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药炮制的历史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中药炮制的历史论文的参考文献

1、《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作者雷敩,南北朝刘宋时期

2、《炮炙大法》——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作者缪希雍,明代

3、《修事指南》——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作者张仲岩,清代

扩展资料:

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全面阐述炮制方法、经验及机理,对后世影响颇深。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虽是综合性本草著作,但其中多设有“修治”一项,先述前人记载,再记当时炮制经验,最后谈及个人见解,就炮制内容而言,远远超过以前的炮制专著,全面反映了明代炮制技术水平,至今仍为中药炮制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代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炮制专书,除介绍《雷公炮炙论》的主要内容外,重点记述了当时所用的具体炮制方法。

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发展了中药炮制的炒法,并提出炒炭应注意火候,强调炭化存性问题,为炮制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张叡的《修事指南》为清代炮制专著,介绍了232种炮制方法,并指出“吴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补充阐发了辅料炮炙的机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面继承历代炮制经验的基础上,各省市分别制定了《中药炮制规范》。

国家药典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使中药炮制技术朝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此外,《中药炮制经验集成》、《中药炮制学》、《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著作的出现,促进了中药炮制理论的整理与研究。

现代中药的炮制加工生产日趋机械化。对炮制机理、炮制方法、工艺改革及炮制品规格质量的研究不断深入,促进了传统炮制方法的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炮制

大专药学毕业论文写法: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炮制方法、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应用文献学、实验药理学、化学、临床疗效观察、多学科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定江.中药炮制原理研究和思路

【J】.中国中药杂志,1992,3:8.

<<黄帝内经>>

中药炮制技术 - 草稿 一、中药炮制的基本知识中药炮制 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中药炮制是在具备如下条件的前提下而产生的。二、中药炮制的起源1、中药炮制的萌芽2、中药炮制的雏形3、辅料炮制药物的先河4、中药炮制器具的使用先例三、中药炮制的发展(一)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与形成期1、汉代以前  在汉以前,古文献中所记载的都是比较简单的炮制内容。《五十二病方》作为中国最早始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书中包括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并有具体操作方法的记载,还对个别药物的炮制作用进行了说明。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百科全书,在《灵枢经·邪客》篇中有“治半夏”的记载。“治”即指“修治”,是指减毒的加工处理,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素问·谬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 血余炭。“㕮咀”是当时的切制饮片。汉代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原则已初步确立,并出现了大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2、汉代3、两晋 南北朝时期 晋代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载“诸药毒救解方”,提出生姜汁可解半夏毒,大豆汁解附子毒,常山、牛膝酒渍服,并记有干馏法制竹沥,对后世依方炮制提供了基础依据。梁代  是中国药学史上第二次总结。《本草经集注》是陶弘景所撰写的中国第二部中药专著,它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作了系统归纳,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如“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诸虫先微炙”,“诸石皆细捣”“阿胶,炙令通体沸起”等。将“㕮咀”改为切制,内容丰富,方法众多。南北朝  刘宋时代,雷敦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撰成《雷公炮炙论》三卷,是中国第一部炮制专著。4、唐代5、宋代从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的发展取得了两个方面成就:  一是从最早的个别药物的简单处理,发展形成了较系统的炮制原则,二是中药炮制技术初具规模,炮制理论在文献中出现了专门论述

中药炮制类论文的参考文献

[1]龚千峰.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6.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21.[3]吕志杰.金匮杂病论治全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5.622.[4]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专辑[M].太原:山西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7.

淫羊藿,从名字上看就可以知道它的主要作用:补肾壮阳,提高性机能。但是淫羊藿有多种炮制方法,而每种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于淫羊藿的药理作用是有不同的影响的!

