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论文

病 暴露 非暴露 暴露 27 3对 非暴露29 4再c➗b就能得or了

刚在那个什么 创新医学网 上看见过 医学论文 写作辅导的文章 这个知道是不是 你要的答案 统计资料的显著性检验(significant test)方法的选择是医学论文中常常遇见的问题,退稿原因中常有显著性检验方法选择不当。如t检验、u检验、χ2检验等,虽然各有其应用范围和要求,但也其共同之处。作者可根据统计资料的类型,选择一种或几种检验方法。但当作者在获得一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资料时,选择何种显著性检验,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不同的资料类型其统计指标、统计检验的方法是不同的,见表1。 医学生物研究中,许多指标都是服从正态分布(u分布)的,而随着样本含量加大或自由度增大,t分布、χ2分布、F分布都趋向于正态分布见图1、图2。 在《中华创伤杂志》第12卷1~6期和增刊中文章所涉及的统计方法(表2),表明了正态分布的广泛性、常见性。 故当作者获得数据资料后,首先应进行正态性检眩�范ㄊ欠为标准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或不属于正态分布。笔者首先推荐概率单位法。 当统计资料属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时,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的选裕�诜合其应用条件下,一般可按表3进行选择。 显著性检验应用时的主要注意事项:(1)率值或均值在进行显著性检验前,应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可比性。(2)检验结果接近显著性界限时:要多方面考虑,是否确实不存在差异;或是观察例数不够,而需加大样本例剩换是检验公式运用不当,可用其他检验印证。(3)多个样本比例数的χ2检验,差异显著性,只能说明多组比例数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而不能确定哪个比例数不同,要进一步进行显著性检验才能了解两个样本比例数是否构成相同。表1 一般情况下不同资料的统计指标与检验方法的关系资料类型 统计指标 统计检验方法 计量资料 均数、标准差 t检验、F检验等 计数资料 率、构成比 χ2检验等 半定量资料 率、构成比 秩和检验、Ridit分析表2 《中华创伤杂志》第12卷1~6期、 增刊显著性检验方法使用频数检验方法 应用次数 检验方法 应用次数 t检验 27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 5 χ2检验 16 拟合线性回归 1 F检验 24 相关分析 6 Q检验 2 非参数统计 4 u检验 1 未注明方法 6表3 常用显著性检验方法的选择统计资料比较类型 显著性检验 小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相比较 t检验 小样本均数相比较 t检验、F检验 两个或多个大样本均数与 总体均数相比较 u检验、t检验 大样本均数相比较 u检验、t检验 配对计量资料 配对t检验 两个率的比较 u检验、χ2检验 多个样本率的的比较 χ2检验 配对计数资料两种属性的 相关分析及其差别的比较 χ2检验

健康管理师考试知识点之流行病学 病例对照研究

这是配对设计病例对照研究OR=C/B成组设计病例对照OR=ad/bc(*^__^*) 嘻嘻……

病例对照研究论文题目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脸面,对于论文来说自然也不例外。采用千篇一律的大众化论文标题很有可能让你的论文蒙尘。但是采用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论文标题,则意味着你的论文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将论文标题保持科研的严谨性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它的趣味性,科研固然应当严谨以待,但严谨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的乏味。寻求Elsevier爱思唯尔等优秀第三方学术网站的帮助,拥有深厚文字功底和科研严谨观念的专业人士所提出的标题,对你的论文大有裨益。

如何取一个好的论文标题?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四年的大学生活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却好像已经渐行渐远。对于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同学们来说,毕业论文是眼下首当其冲的要紧事。那么,作为毕业论文的点睛之笔,一个好的论文标题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如果一篇学术论文的标题繁冗复杂,不知所云,即使正文部分再吸引人,也不能够称得上是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作为过来人,小编也在论文标题上在栽过许多的跟头,一次又一次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的标题总是被老师连番打回,这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论文写作的效率。接下来的时间,小编就为各位同学们隆重介绍一下,取一个论文标题的几个要点。1.切忌假大空。这也是同学们在论文标题选取的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毕业论文主要是对某个专业的特定领域所展开的细致研究,如果同学们选取的范围非常广泛,那么就很难对研究的领域展开详细的分析。2.加上副标题。如果一个主标题不能完整的代表所有文章的观点,就可以加上副标题,对主标题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一般来说,本科毕业论文通常是以具体的主体做研究对象,也有利于同学们的理解。3.长短合适。标题太短,则难以详细表达正文的确切意思。标题太长,则令人丧失阅读的耐心。因此,标题的字数一般控制在20-35字左右,这样既可以完整的表达正文的内容,又不显冗长。4.多取几个标题。如果同学们在选取标题的过程中,摇摆不定。那么就可以一一将其罗列出来,然后根据自己正文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取舍。其实,本科论文的科研水并不高。各大高校对本科论文的要求也算不上苛刻。只要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提示下,端正自己对于论文的态度,付出一定的时间与耐心,顺利通过论文查重也就不在话下。另外,屏幕前的同学们如果对论文标题的取法还有更多的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哟!也许你不经意的一个观点,就可以帮到千万人!

