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概念及格式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论述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 论 文 摘要] 农业是县域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经济的根本出路。河南省县域经济已形成推动型、非公有经济推动型、产业集聚型、劳动经济型、农业产业化推动型、开放带动型等模式。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化进程。
[ 论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08个,包括20个县级市和88个县。全省国土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7%。县域人口为8122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85%左右。从GDP来看,全省108个县市的GDP占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县市进行分类,便于更好的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投资、工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七项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利用欧氏距离公式:EUCLID=■
K表示每个样本有k个变量;X■表示第一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
1.结果
第一类:11个县市。包括义马市、巩义市、长葛市、沁阳市、堰师市、新密市、新安县、新郑市、荣阳市、林州市。
第二类:27个县市。包括桐柏县、获嘉县、陕县、辉县市、淇县、孟州市、宝丰县、西峡县、舞钢市、中牟县、灵宝市、汝州市、临颖县、伊川县、新野县、许昌县、禹州市、修武县、混池县、新乡县、长垣县、光山县、永城市等。
第三类:70个县市。包括沈丘县、确山县、清丰县、宁陵县、上蔡县、夏邑县、浚县、台前县、扶沟县、淮阳县、罗山县、鲁山县、商水县、拓城县、范县、祀县、唯县、高县、泌阳县、滑具、息县、民权县、汝南县、卢氏县、原阳县、固始县、商城县、封丘县、宜阳县、叶县、洛宁县、汝阳县、虞城县、平舆县、正阳县、淮阳县、新蔡县、淮滨县、太康县、郸城县、开封县、尉氏县、通许县、唐河县、鹿邑县、兰考县、遂平县、安阳县、孟津县、项城市、西华县、内黄县、南乐县等。
2.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类县工业强县,强调工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比较靠前,这11个县的综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这11个县市的总人口761.55万,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9.4%,人均GDP为13224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类1.6倍、第三类县市的3.2倍;人均财政收入378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类县市的1.8、第三类县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额6425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资水平3966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为7.4%、60%、27.4%。
第二类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比如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县伊川县、桐柏县、禹州市、汝州市、灵宝市、永城市、辉县市、绳池县等;此外,第二类县域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农产品加工有较好基础的资源型县和农业大县,较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等。第二类县县域总人口1664.19万人,占河南省省县域总人口的20.6%。各类经济指标高于第三类县市,且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而低于第一类县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额、人均投资水平是第一类县市的62%、56%、58%、51%。第二类县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9.2:54.6:26.2。
第三类县是集中河南省的边缘地带,多数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类。第三类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占得比重比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中处于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北的安阳(除林州)、濮阳;豫东的开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门峡、洛阳等所辖的部分县市。该类县总人口占全省县域的70%,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投资水平、人均储蓄额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该类县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3.4:39.2:27.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模式
1.工业推动型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义马、栾川、巩义、新安等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借助工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如巩义、新郑、偃师、新安、伊川、沁阳、永城、禹州、辉县等,大部分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一层次,基本属于工业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前。特别是地处豫西的新安县,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因为兴起一个集团,带动了一个县的工业崛起,发展成今日的工业强县。
2.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非公有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各县域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色各样的非公有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突出县域特色,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长葛、郸城、遂平、 渑 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相当好,基本上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二层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例如,长葛在河南县域经济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经济推动型的典型代表。具有八大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农机配件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有黄河旋风、众品食品、森源电器、奔马机械等知名品牌。
3.产业集聚型
产业集聚模式特别适合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突出地方经济特色,集中布局产业,如长垣、偃师、长葛、林州、濮阳、虞城等县市,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各类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长垣县在“零资源”上逐步发展,从“点状经济”发展到“块状经济”,形成了起重机械等为主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果非常明显,现已建成年产26万台起重机、165万台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偃师市跨产业聚集和工业强县两大类型,有力的突出的.产业聚集的“块状经济”。
4.劳动经济型
处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区以及贫困山区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一般分布在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和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县域相比均比较薄弱,但是这些县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固始、新县、柘城、淮阳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县。为了改变贫困命运的固始人远走他乡,因此成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成为河南劳务输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现在固始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均由这部分人支撑。
5.农业产业化推动型
这个模式比较适用于农业大县,潢川、淇县、鄢陵、尉氏、汤阴、延津、正阳等县市,这些县市基本都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都落后于一、二两个层次。这些农业大县要,最终还要靠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例如,尉氏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有74个,资产总值达到18.9亿元,带动26.8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花卉县鄢陵县全县花卉面积达52.4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园林612家,花木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畜牧业发展迅猛,品种结构优化,逐渐形成规模养殖。
6.开放带动型
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许昌2003-2007年,出口创汇总额达7.1亿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在全省县市中连年保持领先地位。以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发制品,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总额达14483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达16903万美元。目前许昌县产品出口市场已拓展到英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东盟和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河南省发展县域的对策
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
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东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长葛、郸城、遂平、 渑 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比较好,但远远不够,河南省要放宽准入政策,要积极引导扶持。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环境,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就是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转变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城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支持。县域应充分利用财政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县城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部分县市或城镇,可结合自身的条件,建立园区,引导企业城镇集中,把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各县域的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并做大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例如“花木第一县”鄢陵县,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格局。此外,还要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这就要求对农产品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4.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是一大重要贡献。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农民文化、技能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服装、针织等专业培训,用规模化方式组织农民工输出,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这样为河南经济总水平提高贡献力量。位于河南豫南的信阳各县市,在河南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县,全县36万人中,农村人口28万,靠劳务经济富起来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新县近年来,2009年,在危机的背景下,新县劳务输出就7万人。先后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段丽娜.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西北大学硕士学位,2008 介翔.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亚阁.河南省县域经济分类和发展战略研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出版社,2005-10 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与思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09 郭再欣.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浅析[J].经济研究导报,2009(34)
我学工商管理的,我的论文看看
