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社交礼仪论文模板图

发布时间:

社交礼仪论文模板图

宴会礼仪宴会,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交往方式。一般情况下,举办宴会和参加宴会都不仅仅只是为了吃吃喝喝,而是以交际为目的。因此,无论请客还是被请,无论举办或参加何种宴会,都应该讲究和遵循宴会礼仪。一、 宴请(一) 周密安排1、规格种类。宴请的规格,以宴请目的和主要宾客的身份地位而定,过低显得失礼,过高也无必要;宴请种类,以宴请的性质、目的和内容而定。2、作陪人员。一般讲究对等接待,即己方主陪与对方主宾身份地位相仿。接待高层领导,己方主要负责人应当出面。如需在席间洽谈事情,要安排说得清事、做得了主的人员出席。3、时间。可以按照主办方的实际需要而定,如单位庆典、朋友聚会;也可以按照客人的活动安排而定,如接风送行;还可以按照事情的进展情况而定,如谈判成功。确定宴会时间,一要考虑客人方便,避开其重大节日、假日或是有重要活动的时间。二要照顾参加人员的习俗,避开对方的禁忌日。比如邀请中国同胞不要安排在除夕夜,邀请西方朋友则应避开每月的13日。如果条件允许,时间确定之前,可以先征求主宾意见。确定宴请地点,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与宴请目的、性质和主宾的身份地位相适应。②能够充分表达对客人的敬意。③交通便利、环境优雅、菜肴精美、价格合理、服务到位。(二) 盛情邀请1、 发送请柬。组织比较正式的宴会,应该制发请柬。① 大型宴会的请柬,可以以单位名义发,也可以以个人名义发;小型宴会一般以个人或夫妇二人的名义发;工作餐以单位名义发。如果以夫妇二人的名义发送请柬,主宾、陪客的配偶均可列为受邀对象。如果受邀夫妇都有重要身份,则应分别发送请柬。②请柬应尽早(一般提前一至二周)发出,以便宾客调整时间。为了减少失误,可以在宴会前夕,再电话联系,进行确认。2、其他方式。组织比较轻松随意的"便餐"式的宴请,可以采用打电话或请人代转的方式进行邀请。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两点:一是?quot;话"说到,说明理由,表达敬意和诚意;二要把"事"落实,明确告知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询问清楚对方能否出席、有无其他需要。(三) 定制菜单1、主随客便。菜单以客人的爱好为准,充分考虑客人、尤其是主宾的饮食习惯、口味好恶、宗教禁忌、健康状况等具体情况。规模较大的宴会,酒水最好准备三种以上。2、 量力而行。一般情况下,安排菜单不要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因为这样会使客人感到不安。3、适当控制。文明社会中,铺张浪费越来越被人们所不齿,因为大吃大喝而被客人误解,最终不欢而散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因此定制菜单,应该多在品种、口味上动脑筋,不要追求以贵为好、以量取胜。 (四) 安排桌次、座次举办正式宴会,应当提前排定桌次和席次,或者只排定主桌席位,其他只排桌次。桌、席排次时,先定主桌主位,后排座位高低。1、中式宴会的桌次安排。中式宴会通常8-12人一桌,人数较多时也可以平均分成几桌。在宴会不止一桌时,要安排桌次。其具体原则是:①以右为上。当餐桌分为左右时,以面门为据,居右之桌为上(见图二十七)。②以远为上。当餐桌距离餐厅正门有远近之分时,以距门远者为上(见图二十八)。 ③居中为上。多张餐桌并列时,以居于中央者为上(图二十九、三十)。④在桌次较多的情况下,上述排列常规往往交叉使用(见图三十一、三十二)。2、中式宴会的席次安排(见图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席次,指同一餐桌上的席位高低。排列席次的原则是:①面门为上。即主人面对餐厅正门。有两位主人时,双方可相对而坐,即一人面门,一人背门。②主宾居右。即主宾在主位(第一主位)右侧。③好事成双。即每张餐桌人数为双数,吉庆宴会尤其如此。④各桌同向。即每张餐桌的排位均大体相似。 3、 西式宴会的桌席排位西式宴会的餐桌习惯用长桌,或是根据人数多少、场地大小自行设置(见图三十六寥牛?同中式宴会一样,举办西式宴会也要排定桌次和席次。西式宴会的席次排位也是讲究右高左低,同一桌上席位高低以距离主人座位远近而定。如果男、女主人并肩坐于一桌, 则男左女右,尊女性坐于右席;如果男、女主人各居一桌,则尊女主人坐于右桌;如果男主人或女主人居于中央之席,面门而坐,则其右方之桌为尊,右手旁的客人为尊;如果男、女主人一桌对坐,则女主之右为首席,男主人之右为次席,女主之左为第三席,男主人之左为第四席,其余位次依序而分。西式宴会的席次一般根据宾客地位安排,女宾席次依据丈夫地位而定。也可以按类别分坐,如男女分坐、夫妇分坐、华洋分坐等。在我国用西餐宴请客人,通常采用按职务高低男女分坐的方式(见图四十至四十四)。(五) 热情迎送1、 提前到达。宴请前,主人应提前到达宴会地点,在门口迎接客人。2、 笑脸相迎。客人到来后,主人应与之握手、寒暄,表示欢迎,不可有远有近,冷落任何一位客人;如果客人之间不认识或不熟悉,主人应热情地为其介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贵宾到来后,应先将其迎进接待室休息,并安排身份相同的人员照顾,等其他客人到齐并进入宴会厅后,主人陪同贵宾一同进入宴会厅;第一道主菜上桌,主人应主动热情地请客人品尝。 3、 适时结束。宴会一般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为宜,最多不超过两个小时。(六) 敬酒与劝酒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喝酒是宴会上联络感情、融洽关系的重要社交方式。1、 敬酒。如是一桌宴请,主人应向所有客人逐一敬酒;如是多桌宴请,主人应逐桌敬酒,不可厚此薄彼。敬酒时,主人应与主宾碰杯,其余人员可举杯示意,如有必要,也可致以简短、友好的祝酒辞。碰杯时,要态度从容,目视对方。注意不要交叉碰杯。2、 劝酒。设宴请客,主人都希望客人多喝几杯,尽兴而归。这样,席间自然少不了劝酒。劝要酒好,需要掌握以下原则:一是量力而行,事先了解对方的酒力,劝酒容易掌握分寸;二是讲究艺术,选择对方关心的话题,采用更能产生共鸣的表达方式,往往更能说动对方;三是适可而止,不可勉为其难。3、 涉外宴请,应事先了解对方的饮酒习俗和讲究,以免弄巧成拙。比如:穆斯林不饮酒,宴请他们时就不要敬酒,甚至不要上酒。二、作客(一) 尽早回复。接到邀请以后,无论能否参加,都要尽快给予回复。如果收到了请柬,还应以书面形式回复。在西方国家,正式晚会请柬的日期下,都有R·S·V·P四个法文缩写字母,意思是敬请赐复,这样的请柬,应当在收到后的一天内回复。(二)适度修饰。出席宴会,应当精神饱满、容光焕发,这需要提前适度修饰仪表。男士要修整须发,女士应面部化装,当然,无论男女,都要换好既符合自己在宴会上的身份,又突出自身气质的衣服。此外,皮鞋和袜子的协调、干净也要给予足够的注意,因为宴会之上,这些部位常常被他人关注。(三)遵守时间。出席宴会,迟到、早退或逗留时间过短,都被认为失礼或者有意冷落。因此,要尽量避免迟到?quot;赶场"。当然,也不必到达过早,以免贪吃之嫌。一般而言,按照规定时间提前一、二分钟到达即可。(四)注意小节1、问候。到达宴会场所后,应向在门口迎候的主人致以问候,表示谢意。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应先问候女主人,再问候男主人,然后向其他客人问好。2、入座。一般大型宴会的座次事先都有安排,因而前去作客不要急于落座,应等主人或服务员引座。如果一时无人引座,可先选择次要的座位坐下,待主人发现后再行调整。落座时,应从座位的左侧入座。如果身边有女宾或长者入座,男宾应主动为其移开椅子,待其入座后,自己再坐下。入座后,坐姿要端正,不要东张西望、举手投足,也不要摆弄菜谱、餐具。 3、使用餐巾。餐巾应铺放于自己并拢的大腿上。正方形餐巾应折成等腰三角形,直角朝向膝盖方向。长方形餐巾则要对折,折口向外铺于腿上。餐巾可以用来擦嘴,但不能擦脸、擦汗,更不能用来擦餐具、酒具。用餐结束后,餐巾不能揉作一团,也不要乱丢乱扔。4、 使用餐具①中餐餐具。主要包括筷、匙、碗、盘等,不同餐具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要求。使用筷子讲究最多,种种忌讳多达八项:一是不要握得太高太低;二是每次不要夹菜太多;三是不要在盘中翻动;四是不要随意敲打;五是不能交叉摆放;六是不能乱扔乱掷;七是不要挥舞;八是不能插在碗中。② 西餐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和餐匙。刀、叉的摆放:西餐正餐中,吃每道菜都有专用的刀叉。吃黄油的餐刀横放在左手正前方;吃主菜的刀叉,餐刀在右,餐叉在左,纵向放于餐盘两侧;吃甜食所用的刀叉横向置于餐盘正前方;暂时放下刀叉时,应刀口向内,叉齿向下,呈"八"字型摆在外盘之上;用餐完毕,则应刀口向内,叉齿向上,刀右叉左并排纵放,或者刀上叉下并排横放在餐盘中。刀叉的使用:一般情况下,刀、叉宜配合使用。切割食物时,以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可以边割边用叉食之,也可先全部割好,然后以叉食之;切割食物时不可弄出声响;切割食物大小以叉起一次入口为合适;临时放下餐刀,刀口不可向外;持叉进食时,叉齿向上;双手同时使用刀叉,则应叉齿向下。 餐匙也叫调羹,分为汤匙、甜品匙和茶匙三种。餐匙的摆放:汤匙个头较大,纵放于右侧最外端;甜品匙个头较小,横放于吃甜品用的刀叉正上方,若不上甜品,此位置上放置茶匙。餐匙的使用:汤匙、甜品匙和茶匙各有用途,不可相互替代。使用汤匙取食应该迅速,量也要适中,不可乱搅一气,也不要将汤匙吞入口中;使用过的餐匙,不要再放回原处,也不要直立于汤盘或茶杯中,或插入主食菜肴;茶匙仅供搅拌使用,不能以之舀茶。 5、吃相①心态要愉快平和。无论主人照顾是否周到、菜肴是否可口,都应表现出高兴的神态。既不能心事重重、漫不经心,也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②表现要自然大方。对于自己喜欢的食物,不可咀嚼作响、狼吞虎咽,更不能站起身伸长臂"隔山取火"。而当女主人或服务员递上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也不要推来挡去,可取少量放入盘内,口称"谢谢"、"够了"婉拒。③吃食物时应当以食就口,不能以口就食。④食物一经入口,一般不能再吐出来。需要处理骨刺时,也要用餐巾掩嘴将刺取出放在餐盘里,不要直接张嘴吐到桌上。⑤口中有食物时,不要张口讲话;不要主动向正在咀嚼食物者问话;自己口中有食物恰逢别人问话,要等食物下咽后再回话;少与相隔的人讲话。⑥第六,席间谈话,切忌得意忘形、动作夸张,尤其不可挥动刀叉甚至以刀叉指人。(四)敬酒与饮酒1、回敬。客人接受主人敬酒以后,应回敬主人。回敬的顺序,以地位尊卑为据,尊前卑后。如是大型宴会,各桌客人可以选派代表回敬。2、互敬。这是客人之间"借花献佛",加强联系的交际方式。实际是"劝酒"的一种形式,因而也要遵循劝酒的原则。3、在宴会上不会喝酒或是不打算喝酒,可以礼貌地阻止他人敬酒,但不要东躲西藏,更不要把酒杯倒置或是把他人所敬之酒悄悄洒在地上。 三、酒会、茶会、冷餐会、工作餐宴请当中,正式宴会并不是唯一的选择。酒会、冷餐会、工作餐、茶会等招待或进餐方式,因其形式灵活、操作简便、气氛宽松,越来越为现代社会所接受。(一)酒会酒会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便宴形式。会上不设正餐,只是略备酒水、点心、菜肴等,且多以冷味为主。1、酒会的类型:按照举行时间的不同,酒会分为两种类型:正餐之前的酒会和正餐之后的酒会。①正餐之前的酒会也称鸡尾酒会,一般在下午6点或6点半,持续两个小时左右;鸡尾酒会分为设座和不设座两种形式,在不设座的鸡尾酒会中,有时为了照顾年长者,也备一些椅子;这类酒会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一般在请贴中写明;招待品以酒水为主,酒水分含酒精的酒水和不含酒精的饮料两类;含酒精的酒水至少要在三种以上,如雪利酒、香槟酒、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混合葡萄酒、开胃酒和各种烈性酒;不含酒精的饮料至少准备一种,如果汁、矿泉水、牛奶等;食品从简,只备一些点心和开胃菜,如面包、三明治、热香肠、炸薯片等。②正餐之后的酒会,通常在晚9点左右开始,一般不限定时间长短,客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告辞;这类酒会规模较大,常常播放音乐,并准备场地供来宾跳舞,这也要在请贴中说明;酒水供应大致与鸡尾酒会相同,但有时不备雪利酒;因在晚餐之后,可不备食品,但如果是大型或正式酒会,应该准备夜餐。 2、酒会的功能① 联络旧友。宾主之间交流信息,联络感情,进一步深化友谊。② 结交新知。提前给需要结识的人发份请柬,对方往往惊讶并愉快应约,从此成为你的朋友。③ 认识异性。酒会上,男男女女把酒而谈、翩翩起舞,有机会结识和了解。④ 答谢款待。在其他酒会或宴会上受到了东道主或某些宾客的周到照顾,可以邀请他们参加自己举办的酒会以示答谢。1、 酒会的特点:①不必准时。虽然请贴上约定了时间,但不一定必须遵守,何时到场可由自己掌握。②不限衣着。穿着不必过于正式,端庄大方、整洁干净即可。③不排席次。主客均需站立,可以自由组合、随意交谈。④菜肴自选。喝什么、吃什么以及喝多少、吃多少全凭自愿。2、 注意事项① 主动攀谈,无论新朋旧友,都应主动招呼,不可故作深沉。②善待他人,即便话不投机、无意结交,也要给人以应有的尊重,礼貌地与人道别或让人道别。③饮酒有度,姿态要文雅,不要开怀畅饮、大呼小叫;酒量要控制,以免醉酒失态。 ④适时告辞,要体贴主人,适时离开。如果有事提前离开,告辞时不要引人注意,但最好是向女主人当面致谢⑤不忘致谢,于酒会次日再次打电话给女主人表达谢意,是表现修养的必要礼节。(二)茶会1、 举办茶会的时间、地点举办茶会,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10点或下午4点左右,地点通常安排在客厅、会议室、接待室。2、 基本礼节① 沏茶。不应过浓过淡;不要斟得过满,有七分满(茶杯的2/3)即可。② 敬茶。起身站立,双手捧杯,递给客人,并可轻声告之"请用茶"。 如果来者为贵宾或重要客人,应由主人(公务接待时为本单位在场的最高职务者)亲自敬第一杯茶。 ③ 接茶。双手去接,并道"谢谢",然后将茶杯放到就近的茶几或桌子上。④ 饮茶。饮时小口啜饮、认真品味,不要大口吞咽、一饮而尽;喝过一口后,应对茶水加以赞赏,不可职责其品位、口味;如果茶叶漂浮,可用杯盖抹去,不可用嘴吹、用手捞或是吞咽咀嚼;如果水温过高,应待其自然冷却,不要用口吹凉或是用另外的杯子折凉。⑤ 续水。续水的时机应在客人喝过几口以后,不要等到茶叶见底;会议中的续水间隔,应在30至40分钟之间;续水时不要妨碍客人,最好不要当面进行;不小心把水洒在茶几或桌子上,应及时以小毛巾擦干;续水同样不要过满。3、 其他①茶会的核心和实质是茶叶的高档次,高水平的茶会要用用高质量的茶叶,并且品种要多,以适应不同人的口味。②举办茶会,选用茶具也要讲究,一般为高档成套的瓷具或陶具。不可使用低档茶具。③可以准备一些便于食用的点心和风味小吃。④茶会的规模不宜过大。(三)冷餐会冷餐会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非正式宴会,在国内又称自助餐。冷餐会举行的地点,可以是大型餐厅或者露天花园。一般情况下,冷餐会设有菜点桌、餐桌、餐椅,露天冷餐会还要设置遮阳伞。所提供的食物以冷食为主,同时可以提供一些热菜或半成品由来宾自行加热。餐会开始之前,应将菜点和酒水上齐,将餐具摆好。冷餐会不讲尊卑,不排席次座次,就餐者可以随时随意调换座位。参加冷餐会应该注意:1、 衣着、装饰不可过于随意;用餐时不可戴手套;参加室外冷餐会,不宜佩带太阳镜。2、取食时应按照顺序,不能争抢,取完后马上离开菜点桌;取食过程中,不能把刀叉等叼在嘴中或别在衣袋里;取食应多次取食、次次少取,宁可多添几次,也不要一次装得过多,甚至吃不完。(四)工作餐工作餐是就餐者利用共同进餐的时间,边吃边谈,交流探讨的非正式宴请方式,可以说是商务活动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 工作餐一般只请与工作有关的人员,不请配偶。总人数不宜超过10人。工作餐一般安排在中午进行,时间为2小时左右。开始时间由有关各方商定,地点由主人选定。工作进餐的座次不象正式宴会那样严格。但主人应当请主宾在自己的右侧、或自己正对面、或正对门的位置就座,也不能先于主宾落座;双方随员要等主人和主宾落座后,再由主人安排或者自由就座。工作餐的菜点比正式宴会简单。点菜时可征求来宾特别是主宾意见,其他安排可以全由主人包办。结算付帐时,要避免当着客人的面看帐或付款。