一般来说,读者总是以标题作为第一印象来判断和决定是否阅读论文。一个好的标题,往往可以争取较大的读者群,进而使论文体现本身应有的价值。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个好的标题呢?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掌握论文的宗旨如标题“抗癌药新进展”一看就知文章是一篇综述,作者的意图是介绍国内外研究抗癌药物的新方法、新成果,以便推广应用。 广大临床、药理、药学工作者以及肿瘤患者,一看标题,阅读全文的兴趣豁然而生。如将标题改为“几种抗癌药物介绍”,宗旨不清、意图隐涩,大家会认为是一则商业广告,不要说患者,就连专业工作者也不想阅读。如何才能反映论文的宗旨,即如何使论文切题,不妨可选择下列办法:文先于题,在已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先写成论文,然后再根据论文的主笔来拟定标题。或先定标题,作论文,并可设想几个不同的标题,再根据论文的内容相互比较,择其中贴切、醒目者用之。一般说来,前者常用于撰写回顾性分析、临床总结、病例报告等类论文,后者常用于撰写前瞻性研究、调查报告、综述讲座等类论文。反映科技设计三要素医学论文,尤其是科研性强、学术价值高的论文,必不可少“研究对象、处理因素、观察指标”三要素。一个好的标题也必须反映这三个要素,才会对全文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如标题“核黄素对冠心病血小板聚集和心功能的影响”,其中三要素一目了然,且研究对象(冠心病)采取的处理因素(应用核黄素)比较新颖独特。尽管此文属于基础研究文章,但临床工作者也不会贸然放手,如标题改为“横黄素在冠心病中应用”,即使有研究对象和处理因素,但缺少观察指标因素,就显得吞吐不全、科学性不足。尽管此文是一篇好文章,但读者看了标题以后,感觉无多大意义。意惟其多,字惟其少论文的标题既要简短明确地反映论文的主题,还要与其他同类论文相区别,避免雷同,就必须坚持“意惟其多,字惟其少”的原则。有些作者往往喜欢使用:×××几个问题、若干问题、几点意见,……. 诸如此类标题不但笼统、空泛、不醒目和松散,更易与同类论文混淆雷同,是一种败笔的表现。标题的长短,究竟以多少字为宜呢?其标准是准确地反映文章的主题,多一字显得累赘,少一字而又残缺不全。既要惜墨如金,又要掷地有声,不可千篇一律地说多少字为好。如标题“缺锌对幼儿食欲的影响”,字少意全,简洁明了,一看就知作者的意图,且易于记忆与引证。又如标题“奥曲肽和垂体后叶素分别联用酚妥拉明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对比研究”,字多不繁,少一字就表达不清,读者读完后印象深刻。万一标题过长,有一大串限定语,若删掉一些字,内容表达不清,此时可考虑加用副标题;但副标题少用为好,非用不可时才用。小编推荐:教你医学论文的一般写作格式科技论文标题除了最基本要求——语句通顺以外,还要特别注重准确用词、恰当语法、语言习惯和合适词序等。如标题“食道癌的自然环境因素规律探讨”,咋看语句通顺,但从中文表达知识来讲,存在许多不妥。从语序上可以理解为食道癌产生的自然环境因素;显然,这是逻辑概念错误。自然环境因素是食道癌的行为主体,是食道癌的因”,食道癌为其“果”,只有在题前加上“引起”二字,逻辑概念方准确。自然环境因素很多,涉及范围广,作者不可能每一项都加以调查研究;实际上该文是观察研究居住环境与寒冷气候等自然因素,倒不如将标题中“自然环境因素”改为“气候与居住环境因素”更为贴切。科技工作者探索规律、阐明机制、设计模型,确实属于工作目的,无可非议;倘若从几十例,甚至十几例所处自然环境因素就上升到“规律”或“机制”,就似乎显得夸大,标题不但没有余地可究,更觉得作者不够谦逊;不如将“规律探讨”删掉,改为“调查”或“观察”为好。现在,医学上习惯讲“食管癌”,不讲“食道癌”,如同将“发热”讲为“发烧”一样,不规范不严谨。诸类毛病,若在商品广告中出现,不足为怪,可在医学论文标题中出现则是不可取的,应特别注意。严格对照主题词检查众所周知,计算机检索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信息传播最快捷、最有效的媒介手段之一。医学论文浩如海洋,在短时间内,要查阅想了解的文献,只有通过计算机检索技术方可达到,其中掌握主题词索引检索首当前冲。各学科都有主题词词表,标题命好以后,必须拿主题词来检查对照,检验是否符合要求。如果标题未把作索引时可能用到的字(词)包含进去,甚而一个都没有,那么这个命题是失败的;相反,验证则是成功的。如标题“猪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与血流动力学监测”,其中“肝移植、麻醉、血流动力学、猪”均可在主题词表中查到,可作为主题词标引,验证后说明此标题是好的。

高血脂病例对照研究论文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familial dy *** etalipoproteinemia,FD)又名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由Gofman于1954年最早描述此症。由于当时发现此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多发性肌腱处皮肤黄色瘤和手掌面线条样黄色瘤,因而曾称之为结节性黄色瘤。1967年Fredrickson提出,此症有家族聚集性,并将此症分类命名为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此类病人的血浆脂蛋白经超速离心方法分离后,并进行琼脂糖电泳,发现其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电泳时常移至β位置,而不是正常的前β位置,因而称之这种VLDL为βVLDL。对这些βVLDL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其胆固醇的含量非常丰富。由于βVLDL是Ⅲ型高脂蛋血症的突出表现,且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所以称之为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FD)还曾有其他一些名称,如“宽β病”(broadbeta disease)和“残粒移去障碍病”(remnant removal disease)等。多年来,一直认为富含胆固醇的βV1LDL是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

所以,Apo E基因分析对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凡有Apo E基因异常并存在βVLDL者,即可诊断Ⅲ型高脂蛋白血症(FD);若同时伴有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则称之为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男性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出现在50岁左右,周围血管病变很常见。冠心病发病率也增加;女性绝经期后期出现周围血管病变及冠心病较非本病患者为速。

目前对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尚无特效的预防办法,要加强防治人员对本病的认识,了解本病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患有此病的患者要主动接受低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治疗。及时选用适宜的降血脂药物坚持治疗。患者要定期检测个人的血脂,使之维持在正常水平。积极预防并发症。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familial dy *** etalipoproteinemia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broadbeta disease;remnant removal disease;残粒移去障碍病;家族性3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血β脂蛋白异常症;宽β病;宽β脂蛋白病

心血管内科 > 高脂血症

E78.8

1973年Havel等首先发现这类病人血浆中有一种富含精氯酸的载脂蛋白(现称为载脂蛋白E,Apo E),且其浓度很高。近20年来有关Apo E与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关系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Apo E基因变异是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发病的必备条件之一。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儿童和青少年期罕见,至今仅有少数个案病例报告。男性患者较女性多见,而且男性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较女性提前。女性通常在绝经期后才发病。

目前认为,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是由多因素异常所致。除存在Apo E的异常变异外,常需合并其他的遗传或环境因素的异常。由于Apo E的异常,造成含有Apo E的脂蛋白(CM、VLDL和IDL)代谢障碍,而其他的遗传或环境因素则可能引起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合成增加。两者同时存在,则产生明显的高脂蛋白血症。

