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女性主义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女性主义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一.关于本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 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三个大的方向中进行,即英语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各个大方向中又可以选择小的方向,具体解释如下: 1.英语文学:选择英语文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国别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在进行国别文学研究选题时,一般选取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中的某一经典作家(如海明威),某一经典作品(如《双城记》),某一写作手法(如象征手法的运用)或某一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运动)作深入研究。但在选择作家或作品时最好选择在文学史上作为经典的作家或作品。有个别流行作家或作品极富盛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飘》或《荆棘鸟》,学生有强烈愿望选择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可避免上述情况时,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不能流于肤浅的分析。 文学批评理论的选题一般不太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因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本科生一般不具备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结构。这个方向的选题可以有关某一文学批评理论,一文学批评术语的阐释或某两种或以上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比较。 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将两个以上的作家或作品进行比较。这两个作品或作家可以是同一国别的(如“雪莱与拜伦的诗歌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国别的(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2.语言学:选择语言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两个大的方向进行: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就是对于英语语言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研究,如对一种词性、或一种时态、或拼写、语调等等方面的研究(如“一般现在时及其交际功能”)。 应用语言学包括教学法的研究和其它一些新兴的应用语言学分支的研究。师范专业或本身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选择教学法方向的较多。在这个方向选题,也要避免过大范围的选题,而应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或实验。这个方向的好的选题有:“个性与英语教学”,“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等。 3.翻译学:翻译学的选题一般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活动。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就是探讨某一种翻译理论等等。相比之下,对翻译活动的研究更多一些,这些选题可以是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翻译、或一种修辞格的翻译的研究(如“汉语成语的英译”)。应该注意的是,在对翻译活动作研究时,往往需要某种翻译理论支撑,总结规律,并对这一活动作出评价,要避免仅仅时例子的罗列。 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学位论文包括前置、主体、附录等三个部分。 (一)前置 1.英文封面:由论文英文题目、解释、作者、指导老师姓名和职称、时间组成。 2.目录:由论文的中、英文摘要、篇、章、条、款以及参考书目、附录等序号、题名和页码组成,排在英文封面之后另页。 3.中、英文内容摘要: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宜以最简洁的语言介绍论文的概要、作者的突出论点、新见解或创造性成果以及实验方法、数据或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字左右 4关键词:关键词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为便于文献检索,学位论文应注明三至五个具有代表意义中、外文“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论文的中心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分别排在中、外文摘要的左下方。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外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 (二)主体部分 主题部分包括引言(Introduction)、正文(Body)、结论(Conclusion)、参考文献(Bibliography)。主体部分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 1.引言:主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涉及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研究设想、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概述、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等。 2.正文: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一般论文选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或论证。要求论据充分,论点明确。行文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正文部分要有分级标题,章、条、款、项的序号编码方法,采用阿拉伯数分级系列编号法,论文中的章、条、款、项依次排列,依次从1开始,连续编号,中间用“.”相隔,最末级编号之后不加点。示例: 1. 2.…… 2.1 2.2…… 2.2.1 2.2.2 2.2.3.… 2.2.3.1 3.结论:学位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它是对正文部分的论述的概述,也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4.参考文献:写作学位论文过程中,阅读或运用过某些文献所列出的书目清单,置于正文之后,另页开始。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原文献语种为原则。 (1)文献目录应另页书写,外文文献排前,中文文献排后。外文文献书名须用斜体。 (2)文献目录一律按作者姓氏汉语拼音或外文字母顺序排列。 (3)每条文献必须顶格写,回行时空两字或五个英语字母。 (4)将各文献的类型代号(即文献英文名的首字母)注明在文献之后: 专著[M] 学位论文[D]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报告[R] 专利 [P] 专著、论文集的析出文献[A] 其他未说明文件 〔Z〕 电子文献中光盘图书 [M/CD](MONOGRAPH ON CD) 网上期刊〔J/OL〕(serial online) 5.文内所引文献:要求附夹注,应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和引文页码。若为转引文献,则加quoted in 字样。 例:(王佐良,1982:38) (Newmark,8:26-33) 6.文献中列出的文献应该与正文中标注的文献一一对应。正文中没有出现的,不应出现在参考文献中。 (三)附录部分 附录包括所有与论文有关的补充材料,如图表或照片等。通过以上,你应该明白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限制性.我们学校甚至自己出了一些题让学生从中选.写肥皂剧是不合要求的.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More than 1,200 representatives of China's 650 million women will discuss women's progress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at the Tenth National Women's Congress from Oct. 28 to 31. 本月28日至31日,第十届妇女代表大会将召开,届时将有超过1200名出席者代表全国6.5亿的妇女,参会讨论近五年来妇女的发展.In September 2004,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Central Committee stressed the training and selection of women cadres. 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16大4中全会,着重指出加强培训机制和妇女骨干的选拔.The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which was amended in 2005, stipulated that "gender equality is a basic national policy". 2005年修改的"妇女利益权力保护"法律中,规定了"性别平等是基本国家政策".Last year,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ordered an end to sex discrimination and demanded better education on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women and children's rights during family planning work. 去年在家庭计划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下令禁止性别歧视,并要求妇女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力的相关法律规范出台.Training centers and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migrant women workers. 建立了培训中心和机构,为外来务工妇女提供服务.Women account for 45.4 percent of China's total employed population and for more than 40 percent of all public servants. 在中国总务工人口中,妇女占了45.4%,有超过40%的从事公众服务型行业.Female deputies comprise 21.33 percent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up 1.09 percentage points from the previous congress, and women make up 17.7 percent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11th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 up 1 percentage point.女性代表占与会人数的21.33%,比上届会议增长了1.09个百分点. 同时,在第11届政协会议中,妇女人数占17.7%,比上届增长1个百分点.