改革开放以后,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县域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在全球经济放缓、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出口订单减少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县域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其次,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结合,要与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各种税费以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减人、减事、减支与发挥政府职能的关系,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责、该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逐步加强。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要坚定走工业强县的道路。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工业化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培植地方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县域工业的发展也是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能力。事实上,县域工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农业,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将工业与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即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工业或第三产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以及与农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业。只有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打开这种格局创造了前提。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推动了县域经济工业化的进程。 第五,发展县域经济要结合当地的城镇化来进行。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应成为县域经济的重头戏。相对于城市已较大程度地实现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而言,农村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城镇化,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展小城镇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小城镇建设进行超前引导,科学规划,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组织模式。 第六,发展县域经济要体现当地的优势,以特色经济作为龙头。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本地特色为代价。特色经济要坚持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县域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是要立足现有条件,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比较中求生存,在优势中求发展。二是要分析市场,深挖需求,谋求特色和优势。资源总是稀缺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其内部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资源本身并不会产生经济价值,它们必须被放置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才能有效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三是要把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单有自身的资源优势,而现有条件下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不能发展;符合市场需求,但是目前本身不具备发展的能力,也不能脱离实际。 第七,发展县域经济要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主体正在发生转移,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鼓励县域内非农产业、中小规模工商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是非常有利的。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 (来源:《经济日报》 2008年11月4日) 推进四大创新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06-03-16 点击: 32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创新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县域经济能否大发展、快发展,除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外,关键要有与时俱进、科学明晰的发展思路。综合分析永兴的优势与劣势、潜力与困难、机遇与挑战、县情与民情,我们把永兴的发展定位在建设“全省一流的县城、一流的民营经济强县、一流的旅游景区”上,把思路定格在“坚持项目带动、调优经济结构、突出工业强县、实现跨越发展”上,把重点定点在实施“中国银都”发展、工业园区带动、永兴冰糖橙品牌、旅游产业开发四大战略上。一是创新发展城镇经济思路。立足永兴的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坚持提质与扩容并重,着力经营城市,建成功能最强、生态最好、人居最佳、产业强壮、特色突出的特色工业城和现代山水旅游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兴业,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和城乡互动。二是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思路。立足相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以园区为依托,以市场为载体,坚持“四为主”(经济以民营为主,企业以民有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落实“四不论”(不论何种形式,搞好就行;不论归谁所有,缴税就行;不论哪种所有制,能促进发展就行;不论级别高低,能搞上去就行),放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兴”(围绕特色产业开发兴办企业)、“引”(吸引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办企业)、“挖”(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办企业)、“扶”(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举,在壮大工业上先突破、大突破。三是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后发优势,以项目为支撑点,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突破口,硬环境硬抓,软环境抓硬,坚持“思想不通换脑子,工作不力换位子,阻碍发展摘帽子”,开展全民招商,力促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地招商引资。四是创新特色经济发展思路。坚持“一乡一品、规模经营、市场聚集、大户带动”,着力建设“一个园”(县工业园)、“三个带”(国道经济带、省道经济带、东部山区经济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集约经营集中”;大力整合金银产业资源,打造“中国银都”品牌,建设在全国有最大影响的白银交易市场;大力开发以丹霞山水和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建成全省一流的旅游景区。 二、创新机制,突破发展瓶颈 机制障碍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永兴县着眼于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活生产力潜能,着力创新人、财、物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保障机制,破除论资排辈,坚持放眼四海,唯才是举,广纳群贤,不拘一格选人才,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流动。坚持以发展论功过,以业绩定取舍,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有为就有位,无为便无位”的用人机制;坚持以考核定位次,以功过论奖惩,以作为求地位,实行目标管理、末位淘汰考核制度,实行县级干部联乡包产业、包项目责任制和部门包村办实事、机关干部“结对子”帮扶制度,奖优罚劣,做到了人尽其才。二是创新资金运筹机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乡镇“零户统管”、部门“零基预算”,推行政府采购,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立足优势资源,围绕 “黑”(煤炭)、 “白”(白银)、 “净”(水电)、 “绿”(永兴冰糖橙)、 “奇”(丹霞山水)、 “彩”(烟花)“六大特色”做文章,培植新兴财源,优化了财源结构;面向市场,充分发挥产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变政府单一投入为社会多元投入,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公司化运作建设资金,做到了财尽其力。三是创新物力使用机制。盘活城市有形、无形资产,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实行竞价拍卖、协议出让,实现了土地资产的有效增值;将道路、公厕、垃圾场、公交线路等经营权和使用权推向市场,把死钱变活钱;对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公益设施和公益活动冠名权,进行转让、拍卖和租赁,把“无形”变“有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盘活了各类闲置资产,做到了物尽其用。通过机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创新技术,增强发展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一次飞跃。为此,永兴县大力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把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一是抓引进。加快发展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及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健全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广泛搜集科技信息,引进当地需要、市场前景看好的科研成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托项目,引进“候鸟式”人才,进行短期指导和技术攻关,通过一个项目、一个老板,引进一批人才。二是抓推广。组建专业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普及科技知识,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大办各类科技园区,先示范、后推广,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使良种良法、先进技术和工艺得到群众认可。三是抓应用。以园区为依托,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突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有机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企业为载体,运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工业,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抓开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信息中心和营销中心,鼓励企业开展横向联合,加强校企、院企协作,努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近几年来,永兴县已有1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实施技改项目28个,开发新产品34种。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 四、创新环境,营造发展洼地 环境就是形象,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带来社会效应,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永兴县坚持“软硬兼施”,力促硬环境上档次,软环境上水平。在硬环境上,大力加强城镇、交通、水利、通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县城”,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契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合理设置城市景观、街道建筑等,做到既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又体现现代气息,以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着力构筑“园林永兴”。在软环境上,完善政策,兑现承诺,以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的措施,彻底铲除滋生“三乱”的土壤。对所有审批项目,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联审联批,特事特办,专人服务,跟踪落实;对重点项目,实行政府挂牌保护;对外资项目,实行全程代办。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和执法机关的主要职能定位在服务上,大力营造规范有序、诚实守信、优质高效的亲商环境;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素质,努力营造“诚信、纯朴”的人文环境,以最宽的政策、最优的服务,努力打造“魅力永兴”。通过环境创新,营造了发展洼地,激发了创业主体的活力。
浅析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与思考论文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县域经济搞得好,经济就发达,人民群众就富裕,各项事业就欣欣向荣。反之,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就县级工业的发展问题谈一些看法。县级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县级工业包括县国有工业企业、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企业。县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级工业投入少、见效快,是构成地方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柱。县级工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以小企业居多。因为其规模小,所需资金少,因此在投入上有调动地方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动员和利用社会上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办企业。从广西的财政状况看,历年来县级工业都提供了相当数额的财政收入。
二、县级工业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是实施专业化分工不可缺少的力量。县级工业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同大工业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为大工业提供配套服务。
三、县级工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县级工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同行业中,也较城市大中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但在扩大就业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条件:第一,它不一定要花很多投资建大厂房,购买新设备,往往是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第二,职工对日用工业品比较熟悉,技术要求不高,操作容易掌握;第三,行业多,门路广,经营方式多种多样;第四,由于技术构成低,每百元固定资产能吸纳的就业人数和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大企业高。
四、县级工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县级工业在出口创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资源的`优势。县级工业依托本地特有的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增加出口创汇。
