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十足目甲壳动物蜕壳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十足目甲壳动物蜕壳研究进展论文

甲虫脱壳,是因为甲虫从幼虫变成蛹,而蛹一般是不会动的,需要保护,所以就有一层比较坚硬的壳;然后,蛹再变为成虫,壳又成了累赘,必须脱掉。

甲虫类节肢动物属于外骨骼动物,外部的甲壳质骨骼不能随甲虫生长而长大,所以只能一次次脱壳并长出大一点的新壳来长大

如果你非要一个现成的,你觉得有那么多现成的么?谁能弄一个专门的试卷给你?甲壳纲动物简介视频素材就能找到这一个了。不是不想帮你。要不你问问你同学吧

螃蟹脱壳,代表螃蟹已经长大,外壳无法像其它动物一样慢慢生长,只能通过脱壳的方式来成长。螃蟹属软甲纲,十足目,是甲壳类动物,身体被硬壳保护着,靠鳃呼吸。在生物分类学上,它与虾、龙虾、寄居蟹是同类动物。绝大多数种类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近海区,也有一些栖于淡水或陆地。常见的螃蟹有梭子蟹、远海梭子蟹、青蟹和中华绒螯蟹(河蟹、毛蟹、清水蟹)等。

双壳贝类能量代谢研究进展论文

10

喀斯喀特弧第四纪火山活动地表和地下特征随时间的变化

限制地形和地壳结构的数据分辨率提高,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定量方法,用以评估火山区省级规模的地表-地下连通性质。研究人员结合北美西部喀斯喀特弧(Cascades arc)的第四纪火山口填图数据、表面地形数据和各种地球物理数据集,探究了火山作用与下伏地壳结构之间的关系。结合火山口填图数据库,从该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已知时代的火山机构,估算得出的体积可能占第四纪总喷发量的50%左右。火山机构体积和空间上火山口密度与指示上层地壳影响的各种地球物理数据联系密切。在整个岩浆弧的第四纪火山口下,地下结构变化与火山作用一致的现象很普遍,但与年轻火山口的联系更为强烈。在喀斯喀特山脉中部和南部,地球物理识别的岩浆特征增加,那里的火山喷发量最大,火山口间距很小。火山口和相关的地壳结构,以及空间上局部喷发相对于分散喷发的程度随时间变化,定义了整个弧段横向延伸约100 km的喷发中心,表明岩浆上升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空间上的聚集。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088–1093.

DOI:

doi.org/10.1130/G47706.1

(译者:唐演@CUGB)

11

波罗的大陆在苏格兰的遗迹:基底地体在格林威尔造山运动期间的迁移

苏格兰加里东群岛北高地地体(NHT)内的太古宙基底被认为与劳亚大陆的前陆的刘易斯片麻杂岩有关。新的锆石U-Pb年龄表明,NHT基底显示了2823-2687Ma和1772-1655Ma岩浆作用的证据。第一组年龄与前陆太古宙片麻岩的结晶年龄相近。然而,第二个组年龄以及覆盖基底上的岩石单元的形成时间都晚于前陆内发育新生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时间,为其最年轻的主阶段之后的100–250Ma。此外,在NHT基底内没有前陆内常见的古元古代镁铁质和长英质侵入体存在的迹象。因此研究者认为,NHT与劳亚大陆的前陆缺乏对比的可行性。由于存在1100-1000 Ma的东格雷尔榴辉岩,分离前陆和NHT基底的加里东莫因逆冲断层被认为是被改造了的格伦维尔期缝合线。根据新的同位素数据,研究者认为NHT基底是波罗的大陆的碎片,在格林威尔造山运动期间侵位到劳亚大陆,是环北大西洋造山带基底地体迁移的又一实例。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11): 1094–1098.

DOI:

doi.org/10.1130/G47615.1

(译者:好名不敌备注的哥斯达黎加的棒棒的61)

12

加蓬的古元古代Francevillian序列以及Lomagundi-Jatuli事件

加蓬古元古代Francevillian序列在全球早期氧化的概念,以及碳同位素值大幅度正向漂移(即Lomagundi-Jatuli事件,LJE)的成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研究人员对一个长139米的Francevillian岩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岩芯的碳酸盐δ 13 C(δ 13 C carb )值为5‰-9‰,向上减小趋近于0‰,这一趋势被很多其他研究人员认为是LJE及其结束的标志。然而,本次研究发现δ 13 C carb 值的变化与沉积相的变化相一致:浅海相以强正值为特征,而较深的水域(风暴浪基面之下)为0‰左右。对于δ 13 C carb 与沉积相的相关性,最可靠的解释是,浅海环境记录了局部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同位素效应,驱动周围环境的溶解无机碳(DIC)达到较大值,而较深相中较小值( 0‰)与开阔海洋的DIC相近,其中δ 13 C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浅水环境中发生的分馏的影响。此外,海侵氧化还原作用为含锰矿物和化学营养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其中还包括甲烷循环群落,其有机δ 13 C(δ 13 C org )值为 47‰,Δδ carb-org 值高达46‰。因此,Francevillian碳同位素剖面反映了盆地的特定条件,并不是全球碳循环扰动或LJE结束的前兆。

加蓬Lastoursville次盆LST12岩芯Franceville层序的沉积模式。浅水碳酸盐岩(单元I-III)的特点是真光层生产力提高,促使环境中的溶解无机碳的 13 C富集并沉积碳酸盐。随后发生海侵(单元IV-VI),盆地加深,以同位素正常的海相碳酸盐沉淀为标志,同时在风暴波基面以下的氧化还原层发育锰富集。持续的海侵导致盆地最深处沉积了富含有机质的含甲烷生物群落的泥岩。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11):1099–1104.

