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权衡:爱情与金钱----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三重境界。(上)一、引言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有兄弟姐妹八人。她并不算是一位长寿的作家,在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体日渐衰弱,不幸于1817年7月18日死在姐姐的怀抱里;奥斯丁也算不上是位多产的作家,尽管年仅21岁就写出了她的第一部小说《最初的印象》(19年后重新改写,即《傲慢与偏见》)。但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只有六部。可这丝毫没有减弱奥斯丁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重要。即使在今天,她的读者也是有增无减。她的作品被屡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批评家托.巴.麦考莱就曾赞扬到:“作家中手法最接近(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算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二、钟情婚姻爱情描写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着英国文坛,而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则是一反常规地展现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的自我发现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1]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奥斯丁的小说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简·奥斯丁一生都是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的人物以中小地主、牧师为主,观察的环境也以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为主,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有对重大社会矛盾的反映。有趣的是,尽管奥斯丁终身未嫁,但在她的作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有关婚姻与爱情的描写。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细腻情感的把握,生动真实地描绘了简.奥斯丁周围世界的小天地,特别是绅士淑女之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可以说都是以婚姻为主题的婚姻小说,虽然她的婚姻观不可避免得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也不是完全正统的。而比较清晰得展现作家婚姻爱情观念的作品,无疑要算《傲慢与偏见》了,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最喜欢的作品,同时也是她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在2007年3月1日的“世界书日”上,《傲慢与偏见》被英国读者评选为“十大不可或缺的书”之首。整部作品通过贝内特几个女儿的婚姻经历为基点,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经历为情节主线,展示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状况。从某中程度上,也探讨了婚姻的内涵,因此此书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学批评家马克肖尔这样评价《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及奥斯丁后期的小说会令愚顿者震撼。如她的见解能被认同,这个由愚顿者构成的社会必将脱胎换骨。”[2]三、三段婚姻展现三重境界人们的择偶动机决定人们的择偶标准。择偶动机不同,人们的择偶标准也不会相同。自古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属性,又不得不受婚姻社会属性的影响。婚姻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们择偶时要考虑对方的身体、经济、宗教、道德等因素。人们在选择婚姻伴侣时不可能只有单一的动机,而是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而这种侧重点的差异表现出来便是人们择偶标准的差异。根据择偶标准的差异,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在其名著《1500-1800年英国家庭、性和婚姻》中将当时英国人的择偶动机分为四类: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为了个人的感情、友爱和情谊;性的吸引;激情之爱。[3]在《傲慢与偏见》里,作者所塑造出的几种婚姻关系,大都可以从中找到相符合的类型。例如夏洛特和柯林斯的结合,就符合“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这一类型。简·奥斯丁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对《傲慢与偏见》里的婚姻与婚姻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进行了诙谐的描述。男士们如何挑选妻子,年轻的女子以及她们的母亲如何为其挑选未来的夫君,构成了这部小说许多精彩的场景。在这部探讨婚姻关系的作品中,作者着力刻画了几种不同的婚姻和爱情关系,除了上面提到的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还有几对比较重要的婚姻:莉迪亚和威克姆;伊丽莎白和达西等等。尽管他们都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但是婚姻的幸福度却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奥斯丁笔下的婚姻,不仅涉及到感情,而且还和经济紧密相关。“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4]本书的第一句话就点出了影响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金钱,然而果真是一条真理吗?我们对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将书中的婚姻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通过比较,我们就会有自己的判断。(一)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盲目的激情追求享乐在《傲慢与偏见》中,如果要选出一桩最荒诞且最不被看好的婚姻,无疑就是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了。作者甚至没有正面交代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继而出走的。只是简单的通过简和M·加德纳舅妈写给伊丽莎白的信,让读者了解情况的大概。两个人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爱情,即使勉强有,也只能算是“肉欲之爱”产生的盲目激情。简·奥斯丁对他们的婚姻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莉迪亚的轻浮、卤莽和无知即使在小说的结尾也没有改变,威克姆的狡诈、野心和肤浅也使我们感到厌恶。理智、感情与道德可以说是婚姻精神层面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对婚姻不具备其中的任何一项,他们婚姻的失败早已注定。婚姻的基础是婚姻最终成立的根据,决定着婚姻的特性。西方的婚姻更加注重性的因素,在他们看来男女的结合“主要报偿是性关系的满足。”长久以来,西方人有这样的观念,婚姻是为了爱情和寻求伴侣,还有的是为了性的和谐,避免孤独。莉迪亚习惯沉醉在男人的追捧中,而且一向用清不专,“只要受到人家的勾引,对谁都会上钩。”她对人的好恶,选择男人的标准,只是看对方的脸蛋漂不漂亮。当有漂亮的男人出现时,她的注意力马上就会集中过去。至于自己是不是爱上对方,她一点也不在乎,也更不会在乎对方是否真的爱她。这种以性爱为基础的带有鲜明个人性的婚姻是缺乏稳定性的。婚姻是个人的事,与别人没有直接关系,这样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就比较容易,没有什么牵制和挂碍。爱情本身是不稳定的,是人类情感中最难以捉摸的部分。[5]韦政通说:“在所有的爱中,最强烈,最令人困惑,也是最缺乏稳定性的就是性爱。”所以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婚姻总是包含着“隐伏的危机。”[6]而人的本性中又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因而更加重了建立在性爱上的婚姻的不稳定性。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既是个人的,又是根植于性爱的,它的不稳定性就成为必然了。加之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比较受限。在这种环境下夫妻间的冲突所产生的情绪障碍很难获得疏导,日积月累容易造成不和,情感上就会出现创伤、裂缝。这种情感上的伤痕便无法弥合而全面崩溃,当做为婚姻基础的性爱消失,那婚姻自然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傲慢与偏见》中莉迪亚和威克姆婚姻的前景,作者在最后一章含蓄得指出:“威克姆不久便清淡爱弛,莉迪亚对他稍许持久一些。”威克姆选择莉迪亚的原因,书中并没有详细指出,不过他之所以同意与莉迪亚结婚,金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威克姆是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在与莉迪亚私奔前,曾经追求过金小姐和达西小姐,不是因为性,而是为了金钱。威克姆怀有这样的心态,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在18世纪时财富仍是社会中上层择偶时的重点,正如1727年丹尼尔迪福所抱怨的那样,“金钱和处女膜仍是人们考虑的目标。”同时威克姆做为地位稍底的中等阶级(lower middle classes),并没有大量的财产传承,因而更加重了他对金钱的贪婪。最终还是达西先生出面,替威克姆偿还了债务,并在莉迪亚名下的钱之外,又给了她一千英镑,并给威克姆买了个官职,最终换来了威克姆和莉迪亚的婚姻。“美貌与相貌平常的人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可见在这段婚姻中除了盲目的激情,金钱也扮演了“关键先生”的角色。(二)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向现实妥协在《傲慢与偏见》中,金钱和爱情婚姻往往是形影不离,难分难舍的。小说里人们谈婚论嫁时总少不了金钱的影子,而阐述金钱对于婚姻的选择,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林斯牧师和夏洛特·卢卡斯的结合了。柯林斯选择夏洛特做自己的妻子,显然不是因为爱上她,在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就已经详细阐述了他要结婚的理由:“第一,我认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进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因而当柯林斯像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他毫不犹豫的把结婚对象转向了夏洛特小姐。柯林斯急着结婚,并不是出于个人需要,只是在完成他所崇拜的德布尔夫人(达西的姑妈)布置的一项任务,只要结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结婚对象是谁,对她是不是有感情这些并不重要。而且夏洛特小姐还算是贵族出身的小姐,也算是门当户对,这就已经足够了。柯林斯这个人并不懂得如何去爱和经营婚姻,他看上去有些笨拙可笑,缺少男子汉气概但又很自负。他的婚姻一定程度上是遵循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婚姻理念:“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夏洛特·卢卡斯可以说是《傲慢与偏见》里有头脑并富有理性的一位女子,是她最先看出达西对伊丽莎白有意,并且向伊丽莎白表达她对简和宾利感情发展的担忧(事实证明她是正确的)。夏洛特的聪明伶俐令人印象深刻,可更让人感叹的是她对自己婚姻选择的那份精明。