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潮汕俗语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

潮汕俗语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论文

潮汕文化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近几年出土的文物,都足以证明潮汕有悠久的历史。1、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22年,潮汕一带称为南交之地,属于“扬州之域”,人烟稀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百越的一支。我们将把这8000年的漫长的时期,按照考古文化类型,分成四个阶段来叙述。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象山文化,(二)陈桥文化,(三)后山一浮滨文化,(四)南越文化。这一时期潮汕较少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土著文化色彩很浓。根椐考古资料可知,在这一段时间里,潮汕文化先是与东面的闽南文化保持一致,后来,西面的南越文化入侵,改变了潮汕地区文化的原来面貌。在这一阶段,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进程,不但滞后于中原,也滞后于周边地区。《礼记》就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的记载。2、公元前222年至960,汉文化的进入与土著文化的汉化时期。当时居住在潮汕的越人富有反抗精神,这在《史记》、《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中均有所述。如《淮南子》在记载秦军南侵(公元前213年)时,说越人都撤至山林之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并推选“桀骏”者为将,发动夜攻,大败秦军,“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描述得极为生动。但是,不管越人如何勇敢善战,却终究抵挡不住比之远为先进的秦汉大军。秦朝在尉屠睢被杀之第二年(公元前 214年),又派赵佗率领充军罪人遣戍越地。自此约100多年的时间里,汉族军队和随军家属一齐进入岭南地区,渐渐“与越人杂处”。史禄(或称监禄)正是在那个时候为大军凿渠运粮,后“留家揭岭”,成为有史所载的汉人移居潮地的首创者。西汉元鼎年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大军征讨南越,使百越人中的南越支裔,随着东越、闽越之后也灭亡了。由于不断汉化的结果,百越人的各个部族大多逐渐融合到统一的中华民族之中。此后,除三国时的“山越”,以及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尚有“巡抚岭南,百越皆伏”等偶尔的记载外,“越”字基本在史籍中消失,未被汉化的百越人遗裔,又重新被统称为“南蛮”3、960年至现在,潮汕文化的昌盛时期。汉文化的潮州地方亚型,是在宋元以后闽南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才逐渐形成。此后,潮汕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翁辉东先生在《海滨邹鲁论》中指出:“潮州文化,蕃于宋,而于元,乃竟澎湃于明代”“积之厚者,其流必先……故有清初叶,明风尚流。”据史载,终宋一代317年,潮人登科共172人;终明一代276年,潮人登科共157人。明嘉靖及万历年间,潮人在京城任职者竟多达170余人,这对于南国海隅的潮州来说,莫不是一个奇迹。“御街讲白话”这句俗语就发生在明代。人文的昌盛,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必然保持“积之厚者,其流必先”的文化优势,必然对整个潮州民系的文化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潮汕文化是潮州文化的别称,正统的说法应为“潮州文化”,因为在千年的历史中,现在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都为潮州府所管辖,而文化正是在这个历史区间里形成的,也是海内外潮人的共识。潮汕文化的说法是近几年才开始流行的。具体来说它是潮州民系的文化。中国有许多民系,其中如潮州民系、客家民系、广肇民系、闽南民系等。潮人民系颇为著名,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操潮汕方言。因此,潮汕文化是操潮州方言的潮汕民系的文化,是包括海内约1000万潮人和海外约1000万潮汕人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群体文化。潮州文化是海内外潮州人的根,在广东潮汕地区(海内外潮人认同的潮汕地区指潮属八邑:即今天的广东潮州、汕头、揭阳三地级市以及梅州市的丰顺县,另从民风各方面看,陆丰东部一为潮州文化的一部分)。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潮州人,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我们把潮州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州文化"。潮州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潮汕地区的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潮州菜享誉全国,是国内最贵的一个菜系之一;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俗称《荔镜记》可谓是用潮州话编写岭南第一文学巨著。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犷豪迈的英歌舞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潮州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 一字点题潮汕文化,那就是一个“精”字。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州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州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州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潮州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下列16个方面:(1)潮州方言。潮州方言很有特点,每字都有八音、有生动丰富的俗谚(如十嘴九尻仓、十赔九不足、好心方雷扣、好狗唔当路、七月半日头短条线、从暹罗到猪糟等)。(2)潮汕民间文学。其中有很多的潮州歌谣、潮州歌册和潮汕民间故事(如“天顶一只鹅,……”、“拍吓拍剪刀,……”等歌谣)。(3)潮剧。即潮州戏,源于温州南戏,并吸收其他戏剧艺术及潮州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创造性发展而成。剧目有从其他戏剧移植的;也有以潮汕地方题材创作而成的,如《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等。(4)潮州音乐。具有高古典雅的曲调、婉约多姿的旋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及特有的民间喜乐气息和鲜明的大众娱乐特征,是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其内容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细乐、大锣鼓乐、潮阳笛套音乐、庙堂音乐等。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港澳和东南亚。(5)潮州工艺美术。包括木雕、石雕、美术陶瓷等。其中潮安县金砂乡从熙公祠的石雕 精雕细刻的潮汕文化,堪称潮汕地区石雕的瑰宝。 (6)潮汕地区民间艺术。包括潮剧、英歌舞、灯谜、剪纸、版画、龙凤舞、双鹅舞、纸影(即潮州木偶戏)等。(7)潮汕地区民居。包括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拖车等民居,还有如澄海陈慈黉故居的中西合壁式建筑。(8)潮汕地区民俗。包括潮汕地区年节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诸神崇拜习俗、礼仪习俗等,还有食七样羹、出花园、行彩桥等民俗。(9)潮汕名贤。潮汕地区有“海滨邹鲁”之美誉,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概括起来有“四多”即先贤多、侨贤多、富商多、文化科技名人多。(10)潮汕农艺。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农村民众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种植技术远近闻名,农艺水平高。(11)潮汕商业文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晋商、徽商衰落之后,潮商和浙商等商帮崛起。在当今世界,潮商的实力很强劲。潮商的主要特点是在商言商、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进行经营、经营地域遍及全世界。潮商有许多成功的营商策略,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12)潮州饮食文化。包括潮菜和工夫茶两个部分。潮菜有重视海鲜、清淡鲜美、佐食调料、点心配搭等特点。潮州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潮州工夫茶道可以归结为和(祥和的气氛)、爱(爱心的表现)、精(精美的茶具和精巧的冲工)、洁(高洁的品性)、思(启智益思)共五个字。(13)潮汕宗教文化。海内外潮人中不少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形成潮汕宗教文化。(14)潮州侨批文化。著名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认为潮州侨批可与徽州契约相媲美。侨批的主要特点是“银信合一”。侨批是研究华侨史、邮政史、金融史、交通史、经贸史等的重要文物之一,渗透着海外侨胞浓厚的亲情和乡情,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15)潮汕慈善文化。海内外潮人建立了很多善堂,许多慈善家和乐善人士做了大量善事,充分反映了潮人以善为乐、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美德。(16)潮汕地区旅游文化。当今,潮汕各地重视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此提高旅游事业的品位。概括说来,潮州文化具有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开拓性等特点。1、民间性。如潮剧、潮州音乐、潮汕民俗、潮汕民间文学等,皆植根于海内外潮人大众,深受海内外潮人乡亲的欢迎。潮菜和潮州工夫茶,都为海内外潮人所喜爱,在海内外潮人日常饮食中十分普及。2、兼容性。潮州文化既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优良成份,同时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优良成份,互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3、精细性。如潮州木雕、石雕和美术陶瓷,都十分精细雅致。潮汕农艺具有潮汕妇女一丝不拘细致绣花的风格。潮阳英歌舞中108条好汉,皆有独特的脸谱、服饰和性格,十分精细。4、开拓性。如潮剧源于温州南戏,但吸取了不少古典戏剧和潮州民间音乐、舞蹈等不少优秀成份,创造而成为富有特色的剧种。潮州音乐既保存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又吸收民间音乐的优秀成份,创造而成为民间很喜爱的音乐。潮汕文化科技名人和著名潮商的开拓精神尤其显著,因而创造了极其辉煌的业绩。

