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I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the students can gai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based training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s... "Matthew effect" in the slip in the inverted "system" in the teaching of miraculous art class EQ train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the habit of British celebrities and their national spirit strengthen the necessity of mor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let the light of history shining child growth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penet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ports in the classroom as a teacher, please give more "exquisit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of moral educationBody language, like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The meaning of body language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in 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ng. Therefore, to use a foreign language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a language, we must understand the speaker's gestures, movements, behavior, etc.. In some cases, the body movements and the words are not consistent, verbal and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 is not the same as the expression of language.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even if the language is accurate, it will produce a misunderstanding. For different people, the same word or the same expression can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talk about a serious problem, the body language is not appropriate to use, can make the listener laugh; a sentence of no malicious words may make the other person unhappy or angry. On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body language has a similar plac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lace, which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body language in another language. Can be seen, the real master of the two languages in another language to speak, but also to change another body language, so as to achieve a better communication effect.Key words: non verbal communication; body language; cultureBecause only 30% of the dialogue is a language, the importanc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no longer emphasized. Whether we can be a true communicator, to a great extent, depends on our ability to use nonverbal techniques. However, this is not an easy job.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human body can produce more than 270000 gestures, but there is no rule, we can do is go with the flow. N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comes from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Body movement research, or body language, is called human action. Body potential behavior, including gestures, head movements, facial expressions, eye behavior, and other physical display, can be used for communication. People communicate in many different ways. Of cours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is through the language. In addition, it can be used as an independent body and an independent process. Language is obviously crucial to human beings, but it is not a stor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a study of the complement of each other. If the study should be helpful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A different body language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When you use a foreign language, the meaning of gestures and expressions is very important in foreign countries. Most body language, like spoken language, is not a biological one, but a learned behavior that is acquired by people and is a social experience after their birth. Therefore, body langu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ety and culture. Body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s.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same action in dealing with things you can have many unexpected results.1 gazeIt is universal, but usually we are not sure how we look at it. According to American customs, when two people talk to each other, they should look at each other. Otherwise, one may feel afraid, indifferent, not concentrated, not respected or guilty. Even in public speaking, the speaker will be looking at the audience. If he doesn't do that, the audience will feel they are not respected. When speaking, the audience should look at the speaker's eyes or face. If the speech is too long, the audience should say "yes" or "nod" to express them carefully. If you agree with the speaker's point of view, you can nod or smile. But if you do not agree with this view, you can shake your head or raise your eyebrows or show a problem.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stare at someone for a long time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although you are enjoying the beauty of others, but it also will offend others. When they travel to other countries, a lot of foreign visitors will feel angry if they are looking at them for a long time. They think the local people are not polite, but they do not know it is a body language, it only means that the locals are curious about them. However, the Chinese people,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ill try to avoid and communicate the object of attention. In other words, it's not polite to stare at each other.