她清楚得认识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上层阶级婚姻的普遍本质:物质因素是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社会的婚姻生活的重要因素。卢卡斯家族也算是属于贵族阶级,在16至18世纪期间,英国贵族“婚姻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私人结合,而是一种确保家庭和其财产永存的制度性策略。”[7]贵族的婚姻很大程度上要服从家庭的利益,他们非常注重婚姻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于许多处于经济困难的贵族来说,尤其如此。因而,属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夏洛特没有多少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高求贵,被迫嫁给柯林斯实际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且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这也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男女不平等,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法律规定,女性不拥有财产继承权,家庭生活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天地。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财政保证”,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也就难免出现一些看似荒唐的事。“并且,马克思(和贝尔)曾说,妇女在和男人的关系中的地位使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定特定社会自由和不自由的程度。[8]夏洛特是何等聪明的女子!她早就看出了柯林斯先生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而且他对她的爱也一定是“镜花水月”。但是她还是选择了他做丈夫,因为夏洛特选择的这种婚姻,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不至于挨冻受饥,也不用担心丈夫变心,至于婚姻幸福与否则就要放到次要位置了。所以在伊丽莎白拜访朋友的时,发现“柯林斯先生有时说些让夏洛特实在难为情的话”“夏洛特一般总是明智地装作没听见。”而且夏洛特也并不把他放在心上,单独带妹妹和伊丽莎白参观住宅,而且她也非常高兴。似乎如果柯林斯不存在,就真有一种舒适的气氛。这就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很显然成就这段婚姻的关键就是金钱。对柯林斯来说,这样的生活让他很满足,婚姻的“目的”也已经实现。而夏洛特“用什么手段驾御丈夫,有多大的度量容忍他,不得不承认,事情处理得相当不错。”这样的一种靠金钱财富维持的婚姻虽然并不完美,但毕竟也是一种婚姻。在这桩婚姻里,夏洛特和柯林斯之间是没有温暖和幸福的感觉的,只是枯燥平淡的生活着。也许只有当他们孕育出下一代时,彼此才会产生一种爱—对下一代的爱,对孩子的关心呵护,到那时他们的婚姻也许便不这么乏味。奥斯丁并不欣赏这样的婚姻,透过文字可以感觉到她对这种婚姻的嘲讽之意。但以我们现代的视角来看,夏洛特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呵。岁月不留人,对她这样一位老姑娘来说,有一个归宿似乎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当然不会赞赏夏洛特的选择,但能否试着对她多一分的理解和宽容呢?参考文献在(下)啊~~~http://hi.baidu.com/tiankongbujime/blog/item/b7e5f5c873df63157f3e6fef.html#comment**************************************************硕士学位论文: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IntroductionJaneAusten(1775一IS17)wasoneofthenineteenthcenturyBritishwomenwriters.AustenwasborninaVillagecalledSteventoninHampshire,England.Asadaughterofthelocalrector,althoughsheneverenteredaformalschool,shewaswelleducatedbyherfamily.Asamatteroffact,besidesdrawingandpianoplaying(women'seducationofhertime),allhereducationwastoreadherfather'sbooksofboththeseriousandthepopularliteratureoftheday.(Herfatherhadalibraryof500booksby1801)Shedidafairamountofreading.Later,attheageof1Ior12,shebegantowrite.Inherlifetime,shewasengagedinwritingbutreceivedlittlepublicrecognition.(Thefournovelswhichwerepublishedwhileshelived一SenseandSensibiliyt(1811)rideandPrejudice(1813);MansfieldPark(1814);andEmma(1816)一appearedwithouthernameonthetitlepage;usuallytheirauthorshipwasattributedonlyto"alady.")Austen,thegreatnarratorofcourtshipandmarriage,nevermarried,lookeduponherwritingsasher"babies",anddiedamongherfamilyinWinchesteratage42.Throughhershortlife,shefinishedsixnovelsandsomeminorwritings:SenseandSensibilityrideandPrejudice;NorthangerAbbey;MansfieldPark,EmrnaandPersuasion.Hernovelsarehighlypraisednotonlyfortheirlightirony,humor,anddepictionofcontemporaryEnglishcountrylife,butalsofortheirunderlyingseriousquality.Inherera,Britishnovelsseemedtocometoastop,andfamilyreadingactivitybecamemoreandmoreboring.WhenPrideandPrejudicewasfirstpublishedin1813,itdidn'tcauseagreatsensation.Thefirsteditionofitwasonlyprintedupto1500copies.Anyway,JaneAustenturnedthewashtubintothevase;ineffect,shetransformedtheeighteenth-centurynovel,whichcouldbeaclumsyandprimitiveperformance一intoaworkofart.Sheinventedherownspecialmodeoffiction,thedomesticcomedyofmiddle-classmanners,adramatic,realisticaccountofthequietbackwatersofeverydaylifeforthecountryfamiliesofRegencyEnglandrfomthelate1790suntil1815.AllthesehelphertobeamilestoneaswellasaveryimportantwriterinthehistoryofBritishliterature.Sheissaidtohavetheequal**************************************************《傲慢与偏见》感言其实我看的书不算太多,而且看了以后只知道说好和不好,至于为什么,大多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我忘性大,很多书看过以后只记得一个大概,所以不敢乱评论。初中的时候刚刚开始对课外阅读有兴趣的时候,要好的同学在我生日的时候送了一本《傲慢与偏见》,孙致礼翻译的,算是我读的第一本名著,从此我开始看名著,然而不论哪一本名著都抵不上《傲慢与偏见》被我翻的次数频繁(虽然现在叫我讲里面的经典句子我也多半说不出来了),闭上眼睛回忆这本书的内容的时候,总会想象在舞会上达西先生说伊丽莎白的美貌尚可的时候的样子和伊丽莎白当时的脸色,可笑的的柯林斯先生,卢卡斯先生,伊丽莎白和达西针锋相对的场景,激烈争吵的场景和伊丽莎白那封戏剧化的信,以及两人在彭伯利相见的细枝末节。这些都是戏剧化的场景,在BBC95年版的迷你电视剧里面得到了很好的演绎,至今仍是我心目当中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最佳典范之一。青春年少之时,受某些思想的毒害之深,总想着伟大的小说必定是激发你为一些Larger than life的伟大事业奋斗的的东西,因此,总会很惋惜这部作品的“小家子气”,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为它深深吸引,为“二寸象牙上面的雕刻”之精巧而折服。奥斯丁对笔下的滑稽人物的嘲笑虽然辛辣,却也十分有道理,在她笔下,人性的势利和庸俗的一面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先是发出会心的一笑,然后忍不住拷问自己的灵魂。小说开头那句“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已经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了。这样戏剧化的故事和作者波澜不惊的人生形成鲜明对比。前段的电影Becoming Jane把奥斯丁的生平故事编排成《傲慢与偏见》故事的反面。作为一个奥斯丁迷,我和大多数粉丝一样,对此深感不以为然。据专家考究,奥斯丁终其一生未婚并不是像电影里面所说的因为无法忘记这个La Foy先生的缘故,其原因之复杂似乎她的最后一本小说《劝导》比较沾边,女主角Anne年少的时候和男主角Frank相爱,然而因为种种世俗的原因和长辈的劝告最终放弃了这段感情,多年以后相遇发现旧情仍在,只不过在奥斯定的真实人生里面,她的Frank并没有以荣归故里的海军军官身份出现,而是不幸死于一场突然爆发疾病,最终故事以无法弥补的遗憾告终,而奥斯丁也没有痛不欲生,仍然过着她平静而安宁的居家生活。难能可贵的是,从奥斯丁的6部小说里面,看不到任何的自伤情绪,不论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她们的人生际遇的真正的关切,这是一种普世的关切,的确,婚姻未必是一个人人生的全部,可是选择什么样的婚姻的确能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追求婚姻的幸福,男女双方性情的契合总是没有错的。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对许多小说和电影作品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凯瑟琳盖斯凯尔夫人的《南方与北方》虽然背景不同,也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男女主人公恋爱的模式和《傲慢与偏见》如出一辙,也是突破偏见和误解通过一系列冲突慢慢了解最后达到水乳交融。一部《BJ单身日记》也是身为简迷的作家对《傲》这部作品的致敬,不光给男主角取名Mark Darcy,还特意请来了BBC95版的达西先生Colin Firth出演这个角色。为什么这样的模式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呢?俗语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们其实多半是性格互补的,据有经验人士表示,这样的关系比较长久,看来奥斯丁深谙这个道理。写到这里,我不禁浮想联翩,也许,有时候,人和人之间的心灵碰撞的确需要以一种激烈的方式进行,人生的趣味因而增加。只有经历一些风浪,才容易看清楚你身边的人吧,或者,只有在风浪当中,你才知道要抓住什么,才知道可贵的是什么。所以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伊丽莎白家里不幸的丑闻,《南方与北方》里面马格丽特的父母双亡,Bridget Jones的遭遇,就像《倾城之恋》里面香港这座城市的沦陷,是为了成全这一对对冤家。让那些道学家们摇头去吧!写得不好,建议大家去读读这篇:值得一提的是,95BBC电视剧版的编剧是英国著名的编剧Andrew Davis,本人是一个作家,也是奥斯丁迷,男的哦。他成功改编过的作品有多部,,比如乔治艾略特的Middlemarch,盖斯凯尔夫人的《妻子与女儿》。在《傲慢与偏见》里面他为Colin Firth额外添加了一个书里面没有的场景,就是在池塘里面游泳然后浑身湿淋淋地从水里出来,正巧和伊丽莎白撞了一个正着,这个场景很有现代感,并不突兀,也因此为他吸引了不少女粉丝,真是厉害!
