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保护课程设计论文
本文对传统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的改革措施。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继电保护课程设计论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摘要: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思想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本文对传统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的改革措施。通过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对课程设计环节进行改革实践,希望在“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背景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工业大学教改立项项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032)的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等教育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在教育目标、理念和方法上滞后,开设的一些工程类课程不能满足实际工程需求,教学内容陈旧,已经滞后于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既要求把大量的理论知识掌握好,又要求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是实现把继电保护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的桥梁,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此背景下,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我校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的教学进行探索,从课程设计内容、实施过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实施改革。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效果良好,锻炼了学生的理论设计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学生及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一、传统课程设计教学分析
近几年,各高校都开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较以往有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我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投入的精力不足。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一般是在学期的后几周实施。在此阶段,好多同学要忙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电网考试、各公司企业的招聘以及期末考试。随着近些年高校的不断扩招,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考研和就业多重作用下,好多学生不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课程设计中。学生对待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作用,以应付的心态被动的对待,甚至认为从网络上或往届同学那里找些资料拼凑拼凑就能完成。
2.只有理论设计,缺乏实验或仿真验证。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指导教师根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主要内容,结合一些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给出各种保护的设计题目和参考资料。在我校,该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为了确保学生都能够完成设计,在课程设计指导书中会比较详细给出设计方案、设计步骤、设计内容、设计要求以及设计报告的格式等。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给学生分时提供固定设计教室或者与互联网连接的机房,学生通过查阅网络、设计手册、设备手册等,参考类似习题、以往学生课程设计报告等进行模仿设计。在此期间,不同的指导教师去设计室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由于学生对待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同学都不主动问问题,这样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学生都设计得如何,都出现哪些问题和错误,最终造成上交的报告存在一些错误。在这样的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上交设计报告,完成理论设计。由于缺少对理论设计结果和结论的实验或仿真验证,致使学生既不清楚设计计算结果是不是正确,也不知道设计结论是不是合理。这种只锻炼理论设计而没提高动手能力的设计过程,大大降低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要意义。
3.设计题目数量少且变化小,抄袭现象存在。以往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给定一些电力系统的局部接线及运行方式,通过不同系统参数的设定值,完成某些线路或者变压器的继电保护方案、整定值计算、灵敏度分析、继电器选择等设计工作。这些设计题目由于许多参数需要具体给定,同时系统的接线比较简单,运行方式很少变化,使得学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小,不能很好实现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更像是做作业。这样学生就不能对电力系统的正常、最大、最小运行方式下做出全面分析,就不能建立电力系统的整体概念。学生在设计时仅仅参考一些相仿的习题、教师给定的设计指导书来完成设计计算,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互相抄袭的现象。以往的这种课程设计方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用有限,没有达到培养目标。
4.考核评价不科学,缺乏动手能力的考核。以往的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方法是考虑学生在平时的出勤率、对待课程设计的态度以及主动性等,根据学生最后提交的设计报告的质量,包括方案的合理性、整定计算的正确性、设计的完整性、格式的规范性等情况,按照一定的分值比例,最终给出优、良、中、及格或不及格的评定。在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下,会出现同组同学中差别不大的情况,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主要设计人员由于报告书写较差而成绩低、设计较少的同学由于报告书写规范而成绩较高的不合理现象,课设成绩没能很好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同时,由于这种只有理论设计而没有实验或仿真验证的课设形式,没有考核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二、“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教学改革
为达到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针对以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实施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修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具体改革内容包括:
1.修改大纲及教学计划,规避考研就业等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以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已不再适用,不能满足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培养方案突出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我们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进行了修订,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关于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就是突出工程思想和能力培养,达到学生都具备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具有接受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根据新的培养方案,我们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该课程从大四上学期调整到大三下学期,尽可能规避学生由于考研及就业等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
2.更新课程设计题目,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卓越工程师”目标下,课程设计与实验项目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素养。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是否合理,对于学生的锻炼价值至关重要。好的课设题目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工程设计规范的熟悉、对设计步骤和设计方法的掌握都非常重要。在设置课设题目时,既要考虑专业理论知识的涵盖程度,又要考虑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密切程度,尽可能给出实际运行的电力系统的原始数据资料,这对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大有裨益,有利于培养工程意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的思考,我们对课设题目进行完善和更新,做了如下工作:①利用教师下企业实践、带学生去企业生产实习、建立实习基地、到电力行业调研等机会,搜集整理实际运行电力系统的真实资料,然后加工完善成训练课题;②考虑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实际,微机型保护装置已完全取代电磁型保护装置,再针对电磁型继电保护技术进行设计就严重与工程实际相脱节。为此,我们给定一些电力系统的局部接线及运行方式,通过不同系统参数的`设定值,除了完成某些线路或者变压器的继电保护方案、整定值计算、灵敏度分析之外,增加了微机型保护装置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③根据不同的设计题目和现有实验室的条件,增加实验验证或仿真验证环节。我校与浙江求是教仪合作建立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供配电、实践创新实验室,与北京电科院和清大高科合作建立了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为学生搭建了很好的动手操作平台。第一周学生完成课设的理论设计,第二周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安装调试及验证。通过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积极性,如果验证结论正确时,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另外,在设计的验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实际的问题,通过指导老师的点拨,同学们相互讨论探究,最终找到问题的原因并解决,这对于学生的锻炼和培养具有极大的帮助。
3.加强对课程设计的指导和管理,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教师的态度和付出对于课设质量的好坏是最直接的,因此,要想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需要指导教师更多的投入。针对有的学生消极应付、得过且过,甚至出现相互抄袭的情况,就要求指导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平时的指导中,避免学生上交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的设计报告。在设计过程中,确保做到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核,对设计步骤和计算结果进行及时监控,对学生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耐心的答疑解惑,对典型共性的错误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对于指导教师而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也是有限的,在这个时段要同时面对理论教学、课设实习指导、监考判卷考核、科研任务完成等一系列工作,常常感到分身乏术。为此,我们采取了团队指导措施,打破一个老师对固定学生的指导模式。根据指导教师的值班安排,每时每刻都有老师在设计室指导,随时随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指导效率,从而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4.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以往的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方法只注重对学生的理论设计进行考评,而没有考核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这样,在考核成绩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下,学生根本不关注动手操作,学生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其综合能力。这种评价方式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明显存在差距。考核方法与设计内容相辅相成,课程设计内容的多样性必然要求考核方法的全面性,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拓展评价方式不是玩花样,不是巧立名目,而是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对考核评价方法进行调整,使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完善了课程设计的考核评价方式,既注重对理论设计的考核,也注重对动手能力的评判,同时兼顾对平时表现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具体考核项目情况如表1所示。
三、结束语
本文在“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针对传统课程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修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通过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该专业近两年的毕业生大部分都进入电力部门和工矿企业等对口单位就业,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本文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希望探索出一条适合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王文福。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诉求的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面向CDIO理念的地图学教改构想. 测绘科学,2011,(3):247-249.
张江林,梅许文,巨辉,邓昌建。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继电保护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电力教育,2014,(36):99-100.
