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兴盛于明清时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功法练习和实用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中并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文化“珍品”的民族文化精髓〔1〕。民族传统武术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武术发生了转型,向着竞技武术方面发展。横向与纵向的逐渐递进提高,使传统武术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高度上,提升及开阔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的整体价值与发展前景。传统武术价值的多元文化形态和作用功能,使我们对扩散于民间的武术拳种独特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应引起关注,它是整个中国武术拳派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1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将会日益发展
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是近代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代表,但并非真正容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它在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民族的体育运动时,也充当了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影响,因而它具有封闭性,而且在长期的封建中央集权限制下,比较重视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2〕。西方文化是在希腊城邦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看重平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中国文化侧重于内心修为、自然、继承传统、安逸。西方文化复兴的是个性、自我超越、创新、奋斗、反传统等。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武术呈现出:(一)民族传统武术中的部分民族传统项目已经开始消亡或逐渐走向消亡;(二)“西学东渐”使我国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所同化,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已经逐渐消失;(三)因西方竞争体育的传入,篮球、足球等项目已抢走民族传统体育的观众和参与者,使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者减少;(四)民族传统武术从侧重于强身健体、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娱性怡情的作用,已成为人们休闲之中的生活点缀。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他们的选择有了更快的节奏,人们的目光瞄准了NBA的飞人和足球世界杯的绿茵,他们的兴趣逐渐离开了武术。人类社会的社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遗传性,即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与一代人或前辈的相对一致。社会行为遗传实质上是在一种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使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将某种技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处于不同区域的民族体育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独立成长的,在封闭的环境中,社会结构是以血缘为主体,血缘维系的人际关系重点是敬祖,存在着强烈“辈份主义”色彩,人们行事严格讲究辈份,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权利是严格按照辈份的高低排列的。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涵盖内容纵横交错,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拳种人物等方面千差万别,研究内容非常宽泛。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稳定的农民生活适合于血缘家族的世代延续,因而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这种倾向甚为明显。师徒之间的关系血缘化倾向导致各门派在技艺上的千差万别,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并在各门派之间相互保密,成为“祖传秘方”的封闭状态〔3〕。传统武术的区域性也非常明显,改革开放迅猛发展,与世界的交通与信息传递日益发达,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由师徒授受制改为学校教育制,武术交流更加普遍、武术门派是一个封闭文化环境的产物,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那么这个环境一旦开放,当更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
2 努力构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体系
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武术文化。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尊,是对民族武术文化的认可,对民族武术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依恋和从容的把握。要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和自信,必须依靠一定的武术文化张力。武术文化张力主要是由精神文化作用于人而产生的观念形态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靠弘扬武术文化、传承先进武术文化激发出来的。传统武术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相似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科学知识外,还有许多富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内涵,是民间知识的重要来源〔4〕。
近年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要使传统武术在民间更好地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在民间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如何在民间创造一个习武氛围。武术文化的传播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笔者认为,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的个人必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某种人格结构,并会由于得到社会的鼓励而不断得到强化。营造一个好的习练传统武术的社会氛围,这需要并非少数的老武术家和更多寂寞的、传统武术传承者忍耐住现在生活的清贫,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明天传统武术文化复苏的希望。
同时更需要我们对传统武术文化有清醒认识。对于民间武术文化,我们不应也不能只把它囿于练武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最大限度地拓展它的范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关爱武术文化传承,因为武术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人都拥有认识武术文化、享受武术文化、创造武术文化的权利。尽管他们对武术文化传统的诠释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层次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但他们在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积极性上却是一致的。
传统武术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我们要珍视和立足于这一十分有利时机与基础。一个古老的文明或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与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国家首先应该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在高层,要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战略思考、系统政策。当今时代的中国,广大青年学生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日趋深入的多元文化环境之下,他们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重要的一条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条件下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5〕。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武术传统文化。如今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武术要想引起国民的文化自尊,政府决策、媒体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全面系统地宣传武术文化教育思想,加强人们对武术文化思想的深刻认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应该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并出资扶持传统武术的发展,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巳经呼吁过多年,问题现在依然严峻,并未得到明显改变。对武术历史的轻薄态度很容易导致丧失民族自尊和自信,丧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剑道为什么在日本发展得这么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国家高度重视,日本为了向我们国家灌输剑道,可以做到路费住宿费等由传教者出,只要给日本人提供场所和学生就可以把剑道技术免费送人。这种“金钱加技术”的特有传播方式,使剑道得到了快速发展〔6〕。
3吸收外来文化与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强
传统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驿站,用来承载民族的认同感,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少人在追求“武术创新”时,却忘记了武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例如将西洋体操嫁接到武术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由于历史的原因,武术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受民族传统文化中其他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与落后共进,已是明显的武术文化现象,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发展传统武术的过程中,只求与外来文化的接轨,而忽略武术的文化内涵,我们拿什么复兴传统武术呢?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全球化的视角审视自身文化,并寻找扬弃的方法和途径。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民族文化的自强,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强。当前,唤起全民族的武术文化意识,使武术文化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必将大大推动武术的发展。
提高武术文化层次,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认识,阐析其内涵,把握其精华,发掘其价值;需要把中华武术文化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千秋大计;需要将中华武术文化建设变成大家关心的事情,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通过共同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武术的复兴。我们的武术文化自觉,明确主张选优汰劣。
但要淘汰的,应是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负面劣质,而绝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暂时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要选择的,应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绝不是对着某一个国家的技击文化顶礼膜拜。“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指一种武术文化心态,这种心态的最高层次要求深刻反省旧武术文化的痼疾,适时展望新武术文化的前景,从而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并付诸实践。
传统武术文化昭示于世人的是东方特有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尺度,其中饱含着传统文化精华。当然,传统武术文化中也有消极的、糟粕的东西,特别是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内容,如武术文化中传承的封闭、落后与保守性、故步自封等历史局限。培养国民的武术文化自强精神,就是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武术文化里的好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的社会中间去,把我们武术文化中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东西。
2006年6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但从另一方面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保护遗产名录,也预示着这些宝贵的武术文化拳技的濒危性。国务院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它提醒世人,武术保护工作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地步,反观现在,从武术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来看,还有相当数量的武术拳种需要重点保护,需要进入国家级受保护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对于一些阻碍我们对武术发展正确认识的历史问题和现象,我们要大胆探索,精心考证,还武术以本来的历史面目,在这方面,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进,取得了新的有价值的成果,这主要是得益于许多默默奉献和对我国武术发展前途担忧的武术学者的长期艰辛研究考证和探求,这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结语
在不少地方传统武术特别是一些稀有拳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这些拳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亟须尽快扭转和改变传统武术的这种生存局面。我们特别应该注重民族武术文化自身能量的发挥,努力提高我们的武术文化自尊与自强,使绵延数千年的武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我们要警惕传统武术的舞蹈化和戏剧化倾向,更要精心守护我们最后宝贵的武术家园。因此我们再也不能麻木不仁,任凭传统武术的自生自灭,留下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郾找原因不是我们今天的真正目的,保护才是真正的目的。拯救我们濒危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清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思路,保证我们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8.
〔2〕谷世权,林伯原.中国体育史(上下册)〔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3〕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10-311.
〔4〕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论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5〕蔡宝忠.少林武术之谜的形成与破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3.