给你几个论题参考下 有开题+论文文献 需要可以联系下《傲慢与偏见》经久不衰之原因分析简•奥斯丁与《傲慢与偏见》的相互影响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夏洛特•卢卡斯婚姻的社会意义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傲慢与偏见》中抽象名词的翻译分析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按照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文化作者的婚姻观还真没什么好反的不过,我可以说一下,写《简爱》的作者是很反我亲爱的Jane Austen的婚姻关的,你可以去找有关她们的传记,稍稍负责的人都应该提到过她们对立的婚姻观随便说一下,楼上的答案么强,想也轮不到我
傲慢与偏见论文范本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傲慢与偏见论文,仅供参考。
【摘要】 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关键词】 奥斯丁;文学;婚姻
简奥斯丁,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收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都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就形成了她作品中的嘲讽的基调。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艾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小说中充满了各式人物,男人和女人,老人和青年――其中一些是孩子,但为数不多――令读者难忘而栩栩如生,就像他/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简奥斯丁没有走出强加给自己的有限空间。她没有写豪门望族的故事――尽管她对北汉普街角的贵族家庭有所了解。通过描写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力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十九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十八世纪优秀现实主义传统,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其中,《傲慢与偏见》实属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被毛姆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它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共计描述了四起姻缘,成为作者最富于喜剧色彩,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
奥斯丁明确划定了婚姻的“好坏”标准,不幸的婚姻大致有两种:一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二像莉迪亚和威科姆那样,纯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础上。与她们相反,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他们的婚事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这是真正的美满姻缘。尤其是伊丽莎白,她对达西先拒绝后接受,充分说明:“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
其次,恋爱婚姻既然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严肃谨慎,切不可让表面现象蒙住眼睛。伊丽莎白因为受到达西的怠慢,便对他产生了偏见,而当“风度翩翩”的威科姆向她献殷勤时,她便对他萌发了好感,直至听信他的无耻谰言,进一步加深了她对达西的偏见和憎恶,后来她自责说,之所以会做出这种蠢事,完全是虚荣心在作祟。事实证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又比无知更可怕。
另外,婚姻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莉迪亚的私奔引起了全家人乃至所有亲友的惊恐,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件丑事假若酿成了丑闻,不但会害得莉迪亚身败名裂,还会连累亲友们,特别是她的借个姐姐,将因此而很难找到体面地归宿。后来因为达西挽救,莉迪亚才没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与此相反,伊丽莎白和简圆满出嫁之后,自然给另外两个妹妹带来了希望和机会。作者这是告诉我们:人们考虑婚姻大事,不能光顾自己,还要对亲友负责,对社会负责。虽然现在是思想解放的社会,但是在中国,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婚姻幸福与否,这些还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英国学者H沃尔波尔:“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奥斯丁凭借理智来领会世界,创作了一部描述世态人情的喜剧作品。书中有两个滑稽人物,贝内特太太是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因为嫁女心切,完全生活在一厢情愿的幻觉中,每遇到一个“有钱单身汉”就将其视为自己某位女儿的“合法财产”。而柯林斯牧师是个集自负和谦卑于一身的蠢汉,他一方面对贵族德布尔夫人自卑自贱,另一方面又对他人自命不凡,经常生活在妄自尊大的幻觉中。奥斯丁的讽刺艺术,不仅表现在某些人物的喜剧性格上,也不仅表现在众多情节的喜剧性处理上,而且还融汇在整个故事的反讽构思中,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嘲讽。
对话,是文学创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资料和基本手段。奥斯丁在创作人物对话时,一方面注意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于利用说话人、听话人、读者在动机和理解上的差异,制造多层次语调,致使她的对话具有既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又含义丰富、耐人寻味两大特色。例如:达西趁宾利小姐弹起一只苏格兰小曲时,邀请伊丽莎白跳舞:“贝内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曲里尔舞?”打死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傲慢,但是他主观上还是想讨好伊丽莎白,可是伊丽莎白听起来却不以为然。她认为里尔舞是一种乡土舞,达西邀请她跳这种舞,是想蔑视她的“低级趣味”,于是正颜厉色的回道:“我压根儿不想跳里尔舞--现在,你是好样的就蔑视我吧。”达西回答:“实在不敢。”这句话可能做出多层解释:伊丽莎白仅仅看作对方是在献殷勤,宾利小姐可能理解成想结“良缘”的表示,而读者可能会发现,达西心里可能在想,“这位迷人的小姐着实厉害,我这次只能认输,以后可得谨慎从事。”类似这些微妙的对话,让人回味无穷。
总而言之,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运用最精湛的语言,展现了她对人性的最透彻的理解,四处洋溢着机智幽默,令人感到光彩夺目,情趣盎然。
我的论文-----权衡:爱情与金钱----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三重境界。(上)一、引言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有兄弟姐妹八人。她并不算是一位长寿的作家,在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体日渐衰弱,不幸于1817年7月18日死在姐姐的怀抱里;奥斯丁也算不上是位多产的作家,尽管年仅21岁就写出了她的第一部小说《最初的印象》(19年后重新改写,即《傲慢与偏见》)。但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只有六部。可这丝毫没有减弱奥斯丁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重要。即使在今天,她的读者也是有增无减。她的作品被屡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批评家托.巴.麦考莱就曾赞扬到:“作家中手法最接近(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算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二、钟情婚姻爱情描写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着英国文坛,而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则是一反常规地展现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的自我发现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1]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奥斯丁的小说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简·奥斯丁一生都是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的人物以中小地主、牧师为主,观察的环境也以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为主,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有对重大社会矛盾的反映。有趣的是,尽管奥斯丁终身未嫁,但在她的作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有关婚姻与爱情的描写。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细腻情感的把握,生动真实地描绘了简.奥斯丁周围世界的小天地,特别是绅士淑女之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可以说都是以婚姻为主题的婚姻小说,虽然她的婚姻观不可避免得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也不是完全正统的。而比较清晰得展现作家婚姻爱情观念的作品,无疑要算《傲慢与偏见》了,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最喜欢的作品,同时也是她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在2007年3月1日的“世界书日”上,《傲慢与偏见》被英国读者评选为“十大不可或缺的书”之首。整部作品通过贝内特几个女儿的婚姻经历为基点,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经历为情节主线,展示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状况。从某中程度上,也探讨了婚姻的内涵,因此此书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学批评家马克肖尔这样评价《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及奥斯丁后期的小说会令愚顿者震撼。如她的见解能被认同,这个由愚顿者构成的社会必将脱胎换骨。”[2]三、三段婚姻展现三重境界人们的择偶动机决定人们的择偶标准。择偶动机不同,人们的择偶标准也不会相同。自古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属性,又不得不受婚姻社会属性的影响。婚姻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们择偶时要考虑对方的身体、经济、宗教、道德等因素。人们在选择婚姻伴侣时不可能只有单一的动机,而是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而这种侧重点的差异表现出来便是人们择偶标准的差异。根据择偶标准的差异,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在其名著《1500-1800年英国家庭、性和婚姻》中将当时英国人的择偶动机分为四类: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为了个人的感情、友爱和情谊;性的吸引;激情之爱。[3]在《傲慢与偏见》里,作者所塑造出的几种婚姻关系,大都可以从中找到相符合的类型。例如夏洛特和柯林斯的结合,就符合“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这一类型。简·奥斯丁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对《傲慢与偏见》里的婚姻与婚姻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进行了诙谐的描述。男士们如何挑选妻子,年轻的女子以及她们的母亲如何为其挑选未来的夫君,构成了这部小说许多精彩的场景。在这部探讨婚姻关系的作品中,作者着力刻画了几种不同的婚姻和爱情关系,除了上面提到的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还有几对比较重要的婚姻:莉迪亚和威克姆;伊丽莎白和达西等等。尽管他们都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但是婚姻的幸福度却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奥斯丁笔下的婚姻,不仅涉及到感情,而且还和经济紧密相关。“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4]本书的第一句话就点出了影响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金钱,然而果真是一条真理吗?我们对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将书中的婚姻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通过比较,我们就会有自己的判断。(一)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盲目的激情追求享乐在《傲慢与偏见》中,如果要选出一桩最荒诞且最不被看好的婚姻,无疑就是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了。作者甚至没有正面交代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继而出走的。只是简单的通过简和M·加德纳舅妈写给伊丽莎白的信,让读者了解情况的大概。两个人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爱情,即使勉强有,也只能算是“肉欲之爱”产生的盲目激情。简·奥斯丁对他们的婚姻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莉迪亚的轻浮、卤莽和无知即使在小说的结尾也没有改变,威克姆的狡诈、野心和肤浅也使我们感到厌恶。理智、感情与道德可以说是婚姻精神层面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对婚姻不具备其中的任何一项,他们婚姻的失败早已注定。婚姻的基础是婚姻最终成立的根据,决定着婚姻的特性。西方的婚姻更加注重性的因素,在他们看来男女的结合“主要报偿是性关系的满足。”长久以来,西方人有这样的观念,婚姻是为了爱情和寻求伴侣,还有的是为了性的和谐,避免孤独。莉迪亚习惯沉醉在男人的追捧中,而且一向用清不专,“只要受到人家的勾引,对谁都会上钩。”她对人的好恶,选择男人的标准,只是看对方的脸蛋漂不漂亮。当有漂亮的男人出现时,她的注意力马上就会集中过去。至于自己是不是爱上对方,她一点也不在乎,也更不会在乎对方是否真的爱她。这种以性爱为基础的带有鲜明个人性的婚姻是缺乏稳定性的。婚姻是个人的事,与别人没有直接关系,这样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就比较容易,没有什么牵制和挂碍。