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官职任免调动的文言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官职任免调动的文言词研究论文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释义:最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释义:不久(我)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洗马。

3、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释义: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4、出:京官外调。

如《张衡传》: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释义: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

5、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鸿门宴》: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释义: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文言词语归纳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4.荐:由地方 ***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举:由地方 ***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6.授:授予官职。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

14.任:担负、担任。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7.补:补任空缺官职。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4.超迁:越级升迁。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6.超擢:破格提拔。

7.陟: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升:提升。

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提拔。

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

2.窜:放逐、贬官。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9.黜、绌:废掉官职。

如《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

10.免:罢免官职。

11.夺:削去,罢免。

五、表“辞官”的词语。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2.解官:辞去官职。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集释;一、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

襄公三年》 拜:授予官职。如: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

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

贾鲁传》 二、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汉书。

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三、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汉书。

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四、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 左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五、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

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

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

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张衡传》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

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

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

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

韩琦传》。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第三类: *** 、代理的词语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前后大约一千年。(商)国君称“后”称“王”,手下主要官员称“史”、“巫”。商后期王族长老称“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

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年。国君称“天子”、“天王”。王位继承人称“太子”、“东宫”。王妻称“后”。(《诗_小雅_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 *** ,而国和邑是地方 *** 。中央 *** 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管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管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地方 *** 设置大约与中央 *** 相同,不过,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并世代相袭,只能称“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称“卿士”。

第三个时期从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地清末,时间长达两千三百多年。此时期的特点是:①君主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权力高度集中;②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统治的地区越来越辽阔,机构也越来越庞大,职务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变化复杂。

从大到小官职牌名

【爵】

【丞相】

【太师】

【太傅】

【少保】

【尚书】

【学士】

【上卿】

【大将军】

【参知政事】

【军机大臣】

【军机章京】

【御史】

【枢密使】

【左徒】

【太尉】

【上大夫】

【大夫】

【士大夫】

【太史】

【长史】

【侍郎】

【侍中】

【郎中】

【参军】

【令尹】

【尹】

【都尉】

【冏卿】

【司马】

【节度使】

【经略使】

【刺史】

【太守】

【都督】

【巡抚】

【抚军】

【校尉】

【教头】

【提辖】

【从事】

【知府】

【县令】

【里正】

【里胥】

【三省六部】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 10、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 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 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12.D 13.D 14.C 15.B 16.B 17.(1)译文:(梁熙)出京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把老百姓看作自己的儿子,政绩在三辅为第一。(得分点:出、知、自污、治行、冠) (2)译文: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借意气不肯服输。

先生默默端坐,又是微笑不说一句话。(得分点:酒酣、辨难、蜂起、负气)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D项“馈问亟至,一无所受”中的“亟”如解释为“急切”和整个语境不合;可以结合词语所在的小语境“一无所受”进行推测,句中说“一无”,意思是“全都不(没有)”,可见前面的“馈问”并非一次,故“亟”应解释“屡次”。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比如本题中的“亟”就可以借助句子这一小语境进行解决。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前一个“其”应是代词,他;后一个“其”,还是,表示商量语气。

B项,前一个“则”,就;后一个表假设,如果。C项,前一个“为”,给;后一个“为”,为了。

D项,两个“而”都表示转折。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的时候可以借助两种方法,一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是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比如本题的“其”,前一个“其”后面是名词,故“其”应是代词,后一个“其”是放在主谓之间,故应是表示商量的语气。比如“为”,前一个“为”后面是动词,后一个“为”后面是名词,故两者自然不同。

14. 【试题分析】“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

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首先应将句子放回文章,借助语境理解其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先生到秦地任茶马司巡视,极其贫困。

有人向他建言(谋取钱财),他却说:‘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做官谋取利益,是替子孙打算罢了’”;然后再借助断句的标志进行断句,先借助表示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一处,再借助句末语气词“矣”断开一处,其他的再依据动词、名词进行断句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B项“每年一次”有误。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

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6.授:授予官职.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13.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14.任:担负、担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1.改:改任官职.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7.补:补任空缺官职.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4.超迁:越级升迁.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6.超擢:破格提拔.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7.陟: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8.升:提升.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10.提:提拔.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2.窜:放逐、贬官.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滂等官.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9.黜、绌:废掉官职.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10.免:罢免官职.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11.夺:削去,罢免.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五、表“辞官”的词语.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2.解官:辞去官职.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①《后汉书·王龚传》: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六、表“兼职、代理”的词语.1.假:临时的、代理的.如①《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②《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2.兼:兼任,同时监管.如①《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②《旧五代史·甘荷余传》: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3.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②《南史·虞愿传》: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如《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5.权:暂时代理官职.如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韩愈吏部权京兆.②《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③《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6.摄:暂代官职.如《新唐书·杜如晦传》: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7.署:暂任、代理官职.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8.守:代理官职.如《三国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9.行:代理官职.如①《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②《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七、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1.知:主持.如①《宋史·黄庭坚传》:知舒州.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2.典:主持;主管.如《书·尧典》:命汝典乐.《三国志·吴仪传》:专典机密.3.主:主持,掌管.如①《世说新语·政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②方苞《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4.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5.下车:新官到任 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6.坐:因犯……罪或错误.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新唐书·魏微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8.秩满:官吏任期届满.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裁朞月,便自求解退.《南史·虞寄传》其年秩满,解尹,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竝如故.《陈书·袁枢传》9.行部:巡行部属(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刑政,称为行部.)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

