态,只有一些零星的矿化而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矿床;加里东运动发生在志留纪末,主要表现为古地块的活化,420Ma左右金元素的初步富集及伟晶岩型矿床的形成和加里东运动对应;晚泥盆世在闽西南发育内陆断陷盆地,早石炭世时裂陷范围扩大,中石炭世—早二叠世裂陷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裂陷更显著。与此相应形成石炭纪末期的玉水铜多金属矿床、马坑铁矿、潘田铁矿等,早二叠世末期的小型Pb、Zn、Cu矿床以及早三叠世末期钟魏式铅锌矿等;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最先记录是由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的裂堑作用,此时东南大陆从特提斯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业已开始。主要矿床有中甲锡矿、肖坂金矿、泰宁何宝山金矿。之后经历了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之间洋陆俯冲(中侏罗世),这一期间成矿记录很少。晚侏罗纪后期开始,东南大陆由挤压转变为拉张环境,成矿分为两个阶段:晚侏罗世(154~135Ma)主要矿床有厚婆坳锡银矿床、遂昌治岭头金矿床,早白垩世(135~96Ma)有紫金山铜金矿、莲花山钨矿床、西岭锡矿床、毫石银矿、大岭口银铅锌、冷水坑银铅锌矿床、岩背斑岩型锡矿。晚白垩世则表现为扩张裂解,主要矿床有浙江东部大型及超大型典型非金属矿床、闽中地区晚白垩世的热液叠加作用等。
(3)成矿作用时代和构造应力场特征也有密切的关系。东南沿海的主要成矿阶段几乎都和拉张构造应力场相对应。虽然加里东期的成矿形成于挤压构造应力场,但不论从规模还是类型上都不占主导地位。中晚元古代古裂谷环境、晚古生代的裂陷环境及中生代早期及末期的伸展环境对应的成矿作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东南沿海主要成矿环境。
(4)东南沿海金矿的形成经历了早古生代的初步富集、早侏罗世成矿、晚侏罗世及白垩世多阶段成矿;铅锌矿的形成同样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说明不同的金属矿化时代都是构造岩浆演化的结果。
(5)矿床时间分布和不同的构造单元有关。中晚元古代及早古生代成矿主要发生在浙闽前寒武隆起带上,晚古生代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永梅坳陷带上,中生代成矿作用呈线状(NE、NW)分布在中生代断陷盆地边缘同时对早期成矿进行强烈的叠加改造。
空间分布规律:广义上的东南沿海成矿带包括武夷山隆起及其相邻构造成矿单元,是东南沿海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该区矿床、点或矿化点的密度统计,主要表现为总体成带分布(成矿带),局部集中分布(矿集区)的特征。
矿床的空间分布受三级构造单元的控制明显。铅、锌、银、铜、金、钼矿床主要分布在闽浙火山断陷带上;锡、银、铜、钨则主要分布在粤东火山断陷带上;龙泉—建殴隆起以金、铜、铅、锌为主;永安-梅县坳陷带以铜、铅、锌、金、锡、钨、钼、稀土、铁矿为主;武夷山隆起带以金、铜、银、铅、锌、锡、钨、铌、钽、稀土矿为主。
6 矿产资源找矿方向及找矿远景区划
6.1 主攻矿床类型
根据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作用特征、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分析对比,东南沿海成矿带铜矿床主攻矿床类型如下。
主攻类型:加强潜火山中低温热液硫酸盐型,重视斑岩型,在不同成矿单元开展晚古生代海底喷气(喷流)-叠加改造型及中新元古代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叠加改造型,注意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及构造充填作用类型铜铅锌矿、韧性剪切带型和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6.2 找矿远景区划
根据东南沿海成矿带矿产资源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地质条件,以此为基础,对该区主要成矿区带重点铜矿成矿远景区进行了划分,指出了重点找矿地段及主攻方向等(图2)。
图2 武夷成矿区成矿远景区划图
A上饶—江山—绍兴铜(金)成矿亚带
A1饶南坳陷弋阳—上饶—铅山铜铅锌找矿远景区
A2江山—绍兴细碧角斑岩型、混合岩化型、热液型铜(金)成矿带
B武夷山隆起铜铅锌银钼成矿亚带
B1贵溪冷水坑—金溪珊城铜铅锌钼找矿远景区
B2广昌—建宁铜金找矿远景区
C浙西南—闽中铅锌铜银成矿亚带
C1遂昌—庆元铜金铅锌找矿远景区
C2政和夏山—建瓯东岩铜、金、银、铅、锌找矿远景区
C3顺昌黄锌厂—建阳唐科铜金铅锌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C4尤溪县梅仙—德化仙洋铜、铅、锌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D大田—梅州铜铅锌银成矿亚带
D1大田铅锌银铜找矿远景区
D2梅州铜铅锌银(锑)找矿远景区
E上杭—云霄构造岩浆成矿亚带
E1上杭—永定燕山期上叠式火山盆地铜金找矿远景区
E2平和—南靖铜铅锌找矿远景区
F宁德—浦城—上饶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亚带
F1浦城—松溪一带铜钼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F2铅山篁碧—上饶梨子坑铜铅锌找矿远景区
G浙闽粤火山断陷成矿亚带
G1寿宁—古田铜铅锌银金找矿远景区
G2闽清铜找矿远景区
G3永春铜成矿集中区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y and Further Ore Prospecting in Coastal Metallogenic Belt, Southeastern China
Zhang Da1,2, Wu Ganguo1,2, Tao Jianhua3, Di Yongjun1, Yu Xinqi1
(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2.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e Tectonics and Lithoprobing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3. Fuji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Fuzhou 350003)