DOI:

doi.org/10.1130/G47651.1

(译者:好名不敌备注的哥斯达黎加的棒棒的61)

13

砂粒跃移作用对粉砂的产生的有效性测试—对黄土解释的启示

黄土形成所需要的粉砂生成可归因于冰川系统(冰川研磨)和砂质沙漠(跃移诱发破碎)的地质过程。然而跃移作用对大量粉砂的产生的有效性还存在争议。了解沙漠中粉砂产生的潜力对于确定黄土的古气候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评估风成磨损对粉砂的产生的重要性,该研究在一个设计用于模拟砂粒在25m/s速度的暴风中跃移的装置中进行实验性磨损。该研究与之前的工作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1)长时间保持较高速度的测量强度,(2)清除预先存在的粉砂并设置对照组,(3)根据缩放结果来评估黄土堆积的潜力。根据一定的地质比例缩放实验获得的粉砂产生速率显示,风成磨损产生的粉砂不足以形成具有地质意义上的黄土沉积物。

原文链接:

Geology(2020) 48(11): 1105–1109.

DOI:

doi.org/10.1130/G47282.1

(译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岩石学矿物学与矿床学在读硕士生徐睿)

14 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变质火山岩变质脱水作用中的金迁移

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绿岩带中的火山岩十分丰富,被认为是造山型金矿的潜在矿源。然而,金在这些岩石变质过程中的经历却鲜为人知。该研究对加拿大太古宙拉格兰德亚区和芬兰古元古代中央拉普兰绿岩带的一套变质岩石进行了金的超低检出限分析。这两个地区都有丰富的金矿资源,具有发现新的造山型金矿的巨大潜力。这些带中的变质火山岩分为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岩浆岩系列,其中原岩中金的含量用绿片岩相样品的金的Zr/Y幂律回归计算。在拉斑玄武岩中,金是相容元素,并随分异作用而减少;而在钙碱性岩石中,金是不相容元素,并随分异作用而增加。质量变化计算表明,在拉格朗德和中央拉普兰进行递进变质作用至形成上部角闪岩相的条件(> 550 )期间,初始金含量损失高达77%和59%。本研究强调:第一,变质火山岩在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绿岩带变质作用中析出金,是造山型金矿床的良好潜在源岩;第二,变质火山岩的含金性受地幔源区和岩浆演化的控制;第三,变质脱挥发分模式可应用于太古宙和古元古代造山型金矿床。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110–1114.

DOI:

doi.org/10.1130/G47658.1

(译者:王天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15

钙质超微化石将北冰洋沉积物的年代追溯到50万年以前

北冰洋中部更新世沉积物年龄波动较大,给重建古海洋学增加了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北极海洋沉积物中记录的令人费解的磁极模式,以及缺乏能够提供校准的生物地层层位或连续的氧同位素地层图的微体化石。研究人员记录了在北冰洋中部的一个海洋沉积岩芯中发现的两个关键的钙质超微化石物种,为50万年以前的沉积物提供了有力的,并且可全球校准的年代界限。起关键作用的物种是颗石藻(Pseudoemiliania lacunosa),它们在42.4-47.8万年间灭绝,而赫氏圆石藻(Emiliania huxleyi)则在24.3-30万年间进化。这是第一次在北冰洋中部的沉积物中发现Pseudoemiliania lacunosa的化石。通过岩石地层对比,可以在北冰洋内450多公里的范围内找到含有这些年龄物种的沉积层。它们首次为北极这个区域的更新世沉积物年代学提供了明确的支撑,也为开发和测试其他用于测定北极海洋沉积物年代的地质年代学工具奠定了基础。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115–1119.

DOI:

doi.org/10.1130/G47479.1

(译者:黄永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6

加拿大北部科迪勒拉山脉Tintina断层对岩石圈地幔的克拉通凿移的地震证据

位于加拿大西北部的加拿大北部科迪勒拉山脉(NCC)被划分为几个平行向右滑动的走滑断层,在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之间累积了数百公里的位移。这些断层的深度范围,尤其是Tintina断裂(TF)对NCC岩石圈地幔的地壳构造组合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但是地球物理模型和地球化学数据仍然没有定论。该研究利用最新的三维纵波地震速度模型,解决了位于TF表层轨迹之下的最高地幔深度的一系列锐化的(~10km)纵波速度对比度(~4%)突变。代表了上地幔组构的地震各项异常数据显示在TF附近各向异性的方向和幅度大小发生了相似的变化。这些数据表明TF是岩石圈尺度的剪切带且在沿着TF恢复了430公里处的右侧位移后,纵波的速度快速异常与北美克拉通边缘轮廓一致。该研究认为,目前位于阿拉斯加东部的快速构造异常是Mackenzie克拉通的一块轮廓清晰的碎片,其在晚白垩世至始新世期间被TF凿穿并向西北位移。目前位于NCC南部的第二个克拉通碎片,可能与上地幔深度的Cassiar岩层有关。这些观察首次证明,大型岩石圈尺度的剪切带穿过难熔地幔,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的科迪勒拉山脉内产生克拉通地幔物质的主要侧向位移的证据。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120–1125.

DOI:

doi.org/10.1130/G47688.1

(译者:袁梦)

17

金红石中纳米级微量元素团块的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意义

金红石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例如:铅Pb,铀U,锆Zr)通常被用来获取地质事件的性质和时间。但是微量元素的迁移会影响温度和时间的厘定,且其迁移性的主控因素仍存在争论。鉴于此,研究人员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原子探针层析成像表征了西澳大利亚Capricorn造山带中金红石的微米至纳米级微量元素分布。在大于20微米的尺度下,单个矿物颗粒中没有明显的微量元素分异,而且锆石谐和年龄1872 6 Ma(2σ)也没有同位素扰动的迹象。在纳米级尺度下,可以观察到20纳米的富微量元素(铝Al,铬Cr,铅Pb,钒V)团块。团块的 207 Pb/ 206 Pb比值为0.176 0.040 (2σ),说明他们形成于结晶前,可能是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作者认为这些团块是由于上部角闪岩相变质过程中瞬时形成的放射性破坏点捕获流体活动性元素形成的。这种捕获会影响团块中元素体扩散的活化能。团块较低的数量及密度指示了其形成时间,说明变质作用峰值温度持续时间较短,为小于10 百万年的事件。研究结果说明运用微量元素手段判断金红石中的体扩散将比假定其为均一介质时更为复杂。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126–1130.

