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嘉丽妹妹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嘉丽妹妹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Book Report on Sister CarrieTitle: Sister CarrieAuthor: Dreiser TheodoreMain Characters: Caroline MeeberCaroline Meeber, known as Carrie, leaves her home at age eighteen and takes the train to Chicago. On the train, she meets a man named Drouet. The man then pays the rent for her. Carrie knows the second important man in her life through Drouet. The man's name is Hurstwood, the manager of one of the top bars in the city. Hurstwood woos Carrie on the first day they meet, finally getting her to kiss him. He falls madly in love with her. They then start a kind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 When Hurstwood is almost out of money, Carrie is given a spot in the chorus line of a Broadway show. She leaves Hurstwood at last. Drouet moves to New York and tries to reestablish his relationship with Carrie, but she brushes him off. Hurstwood, in despair, commits suicide by gassing himself with methane in his hotel room one night. Carrie meanwhile has become unhappy with her state in the world, wishing that she could perform drama rather than comedy. Sister Carrie shocked the public. It was so controversial. The book’s theme is mainly about sexual impropriety. Even worse, Dreiser made no moral judgements on his characters’ actions. The author wrote about infidelity and prostitution as natural occurrences in the course of human relationships. He wrote about his characters with pity, compassion, and a sense of awe."财产像人一般,是一种有机体,除了创业人员自己以外,它还要吸收别人的思想和精力。除了出薪水雇佣年轻人以外,它还要和年轻人的力量联合起来,即使在创业人的精力和智慧逐渐消逝的时候,这些年轻人的力量还能维持它的生存。”如果不遵循这个财产法则,财产便会随着创业人年龄的增长,惰性的增加,活力的消退而逐渐萎缩,甚至衰败破产。 随着年龄的增长,得过且过不求进取成了赫斯特伍德的行为基调。以至于影响到他参股的沃伦街酒吧的生意。更糟糕的是他发现他破产了,因为那家他无心经营的酒吧合同到期。他在嘉丽妹妹心目中的那种风流倜傥的绅士风度,也随着暗淡的生活而踪影全无。他甚至找不到嘉丽妹妹那曾经的魅力,嘉丽妹妹也看到了他丑陋的一面。那便是懒惰,没有责任感,没有进取心。除了坐在火炉旁看报纸,其他的事不闻不问。胡子拉碴,不修边幅。最喜欢穿身破旧衣服,坐在房子的角落里。这甚至让嘉丽妹妹感到恶心。 为什么曾经互相迷恋达到痴迷程度的两个人,现在却互相反感起来?原因是产生互相痴迷的距离感没有了,产生互相痴迷的经济基础不存在了。所以,最容易为外界所动的就是所谓感情,所谓爱。所以不要轻易的为了爱,而去指天画地的信誓旦旦。以为你很容易发现,自己曾经慷慨激昂的散布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当如潮的窘困象他们这个家袭来时,他回想到了在芝加哥曾经的一切。发出了:“我可并没有干什么啊!”的悲鸣。他的确不算一个很坏的人。但他是一个没有克制自己欲望的人。有些美好的事物可以拥有,有些美好的事物只能欣赏。假如不自量力的企图拥有一切,最终得到的只有耻辱和悲哀。 他是个男人。生活的日渐艰辛,使他不得不上街去应聘一个差使。但他矜持于曾经的地位与身份,加上优柔寡断。致使他到处应聘,四处碰壁。“他每天都为出去找事做而痛苦不堪,他每天都为厌恶,沮丧,害羞所迫,而去休息室里坐免费的沙发”他已经产生了乞丐心理,这是他日后流落街头的心理基础。不幸的是,他沾染了赌博恶习。希望能以此来转变经济的困境,结果却是雪上加霜。他们赖以生存的那几百块钱,很快就已罄尽无余。 嘉丽妹妹对赫斯特伍德彻底失望了。“她坐在窗下,哭了起来。这便是她命中注定的生活,不是吗?关进一套小小的公寓里,和一个失了业,又懒惰,又对她毫不关心的人关在一起,她如今只是他的一个仆人而已。”“既然他自己丧失了自尊心,嘉丽对她的尊敬也就随之消失了”以至于嘉丽愤愤的质问赫斯特伍德:“三个月来,你除了闲坐在家里碍手碍脚之外,一事无成。我倒要问问你,你为什么要跟我结婚!?” 就是现金中国的女孩,面对如此一位不求进取,无所事事,没有责任,得过且过的龌龊男人。也会决然离去的。 她曾迷恋的绅士,如今却如此不堪。为了不至于忍饥挨饿,嘉丽妹妹只有自己上街去应聘了。

乡下姑娘嘉丽离开家乡前往芝加哥的姐姐家居住,在找工作和先后结认了两个男朋友的过程中,她丧失了原有的纯洁无邪,后来成了一个有名的演员。 Carrie Meeber, penniless and full of the illusion of ignorance and youth, leaves her rural home to seek work in Chicago. On the train, she becomes acquainted with Charles Drouet, a salesman. In Chicago, she lives with her sister, and work for a time in a shoe factory. Meager income and terrible working condition oppress her imaginative spirit. After a period of unemployment and loneliness, she accepts Drouet and becomes his mistress. During his absence, she falls in love with Drouet’s friend Hurstwood, a middle aged, married, comparatively intelligent culture saloon manager. They finally elope. They live together for three years more. Carrie becomes mature in intellect and emotion, while Hurstwood steadily declines. At last, she thinks him too great a burden and leaves him. Hurstwood sinks lower and lower. After becoming a beggar, he commits suicide, while Carrie becomes a star of musical comedy. In spite of her success, she is lonely and dissatisfied

享受物质生活的嘉莉为什么不幸福呢?任何一个在城市生活的人,都想过富裕的生活,希望自己有房、有车、有存款,为什么得到这些条件的嘉莉不幸福呢?其实,她刚到芝加哥的时候,在火车上,她也是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执着的向往,真正得到的今天,却不幸福,感到孤单?为什么?到底生活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才能让人真正感到幸福呢? 其实追求高标准、高品位的生活,永远都不会错。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但不是目的,人应该过有意义的生活,有真正推心置腹的朋友,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嘉莉妹妹》被英国公众视为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德莱塞把视野从身边的人和事扩展到美国广阔的社会中。当时的美国正处于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期,在急速兴旺发展起来的金融界冒出了一批大胆、自私、冷酷的投机家,他们善于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机遇,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并利用金钱的力量爬上既而巩固特殊的社会地位。一个世纪前的德莱塞,以文献记录般的逼真笔法描写了当时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中人们的命运。一个世纪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今日中国社会中的某些方面和某些阶层的人们,与当今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对应性,对金钱的无止境追求,为了物质和金钱而不顾道德和人格,如经营、金融上的欺诈,以金钱的多少来判断人的价值和成功度。由此可见,德莱塞叙写个人体验的同时,还写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和问题,而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状况,这就是世界文豪的伟大之所在,这就是世界文学经典的魅力之所在。德莱塞的小说对当今人民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自2O世纪9O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和商业价值逐渐成为各个领域行为的指挥棒,在利润最大化、合理化的追求中,我国逐渐进人一个消费性的社会。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到处充满着物质的****,许多年轻人把金钱视为唯一的追求,我们可以清晰地在身边看到许多当代嘉丽妹妹的影子。人除了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还有爱的需要以及被尊重的需要。嘉丽可以得到满足的是生理需要,暂时的安全需要,虚幻的被尊重感,但是,金钱至上的物质世界是爱的沙漠,在这种心理动机的驱使下,对幸福的追求永远是徒劳的。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国力的增强,国民的购买力也日益提高,消费浪潮此起彼伏,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无庸置疑,在弥漫着享乐主义的风气中,人们如何趋长避短,倡导艰苦奋斗与适度消费并进,己成为当今社会必须面临的课题。

嘉莉妹妹论文的英文参考文献

消费主义在德莱塞作品中的体现浅析

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消费主义开始对美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与传统思想产生相悖的颠覆性变化,对物质的欲望更加强烈,而这种变化在德莱塞的作品中被加以充分体现。本文将对德莱塞作品中的消费主义的背景、具体体现、形成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 消费主义 德莱塞 作品 体现

Summary of the early 19th century to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consumerism began to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American society。 People's thoughts and contrary to traditional ideas to produce disruptive change, the desire for material more strongly, and this change in Dreiser's works are to be fully realized。 This article will work in the background Dreiser consumerism, embodied,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Keywords: consumerism works reflect Dreiser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消费主义对美国社会开始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也由此发生重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逐渐地展开对物质的追求,而金钱是最能体现物质魅力的。约翰杰伊查普曼曾分析美国经济文化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他认为美国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不在于政治,而在于商业。他所谓的商业文化就是指消费文化。

一 消费主义的特点及其对德莱塞的影响

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主义是指人们的一种消费观和价值观,持这种消费观和价值观的人常常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他们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来体现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

消费主义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在于诱惑或鼓励人们摆阔性的消费,它的道德标准是建豪宅,买贵服装,吸引和占有最美的女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美国道德领域几个世纪的清教伦理开始遭人唾弃;放荡不羁,大肆炫耀财富,尽情地享受成了时髦,摆阔性消费被确立为领导者的标志。

德莱塞生活在消费主义开始盛行的时代,当时的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的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工业的飞速发展为美国社会和人们带来了商品经济和物质生活的空前繁荣,但工业发展也破坏了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尤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开始腐蚀人们的心灵。社会上到处弥漫着拜金主义风尚,人们对物质和财富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而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德莱塞,一方面非常赞同斯宾塞的不可知论,经常为人们生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而痛苦和彷徨,努力寻找生活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积极的享乐主义者,其生活一直在追求着享乐。他在少年时代就时常梦想着富裕和豪华,成名后,更是不断地购买汽车和别墅等奢侈品,他也因此被文学史家称为是“贪婪的物质主义者”(罗伯特斯皮勒语)。