〔6〕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下页带来更多的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武术毕业的论文
摘要: 武术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其动作中各种表现形式是其艺术性孕育和不断丰富的源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以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为研究入口,对武术动作中的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动作作为习武者进攻和防御于一体的基本技能,在日常训练或表演以艺术性为追求,在防身的打斗中则以致胜为目标,并呈现出了造型艺术、美观性、欣赏性与情节性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 武术毕业论文
武术中的动作是其习武者最基本的基础技能,一直贯穿在各种武术当中。武术动作的造型、过程与双方动作的配合等,既体现了武术的阳刚之美,也体现了武术自身的艺术性,使武术成为了健身、健美、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武术动作艺术的丰富性,能充分地体现出习武者的高深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当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下,各种门派的武术动作作为地区群众、首创民族的文化结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科学地集聚了舞蹈艺术、服装艺术、造型艺术、技击艺术与肢体变化艺术等,随着国家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教育、竞技开放与表演开放,为武术运动的艺术的发扬和创新创造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1武术动作中的基本特点
武术的动作是攻防结合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目的就是在攻击压制的基础上,防御自己与进攻对方,使自己的危险降低地倒最低限度,并取得制胜的效果。
1.1力量技术
武术动作的力量技术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小的技术层面。以武术运动者自身力量的大小为基本要素,包括爆发力、耐力、握力、臂力、腰部力量、肩部力量、腿部力量,甚至几个项目对手指力量与颈部力量的要求等。在武术对抗中,自身的绝对性的力量体能是确保致胜的根本法宝之一。因此,动作力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绝对了打的胜算率。二是,智慧的技术层面。指在武术打斗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对方暴露出的缺陷或失误等,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因时制宜的发挥,包括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既能化解自己绝对力量体能方面的不足,也能让自己处在安全并为制胜做好准备。另外,动作中的力量技术,还体现在主动进攻方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例如在对方实力远超己方的情况下,动作的力量控制情况直接决定着自我受损程度,自己使出的击打力量越大,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越严重,反之则轻。
1.2部位技术
由于人体部位在人体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武术击打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结合武术动作的目的,部位技术有两种:一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主要是指手臂、腿、背部、肩部、臀部等,一些在承受某种力量强度的打击后,不至于直接丧失反抗能力或受重伤甚至丧命的部位击打技术,其技术重点在于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失去反抗能力,或降低自己的抵御和进攻能力,为己方创造更大的制胜机会和几率。二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指头部、心脏部位、肝脾肾部位、男性裆部等,在击打后容易直接导致重伤害甚至直接出现生命危险的部位,控制在适当的力度下,既让对方丧失短暂的抵抗力,又不至于导致伤害的产生,是力量技术、部位技术的巧妙结合。结合中国武术动作的实践,一些关键的关节、穴位等,也是打的重要部位,既能让对手瞬间被控制,也能确保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制胜。例如在武术对抗实践中,针对对手膝关节的打击,能让其处于身高和身体力量重心的失衡状态中,为己方取胜创造最佳的连续击打契机,甚至是直接获胜。
2武术动作中的艺术特点
精湛的技术是武术中取胜的基本条件,而以武术的体育科学视角分析,武术的动作则是运动者动作肢体动作配合下艺术美的创造。
2.1造型艺术
造型美是武术艺术性的最直观表现之一。无论是徒手的各个派别的拳,还是运用十八般兵器的相关武术,每个类别或拳种中都有具有标识性的造型,使其既能展现相关拳术的特点,又能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根据武术运动的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独立性技能造型艺术。即在武术表演或武术格斗中,能把准备动作和预备进攻动作相统一的造型,如白蛇吐信、鹤飞九天、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运动者通过这种造型的完美表现,既能展现出个人的武术基本功和实力,也能以更优美、更英勇的气势,去震慑对方或感染观众等。二是,复合技能造型艺术。即在经过几个准备性的技能动作展示后所做出的武术造型,且此造型起到了攻防兼备的功能,如拗步拉弓、八方藏刀势等,既能起到舒活身心,也能把运动者的最佳技击状态激活。这种造型艺术,以一种静态的美呈现出来,把武术的观赏性充分挖掘和提炼,使其以更多样性的魅力,为运动者的健身、健美和极限挑战服务。
2.2动态艺术
武术作为一种动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态艺术是其基本的艺术要素和艺术元素的统一。从体育艺术的视角,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造型技能的动态艺术。即某一种技能动作在连续性运用下,形成的力量美、速度美与动态造型美,如扫荡腿、旋风脚、流星拳等,以某种高的速度和大的力量呈现出来,便创造了武术的艺术美,观赏性和技击实用性便统一起来。二是,技能动作变化的动态艺术。武术作为以系列技能动作编排的套路体育项目,其完整项目表现是以特征性技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来体现,其技能规律性的变化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如太极拳就是挤、按、捋、采、靠等系类动作的变化中,呈现出了动静相宜、以柔克刚的艺术美。当然,武术动作的动态艺术还体现在节奏感、人与器械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服装的和谐,以及人与现场音乐、现场活动主题的和谐等,以一种文化氛围的'美、激情集中展现出来。
3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
在当前法治社会,武术打斗的伤害功能逐渐退化,武术动作的艺术和技术功能逐渐提升。尤其在武术艺术化和武术表演经济的带动下,武术动作的技术性向着观赏性的艺术层面提升,是群众健身、群众健美、群众娱乐与群众综艺活动的时代需求。
3.1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可以以武术运动者的身体某硬度、肢体柔韧性、身体力量,以及击打的速度等为载体,在通过某种专业训练以后,在特定安全条件下去挑战以往的相关记录,如出拳速度、拳击打的瞬间力量大小等。能为其他的武术学习者或爱好者等,提供训练方式方法、训练技术方面的参考价值。
3.2健身性艺术的创新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可以以当前比较普遍受群众欢迎武术运动项目为主,如武术健身操、武术健美舞等,这类的武术活动以简便易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武术动作向着艺术方向的转化,把原本具有攻击性的动作,改造为了具有健身作用的舞“打”动作,还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武术项目,例如太极剑、太极舞、太极扇,以及日常健身气功的训练等。
3.3表演性艺术的创新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可以根据各种舞台表演的需要,以某种武术项目作为核心项目,对武术动作进行舞台化、艺术化、表演化与观赏性的改编,使武术动作能以更好的造型美、节奏美、队列队形美、个人姿态美等,为观众和武术运动者自身提供美的运动享受。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武术节目,就属于这种武术动作的典型艺术化。
结语
在现代音乐、舞蹈与服装等艺术的支持下,武术动作被挖掘和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性,使其以更大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体育项目社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充分发展,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是当前“健康中国”实施举措下,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是引导群众强身健体、娱乐生活、愉悦身心、锻炼精神与实现我国“健康中国”发展举措的有益统一载体,这需要更多的武术传承者、爱好者与研究者去做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岳才亚.浅谈武术散打的技术战术特点及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246-247.
[2]陶凌荣.高校武术教学项目的时尚性创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95-196.
[3]郝佳.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115,120.
[4]赵涛.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35-136.