DOI:

doi.org/10.1130/G48017.1

(译者:韩舒筠@CUGB/MQ)

18

次年稳定同位素记录揭示的南极洲西摩岛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附近两个灭绝期有关的气候变暖和季节性缺氧

碳酸盐双壳贝类高分辨率稳定同位素(δ 18 O和δ 13 C)增生的贝壳年轮年代学可以提供对了解灭绝期有用的次年环境记录,这种灭绝期通常是快速变化和不稳定的时期。该研究展示了在南极洲西摩岛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B)对Lahillia larseni双壳贝类的高分辨率连续采样结果。这些数据突出了δ 18 O和δ 13 C值不规则的两个灭绝期与形成化石的最后时期一致:一个是在KPB,另一个是在明显灭绝事件的15万年之前。由于表现为较低的δ 18 O值,该研究将这两个时期都解释为气候变暖的时期,并且有季节性缺氧,表现为低异常( 21.6‰至 3.0‰VPDB)的δ 13 C值和高的(2‰至19‰)的季节变化。低氧条件可能是较早灭绝事件的一种引发机制,并可能延长了KPB灭绝后的恢复时间。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11):1131–1136.

DOI:

doi.org/10.1130/G47758.1

(译者:掉帧青年萧暮春@YU)

美编&校对:覃华清

本纲动物的特点是在身体的左右两侧各有贝壳一枚,故称双壳类(Bivalvia)。贝壳为外套膜所分泌,因此其形态随外套膜的形状而变化。贝壳构造分三层,外为角质层,内为珍珠层,中间是棱柱层。棱柱层中沉淀着各种色素,使贝壳呈现各种不同的纹理和色彩。本纲动物全部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产,少数在淡水,极少数为寄生(内寄蛤Entovalva、恋蛤Peregrinamor等)。约有2万种,分布很广。一般运动缓慢,有的潜居泥沙中,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少数营寄生生活。壳侧生,开的过程是被动的,其关闭则需要相关肌肉的收缩完成。纤毛抖动在腮部扬起漩涡,使得水及其中的颗粒进入腮部,口通过一条粘膜道以及触须吸取营养颗粒。多数可食用,如蚶、牡蛎、青蛤、河蚬、蛤仔等;有的只食其闭壳肌,如扇贝的闭壳肌干制品称干贝,江瑶的闭壳肌称江瑶柱。不少种类的壳可入药,有的可育珠,如淡水产的三角帆蚌、海产的珍珠贝等。有的为工业品原料,有的可作肥料、烧石灰等。

甲壳素脱乙酰化毕业论文

虾壳蟹壳漂洗----脱钙及无机盐----脱蛋白质及脂----脱碱,漂洗----水洗;烘干----甲壳素产品----浓碱处理----水洗;烘干----壳聚糖初产品----提纯----壳聚糖初产品----提纯-----壳聚糖产品

:①原料预处理:首先将虾壳、蟹壳的肉质、污物等杂质去除,用水洗净,然后干燥;②酸浸:去除原料中无机盐。将预处理后的虾、蟹壳置于5%稀盐酸中室温下浸泡2h,然后过滤、水洗至中性;③消化:去除原料中蛋白质和脂肪。将酸浸后的虾、蟹壳置于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2h,然后过滤、水洗至中性、干燥后即得甲壳素;④脱色:有3种方法,包括日晒脱色,保持微酸湿润条件下,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用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漂白;采用高锰酸钾、亚硫酸氢钠等进行氯化脱色;也可采用有机溶剂如丙酮抽提除去色泽⑤脱乙酰基:甲壳素脱乙酰基。将甲壳素置于45%- 50%氢氧化钠溶液中在 100- 110℃水解 4h,然后过滤、水洗至中性、干燥得到壳聚糖。