给你提供些参考资料吧——潮州菜的文化内涵(一)顺应自然之时序 在潮汕人的饮食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当时”和“应节”这两个概念。“当时”的水产,“当时”的蔬菜瓜果,总被认为是最好吃、最能接受的。一般菜馆酒楼,也总以“应时好菜”、“时菜”、“时鲜”相标榜,用来吸引顾客。什么叫“当时”?“当时”就是顺应时序。比如龙虾、黄虾盛产于春末至夏季,这时吃这两种虾最相宜;秋季到冬季,则是吃沙虾的时节。又比如吃笋应当在五、六月,一过八月便只能“吃竹竿”了。这既积累了潮汕人长期的饮食实践经验,也积淀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智慧。什么叫“应节”?“应节”就是配合岁时节序而必须进食的食品。比如潮汕各地普遍有过年吃鼠曲粿的习俗。鼠曲又名黄花曲粿,为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叶面有白色茸毛,花黄麦色。这是一种野菜,性平、味甘。鼠曲粿就是用鼠曲草掺和糯米粉为皮、再包以甜馅做成的食物。为什么过年必须吃它?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日(指农历三月三日,因为气候关系,鼠曲生长荆楚较潮汕为迟),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米字旁+半),因厌时气”。这一条记载说明这种食俗起源很早,覆盖面也较广,同时也说明食鼠曲是为了“厌时气”。“厌”具有镇压妖邪的意思。“厌时气”也即是在过年时驱走邪气,迎来福气,将饮食同趋利避害结合起来,同时令结合起来。又比如人日(正月初七日)潮汕人要吃“七样羹”,即将七种当令的蔬菜做成一碗菜来吃。这一习俗起源也较早,《荆楚岁时记》有载,也有庆祝新年回春的寓意。我国逢年过节总有一些“应节”食物,如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元宵食汤圆,端午节吃粽,中秋节吃月饼,九月九食重阳糕等等,有的在潮汕稍有改变,有的仍然原样保存。后人根据种种传说对这些应节食品添上一些想象与附会,但是从根本来说,它们仍然只是人们对时序流转在饮食上所作的一种回应。 (二)保持自然之本真 人类在生活中必须适应自然,否则便将不利于人类自身;但是人为了更好生活,又不得不对自然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加工,如辟地为田、伐林作路、建池蓄鱼、播土种谷之类。饮食也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加工。好好的一头野兽,你要“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将野兽捕猎到手后还要劈开来吃,烧熟来吃,这不是对自然的加工是什么!但是这里有一条原则,即不能滥砍伐,滥捕滥杀。超越人类的合理需要而摧残自然,古人将它叫做“暴殄天物”,同样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惩罚。 潮州菜是一种美食,意味着对自然有更精细的加工,但是在精细加工之中又尽量做到在菜肴的形、色、味、香诸方面保持自然之本真,这显然导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菜的形状。潮汕筵席中上龙虾、上全鸡、上全鱼,虽然它们都是经过精心烹制的,上盘仍然要砌成龙虾、鸡、鱼的原状,头、脚、尾,一样也不能缺少。这样作的用意固然一方面是表示尺其所有,倾心待客,另一方面也有展示自然,归回自然、感谢自然赐予的深层寓意。潮菜中还有一些仿真点心,如寿宴中用姜薯泥作成佛手、寿桃等形状,也是模仿自然,表明我们的饮食取自自然,源于自然,人们与自然不可分割,联成一体。汕头龙湖宾馆作出的姜薯金鱼、彩兔生动逼真,一上席摄影机便拍个不停,这便是一个例子。比如菜的色泽,潮州菜在色泽上追求的不是五彩斑谰,而是鲜亮。鲜亮也就是生命的颜色,自然的原色。潮汕人炒青菜,最讲究“厚油热鼎”,只有用这样的方法热炒、快炒,菜蔬才能保持青翠,使人乐于亲近。林语堂谈到,西方人吃蔬菜,要吗做成“色拉”生吃,要吗就是将菜烧得极烂,粘乎乎一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再如菜肴的香和味。前面我们谈到潮州菜最注重食料的原汁原味,现在再以吃蛇做个例子。潮汕古属越,先民曾经把蛇当作图腾,因而有些地方还留下祀蛇的习俗,吃蛇之风不盛。近数十年来,大约是受到广州一带的影响,加上蛇肉有祛风活血、除疾去湿、补中益气的功能,吃蛇也在潮汕渐渐流行。同样是吃蛇,广州一带是“秋风起,吃蛇羹”,潮汕在多数情况下仍然是以蛇骨熬汤,将蛇肉切片“生(火+足)”来吃。比较来看,显然潮汕吃蛇的办法更“近自然”。 (三)感受自然之情趣 潮汕人的饮食习俗许多方面充满着自然情趣,尤其在大众饮食即俗文化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普宁有一种小食叫做炸豆干,即是将豆浆与薯粉按一定比例做成豆干,即炸即吃,食时蘸以韭菜、盐水,有的也用红糖沾着吃,非常可口。吃炸豆干的要点是“烫”,最好是蹲在靠近油锅的小摊上吃,即使是寒冬腊月,也能够使人沁出热汗。潮人有竹枝词说:“脆皮嫩肉热腾腾,数九寒天汗微生,富人吃巧穷吃饱,各自领略故乡情”。又说:“村前路口一摊摊,油热炉红炸豆干。酱辣天寒头冒汗,品尝不论民共官”。也即是说,至少在吃炸豆干这一点上,穷人和富人、民与官暂时是完全平等的。很显然,这种食俗更接近自然,更接近人性。说来也怪,有人将这种著名小食也引进潮州筵席,但是无论你怎样遵制,怎样改进,总令人觉得不那么合口,不那么诱人。因为,它失去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那种至关重要的随随便便的自然风味。

