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高产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高产论文研究

肯定有好处啊,对你的档案那些就是神助攻,以后对你来说去应聘国企或其他事业单位都是有好处的,而且评上优秀论文好像还有奖金的,至于多少没个学校都有同吧,这个主要看个人,有的人会觉得没用,但对于在乎的人来说就有用。所以这个没有什么肯定性的。

分析杂交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1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度湖南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平均亩产163.2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4.18%,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008-2009年度湖南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165.3kg,比对照增产15.27%,增产达极显着水平。两年省区试该品种平均亩产164.3kg,比对照增产9.7%。

2抗性表现

在湖南省两年区试中,兴地油1号抗倒性均较强,抗(耐)菌核病能力强于对照中油杂2号,抗病毒病能力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抗寒性强于对照中油杂2号。

3生产上示范种植表现

2009年澧县农业局粮油站开始在澧县示范种植兴地油1号,两年共示范种植120亩,平均亩产165.9kg,比对照增产4.23%。2010年度,该品种示范种植40亩,其中移栽面积15亩,平均亩产167.2kg,比对照增产9.4%;直播面积25亩,平均亩产162.8kg,比对照增产4.0%。2011年度,示范移栽面积80亩,平均亩产167.6kg,比对照增产0.08%。该品种在农民习惯栽培情况下,冬前生长缓慢,而采取秋发冬壮栽培,适期早播培育大壮苗,冬前生长稳健优势强,为高产打下基础。

4采用了配套栽培技术

4.1适期早播,培育壮苗

移栽一般于9月上、中旬育苗,直播以10月上旬为宜,该品种更适宜直播。

4.2适龄移栽,合理密植

移栽苗龄应控制在30~40天为宜,一般中等肥力田块,以亩植7000~8000株为宜,直播田每亩需种200~300g。

4.3合理施肥

肥料运筹以“足施基肥,重施腊肥,早施薹肥,轻施花肥”为原则,一般亩施纯氮15kg为宜,基∶苗∶腊比例以5∶3∶2为宜,并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比为2∶1∶1,适当增施硼肥。于12月下旬或元月上旬每亩用多效唑30g对水30kg喷雾,以提高抗倒性。

4.4加强病虫草害的防治

整个生育期内应加强对油菜病虫草害的防治。一般冬前防治蚜虫和菜青虫,春后注意清沟排水,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油菜虫害主要有蚜虫、菜青虫、黄曲跳甲等,当苗床有蚜株率10%,每株有蚜虫1~2头时,用4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雾,或70%灭蚜松1000~1400倍液喷雾防治;菜青虫在3龄前,用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喷雾,或20%杀灭菊脂乳剂喷雾防治。油菜病害主要为菌核病、苗期猝倒病等。防治幼苗猝倒病可采用多菌灵床土消毒和药土盖籽,发病初期用恶霉灵或普力克或杀毒矾液喷雾等农药防治;预防菌核病,于3月上、中旬油菜盛花期油菜田喷80%多菌灵超微粉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7天后进行第二次防治。同时,冬至前要及时清沟排渍1次,春后要做到“三沟”相通,做到雨停田间无渍水,减小田间湿度,预防菌核病。

4.5保优栽培

兴地油1号为双低杂交油菜,应集中连片种植,在种植区内,不准种植双高油菜及其他十字花科作物,以防串花混杂;在收获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机械混杂,人为掺杂,确保菜籽品质质量。

优秀论文可以获得学校奖励同时对找工作、考研都有帮助。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产出报告: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9年11月19日发布的显示,2018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31.59万篇,比2017年增加12.4%,包括卓越国际科技论文14.45万篇,卓越国内科技论文17.15万篇。

2、从学科分布来看,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和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专业的卓越科技论文数量最多,其中,排名第一的临床医学超过43000篇。

3、从论文产出机构分布来看,在所有高校中,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四所院校最为高产,卓越科技论文数量均在4000篇以上。其中,清华大学的卓越科技论文占其全部论文的比例达到54%。

4、此外,卓越科技论文产出排名前三位的研究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排名前三位的医疗机构分别是解放军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文

看在什么地方。1、如果还是在学校内,获奖者是本科要考研、硕士要考博,那可以跟想考的导师提一下,这是资本,最起码也能证明本人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上是真正下了功夫,或者其中的一些内容符合了评委们的理念,在做学问上,或者论文的撰写能力上是超出大部分同学的;2、如果是分配参加工作,那好处不大。接收单位在意的是求职者在校期间有没有处分,是不是*员、是不是优秀毕业生、是不是干部等。其他的如优秀论文、校级奖学金、演讲比赛获奖等,没什么用处。但是如果两个求职者的学历、其他条件等都差不多,二选一的话,这也会是你的优势。

