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审稿流程

发布时间: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审稿流程

学术规范,不仅是指建立各种形式的规则,而且还涉及到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学术规范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学术规范的法学思考

[摘要]大学内部学术失范的根源在于学术权力的滥用,具体体现为学术权力的程序合法性欠缺、学术权力的公共性缺失、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缺位。文章立足法学视角,以大学中的学术权力为基点,探析学术失范的权力因素,并为学术权力的规范化行使提供制度设计,即学术权力应遵循程序正义原则,恪守学术性特质以及健全学术权力的监督机制。

[关键词]学术权力 学术规范 学术责任

[作者简介]夏民(1967- ),男,江苏镇江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江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教育法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完善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法治思考”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D820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87-02

大学中的学术失范现象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其性质、原因及其解决路径的分析并不完全相同,但却颇有见地。本文试图从法学的视角,以大学中的学术权力为基点,探析学术失范的权力因素,并为学术权力的规范化行使提供制度设计。

一、学术权威与学术失范

大学是知识之府,大学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在大学,个体之间拥有的知识并不等同,某位学者在其专业领域内学术造诣深、学术水平高、学术影响大,成为其他学者心目中受尊敬、受崇拜的人物,就会被称为学术权威。学术权威的影响力既非出自于行政组织中的地位,也非沿袭传统的家族权力,而是以学术人员自身的学术修养、学术成就、学术魅力等因素为基础的个人威信和威望。通常没有保障其作用发挥的制度机制,也没有明确的法定影响对象。学术权威一旦与校长、院长、处长等大学中的行政地位相结合,就会使其影响力明显增强,既出于个人的权威,又源于组织的因素。

学术权威是大学名望的象征。世界范围内大学的声誉与排名,往往取决于其具有的享誉海内外的学术权威的质量与数量。恰如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齐先生所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学术权威作为大学中学术和学科的带头人,对大学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学术权威能立足学科发展的前沿,洞察学科发展的脉络,引领学科发展的走向,推陈学科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学术权威作为大学中左右学术权力的重要因素,在众多学术人员汇集的学术组织中,能平衡学术人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促进学术组织内部形成合理的梯级人员结构,保持学术组织的和谐稳定。因此,大学应该善待学术权威。但学术权威本身特殊的地位容易引发封闭、偏执和保守的倾向,甚至出现学术权威挤占学术资源、垄断学术话语体系、限制学术研究空间等不良现象。对此,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曾明确提出批评:“科学创新最大的障碍往往来自于某些具有影响力的权威学者,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术话语权,同时有自己成熟的研究框架,所以有时会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后者可能被看作是对他们学术地位和权威的挑战。”事实上,作为传统学术圣地的大学,目前在学术研究计划、经费申请、研究行为、研究评审和研究报告等学术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背离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现象,尽管不能完全归责于学术权威,但与学术权威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关。

二、学术失范的权力因素

1.大学学术权力的程序合法性欠缺。这里提及的学术权力程序合法性主要指从权力产生的基础和行使方式来看,学术权力是否遵循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大学内部相关的自治性规范文件所规定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其合法性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术权力来源的角度看,学术组织成员组成欠缺合法性。大学中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学术组织行使着教授治学的职能,决定着教师职称的评定、学生学位的授予、教学科研成果奖项的推荐等重要学术事项。但学术组织成员的组成不是由教师或教师代表选举产生,而是由大学中的党政部门指定产生。这样产生的学术组织很难真正代表教师群体的意愿,学术组织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受到置疑。二是从学术权力行使的角度分析,学术权力未能遵循透明、公平、回避等程序要求。由于学术组织的成员指定产生,缺乏选举所要求的准入与更换机制,人员更迭比较缓慢,学术组织成为遍布“熟人”的机构,彼此之间容易形成利益链,进行利益的勾兑与交换,透明、公平、回避等程序要求则往往成为摆设。以学术管理中的项目遴选为例,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有许多环节的匿名评审与回避原则被规避,评审专家对于自己工作单位的申报者、或与自身关系密切的申报者并没有做到回避原则,直接导致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