物化象征是指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意象。民俗中的物化象征,是民众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民众创造的艺术审美形式,其中寄托着民众对于未来美好的联想,是对天、地、人以及历史与现实的一种憧憬。潮汕民俗具有丰富多彩的物化象征。岁时节令除夕之夜,阖家围炉吃团年饭,必吃肉丸或鱼丸,象征合家团圆,年年有余;吃血蚶(其壳潮人称“蚶壳钱”),象征新年发大财;食猪脚,象征年年有奔头;农家水缸要存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家家户户摆柑桔,象征吉祥如意;初一早吃菠菜(民间称“飞龙菜”)、豆干,象征飞黄腾达,发财当官。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节。潮汕人有人日节食“七样羹”的习俗,一般是芹菜、葱、蒜、春菜、大(芥)菜、芫荽、厚合(即“百合”,产于田野,用于喂猪,非中药之“百合”),均谐音取义,以兆吉祥之意。芹菜,谐音勤财,象征勤奋发财;葱,谐音聪,象征聪明;蒜,谐音算,象征有钱算;春菜,谐音春财,象征发大财;芥菜,潮人叫大菜,谐音大财,也是象征发大财;莞荽,谐音缘随,象征有姻缘到来;百合,象征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合起来,成为一句吉利语:勤快、聪明能计算,有缘遇,新春发大财,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如果换入韭菜,那就是“久久发财”了。农历七月初七是十五岁儿童办“出花园”的习俗,这是孩子告别儿童而举行的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这一天孩子要吃下父母事先准备好的猪内脏(肠、肚、肝、肾、心)甜汤,其寓意是十五岁了,人必须要新内脏,更新思想,抛弃肮脏的东西。中午家中要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等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葱、芹菜为主,寓意为孩子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明勤快,处处合心想。这一天,要让出花园的孩子在用餐时坐正位,吃鸡头(男为公鸡头,女为母鸡头),其意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此外,还有端午节吃粽子,象征身体强壮;中秋吃月饼、冬节吃汤圆,象征家人大团圆;等等。喜庆之时潮汕婚俗中女方在收到男方的聘礼之后,具帖复聘,并回复一定的礼物,主要有:鸳鸯蕉(双孖的香蕉),象征夫妻亲密无间;猪肝猪心,表示肝胆同心;雌雄鸡各一只,象征鸳鸯比翼。男方家收到女方送来的猪心猪肝后,也要配糖、葱煮熟后与家人及亲友同吃,取义“男女同心”。普宁洪阳的婚俗中女方受聘后除回敬男方糖包外,还要送上春草二丛,象征草头结发;猪心一个,象征同心;五样种子(稻谷、绿豆、酵母饼、龙眼干、薯粉圆),象征五子登科;香蕉若干,象征招子成行;甜糖乌豆球,象征克绍萁裘。潮汕民间男女嫁娶之日,不论寨门、祠堂门、厅门、家门、轿门的门楣上,都要贴一张红纸条形的“麒麟到此”,贴此种红纸条既有表示吉祥如意、嘉瑞祯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象征新娘早生贵子。这天女方除准备好嫁妆外,还要准备出嫁时携带的特殊物品,主要有:一是“上轿鞋”5双,春夏秋冬各一双,另加水鞋一双,表示夫妻风雨同心,共同走好今后的道路;二是乌丝和白丝缚箸,喻婚后早得贵子,夫妻白头偕老;三是桔饼、龙眼干各一碗(俗称“公婆碗”),用于新婚时拜“花公花妈”,并以此象征生活甜蜜;四是香粉及五色丝线。女方出嫁前,要用丝线“挽面”,意谓“去开额”,象征开窍、会持家;五是红壳、酒饼、绿豆、早粟、芝麻等五色种子,寓意“五子登科”,财丁兴旺;六是“鸳鸯肚兜”(也称“荷包”、“腰袋”)一个,用于装五色种子和新剪的“鸳鸯草”(双株的厚香草)草头及一对“如意”,喻结发夫妻,成双成对,吉祥如意。七是手帕捻红糖,新娘出阁伊始要把包着红糖的手帕捻在手中,到夫家后,在盖井之前,要将红糖倒入井中,寄意新娘“合内合外合厝边”,“过门合人惜”;八是扇子(谐音“送子”)等。生日寿礼旧时潮汕人的“生日”活动一般要到六十岁才开始举行庆祝活动。生日宴席上,必有一盘面条,叫长(寿)面。“长面”谐音长命,象征长命百岁,延年益寿。潮俗吃长寿面时还要配上鸡蛋,鸡蛋能孵出小鸡,是生命的象征,与长长的面条配合起来,蕴涵着人们对长寿的期盼和祝愿。由于生日要吃长寿面,所以亲友们也把长寿面作为生日馈赠的常选礼品。一些富裕人家凡遇亲友大寿,则派人送去寿面,通常是用餩脚(一种用木或竹制成的器具。旧时潮属一带多用以盛装交情酬酢的礼物)装着。下面放鸡蛋,上面是寿面。寿面的长度多在三尺以上,一般要凑成双数。摆放寿面时先要将寿面装成一圈圈的面束,盘成高高的塔形,给人们以高耸的感觉,然后在顶上插上寿字,外面罩以红绿缕纸拉花,隐喻做寿者福星高照,寿运绵长。入学之礼孩子入学的这天,早餐时父母必须操办几道菜:一是猪肝切片配上糖和葱、芹菜炒熟,或者是豆干(豆腐干)块配葱、芹菜、糖炒熟,以“芹”与“勤”谐音,“葱”同“聪”谐音,“肝”同“官”谐音和“豆干”象征官印等,寓意勤奋上进,读书会聪明、开窍,长大能做官;二是煮熟的龙箭鱼或鳞鱼,以“鳞”与“龙”谐音,取义孩子将来会跳龙门,出人头地;三是一对红色鸡蛋,寄意于孩子能中“双元”。吃过早饭,家长即备带上祭祀物品,即糖葱(一种由白糖制成的多孔糖果)一盒,寄寓孩子读书会甜而通的意思,孩子进入课室后,即把糖葱分送给老师和同窗(同学),以示进了孔子门的孩子要尊敬老师,团结同窗,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禁忌是人们对于神圣的或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的禁忌心理及行为。民间认为,对神圣的东西,若是随便提及或使用,便贬低了它的神性,是一种亵渎行为。违反这种禁忌会招致不幸;遵循这一禁忌,就能带来幸福、平安。对受鄙视的贱物和不洁、危险之物,也不要随便接触。潮汕民间的禁忌,有行业禁忌、人体禁忌、婚姻禁忌、生养禁忌、丧葬禁忌、言语禁忌和自然物禁忌等等,这里谈谈行业和人体禁忌。一、行业禁忌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农田肥沃,农业生产占重要地位。过去人们靠天吃饭,十分注重顺应农时,总将收获的希望寄托于神灵。故此,祭祀土地时必毕恭毕敬,不得口出妄言。潮汕人在新年的第一天,大都有禁忌生产劳动的习俗。一则人们娱乐、交往、祭祀,忙得不亦乐乎;二则新年下地劳动,预示着这人一年自始至终是劳碌的苦命人。对于一些初长成的花果,人们小心呵护,也形成了诸多禁忌。如荷花,当藕栽下之后,就不能惊动它。荷花将要开时,不但不能动它,甚至连手指一指也不允许,因为这样会把莲花弄枯萎。如果莲花是种在自家庭院里,则禁忌更多,不能在莲缸上面晒衣服;浇水时,一定要用洁净的水;给藕施肥,不能用粪溺,而须用豆渣、豆饼呈猪蹄子的爪子,用纸包奸再埋到莲缸里。到了收获季节,忌讳说不吉利的话。民间流传:一个农民播种季节下地时,看到别人恭恭敬敬地叩拜土地神,他却哈哈大笑,口出狂言:“我不祭拜,照样能得高产。”土地神就生气了。不久,他的秧苗全都枯黄,眼看将要颗粒无收。农民急得大哭,跪在地下向土地神忏悔。是夜,梦见土地神对他说:“本想惩罚你的不敬之罪,见你已知悔过,饶恕你吧。你把田头的一株禾苗照料好,将会给你带来十担谷的收成。”农民将信将疑,到田头一看,果然有一株苗十分青翠,于是精心照料。等到抽穗时。这株苗才结出一颗谷子来。谷子越长越大,竟如一颗橄榄那么大。等到人们喜气洋洋地收获时,这农民却瞧着这谷子发愣。这谷子虽然长得奇特,也顶不了十担谷子呀。正担忧之际,是夜,又梦见土地神托梦:“明天,你把这颗谷子摘下来,然后带进城里。城里的米行老板为人不仁,嗜赌如命,你可拿此谷子与他打赌十担谷子。”农民依计而行,果真得到十担谷子。农民大喜过望,连忙备办五牲祭拜土地。养猪是农家一项十分普遍的副业,是农民的一条“财路”。所以,也就有不少关于养猪的禁忌习俗。建猪圈时,要十分慎重,不但要看“风水”、“地基”,还要择吉日破土动工。建好后,将—张写着“六畜兴旺”字样的纸条贴在圈里,让神保佑猪“夜大千斤,昼大八百”。买猪忌买头太大的猪,这样的猪长不快;忌买“破头猪” (黑猪头上有一撮白毛或白猪头上有一撮黑毛),和“带孝猪” (黑猪白头或黑猪白尾),这样的猪活不长;头上生“旋”,嘴太长、太尖,耳朵太细的猪不可买;全身的毛倒伏或有5个爪子的猪不能买,因为倒毛意味背时背运,而五爪据说是灵官菩萨变的,民间不敢饲养。不小心买到这种猪,必须将它放生。猪买回家后,要将猪鬃剪掉,将米泔水倒在猪头上。这样,才意味着这猪已归自家饲养。潮汕濒临大海,河流交错纵横,所以渔业和航运业也有许多禁忌。在语言方面,在船上最忌说“翻”、“沉”、“倒”等。如果在船上晒衣服,忌把里翻在外面;吃饭时装完饭,饭勺要直插在锅里,不能放倒;吃鱼时,一面吃完也不能直翻过来,非翻不可时要边翻边说“顺过来”。船驶时,忌遇鱼和蛇。遇上有蛇争道横渡,行船人必须加快船速,赶在蛇未过船头时抢先驶过去。据说船是龙,龙若斗输蛇就要倒霉;船在行驶时,有鱼跳上船,不能抓而屹之,而是把它们放回水里,且要抓两把米撒进水中,据说鱼是龙王的亲戚,跳上船是为了觅食;又说这些鱼是水鬼变成的,跳上船是为了试探人心,若贪图小利,必遭报应。搭船的乘客也有禁忌。如果船上载有新娘,新娘就得打伞,伞柄上悬一串猪肉。船靠岸时,如果又有一位新娘要乘船,那么,这两位新娘不能不打招呼就走,应该各自从自身上取出一块手绢,交给伴娘互相交换。如果没有伴娘,两位新娘就要自己亲手交换,表示互相祝贺。船家还有一喜,就是乘船的孕妇忽然临盆生产。“生”意味着船家将有生意,快发财。如果碰到这事,船家会喜不迭地煮糖面、鸡蛋并做丰盛的菜肴款待产妇。船家最忌碰到的是船上死人。如果不幸船上死了人,除了把尸体马上推下水外,还得赶快杀狗,用狗血洒遍全船,再用水冲净。二、人体禁忌毛发禁忌:潮汕百姓家中,如家长死亡,男性家属一般在 一月或百日内不得理发、刮脸。因为发须受之于父母,不能在先辈亡故的时候抛弃。又说这是表示追忆亲人,悲伤感怀。平日,初一、十五两天也不能理发,否则对家中长辈有妨碍。头上出现白发,不能拔掉。眉毛也是人们十分看重的,一般是男性粗、浓,女的细、淡。如果女性同男性一样长着粗浓的眉毛,则被看作是凶恶、泼辣的象征。如果眉毛上有几根长得特别长的,俗称为“寿眉”,这个人便长寿。这几根眉毛忌拔掉,否则会折寿。头脸禁忌:头是人体最尊贵的部位,不能轻易亵渎。小孩犯错误也不能打头,俗认为打头会使小孩痴呆。、小孩的头更不能用秤杆打,否则日后会失算。面容也有许多禁忌:讳长痣,忌女人颧骨高,更忌脑门和下巴不对称。眼鼻禁忌:“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如果是左眼不断地跳动,则意味着有财、有福;如果是右眼不停地跳动,则意味着可能有点小麻烦。而打喷嚏,潮汕人普遍认为:这是有人在思念或有人在背后咒骂自己。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诗经·邶风·终风》中曰:“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朱熹注曰:“愿,思也。嚏,鼽嚏也。”《毛诗笺》上提到:“今俗人嚏则曰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口齿禁忌:潮汕俗语说:“男人嘴阔吃四方,女人嘴阔吃菜糠。”意思是男人嘴巴大是福气,而女人大嘴巴则无福。民俗以为,小孩子掉了牙,上牙要扔到床底下,下牙要扔到床顶或屋顶上,这样牙才长得快。扔牙时要扔到无人处,谨防被人用脚踩,了,那样自己会倒霉。孩子长新牙时,不能用舌头舔牙根,否则长出新牙来会歪斜不正。