高原农副产品研究论文

你为什么不网上自己找呢,信息来的快,来的多,来的准确些。

根据你资料 看你的邮箱地质 我已经发过去了相关资料 请查收

山野菜开发技术论文之荠菜 山野菜品种荠菜,据《中华药海》记载:正名释名,始载于〈千金食治〉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的带根全草。本品荠同齐:齐者济也,此草饥荒时能果服延生,战伤时可止血活命,功勋颇大,作用齐全故名。 一.荠菜的形态特征荠菜为十字花科植物Capsellabursa-pastoris(L.拉丁)Medic. 的幼嫩叶,又名地菜,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山野菜。确切的来说,荠菜为十字花科荠菜属中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其根白色。茎直立,单一或基部分枝。基生叶丛生,埃地,莲座状、叶羽状分裂,不整齐,顶片特大,叶片有毛,叶耙有翼。茎生叶狭披针形或披针形,基部箭形,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 开花时茎高20~50厘米,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小,白色,两性。萼片4个,长圆形,十字花冠。短角果扁平。呈倒三角形,含多数种子。二.荠菜的生长环境及分布 荠菜对土壤的选择不严,但以肥沃、疏松的土壤栽培为佳。荠菜属耐寒性蔬菜,要求冷凉和晴朗的气候。种子发芽适温为20~25摄氏度。生长发育适温为12~20摄氏度,气温低于10摄氏度、高无22摄氏度则生长缓慢,生长周期延长,品质较差。荠菜的耐寒性较强,-5摄氏度时植株不受损害,可忍受-7.5摄氏度的短期低温。在2~5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荠菜10~20天通过春化阶段即抽薹开花。 荠菜生长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全国均有分布;江苏、安徽及上海郊区有栽培。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郊区开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栽培历史。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开始引种栽培,不过仍处于零星生产的范围里,分布并不是很密集!三.荠菜的蕴藏量及其营养成分荠菜的分布较为广阔分散,其蕴藏量视地域而言也有不同,总体来说其蕴藏量比较难以估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荠菜输出及利用储量达到百万吨,主要蕴藏地以南方阔叶林,山林地区,低丘陵地域为主!荠菜的营养价值很高,每100克荠菜含蛋白质5.2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6克,钙420毫克,磷73毫克,铁6.3毫克,核黄素0.19毫克,维生素摄氏度55毫克,尼克酸0.7毫克。含草酸、酒石酸、苹果酸等有机酸和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胱氨酸、甘氨酸等氨基酸,胆碱、乙酰胆碱、黄酮类、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和烟酸、糖、钙、磷、铁等。荠菜可炒食、凉拌作菜馅、菜羹,食用方法多样,风味特殊。四.荠菜的利用价值荠菜为十字花科药用植物,主要用于入药,配合食物营养保生用。.[概述] 荠菜的药用价值很高,全株入药,具有明目、清凉、解热、利尿、治痢等药效。其花与籽可以止血,治疗血尿、肾炎、高血压、咯血、痢疾、麻疹、头昏目痛等症。 荠菜种子含油20%~30%,可用于制皂或油漆。荠菜耐寒,冬季保护栽培较容易,对于供应冬季绿叶蔬菜有一定作用。[性能] 味甘、淡,性微寒。能凉血止血,利尿除湿,清肝明目。[参考] 荠菜所含的荠菜酸,是有效的止血成分,能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荠菜含有乙酰胆碱,谷甾醇和季胺化合物,不仅可以降低血液及肝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而且还有降血压的作用。荠菜所含的登皮甙能够消炎抗菌,有增强体内维生素C的含量,还能抗病毒,预防冻伤,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病人也有疗效。荠菜中所含的二硫酚硫酮,具有抗癌作用。荠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防止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消化道中转变成致癌物质亚硝胺,可预防胃癌和食管癌。荠菜含有大量的粗纤维,食用后可增强大肠蠕动,促进排泄,从而增进新陈代谢,有助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肠癌及痔疮等。荠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因胡萝卜素为维生素A原,所以是治疗干眼病、夜盲症的良好食物。五. 荠菜的引种栽培及繁殖 (1) 栽培季节长江流域实行春秋夏三季栽培。春季栽培在2月下旬至4月下旬播种;夏季栽培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播种;秋季栽培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播种。