2.大学学术权力公共性的弱化。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性”包含了权利与义务的均等性原则,即“特定文化传统中成员所共享某种利益,并继而一同承担对应义务的性质”。学术权力植根于学术,而“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所以,就应然的意义而言,学术权力是学术共同体的公共权力,应当公平地赋予学术共同体中的每位成员,以体现权力的公共性和公正性,彰显学术自由和平等的理念。遗憾的是,这种理论逻辑并没有转化为实践行为。在学术权力的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学术权力的主体通常是某个社会体制中的成员,其日常行为主要与该体制发生联系,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维护自我利益的行为倾向,继而或潜在或明确地将这种行为趋向带到学术事务管理与资源分配中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术权力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这方面显著的例证是西方大学讲座制度的变迁。讲座教授制度曾为近代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教授权力的膨胀,该制度消极的一面,如垄断研究资源、压制新生力量等不断浮现。到19世纪末,西方大学讲座制已变得僵化,讲座制的教授为了自己的部门利益,对其研究领域内新兴专业采取打压措施,不允许其成立新的研究所或开设独立的讲座,严重阻碍了新兴学科的发展。为了捍卫学术权力的“公共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讲座制逐步瓦解,转向系科制。 3.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缺位。权力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既然学术组织及其成员被授予一定的权力,就应当对相应的权力行使的结果负责。责任机制缺位学术权力,必然导致权力行使的无序与无度。美国著名的学者、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就曾对现代大学学术权力缺乏监督机制、责任机制有着深刻的认知,他在《学术责任》一书中提到:“回顾历史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方面,即使科学家们对某些学术不端行为有着清楚的认识,但他们宁愿保持缄默,也不将此类行为公之于众。另一方面,某些专门委员会或小组在调查具体事件时行为也比较浮夸草率,在制度执行中也没有遵循严格的程序。”在肯尼迪看来,学术失范问题的处理机制所表现出来的软弱和无奈,根源在于责任机制的缺位。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缺位,大学内部弥漫着对学术权力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使得大学中最重要的学术组织――学术委员会,被戏称为“学术居委会”。“大学内部的学术委员会应该捍卫学术研究的尊严,但在当下高校权力框架下,学术委员会经常出现失语的现象,无法具备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发挥其效力,更像是‘学术居委会’。”

三、学术权力的规范行使

1.学术权力要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程序正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程序正义理念下的法律制度,坚信实体正义是无懈可击的,并且只是程序正义结果的衍生物或副产品。程序正义维护的是程序规则的权威,程序公平体现的是任何人没有超越程序规则的特权。学术权力要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术组织成员的产生要体现民主原则,即要将学术组织成员选拔的时间、地点、规则和条件公开,选举产生,防止组织或个人指派,杜绝暗箱操作,以消解权力相对人对学术组织权力正当性的质疑。学术权力运作要遵循严格的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旨在消除权力运行过程中利益关联人造成的不利影响,依此原则,在学术权力行使过程中,与权力相对人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学术组织成员应自行或强行退出,以公正权力行使的公正性。保障权力相对人的相应权利,现代行政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对象不是单纯的行为客体,也不是简单的受动者,为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需要程序的双向互动,将管理对象纳入权力行使过程中,使其通晓权力行使的状况。完善相对人申诉及对话制度,对话渠道的畅通是保障相对人权利的重要因素。当作出对相对人不利的学术决议时,应及时告知其该决定的理由,听取其意见并告知其享有的法定权利救济渠道。

2.学术权力要恪守学术性特质。学术权力恪守学术性特质的根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力行使的主体只能是学者,而不能是行政官员。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基于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而不是源于行政职务和职级。二是学术权力作用的范围只能是学术事务,而不能是对其有重大利益诱惑的非学术事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大学权力的两种不同取向,两者在取得方式、性质、地位、作用范围、外部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不可混同。三是学术权力作用的目的是保障学术自由。保障学术自由既要完善保护学术自由的外在制度,建立保障学术自由的法律规范,反对滥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自由,又要培育以学术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制度,彰显学术独立精神,提升学术道德水准,严惩学术失范行为,营造宽容学术氛围。

3.健全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认识到学术责任的重要性,曾就加强学风建设问题提出了“八个提倡、八个反对”,其中有“提倡学术批评、学术责任,反对一团和气、恶语伤人”的提法。实际上,将大学学术权力放置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不难发现,大学自身所具备的历史责任感,大学不能再简单地以学术自由为借口逃避责任。“既然现代大学在科学创新和学术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我们认为,责任感是大学固有的内涵,大学不应回避该问题,它应该对实验开发中的研究成果承担一切责任。”健全的权力责任机制是大学存续、持久并担负起社会责任的重要保证。为了将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落到实处,建立学术纠纷解决机制不可或缺。要审视现行的司法解决机制,法官长于案件事实认定和诉讼程序的掌控,但对于超越自己专业知识之外的学术判断则束手无策。因此,司法介入学术纠纷的法律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对此,完善学术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途径在于设立学术纠纷仲裁制度。“仲裁制度源于公民之间的私法领域,并最终延伸至与权力相关的公法领域,它同时具备公法与私法的双重特点。这一特质与学术纠纷兼具公私特征是耦合的,也是仲裁制度得以介入学术纠纷领域的情感基础。”学术纠纷仲裁制度通过设立仲裁委员会及仲裁庭来裁决纠纷。仲裁委员会在具体裁决案件时,由争议当事双方从仲裁委员会设立的专家库里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仲裁庭根据案件事实,在公开、回避、自愿、充分辩论的基础上,依照法律规定和科学原理作出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公正裁决。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学术自由、“官本位”及学术规范[J].读书,2004(1).