爱情本身是不稳定的,是人类情感中最难以捉摸的部分。[5]韦政通说:“在所有的爱中,最强烈,最令人困惑,也是最缺乏稳定性的就是性爱。”所以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婚姻总是包含着“隐伏的危机。”[6]而人的本性中又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因而更加重了建立在性爱上的婚姻的不稳定性。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既是个人的,又是根植于性爱的,它的不稳定性就成为必然了。加之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比较受限。在这种环境下夫妻间的冲突所产生的情绪障碍很难获得疏导,日积月累容易造成不和,情感上就会出现创伤、裂缝。这种情感上的伤痕便无法弥合而全面崩溃,当做为婚姻基础的性爱消失,那婚姻自然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傲慢与偏见》中莉迪亚和威克姆婚姻的前景,作者在最后一章含蓄得指出:“威克姆不久便清淡爱弛,莉迪亚对他稍许持久一些。”威克姆选择莉迪亚的原因,书中并没有详细指出,不过他之所以同意与莉迪亚结婚,金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威克姆是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在与莉迪亚私奔前,曾经追求过金小姐和达西小姐,不是因为性,而是为了金钱。威克姆怀有这样的心态,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在18世纪时财富仍是社会中上层择偶时的重点,正如1727年丹尼尔迪福所抱怨的那样,“金钱和处女膜仍是人们考虑的目标。”同时威克姆做为地位稍底的中等阶级(lower middle classes),并没有大量的财产传承,因而更加重了他对金钱的贪婪。最终还是达西先生出面,替威克姆偿还了债务,并在莉迪亚名下的钱之外,又给了她一千英镑,并给威克姆买了个官职,最终换来了威克姆和莉迪亚的婚姻。“美貌与相貌平常的人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可见在这段婚姻中除了盲目的激情,金钱也扮演了“关键先生”的角色。(二)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向现实妥协在《傲慢与偏见》中,金钱和爱情婚姻往往是形影不离,难分难舍的。小说里人们谈婚论嫁时总少不了金钱的影子,而阐述金钱对于婚姻的选择,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林斯牧师和夏洛特·卢卡斯的结合了。柯林斯选择夏洛特做自己的妻子,显然不是因为爱上她,在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就已经详细阐述了他要结婚的理由:“第一,我认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进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因而当柯林斯像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他毫不犹豫的把结婚对象转向了夏洛特小姐。柯林斯急着结婚,并不是出于个人需要,只是在完成他所崇拜的德布尔夫人(达西的姑妈)布置的一项任务,只要结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结婚对象是谁,对她是不是有感情这些并不重要。而且夏洛特小姐还算是贵族出身的小姐,也算是门当户对,这就已经足够了。柯林斯这个人并不懂得如何去爱和经营婚姻,他看上去有些笨拙可笑,缺少男子汉气概但又很自负。他的婚姻一定程度上是遵循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婚姻理念:“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夏洛特·卢卡斯可以说是《傲慢与偏见》里有头脑并富有理性的一位女子,是她最先看出达西对伊丽莎白有意,并且向伊丽莎白表达她对简和宾利感情发展的担忧(事实证明她是正确的)。夏洛特的聪明伶俐令人印象深刻,可更让人感叹的是她对自己婚姻选择的那份精明。她清楚得认识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上层阶级婚姻的普遍本质:物质因素是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社会的婚姻生活的重要因素。卢卡斯家族也算是属于贵族阶级,在16至18世纪期间,英国贵族“婚姻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私人结合,而是一种确保家庭和其财产永存的制度性策略。”[7]贵族的婚姻很大程度上要服从家庭的利益,他们非常注重婚姻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于许多处于经济困难的贵族来说,尤其如此。因而,属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夏洛特没有多少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高求贵,被迫嫁给柯林斯实际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且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这也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男女不平等,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法律规定,女性不拥有财产继承权,家庭生活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天地。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财政保证”,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也就难免出现一些看似荒唐的事。“并且,马克思(和贝尔)曾说,妇女在和男人的关系中的地位使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定特定社会自由和不自由的程度。[8]夏洛特是何等聪明的女子!她早就看出了柯林斯先生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而且他对她的爱也一定是“镜花水月”。但是她还是选择了他做丈夫,因为夏洛特选择的这种婚姻,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不至于挨冻受饥,也不用担心丈夫变心,至于婚姻幸福与否则就要放到次要位置了。所以在伊丽莎白拜访朋友的时,发现“柯林斯先生有时说些让夏洛特实在难为情的话”“夏洛特一般总是明智地装作没听见。”而且夏洛特也并不把他放在心上,单独带妹妹和伊丽莎白参观住宅,而且她也非常高兴。似乎如果柯林斯不存在,就真有一种舒适的气氛。这就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很显然成就这段婚姻的关键就是金钱。对柯林斯来说,这样的生活让他很满足,婚姻的“目的”也已经实现。而夏洛特“用什么手段驾御丈夫,有多大的度量容忍他,不得不承认,事情处理得相当不错。”这样的一种靠金钱财富维持的婚姻虽然并不完美,但毕竟也是一种婚姻。在这桩婚姻里,夏洛特和柯林斯之间是没有温暖和幸福的感觉的,只是枯燥平淡的生活着。也许只有当他们孕育出下一代时,彼此才会产生一种爱—对下一代的爱,对孩子的关心呵护,到那时他们的婚姻也许便不这么乏味。奥斯丁并不欣赏这样的婚姻,透过文字可以感觉到她对这种婚姻的嘲讽之意。但以我们现代的视角来看,夏洛特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呵。岁月不留人,对她这样一位老姑娘来说,有一个归宿似乎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当然不会赞赏夏洛特的选择,但能否试着对她多一分的理解和宽容呢?参考文献在(下)啊~~~http://hi.baidu.com/tiankongbujime/blog/item/b7e5f5c873df63157f3e6fef.html#comment**************************************************硕士学位论文: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IntroductionJaneAusten(1775一IS17)wasoneofthenineteenthcenturyBritishwomenwriters.AustenwasborninaVillagecalledSteventoninHampshire,England.Asadaughterofthelocalrector,althoughsheneverenteredaformalschool,shewaswelleducatedbyherfamily.Asamatteroffact,besidesdrawingandpianoplaying(women'seducationofhertime),allhereducationwastoreadherfather'sbooksofboththeseriousandthepopularliteratureoftheday.(Herfatherhadalibraryof500booksby1801)Shedidafairamountofreading.Later,attheageof1Ior12,shebegantowrite.Inherlifetime,shewasengagedinwritingbutreceivedlittlepublicrecognition.(Thefournovelswhichwerepublishedwhileshelived一SenseandSensibiliyt(1811)rideandPrejudice(1813);MansfieldPark(1814);andEmma(1816)一appearedwithouthernameonthetitlepage;usuallytheirauthorshipwasattributedonlyto"alady.")Austen,thegreatnarratorofcourtshipandmarriage,nevermarried,lookeduponherwritingsasher"babies",anddiedamongherfamilyinWinchesteratage42.Throughhershortlife,shefinishedsixnovelsandsomeminorwritings:SenseandSensibilityrideandPrejudice;NorthangerAbbey;MansfieldPark,EmrnaandPersuasion.Hernovelsarehighlypraisednotonlyfortheirlightirony,humor,anddepictionofcontemporaryEnglishcountrylife,butalsofortheirunderlyingseriousquality.Inherera,Britishnovelsseemedtocometoastop,andfamilyreadingactivitybecamemoreandmoreboring.WhenPrideandPrejudicewasfirstpublishedin1813,itdidn'tcauseagreatsensation.Thefirsteditionofitwasonlyprintedupto1500copies.Anyway,JaneAustenturnedthewashtubintothevase;ineffect,shetransformedtheeighteenth-centurynovel,whichcouldbeaclumsyandprimitiveperformance一intoaworkofart.Sheinventedherownspecialmodeoffiction,thedomesticcomedyofmiddle-classmanners,adramatic,realisticaccountofthequietbackwatersofeverydaylifeforthecountryfamiliesofRegencyEnglandrfomthelate1790suntil1815.AllthesehelphertobeamilestoneaswellasaveryimportantwriterinthehistoryofBritishliterature.Sheissaidtohavetheequal**************************************************《傲慢与偏见》感言其实我看的书不算太多,而且看了以后只知道说好和不好,至于为什么,大多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我忘性大,很多书看过以后只记得一个大概,所以不敢乱评论。初中的时候刚刚开始对课外阅读有兴趣的时候,要好的同学在我生日的时候送了一本《傲慢与偏见》,孙致礼翻译的,算是我读的第一本名著,从此我开始看名著,然而不论哪一本名著都抵不上《傲慢与偏见》被我翻的次数频繁(虽然现在叫我讲里面的经典句子我也多半说不出来了),闭上眼睛回忆这本书的内容的时候,总会想象在舞会上达西先生说伊丽莎白的美貌尚可的时候的样子和伊丽莎白当时的脸色,可笑的的柯林斯先生,卢卡斯先生,伊丽莎白和达西针锋相对的场景,激烈争吵的场景和伊丽莎白那封戏剧化的信,以及两人在彭伯利相见的细枝末节。这些都是戏剧化的场景,在BBC95年版的迷你电视剧里面得到了很好的演绎,至今仍是我心目当中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最佳典范之一。青春年少之时,受某些思想的毒害之深,总想着伟大的小说必定是激发你为一些Larger than life的伟大事业奋斗的的东西,因此,总会很惋惜这部作品的“小家子气”,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为它深深吸引,为“二寸象牙上面的雕刻”之精巧而折服。奥斯丁对笔下的滑稽人物的嘲笑虽然辛辣,却也十分有道理,在她笔下,人性的势利和庸俗的一面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先是发出会心的一笑,然后忍不住拷问自己的灵魂。小说开头那句“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已经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了。这样戏剧化的故事和作者波澜不惊的人生形成鲜明对比。前段的电影Becoming Jane把奥斯丁的生平故事编排成《傲慢与偏见》故事的反面。作为一个奥斯丁迷,我和大多数粉丝一样,对此深感不以为然。据专家考究,奥斯丁终其一生未婚并不是像电影里面所说的因为无法忘记这个La Foy先生的缘故,其原因之复杂似乎她的最后一本小说《劝导》比较沾边,女主角Anne年少的时候和男主角Frank相爱,然而因为种种世俗的原因和长辈的劝告最终放弃了这段感情,多年以后相遇发现旧情仍在,只不过在奥斯定的真实人生里面,她的Frank并没有以荣归故里的海军军官身份出现,而是不幸死于一场突然爆发疾病,最终故事以无法弥补的遗憾告终,而奥斯丁也没有痛不欲生,仍然过着她平静而安宁的居家生活。难能可贵的是,从奥斯丁的6部小说里面,看不到任何的自伤情绪,不论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她们的人生际遇的真正的关切,这是一种普世的关切,的确,婚姻未必是一个人人生的全部,可是选择什么样的婚姻的确能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追求婚姻的幸福,男女双方性情的契合总是没有错的。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对许多小说和电影作品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凯瑟琳盖斯凯尔夫人的《南方与北方》虽然背景不同,也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男女主人公恋爱的模式和《傲慢与偏见》如出一辙,也是突破偏见和误解通过一系列冲突慢慢了解最后达到水乳交融。一部《BJ单身日记》也是身为简迷的作家对《傲》这部作品的致敬,不光给男主角取名Mark Darcy,还特意请来了BBC95版的达西先生Colin Firth出演这个角色。为什么这样的模式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呢?俗语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们其实多半是性格互补的,据有经验人士表示,这样的关系比较长久,看来奥斯丁深谙这个道理。写到这里,我不禁浮想联翩,也许,有时候,人和人之间的心灵碰撞的确需要以一种激烈的方式进行,人生的趣味因而增加。只有经历一些风浪,才容易看清楚你身边的人吧,或者,只有在风浪当中,你才知道要抓住什么,才知道可贵的是什么。所以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伊丽莎白家里不幸的丑闻,《南方与北方》里面马格丽特的父母双亡,Bridget Jones的遭遇,就像《倾城之恋》里面香港这座城市的沦陷,是为了成全这一对对冤家。让那些道学家们摇头去吧!写得不好,建议大家去读读这篇:值得一提的是,95BBC电视剧版的编剧是英国著名的编剧Andrew Davis,本人是一个作家,也是奥斯丁迷,男的哦。他成功改编过的作品有多部,,比如乔治艾略特的Middlemarch,盖斯凯尔夫人的《妻子与女儿》。在《傲慢与偏见》里面他为Colin Firth额外添加了一个书里面没有的场景,就是在池塘里面游泳然后浑身湿淋淋地从水里出来,正巧和伊丽莎白撞了一个正着,这个场景很有现代感,并不突兀,也因此为他吸引了不少女粉丝,真是厉害!