华北地区可行二季栽培,春季栽培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播种;秋季栽培从 7月上旬至9月中旬。利用塑料大棚或日光温室栽培,可于10 月上旬至翌年2月上旬随时播种。(2)选地整地 华北地区由于荠菜的市场需要量不大,故少用大面积连片地块种植。一般用田埂、地头地边;大棚、温室的 东西两侧或南侧栽培。种荠菜的地要选择肥沃、杂草少的地块, 避免连作。播前每公顷施腐熟的有机肥45000千克,浅翻、耙细,做成平畦。 (3)播种 荠菜的种子非常细小,因此整个播种都必须小心谨慎。 ①整地 荠菜播种时对地块的要求非常严格,要选择杂草较小的地块,畦面要整得细、平、软。土粒尽量整细,以防种子漏入深处,不易出苗,畦面宽2米,深沟高畦,以利排灌。 ②播种方法 荠菜通常撒播,但要力求均匀,播种时可均匀地拌和1~3倍细土。播种后用脚轻轻地踩一遍,使种子与泥土紧密接触,以利种子吸水,提早出苗。早秋播的芥菜如果采用当年采收的新籽,要设法打破种子休眠,通常以低温处理,用泥土层积法或在2~7℃的低温冰箱中催芽,经7~9天,种子开始萌动,即可播种。在夏季播种,可在播前1~2天浇湿畦面,为防止高温干旱造成出苗困难,播后用遮阳网覆盖,可以降低土温,保持土壤湿度,防止雷阵雨侵蚀。 ③播种量 每667平方米春播需种子0.75~1公斤夏播为2~2.5公斤,秋播为1~1.5公斤。 荠菜种子有休眠期,当年的新种子不宜利用,因末脱离休眠期,播后不易出苗。 (4)田间管理 在正常气候下,春播的5~7天能齐苗;夏秋播种的3天能齐苗。出苗前要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以刊出苗。出苗后注意适当灌溉,保持湿润为度,勿使干旱,雨季注意排水防涝。雨季如有泥浆溅在菜叶或菜心上时,要在清晨或傍晚将泥浆冲掉,以免影响荠菜的生长。秋播荠菜在冬前应适当控制浇水,防止徒长,以利安全越冬。 春、夏栽培的荠菜,由于生长期短,一般追肥2次。第一次在2片真叶时;第二次在相隔15~20天后。每次每公顷施腐熟的人粪尿液22500千克,或尿素150千克。秋播荠菜的采收期较长,每采收一次应追肥一次,可追肥4次,施量同春播荠菜。 荠菜植株较小,易与杂草混生,除草困难。为此,应尽量选择杂草少的地块栽培、在管理中应经常中耕拔草,作到拔早、拔小、拔了,勿待草大压苗,或拔大草伤苗。 (5)采收 春播和夏播的荠菜,生长较快,从播种到采收的天数一般为30~50天,采收的次数为1~2次。秋播的荠菜,从播种至采收为30~35天,以后陆续采收4~5次,长江流域可一直延迟到翌春。 采收时,选择具有10~13片真叶的大株采收,带根挖出。留下中、小苗继续生长。同时注意先采密的植株,后采稀的地方,使留下的植株分布均匀。采后及时浇水,以利余株继续生长。每公顷产37500~45000千克。 (6)病虫害防治 荠菜的主要病害是霜霉病,夏秋多雨季 节,空气潮湿时易发生。发生初期可喷75%百菌清600倍液防治。 荠菜的主要虫害是蚜虫。蚜虫危害后,叶片变成绿黑色,失去食用价值,还易传播病毒病。在发现蚜虫危害时,应及时用 40%乐果15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倍掖喷雾防治。(7)留种 荠菜留种要建立留种田,留种田要选择高燥、排 水良好、肥力适中的地块。长江流域于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种, 每公顷播量22.5千克左右。播种出苗后,结合间苗,淘汰病、 弱、残苗。翌春进行一次株选,将细弱、劣株和不具本品种特征 特性的植株全部拔掉,定苗,保持株行距12厘米x 12厘米。定苗后追肥一次,每公顷施腐熟的人粪尿15000千克,或磷、钾化肥150~225千克。并注意防治病虫害。六.荠菜的开发利用建议及市场前景分析 荠菜具有极其重要的开发价值,这是和它的营养价值和蕴藏量及开发技术是有直接关系的! 1、 无污染 荠菜是一种山野菜,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发育的,不受人工栽培条件的影响和干扰,特别是没有农药、化肥、工业三废和城市污水、致病微生物等病菌的污染,没有公害。是天然的有机食品。 2、 营养更为丰富 (1) 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含量全面均衡。其含量高于谷物、萝卜、土豆等根茎菜3倍以上;高于大白菜、甘蓝、油菜等叶菜4倍以上;高于茄子、黄瓜、辣椒等果菜4倍以上。 (2) 维生素含量高。与普通蔬菜相比,维生素A的含量高出3-4倍;维生素C的含量高出10倍;维生素B2的含量高出4倍多。 (3) 矿物质含量高。与普通蔬菜相比,铁的含量高出10倍,钙的含量高出2-3倍。 (4) 纤维素含量高,是普通蔬菜的4-7倍。 3、 医疗保健价值 中医药学家认为医食同源、药食同根。山野菜亦菜亦药,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癌症有很好的疗效,能预防多种疾病。这是普通栽培蔬菜无法比拟的。 所以它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① 在蕴藏量大的山林基地选址建厂,主要以小型加工,深度处理,结合发酵,人工晾晒,食品添加剂泡制,药理干燥入药等技术型作坊为主!② 企业主在城郊建厂,靠农民为主采集,进行由山林出产到工厂加工到市场销售的流水作业。③ 技术开发利用问题上,要设置研究新型加工技术的人才部门,科研与生产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的拓宽市场前景,使山野菜成为多形态,深加工,多销路的绿色食品产业!④ 荠菜可以做食物配料,新鲜为主!比如荠菜饺子,就比较有名~⑤ 荠菜饺子是荠菜产业的一个可以开发的项目,可以积极将其打入市场!