德莱塞在编辑杂志《描绘者》期间,享乐主义开始泛滥,这也为他提供了享乐的机会。在完成《珍妮姑娘》初稿时,他就曾和一个叫莉莲罗斯的女读者发展成为情人关系。随着其他作品的相继出版,德莱塞开始名利双收。小说的成功不但为他带来极高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自此以后,德莱塞的生活奉行的就是纯粹的赤裸裸的享乐主义。但是,由于德莱塞善于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大量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社会背景和心理活动,对人物的描写也栩栩如生,所以,他的小说不仅具有生活的真实感,而且还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他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改写了整个美国文学沉湎于理想主义的时代,他的作品通过对美国社会生活中种种阴暗面的深刻揭露,给美国文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反思。

二 消费主义在德莱塞作品中的体现

消费主义的影响在德莱塞的主要作品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1 消费主义在《金融家》中的体现

在小说《金融家》中,德莱塞表现出对新的消费意识的复杂态度:尽管他对柯帕乌资本的疯狂的掠夺,各种不道德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但还是可以看得出他本人是赞成新的消费意识的,同时对这些消费意识下产生的越界行为也有默许的成分。小说通过对柯柏乌控制芝加哥的铁路系统,权极一时、糜烂不堪的一生的描述,塑造了一个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令人深恶痛绝的反面典型。柯柏乌的一生是美国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到垄断、到资本输出这一发展史、罪恶史的缩影。小说中龙虾吃掉墨鱼的情景,使柯帕乌彻悟到人生就是“靠别人为生”的一场大鱼吃小鱼的斗争,是优胜劣败的残酷过程。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成了柯柏乌崇拜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另外,在小说中,传统女性形象也被彻底颠覆。传统女性认为女人的责任就是为人妻为人母,相夫教子,但在消费主义意识影响下,女性思想开始变得不再简单,消费主义带来的享乐主义让女性们认识到她们不应该再像以前一样悲屈地生活,而是应该享受生活。所以她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与男人的关系上,放在对物质的追求和享乐上。在《金融家》中,柯帕乌就和很多的女人都有着不正当的关系,而他本人也将女人当成消费品,而这些也正是当时社会消费意识的体现。小说中对性滥交的描写也是用来展现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人们,对待生活、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在消费欲望的刺激下,男人已经把女人当作消费品,尽管女人也是消费者。

2 消费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体现

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也表现了消费意识的影响,表达了人的消费的欲望。小说在创作风格上对传统风格的超越,以及对主人公嘉莉对社会、家庭道德的态度与行为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批判,但不能就此认为德莱塞是一个社会批评家,《嘉莉妹妹》是在抨击这个万恶的和阴暗的社会。恰恰相反,德莱塞这样做不仅不是为了颠覆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调整这个社会意识形态内部的矛盾关系,为进步的和符合新的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呐喊助威,其目的是在意识形态上巩固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嘉莉失业后,因不想再回到那个贫穷的乡村,不想再过穷人的生活,出于对物质和享乐的追求,才和推销员杜洛埃同居,后又成为赫斯渥的情妇,尽管这样的`生活并非嘉莉所向往的,某些决定也是她迫于压力一步步走下去的,但是外力只是一个间接原因,不想再过贫穷的生活才是嘉莉选择堕落生活的根本原因,而她的选择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受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所致。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嘉莉的身体也成了商品,而她也学会了将自己卖得贵些。在拥有了财富之后,嘉莉的内心是荒凉的,精神是空虚的,而这也是她一味追求物质的最终结果。不过,嘉莉身上的消费主义还不是赤裸裸的,嘉莉最后也能从这些挫折中走出来,而且她最后也对物质生活产生了忧郁的深刻的思考,这或许也正是德莱塞的思考。德莱塞在创作《嘉莉妹妹》时,达尔文进化论和适者生存理论正盛行,以生产为主的意识形态正逐渐被消费意识形态所代替。丹尼尔贝尔指出,群众性消费导致了清教伦理让位于消费享乐主义。这种消费享乐主义崇尚享乐和满足的生活方式。而德莱塞同样也深受着这些思想的影响。所以,《嘉莉妹妹》也表现出了一种矛盾,即小说一方面表现了嘉莉追求上进、积极进取的一面,引起了读者的同情赞同;另一方面,又表明了对与嘉莉类似人物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的强烈批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德莱塞归类为社会批评家或坚持现存制度的保守分子,而应把他看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即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表现出复杂态度的作家:一方面,他对于代表新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行为表示赞同,另一方面,他又害怕会破坏社会的稳定,所以倡导对它们进行抑制。

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表现出了这样一种消费和思想意识形态,即妇女、服装和豪宅已成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有些批评家认为嘉莉是个道德败坏的女人,作者忘却了自己的崇高的社会责任,小说对人们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评论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却没能看出德莱塞以文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表现主人公对女人、豪宅和奢侈品的追求,目的在于表现他崇尚人的本能和享乐,表现其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赞同和宣传。从这种意义上说,《嘉莉妹妹》不仅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颠覆,还是对其进行宣传,因为对舒适和享乐的追求无疑会刺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正符合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3 消费主义在《珍妮姑娘》中的体现

在《珍妮姑娘》中,消费主义的表现更为突出。德莱塞这位坚持“生活就是悲剧”的作家,在小说中描写了穷姑娘珍妮和富家子弟莱斯特相爱,最后孤独死去的惨状。

1895年德莱塞在纽约正式从事写作,同时编辑杂志。在此期间,他经常往来于芝加哥、圣路易斯、克利夫兰、匹兹堡等各大城市之间,接触到现实生活中各个不同的层面,并亲眼目睹了贫民窟、酗酒、色情、凶杀、拐、抢劫等各种恶行,这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美国的现实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而是一种“残酷的、不公道的现实”,是一个“毁灭的过程,而幸福只不过是幻觉而已”。他坚持认为生活就是悲剧,坚持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可以说,德莱塞在1911年10月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就是他继续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大胆攻击美国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小说《珍妮姑娘》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末处于社会底层的美国平民的悲惨生活,塑造了勤劳、纯洁、爽直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珍妮这个工人女儿的动人形象,这在以往美国文学作品中是难得一见的。由于德莱塞写得真切动人,这个金钱万能的社会的殉葬品――珍妮的悲惨结局,博得了无数读者的同情。但是,珍妮的悲剧也和她对物质和享受的追求不无关系。有人说珍妮是被生活所迫的,但是从德莱塞的描写来看,珍妮之所以两次选择做别人的情妇,并不完全是因为家庭和生活的压力所迫,她自己本身对物质也是有着强烈欲望的,在小说中,她不止一次地表示了对金钱的喜爱。可以说,导致珍妮悲剧命运的不仅仅是社会和他人。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莱斯特之所以放弃珍妮也是迫于父亲在经济方面给予的压力。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对命运的选择都表现了在消费主义下人们对物质的强烈需求。不过,在创作《珍妮姑娘》时,德莱塞还只是一个“朦胧的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思想上仍受到托马斯H赫胥黎、赫伯特斯宾塞等人的机械论和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他仍相信弱肉强食、物竞天择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此外,他还坚信宿命论,认为命运深不可测,难以捉摸,对世事人生始终满怀狐疑,困惑不解,因此小说的结尾处也蒙上了一层悲观主义的色彩。但这也正体现了德莱塞作品中无处不有的悲剧意识,理应得到美国评论家的肯定和赞赏。

三 小结

读过德莱塞的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德莱塞在表现消费主义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挥霍消费的怀疑和不赞同。但他在总体上是赞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因为这与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资产阶级的目的就是刺激鼓励消费,然后从中牟取暴利。所以德莱塞小说中的消费主义是对传统的落后的保守的意识形态进行挑战,是符合当时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与之相当的意识形态,而消费主义的出现恰恰迎合了这种需要。

参考文献:

[1] donald pizer,ed。American Thaught and Writing:The 1890s。New york and etal:The Houghton Miffin Company,1972。

[2] Emily S。Rosenberg。”Consuming Women:Images of Americanization in the‘American Century’”,Diplomatic History,Summer99,Voc。23 Issue 3,p。497。

[3] Richard N。Current,T。Harry Williams,Frank Freidel,Alan Brinkley,American History—A Survey。New york:Alfred A。Knopf,1979,p,717。