您好,参考范文如下:范文1: 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孩,习武已经有三年多了,习武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今天我又去练武术了。我们习武的地方是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海边。 一开始我们在栏杆上压了压腿,压完腿后我感觉浑身轻松,很自然的打了一个前空翻(武术中高难度动作)。 几分钟后,我们开始做预备动作,准备练拳。30分钟后,我已经是大汗淋漓,不过这对我算不了什么。预备动作做完以后,开始练拳。一开始是螳螂拳(忘了介绍了,我是练螳螂拳的),我那刚劲的动作引来旁人阵阵掌声;随后是少林拳,我也练的一样精彩!但棍术是我的弱项,常常得到师傅的批评,唉,这次连的也是一锅粥,扫兴死了。刀术我也练得很好。 我喜欢练武术,因为练武术让我懂得做事要持之以恒,肯吃苦,不气馁。我还有个梦想:长大当个武术之星,像李小龙、李连杰那样的人!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关于对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关系分析 摘要: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与体育相关,在社科研究持续拓展,信息传播技术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因而很容易引发混淆。本文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分别进行了解读,阐述了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提出了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结合途径。 体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体育文学诞生于远古时期,对后世的体育文学具有极大的影响,而体育文学的创作又随着全球各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而得到了发展。假如说体育事业将会万古长青,那么体育文学和体育事业将会得到共同发展。在如今体育文学和体育文化共同发展的形势下,体育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新的变化。就体育文学作品的内涵来看,作家们已不再限于从金牌来看,而是从更为广阔的生活面来获取更多的信息,让体育价值在不同意义上显现出来。体育文学作品立足于剖析体育问题,让体育在各不相同的价值层面上表现为文化现象。因此,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体育作品当中的文化,而且要让体育文学从冠军文学当中摆脱出来,立足于文化,开辟出更为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 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的解读 体育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一种运用身体运动来求得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具有竞技性、娱乐性以及教育性等特点的社会活动,而体育文化则是一种以人类的体育行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现象,是出于人对于体育之所需,在现实中对各类体育活动和活动组织形式所采取的活动规范以及设施之构成。所谓体育文化,主要是指关系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文化的综合。其主要包括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以及体育物质条件等。一般来说,体育文化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以及体育观念文化三个部分构成。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体育文化不但应当满足人类自然本质之所需,而且还应当满足现代人对于体育文化之需要,所以,体育和人之间能够构成较为稳定的价值关系。假如应用文化的定义,体育文化即为人类社会活动与体育活动当中所设置起来的一整套规范化价值体系,主要用于满足人的自身需要与改造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类型。 体育文学将体育与文学进行很好的结合。体育文学随着文学与体育的形成而不断发展,而从体育文学出现之日起,人类的运动就成为了文学中的重要主题。文学可以把体育运动当中原本的辉煌切实转变成永恒的美,不但能够抒发出从自由体育运动所激发出来的情感,并且能够揭示出体育和社会之间更为深刻与复杂之联系。远古时期的体育和军事、祭礼、娱乐以及生产劳动等活动结合在一起;现代社会范畴内的体育是锻炼人的身体以及增强体质的各类活动,主要有田径、体操、游泳、武术、登山、滑雪、摔跤以及自行车等多个项目。实际上,当前体育的范围已经大大超出了身体锻炼的范围。如今,还包含身体锻炼、游戏等竞争要素的各类身体运动均为体育。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相同点 1.两者产生的根源一致 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源自于人们的体育运动。一是体育文化主要来自于体育运动。体育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种身体文化的样式,也是人体运动发展之后的产物。人在满足了自身的基本物质生活要求之后,身体运动已经从采集、狩猎与捕鱼等物质生活需求物的得到与生产的体力劳动当中脱离开来,摆脱了纯生物性以及物质功利性。一旦人们将身体运动视为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有目的和有选择性地挖掘人体的潜力,并且积极地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其身体运动也就具有了体育文化的含义。 2.两者的发展轨迹一致 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伴随着体育活动之发展而得到发展,所以说发展的轨迹是一致的。体育文化之产生是在人们从动物性转化为人性过程当中各类因素进行综合演化之结果,即体育文化是人在改造自我时,从动物的本能转变为自觉行为人性时,将原始的野性和进攻性运用劳动、游戏、教育和合理竞争关系逐步加以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这就是体育文化。体育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同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体育文化始终是一个逐渐加以发展的漫长过程,也是人类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但是,在人和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体育文化的认识尚不清晰。有资料证明,人类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造成的直接影响,还是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全球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体育科技人员得到了大量新发现,由此而更多地从体育哲学与人文社会学视野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逐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方向发展。虽然早期体育因为人们所生活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但是其所创造出来的体育形态、性质与目的大体上是一致的。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学会了跑、跳和攀爬等大量技能以及生产知识,并且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代代传承下来,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逐步形成了如今绚烂多姿的体育文化。 3.两者均具备民族性 体育文化是以民族形式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对于民族体育之产生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各个社会生活共同体之中,语言、宗教、道德、艺术以及民族气质的稳定性等共同构建起各类传统文化,从而证明了一种传统文化迥异于另一种传统文化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各民族因传统文化之影响,在体育文化上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而且是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的,从而表现出很强的民族性,体育文学同样如此。因为民族在产生与发展中所产生的语言、性格、民族风貌、风土人情、传统道德以及生活方式等,让各民族文学均打上了本民族的印迹,而体育文学作为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自然也就具备了民族特性。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不同点 1.两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体育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形式:其一是健身性,也就是为了健康的身体而选择参与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其二是竞争性。竞争为体育之灵魂,缺少竞争也就意味着没有超越,自然也就不会有创新与发展;其三是休闲娱乐性。休闲体育不但能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而且还能让人原本高度紧张的神经有所放松,从而调节现代人的情绪与心理;其四是教育性。这是因为体育竞技场中的体育道德也是社会公德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2.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 体育文化之特点可分成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两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非常显著的整体性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强调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练神和练形之间的和谐统一、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意识。西方体育文化所具备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清晰明确、竞争公平公正、尺度客观标准、评价合理准确,所以也被称为物理体育。西方国家的体育运动往往能让人感受到十分强劲的竞争,激发人们勇于进取,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战术来攻击对方,并且更加合理地满足人所具有的原始动力,也就是具有攻击性的宣泄,与此同时,也能造就现代人强烈的竞争意识。 体育文学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一是体育文学作品是作家出于直接受到源自于体育的灵感而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体育文学以体育为主要题材,包含了许多具体的体育项目。二是,体育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多为体育界人士,且着重表现人物的坚忍不拔和顽强不屈的精神。体育文学作品情节的展开和体育活动自身是息息相关的,而且作品中孕育了对体育精神的高度赞美与歌颂。体育文学作品通常会涉及某一项具体的体育运动,然而作者在创作的意图上并无十分明确的体育意识。体育文学作品的主人公一般与体育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但是该人物的性格发展往往与作品所描述的体育运动间缺少必然联系,而且体育文学作品情节会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会更加注重在社会与人性的层面进行深入的挖掘,却不执意表现出某种体育精神。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结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文化对于我国文学影响的不断深入,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之间从冲突走向了结合。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了每次文化交流与结合均能带来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立足于推动交流与融合,为体育文学之发展增光添彩。 1.体育文化促进了体育文学的发展 人类运用体育竞技能够持续不断地挑战自身的体能、心理以及精神之极限,这正是人类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从而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体育的基本精神就是让个人在精神、肉体与道义上得到整体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完善的人。作为体现人类的理想追求,体现人的心灵文学和体育精神理想是一致的。自从我国体育全面登上世界体坛以来,就在1982年的德黑兰亚运会上首获金牌榜第一名,在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榜第四名,让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样一来,就在当时的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文学始终是和时代、和生活同步的,体育热必然会很好地促进体育文化事业之发展,而同一时期的体育文学作品则紧紧地跟上了时代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情感联系在一起。