其次是传统特色和技术优势。县级工业生产的日用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种类多,换汇率高,在国外有传统的销售市场。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加工工业,为国家多创外汇。
五、县级工业是开发贫困地区,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持力量。县级工业的发展从县域实际出发,并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而增加就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内地的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从盐池县的实践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在主要行业中,涌现出一批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其中有不少产品曾分别获得国优、部优及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县级工业的整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处于原始手工作坊生产状态,缺乏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技术转移工作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县(市)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大部分企业设备老化,故障率高,制约了正常生产,企业产品产量、质量都受到影响。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少。
三、是人才缺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差。部分企业习惯于过去生产型的经营管理,对市场把握能力欠缺,仍是盲目生产。在当今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县级小企业的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现象极为普遍。多数县级工业生产的产品款式单调,质量欠佳,难以适应市场消费的急剧变化,致使其市场不能迅速扩大。
四、是企业盲目布点,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大厂争原料、争市场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很低,企业间组织联系松散,协作困难。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甘当“配角”而许多小的企业却要充当“主角”。较大的企业难以从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及中间产品,小企业无法从较大的企业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来提高效益。造成人财物浪费大,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县级工业要发展好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须起基础性作用,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市场对县级工业的发展起导向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在市场准人竞争、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地区之间结构趋同,以保持县级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2、依据本地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观念,形成地区经济整体优势在区域范围内,各县的发展应当围绕全省或全区的区域规划进行,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
3、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要改变县级工业落后状况,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县级工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应该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使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转变粗放型外延式增长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质量型、集约型增长。
4、以存量调整为主。县级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提高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因此,单凭增量的扩张难以达到优化存量资本的目的。只有把着力点放在存量资产的调整上,对现有县级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才能从整体上、全局上搞活县级工业企业。要通过现有资源在不同地区、部门和企业的流动重组,使县级工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
5、联合引进与嫁接改造相结合。搞好内资的联合引进和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是县级工业解决资金问题的两条重要途径。鼓励优势业、名牌产品和国内投资者以内联、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改造老企业或新建企业;鼓励乡镇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不断发展中,主动参与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要求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来发展。淄博作为一个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的老工业城市,要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机遇,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层次,扎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始终把节能降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牢牢抓住不放。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针对我市传统的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的现状,牢固树立新资源观,把我市现有产业链中大量的中间型、原料型产品作为下一步加快发展的新资源,通过拉长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业已形成的庞大的存量资产,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优化产业布局、优化所有制结构等措施,注入优质增量,提高技术含量,搞好资本运作和品牌运营加以盘活,形成有效积累,夯实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二、突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讲,产业特色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要强化规划引导,坚持比较优势原则,立足各区县发展基础和潜在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着力构建特色明显、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区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把握好工业化进程,突出抓好“三个一批”,培植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力繁荣发展服务业,有规划、有重点地推动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目前,我市各区县拥有国家批准的经济园区12个,要引导区县搞好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培育园区的差异性优势,把园区建成有特色、有实力、有后劲的区域经济发展高地。继续抓好经济强乡镇、强村居和强企业建设,努力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培植更多的区县域经济强势增长点。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发展区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必须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抓好以“水、电、路、医、学、气”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安全和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尽快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扩大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失地农民保障等制度。以“一池三改”(即建设户用沼气池,改厕、改厨、改圈)为重点,推动农村生态建设。三是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作为组群式发展的城市,淄博以城带乡的作用明显,我们要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编制和实施村镇发展建设规划。在城市近郊、重要经济带沿线,选择部分有产业依托、区位和特色优势明显的乡镇,整建制推进城镇化,使其成为繁荣农村、服务农业、聚集农民的重要载体,切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改善农村面貌。四、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发展是增强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紧紧抓住发达国家和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优化招商载体、改进招商方式,切实搞好项目策划包装,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与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结合起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加强区县域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围绕园区产业集群培育及优势产业链拉长和配套,通过资产并购、股权并购、增资扩股、上市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专业化招商。加强利用外资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主动适应外经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大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把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在技改贴息、研发资金资助以及政策性贷款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着力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引进产业链条长和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加工贸易项目,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五、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公共项目、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鼓励就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营造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范围,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发展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使解决特殊困难家庭基本生活问题制度化、长效化。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村卫生保健水平,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快以区县文化中心为重点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平安县区”建设,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六、大力优化区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实现区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最根本的是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区县域经济自身发展活力。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理清事权,扩大区县经济决策权、事务统筹权和社会管理权,增强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继续加大对高青、沂源两个相对欠发达县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深化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和政绩考评制度,形成推进区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要创造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担保基金,完善中小企业资金支持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注重把市场驱动和政府推动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破解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坚持依法行政,严厉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努力营造让各类市场主体放心、满意的创业环境。
经济管理属于一个高端的专业。下面是我收集的经济管理大专毕业论文,欢迎参考。
【摘要】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县乡基层的财政困难问题。
造成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很多,从根源上看是由于财权事权不对等所导致的,其解决就是寻求县乡政府间财权事权的合理配置。
县乡财政困难的现况
年建立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初步理顺了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
但同时出现许多地方县乡财政困难现象,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实际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膨胀,这不仅影响了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而目。
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进而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
因此,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建立一个有效的财政制度,缓解县乡财政的困难,再通过县乡财政支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财政职能的实现,还牵涉到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成败。
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源:财权事权不对等
财权上收,县乡政府财源减少。
财力向中央集中是我国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央75%,地方25% 的财政分配制度,实际上就是将地方财力通过二次分配上收中央。
从结果来看,财力上收的效果明显。