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culture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Eastern and western communication, but also try to take self deprecating look.2 smileNonverbal behavior, such as smiling and laughing, seems to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 in reality, they are often found not very common. Either laugh or smile, it usually shows the "friendly" "happy" "happy" or "happy" or "happy"". But sometimes our best intentions can lead to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浅谈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体验式学习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马太效应”在转差中的倒置应用“生导制”在教学中的奇效美术课中的情商培养数学教学要重视习惯培养英国名人与其民族精神加强初中德育的必要性让历史之光照耀孩子成长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实践初探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为人师者,请多些“讲究”网络道德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浅谈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策略情境教学促品德课堂教育细无声摘 要: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动作与所说的话不一致,口头说的与身势语表达的意思不一样。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身势语使用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能使对方不快或气愤。对身势语在不同国家的使用进行比较研究,在不同的国家里,身势语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差异的地方,这说明了解另一种语言中身势语的重要性。可见,真正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在换用另一种语言说话时也要换用另一种身势语,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身势语;文化 因为只有30%的沟通对话是语言,所以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不用再强调。我们是否能成为真正的沟通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适当使用非语言技巧的能力。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据估计,人体可以产生270000多个手势,但没有制定的规则,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非语言沟通源于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身体动作的研究,或肢体语言,被称为人体动作学。身势行为包括手势、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睛的行为,和其他物理显示器,可用于交流。人们用很多不同的方式交流。当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通过语言。此外,它可以被当作一个独立体的和一个独立完成的过程。语言显然对人类至关重要的,但它不是整个人类交流的故事。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的研究。如果加以研究应该有助于进一步理解。 一、在东方和西方国家不同的身体语言 当你使用一门外语,手势和表情的含义在国外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身体语言,就像口头语言,不是生物遗传的,而是从人们获得的一种习得行为,是他们出生之后的社会经验。因此,肢体语言对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身体语言文化是不同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样的动作在处理事情上可以有许多预想不到的结果。 1.目光注视 看的意义是普遍的,但通常我们不确定的是我们如何看。根据美国习俗,当两个人互相交谈,他们应该互相看看。否则,其中一个可能会感到害怕,冷漠,不集中,不尊重或有罪的。即使在公共演讲中,演讲者也会根据需要看着听众。如果他不这样做,观众会感到他们不受尊重。说话的时候,观众应该看说话者的眼睛或脸。如果讲话太长,观众应该说“嗯”或点头来表达他们在仔细听。如果你同意演讲者的观点,可以点头或微笑。但是如果你不同意这一观点,你可以摇头或抬起眉毛或显示问题。盯着某人太长时间是不适合在英语国家,虽然你是在欣赏别人的美,但它也会冒犯别人。当他们旅行到别的国家时,如果被长时间盯着看,很多外国游客会感到愤怒。他们认为当地人是不礼貌的,但是他们不知道它是一种身体语言,只意味着当地人对他们感到好奇。然而就中国人来说,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尽量避免和交际对象的目光注视。换句话说,直直盯着对方是很不礼貌的。由于东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就要求东方人和西方人交际时,也尽量采取自谦式的目光。 2.微笑 非语言行为,如微笑和大笑似乎会缩减跨文化交际的距离。但在现实中,他们常常发现不是很普遍。无论笑或微笑,它通常显示了“友好的”“令人愉快的”“满意”“快乐”或“愉快”。但有时我们最好的意图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这可以显示在以下情 况下: 日本学生:在上下学的路上,我收到了一个美国女孩微笑好几次了。最后我终于知道了她对我不感兴趣;它只意味着一种祝福给一个外国人。在日本如果有人对一个陌生人微笑,特别是对一个女孩,她可以假设他是一个不礼貌的人。 韩国学生:一个美国人,在我的国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他的推理是,韩国人不是很友好,因为他们很少或者根本不对外国人交谈。大多数韩国人花时间去与人友好,可我们从来不对陌生人说话或对陌生人微笑。 不同文化的人,一个微笑或大笑,却可能有非常不同的含义。在东亚国家,人们不容易展示情感。他们习惯于面对隐藏而不是揭示他们的感受。 3.手势语 手势组成是一个非语言沟通的主要形式。与使用的手语相比,是聋人交流复杂信息的一种方式,手势的功能就像视觉上的图像,它代表的是单一的意念。而往往这些手势极受文化限制,甚至造成尴尬的误解。例如,几乎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指的经验。你有没有注意到来自不同国家做出这个手势人们之间的差异吗?从小中国人被教导,用食指点是不礼貌的事情。这个概念是反映在语言。正如我们所知,中国的一些习语包含贬义。这与俄罗斯国家是相同――不是用手指去点东西。中国和俄罗斯人应该使用整个手掌。然而,英国或美国人用食指去指向别人,他们不认为这是一个粗鲁的手势。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可以提出是招手手势的人。在印度、西非和中美洲,这种手势意味着招手,因为如果我们叫一辆出租车或别人走向我们时。他们说再见,北美人右手的手掌向下,延长手指,手指上下移动。中国手势是不合适的,因为中国只有在招呼儿童或动物时才发出这种动作;有时这被很多外国人认为是进攻的姿态,所以它甚至可能引起麻烦。这里还有很多其他的身体行为,如美国人通常用大拇指及食指环绕起一个圆圈表示“OK”。同样的手势的意思是日本人是“钱”的意思,法国和巴西人是“零”的意思。出于这个原因,人们接触外国文化时必须小心地使用手势。演讲者演讲完之后,观众鼓掌表示“谢谢”。在中国被拍的青少年或者成年人被拍,它显示了安慰、鼓励。在美国语的手势“拇指”意味着“好”“优秀”“协议”,但更经常使用免费乘坐机动车。但是有这种手势在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差异。正如我们所知,英国人开车离开,坐在右边,而美国人恰恰相反。因此,当交通灯不工作时,英国人伸展右手的车窗提示方向,但美国人必须伸展左手。 二、结论 尽管有证据表明,某些非语言沟通的倾向是常见的所有人类,但由于文化差异很大,一个微笑,一个点头,目光接触可能在不同文化都有不同的含义。本文考虑的重要非语言代码系统,用于补充、增强或替代语言代码系统。他们不太精确的和有意识的使用和解释,但他们可以有强大的影响对他人的看法和解释。非语言代码系统涉及身体动作、触摸和其他非语言代码系统描述。最后,这些非语言代码系统的相互关系与语言代码系统探索。一般建议:当一个人以某种语言进行通信时,在特定语言的非语言行为中它通常是明智的使用。了解这些身势语,对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和交流有重要的 意义。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4. [2][美]罗杰・E・阿克斯特尔.身势语[M].万明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78-81,125-36. [3]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1]Larry A.Samovar & Richard E.Porter & 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汤姆森学习出版社,2000.[2]胡文仲.交际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3]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4]熊文华“. 非语言交际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5] 郭忠才. 外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
论幼儿教师的语言素养及其思考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幼儿教师的语言素养及其思考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摘要:
在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的使用及其使用方式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师幼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现从幼儿互动教学的现状入手,从幼儿教师的语言要求出发,提出幼儿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关键词:
教学语言、幼儿教师、语言素养
一、对当前教师教学语言现状的分析
教学语言在广义上指人们通过无声的或有声的方式,借助于体态、文字和口语表情达意。笔者尝试对当前在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方面上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
1.用语不规范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较随意,表达不够准确,如经常会冒出“把手拿出来”“一只椅子”等语言。有些教师的语言松散、零乱,还常伴有口头禅,导致教学语言不严谨,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由于教师来自不同的地方,家乡语言的惯性使他们的语言方言化,而且语言没有得到大多教师的充分重视。
2.命令强制性
在师幼的言语交往中,教师凭借自己的权威地位,师幼言语交往呈现出单向化和单一化的特征。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将教学的内容教授给幼儿,并没有对幼儿的回答进行适宜的反馈,教师的言语缺少启发性,完全是一种灌输。幼儿逐渐成为教师权威言语的纯粹接受者。教师和幼儿之间缺乏双向言语对话。
二、重视幼儿园教师语言的必要性
1.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分析
幼儿处在身心的初长期、意识的朦胧期,决定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也给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乃至着装打扮都会给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影响他们的终生。
2.幼儿教师语言的要求
(1)规范性
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是他们积极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首先要保证自己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科学性。教师的语言是幼儿语言的样板,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幼儿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所以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国家普通话的要求,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
(2)人性化
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语”。比如,对性格不同的幼儿,语言的使用就应不同:比较内向、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更多采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鼓励的语言对他们说话,以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
(3)艺术化
教学语言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审美性为基础,是一种“刻印着人类审美的语言”。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使幼儿展开思想的翅膀,遨游在想象的天空,吸引儿童积极地参与,唤起儿童学习的愉悦和创造力。如进行故事教学时,教师讲故事的语言就应该夸张、生动,富有趣味性。
(4)形象化
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需要依据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其他感官形象来认识事物,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的口语要具体、鲜明,要有动态感觉,有情感色彩,能唤起幼儿对具体事物的真切感知。
三、幼儿园教师提高语言素养的途径
1.重视理论学习,加强训练,帮助教师掌握各种技能技巧
对于如何加强语言修养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该学好普通话,要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发音技巧和音变规律,熟练运用现代汉语的修辞方法,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合乎逻辑,表达准确,吐字清晰,具体形象,富于美感。其次,要广泛阅读文艺书籍,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从丰富的文学遗产中充实、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素质。第三,要热爱儿童,理解儿童,真诚地对待儿童,把幼儿当作自己的朋友。
2.针对幼儿特点,加强对幼儿反应的敏感度,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提高对幼儿反应的敏感度,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言语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幼儿外部的语言行为来把握幼儿的心理或思维状态,对自己的教学语言策略作出及时调整,具体来说,对性格较为敏感、容易紧张、心理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应更多地采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的语言在语速上应当适当地慢一些,显得更有耐心;对性格较急的孩子说话时,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焦躁的情绪得以缓和等。比如,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当教师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幼儿说话时,他们听不出老师的正话反说。
教师不论何时何地何事,当有必要向幼儿说明事理时,都要心平气和地向幼儿明示。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如“嗯,真不错”、“好样的”、“好孩子,继续做下去一定行”等语言,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会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3.语言生动,掌握语言的艺术性,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的认知、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熟悉和了解的符合感性经验范围内的事物容易理解,而对于距离自己生活经验比较远的事物则很难理解和把握。教师就要运用生动、形象、富有动感、富有色彩的教学语言开启儿童的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1]赵红霞.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廖梅先.幼儿教师语言风格六要点[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10).
[3]江爱军.浅议幼儿教师提高语言素养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7.
毕业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有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论文中引用 文章 需要注意引用的规范性。 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 教育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幼儿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夏晨伶. 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冷雪姣. 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7] 胡彩云,__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8]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9]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11]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2]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3]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4] 张丽娟着. 儿童 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5]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王牧华,靳玉乐. 课程目标研究的生态主义解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03) [2] 顾晓莲. 幼儿教师体态语对活动有效性的影响[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02) [3] 张银萍.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4] 姜美芬. 师幼体态互动的适时与适态[J]. 山东教育(幼教刊). 2006(15) [5]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杨晓红. 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邢羽佳. 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钟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宋婷婷.