傲慢与偏见论文提纲
【摘要】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写于1813年,一直以来很受欢迎,并被广泛阅读。特定的历史时代决定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对金钱非凡看重,影响波及婚姻观念。在这篇文章里面,书中大部分人物的婚姻选择都用来作为典型,证实金钱体现他们的婚姻价值取向。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金钱,婚姻价值取向,婚姻观【Abstract】PrideandprejudiceisaverypopularnovelwrittenbyJaneAustenanditisreadwidelyallovertheworld。Itwaswrittenin1813。Thatspecifichistorytimedecidedthatpeopleatthattimetookmoneymuchmoreseriously,evenontheirmarriage。Inthispaper,themarriagecasesofmostcharactersinthebookweretakenastypicaltoanalyzehowmoneyinfluencedtheirmatrimonialvalueorientation。
【Keywords】Prideandprejudice,money,matrimonialvalueorientation,marriage
Introduction
PrideandPrejudiceisthemostenduringlypopularnovelwrittenbyJaneAusten。Ittalksabouttrivialmattersoflove,marriageandfamilylifebetweencountrysquiresandfairladiesinBritaininthe18thcentury。Theplotisverysimple。Thatishowtheyoungladieschoosetheirhusbands。Someonesaidthat“ElizabethBennet,theprotagonistofthenovel,flatlyrejectedWilliamCollins’proposal,whoistheheirofherfather’spropertyandmanor,andrefusedthefirstproposalfromtheextremelywealthynoblemanFitzwilliamDarcylater,”(1)allthismakesitclearthatElizabeth“seeksnofamenorfortune,butself-improvementandhighmentaloutlook。”(1)It’sright。FromtheviewpointofAusten,Elizabeth’smarriage,whofinallymarriesDarcy,aswellasJane-Bingley’s,composingmoneyandlove,istheidealmarriagepeopleshouldafter。Butinothermarriagecasesinthisnovel,wecanseethatifmoneyandlovecan’tbeheldtogetherinonemarriage,lovewouldalwaysmakeaconcessiontomoneybecauseofthespecialsocialbackground。Afterreadingthroughthewholebook,wewillfindthatmoneyactsasthecauseofeachplotandtheclueofitsdevelopment。Itaffectseverybody’swordsanddeeds,evenElizabethBennet。TonyTanneroncesaid,“JaneAusten,aswellasotherauthors,isveryclearthatnofeelingcouldbeextremelypureandnomotivecouldbedefinitelysingle。Butaslongasitispossible,weshouldmakeitclearthatwhichfeelingormotiveplaystheleadingrole。”(2)
SocialBackground
ThestoryofPrideandPrejudicetookplaceinthetimeoftheRegencyinBritain。Atthattime,BritainwasattheperiodoftransitionfromtheearlierstageofCapitalismtoCapitalistIndustrialization。Inthecountryside,thearistocraticfamilystillheldgreatpowerandrightthatcountrysquireswerelikelytofawnuponthem。However,asthedevelopmentofCapitalismandtheexpandoftherankofrichpeople,thedistinctionbetweensocialstratawasbecomingsmallerandsmaller,whilemoneywasgettingmoreandmoreimportantinpeople’smindaboutsocialvalue。Awesternliteraturecriticoncesaidthat“evenDavidRicardo(aBritisheconomist)hadaunlikelyclearerunderstandingaboutthefunctionofmoneyindailylifeasJaneAustenhad。”(3)Itisexactlybecauseofthesecurepledgeinfinancethatthecountrysquiresocietycouldbeexistingstronglyandsolidly。 Thefirstsentenceofthewholenovelproclaims,“Itisatruth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asinglemaninpossessionofagoodfortunemustbeinwantofawife。”(4)Here,“agoodfortune”and“inwantof”aretwokeyphrases。“inwantof”meansitisneededobjectively,butnotsubjectively。
这里是Jane Austen的pridepre&judice介绍站,其中有写作风格与总结。 还有:
彬格莱先生是极具浪漫、天真色彩的剧中人物,在整偏小说中,给人的感觉是比较轻松的形象,对待爱情并不世俗,在他的性格中看待事物都是美好的。
《傲慢与偏见》中的宾格利是一个单身的富裕绅士,是班内特太太寄予厚望的女婿人选。宾格利性格活泼,随和,但易受人影响。
宾格利与简第一次相遇,两人就相互喜欢对方,宾格利一开始也是很主动约简,不过后来宾格利听了达西的话,与简分开了。后来因为伊丽莎白,达西重新撮合宾格利和简,宾格利受到达西鼓舞后,又重新开始追求简,这说明宾格利没有主见。但宾格利的友善又和达西僵硬的傲慢形成鲜明了的对比。
扩展资料:
《傲慢与偏见》创作背景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在1796年开始动笔,取名叫《最初的印象》,1797年8月完成。她父亲看后很感动,特意拿给汤玛士·卡德尔,请他出版,但对方一口回绝,这使得他们父女非常失望。于是简·奥斯汀着手修订另一本小说《理性与感性》。
1805年她父亲去世后,奥斯汀太太带着简和她姐姐卡珊德拉搬到南安普顿。直到1809年定居在乔顿城其兄爱德华的汉普夏庄园之后,简·奥斯汀才再度认真提笔。《理智与情感》修订后她自费出书,销路不错。于是她重写《最初的印象》,改名叫《傲慢与偏见》。
First published in 1813, Pride and Prejudice has consistently been Jane Austen's most popular novel. It portrays life in the genteel rural society of the day, and tells of the initial misunderstandings and later mutual enlightenment between Elizabeth Bennet (whose liveliness and quick wit have often attracted readers) and the haughty Darcy. The title Pride and Prejudice refers (among other things) to the ways in which Elizabeth and Darcy first view each other.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e novel was written in 1796-1797 under the title First Impressions, and was probably in the form of an exchange of letters.Jane Austen's own tongue-in-cheek opinion of her work, in a letter to her sister Cassandra immediately after its publication, was: "Upon the whole... I am well satisfied enough. The work is rather too light, and bright, and sparkling; it wants [i.e. needs] shade; it wants to be stretched out here and there with a long chapter of sense, if it could be had; if not, of solemn specious nonsense, about something unconnected with the story: an essay on writing, a critique on Walter Scott, or the history of Buonaparté, or anything that would form a contrast and bring the reader with increased delight to the playfulness and general epigrammatism of the general style".Jump to the Pride and Prejudice table of contents. Document structure:This Pride and Prejudice e-text is fairly thoroughly hypertexted, but there are no cross references from one part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text to another part. Instead, links go into or out of the main text, either to or from one of five indexes: The list of characters, the list of event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comments on random topics, the index to the motif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or the list of important places (with a map).It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since Chapter 1 is marked up pretty much the same way as any other chapter, those who have never read Pride and Prejudice before may find a confusing plethora of links in the first few chapters -- don't feel you have to click on everything.How to use this DocumentIf you have a graphics browser, then you will see little mini-icons preceding links in some menus in the Pride and Prejudice hypertext (and elsewhere in the Jane Austen pages):A down-arrow indicates a link to the next subdocument in a series (or to a later point, often the end, in the current subdocument). An up-arrow indicates a link to the preceding subdocument in a series (or to an earlier point, often the beginning, in the current subdocument). A curvy back-arrow indicates a jump back to a superordinate document (often a higher-level table of contents). A rightwards-pointing arrow indicates all other links (i.e. links to a subdocument subordinate to the current one, or random "sideways" links). One practical point is that when web browsers follow a link, they tend to put the text referenced by the link at the extreme top of the screen or window, which can be a little awkward for a document which includes many links which go to the middle of a paragraph, as this one does. When you have followed a link, and the promised topic of the link doesn't seem to immediately leap into prominence, look near or at the top of the window, and then scroll back a few lines if necessary to get the immediate context of the reference. On the other hand, when there is a reference to a location near the end of an HTML file, some browsers (including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graphic browsers!) will put the end of the file at the bottom of the window, with no indication of where in the window the target location is. (Complain to the software companies about these annoying browser peculiarities.)