我他妈不知道,你大爷的问这个玩意

女性主义论文参考文献引用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0、【德】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书店1997年版。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4、【美】克拉夫:《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夏传位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25、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书店1998年版。2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等。

很多啊,女性

《女性主义》耿幼壮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克瑞斯汀﹒丝维斯特阿特伍德的小说近作《盲刺客》你可以看看,不过写得很深,很隐晦。

女性主义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一章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1~2) 男权制的定义(1~3) 同与异的问题(1~2) 第二章 女性主义运动 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1~5) 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1~5) 第三章 女性主义流派 女性主义流派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1~4) 激进女性主义(1~3)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1~4) 后现代女性主义(1~9) 文化女性主义(1~4) 生态女性主义(1~3)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与黑人女性主义(1~2)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1~2)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1~2) 其他女性主义流派 第四章 女性主义论争 女性主义论争 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1~9) 关于性别气质问题的论争(1~6) 关于性问题的论争(1~5) 关于淫秽色情品问题的论争(1~6) 关于卖淫问题的论争(1~4) 关于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论争(1~5) 进步男性运动 保守男性运动(1~2) 后女性主义(1~3) 新女性主义 注释与参考文献(1~2)

和同性恋倾向方面。本文拟从她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秩序及她幼年遭遇的性侵害来透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渊源。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家庭环境;男权统治;性侵害弗吉尼亚·伍尔夫堪称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一,不仅因其以《到灯塔去》、《海浪》等作品扬起了意识流的风帆,而且还以《一间自己的房子》吹响了女权主义的号角。但在四、五十年代,英国文学评论界却对她颇有微词。从70 年代以来,在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又涌起了一股对她重新研究的热浪,人们研究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她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及其文学评论,甚至有人研究她的“发疯”、癖好、相貌等等,因此她再次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她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其女权主义思想和同性恋倾向方面。但这位曾多次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发表了无数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著及众多小说、并提出了许多女性文学话语权利的作家却“拒绝承认她所持的‘女权主义’立场,甚至对‘女权主义’这一称谓都十分反感”(伍厚凯,1999,p. 321)。那么,她到底是不是女权主义者?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笔者以为,她的女权主义思想与她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下的社会大环境及早年所受的性侵害等密不可分。本文拟以多维视角透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渊源。笔者以为,伍尔夫之所以否认自己的女权主义立场,是因为任何文学作品一旦被贴上“主义”的标签,则和时代的政治背景休戚相关。而时代过去了,就意味着该作品也失去了其应有的光环。因此,几乎所有作家都不愿意其作品被冠以“主义”。伍尔夫也不例外。尽管她拒绝承认自己所持的“女权主义”立场,但她的小说却处处洋溢着饱满的女性意识。其处女作《远航》就漫画式地描绘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形象。她高谈阔论,风头甚劲,试图为女性争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但却处处以帝国的男性统治者和政客为楷模,潜意识里无法摆脱男权体制的控制。主人公这无奈的处境表明了作者的忧虑与彷徨,同时也启迪人们,妇女必须为争取权利而行动;《夜与日》运用了象征手法,“夜”代表女性,意指想象、情感和直觉,而“日”则代表男性,涵盖着对事实、理性和逻辑的崇尚。这一主题蕴涵了男女两性的对立互补,应相互融合的关系;在《雅各之室》里,作者凸现了男女两性之间无法协调的裂痕,也强调了两性之间的沟通无比重要;在《到灯塔去》中,兰萨姆夫妇的品质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性死板僵化,恪守逻辑,女性灵活敏锐,无所不思,体现了女性对事物及人际关系深刻的洞察力;在弥漫着幻想色彩的《奥兰多》中,主人公经历了400 多年之久的人世变幻,其性别也在沧海桑田般世事变迁中阴阳交替:他由起初的翩翩少年、王室宠臣转而变成了花容月貌的少妇,并创作了47 部作品。在这个身兼两性的人物身上,无疑寄托了伍尔夫对于性别的思索,也是值得后世女权主义者反复玩味的不可忽视的杰作。在《一间自己的房子》里,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美学思想,这部著作可谓其女权主义思想成熟的标志。她批评作家执着于自己的性别,都用自己头脑的单一侧面在思考与写作,便都不是自由的、完美的。她指出这既不能归咎于男人,也【作者简介】李利(1965-),女,陕西蒲城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英美文学。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多维透视75不能归咎于女人,应归罪于一切使人特别感觉到“性”的人以及他们所铸造的传统观念体系。她认为理想的艺术家应该是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兼容,两性交融才是优秀作品的创作源泉。从以上作品的题旨,我们不难看出,弗吉尼亚·伍尔夫无疑具有清醒的女权主义意识。虽然在以往的一些文学史中,她被认为是不食人间烟火、对政治漠不关心的唯美主义艺术家。然而,她的作品如《一间自己的房子》、《三基尼金币》、《论妇女与小说》、《论简·奥斯丁》及《空袭中的沉思》等却充分证明了她对妇女与文学及反男权战争的思考。她犀利的笔锋直指男权社会。她认为,男性撰写的历史使女性处于失语状态,阉割了女性作为人类的另一半的话语权;父权制使女性成为作家的道路举步维艰;相对于男性,妇女文学具有一些男人所无法企及的独特的品质;战争和男权有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女性品质则可以使人类避免自我毁灭的厄运。她将战争与男权联系起来,这独到的见解无疑表明她的性别立场。在纳粹炮声隆隆中,她以《三基尼金币》发布了独特的反战宣言。此后,她在给一名律师的信中反诘到:“难道不是父权制度使你们趋向战争吗?”她认为妇女天生具有和平、抚慰的特质,可以极大地缓解男人的攻击欲、狂妄和凶残。然而,“许多大门还对我们妇女关闭着,或者最多只是开启了一条小缝。”她还将家庭中的男权主义与政治上的法西斯主义关联起来:“众人的世界与自我的世界紧密联系,前者的暴政奴役衍化出后者的暴政与奴役。”在她看来,要解决战争问题首先得解决妇女问题。如果不解决男权统治下女性受教育和就业的问题,那么男性操纵世界的姿态便随时可能爆发战争。故而,她的《三基尼金币》“是那一时期批判上层人物和国家纠结在一起的纳粹精神的最激烈的作品”(S.M.Gilbert & S.Gubar,1985,p. 1225)。由此可见,伍尔夫以其言其行彰显了女权主义思想从萌芽到成熟的艰辛历程。她不断追求男女平等,渴望用一种双性同体的心灵进行创作。同时,她又肯定了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和明显的女性风格的存在。毋庸质疑,她是女权主义思想举足轻重的发轫者之一。她这一思想的形成根植于其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下的社会体制及早年所遭遇的性侵害。她出生于 19 世纪末期的一个知识贵族之家,貌美惊人,才华横溢,气质非凡。其家学可谓源远流长,家庭成员大都受过良好教育,从事法律、教育、写作或在政府部门担任公职。父亲莱斯利·斯蒂芬(1832-1904)是19 世纪的著名作家和编辑。姑妈卡罗琳·爱米丽亚打破世俗,终生未婚,写了许多著作宣传女权主义思想,对伍尔夫影响极大。