地方级财政自给能力由1987年的1.O3降到2015年的O.59,以年均4%的速度下降,其中,省级为 1.6%,地市级为5.1%,县级为3.4%,乡级为4%。
从乡镇、县级、地市级到省级,层层需要依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 过日子 。
这样一来,在县乡财源减少和财权不断上收的双重冲击下,县乡财政困难明显。
事权下放,县乡政府事权负担过重。
县乡财政事权负担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县乡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负担,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这些大额支出事项,将这些事权责任都压到县乡财政头上,导致其沉重的负担。
由于行政集权体制及人事上的行政任命制, 我国高层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享有绝对的权威,而上下级政府的财政却是相互独立的,上级政府很容易把各种事权责任尽量推诿到下级政府,即 事权下放 。
如中央只给承诺不给钱,将一些政策负担转移到地方政府的身上,形成所谓 中央请客,地方出钱 的情况。
我国上级政府诸种 下放事权 的行为大大增加了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解决县乡财权事权不对等的几点思考
为了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从建立公共财政的角度,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使每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财权与事权相对称,支出与责任相统一,要事随钱走,财力与责任挂钩,从根本上改变上级层层剥夺县乡财力的状况。
完善法治,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政支出范围。
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各级行政官员只重视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忽视本地民众的实际要求,这必然导致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内在的稳定性。
因此,应加快推动我国法制化财政的建设步伐,以法制来规范和监督财政。
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应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使之明确,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改变目前县乡政府集中过多的事权,与其掌握的财权严重不对称的`现状,促进财政的法制化发展。
界定政府之间的事权,应以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为标准,属于全国受益范围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属于地方受益的公共产品,再按受益范围的大小由相应级次的政府来提供,跨区域的事务由中央协调,与受益地方共同承担。
对于科学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范围,以对义务教育的支出为例,应该实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担的办法,切实减轻基层财政的负担。
目前,教育支出是地方财政支出中最大的支出项目之一,对大多数县乡财政而言,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至少在70%。
目前,法律规定财政的教育支出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速度,而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 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 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与其重要地位是不配套的。
因此,应该把 以县为主 改为 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 ,这样才能发展事业的同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保障县乡政府的财力,强化其财源建设。
目前来看,县乡政府通过可以发展民营经济,利用民营经济的优势来增加财源。
民营经济因为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
首先,要引导规模企业实现规模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从上到下实现以大带小策略。
其次,要通过建立新型的农村互助组织,利用县乡政府的信息优势,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
最后,要激励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政府可以利用集体土地产权收益、公共财政催化三种核心力量启动农户自身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机制,促进财源建设的多元化发展。
尽快解决县乡财政债务问题。
首先,要明确县乡的债务规模,只有明确了才能有效控制。
对于乡镇、村债务,要认真清理,分清性质,分清责任,不能将所有债务都由县乡财政偿还。
对账外的非财政管制原因所造成的隐性债务部分,应该坚持 谁受益、谁负担 的屠-贝0,清查现有政府债务,明确其规模、结构和责任人,落实到具体债务人、责任人等,主动科学地清理财政债权与债务。
其次,要加强对债务的监管,完善县乡财政管理办法。
认真清理核实县乡债权债务,将乡镇各项债权债务逐 登记报县政府备案,有步骤地减少债务增量、控制债务存量。
一是要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即不同的县乡及财政部门要根据自身债务承受能力,研究出正常的、可控的、能够承受的负债临界点,对可能出现的政府债务风险及早预警。
二是建立债务化解长效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规范乡镇政府经济行为,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大力推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和村账乡代管等制度,控制政府和部门经费支出的增长,加快债务化解进程。
做好对财政体制运行过程中的问责,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要加强财政立法和财政监督的力度,保证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杜绝各级官员的不规范行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施对财政体制运行过程的问责。
通过问责,可以保证财政资金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用途进行使用,避免人为因素干扰财政政策措施的运行,维护财政政策措施的准确性、效益性和及时性。
要想使得财权事权真正实现对等,就需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并且以法律形式确定,落实法律政策的实施情况。
在落实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问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
对于类似上级政府把各种事权责任推诿到下级政府等违反规定的行为,不仅要发现,更要通过责任追究机制及时纠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约束政府官员的不良行为,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对等。
参考文献
[1]罗丹、陈洁。
中国县乡财政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
[2]毕秋丽。
县乡财政解困的路径探索[J].辽宁财专学报,2015(5)。
[3]郭家虎、崔文娟。
财政合理分权与县乡财政解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9)。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二
摘要: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
因此,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
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两层皮 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
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
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
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
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
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
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
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 收获 初加工 销售 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
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
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
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
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性障碍,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而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承上启下的纽带,是区域链、创业链、再生链、产业链的纽带。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思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县域经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财政资金绝大多数投向城区建设。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2、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一般而言,多数地方县域现代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目前粗放经营,产品低端现象较为普遍。3、农业产业化进度缓慢。目前技术、人才、资金都向大城市集中,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不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不规范,在提高科技兴农中的作用还极其有限。农村市场建设落后,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 4、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偏小。支农资金与城市建设投入相比,比例偏小,还很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步子应再大一些。这个题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符合县情的科学发展思路和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1、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科技兴农、基地扶农、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2、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4、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通过抓好项目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5、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三、结合县情,切实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爬坡上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我认为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信念,保证科学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重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县域经济。去年,我县生产总值达到119.1亿元,增长12.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利用五年左右时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坚定信念,就是时刻要以这个战略目标为重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育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澧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强化学习,保证学以致用的态度不松懈。加强学习,一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把握理论体系,增强党性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其次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不仅要能干好工作,还要能对省市县的发展战略说出一二三来,并且深刻地领会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识结构,要根据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广泛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提出新见解,并运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完成工作的业绩上,体现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3、埋头苦干,保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含糊。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应该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通过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把握县情,才能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献力献策。 4、务实创新,保证经济转型的方向不转向。坚持“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推动我县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社会形态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009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1.4:33:35.6,一、二、三产业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这种经济结构的弊端是单一产业拉动整个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因此,需要突破产业结构发展,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工业做大做强,突出支柱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浅析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与思考论文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县域经济搞得好,经济就发达,人民群众就富裕,各项事业就欣欣向荣。反之,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就县级工业的发展问题谈一些看法。县级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县级工业包括县国有工业企业、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企业。县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级工业投入少、见效快,是构成地方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柱。县级工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以小企业居多。因为其规模小,所需资金少,因此在投入上有调动地方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动员和利用社会上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办企业。从广西的财政状况看,历年来县级工业都提供了相当数额的财政收入。