潮汕俗语的研究论文题目

潮汕文化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近几年出土的文物,都足以证明潮汕有悠久的历史。1、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22年,潮汕一带称为南交之地,属于“扬州之域”,人烟稀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百越的一支。我们将把这8000年的漫长的时期,按照考古文化类型,分成四个阶段来叙述。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象山文化,(二)陈桥文化,(三)后山一浮滨文化,(四)南越文化。这一时期潮汕较少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土著文化色彩很浓。根椐考古资料可知,在这一段时间里,潮汕文化先是与东面的闽南文化保持一致,后来,西面的南越文化入侵,改变了潮汕地区文化的原来面貌。在这一阶段,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进程,不但滞后于中原,也滞后于周边地区。《礼记》就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的记载。2、公元前222年至960,汉文化的进入与土著文化的汉化时期。当时居住在潮汕的越人富有反抗精神,这在《史记》、《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中均有所述。如《淮南子》在记载秦军南侵(公元前213年)时,说越人都撤至山林之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并推选“桀骏”者为将,发动夜攻,大败秦军,“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描述得极为生动。但是,不管越人如何勇敢善战,却终究抵挡不住比之远为先进的秦汉大军。秦朝在尉屠睢被杀之第二年(公元前 214年),又派赵佗率领充军罪人遣戍越地。自此约100多年的时间里,汉族军队和随军家属一齐进入岭南地区,渐渐“与越人杂处”。史禄(或称监禄)正是在那个时候为大军凿渠运粮,后“留家揭岭”,成为有史所载的汉人移居潮地的首创者。西汉元鼎年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大军征讨南越,使百越人中的南越支裔,随着东越、闽越之后也灭亡了。由于不断汉化的结果,百越人的各个部族大多逐渐融合到统一的中华民族之中。此后,除三国时的“山越”,以及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尚有“巡抚岭南,百越皆伏”等偶尔的记载外,“越”字基本在史籍中消失,未被汉化的百越人遗裔,又重新被统称为“南蛮”3、960年至现在,潮汕文化的昌盛时期。汉文化的潮州地方亚型,是在宋元以后闽南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才逐渐形成。此后,潮汕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翁辉东先生在《海滨邹鲁论》中指出:“潮州文化,蕃于宋,而于元,乃竟澎湃于明代”“积之厚者,其流必先……故有清初叶,明风尚流。”据史载,终宋一代317年,潮人登科共172人;终明一代276年,潮人登科共157人。明嘉靖及万历年间,潮人在京城任职者竟多达170余人,这对于南国海隅的潮州来说,莫不是一个奇迹。“御街讲白话”这句俗语就发生在明代。人文的昌盛,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必然保持“积之厚者,其流必先”的文化优势,必然对整个潮州民系的文化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潮汕文化是潮州文化的别称,正统的说法应为“潮州文化”,因为在千年的历史中,现在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都为潮州府所管辖,而文化正是在这个历史区间里形成的,也是海内外潮人的共识。潮汕文化的说法是近几年才开始流行的。具体来说它是潮州民系的文化。中国有许多民系,其中如潮州民系、客家民系、广肇民系、闽南民系等。潮人民系颇为著名,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操潮汕方言。因此,潮汕文化是操潮州方言的潮汕民系的文化,是包括海内约1000万潮人和海外约1000万潮汕人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群体文化。潮州文化是海内外潮州人的根,在广东潮汕地区(海内外潮人认同的潮汕地区指潮属八邑:即今天的广东潮州、汕头、揭阳三地级市以及梅州市的丰顺县,另从民风各方面看,陆丰东部一为潮州文化的一部分)。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潮州人,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我们把潮州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州文化"。潮州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潮汕地区的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潮州菜享誉全国,是国内最贵的一个菜系之一;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俗称《荔镜记》可谓是用潮州话编写岭南第一文学巨著。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犷豪迈的英歌舞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潮州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 一字点题潮汕文化,那就是一个“精”字。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州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州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州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潮州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下列16个方面:(1)潮州方言。潮州方言很有特点,每字都有八音、有生动丰富的俗谚(如十嘴九尻仓、十赔九不足、好心方雷扣、好狗唔当路、七月半日头短条线、从暹罗到猪糟等)。(2)潮汕民间文学。其中有很多的潮州歌谣、潮州歌册和潮汕民间故事(如“天顶一只鹅,……”、“拍吓拍剪刀,……”等歌谣)。(3)潮剧。即潮州戏,源于温州南戏,并吸收其他戏剧艺术及潮州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创造性发展而成。剧目有从其他戏剧移植的;也有以潮汕地方题材创作而成的,如《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等。(4)潮州音乐。具有高古典雅的曲调、婉约多姿的旋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及特有的民间喜乐气息和鲜明的大众娱乐特征,是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其内容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细乐、大锣鼓乐、潮阳笛套音乐、庙堂音乐等。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港澳和东南亚。(5)潮州工艺美术。包括木雕、石雕、美术陶瓷等。其中潮安县金砂乡从熙公祠的石雕 精雕细刻的潮汕文化,堪称潮汕地区石雕的瑰宝。 (6)潮汕地区民间艺术。包括潮剧、英歌舞、灯谜、剪纸、版画、龙凤舞、双鹅舞、纸影(即潮州木偶戏)等。(7)潮汕地区民居。包括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拖车等民居,还有如澄海陈慈黉故居的中西合壁式建筑。(8)潮汕地区民俗。包括潮汕地区年节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诸神崇拜习俗、礼仪习俗等,还有食七样羹、出花园、行彩桥等民俗。(9)潮汕名贤。潮汕地区有“海滨邹鲁”之美誉,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概括起来有“四多”即先贤多、侨贤多、富商多、文化科技名人多。(10)潮汕农艺。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农村民众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种植技术远近闻名,农艺水平高。(11)潮汕商业文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晋商、徽商衰落之后,潮商和浙商等商帮崛起。在当今世界,潮商的实力很强劲。潮商的主要特点是在商言商、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进行经营、经营地域遍及全世界。潮商有许多成功的营商策略,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12)潮州饮食文化。包括潮菜和工夫茶两个部分。潮菜有重视海鲜、清淡鲜美、佐食调料、点心配搭等特点。潮州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潮州工夫茶道可以归结为和(祥和的气氛)、爱(爱心的表现)、精(精美的茶具和精巧的冲工)、洁(高洁的品性)、思(启智益思)共五个字。(13)潮汕宗教文化。海内外潮人中不少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形成潮汕宗教文化。(14)潮州侨批文化。著名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认为潮州侨批可与徽州契约相媲美。侨批的主要特点是“银信合一”。侨批是研究华侨史、邮政史、金融史、交通史、经贸史等的重要文物之一,渗透着海外侨胞浓厚的亲情和乡情,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15)潮汕慈善文化。海内外潮人建立了很多善堂,许多慈善家和乐善人士做了大量善事,充分反映了潮人以善为乐、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美德。(16)潮汕地区旅游文化。当今,潮汕各地重视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此提高旅游事业的品位。概括说来,潮州文化具有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开拓性等特点。1、民间性。如潮剧、潮州音乐、潮汕民俗、潮汕民间文学等,皆植根于海内外潮人大众,深受海内外潮人乡亲的欢迎。潮菜和潮州工夫茶,都为海内外潮人所喜爱,在海内外潮人日常饮食中十分普及。2、兼容性。潮州文化既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优良成份,同时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优良成份,互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3、精细性。如潮州木雕、石雕和美术陶瓷,都十分精细雅致。潮汕农艺具有潮汕妇女一丝不拘细致绣花的风格。潮阳英歌舞中108条好汉,皆有独特的脸谱、服饰和性格,十分精细。4、开拓性。如潮剧源于温州南戏,但吸取了不少古典戏剧和潮州民间音乐、舞蹈等不少优秀成份,创造而成为富有特色的剧种。潮州音乐既保存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又吸收民间音乐的优秀成份,创造而成为民间很喜爱的音乐。潮汕文化科技名人和著名潮商的开拓精神尤其显著,因而创造了极其辉煌的业绩。