社交礼仪的论文

社交礼仪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配合上层建筑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发展。下面是我整理的社交礼仪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

社交礼仪课程是对人在社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及规范的学习并应用的过程。社交礼仪课程知识点相对容易,实用性强,对课程教学操作却提出较高要求。情境教学法是基于情境构设,结合礼仪课程知识点来搭建相应的演示与答疑环境,引导学生从中来获得具体的礼仪能力。

关键词:

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情境模拟;应用研究礼仪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应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从表现形式来看,礼仪主要有礼节、仪式、仪表、礼制等内容。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社会交往的发展,对社交礼仪的学习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礼仪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岗位就业的必修课。由于社交礼仪课程自身实践性较强,同时与理论与应用结合较为紧密,传统的礼仪课程教学多从知识上进行灌输,缺乏实操性,导致学生对礼仪课程学习热情不足,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从社交礼仪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问题中来融入情境教学法,关注大学生从模拟真实的应用环境中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学习环境是构成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课程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衔接、师生互动中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情境教学法是利用具体的课程情境,将学生、会话、环境、协作作为激发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有效动力,最终实现学生从知识、意义的建构中提升学习效果。情境教学法在构建中需要架设生动、具体的知识情境,并从问题的导入、分析、解决中,依托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贴近学生实际,便于学生从中来学以致用。可见,情境教学法将“教”与“学”、“学”与“练”、“练”与“用”进行了统合,克服了传统课堂学习的被动性,推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二、情境教学法课程设计

根据情境教学法的要求,在课程组织上需要把握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第二步是课前准备;第三步是课堂演示与答疑;第四步是总结归纳。

(一)创设情境

情境的构设是基于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知识点,在课堂组织上要注重三点要求。一是要贴近知识点,特别是礼仪知识要与学生需求相结合,适应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要贴近学生就业实际,特别是增强学生的临场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二是要注重简洁,对于情境的设置要便于操作,要能够在课堂时间完成,并能够通过课程演示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适当引入一些疑难性强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营造多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元化情境;三是要注重知识的不完整性,对于情境本身并非是课堂的主体,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来增进知识与能力。

(二)课前准备

情境的构建需要进行前期准备,该项工作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侧重于明确情境教学的知识重点、目标,分析学生实际和课程组织现状问题,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如角色分工、情境实施、设备操作等。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预演或实际演练来模拟各环节的实施情况,并对不足和问题进行优化处理。学生主要工作是模拟分组,各组在组长的领导下进行角色扮演,推进师生协同;另外,对情境教学重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细化,如明确小剧本内容。