壳聚糖(chitosan)是一种由甲壳素脱乙酰基后的产物。鉴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优良的生理活性和功能保健作用。在食品,医药方面显示出非常诱人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对甲壳素以及壳聚糖的开发研究十分活跃。 一、壳聚糖的特性 壳聚糖是由大部分D-氨基葡萄糖和少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组成,以β-(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直链多糖,其结构类似于纤维素。 壳聚糖因子其独特的分子结构,是天然多糖中唯一大量存在的碱性氨基多糖,因而具有一系列特殊功能性质。壳聚糖有α、β、γ三种构象,其分子链是以螺旋形式存在,其中研究α-型的较多,因为这种构象的壳聚糖存在最多也最易制得。β-型则关注的相对较少,然而这种构象的特征是具有很弱的分子间作用力,并且被证实了在不同的调节反应中会显示出比α-型更高的反应活性和对溶剂有更高的亲和力。 低分子量的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水溶液中的构象变化现象对其生理活性及功能性质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壳聚糖分子量与水溶液性质的研究、壳聚糖衍生物的液晶行为的研究均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 二、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反应后便得到壳聚糖。常见的制备法有化学法和酶法。一般情况下,影响脱乙酰化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原料的种类(晶型)、甲壳素的制备方法、甲壳素颗粒的大小和密度、碱液的浓度、反应的程序、温度和时间等。衡量壳聚糖产品性能的主要指标是脱乙酰化度和分子量(或黏度)等。一般提高反应温度、碱液浓度和延长反应时间均可提高脱乙酰化度,但这样会伴随有甲壳素主链的降解,影响分子量,严伯奋等人在1997年通过微波加热代替普通加热,大大地缩短了碱处理时间。 目前,大部分的壳聚糖是由α-chitin制备的,对由β-chitin制成的β-壳聚糖的研究尚少。但该型壳聚糖具有优于前者的的性能。 酶法制备壳聚糖是利用专一性酶对甲壳素进行脱乙酰基反应。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如何获得甲壳素脱乙酰酶。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许多微生物,真菌中均存在脱乙酰酶。国外在此方面进展较快。日本科学家已成功地从土壤中分离出某种具有脱乙酰活度的细菌。 微生物培养法生产壳聚糖的研究现在也比较活跃,其主要原理还是利用微生物本身存在的酶进行自身催化,从而脱去乙酰基。目前丝状真菌提取的壳聚糖脱乙酰活度为85%-90%,用它制成的食品保鲜剂的抗菌能力比从虾壳来源的壳聚糖高1-2倍。 甲壳低聚糖的研制与高分子的壳聚糖相比,分子量低于1万的低分子壳聚糖具有更好的溶解性、更高的生物活性、更多的生理功能,更利于人体肠道的消化吸收。甲壳低聚糖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水解法、物理法,利用糖转移反应、利用转基因合成、化学合成法几大类。目前以水解法(酸水解法和酶水解法等)为主。 酸水解法制备甲壳低聚糖较早,但酸解的条件不易控制,选择性较差。分离纯化困难,且产量低。目前国外工业生产是采用HCL水解法。 酶法降解主要是由甲壳素酶、壳聚糖酶和溶菌酶进行水解,但这类酶较难获得,造成生产成本过高。因此寻找非专一酶来对壳聚糖进行水解就显得较为重要。我国扬州大学酶工程研究室研究创立了一个用蛋白酶降解高分子壳聚糖的制备工艺,无锡轻工大学多年来对壳聚糖的水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应用多种非专一性酶组成的复合酶(糖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对壳聚糖水解作用,其产物的平均分子量可达1万以下,这为甲壳低聚糖的制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由于酸水解法难以控制和产物转化率低,而专一性水解酶又因价格昂贵难以商业化,因此采用非专一性水解酶来生产甲壳低聚糖是一条经济可行的途径。 采用酶的糖转移法可制得高级寡聚糖。另外,还有转糖苷酶合成的报道。 除此以外,用过氧化氢水溶液处理壳聚糖来制备甲壳低聚糖的方法国内外也正在研究,而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合成低聚合度的壳聚糖也是一条有前途的方法,但由于产量过低,目前尚在研究阶段。 三、我国壳聚糖主要开发生产经营厂家(公司) 壳聚糖 江苏日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扬州明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江阴市海君生物养殖有限公司台州复大海洋生物实业有限公司厦门国投节能有限公司保定成达生物制品厂青岛利中甲克质公司武汉三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东恒嘉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连云港市科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天宝贸易有限公司福建石狮华宝集团海洋生物化工厂兴华市双星生物化学制品厂 山东潍坊大成盐化公司永氏实业公司上海卡博工贸有限公司荣成市鲁阳化工集团南京陵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大连天源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常州市发源物资公司江苏盐城宝龙生化制品有限公司上海申成化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盘锦天然植物提炼厂江苏省泰兴市精细化工信息部江苏泰兴市盛凌有限公司 脱乙酰甲壳素(壳聚糖) 宁波天然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宁波天绿生化厂 寡聚壳聚糖 福建省石狮市华宝集团海洋生物化工厂 各种规格甲壳素、壳聚糖 浙江省玉环县泰和海化有限公司 四、壳聚糖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研究 壳聚糖作为功能性食品或保健食品的商业化生产近来发展很快,那么壳聚糖在人体内的水解和消化吸收机理是一个急需探明的问题。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壳聚糖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仍不十分清楚,但是壳聚糖作为食品必须要水解断裂至单糖才能被消化吸收。壳聚糖水解成氨基葡萄糖或N-乙酰氨葡萄糖,通常需要两种酶的作用,一种是壳聚糖酶,将壳聚糖水解成2-8个单位的聚合体;另一种为β-氨基己糖苷酶,能水解多聚体为游离单糖。这类酶存在于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典型的食昆虫动物如鸟类、鱼类及海洋微生物也能有效降解和代谢壳聚糖,而在人类的消化道中则缺乏这类酶。 据推测脂肪酶和淀粉酶在人体内对壳聚糖的水解起了一定的作用。从人体内食物的消化过程来看,壳聚糖在胃酸中溶胀,有可能被胃液中存在的一些酶类部分有限的水解,当达到中性或碱性的肠道时,壳聚糖则相应成为不溶性沉淀物,而肠道微生物对不溶物的消化作用是较小的。 五、壳聚糖在各方面的应用 壳聚糖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自然界中唯一存在的阳离子型可食用纤维,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和农业等方面都有广泛且重要的应用价值。 1.在医药和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壳聚糖在1991年被欧美学术界誉为继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无机盐之后的第六生命要素。近来被作为保健食品的发展较快。据文献报道,壳聚糖对疾病的预防和保健作用有:强化免疫功能;降低胆固醇;降血压,降血糖,强化肝脏机能;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有调节作用;使血管扩张,从而改善腰酸背痛症状;治疗烧伤,烫伤,加速外伤愈合;增殖肠道有益菌,调节免疫功能,防治痛风及尿酸过多症,防治胃溃疡,吸附体内有害物质并排出体外等。 2.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壳聚糖特别是甲壳低聚糖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其抗菌机理与其结构中的氨基有关,将其添加到固液食品中,既会对汁液有一定的澄清作用,又可起防腐保鲜作用,特别适合于酸性或低酸性的食品保鲜。 将壳聚糖的稀酸溶液或其衍生物NOCC的水溶液喷涂在果蔬或鲜肉制品的表面后成膜,该膜对O2,CO2等气体有选择通透性,既具隔氧透气的功能,可以抑制果蔬的呼吸强度,达到保湿、护色、延长保鲜效果。 壳聚糖特别是分子量很低的甲壳低聚糖,由于极性基团的存在,对水有很高的亲和力和持水性,这对于半干半潮食品的保湿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壳聚糖能溶解于弱酸中,是很方便的成膜材料。且这种膜是可食用膜,同时又可在水和热水中保持原状,特别适合于固体、液体食品的包装。壳聚糖与其它物质复合可制成如香肠肠衣等的膜。 作为食品成分或加工辅助剂主要是应用其絮凝等功能性质对食品加工的废液,发酵液等进行处理,回收蛋白质,分离氨其酸和有机酸等以及对果蔬汁、糖液进行澄清,这项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果蔬清汁的加工贮藏。用壳聚糖从工业废水中分离重金属离子的技术已进入工业化实施阶段。 3. 