方言动词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衡阳方言特点:生动摘要:衡阳方言在湘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们通过了解衡阳方言形容词的组合特点和句法功能,在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中,认识衡阳方言形容词的语言事实和语言规律。关键词:普方比较;形容词;方言一、关于衡阳方言的研究衡阳因地处南岳衡山的南面而得名,它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地处东经111°32′16″~113°16′32″。北纬26°07′05″~27°28′24″,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除部分山地海拔1000米以上外,大部分为岗峦起伏的丘陵地,总面积1,531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894,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44%,湘江纵贯全境,纳祁水、春陵水、耒水、蒸水、沫水等一级支流水21条。衡阳是湘南的中心,向来与省会长沙和西北部的常德在地理位置上和经济文化上互成鼎足之势。衡阳人使用的方言,主要有湘语和赣语,邳耒阳话、常宁话属赣语区,其它属湘语区。其中祁东话属娄邵片,市区、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属长益片。作为长益片,其主要特征是古全浊声母基本清化,逢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不论平仄都不送气,虽然同属长益片,衡山、衡东话在语音上与市区、衡阳、衡南话不同,一般人所说的衡阳话,指的是以衡阳城区为中心的包括衡阳县和衡南县在内的方言。衡阳方言在湘语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对衡阳方言的研究论著,最早有李永明的《衡阳方言》(1986),这部专著对衡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都进行了论述,语音部分从各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在语音变化方面提出音素和音节的同化、增加、缩减等现象;在比较音韵方面,从衡阳话出发同古音、北京话比较,又反过来从古音、北京话出发同衡阳话比较。词汇部分搜集了不少方言特殊词语,使词汇本身就如同一部方言小词典。语法部分没有作全面系统的论述,但充分注意到了方言语法特点,在和普通话作比较中,主要从词法、名法、虚词和部分实词的用法三大部分来分析。对衡阳方言进行专门的语法研究,主要有彭兰玉的《衡阳方言语法研究》(2002)。其论著主要探讨衡阳方言的语法特点,其主要内容有二个方面:一是共时语法系统的描写,包括语缀、状态词、代词、介词、语气词、体貌表达、程度表达、疑问句等。这些描写反映出衡阳方言语法系统中词类、句法等方面的基本特点。二是历时和共时的比较研究,主要从语言发展的角度,通过与汉语史料以及其他相关方言的纵横比较,来认识语言事实,反映了衡阳方言受周边方言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发展和创新。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在衡阳方言词类系统中,形容词是较为活跃的一类词。我们知道,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和定语,但它也可以充当句中的任一成分,谓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宾语位置都可出现形容词。我们从形容词的句法功能角度出发,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二大类,比较衡阳方言形容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形容词的区别,有助于加深对衡阳方言语言事实和语言规律的认识。二、性质形容词的差异性(一)衡阳方言性质形容词的组合特点与句法功能 衡阳方言性质形容词的基本组合特点是:①能前加“很”、“蛮”、“特”等表示程度;②能前加“不”表示否定。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如:“活(机灵)、倯(庸愚)、懒、蠢、痞、妖(指女性作风不正派)、吊(顽皮)、恶、车(风骚)、怪、壮、朦濮糊)”等等,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如:“歪孽(调皮)、餍气(贪婪)、辣毒、稳当、暖烘(暖和)、打眼(显眼)、活趟、麻溜(利索)、拐场(糟糕)、崭劲(刻苦)、神棒(有精神)、包相(人长得好看)、划得来(合算)”等等。衡阳方言性质形容词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几乎能充当所有的句法成分,但其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书面语大量使用修饰语,所以形容词被广泛作为定语;在口语中,因为句子简单,很少用修饰语,所以形容词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二)性质形容词程度表达的差异性1、后附式的表达形式普通话前加的“很”,可以用“得”提到谓词后,作为后附成分,如:“好得很、坏得很、大得很、小得很”,几乎所有的性质形容词都可以这样。单音节可以这样,双音节也可以。如:“清楚得很、干巴得很、肥胖得很、弯曲得很、正直得很、公道得很、正派得很、狡猾得很、空洞得很”,衡阳话也可以这样说,但这种说法极少,是方言引进和融合了普通话或外区词语。普通话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其形象化或具有性质特征的修饰语,除前头加上程度副词“很”、“极”、“最”、“特”、“更”、“稍”、“略”、“多”、“多么”、“比较”、“相当”、“非常”等等组成偏正结构词组之外,还可以后附。如:“光溜溜、光秃秃、香喷喷、冷冰冰、瘦丁丁、红艳艳、黄橙橙、灰蒙蒙、绿油油、热辣辣、静悄悄、空荡荡、深幽幽、轻飘飘、慢腾腾、软绵绵、湿漉漉、乱糟糟、肥胖胖、恶狠狠”等,这些都是不用“得”带起,而直接后附的。象这种情况,衡阳土话是没有的。如果有,是受外来影响,把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区的词语引进来,不是本地词汇。2、“副词前加式”的表达形式衡阳话有不少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可以加上多种多样的副词性前加成分,成为偏正结构词组,这和普通话无异。如:好:蛮好猛好最好特好坏:好坏蛮坏很坏最坏特坏难:好难蛮难很难最难特难易:易得但“易”一般只说“易得”,即相当于普通话的“容易”,而不说“好易”、“很易”、“最易”、“特易”等等。这些偏正结构词组,尽管所用的副词性前加成分不尽相同,但语法结构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三、状态形容词差异性(一)衡阳方言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特点及句法功能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特点与性质形容词相比较而言,有三个方面的区别:①不能前加“很”,如:不说“很铁紧、很皱巴巴”;②不能与“不”组合,如:不说“不雪白、不妖里妖气”;③与名词组合时一般都要加“咯”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少数的可以不加“咯”,如“铁紧咯手”、“宝里宝气咯人”。衡阳方言状态形容词形式上按构成音节的多少,可以分为BA式、AABB式、ABB式、AXAY式等。它们的句法功能不尽相同。BA式如:铁紧、梆老、雪白、共黄、亲甜、拍抱、绷紧等,其句法功能总的来说有:可进行ABAB式重叠;不受程度副词修饰;除“飞快”等外,大部分不能作状语;必须加“咯”才能作定语;重叠式加“咯”可以作谓语,原形可以在主谓谓语句中作小谓语。AABB式如:臭臭刮刮、勒勒刮刮、偷偷摸摸等,其句法功能与“形容词+词缀”式状态形容词相同: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必须加“咯”才能作定语、谓语和状语。ABB式如:皱巴巴、苦滴滴、辣唆唆等,其句法功能是多样的,但不论作什么成分它后面都必须出现“咯”,相当于普通话的“的”或“地”。BBA式:拍拍满、墨墨黑、雪雪白等,其句法功能在于作谓语、补语,但不能象BA那样做定语。AXAY式如:蠢里蠢气、妖里妖气、宝里宝气等。其句法功能是:可以自由地作谓语;加“咯”作定语,只能修饰“样子”;很少作补语,作补语时表示变化结果;还可以作“有点”的宾语。(二)状态形容词结构意义的差异性在衡阳方言状态形容词的四种形式中,我们发现,BA式状态形容词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与普通话在结构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BA式第一音节的不同语素来进行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比较。1、第一音节是可独立的名词性语素如:笔直、雪白、秧嫩、冰冷、板酽、墨黑等。象这一类词,普通话里也有一些。如:蜡黄、雪白、冰冷、冰凉。但普通话的这些词和衡阳话这一类词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最根本的不同是,普通话的这些形容词虽也含有某些“很”的意思,但主要侧重于形象化和性质特征方面,有的第一音节就完没有“很”的意思;而衡阳话这类形容词的第一音节,不管是否具有形象性和性质特征,都含有“很”的意思,而且主要侧重于“很”的意思。尽管两者有些词字面完全相同,如“笔直”、“雪白”、“冰冷”,说起来含义完全一致,但衡阳话这些词第二个音节极少单说,除非在“直不直?”“白不白?”的格式里,一般都和别的词素结合在一起说。2、第一音节是形容词性的语素如:寡绿、精酸、死懒、焦干、瘪淡、凄臭等。这类词普通话也有。如:死硬、碧绿、闷热、绯红、清凉等。普通话这些词,除了“死硬”是偏正结构外,其余均可看成并列结构的双音节词。因为“绯”也是“红”,“碧”也是“绿”,象“闷热”、“清凉”这类词,它们所表达的,已经不光是“热”、“凉”或“很热”、“很凉”的意思了。而衡阳话这类形容词则均为偏正结构,且第一音节含有“很”的意思。3、第一音节是动词性的语素如:飞恶、通亮、绷脆、拉扁、喷香、包粉等。这类词普通话也有。如:透亮、刺痛、逼真、赶快等。普通话的这些词第一音节多半是本义或引申意义,没有虚化。而衡阳方言中这类形容词显然不是动宾关系,而是偏正结构,不能扩展,第一音节不管能否独立,基本都已虚化。总的来说,衡阳话BA式状态形容词中的第一个音节,除了那些有色、香、味或具体形象、性质特征者,其余象“飞红”的“飞”,“寡绿”的“寡”,“拉扁”的“拉”,“袅清”的“袅”,“死涩”的“死”,“稀乱”的“稀”,“绷硬”的“绷”,“眯痒”的“眯”,“捞松”的“捞”,“瘪淡”的“瘪”,“凄臭”的“凄”,“包粉”的“包”,“拍满”的“拍”……等等,都已虚化了,已不具备它本来的意义,而只表示一个“很”的意思,真可谓是琳琅满目,品类繁多了。但这些都表示“很”义的字,是不可以跟普通话中的“很”字一样,随便与什么形容词搭配的,衡阳方言中这些字谁跟谁搭配,都是受习惯规定的,不能乱套。如我们可以说“寡绿”、“寡蓝”,但不能说“寡青”,“青”只能说“袅青”。四、结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反映了语言的多样性,我国语言(或语言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汉语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各汉语方言的共同参与,和谐发展。衡阳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语言形式丰富多彩,是衡阳地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载体,从形容词角度看普通话与衡阳方言的差异性,只是我们对衡阳方言的一个单点性研究,如何从自身语言发展、语言融合和语言使用等方面来认识衡阳方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我这儿有很多地方方言的论文,随便一篇就可以吗?

