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运动性贫血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运动性贫血论文参考文献

运动营养补剂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作用及其优化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运动营养补剂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作用及其优化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在世界各地的比赛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确定的是,要取得出色的运动成绩,运动员不仅需要具有非凡的专业素质,还需要身心健康。

关键词:

食品营养管理;体育运动员;生理机能;影响;

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传统饮食中,食物不够丰富,膳食不够健康,并且无法预期营养组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合理饮食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食物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如果缺少某些物质,人们可能会生病。这就是为什么在食物资源极为丰富的时候,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的营养,特别是对身体水平要求很高的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艰巨任务需要大量的能量支持。因此我们发现,在运动领域,好的运动员通常来自较为发达的国家,这与国家提供的丰富的营养食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膳食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1.1、水分

最常见的是水分占人体的60%至70%。在整个人体中,我们可以说水很重要:水是由细胞和体液组成的,其主要功能包括块:其一,可以滋润身体的各个器官,在营养物质的运输、,吸收、,代谢排泄中起着非常很重要的作用。其二,可以调节人体内的循环,维持人体的正常机能。其三,可以排除体内的毒素,防止有害物质在体内的堆积,还可以帮助人体的代谢。其四,具有很重要的润滑作用。因此,缺水的运动员会遭受新陈代谢问题和内部器官的循环系统的困扰,这会导致更高的心律值,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我们尽管每天都喝水,但应确保在运动过程中喝足够的水,以取得最佳效果。

1.2、糖分

糖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成分之一,是最丰富的有机物质,但是糖分摄入过多会导致美丽的女性快速衰老并发胖。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女孩即使在减肥时控制糖分摄入的原因。但这对运动员来说不是很好。他们需要糖进行高分辨率训练。因此,运动员应确保自己能具备足够的糖分,而不是像普通人那样减少糖分。

1.3、脂类物质

碳、氢、氧以及磷等元素是脂肪的构成部分,而且许多人对脂肪的概念理解有误。他们认为脂肪对人体没有用,应强行清除,为了健康,最好少吃脂肪。实际上,脂肪是我们体内重要的能量储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释放能量,因此活动量取决于糖的消耗量。由于脂肪在运动过程中提供温暖,维持体温并保护重要器官,因此对于运动员来说,确保足够的脂肪吸收并维持正常循环至关重要。显然,运动员需要适当地摄入脂类食物,使他们的运动正常进行。

2、运动营养补剂的新型功能性成分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2.1、咖啡因

咖啡因即三甲基黄嘌呤,具有提神的作用,咖啡、茶叶、可乐中均含有咖啡因。除了提神外,咖啡因还能拮抗腺苷受体、调节肌肉收缩,减少运动过程中对疼痛及疲劳的感知,是一种有较大潜能的运动营养补剂成分。专家认为,耐力训练期间摄入一定量的咖啡因可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研究证明,反弹测试及模拟篮球比赛前饮用含咖啡因的某维生素功能饮料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平均移动速度。咖啡因在运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磷酸二酯酶的生物活性产生抑制作用,通过减少环腺苷磷酸(cAMP)的分解及拮抗腺苷受体,使细胞内cAMP合成增多,从而兴奋中枢神经,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延缓精神疲劳;另一方面,咖啡因还可通过改变细胞膜内外钙离子浓度来增加神经肌肉的传导,从而增强骨骼肌的收缩力,减少运动反应时间,促进运动能力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剂量的咖啡因可导致运动员神经兴奋,在赛前应该避免大剂量服用。

2.2、茁-丙氨酸

茁-丙氨酸是肝脏合成的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可与组氨酸共同合成肌肽。肌肽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如与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相比,肌肽更易接受质子,可在大强度运动训练时快速发挥缓冲作用;肌肽还可消除自由基,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延迟运动性疲劳;肌肽还是Ca2+/H+交换器,可以增加肌节的Ca2+浓度,增加骨骼肌收缩性、调节肌糖原代谢及兴奋中枢神经。茁-丙氨酸作为合成肌肽的前体物质,对应的外源性补充茁-丙氨酸可以提高体内肌肽的浓度,从而对运动员身体机能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单次大剂量补充茁-丙氨酸并不能明显提高运动能力,反而会产生皮肤刺痛现象,连续4周每天补充4g~6g的茁-丙氨酸可使肌肉中肌肽浓度提高64%,连续补充8周甚至可以达到80%,对高强度的运动训练表现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补充茁-丙氨酸可通过增加体内肌肽浓度来提高运动能力,减少精神疲劳。由此可见,茁-丙氨酸是一种重要的运动营养成分,适用于多次长时间补充。