壳聚糖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壳聚糖作为酶固定化的载体的研究应用较多,目前常见的方法是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偶联剂将酶固定。这种方法比其定固定酶的方法可以更好的保留酶活性,国内学者对多种蛋白酶的固定化的研究成果较多。 甲壳低聚糖(特别是四、五、六糖)对多种水果、蔬菜、粮食等作物在抗病虫害和促生长方面有显著作用,这将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大力推广应用。 壳聚糖作为壁材应用于微胶囊技术,以壳聚糖为载体的亲和吸附剂的合成等都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开发前景。 由于壳聚糖良好的吸湿性和持水性;在化妆品工业中用它作为保湿因子效果相当好,日本已经有这类化妆品上市。 六、国内外壳聚糖的市场现状及前景展望 1.世界壳聚糖的市场概况 全世界每年由生物合成的甲壳素约为100亿吨,可提取壳聚糖20亿吨以上。壳聚糖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二大天然生物有机资源。 在日本,壳聚糖类保健品是该国政府特许的唯一准许宣传疗效的功能型保健食品;而欧洲及美国的营养学界称壳聚糖为六大要素之一,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制开发生产以壳聚糖为主要原料的第四代保健食品,其中部分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壳聚糖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壳聚糖多年来在国际市场上都一直保持旺市畅销的局面,故此其销售价格不断上涨。如1990年每吨工业级壳聚糖的售价仅为1万美元左右,到1999年则猛升为5万美元。其中食品级,药用级壳聚糖的价格则分别达每吨12万美元和200万美元。仅美国、日本每年壳聚糖的消费量就分别高达400吨和2000吨,这一半以上需要是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2.我国壳聚糖的市场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具有丰富的壳聚糖生产原料――甲壳素来源,发展壳聚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市场潜力大,前景看好。主要是因为: ◆国内对壳聚糖的需求势头旺盛。我国壳聚糖的应用研究及生产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1997年壳聚糖生产已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当年全国的总产量约为150吨;1999年上升为400吨,国内需求量则高达800吨,仅能满足市场容量底线,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聚糖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近些年来,随着各国对壳聚糖的认识不断提高和应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进行,壳聚糖已应用于许多领域中,其中化妆品,保健品,食品工业等行业对壳聚糖的需求增长最快;在医药、化工、造纸、农业、环保、轻纺等领域中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应用及市场发展前景较为可观。我省甲壳素产业现状分析及建议 -------------------------------------------------------------------------------- 发布单位:技术进步与装备处兰建平、应雄 发布日期:2002年11月01日 来源: 甲壳素,又名甲壳质、壳多糖、壳蛋白,是一种类似于植物纤维的六碳糖聚合体。在自然界中,甲壳素广泛存在于低等植物菌类、藻类的细胞,节肢动物虾、蟹和昆虫的外壳和软骨,高等植物的细胞壁等。据初步估计,每年全球生物合成的甲壳素高达100亿吨,是地球上的第三大生物资源(第一、二大生物资源分别为淀粉和植物纤维),其中海洋生物的生成量在10亿吨以上。 一、甲壳素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1、人体必需的第六生命元素。美国、欧洲的医学界和营养食品研究机构将甲壳素称为继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之后的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第六生命要素。甲壳素作为机能性健康食品对人体具有强化免疫、抑制老化、预防疾病、促进疾病痊愈和调节生理机能等五大功能。 2、优良的医用生物材料。甲壳素与人体细胞有很强的亲和性,可被体内的酶分解而吸收,对人体无毒性和副作用。加上良好的吸湿性,成为优良的生物医学、药学材料,可制作医用敷料、手术缝合线、人造血管、医用微胶囊、药物缓释剂、止血剂和伤口愈合剂、骨病治疗剂、人工透析膜等。 3、新型的环保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及生活诸多领域的塑料,是材料家族的重要成员。但是塑料很难自然降解,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已构成严重的"白色灾难"。甲壳素有望成为塑料的替代物,可以作为理想的制膜材料,用作废水处理吸附剂、污水处理絮凝剂,用于净化水质。 4、理想的食品工业材料。甲壳素以其稳定性、保湿性、成膜性、凝胶性、絮凝性、生物安全性和优良的生物功能而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用作保水剂和乳化剂、增稠剂和絮凝剂、食品保鲜剂、功能性甜味剂、功能食品的添加剂,还可以制作不溶于水的可食薄膜。 5、化学工业材料新秀。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甲壳素是干洗发剂的理想的活性物质,还可制成理想的护肤产品。甲壳素与染料合成着色剂,将其精制成的微粒,可以作为粉剂,唇膏、指甲油和眉笔等的底物。在纺织、印染、造纸方面的应用。甲壳素可作为织物的上浆剂、整理剂,以改善织物的洗涤性能,减少绉缩率,增强可染性。甲壳素具有增色和固色的作用,可作为直接染料和硫化染料的固色剂,提高色牢度。在造纸工业中,可作为纸面施胶剂。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甲壳素是绿色农业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除可用作保湿剂、杀虫剂、饲料添加剂和土壤改良剂外,还可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烟草工业中的应用。甲壳素作为香烟的粘合剂和有害成份的吸附剂,不仅大大降低了香烟中的有害成份,而且改善了香烟的品味,提高了香烟的档次,使"健康无害烟"成为可能。 此外,甲壳素还可以制成高品质的工业催化剂、涂料添加剂、色谱分离吸附剂以及稀有金属富集剂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二、我省甲壳素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 1、甲壳素资源。我省地处东南沿海,渔业资源丰富,东海渔场是全国著名的渔场,温州、台州、舟山等市是全国著名的水产品捕捞和加工中心。据初步估算,全省仅沿海地区年产海虾就达67万吨,按40%左右的废弃物计算,每年可制得甲壳素1万余吨,资源潜力巨大。 2、开发利用情况。近年来,随着我省海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甲壳素综合利用产业的兴起,我省逐步成为东南亚地区海产品加工利用中心和主要的甲壳素产业发展基地。我省台州、舟山等地每年从东南亚进口的甲壳素近千吨。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以甲壳素为资源的各类化工厂、医药厂、生化厂以及纤维厂等各类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市场对氨基葡萄糖盐酸盐需求猛增,我省各类以氨糖等产品为代表的生产厂迅速发展起来。据初步统计,"九五"期末全省有各类大大小小的生产厂家近150家,年消耗甲壳素数千吨,生产氨糖以及各类衍生物的产值达10亿多元。 以舟山市为例,到2001年,全市以各种甲壳素及其衍生物为产品的生产厂家有40多家,产品包括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壳聚糖、甲壳素纤维三大类。出口市场前景较好的时候,每年产品出口达5000万美元以上,成为舟山市的主要出口产品。 杭州、台州等地的甲壳素资源开发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下,杭州市利用甲壳素生产可以替代明质酸的可溶性甲壳素(壳聚糖),成为国内少数可溶性甲壳素产业化基地之一。壳聚糖是一种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精细化学品,国内工业级壳聚糖价格约5万元/吨,经过进一步加工制得的这种水溶性壳聚糖单价超过10万元/吨,市场潜力巨大。 玉环县是国内较早涉及甲壳素工业生产的县。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市场需求导向和政府引导下,玉环县的甲壳素产业在"九五"初期就有了较大的发展。1998年建成国内第一条以虾壳为原料生产高纯度壳聚糖的工业化生产流水线,全县甲壳素生产量达到1500多吨,被誉为"中国甲壳素之乡"。 随着甲壳素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在生物、医药、化工方面得到广泛利用的同时,在特种纺织品领域,甲壳质纤维的开发也得了很大的发展,如开发具有天然抗菌功能的纺织品。浙江浪莎袜业运用甲壳素纤维开发具有天然抗菌作用的保健袜取得成功,表明利用天然特种纤维生产具有特种功能的纺织品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甲壳素产业已经成为我省一个新兴的产业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我省甲壳素生产主要的目标市场在美国等地,今年年初,美国驻沪领事馆派有关官员专程到我省舟山一带考察甲壳素企业生产情况。 