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性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1] 王明利. 跨 文化 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 [12] 吴海云. 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有效性初探[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5(05) [13] 周鹏生. 国内外教师体态语研究之比较[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6(09) [14] 袁爱玲. 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02) [15] 李胜男,岑国桢. 生态环境说、人生历程说--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新理论[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06)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李佳.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陈红. “我”喜欢的幼儿园[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程丽英.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儿童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 亢云洁. 牵着你的手,一起长大[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5] 徐霞. 基于专业引领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1 [6] 庞敏. 改革开放后西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的演进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严燕华. 幼儿园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8] 赵丽. 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1-2013年)[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高莉. 家庭旅游对儿童的教育价值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王月嘉.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韩婉姝. 兰州市学前儿童父亲父性意识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2] 王丽萍. 山西省太原市城区“独一代” 家庭教育 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3] 郭猛. 兰州城区大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14] 孙娓娓. 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家园合作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5] 葛莺芳. 生命化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分类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由Searle继承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一套更加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此理论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课题之一。本文对两位学者就言语行为理论所作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评析,并指出了其作用与不足。
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一)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到上世纪s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能力”(compr(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Austin。他于19ss年在哈佛大学进行讲座时提出了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此后于19s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作《论言有所为》。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系统、具体的论述。他提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
(二)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成果
论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个人意向性和社会现象 论文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言语行为个人意向性日常语言 论文摘要: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意义在于使用之中”的命题和“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理论。这个理论对日常语言的考察意义极为深刻,因为它指出语言首先是一种行为,是与其他行为、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行为。塞尔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词和世界的关系,然而,对人和世界的关系强调不足。言语行为的生成和理解,个人意向性与社会现象的有机结合,需要在人和世界的语境中进行。 1.言语行为理论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 言语行为理论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为奥斯汀、格赖斯和塞尔,各自的理论研究有所偏颇。一派将个人意向性作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其代表人物是格赖斯。意义的生成是由个人;言语行为决定的,说话人试图通过使受话人认识到其所作所为而产生效果,意义是个人行为意义的产物。按照格赖斯的分析,在实施言语行为过程中其行为本身不受约定俗成的习惯、规则或社会惯例的影响。格赖斯这种看法没有清楚地说明意义与惯例或约定俗成的习惯的关系,即没有说明意义如何受到惯例或约定俗成的习惯的支配,同时,用一个人意图达到的效果来给意义下定琴,会模糊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的界限,因此,只要把意向和惯例或规则这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弥补格赖斯上述见解的缺点。另一派强调实施言语行为过程中社会习俗角色的重要性,其代表人物为奥斯汀和塞尔,其中的代表作品为塞尔的《言语行为》。按照这一观点,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规则和话语语境在决定言语行为意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意义不仅仅是个人意向性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J质例的结果。然而,无论是以格赖斯为代表的主观主义者,还是以奥斯汀、塞尔和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客观主义者,两种不同派别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联结或识解,只是对同一现象从两个不同侧面进行论述而已。 塞尔最早的工作是研究指称理论,在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讨论的是意义和指称问题。他用于研究指称问题的方法属于斯特劳森和奥斯汀传统,把指称行为看成是说话者在说话和进行其他表达时所施行的一种意向性言语行为。塞尔认为,施行言语行为在一般意义上可以看成是按规则有意图的行动。使言语行为成为可能的规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规则,他把它叫做构建性规则,它不仅调节先前就存在的诸多行为形式,而且实际上也能为新的行为形式创造可能性。这样就可以把不同的言语行为类型看成是在语言范围内提供了不同的制度可能性,而说明言语行为的结构就是揭示构建性规则。 钱冠连指出:“研究言语行为就是研究词语意义,研究词语意义就是为了反观人的思想,反观‘存在’与世界。这就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目的的解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说。“没有语言,存在就无法表现,不能被思考。然而,把语言作为言语行为来研究人的存在则是西方哲学历经两千多年才达到的一个思想认识”。后期语言哲学从研究科学语言转向日常语言研究、‘旧常语言学派并不否认日常语言的歧义性和含混性,但是认为日常语言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来解决,因为日常生活蕴含着真理,普通人的意见应该成为是非的标准,没有必要人为地设计一套日常语言中本来就没有的精确逻辑”。正如粗糙的地面更具摩擦力因而更适合于行走,过于光滑的地面反而易使人滑倒一样。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要行走,所以我们需要摩擦力。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因为语言哲学这才真正开始了对现实的关注,真正把现实的人的言语行为作为考察的对象,从而达到了一个富有成果的认识高度。从我们说第一句话的时候起,我们就清晰地表明了要求普遍性获得理解和同 意的目的,在解释者进行无限交流的框架内建立起普遍性的认同一致,使人根据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来发 现并重新建立规则体系,实现有效性要求。语言的功能不在于反映世界,而是像工具那样被人用来对世 界作出反应。研究语言就是认识人本身。于是,尽管并非语言学家的自觉,但语言研究终于走上了一个 比较完整的回归人自身的路线。