Abstract: Based upon the formerly researches on the mineral resources, geophysics, geochemistry, and through comprehensive compilation of geological maps and data-bases,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tectonic evolutions and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ies of coastal metallogenic belt of Southeastern China. In detail, this research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 tectonic, geophysics, geochemistry and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ies,and established the spatio-temporal model of tectonic evolutions. By analysed the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ore deposits, as well as by paralleled internal ore bets with foreign ones, this paper studied and summed up the geological and mineralizing conditions. Furtherly, this work partitioned the coastal metallogenic belt into several perspective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thoughts and direction for ore deposits probing, as well as provided the major mineral deposit and mineralization type for further prospecting.
Key words: Coastal metallogenic belt of Southeastern China; Compilation of geological data-bases;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y; Further prospecting direction
野山药对于现在的大家来说,应该不是陌生的吧!那对于野山药的功效与作用都有哪些呢?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1.镇咳作用:小鼠口服总皂甙、水溶性或水不溶性皂甙、分子筛 l号(乙醇回流浓缩液加乙醚即有析出物沉下,析出物的水溶液浓缩后通过分子筛,先后得分子筛 l号和2号)或腹腔注射煎剂,都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薯蓣皂甙元无效。镇咳有效部分主要在极性最强的部分,此外甾体皂甙在较大剂量时也有效。
2.祛痰作用:小鼠口服总皂甙、水不溶性皂甙、分子筛或腹腔注射煎剂均有显著的祛痰作用(酚红法),水溶性皂甙效果不显著。主要有效成分是甾体皂甙类。
3.平喘作用:豚鼠口服分子筛 l号有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法),分子筛2号及薯蓣皂甙元均无效。煎剂对组织胺或乙酰胆碱喷雾引起的支气管痉挛都有预防作用。平喘有效成分在极性最强的部分及甾体皂甙,但均需较大剂量方有效。
1.治疗慢性气管炎
2.治疗急性化脓性骨关节炎
3.治疗甲状腺瘤和甲状腺机能亢进
野山药的医学价值早就被草本医生和药物制造商所发掘。在18和19 世纪,这种草本被用来治疗经痛月经和与生育有关的疾病。后来在野山药中发现的物质为制药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野山药(不要混淆为马铃薯)的块茎,即肉质的、像根的部分,含有薯蓣皂苷配基,一种能转化为女性激素黄体酮的类固醇物质。薯蓣皂苷配基在激素的分泌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这两种是本世纪最主要的两种植物性药物。野山药后来一直被用来治疗经痛、怀孕引起的晨吐和反胃、发炎、痉挛和其他健康问题
野山药能舒筋活血,止咳化痰,祛风止痛。用于腰腿疼痛、风湿痛、风湿关节痛、筋骨麻木、大骨节病、跌打损伤、闪腰、咳嗽喘息、气管炎、支气管炎。药理研究表明其有镇咳、平喘等作用。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1)穿龙薯蓣 根茎类圆柱形,稍弯曲,有分枝,长10-15cm,直径0.3-1.5cm。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不规则纵沟,具点状根痕及偏于一侧的突起茎痕,偶有膜状浅棕色外皮和细根。质坚硬,断面平坦,白色或黄白色,散有淡棕色维管束小点。气微,味苦涩。
(2)柴黄姜 与穿龙薯蓣相似,唯根茎较粗,表面较光滑,无脱落性脱皮。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
(1)穿龙薯蓣木栓细胞多列,常脱落。皮层较薄,细胞壁微木化,有粘液细胞,长51-58μm,直径37-47μ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中柱散生外韧型维管束。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柴黄姜与穿龙薯蓣相似,但栓细胞扁平整齐,不脱落。
粉末特征:
穿龙薯蓣 淡黄色。
①淀粉粒椭圆形、类三角形、葫芦形、贝壳形,均较扁,两端或一端较尖,边缘有凹凸,直径3-17μm,长至33μm,脐点长缝状。
②草酸钙针晶束长48-112μm。
③木化薄壁细胞淡黄色,长椭圆形或类长方形,一端稍狭窄或偏斜,直径26-77μm,长约至343μm,壁厚2-5μm,微木化,纹孔较小;断面观圆多角形。
④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56μm,具缘纹孔极细密;有网纹导管。另有木栓细胞。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2g,加水30ml,水浴上加热10min,滤过。取水提取液2ml,置于具塞试管,振摇1min,产生大量峰窝状泡沫,放置10min,泡沫没有明显消失。(检查皂甙)
(2)取上述水提取液2ml,加入2%红细胞混悬液5-10滴,放置数分钟,血液逐渐被溶解致使提取液呈红色透明液。(检查皂甙)
(3)取本品粉末2g,加80%乙醇加热浸提,滤过。滤液蒸去乙醇,放冷,残渣溶于少量醋酸中,加醋酐应显紫红色。(检查皂甙)
(4)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g,加2mol/L盐酸约10ml,加热水解4h,滤过。残渣用水洗至中性,60℃真空干燥2h,加石油醚(60-90℃)回流提取4h,提取液蒸干后加氯仿2ml溶解作供试液;另取薯蓣皂甙元用氯仿制成每1ml含1mg作对照。各取10μl点于同一硅胶-10%CMC板上,用氯仿-丙酮(93:7)展开,喷雾3%磷钼酸醇试液,加热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班点。
植物栽培
生物特性
对温度适应的幅度较广,8-35℃均能生长,但以15-25℃最适宜。耐旱,幼苗后期至成龄植株需要光照。以选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壤土和粘壤土亦可栽种。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每年中耕除草3-4次,并搭架以供植物缠绕,第3、4年植株生长迅速,需分次追肥,增施磷钾肥。
栽培技术