富含三酰甘油的小肠性脂蛋白(乳糜微粒)残粒和肝性脂蛋白(VLDL)残粒主要是通过受体介导的过程从循环血液中被清除。在这个过程中,Apo E起著关键的作用。当Apo E发生变异时如Apo E2,就不能与肝脏脂蛋白受体进行正常结合,因而引起患者体内的含Apo E的脂蛋白残粒聚积。Havel等首先观察到,将从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患者体内分离出来的Apo E2与磷脂形成复合物,这种复合物被LDL受体摄取的速率明显减慢,提示Apo E2被LDL受体识别存在缺陷。Wersgraber等进一步研究证实,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患者的ApoE2与LDL受体的亲和力仅有正常Apo E3的1%~2%。同时,Gregg等也发现,Apo E2无论是在正常人或是在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病人体内,其清除速率都明显延缓,提示这种代谢障碍是由于配体的缺陷而不是因受体的缺陷所致。

由于Apo E的变异,凡含有Apo E的脂蛋白在体内的代谢都可能发生障碍。人体内的乳糜微粒、VLDL和IDL都富含有Apo E,所以这些种类的脂蛋白在体内代谢均可发生紊乱,因而引起血浆中乳糜微粒、VLDL和IDL浓度升高。然而,对于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患者的低LDL浓度(即较正常人群低)现象似乎不好解释。或许会有人认为,由于Apo E2与LDL受体结合缺陷,引起VLDL颗粒清除减少,这可能使VLDL转化为LDL的比例增加。所以,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浆LDL浓度有可能因其生成增加而升高。然而,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浆LDL浓度不但没有升高,反而明显低下。对于这一现象有两种可能的解释。其一是,由于肝脏LDL受体摄取乳糜微粒和VLDL残粒障碍,使肝细胞内的胆固醇含量减少,游离胆固醇的含量亦下降,因而反馈性引起细胞膜表面的LDL受体上调(即LDL受体数目和活性增加),肝脏摄取LDL的能力增加,继而使血浆中LDL浓度降低。另一种解释是,由于体内LDL的生成减少所致。已知体内的LDL是由肝脏合成的VLDL经脂解后生成的IDL转化而来,这一过程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Apo E可能是影响这一转化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有实验表明,Apo E参与正常的VLDL脂解过程。虽然,目前有关IDL转化成为LDL的过程尚不甚清楚,但是有资料表明Apo E变异会使这种转化受到明显的影响。有人发现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患者的肝源性βVLDL,在正常Apo E3的作用下能转化为LDL,而Apo E2则无这种作用。此外,临床上观察到β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浆LDL水平低下伴随有IDL水平显著升高,也支持这种解释。

在北美和欧洲人群中,大约1%为Apo E2携带者。但是,实际上绝大多数Apo E2携带者并不表现为高脂蛋白血症,仅2%的Apo E2携带者发生明显的高脂蛋白血症。这样,估计人群中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发生率为1/50万。所以Apo E2携带者血浆中均存在一定数量的βVLDL。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在儿童和青少年期是罕见的,至今仅有少数个案病例报告。男性患者较女性多见,而且男性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较女性提前。女性通常在绝经期后才发病。同时存在糖尿病或甲状腺功能减低也可使本病发病年龄提前。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患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的病人常出现多种皮肤黄色瘤。由于某些黄色瘤并不出现在其他类型的高脂蛋白血症,所以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其中最具有特征的是掌纹条状黄色瘤(xanthoma striata palmaris),即在手掌面皱褶处出现黄色的脂质沉着。未经治疗的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患者约一半可见到这种黄色瘤。此外,还可见到其他类型的黄色瘤,例如,结节状或结节疹状黄色瘤。结节状黄色瘤常位于肘、膝和指关节处,不过这种黄色瘤并非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所特有。黄斑瘤和肌腱黄色瘤有时也可见到,但肌腱黄色瘤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时更为多见。

早发性或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见于1/3~1/2的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在下肢周围血管与发生在冠状动脉一样常见。这种情况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时血管受累的部位有明显的不同,后者的下肢血管受累明显少见。为什么在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时易合并下肢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在胆固醇喂饲动物模型中观察到,血浆中βVLDL浓度显著升高时,合并的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多见。提示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患者易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可能与其血浆βVLDL浓度显著升高有关。

在一组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病人数量较大的观察中,43%的病人合并有周围血管病变,约1/3的患者有确立性冠心病。男性患者血管受累出现症状时的年龄(平均为40岁)较女性患者的年龄(平均为50岁)早。一般认为,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患者若血浆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是很高的。

新近有人对93例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病人进行颈外动脉、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的粥样硬化分析,以评价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频率及其相互关系,发现有颈外动脉粥样硬化者占13%,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占22%,而有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占27%,但3个部位同时有病变者并不多见。

某些系统疾病常与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伴随存在,并可能加重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近1/2的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患者有血浆尿酸水平升高,但多数患者并无症状,仅4%的患者在临床上发生痛风。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者合并糖耐量异常亦多见,然而发生糖尿病者则为数不多。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若与本症合并存在,会加重其血脂异常。相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则可减轻血脂异常甚至使高脂血症消失。

现将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总结于表1。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可出现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周围血管病变较冠状动脉硬化常见。此外早发冠心病的概率也较高(男性平均40岁,女性约为50岁);掌纹条状黄色瘤等并发症。

1.VLDL胆固醇/血浆三酰甘油比值:这一比值≥0.3(mg/mg)对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几乎有确诊意义;而比值≥0.28(mg/mg)提示可能为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

2.VLDL胆固醇/VLDL三酰甘油比值:该比值≥1.0(mmol/mmol)对诊断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很有价值。

3.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浓度均明显升高,血浆胆固醇浓度通常高于7.77mmol/L(300mg/dl),可高达26.0mmol/L。血浆三酰甘油浓度升高的程度(若以mg/dl为单位)与血浆胆固醇水平大体相当或更高。

4.血浆LDL减低,HDL正常或轻度降低。

5.血浆电泳中呈现β泳动率的βVLDL。

6.诊断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最可靠的生化标记是Apo E表型或Apo E基因型的测定。

目前在临床上尚没有诊断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的简便可靠的方法。不过有些特征可提示和支持本症的诊断。