首先,是生淫羊藿,就是将淫羊藿的叶子采集后,拣去杂质和树枝叶梗,洗净、切丝后即可使用。

这种生的淫羊藿,主要的作用是祛风除湿,补肾壮骨,其提高性机能和生殖能力的作用并不强,甚至有研究发现生淫羊藿还会抑制性能力,因此想要提高性能力的话,不要用生淫羊藿。

其次,是使用羊脂油炮制淫羊藿。就是把羊脂油加热融化后,放入切成丝的生淫羊藿,用文火炒至淫羊藿丝均匀有光泽,取出,放凉就好了。

羊脂油炮制后的淫羊藿,补肾壮阳的效果较好,药性变得较为温烈,补肾壮阳可以拿羊脂油炮制过的淫羊藿丝煎汤或泡酒。

第三种方法,是酥油炮制。将酥油放入锅内,文火加热至融化,然后再将切成的淫羊藿丝倒入,翻炒均匀,然后取出,晾凉即可。

酥油炮制的淫羊藿,补肾填精的作用增强,多用于肾精不足导致的性功能减退、身体机能减退等。

第四种方法,是牛奶炙淫羊藿。这种方法炮制的淫羊藿,可以制约淫羊藿的温燥副作用,同时具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作用,可起到阴阳双补的功效。

另外,淫羊藿还有用黄酒炮制、用盐水炮制者,黄酒泡制增强了淫羊藿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作用,盐水泡制增强了淫羊藿补肾的作用。

总之,如果是为了增强性功能,可以服用淫羊藿,而且最好是炮制过的淫羊藿,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每一味中药背后,都有一个美丽传说——跟药学博士从百草故事学百草功效。

在回答如何炮制淫羊藿之前,让我们先从一个关于淫羊藿的传说故事来了解其名称来源和功效。

其实,民间关于淫羊藿的传说很多,但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和南北朝时期梁代著名医学家陶景弘相关的了。

相传医学家陶景弘一生致力于中药的采集和炮制,致力于药物形态的观察和采集及炮制方法的专研。

一天,陶景弘在采药的路程中,听到当地一个老羊倌聊天时无意中说出,他曾经看见过一种生长在树林灌木丛中的怪草,叶子是青的,形状像豆叶,一个根上可以长好几个茎出来,高约一尺到两尺。

老羊倌说这种草是怪草,怪就怪在公羊吃了后,阳具就容易举起,且久举不萎,与母羊交配次数也明显增多。

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陶景弘听了老羊倌一席话,心中就猜想到,我可能又遇到宝了,老羊倌说的这种草,应该是一味还没被发现的补肾良药。

所以,他就恭恭敬敬的请求老羊倌让他看看所说的究竟是什么草。

经过多次求证后,陶景弘最终认定老羊倌指认给他的那种草确实具有比较强的强阳作用。

在那个时候,人们称豆叶为“藿”,那种草形似豆叶,公羊吃了以后增加交合,后将此药载入药典,故名“淫羊藿”。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也有这样的记载:“豆叶曰藿,此叶似之,故亦名藿。仙灵脾、千两金、放杖、刚前,皆言其功力也。鸡筋、黄连祖,皆因其根形也。”

那么,淫羊藿都是该怎么炮制呢?

说到淫羊藿的炮制方法,最早可在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雷敩所著的《雷公炮制论》所记载的“使淫羊藿时,呼仙灵脾,以夹刀夹去叶四畔花枝,每一斤用羊脂四两拌炒,待脂心为度。”

说到神奇,应该说自从雷敩记载淫羊藿的炮制方法后,这个炮制方法一直能够延续至今,长达1500多年,也够神奇得了。

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徐楚江主编的《中药炮制学》里,就把“炙淫羊藿”作为淫羊藿的主要炮制方法,在该教材里,说到炙淫羊藿的炮制时:“ 先将羊脂油置锅内,加热熔化,然后倒入淫羊藿丝,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每100公斤淫羊藿,用羊脂油20公斤 。”

在这里,我想说,题主的这个问题——怎么炮制淫羊藿,如果一个方法能够写到专业教材里,那就是一个很权威的方法了。

对于上面说到的淫羊藿的炮制方法,后来有人提出了质疑。

古时候的人们用羊脂油去炮制淫羊藿,想来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与上面说到的与陶景弘有关,陶景弘在谈到淫羊藿时,曾说:“服之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意思就是因为有羊吃了有淫的说法,认为淫羊藿药性、体脏相合,性气相投,所以用羊脂油去炙。