第一节 基本原理薄层色谱法是色谱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是将细粉状的吸附剂或载体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板或铝箔上,形成一均匀薄层,经点样、展开与显色后,与适宜的对照物质在同一薄层板上所得的色谱斑点做比较,用于进行定性鉴别或含量测定的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分离能力强,斑点集中;②灵敏度高,数微克甚至数十纳克的物质也能检出;③展开时间短,一般只需十至数十分钟,一次可以同时展开多个试样;④试样预处理简单,对被分离物质性质没有限制;⑤上样量比较大 ,可点成条状;⑥所用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等。虽然薄层色谱法从仪器自动化程度、分辨率、重现性方面不如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法,但由于薄层色谱法具有上述特点,特别是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用途广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仍是一种极有用的分离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学各研究领域中,也适用于工厂、药房等基层实验室。按分离效能,薄层色谱法可分为经典薄层色谱法和高效薄层色谱法;按分离机制,薄层色谱法可分为吸附、分配、分子排阻色谱法和胶束薄层法。薄层色谱法一般用于定性分析,也能用于定量分析和样品的制备。一、分离原理在吸附薄层色谱法中,固定相主要是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等。其色谱过程是将混合组分的试样点在薄层板的一端,将薄板竖直放入一个盛有少量展开剂的封闭容器中。展开剂接触到吸附剂涂层,流动相借助毛细作用不断向上移动,使得组分与流动相和固定相的吸附平衡被破坏,即吸附的组分不断地被流动相解吸下来,解吸下来的组分立即溶解于流动相中并随之向上移动,当遇到新的固定相表面时,又与流动相展开吸附竞争并再次建立瞬间平衡。由于吸附剂对各组分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展开剂对各组分的溶解、解吸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在不断展开的过程中,各组分在两相吸附-解吸过程中行进速度不同,而最终被分离开来。吸附色谱对影响吸附能的构型差别很敏感,因此很适合用于异构体的分离。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贯穿于党的一切建设的中心环节。这一点,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更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毫不动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贯彻、执行、实践党与国家政策、方针、路线时不走样,不偏差。我们必须注重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努力提高他们接受、理解与执行各级党委指示精神的能力。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思想实际,围绕理想、信念这个核心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党员干部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切实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实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通过学习和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增强党的观念,加强党性修养,从而为更好地执政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一直以来,各级党组织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一系列党建工作制度,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纪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但不可否认,目前,我们有些基层党组织建立的制度,同加强党的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弱化了执政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巩固完善,统一规范,简明易行,系统配套”的原则,花心思、下力气,分门别类地对现行制度进行分析研究,坚持行之有效的制度,并根据形势的发展,注入新的内容。基层党委应重点建立、健全和完善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向党员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党员干部培训制度;基层党支部则应重点建立、健全和完善党日活动制度、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外出外来党员管理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支委任期目标责任制度和党员目标管理制度。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才能确保我们执政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风问题,事关执政的好与坏,成与败。大量事实证明,各种不良作风直接影响党组织的形象,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成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好的作风,新形势、新任务也对我们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更严的要求。首先要努力改造思想作风。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与基础上,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开拓创新意识;其次要培养好的学风。这就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面,坚决克服主观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不良倾向,对党的理论要认真地学、刻苦地学、有的放矢地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再则要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在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具备良好的作风,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执政才能顺畅。四、加强党的队伍建设。