1.无肝病存在的掌黄色瘤或结节性黄色瘤;但是并不是每例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者都可发现黄色瘤。手掌部位出现的黄色瘤几乎可确立本症的诊断,而其他类型的黄色瘤并非本症所特有,亦可见于其他类型的高脂蛋白血症。

2.血浆胆固醇浓度和三酰甘油浓度均明显升高且程度相当(例如,都接近400mg/dl)者,应想到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曾经认为,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浓度波动很大,但新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症患者的血脂浓度波动并无明显的特征性。

3.血浆中βVLDL被认为是诊断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的主要依据。血浆中的VLDL富含胆固醇酯(大于25%,正常为15%左右)即是βVLDL的特征之一。一般可通过测定两种比值来反映VLDL中含胆固醇酯量的程度:①VLDL胆固醇/血浆三酰甘油比值。这一比值≥0.3(mg/mg)对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几乎有确诊意义;而比值≥0.28(mg/mg)提示可能为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②VLDL胆固醇/VLDL三酰甘油比值。该比值≥1.0(mmol/mmol)对诊断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很有价值。

4.血浆进行琼脂糖电泳时,证实有宽β带存在,支持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的诊断,但并不十分可靠。如果能采用超速离心的方法,分离VLDL,将VLDL进行琼脂糖电泳,若VLDL移动至β位置,则对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的诊断价值更大。

5.诊断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最可靠的生化标记是Apo E表型或Apo E基因型的测定。

Apo E2与上述任何一个特征同时存在,即可确立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的诊断。Apo E的表型或基因型不会因其他因素而发生改变。

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等进行鉴别。详见表2。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患者对治疗反应通常较好。对于多数患者来说,通过饮食治疗或与纠正共存的代谢紊乱同时进行,则常可使血脂水平降至正常。所谓共存的代谢紊乱是指甲状腺功能减低、肥胖、没有控制的糖尿病和过量饮酒等。一般说来,治疗高脂血症首先是考虑饮食疗法,其基本方法是对超体重者限制热卡摄入,并减少食物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含量。对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患者的治疗也适应这一基本原则。

若6个月的饮食治疗不能使血脂浓度降低至正常,则应开始采用药物治疗。可选用的治疗药物有烟酸类、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Statin类)、纤维芳酸类和鱼油等。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男性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出现在50岁左右,周围血管病变很常见。冠心病发病率也增加;女性绝经期后期出现周围血管病变及冠心病较非本病患者为速。

1.目前对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尚无特效的预防办法,要加强防治人员对本病的认识,了解本病的危害和严重后果。

2.患有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的患者要主动接受低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治疗。及时选用适宜的降血脂药物坚持治疗。

3.患者要定期检测个人的血脂,使之维持在正常水平。

4.积极预防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的并发症。

甘油、磷脂、烟酸、辅酶A

乳糜微粒、烟酸

高血压疾病已成为危害当今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高血压的护理也越来越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血压护理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高血压;护理;健康 教育

我国高血压病人每年以300万例的速度增长,使许多人深受其害,但若做好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可以将其危害降至最低点。现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浅谈如下。

1 病人基本情况估计

1.1 护理病史 询问病人有无家族史,病前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工作性质及头痛、头晕程度等。致病因素,血压升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家族史:高血压与遗传有一定关系。(2)生活习惯及饮食:摄入过多钠盐,大量饮酒,喝咖啡,摄饱和脂肪酸过多等,肥胖和超体重,剧烈运动,便秘,吸烟均可致血压升高。(3)精神心理因素及职业:从事脑力劳动和紧张工作的人群发病率高,可能与精神紧张,不良的精神刺激, 文化 素养、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4)其他病史:高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也可能与气候条件、环境噪音等有关。

1.2 主要表现

1.2.1 缓进型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以缓进型多见。(1) 一期:常无症状或表现为头痛、头胀、心悸、乏力、耳鸣、失眠、四肢麻木等,体检时反有血压升高,临床无心脑、肾受损的表现,为原发性高血压第一期。(2) 二期:血压持续升高,并随着细小动脉硬化,逐渐出现心、脑、肾、眼底等靶器官损害,如有下列一项者:①左心室肥大;②眼底动脉变窄;③蛋白尿和/或血肌酐轻度升高,为原发性高血压第二期。(3) 三期:当心脑、肾重要器官损害发展至有下列一项者:①左心衰竭;②脑血管意外或高血压脑病;③肾功能衰竭;④眼底出血或渗血,视神经乳头水肿,为原发性高血压第三期。

1.2.2 急进型高血压 约占1%~5%,多见于年轻人,起病急剧,突然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心悸,气促,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16.9kPa,短期内出现心、脑、肾、眼底改变,发展迅速,病情严重,若不积极治疗,可死于肾功能衰竭或心力衰竭。

1.2.3 高血压急症 (1) 高血压脑病:指在高血压病程中脑小动脉持久严重痉挛,发生急性脑血流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产生严重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心动过缓、视力模糊、黑蒙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2)高血压危象: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周围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引起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多汗、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征象,收缩压可达33.8kPa,舒张压≥15.6kPa。

1.3 精神感情状况 高血压病人常具有情绪不稳定,个性脆弱,缺乏主见等性格缺陷,初发时心情紧张,希望药到病除,常会盲目用药,当症状加重无法正常工作、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时情绪焦虑,后期因心、脑、肾等脏器的病变而郁郁寡欢,丧失自信心。

2 护理体检

护士重点检查病人血压变化,了解有无合并心、脑、肾病变时产生的相应体征。3 辅助检查结果

(1)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蛋白尿、管型尿等,肾功能减退时尿比重降低,血中肌酐和尿素氮增高。(2)胸部X线检查,显示主动脉迂曲、扩张,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时可见左心室增大及肺淤血征象。(3)心电图心脏受累时示左心室肥厚、劳损及各种心律失常等改变。

4 治疗原则

使血压下降,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是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目的。