对于陶景弘的这个认知,清朝的医学家王学权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重庆堂随笔》里质疑道:“夫羊性喜淫,乃其天赋,不必食此藿也。即谓食之益淫,故以命名,然人非羊也,食之何必淫?吾乡畜羊者,秋冬以桑叶饲之,故羊之益人,惟杭、嘉、湖者为最,然桑叶者,蚕食之而成丝之物也,若谓人食淫羊之藿而亦淫,则羊食成丝之桑而亦丝矣。盖体脏既殊,不能以一例论也。如石之为物也,吞食之肥,鼠食之死。可见药有定性而体脏不同,则性亦随之而变矣。”

对于淫羊藿的炮制方法,晚清时期的医学家杨著园也提出了他的质疑。

杨著园在他所著的《著园医话》中说到:“俗本本草,淫羊藿条下云:用羊油炒,而不说明其理由,揆其用意,不过因此药名有羊字,遂附会之耳。设由此例推,则猪苓须用猪油炒、牛膝、牛蒡子须用牛油炒(然牛蒡亦名鼠粘子,究竟应用何油炒,尚须细酌)。龙胆草须用龙油炒,马勃、马兜铃须用马油炒,菟丝子须用兔油炒,岂非一大笑话乎。”

从上面的清代两个医学家对于淫羊藿的炮制方法之质疑,可以看出,用羊油脂炒制淫羊藿,不过是人们主观思想臆测,仅仅是简单附会,未经过理论推敲的做法而已。

第二个原因是,应该是鉴于羊脂油甘热,能温散寒邪、益肾补阳。淫羊藿经羊脂油炙后,可增强温肾助阳的效用,从而用在阳痿、早泄等肾阳不足的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淫羊藿可以助阳的有效成分为淫羊藿甙,其具有促进精液分泌和男性激素的作用。

然而,现代学者陕西安康地区药品检验所的徐世明等在他们发表于1985年第10期的《中草药》杂志上的文章《中药淫羊藿质量的研究》中,他们对于泡炙前后淫羊藿的有效成分测定后发现,炮炙后淫羊藿甙均明显降低,根据不同种类,淫羊藿甙的下降程度还不同,淫羊藿下降21.18%,箭叶淫羊藿18.19%,朝鲜淫羊藿60.50%,柔毛淫羊藿56.06%。

从上述的实验结果,我们看到泡炙淫羊藿对淫羊藿中的有效成分损失比较大,所以现在中医医生在使用淫羊藿时,也通常不用炙淫羊藿,从结果上看,疗效也未受影响。

看来,炙淫羊藿也许确实起到了羊油脂温散寒邪、益肾补阳的作用,但炙淫羊藿也确实损失了其有效成分。

我用这样的回答,是否能让你感觉有所收获呢?

最后感谢题主邀请回答。

淫羊藿有补肾阳和祛风湿之效,炮制后它的作用明显增强,想让中药材提高等次,药效更好,炮制是个好办法。

淫羊藿的作用想必朋友们略有耳闻,正如古人所说的 “治绝阳不产或是不兴” ,是人体阳气的加油站,可是怎么用比较好呢?

这里就要说说炮制这回事了,炮制就是一种改造的手段,让中药多了很多的可能性。我们就来说说淫羊藿的炮制问题。

炮制的那点事,自古有之。一直到现在,炮制品的使用频率高于生品,比如白术,甘草等等,这些药材都有炮制品。

1.炮制淫羊藿的原因

自古就有淫羊藿的各种炮制方法,宋代时的炮制方法颇多,比如蒸制,酒浸等等,现在倒是没有那么复杂,羊脂炙法和生品就已经足以应用在医疗上。 炮制的原因就是为了增强某些方面的药效,在药理上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让淫羊藿的使用范围有更大的空间,我们单位就用到淫羊藿的生品和炮制品,让患者有更多的选择。

2.淫羊藿的炮制方法

对于淫羊藿的炮制,我们这里要说的是羊脂炙法,这也是当前普遍在用的方法,至于其它的办法,还是要根据个人病症来决定。

这个方法操作简便,不像那些九蒸九制的方法那般复杂,准备好原料和锅具就差不多了。 先加热锅具将羊脂熔化,然后把切成丝的淫羊藿加进去,小火慢慢加热,注意这里不能用大火,免得会受热不均匀影响成品。