■潮州人外出习俗 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携带——旧时,人们上圩市多带市篮、箩筐;走亲戚带装礼品的花篮、藤篮,如远行携带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钱人用藤荚、皮箱。解放后,人们时尚用军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后,各式各样手袋、背包、皮箱,随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们外出多步行,远途坐船为多。计算路途远近,以10华里为一铺,通常走一小时。轿是富贵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镇多有专供雇用的轿铺,官贵者坐四人大轿,一般有钱人坐二人抬竹轿,新娘出嫁坐花轿。轿在解放后已弃用。本地极少有牛车,没有马车。解放后,驻军曾有马车,后也为汽车代替。 20世纪以前,内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苏杭、下海南及出远洋靠双桅红头船。汕头开埠后,门户开放,外国轮船纷纷到来,外资、华侨、内资轮船公司甚多,内河也行小轮船。至30年代水运发达,人们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轮船,红头船退位。潮汕铁路1904年动工,1906年建成通车,成为汕头埠与潮州府城交通的主动脉。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县普遍筑汽车公路,1933年筑汕头飞机场;至此,海陆空交通全面畅通,有钱人、生意人,多以此为交通工具。清末民国初人力车(黄包车)成为市区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无论城乡,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后,大量单车出现,市区脚踏三轮车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头成为单车密度最高地区。80年代后,汕头海陆交通全面发展,摩托车也成为全国密度最高地区;公路交通和市区公共汽车,也逐步发展。出门坐车、坐船、搭飞机,不管长途短途,已成为人们外出的习惯。平原地区过河,旧时多靠渡船,解放以来多已建桥,农村的小渡船,也已是凤毛麟角。 辞送——凡亲人挚友远行,必有辞送。潮州人出洋谋生者众,远离故土,未知何日回归,亲情惜别,往往缠绵悱恻,或互赠礼品留念,或送钱财作盘缠,或煮鸡蛋甜丸送顺风,千叮咛,万嘱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礼。旧时有“父母在,不远游”观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业为重,观念渐变。 宜忌——旧时远行者,路途艰险,多有求神问卜,选择吉日之俗。动身之时,宜说吉利话,忌说跌、沉、翻、倒一类词语。近年交通事故频生,司机和旅客,也还有求神保佑和掼珓者。 ■潮州人待客送客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从潮州俗语看潮人的饮食习俗 蜡 笔 潮州俗语是潮州人日常口头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潮州人对生活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蕴涵着潮人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而饮食,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语中有着广泛的反映,其内容涉及到潮州小吃、潮州特产,潮州人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烹调讲究等等,潮州人的饮食习俗在诙谐幽默的潮汕俗语中表现得更为具体生动、活泼有趣。可以这么说潮州俗语也是探索潮人饮食习俗与文化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将有关潮州人饮食习俗的潮汕俗语归纳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一.见诸潮州俗语的潮州小吃、特产 潮州小吃是潮州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芭,历代民间点心师傅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之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艺术品。更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味道可口而闻名遐迩。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州俗语中都有所表现: 1.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老妈宫粽球指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的顺德号的粽球。由于粽是用竹叶包裹,要打开吃了才知道味道,于是有此俗语。喻事久见人心。由于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在南方过了端午节,气候开始转热,故俗语中还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谚语。 2.苏南薄饼—嘴甜舌滑 苏南薄饼汕头市澄海区名产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于吹捧。 3.靖海豆楫—好着喉衰着齿 靖海豆楫揭阳市惠来县名产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质地柔韧,牙齿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缝中。俗语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损。 4.意溪饼—大块厚 (也称潮州月饼或者潮式月饼)意溪饼潮州市意溪镇名产—酥皮潮式月饼,比其他地方所产的月饼较大块,也较厚。以此喻较好的机会或较丰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无粕 棉湖酥糖现揭阳市揭西县棉湖的名产,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无根据的乱讲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东平路老君堂所产姑苏香腐。质地硬韧,需慢吞细嚼。喻坚韧。 7.海山虾米—大插 海山虾米揭阳市饶平县三百门盛产的对插大虾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来源。 8.狮头鹅—大只雅 狮头鹅汕头市澄海区名产,个头大,体态优雅,肉质鲜美。俗语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为潮汕地区的名产,个头大,汁多肉美,以前长期为出口外销产品。 10.赤内琵琶鸭背柿 赤内、鸭背地属潮州市潮安县的归湖镇,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一个盛产琵琶,一个盛产柿子。 11.陈桥阿妈惊吊瓜溪东老爷畏麦 陈桥、溪东都属潮州市,一个盛产青瓜,一个盛产麦子,大家久食生厌。 12.南畔洲菜头—痛窟 南畔洲菜头汕头市澄海区盛产的良种萝卜,个头大。传说某农民一天早上下地,发现萝卜被盗,地里只剩下一个个的大窟窿,面对如此场景,老农只能对着窟窿心疼被盗的萝卜咋那么大个。由此喻损失惨重。 13.猪肠胀糯米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太过紧束身肢。 14.棉湖豆干—热单畔 棉湖豆干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的名产。吃时把豆干放入油锅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边焦黄味道香脆,另半边仍然乳白鲜嫩,吃起来别有风味。俗语使用同音相关的手法,喻单相思。 15.无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红糖蒸成的一种糯米年糕。由于不易变质,方便保存,同时又耐消化,能吃饱肚子。是过去坐红头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备的食品。由于飘洋过海,出外打工,是事出无奈,故有此叹。 二、潮州俗语所反映出来的潮州人饮食偏好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地处海滨的潮州人对于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见解和偏好。 1.年夜尖头冬节乌 尖头:江海交汇处的一种鱼。乌:乌鱼,一种淡水养殖鱼。冬节:冬至。在冬节至年关,此两种鱼最肥美。乌鱼是潮汕人较喜欢食用,也是比较值钱的一种淡水鱼,在潮汕俗语中有广泛的反映。与之相关的俗语还有“寒乌热鲈”(冬天的乌鱼、夏天的鲈鱼最为肥美),“乌鱼鳃,唔甘分厝边”(乌鱼味美,就连不能吃的鱼鳃都不与别人),到了六月,乌鱼不当令了,但这时苦瓜、勒鱼开始新鲜上市,于是又有“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勒鱼肥”一谚。 2. 鲤姑喉吃赢草鱼头 潮人谓鲤姑鱼的头部与肚子之间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鱼头还美味。鲤姑鱼到六月最为肥美,是趁时好货。故还有俗语“六月鲤姑”一说。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东,眠起北,赤鬃鱼,鲜薄壳 晚刮东风,早刮北风,正是赤鬃鱼和短齿贻贝当令的季节。薄壳为潮汕特产,生长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时候,生长得最为饱满,故有“六月薄壳—假大头”一说。 5.钱螺蚌仔—食酸嘴 钱螺、蚌仔两种贝壳类食物,个小肉少,不方便进食,同时也没有什么吃头。 6.三四卖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杨梅当令,市面上就开始有人卖杨梅了。但“一粒杨梅,三斗火”,杨梅有热气,容易上火,不能够多吃。由于杨梅不易保存,过了端午节,市面上就没有杨梅卖了。即“水梅唔过四月八,杨梅唔过五月节”。 每年的五、六月天气热,街上开始有人卖草(凉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间小贩所卖的一种清热小食。一般都用一个大缸盛之,当有人购买时,用勺子从缸中一块一块的刮出装碗,并同时在碗中切割几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与之相仿的消暑食物还有豆腐花。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称“草豆花,砍参割”(本小利大)。相关的俗语还有“别人草,别人糖”(别人的东西,可以任意挥霍浪费)、“草熬熟,天时变局”(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南肚浮乌云,草卖有存”(下雨天,草果卖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犹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犹甘和柿子当令。 8.霜降,橄榄落瓮 霜降时,橄榄成熟可以收获。要用瓮来装是因为橄榄见风就起皱,需装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长久。 9.食鱼爱食马鲛鲳,看戏爱看《苏六娘》 谓马鲛鱼和鲳鱼是好鱼,潮剧《苏六娘》是好戏。潮人特别爱好吃鲳鱼头,爱食到什么程度呢,有俗语“卖田卖地买鲳鱼鼻”以夸张手法极言鲳鱼头的美味。 10.食蛴试身份 蛴,蟹类的一种,壳的两端成锥状,大足瘦长,潮人喜用生蛴腌制生食,味极鲜美,但肠胃不好,易引起腹泻。 三、从潮州俗语看潮州人的烹调讲究。 潮州人的烹调技术,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调文化,通过散布在国内外的大小潮州菜馆,早就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潮州菜以海鲜见长,烹调用料,多姿多彩,采用鱼翅、燕窝、禽畜内脏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国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制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调中的三种主要炒盘工艺。炒盘时讲究“猛火厚香鱼露”。“炖” 潮菜烹调中四种清汤的制法。:就是用生鱼菜在滚烫的汤中泡熟,就象现在的吃火锅。潮菜中以汤泡类最为特色。特点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盘”艺术 潮州菜在装盘的时候,厨师用竹笋、萝卜、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样的花鸟之类或放上蔬菜,置于盘中做点缀之用。所以俗语有“莞荽姐叠盘头”之说。莞荽,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香菜,做为盘头配用。“姐”字纯粹是一种拟人化的尊称,并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语比喻走在前头的人和事。 3.潮州菜烹调配料的讲究 有“嫩姜陈醋”、“生葱熟蒜”之说。调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陈酿的。用葱时只需切碎无需炒熟,用蒜时就需炒熟。这些都是潮汕的厨师们经验的高度总结。潮州菜还很重视调料,每样大菜上席时,必配上“酱碟”,有时是甜酱、有时是梅膏酱、有时是桔汁等等。这都要根据上什么菜而定。蘸上各种“酱碟”,吃起来风味更加独特。 4.潮州菜宴席菜式的讲究 潮州菜宴席菜式讲究饮食多样化,荤素结合。故有“食鱼食肉,还着菜甲”一谚。

浅谈潮汕功夫茶中的礼仪 我是潮州人,我爱喝茶, 特别是功夫茶,所以我特地在网上查了些资料结合我个人的理解浅谈一下功夫茶中的礼仪. 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州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样,足以看出潮汕人嗜茶如命,茶与米的不可分。功夫茶,在潮汕深受人们喜爱。潮人喜欢以茶会友,在细品慢酌、谈笑风生中,人们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它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潮人独钟乌龙茶。先前青睐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现今以潮产单丛茶为最爱。传统的功夫茶所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陶瓷。一盖碗、一冲罐,三茶杯、一茶盘、一茶池、一壶、一锅、一炉。 盖碗,是用来冲泡茶叶的;三个小茶杯,是用来喝茶用的,无论喝茶的人数是多少都是三个杯;茶盘和茶池,一个是用来放三个小茶杯的,一个是放在茶盘下面用来放洗杯的废水。壶,是用来存放泡茶所用的水;炉和锅,是烧水用的。 酒有酒道,茶有茶德,潮汕功夫茶也有自己独特的一种茶规。功夫茶一般是主客四人但也可多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清洗茶具要等水开了用开水冲洗一下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茶叶不能太多七分左右吧,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冲茶,要沿茶壶口内缘冲入沸水,水柱不能从壶心直冲而入,因为那样会“冲破茶胆”,破坏茶的味道。冲茶要像书法,不急不缓、一气呵成,水壶和茶壶的距离要比较大,这样冲下来就叫“高冲”。据说“高冲”能使热力直透罐底,使茶沫上扬,不仅美观,也能让茶味更香。第一冲杯是不能让人喝的要用它来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 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叫洗茶.洗过茶后,再冲第二冲,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也有讲究的: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 斟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表示对对客人不尊敬;“快”则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热度;“匀”则是保持各个茶盅均匀承茶,其名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所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其实就是把茶杯靠在一起让茶杯轮流筛,不能筛满一杯再去筛另一杯,这样会使茶色浓淡不均,以示对座中客人一样的尊重;“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这样下一冲的茶才不会有苦涩味。每杯筛入多少茶也颇有讲究,如果茶汁不足一半,说明主人瞧不起客人,这是一种鄙夷的暗号,遇到这种情况请最好先走为妙。如果茶杯都筛得满满,是表示你呆得太久了,若这并非主人下“逐客令”请你回去,则是主人不想再泡茶了。所以一般筛茶都以八分为宜,讲究适可而止。 主人筛完茶之后,自己不能先饮,要等到别人端杯后自己方能端杯。这与酒道的“先干为敬”恰恰相反。主人以“先干为敬”先端杯上饮时,即是范了功夫茶之大忌。第一杯茶一定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无论其身份尊卑,无论其年龄大小,也无分性别。喝茶时要端取哪一杯呢,这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杯茶,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杯.如果不懂规矩,在两旁茶杯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间一杯,不但会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也是对在座其他人的不尊敬. 如果主人催客人饮茶时,主人会用左手手指轻叩茶几,右掌向上伸出,来个“请”的姿势。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滚烫的开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带有热度的杯子给下一个用。这种习俗据说是人们为了表示团结、友爱和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 你喝了一杯之后,一般还要等在座的人每人都喝过一杯,才喝第二轮.如果在喝茶的过程中,又来了客人,那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以示对新来客人的尊敬. 品茶也大有文章,一小杯要分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无论你味觉如何,都不能一饮落肚,而要让茶水巡舌而转,激发起舌上每一个味细胞对茶味的“热情”,充分体味到茶香方能将茶咽下,这才不算失礼。饮完后还要向主人“亮杯底”,一则表示真诚领受主人厚谊,二则表示对主人高超技艺的赞美。 真正地喝茶,应该是气定神闲,悠然自我地喝茶——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是这种境界的升华。一个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随意而坐,气定神闲,不管泰山崩于前,还是黄河之水泛于前,以"品"为主的潮汕功夫茶文化.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寄托情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而沏茶程式之细腻周密,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气氛和谐等,则表现出潮人以"和为贵"之高尚情操.