4.1 降压治疗及护理

4.1.1 非药物治疗的护理 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均应进行非药物治疗,从而去除使血压升高的各种因素,包括:(1)饮食护理,宜适当控制总热量,多食含维生素和蛋白质食物。避免高胆固醇、含饱和脂肪酸及含钠高的食物,限烟酒,不进食刺激性食物,增加摄入蔬菜、水果、高纤维素食物,减轻心脏负荷,防止水、钠潴留,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预防便秘,使血压降低;(2)减肥、控制体重。肥胖者血容量增加,内分泌失调,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应减少每天摄入热量,增加运动来控制血压;(3) 体育运动 。参加适当体育锻炼和劳动能解除精神紧张,调节生活,不同病人应量力而行,逐渐增加运动量;(4)其他。辅以心理训练、音乐治疗、松弛疗法等 措施 。

4.1.2 降压药物的应用及护理

4.1.2.1 常用降压药物 见表1(引自《内科护理学》)[1]。

表1 常用降压药物、分类、剂量、给药途径、副作用、适应证

分类 药物 常用剂量 给药途径 副作用 适应证

利尿剂 氢氯噻嗪 12.5~25mg/d 口服 低钠、低钾、低氯及高尿酸血症 适于早、中期

呋塞米 20~40mg 1~2次/d 口服、肌注、静注 同上

β-受体阻滞剂 阿替洛尔 50~200mg 1~2次/d 口服 抑制心肌收缩力、心动过缓,使支气管收缩 适于早期

钙离子拮抗剂 尼莫地平 40~60mg 2~3次/d 口服 头痛、头晕、面红、消化道不适、皮肤瘙痒 适于轻、中度

维拉帕米 40~80mg 1~3次/d 口服 心动过缓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卡托普利 12.5~25mg 3次/日渐增至100~150mg/d 口服 头昏、乏力、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等,肾功受损慎用 适于各期

血管扩张剂 硝普甘油 10~30μg/min 静滴 头痛、头胀、面红 适于高血压急症

硝普钠 20~100μg/min 静滴 长期大剂量用有硫氰酸盐中毒反应 适于高血压急症

利血平 0.125~0.25mg 1~3次/d 口服、肌注静注 鼻塞、胃酸增多、嗜睡、乏力、精神抑郁 目前少用

4.1.2.2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和预防 药物使用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遵医嘱调整剂量,不可自行增减或突然撤换药物,多数病人需长期服用维持量;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尤其对老年病人;某些降压药物有体位性低血压反应,应指导病人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预防便秘;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当出现头昏、眼花、恶心、眩晕时,应立即躺平,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

4.2 防止并发症及护理

4.2.1 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 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脑血管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2]。指导病人摄取治疗饮食,避免情绪紧张,按医嘱服药,适当活动等,以有效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发生。并注意对并发症征象的观察,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如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痰,突然胸骨后疼痛发作等心脏受损的表现;观察头痛性质、精神状态、视力,语言能力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表现,观察尿量变化、昼夜尿量比例,有无水肿以及肾功能检查结果,以便及早发现肾功能衰竭。

4.2.2 高血压急症的护理 (1)置病人半卧位: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和不必要活动,安定情绪,必要时按医嘱用镇静剂。(2)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病人自吐能力减低,应用吸引器吸出。(3)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迅速按医嘱选用降压药,一般首选硝普钠,应避光静脉滴注,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注意降压不宜过低以免造成脑供血不足和肾血流量下降,如出现出汗、不安、头痛、心悸。胸骨后疼痛等血管过度扩张现象,应立即停止滴注;也可选用硝酸甘油、硝苯地平舌下含服,制止抽搐用地西泮肌注或静注;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用呋塞米或甘露醇快速静滴。(4)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神志、瞳孔、尿量。静滴降压药过程中每5~10min测血压1次,如发现异常变化,随时与医师联系。(5)提供保护性护理,病人意识不清时,应加床栏,防止坠床;当发生抽搐时用牙垫置于上、下磨牙间防止唇舌咬伤。

5 健康教育

(1) 劳逸结合: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根据血压情况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当血压增高时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免运动使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平时可制定一个有计划的适度运动量,如每天早晨散步,打 太极拳 、养花侍草或读书看报、写字作画,从事有兴趣的娱乐活动,以放松身心,减少压力,使身心得到良好休息。(2)适应治疗饮食,坚持低盐、低胆固醇饮食,宜食清淡、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合理饮食,对高血压防治起重要作用。(3) 指导病人坚持服药治疗,帮助病人建立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必须按时遵医嘱服药,不可根据自己感觉随意增减或停服降压药物,只有持之以恒坚持治疗才能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提醒病人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学会自我观察及护理。(4) 避免各种诱发因素,情绪激动,紧张、心身过劳,精神创伤等可使颅内压增高,病变血管易于破裂而发生脑出血,应使病人懂得自我控制情绪的重要性;严寒刺激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冬天外出严加保暖,室温不宜太低;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咳嗽等,环境宜安静恬适,避免噪音刺激和引起精神高度兴奋的活动。(5) 定期随访血压,病情变化时立即就医。

【参考文献】

1 张审恭.内科护理学, 第3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

2 刘俊,董天宏. 中华中西医杂志,2010,11(1):11.

【摘要】目的 探讨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 方法 对400例患者进行饮食、运动、心理、应用药物的护理和对其进行健康宣教。结果 患者血压控制良好。结论 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或延迟高血压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高血压病 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并发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的治疗知识,对减少和避免患者重要脏器的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共收治高血压患者400例,通过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400例,其中男281例,女119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41岁;合并脑梗塞64例,脑出血8例,冠心病93例,肾衰10例。经过积极治疗与精心的护理,患者血压控制良好。

2 详问病史

对高血压病人,全面收集病史极为重要,应包括:家族史: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或肾脏病的家族史;病程:患高血压的时间、血压水平,是否接受过抗高血压治疗及其疗效和副作用;症状及既往史:目前及既往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痉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性功能异常和肾脏疾病等的症状或病史及其治疗情况,有无提示继发性高血压的情况;生活方式:仔细了解膳食中的脂肪、盐、酒摄量、吸烟支数、体力活动量;询问成年后体重增加情况;药物致高血压:详细询问曾否服用可能升高血压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甘草等;心理社会因素:详细了解可能影响高血压病程及疗效的个人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情况,工作环境及文化程度。