高原特色农产品标准是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高原的特色农产品需要满足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个标准才能是高原特色农产品标准。

论文高原特色产业研究

一、云南农业大学在哪里 云南农业大学地址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黑公路95号东区、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沣源路452号西区,该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二、云南农业大学介绍 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依龙泉山、东傍盘龙江,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是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 办学80多年来,学校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继往开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之精神,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 云南大学 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2009年、2013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2013年,经科技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办学条件 云南农业大学办学八十年来,一代代农大人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农大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23956人,成人教育学生8412人。学校有校本部和五华校区、普洱校区、西双版纳校区,占地面积3803亩,校舍面积62.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871.17万元。学校图书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云南省教育厅农学文献信息中心;拥有各类纸质图书162.66万册,纸质期刊662种,电子期刊3.05万余种,电子图书258.63万种,中外文数据库47个。学校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正致力于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建设。学校现设22个学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785人,其中高级职称7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科研平台、团队5个,国家级科研团队1个,有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人才18人,享受省政府津贴2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53人,创新人才5人,入选“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云岭学者”5、“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5人、“云岭教学名师”4人,省部级教学团队9个,省部级科研团队13个,地厅级科研团队7个。 专业学科 学校现有7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各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有农业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社会工作硕士7个专业学位类别。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现有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6个;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62个部省级科研平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24个校级研究所(中心)、校内实验农场和实习工厂及22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开学养正,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呕心培育边疆民族人才。办学初期,农业教育家汤惠荪、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学家诸宝楚、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烟草学家徐天骝、生物统计学家昝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先贤开创了边疆农大办学基业,先人风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之校训。办学八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十五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专业人才。其中,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献身彝区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育成“云烟85”和“云烟87”品种,推广面积占2007年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立足边疆苗岭壮乡,成为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第一线,成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张明富、杜金亮、蔡志远、赵家清、杨保和、刘亚瑾、周昆等优秀企业家,在各自创新创业领域取得辉煌成绩;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占30%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校按照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发展的要求,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了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先后两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形成国家、省、学校三个层面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共获准立项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104项、省级345项;建设了课程开发系统、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以及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36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5-2017年,连续13年在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评为一等奖,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招生就业处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 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欧盟项目、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务院综改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4500多项,科研经费达12.7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90余项。审定登记滇撒猪配套系、宣和猪、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小麦、甘蔗、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动植物新品种(系)160余个。同时,学校立足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围绕国家及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目标和“三农”发展需求,致力于重大科学问题理论创新、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政企商相结合与农科教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机制创新,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其中,朱有勇院士团队的研究论文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创建的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累计推广应用3亿余亩;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曾养志教授等潜心研究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35年,繁育28世代,近交系数达99.96%,居国际领先水平;盛军教授团队围绕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在生物多酚代谢免疫调节技术、普洱茶和辣木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为一批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走******科教兴农之路,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大力推进校地、校企间深度合作,逐步形成以服务“三农”为主体,多项社会服务工作为支撑点的“一体多点”科技服务新格局,社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深入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与昆明、普洱、文山、德宏、迪庆、大理等10余个州(市),与67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多年开展“3+3”校县联合行动,大力扶持当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自2015年以来,开展姚安县前场镇木署村、南华县沙桥镇新华村、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及其他县、乡的加挂扶贫任务;发挥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教科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学校连续七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年度社会扶贫先进集体”;2011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先进集体”“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教育国际化 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斯洛文尼亚、泰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印度等23个国家75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12年7月外交部和教育部批准的“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我校挂牌。2014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外国留学生院校。与荷兰范豪劳伦斯坦大学开展“2+2”模式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开展多项科研合作项目,联合培养双学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获教育部批准,与该校合作举办了学校首个本科层次“土木与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新西兰林肯大学签订了“农林经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等开展越南语本科生2+1+1培养项目。与泰国大学举办泰语专业本科生2+1+1培养项目。与日本京都府立大学、鹿儿岛大学、加拿大兰加拉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美国州立大学联盟等开展学生交流项目。长期承办科技部、农业部、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亚洲专项基金等部委或国际组织委托的援外农业科技国际培训。主持GEF、EU、ADB等资助的20余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常年聘请外专、外教10余名,每年有30多名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院士和专家教授到学校讲学或被聘为客座教授。先后有5位专家获得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先后有5位专家获得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 精神文明 学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齐抓共管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大力弘扬“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云南省兴滇人才、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省部级劳模等100余人。有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1人,全国人大常委1人。培养出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大学生、见义勇为英雄大学生杨继斌;全国大学生百名自强之星刘艳华;全国百名优秀大学生胡颖;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马拉松比赛冠军韩桂明;首届全国城市电视台业余主持人大赛最佳主持人刘亚萍;全国新丝路杯模特大赛云南赛区冠军徐靖等优秀大学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6年受到团中央表彰,校男子篮球代表队连续多年获云南省高校篮球比赛冠军。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和昆明市文明单位称号。 办学80年来,学校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继往开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之精神,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高原特色农业的内涵

