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杂志

发布时间:

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杂志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学新见》英国 ISSN: 1369-5274, 1998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8.005。著名微生物学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刊载本学科的研究成果、新进展评论、重要参考资料评注和文献题录。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酶与微生物技术》美国 ISSN:0141-0229,1979年创刊,全年1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705,2005年EI收录227篇。刊载生物技术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专利和文献摘要。报道相关的经济、规章和法律信息。 Food Chemistry《食品化学》英国 ISSN:0308-8146,1976年创刊,全年1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811。发表原始论文,内容包括食品化学分析,化学添加剂与毒素,与微生物、感觉、营养、生理有关的食品化学,食物加工与贮藏中分子结构的变化,农药对食品的影响,食品工程与技术的化学质量等。 Food Microbiology《食品微生物学》英国 ISSN:0740-0020,1983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592。刊载食品微生物学方面的论文、评论、会议报告、简讯和书评,涉及食品中微生物检验的新方法、食品中微生物的发生学与生物化学、食品防腐剂、食品包装系统、食品损坏与安全、发酵食品、食品佐料和食品酶等。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国际食品微生物学杂志》荷兰 ISSN:0168-1605,1984年创刊,全年2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499。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和国际食品微生物学与卫生委员会机关刊物。刊载食品微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快报、述评及书评,涉及食品微生物学和安全性、食品质量和可接受性,以及相关的细菌学、免疫学、真菌学、寄生虫学、病毒学等。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杂志》荷兰 ISSN:1389-1723,1923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0.948, 2005年EI收录211篇。1998年前刊名为Journal of Fermentation and Bioengineering,原为日本发酵技术学会出版的《发酵学和生物工程杂志》。1999年该学会改名后,刊物随之改名。刊载生物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生物化学工程、食品技术和微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论文、札记、评论和文摘。 Journal of Fermentation and Bioengineering《发酵和生物工程杂志》荷兰 ISSN:1389-1723,1923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1998年后名为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原为日本发酵技术学会出版的《发酵学和生物工程杂志》。1999年该学会改名后,刊物随之改名。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0.948,2005年EI收录211篇。刊载生物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生物化学工程、食品技术和微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论文、札记、评论和文摘。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微生物学方法杂志》荷兰 ISSN:0167-7012,1983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297。刊载微生物学研究与测定方法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评论。内容涉及微生物的遗传学、生理学及新陈代谢,食品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环境与应用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真菌学,原生动物学,藻类学,医学与兽医微生物学等(病毒学与免疫学除外)。 Microbes and Infection《微生物与感染》法国 ISSN:1286-4579,1999年创刊,全年15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3.154。主要刊载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主机(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 还朊病毒);当地感染的器官和组织的反应,包括本地及免疫病理;传染性疾病动物模型,包括防微生物非哺乳动物生物体;疫苗开发;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 Microbial Pathogenesis《微生物病原学》英国 ISSN:0882-4010,1986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303。发表人和动物传染病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原始论文、评论和札记,涉及病原学、毒性因素、寄生感染与抵抗、免疫机理学、遗传学、病原体、原核膜机体、原生动物等。 Process Biochemistry《生化工艺》英国 ISSN:0032-9592,1966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796。刊载微生物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医药、能源、污染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论文,报道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和国际会议的消息。 Research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研究》法国 ISSN:0923-2508,1886年创刊,全年10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426。历史悠久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刊载有关基础微生物学、生理学和微生物遗传学、生态学、应用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细菌学和医学真菌学等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不包括病毒学和免疫学方面的内容。 Toxicon《毒素》英国 ISSN:0041-0101,1962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255。刊载动植物组织和微生物肌体衍生毒素方面的研究论文。 Trends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趋势》英国 ISSN:0966-842X,1992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6.648。刊载传染病毒研究的讨论、评论及进展新闻和书评,涉及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生物技术和进化论等领域。 Veterinary Microbiology《兽医微生物学》荷兰 ISSN:0378-1135,1976年创刊,全年2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175。刊载家畜和家禽等动物微生物疾病的病源、病因、免疫、传染、预防、治疗、控制和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简讯和书评

微生物学通报是核心的,相对而言自然是微生物学通报要好些,不过如果发表这个难度是有一定的啊中国科学院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微生物学会主编:何忠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内B401室邮政编码:100101电话:电子邮件:国际标准刊号:ISSN 0253-2654国内统一刊号:CN 11-1996/Q邮发代号:2-817单价:48.00定价:576.00获奖情况1992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1992年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国内外数据库收录中国《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ProQeust数据库》中国《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中国《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微生物学杂志主办单位:辽宁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 辽宁省微生物学会 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主编:张忠泽地址: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龙山街四段820号邮政编码:122000电话: 2976840电子邮件: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7021国内统一刊号:CN 21-1186/Q邮发代号:8-142单价:25.00定价:150.00获奖情况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核心期刊国内外数据库收录中国《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微生物学杂志是核心期刊。

《微生物学杂志》创办于1978年,是由辽宁省科学技术厅主管,中国微生物学会、辽宁省微生物学会、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期刊。

《微生物学杂志》的主要栏目有“大家专版”、“研究报告”、“专题论述”、“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教学与研究”、“专题译述”、“论文摘要”、“产品推广”、“技术讲座”、“成果与产品信息”及“会议简讯”等刊。

《微生物学杂志》的读者对象为中国国内外科研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企业人士、医生及生物学爱好者。

《微生物学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录期刊。

被《化学文摘》(CA)、《英联邦农业文摘》(CAB)、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等中国国内外检索刊物摘引和收录。