研究歌词语言的论文

建议去看一下一本书《歌词学》作者: 陆正兰 著 ISBN: 9787500464860 , 750046486X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12-1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对歌词进行专门研究的理论性著作。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从歌词文体学和文化学两个方面,由内到外地考察了歌词的内外特征,从歌词的内部形式结构,与外部社会文化作用这两个大方面建构歌词研究的理论框架。歌词学是个新学科,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跨学科研究。一个世纪来,中国的歌词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而理论极其匮乏。在当代文化中,研究并提出一个中国现代歌词研究理论框架,具有开拓意义。作者简介 :陆正兰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现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所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音乐文学、现代诗学、女性文化研究。发表《“拟声达意”与“姿势语”》、《中国诗能否回向歌词之根”、《音乐史写作的另一种“理”和“论”》、《论歌曲的创作与接受意图》、《超文本诗歌联合解码中的张力》、《冰心诗歌中母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探寻》等论文二十多篇,另有专门关于歌词创作系列论文多篇。参加写作《新诗文体论》、《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等书。研究之余,写歌,写诗。目录 :歌词学:学科性与学理性 自序 导论 上篇 歌词文体学 第一章 歌词分合历史考察 第二章 歌词的语言技巧 第三章 歌词的呼应结构原理 第四章歌词的音乐性 第五章 歌词门类及其现代演变 下篇 歌词文化学 第六章 能动受众理论与歌词文化研究 第七章 歌词文化研究的特殊性 第八章 歌曲流传的几种特殊方式 第九章 机构在歌曲流传中的重大作用 第十章 歌曲流传中的主体性构筑 第十一章 歌众如何使用创作解码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其他材料诗与歌词 诗与歌词,多少年都是——同根分枝。不是吗?看一看唐诗,有多少诗人的诗作,被谱曲传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维的《红豆》,《芙蓉楼送辛渐》等等,而词的起源,就叫曲子词,到宋词发展起来,翻一翻,我们就能看到,柳永的词章,在市井间流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演唱……等等等等。所以,我们也就明白了诗与歌词关系——同根分枝的事实;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们的先辈,要把诗和歌连在一起——不是说诗,不是道歌,而是一直,诗歌诗歌…… 而既然诗与歌词同根分枝,那么,肯定既有一致,又有区别。那么,诗与歌词有哪些一致和区别呢?一致是,两者都要求清新易懂,流畅上口,要求有韵——因为只有押上了和谐自然的韵,才有节奏旋律,有语言的美感。区别是,两者在结构上,有所差异——诗的结构,必须严谨,必须有神的高度凝聚;而歌词,因为有曲的协助——曲就如顺风的波浪,飞翔的翅膀,所以可以更宽松,更自由,甚而散漫。 如此也就可以说,一首好的歌词,常常富有诗意;一首好的诗,也常常富有旋律节奏。是的,这一点,从古到今,都没有改变。 不是吗?看一看古今的诗与歌词——古时的前面已举出了例,那么今天的呢?譬如乔羽先生的《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就既是一首优秀的歌词,也是一首质朴的小诗。譬如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譬如姜育恒的《跟往事干杯》;譬如罗大佑,齐秦,李宗盛等的歌词,大多富有诗意。而席慕蓉女士,汪国真先生的诗,也有相当一些,被谱上了曲…… 然而现下,却有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写诗人,把诗和歌词分隔开来,不同看待。这是根本错误的观点。这只能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读懂诗歌,没有了解诗歌的的发展史,更没有弄明白,诗歌的本质。而没有透彻的了解,融会贯通的认知,也就导致了诗歌跛子的现实——一方面,歌词兴旺发达,被大众喜爱;另一方面,诗多少年低谷,被大众冷落…… 那么,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写诗人该怎么办呢?我想惟有转换思路,开阔胸怀,投入时间精力去阅读,去感悟,去学习——取词人之长,补自身之短。 是的,我们的写诗人要学会对照比较——若所写的诗,与歌词根本就是风马牛,那么不妨反思自己对诗歌的认知,反思自己的诗路;而若所写的诗接近歌词,或所写的歌词像诗,那么就可以认定,自己的道路准确,前途美好……是的,若是后者,那么我想对您说——希望您能继续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诗和歌词,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英文歌词比较直白,这点符合他们的性格——外向开朗,你可以发现英文歌里love,heart,crazy之类的词会比较多,特别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流行音乐,会这样直白的去说“爱”啦,“心”啦什么的,而在中国的音乐里,这样直白是不常见的,烘托气氛的,甚至描写事件的歌词都会出现很多,但是直抒胸臆说心情,感受的相对而言比较少。总之,英语歌是偏重直接抒情的比较多一点,比较受欢迎一点,你比较容易发现那种唱的撕心裂肺的歌进入Billboard排行榜;而中文歌词一般意境幽远含蓄,试图给听歌的人营造气氛、环境去想而不是直接告诉听歌的人作词者自己的思考。我是比较爱听歌的啊,也因为专业的原因听很多英语歌,个人是很喜欢感情很真挚的那种英语歌,意境很悠远很唯美的的中文歌,不敢说这就是他们的全部特点,但是他们确实是因为直白、含蓄不同风格而更美更独特。 文秘杂烩网

1、思维差异,西方人较我们灵活; 2、语言差异,我们较西方丰富些; 3、格式差异,西方人没我们古板; 4、历史差异,西方人没我们悠久; 5、思想差异,西方人较我们开放: 6、性格差异,西方人没我们成熟。

俄语动词研究的论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俄语科学语体在科学技术情报和学术交流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苏联的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在书面上都是用俄语科学语体表达的。所以,掌握好俄语科学语体是获取世界上先进科学与技术的可靠手段之一。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俄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俄汉语修辞格数量相差悬殊之原因浅析2、“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俄语教学创新研究3、语料库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风,2020(08):66-67.4、杨柳青木版年画核心术语俄译研究5、高校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旅游俄语课程教学创新研究6、俄语电影汉俄双语字幕在俄语学习中的作用7、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在前苏联的翻译及传播8、汉俄网络广告中的语用预设浅析9、俄罗斯文学影视作品名的汉译问题10、大学公共俄语学习现状及策略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11、汉俄职业委婉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对比分析12、俄语战争话语的特点与功能分析13、如何在俄语课堂中融入学科素养14、基于词汇联想的词块学习理论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5、新时代我国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问题与趋势