我们来说说炒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停止, 要看颜色,表面为浅黄色,而且有羊脂油气发散出来,炒到有油亮光泽出现, 这些现象就说明炮制成功了。根据我的观察,羊脂淫羊藿的丝条比生品要脆得多,容易被扯断,面积要收缩一些,变得更细。

在这里还要说一下炮制的用量,一般是100:20的比例,也就是淫羊藿100公斤,羊脂的对应比例为20公斤。

3.炮制后淫羊藿的变化

炮制后淫羊藿的功效倒是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功效上出现一定的偏向性。 若是为了治疗风湿关节炎,或者是筋骨上的毛病,建议生用,因为生用淫羊藿,祛风湿的效果更好,但如果补阳,还是用炮制要好一些,原因是炮制后在温性的基础上加上羊油脂的甘热,温化寒邪的作用更强了,这么一来,温肾的作用就加强了。

出现这些偏性,我觉得和成分变化有关,炮制后,多糖苷黄酮类向次级糖苷黄酮类转换,这里的变化或许就造成了偏性。

由此可见,炮制淫羊藿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注意火候和用量是重点 ,我觉得在决定炮制前就应该想好应用的病症,以个人需求为主,选择不同的药材成品,也并不是什么情况都需要炮制,有时候生用反而会更好。

民间其实还有用酒浸泡的方法,这么做实际上就是借助酒的热性和发散之性来疏通经络,换句话说是可以增强祛风湿的功效,需用药的话请遵医嘱。

淫羊藿 是一味 补肾阳 的中药,具有 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的作用。这味药温而不燥,助阳不伤阴,是一味不错的滋补药材,对于存在 肾阳虚出现的腰酸,腰痛,怕冷,夜尿多,阳痿,遗精或虚劳喘咳;以及有多年的风湿痹痛 ,用它也不错。

对于 淫羊藿的炮制历代记载有几十种 ,但一般常见的就几种:

一、生淫羊藿 ,洗干净,除去杂质和其他杂叶,将叶片上的枝梗取下来,因为这个属于非药用部位,枝梗多了影响效果;然后喷水润湿,大概半小时后,叶片柔软,可以切制成15c,左右的宽丝;然后将宽丝自然晾干,即可使用。

二、羊脂油制 ,将羊脂油加入锅内加热融化,然后再加入生淫羊藿丝(已经清洗、切制、晾干后),用小火炒至均匀有光泽(要勤翻炒,以免炒焦,破坏有效成分),待羊脂油全部吸尽后,取出放凉。 一般是100公斤的淫羊藿丝需要20公斤的羊脂油,也有部分地区添加25公斤 ,差不多这个比例,大家可自行添加。

三、酥油制 ,取起酥油一块放入锅内加热融化,然后再加入生淫羊藿丝,用小火炒至均匀有光泽,取出后放凉。 一般是100公斤的淫羊藿丝需要25公斤的起酥油 。

四、炒制 ,将生淫羊藿丝加入锅内翻炒,不添加其他佐料,用小火炒至边角微有焦色即可使用。

五、盐水制 ,将生淫羊藿丝加入锅内翻炒,同时 按照2%比例添加食盐 ,适当地淋入一些清水至锅中,边炒边淋,直至炒干水分,边角微有焦色,取出放凉即可使用。

六、黄酒制 ,将生淫羊藿丝加入锅内翻炒,同时 按照20%比例淋入黄酒 ,边炒边淋,直至炒干水分,边角微有焦色,取出放凉即可使用。

除此之外还有 酒蒸、米泔水浸、蜜水炙 等等,但现在主要保留下来的炮炙方法一般就 只有生淫羊藿和羊脂油制淫羊藿 ,其他几种炮炙方法较少用,炮炙后的作用和羊脂油制差不多,但补肾温阳的作用没有羊脂油炮炙后的效果好。

生淫羊藿多用于祛风湿、强筋骨,补肾阳作用不明显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生淫羊藿无促进性机能作用,且部分指标表明有抑制性机能的作用。