[4] 罗伯特斯皮勒,王长荣译:《美国文学的周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摘 要】德莱塞生活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开始盛行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的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飞速发展,一方面,商品经济和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工业发展也破坏了人们自然的生存环境,尤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腐蚀人们的心灵和美好的感情。社会上到处弥漫着拜金主义风尚,人们对物质和财富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整个社会的精神圈都出现了危机和失衡。嘉莉妹妹也深陷欲望泥沼不能自拔,成为面临精神生态危机的千千万万个美国人之一。【关键词】德莱塞;嘉莉妹妹;精神生态危机;物化Abstract: Theodore Dreiser lived at the turn of 19th and 20th century when the doctrines of the consumptionism and hedonism were gaining momentum, when industrial booms on the one hand enabled people an enormous material enjoyment in life, on the other hand destroyed the natural living conditions and particularly the capitalist code of values undermined and eroded the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life of every individual. The whole society was stifled with avid material acquisition and morbid worship of money and fortune. The personal spiritual ecosystem as well as the whole social spiritual ecosystem were disrupted and endangered. Sister Carrie was only of the victims. This essay tried to interpreted and deciphered Sister Carrie’s choice of lifesty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de of values and spirit ecosystem of the whole society at that time.Key words: Dreiser; Sister Carrie; spirit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materialized德莱塞是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著名文学批评家艾伦·泰特把他与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称他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三位小说家之一。他的主要成就在于真实而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残酷的社会竞争和人与人之间更加冷酷的金钱关系。他的小说《嘉莉妹妹》描绘了一位农村姑娘嘉莉,移民到芝加哥城市,不名一文,却深陷欲望泥沼,先后和两个男人同居,以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和欲望。德莱塞生活的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的垄断阶段。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大行其道,人们对物质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人的精神受到污染,处在精神危机的边缘。弗罗姆说“过多的有用东西生产会生产出过多的无用人口。在精神健康意义上,20世纪比19世纪甚至病得更厉害。”(弗洛姆73)这个过程可以说是随资本主义和都市商业的发展而发生的。嘉莉的美国梦,她成长和发迹的过程,最终的迷惑、空虚和精神危机,无数的美国人、美国女性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德莱塞在作品中采用一种像科学家般只尊重事实的客观态度,把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所暴露的丑陋和危机,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物质商品化·心灵拜物化1860年至1865年的内战之后,美国的工商业迅猛发展,为了维持这种发展定制的移民政策已经在改变旧式的美国,美国从一个田园式的农村农场国家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从1860年到1900年,美国人口从三千一百万猛增到七千六百万,并开始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城镇在一夜间兴起,不到十年就扩建为大城市。芝加哥最引人注目:1833年还只是个仅有三百五十人的村落,到1870年,已增至三十万人;1880年又增至五十万;1890年竟超过百万大关,发展速度之快惊人,似乎已无法以常规来衡量。庞大的工业才兴起,就被更庞大的工业吞并,置于千头万绪的金融资本控制下;少数几个豪富如:卡内基、弗里克、落克菲勒等显然是靠别人养肥了自己,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或世界各地的无依无靠的贫民移民涌进纽约、匹兹堡、芝加哥等城市,在城市中形成贫民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厂,远远不能满足像潮水般从各地涌进的移民人口的需要。无数工厂浓雾滚滚、垃圾堆积成山、工业废水危及生命、噪音让人无法入睡。如德莱塞在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新建筑物上的铁锤声随处都可听见”“The sound of the hammer engaged upon established erection of new structures was heard everywhere heard.”(Dreiser11) 这种跨越式、掠夺式的发展必然导致的是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失衡。“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受制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文化的基础。对于人的生活质量来说,环境质量是一个必要条件。”(罗尔斯顿4) 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在不知不觉中向与环境成有机一体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蔓延,造成“精神污染”或曰“精神生态危机”。 如果在早期的资本主义那里还有带有浓重色彩的禁欲和节俭,那么在垄断资本主义那里,“寻求上帝的天国的狂热开始逐渐转变为冷静的经济德性;宗教的根开始慢慢枯死,让位与世俗的功利”,“物质产品对人类的生存开始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变成一只铁的牢笼”。(韦伯138,142) 因而拜物化现象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它被看作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特征,即人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当作异己的对象盲目崇拜。在商品化的社会中,人被完全指代为“消费者”。消费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最大的快乐,甚至成了像抽烟、酗酒、吸食海洛因一样顽固的瘾嗜。中产阶级的家庭购电冰箱、洗衣机和吸尘器,男人戴手表、抽雪茄烟,女人买化妆品和时装。在连锁店或者超级市场里到处都可以购买到半成品食品。广告商则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把自己看成是“美国经济增长的经纪人,他们在为产品做广告时赋予产品以魅力和影响力。”(Current 715) 商品和广告影像“教会了人们根据商品市场来定义自己的需求和生活风格。”(Parenti 65)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的想象力被广告和媒体所左右。(Parenti 65) 。最能说明消费热潮的是美国人以疯狂的态度对待日渐普及的汽车,“汽车已不仅是运输工具,而且成为第一个全国都着迷的消费品”。 嘉莉在前往芝加哥的火车上,脑子里充满了对物的梦想,而不是做苦工。推销员把芝加哥描绘成琳琅满目的大商场。他自己的外表装束就是一则很好的广告:“扣着很大镀金袖纽,上面镶着叫做‘猫儿眼’的黄玛瑙。手指上戴着好几个戒指…,背心的口袋外垂着精致的表链…”(Dreiser 3)。这种用金银和物质堆砌起来的时髦的外表,以及鼓鼓的钱包,使嘉莉朦胧感觉到他就是财富世界的中心。置身芝加哥这个富丽堂皇的繁华大都市后,嘉莉她完全迷失了,她认为“城市是为女人提供了一切使她生色的东西——财富、时髦、安逸”(Dreiser 18),她“对耀眼的陈列着的饰物、服装、鞋子、文具、珠宝等商品非常羡慕”,(Dreiser 17)“每一件饰物,每一件值钱的东西对她都有切实的吸引力”,(Dreiser 17)“精致的拖鞋和长统袜子、优美的绉边衬衫和花裙子,花边、缎带、发梳、荷边,一切都牵动她的个人欲望”。(Dreiser 17)当杜洛埃提出要与她同居时,她经受不住物质和金钱的的诱惑而投入他的怀抱:他邀请她到大饭店就餐,给她买新衣,带她去剧院,并承诺他们将有新车。虽然“欲望”从内部解释了嘉莉的动机,而崇尚金钱、物欲横流的城市则是诱惑嘉莉并改变其命运的外在原因,为了真正地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为了不被湮没于人群之中,她必须或者自食其力或者寻找能够依附的男人。微薄的收入在强烈的物欲面前是那么微不足道,而一旦自食其力的愿望成为泡影时,她就只有出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过着不是妓女的妓女生活。精神真空化·行动无能化如上所述,这时的资本主义已经向垄断阶段过渡,在精神领域,“宗教信仰已经不能像支持老一代人那样支撑年轻一代了。”与此同时,“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科学,认为科学会是宗教的强有力的替代物。”(Elliott 527) 并且深信:“先进的、卓越的工业技术一定会给他们带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Elliott 715)在社会文化思想领域,消费意识形态逐渐占上峰,“强调花费和位置占有,它削弱了勤俭、节约、自控等传统道德标准”,群众性消费“导致了清教理论让位于消费享乐主义。这种享乐主义崇尚生活中的享乐和满足”。( Spindler 108) 如果说马克·吐温、豪威尔思、詹姆斯等三四十年出生的作家保持的是工业前达尔文时代的道德理想,主人公可以进行道德选择,可以通过选择定自己的命运但对70年代的作家德莱塞而言,中产阶级道德已经无关紧要,个人无法把自己的命运个人的物质生存远比精神完美更加重要。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新时代的本质是由非神化、由上帝和神灵从世上消失所决定的,科学技术将人“从大地上连根拔起,”,“丢失了精神家园”(绍伊博尔德165) 。嘉莉就处在这样一个精神的“真空状态”。一方面,“上帝死了”,传统的清教道德和信仰框架被打破,另一方面,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寻找到新的可以依赖的,聊以慰藉心灵的精神力量。