2.3、烟酰胺核苷

烟酰胺核苷是烟酸(维生素B3)的核苷形式,近年来备受营养学家们的关注,其是骨骼肌合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前体物质,NAD经还原后(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可将电子传递至氧,释放能量并被氧化磷酸化过程利用,生成ATP,为机体供能;此外,NADH还能保护细胞,降低氧化损伤,提高机体修复能力,促进受损组织恢复。研究发现,烟酸可用于预防由细胞凋亡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运动方面,外源性补充烟酰胺核苷可提高线粒体蛋白质的含量。肌肉损伤是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伤害,补充烟酸可以使受损的组织得到快速恢复。烟酰胺核苷作为一种新型的运动营养补充剂,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肯定的是其运动营养价值较高,是最有潜能的运动营养补剂成分之一。

3、运动员膳食营养优化

3.1、及时补给运动员糖分

运动员在日常运动训练过程中会比常人消耗掉更多的ATP,训练指导员在平时要加强对运动员的膳食营养培训教育工作,促使他们能够充分了解到体内的一切活动所利用的都是ATP水解时产生的能量,其作为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重要来源,在人体内含量并不高。比如,人体预存的ATP能量通常只能够维持15s左右,当人快速跑完一百米左右就会直接消耗掉储存的ATP能量,此时只能够通过呼吸作用持续生成ATP。糖不仅能够无氧酵解,还能够进行有氧氧化,以游离糖分子和糖原的形式存在。因此,训练指导人员要指引每个运动员基于合理饮食及时补给人体所需糖分,人体糖分的补充能够帮助运动员有效延缓疲劳的发生,避免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产生体内糖过早被排空现象。我们在日常观看运动员进行持续性比赛时,在休息中场会通过吃一些香蕉、饮料补充糖,促进体内糖的恢复,帮助自身缓解疲劳感。此外,运动员在进行运动比赛和训练前的一到两个小时之内也要进行补充350g左右的糖,避免人体血浆胰岛素浓度的升高。

3.2、科学补给运动员体内微量元素

《高级运动营养学》一书中提出,微量元素补给会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比如以铁元素摄入为例,人体内的氧主要是依赖于血红蛋白进行有效运输的,而铁元素含量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人们血细胞的载氧和供氧能力。一旦运动员缺铁就会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该症状会导致人们四肢软弱无力、活动后气急疲劳、心跳加快等。运动员在参与强度较高的运动训练后,会因为大量流汗造成体内铁的流失,此时就必须通过膳食营养及时补给铁元素,合理在膳食方案中安排食用各种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在生活中富含铁元素的食物主要包括了猪血、豆类、动物肝脏、海带以及黑木耳等。

3.3、合理管控蛋白质摄入量

蛋白质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能够为人们提供大量能量。当运动员在进行完高负荷运动后,会消耗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的缺失就会造成人体机能下降。此时,当运动员在进行任何活动就会容易感到疲劳,因此需要及时恢复体内的蛋白质平衡,通过健康食物摄入适当量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的合理摄入能够满足运动员日常训练需求,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人每天最低应该摄入30-50g的蛋白质,而作为运动员在参与高强度比赛和训练后,需要通过膳食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生活中常见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蛋、瘦肉、牛奶、黄豆以及鱼虾蟹等。

结语

尽管大量营养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但由于长期训练,运动员需要更多营养。短期营养不良可以通过在运动期间食用饮料或营养液来弥补;永久性营养不良需要适当的饮食管理。运动员训练、竞赛期间会消耗大量能量,如果缺乏足够的营养会改变运动员的身体表现和效力。因此,为了提高运动员身体健康和运动平衡水平,要均衡营养,加强食物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彬食物营养对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影响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6):1884-1888.

[2]程泽鹏.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营养调查及营养指导的效果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9.