本文根据俄语动词前缀化的特点,从语义研究的角度,对俄语构词中的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作了论述:前缀构词与体学的关系,前缀的构词结构语义,前缀的功能语义,以及构词的词汇-语义场等,并对一些有疑义的命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主题词:构词,功能语义,前缀化词缀化是俄语构词的重要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构成不同词类的同根词。在词缀化方法中,前缀因其对词汇的构成和派生所起的特殊作用,尤其是动词前缀化的语义及结构十分复杂,动词的前缀化构词研究始终在构词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本文拟根据俄语动词前缀化的特点,从语义研究的角度,就俄语动词前缀构词中的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作以论述。 1.构词与体的关系 动词前缀化与动词体的关系问题,或者说,词缀问题是否属于体学范畴,不仅是一个复杂、且尚无定论的问题,也是许多研究者刻意回避的一个问题。 动词前缀的传统描写方法是在语言学的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中形成的:前缀学研究一方面是体学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构词学的组成部分。然而,体学和构词学各自有着完全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范围:无论是对前缀学这一研究领域总的立场和纲领的确立,还是具体的研究任务、研究对象和描写方法都完全不同。体学研究首先关心的是前缀化与完成体之间的关系、行为方式的语义、由前缀构成的动词体的对偶、以及相应的所谓前缀的纯体性意义等;而构词学的兴趣在于前缀的形式特征、派生现象、以及能产动词与派生动词之间的关系、同一前缀的构词类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尽管体学与构词学的观点和兴趣有如此大的差异,但现代前缀学研究的重点恰好处在这两个领域在这些问题的交汇点上。使这两个不同领域的研究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是前缀学研究的传统任务。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对于前缀学,乃至构词学和体学中的许多问题,如某些具体问题究竟应该纳入哪一学科的研究范围,学者们仍然是各执一词,智者见智。准确地说,在目前的俄语词缀化构词研究中,并存着许多不同的词缀学理论和研究方向,其中有些新观点、新方法要证明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尚待时日。 2.动词前缀的零位意义与语义重叠 关于动词前缀的零位意义的提法已存在近一个世纪了。在这一漫长的时期中,对该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围绕着‘如何理解和阐释“零位意义”这一概念’,‘它对动词前缀的普遍意义’,以及‘零位意义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等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直到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才开始了较为切实的、有理有据的研究。首先是捷克的语言学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证实了从结构上解释前缀与动词结合时产生零位意义的可能性,用一种新的结构模式,取代了把很多前缀定义为意义空缺的纯体学意义的传统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中,零位意义被解释为前缀与动词相互作用的规则。这种规则恰好解释了前缀的某些选择性搭配的特点。西方的大部分俄语学研究人员都接受了这种理论观点,但俄罗斯的语言学家和我国的俄语学家们对此观点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构词语义研究的实践证明,类似的语义重叠也仅仅是存在于个别的或某一些例证中,还没有经过所有带前缀动词体的对偶的检验。例如,前缀ПРО-在与某些动词组合时会获得具体语义,而并未与动词的语义发生重叠,而是增添数量和质量的语义如:ПРОЛИТЬ,ПРОВЕРТЕТЬ,ПРОКУРИТЬСЯ,ПРОКРИЧАТЬ等。由此看来,并不是所有前缀都可能与基础动词发生语义重叠,都能显现出语义上的‘空白’。即便是同一个前缀,当与不同的基础动词组合时,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在以词汇和篇章材料为基础,对大量的带有各种前缀的动词进行系统的历时分析的研究也证明这一点。 综上所述,作为语言学术语,“动词前缀的零位意义”这一称谓本身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似应称作“动词前缀的语义重叠”更为准确和贴切。 3.前缀动词的形态结构语义 俄语中带前缀动词是语言连续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动词前缀化是俄语动词派生系统中能量很大,功能很强的一种派生手段,前缀是一种语义复杂的多义性构词单位。前缀的这种词汇潜能使得它们可以传递各种各样的语义,并能保证词缀变化中的语义含量。前缀的意义中有构成语义聚合体的结构。不同的前缀具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因而,它们对与其组合后所构成的带前缀动词的意义变化的影响也不同。 前缀动词的各种形态结构语义变体,是由前缀的具体的空间意义加上动词的概括性意义构成的特殊‘产品’。前缀的形态结构语义变体和动词的词汇语义变体是前缀化动词构词的物质基础。这些语义成分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构词系统的框架内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构词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前缀的意义就成了某一类型的派生动词所特有的构词意义形成的基础,如体学意义,阶段转变意义,数量意义,质量意义等。 前缀在与基础动词组合构成完成体动词的同时,常常会使动词发生不同类型的词义转义:明喻转义、隐喻转义等。各种不同的转义语义的产生是前缀的形态结构语义与各种类、别和组、群的原始动词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动词前缀的语义特征不同,与其构成的动词的行为方式也不同。因此,在描写前缀语义变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动态模式的概念,以便弄清不同前缀意义之间的联系,弄清这些意义中一个意义在另一个意义基础上发展的具体途径;从而建立各种构词意义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分类体系,揭示构词结构语义在语言及其使用中的普遍规律。 4.动词前缀的功能语义 关注前缀的功能语义是现代俄语构词学中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当从功能的角度,也就是从交际的立场出发,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研究时,构词的机制就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把构词过程置于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中,置于活的语言环境中来研究,也就是把具体的构词过程放在话语结构中,从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本身的活的动态行为特征。具体地说,构词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弄清构词与话语的关系,即构词的功能语义:构词在话语构建中的作用,什么样的具体话语条件能促使派生词的生成,什么因素能激发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创造新的词汇等。 Е.А.ЗЕМСКАЯ在《构词是一种活动》一书中对于这些问题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描述,提出了两种互为补充的构词学研究角度:一种是研究构词学在篇章中的作用和功能;另一种是在篇章研究中揭示构词机制。换句话说,关于构词与话语的关系问题至少有两个研究方面:对篇章而言的构词学和对构词而言的篇章学。从这两个基本观点出发,划分并描写构词在话语中的行为特点,分析各种句子成分在话语中的构词能力和类型,研究各种构词手段在言语环境中的使用情况和功能,以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构词学机制,全面揭示其在交际中的功能等问题。 构词与话语的关系问题的研究表明,动词的前缀在话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首先是指偶然性词汇、新词、动词词干的语义空缺以及同一前缀动词多次重复等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对话语的理解常常要求首先理解前缀的意义,而不是整个词汇单位的意义。在许多情况下,前缀事实上限定了话语的内容,换句话说,前缀意义成了话语的语义中心,例如,ЕХАТЬ—ПОЕХАТЬ—ПРИЕХАТЬ:ОНПОЕХАЛ;ОНПРИЕХАЛ;在例句和中,说话人关注的焦点并不是行为的方式,而是前缀所表达的基本语义:他走了;他来了。因此,研究前缀在话语中的这种‘创造性’潜力,是研究构词的功能语义的重要课题之一。 此外,前缀不仅具有表示客观实际的真值语义,在具体的话语过程中,前缀还能获得表示主观情态的语用语义,试比较下面两句话: 1)--ЭТОХОРОШАЯКНИГА,СТОИТЧИТАТЬ. --ЛАДНО,ПОЧИТАЮ. --这本书很好,值得读。 --好吧,我读一读; 2)--ЭТОХОРОШАЯКНИГА,СТОИТЧИТАТЬ. --ЛАДНО,ЯПРОЧИТАЮ. --这本书很好,值得读。 --好的,我一定通读一遍。 在这两个语境完全相同的句子中,不同的前缀给予了动词不同的情态色彩,表示说话人对这本书的感兴趣程度有所不同。 值得指出的是,前缀不仅对与其组合的动词的语义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动词的支配和组合行为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些动词在加前缀构成了带前缀动词后,其支配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对搭配的词汇要求做某些语义限定。例如,СИДЕТЬ加前缀ПО-,构成ПОСИДЕТЬ时,常与时间副词НЕМНОГО搭配,构成短语ПОСИДЕТЬНЕМНОГО;当加前缀ПРО-,构成ПРОСИДЕТЬ时,则常与表示相对较长时间量的词组搭配,如:ПРОСИДЕТЬЦЕЛЫЙДЕНЬ等。 前缀的功能语义研究从一个侧面表明,构词本身是一个功能系统,它有能力在语言的内部特征和语言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在交际过程中独立形成。 5.前缀动词的词汇语义群研究 随着语义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把词汇-语义群、词汇-语义场等概念和方法引入和应用到构词学研究中,是近几年俄语学研究中的一大成就。与构词学中常用的构词族、构词链和构词聚合体概念不同,构词中的词汇-语义群是把意义上相关的词放在一个语义群中,研究它们在构词类型上的联系、特点及其与语义的关系。 关于在前缀意义中存在不变体的设想,也就是在所有的前缀中存在有一个共同部分的设想,既有其明显的合理成份,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方面,意义不变体可以特别简单、又特别苛刻地把带前缀动词的词义部分的语义变体联合在同一个标记下,并试图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由于前缀意义的不变体永远是相当抽象的,因此,很难把它与纷繁众多的具体的伴随意义相对应,发现并建立起联系。可以说,探索直至建立从意义的不变体到意义的多种变体的转变模式的机制,是前缀意义的不变体理论的中心任务,亦是其最终目标。 КРОНГАУЗ提出了建立另一种语义结构的构想:把语义的不变体概念转变成语义网络或语义系统概念。他对这一概念的理论依据作了描述和论证,并试图用最简单的形式展示前缀的各种附加意义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尽管前缀的所有附加意义彼此之间都有联系,但这种联系不一定必须通过不变体意义,呈辐射状联系,而很可能表现为连环式联系。显然,找出语义的局部联系要比找出总的全面的联系要简单得多,也现实得多。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对语义网络的理解也各有不同。这主要与两个基本概念有关:前缀的典型意义和前缀语义网络系统的多层次性。 所谓典型意义,或者称作前缀的主要意义,通常,是指前缀的最具体的空间意义。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从这一典型意义中得到前缀的其它意义。把典型意义的思想引入前缀语义网络,便可显现出这类语义网络的特点:区分出一个意义作为典型意义,而且,所有其它意义与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指向性。与不变体概念相比,这种语义网络的观点虽然较为宽泛和温和,但仍然具有较强的假设性。事实上,并不是在所有的前缀中都能很容易地划分出典型意义,例如,在前缀ПО-,У-的意义中就很难区分出典型意义,而前缀С-则具有至少两个典型意义。 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建立前缀语义描写的多层次模式。这种模式应能体现出带前缀动词意义分析和综合的复杂性,以及其各种意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采用多层次模式,可以沿两个方向对语义进行描述:从深层向表层,或从表层向深层,从而避免了上述网络的指向性和假设性等不足。鉴于语言材料的庞杂及语义的多样化,对语义网络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对网络的整个机制——从抽象到具体或反之——还没有作出一个系统性地完整描述。尽管有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但前缀意义的多层次语义网络概念的提出,毕竟是朝问题的解决前进了一大步,对前缀动词的词汇语义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6.动词前缀构词语义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描写方法是以统计相互毫无关系的意义的形式来表现前缀语义,而在传统的词典学概念中,这些相互毫无关系的前缀应看作是同音异义现象。然而,语言学家的直觉,甚至是语言持有者的直觉告诉我们:前缀是一个统一的词义部分。只有找出前缀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才能使这些意义在统一的符号特征下联合起来。 在现代俄语动词前缀构词学的语义研究中,相对于意义作用的四种类型,前缀语义研究可以划分出四个层次:在一个前缀的范围内的研究;在整个前缀构词学的范围内的研究;对前缀与动词基本语义相互作用的研究;对前缀与更宽的语境语义相互作用的研究。前两种类型属于聚合关系的相互作用,后两种类型是组合关系的相互作用。 在聚合关系的研究和描写中,重要的是实现对前缀语义关系的全面而完整的描写。因为,哪怕是只为一个前缀建立一套完整的相互有联系的语义网络,也是对每一个假设的最切实可行的检验。这种完整的语义网络应包括:单个的具体意义,语义转变,意义在话语中的实现规则,以及更高层次的意义。然后建立适用于全部十九个前缀的这种整体性语义网络。只有在这样描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前缀构词学的内部分类,及其元语言的标准化。 前缀语义关系中的组合关系目前研究的比较少。然而,前缀与动词词干的语义的相互作用正日益成为研究人员注意的中心。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指出了研究组合关系的必需性和可能性。1993年КРОНГАУЗ提出了一种假设:前缀与动词可搭配性在语义上是可证明的。他认为,具体前缀的选择以及带前缀动词意义的组合是由动词词干的语义决定的,更准确地讲,取决于动词词干中是否存在某种语义成分。这一假设提供了两个方向的研究:第一,描述动词与前缀搭配的规律及‘计算’出相应的带前缀动词的意义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讲建立语义语法的问题;第二个方向与之相反:从语义上来解释相应的语言现象,即语言中存在某些具有一些特定意义的带前缀动词这一现象。既然从一开始就认为,动词与前缀的搭配性是可以从语义上证明的,那么,这种可搭配性就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无前缀动词语义分析时的重要语言区别特征。这样,可以根据其前缀的相关概念来确定无前缀动词的意义。 参考文献 杜桂枝Лексико-семантическаягруппаглаголоввращательногодвижениявсовременномрусскомязыке.1996. ЗализнякАннаА.Опытмоделированиясемантикиприставочныхглаголовв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RussianLinguistics.19.1995.P143—185. ЗемскаяЕ.А.,КитайгородскаяМ.В.,ШиряевЕ.Н.Русскаяразговорнаяречь.Общие вопросы.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е.Синтаксис.М.1981. ЗемскаяЕ.А.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екакдеятельность.М.1992. ИсаченкоА.В.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ийстрой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в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словацким.Т.2. Морфология.Братислава.1960. КронгаузМ.А.Семантикарусскогоглаголаиего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евозможности// RussianLiguistics.17.1993.P.19–27. КронгаузМ.А.Приставкииглаголы:грамматикасочетаемости//Семиотикаи информатика.1995.вып.34. КронгаузМ.А.Приставкииглаголыврусскомязыке:Семантическаяграмматика.М. 1998. МельчукИ.А.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ев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хмоделяхтипаСмысл--текст// Vttodyformalnewopisiejezykowslowianskich.Bialystok,1990.S.47-74. 由俄罗斯eluosi.liuxue86.com我04月27日我整理《俄语语法:俄语中动词前缀的构词语义研究》。123123123