另一位对她思想有所影响的女性是萨克雷的长女、莱斯利的前妻哈丽特的姐姐安妮·伊萨贝拉,伍尔夫亲切地称这位女作家、萨克雷著作编辑者、女权主义者为“安妮姨妈”。《夜与日》中的希尔伯里夫人即以其为原型。此外,伍尔夫受父母的影响根深蒂固,她反复申说对父母的回忆缠绕了自己终身。父亲正直、严格、富于理性和强烈的道德感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但他身上也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维多利亚时代1 是一个典型的男权中心社会,男性家长享有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父亲虽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正直善良的品德,但仍无法摆脱那个时代男性对女性的普遍态度:既温柔又严厉,既尊重又轻视,潜意识里具有对女性的君临统治欲。他理论上相信妇女受教育的重要性,但实际却把钱都花在男孩身上。伍尔夫从年幼时就非常愤慨于父亲把全部资金都提供给男孩的良好教育,而女孩却只能接受杂七杂八的家庭教师的仁慈施舍,这种愤慨之情正是形成她女权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而她母亲一生的奉献与所求也促使她反思女人的社会及家庭地位。她母亲是“一个美丽的19 世纪中产阶级的妇女”——“她似乎全面证实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行为的典范”2,即男权中心的社会规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女性,女性所承担的是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相当繁重的家庭经济事务的管理者。她称母亲这类女性为“房子里的天使”3,是男权社会观照下的产物。母亲也认为“服务,就是女性最高天性的完全实现”。她的反女权主义者思想更是令伍尔夫为女性哀其不幸,鸣其不平。伍尔夫也曾在要么接受命运的摆布要么奋起抗争的两难境地1 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女王(Victoria, 1819-1901)统治时期,即1837-1901。2 Hermione Lee, Virginia Woolf, 85.3 源于维多利亚时代一首描写理想家庭生活的流行诗歌,题目为《房子里的天使》,作者科文特里·帕特莫尔(Coventry Patmore,1823-1896)。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多维透视76中挣扎徘徊。比如她早年偷偷到父亲的书房广泛阅读的经历有时就让她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我,一个女人,有什么权利读所有这些由男人写出的东西?”(伍厚凯,1999,p. 29)。她对男性社会的这种怨羡情结实在是一时难以释怀,因此她文本中的女性人物大多也都怀有怨羡情结。所谓羡慕是人们对于具体的人或物的一种内心艳羡和仰慕,它唤起人的想象、幻想及仿效冲动;而怨恨则是一种内心的抱怨和仇恨,它激发嫉妒、报复或复仇的冲动。人们总是热切地羡慕着某种比自己优越和高级的人或物,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愈是羡慕却愈增怨恨,而愈是怨恨却愈增羡慕,从而导致一种怨恨与羡慕相互交织的深层体验心理。伍尔夫对于哥哥们能上大学、能和朋友自由通信探讨问题就羡慕至极,而这种羡慕就成了她更专注于阅读的直接契机,仿佛她正在同处于优势地位的兄弟们竞赛,同男权社会的教育制度进行着抗争。她的这种怨羡情结还表现在她对父亲的热爱与怨恨之中。她在1928 年11 月28 日的日记里这样写到:“今天是父亲的生日。他要是在世的话,就96 岁了,是的,今天96 岁:⋯⋯不过幸运的是没有。要是那样他的生命就会扼杀我的生命。会发生什么事呢?没有写作,没有作品——不可想象”(伍厚凯,1999,p. 33)。在母亲朱莉亚去世后,父亲的情感捕食便转而以儿女们为对象,她激愤地写到:“正是那个暴虐的父亲——那个苛刻的、暴烈的、做作的、佯装的、自怨自艾的、装聋作哑的、哀求的、时而可爱时而可恨的父亲——那时候统治着我。这就像和一头疯狂的野兽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伍厚凯,1999,p. 56)。从这些话语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她所受到的精神煎熬。此外,导致她女权主义思想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男性的严重的性侵犯。她6 岁时就受到两个异父兄长的猥亵,一直延续到她22 岁。这种“羞耻感”极大地影响和扭曲了她的人格建构过程。她害怕照镜子,“照镜子的羞耻感持续了我的终生”(伍厚凯,1999,p. 61)。她埋藏在潜意识里的那种对性的恐惧极大地危害了她的心理健康,严重毁损了她的完整人生。她早年的这种强烈的性屈辱体验,促使她深刻反思女性的生存状态。她在叙述受杰拉德尔的猥亵时,说自己当时曾感到难以言说的愤怒和厌恶。这种感觉使她清醒地意识到,承受来自男性的性凌辱和性压迫,乃是女性难以逃避的历史命运。对她而言,侵害她的男性不仅代表着男性霸权社会对女性的性压迫,而且体现了男性的傲慢虚荣和强烈的权利之欲、统治之欲。因此,所有这些经历纠结在一起就构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思想体系或艺术创作方面极其明晰的女权主义思想。她的小说创作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试图打破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格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及艺术表现手法书写了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她对女性社会的这种深刻透视奠定了其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开拓者的地位,其文学影响可谓经久不衰。同时,作为才思敏捷、文采斐然的女作家,她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痛苦,但她告别人世时那种宽厚而平和的胸怀,宁静而恬淡的心境,尊严而优雅的风度,是对她丰富而超然的人生态度的最好诠释,是只有渗透了生命之奥秘后方可达到的境界。总之,她的生命哲理、妇女创作文学观、双性同体思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等为人类在美学和文化领域的研究留下了无限的思索空间。参考文献:Jean Moorcraft Wilson. 1987. Virginia Woolf: Life and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31.S.M.Gilbert & S.Gubar. 1985.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terary by women: The tradition in English. New York, London: Norton,1225.林树明.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伍厚凯. 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张岩冰著,王岳川主编. 女权主义文论[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Dimensions of perspective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t ideology77LI LiAbstract: Virginia Woolf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pioneer as well as the predominant feminist critic,hence, the emergence of heated research on her and her works especially after the 1970s. The research in recentyears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her feminist stance and lesbian inclina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the formation of her in view of her family background, the then androcentric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sexualharassment that she endured very early in her life.Key words: Virginia Woolf; feminist ideology; family background; androcentric social environment; sexualharassment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0、【德】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书店1997年版。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4、【美】克拉夫:《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夏传位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25、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书店1998年版。2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等。