[2]陈韶峰.试论学术评审中的委员会决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3]李明伍.公共性的一般类型及其若干传统模型[J].社会学研究,1997(4).

[4](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魏英杰.患有软骨病的“学术居委会”[N],中国青年报,2005-12-26.

[6]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李昌祖.高校学术纠纷的司法有限介入[J].教育评论,2008(4).

学术规范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并未对“学风”、“学术规范”等概念进行准确定义。学术研究一旦失范,可能会导致学术腐败。如果对学术腐败现象的危害性没有清醒认识,便会对学术自身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学风 学术规范 学术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被誉为是“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①以社会科学界、人文科学界为主,包括自然科学界在内诸多学科的学者广泛参与,对学术研究中的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有关学术规范的讨论

最早对学风问题、学术规范讨论进行梳理的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先生。1998年《中国书评》复刊号发表了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一文,第一次提出学术规范讨论是“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也正是这篇《备忘录》,基于当时种种学术失范现象的描述,对什么是学术规范化,要不要规范化和如何规范化等问题,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意见。2000年9月,《学术界》杂志第5期发表了井建斌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九十年代学界新的关注热点》一文,该文在《备忘录》的基础上,“补充了1999~2000年学术规范讨论的材料和作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一些材料”。②2002年2月28日,杨玉圣主办的“学术批评网”发表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胡杨的《建树学术规范反对学术腐败――〈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讨论综述》一文,该文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进行了现象总结,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树学术规范、打击学术腐败的具体措施,并对《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开展的持续一年多的大讨论中提出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思考。2002年4月16日,“学术批评网”发表了周祥森《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一文。与前面三篇文章客观地介绍各方观点、描述学术失范现象,并加以适当点评所不同的是,周祥森对学术规范讨论究竟肇始于何时、学术规范讨论的深层背景究竟是什么、如何界定学术规范等有关学术规范讨论的实质性、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并明确提出:“这场历时十余年并仍在发展着的学术大讨论,是新旧中西冲突和大变革时期学术范式转换的必然产物,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学人关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本土化、国际化努力的有益探索”。③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对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讨论分析较为透彻、考证较为确凿、总结较为全面。与此同时,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杂志社或编辑部还与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织召开了关于学风问题、学术规范的研讨会,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建设的宏观角度来研讨学风和学术规范问题,从而推动了学风建设和学术规范讨论的不断深入。

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在整个学术界虽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却普遍得以开展的同时,由于学风不正、违反学术规范所导致的学术腐败事件却在近年内屡被批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学术规范”相关概念及其解读

学风。就个体而言,学风是学习者主观的精神因素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的内在和外在的综合表现。它既反映了学习者学习素养的高低、学习意志的强弱和学习志向的远近,又反映了学习者在选择研究方法、构建思维模式中的某种倾向,还在某种程度上直接预示着学习者学习探究活动的成败。就某个正常的学术领域或某个正常的学术共同体而言,学风是沟通交流的桥梁、团结协作的纽带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动力。从事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的大学教师,应有身正为范的崇高师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研究精神、明确合理的治学方法,否则不仅做不好学问、做不好学者、做不好教师,还要误人子弟。因此,学风问题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是涉及科学精神、治学态度、教书育人,事关教育成败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学术规范。邓正来认为:“所谓规范化问题,不仅是指建立各种形式的规则,而且还涉及到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比如如何建立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建构学术研究范式,如何营造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增长传统,等等”。④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陆学艺研究员和景天魁研究员对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化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社会学规范化的学术建设应当包括科研和管理两个方面。在科研方面,规范化的学术建设涉及到:操作层面,要有研究者基本认同的研究方法;知识层面,要有基本的、大致为学者所接受的理论和概念系统;道德层面,研究者应当具有自律精神。在科研管理方面,课题论证要符合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发表论文要有正规的审稿制度,成果评价要有科学标准等等。⑤在众多的讨论文章中,以上这两种观点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学术规范涉及的具体范围,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学术规范的界定既应当包括理念和价值的层面,也应当包括程序和操作的层面。因此,所谓学术规范,可以认为是学术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形成的、并为学术共同体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学术价值观念和学术行为模式,具体包括学术道德规范、学术研究规范、学术管理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五个方面。这样的界定避免了对学术规范琐碎的现象性描述,将学术规范具体化在不同的学术研究阶段,同时便于对学术失范现象加以明确的分类。