我觉得应该是《简爱》吧,因为它不仅仅可以从爱情一个方面写,像是自由啊,平等啊什么的应该可以写的方面要比《傲》多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傲慢与偏见 这方面的英语论文是吧。可以帮到你 全英写作的 联系用户名
求本科英语专业 毕业论文一篇题目为 《 傲慢与偏见 》的幽默与讽刺 要求 符合英语专业论文要求 英文论文 字数 五千字左右 不可抄袭 要求原创 (有网站可检测) 大致 文献我已找好 可供参考 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研究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叙述几位村镇中产阶级姑娘谈婚论嫁的故事时随处可见的幽默和讽刺。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介绍了幽默和讽刺手法产生的背景特点,让读者能大概的了解这两者的定义区别和联系;接着介绍幽默和讽刺在刻画人物形象及叙述事情发展经过中的应用;最后详细阐明故事中体现的幽默和讽刺与表现主题表达主旨的紧密关系。从而对整部作品进行尝试性的分析,通过这一部分的论述,论文自然得出结论:作者用精心挑选的语言,借幽默和讽刺最生动活泼的抒发,表达出了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使两者写作手法珠联璧合,不动声色却可以微言大义,《傲慢与偏见》无疑也是英国小说的幽默和讽刺传统中的一块重要基石。 摘要: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幽默与讽刺的运用非常突出,特别是在潜移默化的心理视角和人物对话进行故事情节的叙述时,所反映出烘托人物之间的矛盾,突出、昭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的作用。本文将针对《傲慢与偏见》中幽默与讽刺的具体应用,揭示出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赏析的可行性,这也使我们对这一理论应用于具体文本分析的有效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1】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M ]. London: Bantam Classic edition 1981. 34. 【2】Sperber,D. &Wilson,D. Irony and the use - mention distinction[A]. In:P. Cole( ed. ) Radical Pragmatics[C].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1:295 - 318. 【3】Sperber,D. & Wilson,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dkwell,1986 /1995. 【4】 Genette, G Narrative Discourse [ J ]. Ithaca: Cornell Univ.Press 1980. 69. 【5】 Percy Lubbock. The Craft of Fiction [M]. London: Jona than Cape, 1921. 117. 【6】 Lefroy, Helen. Jane Austen [J ]. Xian Global Book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7】 ]Austin ,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621 【8】 ]Pratt , M. L. Toward a Speech Act Theory of Literary Discourse [M]Bloomington, IN: Indianna University Press , 1977171 【9】 Haverkate , H. A Speech Act Analysis of Irony [J] . Journal of Pragmatics , 1990 , (14) :1001 【10】 《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谈“奥斯丁的反讽”》,林文深,[J]《 外国文学评沦》,2005年第4期 【11】胡舒莉.《傲慢与偏见》:全反讽的艺术[J]. 镇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1 期. 【12 】 朱小舟. 言语行为理论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8).
《傲慢与偏见》作品赏析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小说在线阅读 书摘 “吉英何尝把任何人看作坏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无论他过去的行为怎样,除非等到事实证明了那个人确实是坏,她怎么会相信人家会存这种心肠?可是说到韦翰的底细,吉英却和我一样明白。我们俩都知道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淫棍,他既没有人格,又不顾体面,一味虚情假意,柔声媚气。” 这番话使嘉丁纳太太起了极大的好奇心,想要弄明白外甥女儿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便大声问道:“这些情形你真的都了解吗?” 伊丽莎白红着脸回答道:“我当然了解,那一天我已经把他对待达西先生的无耻行为说给你听过。人家待他那么宽宏大量,可是你上次在浪搏恩的时候,曾经亲耳听到他是以什么的态度谈到人家。还有许多事情我不便于说,也不值得说,可是他对于彭伯里府上造谣中伤的事实,真是数说不尽。他把达西小姐说成那样一个人,使得我开头完全把她当做一位骄傲冷酷,惹人讨厌的小姐。然而他自己也知道事实完全相反。他心里一定明白,达西小姐正象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和蔼可亲,一些也不装腔作势。” “难道丽迪雅完全不知道这些事吗?既然你和吉英都了解得那么透彻,她自己怎么会完全不晓得?” “糟就糟在这里。我自己也是到了肯特郡以后,常常跟达西先生和他的亲戚弗茨威廉上校在一起,才知道真相。等我回得家来,某某郡的民兵团已经准备在一两个星期以内就要离开麦里屯了。当时我就把这情形在吉英面前和盘托出,吉英和我都觉得不必向外面声张,因为街坊四邻既然都对韦翰有好感,如果叫大家对他印象转坏,这会对谁有好处?甚至于临到决定让丽迪雅跟弗斯脱太太一块儿走的时候,我还不想叫丽迪雅了解他的人品。我从来没想到她竟会被他欺。你可以相信我万万想不到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那么说,他们开拔到白利屯去的时候,你还是毫不在意,没想到他们俩已经爱上了吧?” “根本没想到。我记得他们谁都没有流露出相爱的意思,要知道,当初只要看出了一点形迹,在我们那样的一个家庭里是不会不谈论的。他刚到部队里来的时候,她就对他十分爱慕,当时我们大家都是那样。在开头一两个月里面,麦里屯一带的姑娘们没有哪一个不为他神魂颠倒;可是他对她却不曾另眼相看。后来那一阵滥爱狂恋的风气过去了,她对他的幻想也就消失了,因为民兵团里其他的军官们更加看重她,于是她的心又转到他们身上去了。” 他们一路上把这个有趣的话题翻来复去地谈论,谈到哪些地方值得顾虑,哪些地方还可以寄予希望;揣想起来又是如何如何;实在再也谈不出什么新意来了,只得暂时住口。可是隔了不多一会儿,又谈到这件事上面来了;这是可想而知的。伊丽莎白的脑子里总是摆脱不开这件事。她为这件事自怨自艾,没有一刻能够安心,也没有一刻能够忘怀。 他们匆匆忙忙赶着路,在中途住宿了一夜,第二天吃饭的时候就到了浪搏恩。伊丽莎白感到快慰的是,总算没有让吉英等得心焦。 他们进了围场,嘉丁纳舅舅的孩子们一看见一辆马车,便赶到台阶上来站着;等到马车赶到门口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惊喜交集,满面笑容,跳来蹦去,这是大人们回来时第一次受到的愉快热诚的欢迎。 伊丽莎白跳下马车,匆匆忙忙把每个孩子亲吻了一下便赶快向门口奔去,吉英这时候正从母亲房间里跑下楼来,在那儿迎接她。 伊丽莎白热情地拥抱着她,姐妹两人都热泪滚滚。伊丽莎白一面又迫不及待地问她是否听到那一对私奔的男女有什么下落。 “还没有听到什么下落,”吉英回答道。“好在亲爱的舅舅回来了,我希望从此以后一切都会顺利。” “爸爸进城去了吗?” “进城去了,他是星期二走的,我信上告诉过你了。” “常常收到他的信吗?” “只收到他一封信。是星期三寄来的,信上三言两语,只说他已经平安抵达,又把他的详细地址告诉了我,这还是他临走时我特别要求他写的。另外他只说,等到有了重要消息,再写信来。” “妈好吗?家里人都好吗?” “我觉得妈还算好,只不过精神上受了很大的挫折。她在楼上;她看到你们回来,一定非常快活。她还在自己的化妆室里呢。谢天谢地,曼丽和吉蒂都非常好。” “可是你好吗?”伊丽莎白又大声问道。“你脸色苍白。你一定担了多少心思啊!” 姐姐告诉她完好无恙。姐妹俩趁着嘉丁纳夫妇忙于应付孩子们的时候,刚刚谈了这几句话,只见他们一大群男女老幼都走过来了,于是谈话只得终止。吉英走到舅父母跟前去表示欢迎和感谢,笑一阵又哭一阵。 大家都走进会客室以后,舅父母又把伊丽莎白刚才问过的那些话重新问了一遍,立刻就发觉吉英没有什么消息可以奉告。吉英因为心肠慈善,总是从乐观的方面去着想,即使事到如今,她还没有心灰意冷,她还在指望着一切都会有圆满的结局;总有哪一天早上她会收到一封信,或者是父亲写来的,或者是丽迪雅写来的,信上会把事情进行的经过详细报道一番,或许还会宣布那一对男女的结婚消息。 