(三)课堂演示与答疑

从情境教学现场来看,课堂演示是主体,各小组在预先安排下参与到情境中,并在教师的组织中实现对具体礼仪知识的学习与演练,梳理其中的问题。演示结束后针对问题展开答疑,各小组、各成员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及想法,由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给予引导:一是鼓励各成员积极发言,尽量避免干扰演示过程,防范对学生思路的破坏;二是在演示过程中不评论,避免对其他小组带来影响;三是在答疑环节要控制场面,既要发挥学生的热情,还要避免跑题,影响教学实效。

(四)总结归纳

对于情境教学演示完成后,要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特别是对各组的演练效果进行点评,梳理各组的演练问题,指出优缺点,便于各组学生进行相互学习;教师要对模拟情境进行分析,对各小组的演练方案及演示过程进行评判,那些是值得肯定的,那些是不足的,对于闪光点、创新点要给予表扬,也要对问题的出现进行查找根源,启迪学生。

三、情境教学法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实施

本节以求职礼仪教学为例,将求职过程进行分解,招聘现场设计、应聘现场设计,以及各参与角色的扮演与分工,组建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评委组进行各组演练成绩考核。在具体实施上,第一步,对进行前期准备,设计4家企业,明确各自的单位、地址、电话、经营产品、规模、社会影响力及企业文化、宗旨等内容;明确各自公司的招聘信息,包括岗位需求、应聘条件、岗位待遇、面试主要问题等。第二步,明确招聘、应聘环节中的社交礼仪知识点,以及相关注意问题,并从分组扮演中,根据角色不同来进行情境参与。如由学生搭建招聘模拟环境,并承担招聘职责;由师生共同组建礼仪知识评审团,负责对学生的礼仪行为进行全程跟踪、认真记录,并为演练结束后的课程评价做准备。第三步,招聘应聘环节实施,根据学生对各自角色的扮演,从中来梳理问题,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对于模拟演练中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对于不足进行指出并告诫学生如何克服和改进。第四步,总结,通过对招聘应聘活动的模拟演练,以具体情境为基础,从礼仪知识的渗透中,让学生能够从自我服饰、言行、眼神、坐、立、行等环节进行体验,并得到有效的规范,增强了课堂教学氛围,也让学生能够从直观的礼仪实践中获得预期效果。

四、结语

针对情境教学法在礼仪课程中的实施,还需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对“领导”岗位的人员设置,由于模拟演练中人数限额,很多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亲身体验,可以通过课程角色分配,以分项替换等方式来进行轮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情境演练中。二是对情境教学的现场指导,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发挥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衔接,特别是对于学生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以及随机应变等能力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能。

参考文献

[1]阎芳.高职院校“社交礼仪”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实效性探讨[J].职教通讯,2012(15).

[2]赵莉.高职“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2400.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高校要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很多又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受到现行教育制度弊端的影响,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升学上,家长和老师代办了学习以外的事,造成了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缺失。进入大学后,学习的压力得到了释放,脱离了父母和管教和包办,当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事务需要独立面对时,很多大学生无法适从,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常打架斗殴;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厌学逃学;沉迷于网络,上网成瘾;不爱护环境,随处乱扔垃圾;不懂节简,生活铺张浪费;缺乏诚信意识等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与育人效果,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刻不容缓。礼仪教育是从人类基本的行为入手,教导人们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它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社交礼仪课程的开设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以说,人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日常习惯的外在表现,习惯通过日积月累的养成,它便融会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习惯往往渗透于一个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种活动之中,主宰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大学阶段是塑造自身形象和铺垫人生发展轨迹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习惯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然而,在高校,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习惯”,很让人担忧,一些学生文明意识淡薄,礼仪知识缺乏,知书但不达礼;一些学生不注重个人形象,经常衣冠不整,行为不端,张口便是粗话,上课随意迟到甚至旷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自修室里手机铃声大作,无视他人的存在,吃饭、上车不排队等等。这些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但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们不以为耻,反认为理所当然,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总结高校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和原因,思考加强高校礼仪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不要让辛苦完成大学学业的学子们满怀期待地走向社会时发现自身礼仪素质有多么的欠缺,不要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一人有知识没文化、受教育没教养的人,应该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加强礼仪养成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礼仪素养不足的现象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损人利己,友善意识缺乏

一些学生蔑视社会道德,无视校纪校规,漠视他人的感受,一切从个人的愿望出发,对别人缺乏理解和宽恕。对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事务,不是从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意愿出发,冷静分析,积极沟通,而是头脑发热,夸大事情,稍不如意就妄加评论或牢骚满腹,而对自己的草率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满不在乎。

2、重利轻义,拜金主义盛行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孟的“重义轻利”观,旨在要求人们不可过度妄求物质利益,对“利”的追求应以“义”为前提。然而今天,很多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完全不顾道德理想和法律法规。正是由于在义利观问题上陷入了误区,一部分学生不再追求远大的理想和人格的塑造,而是“一切向钱看”。在校期间,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和其他评优奖项,不惜诋毁同学;毕业时,有些学生主要着眼于寻找挣钱多的工作,急功近利,讲求实惠,从而丧失了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朝气。在这样的道德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学生的人格必然会扭曲,自身的发展也会受限。

3、唯我独尊,尊重意识淡薄

一些学生唯我独尊,自我感觉良好,不尊重长辈,不敬重师长,不尊重同学,待人总缺少些友善平和,较难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难以融入集体。大学礼仪素养教育的缺失,不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也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二、社交礼仪课程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礼仪是人生的必修课,社交礼仪是现代人通向成功之路的通行证。礼仪教育是高校学生健康成才不可缺少的要素,其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表现。根据所处的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对它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核心,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同时它也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交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力量,而且它也是人们进行社交的一个基本准则,它是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赖的'基础,也是使社交得以持续开展并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个人参加社交活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基石,它对任何人都有强大的吸引力,它能给人以信任和安全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多方面的元素,比如诚信、宽容、善良、谦虚。通过社交礼仪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们逐渐养成举止文明,谈吐风趣,待人友善,尊重他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人文素质培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学科的学习,可以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文化艺术素养,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反之,通过社交礼仪课程的学习,能促进和加深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因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参与社交活动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会涉及各式各样的问题。社交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如果知识欠缺或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社交中就会张口结舌、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自己既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也很难融入与别人的交流中,自然成为“局外人”,在复杂的竞争与合作中,就很难拥有一席之地。因此,学习文化艺术知识,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实在大有必要。

3、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

青春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渴望与人交流,渴望真诚、友谊、爱情。面对大学校园这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群,加上紧张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的心理矛盾就会加剧。他们虽不缺少交流的环境和对象,但内心常被孤独寂寞的情绪所折磨,因为他们普遍缺乏社交技巧,既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理解别人。有些学生性格孤僻,自以为是,心胸狭隘,容易产生焦虑、易怒、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些压力往往又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及时缓解。长此以往,这不仅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阻碍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有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交礼仪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信待人、言行适度,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独生子女将成为社会主体的当下,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尤为重要,在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已经势在必行。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能应付交际活动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始终保持冷静和稳定的心态,遇事不慌,善于沟通,能够采取最适当的行为,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在交际活动中,往往会结结巴巴,惊慌失措。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不敢出去找工作,不敢面试,甚至不敢见人,整天窝在家里,成为“啃老族”,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4、增强学生自信心

整洁优美的仪容仪表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交礼仪课程中关于仪容仪表的教育就会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让学生得到系统训练,比如在社交场合,它指导人们要注意自己的服饰礼仪,遵守TPO①原则,即你的穿着打扮应当与相应的时间、场合、身份、职业等相一致。比如言谈举止方面,在工作和社交场合,当和别人谈话时,要讲文明,讲礼貌,有修养,还要讲究语言艺术,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好感,给人以绅士、淑女的良好形象。久而久之,这就会让学生们不断获得精神的鼓励,更加注重整洁的仪容仪表和优雅的谈吐举止,自觉地使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从而让自卑和害羞的心态逐渐消失,自信心逐渐增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都仪表整洁、仪态端庄、举止文雅、言语文明,就会产生良好的“人际气候”,使交往双方互相吸引,建立和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愉快,充满激情,增强信心。

三、小结

高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礼仪修养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尺,它不仅是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教育。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规定为必修,这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又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知书达礼的高素质人才,让高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培养目标。