学术腐败。学术研究中不遵守规范,产生“失范”行为,并超越了某种界限,就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即可能进一步堕落为当前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重点揭露和批判的“学术腐败”。笔者认为,所谓学术腐败,是指违反了学术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形成,并为绝大多数教科研人员认可的学术道德准则、学术价值观念和学术研究规范,采取一切不正当手段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学术堕落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导致当前高校学术腐败行为日益为社会所严重关注的原因,是由于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是探究学问的地方,大学教师学风不正引发的学术失范现象甚至学术腐败行为不仅有可能使我们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落空,学术研究丧失最宝贵的原创性,还有可能击穿社会的道德底线、导致全社会的道德“雪崩”。这种灾难性的后果或许不会马上得以表现,但却并非没有可能。

学术为何需要规范

学术腐败尤其是高校学术腐败不仅亵渎了学术尊严,玷污了学界圣洁,腐蚀了大学教师队伍,违背了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阻碍了学术发展创新和人才健康成长,更严重的是影响到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对学术发展的严重妨碍。学术活动作为知识的传承、研习、探索和应用活动,需要对于客观真理的热诚追求和忠实服膺。学术的发展,离不开那种奠立在客观性、诚实性和无私利性基础之上的高尚的学术道德,离不开追求原创性的强烈的创新动机。政治求公、经济求利、学术求真。学术共同体是一个以“求真”作为自己主导价值的共同体,其运作秩序主要是靠学者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来维持。

对于社会进步的阻碍。在每一时代,站在探求知识和真理前沿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教师的精神气质,总是起着引领时代思想的作用。特别是近代,自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中国的人文思想开始具有了它的现代形态。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以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新文化把中国的人文思想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具有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人文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转型期发轫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也与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由于此,知识分子才得以被称为社会的精英和时代的精神脊梁。如果这些人腐败堕落,将严重阻碍社会的整体发展。

潜移默化而又极其顽固的渗透性、蔓延性和扩散性。有人曾对中国的职业声望进行过调查,选择了当时(1998年)社会上最有代表性的14种职业,对国内7所有代表性的城市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城市的被调查人均将科学家和大学教授排在职业声望排行榜的第一、二位。⑥这充分说明整个社会对知识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的信任和期望。如果连为人师表的大学教师也难以抵御社会腐败的侵袭,那么,何以通过教育去教化社会?要避免或拯救学术腐败所可能或已经导致的学术发展危机、社会精神危机和人的发展危机,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抵制和反对学术腐败的任务,无论这是未雨绸缪也好,还是亡羊补牢也罢。(作者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副教授)

注释

①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②③周祥森:“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http://www.省略,2002年4月16日。

④邓正来:“社会科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出版座谈纪要”,《东方》,1995年第2期。

⑤陆学艺,景天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⑥夏学銮:《转型期的中国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2页。

蔡国栋教你的吧....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80年创刊以来,本着昌明科学、创新知识、培养人才、造就学人之宗旨,始终坚持“双百”方针和正确的办刊方向,现已成长为我国经济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