3 护理体会

3.1一般护理 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尤其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如骑自行车、跑步、做 体操 及打太极拳等,但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的剧烈活动,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严重高血压患者应卧床休息,高血压危象者则应绝对卧床,并需住院治疗观察。

3.2饮食护理 饮食应选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的饮食,限制动物脂肪、内脏、鱼子等食物,补充适量蛋白质。戒烟、控制饮酒,保证足够钾、钙、镁等人体必须微量元素的摄入。富含钾的食物进入人体可以对抗纳所引起的升压和血管损伤作用。足量的钙、镁对治疗高血压有益。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预防便秘,因排便用力可使血压上升,甚至造成血管破裂。肥胖者应控制体重,减少每日总热量。 3.3用药护理 用药注意事项:降压药物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遵医嘱调整剂量,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药物,多数病人需长期服用维持量。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服药后如有晕厥、恶心、乏力应立即平卧,并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脑部血流量。老年病人,服药后不要站立太久,因长时间站立会使腿部血管扩张,血液淤积于下肢,脑部血流量减少,导致晕厥。用药期间指导病人起床不宜太快,动作不宜过猛,防止头晕加重;外出活动应有人陪伴,以防晕倒引起意外。

3.4心理护理

(1)心理疏导。患者多表现有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本病密切相关。因此,对待患者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根据患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让患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帮助患者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对人对事有一颗宽容心的人。

(2)减轻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长期的抑郁或情绪激动,急剧而强烈的精神创伤可使交感-肾上腺素活性增加,血压升高,因此,应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减轻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等不良刺激,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了解老年患者的性格特征及有关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心理疏导,教会患者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对于易激动的老年患者做好家属工作,减少不良刺激,保证患者有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

(3)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如:缓慢呼吸、音乐治疗等。综上所述,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护士必须了解高血压新的诊断标准及降压目标,指导病人合理用药,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加强心理护理,从而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

3.5非药物疗法及药浴 饮食对高血压病人非常重要,常食有降压作用的食品,如芹菜、大蒜、萝卜、生花生米、罗布麻叶、菊花茶、粗粮等。我们多年用的中药药浴泡脚,亦有较好的降压作用。方法是将中药饮片,赤芍、当归、肉挂、薄荷、干姜、桃仁、红花、夏枯草等用砂布包好,温开水冲泡脚,每晚一次,半个月为一疗程。

方法: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手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药物依从性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过一段时期的护理,观察组的药物依从性和对医院护理的满意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优质护理干预的措施表示百分之百的满意,康复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结论:护理干预能够起到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药物的依从性、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稳定患者情绪等方面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的好发人群,老年人的发病有其特殊性。了解老年人的高血压发病及临床特点,对正确用药提高疗效与及时防治并发症至关重要。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现 报告 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在60-78岁,平均年龄为65.82±3.78岁,对照组36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在60-76岁,平均年龄为64.86±3.65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手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休息。无并发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要鼓励患者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有并发症的患者应根据病情适当休息。

2.1.2 饮食。宜进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尽量少进含胆固醇多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脂肪、奶油、鱼籽等;忌烟酒;体形肥胖者要适当控制热量,以减轻体重。

2.1.3 注意观察病情。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对血压持续增高的老年患者,每日应测血压3-4次,必要时分别测量站、坐、卧位血压,并认真做好记录,随时掌握血压的变化规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血压不稳定、急剧增高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神智改变、肢体发麻、剧烈头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处理。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清晨起床或夜间起床排尿时,要防止出现脑缺血状态,尤其是服用扩管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者更易出现脑缺血。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每次起床前动作宜缓慢,以防脑缺血的发生。

2.2 用药护理。老年人对药物比较敏感,用药后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要密切观察各类降压药物的反应,降压不应过猛过快或降得过低,以免出现各脏器供血不足或体位性低血压。

2.3 心理护理。高血压是慢性病,需要长期耐心的治疗,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治疗措施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常有焦虑、抑郁、易激动等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又可促使血压增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关心体贴患者,保持其生活稳定,情绪饱满,使血压尽量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

2.4 高血压危象的护理。任何类型的高血压疾病,由于某种原因使血压突然升高,病情急剧变化且危及病人生命时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是内科急症,应该及时抢救。

3 结果

经过一段时期的护理,观察组的药物依从性和对医院护理的满意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优质护理干预的措施表示百分之百的满意,康复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表1 两组患者药物依从性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4 讨论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须考虑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药物耐受性、不良反应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总危险。高血压病老年患者的治疗目的,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提高心脏排血量,保护肾功能,同时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及药物性低血压等危险,重视生存质量,强调非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主张联合用药,发挥不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减少单药剂量增加引起的不良反应,从而更好地应对老年患者因并发症带来的多种治疗矛盾 [4]。老年高血压患者经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选用降压药须注意与其他疾病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组资料显示,护理干预能够起到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药物的依从性、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稳定患者情绪等方面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1. 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2. 护理系本科毕业论文

3.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4. 护理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5. 电大护理学毕业论文

6. 本科护理论文范文精选

脑出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

脑出血会变植物人吗?会有哪些风险?脑出血会变植物人。不会有风险。关于胆固醇与脑出血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同的观点。一项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高胆固醇血症是脑出血的低风险,提示高胆固醇血症是脑出血的保护因素。染色不会增加脑内出血的风险。脑疾病如微动脉瘤或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血液解剖变异、血管炎和肿瘤。

脑出血,也称为脑内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大脑形成血肿。患有这种疾病的人通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基本的“三高”疾病。同时,情绪压力和兴奋等外部因素也会共同作用。如果健康人只是用力的话,脑内出血实际上是由于血液过多流入颅腔血管并侵入大脑而引起的出血。脑内出血可分为两类: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更为常见,大多数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

颅内出血在我国是一种高发疾病,研究表明,脑出血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脑出血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脑出血的发病率远低于脑梗死,但前者的死亡率远高于后者。脑出血更常见的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硬化。当大脑小动脉长期受高血压影响时,可能发生慢性损伤破裂;因此,如何稳定地控制血压是预防脑出血最重要的因素。

临床上,脑血管疾病在季节变化中尤其常见,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季节性变化和外部温度的变化可能影响人类神经内分泌的正常代谢、血液粘度的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和肾上腺素的增加。颅内出血是指大脑运动异常中非创伤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所有时间的20%-30%,急性同期死亡率为30%-40%。颅内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脑部疾病,如果发生,将对每个人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