浅谈“社交礼仪摘要: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而我们大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更免不了与他人打交道的机会,所以学习社交礼仪、提高礼仪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礼仪 修养 礼貌 大学生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站姿:女人的站立姿势应该是:抬头,挺胸,收腹,两腿稍微分开,脸上带有自信,也要有一个挺拔的感觉。 坐姿:正确的坐姿是你的腿处于基本站立的姿态,后腿能够碰到椅子,轻轻坐下,两个膝盖一定要并起来,不可以分开,腿可以放中间或放两边。 行姿:正确的行姿是:抬头,挺胸,收腹,肩膀往后垂,手要轻轻地方在两边,轻轻地摆动,步伐要轻。 蹲姿:正确的方法应该弯下起盖,两个起盖应该并起来,不应该分开的,臀部向下,上体保持直线,这样的蹲姿就典雅优美了。仪表礼仪1.化妆要视时间场合而定。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只能允许工作妆(淡妆)。浓妆只有晚上才可以用。外出旅游或参加运动时,不要化浓妆,否则在自然光下会显得很不自然。 2.不要非议他人的化妆。由于文化、肤色等差异,以及个人审美观的不同,每个人化的妆不可能是一样的。切不可对他人的化妆品头论足。 3.吊唁、丧礼场合不可化浓妆,也不宜抹口红。 发型与服饰礼仪穿礼服:女士在比较庄重的场合,穿礼服时,可将头发挽在颈后,显得端庄、高雅; 穿连衣裙:如果穿V字领连衣裙,就可将头发盘起,如果穿外露较多的连衣裙,可选择披肩发或束发; 穿西装:因西装给人以端庄整洁的感觉,发型也要梳得端庄、大方,不要过于蓬松。 交往礼仪,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如何称呼、介绍、握手、交谈等都有许多礼仪规范需要遵守。我们在交往礼仪上存在很大的误区,这更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交往礼仪的重要性。握手的顺序在社交场合中,握手作为一种礼节,其顺序根据握手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身份来确定,社会地位高者、年长者、女士、主人享有握手的主动权。朋友、平辈见面,先伸出手者则表现出更有礼貌。握手的规矩握手作为见面时的一种礼节,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和要求。戴手套的男士握手前应脱下手套,放好或拿在左手上,再和人握手。多人同时握手时,注意不要交叉握手,不可左手右手同时与两个人相握,也不宜隔着中间的人握手。不妨等别人握完再伸手。 男女握手时,女士只需要轻轻地伸出手掌;男士稍稍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即可,不能握得太紧,更不要握得太久。握手时,应友善地看着对方,微笑致意。切不可东张西望,漫不经心。 在社交活动中,熟悉和遵守握手的规矩,与人打交道时方能够做到应付自如,彬彬有礼,以便建立和保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谈话时切忌唾沫四溅。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第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第三,进餐时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第五,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六,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七,最后离席时,必须要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在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作客,以示回谢。 通过以上提到的礼仪,我们就可以看出礼仪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礼仪修养对于我们的必要性。礼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整个社会良好的文明风气都是靠每个人堆积起来的。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我们要实践,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注重自身礼仪修养的提高,不用多久,我们整个社会、国家的礼仪素质都会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礼仪之邦,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宾。参考文献:于忠艳.《现代商务礼仪》.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金正昆.《政务礼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论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一种无声的人际交往语言,它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涵养、教养和素质水平,而且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对我们的学习,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它是我们个人发展、事业进步的需要,是社会时代的需要,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 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强者不自惭,遇到艰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自信的原则是社交场合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原则,唯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们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每个人都非常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而更多的情感交流,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我们成功走上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礼仪也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我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流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我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建立起真挚深厚的友情. 同时,我感觉社交礼仪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用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去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让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我自己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风格和道德品质。礼节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管用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具体体现。 社交是一门技术,同时它 也是一门艺术.人如果不懂一些礼节的话,会闹一些笑话,这还是小事.就是怕你无意做出的事,对别人来说,是一种侮辱,这怕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约定熟成的,这是各民族礼仪文化的一个共性. 中华民族大都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来客,不管是预约好的,还首先是拜访做客的基本礼仪做客有不同情况:初次登门拜访,老朋友串串门,应邀赴约聚会,有事求助于人等等,因而礼也稍有不同,不过无论何种情况,作为客人的身份一样,都要为主人着想,客随主便,少给主人带来不便有些需遵循的大致相同的礼节。 同样在赠送反面也要讲究礼仪,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传统上很注重礼尚往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它的影响深远,至今还倍受人们的推崇。因此,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客观上讲,送礼受时间、环境、风俗习惯的制约;主观上讲,送礼因对象、因目的而不同。所以,赠送礼品也是一门艺术。 赠送,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成功的赠送行为,能够恰到好处地向受赠者表达自己友好、敬重或其他某种特殊的情感,并因此让受赠者产生深刻的印象。礼物是感情的载体。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谢、或求人、或联络感情等等。所以,你选择的礼品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并使受礼者觉得你的礼物非同寻常,倍感珍贵。实际上,最好的礼品应该是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耐人寻味、品质不凡却不显山露水的礼品。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总的说来,学习好社交礼仪,灵活应用社交礼仪是一种社交能力。参考文献:金正昆《社交礼仪》

经典社交礼仪论文模板素材

大学生社交礼仪论文 生活中,社交礼仪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社交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先来谈谈个人礼仪吧。 一、修饰与衣着 修饰是指女士穿戴不要太华丽了,太耀眼了,如果这样去面试,我想机会就已经了了无几了。因为你是来工作的,要庄重,不要给人一种浮的感觉。我觉得不化妆也不太好,最起码要化些淡妆,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一种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洁洁是不是让别人看上去很舒服呀!你想如果一个老农民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找你谈判,你是不是要选择那个西装革履的人呀! 当面试时,有的人说:"面试时,不就是到那天从里到外都换上新衣服,穿的整整齐齐的,然后到发廊整理一下头型吗?"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会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提前准备了,有的时候连刚打上去的发胶还在头上呢,一看就知道你是刚从发廊里出来的。二、由于刚穿上新衣服,一切都是新的,你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你最好要提前一、两天就穿上,适应一下。也就是面试前要提前一、两天做好准备。 面试时要多带几份简历,因为你交到面试官那的已经订成厚厚的一打了。他要看你的简历还要翻找一下才能找到,这时你就要拿出你已提前多准备的简历给他,他会觉得的很舒服的。当面试完后要给面试官写感谢信,虽然现在有许多人一般都不写,但这是礼仪,我还是希望大家写,你想别人都不写,你写了是不是会引起注意呀。在面试或会议时要带上比较精致皮面的笔记本,还有好的笔,不要随便找一个本或笔。 面试时要提前半小时去,先与他们的总台人熟悉一下,总台是个很关键的人物,多打听一下有关将要面试你的上级的消息。如称呼等。有一次一位王女士,接了一个电话说:你好,我是xx公司的王浩,请你明天九点到我们公司来接授面试。第二天,他八点半就到了,和总台服务员聊了一会,服务员打了一个电话,说"王总,王小姐到了",这时她才知道,原来给她打电话的就是王总呀!在这之前她还把这个人当成小人物呢?因为一般打电话通知的都是小人物或员工做的事。所以她进去面试时,说了你好!王总。你想想假如她说,你好,王浩!王总会怎么个想法,"王总"叫了几年了,都已经叫习惯了,突然叫他王浩,他能够习惯吗? 二、自我介绍。 应筹式:在不太重要的场合。如在火车上等场合只要说出叫什么名字就可以了,不必报上职务等。 工作式:你好,我是xx公司的xx经理。 交流式:你好,我是xx,请多多关照,或送上名片。比较随便。 礼仪式:如:开学仪式,升旗仪式等等。比较庄严。 三、眼神 时间:与别人谈话30分钟时,如果只有10分钟以内对方是看着你的,说明他在轻视你。如果10分钟至20分钟之间,说明他对你是友好的。20分钟至30分钟说明两种情况:一、重视。二、敌视。也就是与别人谈话时眼睛要注视谈话时间的2/3。 部位:额头上,属于公务型注视。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也不太长的情况下。 眼睛上,属于关注型注视。 睛睛至唇部,属于社交型注视。 眼睛到胸部,属于亲密型注视。 角度:平视,表示平等。斜视,表示失礼。 俯视:从上往下看,轻视别人。 四、面容 有的时候皱眼眉,表示不奈。撅着嘴表示生气。"噢"?表示惊呀! 五、笑容 要学会微笑。微笑很重要,谁喜欢天天面对着冷冰冰一点笑容的人呀。像储蓄所、银行的职员,当你去取钱时,他们是不是很冷冰冰的,一点笑容也没有。像别人欠他们什么似的,感觉不太好吧,其实那是他们的职业病,已经习惯了。下面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家公司让他们的员工去拿一份重要的材料,结果去的都被骂了回来。老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李,小李很愁呀!但这份材料不拿还不行,结果还是去了。到那时,只见那位科长还在破口大骂呢?这时小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微笑还是微笑,嘴里说着:"噢?这样呀?是吗?",只是点着头微笑着。后来,那个吴科长骂了一阵子的时候,小李说:"吴科长,你很会善于表达你内心里的愤怒呀!"。后来,吴科长看了看小李说:"嗯!这小伙子不错!我也不为难你了,你就拿回去吧!",就这样别人没有拿到的,他却拿到了。 六、需要避免的身体语言。 当与别人谈话时不要双手交叉,身体晃动,一会倾向左边,一会倾向右边,或是摸摸头发、耳朵、鼻子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一边说话一边在玩笔,有的人特别喜欢转笔,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转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个笔来回的按。虽然与同辈之间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是跟长辈谈话时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 下面我们来说说拜访的基本礼仪 中华民族大都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来客,不管是预约好的,还首先是拜访做客的基本礼仪。 做客有不同情况:初次登门拜访,老朋友串串门,应邀赴约聚会,有事求助于人等等,因而礼节也稍有不同,不过无论何种情况,作为客人的身份一样,都要为主人着想,客随主便,少给主人带来不便,也就有些需遵循的大致相同的礼节。(1)注意时间的选择。一般来说,访问某人,应事先选择好时间,不宜选择对方较忙或三餐时间,晚上不宜太迟。节假日和周末,本是访问的好时机,但如果没有预约,也不要贸然前往,这些时间主人往往另有安排。预先约定时间,最符合礼貌。尽量不做不速之客,不请自到。预约好的拜访,宾主都要守时、守约、守信。客人应准时或稍提前一点儿到达,因特殊情况不能赴约,应想办法通知对方,无声无息地取消预约是极不礼貌的。(2)注意服装的选择。一般的访问,整洁、朴素、大方即可,不必太过华丽。蓬头垢面、衣冠不整是对主人的不敬。去庆贺喜事,就须讲究些。(3)进门时先敲门或按门铃。敲门要有节奏感,不轻不重,不急不慢,敲两三下为宜。虚掩着或开着的门也不可破门而入,给主人一个措手不及则很失礼,进室后最好等要拜访的人来后才落座。如果需要较长时间等候,可先落座与接待者交谈或看些报纸书刊杂志之类的读物,要拜访的人来后应起立寒暄。对于约好的正式拜访,无论事情多急,拜访的时间很紧,在门口也只能寒暄问候,不要谈正题,入室落座后再谈,否则会给对方留下不成熟的印象。要穿拖鞋的在门口就换好,见到其家人应问好致意,不打招呼是失礼的。(4)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主人敬茶或糖果等小食品时,应起身或欠身双手接过,并说声“谢谢”,若敬烟,作为学生应婉言谢绝。(5)交谈过程中,要注意交谈的礼仪和技巧,谈话要简要,少说消极、沉闷的话。善于倾听,作出积极反应,不要随意中断别人的谈话。客人在主人家不宜东张西望。不要随便走进主人的卧室,除非主人主动邀请。(6)掌握好告辞的最佳时机。一般性拜访,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匆忙。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若是事务、公务性拜访,则可视需要决定时间的长短。客人提出告辞的时间,最好是与主人的一个交谈高潮之后,或者是在又有新客人来时,交谈中主人若有疲劳感或有家人来提示有什么急事要办等情况时,适时告辞较为得体。告辞时应对主人及家人的款待表示感谢。如果主人家有长辈,应向长辈告辞。综上所述,作为客人应遵守的基本礼节概括为:事先预约,不做不速之客;如期而至,不做失约之客;彬彬有礼,不做冒失之客;衣冠整洁,不做邋遢之客;举止端庄,谈吐文雅,不做粗俗之客;适时告辞,不做难辞之客。 关于社交礼仪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谈谈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在大理提倡社会注意精神文明的今天,讲文明, 讲礼仪,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体的社会公德。本文着重探讨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 的重要性及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现状等。 关键词:礼仪 修养 礼貌 大学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当今社会中,崇尚礼仪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要求。注重礼仪,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