微生物学杂志

1、 文稿要求内容精练、论点明确、数据可靠、行文流畅,“研究报告”、“综述”一般在3500字(2版)最多不超过3版(包括图、表)。英文摘要和英文题目必须是中文的译文(中文150~300字,外文不超过250个实词)、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作者单位及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实验与技术”、“研究简报”要附英文题目及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单位名称;“论文摘要”等文章一般在1000字以内。2、 来稿请提供激光打印稿一式两份(A4纸小4号通栏打印,作者自留副本),并附作者工作单位证明介绍信。稿件须注明联系人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第一作者个人信息(性别、职称、所获学位、现研究方向等),以便处理稿件时能及时与作者联系。3、 文中所用计量单位及符号均按近期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书写,非许用单位,务请换算成许用单位。来稿务必做到清稿定稿。稿件中的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的字母、数码、符号,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容易混淆的字母、符号等在首次出现时,请用铅笔注明。4、 文中插图随文排(先见文,后见图)。曲线图一律要求电脑绘制;照片必须黑白分明,影像清楚,如是显微镜或电镜照片应注明倍数。文中画一方框,表明其插图位置,并将图题、图注写在方框下,图及照片大小一般不超过45mm×65mm;同一稿件图及照片尺寸尽可能相同,不用圆形照片;图片实际宽度(指印出后的横向长度,包括坐标轴的刻度值名称等在内)一般不超过70mm;特殊情况不超过125mm。图中文字、数字和符号应与正文一致,图题、表题(包括图表内项目)要注明英文。5、 论文第1页注脚处,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并附课题号及受资助情况(各种科技发展基金、科技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资助等,务必注明项目编号)及第一作者姓名、性别、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等情况。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具有前沿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优秀论文将优先发表,并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本刊发表的论文,凡涉及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者,请及时与本刊联系,提供获奖复印件或单位证明。6、 参考文献仅限于公开发表的且是主要和最新的(最好近3年的),其排列顺序不分文种按论文中引用文献次序列出。研究报告限10篇以内,进展与综述限15篇以内。文献必须注明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著录如下:专著(书):著者(前3名,3名以上加“等”,下同).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讫页.期刊:著者.题(篇)名.刊名,出版年,卷(期):起讫页.会议录 论文集 论文汇编:著者.题(篇)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讫页.科学技术报告:著者.题(篇)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讫页.7、 为传播作者的学术思想和成果,本刊发表的文章均被认为已获得作者无稿酬提供情报检索期刊摘录转载的许可。8、 来稿需附单位介绍信、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及电子信箱。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删改,一年刊登期内切勿一稿两投,稿件不退,请自留底稿。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同地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录用。9、 来稿或订阅请邮局汇款寄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龙山街四段820号《微生物学杂志》编辑部;亦可银行汇款至工行朝阳市燕都支行,务必注明联系人姓名。