杜兆文,姚福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大学教育,2014,(3 ):108-109.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构建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 结合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系统地受到工程技术与实践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等特征,阐述了如何构建具有行业特色、针对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论文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平台;模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以跨越式的发展速度,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随之产生。它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制造业、工程建设、工程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较强的地方性特征,它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主动探索和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依托,本文结合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谈几点看法。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领域。应用型人才必须紧随社会需求发展步伐,强调行业和产业所需的科学知识,以突出工程应用能力为特征的同时,还应具备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特征。因此,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1.在知识方面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知识平台。
2.在能力方面
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能力,它集中体现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与工程实践四个方面的运用能力,所以工程类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从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3.在素质方面
应用型人才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思想政治、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一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和达到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要求来构建。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不但具备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课程体系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以应用型为特征的.理论课程体系和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课程体系应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与实践等课程。
沈阳工程学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删减陈旧课程内容,更新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以及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注重课程间的衔接与统筹协调。新课程体系以主要课程为核心,突出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了“平台+模块”的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即以理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为三大平台;课程设置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通识教育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个课程模块。
1.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
在“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下,加大主要基础类课程的学时数,设置21门公共基础课,共计948学时、55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初步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2.专业基础课课程模块
根据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打破传统课程界限,对课程进行重组,适当减少课程门数和学时数,设置11门专业基础课程,共计476学时、29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电路、电子技术、电机学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遵循“合理选择,梯度深化,有机结合”的原则。
3.专业课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是根据专业岗位特点设置的课程。它以深广适度的公共基础和较宽厚的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础,为满足行业人才对知识的需求,设置“适用对口且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课体系。专业课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1)专业必修课。对课程门数重新调合,压缩总学时,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设置6门专业必修课,共计322学时、20学分。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包括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高电压技术。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行业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素质。
(2)专业选修课。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反映专业、学科发展前沿(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技术、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直流输电与FACTS技术等),设置16门专业选修课,共计144学时、10学分。整个课程模块注重新知识与新设备的掌握与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领域,使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
为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工科专业方面的综合素养,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理念。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设置9门通识教育课,共计172学时、7.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面向全院开设,要求学生必须在每类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
5.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模块
构建由基本技能(计算机实训、工程制图与CAD实训、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专项能力(电机检修实习、电缆施工工艺实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习、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能力(变电站仿真实习、电厂仿真实习)和工程应用能力(变电站设备装配实习、电气运行实习、毕业设计),且与理论课程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22门课程,共计40周、40学分。其核心实践环节包括变电站设备装配调试实习、电气运行实习、电厂仿真机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三、课程体系的特点
第一,课程体系体现了“强化两头,优化中间”的指导思想,即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专业课程的思想。满足应用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受到工程技术与实践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
第二,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模块又设置了核心课程。所谓核心课程是指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联系的知识与经验体系。核心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应用型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具备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