病历对照研究论文

楼上的太强悍了!!!这分不给你给谁啊!我晕死

一、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与步骤

从本质上讲,循证医学是建立在以下5项相互联系的观念上的:①临床决策的根据是现有的最佳科学证据;②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决定了需要寻找的证据;③寻找最佳证据意味着采用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思维④寻找证据和对证据进行批判性评论得到的结论,只有在变成处理患者或作出医疗保健决策的行动时才有用;⑤对医生的医疗实践应该经常进行监督和评价,不断总结提高。循证医学实践就是医生结合临床经验与最好证据对患者进行处理的全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结合临床经验与最好证据对患者作出处理和效果评价5个步骤。但这些结构式的步骤并非对每个患者,对每天的医疗实践都是可行的。下面分别加以具体说明。

(一)确定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践循证医学的第一步,首先是提出问题。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传统理论知识和经验不易解决的问题,但又必须弄清楚,否则有碍于对患者的正确处理时,强调临床医生必须准确地来采集病史、查体及收集有关实验结果,占有可靠的一手资料,经过仔细分析论证后,方可准确地找出临床存在而需解决的疑难问题,如诊断、治疗方案选择、预防、预后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有利于患者诊治决策外,也有利于本人和本专业水平的提高。在实践中人们经常会发现某些需弄清的问题用传统理论知识和经验不易解决。例如:一些新检验项目在临床诊断评价中参差不齐。Ra0.TK检索了1995年前发表的中性粒细胞抗体诊断Wegener肉芽肿文献747篇,该试验的敏感性从3钱到9器,特异性从88%到100%。如此大的差异,岂不是问题?又如:对一位有乳腺癌家族史的绝经妇女,我们是否可以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如果采用,治疗的效果和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孰大孰小?这些都需要通过循证医学实践过程来加以解决,故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实施循证医学的关键,也是实践的第一步。

(二)检索相关文献,寻找可以回答上述问题的最佳证据

检索证据的前提是提出问题。虽然提出问题似乎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一过程可帮助检索者获得一个贴切的答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个理想的临床问题应包括下列4个要素:患者或人群、干预措施或暴露因素、结局与对比。检索有关医学文献可根据第一步提出的临床问题确定“关键词”,然后应用电子检索系统和期刊检索系统,检索相关文献,从这些文献中找出与拟弄清的临床问题关系密切的资料,再作分析评价使用。对于临床问题,我们还可以咨询上级医师、查询教科书、医学期刊及其相关电子出版物,现在刊登的文献资料多已经过严格的评价,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临床实用性,如美国内科医师学院杂志俱乐部认cPJc)、循证医学杂志、CoehraneLibrary,Bestevidenee,CliniealEvidenee,evidenee一basdeardiolg丫等。特ZIJ要强调的是电子计算机与intemet为查阅文献、获得分析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选择文献方法:文献资料选择应分三步进行:(1)初筛:根据题目和摘要,筛除明显不合格文献,对己肯定或不能肯定的文献查出全文。(2)阅读全文:对可能合格的文献,逐一阅读和分析,以确定是否合格。(3)与作者联系:如对文中提供的信息有疑问,还可与作者联系,获得有关信息以后再决定取舍。

2、采集文献证据基本途径。(1)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根据具体条件和情况采用人工或手式计算机检索,如通过Medline、网上医学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的Pudmed,网址为:~.neb1.nlm.nih.90〕(2)通过一类再版的新型杂志采集这类新型杂志检索了许多杂志,找出那些既同临床实践相关,又经过了严格质量评估的文章,同时又增加了有经验医师的相关评价,并冠以与临床相关的更醒目的标题。这类综合性的文摘、文章如ACP杂志俱乐部(美国大学医师学会主办,双月刊)每期检索50种针对患者的、既符合严格的科技方法学标准又同临床限学相关的有关临床诊断、预后、治疗、病因学、”理质量及卫生经济方面研究的文章。它们阐明了相关问题,如果是关于疗效的,研究中是否采用随机分配患者的治疗方案?如果是关于诊断的,是否独立运用盲法同金标准进行了比较?如果是有关预后的,患者在发病初期是否出现一致的症状?每一篇文章在杂志中占一页,据读者调查显示这些文章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实用性.又如英国的EBM杂志,运用了同样的方式,扩展到涉及外科、妇科、儿科、精神病学等更广的范围,已由英国医学出版公司于1995年出版发行。由Mcmaster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E服研究中心联合编辑的一种严格评价现有临床医学证据的教科书也已出版。(3)通过Coehrane协作网采集1993年在英国成立了Cochrane协作网,其目的是收集临床医学各专业和亚专业的全世界临床研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发表结果,为医疗实践和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践循证医学提供“证据”。该协作网通过出版计蒸机软盘、网络及其他各种方式提供信息.通过上述这些途径,临床医师便能简捷而有效地从经过统一标准评判过的大量临床专题中找出自己所关心问题的最佳证据,完成循证医学关健的第二步。

3、判断临床文献的科学性和可靠程度。循证医学将临床文献依据等科学性和可靠程度粗略分为四级水平(1)一级: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做的系统评价资料。若由多数中心联合统一规划R口研究就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大宗病例RCT汇总分析,包括有80%以上的随访率,设计上同质性,95%可信区限窄,分组病例数累计达到400例。(2)二级:单个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虽然临床研究已不属于RCT设计,但仍为队列研究(c。hrtstudy),即两组为对比治疗,诊断相同的、或对照组未有治疗和并非连续病例等。(3)三级:包括虽未使用随机对照试验但设计很好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无对照的系病列观察文献。(4)四级:为个人经验性意见,并无专家组讨论核定。总之以第一、二级小平文献依据可靠性最高,三级可靠性降低、四级由于受个人经验局限。相对可靠性最低。

(三)、评价所收集证据的真实性,作用大小和实用性对于查询到的文献资料,临床医师应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原则进行严格评价,而不能盲目相信。不同研究类型的文献资料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如治疗性研究的评价标准为:研究对象是否被随机分配入组、研究对象是否有失访、失访病例的处理是否恰当、是否采用盲法进行研究和测量结果、各组研究对象的基线情况是否可比,各组研究对象接受的其它措施是否一致等。英国已经研究成功了一种简便有效、可以很快学会的评价一篇临床论著的真实性和用途的方法,3个步骤称为关键性评判题目(criticallyapprai。edtopic,CAT),现介绍如下:

1、研究结果正确吗?(l)、研究对象是否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2)、进入实验的患者对结论都有意义吗?①随访完成情况?②不依从者仍在原来的组中被分析吗?(3)使用盲法了吗?(包括患者、医生、研究者)(4)实验开始时间可比吗?(5)除了有干预方法,对各组的处理相同吗?