更为严重的是现代工业物欲文化和商品经济又堵塞了人们的心灵渠道,腐蚀了人们美好、淳朴的感情,由此形成精神的荒漠。嘉莉是一位只顾享受,“强烈的欲望指向哪里,她便走向那里”(Dreiser 58)的姑娘。她关心的永远是“与金钱、容貌、衣着和娱乐有关的事情”,“善于学习有钱人的派头——有钱人的外表。看到一件东西,她立即就了想了解,倘使弄到手便能把自己打扮得怎样漂亮”,(Dreiser 77)“华丽的衣服对她有巨大的诱惑力”。对于物质过分的执着和痴迷,仅仅从本能的欲望是无从解释的,更多是社会熏陶以及对生活耳濡目染的结果。这个时期,城市工业的发展把城乡生活水平大幅度拉大,农村的落后与城市的先进形成鲜明的反差。反映在妇女身上,城市革命之后,城市里产生了一批相当人数可观的中产阶级妇女。“20世纪来临之际,美国男女一起在公共场所游玩,如上戏院、看电影、跳舞和逛公园,慢慢成为都市生活的一大景观和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标志。”(Evans322)而在农村,“除了少数大庄园的大家闺秀之外,绝大多数妇女仍然过着‘日出劳作,日落息工’的生活。” (王恩铭67) 这种对农村生活方式的不满情绪,为后来大批农村姑娘告别乡村、投奔城市埋下了种子。嘉莉妹妹是来自贫穷农村的成千上万的姑娘之一。如小说中描述的有钱人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对嘉莉有着强大的诱惑力,而“农村”和“劳动女性”双重压力使她在社会中处在无奈的劣势地位。 城市中有闲有钱的中产阶级妇女担忧的是怎样通过逛剧院、购物等娱乐来打发她们的“多余”的空暇时间,那么像嘉莉这样的劳动妇女烦恼的是怎样找到工作生存下来。当劳动妇女外出寻找工作时,她们最关注的是找到一份工作,工资待遇乃是其次。对嘉莉而言,“只要薪水,比如说开头的时候五块周薪,那么干什么都可以”。(Dreiser11 )她作为来自农村的劳动妇女更容易遭受资本家的剥削。即便是种报酬极低的工作,嘉莉也因为一场病,请了几天假而最终被解雇了。经济飞速增长的代价是人们尤其是像嘉莉这样的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普遍感觉到“不能主宰自己的日常活动”个人身心承受着无形的控制和压迫,个人是行为越来越无能为力,越来越依赖成性,引发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初到芝家哥时,她感到自己“像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落入了狂涛翻滚的无情大海”。(Dreiser8 )找工作无门时,觉得“这个商业区从各个方面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严峻而冷酷无情。她似乎已经没有门路可以投奔了,这场斗争太激烈了……”(Dreiser20 )嘉莉面临的选择是:继续把自己当作芝加哥无特殊技能劳力市场上的商品,以处女之身穿着雪水透入的廉价靴子在大风横扫的街道上跋涉呢,还是满足德鲁埃的肉欲,成为身价稍高的商品呢?在这一过程中,她不是没有做出努力,而是她的任何努力,最终都是无力和苍白的。这种无能感和无助感将她推向了社会道德和精神的边缘,推向了德鲁埃和赫斯渥。尽管那个时期妇女的生活的地平线开始从家庭延伸到社会,可以说“美国妇女身上已明显地体现出现代妇女的独立自主性,其最大的特大特征是追求个性、向往自由、充满信心、敢于创新。”( Rosenberg25-35) 但与当时的男性相比较,美国的妇女地位仍相距甚远。著名的女权主义夏洛特·戈尔曼说,20世纪初,美国妇女的地位取决于,“与她们相关的男性的社会地位。” (Gilman10) 20世纪初时,美国主流社会在评判男性社会时,主要是根据他所从事的工作,而评判女性社会时,则主要根据她的家庭背景和婚姻关系,由此可见,从整体上讲,20世纪初的美国妇女仍处于从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女人需要依附男人,更要依附于有金钱和地位的男人,能依附怎样的男人可以决定女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无衣食之忧的中产阶级妇女尚且地位如此,更何况是她这样一个孤立无助,身无分文,一无所长的年轻女孩。因而,嘉莉的选择是自主的,说是她的选择,毋宁说是社会的选择,是环境的选择。如果她有任何的罪恶,有任何的不道德,遭到任何的非议的话,更应该批判和诅咒的是这个日益物化和实利化的社会。观念实利化·生存疏离化随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理性化和实利化,金钱和利益成为人际关系转移的标准和准绳,乡村式的亲切的、单纯的微笑的面庞,在城市开始变得模糊和遥远。人们体味到的是城市文明的残酷与薄情。人们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享受而没有精神追求,形成极端不健全的人格。以至于血溶于水的血肉亲情在强大的金钱攻势面前也化为了泡影。嘉莉的姐姐接受她来芝家哥仅仅是因为“她要自找工作,自付膳食费”,“她每周付房钱四块钱房钱”,就可以为她省下不少钱。对他的姐夫而言,嘉莉“在不在和他是不相干的。她的到来对他并不发生任何影响,他只关心家里多一个人挣钱,而不关心别的。”而她失去工作时,她姐夫又急不可待要送走她,生怕给他自己增加任何的麻烦和负担。商业化城市化、使现代人“从自然中被错置出来,失去了与基本的自我感的联系,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金钱与官僚机构代替了自然产品和感情,人完全被金钱所控制。”(Lehan61) 在嘉莉妹妹中金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嘉莉这样一个去芝加哥谋生,贫穷而又充满欲望的农家女来说,钱是得到她渴求的生活中的一切东西的手段。 著名评论家克拉克·米切儿说:“德莱塞在欲望和都市之间划上等号,他对都市描写的细致,可谓前无古人,德莱塞成了美国城市生活最伟大的记录者。”(67) 城市一开始发展,对它的赞扬和诅咒就同时存在着。城市代表着人与自足世界的分离,是把人的秩序强加到由神力创造的自然秩序中。城市人是现代文明的发祥和集散地,也是诸多“工业文明病”产生与传播的源头。城市的人文和道德环境促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疏离,加剧了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当时的美国“经济的增长更多的依赖工人,每天按时到工厂打卡上班生产,不再只依靠农民按照大自然缓慢的季节变更次序进行耕作,” (Elliott717) 每个人不过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一个小钉子,自我和个性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儿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经济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为世界变得更加公正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让机器和掌握机器的社会集团对其他人群享有绝对的支配权。在经济权利部门面前,个人变得一钱不值……个体在他使用的机器面前消失不见了……”。(4)大资本家的工业生产流水线和上下班的打卡机等等很大程度是由机器控制人的行为,人成了机器的奴隶。人们远离自然,只与自己的制造是商品,诸如尼龙、涤纶、塑料、涂料、钢筋、水泥、汽车做着单一向度的独白。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达尔问理论被用到社会生活领域,过度强调和滥用竞争,将人和人之间的关爱、同情、无私奉献等情感击得粉碎。嘉莉来到芝家哥之后面对是工业化、机械化、物质化、商品化,她失去了人赖以生存和独立的土地和自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和方向。在这样的社会中,连最为复杂的两性关系也被简化了,生物性代替了精神性的爱欲,性的技术取代了爱的艺术。爱,几乎全部被成功的清除去。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所说: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男女之间共同建筑一种亲密关系,共同分享趣味、梦想、憧憬,共同寄希望于未来和分担过去的忧愁——所有这一切似乎比共同上床更令人害羞和尴尬。” (38) 男人和女人之间,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和物质的交易。女人也被视为男人的消费品之一,性也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年轻、漂亮的小妞除了能满足男人的性欲外,更能在深层次上满足他们占有和炫耀的欲望。在杜洛埃的眼中女人就像陈列在橱窗中的商品一样,“他在街上留心一些服装时髦或容貌俏丽的女子,对她们品头论足”。而当赫斯特伍德更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他衣着考究,生活奢侈,竭力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生理的需要。他撇开相伴多年已经徐娘半老的妻子,而钟情于年轻貌美、听从自己支配的嘉莉。男人富有时女人们投怀送抱,一旦千金散尽时,也就是遭遇遗弃时。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嘉莉为什么“根据一般女性的眼光,用衣服来划分界线,认为穿礼服的是有地位的,有道德,有声望的人物,穿工装裤和短外套的都是些丑陋的人,连看都不值得一看”(Dreiser31)。一旦遇到比“旅行推销员”德鲁埃更有钱,更有地位的豪华餐厅经理赫斯特伍德之后,她毫不犹豫得更换主人,而赫斯特伍德为了她背井离乡,最终穷困潦倒,身无分文的时候,又被她无情抛弃。在这个经济转轨,文化转型,整个社会被“物化”,精神被日益“边缘化”的背景下,嘉莉对物质的欲望,在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价值观的熏陶下,极度膨胀,加上精神生活又极端空虚,一无所长的她,只有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换取实际的物质和奢侈的生活。如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儿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指出:“社会下层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时候,付出的代价是社会地位的下降。这一点明显表现为精神不断媚俗化。精神的真正功劳在于对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变成了文化财富,被用于消费,精神必然会走向消亡。”(4)美国评论家法瑞尔也不加掩饰地说,嘉莉做出的选择是因为美国社会邪恶熏陶的结果。他说:“嘉莉走得是一条典型的道路。那个时期,城市对农村正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这样的时期,她离开了农村,眼看着自己被抛进了芝加哥的混乱世界。她可以高升,可以得到豪华的服饰与奢侈的享受。但这些只能通过一条罪恶的道路才能到达。”( 龙文佩322) 【参考文献】[1] Elliott, Emory, ed.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1] Dreiser, Theodore. Sister Carrie. Beijing: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y Publishing House, 2002,12. [2]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 Rolston, Holmes. Environmental Ethics. Yang Jintong. Beijing: Chinese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4.[4] 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6] Parenti, Michael. Inventing Reality: The politics of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1986.