社交礼仪的论文

社交礼仪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配合上层建筑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发展。下面是我整理的社交礼仪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

社交礼仪课程是对人在社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及规范的学习并应用的过程。社交礼仪课程知识点相对容易,实用性强,对课程教学操作却提出较高要求。情境教学法是基于情境构设,结合礼仪课程知识点来搭建相应的演示与答疑环境,引导学生从中来获得具体的礼仪能力。

关键词:

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情境模拟;应用研究礼仪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应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从表现形式来看,礼仪主要有礼节、仪式、仪表、礼制等内容。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社会交往的发展,对社交礼仪的学习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礼仪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岗位就业的必修课。由于社交礼仪课程自身实践性较强,同时与理论与应用结合较为紧密,传统的礼仪课程教学多从知识上进行灌输,缺乏实操性,导致学生对礼仪课程学习热情不足,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从社交礼仪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问题中来融入情境教学法,关注大学生从模拟真实的应用环境中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学习环境是构成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课程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衔接、师生互动中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情境教学法是利用具体的课程情境,将学生、会话、环境、协作作为激发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有效动力,最终实现学生从知识、意义的建构中提升学习效果。情境教学法在构建中需要架设生动、具体的知识情境,并从问题的导入、分析、解决中,依托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贴近学生实际,便于学生从中来学以致用。可见,情境教学法将“教”与“学”、“学”与“练”、“练”与“用”进行了统合,克服了传统课堂学习的被动性,推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二、情境教学法课程设计

根据情境教学法的要求,在课程组织上需要把握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第二步是课前准备;第三步是课堂演示与答疑;第四步是总结归纳。

(一)创设情境

情境的构设是基于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知识点,在课堂组织上要注重三点要求。一是要贴近知识点,特别是礼仪知识要与学生需求相结合,适应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要贴近学生就业实际,特别是增强学生的临场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二是要注重简洁,对于情境的设置要便于操作,要能够在课堂时间完成,并能够通过课程演示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适当引入一些疑难性强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营造多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元化情境;三是要注重知识的不完整性,对于情境本身并非是课堂的主体,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来增进知识与能力。

(二)课前准备

情境的构建需要进行前期准备,该项工作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侧重于明确情境教学的知识重点、目标,分析学生实际和课程组织现状问题,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如角色分工、情境实施、设备操作等。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预演或实际演练来模拟各环节的实施情况,并对不足和问题进行优化处理。学生主要工作是模拟分组,各组在组长的领导下进行角色扮演,推进师生协同;另外,对情境教学重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细化,如明确小剧本内容。

(三)课堂演示与答疑

从情境教学现场来看,课堂演示是主体,各小组在预先安排下参与到情境中,并在教师的组织中实现对具体礼仪知识的学习与演练,梳理其中的问题。演示结束后针对问题展开答疑,各小组、各成员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及想法,由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给予引导:一是鼓励各成员积极发言,尽量避免干扰演示过程,防范对学生思路的破坏;二是在演示过程中不评论,避免对其他小组带来影响;三是在答疑环节要控制场面,既要发挥学生的热情,还要避免跑题,影响教学实效。

(四)总结归纳

对于情境教学演示完成后,要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特别是对各组的演练效果进行点评,梳理各组的演练问题,指出优缺点,便于各组学生进行相互学习;教师要对模拟情境进行分析,对各小组的演练方案及演示过程进行评判,那些是值得肯定的,那些是不足的,对于闪光点、创新点要给予表扬,也要对问题的出现进行查找根源,启迪学生。

三、情境教学法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实施

本节以求职礼仪教学为例,将求职过程进行分解,招聘现场设计、应聘现场设计,以及各参与角色的扮演与分工,组建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评委组进行各组演练成绩考核。在具体实施上,第一步,对进行前期准备,设计4家企业,明确各自的单位、地址、电话、经营产品、规模、社会影响力及企业文化、宗旨等内容;明确各自公司的招聘信息,包括岗位需求、应聘条件、岗位待遇、面试主要问题等。第二步,明确招聘、应聘环节中的社交礼仪知识点,以及相关注意问题,并从分组扮演中,根据角色不同来进行情境参与。如由学生搭建招聘模拟环境,并承担招聘职责;由师生共同组建礼仪知识评审团,负责对学生的礼仪行为进行全程跟踪、认真记录,并为演练结束后的课程评价做准备。第三步,招聘应聘环节实施,根据学生对各自角色的扮演,从中来梳理问题,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对于模拟演练中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对于不足进行指出并告诫学生如何克服和改进。第四步,总结,通过对招聘应聘活动的模拟演练,以具体情境为基础,从礼仪知识的渗透中,让学生能够从自我服饰、言行、眼神、坐、立、行等环节进行体验,并得到有效的规范,增强了课堂教学氛围,也让学生能够从直观的礼仪实践中获得预期效果。

四、结语

针对情境教学法在礼仪课程中的实施,还需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对“领导”岗位的人员设置,由于模拟演练中人数限额,很多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亲身体验,可以通过课程角色分配,以分项替换等方式来进行轮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情境演练中。二是对情境教学的现场指导,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发挥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衔接,特别是对于学生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以及随机应变等能力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能。

参考文献

[1]阎芳.高职院校“社交礼仪”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实效性探讨[J].职教通讯,2012(15).

[2]赵莉.高职“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2400.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高校要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很多又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受到现行教育制度弊端的影响,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升学上,家长和老师代办了学习以外的事,造成了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缺失。进入大学后,学习的压力得到了释放,脱离了父母和管教和包办,当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事务需要独立面对时,很多大学生无法适从,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常打架斗殴;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厌学逃学;沉迷于网络,上网成瘾;不爱护环境,随处乱扔垃圾;不懂节简,生活铺张浪费;缺乏诚信意识等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与育人效果,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刻不容缓。礼仪教育是从人类基本的行为入手,教导人们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它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社交礼仪课程的开设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以说,人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日常习惯的外在表现,习惯通过日积月累的养成,它便融会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习惯往往渗透于一个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种活动之中,主宰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大学阶段是塑造自身形象和铺垫人生发展轨迹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习惯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然而,在高校,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习惯”,很让人担忧,一些学生文明意识淡薄,礼仪知识缺乏,知书但不达礼;一些学生不注重个人形象,经常衣冠不整,行为不端,张口便是粗话,上课随意迟到甚至旷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自修室里手机铃声大作,无视他人的存在,吃饭、上车不排队等等。这些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但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们不以为耻,反认为理所当然,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总结高校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和原因,思考加强高校礼仪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不要让辛苦完成大学学业的学子们满怀期待地走向社会时发现自身礼仪素质有多么的欠缺,不要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一人有知识没文化、受教育没教养的人,应该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加强礼仪养成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礼仪素养不足的现象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损人利己,友善意识缺乏

一些学生蔑视社会道德,无视校纪校规,漠视他人的感受,一切从个人的愿望出发,对别人缺乏理解和宽恕。对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事务,不是从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意愿出发,冷静分析,积极沟通,而是头脑发热,夸大事情,稍不如意就妄加评论或牢骚满腹,而对自己的草率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满不在乎。

2、重利轻义,拜金主义盛行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孟的“重义轻利”观,旨在要求人们不可过度妄求物质利益,对“利”的追求应以“义”为前提。然而今天,很多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完全不顾道德理想和法律法规。正是由于在义利观问题上陷入了误区,一部分学生不再追求远大的理想和人格的塑造,而是“一切向钱看”。在校期间,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和其他评优奖项,不惜诋毁同学;毕业时,有些学生主要着眼于寻找挣钱多的工作,急功近利,讲求实惠,从而丧失了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朝气。在这样的道德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学生的人格必然会扭曲,自身的发展也会受限。

3、唯我独尊,尊重意识淡薄

一些学生唯我独尊,自我感觉良好,不尊重长辈,不敬重师长,不尊重同学,待人总缺少些友善平和,较难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难以融入集体。大学礼仪素养教育的缺失,不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也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二、社交礼仪课程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礼仪是人生的必修课,社交礼仪是现代人通向成功之路的通行证。礼仪教育是高校学生健康成才不可缺少的要素,其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表现。根据所处的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对它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核心,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同时它也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交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力量,而且它也是人们进行社交的一个基本准则,它是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赖的'基础,也是使社交得以持续开展并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个人参加社交活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基石,它对任何人都有强大的吸引力,它能给人以信任和安全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多方面的元素,比如诚信、宽容、善良、谦虚。通过社交礼仪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们逐渐养成举止文明,谈吐风趣,待人友善,尊重他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人文素质培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学科的学习,可以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文化艺术素养,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反之,通过社交礼仪课程的学习,能促进和加深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因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参与社交活动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会涉及各式各样的问题。社交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如果知识欠缺或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社交中就会张口结舌、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自己既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也很难融入与别人的交流中,自然成为“局外人”,在复杂的竞争与合作中,就很难拥有一席之地。因此,学习文化艺术知识,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实在大有必要。

3、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

青春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渴望与人交流,渴望真诚、友谊、爱情。面对大学校园这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群,加上紧张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的心理矛盾就会加剧。他们虽不缺少交流的环境和对象,但内心常被孤独寂寞的情绪所折磨,因为他们普遍缺乏社交技巧,既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理解别人。有些学生性格孤僻,自以为是,心胸狭隘,容易产生焦虑、易怒、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些压力往往又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及时缓解。长此以往,这不仅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阻碍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有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交礼仪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信待人、言行适度,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独生子女将成为社会主体的当下,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尤为重要,在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已经势在必行。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能应付交际活动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始终保持冷静和稳定的心态,遇事不慌,善于沟通,能够采取最适当的行为,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在交际活动中,往往会结结巴巴,惊慌失措。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不敢出去找工作,不敢面试,甚至不敢见人,整天窝在家里,成为“啃老族”,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4、增强学生自信心

整洁优美的仪容仪表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交礼仪课程中关于仪容仪表的教育就会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让学生得到系统训练,比如在社交场合,它指导人们要注意自己的服饰礼仪,遵守TPO①原则,即你的穿着打扮应当与相应的时间、场合、身份、职业等相一致。比如言谈举止方面,在工作和社交场合,当和别人谈话时,要讲文明,讲礼貌,有修养,还要讲究语言艺术,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好感,给人以绅士、淑女的良好形象。久而久之,这就会让学生们不断获得精神的鼓励,更加注重整洁的仪容仪表和优雅的谈吐举止,自觉地使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从而让自卑和害羞的心态逐渐消失,自信心逐渐增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都仪表整洁、仪态端庄、举止文雅、言语文明,就会产生良好的“人际气候”,使交往双方互相吸引,建立和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愉快,充满激情,增强信心。