羊脂油制的淫羊藿补肾阳的作用更加明显,淫羊藿苷等有效成分更容易吸收,利用率高 。 羊脂油是山羊或绵羊的脂肪油,味甘,性温,具有补虚润燥,祛风解毒的作用。 所以经过羊脂油的炮炙后,淫羊藿温补肾阳效果更好,同时温补不刚燥。

所以如果是 有风湿痹痛的,可以用生淫羊藿泡水喝,可以搭配桑枝、桑寄生 等; 如果是肾阳不足,腰膝酸冷,可以用羊脂油制的淫羊藿,可以搭配枸杞子 ; 如果尿多,可以搭配山萸肉 等等。

淫羊藿是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主要是它可以温补阳气,祛风湿止痛。藿是一种植物,我们常说的藿香,就是一种具有香味的藿。淫羊藿顾名思义也是一种类似于藿香的草,但是它有一个作用,可以让羊发情,起到刺激性激素的作用。这就是这种“藿”得名的原因。

淫羊藿有两种加工方式,一种生用,一种炙用。生用加工比较简单,拣净杂质,去梗,切丝,筛去碎屑。淫羊藿用的是叶子,如果你看到药材中有很多梗,那就是以次充好,这是最简单的方法。生用淫羊藿力量比较雄猛,这就是所谓的“血气方刚”,一般生用都取其锐气,作用很快,但是三分钟热度,疗效不持久。

第二种就是炙淫羊藿,“炙”读zhi,四声。从字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上面是一块肉,下面是火,炙的意思就是烤肉,所谓“八百里分麾下炙”。炙淫羊藿就是把淫羊藿放在火上加工,当然不是烧淫羊藿,而是用羊脂油炒。

现在锅中加入羊脂油,小火慢慢加热至羊脂油融化,去渣。然后加入淫羊藿,小火微炒,缓慢加工,至羊脂油基本吸尽,取出放凉。羊脂油性温,配合上淫羊藿,既可以温阳,又可以防止淫羊藿过于温燥,损害人体的津液。羊脂油又可以使淫羊藿的功效缓慢发挥,就像买股票要做长线,“长期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淫羊藿为小檗科植物物淫羊蕾Epimedium brevicomu Maxim.、箭叶淫羊蕾 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et Zucc.)Maxim.、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或朝鲜淫羊藿 Epimedium koreanum Nakai的干燥叶,又名仙灵脾,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温辛甘,归肝、肾经。有补肾助阳、祛风除湿之功 [1]。

淫羊藿炮制的 历史 沿革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羊脂炙法,目的为增强淫羊藿补肾壮阳的作用。在《雷公炮炙论》中方见有淫羊藿炮制描述:“凡使,须用夹刀夹去叶,四畔花尽后,细锉,用羊脂相对拌炒过,待羊脂尽为度。每修事一斤,用脂四两。”概括了淫羊霍炮制的前处理、炙法、辅料及用量、炮制的程度等,表明淫羊藿的炮制方法已很成熟。宋代出现酒浸、酒煮等炮制方法。至明代,淫羊藿的炮制基本上保持了以前的羊脂制法,如《本草纲目》中记有:“每一斤,以羊脂四两拌炒”等羊脂制法。至清代,淫羊藿的炮制方法已基本固定,除用羊油炙外,多用酒制。总之,历代淫羊藿的炮制以羊油炙和酒制最为普遍,现有炒、酒炙、盐炙、酥油制、羊脂油炙等炮制方法[2][3]。

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收载有淫羊藿和羊油炙淫羊藿两个品种[4]。炮制方法为:淫羊藿: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丝,干燥。炙淫羊藿:取羊脂油加热熔化,加入淫羊藿丝,用文火炒至均匀有光泽,取出,放凉。每100kg淫羊藿,用羊脂油(炼油)20kg。

参考文献

[1]陈彦,丁安伟,贾晓斌. 淫羊藿的炮制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药炮制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246-247

[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丁安伟主编,大象出版社2004: 211

[3]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王孝涛主编,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69

[4]中国药典, 2015年版一部,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327

用羊脂油炒,不要大火,用文火。一般一公斤淫羊藿用200g的羊油,也就是5:1的比例。

炒成什么样,药店一般有现成的卖,可以比对一下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摘取叶片。喷淋清水,稍润(《中国药典》1995年版)。切制切丝,干燥(《中国药典》1995年版)。