浅析嘉莉妹妹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德莱塞生活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开始盛行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的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飞速发展,一方面,商品经济和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工业发展也破坏了人们自然的生存环境,尤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腐蚀人们的心灵和美好的感情。社会上到处弥漫着拜金主义风尚,人们对物质和财富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整个社会的精神圈都出现了危机和失衡。嘉莉妹妹也深陷欲望泥沼不能自拔,成为面临精神生态危机的千千万万个美国人之一。【关键词】德莱塞;嘉莉妹妹;精神生态危机;物化Abstract: Theodore Dreiser lived at the turn of 19th and 20th century when the doctrines of the consumptionism and hedonism were gaining momentum, when industrial booms on the one hand enabled people an enormous material enjoyment in life, on the other hand destroyed the natural living conditions and particularly the capitalist code of values undermined and eroded the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life of every individual. The whole society was stifled with avid material acquisition and morbid worship of money and fortune. The personal spiritual ecosystem as well as the whole social spiritual ecosystem were disrupted and endangered. Sister Carrie was only of the victims. This essay tried to interpreted and deciphered Sister Carrie’s choice of lifesty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de of values and spirit ecosystem of the whole society at that time.Key words: Dreiser; Sister Carrie; spirit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materialized德莱塞是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著名文学批评家艾伦·泰特把他与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称他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三位小说家之一。他的主要成就在于真实而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残酷的社会竞争和人与人之间更加冷酷的金钱关系。他的小说《嘉莉妹妹》描绘了一位农村姑娘嘉莉,移民到芝加哥城市,不名一文,却深陷欲望泥沼,先后和两个男人同居,以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和欲望。德莱塞生活的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的垄断阶段。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大行其道,人们对物质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人的精神受到污染,处在精神危机的边缘。弗罗姆说“过多的有用东西生产会生产出过多的无用人口。在精神健康意义上,20世纪比19世纪甚至病得更厉害。”(弗洛姆73)这个过程可以说是随资本主义和都市商业的发展而发生的。嘉莉的美国梦,她成长和发迹的过程,最终的迷惑、空虚和精神危机,无数的美国人、美国女性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德莱塞在作品中采用一种像科学家般只尊重事实的客观态度,把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所暴露的丑陋和危机,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物质商品化·心灵拜物化1860年至1865年的内战之后,美国的工商业迅猛发展,为了维持这种发展定制的移民政策已经在改变旧式的美国,美国从一个田园式的农村农场国家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从1860年到1900年,美国人口从三千一百万猛增到七千六百万,并开始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城镇在一夜间兴起,不到十年就扩建为大城市。芝加哥最引人注目:1833年还只是个仅有三百五十人的村落,到1870年,已增至三十万人;1880年又增至五十万;1890年竟超过百万大关,发展速度之快惊人,似乎已无法以常规来衡量。庞大的工业才兴起,就被更庞大的工业吞并,置于千头万绪的金融资本控制下;少数几个豪富如:卡内基、弗里克、落克菲勒等显然是靠别人养肥了自己,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或世界各地的无依无靠的贫民移民涌进纽约、匹兹堡、芝加哥等城市,在城市中形成贫民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厂,远远不能满足像潮水般从各地涌进的移民人口的需要。无数工厂浓雾滚滚、垃圾堆积成山、工业废水危及生命、噪音让人无法入睡。如德莱塞在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新建筑物上的铁锤声随处都可听见”“The sound of the hammer engaged upon established erection of new structures was heard everywhere heard.”(Dreiser11) 这种跨越式、掠夺式的发展必然导致的是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失衡。“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受制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文化的基础。对于人的生活质量来说,环境质量是一个必要条件。”(罗尔斯顿4) 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在不知不觉中向与环境成有机一体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蔓延,造成“精神污染”或曰“精神生态危机”。 如果在早期的资本主义那里还有带有浓重色彩的禁欲和节俭,那么在垄断资本主义那里,“寻求上帝的天国的狂热开始逐渐转变为冷静的经济德性;宗教的根开始慢慢枯死,让位与世俗的功利”,“物质产品对人类的生存开始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变成一只铁的牢笼”。(韦伯138,142) 因而拜物化现象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它被看作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特征,即人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当作异己的对象盲目崇拜。在商品化的社会中,人被完全指代为“消费者”。消费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最大的快乐,甚至成了像抽烟、酗酒、吸食海洛因一样顽固的瘾嗜。中产阶级的家庭购电冰箱、洗衣机和吸尘器,男人戴手表、抽雪茄烟,女人买化妆品和时装。在连锁店或者超级市场里到处都可以购买到半成品食品。广告商则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把自己看成是“美国经济增长的经纪人,他们在为产品做广告时赋予产品以魅力和影响力。”(Current 715) 商品和广告影像“教会了人们根据商品市场来定义自己的需求和生活风格。”(Parenti 65)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的想象力被广告和媒体所左右。(Parenti 65) 。最能说明消费热潮的是美国人以疯狂的态度对待日渐普及的汽车,“汽车已不仅是运输工具,而且成为第一个全国都着迷的消费品”。 嘉莉在前往芝加哥的火车上,脑子里充满了对物的梦想,而不是做苦工。推销员把芝加哥描绘成琳琅满目的大商场。他自己的外表装束就是一则很好的广告:“扣着很大镀金袖纽,上面镶着叫做‘猫儿眼’的黄玛瑙。手指上戴着好几个戒指…,背心的口袋外垂着精致的表链…”(Dreiser 3)。这种用金银和物质堆砌起来的时髦的外表,以及鼓鼓的钱包,使嘉莉朦胧感觉到他就是财富世界的中心。置身芝加哥这个富丽堂皇的繁华大都市后,嘉莉她完全迷失了,她认为“城市是为女人提供了一切使她生色的东西——财富、时髦、安逸”(Dreiser 18),她“对耀眼的陈列着的饰物、服装、鞋子、文具、珠宝等商品非常羡慕”,(Dreiser 17)“每一件饰物,每一件值钱的东西对她都有切实的吸引力”,(Dreiser 17)“精致的拖鞋和长统袜子、优美的绉边衬衫和花裙子,花边、缎带、发梳、荷边,一切都牵动她的个人欲望”。(Dreiser 17)当杜洛埃提出要与她同居时,她经受不住物质和金钱的的诱惑而投入他的怀抱:他邀请她到大饭店就餐,给她买新衣,带她去剧院,并承诺他们将有新车。虽然“欲望”从内部解释了嘉莉的动机,而崇尚金钱、物欲横流的城市则是诱惑嘉莉并改变其命运的外在原因,为了真正地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为了不被湮没于人群之中,她必须或者自食其力或者寻找能够依附的男人。微薄的收入在强烈的物欲面前是那么微不足道,而一旦自食其力的愿望成为泡影时,她就只有出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过着不是妓女的妓女生活。精神真空化·行动无能化如上所述,这时的资本主义已经向垄断阶段过渡,在精神领域,“宗教信仰已经不能像支持老一代人那样支撑年轻一代了。”与此同时,“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科学,认为科学会是宗教的强有力的替代物。”(Elliott 527) 并且深信:“先进的、卓越的工业技术一定会给他们带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Elliott 715)在社会文化思想领域,消费意识形态逐渐占上峰,“强调花费和位置占有,它削弱了勤俭、节约、自控等传统道德标准”,群众性消费“导致了清教理论让位于消费享乐主义。这种享乐主义崇尚生活中的享乐和满足”。( Spindler 108) 如果说马克·吐温、豪威尔思、詹姆斯等三四十年出生的作家保持的是工业前达尔文时代的道德理想,主人公可以进行道德选择,可以通过选择定自己的命运但对70年代的作家德莱塞而言,中产阶级道德已经无关紧要,个人无法把自己的命运个人的物质生存远比精神完美更加重要。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新时代的本质是由非神化、由上帝和神灵从世上消失所决定的,科学技术将人“从大地上连根拔起,”,“丢失了精神家园”(绍伊博尔德165) 。嘉莉就处在这样一个精神的“真空状态”。一方面,“上帝死了”,传统的清教道德和信仰框架被打破,另一方面,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寻找到新的可以依赖的,聊以慰藉心灵的精神力量。更为严重的是现代工业物欲文化和商品经济又堵塞了人们的心灵渠道,腐蚀了人们美好、淳朴的感情,由此形成精神的荒漠。嘉莉是一位只顾享受,“强烈的欲望指向哪里,她便走向那里”(Dreiser 58)的姑娘。她关心的永远是“与金钱、容貌、衣着和娱乐有关的事情”,“善于学习有钱人的派头——有钱人的外表。看到一件东西,她立即就了想了解,倘使弄到手便能把自己打扮得怎样漂亮”,(Dreiser 77)“华丽的衣服对她有巨大的诱惑力”。对于物质过分的执着和痴迷,仅仅从本能的欲望是无从解释的,更多是社会熏陶以及对生活耳濡目染的结果。这个时期,城市工业的发展把城乡生活水平大幅度拉大,农村的落后与城市的先进形成鲜明的反差。反映在妇女身上,城市革命之后,城市里产生了一批相当人数可观的中产阶级妇女。“20世纪来临之际,美国男女一起在公共场所游玩,如上戏院、看电影、跳舞和逛公园,慢慢成为都市生活的一大景观和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标志。”(Evans322)而在农村,“除了少数大庄园的大家闺秀之外,绝大多数妇女仍然过着‘日出劳作,日落息工’的生活。” (王恩铭67) 这种对农村生活方式的不满情绪,为后来大批农村姑娘告别乡村、投奔城市埋下了种子。嘉莉妹妹是来自贫穷农村的成千上万的姑娘之一。如小说中描述的有钱人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对嘉莉有着强大的诱惑力,而“农村”和“劳动女性”双重压力使她在社会中处在无奈的劣势地位。 城市中有闲有钱的中产阶级妇女担忧的是怎样通过逛剧院、购物等娱乐来打发她们的“多余”的空暇时间,那么像嘉莉这样的劳动妇女烦恼的是怎样找到工作生存下来。当劳动妇女外出寻找工作时,她们最关注的是找到一份工作,工资待遇乃是其次。对嘉莉而言,“只要薪水,比如说开头的时候五块周薪,那么干什么都可以”。(Dreiser11 )她作为来自农村的劳动妇女更容易遭受资本家的剥削。即便是种报酬极低的工作,嘉莉也因为一场病,请了几天假而最终被解雇了。经济飞速增长的代价是人们尤其是像嘉莉这样的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普遍感觉到“不能主宰自己的日常活动”个人身心承受着无形的控制和压迫,个人是行为越来越无能为力,越来越依赖成性,引发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初到芝家哥时,她感到自己“像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落入了狂涛翻滚的无情大海”。(Dreiser8 )找工作无门时,觉得“这个商业区从各个方面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严峻而冷酷无情。她似乎已经没有门路可以投奔了,这场斗争太激烈了……”(Dreiser20 )嘉莉面临的选择是:继续把自己当作芝加哥无特殊技能劳力市场上的商品,以处女之身穿着雪水透入的廉价靴子在大风横扫的街道上跋涉呢,还是满足德鲁埃的肉欲,成为身价稍高的商品呢?在这一过程中,她不是没有做出努力,而是她的任何努力,最终都是无力和苍白的。这种无能感和无助感将她推向了社会道德和精神的边缘,推向了德鲁埃和赫斯渥。尽管那个时期妇女的生活的地平线开始从家庭延伸到社会,可以说“美国妇女身上已明显地体现出现代妇女的独立自主性,其最大的特大特征是追求个性、向往自由、充满信心、敢于创新。”( Rosenberg25-35) 但与当时的男性相比较,美国的妇女地位仍相距甚远。著名的女权主义夏洛特·戈尔曼说,20世纪初,美国妇女的地位取决于,“与她们相关的男性的社会地位。” (Gilman10) 20世纪初时,美国主流社会在评判男性社会时,主要是根据他所从事的工作,而评判女性社会时,则主要根据她的家庭背景和婚姻关系,由此可见,从整体上讲,20世纪初的美国妇女仍处于从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女人需要依附男人,更要依附于有金钱和地位的男人,能依附怎样的男人可以决定女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无衣食之忧的中产阶级妇女尚且地位如此,更何况是她这样一个孤立无助,身无分文,一无所长的年轻女孩。因而,嘉莉的选择是自主的,说是她的选择,毋宁说是社会的选择,是环境的选择。如果她有任何的罪恶,有任何的不道德,遭到任何的非议的话,更应该批判和诅咒的是这个日益物化和实利化的社会。观念实利化·生存疏离化随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理性化和实利化,金钱和利益成为人际关系转移的标准和准绳,乡村式的亲切的、单纯的微笑的面庞,在城市开始变得模糊和遥远。人们体味到的是城市文明的残酷与薄情。人们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享受而没有精神追求,形成极端不健全的人格。以至于血溶于水的血肉亲情在强大的金钱攻势面前也化为了泡影。嘉莉的姐姐接受她来芝家哥仅仅是因为“她要自找工作,自付膳食费”,“她每周付房钱四块钱房钱”,就可以为她省下不少钱。对他的姐夫而言,嘉莉“在不在和他是不相干的。她的到来对他并不发生任何影响,他只关心家里多一个人挣钱,而不关心别的。”而她失去工作时,她姐夫又急不可待要送走她,生怕给他自己增加任何的麻烦和负担。商业化城市化、使现代人“从自然中被错置出来,失去了与基本的自我感的联系,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金钱与官僚机构代替了自然产品和感情,人完全被金钱所控制。”(Lehan61) 在嘉莉妹妹中金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嘉莉这样一个去芝加哥谋生,贫穷而又充满欲望的农家女来说,钱是得到她渴求的生活中的一切东西的手段。 著名评论家克拉克·米切儿说:“德莱塞在欲望和都市之间划上等号,他对都市描写的细致,可谓前无古人,德莱塞成了美国城市生活最伟大的记录者。”(67) 城市一开始发展,对它的赞扬和诅咒就同时存在着。城市代表着人与自足世界的分离,是把人的秩序强加到由神力创造的自然秩序中。城市人是现代文明的发祥和集散地,也是诸多“工业文明病”产生与传播的源头。城市的人文和道德环境促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疏离,加剧了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当时的美国“经济的增长更多的依赖工人,每天按时到工厂打卡上班生产,不再只依靠农民按照大自然缓慢的季节变更次序进行耕作,” (Elliott717) 每个人不过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一个小钉子,自我和个性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儿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经济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为世界变得更加公正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让机器和掌握机器的社会集团对其他人群享有绝对的支配权。在经济权利部门面前,个人变得一钱不值……个体在他使用的机器面前消失不见了……”。(4)大资本家的工业生产流水线和上下班的打卡机等等很大程度是由机器控制人的行为,人成了机器的奴隶。人们远离自然,只与自己的制造是商品,诸如尼龙、涤纶、塑料、涂料、钢筋、水泥、汽车做着单一向度的独白。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达尔问理论被用到社会生活领域,过度强调和滥用竞争,将人和人之间的关爱、同情、无私奉献等情感击得粉碎。嘉莉来到芝家哥之后面对是工业化、机械化、物质化、商品化,她失去了人赖以生存和独立的土地和自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和方向。在这样的社会中,连最为复杂的两性关系也被简化了,生物性代替了精神性的爱欲,性的技术取代了爱的艺术。爱,几乎全部被成功的清除去。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所说: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男女之间共同建筑一种亲密关系,共同分享趣味、梦想、憧憬,共同寄希望于未来和分担过去的忧愁——所有这一切似乎比共同上床更令人害羞和尴尬。” (38) 男人和女人之间,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和物质的交易。女人也被视为男人的消费品之一,性也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年轻、漂亮的小妞除了能满足男人的性欲外,更能在深层次上满足他们占有和炫耀的欲望。在杜洛埃的眼中女人就像陈列在橱窗中的商品一样,“他在街上留心一些服装时髦或容貌俏丽的女子,对她们品头论足”。而当赫斯特伍德更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他衣着考究,生活奢侈,竭力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生理的需要。他撇开相伴多年已经徐娘半老的妻子,而钟情于年轻貌美、听从自己支配的嘉莉。男人富有时女人们投怀送抱,一旦千金散尽时,也就是遭遇遗弃时。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嘉莉为什么“根据一般女性的眼光,用衣服来划分界线,认为穿礼服的是有地位的,有道德,有声望的人物,穿工装裤和短外套的都是些丑陋的人,连看都不值得一看”(Dreiser31)。一旦遇到比“旅行推销员”德鲁埃更有钱,更有地位的豪华餐厅经理赫斯特伍德之后,她毫不犹豫得更换主人,而赫斯特伍德为了她背井离乡,最终穷困潦倒,身无分文的时候,又被她无情抛弃。在这个经济转轨,文化转型,整个社会被“物化”,精神被日益“边缘化”的背景下,嘉莉对物质的欲望,在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价值观的熏陶下,极度膨胀,加上精神生活又极端空虚,一无所长的她,只有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换取实际的物质和奢侈的生活。如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儿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指出:“社会下层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时候,付出的代价是社会地位的下降。这一点明显表现为精神不断媚俗化。精神的真正功劳在于对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变成了文化财富,被用于消费,精神必然会走向消亡。”(4)美国评论家法瑞尔也不加掩饰地说,嘉莉做出的选择是因为美国社会邪恶熏陶的结果。他说:“嘉莉走得是一条典型的道路。那个时期,城市对农村正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这样的时期,她离开了农村,眼看着自己被抛进了芝加哥的混乱世界。她可以高升,可以得到豪华的服饰与奢侈的享受。但这些只能通过一条罪恶的道路才能到达。”( 龙文佩322) 【参考文献】[1] Elliott, Emory, ed.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1] Dreiser, Theodore. Sister Carrie. Beijing: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y Publishing House, 2002,12. [2]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 Rolston, Holmes. Environmental Ethics. Yang Jintong. Beijing: Chinese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4.[4] 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6] Parenti, Michael. Inventing Reality: The politics of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1986.