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3月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根据农业实际和发展需要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云南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云南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云南具有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越自然禀赋,属低纬高原,地貌立体,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皆有。气候优势突出,共有7个气候类型,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春早冬晚,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物种优势明显,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产业基础扎实,烟草、茶叶、花卉等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还有开放的地缘优势,与越、老、缅三国相邻,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云南的优越自然禀赋,决定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拥有吸引眼球的“四张名片”:“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它们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最大潜力、最大卖点,也是云南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内涵。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努力打响“四张名片”,依靠“丰富多样”显特色,“生态环保”出效益,“安全优质”作保障,“四季飘香”强竞争。

云南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就是要充分利用独特条件和最大优势,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打造云南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战略品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云南要将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六大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打造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十二大品牌”,加快形成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

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五年后要力争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农牧业综合产值达到55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农产品出口额达到35亿美元以上,均较2011年实现翻番;粮食总产突破400亿斤,畜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

云南省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制订了《云南名牌农产品管理办法》,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大力开展云南农业品牌打造,培育了普洱茶、褚橙、云岭牛等一批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夯实农业品牌化发展的生产基础。推进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农业标准化建设,云南农业标准化推广位居中国西部省区第一。近年来,共制定发布农产品生产技术工程2960个,推广各类标准6000多个,建立了10个“云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20个“云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企业”。加强农产品监管,全省定量监测样品5000个(批次),综合合格率达99%,水平居全国前列,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车及县乡农产品检测机构共完成快速检测30.9个以上,是未发生重特大质量事故的四个省之一。

二是开展“三品一标一名牌”认证,集中打造云南农产品品牌。截止目前,云南农产品有21个获中国驰名商标,59个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认定云南名牌农产品八批503个产品。

三是开展“六个六”评选,打造优质种质资源品牌。为充分发掘云南畜禽、水产、粮食地方品种资源,云南省评定了“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六大名米”评选认定活动,是云南省打造农业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培育出如云南普洱茶、宣威火腿、文山三七、斗南花卉、昭通天麻、丘北辣椒等一批特色明显的区域品牌。其中,通过30年努力培育出的“云岭牛”是云南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头肉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杂交选育的第四个肉牛新品种、南方第一头肉牛。