炮制

1.羊脂炙

取羊脂油加热熔化,加入淫羊藿丝,用文火炒至均匀有光泽,取出,放凉。每淫羊藿100kg,用羊脂油(炼油)20kg(《中国药典》1995年版)。

先将淫羊藿段用微火炒热,加入已熔化的羊脂油,炒至叶黄亮、叶面不油腻,具羊油味即可。每淫羊藿100kg,用羊脂油20kg(《集成》)。

2.炒制

取淫羊藿置热锅中,用微火炒至微焦(《集成》)。

3.酒制

取淫羊藿加黄酒喷匀炒干。每淫羊藿100kg,用黄酒24kg(《集成》)。

4.盐炒取净淫羊藿放热锅内,加食盐2%,兑水适量,边炒边洒,炒至水干,边有焦色,取出晾凉(《云南》)。

5.酥油制取酥油置锅内文火加热熔化,再将淫羊藿丝倒入,炒拌均匀,取出,摊开,晾凉。每淫羊藿100kg,用酥油25kg(《甘肃》)。

6.烤制

先预热中药烤制箱,使箱内温度达到120 时,将铺好拌羊脂油的淫羊藿饮片的烤盘放入烤箱,烤10分钟,取出翻动一次,再烤15分钟,取出翻动后放凉。每淫羊藿100kg,用羊脂油(炼油)20kg(《烤制法》)。

淫羊藿: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摘取叶片,喷淋清水,稍润,切丝,干燥。

炙淫羊藿:取羊脂油加热熔化,加入淫羊藿丝,文火炒至表面显均匀的油亮光泽,呈微黄色时,取出,放凉。淫羊藿每100千克用炼羊脂油20千克。

酒制淫羊藿《太平圣惠方》:“一斤细锉,以酒七升煮至二升,滤去滓。”《苏沈良方》:“酒浸一宿。”《类证制裁》:“去毛,酒拌蒸。”现行,取淫羊藿,加黄酒喷匀炒干。淫羊蕾每100kg,用黄酒24kg。

一般的炮制是用羊油来炒,羊为火畜,淫羊藿主要功用是使阳气入阴。羊油起到反佐药引的作用。

中药炮制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

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

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

参考文献去中国知网搜索,校园网免费下载。

不懂可追问

合适请采纳

给你一份

供参考

不如你写个中药炮制法的现代应用吧。分析一下其具体方法与应用意义。很好完成的,

大专药学毕业论文写法: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炮制方法、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应用文献学、实验药理学、化学、临床疗效观察、多学科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定江.中药炮制原理研究和思路

【J】.中国中药杂志,1992,3:8.

中药炮制的毕业论文

不如你写个中药炮制法的现代应用吧。分析一下其具体方法与应用意义。很好完成的,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

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

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

参考文献去中国知网搜索,校园网免费下载。

不懂可追问

合适请采纳

给你一份

供参考

中药炮制辅料研究的论文

大专药学毕业论文写法: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炮制方法、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应用文献学、实验药理学、化学、临床疗效观察、多学科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定江.中药炮制原理研究和思路

【J】.中国中药杂志,1992,3:8.