在1984年奥运会前后,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严文并、臧克家、田间、苏叔阳等就撰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我国体育健儿的优秀战绩欢呼不已,比如,臧克家撰写了《欢情――女排凯旋》,冰心则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了《使我感动和鼓舞的女排“三连冠”》等。我国体育健儿的巨大成就甚至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影响了包括作家在内的广大群众,推动他们写出了大量反映体育健儿拼搏历程的优秀体育文学作品。 2.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实现了体育文学的繁荣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加强,西方各类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大量涌进中国,一些作家开始认识到生活的视野应当不断扩大,从而提升与加强了文化方面的意识,并以清醒的理性精神来重新审视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让新形势下的体育文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这类作品能够开阔我国作家的视野以及思路,加快了我国体育文学题材和主题等的丰富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20世纪80年代体育文化的促进,批判性创作理念才真正为作家们所接受与共享,促使其创作出诸多精品力作,让我国体育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比如,作家刘心武所撰写的《5・19长镜头》、作家赵瑜所撰写的《兵败汉城》就是受到西方现代思潮影响所创作出来的体育文学佳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是两个差异甚大的概念,然而两者均源于体育运动,而且随着体育运动的逐步发展而得到发展。鉴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现代体育的持续发展,体育文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趋势变得更加显著,也必然能够得到更快发展,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 【2】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4】董海琳.陈俊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与交融【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5】魏一峰.新时期体育兵败与报告文学【J】.成宁学院学报,2007(4). 【6】韩坤.对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论”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8(5). 看了“体育学术论文范文两篇”的人还看: 1. 大学体育论文范文 2. 大学体育毕业论文范文 3. 体育论文范文 4.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5.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可以说散打在生活中的作用。
体育论文范文1500字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体育论文范文1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随着现代教育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应紧跟时代脉搏,转变教学模式,加快改革步伐,整合现代教育装备资源,实现体育教学的最优化,全面落实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现代教育资源;体育教学;体育素养;电子白板;自制教具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在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同时,要关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体育素养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推陈出新,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与推广。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被提高到一定程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抽象的体育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分析问题等能力。
1、加强业务学习,转变思想观念,全面落实体育教学现代化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体育教学的现代化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趣味等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改变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2、开展专题活动,改变考核机制,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学更应这样,学生能够通过体育学习,了解体育发展史,理解学习体育的用途,掌握操作技巧,自觉理解强身健体、为国争光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加有效地优化了学生学习的环境,优化学生学习的技巧,提高学习效能,确实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2.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优化学习环境
在常规体育活动课上,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事先给学生演示动作要领,之后大胆放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能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或动作就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包办学生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这样教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电子白板软件库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进行技巧性、过程性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图片或者视频,利用电子白板演示每一个动作要领,优化学习环境,突破教学难点;为了减轻教师的语言工作,方便节拍的播报,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制作广播操的有声课件,通过点读笔的点触,直接播放音乐和节拍,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充满活力。
2.2改革测评机制,提高学生体育技能水平
体育教学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也是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因素。几年来,唐山市一直进行中考体育加试,并且考试项目不断改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按新课标的要求,开全课程,把每一个知识点科学准确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对每个理论知识点或者动作要领,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例如,利用Excel表格给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对学生的训练成绩、测评成绩全部输入表格,进行数据分析,查找学生的不足之处,再“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如女生的800米、仰卧起坐,男生的1000米、立定跳远等项目,对每次训练或者测评成绩进行统计汇总,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水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取得好的测试成绩,提高体育技能水平。
3、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结构,彰显体育教学特色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确实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益,优化了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体育教学,彰显体育教学的特色。
3.1发挥现代教育资源作用,科学突出教学难点
很多体育课程是过程性知识,对这些过程中的动作技巧教学难度很大。由于教师在演示动作时时间短、连贯性强,学生表象思维很难形成,学习效果较差。尤其是那些危险性较大的动作,或者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很难演示这些动作过程时,教师只能用语言去描述,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利用动画课件进行细节展示,能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通过控制播放速度,或者进行暂停回放等操作,使学生对某个动作观察得更仔细,突出体育教学特色。
例如,在技巧训练“鱼跃前滚翻”的教学时,教师在示范动作时一气呵成的,学生看不清每个动作环节的具体要求。因此,本节课上大部分学生的动作或者不对,或者不完整,很多学生不能体会到“鱼跃”的成功感,教学效果极差。对此,在这类课型的`教学时,笔者制作Flash课件进行展示,在每个细节处进行暂停,对于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可以回放,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整个活动过程的要领,深刻理解鱼跃前滚翻的起跳、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这四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通过这样教学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2整合现代教育资源,辅助体育竞技比赛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会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竞技比赛为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供了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体育竞技比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比赛更具有活力,更科学规范,突出了体育教学特色。
例如,传统的体育比赛,赛场上只是学生努力地跳着、跑着、投着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现在体育竞技比赛现场活灵活现,鼓舞声、助威声、喝彩声不绝于耳,竞技场上一片沸腾,场面壮观热烈。尤其是位移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自动计时器的运用,更增加了体育比赛的精度和准度,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竞技热情,更能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素养。
3.3发挥体育自制教具优势作用,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自制教具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走进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自制教具制作简单,价格便宜,取材广泛,应用方便,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尤其是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发挥体育自制教具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例如,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时,可以叫学生用细沙和高密度苫布制作实心球,学生在家里就可以随时进行投掷练习,有利于学生成绩的稳步提升。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到学校后找到老师或者同学探讨,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再如,立定跳远是每年中考体育加试的必考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刻度尺,用直木板或者细绳制作即可,量程是2m,分度值是1cm的。这样学生在家里或者是课间都可以自行测试,时刻了解自己的成绩,便于巩固提高。体育自制教具的运用,综合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总之,体育教学应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增加学生的主体地位,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使体育的各项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春良.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J].新课程,2011(11).