潮汕俗语的研究论文题目怎么写

直接就写你如何所做的题目即可。我们都是这样做的

潮汕文化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近几年出土的文物,都足以证明潮汕有悠久的历史。1、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22年,潮汕一带称为南交之地,属于“扬州之域”,人烟稀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百越的一支。我们将把这8000年的漫长的时期,按照考古文化类型,分成四个阶段来叙述。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象山文化,(二)陈桥文化,(三)后山一浮滨文化,(四)南越文化。这一时期潮汕较少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土著文化色彩很浓。根椐考古资料可知,在这一段时间里,潮汕文化先是与东面的闽南文化保持一致,后来,西面的南越文化入侵,改变了潮汕地区文化的原来面貌。在这一阶段,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进程,不但滞后于中原,也滞后于周边地区。《礼记》就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的记载。2、公元前222年至960,汉文化的进入与土著文化的汉化时期。当时居住在潮汕的越人富有反抗精神,这在《史记》、《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中均有所述。如《淮南子》在记载秦军南侵(公元前213年)时,说越人都撤至山林之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并推选“桀骏”者为将,发动夜攻,大败秦军,“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描述得极为生动。但是,不管越人如何勇敢善战,却终究抵挡不住比之远为先进的秦汉大军。秦朝在尉屠睢被杀之第二年(公元前 214年),又派赵佗率领充军罪人遣戍越地。自此约100多年的时间里,汉族军队和随军家属一齐进入岭南地区,渐渐“与越人杂处”。史禄(或称监禄)正是在那个时候为大军凿渠运粮,后“留家揭岭”,成为有史所载的汉人移居潮地的首创者。西汉元鼎年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大军征讨南越,使百越人中的南越支裔,随着东越、闽越之后也灭亡了。由于不断汉化的结果,百越人的各个部族大多逐渐融合到统一的中华民族之中。此后,除三国时的“山越”,以及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尚有“巡抚岭南,百越皆伏”等偶尔的记载外,“越”字基本在史籍中消失,未被汉化的百越人遗裔,又重新被统称为“南蛮”3、960年至现在,潮汕文化的昌盛时期。汉文化的潮州地方亚型,是在宋元以后闽南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才逐渐形成。此后,潮汕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翁辉东先生在《海滨邹鲁论》中指出:“潮州文化,蕃于宋,而于元,乃竟澎湃于明代”“积之厚者,其流必先……故有清初叶,明风尚流。”据史载,终宋一代317年,潮人登科共172人;终明一代276年,潮人登科共157人。明嘉靖及万历年间,潮人在京城任职者竟多达170余人,这对于南国海隅的潮州来说,莫不是一个奇迹。“御街讲白话”这句俗语就发生在明代。人文的昌盛,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必然保持“积之厚者,其流必先”的文化优势,必然对整个潮州民系的文化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命题方式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

扩展资料:

技巧一: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

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

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论文撰稿者在进行选择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忌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你的题目是什么,?把你的题目修改一下就可以了

潮汕俗语的研究论文摘要是什么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的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