问题一:微生物学通报初审有不需要修搞的吗 各位: 写了篇文章,想投稿微生物学通报,想问一下这个期刊是不是核心期刊?一般的版面费是多少?审稿需要多长时间?一般什么时候能得到录用通知?这个期刊的水平怎么样?急求!谢谢 举报删除此信息 ellieyin (站内联系TA) 我学姐投过 说一个月审稿 euteamo (站内联系TA) 是中科院微生物所的杂志,很规范,要求也较严格,建议回复提问时注明引用,是货真价实的核心期刊,不过没微生物学报级别高,如果感觉不错的话,改投后者更佳,我五年前投了一稿,审稿2个月左右, gl19860312 (站内联系TA) 微生物学通报,是核心期刊 一般的版面费是200 或者250 期刊主页上面有 审稿国内一般要30天左右 收到录用通知 从投稿到接受一般2 3个月 这个期刊的水平 很不错 核心期刊 awvc (站内联系TA) journals.im.ac/wswxtb/ch/index.aspx 五、发表费和稿费 论文一经录用,将在发表前根据版面收取一定的发表 费(200 元/面,彩图另加500 元,不计数量),并酌付稿酬 (50 元/面)。期刊出版后给每篇文章的作者寄送2 本样刊。 编辑部会及时开据发票、并以挂号信邮寄给作者。 编辑部会留有发票的复印件、并保留3 个月,逾期编辑 部将不再负责提供任何收据。 六、联系方式 地址: (100101)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 号中科院微 生物所内 awvc (站内联系TA) 投稿方式 我刊现已启用远程投稿系统,投稿时请登陆我刊新网址journals.im.ac/wswxtb,首次远程投稿需要先注册,然后按照您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点击稿件管理―投稿,按照提示提交您的稿件,作者必须在网站投.doc格式的电子稿,添加行号,图与文字编好页码、图号后合成一个文件上传。凡不符合要求〈书写要求〉的文稿,本刊恕不受理。 本刊所有通知会同时发给投稿作者和通讯作者(能对稿件负责的人,导师或课题负责人),所以注册和投稿时请务必正确填写其E-mail邮箱;必要时编辑会通过电话联系作者,所以投稿作者或第一作者最好填写手机号以确保及时联系。 我们收到贵稿后一般会在当日或次日(节假日除外)给您发去“收稿回执”;通过编辑部内审后您将收到“审理费通知单”,请您根据要求补寄150元审理费。 作者网上注册流程: 首先登录我刊网址journals.im.ac/wswxtb,点击页面左上方作者稿件查询下的〔注册〕,在出现的页面中逐一填写个人信息,标有*输入项为必填项,输入完成后点击页面下方的〔注册〕,系统会提示:“注册成功! 点此登录本系统!” 注册和投稿时若出现问题,请及时联系编辑部(Tel: ; E-mail: [email protected] ),我们会在第一时......>> 问题二:微生物学报和微生物学通报哪个好? 在国内来说都挺牛的,都是中科院主办的。个人认为微生物学报更好一些 问题三:微生物就业前景怎么样?就业方向如何 基础微生物主要包括基础微生物和应用微生物。 学基础微生物的,基本就是去研究所和大学,但是这个要坚持念完博士,不然还是要和应用微生物的竞争。 学应用的就业包括,发酵工程相关的行业(啤酒、酸奶等),防疫检测部门,生物制药等等,不一而足,还是很广阔的。 问题四:微生物学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微生物专业的毕业生,可对口的工作类型有:酿造、发酵、制药、质检、作物改良、食品生产、生物技术公司、科研单位等,应该说就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问题五:微生物的发展前景 微生物学前景 一、微生物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中的作用 人所共知,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多种危机,诸如粮食危机、能源匮乏、资源紧缺、生态恶化和人 *** 炸等。人类进入21世纪后,将遇到从利用有限的矿物资源时代过渡到利用无限的生物资源时代而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由于微生物细胞不仅是一个比面值(specificsurface)大、生化转化能力强、能进行快速自我复制的生命系统,而且它们还具有物种、遗传、代谢和生态类型的多样性,使得它们能够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现分述如下。 (一)微生物与粮食 粮食生产是全人类生存中至关重要的大事。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改进作物特性(如构建固氮植物)、促进粮食增产、防治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止粮食霉腐变质以及把多余粮食转化为糖、单细胞蛋白、各种饮料和调味品等方面,都可大显身手。 (二)微生物与能源 当前,化石能源日益枯竭问题正在严重地困扰着世界各国。微生物在能源生产上有其独特的优点:①把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纤维素转化成乙醇。据估计,我国年产植物秸秆多达5~6亿吨,如将其中的10%进行水解和发酵,就可生产燃料酒精700~800万吨,余下的糟粕仍可作饲料和肥料,以保证土壤中钾、磷元素的正常供应。目前已发现有高温厌氧菌例如Closiridiumthermocellum(热纤梭菌)等能直接分解纤维素产生乙醇。②利用产甲烷菌把自然界蕴藏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生物量”(biomass)转化成甲烷。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利生态、利子孙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措施。③利用光合细菌、蓝细菌或厌氧梭菌类等微生物生产“清洁能源”――氢气。