俄语毕业论文提纲

导语:俄语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俄罗斯联邦的官方语言,也是世界上母语使用人数和第二语言使用人数的第四大语言。下面我整理了俄语毕业论文提纲,欢迎参考借鉴!

题目:俄语中含有饮食词汇成语的语义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俄语成语概述

1.1 成语的概念、特征及界定

1.1.1 成语的概念

1.1.2 成语的特征

1.1.3 俄语成语范围的界定

1.2 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饮食词汇的`界定

1.2.2 饮食词汇的分类

第二章 俄语中含饮食词汇成语的语义分析

2.1 表达饮食意义成语的语义分析

2.1.1 含有饮食词汇的成语表示食品

2.1.2 含有饮食词汇的成语表示饮品

2.1.3 含有饮食词汇的成语表示饮食动作

2.2 表达非饮食意义成语的语义分析

2.2.1 含饮食词汇的成语表示与人有关的意义

2.2.2 含饮食词汇的成语表示事物意义

2.2.3 含饮食词汇的成语表示程度意义

2.2.4 含饮食词汇的成语表示事理法则

第三章 俄语中含饮食词汇成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3.1 含有饮食词汇成语所体现的物质文化

3.1.1 俄罗斯人的主要食物

3.1.2 俄罗斯人的重要饮品

3.2 含有饮食词汇成语所体现的精神文化内涵

3.2.1 俄罗斯人的实用主义思想

3.2.2 俄罗斯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3.2.3 俄罗斯人的崇尚友谊情结

3.3 含有饮食词汇成语所体现的行为文化内涵

3.3.1 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

3.3.2 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最好自己写,题目选你擅长的那部分知识,或者你看看手头的资料比较丰富的内容,由此来决定内容。当然,也可以听取指导教师的建议----和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对你的论文大有帮助。题目确定了,方向也就同时确定了。实在为难的话,就找找动词、口语、汉俄翻译、语法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在书店和图书馆很容易找到,我相信你的老师手里可能都有很多----看看那些内容比较容易,就根据那些资料编写好了。我目前指导两个学生的论文题目分别是:《俄语同音异义词》和《口语中语气词的类别》。你可以考虑下面几个题目:《中俄谚语隐含的文化差异比较》、《口语中动词的用法》、《口语缩略语式浅析》、《中俄酒(或茶)文化的异同》、《定向动词与非定向动词》。这些题目都是近期和教师及学生们涉及到的,对你可能有帮助。加油吧,论文没什么难的。