散打的前身称为散手,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中华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多年来在民间流传发展并深受人民喜爱。散打的起源与发展,是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同步。它从先辈的生产劳动,生存斗争缘起,但又服务于此,演化至今成为华夏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下面是学术堂整理的20个散打论文题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 武术散打比赛中节奏控制的调查研究2、 太极拳中捋法在散打摔法中的异同分析3、 我国武术散打软实力研究4、 散打技术分类及其应用研究5、 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讨6、 不同级别优秀散打运动员鞭腿技术动作特征及其对击打速度的影响7、 我国男子散打运动员运动成绩与年龄特征的研究8、 吉首大学公共体育散打选项课教学研究9、 高校开展大学生武术散打比赛的可行性研究10、 高校散打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研究11、 散打动作技能自动化的心理训练12、 应用能力培养背景下体育专业散打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以百色学院为例13、 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前瞻性发展思考14、 “体育强国梦”视域下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的瓶颈与趋向15、 文化融合视角下武术散打的生成研究16、 竞赛规则牵引下的散打技术发展17、 延安大学散打专修学生运动损伤状况及其成因分析18、 条件性实战在散打训练中的运用探究19、 散打运动肩部损伤类型及预防研究20、 对散打运动中防守反击战术的运用研究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三十个好写、新颖的体育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 "健康中国2030"契机下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究2、 文化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研究3、 基于"两创"原则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4、 论校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以吉林化工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为例5、 谈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可行性6、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刍议--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7、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交流的策略研究8、 西方媒体传播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发展研究9、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探析10、 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分析11、 文化自信主题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12、 "体育+旅游"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品牌赛事产业化研究13、 民族传统体育与公共文化服务互动研究14、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本质、路径与建构研究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转换与成因16、 "一带一路"背景下VR技术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17、 民俗特色文化对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影响的研究18、 "互联网+"时代社区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互动发展研究19、 民族传统体育术语的产生方法及特色20、 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推广21、 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模型构建22、 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应用23、 提升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新发展--评《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24、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SWOT分析25、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创新传承思考26、 民族传统体育和农村体育治理的辩证关系与路径研究27、 "全民健身"战略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28、 红水河流域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29、 体育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路径研究30、 浅议一带一路影响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生态保护
我分享几个题目给你看看,都是《体育科学进展》这本期刊上的题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状况、形式与对策研究论“乒乓精神”的文化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区域化视角下旱地冰球爱好者参与度研究文化润疆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路径探究健康中国视域下广西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健康促进耦合发展研究大学生“三位一体”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的实证研究
可以说散打在生活中的作用。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关于对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关系分析 摘要: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与体育相关,在社科研究持续拓展,信息传播技术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因而很容易引发混淆。本文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分别进行了解读,阐述了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提出了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结合途径。 体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体育文学诞生于远古时期,对后世的体育文学具有极大的影响,而体育文学的创作又随着全球各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而得到了发展。假如说体育事业将会万古长青,那么体育文学和体育事业将会得到共同发展。在如今体育文学和体育文化共同发展的形势下,体育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新的变化。就体育文学作品的内涵来看,作家们已不再限于从金牌来看,而是从更为广阔的生活面来获取更多的信息,让体育价值在不同意义上显现出来。体育文学作品立足于剖析体育问题,让体育在各不相同的价值层面上表现为文化现象。因此,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体育作品当中的文化,而且要让体育文学从冠军文学当中摆脱出来,立足于文化,开辟出更为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 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的解读 体育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一种运用身体运动来求得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具有竞技性、娱乐性以及教育性等特点的社会活动,而体育文化则是一种以人类的体育行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现象,是出于人对于体育之所需,在现实中对各类体育活动和活动组织形式所采取的活动规范以及设施之构成。所谓体育文化,主要是指关系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文化的综合。其主要包括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以及体育物质条件等。一般来说,体育文化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以及体育观念文化三个部分构成。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体育文化不但应当满足人类自然本质之所需,而且还应当满足现代人对于体育文化之需要,所以,体育和人之间能够构成较为稳定的价值关系。假如应用文化的定义,体育文化即为人类社会活动与体育活动当中所设置起来的一整套规范化价值体系,主要用于满足人的自身需要与改造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类型。 体育文学将体育与文学进行很好的结合。体育文学随着文学与体育的形成而不断发展,而从体育文学出现之日起,人类的运动就成为了文学中的重要主题。文学可以把体育运动当中原本的辉煌切实转变成永恒的美,不但能够抒发出从自由体育运动所激发出来的情感,并且能够揭示出体育和社会之间更为深刻与复杂之联系。远古时期的体育和军事、祭礼、娱乐以及生产劳动等活动结合在一起;现代社会范畴内的体育是锻炼人的身体以及增强体质的各类活动,主要有田径、体操、游泳、武术、登山、滑雪、摔跤以及自行车等多个项目。实际上,当前体育的范围已经大大超出了身体锻炼的范围。如今,还包含身体锻炼、游戏等竞争要素的各类身体运动均为体育。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相同点 1.两者产生的根源一致 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源自于人们的体育运动。一是体育文化主要来自于体育运动。体育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种身体文化的样式,也是人体运动发展之后的产物。人在满足了自身的基本物质生活要求之后,身体运动已经从采集、狩猎与捕鱼等物质生活需求物的得到与生产的体力劳动当中脱离开来,摆脱了纯生物性以及物质功利性。一旦人们将身体运动视为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有目的和有选择性地挖掘人体的潜力,并且积极地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其身体运动也就具有了体育文化的含义。 2.两者的发展轨迹一致 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伴随着体育活动之发展而得到发展,所以说发展的轨迹是一致的。体育文化之产生是在人们从动物性转化为人性过程当中各类因素进行综合演化之结果,即体育文化是人在改造自我时,从动物的本能转变为自觉行为人性时,将原始的野性和进攻性运用劳动、游戏、教育和合理竞争关系逐步加以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这就是体育文化。体育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同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体育文化始终是一个逐渐加以发展的漫长过程,也是人类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但是,在人和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体育文化的认识尚不清晰。有资料证明,人类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造成的直接影响,还是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全球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体育科技人员得到了大量新发现,由此而更多地从体育哲学与人文社会学视野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逐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方向发展。虽然早期体育因为人们所生活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但是其所创造出来的体育形态、性质与目的大体上是一致的。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学会了跑、跳和攀爬等大量技能以及生产知识,并且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代代传承下来,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逐步形成了如今绚烂多姿的体育文化。 3.两者均具备民族性 体育文化是以民族形式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对于民族体育之产生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各个社会生活共同体之中,语言、宗教、道德、艺术以及民族气质的稳定性等共同构建起各类传统文化,从而证明了一种传统文化迥异于另一种传统文化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各民族因传统文化之影响,在体育文化上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而且是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的,从而表现出很强的民族性,体育文学同样如此。因为民族在产生与发展中所产生的语言、性格、民族风貌、风土人情、传统道德以及生活方式等,让各民族文学均打上了本民族的印迹,而体育文学作为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自然也就具备了民族特性。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不同点 1.两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体育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形式:其一是健身性,也就是为了健康的身体而选择参与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其二是竞争性。竞争为体育之灵魂,缺少竞争也就意味着没有超越,自然也就不会有创新与发展;其三是休闲娱乐性。休闲体育不但能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而且还能让人原本高度紧张的神经有所放松,从而调节现代人的情绪与心理;其四是教育性。这是因为体育竞技场中的体育道德也是社会公德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2.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 体育文化之特点可分成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两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非常显著的整体性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强调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练神和练形之间的和谐统一、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意识。西方体育文化所具备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清晰明确、竞争公平公正、尺度客观标准、评价合理准确,所以也被称为物理体育。西方国家的体育运动往往能让人感受到十分强劲的竞争,激发人们勇于进取,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战术来攻击对方,并且更加合理地满足人所具有的原始动力,也就是具有攻击性的宣泄,与此同时,也能造就现代人强烈的竞争意识。 体育文学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一是体育文学作品是作家出于直接受到源自于体育的灵感而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体育文学以体育为主要题材,包含了许多具体的体育项目。二是,体育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多为体育界人士,且着重表现人物的坚忍不拔和顽强不屈的精神。体育文学作品情节的展开和体育活动自身是息息相关的,而且作品中孕育了对体育精神的高度赞美与歌颂。