第三,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通识教育课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提升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和潜在的发展能力。
第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经过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培养成能动脑、懂设计、会实践、有系统概念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论
沈阳工程学院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来量身打造“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试运行至今,效果显著。改革举措的实施,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但在国家级、省级数学建模大赛和外语大赛中多次获奖,而且工程应用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就业率达到97.6%。
高速公路路基雨季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 高速公路工程路线的主体路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效应。高速公路路基的质量对高速公路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雨季施工中应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本文对高速公路路基的雨季施工技术作进一步地分析研究。
关键词: 高速公路;雨季;路基施工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地发展壮大。但公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公路路基施工过程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可以说,路基施工技术从简单包含复杂。在雨季,降雨将严重影响到施工进度和路基稳定。克服这些不利因素,使路基工程质量得到保证。虽然公路路基施工是一个复杂而经济的活动,但遇到雨季将给道路施工带来很大的挑战,。南于雨季特点不稳定,降水难以估计,对于公路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很大的障碍j但由于时间长短,必须保证施工进度,还要保证安全质量的建设。因此,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如果遇到雨季,我们必须采取一切预防措施来保护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以下专题研究对公路路基雨季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1 雨季对路基施工的影响
1.1工期方面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下雨则不能进行施工。雨后虽然有一些水流走,但还有很多水留在土壤中,不能开始路基充填工作,只能在干燥后才能使土壤水分达到合理的范围可以填满工作。在干燥过程中,待测土壤的含水量,但对于土壤干燥,最重要的是通过自然干燥是最好的。面对路基施工期的紧张局面,为了减少土壤含水量和通过混合石灰来减少。如果时间完全允许,土壤最好自然干燥。用石灰进行土壤改良,是在破碎的情况下,为了打架施工的时间,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工程开工前通过当地水文地质和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和走访当地群众,了解易发生洪水沟壑的情况,在危险地段布置必要的防洪堤等设施。
1.2质量方面
对于带有土壤的路基,最好的情况是水分含量较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压实效果。如果土壤含水量太多,路基上的春季情况就很容易出现。通过深入考察,在施工控制中,含水量应高于最佳含水量。在出现橡胶土的情况下,如不能压实,挠度值大,强度低,这是路基含水量高的`原因。如果路面在这样的土壤基础上进行,会造成一些疾病。另外,路基上有一层软土层,因为在实际施工作业中,路基填料和含水量控制有一定的误差,这是非常不稳定的。由于整个道路故障或使用中不能交付,这是由一层软土引起的。所以在雨季建设的路基上要谨慎,制定一些防治措施的措施,防治雨后的治理措施,建材发展导向不能够盲目地进行。
同时,需要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临时房屋及一些临时设施不得修筑在受洪水和山洪暴发威胁。机械停放场地应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不得将机械停放在低洼、沟底处,以免山洪暴发时不能够及时地撤离。
2雨季路基施工常见病害及形成原因
2.1弯沉偏大
为了防止路基路面出现裂缝,沉陷,车辙等现象,只要达到足够的偏转程度即可。南于假设第一年完成第一年不利季节的偏转控制指标,这是中国道路设计偏转控制指标。引起剧烈变化的诸多因素,如压实,湿度,温度和环境条件。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能够控制压缩后压实的主要手段尽可能地提高了干燥和潮湿的道路状况。
2.2路基翻浆
由于路基本体发生变形造成的基床结霜,下沉等疾病的变形。霜冻泥沙和床塌陷之外的挤压疾病,是由于床床变形的不同阶段的特征,结霜泥土,导致陷阱,严重危及道路安全。路基淤泥则是由于床层排水不畅,承载能力不足和土路基承载能力下降所导致。如果水来自雨水,霜冻泥浆的表现为季节性,旱季不发生,但雨季发生; 水如果从地下水,结霜泥的表现为多年生,所以雨季更严重。如果床土膨胀土没有被更换或改善,其排水系统不完善,这是由床床土壤承载能力下降的原因造成的。
2.3路基两侧积水
路基一侧的积水太多,水在短时间内难以排放,雨水则会进入到路基内部,影响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在挖掘涵洞基坑中,围堰周围没有固定坑,也没有施工临时排水渠,使得涵洞排水不能得到保证,导致水分过多,路基的稳定性因雨下雨而损坏,这是产生危害的原因。
3路基在雨季施工技术的研究
3.1 雨季施工前的准备
在雨季施工中,定期降雨施工造成很大的不便。地球被雨水浸泡是最重要的问题,使得时间表受到不利影响,项目质量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原因是因为土壤含水量缓慢增加,不能滚动,容易发生结垢,使施工不能开始,施工道路难以通过等原因。所以在雨季施工中,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技术措施。在雨之前,要开展一些规划和现场设置1些排水系统,可以及时下雨,并得到保证。在临时施工部分,可设置输水管道将通过路基挖掘段引水,使沟沟,河流降低原排水能力。这是渡槽斜坡的保证;为了满足用水要求,您必须掌握渡槽段的尺寸。为了满足道路清关要求,在下游高程和渡槽高度进行精确控制。
3.2雨季对路堤的填筑
在雨季堤防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的其他车辆严格控制交通,并允许车辆建设进入。在填满堤坝之前,先挖下排水沟,但必须在填筑脚下。使现场不能保持水分,鹅卵石,砾石,沙子等土壤作为填料。但是在雨季施工填料中,路堤要分层灌装,否则在雨季施工填料不能进行,原因是水太大,土壤不能干。
需要借土时,要满足路基稳定的要求。在雨期施工中,对洞内加强超前支护和喷锚支护管理,防止因雨水沿裂隙渗入,增大水压力,引起支护变形,防止断层破碎带渗水量加大,减弱层间的相互作用力,造成裂隙张开,引起围岩失稳。
3.3合理处理过湿的土壤
对于土壤湿润的现象,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处理。对于湿土深度不超过2米的水分含量可以挖土,填充相应的干土或挖石渣,天然砂砾等,层压真正需要密度。污泥排出后,土壤将被粉碎并与5%至10%的石灰粉混合,以确保土层的厚度达到所需的压实标准,使其成为稳定的土壤加固层。当处理湿土也可以用来填充大型风化石,在选择厚度约50厘米的岩石层填充地板后,软土和湿土挖掘,有一个间隙,使用砾石填充,然后使用重的滚筒被压碎,然后填充路基。
3.4,混凝土施工
对于道路施工来说,天气变化的密切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施T模板涂刷时,必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处理。在雨中涂刷层将被冲洗出来,需要预先准备防冲刷措施。具体说来,雨较大时不适合施工。其次在施工时,最好是测量混凝土的含水量,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混凝土中的含水量,其次是施工时要多留几个施工缝。另外下雨天不进行钢铁焊接的工作,如果迫切需要这样的施工,要做好防雨水的措施。
4结语
公路路基施工是一种露天作业,一般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较大,特别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影响,是影响项目质量和进度的主要因素。但只要施工人员掌握一些天气变化的自然规律,采取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可以尽量减少影响。因此,在雨季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路基施工技术规范,使建设效果更加满意,使施工技术进一步完善。
对于高速公路路基的施工建设,遇到雨季的情况非常频繁,由于公路建设本身遇到的特点,雨季施工质量将大大降低。所以即使施工工作不管多么好,遇到雨季也没有及时采取手段保护施工路基,那么施工质量会更糟,甚至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在实际施工中,每个环节的施工都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同时对于施工的监督管理工作也要加强,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许尔明.高速公路路基雨季施工技术研究[J],江西建材,2015(24).