2007年8月河南中医Au鼬st 2007 塑:!查簦!塑纽盐!垒盟:!曼!旦!:!!£型垒二盟!!塑;望!!!旦!!!盥!!型::!№:! 原则,采用“甘温除热”法米处理。从补中箍气汤的药物组成可以看出,内伤l;足,应用补法。肺为气之本,故重用黄芪以补』j1|j气,益皮毛耐同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辅肌人参、甘草补脾胃之气;脾湿F流能生湿热.故以白术、当归除湿和阴;胃中清气郁遏在卜.战用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并引黄芪、甘草等甘温之性上升,以补睥胃而实肌表。练观争方,补气升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 (编辑:蒋士卿) 熟地黄炮制古今谈 李红娅 (许昌市建安医院,河南许昌4610()()) 关键词:熟地黄;中药炮制;辅料中图分类号:R28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lt)3 5028(2007)08—0076—01 熟地黄是由甘苦寒凉的生地黄经加工炮制而成,其性味甘而微温,原来凉血清热的功效一变而为养血滋阴,但是熟地黄昧甘而腻,易丁助湿生满,有碍脾胃之消化吸收,用之常有胃纳欠佳、腹胀、便搪等反应,对脾虚而湿痰盛者尤为不利。因此,熟地黄在加工炮制时对“腻滞”的处理成了不可忽视的一环。 考熟地黄《本草》未记载,及唐宋以后才有“生地黄九蒸九晒”的记载。唐高宗年间苏敬、李勋所著的《本草图经》有载“及昆生地黄过丁寒冷而伤胃,故以蒸用”。但它仍称“干 地黄”。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就比较详细地载有“取地黄三,二十斤净洗,别以拣下短瘦者三、二十斤捣汁,投石器中浸漉,甄t蒸三、四小时浸滤转蒸汽叉曝,使斗尽,其地黄当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的炮制法。宋以后,地黄才开始以生、熟分别立名。 中药的炮制到明代有了很大的发展,把地黄的性寒而腻提到r加上炮制的重要位置上来。李时珍提出必须用“好砂气归缩丹田故也”。李中梓则主张用“姜酒浸用”。他认为“姜酒浸则不泥”,用样是为寒腻处理的方法不一。言酒制者,取洒性温热,走而不守能中和地黄这寒凉泥腻,取洒调和地黄之气味,酒有杀菌防腐作用,有利贮存和保管。似此本是较为理想的辅料。但时珍却提出“一味制者不可用”。为 ・76・ 万 方数据觉察到其成品质量对“胃虚痰多气郁之人能窒碍胸”,告诫人们用宜斟酌。既然如此,此法就不宜坚持,但是吴氏始终坚持,后人还沿袭继承,甚至在工字上还略去了烈与阳光频频交炼,只要蒸熟即可,他们认为加辅料与否,在药理药化E无甚差异,甚至加老酒砂仁者亦不过是葡萄糖浓度高些而已;然而笔者发观此种炮制成品对胃虚姨多之人确有窀碍或反胃现象,药用效果办明显不佳。 炮制的差异自然会反映到成品的质量上,清末的陈修园认为熟地黄“胶粘腻滞”,而对明代张景宗大加评论。而张氏却对熟地黄信任无比,几乎方有熟地黄,症要熟地黄,凶而被誉为“张熟地”。我竹J相信张氏对熟地黄的酷爱并非毫丁根据,而陈氏之说亦非妄言,那么谁是谁非?笔者认为问题之关键就在于“炮制质量”。因为“胶粘腻滞”首先就是炮制不 台格的表现。 张氏用熟地黄是如何炮制可以详加考证,然而今人能依 古法炮制者已不多了,在辅料及工艺上多有创新。有如陈皮制、生姜、陈皮、砂仁、白酒制,或有的不用生姜,有的不用陈 皮,个别地区也用梨汁或人乳制,工序上九蒸九晒者少,多数必蒸熟即可,多者也不过蒸晒了3~4狄。, 生姜制不是剖新,远在明代即有之,取其性温能调和地黄之寒凉,其姜醇、姜烯、姜辣素等几种微量元素有醒脾暖胃 祛痰之功效。故言有“姜制不泥膈”的说法,但生姜含有挥发油,有兴奋发散作用,与熟地黄的阴柔静守格格不入,吴仪洛甚至说“姜制更不合法。” 陈皮制:陈皮味苦性温,有理气、调中、消痰之功。其用少则行气.多则耗气且加重了苦昧,若蒸煮时间不够,其成品虽有一般松香气味,但滋腻之性依然存在。故只能取之长处,若独挡一面则有负众望。 砂仁制:砂仁性温,为理气醒脾要药,有宽中、下气、消胀之功.若配合陈皮以消除腻滞确为理想辅料。 古今炮制熟地黄不乏用姜酒为辅料者。姜酒之性已知如前述,然而白酒与黄酒又有区别,如高梁大曲乃属白酒,酒味醇香微带苦涩,含乙醇多性烈,溶解性好,此酒宜配制药酒,如鸡酒、伤风药酒等。中药炮制用酒宜黄洒、老酒,即所谓无灰酒。 在熟地黄炮制目的和基本原理指导下,笔者进行了多种 探索,证明李时珍的制法较为合理。在“好酒砂仁的基础上再加少量陈皮,箍于九蒸九晒之繁琐,应当先煮后蒸,通过煮促使辅料充分渗透,然后再蒸24h,取出晒7~8成千,再加 10%老酒浸泡,待其吸收后,再蒸24h,晒干以陶瓷罐贮存。 