哲学和语言学经过了千百年的争论、摸索,最终不约而同来到了透过言语行为来认识人这个焦点上。这不是偶然的,因为语言的确是行为。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与伯克利大学语言神经理论课题组用最新的电脑神经元活动模拟技术关 于语词一概念的研究结果,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的关于言语行为与人类认知的语言学和哲学理论。传统理论认定:理性和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概念在人脑中有专门的机能区,而这是人类种系特有 的;理性与知觉、行动是分离的。一句话,概念、推理等是“非以身体表现的”,即不体现于人类身体一大脑系统的感觉一运动机能之中。莱考夫却发现,概念是“以身体表现的”,许多概念直接使用人的身体一大脑系统的感觉一运动机能。莱考夫所举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抓”这个概念。他们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无论是用手去抓一个物件、看别人抓一个物件、想象“抓东西”、还是说出“抓”这个词,神经元放电区域是同一的(并行顶叶前运动皮质网络)。这就是说,具体的某行为及对该行为的知觉、关于同种行为的想象以及概念竟然使用的是同一个大脑皮质区网络。而且,无论是行为本身还是这个行为的概念,其神经活动参数(方向、力等)以及它们的推断图式(主体一控制一客体)、执行图式(角色、方式、状态各阶段等)简直就是一模一样。人的思维、语言没有必要假设为人体、人脑机能之外的存在,他们是“以身体表现”于其中的,即哲学应当是“人体中的哲学”。言语行为理论创始人奥斯汀在《施为性话语》一文中指出,人的言语除了报告真值条件以外,还有一种行事性的言语,它们的主旨不在报告事实,却是以某种方式影响人们做事,是无所谓真或假的。这样,他就把问题的讨论牢牢地拴在如何通过言语行为看词语的意义,说话人如何表达(行事性言语也是一种表述)自己的意思上—哲学转向后相当多的哲学家就是如此看待语言意义研究的。 哲学家认为,以言行事的话语可以绕开哲学本体论的争论。试看徐友渔举出的以下三个句子和说明:“他说‘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是真的”;“助人为乐是好的”;“这幅画真美”。如果将它们当成一般的陈述句,可能会产生难解的关于真善美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如果把它们理解为说话人借以表达一种赞同(“地球围绕太阳运行”这一论断)、提倡(助人为乐)、欣赏(这幅画真美)的行为,也许就不至于有争论。点明了这种哲学思路再来看言语行为理论,我们会知道,奥斯汀他们不是冲着语言而来,他们是“把对语言的理解当成解决基本哲学问题的必要准备”,他们认为“只有对于语言的说明才能获得对于思想的全面说明”,他们是在对人的思想进行说明。
梅花一般指梅,梅原产中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梅花主含挥发油,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乌梅主含柠檬酸、谷甾醇,成熟后含氢氰酸。具有开郁和中、化痰、解毒的功效。用于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疮毒。1.疏肝和胃梅花芳香行气入肝胃,能疏肝解郁,醒脾,理气和中。治疗肝胃气滞之胁肋胀痛,脘腹痞满,嗳气纳呆等,可与柴胡、佛手、香附等配伍。《饮片新参》:红梅花清肝解郁,治头目痛;绿萼梅乎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百草镜》:开胃散郁。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2.化痰《本草原始》:清头目,利肺气,去痰壅滞上热。咳嗽多由风燥伤肺,津液被烁所致。症见干咳无痰,或不易咳出,鼻燥咽干,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可选用本品润燥止咳。3.解毒麻疹主要由于感受麻毒时邪,流行传染所致。症见发热持续,起伏如潮,疹随外出。伴口渴引饮,目赤眵多,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舌红、苔黄,脉数。可选本品清热退疹。营养价值梅花主含挥发油,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乌梅主含柠檬酸、谷甾醇,成熟后含氢氰酸。1、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伤寒、副伤寒、痢疾、结核等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能减少豚鼠蛋白质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发生。2、梅花提取物对兔静脉注射还可降低血糖。对血细胞数目无影响。3、梅花提取物对离体兔肠、子宫有兴奋作用,但对豚鼠子宫作用微弱。
梅花的作用很广泛,可盆栽养在室内,能够调节湿度,净化室内的空气,也可以栽种在园林景区,可装饰景区环境,供人观赏,还能拉动地方的经济增长。梅花作切花,可放于室内,装饰作用很强,梅花入药后,在医药领域的用途也比较广泛。
梅树是乔木植物,树木高度在4~10米之间,树皮光滑,幼枝为绿色。梅树的叶片为鲜绿色,花朵颜色丰富,有白色、粉红色或深红色等多种颜色,气味浓郁芳香,适合盆栽种于室内。将梅花养在室内,可调节空气湿度,还能净化室内的空气。
梅花株型挺拔秀丽,花叶美观,颜色鲜艳,气味幽香浓郁,观赏性很强。梅花多种植在景区或公园里,能够装饰景区和公园的环境,可以清新空气,抵御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景区和公园的梅花还可供人观赏,能够使人放松,可缓解身心压力。
在景区内栽种梅花,例如超山梅花和萝岗梅花等旅游胜地,有利于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梅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花朵美观娇艳,观赏价值极高。梅花可作切花,将其插在花瓶中,摆放在客厅或是书房,装饰作用很强。
梅花的花苞采收后晒干,还可以入药,制成药物后,有解毒和化痰的作用。果梅也是梅花的一种,果梅的果实可以食用,果实一般在6月左右进行采收,可用于食品加工,果实可制成果干、饮料和果酱等食品,味道酸甜适宜,营养较为丰富。
关于梅花的功效的总结:花蕾含挥发油,主要为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微酸,涩,无毒。能够舒肝,和胃,化痰。红梅花清肝解郁,治头目痛;绿萼梅乎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 宜放入密封罐与密封袋中,保存于通风阴凉、干躁处,以防虫蛀、受潮。花冠红色者,称为红梅花,形态与白梅花相似,但较白梅花稍大,花冠淡红色,重瓣,萼红褐色。主产四川、湖北等地。但药用以白梅花为主,红梅花则较少使用。白梅花有减轻白细胞下降和活血化瘀作用。但饮茶应适时适量,清晨可泡一杯不宜太浓,每天茶水总量不超过1000~1500毫升。还有可煮粥,梅花粥 : 取白梅花5-7朵,掰下花瓣,用清水洗净待用。将100克粳米洗净入锅煮至粥熟,加入白梅花、适量白糖,略沸即成。此粥能舒肝理气,健脾开胃,醒脑明目。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文化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解读酒店英语中的语言文化
摘 要: 酒店服务人员应从与饭店英语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出发,领会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以矫正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语言偏差,从而达到学习语言、吸收文化和服务客人的目的。
关键词: 酒店英语 语言文化 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习惯的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而跨文化语言沟通存在于涉外高星酒店服务的各个环节。因此,酒店英语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是语言文化和交际技能的培训。语言的本质属性不是语言知识而是思维。当一个人不了解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时,那必然会发生语用错误。
二、具有本质特性的酒店英语
酒店英语属旅游专业英语范畴,具有专业英语的针对性(pertinence)和服务英语的得体性(decency)。语言标准应为:明晰、通畅、表意得当。如:
Waiter:How would you like with your steak?Rare,medium or well-done?(请问您牛排要几成熟?三成,五成还是七成?)
Guest:Rare,please.(三成。)
通常,rare是“稀少”的意思;medium是“中间”的意思;well-done是“干得好”的意思。而出现在服务员为客人点菜的流程中,它的意思就非常具有专业英语的针对性了。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对言语得体有这样的描述:“此时此地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应使用另一种说法。”请看下面这组酒店客人和服务员之间的对话:
Guest:Hi,waiter,you speak beautiful English.
Waiter: Thank you,sir. Welcome to Holiday Inn.
Waiter顺应英语习惯欣然接受,而非按中文习惯去拒绝,说“No,no,My English is not good.”以示谦虚,否则只会使顾客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由此看出,服务语言的得体性在酒店英语的情境应用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三、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在酒店英语中的体现
文化影响着语言学习的思维方式,因此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交汇时,必然会发生冲突。语言学家M.Wolfson曾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是指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交际时出现语用习惯错误。在酒店服务岗位的英语使用时,中英文化的差异将会给酒店服务中的语言交流带来不便。
(一)招呼(Greeting)用语
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问候和打招呼时,常爱涉及对方本身,询问的内容显得十分具体。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最喜欢用的口头语如:
“吃饭了吗?”(Have you finished your dinner?)
“上哪儿去?”(Where have you been?)