方言词汇研究论文前言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 (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赣县话为代表的赣南片(又称赣州片),通行于江西赣南地区。(此片赣语曾被大棚民民系的棚民籍研究者刻意划入棚民方言的分支) (7)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州地区。(此片赣语支系同样也被棚民籍的研究者把之划入棚民方言的支系,这是语言学上的大作祟) 5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通行于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广西自治区的南和东部及港澳地区。(1)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通行地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部份县市和广西梧州地区。 (2)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广东江门地区(新会、台山、江门市、开平、恩平和鹤山一部分)。 (3)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通行地域:广东韶关地区,阳山、佛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通行地域:广东茂名地区和阳江地区。 (5)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通行地域: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地区一部分。 (6)以惠州粤语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学者误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广东河源居民,他们也象棚民研究者误认了自己是棚民人)。通行地域:广东惠州地区、河源地区和揭阳地区的普宁、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区的陆河县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兴宁一部分。 (7)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通行地域:广西南宁地区、玉林地区一部分。 (8)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通行地域: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梧州一部分。 6、棚民方言 棚民方言又称嘉应话、客家话或流话。以广东梅城话为代表,主要通行于广东梅州地区及零星分布于江西南端和福建西部。历史上棚民一族是自东晋开始从中原地区的一群流人为了避免战乱曾好几次向南方迁居。 他们集中生活最多的地方是广东梅州地区。海外华人及华侨中亦有部份说棚民话。 7、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过去以福州话为代表,今由于闽方言的闽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长,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也由此增多。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般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闽方言内部可分为5个片。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片 -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在闽方言中的闽南片又被分为几个小片:1、泉漳片以福建厦门话为准。2、潮汕片以广东汕头话为准。3、雷州片以海康话为准。4、琼文片以海南海口话为准。 (3)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片。 (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片。 (5)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片。 南洋群岛中的华人社区中也有相当多来自闽方言区,但主要是闽南方言。 附: 还有一种标准是把全国分成八大方言区,即把闽方言分成两支 1、闽北方言,又称为福建话。 闽北方言分布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个别地区和台湾的一部份,此外,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闽北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 2、闽南方言,广东人称为潮州话,福建人称为厦门话。 闽南方言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的一部份,海外部分华人社区亦流通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这是按地理的南北来分,如果是综合福建方言来说的话,福州话则属于闽东方言) 中国的方言 语系———————语言——————方言——————次方言 ┌晋语——————————┬大同话 │ └太原话 │ │ ┌陕甘语—————┬陕西话 │ │ └甘肃话 │ │ ┌东北话 │ │ ├河北话(国语、普通话) ┌北语群————┤ ├北方汉语————┼山东话 │ │ │ ├胶东话 │ │ │ └河南话 │ │ │ ┌鄂北话 │ │ │ ├楚语 │ │ │ ├湖南官话 │ └北语—————┤ ├岑江话 │ ├西南汉语————┼桂柳话 │ │ ├黔北话 │ │ ├黔南话 │ │ ├灌赤话 │ │ ├昆贵话 │ │ └滇西话 │ │ ┌合肥话 │ │ ├扬州话 │ ├江淮语—————┼南通话 │ │ ├九江话 │ │ └南平话 │ └—————————军家话〔中国福建省武平县中山乡〕 │ │ ┌北部———————南昌话 │ ├东部———————鹰潭话 │ ┌赣语 —————┼中部———————抚州话 │ │ ├西部———————宜春话 │ │ └西南部——————吉安话 │ │ ├客赣语群———┤ ┌赣西北客语————铜鼓话 │ │ ├赣西南客语————赣州话 │ │ ├赣东南客语————宁都话 │ │ ├闽西客语————┬长汀话 │ │ │ └连城话 │ │ ├饶平客家话〔潮州市;中国台湾苗栗县卓兰镇〕 │ │ │ ┌梅县话、四县话〔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台湾〕 │ │ │ ├大埔腔〔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台湾台中县〕 │ └客语 —————┼粤东梅江客语——┼惠阳客家话、海陆话〔广东省汕尾市、深圳市、 东莞市、清远市;中国台湾〕 │ │ └韶南〔广东省韶关市〕 │ ├四川客语 │ ├粤东东江客语〔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 │ ├粤北客语〔广东省韶关市〕 │ ├惠州客家话 │ ├浙江畲话【畲族】〔浙江省丽水市〕 │ ├江西畲话【畲族】〔江西省吉安市、上饶市‧‧‧〕 │ ├福建畲话【畲族】〔福建省南平市、宁德地区〕 │ └广东畲话【畲族】〔广东省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惠州市〕 │ │ ┌宣州话 │ │ ┌常州话 ↓ ↓ ├上海话 ↑ ├北部、太湖吴语—┼湖州话〕 汉语系┤ │ ├杭州话 ├————————吴语—————┤ ├绍兴话 │ │ └宁波话 │ ├中部、婺州吴语——金华话 │ ├南部、处衢吴语—┬衢州话〕 │ │ └丽水话 │ ├台州话 │ └温州话—————┬温州话 │ └瓯语 │ │ ┌北部、旌-占 ———旌德话 │ ├东部、绩-歙 ———歙县话 ├————————徽语 —————┼西部、休-黟 ———屯溪话 │ ├西南部、祈-德 ——祈门话 │ └严州话 │ │ ┌长-益(新湘话) —长沙话 ├楚语——————湘语—————┼娄-邵(老湘话) —双峰话 │ └吉-溆 ——————吉首话 │ │ ┌闽北语 —————————建瓯话 │ ├闽东语 ——————————福州话 │ │ └泰顺蛮讲 │ ├闽中语 ————————永安话 ├闽语群 ———— ┼莆仙语、兴化话 、莆田话 │ │ ┌闽南话—————┬厦门话 │ │ │ └中国台湾话、 │ └闽南语————┼潮汕语—————┬潮州话 │ └汕头话 │ ├雷州话 │ └海南话、琼文话 │ │ ┌粤海——————┬广东话、广州话 │ │ └东莞话 │ ├四邑话—————┬台山话 │ │ └雅瑶话、拉珈话〔 ├————————粤语 —————┼高-雷 ——————阳江话 │ │ ┌梧州话 │ ├桂南粤语————┼南宁话 │ │ └钦廉话 │ ├吴川话〔广东吴川、湛江〕 │ └蜑家话、水上话〔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儋州话〔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 │ ├————————猫家话【苗族】〔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伶话【苗族】〔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 │ └————————平地瑶话【汉族、瑶族】〔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绪 论 一.现代汉民话共同语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既有共同语——普通话,也有不同的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使用情况:是全体汉族人民之间交际的语言,也是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汉民族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现代汉语的前身:春秋时期的“雅言”(又称“夏言”),汉朝时的“通语”,明清时代的“官话”,“五四”运动时的“白话”。“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族共同语的两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是口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是书面语。普通话在台湾省和海外称“国语”,新加坡则称“华语”。二.现代汉语的方言形成方言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人口增长,生活区域扩大;由于社会动乱,人民向远方迁徙;由于山川阻隔、交通闭塞,人民往来不便;由于与异族接触,发生语言的互相影响和融合。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汉语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方面的差异最小。现代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等七大方言。(一)北方方言旧称“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最多,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北方方言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方言;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二)吴方言也叫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四。(三)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四)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四。(五)客家方言以广东东部的梅州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六)闽方言通行于福建大部,广东东部潮山地区和南面的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台湾两大省……,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二。包括三次方言:闽南、闽东、闽中。(七)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港澳地区,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三、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了解: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第8页第一段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段尾)了解:我国当前语言文字工作最重要的两项任务是: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汉字规范化。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狭义解释)了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就是以一个具体地点的方言语音作为标准音,使人们有明确的具体的活的语音标准可以遵循。“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就是说以北方话作为词汇规范的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就是以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具有代表性作品中的一般用例作为语法规范。(以上三点要理解 书第9-11页)绪论部分出题约占3-5分第一章 语音语音概括一、 语音的性质语音就是人类说话时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它包括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三个方面。