小妇人女性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的题目不仅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的核心内容,也是读者最先映入眼帘的内容。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国文学论文选题目录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美国文学论文选题目录(一) 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 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 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 6、 “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 7、 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 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 9、 《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 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 14、 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 15、 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 16、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心理冲突 17、浅析中西方喜剧文化---以《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为例 18、从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9、《瓦尔登湖》中自然主义的现实意义 20、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美国文学论文选题目录(二) 1、《红字》中海丝特白兰不理智的一面 2、《董贝父子》中的矛盾冲突 3、论文化不同对联想意义及翻译的影响 4、美国教育的衰弱 5、世纪欧洲移民对美国工业化的积极影响 6、朱丽叶之人物分析 7、主述理论在文学中的运用 8、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理论 9、英语语音简析及对提高初学者口语的指导 10、比较两种对于哈姆雷特复仇的评论 11、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12、英语的学与教 13、由美国年总统选举所想到的 14、论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关于《雾都孤儿》的赏析 15、论理智与情感之关系——对《理智与情感》的人物分析 16、入世对中国银行业的挑战 17、西进运动对美国的影响 18、史蒂芬?克拉申的听读假设和二语习得 19、艾巴辛格——犹太文化的守护者 20、二十世纪年代美国妇女运动的派别 美国文学论文选题目录(三) 1. 中印关系新纪元 2. 希兹克利夫的复仇 3. 弗洛伊德理论对美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4. 论萨姆一家人之“变形” 5. 亚伯拉罕林肯的民主思想初探 6. 评析《傲慢与偏见》的男主人公达西 7. 《简爱》的圣经情书 8. 库区三角浮出水面——万州、开县、云阳经济宏图 9. 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10. 浅析海明威笔下圣地亚哥与其它主人公之异同 11. 对嘉尔曼的偏见 12. 简爱——关于简爱的性格评论 13.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和希斯克力夫之间的苦痛恋情 14. 简评妥协——研究《傲慢与偏见》 15.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面面观 16. 试论简奥斯汀生活对其小说的影响 17. “真实的诺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简析“真人秀”的实质和本地化过程 18.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19. 《傲慢与偏见》的生命力 20. 平凡中的不平凡——《傲慢与偏见》 21. 萨皮尔沃夫理论 猜你喜欢: 1.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 2.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 3.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4. 浅谈英美文学论文 5.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Alcott prefaces Little Women with an excerpt from John Bunyan’s seventeenth-century work The Pilgrim’s Progress, an allegorical novel about leading a Christian life. Alcott’s story begins with the four March girls—Meg, Jo, Beth, and Amy—sitting in their living room, lamenting their poverty. The girls decide that they will each buy themselves a present in order to brighten their Christmas. Soon, however, they change their minds and decide that instead of buying presents for themselves, they will buy presents for their mother, Marmee. Marmee comes home with a letter from Mr. March, the girls’ father, who is serving as a Union chaplain in the Civil War. The letter inspires the girls to bear their burdens more cheerfully and not to complain about their poverty.On Christmas morning, the girls wake up to find books, probably copies of The Pilgrim’s Progress, under their pillows. Later that day, Marmee encourages them to give away their breakfast to a poor family, the Hummels. Their elderly neighbor, Mr. Laurence, whom the girls have never met, rewards their charitable activities by sending over a feast. Soon, Meg and Jo are invited to attend a New Year’s Party at the home of Meg’s wealthy friend, Sally Gardiner. At the party, Jo retreats to an alcove, and there meets Laurie, the boy who lives with Mr. Laurence. While dancing, Meg sprains her ankle. Laurie escorts the sisters home. The Marches regret having to return to their daily routine after the holiday festivities.Jo visits Laurie when he is sick, and meets his grandfather, Mr. Laurence. She inadvertently insults a painting of Mr. Laurence in front of the man himself. Luckily, Laurie’s grandfather admires Jo’s spunk, and they become friends. Soon, Mr. Laurence meets all the sisters, and Beth becomes his special favorite. Mr. Laurence gives her his deceased granddaughter’s piano.The girls have various adventures. Amy is caught trading limes at school, and the teacher hits her as punishment. As a result, Mrs. March withdraws her daughter from school. Jo refuses to let Amy go with her to the theater. In retaliation, Amy burns Jo’s manuscript, and Jo, in her anger, nearly lets Amy drown while ice-s-kating. Pretty Meg attends her friend Annie Moffat’s party and, after allowing the other girls to dress her up in high style, learns that appearances are not everything. While at the party, she hears that people think she intends to marry Laurie for his money.That year, the Marches form the Pickwick Club, in which they write a family newspaper. In the spring, Jo smuggles Laurie into one of the club meetings, and he becomes a member, presenting his new circle with a postbox. At the beginning of June, the Marches decide to neglect their housework. At the end of a lazy week, Marmee takes a day off too. The girls spoil a dinner, but everyone ends up laughing over it. One day, Laurie has English friends over, and the Marches go on a picnic with them. Later, Jo gets a story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One dark day, the family receives a telegram saying that Mr. March is sick in the hospital in Washington, D.C. Marmee goes to tend to him, and Jo sells her hair to help finance the trip. Chaos ensues in Marmee’s wake, for the girls neglect their chores again. Only Beth goes to visit the Hummels, and after one of her visits, she contracts scarlet fever from the Hummel baby. Beth teeters on the brink of death until Marmee returns. Meanwhile, Amy spends time at Aunt March’s house in order to escape the disease. Beth recovers, though not completely, and Mr. Brooke, Laurie’s tutor, falls in love with Meg, much to Jo’s dismay. Mr. Brooke and Meg are engaged by the end of Part One. Three years pass before Part Two begins. Mr. March is home from the war, and Laurie is nearly done with school. Soon, Meg marries and moves into a new home with Mr. Brooke. One day, Amy decides to have a lunch for her art school classmates, but poor weather ruins the festivities. Jo gets a novel published, but she must cut it down in order to please her publishers. Meanwhile, Meg struggles with the duties of keeping house, and she soon gives birth to twins, Demi and Daisy. Amy gets to go to Paris instead of Jo, who counted on the trip, because their Aunt Carroll prefers Amy’s ladylike behavior in a companion.Jo begins to think that Beth loves Laurie. In order to escape Laurie’s affections for her, Jo moves to New York so as to give Beth a chance to win his affections. There Jo meets Professor Bhaer, a poor German language instructor. Professor Bhaer discourages Jo from writing sensationalist stories, and she takes his advice and finds a simpler writing style. When Jo returns home, Laurie proposes to her, but she turns him down. Beth soon dies.Amy and Laurie reunite in France, and they fall in love. They marry and return home. Jo begins to hope that Professor Bhaer will come for her. He does, and they marry a year later. Amy and Laurie have a daughter named Beth, who is sickly. Jo inherits Plumfield, Aunt March’s house, and decides to turn it into a boarding school for boys. The novel ends with the family happily gathered together, each sister thankful for her blessings and for each other.