三、我省甲壳素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甲壳素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以甲壳素为原料的产品主要有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壳聚糖和甲壳素纤维等,以初级产品为主,无论是内销产品还是出口产品,均以销售原料为主。以美国市场为例,我省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产品大都作为原料销售,产品的差异性不大。壳聚糖产品目前只有少数企业能够生产一些初级产品,而且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甲壳素纤维的综合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2、企业规模小,缺乏行业龙头企业。以舟山市为例,全市有甲壳素生产企业40多家,但初具规模的只有4家。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原因,年产值一直在千万元左右徘徊。台州、杭州等地厂家规模也都不大。从资源上看,在江、浙、闽、鲁等省份中,以我省最为丰富,但从综合利用能力和企业规模上看,我省处于中下水平。 3、设备、工艺条件相对落后。在市场拉动下,前几年不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在生产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纷纷上马生产甲壳素。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检测手段不完备等情况普遍存在,企业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如舟山市,一方面众多的作坊式生产企业凭借其不规范的竞争手段控制了大部分的原料,生产低质量的初级品。另一方面,本地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要从外地引进高品质原料。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地方税源的流失。 4、出口渠道不畅,市场信息不灵,新产品开发难度较大。甲壳素系列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在美国,我省工业企业目前出口的方式主要通过中间商进行,直接客户很少。这种状况不仅使企业的获利下降,而且使企业对产品信息、市场用途了解甚少,难以根据市场的情况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企业之间竞相压价的情况十分普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无序竞争,得益的是中间商和最终用户,吃亏的是生产企业。 5、甲壳素初级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比较严重。由于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投入相对少,治理的难度较大。据舟山市对该产业的调查,大部分企业至今没有达到国家环保治理标准。即使是四家初具规模的企业,虽然按照环保部门要求,投入几十万至上百万资金进行环保治理,但由于承担单位的资质和技术等因素,有些企业的环保治理仍不到位,至今未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众多的甲壳素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难以进行环保治理,造成周边环境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6、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从全球范围看,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热点。2002年第四届青岛"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论坛",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经济专家,都把发展海洋经济列为一个世纪话题。世界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和推进海洋经济。我省在发展海洋经济的产业战略、行业组织、产品质量标准制订等方面还相对落后,很多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产业,基本上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 另一方面,随着我省海洋捕捞业受制于渔业资源的影响,如何提高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增加农产业品的附加值,也是我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四、加快甲壳素及其衍生物产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和利用的市场前景日益广阔,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开发机构的重视。我省作为全国甲壳素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加快甲壳素及其衍生物产业发展是我省依托渔业优势,走海洋资源节约和综合开发的一条好路子,对舟山、台州等地来说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目前我省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建议: 1、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的高度,充分重视甲壳素产业的发展。有专家指出,人类社会"20世纪是塑料的世纪,21世纪是甲壳素的世纪"。我省在资源上有优势,在产业发展上有基础,在市场开发上有潜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甲壳素产业。特别是宁波、温州、舟山、台州等地在经济战略与产业政策上要高度重视甲壳素产业的发展,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这一有潜力的产业的发展 2、制定行业规划,加强产业指导。我省甲壳素产业的发展,是在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政府在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的前提下,要加强对该行业的规划和指导,充分整合各种资源,进行产业结构的重组。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 3、建立甲壳素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我省甲壳素产业发展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技术支撑。在初级产品的生产上,技术层次普遍较低,资源浪费很大。在相对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上,技术研发能力又不够。要充分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联合的道路,建立面向行业、区域的甲壳素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目前舟山市已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积极筹建甲壳素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议进一步加快实施。 4、根据我省产业发展的优势,结合甲壳素衍生物的开发特点,着重选择几个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如结合我省纺织工业发达的特点,把甲壳素纤维作为特种纺织品开发的主要方向。结合我省医药工业相对发达的特点,利用甲壳素的独特性能,在医药新药开发以及医用敷料方面实行重点开发。既拉动甲壳素产业的发展,也为我省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5、在现有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建立海洋生物工业综合园区。如舟山、台州等地可依托现有的工业园区,实现产业集聚,推动甲壳素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海洋生物工业综合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和环保统一治理的方法,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技术、人才、市场等全方位的支持,为我省海洋经济、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新的机遇。 6、举办有一定规模和层次的甲壳素产业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活动,吸引国内外甲壳素研发机构及用户来我省投资,整合外部"市场与资金"的优势,结合我省"体制和资源"的优势,推动该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抓住国外大的进口商,共同合作开发有潜力的产品,满足和引导市场需求,最终把我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我省成为甲壳素产业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基地。