[2]胡国英,高速公路路基雨季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7):00117-00117.
[3]赵东斌,王成忠,浅析高速公路路基雨季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2):00139-00139.
《工程技术》杂志的全称为《工程技术研究》杂志,它于1978年创刊,是由广州金属学会主办,广东工程学院编辑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国内刊号CN44-1727/N,国际刊号ISSN2096-2789。
它围绕工程技术进步,报道工程前沿技术及相关信息,刊载有关冶金、建筑、机械、计算机、化工、电力、交通、水利等相关工程技术、工艺、设备、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等内容。
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各大数据库收录,是工程科技及相关专业工作者申报中、高级技术职称资格认定期刊。
扩展资料
中国最早的杂志为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行时间延续5年多,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本样式,刊期使用清代皇帝年号纪年。
在最初,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为三到五英尺,对折,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杂志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程技术研究
建筑期刊《工程技术》月刊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工程技术》由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主管,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主办,国内刊号:CN:50-9210/TB;国际刊号:ISSN:1671-5586。
《工程技术》真实反映学术工作者的科研态度、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推动中国学术产业健康发展,现面向全国广大学术工作者征集稿件。
扩展资料
《工程技术》将突出工程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反映建筑、水电、石化等工程领域新成果、新进展,促进工程技术行业的交流与成果展示,为推动我国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服务。
《工程技术》出刊后,受到了广大作者的关注与好评。让我们甚为感动。作者的支持和厚爱是我们办好刊物的不竭动力,鼓励和褒扬,时刻鞭策我们为这为创办好这本期刊而更加努力。
参考资料来源:《工程技术》期刊-杂志简介
《工程技术》杂志的全称为《工程技术研究》杂志,它于1978年创刊,是由广州金属学会主办,广东工程学院编辑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国内刊号CN44-1727/N,国际刊号ISSN2096-2789。
它围绕工程技术进步,报道工程前沿技术及相关信息,刊载有关冶金、建筑、机械、计算机、化工、电力、交通、水利等相关工程技术、工艺、设备、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等内容。
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各大数据库收录,是工程科技及相关专业工作者申报中、高级技术职称资格认定期刊。
扩展资料
中国最早的杂志为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行时间延续5年多,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本样式,刊期使用清代皇帝年号纪年。
在最初,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为三到五英尺,对折,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杂志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程技术研究
你说的是哪个工程技术,工程技术能搜出来很多,但是就是没有只是《工程技术》的
《工程技术》杂志的全称为《工程技术研究》杂志,它是广州市市级期刊,因为创办时间较早,内容全面、丰富,知名度较大,故代理商很多。
《工程技术研究》杂志于1978年创刊,是由广州金属学会主办,广东工程学院编辑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国内刊号CN44-1727/N,国际刊号ISSN2096-2789。
本刊围绕工程技术进步,报道工程前沿技术及相关信息,刊载有关冶金、建筑、机械、计算机、化工、电力、交通、水利等相关工程技术、工艺、设备、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等内容。
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各大数据库收录,是工程科技及相关专业工作者申报中、高级技术职称资格认定期刊。
扩展资料:
《工程技术研究》杂志的来稿要求: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简练。正文以3000~6000字为宜;摘要在250字以内,以第三人称编写;关键词3~8个.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和单位等,请自行翻译成英文。
2、论文层次标题分3级,各级标题用1,1.1,1.1.1表示,顶格书写。