体育文学作品通常会涉及某一项具体的体育运动,然而作者在创作的意图上并无十分明确的体育意识。体育文学作品的主人公一般与体育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但是该人物的性格发展往往与作品所描述的体育运动间缺少必然联系,而且体育文学作品情节会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会更加注重在社会与人性的层面进行深入的挖掘,却不执意表现出某种体育精神。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结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文化对于我国文学影响的不断深入,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之间从冲突走向了结合。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了每次文化交流与结合均能带来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立足于推动交流与融合,为体育文学之发展增光添彩。 1.体育文化促进了体育文学的发展 人类运用体育竞技能够持续不断地挑战自身的体能、心理以及精神之极限,这正是人类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从而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体育的基本精神就是让个人在精神、肉体与道义上得到整体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完善的人。作为体现人类的理想追求,体现人的心灵文学和体育精神理想是一致的。自从我国体育全面登上世界体坛以来,就在1982年的德黑兰亚运会上首获金牌榜第一名,在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榜第四名,让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样一来,就在当时的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文学始终是和时代、和生活同步的,体育热必然会很好地促进体育文化事业之发展,而同一时期的体育文学作品则紧紧地跟上了时代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情感联系在一起。在1984年奥运会前后,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严文并、臧克家、田间、苏叔阳等就撰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我国体育健儿的优秀战绩欢呼不已,比如,臧克家撰写了《欢情――女排凯旋》,冰心则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了《使我感动和鼓舞的女排“三连冠”》等。我国体育健儿的巨大成就甚至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影响了包括作家在内的广大群众,推动他们写出了大量反映体育健儿拼搏历程的优秀体育文学作品。 2.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实现了体育文学的繁荣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加强,西方各类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大量涌进中国,一些作家开始认识到生活的视野应当不断扩大,从而提升与加强了文化方面的意识,并以清醒的理性精神来重新审视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让新形势下的体育文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这类作品能够开阔我国作家的视野以及思路,加快了我国体育文学题材和主题等的丰富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20世纪80年代体育文化的促进,批判性创作理念才真正为作家们所接受与共享,促使其创作出诸多精品力作,让我国体育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比如,作家刘心武所撰写的《5・19长镜头》、作家赵瑜所撰写的《兵败汉城》就是受到西方现代思潮影响所创作出来的体育文学佳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是两个差异甚大的概念,然而两者均源于体育运动,而且随着体育运动的逐步发展而得到发展。鉴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现代体育的持续发展,体育文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趋势变得更加显著,也必然能够得到更快发展,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 【2】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4】董海琳.陈俊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与交融【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5】魏一峰.新时期体育兵败与报告文学【J】.成宁学院学报,2007(4). 【6】韩坤.对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论”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8(5). 看了“体育学术论文范文两篇”的人还看: 1. 大学体育论文范文 2. 大学体育毕业论文范文 3. 体育论文范文 4.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5.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我认为,大学体育主要可以归纳成五大功能:首先,学校体育的身体教育功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学生掌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第二、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如:对方侵人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集体配合不够默契出现失误而最终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对裁判员的误判是大方宽容,还是“斤斤计较”;比赛胜利时,是骄横自大,还是认真总结经验,戒骄戒躁。这都是培养集体主义感和大局为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优良品德的教育过程。第三、学校体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欣赏大型体育运动会比赛,观看我国运动员为国拼搏、为国争光,在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的动人场面,讲述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学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第四、学校体育的心理品质教育功能体育运动使人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竟界,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自信心、自制力、进取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紧张而激烈的竞赛对人的心理品质即使严峻的考验,也是修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时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很重要。第五、学校体育的智能教育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学生可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并使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因此,作为一种教育的体育运动,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增强人的体质过程中,还包含着培养、开发和提高智能的教育因素。
摘 要: 武术散打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在精神教育、文化包装和专门的健身训练内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在推广中应加大力度,重视精神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大众健身的训练大纲,采用合理的宣传包装手段,从而使武术散打运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成为人们终身的体育健身项目,为我国武术散打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关键词: 武术散打运动 精神教育可持续发展 包装 宣传武术散打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伟大结晶,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阴阳学理论,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散打是武术对抗形式的一种,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斗智斗勇,战胜对方的格斗运动项目。如今,散打运动赛事频繁,正大步地走向世界,走向职业化、产业化的道路。散打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其紧张激烈的比赛场面颇受观众的青睐。因此,推广武术散打运动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中国人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方式。武术散打运动的健身功能更是武术界一直关心的问题,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但在推广武术散打运动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种种问题,这给散打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甚至在有的地区散打运动处于停滞状态。1.武术散打练习者获取散打信息的途径1.1电视大部分的练习者是通过电视了解散打这项运动的,因此加强通过电视媒体推广散打的可行性是非常高的。现在电视是一般家庭的娱乐消遣方式,是大部分人不可缺少的消遣方式之一,因此现在的电视节目日趋增多。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体育节目的质量,很多国家都有自己专门的体育频道。所以现在很多散打信息都通过电视进行播放,例如CCTV-5和各省市体育频道经常对散打赛事进行报道,特别是“散打王”的报道频率甚高。1.2网络网络在这几年突飞猛进,已经普及全球,特别是在大学里,各个学院和宿舍都装有宽带,这使大学生有了比电视更加快捷的了解信息的渠道。奥运会、世界杯等都已经在网络上直播。现在有很多网民都是从网络上获得散打的信息。1.3报纸不少人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信息。许多人的主要消遣方式之一就是看报纸,报纸是很多没时间看电视和上网的人得知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报纸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国内报纸对散打的报道并不多,连锦标赛有时都没有具体报道,仅仅是一笔带过。1.4朋友许多人在闲暇的时候总会和朋友一起聊聊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最近发生的大事,其中常常包括体育活动。通过朋友这个渠道,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从而更加了解散打。2.目前在散打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2.1精神教育练武之人历来都非常重视武德修养,但真正做到注重武德修养的只是那些对武术了解深刻、投身武术教育传播的前辈。武术的精神博大精深,刚入门的年轻人对武术道德礼仪认识不足,道德传播只流于表面形式,因而我们所见到的武德体现远远落后于跆拳道的礼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武术散打的发展。2.2可持续发展要使武术散打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要对散打项目的性质、方法规律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具体地说,散打有以下几种发展可能:一是恢复和保持中国武术的技击特点,改变现在人们印象中的“拳击加抱腿摔”的形象;二是延续目前的状态;三是继续向泰拳等其他项目靠拢,成为国际搏击的一员。我们的意见是,“只有是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在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决不能以牺牲民族特点为代价。只有使散打赛场真正成为展示中国武术精髓的舞台,让人们看到各种精妙的拳法、腿法、摔法,散打才能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舞台。2.3讲究包装文化包装最直接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训练馆的氛围,就是整体给人的感觉。大部分健身俱乐部训练房是临时租用的,在开散打课时才会在墙上临时挂上俱乐部的标志,给人很不严肃的感觉;第二,训练服装。很多训练馆的训练服装不统一。训练者有的穿长裤,有的穿短裤,且颜色很杂。个别学员文明礼仪意识较差,在训练中身体出汗了就会脱掉外衣,随处乱扔,一堂训练课下来,训练场地极其杂乱。有的学员极不注重个人形象,经常赤裸上身进行训练,毫不顾忌对女性与儿童学员的影响,造成很坏的影响。现代社会商业竞争讲究的是包装,同样的物品,包装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价格高低和利润多少。武术散打内容丰富,练习者需要长期练习才能体会到它的内涵。想使人一看就拿欢上它,首先就要从服装上去改变它。以韩国的跆拳道为例,据考证最早是由中国的武术发展过去的,而其却在四五十年间就风靡世界,拥有众多爱好者,不能不说有它的独到之处。就其服装而言,统一的白色道服,等级鲜明的道带,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跆拳道练习者。道服对练习者来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容易激发练习的兴趣。所以,中国武术散打应该也有自己的服装,服装既要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能让大众接受,穿着方便、便于训练,同时又要有一种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武术练习者的效果。这样就能体现出现代散打的预期效果,使武术内外合一。2.4注重宣传自身的包装无疑是重要的,但在宣传上的包装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武术不是奥运项目,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往往只是片言只语。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内容,散打具有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我们说散打是中国文化审美特征性的意识标准,我们现在还在沿用着传统的师重形授,教师的言传身教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武术内涵。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的认识本来就很不全面,因此,他们对武术的学习和掌握只能停滞在形式上。因此中国武术散打要想走向世界,就一定要有细致的说明。我们应该努力探索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相通之处,研究武术散打与中国文化相通之处,在宣传时,努力地将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武术在外国人心中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3.结论及建议3.1通过武德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武术散打。3.2研究出一套适合于大众健身的训练大纲。加强散打运动健身作用的宣传,并针对散打俱乐部制定一系列与竞技散打不同的段位或等级制度。3.3加强对武术散打的宣传,要有细致的解释说明,将武术散打与中国文化有机的融合起来,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形象。3.4散打运动是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而简单易学,有很好的健体与防身功能,且能提高练习者的精神气质,很有推广意义。参考文献:[1]徐春毅,卫志强.影响我国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2]曾恒辉.武术散打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3]王震.试论武术与当代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3,(8).[4]徐春毅,卫志强.影响我国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5]吉洪林.加快武术散打发展的战略措施——包装与宣传[J].搏击武术科学,2005,(8).