④通过微生物发酵产气或其代谢产物来提高石油采收率。⑤研究微生物电池并使之实用化。 (三)微生物与资源 微生物能将地球上永无枯竭之虞的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转化成各种化工、轻工和制药等工业原料。这些产品除了传统的乙醇、丙酮、丁醇、乙酸、甘油、异丙醇、甲乙酮、柠檬酸、乳酸、苹果酸、反丁烯二酸和甲叉丁二酸等外,还可生产水杨酸、乌头酸、丙烯酸、己二酸、丙烯酰胺、癸二酸、长链脂肪酸、长链二元醇、2,3-丁二醇、γ-亚麻酸油和聚羟基丁酸酯(PHB),等等。由于发酵工程具有代谢产物种类多、原料来源广、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和环境污染少等优点,故必将逐步取代目前需高温、高压、能耗大和“三废”严重的化学工业。 微生物在金属矿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独特的作用。第九章中已述及的细菌沥滤技术,就可把长期以来废弃的低品位矿石、尾矿、矿渣中所含的铜、镍、铀等十余种金属不断溶解和提取出来,变成新的重要资源。 (四)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方面可利用微生物的地方甚多:①利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杀虫剂或农用抗生素来取代会造成环境恶化的各种化学肥料或化学农药;②利用微生物生产的PHB制造易降解的医用塑料制品以减少环境污染;③利用微生物来净化生活污水和有毒工业污水;④利用微生物技术来监察环境的污染度,例如用艾姆氏法检测环境中的“三致”物质,利用EMB培养基来检查饮水中的肠道病原菌等。 (五)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因为各种传染病构成了人类的主要疾病,而防治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又是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药物,尤其是抗生素。自从遗传工程开创以来,进一步扩大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范围和品种,使昔日只由动物才能产生的胰岛素、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高效药物纷纷转向由“工程菌”来生产。与人类生殖、避孕等密切相关的甾体激素类药物也早已从化工生产方式转向微生物生物转化......>> 问题六:微生物菌种怎么选择啊? 市面上有很多微生物制剂的菌种,多种多样,造成在选择上产生很大困惑,下边是选择菌种的方法: 1、微生物菌种选择 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不同动物种类对菌种的要求不同,同一菌株用于不同动物,产生的效果差异也较大。使用时一定要掌握菌种的特性和功效,选择不当起不到应有效果,反而会破坏原有菌群,甚至引发疾病 2、微生物菌种应用时间 微生物制剂应用要从子畜开始使用,以保证有益菌优先定植。因为制剂进入体内后要有一段时间进行微生物菌群调整才能定植下来。 一般认为,乳酸菌类在各种动物的各阶段添加均较好,芽孢杆菌类在生长期添加较好,在幼龄期可以添加;曲霉菌类在幼龄期,水产动物全期不必添加;酵母菌类在生长期不必添加;在水产动物养殖中,以改善水质为目的时,可将微生物制剂或光合细菌直接洒于水中。 3、微生物菌种添加方式 一般粉状饲料添加微生物制剂效果较好,颗粒饲料和膨化饲料在加工过程中的高温可造成10%~30%的芽孢杆菌,90%以上的肠球菌以及99%以上的酵母失活,而乳酸杆菌几乎全部被杀灭。因此,在颗粒饲料中要使用耐热,耐挤压的芽孢杆菌制剂。乳酸菌不耐高温,应采用冻干后包被或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制成的乳酸菌制剂。使用时最好采用饮水方式,以利于乳酸菌优先粘附于肠壁。 4、微生物菌种剂量与浓度 微生物制剂中必须含有相当数量的活菌才能达到效果。当进入动物肠道食糜中外源菌数大于1000万个每克时,都会对肠道内原有菌群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微生物制剂在产品中活菌数含量为10亿~20亿每克时效果最佳。 我国正式批准生产的微生物制剂中规定每克芽孢杆菌含量要多于5亿个。以酵母菌产品为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活菌数从每克几亿到200亿不等,在选择是要认真鉴别。 5、微生物菌种抗生素的影响 细菌类的微生物制剂对抗生素敏感,不宜与抗生素同时使用,使用微生物制剂的前后二天应停止使用抗生素。最好先用抗菌药物清理肠道,为益生菌的定植和繁殖扫除障碍,然后再饲喂微生物制剂,可提高使用效果。酵母菌类属于真核生物,生物学活性与细菌完全不同,对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一些抗菌剂有天然抗性,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6、微生物菌种保存条件和期限 微生物制剂均为活菌制剂,由于大多数菌种在饲料加工、运输中容易失活,应用中要注意保存期限。通常微生物制剂应密封保存于阴凉避光处,储存时间不宜过长,有效期一般为一年左右,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活菌数量不断减少。厌氧菌类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死亡,有的产品对其进行了包被或真空包装处理,应在打开包装后规定的时间内用完。酵母类属于兼性厌氧菌,可以保存较长时间。芽孢杆菌类有效期比其他类型长,可达2年左右。 问题七:学哥,学姐们请问江南大学微生物学怎么样,难考吗 楼主,您好,江南大学的微生物学专业在比南大的知名度高,所以相对来说肯定考江南大学的,以后毕业就业相对也好一点。