三、小结

高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礼仪修养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尺,它不仅是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教育。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规定为必修,这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又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知书达礼的高素质人才,让高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培养目标。

社交礼仪的论文

社交礼仪的论文

社交礼仪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配合上层建筑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发展。下面是我整理的社交礼仪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

社交礼仪课程是对人在社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及规范的学习并应用的过程。社交礼仪课程知识点相对容易,实用性强,对课程教学操作却提出较高要求。情境教学法是基于情境构设,结合礼仪课程知识点来搭建相应的演示与答疑环境,引导学生从中来获得具体的礼仪能力。

关键词:

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情境模拟;应用研究礼仪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应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从表现形式来看,礼仪主要有礼节、仪式、仪表、礼制等内容。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社会交往的发展,对社交礼仪的学习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礼仪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岗位就业的必修课。由于社交礼仪课程自身实践性较强,同时与理论与应用结合较为紧密,传统的礼仪课程教学多从知识上进行灌输,缺乏实操性,导致学生对礼仪课程学习热情不足,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从社交礼仪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问题中来融入情境教学法,关注大学生从模拟真实的应用环境中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学习环境是构成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课程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衔接、师生互动中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情境教学法是利用具体的课程情境,将学生、会话、环境、协作作为激发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有效动力,最终实现学生从知识、意义的建构中提升学习效果。情境教学法在构建中需要架设生动、具体的知识情境,并从问题的导入、分析、解决中,依托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贴近学生实际,便于学生从中来学以致用。可见,情境教学法将“教”与“学”、“学”与“练”、“练”与“用”进行了统合,克服了传统课堂学习的被动性,推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二、情境教学法课程设计

根据情境教学法的要求,在课程组织上需要把握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第二步是课前准备;第三步是课堂演示与答疑;第四步是总结归纳。

(一)创设情境

情境的构设是基于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知识点,在课堂组织上要注重三点要求。一是要贴近知识点,特别是礼仪知识要与学生需求相结合,适应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要贴近学生就业实际,特别是增强学生的临场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二是要注重简洁,对于情境的设置要便于操作,要能够在课堂时间完成,并能够通过课程演示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适当引入一些疑难性强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营造多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元化情境;三是要注重知识的不完整性,对于情境本身并非是课堂的主体,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来增进知识与能力。

(二)课前准备

情境的构建需要进行前期准备,该项工作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侧重于明确情境教学的知识重点、目标,分析学生实际和课程组织现状问题,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如角色分工、情境实施、设备操作等。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预演或实际演练来模拟各环节的实施情况,并对不足和问题进行优化处理。学生主要工作是模拟分组,各组在组长的领导下进行角色扮演,推进师生协同;另外,对情境教学重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细化,如明确小剧本内容。

(三)课堂演示与答疑

从情境教学现场来看,课堂演示是主体,各小组在预先安排下参与到情境中,并在教师的组织中实现对具体礼仪知识的学习与演练,梳理其中的问题。演示结束后针对问题展开答疑,各小组、各成员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及想法,由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给予引导:一是鼓励各成员积极发言,尽量避免干扰演示过程,防范对学生思路的破坏;二是在演示过程中不评论,避免对其他小组带来影响;三是在答疑环节要控制场面,既要发挥学生的热情,还要避免跑题,影响教学实效。

(四)总结归纳

对于情境教学演示完成后,要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特别是对各组的演练效果进行点评,梳理各组的演练问题,指出优缺点,便于各组学生进行相互学习;教师要对模拟情境进行分析,对各小组的演练方案及演示过程进行评判,那些是值得肯定的,那些是不足的,对于闪光点、创新点要给予表扬,也要对问题的出现进行查找根源,启迪学生。

三、情境教学法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实施

本节以求职礼仪教学为例,将求职过程进行分解,招聘现场设计、应聘现场设计,以及各参与角色的扮演与分工,组建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评委组进行各组演练成绩考核。在具体实施上,第一步,对进行前期准备,设计4家企业,明确各自的单位、地址、电话、经营产品、规模、社会影响力及企业文化、宗旨等内容;明确各自公司的招聘信息,包括岗位需求、应聘条件、岗位待遇、面试主要问题等。第二步,明确招聘、应聘环节中的社交礼仪知识点,以及相关注意问题,并从分组扮演中,根据角色不同来进行情境参与。如由学生搭建招聘模拟环境,并承担招聘职责;由师生共同组建礼仪知识评审团,负责对学生的礼仪行为进行全程跟踪、认真记录,并为演练结束后的课程评价做准备。第三步,招聘应聘环节实施,根据学生对各自角色的扮演,从中来梳理问题,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对于模拟演练中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对于不足进行指出并告诫学生如何克服和改进。第四步,总结,通过对招聘应聘活动的模拟演练,以具体情境为基础,从礼仪知识的渗透中,让学生能够从自我服饰、言行、眼神、坐、立、行等环节进行体验,并得到有效的规范,增强了课堂教学氛围,也让学生能够从直观的礼仪实践中获得预期效果。

四、结语

针对情境教学法在礼仪课程中的实施,还需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对“领导”岗位的人员设置,由于模拟演练中人数限额,很多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亲身体验,可以通过课程角色分配,以分项替换等方式来进行轮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情境演练中。二是对情境教学的现场指导,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发挥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衔接,特别是对于学生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以及随机应变等能力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能。

参考文献

[1]阎芳.高职院校“社交礼仪”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实效性探讨[J].职教通讯,2012(15).

[2]赵莉.高职“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2400.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高校要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很多又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受到现行教育制度弊端的影响,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升学上,家长和老师代办了学习以外的事,造成了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缺失。进入大学后,学习的压力得到了释放,脱离了父母和管教和包办,当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事务需要独立面对时,很多大学生无法适从,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常打架斗殴;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厌学逃学;沉迷于网络,上网成瘾;不爱护环境,随处乱扔垃圾;不懂节简,生活铺张浪费;缺乏诚信意识等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与育人效果,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刻不容缓。礼仪教育是从人类基本的行为入手,教导人们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它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社交礼仪课程的开设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以说,人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日常习惯的外在表现,习惯通过日积月累的养成,它便融会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习惯往往渗透于一个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种活动之中,主宰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大学阶段是塑造自身形象和铺垫人生发展轨迹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习惯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然而,在高校,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习惯”,很让人担忧,一些学生文明意识淡薄,礼仪知识缺乏,知书但不达礼;一些学生不注重个人形象,经常衣冠不整,行为不端,张口便是粗话,上课随意迟到甚至旷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自修室里手机铃声大作,无视他人的存在,吃饭、上车不排队等等。这些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但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们不以为耻,反认为理所当然,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总结高校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和原因,思考加强高校礼仪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不要让辛苦完成大学学业的学子们满怀期待地走向社会时发现自身礼仪素质有多么的欠缺,不要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一人有知识没文化、受教育没教养的人,应该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加强礼仪养成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礼仪素养不足的现象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损人利己,友善意识缺乏

一些学生蔑视社会道德,无视校纪校规,漠视他人的感受,一切从个人的愿望出发,对别人缺乏理解和宽恕。对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事务,不是从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意愿出发,冷静分析,积极沟通,而是头脑发热,夸大事情,稍不如意就妄加评论或牢骚满腹,而对自己的草率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满不在乎。

2、重利轻义,拜金主义盛行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孟的“重义轻利”观,旨在要求人们不可过度妄求物质利益,对“利”的追求应以“义”为前提。然而今天,很多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完全不顾道德理想和法律法规。正是由于在义利观问题上陷入了误区,一部分学生不再追求远大的理想和人格的塑造,而是“一切向钱看”。在校期间,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和其他评优奖项,不惜诋毁同学;毕业时,有些学生主要着眼于寻找挣钱多的工作,急功近利,讲求实惠,从而丧失了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朝气。在这样的道德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学生的人格必然会扭曲,自身的发展也会受限。

3、唯我独尊,尊重意识淡薄

一些学生唯我独尊,自我感觉良好,不尊重长辈,不敬重师长,不尊重同学,待人总缺少些友善平和,较难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难以融入集体。大学礼仪素养教育的缺失,不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也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二、社交礼仪课程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礼仪是人生的必修课,社交礼仪是现代人通向成功之路的通行证。礼仪教育是高校学生健康成才不可缺少的要素,其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表现。根据所处的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对它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核心,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同时它也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交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力量,而且它也是人们进行社交的一个基本准则,它是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赖的'基础,也是使社交得以持续开展并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个人参加社交活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基石,它对任何人都有强大的吸引力,它能给人以信任和安全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多方面的元素,比如诚信、宽容、善良、谦虚。通过社交礼仪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们逐渐养成举止文明,谈吐风趣,待人友善,尊重他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人文素质培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学科的学习,可以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文化艺术素养,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反之,通过社交礼仪课程的学习,能促进和加深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因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参与社交活动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会涉及各式各样的问题。社交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如果知识欠缺或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社交中就会张口结舌、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自己既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也很难融入与别人的交流中,自然成为“局外人”,在复杂的竞争与合作中,就很难拥有一席之地。因此,学习文化艺术知识,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实在大有必要。

3、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

青春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渴望与人交流,渴望真诚、友谊、爱情。面对大学校园这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群,加上紧张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的心理矛盾就会加剧。他们虽不缺少交流的环境和对象,但内心常被孤独寂寞的情绪所折磨,因为他们普遍缺乏社交技巧,既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理解别人。有些学生性格孤僻,自以为是,心胸狭隘,容易产生焦虑、易怒、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些压力往往又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及时缓解。长此以往,这不仅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阻碍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有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交礼仪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信待人、言行适度,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独生子女将成为社会主体的当下,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尤为重要,在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已经势在必行。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能应付交际活动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始终保持冷静和稳定的心态,遇事不慌,善于沟通,能够采取最适当的行为,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在交际活动中,往往会结结巴巴,惊慌失措。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不敢出去找工作,不敢面试,甚至不敢见人,整天窝在家里,成为“啃老族”,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4、增强学生自信心