消费主义在德莱塞作品中的体现浅析

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消费主义开始对美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与传统思想产生相悖的颠覆性变化,对物质的欲望更加强烈,而这种变化在德莱塞的作品中被加以充分体现。本文将对德莱塞作品中的消费主义的背景、具体体现、形成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 消费主义 德莱塞 作品 体现

Summary of the early 19th century to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consumerism began to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American society。 People's thoughts and contrary to traditional ideas to produce disruptive change, the desire for material more strongly, and this change in Dreiser's works are to be fully realized。 This article will work in the background Dreiser consumerism, embodied,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Keywords: consumerism works reflect Dreiser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消费主义对美国社会开始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也由此发生重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逐渐地展开对物质的追求,而金钱是最能体现物质魅力的。约翰杰伊查普曼曾分析美国经济文化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他认为美国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不在于政治,而在于商业。他所谓的商业文化就是指消费文化。

一 消费主义的特点及其对德莱塞的影响

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主义是指人们的一种消费观和价值观,持这种消费观和价值观的人常常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他们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来体现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

消费主义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在于诱惑或鼓励人们摆阔性的消费,它的道德标准是建豪宅,买贵服装,吸引和占有最美的女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美国道德领域几个世纪的清教伦理开始遭人唾弃;放荡不羁,大肆炫耀财富,尽情地享受成了时髦,摆阔性消费被确立为领导者的标志。

德莱塞生活在消费主义开始盛行的时代,当时的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的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工业的飞速发展为美国社会和人们带来了商品经济和物质生活的空前繁荣,但工业发展也破坏了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尤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开始腐蚀人们的心灵。社会上到处弥漫着拜金主义风尚,人们对物质和财富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而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德莱塞,一方面非常赞同斯宾塞的不可知论,经常为人们生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而痛苦和彷徨,努力寻找生活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积极的享乐主义者,其生活一直在追求着享乐。他在少年时代就时常梦想着富裕和豪华,成名后,更是不断地购买汽车和别墅等奢侈品,他也因此被文学史家称为是“贪婪的物质主义者”(罗伯特斯皮勒语)。

德莱塞在编辑杂志《描绘者》期间,享乐主义开始泛滥,这也为他提供了享乐的机会。在完成《珍妮姑娘》初稿时,他就曾和一个叫莉莲罗斯的女读者发展成为情人关系。随着其他作品的相继出版,德莱塞开始名利双收。小说的成功不但为他带来极高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自此以后,德莱塞的生活奉行的就是纯粹的赤裸裸的享乐主义。但是,由于德莱塞善于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大量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社会背景和心理活动,对人物的描写也栩栩如生,所以,他的小说不仅具有生活的真实感,而且还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他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改写了整个美国文学沉湎于理想主义的时代,他的作品通过对美国社会生活中种种阴暗面的深刻揭露,给美国文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反思。

二 消费主义在德莱塞作品中的体现

消费主义的影响在德莱塞的主要作品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1 消费主义在《金融家》中的体现