2、研究结果是怎样?(1)疗效是多少?根据资料性质计算疗效小。(2)疗效的精确度是多少?参考P值大小或95%可信区间。3、这个结果对治疗我的患者有帮助吗?(1)结果可以用于我的患者吗?(2)所有重要的临床结局均被考虑了吗?(3)治疗收效与潜在的危险和费用的比较。在阅读文献的同时,即对上述各项内容回答是“是、否或不清楚”片进行有关疗效大小的`计算,进而综合评价这些证据的价值。

(四)将证据一与临床专业知识和病人的期望进行整合。由于主管的病人与临床资料中病例存在性别、年龄、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依从性、社会因素、文化背景、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差别。因此,真实可靠且具有临床价值的研究证据并不一定能直接应用于每一位医生主管的病人,医务人员必须结合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经验、病人的具体情况、病人的选择进行综合考虑,作相应的调整。这样,将经过严格评价的文献、从中获得的真实可靠并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最佳证据用于指导临床决策,服务于临床。反之,对于经严洛评价为无效甚至有害的治疗措施则否定;例如在检验医学,上世纪90年代,有36个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曾被淘汰。去年卫生部规定关于出凝血检查仪器测定出血时间、以凝血四项替代凝血时间测定,就是循证检验医学应用的一个很好实例。也说明对于那些尚难定论并有期望的实验室检查或诊治措施.,还需进一步提供研究信息,作出更好的发选择。

(五)评估循证医学实践后的效果和效率,便于改进提高。在应用最佳证据对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必定有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或教训。临床医生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从中获益,达到提高认识、增进学术水平和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事实上,任何临床处理都应该通过一定的监督机制进行随访,举是一种连续的证据累加过程,在实际情况中,医生应该考虑如何增加自己的知识来提高诊治技术,特别是如何利用大量的、高质量的、事先经过消化的信息来指导临床实践。通过实践,提高临床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这也是临床医生自身进行继续教育的方法与过程。

二、循证医学实践的主要内容

循证医学的应用广泛,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识别不确定的问题、并转换为临床问题

即在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文献等证据,来发现或识别一些不确定问题或领域并形成相关的、有针对性的、且容易解决的临床重要问题

(二)发现并评价证据

通过检索法寻找解决该临床问题所必需的各种证据。对收集的各种证据,利采种规定的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每一证据的主要意义。

(三)评价证据提出的有关建议或推论的临床

可应用性,并确定是否采用。不同证据所做出的各种临床建议或推论往往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为此都必须通过评估,以明确哪些可以采用,哪些不能采用。在综合分析各种证据的基础上,提出是否应用这些证据。

(四)评价应用的效果

利用一定的评价技术来评价应用效果。

(五)总结并存储报告

这是所有卫生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及时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将有用的知识技术存储并且传播,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循证医学实践的例证

循证医学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通过我国循证医学工作者的积极努力,近年已有快速发展。临床医生积极学习循证医学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下举几个例子说明。

1、在儿科临床判断小儿咳嗽时是否患了肺炎,应注意小儿的呼吸。2一12月婴儿如果呼吸次数超过50次/min,并有咳嗽可诊断为肺炎。经过跨国家、多中心、随机、双盲、大样本的研究后发现,它与应用听诊器,X线照片相比较,诊断正确率相等,己得到国际公认并在全球推广,这是循证医学在儿科界的一个伟大实践。

2、在内科心血管专业临床通过循证医学实践,获得了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aJAP)措施的证据后,将证据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医疗决策的制定,这对有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效益,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评价后的治疗措施认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阿斯匹林在UAP治疗中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可作为此类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常用剂量为75一325mg/d;抵克力得可作为阿斯匹林过敏或不耐受者的选择,肝素抗凝不应作为UAP治疗的常规手段,此外在抗心肌缺血治疗措施中,硝酸醋制剂、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能缓解症状、减少再发率等,但无证据证明此类药物在减少UAP远期心脏性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方面有肯定作用。早期介入治疗在减少uAP症状发作和入院时间确有益处,但对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并无影响,其远期效应尚不清楚,这些结果的应用,都解决了传统治疗中的相关的问题。

3.在检验科临床近年来,随着先进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国外先进仪器的引进,我国的医学检验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其中一个特点是,用很少的标本进行多项目检测成为了可能,给病人带来了方便,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但目前国内有许多医疗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开展检验项目大组合。不管病人什么病,一来看病,医生就做一个几十项的“大组合”检查,且这种“大包围”做法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大组合”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加重了病人的负担。一些对该种疾病来说并无太大价值的证据、甚至对诊断无关意义的检验被滥用,形成了非常实际而迫切需解决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过80年代检验项目用于临床诊断的“激增期”后,目前已进入“冷静期”,即从以往全面的、多项目的检验转向有针对性的、必须的项目检测。这是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要求对诊断试验重新评价,做到合理、正确的进行诊断试验,避免了滥用与误用。

总上所述,循证医学的出现使医学模式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发展,循证医学的实践是最关健的内容,决定了它的效果与质量。我们一定要掌握患者、医生和最佳临床证据三大要素,按照“五步曲”实践循证医学,才能制定最佳方案,卓有成效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病例对照研究确定样本量大小可以做SNP,也就是单核苷酸多态性。看到一篇论文是这样解释的:“在确定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时,根据多态性的定义(每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达到0.01X2),因此检测SNP所需的样本至少应为25人(50个等位基因),这样才能检测出频率不低于0.02的多态性位点”。更多关于病例对照研究怎么确定样本量大小,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