女性地位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0、【德】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书店,1997年版。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4、【美】克拉夫:《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夏传位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25、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书店1998年版。2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等。

前言:本文是对 UC Berkeley 语言学家 Robin Lakoff 在1972年发表的论文《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解析的文章,摘录了 Lakoff 在文中所提出的部分典型例子、结合她所处的时代/英文语境以及我自己所处的时代/中文语境的体验,进行解析、对比及延伸。

论文总体介绍: 这篇论文常被视为在社会语言学领域、讨论语言与性别关系的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之作,启发了往后至今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话题和观点。Lakoff 认为,当前在日常语言使用习惯中,有很多例子都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上被边缘化和不被作为独立个体重视(not being taken seriously)的情况,以及根深蒂固且可能无意识的性别歧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现象:

1. 女性使用的词语表达更显“琐碎”(trivial)。 2. 女性不被鼓励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用语(strong expression)。 3. 一些形容女性的词语需要被委婉语替代/美化(euphemism)。

另外,论文的论点和例子都是基于 Lakoff 自己的研究和生活观察,并没有统计数据做支撑(不过她也在论文开头论述了自己搜集素材和结论的合理性),同时我延伸的例子和讨论也是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因此不免有少虑和多虑的情况,但会尽量避免以偏概全。读者可斟酌接纳观点、或可直接通过评论和私信和我讨论。

Lakoff 首先提出了一个例子:女性通常比男性更能准确地区分并命名颜色,比如紫色里可以分紫色/淡紫色/薰衣草紫(purple/mauve/lavender)等等。我也举个很简单的生活例子——口红的颜色,大家就懂了。

像上图这样的段子很常见,一些男性朋友也常以此自黑。而Lakoff提到:

男性会认为能不能说准口红色号根本不重要(类似的例子包括衣服样式、花的种类等),而从这个词汇现象中反映的则是现实中比较普遍的认知偏见:女性会更专注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而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不应该让她们做决定(women are not expected to make decisions on important matters),包括商业层面、政治层面的决策等。

为什么说是偏见?因为这些“琐碎”的事情本身不一定是琐碎的,只是被男性认为是不重要的(因为与自己无关),然后冠以“不重要”的标签。久而久之,社会上就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女性很擅长处理那些琐碎的事务,就让她们干这个吧”——作为降低女性的地位、稳固自身群体地位的借口。

b 句采用了感情色彩比较强烈的用语(通常带粗话),相比之下 a 句的语气比较温和她表示,一般情况下的日常对话中,上面的 a 句更倾向于被认为是出自女性之口、b 句出自男性之口。虽然也有一些女性会习惯使用 b 类句,尤其是当下网络时代,但在面对面对话场景中女性使用 b 类句还是会或多或少被烙以“粗鲁”的印象,而人们对男性使用这类句子的容忍度会更高。