《微生物学报》杂志是基础性、高科技学术刊物,是以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技术创新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新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微生物学报》是我国微生物学领域综合性学报级期刊和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文摘刊物和数据库收录,是我国最早被世界最大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ARS”作为医学主题词标引的五个中文期刊之一,发行和交换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被评为优秀科技期刊,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好评。

微生物生态学杂志

1,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生态的第一时间下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心位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到生物,也可应用于人类,人类所从事的活动 定义 生态生态(Ecology)这个词是来自希腊OIKOS,意思是“家”或“栖息地”。说到这个词的含义,生态科学的生活环境。 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内的德国博物学家E·海克尔于1866年,在他们的“普通生物形态学”(Generelle Morphologie德Organismen)一书首先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动物机体和其他植物群和动物群之间的互惠或敌对关系。自那以后,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背景,不同学者对生态的不同定义,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1927年)生态“研究生物(动物和植物),以及如何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科学以及为什么他们“,指出,生态是”自然历史科学的生活。 “澳大利亚:生态学家Andrewartha(1954)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丰富的科学。美国生态学家E? P?奥德姆(1956,1997)采用了全新的“生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是科学的定义,生??态是一个”全面的研究,生物和物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科学。 “中国生态学会马世骏(1980)的创始人,生态是科学的法律及其之间的互动机制”的生活和环境系统的研究。 生态学的定义是相当多的,我们认为对E?海克尔的定义是合适的,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本身,也就是不同的生物系统,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在一起构成的环境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生态研究的研究范围异常广泛的生态,从生态环境的研究对生物圈的分子生物大分??子 - 基因 - 细胞 - 个人 - 人口 - 社会 - 生态系统 - 景观 - 生物圈(全球)是生态研究的对象,这些对象是非常复杂的,生态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根据研究的类群,栖息地,以及研究性质的组织水平,可以划分为如下: 1)根据组织的研究对象水平划分生物组织,从分子到生物圈,并相应地,生态分化的分子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个体生态学)或生理生态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Popullation生态),社会生态(社区生态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2起源于生物学,生物的某些群体(如植物,动物,微生物))根据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群划分 生态环境的主要类群的小团体,甚至每一种可以研究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哺乳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生态的品种可以分为 3),根据生境类型的研究 根据这项研究的栖息地类别 4)根据这项研究性质划分陆地生态(陆地生态),海洋生态海洋生态,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海岛生态(离岛生态的岛屿生物地理学) a> 基于分工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的性质。涉及各部门要利用农业生态,森林生态,草原生态,动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工程生态)人类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 另外,有跨学科和跨学科的相互渗透,数量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经济生态。)的形成和发展的生态处于起步阶段 生态形成的生态和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的起源。从广义上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生态处于起步阶段,建立一个时期的巩固时期的生态,生态,现代生态学期 > 生态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 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依赖于饱腹感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惯以及周围的世界上一个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因此,从远古时代,人们实际上已经从事生态工作中的中国和外国古代的书籍,许多有关生态知识的记录,早在1200年,中国的“雅”的书有是草,木两章,记载的176种木本植物和50种中草药的形态和生态环境。公元前200年管“,专门处理”成员的论文“水,土壤和植物,记录植物沿水分梯度呈带状分布,土地的合理利用。 BC,100年前,中国的农历新年,已经建立了24个节气,它反映了作物,昆虫等生物现象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的气候还介绍了生态鸟类,家禽“介绍了很多动物的行为在欧洲,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 BC)的栖息地,动物被分为陆地,水域和其他两个类别,根据食性为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动物,和特殊的喂养习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泰奥弗拉斯(370 -285,BC),著名学者,古希腊前锋一次的植物和环境的关系来区分不同的树种,并注意到动物的颜色变化,以适应长期的古生态环境,但不高于,也无法独立的科学生态的发展。 2)生态的建立期间 进入17世纪,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生态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例如,著名化学家R在1670低压试验的开始,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动物的影响。博伊尔1735法国昆虫学家雷奥米尔的一个物种,是一个不断在开发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物候期的温度和,被认为是研究积温和昆虫生理先锋; 1855 Al.de康多勒积温介绍植物生态学,现代积温理论奠定了基础;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 1792年在基层基础书中详细讨论了气候,水,山,植物分布深的山谷,他的学生A.Humboldt,发扬老师想在1807年法国出版的“植物地理学知识”一书,提出“植物群落”,“外观”的概念,并指出,“等温线”意义的植物分布; T.Malthus“征文人口原理”出版于1788年,为促进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和“物种形成”理论的形成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问世,并推动发展的”人口“和”人口生态“ 进入19世纪,生态环境已迅速发展和成熟。丹麦植物学家E来促进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所以许多生物学家进行的实验生态学的工作环境引起的生态变化。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生态期限,并首次提出生态学的定义..变暖在1895年出版了他的划时代植物生态地理分布植物科学“于1909年由笔者改写,出版,改名为”植物生态学(生态植物)1898生理基础于的波恩AFWSchimper发表的植物地理学研究大学的教授,全面总结了在英语工程“的研究成果,19世纪后期之前,这些书籍的生态,生态的经典之作标记生态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分支的诞生,是公认的。 c)期间的综合生态 20世纪早期的动物和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出版了不少与动物生态学,生理生态学教科书中的生态工程动物行为和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他研究已经出版的作品在此期间取得更大进展,詹宁斯(1906年)出版的“无脊椎动物的行为”;的美国生态学家VEShelford(1913年),“在美洲的温带动物群落”的植物后,的升温Schimper生理生态和社会生态,生态,有大量的著作权。例如,G.Klebs(1903年)出版的“与人打算厂的发展变化”; USHCCowels(1910)“生态”; FEChements(1907年)出版的生态和生理“; BHCy KAYEB(1908年)”óPЯНСK的森林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USFEClements的植被结构和发展“(1904年)出版的英国AG坦斯利(1911年)出版的英国的植被类型” 20,在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生态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开始在动物生态学,人口研究,并介绍了统计生态例如,英国的生态学家AJLotka(1925)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的人口增长。动物生态学教科书出版的专着美国生态学家RNChapman(1931)的“动物生态学”; C.Elton(1927年),“动物生态学”; VEShelford(1929年),“实验室和野外生态学;中国,费鸿年(1937年)“动物生态学”;苏联KaiiikaoB(1945)动物生态学基础“1949年WCAllee合作出版的动物生态学原理,被认为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动物生态植物生态学在此期间也一直在出版物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瑞典都Rietz(1921年),“现代植物社会学方法的基础上,法国博朗布兰奎特(1928),”植物社会学英国AGTansley(1923年),“实用植物生态学”;美国FEClements(1916),“植物的专着:的继承FEClements与JEWeaver合作,植物生态学“(1929年);苏联的BHCykayeB”的植物群落学(1908年)生物地理社区植物群落学“(1945)。周围的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侧重于不同的周围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校在此期间,主要表现在: (1)北欧学校(乌普萨拉学校):乌普萨拉大学,瑞典R.Sernauder创建,继承人Rietz GEDU分析,把重点放在社区特色。 (2)法国和瑞士学校:两个中心,一个在苏黎世大学,瑞士,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它也被称为学校的苏黎世 - 冯梦波蒙彼利埃,他们共同成立国家阿尔卑斯山和地中海植物研究站,的“Яцье地面的植物”他们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和严格的植被分类系统,一个分裂的社会类型特性的物种和物种之间的差异,通常被称为种子植物区系学校代表?博朗布兰奎特1935年,北欧的学校和学校的汇合点,被称为西欧的学校或内地学校。 (3)英美学校:代表人物的事情USFEClements英国A。G.Tansley,研究植物群落演替的理论和著名的创建了一个高潮,有人称之为动态学校。 (4)苏联的学校:是BHСукауёв为代表,他们专注于重建的品种和优势种,植被分类系统的建立,以及植被生态,植被地理和植被制图的工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主要植物群落和植被,统称为“地植物学。 此外,在此期间,英国和美国也已成立创建于1913年的英国生态学会生态学会,美国生态学会创建于1916年,创始人生态出版物“生态学杂志”(1913),“生态”(1920年),“生态学专论”(1931)和“动物生态学杂志”(1932年)。 20世纪50?60年代,传统的的生态过渡期的现代生态,并出现新的中心。德国H.Ellenberg的生态幅生理振幅和生态种组研究;维尔茨堡大学OLLange的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研究;大学英国北威尔士的JLHarper植物种群;法国图卢兹的植被制图(代表)H.Gaussen;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分析(RHWhittaker代表)。 IV的生态世界观 (1)树立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O)在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是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发展的目的是协调社会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但最根本的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今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是在过去的人类自然观的认识上的误区。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的美德,先进的高高科技“,并试图主宰,征服自然,物质生活的人类创造一定的条件,但它的环境问题的性质严重的错误观点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人们首先必须生物圈保护区和自然定位合理,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3)发展生态伦理道德。随意破坏环境,消耗自然资源的发展道路是后代和其他生物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新的生态伦理道德,应该是经济发展,还要考虑的当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有利于这些人的行为,但也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空间。生态伦理道德伦理观念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具体使用这个概念来规范行为,我们对待自然的生态环境,调整,善待自然和其他生物。 (4)建立新的价值观和消费心态。经济核算体系不应该是自然的资源是没有价值的,并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重新建立人性化的点的坐标,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宝贵的生态和文化价值?? “人类沙文主义”导向的概念取代的价值。倡导有益的物质消费的自然良性循环的消费,提倡适度消费观念和持续健康发展的概念