五是大力开拓市场,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近几年来,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已达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超40亿美元。云南蔬菜已占供港蔬菜30%以上,供港蔬菜量全国第一位。农产品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大宗出口产品,直接出口额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第一。

论文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

一、云南农业大学在哪里 云南农业大学地址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黑公路95号东区、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沣源路452号西区,该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二、云南农业大学介绍 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依龙泉山、东傍盘龙江,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是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 办学80多年来,学校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继往开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之精神,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 云南大学 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2009年、2013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2013年,经科技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办学条件 云南农业大学办学八十年来,一代代农大人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农大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23956人,成人教育学生8412人。学校有校本部和五华校区、普洱校区、西双版纳校区,占地面积3803亩,校舍面积62.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871.17万元。学校图书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云南省教育厅农学文献信息中心;拥有各类纸质图书162.66万册,纸质期刊662种,电子期刊3.05万余种,电子图书258.63万种,中外文数据库47个。学校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正致力于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建设。学校现设22个学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785人,其中高级职称7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科研平台、团队5个,国家级科研团队1个,有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人才18人,享受省政府津贴2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53人,创新人才5人,入选“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云岭学者”5、“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5人、“云岭教学名师”4人,省部级教学团队9个,省部级科研团队13个,地厅级科研团队7个。 专业学科 学校现有7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各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有农业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社会工作硕士7个专业学位类别。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现有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6个;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62个部省级科研平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24个校级研究所(中心)、校内实验农场和实习工厂及22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开学养正,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呕心培育边疆民族人才。办学初期,农业教育家汤惠荪、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学家诸宝楚、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烟草学家徐天骝、生物统计学家昝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先贤开创了边疆农大办学基业,先人风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之校训。办学八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十五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专业人才。其中,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献身彝区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育成“云烟85”和“云烟87”品种,推广面积占2007年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立足边疆苗岭壮乡,成为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第一线,成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张明富、杜金亮、蔡志远、赵家清、杨保和、刘亚瑾、周昆等优秀企业家,在各自创新创业领域取得辉煌成绩;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占30%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校按照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发展的要求,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了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先后两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形成国家、省、学校三个层面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共获准立项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104项、省级345项;建设了课程开发系统、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以及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36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5-2017年,连续13年在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评为一等奖,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招生就业处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 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欧盟项目、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务院综改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4500多项,科研经费达12.7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90余项。审定登记滇撒猪配套系、宣和猪、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小麦、甘蔗、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动植物新品种(系)160余个。同时,学校立足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围绕国家及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目标和“三农”发展需求,致力于重大科学问题理论创新、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政企商相结合与农科教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机制创新,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其中,朱有勇院士团队的研究论文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创建的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累计推广应用3亿余亩;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曾养志教授等潜心研究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35年,繁育28世代,近交系数达99.96%,居国际领先水平;盛军教授团队围绕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在生物多酚代谢免疫调节技术、普洱茶和辣木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为一批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走******科教兴农之路,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大力推进校地、校企间深度合作,逐步形成以服务“三农”为主体,多项社会服务工作为支撑点的“一体多点”科技服务新格局,社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深入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与昆明、普洱、文山、德宏、迪庆、大理等10余个州(市),与67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多年开展“3+3”校县联合行动,大力扶持当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自2015年以来,开展姚安县前场镇木署村、南华县沙桥镇新华村、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及其他县、乡的加挂扶贫任务;发挥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教科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学校连续七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年度社会扶贫先进集体”;2011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先进集体”“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教育国际化 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斯洛文尼亚、泰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印度等23个国家75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12年7月外交部和教育部批准的“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我校挂牌。2014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外国留学生院校。与荷兰范豪劳伦斯坦大学开展“2+2”模式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开展多项科研合作项目,联合培养双学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获教育部批准,与该校合作举办了学校首个本科层次“土木与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新西兰林肯大学签订了“农林经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等开展越南语本科生2+1+1培养项目。与泰国大学举办泰语专业本科生2+1+1培养项目。与日本京都府立大学、鹿儿岛大学、加拿大兰加拉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美国州立大学联盟等开展学生交流项目。长期承办科技部、农业部、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亚洲专项基金等部委或国际组织委托的援外农业科技国际培训。主持GEF、EU、ADB等资助的20余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常年聘请外专、外教10余名,每年有30多名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院士和专家教授到学校讲学或被聘为客座教授。先后有5位专家获得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先后有5位专家获得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 精神文明 学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齐抓共管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大力弘扬“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云南省兴滇人才、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省部级劳模等100余人。有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1人,全国人大常委1人。培养出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大学生、见义勇为英雄大学生杨继斌;全国大学生百名自强之星刘艳华;全国百名优秀大学生胡颖;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马拉松比赛冠军韩桂明;首届全国城市电视台业余主持人大赛最佳主持人刘亚萍;全国新丝路杯模特大赛云南赛区冠军徐靖等优秀大学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6年受到团中央表彰,校男子篮球代表队连续多年获云南省高校篮球比赛冠军。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和昆明市文明单位称号。 办学80年来,学校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继往开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之精神,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即为高原特色农业。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会已经吸纳了60余家会员单位、200多位个人会员,涵盖粮食、茶叶、蔬菜、花卉、苗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种业、公益服务、农机服务及金融等行业。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会成立后,将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培训班、论坛等,从而推进云南省涉农企业在商业模式、资本运营、经验管理等方面得到完善和提升。同时也可通过互联网商务市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