如果将上面的招呼用语拿来用在老外身上,定会令他们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在酒店,初次见面对一位英美女客人说:“Did you have your lunch?”她会感到非常诧异。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这样打招呼是暗示邀请的意思。这也是酒店英语服务中服务人员要引以为戒的。
与之不同,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weather)、健康状况(health)、体育(sports)或兴趣爱好(interest/hobby)作为话题。如:
What a lovely day!(今天天气真好呀!)
I like hiking,and you?(我喜欢徒步旅行,你呢?)
(二)介绍(Introduction)用语
中国人小学第一节英语课便学了“What’s your name?”这句话。而这句话伴随许多人长大,考过了四、六级,TOEFL,IELTS,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一般先把自己的名字告诉对方,如“I am ...”,对方会自然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因此“I’m ...”这里可以直接译成“请问贵姓?”。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have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一般只有海关人员、警察采用这种问讯句式。因此酒店员工在客人check-in(入住登记)或check-out(办理退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礼貌而得体的问询,以免冒犯客人。
(三)称赞(compliment)和接受赞扬
在人际交往中,谦虚和低调是中国人崇尚的表达方式,常会用“哪里哪里”、“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夸奖。而西方人则认为实话实说才能友好往来,而会欣然接受来自他人的赞扬。也常用赞美作为交谈的话题,如赞美对方出色的工作等。面对客人的赞美,员工的回答应是:“Thank you.”如:
Guest:You did a good job!
Waitress:Ah,thank you.
(四)关于隐私(privacy)
在中国,初次见面询问对方年龄、婚姻、收入是很自然随意的事情。而倾向自我、独立和自由的英语国家的人,会认为这些内容涉及个人隐私。如:
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
What’s your salary?(你的薪水是多少?)
以上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服务员切忌问及客人此类问题。因此,当酒店员工对入住客人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时,“Is your husband/wife with you?”或“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这样的问话是不得体的。
(五)搭配词语(phrase)表达
搭配词语指词与词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是民族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不能用中文的搭配思维去套用到英语里面。在酒店用语中经常用到的如:“红茶”英语为“black tea”,而“black coffee”用汉语表示为“不加糖的咖啡”;“红酒”在英语中是“wine”(不是red wine);而white wine中文也不译成“白酒”。因此在搭配词语运用时,同样要注意词汇表达中的文化内涵。
四、尊重语言文化、提高饭店英语应用能力
世界各民族由于历史渊源、思想方式、生活习性、审美观念、价值理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产生了文化上的差异。语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因此要增强文化意识、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他人文化环境中。
在培养文化意识(culture consciousness),理解语言内涵的同时,还应注重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用原则,注重词汇文化差异、句法文化差异及日常习俗文化差异来强化文化意识,为提高正确语用能力奠定基础。不能视酒店英语为简单的口语交流,必须增强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要树立英汉语言差异意识,懂得英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即掌握一些文化语用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酒店服务人员应改掉以往只重视语言本身而忽视语言文化的不合理做法,把文化因素纳入语言之中,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努力培养文化习得意识并使文化的规范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既要有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又要有两国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这才是成为国际化酒店具有跨文化意识人才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1]Denney G.Rutherfordaf著.梁晓波,王才美,刘亚琴译.现代美国饭店经营与管理[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2]鲍伯・里宾斯基著.李正喜译.专业酒水[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许元娜.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
[4]刘燕婷.旅游英语情景体验式教学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浅析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特点分析
摘要:美国文化是崇尚自由、平等和自我的文化,其包容性十分强,具有多元化的民族融合性。其核心文化特征是追求人人平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文化特征在美式英语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文章结合美国文化的产生背景对其语言分析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特点
引言
美国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区域和类型来说,美国文化属于西方文化范畴。但与其他西方文化相比,美国文化有着许多迥然不同的地方,它不但有别于与其有着亲缘关系的英国文化。而且有别于它的邻国加拿大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首先,语言体现了文化。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化的狭义定义,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感受的反应,属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的中介。本文试图从美国英语所反映的移民文化、价值观念、新文化等方面来分析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的形成特点。
一、美式英语的形成背景
美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与美国的移民历史所带来的文化大融合有着密切关系。17世纪初,英国开始在北美进行殖民活动,在北美建立多个殖民地,而在殖民地的通用语言就是英语。之后不断有欧洲人移民到这片大陆上。自殖民地时期,美国英语就在多民族的接触与融合中从异族的语言文化中吸取营养,充实内涵,加快语言的多元化发展,形成美国英语的独特的融合特征。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和印第安语、黑人语言等移民群体的语言词汇不断渗透到美国人使用的英语里。
另一方面,美国政治、经济、人口结构和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推动了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美国英语的独立与发展。在词汇、语音和语法结构等方面有别于英国英语的民族语言,美国英语的形成关键在于这个民族在新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不拘一格地创造和使用新词。而美国英语中丰富的新词都是出现在普通大众的言谈之中。
由于美国新社会特有的力量和群众性语言占据优势,因此,在美国,语言影响的流程是由下而上发展的。在美国英语中,最贴近生活和最能反映平民要求与社会生活特征的是俚语,俚语是美国英语词汇的主要来源之一。方言和俚语一样分布广泛,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是美国民族语言的生命源泉,既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又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样性,大量的方言和俚语使得美国英语在较短的时间内区别于英国英语而成为美利坚民族的民族语言。
二、美式英语的语言文化特点
1、个体主义价值观及其在美国英语中的表现
美国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个人主义在美国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与它联系最紧密的是自由平等竞争。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保障,而竞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美国人在创造自己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表现个人主义的词汇。最有代表性的如: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limitation(自我制约)、self-cultivate(自我修养)、self-conquest(自我战胜)、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ontrol(自我控制)、self-dependence(自立)、self-reliance(自我依靠)、self-responsibility(自我负责)、self-advancement(自我发展)、self-salesmanship(自我宣传)、self-fulfilling(自我实现)、self-protection(自我保护)等。个体主义价值观特别重视对个人空间和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privacy"(隐私)一词在美国人的意识中占有异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生活空间还是在情感处理上,哪怕是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都会尊重对方的选择和隐私。