在小说《金融家》中,德莱塞表现出对新的消费意识的复杂态度:尽管他对柯帕乌资本的疯狂的掠夺,各种不道德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但还是可以看得出他本人是赞成新的消费意识的,同时对这些消费意识下产生的越界行为也有默许的成分。小说通过对柯柏乌控制芝加哥的铁路系统,权极一时、糜烂不堪的一生的描述,塑造了一个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令人深恶痛绝的反面典型。柯柏乌的一生是美国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到垄断、到资本输出这一发展史、罪恶史的缩影。小说中龙虾吃掉墨鱼的情景,使柯帕乌彻悟到人生就是“靠别人为生”的一场大鱼吃小鱼的斗争,是优胜劣败的残酷过程。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成了柯柏乌崇拜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另外,在小说中,传统女性形象也被彻底颠覆。传统女性认为女人的责任就是为人妻为人母,相夫教子,但在消费主义意识影响下,女性思想开始变得不再简单,消费主义带来的享乐主义让女性们认识到她们不应该再像以前一样悲屈地生活,而是应该享受生活。所以她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与男人的关系上,放在对物质的追求和享乐上。在《金融家》中,柯帕乌就和很多的女人都有着不正当的关系,而他本人也将女人当成消费品,而这些也正是当时社会消费意识的体现。小说中对性滥交的描写也是用来展现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人们,对待生活、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在消费欲望的刺激下,男人已经把女人当作消费品,尽管女人也是消费者。

2 消费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体现

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也表现了消费意识的影响,表达了人的消费的欲望。小说在创作风格上对传统风格的超越,以及对主人公嘉莉对社会、家庭道德的态度与行为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批判,但不能就此认为德莱塞是一个社会批评家,《嘉莉妹妹》是在抨击这个万恶的和阴暗的社会。恰恰相反,德莱塞这样做不仅不是为了颠覆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调整这个社会意识形态内部的矛盾关系,为进步的和符合新的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呐喊助威,其目的是在意识形态上巩固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嘉莉失业后,因不想再回到那个贫穷的乡村,不想再过穷人的生活,出于对物质和享乐的追求,才和推销员杜洛埃同居,后又成为赫斯渥的情妇,尽管这样的`生活并非嘉莉所向往的,某些决定也是她迫于压力一步步走下去的,但是外力只是一个间接原因,不想再过贫穷的生活才是嘉莉选择堕落生活的根本原因,而她的选择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受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所致。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嘉莉的身体也成了商品,而她也学会了将自己卖得贵些。在拥有了财富之后,嘉莉的内心是荒凉的,精神是空虚的,而这也是她一味追求物质的最终结果。不过,嘉莉身上的消费主义还不是赤裸裸的,嘉莉最后也能从这些挫折中走出来,而且她最后也对物质生活产生了忧郁的深刻的思考,这或许也正是德莱塞的思考。德莱塞在创作《嘉莉妹妹》时,达尔文进化论和适者生存理论正盛行,以生产为主的意识形态正逐渐被消费意识形态所代替。丹尼尔贝尔指出,群众性消费导致了清教伦理让位于消费享乐主义。这种消费享乐主义崇尚享乐和满足的生活方式。而德莱塞同样也深受着这些思想的影响。所以,《嘉莉妹妹》也表现出了一种矛盾,即小说一方面表现了嘉莉追求上进、积极进取的一面,引起了读者的同情赞同;另一方面,又表明了对与嘉莉类似人物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的强烈批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德莱塞归类为社会批评家或坚持现存制度的保守分子,而应把他看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即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表现出复杂态度的作家:一方面,他对于代表新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行为表示赞同,另一方面,他又害怕会破坏社会的稳定,所以倡导对它们进行抑制。

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表现出了这样一种消费和思想意识形态,即妇女、服装和豪宅已成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有些批评家认为嘉莉是个道德败坏的女人,作者忘却了自己的崇高的社会责任,小说对人们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评论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却没能看出德莱塞以文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表现主人公对女人、豪宅和奢侈品的追求,目的在于表现他崇尚人的本能和享乐,表现其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赞同和宣传。从这种意义上说,《嘉莉妹妹》不仅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颠覆,还是对其进行宣传,因为对舒适和享乐的追求无疑会刺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正符合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3 消费主义在《珍妮姑娘》中的体现

在《珍妮姑娘》中,消费主义的表现更为突出。德莱塞这位坚持“生活就是悲剧”的作家,在小说中描写了穷姑娘珍妮和富家子弟莱斯特相爱,最后孤独死去的惨状。

1895年德莱塞在纽约正式从事写作,同时编辑杂志。在此期间,他经常往来于芝加哥、圣路易斯、克利夫兰、匹兹堡等各大城市之间,接触到现实生活中各个不同的层面,并亲眼目睹了贫民窟、酗酒、色情、凶杀、拐、抢劫等各种恶行,这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美国的现实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而是一种“残酷的、不公道的现实”,是一个“毁灭的过程,而幸福只不过是幻觉而已”。他坚持认为生活就是悲剧,坚持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可以说,德莱塞在1911年10月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就是他继续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大胆攻击美国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小说《珍妮姑娘》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末处于社会底层的美国平民的悲惨生活,塑造了勤劳、纯洁、爽直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珍妮这个工人女儿的动人形象,这在以往美国文学作品中是难得一见的。由于德莱塞写得真切动人,这个金钱万能的社会的殉葬品――珍妮的悲惨结局,博得了无数读者的同情。但是,珍妮的悲剧也和她对物质和享受的追求不无关系。有人说珍妮是被生活所迫的,但是从德莱塞的描写来看,珍妮之所以两次选择做别人的情妇,并不完全是因为家庭和生活的压力所迫,她自己本身对物质也是有着强烈欲望的,在小说中,她不止一次地表示了对金钱的喜爱。可以说,导致珍妮悲剧命运的不仅仅是社会和他人。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莱斯特之所以放弃珍妮也是迫于父亲在经济方面给予的压力。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对命运的选择都表现了在消费主义下人们对物质的强烈需求。不过,在创作《珍妮姑娘》时,德莱塞还只是一个“朦胧的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思想上仍受到托马斯H赫胥黎、赫伯特斯宾塞等人的机械论和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他仍相信弱肉强食、物竞天择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此外,他还坚信宿命论,认为命运深不可测,难以捉摸,对世事人生始终满怀狐疑,困惑不解,因此小说的结尾处也蒙上了一层悲观主义的色彩。但这也正体现了德莱塞作品中无处不有的悲剧意识,理应得到美国评论家的肯定和赞赏。

三 小结

读过德莱塞的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德莱塞在表现消费主义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挥霍消费的怀疑和不赞同。但他在总体上是赞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因为这与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资产阶级的目的就是刺激鼓励消费,然后从中牟取暴利。所以德莱塞小说中的消费主义是对传统的落后的保守的意识形态进行挑战,是符合当时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与之相当的意识形态,而消费主义的出现恰恰迎合了这种需要。

参考文献:

[1] donald pizer,ed。American Thaught and Writing:The 1890s。New york and etal:The Houghton Miffin Company,1972。

[2] Emily S。Rosenberg。”Consuming Women:Images of Americanization in the‘American Century’”,Diplomatic History,Summer99,Voc。23 Issue 3,p。497。

[3] Richard N。Current,T。Harry Williams,Frank Freidel,Alan Brinkley,American History—A Survey。New york:Alfred A。Knopf,1979,p,717。

[4] 罗伯特斯皮勒,王长荣译:《美国文学的周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嘉莉妹妹论文文献

消费主义在德莱塞作品中的体现浅析

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消费主义开始对美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与传统思想产生相悖的颠覆性变化,对物质的欲望更加强烈,而这种变化在德莱塞的作品中被加以充分体现。本文将对德莱塞作品中的消费主义的背景、具体体现、形成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 消费主义 德莱塞 作品 体现

Summary of the early 19th century to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consumerism began to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American society。 People's thoughts and contrary to traditional ideas to produce disruptive change, the desire for material more strongly, and this change in Dreiser's works are to be fully realized。 This article will work in the background Dreiser consumerism, embodied,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Keywords: consumerism works reflect Dreiser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消费主义对美国社会开始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也由此发生重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逐渐地展开对物质的追求,而金钱是最能体现物质魅力的。约翰杰伊查普曼曾分析美国经济文化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他认为美国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不在于政治,而在于商业。他所谓的商业文化就是指消费文化。

一 消费主义的特点及其对德莱塞的影响

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主义是指人们的一种消费观和价值观,持这种消费观和价值观的人常常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他们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来体现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

消费主义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在于诱惑或鼓励人们摆阔性的消费,它的道德标准是建豪宅,买贵服装,吸引和占有最美的女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美国道德领域几个世纪的清教伦理开始遭人唾弃;放荡不羁,大肆炫耀财富,尽情地享受成了时髦,摆阔性消费被确立为领导者的标志。

德莱塞生活在消费主义开始盛行的时代,当时的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的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工业的飞速发展为美国社会和人们带来了商品经济和物质生活的空前繁荣,但工业发展也破坏了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尤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开始腐蚀人们的心灵。社会上到处弥漫着拜金主义风尚,人们对物质和财富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而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德莱塞,一方面非常赞同斯宾塞的不可知论,经常为人们生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而痛苦和彷徨,努力寻找生活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积极的享乐主义者,其生活一直在追求着享乐。他在少年时代就时常梦想着富裕和豪华,成名后,更是不断地购买汽车和别墅等奢侈品,他也因此被文学史家称为是“贪婪的物质主义者”(罗伯特斯皮勒语)。

德莱塞在编辑杂志《描绘者》期间,享乐主义开始泛滥,这也为他提供了享乐的机会。在完成《珍妮姑娘》初稿时,他就曾和一个叫莉莲罗斯的女读者发展成为情人关系。随着其他作品的相继出版,德莱塞开始名利双收。小说的成功不但为他带来极高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自此以后,德莱塞的生活奉行的就是纯粹的赤裸裸的享乐主义。但是,由于德莱塞善于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大量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社会背景和心理活动,对人物的描写也栩栩如生,所以,他的小说不仅具有生活的真实感,而且还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他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改写了整个美国文学沉湎于理想主义的时代,他的作品通过对美国社会生活中种种阴暗面的深刻揭露,给美国文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反思。

二 消费主义在德莱塞作品中的体现

消费主义的影响在德莱塞的主要作品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1 消费主义在《金融家》中的体现