如果把上面两类用语简单分为“女性语言”和“男性语言”,我们会发现另一个现象:一部分女性会开始使用“男性语言”,但反过来,“女性语言”很少被男性使用。Lakoff 基于这个现象引申出:一些以往被男性主导的工作也开始有女性参与,但很少男性会主动去参与以往被女性主导的工作(如家庭主妇、护士)。这可能是因为:

在社会上掌握主导权的群体,他们的言行、观念会被其它群体所吸收接受,反过来却不成立。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如果想被尊重,需要“像男人一样强悍”、证明“我也能做男人做的事” ,而男性没有任何必要去理解女性群体、接纳她们的观点。

回到上面的两个例句,Lakoff 认为这也代表了一种看待男女性的态度的差异(尤其是对孩童):人们希望男孩能有“男子气概”、充满精神斗志(high spirits)、需要强硬一点,而希望女孩能更加温顺、贤惠。在交谈讨论的过程中,使用语气强烈、态度明确的用语,往往能更容易获得对方的注意。同样的,当一个人能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才能被别人重视(as a real individual in one's own right)。因此,这种在用语上的区别对待也更加巩固了在社会中男性的强势地位。

当一个常用的含贬义的单词或用语、或一个单词常被人联系到一些让人不安、尴尬的事物时,人们就会用一些 委婉词(euphemism) 去取代它/美化它,以便能让人们在公众场合放心地使用它。

其中“woman”这个词就是 Lakoff 提到的一个重要例子。在她观察到的、在英文的很多语境中,“lady”都会作为委婉词去替代 woman,她称 woman 常被联想到 housewife(家庭主妇)甚至是 broad(对女性的不尊称呼,相当于中文的“婆娘”),称呼 lady 比称呼 woman 听起来更有礼貌。

在中文语境也有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原本一个很正常的描述“妇女节”,近年来被很多花里胡哨的“女神节/女王节”的称呼取代。主要原因应该还是在于“妇女”这个词常与已婚女性、家庭主妇、年长女性等概念挂钩(即使本来的定义是“14岁以上的女性”)。

我不清楚这个趋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我知道商业市场是其中一大推力。通过对妇女节再包装,冠以女王女神等时尚的名头,本来“平平无奇”的、赞扬女性社会贡献的日子,摇身一变成为电商狂欢节。事实上,很多女性也吃这一套,觉得这种称呼的变化是美化了自己的形象,也让这个日子更加被重视。

但真的是这样吗?委婉语确实可以让人更舒服地去谈论一个事物/概念,但也很容易让人忽视这个事物原本的意义,因为越来越少人谈论它。而世界范围内大部分有关女性权益的组织、官方定义等都以“妇女(woman)”为准,包括妇女联合会、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 等。如果我们都把“妇女”贬义化,避而不谈,那么女性就更有可能被随意定义了。

妇女这个词不被正视,很容易导致女性权益不被正视; 对妇女节的商业包装,很容易导致女性被商业化和物化。

所以可以发现,今年电商平台有关“女神节”的logo或装饰都没以往显眼(上面以及下面的截图已经是个二级页面了),或者直接改为“3·8节”。

另外,Lakoff 也指出了 woman 的另一个委婉语 girl,通常是用作讨好女性、说她们很年轻。 在中文语境里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祝福女性生日快乐时会习惯祝福“年年十八”、“永葆青春”之类的,一些女性自己生日时也会说“又一个18岁生日”。而在偏正式的环境里(比如办公环境),“我们办公室的一个女生/女孩......”,这两种称呼都很正常,但很少会出现“我们办公室的一个男孩......”这样的用法。

形容女性年轻,本身没什么问题,但要知道,“年轻”本身也容易让人联系到“不成熟”、“没担当”等特征。如果过分强调女性都是年轻的,就很容易形成女性都不成熟的刻板印象。

在 Lakoff 37页的论文里,还有很多其它语言现象的例子,能够说明女性在社会的地位是不受重视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对每个用语都锱铢必较,或者说要求人们一个个纠正,因为这只是人们在认知层面、社会层面就已经形成的固有思维(对女性地位的不重视)的具体表现,之一。正如 Lakoff 论文结尾所说的:

最重要的还是让人们意识到不公真实存在、广泛存在(这也是这篇论文和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重新好好地思考导致不公的原因,重新去了解、认识女性,而不是沿用父权社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那套观念(包括部分女性也无意识地把自己套到了这些观念里)。引用【My Fair Lady】里的一句台词:

同样的,女性在我们眼中是怎样的,取决于我们以何种态度看待她们。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0、【德】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书店1997年版。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4、【美】克拉夫:《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夏传位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25、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书店1998年版。2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等。