一、运动性贫血的发生在连日进行激烈运动几天后,可观察到血红蛋白值降低。通常把由运动训练本身及营养上的原因所引起的贫血称作运动性贫血。国外将男性血红蛋白(Hb)浓度低于14克%,女性低于12克%;国内将男性低于12克%,女性低于10克%,且与运动训练有关的贫血称为运动性贫血。但是不少对耐力男运动员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发现,Hb低于14克%,并未发现任何对运动能力有损害的现象,只发现耐力运动员有亚理想Hb浓度或红细胞压积。而无每公斤体重红细胞降低。这往往是血浆容量增加使红细胞机能性稀释的反映,是一种适应及健康的表现,耐力运动员低Hb值的临床意义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尚有不一致的认识,因为大强度耐力训练常与体内铁贮备减少甚至缺铁性贫血有一定的联系,在判别是“运动员血液”而表现的“假性贫血”还是真性“运动性贫血”上较难明确地区分,往往易产生混淆。另外,运动性贫血与病理性贫血也应加以区别。在运动性贫血与运动项目的关系中,一般来说,运动性贫血在全身性激烈运动中较多。日本体育协会体育诊疗所从13年来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贫血就诊者的调查统计来看,男,女都是以田径项目最多,其次是男子橄榄球,女子在排球和篮球项目中较多,中国运动医学研究所对14个项目的304名成人运动员和390名儿童少年的调查中,成人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发生率为4.9%,儿童少年的为15.9%。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发生率高。在各项目的比较中未见有显著差别,只是田径项目运动员Hb平均值较其他项目略低。二、运动性贫血的特征贫血类型:从国内初步报道的结果来看,运动性贫血的病例多数符合低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少数为溶血性贫血,个别为混合性贫血。症状:除一般贫血症状(无力、头晕、气喘、体力下降等)外,往往在运动时这些症状才表现得明显。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在10~10.5克时,一般仅在运动量较大时才出现症状,若血红蛋白在9克以下时,中等运动量就会出现症状。症状出现的轻重与Hb值的多少,运动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运动性贫血可有以下特征,运动期间Hb开始持续下降,但下降至一定数值(男子10~11克,女子8~9克左右)出现平坦化,观察不到更大程度的下降。运动中断一个月后或调整运动量到最小程度一段时间后,开始能观察到其红细胞数、Hb值和红细胞压积等的恢复。此外,可见到网织红血球的增加,造血机能亢进等。运动性贫血消除后体力和自我感觉几乎没有差异。此外,当病理性贫血的潜在危险因素存在时,如果由于运动成为发病的诱因而将其误诊为运动性贫血,这时运动员的治疗是极为不利的,也是危险的。所以在诊断运动性贫血时,一定要排除病理性贫血的可能性。

缺铁性贫血论文参考文献

营养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快来参考毕业论文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营养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王小丹,刘珊,徐海滨,严卫星.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缺铁性贫血大鼠铁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J]. 卫生研究. 2012(01)

[2]邬向东,李平华,陈如圣,全炳昭,罗军荣.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1(01)

[3]高东雁.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雷激,张明秋,张勇,黄承钰,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J]. 食品科学. 2011(01)

[5]哈卓,赵丽丽,于晓旭,宗晓淋,毛雅元,张健,李一经,葛俊伟,乔薪瑗,唐丽杰. 重组猪乳铁蛋白N端的高效表达及抑菌活性检测[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04)

[6]张明秋,王康宁,雷激,岳向峰,谢传晓,黄承钰.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铁生物强化玉米铁生物利用率[J]. 营养学报. 2009(06)

[7]陈历俊,姜铁民编着.乳铁蛋白生物功能及基因表达[M]. 科学出版社, 2007

[8]缪明星,袁玉国,安礼友,赵俊辉,柏亚军,郭磊,成勇. 转基因小鼠乳汁中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提取与抗菌活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03)

[9]杨鹏华,倪凤娥. 常乳中牛乳铁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10]雷激,黄承钰,张勇,张明秋,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方法评价富铁小麦生物利用率[J]. 卫生研究. 2009(02)

[11]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12]胡宏伟. 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3]崔淑霞.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1]陈晓兰,刘文,张永萍,缪艳燕,刘毅. 开设相关选修课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影响的调查报告[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4)

[2]蓝蕾,邱霞,刘剑英. 军队在职干部营养KAP与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6)

[3]周海秋.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4]牛洁. 不同山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5]路宗志. 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卢化柱,蒋淼,朱红云. 几部重要食物本草文献概述[J]. 中药与临床. 2013(05)

[7]刘旭辉,吴承艳,金泰慜. 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考略[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6)

[8]王峥,孙皎,韩维嘉,白姣姣,贺敏霞,陈丽榕,李敏.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膳食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4(03)

[9]宋学岐,刘海青. 黑木耳对中老年疗养员高脂血症的干预效果[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5)

[10]聂翠芳. 1661名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D]. 青岛大学 2010

[11]董少凤. 东营市农村居民对甲型流感的认知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山东大学 2010

[12]周巧玲. 西部农村养老问题及模式选择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13]申润喜. 《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4]朱丽瑶. 《本草品汇精要》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5]王攀. 古代抗疲劳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6]白克江同志. 古代本草中食物功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7]闫雪. 中医药认知度现场调查及睡眠网络调查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18]匡玉宝,梁意引,梁海东,陈榕,黄英河,李霞. 慢性荨麻疹忌食疗法与食物不耐受IgG水平的研究[J]. 现代医院. 2014(05)