2、美国英语与印第安文化
土著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最早的定居者,他们的祖先是具有亚洲蒙古人血统的游牧狩猎者,他们于后冰川时代跨过白令海峡来到北美大陆。从美国英语中可以找出许多反映印第安文化的词语。如山川、河流、湖泊等。美国英语吸收了约有2000个左右的印第安词语。
印第安人善于狩猎并拥有种植的技艺,因此很多动物和植物的名称都来自印第安语。如mose(麋)、pecan(美洲核桃)等。美国各州的名称,有一半是来自印第安语。如密苏里州(Missouri)、俄勒冈州(Oregon)、密西根州(Michigan)、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犹他州(Utah)等。另外,许多与印第安人的部落关系、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农作物以及社会机构有关的词也来自印第安语。
3、美国英语使用的通俗化和标新立异的意识
美国人在词语的使用上有通俗化的特点,他们不喜欢咬文嚼字,说话力求形象、易懂。最能体现美国人用词通俗化的是美国俚语。美国俚语是平民百姓的语言,虽通俗形象不矫揉造作,但有些也难免流于粗俗,这些粗俗的俚语不宜登大雅之堂。但有时为了避免语言单调和落入俗套,上流人物甚至总统也敢离径叛道。贵为总统,出言粗俗,无非是想表明自己敢于向常规与正统挑战,在语言表达上突出自己的粗犷个性和创新意识。
汽车文化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点,美国人经常借用汽车的商标来比喻其他产品的质量和等级。如,美国Ford汽车公司曾生产一种滞销的Edsel牌汽车,于是,Edlse就常被用来比喻为"彻底失败的产品或人"。
结语
美国英语丰富多彩,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千姿百态。而且,美国英语的每一个演变都有其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与美国社会的发展齐头并进的。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美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和文化思潮的折射。在美国英语中,不仅蕴藏着美利坚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而且也突出地体现了语言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正国.从美国地名浅析美式英语来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03)
[2]陈凌.美国文化在英语中的投影[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3]张莉娟.美国英语所反映出的美国文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随着对 英语 文化 学习的不断深入,随着英语重要地位的不断确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深入。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 范文 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篇1 浅探英语语言学中的幽默话语 幽默是指在人类交际的过程中,能够引人发笑的话语、动作和表情等,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例幽默话语、幽默动作、幽默音乐等等。因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多依赖于语言,所以幽默也多来源于话语当中。 一、英语语言学中的幽默话语 在繁忙的生活中,幽默是一剂强力润滑剂。幽默话语是借助于语言手段来表述幽默的。它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定的情境下,以轻松诙谐的语调,机智、风趣、戏谑的话语风格,通过讽刺、夸张、映射、双关等手法,来表达话语者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受话者不知不觉地接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和境界。幽默话语往往带有一些意味深长的色彩,对揭露生活中的丑恶或不公平现象,还可以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而对于受话者来说,要把话语和当时具体的语境线索结合起来,利用自己既有的语言知识和社会认知,去发现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和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才能真正的理解幽默,并从中获得愉悦。 例如,“Mr Zhou have a sharp tongue,look out,it doesn’t cut your throat.”这句话看起来是像是在说舌头,但是,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语境中,就可以想到,这里的“a sharp tongue”并不是什么锋利的舌头,而是牙尖嘴利、毒舌的意思,是发话者幽默、含蓄、间接的表达方式。 二、幽默话语与合作原则 (一)合作原则 胡范畴认为,所谓幽默话语是语言的各要素通过变异和创造而出来的。而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则认为,幽默话语的作用是为了确保交际活动顺利进行。Grice认为,在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交际的双方(发话者和受话者)还要遵守一些先决条件和原则,例如使用双方都能熟练运用的语言、交谈内容是双方都熟悉的话题,还有最重要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CP)。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在合作原则下,要求发话者和受话者者要端正态度,在谈话中做到“一唱一和”,避免造成“鸡同鸭讲”“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 (二)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的关系 如果说要遵循“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的合作原则是一位西装革履、步态稳健的中年人,那么幽默话语就是一位穿着休闲时尚、语态随意轻松的新新人类。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的结合,就是传统沉稳美与时尚活力没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传统的合作原则难免要接受新的挑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以下,本文以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为例,对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进行举例分析。 (1)幽默话语与数量准则 合作原则之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交谈的内容要包含适当的信息量。但是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常常需要打破这一数量原则,来起到幽默话语的喜剧效果。例如: Jack:I saw Mr Green having lunch with a woman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Eason:Oh my god!Is she beautiful? Jack:Yes,she is not only beautiful,but also young. Eason:Dose Mrs Green know about it? Jack:Of course.She was the young and beautiful woman. 在这段对话中,Eason理解的和Mr Green共进午餐的年轻貌美的女人应该是除了Mrs Green以外的其他女人,同时也不是Mr Green家里的其他女性亲戚。而Jack如果不想引起误会的话,应该直接说他前天看到Mr Green和Mrs Green共进午餐,但是为了引起Eason的好奇心,促使他进一步追问,就在第一句话中只说看到Mr Green与一位女性共进午餐,这虽然是违反了数量准则的,但也就此产生体现了幽默话语的有趣、逗乐原则。而Eason心理期待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落差导致其认知的突然重构,给交谈双方带来乐趣,达到愉悦和反讽的效果。 (2)幽默话语与质量准则 合作原则之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说无稽之谈,但是在幽默话语中,说话者经常会采用诸如反语、夸张的休息手法。这样虽然会打破“质量准则”,但是带来的幽默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在上世纪90年代即被引入中国并风靡十几年的美国NBC情景剧《老友记》中就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 Phoebe:You do not want to wine the lottery? Rose:Uh surely I do,and I want to be the king of my own country. 通过思考并分析这段对话,我们得出Phoebe问Rose,你是否对有意买彩票,有没有兴趣去试一下自己的运气,通过片中的特点情景和人物关系,我们可以看出Rose对彩票不感兴趣,但是她没有直接了当的说“没兴趣”,而是采用了幽默话语说“想啊,我当然想,我还想当国家元首呢。”因为一个平民是几乎没有可能成为国家元首的,所以Rose的话语是违背了质量准则的。但是,这种“有意违背”和“夸大其词”正是这段对话的笑点所在。 三、幽默话语与指称语 指称语(indexicals)就是具有指称功能的语言结构形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发话人与受话人,在共同的知识环境、语言环境下,可以彼此理解的,映射出话语的,潜在的指称义和指称关系。当指称语所指示的信息不明确或者出现谬误,发话人的意思就是变得令人费解,幽默话语很可能就此产生。同时,指称语还受到人文背景、社会文化、交际距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指称语可以分为人称指称语、时间指称语、地点指称语等等,其中以人称指称语最为常见。我本文就以人称指称语为例,幽默话语和指称语之间的关系。 人称指称语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是对话参与者角色关系的客观体现。