和同性恋倾向方面。本文拟从她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秩序及她幼年遭遇的性侵害来透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渊源。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家庭环境;男权统治;性侵害弗吉尼亚·伍尔夫堪称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一,不仅因其以《到灯塔去》、《海浪》等作品扬起了意识流的风帆,而且还以《一间自己的房子》吹响了女权主义的号角。但在四、五十年代,英国文学评论界却对她颇有微词。从70 年代以来,在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又涌起了一股对她重新研究的热浪,人们研究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她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及其文学评论,甚至有人研究她的“发疯”、癖好、相貌等等,因此她再次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她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其女权主义思想和同性恋倾向方面。但这位曾多次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发表了无数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著及众多小说、并提出了许多女性文学话语权利的作家却“拒绝承认她所持的‘女权主义’立场,甚至对‘女权主义’这一称谓都十分反感”(伍厚凯,1999,p. 321)。那么,她到底是不是女权主义者?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笔者以为,她的女权主义思想与她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下的社会大环境及早年所受的性侵害等密不可分。本文拟以多维视角透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渊源。笔者以为,伍尔夫之所以否认自己的女权主义立场,是因为任何文学作品一旦被贴上“主义”的标签,则和时代的政治背景休戚相关。而时代过去了,就意味着该作品也失去了其应有的光环。因此,几乎所有作家都不愿意其作品被冠以“主义”。伍尔夫也不例外。尽管她拒绝承认自己所持的“女权主义”立场,但她的小说却处处洋溢着饱满的女性意识。其处女作《远航》就漫画式地描绘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形象。她高谈阔论,风头甚劲,试图为女性争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但却处处以帝国的男性统治者和政客为楷模,潜意识里无法摆脱男权体制的控制。主人公这无奈的处境表明了作者的忧虑与彷徨,同时也启迪人们,妇女必须为争取权利而行动;《夜与日》运用了象征手法,“夜”代表女性,意指想象、情感和直觉,而“日”则代表男性,涵盖着对事实、理性和逻辑的崇尚。这一主题蕴涵了男女两性的对立互补,应相互融合的关系;在《雅各之室》里,作者凸现了男女两性之间无法协调的裂痕,也强调了两性之间的沟通无比重要;在《到灯塔去》中,兰萨姆夫妇的品质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性死板僵化,恪守逻辑,女性灵活敏锐,无所不思,体现了女性对事物及人际关系深刻的洞察力;在弥漫着幻想色彩的《奥兰多》中,主人公经历了400 多年之久的人世变幻,其性别也在沧海桑田般世事变迁中阴阳交替:他由起初的翩翩少年、王室宠臣转而变成了花容月貌的少妇,并创作了47 部作品。在这个身兼两性的人物身上,无疑寄托了伍尔夫对于性别的思索,也是值得后世女权主义者反复玩味的不可忽视的杰作。在《一间自己的房子》里,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美学思想,这部著作可谓其女权主义思想成熟的标志。她批评作家执着于自己的性别,都用自己头脑的单一侧面在思考与写作,便都不是自由的、完美的。她指出这既不能归咎于男人,也【作者简介】李利(1965-),女,陕西蒲城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英美文学。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多维透视75不能归咎于女人,应归罪于一切使人特别感觉到“性”的人以及他们所铸造的传统观念体系。她认为理想的艺术家应该是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兼容,两性交融才是优秀作品的创作源泉。从以上作品的题旨,我们不难看出,弗吉尼亚·伍尔夫无疑具有清醒的女权主义意识。虽然在以往的一些文学史中,她被认为是不食人间烟火、对政治漠不关心的唯美主义艺术家。然而,她的作品如《一间自己的房子》、《三基尼金币》、《论妇女与小说》、《论简·奥斯丁》及《空袭中的沉思》等却充分证明了她对妇女与文学及反男权战争的思考。她犀利的笔锋直指男权社会。她认为,男性撰写的历史使女性处于失语状态,阉割了女性作为人类的另一半的话语权;父权制使女性成为作家的道路举步维艰;相对于男性,妇女文学具有一些男人所无法企及的独特的品质;战争和男权有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女性品质则可以使人类避免自我毁灭的厄运。她将战争与男权联系起来,这独到的见解无疑表明她的性别立场。在纳粹炮声隆隆中,她以《三基尼金币》发布了独特的反战宣言。此后,她在给一名律师的信中反诘到:“难道不是父权制度使你们趋向战争吗?”她认为妇女天生具有和平、抚慰的特质,可以极大地缓解男人的攻击欲、狂妄和凶残。然而,“许多大门还对我们妇女关闭着,或者最多只是开启了一条小缝。”她还将家庭中的男权主义与政治上的法西斯主义关联起来:“众人的世界与自我的世界紧密联系,前者的暴政奴役衍化出后者的暴政与奴役。”在她看来,要解决战争问题首先得解决妇女问题。如果不解决男权统治下女性受教育和就业的问题,那么男性操纵世界的姿态便随时可能爆发战争。故而,她的《三基尼金币》“是那一时期批判上层人物和国家纠结在一起的纳粹精神的最激烈的作品”(S.M.Gilbert & S.Gubar,1985,p. 1225)。由此可见,伍尔夫以其言其行彰显了女权主义思想从萌芽到成熟的艰辛历程。她不断追求男女平等,渴望用一种双性同体的心灵进行创作。同时,她又肯定了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和明显的女性风格的存在。毋庸质疑,她是女权主义思想举足轻重的发轫者之一。她这一思想的形成根植于其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下的社会体制及早年所遭遇的性侵害。她出生于 19 世纪末期的一个知识贵族之家,貌美惊人,才华横溢,气质非凡。其家学可谓源远流长,家庭成员大都受过良好教育,从事法律、教育、写作或在政府部门担任公职。父亲莱斯利·斯蒂芬(1832-1904)是19 世纪的著名作家和编辑。姑妈卡罗琳·爱米丽亚打破世俗,终生未婚,写了许多著作宣传女权主义思想,对伍尔夫影响极大。另一位对她思想有所影响的女性是萨克雷的长女、莱斯利的前妻哈丽特的姐姐安妮·伊萨贝拉,伍尔夫亲切地称这位女作家、萨克雷著作编辑者、女权主义者为“安妮姨妈”。《夜与日》中的希尔伯里夫人即以其为原型。此外,伍尔夫受父母的影响根深蒂固,她反复申说对父母的回忆缠绕了自己终身。父亲正直、严格、富于理性和强烈的道德感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但他身上也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维多利亚时代1 是一个典型的男权中心社会,男性家长享有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父亲虽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正直善良的品德,但仍无法摆脱那个时代男性对女性的普遍态度:既温柔又严厉,既尊重又轻视,潜意识里具有对女性的君临统治欲。他理论上相信妇女受教育的重要性,但实际却把钱都花在男孩身上。