大家谈了一会儿以后,都到班纳特太太房里去了。果然不出所料,班纳特太太见到他们便眼泪汪汪,长吁短叹。她先把韦翰的卑劣行为痛骂了一顿,又为自己的病痛和委屈抱怨了一番,她几乎把每个人都骂到了,只有一个人没骂到,而那个人却正是盲目溺爱女儿,使女儿铸成大错的主要原因。 她说:“要是当初能够依了我的打算,让全家人都跟着到白利屯去,那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丽迪雅真是又可怜又可爱。毛病就出在没有人照应。弗斯脱太太怎么竟放心让她离开他们跟前呢?我看,一定是他们太怠慢了她。象她那样一个姑娘,要是有人好好地照料她,她是决不会做出那种事来的。我一直觉得他们不配照管她;可是我一直要受人家摆布。可怜的好孩子呀!班纳特先生已经走了,他一碰到韦翰,一定会跟他拚个死活,他一定会给韦翰活活打死,那叫我们大家可怎么办?他尸骨未寒,柯林斯一家人就要把我们撵出去;兄弟呀,要是你不帮帮我们的忙,我就真不知道怎么是好啦。”(第47章) [电影名称] 傲慢与偏见 [主要演员] 凯拉·奈特丽Keira Knightley 罗萨蒙德·派克Rosamund Pike [导 演] 乔·赖特Joe Wright [类 别] 言情片 剧情简介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这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的开篇一段话,引出了一段发生在十九世纪初英国的关于爱与价值的经典故事。 众所周知,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爱情对婚姻的想法:单单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以金钱为目的的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故事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凯拉·奈特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姐姐简·班纳特、妹妹玛丽·班纳特、凯蒂·班纳特和莱蒂娅·班纳特。姐妹五人单调且略显平静的生活伴随着两个年轻小伙子的到来而泛起无可平灭的波澜。健康向上的宾格里和富家子达西(马修·麦克法登)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在结识了镇上班纳特家的这“五朵金花”之后,一段美丽而饱含“傲慢与偏见”的爱情故事…… 影片评价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而且至今,根据这部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作品也不下十几部不过其间佳作甚少。或许,只有1948年版本的《傲慢与偏见》算是能给我们留下些许的印象,影片在各方面都称得上有不错的表现,而且在电影之外还有脍炙人口的音乐得以流传。 从小说原著中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且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算得上大户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经过了百般的周折之后,组成美满的家庭。另外,在故事中,作者还描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例如夏洛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傲慢与偏见主要影视版本 40版 优点是演员非常著名,达西英俊、伊丽莎白美丽,但是奥利夫是演莎翁话剧出身,由 于剧种不同,话剧演员一般而言更具舞台效果,比普通电影演员要演得夸张,这也使得奥 利夫在该电影中的表演为影评人所诟病。相比之下女主角演绎得比较好,但是似乎过于成 熟完美,更象三十左右优雅贵妇而不是二十刚出头的少女。 电影总体而言不太符合原著精神,卡苔琳夫人成为了正面角色,在男女双方之间扮演 了红娘的角色,起到了撮合作用;男女主角之间有刺探、不满、争论,但是好像是建立在 早就相互衷情的基础上的,似乎在玩一场双方都知道答案的优雅游戏。影片有皆大欢喜的 早期好莱坞风格。 80版 该版的演员遴选值得赞赏,与《傲慢与偏见》最初版本书中的插图画非常接近,几乎 是完全按照插画进行挑选的。尤其是达西、柯林斯、班内特太太、卡苔琳夫人、德包儿小 姐(美丽、文雅但病态)的形象;班家姐妹也不错,夏绿蒂温柔理性,达到几乎说得上美 丽的地步。卡苔琳夫人和达西这对姨甥在表情严厉的时候还真的很象。 该版中的伊丽莎白是最温柔娴淑的(她恨达西时,说的最尖刻的话是:“希望达西先 生能娶德包尔小姐,这样卡苔琳夫人就能作他的丈母娘了!”),风趣幽默,含蓄内敛, 但是外柔内刚,在温柔中又隐含了自尊和敏锐,思想深刻,经常进行自我反省;伊丽莎白 第一次拒绝达西求婚、看了达西信后,有一段深刻的思考,看清了自己的爱慕虚荣,达到 了“顿悟”,人物心灵得到升华,从那以后对达西的感情转变比较自然。 达西演出了傲慢、不近人情的特点,也演出了对伊丽莎白的关注,这种关注的确较令 人费解,猜不透原因,不过试想,如果他稍稍表示出了好感,在《傲慢与偏见》描写的这 群人精中,马上会被众人发现并且议论。 该版较好体现了班家5姐妹之间的姐妹之情,相比之下95版中伊丽莎白只爱姐姐一人 ,对其他姐妹比较尖刻。简虽然不是美若天仙,但是风度特别优雅美好,尤其是初次见面 时与宾利先生之间的一见钟情,发乎情、止乎礼,刻画地细致入微。柯林斯的扮演非常到 位,可笑之人,但是对伊丽莎白不记恨,还算一个绅士,夏绿蒂和柯林斯之间也有夫唱妇 随,尽管是出于无奈。宾利小姐娇小玲珑,优美雅致,在不经意间显露尖刻势利,对达西 先生一往情深,有时又相互嘲讽,俩人之间是有朋友感情的,如果不是伊丽莎白横插一杠 ,说不定后来会咋样。卡苔琳夫人是一个美丽但是非常厉害、令人生畏的贵妇人角色,因 此伊丽莎白在与之抗争中表现出来的不卑不亢更显可贵,而95版中却是一个没啥大用的老 太太,和伊丽莎白一阵唇枪舌剑之后马上败下阵来,没有鲜明反衬出伊丽莎白的有礼有节 、不畏权势。 版本另一个特点是配乐非常清新简洁,尤其是片头、片尾曲,洋溢着宁静、优美、质 朴、悠扬的英国乡村气息,现在我还经常欣赏。 这一版的缺点主要包括:1、室内场景比较狭窄,尤其是跳舞的时候,更显拥挤。2、 电视剧改编功力不够,内心独白太多,有些对白甚至是照读原著人物心理活动。达西的那 封信也是完全照读,拖沓而单调。小说与电视剧毕竟是不同的载体。这是此剧最大缺陷。 3、达西的扮演比较僵硬,不够自然,过于木讷,傲慢严肃有余而深情不足,转变不够令 人信服。这个缺陷也比较致命。4、这是全体人物最文雅的一版,只有文雅、更文雅、更 更文雅之别,连轻佻的丽娣雅也比后来几个版本文雅美丽,如果达西、宾利一家对这个班 内特家都不满的话,只能说当时的上流社会实在是太挑剔了。5、伊丽莎白有时候很美丽 ,但是五官稍嫌粗糙,某些角度不太经看,尤其是哭泣的时候。不过在我心目中她还是所 有版本中最贴近伊丽莎白的形象的。达西也是如此,英俊,但是还是有缺陷(嘴唇稍薄, 鼻子稍短)随角度不同你会感觉到尚未英俊到想象中程度。 95版 人物形象遴选方面,总体而言不如80版,尤其是宾利小姐,既不美丽,也不优雅,很 难对伊丽莎白构成威胁,是最大的选角失败。选角不佳的还有韦翰先生,实在看不出怎么 能打动少女情怀。卡苔琳夫人就一老太太,角色演绎得不够精明厉害;简优雅不够;柯林 斯太矮,有时候言行中怀有幸灾乐祸的恶意(按照奥斯丁的趣旨,该书中除了韦翰,没有 坏人,只有可笑之人和理智之人)。还有伊丽莎白:奥斯丁认为伊丽莎白身材玲珑、头发 应该是金色的,经常穿嫩黄色的衣裙,佩戴朴素鲜亮的绿色首饰(奥斯丁在写给她姐姐的 信中提到这些),这些都没有表达出来,相比之下,80版本都做到了。 但是最值得称道的是,该版主要人物表演方面是非常到位的。可以说,演员的演绎掩 盖了外在形象的偏差。尤其是达西先生,如果说80版体现了其形,那么95版则神形兼具, 或者说,其神完全弥补了其形的不足(如果有不足的话)。只能说,达西演绎的成功使得 95版的《傲慢与偏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伊丽莎白的演绎也比较恰到好处,不过角色定 位尚嫌尖锐外露,温柔风趣不足,但是总体而言比较能迎合现代人的性格审美取向。这个 演员最大的优点是经看,套用达西的话来说,初看“还可以”,越看越可以,笑起来特别 生动美丽,这也是非常难得的。主角之间的眼神交流、信息传递到位,爱情发展得层层递 进又不动声色,令人信服且沉醉,符合18、19世纪含蓄、理性的爱情观。 片子中室内场景宏伟、风景优美、连群众演员的举止眼神都比较注重,服装道具出色 ,整部片子的精良程度几乎可以媲美电影。改编功力深厚,达到了书本到电视剧的完美过 渡。但是其结尾却是缺陷,达西求婚成功后与伊丽莎白的交流以及其前后情节的跌宕起伏 完全删除,而教堂结婚、牧师作着总结性发言,落俗且画蛇添足。 2005版 这个版本比较特别。 与很多观众有同感,演员遴选方面比较失败,外表造型不佳。前几个版本体现的整体 优雅感觉至此一并被摒弃。 根据书中记载,班内特家年收入2000英镑,这是啥标准,要知道,在晚几十年后的《 简爱》书中,一个家庭教师(类似于当今小白领)的年收入是30英镑(按照现在小白领年 收入3万元计算,班家每年的收入至少约为200万元);在其更晚的《福尔摩斯》时代,年 收入700英镑就是一个很体面的乡绅家庭。按照英国历史、小说学家评论,班内特家属于 绅士阶级,有祖产、庄园、马车,有管家、男佣、马夫、厨子和不少女仆,应该是上流社 会中的下层,属于封建统治阶级,而绝非新兴中产阶级,只是上流社会也有上下之分、穷 富之别,类似达西之流已经是寥寥可数、富可敌国的上流中、上层,而班家的财产又由他 人继承,女儿无法拥有,才导致班内特夫妇一心要嫁女儿,也才导致了男女主角相对地位 的不平等。