整洁优美的仪容仪表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交礼仪课程中关于仪容仪表的教育就会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让学生得到系统训练,比如在社交场合,它指导人们要注意自己的服饰礼仪,遵守TPO①原则,即你的穿着打扮应当与相应的时间、场合、身份、职业等相一致。比如言谈举止方面,在工作和社交场合,当和别人谈话时,要讲文明,讲礼貌,有修养,还要讲究语言艺术,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好感,给人以绅士、淑女的良好形象。久而久之,这就会让学生们不断获得精神的鼓励,更加注重整洁的仪容仪表和优雅的谈吐举止,自觉地使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从而让自卑和害羞的心态逐渐消失,自信心逐渐增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都仪表整洁、仪态端庄、举止文雅、言语文明,就会产生良好的“人际气候”,使交往双方互相吸引,建立和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愉快,充满激情,增强信心。

三、小结

高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礼仪修养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尺,它不仅是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教育。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规定为必修,这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又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知书达礼的高素质人才,让高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培养目标。

一、建立基本形象 1、眼神:把眼神放在一个观众上,说完一个意思再转向另一个观众。运用眼角的余光,尽量接触大范围的人群。 2、面部表情:头平视微上扬。动作不应过快。表情投入,加点笑容。 3、手:放松放在左右胸骨最低的地方。双手在体前交叠。 4、简单的迅速的提升自信心、自信形象的方法: 双肩往后挪一寸。收紧后腰肌肉。头往上倾斜5度。吸满一口气再说话。 二、仪态礼仪 站立是人的最基本的姿势,所谓“立如松”是说人的站立姿势要象青松一样端直挺拔。站立是一 种静态美,是培养优美仪态的起点,是发展不同质感的动态美的起点和基础。 站立时要直立站好,从正面看,身体的重心线应在两腿之间向上穿过脊柱及头部,要防止重心的偏左或偏右,重心要放在两个前脚掌。 站立的要领: 挺胸、收腹、梗颈。站立要端正,两眼平视,环顾四周,嘴微闭,面带笑容。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把右手放在左手上。注意:双手不能叉在腰间,也不可抱在胸前或将手插在裤兜里。在站立时,切忌无精打采地东倒西歪,耸肩勾背或懒洋洋地依靠在墙上或椅子上。 练习: 1、把身体背靠墙站好,后脑、肩、腰、臀部及足跟均能与墙壁紧密接触。 2、把书本顶在头上行走,尽量不使书本掉下来。 三、行走礼仪 行多于站,“行如风”是说人们行走时要象风行走在水上时一样具有轻快自然之美。 要领:行走迈步时,应脚尖向着正前方,脚跟先着地,脚掌紧接着落地,挺胸收腹,两臂自然摆动,节奏快慢适当,给人一种矫健轻快从容不迫的动态美。 走路时步态美与否,由步度和步位决定。如果步度与步位不合标准,那么全身摆动的姿态就失去了协调的节奏,也就失去自身的步韵。 所谓步度,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步度一般标准;一脚踩出落地后,脚距离末踩出一脚脚尖的距离恰好等于自己的脚长。 所谓步位,就是脚落地时应放置的位置,走路时最好的步位是:两只脚所踩的是一条直线,而不是平行线。步韵也很重要。走路时,膝盖和脚腕要富于弹性,肩膀应自然,轻松地摆动,使自己走在韵律中。 走路时的行走路线是:脚正对前方所形成的直线,脚跟要落在这条直线上。正确的走姿:轻而稳,胸要挺,头抬起,两眼平视,步度和步位合乎标准。 注意事项: 1、自然摆臂,幅度不能太大,前后摆动幅度约45度。 2、保持身体挺直,切忌左右摇摆或摇头晃肩。 3、膝盖和脚腕应轻松自如,避免僵硬,忌外八字和内八字。 4、走时不要低头后仰,也不要扭臀。 5、多人行走时,不要横排走,或勾肩搭背。要超越时,应在致歉后大步走过,而不应跑步。 6、步度与呼吸配合成有规律的节奏。接待时,按规定路线行走,靠右行,不走中间;相遇宾客时,要点头行礼致意并让路,不抢道,有急事要超越时,致歉后加快步子过。 四、言谈礼仪 1、交谈时态度诚恳,自然大方,言语要和气亲切,表达得体。互相正视,互相倾听,精力集中,忌东张西望或兼做其他事情,或做小动作等。比如,玩弄指甲、摆弄衣角。 2、注意听取对方谈话,以耐心鼓励的目光让对方说完,不时应以“噢、唔、”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和插话。要插话时,应说“请等等,让我插一句好吗?”“请允许我打断一下。” 3、说话时不可用手指人,但可随谈话内容做适当手势,幅度不应过大。注意照顾到全场的人,不要冷落任何人。用目光的扫视照顾全体,在和别人说话时要找一些便于开口的话题。学会谈各种话题,即使是你不懂,也应兴高采烈地与他交谈一段时间,然后迅速转移话题。 五、聆听礼仪 1、主动积极地去听。即:对对方的感觉和意见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并积极地去听。要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打断对方。有时谈话时并不是很快 就进入实质内容,所以要耐心倾听并给予反馈。 2、体察对方的感觉,理解其说话背后的情意,抓住其主要意思。注意听,不做无关的动作,切忌东张西望或低头只顾做自己的事或面露不耐烦的表情。 意义:注重礼仪是商务谈判、经营合作及一切社交活动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人与人的相识是借助礼貌礼仪开始的。在社交活动中,每个人都代表着一个单位,这是以一定的仪表、装束、言谈、举止及某种行为出现的,这些因素作用于对方的感官,会给其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这种印象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常常会使人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和情绪定势,无形中影响着相互交往的进展与深度。得体大方的衣着,彬彬有礼的举止,良好的精神面貌,温文尔雅的谈吐,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从而取得信任,建立友谊,有效地进行社交活动。因此,礼仪不仅起着媒介的作用,也起着“黏合”和“催化”的作用,对于表达感情,增进了解,树立形象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提升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形象

社交礼仪论文800

金正昆讲礼仪关注一下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之丰富,举世罕见。古人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说法,极言它的繁复。经礼就是重要的礼,人们常说“大经大法”,这里的经和法,就是指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曲,是弯曲,一个东西把它弄弯曲了,它就变小了,所以把细小的礼节称为曲礼。礼的内容那么丰富,它的条目如此繁多,对于并不从事礼学研究的人来说,要记住它们,岂不是太过困难?又怎么去践行呢? 其实,礼的形式虽然繁复,但它是有体系、有纲领的,只要会提纲挈领,就不难把握。比方说,一张渔网,上面有上万个“目”,就是网眼,数目不可谓不多,可是它们都系联在“纲”上,就是收网用的大绳子,只要把纲举起来,万目就自然张开了;一件裘衣,上面有数十万根狐毛,看似错综复杂,但只要提起衣领,它们就自然地理顺了。那么,礼的纲领是什么呢?是德。所有的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都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违背了德的任何仪式,都不能称为礼。因此,抓住了德,就抓住了礼的根本。 德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确实存在的。为了要把它显现出来,就需要有具体的德目,比如忠孝、仁爱、诚信等等。而这些德目也是抽象的,还需要进一步显现,于是就需要诸多的礼仪,而礼仪却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礼仪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它才是有道德内涵的。贯穿于各种礼仪的原则很多,前人并没有进行集中的归纳。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困难。为了方便读者和听众,我本着简明、便于记忆的愿望,把礼仪的原则归纳为敬、净、静、雅四个字,不一定准确,但在目前尚没学者来归纳的情况下,不妨先来试一下。 敬 所有的礼仪,都包含“敬”的原则,以致可以说,没有敬就没有礼。许多前贤甚至用它来概括礼的精神。比如《孝经》用一言以蔽之的口气说道:“礼者,敬而已矣。”《礼记》开卷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这是从反面来要求。东汉著名学者解释“毋不敬”时说:“礼主敬。”我们古代所有的礼,都是试图培养你内心的“敬”,对父母、对兄弟、对配偶、对长上、对事业,都不能有不敬之心。 静 一个修养很好的人,身上必有“静气”,神定气闲,沉静从容。《大学》开卷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的意思大家都很明白,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是止于至善。《大学》紧接着又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知道止于至善的人,志就有定向,心就会宁静,随处而安,思虑精详,就能得其所止。立大志者,懂得“宁静而致远”的道理。俗话说:“宽阔的大海平静,浅窄的小溪喧嚣。”所以说,静是君子的气象之一。 净 越是文明的民族,对居址、食品、衣服等等的卫生程度要求越高。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卫生,甲骨文中的“若”字,是一个人洗完头之后在梳理头发的样子。头发梳理整齐后,还要挽成发髻,插上用骨或者玉做的笄,把它固定住,发髻外面要用一块称为“(shǐ)”的帛包好,然后再戴上冠,非常讲究。至迟在唐代,政府工作人员有每旬沐浴一次的规定。 中国人在传统礼仪中,往往通过“净”来体现尊敬之意。例如,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天子祭天的地方,旁边有一座斋宫,天子祭祀之前要在这里沐浴斋戒,以表示对神的敬意。祭祀用的牲,宰杀前都要处理得很洁净。祭器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擦洗,有些食品上面有专用的布覆盖,以免沾上灰尘。祭祖也是如此,卫生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古人尊奉“事死如事生”的原则,祭祀父祖的程序,要与他们生前受到的奉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从祭祀仪式可以推知,生者的生活是非常讲究卫生的。 雅 生活文明而又有教养的人,言谈举止必然都很文雅。有人觉得西方人吃东西很文明,他们那套规矩,中国人都没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读《礼记》就可以知道,古人就餐非常文雅:吃东西不能发出声响;汤要小口喝,不要弄得满嘴都是;不要当众剔牙;吃肉骨头时,不要啃出声音来;不要把筷子当叉子去抄食物吃等等。此外,关于坐姿、站姿、服饰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社交礼仪,故名思议,就是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礼节和人们的仪表。社交礼仪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紧迫,而社交礼仪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各国的礼仪各有不同,所以礼节需要因应对方的习俗而有所变化,但是国际上统一的社交礼仪应该在全民中推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中邦,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还有往下得世界博览会、亚运会等等,无不体现着我们这个礼仪之邦在发亮发光,国人的社交礼仪是外国评价我们国家的直接途径。大的方面尚且对国家的形象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回归到我们生活的细节当中来,社交礼仪对我们影响大吗?答案是肯定的。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德就是我们社交礼仪的一个集合词,将社交礼仪发挥到极致,可以给人一种“德”的感觉,得到别人的尊重,从而使自己在工作或者生活的过程中得心应手。社交礼仪应该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在班级中推广社交礼仪,形成良好的社交礼仪学习氛围,同学们互相督促互相学习,将会对我们以后踏出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终身受用。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可以以生活中某个相关事情作为主题,最后总结自己的感受。