你不是X哥把··媒介融合中的编辑流程再造与编辑能力要求 作者:刘玉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29 更新时间:2010-4-20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介正在探索与新兴媒介的互动与融合,于是产生了网络报、手机报、手机杂志、数字出版、数字电视等新型传播方式。在这个新旧媒介不断融合、传播手段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编辑不仅要主持传统媒介的报道策划和编辑工作,还要主持网络等新媒介的报道策划和访谈工作,越来越多的编辑正在扮演多媒体主持人的角色。编辑工作内容的新变化,不仅使编辑人员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也使编辑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所言:“在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合成、播发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应用,直接影响着媒体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的改变。”[1]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以往的编辑流程已经不适应编辑工作的新环境,编辑流程的科学再造已经成为媒介融合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一、融媒的编辑流程媒介融合是指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形态在内容和形式上走向一体化。融合媒介(简称融媒)的编辑流程再造就是在媒介融合进程中对编辑流程进行整体性的再设计,使各个媒介在报道中步调一致。传统的媒介产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印刷媒介产业,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等;一类是电子媒介产业,包括广播、电视等。传统印刷媒介的编辑工作流程是: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传统电子媒介的编辑工作流程是:策划→组织节目→选择加工素材→编排节目→审查修改节目→播出监控。传统媒介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纵向一体化的特点,例如,广播和电视通常采取采、编、播三个环节一体化;图书、期刊和报纸习惯于将编、印、发各个环节的业务联成一体。媒介融合后,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加入,融媒生产流程除继续向纵向一体化延伸外,还在媒介及其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上向横向一体化延伸。融媒编辑不再是单一媒介的编辑,随着编辑职责的扩大,编辑流程也更加复杂了。媒介融合使编辑流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融媒的编辑流程主要包括3个阶段9个步骤,图示如下:(一)前期编辑流程1.报道策划前期编辑工作,通常是由主创型编辑完成的。在单一媒介的报道策划工作中,其工作目标是单一的。例如,图书编辑的策划是针对一本新书的策划;报纸编辑的策划要么是对阶段性报道的策划,要么是对专题性报道的策划;广播和电视编辑的策划则是针对报道任务制定最佳报道方案并付诸实施。融媒编辑的策划就复杂多了,如内容资源是否有多种媒介传播的开发潜力,形式上是否适宜文、图、声、像等多种成品的制作。当然,并非所有的报道都值得进行这样的策划。值得进行策划的报道通常是真正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报道。就新闻而言,只有重大事件、典型事实和代表某种发展趋势的事实报道才值得进行这样的策划。报道策划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利用素材资源,发挥各种媒介的传播优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报道策划工作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一份《×××报道策划书》,其主要内容与印刷媒介或电子媒介的报道策划书相似,包括基本内容与特色、受众调查与分析、制作条件与周期、预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此外还包括对该内容准备通过哪些媒介传播或者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进行详细的策划。2.总体系统规划报道策划书审查确定之后,便进入总体系统规划阶段。所谓总体系统规划,就是对该报道策划的内容、结构、形式、最终产品介质、传播渠道进行整体规划。显然,这是报道策划的技术性直接拓展,也决定着各种媒介能否顺利对接。这项工作步骤在单一媒介运作时期是可有可无的,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是不可或缺的。做好总体系统规划工作,不仅可以减少部门间的协调成本,避免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而且也将极大地提高报道的管理效率。由于总体系统规划涉及各个部门的共同落实,因而应由总策划人与策划编辑共同牵头,召集有关媒介采编人员共同协商。总体系统规划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一份比较规范的《×××报道总体系统规划书》,其主要内容包括:报道的基本目标、内容结构、制作平台及各种文件格式,等等。3.组织采编队伍总体系统规划需要总策划人组织采编队伍落实。各个媒介的编辑应当围绕落实总体系统规划这个中心联合办公。英国《每日电讯报》就是联合办公的,其做法值得借鉴。《每日电讯报》的布局是一个中心式的,一个圆形的桌子为它的编辑和11个部门的主编而准备。他们把网站的编辑全部调过来,与报纸的编辑们在一起工作,每一个部门都围着这个中心。他们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不仅办报纸,也做网站、无线下载、视频等,目的是推行“一个内容三个介质”(一拖三,报纸、网站、短信)的联合工作模式。[2]当然,联合办公只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落实总体系统规划。规划的落实还需要将规划中的各项具体任务加以分解,以便分别交付采编人员去完成。融媒采编任务通常是以集体协作为基础的,因而在组织采编队伍时,要对采编人员的业务专长、技术水平等进行通盘考虑。组织采编队伍的结果,是按照具体任务项目编写出《×××子任务书》,其内容包括子任务的完成者、完成时间、基本内容、成品形式等。全部子任务书完成后,再汇成一本《×××子任务汇编》。(二)中期编辑流程1.素材采集素材采集是全体采编人员依据报道总体规划和子任务书,实际采集有关素材的过程。素材采集通常是由编辑组织有关人员来完成,但在媒介融合环境中,编辑有时也需要搜集背景资料之类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没有事先策划,没有上述规划和任务书,就需要全体采编人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素材采集任务。如某地发生了突发性事件,编辑部门应立刻向现场派出采访小组,小组应由有经验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电视录像记者或者熟悉各种技术手段的“多媒体记者”组成。他们将采集的素材迅速传回编辑部门,然后再由精通各类媒介业务的编辑加工制作成适合不同类型媒介传播的新闻产品。2.素材加工为了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多种媒介传播的需要,采集的文字、图片、声像等各种信息元素,都必须经过数字化处理,必须先把这些要使用的信息元素数字化。具体说来,文字内容需要录入制成所需格式的文稿文件;图片内容需要使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设备转化成图片文件,然后保存为所需格式的图片文件;声像内容则需要使用数字化录音设备和视频采集设备录制成所需的声音文件和数字化视频文件。当然,上述信息数字化工作仅仅是素材加工的一部分。素材加工还包括对素材进行剪辑、排版。对于传统印刷出版物来说,编辑所能接触到的编辑元素只有文字和图形,编辑也不参加实际排版活动,编辑意图几乎完全是在文字编辑状态中通过编辑符号来表达的。偶尔有一些图片编辑工作,通常都在版面编辑模式中留空后贴,编辑并不对图片做技术加工。[3]但是在媒介融合环境中,编辑的素材加工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了,通常还要参加剪辑和排版活动。3.成品制作融媒产品不是以往的不同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动报道,而是根据不同媒介的需要,将同一内容的素材制成不同的媒介产品。假如采集的第一批素材是简单的文字、录音和图片,编辑就可以制作成用于报纸传播的简讯和图片,或者制作成用于广播的口播新闻;假如紧接着采集到的素材包含视频,编辑就可以制作成能够比较完整地表现事件现场的电视节目;假如最后采集到的素材是比较全面的文字、图片和声像,编辑就可以制作成能通过任何媒介传播的既有更多文字信息、又有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的深度报道;假如这则新闻事件具有流传后世的价值,则可以将有关素材资料加以整理,结集出版图书或电子音像出版物。4.成品审定对成品从内容与效果方面进行审查,是保证融媒产品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审定任务通常由总策划人与各个媒介的编辑共同完成,而子任务项目成品可由有关编辑来审定。与传统媒介的成品审定一样,审定首先应对内容上是否符合规范进行审查,如是否符合政治导向,是否遵守法律与道德规范等。此外,还要对不同媒介的成品效果进行严格把关。如果成品是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应审查图像的质量(色彩、亮度、清晰度等),音频、视频和动画的效果;如果成品是手机报,应审查信息长度、语言风格等是否与手机报相契合。(三)后期编辑流程1.多媒介发布数字化技术为同一内容多媒介发布提供了技术基础。在这种背景下,融媒编辑就必须承担“一次内容生产,多种媒介发布”的任务。融媒编辑应按照《?菖?菖?菖子任务书》,在指定的媒介上发布经过审定的成品。在这个阶段,融媒产品的播出与发行不应当是“马路警察——各管一段”,应实行媒介联动的发布模式,即各种媒介的编辑联合行动,共同做好发布宣传工作。如网络编辑可以在网站上发布本次策划内容有关的报刊摘要,甚至可以链接图书的精彩片段,以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手机报编辑则可以利用即时性和互动性强的优势就本次策划的精彩内容进行广泛宣传。2.效果监控媒介融合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取得最佳信息传播效果。传统媒介之所以与新兴媒介融合,目的就是要改变传播效果衰减的状况。有研究者认为,传统媒介传播效果衰减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代的技术变迁及其所引起的社会变迁。[4]利用现代技术,可以使各个媒介的传播效果达到理想境界。我们可以根据素材特点选择传播方式,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利用多媒体的呈现方式来扩大传播效果。媒介融合以后,编辑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力量开展受众调查,利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即时性和互动性强的优势,随时监控并掌握传播效果,不断改进工作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即使通过传统媒介发布内容,也可以通过融媒自办的网站和短信平台针对本次策划内容的传播效果开展调查。通过传播效果调查,及时收集受众反馈信息,有助于总结本次策划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编辑工作提供借鉴。二、融媒编辑流程的变化对编辑能力的要求1.提高报道策划能力随着媒介之间的融合和编辑流程的变革,媒介对编辑人员的报道策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接受一项任务以后,需要对传播内容进行筹划、组织报道,寻求多媒介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编辑不仅要针对某一报道制定《报道策划书》,而且还需要分解任务制作《子任务书》。因此,编辑需要具备非同一般的多媒体策划理念和能力,这样才能使成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远远超出单一媒介的成品。编辑设计《报道策划书》时,首先必须考虑报道在多媒体上运作的可能性,要具有综合策划的能力。如策划图书的选题时,要考虑将其转化成光盘等封装电子出版物以及E-BOOK等数字化网络出版物,还可考虑制作成MP4,以及利用电讯系统发布、通过手机接收阅览的手机出版物。编辑人员要熟悉各类媒介的成品及其运作要求,具有策划和设计“一次内容生产,多种媒介发布”的能力。2.增强素材控制能力数字时代的素材采集与加工难度加大了。由于素材资源的分布面更广更宽,素材数量大为增多而传播价值则参差不齐,加上多种媒介的产品对素材资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求编辑必须有很强的素材资源控制能力。在融媒工作平台上,编辑面对的素材可能有媒介记者采集的稿件,有作者投稿发来的电子邮件,有网民通过网络发来的信息,有受众通过短信平台发来的短信,有公众打来的电话,等等。因而,编辑处于这种多渠道信源的环境中就必须具备超凡的素材资源控制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素材资源开发能力,即善于从海量的素材资源中选取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将其转化成受消费者欢迎的媒介产品;素材资源质量把关能力,即能对素材质量进行准确鉴别,以确保拟开发成品的质量;素材资源有效转化能力,即能组织有关人员将素材资源按照各类媒介发布的要求加工成适宜各种媒介传播的作品。3.努力实现一专多能在媒介融合情况下,传统媒介从业人员与新兴媒介从业人员的界限将会被突破,编辑或者记者的身份将会被淡化,因为融媒从业人员将同时具备多项职能、扮演多种角色。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术业有专攻”,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一专多能——在精通一种媒介的编辑技能的基础上,成为“全能型”复合融媒人才。因为只有一专多能的编辑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融媒的报道任务。例如,从事报纸文字报道的编辑也可以编辑为电视新闻播音员提供的稿件;从事网络网页制作的人员也可以为报纸编辑提供三维图像;从事网站视频工作的人员也可以为电视台提供视频报道等。未来的融媒编辑应当是既能编辑文字报道,又能编辑网络、视频、广播等多种传播形式的报道。编辑工作的大融合,离不开对信息化技术、网络平台、多媒体转换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依赖,为此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有与此相关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信息检索能力,熟练地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查找到策划及编辑加工所需的资料;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处理素材,并加工成媒介传播所需的成品;多媒介转换能力,能将一种媒介的成品熟练地转换成另一种媒介所需的文件格式,为另一种媒介的产品生产创造条件。总之,融媒编辑应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注释:[1]高钢. 媒体融合: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 国际新闻界,2007(3):55.[2]王荣. 报纸记者带着摄像机采访——英美报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启示. 军事记者,2007(10):51.[3]张天定,郭奇. 编辑出版学.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301.[4]谢俊贵. 传统媒介传播效果衰减成因探析——基于信息社会学的视角.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86.(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1992年入选中国中文核心期刊,是河北省惟一的首届全国政治经济学类核心期刊。1998年在河北省出版局、教育厅和高校学报研究会共同组织的“三优”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奖。1999年,在全国近千家人文社科学报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及《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三大信息刊物转摘率中,跻身国内人文社科学报50强,位居全国经济类报刊第30位;在全国财经院校学报中排名第6位;在河北省人文社科学报中名列榜首。同年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三优”评比中荣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2000年获得“河北省优秀社科期刊”称号,2001和2002年均被评为河北省人文社科学报一等奖。2002、2005年分别蝉联全国第二届、第三届百强社科学报,并连续两次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3年被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5年入选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2004、2006年分别再获“河北省优秀社科期刊”称号。