二、县级工业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是实施专业化分工不可缺少的力量。县级工业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同大工业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为大工业提供配套服务。
三、县级工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县级工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同行业中,也较城市大中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但在扩大就业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条件:第一,它不一定要花很多投资建大厂房,购买新设备,往往是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第二,职工对日用工业品比较熟悉,技术要求不高,操作容易掌握;第三,行业多,门路广,经营方式多种多样;第四,由于技术构成低,每百元固定资产能吸纳的就业人数和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大企业高。
四、县级工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县级工业在出口创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资源的`优势。县级工业依托本地特有的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增加出口创汇。
其次是传统特色和技术优势。县级工业生产的日用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种类多,换汇率高,在国外有传统的销售市场。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加工工业,为国家多创外汇。
五、县级工业是开发贫困地区,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持力量。县级工业的发展从县域实际出发,并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而增加就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内地的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从盐池县的实践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在主要行业中,涌现出一批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其中有不少产品曾分别获得国优、部优及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县级工业的整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处于原始手工作坊生产状态,缺乏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技术转移工作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县(市)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大部分企业设备老化,故障率高,制约了正常生产,企业产品产量、质量都受到影响。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少。
三、是人才缺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差。部分企业习惯于过去生产型的经营管理,对市场把握能力欠缺,仍是盲目生产。在当今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县级小企业的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现象极为普遍。多数县级工业生产的产品款式单调,质量欠佳,难以适应市场消费的急剧变化,致使其市场不能迅速扩大。
四、是企业盲目布点,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大厂争原料、争市场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很低,企业间组织联系松散,协作困难。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甘当“配角”而许多小的企业却要充当“主角”。较大的企业难以从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及中间产品,小企业无法从较大的企业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来提高效益。造成人财物浪费大,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县级工业要发展好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须起基础性作用,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市场对县级工业的发展起导向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在市场准人竞争、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地区之间结构趋同,以保持县级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2、依据本地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观念,形成地区经济整体优势在区域范围内,各县的发展应当围绕全省或全区的区域规划进行,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
3、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要改变县级工业落后状况,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县级工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应该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使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转变粗放型外延式增长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质量型、集约型增长。
4、以存量调整为主。县级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提高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因此,单凭增量的扩张难以达到优化存量资本的目的。只有把着力点放在存量资产的调整上,对现有县级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才能从整体上、全局上搞活县级工业企业。要通过现有资源在不同地区、部门和企业的流动重组,使县级工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
5、联合引进与嫁接改造相结合。搞好内资的联合引进和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是县级工业解决资金问题的两条重要途径。鼓励优势业、名牌产品和国内投资者以内联、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改造老企业或新建企业;鼓励乡镇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不断发展中,主动参与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统领;又好又快 [论文摘要]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业化、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提出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方法,是一个科学的关于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论体系。发展首先是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 一、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 目前,我国县域主体是农村,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主要是,农产品供给品种结构和质量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小农户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不能直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农业产加销各环节割裂,整体效益低,不能适应农民增加收入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战略指导下,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壮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与此同时,还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地制宜地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着力构建以产加销一体化为表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解决初级产品生产与销售的链接问题,并将生产、加工和流通各环节联为一体,使相关环节运作内部化,以农业一体化组织和服务系统,引导和帮助农户的商品生产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和集约化之路,形成规模经济,整体进人社会化大市场;依靠农业一体化经营系统,实现加工增值,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依靠一体化经营系统将部分外部经济变成内部经济,发挥组织协同和产业协同效应,构造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共同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放活农村生产要素,大力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和引导,规范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运作,确立经济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所办的加工、流通实体,给予一定时期减免税费优惠和财政扶持,发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和在农村的公共服务作用。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进程 把工业摆在县(市)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要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从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升级根本性转移,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结构升级。 针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一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把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催生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增长方式有效转变的支撑,着力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县域工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县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升其原始创新活力和动力。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比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依靠自主品牌的积累扩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壮大自主创新主体。要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体系,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原始创新型企业群体。要以财政参股、补贴、贴息等不同的投资形式投入资金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同时通过提供包括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盈亏相抵、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免税期等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税收政策,调动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性。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包括产品结构的升级,也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要支持企业重组,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培养壮大一批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带动作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创造就业和满足多样性需求方面的作用。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布局。针对当前县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艺装备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集中度低等行业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问题,强化政策导向,通过产业政策调整行业结构和布局。加强信贷、土地、环保、供电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严格控制产业过剩行业新建项目,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合理布局;按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合理节约能源,生态环保的原则,调整完善相应的政策,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引发投资热的深层次矛盾;加强信息市场发展,引导企业投资行为。 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遏制环境恶化,走科技先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强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政策法规体系及相应的体制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通过推进改革和完善政策,加强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积极稳妥地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在资源性产品的开发、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中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价格机制调控资源供求关系,推动资源集约利用。 