3、参考文献只列主要的著录和作者,文献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的,只列3位,后面加“等”字或相应外文。作者之间不用“和”或“and”。
而用“,”分开。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外国人的名字部分可缩写,并省略“.”。著录格式按出版物不同按以下几种类型的格式编写。
(1)连续出版物: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3)论文集: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4、来稿的文字、数字、计量单位和符号,请按国家相关标准、法规书写,外文大小写区分清楚。
5、来稿要求为A4幅面,字体为4号宋体,文后提供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学历,何时毕业于何院校)和联系电话、联系地址及邮编。请用word格式以电子邮件方式投稿,以附件形式发送。
6、来稿文责自负。本刊不退回不采用的稿件,请作者自留备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程技术研究
非纸质的国家的。
不是没有被知网收录的刊物就一定不好,只是各自的收录方向不一样。至于这本期刊为什么没有被知网收录,可能是刊物本身的选择吧,你如果是想要在这本期刊上发表文章的话或者投递相应专业的期刊,你可以与我沟通联系。
别上当 了!!!《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工程技术》 这才是这个期刊的全名称!!是13个字!!根本不是什么“工程技术”这4个字!!!有这样一大类期刊,都是由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是个电子期刊……
《工程技术》杂志的全称为《工程技术研究》杂志,它于1978年创刊,是由广州金属学会主办,广东工程学院编辑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国内刊号CN44-1727/N,国际刊号ISSN2096-2789。
它围绕工程技术进步,报道工程前沿技术及相关信息,刊载有关冶金、建筑、机械、计算机、化工、电力、交通、水利等相关工程技术、工艺、设备、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等内容。
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各大数据库收录,是工程科技及相关专业工作者申报中、高级技术职称资格认定期刊。
扩展资料
中国最早的杂志为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行时间延续5年多,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本样式,刊期使用清代皇帝年号纪年。
在最初,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为三到五英尺,对折,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杂志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程技术研究
《工程技术》杂志的全称为《工程技术研究》杂志,它是广州市市级期刊,因为创办时间较早,内容全面、丰富,知名度较大,故代理商很多。
《工程技术研究》杂志于1978年创刊,是由广州金属学会主办,广东工程学院编辑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国内刊号CN44-1727/N,国际刊号ISSN2096-2789。
本刊围绕工程技术进步,报道工程前沿技术及相关信息,刊载有关冶金、建筑、机械、计算机、化工、电力、交通、水利等相关工程技术、工艺、设备、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等内容。
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各大数据库收录,是工程科技及相关专业工作者申报中、高级技术职称资格认定期刊。
扩展资料:
《工程技术研究》杂志的来稿要求: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简练。正文以3000~6000字为宜;摘要在250字以内,以第三人称编写;关键词3~8个.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和单位等,请自行翻译成英文。
2、论文层次标题分3级,各级标题用1,1.1,1.1.1表示,顶格书写。
3、参考文献只列主要的著录和作者,文献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的,只列3位,后面加“等”字或相应外文。作者之间不用“和”或“and”。
而用“,”分开。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外国人的名字部分可缩写,并省略“.”。著录格式按出版物不同按以下几种类型的格式编写。
(1)连续出版物: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3)论文集: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4、来稿的文字、数字、计量单位和符号,请按国家相关标准、法规书写,外文大小写区分清楚。
5、来稿要求为A4幅面,字体为4号宋体,文后提供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学历,何时毕业于何院校)和联系电话、联系地址及邮编。请用word格式以电子邮件方式投稿,以附件形式发送。
6、来稿文责自负。本刊不退回不采用的稿件,请作者自留备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程技术研究
国家级的电子期刊
该期刊是核心期刊吗?
国家级期刊,但是是电子期刊,维普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