体育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论文需要严格的格式要求,格式是统一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希望能帮到大家。
全文页面设置:
纸型:a4,方向:纵向
页边距:上:2.54厘米,下:2.54厘米,左:3.17厘米,右:3.17厘米
全文段落:缩进:左:0字符,右:0字符,特殊格式:(无)
间距:段前:0行,段后:0行,行距:1.5倍行距
复选框 "□ 如果定义了文档网格,则与网格对齐(w)"为空白状态
关于空格的说明:□为空一个汉字,□为空半个汉字.
封面格式
学号: 编号:
(仿宋体,四号,加粗)
天津体育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 届)
(宋体,小二号,居中)
×××××××××××××
(黑体,题目,二号,居中)
所属系部:
专 业:
专 项:
年 级:
作 者:
指导教师:
(宋体,三号,居中)
年 月 日 (仿宋体,四号,居中)
扉页格式
论文题目(黑体,二号,居中,20个汉字以内)
所属系部:
专 业:
专 项:
年 级:
作 者:
指导教师:
(宋体,三号,居中)
论文中文摘要格式
摘 要
□□空一行 黑体,三号,居中
□□正文 宋体,四号
□□空一行
关键词:□××××××;××××××;××××××;×××××
宋体四号
黑体四号加粗左对齐
以上内容均在一页,不标页码
论文英文摘要格式
abstract
□□空一行 times new roman 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times new roman 四号
□□空一行
key words:□×××××××××;×××××××××;×××××××××;
times new roman 四号,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
times new roman 四号加粗左对齐
以上内容均在一页,不标页码
论文目录格式
目□录
□□空一行 黑体三号居中
□□1.××××××××××××××××□………………………□1
□□1.1×××××××××××××□…………………………… □2
宋体四号,标题号用全角
□□5.×××××××××××××□………………………………11
参考文献………………………………………………………………20
致谢……………………………………………………………………21
不标页码
论文正文格式
空一行 写前言内容但不标"前言"二字
□□正文 宋体小四号 包括所有的正文内容
1□×××××× 数字与文字标题均用黑体三号(一级标题)
1.1□××××××数字与文字标题均用黑体小4号(二级标题)
1.1.1□××××××数字与文字标题均用宋体小4号(三级标题)
1.1.1.1□××××××数字与文字标题均用宋体小4号(四级标题)
注:点为半角.
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序号按先后顺序编码,并置于方括号([ ])中作为右上角码注出,如参考文献序号作为文句的组成部分,则不作为角码,如"方法见文献3".
表格中的英文,数字用times new roman定义.
表例
表1□×××××× 黑体五号居中
项目
×××
×××
×××
××× 宋体五号,水平,垂直居中,
行距:最小值
×××
×××
×××
×××
图例
注:图,表的总宽度为15.5㎝. 黑体五号居中
此部分标注页码,位置:页面底端(页脚),对齐方式:居中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
□□空一行 黑体三号居中
□□1□□作者姓名,××××××[m],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中文参考文献 宋体五号
□□9□□×××××××[×],×××译,××××××××××[m],出版社,出版年份.
原著者姓名 国别 翻译者姓名
□□10□×××××××××××,×××××××××××,××××××××××××,××××.
作者姓名 书名 出版社 出版年份 宋体五号
英文参考文献 times new roman 五号
注:换行时对齐作者名.
此部分接着论文正文部分编排页码,页码位置与论文正文相同
论文谢辞格式
致□□谢
空一行 黑体三号居中
□内容 宋体小四号
此部分接着参考文献部分编排页码,页码位置与论文正文相同
××××
××××
××××
××××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1)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关键词:中国武术 文化特征 哲理性 技击性 健身性 娱乐性 发展前景引言: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事一……"(周继旨:《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见《论中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1985年版),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2.技击性武术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 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外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如太极举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五拳;长拳以踢、打、摔、拿为四击;八卦掌以推、托、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武术的技击方法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注目和吸取。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中国武术的竞技特征,作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为国际武坛有识之士所认同。3.健身性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林佩琴:《类证治裁》)。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例如,太及拳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合为太极的阴阳学说的原理,极为强调"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蓄而后发"等要求,实际上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以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平衡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寿。形意五拳则是根据人的脏腑与五行相配的五行学说,认为崩拳其气发于肝,可练肝;炮拳其气发于心,可练心;横拳其气发于脾,可练脾;劈拳其气发于腑,可练肺;钻拳其气发于肾,可练肾。近几年来站桩练习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功,就是以"经脉者,所以行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编》)的经络学说为生理学依据的,经常练习此功,亦能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延缓衰老的健身目的。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武术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4.娱乐性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因此,中国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为期不远。二、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中,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现象和高雅的文化现象存在、发展,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且还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一些国家的拳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1)柔道。据一些中、日学者考证,中国武术直接影响了日本柔道的形成。如中国台湾学者梁容芳说:"相传元赟实传其技,然柔之为术,元赟东渡前日本似已有之。宽永中、关口柔心已以柔术名于国内。元赟之功,为改进完成柔道。元赟寓江户国正寺,浪人福野七郎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三浦与次右卫门,三人寓同寺,元赟授之大明捕人之武术,三人苦心研究,遂通蕴奥,遍传各地,屡有改进,渐与日本固有之柔术混合,迭今重于体育界。"(梁容芳:《陈元赟研究》,第95页)如日本讲道馆八段、早稻田大学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门》一书中说:"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柔术来源于中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赟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道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李其彪、郝承端编译:《柔道入门》,第2页)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日本爱岩山还残存一块题为《爱岩山泉法碑》刻着"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赟而始"的碑。19世纪末,日本人嘉纳治五郎吸收各式术派的长处,经加工整理,并不断改进,创立了柔道。现已普及世界各国,并被列为奥运会项目。(2)空手道。日本国际拳道学联盟理事长大西荣三在《我所创建的国际柔道学》一文中写道:"相传在八十多年前,空手道从中国的福建省传到于日本冲绳。后来冲绳首里的系洲官恒先生将传入冲绳的空手套路进行总结,形成了冲绳最初的空手流派。与此同时,冲绳那霸的东恩纳宽量先生正好在中国福建拜谢先生为师,并学成回到日本。"(转引自《武林》1986年第6期第46页)另据1989年11月22日《中国体育报》登载:"最近,由福建省体育总会、福建省旅游局和福建省武术协会以及日本冲绳县武术界的朋友在福州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现今流行于冲绳县的空手道刚柔流源于福州市。该流派的祖师东恩纳宽亮的师傅系我国鸣鹤拳的一代宗师,福州人如如哥(谢如如)。"可见,日才的空手道是源自中国。(3)跆举道。跆拳道是朝鲜的传统武术。它的前身是"花郎道",起源于韩国的民间自卫术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跆拳道与中国武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明代之前,中国的武术技艺就传入朝鲜,特别是在近代,随着中国武术和日本武术的不断输、花郎道的臂掌结合中国拳术、日本空手道等技术,而融汇成一种独特的朝鲜拳术,即今天的跆拳道。(4)泰拳。泰拳是泰国的国技,是最受泰国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关于泰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泰拳主要受中国古代技击术的影响,源自中国。泰国古称暹罗国,明太祖洪武十年(1378年)始昭禄群鹰为暹罗王,以我国翰林学士谢文彬为坤岳,建立了暹罗第一王朝。此后,中暹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云南省等地迁居暹罗的人越来越多。明清两代,华侨在暹罗做官也很多。泰国人的祖先,大部来自我国云南省西南的傣族。中国武术早就随着其他文化传到暹罗。