[19]夏循礼. 黄宫绣《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研究[J]. 中医研究. 2014(02)

[20]巫朝霞,陶莉莉,陈小平,潘佩光,张晓静,林青梅. 姜醋食疗防治产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4(04)

[21]张迪. 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2)

[1]涂嫒茜. 历代明目类食药文献的研究与应用[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2]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李稍.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3)

[3]陆志平,李媛媛,魏方方,施诚.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 医学信息. 2004(08)

[4]玛丽亚. 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传统中医食疗[D]. 浙江大学 2012

[5]田卫卫. 社区居民对传统中医营养学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李婧. 基于体质调理的`食疗咨询系统设计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7]任洁. 马齿苋调节血糖作用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8]王宝丽. 中医药膳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理论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9]卢化柱. 《随园食单》中的药物-药食同源的个案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10]蔡自兴,(美)约翰·德尔金(JohnDurkin),龚涛编着.高级专家系统[M]. 科学出版社, 2005

[11](美)CraigLarman着,姚淑珍,李虎等译.UML和模式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2]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曹艳辉. 古代中医外科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14]谢晓方,姜震. 一种结合CLIPS和VC++开发专家系统的方法[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4(12)

[15]吴海桥,刘毅,丁运亮,张祥伟.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知识库的建立[J]. 微型电脑应用. 2001(11)

[16]石添香. 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五种药膳质量控制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7]刘杰. 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初探[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8]李静娴. 饮食疗法对痰湿体质高脂血症患者作用的研究[D].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19]赵星星. 《医学衷中参西录》食疗思想研究[D]. 扬州大学 2013

[20]杨连初. 从网上医疗谈中医专家系统[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02)

[21]崔冬华,赵耀原. 中医儿科专家系统建造[J].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5(04)

[22]马静,王冠雪. 重视对中医专家系统的评价[J]. 北京中医. 1995(03)

去年有一天,我在reddit上突然写了一篇关于贫血的帖子,原本是为了和病友讨论病情、对策和读的论文的,但是那时候我发现我其实在表达一直在心头的苦楚,那就是一直辛苦地安排膳食,看起来很好很健康,积极乐观,但是我却没有觉得更健康,紧张、气喘、劳累一直困扰我,我说一切都像是无用功,日复一日,原地打转,补的速度不如掉的快,你觉得明天会更好,但其实根本一样糟,乐观一次次被消耗,我不断地被提醒为什么我坐着的时候那么紧张,我疲于解释,也不期待被理解。贫血的症状一直在打击我的信心。但其实那个贫血sub里的氛围就是“丧气”,“累”是那里的一贯主题,大家可以相互理解,这种丧气是我在平时生活里会主动掩埋起来的。

2022年1月,因为我的症状变得非常严重,脱发和断指甲,我睡觉的时候也是全身紧张的,一刻不停的不安疯狂蚕食我的精力。我怀疑自己贫血加重了,怀着非常沉重的心情去复查了。我心想应该是完蛋了。更加悲伤的是,那种已尽力了的感觉。

但结果非常意外,我不再是 缺铁性贫血患者 了,而是进步了一下,又返回成了 绝对铁缺乏患者 。这次验血结果是好消息,说明我比想象中健康。我意识到我那个时候在reddit上发帖表示没有信心的时候,其实我已经在慢慢地变健康了。血红蛋白已经正常,我不再贫血了,只是我并不知道。绝对铁缺乏对我来说很容易搞定。

下面我会用我有的知识做一下缺铁性贫血和铁缺乏的介绍、困境和纠正的办法。

在这里我讨论最常见的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没有人是忽然就成为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最先出现在患者身上的的症状是铁缺乏,鉴定指标是铁蛋白浓度,可以用来体现我们身体的铁储备,9-149ng/ml是正常范围,但低于30已经会出现劳累症状,被定义为铁缺乏。铁缺乏症又分成 绝对性铁缺乏症 (Absolute Iron Deficiency, AID)和 功能性铁缺乏症 (Functional Iron Deficiency, FID)。绝对性铁缺乏指你身体没有足够的铁原料。功能性铁缺乏指你身体有足够的铁原料,但是因为巨噬细胞等功能障碍无法释放铁质,有也等于没有。当出现了铁缺乏症状时,您还不是缺铁性贫血患者,因为血红蛋白还没有受到影响,但如果铁缺乏没有得以及时纠正,早晚会变成缺铁性贫血患者。