要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规划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根据各县(市、区)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对就业拉动作用大等特点,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是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扩大内需和就业的迫切需要。针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应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像重视农业、工业一样,重视发展服务业。要把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作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动力。推进部分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应该由企业经营的服务领域从政府办为主向企业办为主转变。推进后勤服务由企事业单位自我服务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行分类指导,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制造业的水平和利润,更多地体现在人力资源开发、研发和营销等服务领域。针对当前县(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问题,要着力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对就业容量大、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加以改造和提升;对知识密集、在市场发挥中介作用的会计、律师、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要加以规范,实现有序发展;对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并实行有效监管;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发展潜力的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领域,要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发展机制。四、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转移 小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农村人口转移。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要符合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要与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要突出特色、稳步推进,以科学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城镇建设规划。以坚持强化中心镇、淡化一般建制镇的发展观念,和以努力提高小城镇质量而不是数量的县域城镇化发展重要思路,建立县域城镇体系,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中心,基础相对较好应重点发展,使其成为县域竞争力的核心,选择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或规模优势的中心镇3~5个优先发展。要搞好城镇功能定位,依托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工业型、贸易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要以业兴镇。一方面要引导民营企业和各类农产品市场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小城镇建设,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载体,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聚集效应。自然资源丰富的县,应发展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的产业,把潜在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农业资源丰富的县,应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城镇。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县,应把旅游、观光业作为支柱产业,围绕旅游业开发相关服务产业。矿产资源丰富的县,应把矿产品开采加工作为主业,在保护好环境生态的前提下,力争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积累。在大中城市周边具有区位优势的县,可发展为大中城市服务配套的产业及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力争加入现代化产业循环,成为大中城市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积极承接大中城市向下游转移的产业,利用县域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优势,壮大县域城市经济;要运用市场机制开发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引导集体、个人、私营企业等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要健全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规划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为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和人口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五、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略。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方略推进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30年,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十六大以来,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时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判断。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就是要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打破以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过多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的矛盾是“三农”问题成为难题的根源,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三农”问题可以在农业和农村的内部解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因此,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化,也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只有不断强化农村的产业支持,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主体是农业经济及其副业,因此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放在首位。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产业的角度跨村、跨县、跨省、甚至跨国拓展视野,研究本地农业产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延长形成价值链、生态链相一致的生产、加工、流通、科研一条龙的产业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农村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生态保护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重点控制人为破坏。严格控制破坏地表植被的开发建设活动,重点控制农牧交错区的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减轻农牧交错区的粮食生产压力;在自然环境恶劣和生态脆弱的地区,以“人退”实现“沙退”;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防治新的破坏。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持的关系,规范涉水行为,以水定发,从节约用水、合理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维护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发展适应洪涝与干旱的避灾经济,保证河流生态用水;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严格控制涉水工程建设,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充分论证。加强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规范海洋开发行为,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岛、海岸带的生态保护。 积极开展农村环保行动计划,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要集中搞好垃圾、污水等处理,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防治土壤污染,严格控制主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的污灌,改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的用途;防治农用薄膜污染耕地,严禁危险废物占用耕地;减少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粮食、蔬菜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 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要靠农民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因此,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经营能力强、市场反应快的新型农民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把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落脚点,要着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力度,要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农村水、路、电等建设。要本着多予不取放活,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 把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要把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因此,要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把财政支农的重点放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今后,要将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方面实现突破。
论述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 论 文 摘要] 农业是县域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经济的根本出路。河南省县域经济已形成推动型、非公有经济推动型、产业集聚型、劳动经济型、农业产业化推动型、开放带动型等模式。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化进程。
[ 论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08个,包括20个县级市和88个县。全省国土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7%。县域人口为8122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85%左右。从GDP来看,全省108个县市的GDP占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县市进行分类,便于更好的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投资、工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七项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利用欧氏距离公式:EUCLID=■
K表示每个样本有k个变量;X■表示第一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
1.结果
第一类:11个县市。包括义马市、巩义市、长葛市、沁阳市、堰师市、新密市、新安县、新郑市、荣阳市、林州市。
第二类:27个县市。包括桐柏县、获嘉县、陕县、辉县市、淇县、孟州市、宝丰县、西峡县、舞钢市、中牟县、灵宝市、汝州市、临颖县、伊川县、新野县、许昌县、禹州市、修武县、混池县、新乡县、长垣县、光山县、永城市等。
第三类:70个县市。包括沈丘县、确山县、清丰县、宁陵县、上蔡县、夏邑县、浚县、台前县、扶沟县、淮阳县、罗山县、鲁山县、商水县、拓城县、范县、祀县、唯县、高县、泌阳县、滑具、息县、民权县、汝南县、卢氏县、原阳县、固始县、商城县、封丘县、宜阳县、叶县、洛宁县、汝阳县、虞城县、平舆县、正阳县、淮阳县、新蔡县、淮滨县、太康县、郸城县、开封县、尉氏县、通许县、唐河县、鹿邑县、兰考县、遂平县、安阳县、孟津县、项城市、西华县、内黄县、南乐县等。
2.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类县工业强县,强调工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比较靠前,这11个县的综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这11个县市的总人口761.55万,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9.4%,人均GDP为13224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类1.6倍、第三类县市的3.2倍;人均财政收入378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类县市的1.8、第三类县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额6425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资水平3966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为7.4%、60%、27.4%。
第二类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比如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县伊川县、桐柏县、禹州市、汝州市、灵宝市、永城市、辉县市、绳池县等;此外,第二类县域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农产品加工有较好基础的资源型县和农业大县,较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等。第二类县县域总人口1664.19万人,占河南省省县域总人口的20.6%。各类经济指标高于第三类县市,且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而低于第一类县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额、人均投资水平是第一类县市的62%、56%、58%、51%。第二类县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9.2:54.6:26.2。