问题一:论文中的摘要是指什么? 论文摘要是对你论文内容的综合分析。要突出重点内容与论述思想。论文的展开必须围绕论文题目与摘要中心思想展开。如果说论文内容与摘要思想偏差太多,就无法得到弗可,如果是毕业论文不用等答辩就会被导师打回重写了。 问题二:论文的摘要是什么意思,代表着什么 20分 论文摘要是对论文的简短陈述。它具有不读原文就知全文,短、精、完整三大特点。它一般在全文完成之后形成。摘要由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组成。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引用,还可以用于工艺推广。以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原论文全文,或提供给文摘第二次文献采用。 问题三:论文的简介与摘要有什么区别? 在研究论文中,对“论文摘要”和“论文简介”的含混不清现象,只要浏览者稍加注意就可发现,不论在自然科学抑或是社会科学各门学科中都普遍存在。作为“论文摘要”――我想这无需引经据典解释大家都懂 ――“摘其要点而发”之意。但是,很多期刊杂志对此并没有严格要求,从而使得“论文摘要”往往成了“论文简介”,即,不是提炼语言以准确反映文章的内容,而是用概括、综述性语言甚至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作评价性介绍(我将一些学者包括有些名家输入百度搜索,情况表明,我们的学者写得了论文但做不好论文摘要者占相当大的比例)。信手拈来,如,北京大学人口所主办的《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1期发在首篇的论文《中国人口、人力资本变化趋势》这样写到(请作者不要怪罪,我无意贬损作者,也并不代表我否定其研究论文,下面我会公正客观地评价问题): 摘要:利用多状态人口预测模型,以2000年人口普查为基础依据,在对数据进行评估和修订的基础上,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对未来生育水平、死亡水平、人口迁移和教育转换等参数进行估计,预测了2000年到2030年人口规模的变化,对未来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别是老龄化和未来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城市化和人口迁移对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预测结果对我国编制人口规划、制定应对老龄化、提高人力资本和合理利用劳动力的有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典型的论文简介而非“摘其要点而发”的论文摘要,并且,后面的一句话还是自我褒扬式的简介。――这样的自我评价本来应该是由别人阅后来做的。但这期杂志所载的11篇刊有论文摘要的文章中,也有3篇(第2、10、11篇)论文摘要的确是“摘其要点而发”者(约占30%)。如第10篇《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就业若干特征分析》开头写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推进,世界就业呈现出一系列规律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就业方式、就业结构以及劳资关系的变革上。正确认识全球化进程中劳动就业的规律性特征,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开放以及就业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四:论文的摘要和前言都是什么意思啊~~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介,其要素有4个(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必要时也可有其他重要的信息。 前言是正文“章”之前的一章。前言的写作应该包括研究综述,提出自己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观点。 问题五:论文摘要指的是什么? 论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简短陈述,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包括四要素1目的: 研究的目的、范围、重要性; 2 方法: 采用的手段方法; 3 结果: 完成哪些工作取得的数据和结果; 4 结论: 得出的重要结论及主要观点,论文的新见解。 问题六:一般论文中的摘要要写什么? 一、论文摘要的定义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除了实在迫不得已,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摘要可用另页置于题名页(页上无正文)之前,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 论文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英文摘要虽以中文摘要为基础,但要考虑到不能阅读中文的读者的需求,实质性的内容不能遗漏。 二、论文摘要的分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 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1) 报道性摘要: 也常称作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 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 通常, 这种摘要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 (2) 指示性摘要: 也常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 一般只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 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 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 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3) 报道-指示性摘要: 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 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 三、论文摘要的写法 目前,我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采用报道性摘要。即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四部分内容。而毕业论文的摘要的写法多是采用指示性摘要的写法,即概括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在指示性摘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首先应该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应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是对文章的提纲做简要的介绍,最后要对文章的研究意义进行介绍。 四、论文摘要写作的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 问题七:论文摘要期刊符合什么意思?比如[M] 【M】著作 【J】杂志! 【R】报纸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问题八:如何写论文摘要和论文结论 结论就是结合前言、背景和论文里的论点做的一个总结,还可以根据论文中的现状分析和现有对策分析 、发展趋势分析,展望一下未来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第一,你在写论文的时候先确定你的论点,也就是你这篇论文是关于什么,是要论证什么东西,一般来说,也只有你对这个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才能进行研究。 第二,在确定好论文方向后你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一般包括一手和二手资料,一手就是关于你论证对象的资料,二手就是另外一些学者对于该对象的研究成果,比如你要研究鲁迅的话,第一手资料就是鲁迅的作品,第二首资料就是其他人关于鲁迅作品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你都可以引用,但是在引用的时候必须注明出处,也就是你用了谁的观点,包括作者、作品名、出版社第几年第几版、第几页,这些写在论文的结尾处,以注释说明。 第三,摘要,摘要就是你论文研究的论点是什么,大概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新看法。摘要一般不多,规范论文的摘要字数在200到500字之间,一般300字左右。 第四,关键字,关键字是抽取你论文的最主要的字眼,但是这字眼能明白看出你论文的大意的。比如你研究鲁迅的《阿Q正传》的,关键字可以有:鲁迅,阿Q正传,国民性,精神胜利法,革命。一般关键字为3到5个。 第五,正文,主要就是关于你的论点展开论述了。一般的论文的都在5000字以上,如果你是一个学生,小论文的话字数一般3000到5000字,而且标准也不高。当然,毕业论文除外。 第六,注释,注释就是关于你的参考作品,标明出处,也可以对于某些观点再做论述,但是一般字数不要太多。 第七,如果你有指导教师的话,在此表示感谢,有则可,没有不强求。 如果你写的是很重要的论文的话,一般还有英文摘要,错别字概率一般在万分之一,如果不是很严格的论文也不会有这些要求。最关键的就是正文了,一般你要有自己新颖的观点,但是不能哗众取宠,牵强附会,还要有结构层次,不能杂乱无章,也就是由浅到深。论文是实证性的,最好不要加入你的主观价值判断,就是最好不要有“应该”两个字,你不能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 问题九:论文摘要作用是什么? 论文摘要的作用有哪些? 论文摘要是文章的内容不加诠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摘要是在文章全文完成之后提炼出来的,具有短、精、完整三大特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的自含性、即不阅读原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引用,还可以用于工艺推广。其内容应该包含与报告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以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原论文全文,也可提供给文摘第二次文献采用。 问题十:一般论文中的摘要要写什么? 一、论文摘要的定义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除了实在迫不得已,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摘要可用另页置于题名页(页上无正文)之前,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论文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英文摘要虽以中文摘要为基础,但要考虑到不能阅读中文的读者的需求,实质性的内容不能遗漏。二、论文摘要的分类根据内容的不同, 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1) 报道性摘要: 也常称作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 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 通常, 这种摘要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2) 指示性摘要: 也常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 一般只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 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 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 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3) 报道-指示性摘要: 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 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三、论文摘要的写法目前,我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采用报道性摘要。即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四部分内容。而毕业论文的摘要的写法多是采用指示性摘要的写法,即概括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在指示性摘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首先应该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应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是对文章的提纲做简要的介绍,最后要对文章的研究意义进行介绍。四、论文摘要写作的注意事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潮汕文化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近几年出土的文物,都足以证明潮汕有悠久的历史。1、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22年,潮汕一带称为南交之地,属于“扬州之域”,人烟稀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百越的一支。我们将把这8000年的漫长的时期,按照考古文化类型,分成四个阶段来叙述。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象山文化,(二)陈桥文化,(三)后山一浮滨文化,(四)南越文化。这一时期潮汕较少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土著文化色彩很浓。根椐考古资料可知,在这一段时间里,潮汕文化先是与东面的闽南文化保持一致,后来,西面的南越文化入侵,改变了潮汕地区文化的原来面貌。在这一阶段,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进程,不但滞后于中原,也滞后于周边地区。《礼记》就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的记载。2、公元前222年至960,汉文化的进入与土著文化的汉化时期。当时居住在潮汕的越人富有反抗精神,这在《史记》、《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中均有所述。如《淮南子》在记载秦军南侵(公元前213年)时,说越人都撤至山林之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并推选“桀骏”者为将,发动夜攻,大败秦军,“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描述得极为生动。但是,不管越人如何勇敢善战,却终究抵挡不住比之远为先进的秦汉大军。秦朝在尉屠睢被杀之第二年(公元前 214年),又派赵佗率领充军罪人遣戍越地。自此约100多年的时间里,汉族军队和随军家属一齐进入岭南地区,渐渐“与越人杂处”。史禄(或称监禄)正是在那个时候为大军凿渠运粮,后“留家揭岭”,成为有史所载的汉人移居潮地的首创者。西汉元鼎年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大军征讨南越,使百越人中的南越支裔,随着东越、闽越之后也灭亡了。由于不断汉化的结果,百越人的各个部族大多逐渐融合到统一的中华民族之中。此后,除三国时的“山越”,以及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尚有“巡抚岭南,百越皆伏”等偶尔的记载外,“越”字基本在史籍中消失,未被汉化的百越人遗裔,又重新被统称为“南蛮”3、960年至现在,潮汕文化的昌盛时期。汉文化的潮州地方亚型,是在宋元以后闽南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才逐渐形成。此后,潮汕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翁辉东先生在《海滨邹鲁论》中指出:“潮州文化,蕃于宋,而于元,乃竟澎湃于明代”“积之厚者,其流必先……故有清初叶,明风尚流。”据史载,终宋一代317年,潮人登科共172人;终明一代276年,潮人登科共157人。明嘉靖及万历年间,潮人在京城任职者竟多达170余人,这对于南国海隅的潮州来说,莫不是一个奇迹。“御街讲白话”这句俗语就发生在明代。人文的昌盛,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必然保持“积之厚者,其流必先”的文化优势,必然对整个潮州民系的文化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物化象征是指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意象。民俗中的物化象征,是民众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民众创造的艺术审美形式,其中寄托着民众对于未来美好的联想,是对天、地、人以及历史与现实的一种憧憬。潮汕民俗具有丰富多彩的物化象征。岁时节令除夕之夜,阖家围炉吃团年饭,必吃肉丸或鱼丸,象征合家团圆,年年有余;吃血蚶(其壳潮人称“蚶壳钱”),象征新年发大财;食猪脚,象征年年有奔头;农家水缸要存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家家户户摆柑桔,象征吉祥如意;初一早吃菠菜(民间称“飞龙菜”)、豆干,象征飞黄腾达,发财当官。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节。潮汕人有人日节食“七样羹”的习俗,一般是芹菜、葱、蒜、春菜、大(芥)菜、芫荽、厚合(即“百合”,产于田野,用于喂猪,非中药之“百合”),均谐音取义,以兆吉祥之意。芹菜,谐音勤财,象征勤奋发财;葱,谐音聪,象征聪明;蒜,谐音算,象征有钱算;春菜,谐音春财,象征发大财;芥菜,潮人叫大菜,谐音大财,也是象征发大财;莞荽,谐音缘随,象征有姻缘到来;百合,象征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合起来,成为一句吉利语:勤快、聪明能计算,有缘遇,新春发大财,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如果换入韭菜,那就是“久久发财”了。农历七月初七是十五岁儿童办“出花园”的习俗,这是孩子告别儿童而举行的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这一天孩子要吃下父母事先准备好的猪内脏(肠、肚、肝、肾、心)甜汤,其寓意是十五岁了,人必须要新内脏,更新思想,抛弃肮脏的东西。中午家中要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等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葱、芹菜为主,寓意为孩子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明勤快,处处合心想。这一天,要让出花园的孩子在用餐时坐正位,吃鸡头(男为公鸡头,女为母鸡头),其意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此外,还有端午节吃粽子,象征身体强壮;中秋吃月饼、冬节吃汤圆,象征家人大团圆;等等。喜庆之时潮汕婚俗中女方在收到男方的聘礼之后,具帖复聘,并回复一定的礼物,主要有:鸳鸯蕉(双孖的香蕉),象征夫妻亲密无间;猪肝猪心,表示肝胆同心;雌雄鸡各一只,象征鸳鸯比翼。男方家收到女方送来的猪心猪肝后,也要配糖、葱煮熟后与家人及亲友同吃,取义“男女同心”。普宁洪阳的婚俗中女方受聘后除回敬男方糖包外,还要送上春草二丛,象征草头结发;猪心一个,象征同心;五样种子(稻谷、绿豆、酵母饼、龙眼干、薯粉圆),象征五子登科;香蕉若干,象征招子成行;甜糖乌豆球,象征克绍萁裘。潮汕民间男女嫁娶之日,不论寨门、祠堂门、厅门、家门、轿门的门楣上,都要贴一张红纸条形的“麒麟到此”,贴此种红纸条既有表示吉祥如意、嘉瑞祯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象征新娘早生贵子。这天女方除准备好嫁妆外,还要准备出嫁时携带的特殊物品,主要有:一是“上轿鞋”5双,春夏秋冬各一双,另加水鞋一双,表示夫妻风雨同心,共同走好今后的道路;二是乌丝和白丝缚箸,喻婚后早得贵子,夫妻白头偕老;三是桔饼、龙眼干各一碗(俗称“公婆碗”),用于新婚时拜“花公花妈”,并以此象征生活甜蜜;四是香粉及五色丝线。女方出嫁前,要用丝线“挽面”,意谓“去开额”,象征开窍、会持家;五是红壳、酒饼、绿豆、早粟、芝麻等五色种子,寓意“五子登科”,财丁兴旺;六是“鸳鸯肚兜”(也称“荷包”、“腰袋”)一个,用于装五色种子和新剪的“鸳鸯草”(双株的厚香草)草头及一对“如意”,喻结发夫妻,成双成对,吉祥如意。七是手帕捻红糖,新娘出阁伊始要把包着红糖的手帕捻在手中,到夫家后,在盖井之前,要将红糖倒入井中,寄意新娘“合内合外合厝边”,“过门合人惜”;八是扇子(谐音“送子”)等。生日寿礼旧时潮汕人的“生日”活动一般要到六十岁才开始举行庆祝活动。生日宴席上,必有一盘面条,叫长(寿)面。“长面”谐音长命,象征长命百岁,延年益寿。潮俗吃长寿面时还要配上鸡蛋,鸡蛋能孵出小鸡,是生命的象征,与长长的面条配合起来,蕴涵着人们对长寿的期盼和祝愿。由于生日要吃长寿面,所以亲友们也把长寿面作为生日馈赠的常选礼品。一些富裕人家凡遇亲友大寿,则派人送去寿面,通常是用餩脚(一种用木或竹制成的器具。旧时潮属一带多用以盛装交情酬酢的礼物)装着。下面放鸡蛋,上面是寿面。寿面的长度多在三尺以上,一般要凑成双数。摆放寿面时先要将寿面装成一圈圈的面束,盘成高高的塔形,给人们以高耸的感觉,然后在顶上插上寿字,外面罩以红绿缕纸拉花,隐喻做寿者福星高照,寿运绵长。入学之礼孩子入学的这天,早餐时父母必须操办几道菜:一是猪肝切片配上糖和葱、芹菜炒熟,或者是豆干(豆腐干)块配葱、芹菜、糖炒熟,以“芹”与“勤”谐音,“葱”同“聪”谐音,“肝”同“官”谐音和“豆干”象征官印等,寓意勤奋上进,读书会聪明、开窍,长大能做官;二是煮熟的龙箭鱼或鳞鱼,以“鳞”与“龙”谐音,取义孩子将来会跳龙门,出人头地;三是一对红色鸡蛋,寄意于孩子能中“双元”。吃过早饭,家长即备带上祭祀物品,即糖葱(一种由白糖制成的多孔糖果)一盒,寄寓孩子读书会甜而通的意思,孩子进入课室后,即把糖葱分送给老师和同窗(同学),以示进了孔子门的孩子要尊敬老师,团结同窗,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禁忌是人们对于神圣的或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的禁忌心理及行为。民间认为,对神圣的东西,若是随便提及或使用,便贬低了它的神性,是一种亵渎行为。违反这种禁忌会招致不幸;遵循这一禁忌,就能带来幸福、平安。对受鄙视的贱物和不洁、危险之物,也不要随便接触。潮汕民间的禁忌,有行业禁忌、人体禁忌、婚姻禁忌、生养禁忌、丧葬禁忌、言语禁忌和自然物禁忌等等,这里谈谈行业和人体禁忌。一、行业禁忌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农田肥沃,农业生产占重要地位。过去人们靠天吃饭,十分注重顺应农时,总将收获的希望寄托于神灵。故此,祭祀土地时必毕恭毕敬,不得口出妄言。潮汕人在新年的第一天,大都有禁忌生产劳动的习俗。一则人们娱乐、交往、祭祀,忙得不亦乐乎;二则新年下地劳动,预示着这人一年自始至终是劳碌的苦命人。对于一些初长成的花果,人们小心呵护,也形成了诸多禁忌。如荷花,当藕栽下之后,就不能惊动它。荷花将要开时,不但不能动它,甚至连手指一指也不允许,因为这样会把莲花弄枯萎。如果莲花是种在自家庭院里,则禁忌更多,不能在莲缸上面晒衣服;浇水时,一定要用洁净的水;给藕施肥,不能用粪溺,而须用豆渣、豆饼呈猪蹄子的爪子,用纸包奸再埋到莲缸里。到了收获季节,忌讳说不吉利的话。民间流传:一个农民播种季节下地时,看到别人恭恭敬敬地叩拜土地神,他却哈哈大笑,口出狂言:“我不祭拜,照样能得高产。”土地神就生气了。不久,他的秧苗全都枯黄,眼看将要颗粒无收。农民急得大哭,跪在地下向土地神忏悔。是夜,梦见土地神对他说:“本想惩罚你的不敬之罪,见你已知悔过,饶恕你吧。你把田头的一株禾苗照料好,将会给你带来十担谷的收成。”农民将信将疑,到田头一看,果然有一株苗十分青翠,于是精心照料。等到抽穗时。这株苗才结出一颗谷子来。谷子越长越大,竟如一颗橄榄那么大。等到人们喜气洋洋地收获时,这农民却瞧着这谷子发愣。这谷子虽然长得奇特,也顶不了十担谷子呀。正担忧之际,是夜,又梦见土地神托梦:“明天,你把这颗谷子摘下来,然后带进城里。城里的米行老板为人不仁,嗜赌如命,你可拿此谷子与他打赌十担谷子。”农民依计而行,果真得到十担谷子。农民大喜过望,连忙备办五牲祭拜土地。养猪是农家一项十分普遍的副业,是农民的一条“财路”。所以,也就有不少关于养猪的禁忌习俗。建猪圈时,要十分慎重,不但要看“风水”、“地基”,还要择吉日破土动工。建好后,将—张写着“六畜兴旺”字样的纸条贴在圈里,让神保佑猪“夜大千斤,昼大八百”。买猪忌买头太大的猪,这样的猪长不快;忌买“破头猪” (黑猪头上有一撮白毛或白猪头上有一撮黑毛),和“带孝猪” (黑猪白头或黑猪白尾),这样的猪活不长;头上生“旋”,嘴太长、太尖,耳朵太细的猪不可买;全身的毛倒伏或有5个爪子的猪不能买,因为倒毛意味背时背运,而五爪据说是灵官菩萨变的,民间不敢饲养。不小心买到这种猪,必须将它放生。猪买回家后,要将猪鬃剪掉,将米泔水倒在猪头上。这样,才意味着这猪已归自家饲养。潮汕濒临大海,河流交错纵横,所以渔业和航运业也有许多禁忌。在语言方面,在船上最忌说“翻”、“沉”、“倒”等。如果在船上晒衣服,忌把里翻在外面;吃饭时装完饭,饭勺要直插在锅里,不能放倒;吃鱼时,一面吃完也不能直翻过来,非翻不可时要边翻边说“顺过来”。船驶时,忌遇鱼和蛇。遇上有蛇争道横渡,行船人必须加快船速,赶在蛇未过船头时抢先驶过去。据说船是龙,龙若斗输蛇就要倒霉;船在行驶时,有鱼跳上船,不能抓而屹之,而是把它们放回水里,且要抓两把米撒进水中,据说鱼是龙王的亲戚,跳上船是为了觅食;又说这些鱼是水鬼变成的,跳上船是为了试探人心,若贪图小利,必遭报应。搭船的乘客也有禁忌。如果船上载有新娘,新娘就得打伞,伞柄上悬一串猪肉。船靠岸时,如果又有一位新娘要乘船,那么,这两位新娘不能不打招呼就走,应该各自从自身上取出一块手绢,交给伴娘互相交换。如果没有伴娘,两位新娘就要自己亲手交换,表示互相祝贺。船家还有一喜,就是乘船的孕妇忽然临盆生产。“生”意味着船家将有生意,快发财。如果碰到这事,船家会喜不迭地煮糖面、鸡蛋并做丰盛的菜肴款待产妇。船家最忌碰到的是船上死人。如果不幸船上死了人,除了把尸体马上推下水外,还得赶快杀狗,用狗血洒遍全船,再用水冲净。二、人体禁忌毛发禁忌:潮汕百姓家中,如家长死亡,男性家属一般在 一月或百日内不得理发、刮脸。因为发须受之于父母,不能在先辈亡故的时候抛弃。又说这是表示追忆亲人,悲伤感怀。平日,初一、十五两天也不能理发,否则对家中长辈有妨碍。头上出现白发,不能拔掉。眉毛也是人们十分看重的,一般是男性粗、浓,女的细、淡。如果女性同男性一样长着粗浓的眉毛,则被看作是凶恶、泼辣的象征。如果眉毛上有几根长得特别长的,俗称为“寿眉”,这个人便长寿。这几根眉毛忌拔掉,否则会折寿。头脸禁忌:头是人体最尊贵的部位,不能轻易亵渎。小孩犯错误也不能打头,俗认为打头会使小孩痴呆。、小孩的头更不能用秤杆打,否则日后会失算。面容也有许多禁忌:讳长痣,忌女人颧骨高,更忌脑门和下巴不对称。眼鼻禁忌:“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如果是左眼不断地跳动,则意味着有财、有福;如果是右眼不停地跳动,则意味着可能有点小麻烦。而打喷嚏,潮汕人普遍认为:这是有人在思念或有人在背后咒骂自己。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诗经·邶风·终风》中曰:“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朱熹注曰:“愿,思也。嚏,鼽嚏也。”《毛诗笺》上提到:“今俗人嚏则曰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口齿禁忌:潮汕俗语说:“男人嘴阔吃四方,女人嘴阔吃菜糠。”意思是男人嘴巴大是福气,而女人大嘴巴则无福。民俗以为,小孩子掉了牙,上牙要扔到床底下,下牙要扔到床顶或屋顶上,这样牙才长得快。扔牙时要扔到无人处,谨防被人用脚踩,了,那样自己会倒霉。孩子长新牙时,不能用舌头舔牙根,否则长出新牙来会歪斜不正。