缺铁性贫血会通过血红蛋白浓度的阈值判定为轻度,中度,重度。听上去轻度缺铁性贫血可能没什么,是轻度的。但是上一段已经说明了,只要你把自己熬成缺铁性贫血,那你其实已经铁缺乏很久了,熬成贫血意味着自己的第一道防线储备铁已经被击溃,血红蛋白已经受到影响,身体各个器官都在受到缺氧威胁,它是一个相当惨烈的结果,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轻度”。

即使铁缺乏是一个相对宽松不怎么严重的症状,让人觉得只是储备铁而已,但它的症状已经可以让人非常难熬同时难以洞察,此外它也会让人得冠心病、心脏病、心力衰竭风险徒增。我所经历的症状包括:心慌、气短、呼吸急促、休息无法摆脱的倦怠、时刻无法放松、肌肉紧张、梦魇、睡眠紧张、不耐烦、抑郁。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所谓的抑郁症,失眠症,精神紧张症患者其实都应该先被拖去抽个血验一下,当物理问题当成精神问题来治疗,一辈子都治不好不说还耽误病情。我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他就问了我为什么很紧张地坐着,我心里明白我因为缺铁才会那样,但他让我调整呼吸深呼吸,告诉我以后紧张了就深呼吸打坐。可惜的是除非你对自己足够了解和敏感,否则这些身体的悄然变化很难被真正察觉,比如如果是贫血造成的失眠,但被诊断成精神压力大,被安排吃安眠药和镇定剂,该怎么办呢。在现在的治疗方面的学科融合并不充足的情况下,不一定有可以及时提醒患者的医师,我们需要对自己负责。

对于贫血患者的真实处境,与其说倦怠,精神不济,更应该说,患者不可能体会到饱满充实的人生。

铁缺乏和贫血核心上来说都是症状而不是基础病因,贫血是被导致的,我的情况很常见,由于例假大量失血造成铁缺乏,导致缺铁性贫血。当医生给我开铁剂的时候,这个行为如同在伤口上贴一张创可贴,但是伤口不断更新出现,他就不辞辛劳地不断贴,这种看不到头的循环让人绝望。在理想状态下,我们当然期望医生可以从根本上治好病灶一劳永逸,但是现实是很少医生会为患者追根溯源,这项工作更多靠患者的执着,甚至依仗患者的医疗知识储备。

最理想的方法是解决基础病因,同时补铁。但是解决基础病因并不容易。所以现在大多数人都在补铁的小圈子里绕。

对于绝对铁缺乏患者,口服补铁即可,有五花八门的各色产品,可以相信的只有自己的体验和血常规报告单,比如德国铁元类果汁采用的是素的葡萄糖酸亚铁,常见药片是硫化亚铁, 现在还有动物的血红素铁。只要自身可以吸收的,肠胃负担小的,有效的就是可以的。我因为肠胃正常,必要的时候被要求空腹摄入200mg硫化亚铁,有时候效果可以立非常快。这部分的研究经常有公开论文可以查看,有些论文会说空腹一次摄入比多次摄入吸收率好,隔日服用效果更好等等,但是如果肠胃不好的患者,服用硫化亚铁会很痛苦。总体注意事项有, 1. 空腹服用吸收率大,但是肠胃刺激也大,餐后服用对肠胃刺激小,但是吸收率有限 2. 不能和咖啡,茶水,牛奶服用。

对于功能性铁缺乏患者,情况会快速恶劣,口服铁剂没有用而且慢,需要及时注射静脉铁剂。

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补铁属于亡羊补牢,因为各个器官已经在亚健康状态下,饮食营养的要求更高,别人可以浪,可以熬,可以耗,可以突破自己地运动,贫血患者没有资格,一切都要适量。如果我们不幸要和贫血一起生活,饮食进补和修生养息太重要。我过去两年的生活如下:

我没有感觉到有很大效果,甚至认为都是无用功,但验血结果还是给了我信心。然而由于过多摄入红肉,内脏还有缺乏运动,让我验血结果血脂变高,这意味着当我刻意安排进"高铁质"食材时,我也安排进了更多的脂肪胆固醇,过犹不及,仍旧算不完美,跷跷板一般,这道题其实并不容易。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如同和贫血扳手腕,赛个跑之类的,我今天第一次觉得扳手腕扳过来一点点。希望本文对其他人有帮助。

缺铁性贫血论文相关文献

血液保护是当今外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减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输自体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血液内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的种类及对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2例血液内科疾病的护理风险存在因素,分析风险管理的研究。结果:42例血液内科疾病患者得到有效护理,2例输液渗漏,2例经济纠纷,投诉率9.52%。结论:实施风险管理可最大程度减少风险发生,利于患者病情改善。

【关键词】血液内科;护理风险;研究对策

【Abstract】Objective:Kind and corresponding risk discussing the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risk factor manage a countermeasure。Method: Retrospect sex there exists a factor in the nursing risk analysing my 42 regular yard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 research analysing the risk administration。Result.:42 regular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s patient gets the effective nursing , 2 regular infusion leakage , 2 regular economy disputes , complaint rate 9.52%。Conclusion: Put risk administration into practice but maximal degree reduces risks happening , is good for patient state of illness improvement.