(此名词解释不可少字、差字)(一) 语音的生理属性了解: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三大部分。(二) 语音的物理属性语音的四要素(即四个物理要素):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1、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非常重要。2、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的振幅普通话里的轻音与音强有关。3、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音量与音高、音强、音长有关。4、 音色又叫音质,就是声音的特色、本质,是不同的声音能够互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音色的差别由三种因素造成:第一,发音体不同。第二,发音方式不同。第三,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三) 语音的社会属性:它首先体现在音义结合的社会性上,还突出地体现了语音的系统性上。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二 语音的分析(一)音节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们在听觉上自然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儿化了的两个汉字一个音节。(二)音素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发音时气流不一定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辅音(又称子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元音(又称母音)。元音与辅音的区别:发音气流在发音器官中是否受到阻碍。元、辅区别的简答形式:1、有无阻碍;(辅音有阻碍,元音无阻碍)2、紧张状态;(辅音局部紧张,元音均衡紧张)3、气流强弱;(辅音气流强,元音气流弱)4、、响度大小;(辅音小,元音大)(三)音位音位是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根据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一) 声母、韵母、声调一个音节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声母后面的部分。一个音节如果不以辅音开头,则称为“零声母”。声调指的是音节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音高变化。三 语音的符号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法定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来给汉字注意和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的五大块: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第24-26页)第二节 普通话的辅音和元音一、辅音的发音分析辅音的发音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成阻,二是持阻,三是除阻。(一)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辅音发音部位的七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二)辅音的发音方法发音方法:气流破除发音阻碍的方法。1、阻碍的方式:根据成阻或除阻的方式不同,可以五类1) 塞音(暴破音):b、p、d、t、g、k(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前三组前两位)2) 擦音:f、s、sh、r、x、h3) 塞擦音:z、c、zh、ch、j、q(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后三组后两位)4) 边音:l5) 鼻音:m、n、ng2、声带是否振动:分清、浊两类。1) 清音:b、p、d、t、g、k、z、c、zh、ch、j、q、f、s、sh、x、h2) 浊音:m、n、ng、l、r清、浊音记法:声母中除去浊音,其余都为清音,故记住浊音的5个就可以。3、气流的强弱:分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类。1) 送气音:p、t、k、c、ch、q2) 不送气音:b、d、g、z、zh、j注:声母表里每组第一个音为不送气音;每组第二个音为送气音。只有是塞音、塞擦音时,才考虑送不送气。一、 元音的发音分析元音的性质有以下三个方面决定:(舌头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形状)舌头的高低分四度: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舌头的前后分三度: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嘴唇的形状分两种: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普通话的元音分:单元音和复合元音两种。(一) 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单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1、 舌面元音:i、u、Ü、a、o、e、ê2、 舌尖元音:-i[ ],只出现在声母z、c、s后面。-i[ ]只出现在zh、ch、sh、r后头3、 卷舌元音:er注:配第35页的舌面元音舌位图,会方便记忆。(二) 复合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合元音。复合元音包括:1、 前响二合元音:ai、ei、ao、ou、ao2、 后响二合元音:ia、ie、ua、uo、ue3、 中响三合元音:iao、iou、uai、uei第三节 普通话音节的分析一、 声母普通话的22个辅音当中,除知根浊音ng(以韵母中出现)不能出现在音节开头,其余21个辅音都可以充当声母。声母共22个,其中一个为零声母。二、 韵母普通话有39个韵母。根据韵母的组成成分,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鼻音韵母三类。(一)单元音韵母由单元音充当的韵母共有10个,即:i、u、u、a、o、e、ê、-i、-i、er(二)复合元音韵母复合元音充当韵母共有13个。前响复合韵母:ai、ei、ao、ou、ao;后响复合韵母:ia、ie、ua、uo、ue;中响复合韵母:iao、iou、uai、uei(三)鼻音韵母鼻音韵母:则元音和鼻辅音一起构成的韵母。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尾的辅音只有舌尖中浊鼻音n和舌根浊鼻音ng。n即可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又可出现在音节的末尾;ng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普通话里有16个鼻音韵母。1、 舌尖中鼻音韵母8个:an、ian、uan(u加点)、uan、en、in、uen、un(u加点)2、 舌根鼻音韵母8个: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开口呼: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u(u加点)的韵母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u加点)的韵母。三、声调声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调值即声调的实际读法,是每个音节都具有音高变化形式。调值采用“五度标记法”。线条所表现的高低升降的类型叫做调型。注:要会运用调值标记法及记清第42页的图表示方法。在答题时,要注意题的问法:调值用五度标记法标注;声调用阴、阳、上、去添写。调类指的是声调的类别,是通过归纳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全部调值而得出的类别。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调值: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注: 中古汉语的调类演变为普通话的调类,有三条重要规律:第一是“平分阴阳”;第二是“浊上变去”;第三是“入派四声”。四、音节的构成方式(此节为重点,需多看几遍)普通话的音节结构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韵母又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腹又叫主要元音,是韵母中发音开口度较大、声音最响亮的元音。所有的单元音都可以构成韵腹。韵头又叫介音,是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的高元音。韵头开口度较小,响亮度也较差,只能由i、u、u(u加点)三个高元音构成。韵尾指的是一部分韵母后面的收尾部分,有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元音韵尾由i、u构成。辅音韵尾由n、ng构成,韵腹和声调是每一个音节都必须具有的。注:熟记第45页中音节构成类型的十二种格式,注意列表中傲、野、卫、曹、贵几个字的分解方式。十二各格式中,最复杂的格式包含四个音素和一个声调,简单的格式只包含一个音素和一个声调。元音在音节里可以连续排列,最多时达到三个。五、声韵的配合规律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和一个零声母,有39个韵母。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主要的6点:1、 双唇音b、p、m能和开口呼、齐齿呼的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音韵母u,不能得撮口呼韵母配合。2、 唇齿音f能和开口呼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单韵母u,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3、 舌尖中音d、t和n、l与韵母的配合关系略有不同。 n、l能和四呼的韵母配合, d、t不能和撮口呼韵母配合,能和其他三呼的韵母配合。4、 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舌根音g、k、h,这三套声母的配合关系相同,都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此点易出选择题)5、 舌面音j、q、x与前面三套声母相反,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6、 在全部声母中,唇齿音f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窄;舌尖中音n、l和零声母Ф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宽,它们和四呼的韵母都能配合。配合声母最多的是开口呼,配合声母最少的是撮口呼。(此点重点)第四节 方音辨正 (非北京同学注意一下书里的例句即可)第五节 轻声 儿化 变调一、 轻声轻声:一个词或一句话里有的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变得又短又弱的声调,这种语音现象就是轻声。声调主要决定于音高,而轻声的开成取决于音强和音长。轻声的规律:1、助动词;2、虚词;3、表示方位的成分;4、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的词;5、叠音名词及动词叠用后的第二个音节。(轻声规律留意一下书上例词即可)轻声的作用:轻声有分辨词与非词、分辨词义和分辨词性的作用。二、 儿化儿化:普通话的卷舌韵母“er”不与声母拼合,除自成音节外,还可以附加在别的音节的后面,和前面的韵母融为一体。使前面的韵母变成卷舌韵母。这种现像叫“儿化”。儿化的作用:区别词义和词性,有的情况下表示细小、亲切的色彩。三、 变调音节和音节连在一起念时,由于互相影响,本调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一)上声的变调1、上声+上声=阳平+上声(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上声字变读阳平)2、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1、 上声+轻声(非上声)=半上+轻声2、 上声+轻声(上声)=阳平/半上+轻声(二)“一”的变调1、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2、在去声前读阳平。3、在重叠的单音动词中间读轻声。(三)“不”的变调1、在去声前读阳平。2、在正反并列提问式中和可能补语否定式中读轻声。注:留意(一)(二)(三)中的例子。第六节 语调和朗读一、 语调语调:指的就是有表达语义和感情作用,贯穿全句的语音的高低升降、轻重顿挫的变化形式。包括停顿、重音、升降三个方面。(一) 停顿停顿可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节奏停顿三种。1、 语法停顿:是由句子的语法关系所决定的停顿。标点是语法关系的书面标志。2、 逻辑停顿:为了表达感情和强调某一语义的需要而采用的停顿。3、 节奏停顿:为了显示韵文的节奏而采用的停顿。(二)重音重音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1、 语法重音:指的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采取的重读。2、 逻辑重音:指的是根据语义或感情表达的需要而采取的重读。注:语法与逻辑的对比(书中例句)。(三)升降语调升降指的是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它是语调的主干,最能表达出全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语调升降的四种类型:升调、降调、平调、曲折调。