但正是因为主要阶级地位的对等,伊丽莎白才会说他俩的结合是“旗鼓相当” ,这点连卡苔琳夫人也没有否认。 但是2005版的电影中,班家看起来绝对称不上“上流”,言谈举止也很难用“高尚” 形容,一家人整体印象给人比较“野”,班内特先生由一个老呆在书房里自得其乐、脾气 略怪的世家乡绅转型为好脾气的开明富农。 谈谈主要缺陷吧:一是感觉塑造了一个最失败的宾利先生,其形象如同刚出校门、没 看到过女生的男孩。二是伊丽莎白的形象问题,电影里伊丽莎白非常有个性,敢爱敢恨, 富有激情,身材特瘦(这种身材在现在比较时髦),但无论其个性还是外表似乎都不太符 合奥斯丁的审美情趣。而且,电影没有表现其丰富的内涵,经常傻笑,倒象个老是看爱情 口袋书、情窦初开的傻妞,尤其值得商榷的是初到彭伯里时的那个傻笑,除了显得有点粗 俗之外,几乎还让人怀疑其人格的势利,搞不懂这种表演还能入选奥斯卡女主角候选名单 。达西没有了书里面刻意描写的傲慢和高高在上的外在感觉,不太象上流阶层,最多是一 个有教养的普通绅士,而且是个对某美貌少女毫无理由就一见钟情的怀春男孩,沉稳不足 ,纯真有余。在这种情况下,两人之间的唇枪舌剑也略显幼稚。 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这个电影不能说是失败,只能说融入了很多导演、制片、 编剧的个人感觉,表现得有些“另类”,诠释得有些“古怪”,不能为部分观众接受。 首先,其服装、道具、人物外貌的粗陋感觉是特意造成的,因为80、95版本珠玉在前 ,要借鉴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第二,电影开头跳舞的场面可谓壮观,人头济济,简直让人惊心动魄,简和伊丽莎白 想在这芸芸众生中突显并为人所爱,实在是太难,太难了。这部电影的很多处理的确给人 以不确定感和飘忽感。 第三,音乐很美,尤其是达西和伊丽莎白独舞的那一段音乐,闪烁着古怪、孤独、 特异、捉摸不定的气息,实在是非常特别。总之,音乐部分相当精彩。 第四,部分细节处理很动人,尤其是当男女主角在彭伯里相遇,与乔治安娜 谈论伊丽莎白弹钢琴是否相当好时,达西言语间有一个停顿,似乎看着伊丽莎白说话心动 而入神,都忘了该说啥了,又马上自觉失态,那种眼神演绎是比较到位的。 第五,画面具有特别的质感,不过给人感觉更像呼啸山庄里面的风景,比较荒凉孤独 悲伤,即使那闪烁的阳光也让人感到清晨的清冷。
傲慢与偏见论文范本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傲慢与偏见论文,仅供参考。
【摘要】 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关键词】 奥斯丁;文学;婚姻
简奥斯丁,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收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都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就形成了她作品中的嘲讽的基调。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艾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小说中充满了各式人物,男人和女人,老人和青年――其中一些是孩子,但为数不多――令读者难忘而栩栩如生,就像他/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简奥斯丁没有走出强加给自己的有限空间。她没有写豪门望族的故事――尽管她对北汉普街角的贵族家庭有所了解。通过描写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力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十九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十八世纪优秀现实主义传统,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其中,《傲慢与偏见》实属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被毛姆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它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共计描述了四起姻缘,成为作者最富于喜剧色彩,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
奥斯丁明确划定了婚姻的“好坏”标准,不幸的婚姻大致有两种:一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二像莉迪亚和威科姆那样,纯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础上。与她们相反,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他们的婚事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这是真正的美满姻缘。尤其是伊丽莎白,她对达西先拒绝后接受,充分说明:“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
其次,恋爱婚姻既然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严肃谨慎,切不可让表面现象蒙住眼睛。伊丽莎白因为受到达西的怠慢,便对他产生了偏见,而当“风度翩翩”的威科姆向她献殷勤时,她便对他萌发了好感,直至听信他的无耻谰言,进一步加深了她对达西的偏见和憎恶,后来她自责说,之所以会做出这种蠢事,完全是虚荣心在作祟。事实证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又比无知更可怕。
另外,婚姻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莉迪亚的私奔引起了全家人乃至所有亲友的惊恐,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件丑事假若酿成了丑闻,不但会害得莉迪亚身败名裂,还会连累亲友们,特别是她的借个姐姐,将因此而很难找到体面地归宿。后来因为达西挽救,莉迪亚才没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与此相反,伊丽莎白和简圆满出嫁之后,自然给另外两个妹妹带来了希望和机会。作者这是告诉我们:人们考虑婚姻大事,不能光顾自己,还要对亲友负责,对社会负责。虽然现在是思想解放的社会,但是在中国,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婚姻幸福与否,这些还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英国学者H沃尔波尔:“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奥斯丁凭借理智来领会世界,创作了一部描述世态人情的喜剧作品。书中有两个滑稽人物,贝内特太太是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因为嫁女心切,完全生活在一厢情愿的幻觉中,每遇到一个“有钱单身汉”就将其视为自己某位女儿的“合法财产”。而柯林斯牧师是个集自负和谦卑于一身的蠢汉,他一方面对贵族德布尔夫人自卑自贱,另一方面又对他人自命不凡,经常生活在妄自尊大的幻觉中。奥斯丁的讽刺艺术,不仅表现在某些人物的喜剧性格上,也不仅表现在众多情节的喜剧性处理上,而且还融汇在整个故事的反讽构思中,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嘲讽。
对话,是文学创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资料和基本手段。奥斯丁在创作人物对话时,一方面注意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于利用说话人、听话人、读者在动机和理解上的差异,制造多层次语调,致使她的对话具有既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又含义丰富、耐人寻味两大特色。例如:达西趁宾利小姐弹起一只苏格兰小曲时,邀请伊丽莎白跳舞:“贝内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曲里尔舞?”打死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傲慢,但是他主观上还是想讨好伊丽莎白,可是伊丽莎白听起来却不以为然。她认为里尔舞是一种乡土舞,达西邀请她跳这种舞,是想蔑视她的“低级趣味”,于是正颜厉色的回道:“我压根儿不想跳里尔舞--现在,你是好样的就蔑视我吧。”达西回答:“实在不敢。”这句话可能做出多层解释:伊丽莎白仅仅看作对方是在献殷勤,宾利小姐可能理解成想结“良缘”的表示,而读者可能会发现,达西心里可能在想,“这位迷人的小姐着实厉害,我这次只能认输,以后可得谨慎从事。”类似这些微妙的对话,让人回味无穷。
总而言之,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运用最精湛的语言,展现了她对人性的最透彻的理解,四处洋溢着机智幽默,令人感到光彩夺目,情趣盎然。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