投稿北核C扩《河北经贸大学学报》:不收版面费和审稿费,有稿费 2020年1月10日向《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投稿了一篇关于虚拟耕地资源视域下农产品贸 易政策评价的文章,刚开始以为这个期刊是个C刊,结果2月18日,该期刊通过邮件发送了录用通知,稿件说明已通过审稿程序,但刊发时间尚未确定,请勿另投它刊,让回复一下是否收到。 看到此录用通知,心情激动不已,想着终于又录用了一 篇C刊,结果去南大核心收录目录查询的时候 ,发现降为C扩了,但是又查看了该期刊不收版面费和审稿费,还有稿费,想了想发表论文不易,况且也不差,就于2月19日给杂志社回复了作者已收到,并保证专投贵刊。 接下来,可能因为疫情的原因,到4月份一直没有消息,中间打了几个电话 ,也无人接听,想着可能杂志社还未上班。4月13日,再次向贵刊进行电话咨询,这次电话终于打通了,接电话的是一位男老师,沟通了论文题目后,编辑老师说这篇文章已经录用了,刊期待定,让我放心,后期有修改的地方会主动联系我。 总体感觉《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审稿挺快的,一个 月左右会有结果,如果没有的话,可能就没有录用,编辑老师态度也比较好,再说不收版面费,是一个良心期刊,希望此评论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投稿进度