潮汕俗语的研究论文题目是什么

潮汕文化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近几年出土的文物,都足以证明潮汕有悠久的历史。1、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22年,潮汕一带称为南交之地,属于“扬州之域”,人烟稀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百越的一支。我们将把这8000年的漫长的时期,按照考古文化类型,分成四个阶段来叙述。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象山文化,(二)陈桥文化,(三)后山一浮滨文化,(四)南越文化。这一时期潮汕较少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土著文化色彩很浓。根椐考古资料可知,在这一段时间里,潮汕文化先是与东面的闽南文化保持一致,后来,西面的南越文化入侵,改变了潮汕地区文化的原来面貌。在这一阶段,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进程,不但滞后于中原,也滞后于周边地区。《礼记》就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的记载。2、公元前222年至960,汉文化的进入与土著文化的汉化时期。当时居住在潮汕的越人富有反抗精神,这在《史记》、《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中均有所述。如《淮南子》在记载秦军南侵(公元前213年)时,说越人都撤至山林之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并推选“桀骏”者为将,发动夜攻,大败秦军,“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描述得极为生动。但是,不管越人如何勇敢善战,却终究抵挡不住比之远为先进的秦汉大军。秦朝在尉屠睢被杀之第二年(公元前 214年),又派赵佗率领充军罪人遣戍越地。自此约100多年的时间里,汉族军队和随军家属一齐进入岭南地区,渐渐“与越人杂处”。史禄(或称监禄)正是在那个时候为大军凿渠运粮,后“留家揭岭”,成为有史所载的汉人移居潮地的首创者。西汉元鼎年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大军征讨南越,使百越人中的南越支裔,随着东越、闽越之后也灭亡了。由于不断汉化的结果,百越人的各个部族大多逐渐融合到统一的中华民族之中。此后,除三国时的“山越”,以及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尚有“巡抚岭南,百越皆伏”等偶尔的记载外,“越”字基本在史籍中消失,未被汉化的百越人遗裔,又重新被统称为“南蛮”3、960年至现在,潮汕文化的昌盛时期。汉文化的潮州地方亚型,是在宋元以后闽南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才逐渐形成。此后,潮汕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翁辉东先生在《海滨邹鲁论》中指出:“潮州文化,蕃于宋,而于元,乃竟澎湃于明代”“积之厚者,其流必先……故有清初叶,明风尚流。”据史载,终宋一代317年,潮人登科共172人;终明一代276年,潮人登科共157人。明嘉靖及万历年间,潮人在京城任职者竟多达170余人,这对于南国海隅的潮州来说,莫不是一个奇迹。“御街讲白话”这句俗语就发生在明代。人文的昌盛,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必然保持“积之厚者,其流必先”的文化优势,必然对整个潮州民系的文化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金实初一的吧,伤不起啊,我也在烦这个

年夜饭(除夕夜)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守 岁(除夕夜)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看看有没有帮助!

我也是金实的。。。为什么说的都不是潮汕城乡的。。。/(ㄒoㄒ)/~~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