执政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党的队伍素质的高低。基层党组织必须根据基层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基层领导、干部队伍的现状,切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强化队伍建设。而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充分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就必须着力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抓好选拔配备。特别是乡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一定要选配政治上强,清正廉洁,公道能干,党员和群众真正拥护,同时又具备带领群众发展地方经济,增加人民收入的能力的优秀青年干部。二是抓培训提高。要加强政治理论培训,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政策法规培训,提高贯彻执行党在基层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培训,提高把握市场规律,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提高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的能力。二是抓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行政命令转变到教育引导上来,由直接干预转变到依法管理上来,由催种催收转变到提供服务上来,由一般号召转变到典型示范上来。
1 、创新党建思想工作制度,提高企业的创新生产率一些煤矿企业在完善和创新党建思想工作制度上,没有作出与时俱进的创新,严重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健全的党建思想工作制度是企业党建思想工作展开的决定性保障。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和经济效益,党建思想工作制度应该作出改进和完善。比如说,在生产过程中,打破过去党建思想工作制度中对于煤矿企业的职责分工方面的规定,可以考虑将基层的党支部纳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决策领导团队中来,这样就解决了企业党组织干部的指令传达到基层中复杂的中间程序问题。这样就能够方便基层的党组织进行现场决策,从而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党建思想工作制度还应该与时俱进,对国内外煤矿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动向,作出有针对性的创新和改革。这样我国的煤矿企业在面对新挑战、新机遇时就能够从容面对,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加大党建思想工作建设力度,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加大党建思想工作建设力度,对于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煤矿企业应该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国家对于煤矿企业的相关政策,确立党组织的绝对领导地位,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在煤矿企业中积极开展党建思想工作建设。企业应该摈弃“重生产,轻教育” 的思想,不能一味追求企业利润,从而忽视党建思想工作。企业应该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党员座谈会,通过党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讨论,从而寻求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生产管理方案。煤矿企业之间还应该积极派遣一些党员干部进行交流学习,这样一来就能让煤矿企业认识到自身在管理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缺点,以便进行积极的改善。此外,煤矿企业应该将党建思想工作纳入到党员工作的评估环节中来,对党员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在党建工作的落实和加强问题方面起到了更好的监督作用。在这种状况下,企业上下就能自觉形成一股加强党建思想工作建设的氛围,从而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符合国家十七大六中全会所提出的具体发展要求。3、党建思想工作对与煤矿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快我国煤矿企业的整体发展速度,煤矿企业要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自身在党建思想工作方面的不足。通过加强煤矿企业的党建思想工作的建设,提高煤矿企业的在新时代的生存能力。
摘要:党建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搞好生产经营工作的有力保障。作为基层党组织必须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汇集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公司科学发展的合力。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企业发展党建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政治优势的具体表现,也是搞好生产经营工作的有力保障。当前国际油价低位运行、国内油气需求增速持续放缓,石油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日益严峻。大港油田天然气公司肩负着保障能源安全、为油田公司提质增效做贡献的重要责任,任务异常艰巨。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努力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一、着力“三个提升”,为企业发展添动力(一)着力提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引领能力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以上率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要常下基层“接地气”,坚持“一线工作法”,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更加有力的措施,成为员工群众高度认可、普遍赞誉的榜样。要强化团结协作的作风,继续深化“五讲”团队建设,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领员工群众,营造公司团结和谐的良好工作氛围。