这个太多了,有上百种!以下是根据影响因子结合引文量及“二八律”选出的18种核心期刊,其IF均高于2.0,所占比率约20%。可供读者投稿和检索参考。(1)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ANNU REV PLANT BIOL)《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年评》创刊于1950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2;国际刊号:1040-2519;综论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影响因子为15.615。(2)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TRENDS PLANT SCI)《植物科学趋势》创刊于199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C0008;国际刊号:1360-1385;为从分子生物学到生态学的基础植物科学研究提供跨学科论坛。影响因子为13.405。(3) Plant Cell (Plant Cell)《植物细胞》创刊于1989年,全年12期。原版式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1040-465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 侧重于植物发育的基因表达的调节以及分子和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影响因子为10.679。(4)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CURR OPIN PAANT BIOL)《植物生物学新见》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C0084;国际刊号:1369-526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urrent Biology Ltd., 84 The Obalds Rd, London WC1X 8RR, England。影响因子为8.945。(5)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ANNU REV PHYTOPAYHOL)《植物病理学年评》创刊于1963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9;国际刊号:0066-428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nnual Reviews Inc,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8.257。(6) Plant Journal (PLANT J)《植物杂志》创刊于1991年,全年24期。原版刊号:588C0082;国际刊号:0960-7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td., Journal Subscriptions,刊载植物分子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5.914。(7) Plant Physiology (PLANT PHYSIOL)《植物生理学》由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创刊于192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0032-08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 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刊载本学科以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成果。影响因子为5.634。(8)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PLANT MOL BIOL)《植物分子生物学》创刊于1984年,全年18期,16开,每期80页。原版刊号:582LB071;国际刊号:0167-4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Journals Department, Distribution Centre刊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植物分子遗传学基础理论和遗传工程方面的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影响因子为3.795。(9)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CRIT REV PLANT SCI)《植物科学评论》创刊于1983年,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B0010;国际刊号:0735-26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RC Press Inc.,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3.641。(10)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PLANT CELL ENVIRON)《植物、细胞与环境》创刊于197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84页。原版刊号:588C0072;国际刊号:0140-779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td.刊载绿色植物生理学,包括植物细胞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环境生理学、农作物生理学和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3.613。(11)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OL PLANT MICROBE IN)《分子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创刊于198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56页。原版刊号:582B0109;国际刊号:0897-028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研究论文和评论,包括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遗传学、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作用及其对栽培植物、野生植物和植物产品的影响。影响因子为3.580。(12)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J EXP BOT)《实验植物学杂志》创刊于1950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24页。原版刊号:588C0002;国际刊号:0022-0957;发行出版机构地址: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实验农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土壤学家、环境与海洋生物学家。影响因子为3.180。(13)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PLANT CELL PHYSIOL)《植物和细胞生理学》创刊于1959年,全年12期,16开,每期250页。原版刊号588D0057;国际刊号:0032-078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日本植物病理学会,T170-8484日本东京都丰岛区驹ごめ1-43-11;发表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与生化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3.159。(14) New Phytologist (NEW PHYTOL)《新植物学家》创刊于1902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56页。原版刊号588C0055;国际刊号:0028-646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学各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与书评,涉及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化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学科。影响因子为3.118。(15) Planta (PLANTA)《植物学》创刊于1925年,全年15期,12开,每期96页。原版刊号:588E0003;国际刊号:0032-093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Platz3, D-14197 Berlin, Germany;刊载植物生物学原始论文,侧重分子细胞生物学、超微结构、生物化学、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形态发生、生态环境生理学、作物技术、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影响因子为3.053。(16)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J PLANT GROWTH REGUL)《植物生长调节杂志》创刊于1982年,全年4期,18开,每期66页。原版刊号588E0008;国际刊号:0721-759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报道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生化学、林学、园艺学和农学中有助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最新发现,侧重除莠剂在内的天然和全盛物质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影响因子为2.778。(17) Phytopathology (PHYTOPATHOLOGY)《植物病理学》创刊于1911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126页。原版刊号:588B0006;国际刊号:0031-949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研究论文,图像精密。影响因子为2.450。(18) 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UST J PLANT PHYSIOL)《澳大利亚植物生理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全年8期,18开,每期100页。国际刊号:588UA002;国际刊号:0310-784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SIRO Publications, 刊载植物生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简报。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等。影响因子为2.398。

植物生物学方面的期刊基本定位以“综合性、高水平”为办刊方针,求新、求快,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和新方法等)、系统评述国际研究热点(新理论、新发展)。刊登内容主要以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快报、技术方法、特邀综述和专题论坛。这里推荐《植物学报》,它主要刊登植物学各学科有创新的原始研究论文和快讯,并发表植物科学重要领域的综述国际最新进展的文章;期刊的定位是以中文(英文摘要)及时、快速和全面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植物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版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12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服务对象为中国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中高级专业人员。《植物学报》是全国优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已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包括CAB、AGRIS、CSCD、CSTPCD、CNKI和CAJCED等。