【Keyword】Blood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riskStudy a countermeasure

医疗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害因素导致病人伤残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1]。血液内科患者逐年增多,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已成为血液内科护理管理的新方向。我院血液内科自2007年开始对该科护理风险因素寻求其防范对策,降低了风险事件,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分析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42例血液病患者男26例、女16例。年龄12~62岁,平均37岁。再生障碍性贫血17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例,血友病2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 其它 病种3例。

1.2风险因素分析

1.2.1主观性个人因素 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 规章制度 不严,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所造成的护理缺陷是一种发生率较高、损失较大的风险[2]。血液科输血治疗较多,因护士个人因素输错血或输错液体等,化疗药物渗漏未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护理文件记录不及时、欠准确或字迹潦草,内容不符不连贯,随意涂改也易导致护理纠纷

1.2.2专科知识及 经验 缺乏不能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护理方法。抢救仪器的使用不熟练,对各种恶性血液性疾病不能及时判断。

1.2.3感染预防意识淡薄 诊疗护理行为都可能存在医院内感染的隐患,护理操作时未注意按先洁后污的原则,从而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纠纷。

1.2.4医患沟通缺乏 对病情、护理行为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或告知技巧不当致护理纠纷或投诉

1.2.5缺乏法制意识护患关系是特定人际关系,进行深静脉置管操作前未将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病人,造成病人不理解、不配合;给病人导尿、灌肠时,未经病人同意暴露隐私等。

1.2.6主观性病人因素 血液病病人自身心理负担较重,情绪焦虑不安,对治疗及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悲观绝望情绪。1.2.7客观性疾病自身因素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与感染,生活因素相关。血液病病人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病种感染率约12%,而肿瘤化疗病人可达35%左右[3]。如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严重贫血的病人容易有眩晕、乏力等症状情况,加上凝血功能障碍,病人容易出现意外。血液科病人大多经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此药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也损害正常组织细胞及引起药物性静脉炎[4,5]。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难度,甚至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医疗纠纷。1.2.8其它因素如病房噪音 病房内用物摆放不合理

1.3 护理风险因素对应管理对策

1.3.1 重点抓好制度落实,更新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规范护理记录,护理人员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享有知情同意权[6]。血液病化疗药物使用较多,要求护士掌握化疗专科知识及技术,如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机制及其护理应对方法、化疗血管的选择与化疗中的监护、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化疗急症的抢救等。

1.3.2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分析,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1.3.3从细节上落实各项 措施 到位,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如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 ,加高床栏,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保持地面干燥。

1.3.4 加强院内感染 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2结果

42例血液内科疾病患者得到有效护理,其中2例因输液渗漏经对症处理缓解,2例因经济条件原因发生医疗纠纷,经明细账目,耐心解释,联络患者当地医保机机解决费用,得到合理解决。投诉率为9.52%。

3讨论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7]。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血液内科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预见性差的特点,没有风险意识,不能及时发现护理风险,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我科采取上述综合防范对策,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得以明显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实施三年多差错事故显著减少,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97.5%.患者病情,心理,身心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参考文献

[1]刘秋瑾,张国英,张文玲.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4C):10401042.

[2]吴欣娟,贾朝霞.从护理角度看病人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658.

[3]许洪志,仲春红,叙功立,等.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19(3):8589.

[4]刘志霞,郭淑婷,苏齐.PDCA循环法对肿瘤病人化疗的管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6768.

[5]邓本敏,黄培兮.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与输注目的对疗效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5859.

[6]孟繁荣,刘志英.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8,22(8C):22402241.