投稿北核C扩《河北经贸大学学报》:不收版面费和审稿费,有稿费 2020年1月10日向《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投稿了一篇关于虚拟耕地资源视域下农产品贸 易政策评价的文章,刚开始以为这个期刊是个C刊,结果2月18日,该期刊通过邮件发送了录用通知,稿件说明已通过审稿程序,但刊发时间尚未确定,请勿另投它刊,让回复一下是否收到。 看到此录用通知,心情激动不已,想着终于又录用了一 篇C刊,结果去南大核心收录目录查询的时候 ,发现降为C扩了,但是又查看了该期刊不收版面费和审稿费,还有稿费,想了想发表论文不易,况且也不差,就于2月19日给杂志社回复了作者已收到,并保证专投贵刊。 接下来,可能因为疫情的原因,到4月份一直没有消息,中间打了几个电话 ,也无人接听,想着可能杂志社还未上班。4月13日,再次向贵刊进行电话咨询,这次电话终于打通了,接电话的是一位男老师,沟通了论文题目后,编辑老师说这篇文章已经录用了,刊期待定,让我放心,后期有修改的地方会主动联系我。 总体感觉《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审稿挺快的,一个 月左右会有结果,如果没有的话,可能就没有录用,编辑老师态度也比较好,再说不收版面费,是一个良心期刊,希望此评论对大家有所帮助!