翡翠皮壳研究论文

1、翡翠原石外面的皮它是岩浆变质分解后的残余,经过风化而形成。它的成分多为铁元素和钠元素,也有的含硅或石英及泥绿石一类的物质。翡翠皮壳是包_在翡翠玉料,砾石玉,表面的一种壳状的次生矿物层,它是翡翠在表生环境下由硬玉矿物风化演变而来的产物。无论是矿物成分及其结构,还是其它特性,皮壳都与翡翠的新鲜玉肉截然不同。它完全改变了翡翠原有内在的一切特性,这就是使整件翡翠玉料变得表里不一。2、翡翠原石的皮壳是包裹在翡翠原石表面的一种次生矿物层,其形犹如蛋壳,所以称为皮壳或者皮。它是翡翠砾石在地表环境中遭受风化及埋藏作用时,因翡翠砾石表面的硬玉矿物发生水解而生成的一些次生矿物组合(三水铝石、埃洛石、柯绿泥石等)。3、翡翠原石之所以会有皮,是因为翡翠原石常年受到风化和埋葬作用,其表面的硬玉矿物就会水解并产生三水铝石、埃洛石、柯绿泥石等次生矿物,而这些矿物组成融合后,就会形成翡翠原石表面像蛋壳一样的物质。4、翡翠原石的皮其实指的是将翡翠原石包裹在里面的一种次生矿物层,它的造型与蛋壳非常相似,因此会被称为皮或皮壳。而外表的皮是翡翠原石的特征之一,它还会被作为区别翡翠和其它玉石的参考点。翡翠原石外层的皮其实是其在地表环境中常年受到风化和埋藏作用时,翡翠原石表面的硬玉矿物出现水解的现象后,会逐渐生成三水铝石、埃洛石、柯绿泥石等次生矿物组合而成的。5、翡翠外层皮壳的类型有很多,根据其皮色颜色和矿物颗粒的粗细可划分为不同的皮壳,例如砂皮壳、泥沙皮壳、泥皮壳、蜡皮壳等。此外根据皮壳的纹理特征还可划分老象皮壳、洋芋皮壳、石灰皮壳等种类。

知道翡翠皮壳及其特征,是进行翡翠赌石买卖的要害,常见翡翠赌石的皮壳特征: 一、红皮壳:赤色~褐赤色皮壳,归于中层的氧化富集层,因为氧化铁质富集而呈现显着的红皮壳。红皮壳的红翡皮层往往比拟细腻圆润,呈果冻状,十分美丽,但只是限于皮层,不知道的商人认为整块都是红翡,评价很高,切开后红翡仅限于皮层,内部为原生翡翠,价值大跌。 二、黄砂皮:黄褐色,归于上层矿,是比拟常见的翡翠皮壳类型,皮层往往较厚,手摸砂感显着。黄砂皮能够有两类,一是由直接风化构成的黄砂皮,皮层与内部呈逐步过渡状况;二是通过二次氧化构成的黄砂皮,黄皮向内会有一层显着的红皮层,而且往内部界限显着;新场玉仿黄砂皮毛料黄皮仅限于外表,没有过渡层。 三、黑乌砂皮壳:黑乌砂是翡翠砾石的底层石,是在还原性环境中发生的皮壳,皮层首要是一些灰绿色~黑绿色的绿泥石类粘土物质,皮壳为黑色,但刻划出来的粉末显灰绿色。黑乌砂翡翠是翡翠赌石种赌性最强的翡翠,因为内部特征彻底被黑乌砂皮掩盖,无法依据皮壳特征来猜测内部翡翠的好坏,往往有“十赌九垮”之说。 四、灰皮壳:为会卡场口典型皮壳,显现青灰色~灰白色,内部质地比拟细腻,往往是呈现糯化的翡翠,归于中~高级翡翠毛料。 五、白盐砂皮:首要产于“摩西砂”场口,归于古河槽的头层石,因为长时间承受风化淋滤,皮壳为白色,如盐沙状,外表风化刻蚀纹显着,形状不规则。白盐砂皮层比拟厚,沙粒感显着,但内部通常种好,质地细腻,水头足,多为玻璃种、冰种、冰种飘花翡翠,也可呈现祖母绿色等高翠色,是翡翠中的上等毛料。 翡翠赌石毛料皮壳类型还有不少,但常见的首要为上述几类。翡翠皮壳的不一样,内部特征也不一样,翡翠赌石的质量也不一样,所谓“神仙难断寸玉”,在采办赌石时,应当多加当心,真实知道到翡翠皮壳特征以及内部色彩在皮壳外表的体现特征再采办,不然“一失足则千古恨”了。