[ 7 ]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第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5

【摘要】血液内科病人因为原发病及治疗因素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损害,分析血液内科患者急诊方法,可以控制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加强医院的管理。本文探讨了血液病人的内科急诊方法,为有效监管血液病感染提供相应指导。

【关键词】血液内科,内科急诊,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004-4949(2014)03-0134-01

血液内科主要治疗贫血,像血友病、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一些属于血液病范畴的并发症的处理。从目前数据来看,血液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血液病已经成文了一种现代病,但因为血液病发病隐匿,患者多数不能自己觉察,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体检时被发现。因此,提高对血液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1血液内科概述

血液病分好多种,有的是原发的,大多数是因为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有的是继发的,某些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会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血液或骨髓成分明显改变。血液内科患者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已知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加之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病原菌的出现等因素使其医院内感染率逐年升高。 同时这些感染也是造成血液病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1-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974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男性1885例,女性1090例,年龄3~79岁,其中急性白血病 685例,慢性白血病1066例,缺铁性贫血81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04例,多发性骨髓瘤94例,其他109 例。

2.2 病因构成

白血病患者75例,占到42.13 %;血友病患者25例,占到14.04 %;淋巴瘤患者28例,占到15.73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50例,占到28.09%。

2.3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病例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诊断、侵入性操作、是否发生感染、感染部位、感染时间和病原菌、抗生素的使用等。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

2.4救治方法与人员安排

血液内科急诊患者按链式并联操作流程:初步判断病情―呼吸道管理―循环管理―系统查体―采取维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治疗组设急救护理小组,由2名护士组成,即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各1名,责任护士一般由高年资护师担任。当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抢救人员立即按流程规定站位:责任护士站在病人头位,负责呼吸道的管理,立即进行高流量吸氧,吸痰,或配合医生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除颤,心电监护,抢救全过程指导辅助护士工作,并与医生沟通,使医护抢救配合默契;辅助护士站立在病人的体侧,负责循环系统的管理,立即快速建立1~2条大静脉通道,采血,留置导尿管,执行抢救医嘱,记录抢救的各项措施、药物及实施时间,病人的病情变化等。护理操作分工明确,双人同步进行。

2.5观察指标

按照危重“急救白金10min”作为时间判断标准,要求基本生命支持在10min内完成。从患者躺在抢救床上开始到完成基本生命支持操作发挥治疗作用为止,时间以分钟计算,物品准备纳入基础抢救时间。

2.6抢救成功标准

病人心跳呼吸恢复、有效循环建立(在有或无药物维持下动脉收缩压≥80mmHg),转送住院无生命危险,则认为血液内科病人的内科急诊成功。

3统计分析

数据用 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血液内科主要疾病感染分布 2974 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内感染 164 例,发生率为5.51%,以急性白血病(感染率 9.66%)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率 8.63%)较高,与其它血液内科疾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血液内科医院内感染部位分布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多(44.51%),其次为口腔(18.90% )、胃肠 道(17.68% )、血 液 (6.70% )、 肛 周(5.50%)、泌尿道及其他部位。其中冬春季呼吸道感染高发,夏秋季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常见。病人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有无放化疗、抗生素的使用等均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相关,以侵袭性操作发生的感染率最高。引起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100(56.18%),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者78例(43.82%)。178例血液内科急诊患者中,白血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65例,死亡10例;血友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20例,死亡5例;淋巴瘤患者急诊抢救成功23例,死亡5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41例,死亡9例。合计总共急诊抢救成功149例,死亡29例,急诊抢救成功率为83.71%,死亡率16.29%。其中23例死于急诊室,6例死于住院期间。

5研究讨论

按国际疾病法(ICD)命名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病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病、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几大类:造血干细胞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如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细胞性难治性贫血、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病则包括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其中贫血的种类也很多,有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失血性贫血等。血液病并不可怕,也并非都是恶性的,某些类型的血液病只要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治愈。因此,疾病确诊以后,要及时到学术力量强,治疗经验丰富的专科医院接受系统治疗,这是战胜血液病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 5.51%,较国内部分医院所做该科室感染率研究低,这与本院开展目标性监测,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环境清洁与消毒等工作的落实有关。综上所述,必须加强对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监控并做好预防措施。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用药有效指征,合理有效使用各种药物,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医院内感染发生。

6结语

血液病人内科急诊时应当先进行紧急性抢救,充分保障患者的急救时间。急诊时不仅要强调时序性,还要保障分工明确,逐一治疗。这样才能为患者赢得更多宝贵的治疗时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晓屏,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