Q--综合性生物科学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工程学报 5、遗传 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7、微生物学报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9、水生生物学报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2、生态学杂志 13、微生物学通报 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生物物理学报 16、古脊椎动物学报 17、古生物学报 18、微体古生物学报 19、生物数学学报 20、生物技术 21、生命的化学 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3、生物技术通报 24、生命科学 25、生物学通报 Q94--植物学 1、植物生态学报 2、植物生理学通讯 3、西北植物学报 4、植物分类学报 5、云南植物研究 6、植物学通报 7、武汉植物学研究 8、菌物学报 9、植物研究 10、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1、广西植物 Q95/96--动物学/昆虫学类 1、动物学报 2、昆虫学报 3、动物学研究 4、动物分类学报 5、兽类学报 6、动物学杂志 7、昆虫知识 8、昆虫分类学报 9、人类学学报 10、四川动物 下面还有一些是农业和食品的看能不能靠上第六编 农业科学S--综合性农业科学 1、中国农业科学 2、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华北农学报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6、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7、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9、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0、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1、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2、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3、西南农业学报 1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5、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6、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7、安徽农业科学 18、上海农业学报 19、中国农学通报 20、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1、西北农业学报 2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3、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4、江苏农业科学 25、江苏农业学报 26、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7、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浙江农业学报 29、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广东农业科学 31、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2、湖北农业科学 33、新疆农业科学 34、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3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6、贵州农业科学 37、河南农业科学 38、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农业基础科学 1、土壤学报 2、水土保持学报 3、土壤 4、土壤通报 5、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水土保持通报 7、水土保持研究 8、土壤肥料(改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 9、生态环境 10、中国水土保持 11、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农业工程 1、农业工程学报 2、灌溉排水学报 3、农业机械学报 4、节水灌溉 5、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6、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7、农机化研究 8、中国农机化 S3,5--农学、农作物 S4--植物保护 1、植物病理学报 2、中国生物防治 3、植物保护学报 4、植物保护 5、农药 6、昆虫天敌(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7、植物检疫 8、中国植保导刊 S6--园艺 1、园艺学报 2、果树学报 3、中国蔬菜 4、北方园艺 5、食用菌学报 6、中国果树 7、中国食用菌 8、中国南方果树 S7--林业 1、林业科学 2、林业科学研究 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 福建林学院学报 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6、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7、浙江林学院学报 8、西北林学院学报 9、世界林业研究 10、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11、竹子研究汇刊 12、中国森林病虫 13、林业资源管理 14、浙江林业科技 15、林业实用技术 S8--畜牧、动物医学 1、畜牧兽医学报 2、中国兽医学报 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4、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中国兽医科学) 5、中国兽医杂志 6、草业学报 7、中国草地(改名为:中国草地学报) 8、草地学报 9、动物营养学报 10、蚕业科学 11、黑龙江畜牧兽医 12、草业科学 13、中国家禽 14、动物医学进展 15、中国饲料 16、畜牧与兽医 17、饲料工业 18、中国畜牧杂志 19、饲料研究 20、中国畜牧兽医 S9--水产、渔业TS2--食品工业 1、食品科学 2、食品与发酵工业 3、食品工业科技 4、中国油脂 5、中国粮油学报 6、食品科技 7、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8、中国乳品工业 9、食品工业 10、茶叶科学 11、食品与机械 12、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中国调味品 14、粮食与油脂 15、粮食与饲料工业 16、中国食品添加剂 17、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改名为:粮油加工) 18、中国食品学报 19、中国酿造 20、食品研究与开发

微生物学杂志苏

行星殖民的影响是巨大的。

NASA/JPL-CALTECH/未来主义

生命自有出路

一项新的实验表明,在火星上种植细菌(微藻)是可能的——为在这颗红色星球上进行自我维持任务的想法注入生命。

周二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产氧细菌(微藻)能够通过吸收火星上普遍存在的气体和营养物质生存下来。虽然该系统被安装在模拟火星的生物反应器中,只是一个概念验证实验,但它表明,未来的火星探险者或定居者可能能够在不依赖频繁的地球补给任务的情况下生存下来——这使得深空 探索 变得更加可行。

瓶装空气

这并不是说宇航员可以把一些细菌(微藻)扔到火星岩石上,然后观察它们的生长——不莱梅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玻璃和钢容器中培养了细菌(微藻),这些容器可以维持特定的条件,让细菌存活下来。

但即使细菌(微藻)没有暴露在露天环境中,火星上的一切都可以在生物反应器里找到。这种细菌(微藻)在类似地球的条件下生长得更好,但当它被喂以反映火星大气的混合气体(火星风化层的替代物)并维持在类似火星的大气压力下时,它的生长状况也很好。

不来梅大学的天体生物学家塞普里安·弗尔苏克斯 Cyprien Verseux在一份新闻稿中说:“我们想利用火星上的营养资源,而且只能利用这些。”

第一步

Verseux在发布会上解释说,这种新型生物反应器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在真正的火星任务中,在它真正成为一种生命维持设备而不是实验室实验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Verseux补充说:“我们想从这个概念验证发展到一个可以在火星上有效使用的系统。”

但是,如果他们能弄清楚如何制造一个实用的生物反应器,未来的火星探险者就可以随身携带这个系统,自己制造氧气——必要时,还可以以藻类为食。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细菌几乎是无处不在,在盐湖等高盐环境中尚有嗜盐菌存在,那么在含盐量只有3.5%左右的海水中想必也有大量细菌等微生物存在。