伍尔夫从年幼时就非常愤慨于父亲把全部资金都提供给男孩的良好教育,而女孩却只能接受杂七杂八的家庭教师的仁慈施舍,这种愤慨之情正是形成她女权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而她母亲一生的奉献与所求也促使她反思女人的社会及家庭地位。她母亲是“一个美丽的19 世纪中产阶级的妇女”——“她似乎全面证实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行为的典范”2,即男权中心的社会规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女性,女性所承担的是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相当繁重的家庭经济事务的管理者。她称母亲这类女性为“房子里的天使”3,是男权社会观照下的产物。母亲也认为“服务,就是女性最高天性的完全实现”。她的反女权主义者思想更是令伍尔夫为女性哀其不幸,鸣其不平。伍尔夫也曾在要么接受命运的摆布要么奋起抗争的两难境地1 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女王(Victoria, 1819-1901)统治时期,即1837-1901。2 Hermione Lee, Virginia Woolf, 85.3 源于维多利亚时代一首描写理想家庭生活的流行诗歌,题目为《房子里的天使》,作者科文特里·帕特莫尔(Coventry Patmore,1823-1896)。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多维透视76中挣扎徘徊。比如她早年偷偷到父亲的书房广泛阅读的经历有时就让她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我,一个女人,有什么权利读所有这些由男人写出的东西?”(伍厚凯,1999,p. 29)。她对男性社会的这种怨羡情结实在是一时难以释怀,因此她文本中的女性人物大多也都怀有怨羡情结。所谓羡慕是人们对于具体的人或物的一种内心艳羡和仰慕,它唤起人的想象、幻想及仿效冲动;而怨恨则是一种内心的抱怨和仇恨,它激发嫉妒、报复或复仇的冲动。人们总是热切地羡慕着某种比自己优越和高级的人或物,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愈是羡慕却愈增怨恨,而愈是怨恨却愈增羡慕,从而导致一种怨恨与羡慕相互交织的深层体验心理。伍尔夫对于哥哥们能上大学、能和朋友自由通信探讨问题就羡慕至极,而这种羡慕就成了她更专注于阅读的直接契机,仿佛她正在同处于优势地位的兄弟们竞赛,同男权社会的教育制度进行着抗争。她的这种怨羡情结还表现在她对父亲的热爱与怨恨之中。她在1928 年11 月28 日的日记里这样写到:“今天是父亲的生日。他要是在世的话,就96 岁了,是的,今天96 岁:⋯⋯不过幸运的是没有。要是那样他的生命就会扼杀我的生命。会发生什么事呢?没有写作,没有作品——不可想象”(伍厚凯,1999,p. 33)。在母亲朱莉亚去世后,父亲的情感捕食便转而以儿女们为对象,她激愤地写到:“正是那个暴虐的父亲——那个苛刻的、暴烈的、做作的、佯装的、自怨自艾的、装聋作哑的、哀求的、时而可爱时而可恨的父亲——那时候统治着我。这就像和一头疯狂的野兽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伍厚凯,1999,p. 56)。从这些话语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她所受到的精神煎熬。此外,导致她女权主义思想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男性的严重的性侵犯。她6 岁时就受到两个异父兄长的猥亵,一直延续到她22 岁。这种“羞耻感”极大地影响和扭曲了她的人格建构过程。她害怕照镜子,“照镜子的羞耻感持续了我的终生”(伍厚凯,1999,p. 61)。她埋藏在潜意识里的那种对性的恐惧极大地危害了她的心理健康,严重毁损了她的完整人生。她早年的这种强烈的性屈辱体验,促使她深刻反思女性的生存状态。她在叙述受杰拉德尔的猥亵时,说自己当时曾感到难以言说的愤怒和厌恶。这种感觉使她清醒地意识到,承受来自男性的性凌辱和性压迫,乃是女性难以逃避的历史命运。对她而言,侵害她的男性不仅代表着男性霸权社会对女性的性压迫,而且体现了男性的傲慢虚荣和强烈的权利之欲、统治之欲。因此,所有这些经历纠结在一起就构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思想体系或艺术创作方面极其明晰的女权主义思想。她的小说创作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试图打破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格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及艺术表现手法书写了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她对女性社会的这种深刻透视奠定了其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开拓者的地位,其文学影响可谓经久不衰。同时,作为才思敏捷、文采斐然的女作家,她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痛苦,但她告别人世时那种宽厚而平和的胸怀,宁静而恬淡的心境,尊严而优雅的风度,是对她丰富而超然的人生态度的最好诠释,是只有渗透了生命之奥秘后方可达到的境界。总之,她的生命哲理、妇女创作文学观、双性同体思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等为人类在美学和文化领域的研究留下了无限的思索空间。参考文献:Jean Moorcraft Wilson. 1987. Virginia Woolf: Life and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31.S.M.Gilbert & S.Gubar. 1985.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terary by women: The tradition in English. New York, London: Norton,1225.林树明.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伍厚凯. 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张岩冰著,王岳川主编. 女权主义文论[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Dimensions of perspective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t ideology77LI LiAbstract: Virginia Woolf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pioneer as well as the predominant feminist critic,hence, the emergence of heated research on her and her works especially after the 1970s. The research in recentyears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her feminist stance and lesbian inclina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the formation of her in view of her family background, the then androcentric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sexualharassment that she endured very early in her life.Key words: Virginia Woolf; feminist ideology; family background; androcentric social environment; sexualharassment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