要紧密围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支部则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我们要把党支部建设成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群众,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要深入基层,摸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关键要建立和健全保证党支部健康发展的制度和机制。落实到工作中,如何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应着重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教育作用始终把抓好党员的学习和教育放在基层党支部建设最经常、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努力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教育内容不具体、方式单一、实效不明显等问题。要明确教育内容。各基层党支部可结合实际,定期列出一批书籍和必读篇目,作为党员教育的主要内容。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要改进教育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党员教育除了读报就是念文件的老套做法,根据所在基层单位的工作性质和环境特点,运用“三会一课”、形势教育报告会、党员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采取举办培训班与上党课、专题辅导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学习教育。基层组织部要统筹兼顾,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工作的前提下,按照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党员集体教育活动。对因年老体弱难以参加集体教育活动及文化程度不高的党员和流动党员,可采取上门送学、结对帮学等方式,帮助他们搞好学习。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作用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力量,要靠完善的组织和整体的力量来充分体现。现在有些基层党组织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与组织松懈、组织力降低有很大关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对群众真正产生感召力、影响力、带动力。要健全组织设置,组织力量,对基层党组织的现状及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认真的排查摸底;要增强组织观念,坚持教育、管理、服务并重,促使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引导党员遵守党章,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自觉遵守组织纪律,服从组织分配;要严格组织生活。在完善各项制度措施的基础上,定期进行党性分析等工作,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真正把组织上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落到实处,使广大党员在健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性觉悟。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基层党支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扎实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把广大群众紧紧凝聚到党组织周围。要维护群众权益。基层党支部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在决策重大事项或作出重要决议、决定前,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使制定的政策措施更好地体现群众的利益;要反映群众意见。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拓宽群众反映情况渠道,通过设置意见箱、开通信箱、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方便群众反映意见;要解决群众困难。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要牢记“两个务必”,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树立起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四、发挥基层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基层党建水平基层组织是执政之基、发展之基、稳定之基。通过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作用。切实把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力,凝聚到各项事业中来。在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维护和谐稳定发挥应有作用。坚持典型引路,积极挖掘、培育一批作用发挥明显的先进基层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党员干部昂扬向上,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长沙矿冶研究院》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不管是位置还是水平,长沙矿冶研究院要好得多。长沙矿冶研究院在岳麓山下的麓谷,岳麓山南路。
不管是位置还是水平,长沙矿冶研究院要好得多。长沙矿冶研究院在岳麓山下的麓谷,岳麓山南路。
当然是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会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采矿信息网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优秀期刊这本期刊在业界很重要。知网空间、维普、万方都有收录!
肯定是长沙矿冶研究院了人家是央企长沙矿山研究院这几年也发展起来了看进那个科室不同的科室待遇相差极大你不能拿长沙矿冶最差的和长沙矿山最好的比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总体来说长沙矿冶要比长沙矿山高一个档次况且现在矿冶要和五矿重组估计重组之后就成为五矿的最高科研机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