19世纪中期,有人就分离出了第一个海洋细菌;1865年,又有人分离出了海洋奇异贝氏硫细菌。深海细菌的研究也于1884年开始,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停留在描述、分类的水平上。

1946年,美国科学家佐贝尔以海洋细菌为主要内容的《海洋微生物学》一书的问世,促使人们对海洋微生物的研究进入以生理、生态为基础的阶段。

1959年以后,苏联学者克里斯连续出版了研究深海微生物的著作,提出微生物海洋学的研究设想。

1961年,国际海洋微生物学讨论会的召开标志着以海洋细菌为主要内容的海洋微生物学已成为独立的学科。

发现过程

1980年,一艘日本远洋调查船在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进行海底考察,结果在一个深渊里发现了一种在90摄氏度的热水中竟会冻僵的细菌。人们都知道,在这种温度下,鸡蛋也会很快被煮熟的。

发现这种耐高温细菌的海中深渊,水深为2650米,压强为266个大气压,海底地壳有一断裂层,从裂隙中喷出的间歇热泉的水温高达250摄氏度,热熔岩喷出后的堆积层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的硫化氢。阳光照射不到那里,水底是一个永恒的黑暗世界。而就是在如此严酷的环境里,这种耐高温细菌却正常地生活着,不断地繁衍着。为了研究这种耐高温细菌,科学家把它们放在模拟天然条件的恒温器中培养,发现它们即使在300摄氏度的高温下,仍能很好地生存;而在90摄氏度的环境中,则几乎被冻僵,根本不能繁殖。

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是国内最权威的,以下都是。 中华外科杂志 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医史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国际病毒学杂志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呼吸杂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免疫学杂志 国际内分泌学杂志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眼科学杂志 国际遗传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肿瘤学杂志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中国系列期刊· 小儿急救医学 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肿瘤研究与临床 白血病·淋巴瘤%D%A

微生物学杂志官网

1、 文稿要求内容精练、论点明确、数据可靠、行文流畅,“研究报告”、“综述”一般在3500字(2版)最多不超过3版(包括图、表)。英文摘要和英文题目必须是中文的译文(中文150~300字,外文不超过250个实词)、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作者单位及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实验与技术”、“研究简报”要附英文题目及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单位名称;“论文摘要”等文章一般在1000字以内。2、 来稿请提供激光打印稿一式两份(A4纸小4号通栏打印,作者自留副本),并附作者工作单位证明介绍信。稿件须注明联系人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第一作者个人信息(性别、职称、所获学位、现研究方向等),以便处理稿件时能及时与作者联系。3、 文中所用计量单位及符号均按近期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书写,非许用单位,务请换算成许用单位。来稿务必做到清稿定稿。稿件中的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的字母、数码、符号,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容易混淆的字母、符号等在首次出现时,请用铅笔注明。4、 文中插图随文排(先见文,后见图)。曲线图一律要求电脑绘制;照片必须黑白分明,影像清楚,如是显微镜或电镜照片应注明倍数。文中画一方框,表明其插图位置,并将图题、图注写在方框下,图及照片大小一般不超过45mm×65mm;同一稿件图及照片尺寸尽可能相同,不用圆形照片;图片实际宽度(指印出后的横向长度,包括坐标轴的刻度值名称等在内)一般不超过70mm;特殊情况不超过125mm。图中文字、数字和符号应与正文一致,图题、表题(包括图表内项目)要注明英文。5、 论文第1页注脚处,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并附课题号及受资助情况(各种科技发展基金、科技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资助等,务必注明项目编号)及第一作者姓名、性别、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等情况。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具有前沿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优秀论文将优先发表,并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本刊发表的论文,凡涉及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者,请及时与本刊联系,提供获奖复印件或单位证明。6、 参考文献仅限于公开发表的且是主要和最新的(最好近3年的),其排列顺序不分文种按论文中引用文献次序列出。研究报告限10篇以内,进展与综述限15篇以内。文献必须注明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著录如下:专著(书):著者(前3名,3名以上加“等”,下同).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讫页.期刊:著者.题(篇)名.刊名,出版年,卷(期):起讫页.会议录 论文集 论文汇编:著者.题(篇)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讫页.科学技术报告:著者.题(篇)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讫页.7、 为传播作者的学术思想和成果,本刊发表的文章均被认为已获得作者无稿酬提供情报检索期刊摘录转载的许可。8、 来稿需附单位介绍信、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及电子信箱。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删改,一年刊登期内切勿一稿两投,稿件不退,请自留底稿。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同地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录用。9、 来稿或订阅请邮局汇款寄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龙山街四段820号《微生物学杂志》编辑部;亦可银行汇款至工行朝阳市燕都支行,务必注明联系人姓名。

微生物学杂志是核心期刊。

《微生物学杂志》创办于1978年,是由辽宁省科学技术厅主管,中国微生物学会、辽宁省微生物学会、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期刊。

《微生物学杂志》的主要栏目有“大家专版”、“研究报告”、“专题论述”、“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教学与研究”、“专题译述”、“论文摘要”、“产品推广”、“技术讲座”、“成果与产品信息”及“会议简讯”等刊。

《微生物学杂志》的读者对象为中国国内外科研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企业人士、医生及生物学爱好者。

《微生物学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录期刊。

被《化学文摘》(CA)、《英联邦农业文摘》(CAB)、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等中国国内外检索刊物摘引和收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