扩展资料: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成立意义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会的成立,既是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也是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有效载体。

二、相关新闻

省农业厅副厅长李国林介绍,“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云南省高举高原特色农业大旗,闯出了一条发挥云南优势、彰显云南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突出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和开放农业6大建设重点,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

去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3383.1亿元、比2010年增长86.9%,农业增加值达到2098.2亿元、比2010年增长89.3%。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876.4万吨、比2010年增长13.7%。

橡胶、咖啡、花卉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甘蔗、茶叶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二,蚕桑面积居全国第三、产量居第五,马铃薯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五。

全省生猪存栏4703.5万头、出栏6957.2万头,比2010年分别增长27.2%、49.6%。农产品出口额达40.5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11.2%,水果、蔬菜出口额超过烟草,成为云南省第一和第二大宗出口农产品。

“十三五”期间,云南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施“十百千万”行动计划。

即重点围绕生猪、牛羊、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茶叶、核桃、水果、咖啡和食用菌10大产业,打造百亿产值的农业小巨人,打造千亿产值的主导产业,实现万亿综合产值的大农业目标。

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基地,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强县,扶持一批重点园区项目和企业,推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农业经济新业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财经新闻网官网-云南: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会

高产黑曲霉的发酵研究论文

1.张晶王战勇苏婷婷,林蛙卵油的提取研究.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8,30(1):28-302.张晶胡春玲林峰等,高负荷活性污泥法中试试验研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8,28(2):18-213.张晶胡春玲任庆,城市扬尘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环境保护科学,2008,34(2):4-64.张晶王战勇苏婷婷,产木聚糖酶黑曲霉LN0601的液体发酵.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7,27(2):10-125.刘莹张晶佟明友等,变形链球菌抑制菌的筛选及其发酵滤液抑菌活性考察.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23(1):95-986.郝月张晶杨翔华等,利用壳聚糖预处理高浓度味精废水.水资源保护,2006,22(6):51-52 567.张晶王战勇等,碱性蛋白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鉴定.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23(10):42-43 528.张晶王战勇苏婷婷等,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及应用前景.环境保护科学,2006,32(4):17-209.张晶王战勇苏婷婷,氯代芳香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机理探讨.环境保护科学,2005,31(2):64-6610.张晶王战勇苏婷婷,氯苯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条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5,25(1):36-3911.任庆张晶,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科学,2005,31(增刊):119-12112.胡春玲张晶任庆等,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其综合防治对策,2009,24(3):131-13213.胡春玲付强张晶等,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在处理城市污水中的应用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4):87-89 8314.王战勇张晶苏婷婷,富铬酵母培养条件优化及分析.中国酿造,2007,3:40-4415.王战勇张晶苏婷婷,啤酒废酵母对镉离子的吸附研究.生物学杂志,2007,24(2):37-4016.王战勇张晶苏婷婷,啤酒废酵母对铜离子的吸附研究.南昌大学学报 工科版,2007,29(1):62-6517.朱焕山任庆张晶,废水污染源的COD在线监测. 河南科技,2003,8:2918. 王战勇张晶苏婷婷,啤酒废酵母对Pb2+的吸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6,26(1):26-2919.王战勇张晶苏婷婷,富铁酵母培养条件优化及分析.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8):89-9120.郝月杨翔华张晶等,秸秆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中国农业通报,2005,21(7):58-6021.张晶任庆朱焕山,芳香族化合物生物降解研究现状与研究.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4,24(1):54-5622.张晶朱焕山任庆,抚顺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前景.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3,23(6):5-623.任庆张洪林张晶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4,24(6):3-524.王战勇张晶苏婷婷,可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与发展.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3,23(4):9-1125.楮龙张晶朱焕山,离子色谱法替代铬酸钡光度法测定硫酸根可行性探讨.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3,23(4):28-2926.朱焕山张晶,超声波明渠流量计实地运行准确性验证方法的探讨.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3,23(2):25-26