在小说《金融家》中,德莱塞表现出对新的消费意识的复杂态度:尽管他对柯帕乌资本的疯狂的掠夺,各种不道德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但还是可以看得出他本人是赞成新的消费意识的,同时对这些消费意识下产生的越界行为也有默许的成分。小说通过对柯柏乌控制芝加哥的铁路系统,权极一时、糜烂不堪的一生的描述,塑造了一个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令人深恶痛绝的反面典型。柯柏乌的一生是美国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到垄断、到资本输出这一发展史、罪恶史的缩影。小说中龙虾吃掉墨鱼的情景,使柯帕乌彻悟到人生就是“靠别人为生”的一场大鱼吃小鱼的斗争,是优胜劣败的残酷过程。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成了柯柏乌崇拜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另外,在小说中,传统女性形象也被彻底颠覆。传统女性认为女人的责任就是为人妻为人母,相夫教子,但在消费主义意识影响下,女性思想开始变得不再简单,消费主义带来的享乐主义让女性们认识到她们不应该再像以前一样悲屈地生活,而是应该享受生活。所以她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与男人的关系上,放在对物质的追求和享乐上。在《金融家》中,柯帕乌就和很多的女人都有着不正当的关系,而他本人也将女人当成消费品,而这些也正是当时社会消费意识的体现。小说中对性滥交的描写也是用来展现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人们,对待生活、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在消费欲望的刺激下,男人已经把女人当作消费品,尽管女人也是消费者。

2 消费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体现

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也表现了消费意识的影响,表达了人的消费的欲望。小说在创作风格上对传统风格的超越,以及对主人公嘉莉对社会、家庭道德的态度与行为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批判,但不能就此认为德莱塞是一个社会批评家,《嘉莉妹妹》是在抨击这个万恶的和阴暗的社会。恰恰相反,德莱塞这样做不仅不是为了颠覆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调整这个社会意识形态内部的矛盾关系,为进步的和符合新的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呐喊助威,其目的是在意识形态上巩固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嘉莉失业后,因不想再回到那个贫穷的乡村,不想再过穷人的生活,出于对物质和享乐的追求,才和推销员杜洛埃同居,后又成为赫斯渥的情妇,尽管这样的`生活并非嘉莉所向往的,某些决定也是她迫于压力一步步走下去的,但是外力只是一个间接原因,不想再过贫穷的生活才是嘉莉选择堕落生活的根本原因,而她的选择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受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所致。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嘉莉的身体也成了商品,而她也学会了将自己卖得贵些。在拥有了财富之后,嘉莉的内心是荒凉的,精神是空虚的,而这也是她一味追求物质的最终结果。不过,嘉莉身上的消费主义还不是赤裸裸的,嘉莉最后也能从这些挫折中走出来,而且她最后也对物质生活产生了忧郁的深刻的思考,这或许也正是德莱塞的思考。德莱塞在创作《嘉莉妹妹》时,达尔文进化论和适者生存理论正盛行,以生产为主的意识形态正逐渐被消费意识形态所代替。丹尼尔贝尔指出,群众性消费导致了清教伦理让位于消费享乐主义。这种消费享乐主义崇尚享乐和满足的生活方式。而德莱塞同样也深受着这些思想的影响。所以,《嘉莉妹妹》也表现出了一种矛盾,即小说一方面表现了嘉莉追求上进、积极进取的一面,引起了读者的同情赞同;另一方面,又表明了对与嘉莉类似人物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的强烈批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德莱塞归类为社会批评家或坚持现存制度的保守分子,而应把他看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即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表现出复杂态度的作家:一方面,他对于代表新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行为表示赞同,另一方面,他又害怕会破坏社会的稳定,所以倡导对它们进行抑制。

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表现出了这样一种消费和思想意识形态,即妇女、服装和豪宅已成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有些批评家认为嘉莉是个道德败坏的女人,作者忘却了自己的崇高的社会责任,小说对人们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评论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却没能看出德莱塞以文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表现主人公对女人、豪宅和奢侈品的追求,目的在于表现他崇尚人的本能和享乐,表现其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赞同和宣传。从这种意义上说,《嘉莉妹妹》不仅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颠覆,还是对其进行宣传,因为对舒适和享乐的追求无疑会刺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正符合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3 消费主义在《珍妮姑娘》中的体现

在《珍妮姑娘》中,消费主义的表现更为突出。德莱塞这位坚持“生活就是悲剧”的作家,在小说中描写了穷姑娘珍妮和富家子弟莱斯特相爱,最后孤独死去的惨状。

1895年德莱塞在纽约正式从事写作,同时编辑杂志。在此期间,他经常往来于芝加哥、圣路易斯、克利夫兰、匹兹堡等各大城市之间,接触到现实生活中各个不同的层面,并亲眼目睹了贫民窟、酗酒、色情、凶杀、拐、抢劫等各种恶行,这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美国的现实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而是一种“残酷的、不公道的现实”,是一个“毁灭的过程,而幸福只不过是幻觉而已”。他坚持认为生活就是悲剧,坚持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可以说,德莱塞在1911年10月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就是他继续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大胆攻击美国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小说《珍妮姑娘》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末处于社会底层的美国平民的悲惨生活,塑造了勤劳、纯洁、爽直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珍妮这个工人女儿的动人形象,这在以往美国文学作品中是难得一见的。由于德莱塞写得真切动人,这个金钱万能的社会的殉葬品――珍妮的悲惨结局,博得了无数读者的同情。但是,珍妮的悲剧也和她对物质和享受的追求不无关系。有人说珍妮是被生活所迫的,但是从德莱塞的描写来看,珍妮之所以两次选择做别人的情妇,并不完全是因为家庭和生活的压力所迫,她自己本身对物质也是有着强烈欲望的,在小说中,她不止一次地表示了对金钱的喜爱。可以说,导致珍妮悲剧命运的不仅仅是社会和他人。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莱斯特之所以放弃珍妮也是迫于父亲在经济方面给予的压力。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对命运的选择都表现了在消费主义下人们对物质的强烈需求。不过,在创作《珍妮姑娘》时,德莱塞还只是一个“朦胧的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思想上仍受到托马斯H赫胥黎、赫伯特斯宾塞等人的机械论和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他仍相信弱肉强食、物竞天择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此外,他还坚信宿命论,认为命运深不可测,难以捉摸,对世事人生始终满怀狐疑,困惑不解,因此小说的结尾处也蒙上了一层悲观主义的色彩。但这也正体现了德莱塞作品中无处不有的悲剧意识,理应得到美国评论家的肯定和赞赏。

三 小结

读过德莱塞的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德莱塞在表现消费主义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挥霍消费的怀疑和不赞同。但他在总体上是赞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因为这与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资产阶级的目的就是刺激鼓励消费,然后从中牟取暴利。所以德莱塞小说中的消费主义是对传统的落后的保守的意识形态进行挑战,是符合当时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与之相当的意识形态,而消费主义的出现恰恰迎合了这种需要。

参考文献:

[1] donald pizer,ed。American Thaught and Writing:The 1890s。New york and etal:The Houghton Miffin Company,1972。

[2] Emily S。Rosenberg。”Consuming Women:Images of Americanization in the‘American Century’”,Diplomatic History,Summer99,Voc。23 Issue 3,p。497。

[3] Richard N。Current,T。Harry Williams,Frank Freidel,Alan Brinkley,American History—A Survey。New york:Alfred A。Knopf,1979,p,717。

[4] 罗伯特斯皮勒,王长荣译:《美国文学的周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嘉莉妹妹英语毕业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英语文学方向的论文选题供大家进行参考:1、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心理世界Psychological study of Holiden’s image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2、浅析《卡斯特桥市长》男主人公的悲剧命运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Hero in the Mayor of Caster bridge3、浅析《红字》中的象征主义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4、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贵妇画像》A Feminist Approach to The Portrait of A Lady5、浅析《嘉莉妹妹》中摇椅的象征意义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 of Rocking Chair in Sister Carrie -the Up and Down of Life6、浅析《飘》中斯佳丽的挣扎与命运An Analysis of Starlet’s Struggle and Fate7、浅析海明威文学中的女性主义Analysis on the Feminism in Hemingway’s Literature8、浅析《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生涯The Analysis of Jude’s Tragic Life in “Jude the Obscure”9、试探《简爱》中的哥特式女性主义The exploration on the Gothic Feminism in “Jane Eyre”10、浅析《呼啸山庄》中窗的意象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window in “Wuthering Heights”11、狄更斯风格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体现及其小说艺术特色The writing style in “David Copperfiled” and the Beauty and relive of Dinchons’s writing12、人物圣地亚哥与作者海明威的异同之我见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 Santiago and Author Hemingway13、哥特式特色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Gothic Features in Wuthering Hights14、浅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莎的悲剧成因An Exploration of the Causes of Isabel’s Tragedy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15《紫色》中白人女性与黑人女性社会地位的放映The refection of social status of white women and black women in “The Color Purple”

太长时间了吗你太

我去年论文写得这 不过我的是嘉莉妹妹和简爱的对比话说你哪个学校英语专业的?咱别是同门写重了就不好了我当时写嘉莉妹妹是这么个思路 从写作技巧看 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结合 你可以从原著中找出体现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例子并加以分析从人物性格看 原著中塑造的嘉莉妹妹是个贪恋都市繁华物质欲望强烈的人 但是起码她有进取心 且不论手段如何 她没有像同时代的大多数女性那样 觉得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 她一直在追求自己事业的成功 从她的情人方面看 当然主要还是hurstwood 她与他的人生轨迹的刚好是相反的 嘉莉是poor-to-rich hurstwood是rich-to-poor 你可以分析讨论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