第一人称是发话人、第二人称是受话人、第三人称是话语谈及的对象。在话语中,如果这种规则被打破,就会出现人称指称语不相对应的现象,可能会起到幽默效果。例如: Jim was down the local pub with his mate Mark. Jim:Do you know,Mark,I never kissed my wife before we were married.What about you?” Mark:I don’t know,What was her maiden name?” 这段对话是Jim与Mark之间的酒后之言。Jim的提问,真正的意思是“Have you ever kissed your wife before you were married?” 在指称语中,第二人称是针对受话人而言的,谈及的是隐私或伤痛,所以受话人Mark就采用了幽默话语来回避问题,轻描淡写地将这一问题带过去了,其机智幽默值得我们参照和学习。 四、关联理论与幽默话语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受话者会故意曲解发话者的意图,到处与发话者截然相反的信息,产生意外的幽默效果。例如: Teacher:Tom,there were three peaches,ate one,how many would you have? Tom:Three,tow outside and one inside. Tom作为孩子,其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不同于成人,因为无法认清老师出题的意图,而给出出人意料的答案,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结语: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语境中,人们会对对话意义、指称语、 语言意义等的理解产生偏差或者错位。幽默话语具有深层次的、含蓄的、深沉的、巧妙的作用,避免交际中的尴尬或难堪,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可以起到愉悦交流、点缀生活的作用。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篇2 浅谈从建构主义角度探析英语语言学教学 21 世纪 教育 的基点是终身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英语语言学这门课更加的枯燥,无味和吃力。英语语言学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概念多、理论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同时英语语言学课时少,而语言学的发展引起的教学内容不断扩充,暴露出和教学时数有限之间日益严重的矛盾。因而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过程,必须用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和老师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倡导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到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 在 学习 方法 上建构主义提倡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学习环境上要求是开放的、充满意义解释和建构性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主要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 1.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意味着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要把为学生创设建构意义的情境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录像、录音、参与 社会实践 、向学生提供网络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凡是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境,都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 1.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协商的意思。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 1.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推进学习进程。在会话的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1.4“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 建构主义环境下对英语语言学教学启示 2.1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师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因此,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在建构主义的语言学教学中,学习环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具体来说,英语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应该激发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任务的适合性和针对性,注重教学环境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2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重心便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这里的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围绕支持学习者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来创设支持条件。它主要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真实情境的设计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的宗旨是通过支持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语言的任意性时,不少学生对于语言中音和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属性存在疑惑,原因是在语言中的确存在一些音和义有一定联系的语言现象,如拟声词,对于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在深入讲解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课前收集英语中的拟声词,并让其与汉语中对应的拟声词相比较,然后以 报告 的形式在课上做出来,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监督、组织的作用,在学生做完报告后,教师做出归纳 总结 。 2.3教学任务的适合性和针对性 语言教学中任务的设置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任务太困难或太容易都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选择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内容时,应适当减少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选课堂教学内容如下:语言、语言学、语音学、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二语习得、语言与文化。明确学习任务,选择训练方式,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练习。教师应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通过积极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应及时地对正确回答问题,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表扬。如:Well done!Very good!Good job! Excel lent!这些词语看似简单,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同时,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要多指导,少批评少责备。 3 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评价观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诊断性和 反思 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其次,建构主义评价观认为评价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因此,建构主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再次,建构主义认为,评价是学习者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后的评价,它是一个持续性和实时性的镶嵌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强调过程性评价,倡导“质性”的方法。所谓过程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可见,建构主义评价观提倡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4 结束语 建构主义教学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模式,为习惯于被动式接受的学生阐释了学习的新理念,从而为英语语言学课堂的教与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体验。在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中教授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改进 教学方法 。这些方面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莉.社会建构主义与外语教学[J].外语论坛, 2003(1). [2]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 2002(3). [3]盛群力、__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