第三类县是集中河南省的边缘地带,多数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类。第三类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占得比重比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中处于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北的安阳(除林州)、濮阳;豫东的开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门峡、洛阳等所辖的部分县市。该类县总人口占全省县域的70%,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投资水平、人均储蓄额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该类县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3.4:39.2:27.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模式
1.工业推动型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义马、栾川、巩义、新安等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借助工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如巩义、新郑、偃师、新安、伊川、沁阳、永城、禹州、辉县等,大部分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一层次,基本属于工业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前。特别是地处豫西的新安县,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因为兴起一个集团,带动了一个县的工业崛起,发展成今日的工业强县。
2.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非公有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各县域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色各样的非公有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突出县域特色,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长葛、郸城、遂平、 渑 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相当好,基本上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二层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例如,长葛在河南县域经济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经济推动型的典型代表。具有八大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农机配件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有黄河旋风、众品食品、森源电器、奔马机械等知名品牌。
3.产业集聚型
产业集聚模式特别适合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突出地方经济特色,集中布局产业,如长垣、偃师、长葛、林州、濮阳、虞城等县市,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各类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长垣县在“零资源”上逐步发展,从“点状经济”发展到“块状经济”,形成了起重机械等为主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果非常明显,现已建成年产26万台起重机、165万台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偃师市跨产业聚集和工业强县两大类型,有力的突出的.产业聚集的“块状经济”。
4.劳动经济型
处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区以及贫困山区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一般分布在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和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县域相比均比较薄弱,但是这些县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固始、新县、柘城、淮阳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县。为了改变贫困命运的固始人远走他乡,因此成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成为河南劳务输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现在固始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均由这部分人支撑。
5.农业产业化推动型
这个模式比较适用于农业大县,潢川、淇县、鄢陵、尉氏、汤阴、延津、正阳等县市,这些县市基本都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都落后于一、二两个层次。这些农业大县要,最终还要靠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例如,尉氏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有74个,资产总值达到18.9亿元,带动26.8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花卉县鄢陵县全县花卉面积达52.4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园林612家,花木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畜牧业发展迅猛,品种结构优化,逐渐形成规模养殖。
6.开放带动型
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许昌2003-2007年,出口创汇总额达7.1亿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在全省县市中连年保持领先地位。以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发制品,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总额达14483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达16903万美元。目前许昌县产品出口市场已拓展到英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东盟和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河南省发展县域的对策
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
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东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长葛、郸城、遂平、 渑 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比较好,但远远不够,河南省要放宽准入政策,要积极引导扶持。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环境,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就是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转变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城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支持。县域应充分利用财政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县城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部分县市或城镇,可结合自身的条件,建立园区,引导企业城镇集中,把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各县域的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并做大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例如“花木第一县”鄢陵县,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格局。此外,还要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这就要求对农产品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4.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是一大重要贡献。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农民文化、技能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服装、针织等专业培训,用规模化方式组织农民工输出,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这样为河南经济总水平提高贡献力量。位于河南豫南的信阳各县市,在河南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县,全县36万人中,农村人口28万,靠劳务经济富起来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新县近年来,2009年,在危机的背景下,新县劳务输出就7万人。先后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段丽娜.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西北大学硕士学位,2008 介翔.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亚阁.河南省县域经济分类和发展战略研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出版社,2005-10 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与思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09 郭再欣.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浅析[J].经济研究导报,2009(34)
中图分类号F810.7文献标识码:A文童编号:1005-0892 (2001) I1-0032AA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理性思考文也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领城的各种公共风险最终都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财政作为综合经济的反映,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财政风险越大,说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会共风险越多,国家机器正常这转透受损害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财政风险不是财政部门本身的风险.而是政府的风险;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保证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地方财政;风险;表现形式;原因;对策作老简介文RI.. ii西kt4}学教9(南A 330013)自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如何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保证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引起各方关注.其根源在于,人们透过亚洲金融危机看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领域的各种公共风险,如金融风险,内外债风险,社会保障风险等,最终都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所谓财政风险,是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国家机器不能正常运转而巡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财政作为综合经济的反映,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财政风险越大,说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公共风险越多,国家机器正常运转遭受损害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财政风险不是财政部门本身的风险,而是政府的风险.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尤其需要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一,地方财政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高速增长,财政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财政得到了很大发展,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地理因素以及政策,体制诸多方面的影响,全国仍有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长期落后或老少边贫地区,财政长期处于困难状态甚至是风险状态.地方财政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工.财政赤字.近年来,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刚性不断增强,支农,教育,科技三项法定增长以及确保工资发放,政法经费保障,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安排,社会保障"兜底"等多项关系大局的支出,使得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虽经各级财政努力增收节支,采取各项措施平衡财政收支,但全国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县(市)出现财政赤字.1998年,全国地方一般预算赤字县共计,93个,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山东,广东等7省市没有赤字县外,其他一些较为发达的东部省份也相继出现赤字县.由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财政基本上属于"吃饭型"财政,开支标准较低,用于建设性支出所占比例很小,因而财政内部调节能力很弱;即使这些地方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那也是在财力十分紧张或存在支出欠账情况下的'低水平''平衡.一级财政如果连续出现高额赤字,且滚存赤字达到年度本级财政收人的一定比例时,将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行政办公经费,法定支出项目等不能按标准及时开支,从而对政府履行法定职责产生影响.2.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涉外彼务.包括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有资料显示,自1980年我国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席位以来至1998年,世界银行对我国承诺的贷款总额达到309.27亿美元.其中,硬贷款214.03亿美元,占贷款总额的69.2%a;软贷款95.24亿美元,占30.8%,用以支持200个项目.目前,很多项目已进人还本付息阶段.但由于市场变化以及天灾人祸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项目经济效益差,有的投产之日便是亏损之时.特别是有些农业项目,本来经济效益就较低,还分散到千家万户,因而还款能力更是一卜分低下.国家不得不通过上下级财政往来扣款的办法,来确保债务本息的偿还,维护国家对收稿日期:2001-09-3032万方数据外借款的信誉,但同时也给负债县乡R政增加了很大压力.(2)国债转贷.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至2000年,连续3年增发国债共计3600亿元,用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国债资金,转贷到地方部分的,目前已逐步进人还本付息阶段.由于目前那些建设项目还没有完工或还没有完全取得收益,故地方财政还本付息面临困难.(3〕县乡债务.不少地方县乡债务形势严峻,有的负债规模已超过了财政承受能力.这些县乡债务除了财政直接借款外,主要是政府,部门,企业借款由财政担保,其中有国内各金融部门的信贷借款,上级财政周转金借款以及直接向其他债权人所借的款项.而所借资金部分被用于投资办厂,搞一些'政绩工程"或兴办一些社会公益事业;部分则被用于非生产性投资,甚至挥霍浪费.