发酵豆粕的实质是“用发酵技术处理大宗原料----豆粕”,受规模和原料成本所限,小规模,不稳定的生产方式是不合理的,必须以工业化水平进行生产。工业的技术前提,是“检测-分析-反馈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目前发酵豆粕工艺对于检测体系是缺失的。本实验在实验中,首先建立了完整的发酵豆粕的“检测-分析-反馈体系”,然后进行工艺开发,并对所建立的“检测-分析-反馈体系”进行了合理性证明。首先明确液体深层发酵工艺过程参数选取的三个原则:1,精度。2,即时性。3,多重平行。为建立固体发酵工艺的“检测-分析-反馈体系”,进行生理参数的选取和检测,在借鉴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以建立检测体系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物料的物理性质。由于固体发酵物料不是均匀的,这就要求取样不能任意选取,而应该在最能代表大部分或绝大部分物料的点,选取不止一个的点进行检测,然后去掉离群值,平均其余的检测点以尽可能得到散布较小的,有连贯性的数据。按照发酵行业检测的习惯,所有生理参数检测都是在较稀的水溶液中进行。工业化检测的经验显示,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定量检测,比固体条件下的检测要精确地多。依照这个惯例,固体发酵工艺过程参数也应该选用与液体深层发酵类似的过程生理参数。按照发酵参数选取的原则,参照液体发酵,已经初步确定固体发酵工艺的生理参数,但是,要建立完整的数据处理方法,也即工业化前提的“检测-分析-反馈体系”,必须要证明曲线的合理性,解决曲线的真实度和连续性,曲线才能认为是可以分析的。本文在理论上论证参数的合理性和方法的正确性的可能性。并且,用实验验证检测方法,进行实证。另外,本文明确提出了发酵风险成本的概念。事实上,发酵风险成本概念的提出,以及本文在全成本核算中,提出发酵工艺的相对合理性指标,就可以建立在成本上量化的评价被开发工艺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的评价体系,直接在数字上比较工艺优劣,回避开工艺选择过程因为标准模糊而进入两难的境地。本实验在建立的“检测-分析-反馈体系”上,应用对发酵风险成本的计算和对发酵工艺相对合理性指标的比较上,在尊重“发酵豆粕的本质是豆粕原料的微生物处理”的观念下,得到了具有工业级意义的,可以放大的,稳定的成本合理的发酵豆粕工艺。 [1] 赵艳,章亭洲. 发酵豆粕替代75%秘鲁鱼粉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J]. 饲料与畜牧. 2010(06)[2] 严鹤松,夏俊松,梁运祥. 黑曲霉发酵豆粕的研究[J]. 饲料工业. 2009(13)[3] 晓陆. 2009年5月全国饲料生产形势分析[J]. 饲料广角. 2009(12)[4] 曹允. 2007年美国饲料与畜牧市场概况(1)[J]. 饲料广角. 2009(12)[5] 李建. 发酵豆粕研究进展[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9(06)[6] 陈济琛,陈名洪,蔡海松,林新坚. 芽孢菌固态发酵降解豆粕工艺研究[J]. 大豆科学. 2008(05)[7] 蒋国华. 粗饲料降解剂发酵豆粕喂猪技术[J]. 农村新技术. 2008(16)[8] 钟耀华,王晓利,汪天虹. 丝状真菌高效表达异源蛋白研究进展[J]. 生物工程学报. 2008(04)[9] 苏移山,王圣钧,王鹏,祁庆生. N-糖酰胺酶F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及其脱糖基化作用研究[J]. 生物工程学报. 2005(06)[10] 邵伟,熊泽,何晓文. 发酵大豆多肽及其功能研究[J]. 中国酿造. 2005(0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