研究果壳网的论文

via  果壳网葡萄酒酿造是一项复杂的工艺,葡萄的品种、产地的“风土”以及酿酒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对酒的风味产生影响,葡萄酒鉴赏也因此成为了一门玄妙的学问。不过,一篇于3月18日发表在PLOS ONE上的论文发现,我们的大脑可能对酒精含量较低的葡萄酒“情有独钟”。果壳科学人对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莱姆•弗罗斯特(Ram Frost)教授进行了专访。弗罗斯特教授告诉果壳网,自己对葡萄酒的热爱由来已久。经过多年的钻研,他积累了大量关于葡萄酒酿造与品评的知识,而此次研究的主题也与这项兴趣密切相关。 弗罗斯特教授等人注意到,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市场中贩卖的葡萄酒酒精含量越来越高。30年前,酒精含量为12%或12.5%的葡萄酒最为常见,而在今日,多数葡萄酒的酒精含量达到了14%或以上。出现这一趋势的部分原因在于葡萄酒制造商对大众口味的推断,毕竟有许多人相信高度酒浓烈醇厚;不过,一些品酒专家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酒精含量太高会掩盖酒本身微妙的味道与气韵。 如果你是一名葡萄酒制造商,此刻该听从自己的直觉还是专家的建议?到底什么样的酒更容易吸引消费者买单?论文指出,与品酒密切相关的嗅觉与味觉活动,均为难以量化的化学感觉通道,而且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获得一个关于口味偏好的可靠结果并不简单。于是,研究者们决定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技术,在被试不进行主观判断的情况下,记录不同酒精含量的葡萄酒引发的大脑活动。 研究者们通过问卷筛查,选择性地招募了一批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平日有喝葡萄酒的习惯,但购买次数不超过每周一次。在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一边接受fMRI,一边按照随机顺序喝下三种液体:(1)低酒精含量葡萄酒,(2)高酒精含量葡萄酒,以及(3)由12.5 mM 氯化钾与1.25 mM碳酸氢钠配置成的无味溶液。 为了最大限度地排除酒精含量以外的变量产生的干扰,研究者对实验使用的葡萄酒样品进行了严格的控制。首先,每一对高/低酒精含量葡萄酒的产地、葡萄品种、年份与市场价格一致;其次,经过测定,两种葡萄酒的残糖含量与pH值也非常接近;其三,研究者共准备了4组高/低酒精含量葡萄酒,并对每位被试进行随机提供其中一组;最后,志愿者们在fMRI扫描结束后对自己喝到的葡萄酒进行了评分,结果表明,他们对两种葡萄酒的主观偏好度几乎一致。 分析fMRI数据发现,与无味液体相比,葡萄酒显著激活了诸多参与味觉加工的脑区,其中包括扣带回(cingular cortex)、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罗兰迪克脑盖(rolandic operculum)、腹后内侧丘脑(ventral posterior medial thalamus)和小脑(cerebellum)等。 当对两种酒精含量的葡萄酒引起的神经活动进行比较时,研究者发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与人们对高度酒“味道浓郁”的印象相反,酒精含量较低的葡萄酒在右侧脑岛(insula)和小脑引起了更强的活动,而这两个脑区均与味觉强度的加工有关(如图)。 被试对两种葡萄酒的主观评定几乎一致,客观的大脑活动信号却出现了差异,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弗罗斯特教授告诉果壳网,酒精含量较低时,大脑或能更深入地探索葡萄酒的芳香与口味,从而导致了更活跃的神经反应,这一过程并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可能也与人们对酒精度高低的偏好无关。有趣的是,尽管参与实验的志愿者都是普通消费者,他们的大脑却与一些品酒专家不谋而合。 尽管这一结果并不能直接反映人们对酒精含量的实际喜好,葡萄酒制造业依旧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弗罗斯特教授指出,本项研究的一大意义即在于提出了一种测量方法,即便是像葡萄酒这样复杂的化学感觉刺激,也可用fMRI技术来考察大脑对它们的反应,而“葡萄酒的其他一些特征,如酸度、丹宁含量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下一步的实验当中,研究者们还将对葡萄酒鉴赏专家们进行fMRI扫描,看看他们的大脑又会有怎样的反应。 (编辑:游识猷) 参考资料 Frost R, Quiñones I, Veldhuizen M, et al. What Can the Brain Teach Us about Winemaking? An fMRI Study of Alcohol Level Preferences[J]. PloS one, 2014, 10(3): e0119220-e0119220.

黑蒜的那些功效靠谱吗?既然那些“功效成分”的确是大幅增加了,那么黑蒜是不是就真有神奇的保健功能呢?从食品监管的角度说,因为有一些研究结果支持那些物质的功能,而黑蒜中确实有许多那些成分,那么把它作为“功能食品”也就得到了认可。不过,“存在功能成分”跟“在人体中体现功效”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黑蒜被发明也才十来年,目前进行过的研究也主要是检测成分变化,有少量的动物试验,也不能算作充分。2014年,台湾学者在《功能性食品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项相当完善的动物实验。他们用正常饮食、高脂饮食、高脂饮食加不同剂量的黑蒜提取物来喂大鼠,然后检测体重以及多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与高脂食物组相比,吃高脂食物的同时补充黑蒜提取物的大鼠,最终体重、肝脏和脂肪组织相对重量、血清中的甘油三酯、肝的氧化应激水平都明显要低,许多指标接近吃正常饮食的大鼠。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补充黑蒜提取物的高脂饮食组老鼠,粪便中的脂肪含量更高。这相当于黑蒜提取物减少了饮食中的脂肪的吸收,或许可以解释补充了黑蒜提取物的老鼠体重和生理指标接近于正常饮食组。该篇论文的作者认为,肥胖可能来自于过多的能量摄入,也可能来自于能量代谢失衡,能量转换成甘油三脂储存于脂肪细胞中。因此,调节脂肪生成、分解以及脂肪酸的氧化,是控制身体脂肪蓄积的途径之一。在他们的研究中,还对与这些生化过程相关的许多酶进行了检测,发现多种酶的表达量发生了变化。基于这些变化,他们还提出了一个黑蒜提取物发生功效的机理模型。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这是一项很好的研究。不过,它毕竟只是一项动物实验。在人体中的情况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至于黑蒜的“抗癌”作用,目前也只有一些非常初步的实验室研究,而未真正得到证实。目前看来,黑蒜不失为一种风味独特的食品,适当吃些确实没有什么坏处。但如果把防病甚至治病的重任全都交给它,就实在有些不靠谱了。摘自《果壳网》

作为一个学物理的,我敬重你,并且接受你的假象,如果有朝一日我有了时间回来接见你的部分想法,但是你的论文目前看来架空在很多的假设下,无法证明,最重要的是,这些假设会影响其他现有结论的成立,你怎么解释呢?

ni juede neng ma ? nizi neng ba ni ziji shuofu ma ? neng jieshi keneng yudao de wenti ma ?hen xianran buneng.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