统计与决策 [1002-6487]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统计学 - 第4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统计学类 - 第4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0-2011年版)提示: 排序:统计学 - 第3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年版)提示: 排序:统计学 - 第3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年版)主题分类:C8:统计学: C8:统计学Mathematical Sciences: Statistics统计学: 统计学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1007-2101]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综合性经济科学 - 第19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综合性经济科学类 - 第21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年版)提示: 排序:经济学 - 第55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年版)主题分类:Business, Economy and Management: EconomicsF:综合性经济科学: F:综合性经济科学经济学: 经济学序号 期刊名称 刊频 ISSN CN 收录年代 扩刊版影响因子 1. 统计与决策 半月刊 1002-6487 42-1009/C 1989-2014 0.5051.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双月刊 1007-2101 13-1207/F 1998-2014 0.593 2.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季刊 1673-1573 13-1306/C 2001-2014 0.305

东北大学学报审稿流程

大学学报投稿不容易啊 大学学报论文是比较难发的,因为学报其对文章和作者的要求都比较严格,且投稿审核的过程也很漫长。大学学报难发主要体现在其投稿过程,投稿需要漫长的等待,即是录用安排刊期出刊,之后也是漫长的等待。就还不如投别的一般还是看文章质量,但是如果是比较有名望的研究机构出来的成果还是有优势的

不好投。东北大学学报不接收外校资源,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筒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栏目有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冶金、机械工程、资源与土木、管理科学、数理化力学等。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c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在2014-2015CSSCI来源期刊模拟收录目录里! 可以说是cssci!

经济与管理评论是c刊,因为《经济与管理》是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经济与管理》于1986年创刊,目前本刊为双月刊,由河北经贸大学主办,主要刊登经济类、管理类研究论文,是原河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原主管单位为河北省委组织部,后调整为河北经贸大学主办,河北教育厅主管。本刊坚持学术研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

积极倡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的优良学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

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目前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9年)12年度数据,来源文献近100余万篇,引文文献600余万篇。

1992年入选中国中文核心期刊,是河北省惟一的首届全国政治经济学类核心期刊。1998年在河北省出版局、教育厅和高校学报研究会共同组织的“三优”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奖。1999年,在全国近千家人文社科学报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及《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三大信息刊物转摘率中,跻身国内人文社科学报50强,位居全国经济类报刊第30位;在全国财经院校学报中排名第6位;在河北省人文社科学报中名列榜首。同年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三优”评比中荣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2000年获得“河北省优秀社科期刊”称号,2001和2002年均被评为河北省人文社科学报一等奖。2002、2005年分别蝉联全国第二届、第三届百强社科学报,并连续两次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3年被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5年入选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2004、2006年分别再获“河北省优秀社科期刊”称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