由于人们交往性质的不同,个体空间的限定范围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关系越密切,个体空间的范围划得越小。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认为,根据人们交往关系的不同程度,可以把个体空间划为四种距离。

一是亲密距离

这种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小的间距。处于0~15厘米之间,彼此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属于亲密接触的关系。这是为了做出爱抚、亲吻、拥抱、保护等动作所必需的距离。常发生在爱情、亲友关系之间。如果用不自然的方式或强行进入他人的亲密距离,可被认为是对他人的侵犯。

处于15~45厘米,这是身体不相接触,但可以用手相互摸触到的距离,如挽臂执手,促膝倾谈等,多半用于兄弟姐妹、亲密朋友之间,是个人身体可以支配的势力圈。而势力圈以眼前为最大,也就是一个人对前方始终保持强烈的势力圈意识,而对自身的两侧和背后关心次之。

据这一原理,飞机上、长途汽车上和影剧院都采取长排向前的坐位,尽量避免对面的坐位,使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平均的前方势力圈。

二是个人距离

这种距离较少直接身体接触。处于45—75厘米之间,适合在较为熟悉的人们之间,可以亲切的握手、交谈;或者向他人挑衅也在这个距离中进行。处于75~120厘米之间,这是双方手腕伸直,可以互触手指的距离,也是个人身体可以支配的势力圈。

三是社交距离

这种距离已经超出亲密或熟悉的人际关系。处于120~210厘米之间,一般是工作场合和公共场所。在现代文明社会,一切复杂的事物几乎都在这个距离里进行。

如机关里的领导干部对秘书或下属布置任务;接待因公来访的客人;或进行比较深入的个人洽谈时大多采用这个距离。处于210—360厘米之间,表现为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是会晤、谈判或公事上所采用的距离,首长接见外宾或内宾;大公司的总经理与下属谈话等,由于身份的关系需要与部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四是公众距离。

这种距离人际沟通大大减小,很难进行直接交谈。处于360~750厘米之间,这是产生势力圈意识的最大距离。如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小型演讲会的演讲人与听众的距离。

所以在讲课和演讲时用手势、动作、表情以及使用图表、字幕、幻灯等,辅助教具都是为了“拉近距离”,以加强人际传播的效果。处于750厘米以上距离位置,在现代社会中,则是在大会堂发言、演讲、戏剧表演、电影放映时与观众保持的距离。

社交礼仪课论文题目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 、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 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 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 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 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 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 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 场作戏,言行不一。 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说话的确是一门艺术,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俗话说:“会说话的令人笑,不会说话的令人跳。”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虽不要求每个人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应对得体,针对不同的环境、对象作出裁判,掌握必要的谈话方式与方法。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 下面我们来说说拜访的基本礼仪 中华民族大都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来客,不管是预约好的,还首先是拜访做客的基本礼仪。 做客有不同情况:初次登门拜访,老朋友串串门,应邀赴约聚会,有事求助于人等等,因而礼节也稍有不同,不过无论何种情况,作为客人的身份一样,都要为主人着想,客随主便,少给主人带来不便,也就有些需遵循的大致相同的礼节。(1)注意时间的选择。一般来说,访问某人,应事先选择好时间,不宜选择对方较忙或三餐时间,晚上不宜太迟。节假日和周末,本是访问的好时机,但如果没有预约,也不要贸然前往,这些时间主人往往另有安排。预先约定时间,最符合礼貌。尽量不做不速之客,不请自到。预约好的拜访,宾主都要守时、守约、守信。客人应准时或稍提前一点儿到达,因特殊情况不能赴约,应想办法通知对方,无声无息地取消预约是极不礼貌的。(2)注意服装的选择。一般的访问,整洁、朴素、大方即可,不必太过华丽。蓬头垢面、衣冠不整是对主人的不敬。去庆贺喜事,就须讲究些。(3)进门时先敲门或按门铃。敲门要有节奏感,不轻不重,不急不慢,敲两三下为宜。虚掩着或开着的门也不可破门而入,给主人一个措手不及则很失礼,进室后最好等要拜访的人来后才落座。如果需要较长时间等候,可先落座与接待者交谈或看些报纸书刊杂志之类的读物,要拜访的人来后应起立寒暄。对于约好的正式拜访,无论事情多急,拜访的时间很紧,在门口也只能寒暄问候,不要谈正题,入室落座后再谈,否则会给对方留下不成熟的印象。要穿拖鞋的在门口就换好,见到其家人应问好致意,不打招呼是失礼的。(4)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主人敬茶或糖果等小食品时,应起身或欠身双手接过,并说声“谢谢”,若敬烟,作为学生应婉言谢绝。(5)交谈过程中,要注意交谈的礼仪和技巧,谈话要简要,少说消极、沉闷的话。善于倾听,作出积极反应,不要随意中断别人的谈话。客人在主人家不宜东张西望。不要随便走进主人的卧室,除非主人主动邀请。(6)掌握好告辞的最佳时机。一般性拜访,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匆忙。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若是事务、公务性拜访,则可视需要决定时间的长短。客人提出告辞的时间,最好是与主人的一个交谈高潮之后,或者是在又有新客人来时,交谈中主人若有疲劳感或有家人来提示有什么急事要办等情况时,适时告辞较为得体。告辞时应对主人及家人的款待表示感谢。如果主人家有长辈,应向长辈告辞。综上所述,作为客人应遵守的基本礼节概括为:事先预约,不做不速之客;如期而至,不做失约之客;彬彬有礼,不做冒失之客;衣冠整洁,不做邋遢之客;举止端庄,谈吐文雅,不做粗俗之客;适时告辞,不做难辞之客。 关于社交礼仪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谈谈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从国人旅游素质谈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中外交流、互动日趋频繁,不仅出国“公干”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自费旅游的中国人也渐成规模。预计到2020年,将有一亿中国人走出国门,前往全球各地旅游。世界旅游组织预测说,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出境旅游的最大游客来源国。不过,并不是所有“老外”都对这一趋势欢欣鼓舞,都对中国游客笑脸相迎。 据报道,在中国游客较常光顾的泰国,一些高级度假酒店已明言,不再接待中国旅行团。某酒店工作人员被引述说:“以前我们接过一些中国团队,但这些中国游客在入住时经常在屋内吸烟,以致把房间的地毯烧出洞来;他们还在餐厅或电梯等场合大声喧哗,引来其他客人投诉。酒店因此造成了很多损失,后来我们就不接了。”中国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仅损害了自身形象、地方形象,同时也损害了国家形象,引起了中国传媒的广泛批评。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礼仪看做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把文明礼貌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对个人而言,则是衡量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尺度。一个人以其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将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大学生作为优秀青年的代表,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参与社会实践和国际交往的主力军。言行文明,知理达礼,是他们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然而,目前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礼仪缺失的现象,已经严重损坏了大学生的形象,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进而影响国家、民族形象。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事不宜迟。 一、在大学生中加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西班牙女王伊丽莎白曾说:“礼仪是一份通行四方的推荐信。”高等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是一种完成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学生毕业之后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各类竞争越来越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他在学校不仅要接受一定的理论知识,他还必须接受一定的素质教育来适应未来的生活、工作和竞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培养得体的行为习惯,为将来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展示现代文明成果的需要。 学校的礼仪教育对礼仪的传播和普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顶梁柱,他们的言行举止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因此,德育工作者在任务之一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搞好大学生礼仪教育,使“礼仪之邦”的美称一代代传下去。 (二)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人们将其与他的个人素质联系起来。如果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体,往往会获得积极肯定的评价,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其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平也达不到,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 (三)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修养。 大学生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人文素质修养,不断提高自身文明素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学生肩负着使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重任,只有了解了各国的风俗、礼节与国际惯例,展现自身良好的素质,才能在社会交往中赢得信任和尊重。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应注重培养每个人的礼仪。 2.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的外在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在很大程度上良好的外在形象能表现出一个人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同时也能增进其交往行为的可信程度,增加社会交往成功的机会。可信程度越高,越能受人尊重,在处理和调节各种关系时,就能得心应手,得到人们的赏识。 3.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 (四)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礼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讲究礼仪有助于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礼仪建设上我们不应津津乐道于礼仪之邦,而忽视现实中巨大的差距。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礼仪中的精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的和睦和发展。 二、对大学生加强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与传统文明礼貌教育相比,当代礼仪教育更重视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强调以人为本,人人平等,谦让合作,并且以尊重对方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过去,人们为温饱而奔波,忽视对礼仪礼节的需要,但在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保障之后,能够越来越讲究礼貌礼节,这无疑会使人与人的交往更为和谐,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学习礼仪,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应当在学习途径、学习方法方面多加注意。我个人认为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礼仪教育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开设礼仪课程,畅通礼仪教育的主渠道。 礼仪教育应该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在大学里应该开设《实用礼仪》课程,并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使得大学生们对礼仪的相关理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 (二)塑造大学教师的良好形象,为学生提供直观榜样。 洛克认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与智慧的原则。”一位知识渊博、行为得体、风度优雅的教师,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一位教师及学校的工作人员都要注意言传身教,要从自身做起,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文明的气氛,以自己的一举一动表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广大学生树立楷模,发挥示范作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礼仪教育的环境氛围。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对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围绕礼仪教育主题,科学设计与安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礼仪教育,从而取得较好效果。 (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实现自主式教育。 在人际交往日益广泛的现代社会,仅仅只是从理论上明白礼仪的含义和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经常在实践中运用它,即在文明气氛较浓的环境中接受感染和熏陶,对于大学生自觉增强文明意识,培养文明行为,改变粗俗不雅的不良习惯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以鲜活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礼仪修养进行渗透式教育,帮助学生感受礼仪、学习礼仪、强化礼仪。 三、总结 从总体上看,礼仪是由一系列的规范、程式、活动所构成的。学习礼仪,要讲全面性、系统性,但是不能搞繁琐哲学,不能脱离实际,死抱着条条框框不放。要是把礼仪搞得过分复杂、琐碎,是不利于礼仪的普及、推广的。古人云:“礼繁则难行,卒成废阁之书。”将礼仪搞成繁文缛节,必将使礼仪脱离群众,曲高和寡。 礼仪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大学阶段的教育也只是一个过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把礼仪修养作为学生必备的素质,科学、系统地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健全地发展。只有当礼仪教育不再是一种形式与口号的时候,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象才会消失,最终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