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大概分化在南宋灭亡时期。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饿ngok4)、浊音(金jim1)、字(厥jie1<他>、摄<单肩扛>)、称呼(新妇xin1fu、爷娘ya2yang、嬷嬷ma3ma)。再者,江西话用送气(zh ch sh th)阻音、不送气(z c s t)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短元音(a o e i u v)和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存古代高(我ngo,你ng,厥jie1),这与印欧语系相近(汉人祖先起源于甘肃一带,毗邻印欧人种,基因研究我们和印欧人是近亲)。如果想听宋人怎么讲话,就听江西话(gang1xi wak4)。

可以参考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语言本字,里面有专门的本字和发音收集

厦门话的变调和轻声(加工整理) 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1962,2厦门话的文白异读(加工整理) 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1963,2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 (第二作者,与潘茂鼎等合作) 中国语文 1963,2长汀话两音节三音节的连读变调 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 1965,2对同音代替压缩汉字的意见 光明日报 1977,12,2谈谈中小学语文课的语言训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78年第3期福州话语音演变概说(第一作者,与梁玉璋、陈天泉合作) 中国语文 1979,2地名词的特点和规范 中国语文 1980,3福州话声母类化音变的再探讨(主要作者) 中国语文 1981,3闽台地名纵横谈 地名知识 1982,4进一步开展汉语方言的调查 文字改革 1982,2论汉语方言词汇差异 语文研究 1982,2宁德碗窑闽南话二百年间的变化(第一作者,与陈章太、游文良合作) 中国语文 1982,5论闽方言的一致性(第一作者,与陈章太合作) 中国语言学报(创刊号) 1983,4闽西北方言来母字读S-的研究 中国语文 1983,4闽方言和苗壮傣藏诸语言的动词特式重叠 民族语文 1984,1自闽方言证四等韵无-i-说 音韵学研究(第一辑) 中华书局 1984,3关于多音字精简问题 文字改革 1984,2《八音定诀》的初步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84,4地名中的古音 语文研究 1985年第一期古全浊声母闽方言今读的分析 语言研究 1985,2澳腰莆田方言岛记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85,2论闽方言内部的主要差异(主要作者,与陈章太合作)中国语言学报(总第二期)1985,10地名的分类 地名知识 1985,3闽南方言的“有”和“无” 福建师范大学 学报 1986年第二期略论语言人类学的一些课题 人类学研究(试刊号,厦门大学) 1986,2在方言复杂地区加速推广普通话 语文建设 1986,6地名中的同形异名和同名异形 地名知识 1986年第8期地名的语词特征 《地名学论稿》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11海南岛的迈话(主要作者,与黄谷甘合作) 中国语文 1987,4考求方言词本字的音韵论证 语言研究 1988,1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88,2论普通话的普及和规范 语文建设 1988,2“赣方言”,“汉语方言词典”,“《闽音研究》”三篇 《中国大百科全书 语言文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3闽方言和普通话语法的主要差异 《语海新探》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8,9论地名的符号特征 地名知识 1989,1闽南方言的“相”和“厮” 方言 1989,4闽台地名通名考 《地名学研究文集》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声调对声母的影响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1建瓯话的声调 中国语文 1990,2“操”的读音谈到语音的避讳 中国语文通讯(香港)1990,3推广普通话与语文教学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 1990,7通名丛议 地名知识 1990,2地名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和社会化——在华东地区地名工作研讨会上发言 《地名知识》1991年第2期闽方言的韵书 地方文献史料研究丛刊(2) 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1991,3两种少见的声调演变模式 语文研究 1992,2福建方言的文化类型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2,2语言的社会类型学研究 语文建设通讯 (香港) 1992,3闽南方言和印尼语的相互借词 中国语文研究(香港)1992,5闽粤方言的“阳入对转”派生词(与张双庆合作) 中国语文研究(香港)1992,5福建境内的两种双方言现象(第一作者,与万波合作)《汉语双方言》 汉学出版社 1992,8沙县志?方言志 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2,4关于各类地名图书的分工和协调 《地名图录典志编纂论文集》 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1992,11口语和口语的训练 语言文字应用 1993,1客家方言本字考 《客家学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2闽台方言与闽台文化 《同源同根,源远流长》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3,10南安县志?方言志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10跳出汉字的魔方——40年汉语方言研究的重大突破 《中国语文研究40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10晋江市志?方言志 上海三联书店 1994,3方言区语文课的普通话口语训练 《语言文字规范化与语文教学》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4,8浦城县志?方言志 中华书局 1994,9建阳县志?方言志 群众出版社 1994,9武夷山市志?方言志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4,9从客家方言的比较看客家的历史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1994潮州方言语音的演变(与李竹青合作)《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9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 暨南学报 1994,4《漳州方言研研究》序 纵横出版社(香港) 1994,10闽南方言地区的语言生活 语文研究 1995,2山登绝顶我为峰——《语坛争鸣录》序 1995,5提倡方言地区语言生活的调查研究 关系 语文建设通讯 (香港) 1995,9从词汇看闽南话和客家话的关系 《第一届台湾语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选集》文鹤出版公司(台北) 1995,4客赣方言的入声韵和入声调(主要作者,与张双庆合作),一种改良的调类的标调法 (两篇)《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5论闽方言的文白异读 《第三届闽方言国际会论文集》 《中国语文研究》(香港)1995《普通话基本功训练教程》序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5 ,9《南雄珠玑方言志》序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5,10姑嫂塔与回头山——地名的文化蕴涵漫议 语丛(澳门) 28 1995,12评《台语与国语字音对应规律的研究》 《国际中国语言学评论》 第一期(香港)1996,1说“八” 中国语文 1996,3泉州方言的体 《动词的体》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1996,4言传与意会 《语言与传意》 海峰出版社(香港) 1996,6永存的怀念和鞭策 《曾世英纪念论文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6,7闽粤琼闽语词汇比较研究(第一作者) 《第四届国际闽语研讨会论文集》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6,8《海南村话》序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11在新的适应中改善—97后香港语文生活展望《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 1996,12语文教学与方言调查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12论音义相生 暨南学报 1997,3略论东南亚华人语言的研究 学术研究 1997,9月号广州话常用词里的几种字音变读《第五届国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大出版社1997.7前言,泉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 (两篇) 《动词谓语句》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0《华夷通语》研究 方言 1998,2客家方言与客家的历史文化 嘉应大学学报 1998,2也谈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 语文建设 1998,5《福州方言俗语歌谣》序 《福州方言俗语歌谣》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3闽西客家方音的异同 《客家方言研究》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8琉球方言中的闽方言借词 ——中琉文化交流的见证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为语文规范化奋斗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语文建设。推广普通话。语文教学——在香港语文学会的演讲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语音演变规律和语音教学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口语教学三题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论汉语方音异读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年第1期前言,闽南方言的代词 (两篇) 《代词》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3闽粤方言的不同文化特征 暨南学报 1999,6晋南关中的全浊送气与唐宋西北方音(第一作者,与辛世彪合作) 中国语文 1999,3香港沙头角新村的福佬话记略(第一作者,与张双庆合作)〈第五届国际闽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4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 语言研究 1999,1论汉语方音的区域特征 中国语言学报 总第9期 (1999,7)《梅州市梅县区方言语法论稿》 序 语文研究 1999,1《闽南方言与古语同源词典》序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9,4方言学必须加强应用研究 《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 华文教学出版社 1999,12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生活及其历史背景 〈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南洋客家人的语言和文化 (同上,2000,1)印尼苏门达腊北部客家话记略 (同上,2000,1)浅谈教师语言的再教育 (与关湘合作) 《教师在职进修与终身教育国际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2月福州话声母类化的制约条件 厦门大学学报 2000第1期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 语文研究 2000年2—3(连载)谈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兼评《汉语方言大词典》 辞书研究 2000,4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 《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2《乐昌土话研究》序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9我与汉语方言 中国文学报(日本京都大学) 200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