本法并非折衷古今之举,而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简化了工序。笔者对“火力与阳光”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在成品的成色上可充分体现出来。取蒸24h与蒸48h者相比较,虽都光黑甘甜,但其程度上前就大为逊色,若是未经暴晒的熟 地黄其昧甚至不甜,就这么个环节都是不可忽视的。临床实 践证明,此成品腻滞胸膈的现象基本消失,就是仅蒸24h成品也是如此,就应当处于炮制辅料配用合理所起的作用。 总之,搞好熟地黄的加工炮制需要合理的辅料,同时还须充分发挥火力与阳光的作用,也要保存中药中有效的微量 元素存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编辑:蒋士坤} 仁拌蒜”。他说“盖地黄性泥得砂之香衙窜,台和五脏冲和之什么李时珍没有阐明原委?笔者以为一昧酒制,有不够完善 之嫌吧。清代人多崇拜时珍之说,如汪昂、张潞、刘若金皆 是。而吴仪洛却反对加辅料,他认为烈与阳光频频交炼可以 转地黄寒为微温,辅料多影响地黄之本性。云“地黄乃纯阴静重之品,不应以砂仁老酒散动香燥乱其性也。”但是,吴也 收稿日期:2007—03—19作者简介:李缸娅(1961一),女,河南舞阳人,主管中药师。 熟地黄炮制古今谈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红娅 许昌市建安医院,河南,许昌,461000河南中医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7,27(8)3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邓寒霜.王新军.DENG Han-shuang.WANG Xin-Jun 熟地黄加工炮制方法研究[期刊论文]-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9(3) 2. 李龙宣.赵斌.许志恩.茹立强.唐荣华 熟地黄对去势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期刊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5(6) 3. 史建国.马耀宏.杨俊慧.杨艳.孟庆军.张利群.蒋红彬.SHI Jian-guo.MA Yao-hong.YANG Jun-hui.YANG Yan.MEN Qing-jun.ZHANG Li-qun.JIANG Hong-bin 熟地黄炮制过程中还原糖的快速测定[期刊论文]-山东科学2005,18(2) 4. 李卫先 用不同方法炮制的熟地黄还原糖含量的比较[期刊论文]-中医药导报2008,14(11) 5. 李军.张丽萍.张振凌.白雁.王磊.王晓阁 熟地黄清蒸和酒炖不同时间还原糖含量测定[会议论文]-20056. 崔瑛.荣春蕾 熟地黄多糖对MSG大鼠焦虑行为的影响[会议论文]-2009 7. 王小平.王进.陈建章 建昌帮与樟树帮、中国药典法炮制的熟地黄中还原糖含量比较[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 8. 李军.张丽萍.张振凌.白雁.王磊.王晓阁 熟地黄清蒸和酒炖不同时间还原糖含量测定[期刊论文]-中成药2006,28(4) 9. 刘伟.陈志红.李军.王东.LIU Wei.CHEN Zhi-hong.LI Jun.WANG Dong 全自动还原糖测定仪测定熟地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7,18(2) 10. 雷鹏.刘韶.李新中.唐翎.袁灵素.LEI Peng.LUI Shao.LI Xin-zhong.TANG Ling.YUAN Ling-su 正交试验优选熟地黄提取工艺[期刊论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12) 引证文献(3条) 1.王勤.郭花玲.蒋士卿.王正益 论中医离不开中药炮制法[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1(2)2.王勤.郭花玲.程延安.田圣志.崔瑛.王正益 刍探中药药性炮制[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1(4) 3.李军.俞桂新.张丽萍.王晓阁 不同产地清蒸熟地黄饮片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1(11) 本文链接:.cn/Periodical_hnzy200708053.aspx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