营养不良性贫血是指营养成份的缺乏而影响造血功能所引起的一类贫血。本病多发生于四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临床表现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缓急有关,一般以面色萎黄或苍白,指甲、口唇、眼睑膜颜色苍白为主要指征。年长儿童可有头晕目眩、耳鸣、心悸、气短、困倦、乏力等。重症患者可见四肢浮肿、口腔炎、舌炎、口角浅裂、蒌缩外胃炎、浅表性胃炎等表现;或可见皮肤干燥、瓜甲扁平发皱成脆裂、毛发干燥脱落,甚则有出血、发热等症。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未及时添加补食,铁质或叶酸等营养成份投入量不足;或因肠胃吸收功能障碍,或因肠寄生虫、慢性腹泻等导致损耗过多等均司一造成营养不良贫血。

由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为大红细胞性贫血。根据血细胞形态学特点,结合病史可作出诊断。骨髓显增生象,呈典型巨幼红细胞性生成,周围血象呈大红细胞性;MCV大于100立方微米,MCH大于32微微克;白细胞和血小板在重症病例可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生化测定,如血清乳酸脱氨酶测定、血清维生素B12测定、同位素B12吸收试验、血清叶酸浓度测定、组氨酸负荷试验等均可鉴别是维生素B12缺乏还是叶酸缺乏所致贫血。缺铁性贫血以小红细胞,低血色素,血清铁降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骨髓铁减少或消失等,结合病史亦不难诊断。

现代医学对大红细胞性贫血主要治疗原发疾患,补给维生素B12叶酸等,并使用糖皮质激素,补充血钾等辅助治疗,但疗效尚不修理想。对缺铁性贫血主要用铁剂口服或注射。效果亦不很满

中医文献对此类贫血多纳入“萎黄”、“黄肿病”、“血虚”、“疳证”、“魃病”子范畴。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或喂养失当,或调护失宜,或诸虫寄生,或药物损害均可造成本病。本病多属心脾亏虚,若久而不愈,则可穷及肝肾。而造成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如证属脾胃虚弱者,治宜健运脾胃,益气养血;证属心脾两虚者,治宜补脾养心,益气补血;证属肝肾阴应者,治宜滋养肝肾,补益精血;证属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养血。并强调改善喂养方法,慎用药治,预防治疗寄生虫病,及时医治各种病患,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小儿食欲和吸收功能。

方名:健脾生血方 【功能主治】

功能健脾补气,益气生血。主治小儿营养不良性贫血。 【处方组成】

生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陈皮6克。浓煎,加糖配制成糖浆剂,每次5毫升,每日3次。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应用414例,采用双官法分成4组,即健脾组、补血组、高血铁片组、空白对照组,均以1个月为I疗程。分别于投药后l、2、4周复查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以服药后血红蛋白上升2克以上为显效;上升1克以上为有效;不及1克者为无效。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1个月后比较,疗效显著,尤以本组为突出,X的平方=8.36,P<0.01 【处方来源】

北京市中医院儿科温振英等。 【按语】

本方根据健脾补气以生血之理论组方,疗效优于一般补血剂,而无腻补之弊,堪宜临床应用。若有食滞者,则宜加消食导滞之品更妥。本方名由编者所拟。(赵章忠)

关于贫血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写

参考文献一般是写在论文的最后面,例如: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4〕郑日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5〕傅道春.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百度百科是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里面的内容也是收集起来的,可以在搜索该参考文献的具体出处,按格式写上即可。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参考资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_百度百科

子宫肌瘤贫血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预防子宫肌瘤,第一是要“自我调节”。第二是要“合理饮食”。第三是要“注意月经期间的卫生”。

子宫肌瘤主要是发生在子宫内部的一种疾病,子宫肌瘤就是指的子宫肿瘤。那么,生活中应如何去做好子宫肌瘤的护理工作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从下面的文章中来了解下吧。(1)子宫肌瘤患者应防止过度疲劳,经期尤须注意休息。这是属于子宫肌瘤的护理措施之一。(2)关于子宫肌瘤的护理,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子宫肌瘤患者应少食辛辣食品。(3)子宫肌瘤患者要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内裤宜宽大。若白带过多,子宫肌瘤的护理应注意随时冲洗外阴。(4)确诊为子宫肌瘤后,应每月到医院检查,如肌瘤增大缓慢或未曾增大,可半年复查1次;如增大明显,则应考虑手术治疗,以免严重出血或压迫腹腔脏器。(5)避免再次怀孕是子宫肌瘤护理不可缺少的。患子宫肌瘤的妇女在做人工流产后,子宫恢复差,常会引起长时间出血或慢性生殖器炎症。这在子宫肌瘤的护理中也是很重要的。以上所讲述的就是患有了子宫肌瘤的护理措施具体的描述,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了解到这方面的子宫肌瘤的知识,及时去治愈好子宫肌瘤。如果您还有其它的子宫肌瘤的问题想咨询的话,可以联系我们的在线专家为您解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