经过泰国几代人的筛选、提炼、融化而成今日独具一格的泰拳,不难看到,泰拳中的肘技、腿技和膝技等主要技击招式与中国武术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这也许可以证明泰拳是源自中国、深受中国武术的影响。(5)截拳道。美籍华人李小龙在60年代末70代初,创编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技法的现代技击术--截拳道而蜚声国际武坛,同时又以自编、自导、自演的一系列别具风格的"功夫片"而轰动国际影界,以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兴起了"中国功夫热"。李小龙之所以能创造截拳道,是因为他长期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熏陶。他虽然出生了美国三藩市,但其祖籍是广东顺德县,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香港度过的。他从小酷爱武术,6岁便开始跟父亲李海全(香港著名粤剧武打演员)学习太极拳,后来又随邵汉生武师学精武门的截拳。此外,他还练习过洪拳、白鹤拳、少林拳、潭腿、戳脚等南方及北方拳种,并参加过学校的西洋拳训练班。18岁他重返美国先后就读西雅图爱迪生职业学校和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时,又认真研究了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泰国拳、印尼拳、马来锡拉拳等等。他依照中国武术"以无法对有法,以无限对有限"等拳理,根据咏春拳的手法和训练方法、戳脚拳中的腿法并吸取了西方拳击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武术特长,从而揉合中外武术的精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击理论和技击风格,创立了一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新技击术--截拳道。2."武术热"丰富了世界体育生活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武术,正受到世界的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出现了一股"武术热"、"功夫热",从而推动了一些国家体育运动的开展。国外有人把中国武术称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少国家和地区请中国教练去教授武术、或派出人员来华参观学习。例如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十一年来,已经有一万多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到这里学习或观摩。目前,在这所大学专攻武术的专科和本科外国留学生就有十六位。"(徐才:《武术属于世界》,1989年5月29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部的讲话)中国武术协会和北京、上海、辽宁、江苏、广东等省市多次派出武术教练出国任教。武术在日本十分流行,仅"少林南拳法联盟"就有2600多个国内分支和300多个欧美分支组织,共有100万会员。近几年来曾先后11次派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并邀请中国武术协会访问日本。日本的大、中、小学还把柔道、剑道、相扑和弓道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学习课目。中国武术在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也很流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至今仍保留着精武体育会。在每年举行的东南亚武术邀请赛上表演的拳术,除流行的五祖拳外,还有泰拳、缅甸拳、本扎(印尼拳)等,也都是吸收了中国武术技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拳种。随着许多国家和地方出现的"武术热",世界上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推动武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985年在一些国家武术组织的共同倡议下,先后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盟、南美洲武术联合会。近年来国际比赛频频举行,促进了各国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自国际武术联盟筹委会和亚洲武术联合会(1987年)以及国际武联(1990年)成立以来,已经分别举办了4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和5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92年10月应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武术锦标赛从此,武术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从而使武术由单项的国际比赛变成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3.中华武术深刻的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的影响武术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备,而且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许多外国朋友不仅积极研习武术特有的精湛技术,而且积极追求和理解武术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思想。但无论哪一个流派的理论大体都受着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正如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说的:"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于哲理之技术。"例如,绝大多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这里的刚柔、内与外、动与静、虚与实等都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但又同时寓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的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到,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珈、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由此可见,武术中的哲学思想,现在被西方人士逐渐认识,并正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4.中华武术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武术的美,历史上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古代就有"武舞"的娱乐表演。武术的某些表现形式和技艺,已相继被我国的戏剧、舞蹈、杂技所吸收和借鉴。武术给人的美是一种矫健的运动之美,同时在身态、动态、节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是一项很有健身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前些年,《少林寺》等武术片刚一问世,便先声夺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很快风靡海内外,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武术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按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眼神当有生气和活力,它对武术之美就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武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内容,给世界人民提供高尚的美的享受。5.武术丰富了英语词汇由于国际上练习中国武术的日益增多,武术方面的一些术语也成了英语词汇。由广东方言"功夫"一词,发音演变成"Kungfu"早已成了英语中的常用词。像"Taiji"(太极)、"Shaolin"(少林)、"Wudang"(武术)这一类汉语拼音也越来越为英美人民及其他使用英语者所接受。有人还创造了一个新词"Wushu-learning Fad"(武术热)6.中国武术对世界医疗保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太极拳能起到强身壮体、祛病延年的作用,受到很多国家的欢迎。据日本医学家古田信夫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具有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医药效果,对高血压和肥胖病特别有效。因此,太极拳被誉为中老年人的健身宝,是治疗慢性病的良药。美国从1964年到1977年出版的太极拳书藉已有31种,有的再版了十几次。日本从1973年起,在东京成立了太极拳协会,推广各式太极拳。此外,武术中的各种拳术和各种办法,也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例如:形意拳崩、炮横、劈、钻五拳,相应与五行相配,练此五拳时也可相应收到练肝、心、脾、肺、肾的效果;八卦掌以及不少于拳种的拳理均强调站桩及行拳时要"五趾抓地",有促进经脉内气通畅的功效;近年来流行的经络点穴疗法和气功点穴疗法亦收到奇妙的疗效。三、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并与世界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等世界体育文化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事实证明,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措施:1.把式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开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化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2.切实做好国内各项基础工作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努力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3.套落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在武术散手、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服装民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武术套路形式的今后发展,则应努力做到: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4.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推广过程。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大力推广中国武术。例如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武术。结语: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论文自己写啊。多看看武术的书。自己吹下就OK了。1500字的太小K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