这些债务已有相当一部分形成不良债务,甚至是呆账.乡镇财政部门因涉及债务担保事项而遭法院封账之事已屡见不鲜.3.财政挂账.其中最为严重,给产粮省财政带来沉重包袱的就是粮食亏损挂账.至1998年底,全国累计消化老挂账426亿元,消化进度为78%,其中:政策性挂账398亿元,消化进度为82%.但老的挂账尚未完全消除,新的粮食亏损挂账又接踵而来.据统计,从1992年4月1日至1998年5月31日止,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新增粮食财务挂账和其他不合理占用贷款2015亿元,其中新增粮食财务挂账1466亿元.消化这些挂账,无疑将给产粮省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4.拖欠工资.欠发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是近几年来经济欠发达省份县乡财政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机构膨胀,人员增加,工资标准提高,财力供给不足等原因,欠发工资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比较普遍.从县一级看,欠发公务员和教师工资,主要是"拖"的问题,一般事后可以补发;到了乡镇一级则更加困难,有的出现积欠现象,工资不能足额到位.而长期拖欠的工资主要是地方出台的一些补贴性工资(如菜篮子补助)以及近年增资中地方财力白筹安排的那部分.然而,县乡两级的中央或省垂直管理部门的职工工资不仅没有拖欠,而且有的标准还较高,与当地公教人员工资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收人七的不对称性,直接影响到基层公教人员队伍的稳定,也给县乡财政带来了压力.5.收支"水份".从经济学上看,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财政的收支水平.然而,由于一些地方在经济工作中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片面追求高标准;为了体现"政绩"甚至弄虚作假,营造经济虚假繁荣.体现在财政上,反映最为明显的就是提出的财政收人增长幅度不切实际,脱离税源,造成一些县乡财政为完成收人任务,硬性摊派,寅吃卯粮,买税卖税,甚至直接在账上弄虚作假,虚收虚支,虚frz平衡.这些虚收虚支部分在一些地方占当年财政收人的程度不一,有的高达10%至20%,甚至更多.令人担心的是,这些虚收虚支部分将进人第二年的增长基数,逐年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一些县乡财政收人年年增长,而可用财力却停滞不前的原因.二,地方财政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1.经济因素.造成部分地方财政存在一定风险的原因比较复杂,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但究其根本原因,仍在于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低下,从而导致地方财政承担风险的能力薄弱.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尤其是东部沿海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东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据统计,1999年全国地方财政收人(一般预算收人)亿元县共计593个,其中:亿元县最多的是山东省,为69个;收入超3亿元的60个县〔市)中,有53个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与之相比,西藏,青海没有亿元县,宁夏仅有i个,其他中西部省份也相对较少.593个亿元县的地方本级一般预算收人为"10.57亿元,占全国地方一般预算收人的19.8%.然而,1999年,全国有地方国家级贫困县574个,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这574个贫困县的地方本级一般预算收人为247.35亿元,仅占全国地方一般预算收人的4.4%,县〔市)数量基本相当,收人相差却如此悬殊,贫困县财政状况可见一斑.然而,无论富裕与贫困,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府所担的职责都是一样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依靠财政才得以维持的,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住房制度的改苹,企业破产制度的实行等,无不与财政息息相关.2.体制因素.其一,从总体上讲,财政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表现在支出上没有解决好"越位"与"缺位"向题,使财政该退出的没有退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包袱没有甩下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包袱又背了上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财政具有公共性,财政.33.万方数据支出应退出一般竟争性行业,项目的投资.但目前从上至下,公共财政一直处于"构建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其二,从财政体制上看,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对完善我国的财政体制,提高中央财政的'两个比重"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在体制上把贫困地区与全省财政捆绑在一起,全国一刀切.从实际情况看,经济发达的省份可以在省内进行调剂;而经济欠发达省份,省内调剂就困难;贫困地区则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各省根据本省情况又制定了省以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但在一些地方,由于基层财政体制环境并不宽松,从而造成体制土的层层'.盘剥,.,加大了下级财政对上级财政的依赖,影响了县乡发展经济的积极性.3.政策因素.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是导致地方政府偿债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的因素之一.一方面,由于事权的错位,认为本级政府的事未必由本级政府自行解决,本级政府的举债总会有上一级政府"兜底",于是草率举债,形成不了对偿傲的硬约束.另一方面,一些债务还款时限较长,没有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使得一些举债项目经济效益低下,还款能力差.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不相称问题的存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人难以满足履行支出职责的需要,也是导致这些地方政府俄务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其收人在上解上级政府的同时,其支出职责范围没有随之改变,财政负担如故.近几年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虽然年年增加,但对解决地方财政困难来讲,仍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与地方的迫切需求,也有一个是否相对应的向题.同样,由于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清,逐渐形成了"上级出政策,下级出票子的格局.4管理因素.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理财方式上思路不广,仍囿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不善于运用市场规律和市场机制来驾驭和调控经济;仍乐于充当微观经济投资和管理的直接主体.一谈到发展经济,就采取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税收优S的办法;一谈到搞开发区,就一哄而上,廉价出让土地,财政减税让利.特别是在资金的筹措上,大都通过政府强行干预,迫使财政担保.对这种财政担保借来的钱,很多借款单位自然是不愿偿还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在发展经济上往往急于求成,忙于上项目,疏于管理监督,使当地经济建设摊子铺得过大,超过财政承受能力.除此之外,税收的流失和财力的分散也是质发地方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三,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对策I.从体制上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体制问题是财政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人的增多,中央财政收人占全国财政收人的比重在达到宏观调控比例的前提下,建议中央适时调整对中西部地区"两税,,的分成比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倾斜政策,调动这些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省以下财政体制上,要适当调整各级地方财政的分配关系,使各级财政履行其职能有基本的财力保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县域经济上;合理调整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分类确定各乡镇的财政体制,给乡镇一级更多的经济发展空间和活力.对一些经济不发达,财政特别困难的乡,可以推广由县级财政核定其财政支出基本需求的办法,主要是解决好工资发放和正常工作运转所需的资金,即支出由县级财政核定,缺口由县级财政补足.建立规范,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推动困难地区发展经济,培梢财源.2.遵循市场规律,加强财源建设.财政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改善财政状况,摆脱财政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发展经济,夯实财政基础,壮大财政实力.要转变财源建设的投人方式,实现由过去的以政府行为为主向市场行为为主,由偏重财政直接投人向间接引导,由侧重公有经济向公有和非公有经济并重的转变.广泛筹措财源建设资金,摒弃财政直接投资或靠财政担保的办法.采取贴息方式,充分发挥相关财政性资金的引导,吸附作用和国债转贷资金的乘数效应.通过小城镇建设和新兴产业的开发,抓好投资"载体"的建设,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特别是民问私人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3.采取有力措施,逐步消赤减债.妥善解决财政赤字和乡镇愤务问题,对于稳定和巩固基层政权具有重要意义.有赤字债务的地方应结合实际,分步骤制定消赤减债计划.在清理的基础上,对于确应由财政承担的到期债务,要建立责任完备的偿债准备金,分年逐步偿清;对于其中一些仍可经营的项目和设施,按市场规律,积极予以转制或拍卖;对于不属于财政承担的债务,则按照'谁受益,准负担,谁借款,谁还款"的原则,分别进行清偿.加强和细化预算管理,年初预算安排不能留有缺日;执行中出现的减收增支,要采取措施子以弥补.对于历年的滚存赤字,主要应由当地逐步加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中央,省级财政要拿出一定万方数据财力,帮助其渡过难关.4.科学界定财政供给范围,逐步解决支出"越位,,与"缺位"问题.应根据改革的总体要求及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需要,合理界定财政对事业单位的供给范围,如可以按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程度相应界定财政是否供给其经费,以及供给的项目和比例;应把支持公益性事业发展放在政府的重要位置上,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性事业;应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经费.而对有收人的半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只给定额补助,单位可依法组织一部分收人,如开放高等教育市场,逐步减少对非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应促其走向市场,与财政脱钩.同时,应改进和加强财政管理,增强财政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越要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减少经费开支.5.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增强还款责任意识.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组织的贷款,国债转贷资金的大量投人,为经济发展注人了活力.因此,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管理,建立起权,责,利和借,用,还相统一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效益的论证工作,确保项目预期收益的实现;制定每个项目的还款计划,坚持谁借谁还的原则,明确借款单位是还债的第一责任人;规范政府外债担保,对需要财政担保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应视财力情况每年从预算安排上留出偿债准备金,以防将来大规模还款给财政带来的冲击和风险.同时,建立必要的借款单位财产抵押和还款保证金制度,完善手续,落实好配套资金和还贷资金来源.而对市场竞争性项目应采取借款单位与贷款机构借贷直对方式,按法律程序办理,财政不予担保.6.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提高财政收人质量.财政工作必须始终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弄虚作假行为,把财政收人增长建立在经济发展和有可靠税源的基础之上.税收要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实现税收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既要防止有税不收,又要防止和纠正为了完成不切实际的收人任务,违反政策收"过头税"或摊派税收的错误做法;坚决取消少数地方把干部职务晋升与财政收人增长硬性挂钩的做法,杜绝垫税,引税,买税,卖税以及摊派和虚收虚支等弄虚作假行为.参考文献:Ill财政部.中国财政年鉴(1999)志社出版,1999.仪]财政部一中国财政年鉴(2000)志社出版,2000.1.31湖北省地方财政风险课题组.fil.财政研究,2000, (4).IZ1_北京:中国财政杂1Z].北京:中国财政杂地方财政风险间题的研究贵任编校:谭安华(上接第21页)制其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对其进行改造,增加技术含量,加快传统产业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过程.3.努力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我们应该看到,以外贸依存度作为衡量对外开放程度的标准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未将服务贸易的情况考虑在内.而服务贸易是未来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所以我们不应满足已取得的成果,要以加入W"LO为契机,加快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特别是鼓励中国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加强政策协n和指导,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4.在强调努力发展外贸的同时不可忽略扩大内需.根据前面的分析,出口依存度的增长应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贡献,但不宜喧宾夺主.中国具有典型的大国经济特征,从长远看,扩大内需是根本.根据林德的代表性需求理论,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在国内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也就是说国内需求是一种产品形成比较优势的前提,所以扩大内需也可以成为促进出口的手段.只有走内,外贸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保证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而那种条件下的外贸依存度也一定是最适合的.参考文献:11]唐MAR.121隆因强20IX,(11)131王洪新,易向题,2000,I4l尚琳琳.2000, (2)适度开放论f叫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如何看待我国的外贸依存度fil.国际贸易向题,刘长庚解开"贸易顺差悖论"之谜111_国际97{12).出01商品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111.财经问题研究责任编辑:刘仁彪35"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