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北京大学法律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北京大学法律毕业论文

你写什么方面的啊?没有方向就这样写?实在不行就去买算了

成长,就是意味着长大了,个子长高了,不是吗?上小学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是1但我真正“长大”时,才发现我那时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成长是什么呢?记得六年级暑假,面临“小升初”的我惶恐不安,闷闷不乐,因

毕业论文现在米有免费的喽,偶们自己写的只有给朋友借用的,这里找的还不都是网上贴来贴去的。

北京大学法律硕士论文答辩

只要你自信能过,并且导师和学校方面都同意。

一般的学校都是如此,第三年就是写论文,找工作,实习。如果你能把国内论文的事情搞定,想去哪都可以的。第三年属于无政府状态,自己在学校自由活动。

这个百度一下没有么?

1.法律硕士的联考就是每年1月份的研究生考试。不用再重新考一遍研究生考试。因为法硕就是考研的一个方向。2.报考法律硕士的时候不用选专业,初试不分方向。3.听说法律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需要交论文的答辩费与指导费.,这个只有少数几个学校如此,如北京大学。4.法律硕士是正规的研究生考试,你不要贬低法硕。5.我能报考刑法类的专业,那个属于非法学的吗?刑法学是法学硕士,不是法律硕士。6什么叫同等学历加试啊?怎么加试啊?,这个就是复试的时候你需要多考两门。

北师大法律毕业论文

3000字太短了,写不出来什么有深度的东西,下面这篇还可以,你参考下一、引言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给科技进步、信息共享、商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社会活动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更给予了个人信息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它成为对于国家、社会、组织乃至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资源。与此同时,与个人信息相关的犯罪活动也呈现出高发态势。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设“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将两个罪名整合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并扩大了主体范围,加大了处罚力度。2017年3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2017年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适用做出了具体规定。笔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对判决结果包含“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一审判决逐年进行检索,2009-2019年间各年份相关判决数如图表 1所示。我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发展可为四个阶段:2009~2012年,此类判决数为零,与个人信息相关的犯罪案件在实践中鲜有发生;2012~2016年,判决数量开始缓速增长,总量尚较少;2016~2017 年判决数量激增 214.6%,呈现出高发态势;2016~2019年,犯罪数量增速放缓。 图表 1作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行为对象,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范围、判断标准对立法和司法适用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解释》第1条对其概念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对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仍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如,如何把握行踪轨迹信息的范围、如何把握财产信息的范围和如何认定公民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等。由此观之,要实现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准确认定,我们应该对其行为对象的内涵、外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对《刑法》二百五十三条“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对司法实践中该罪的认定提供有益参考。 二、刑法上公民个人信息合理保护限度的设定原则 信息网络时代,我们要在推动信息科技的发展应用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之间寻求适度的平衡。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过小或者过大,都不利于社会的正常发展。笔者认为,应当基于以下三项原则设定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合理限度。(一)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刑法的谦抑性,是指刑法应合理设置处罚的范围与程度,当适用其他法律足以打击某种违法行为、保护相应合法权益时,就不应把该行为规定为犯罪;当适用较轻的制裁方式足以打击某种犯罪、保护相应合法权益时,就不应规定更重的制裁方式。此原则同样是刑法在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进行规制时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前置法缺失的当下,刑法作为最后保障法首先介入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进行规制时,要格外注意秉持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严格控制打击范围和力度。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范围过窄,会导致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不能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打击;范围过宽,则会使刑法打击面过大,导致国家刑罚资源的浪费、刑罚在实践中可操作性的降低,阻碍信息正常的自由流通有违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在实践中,较常见的是认定范围过宽的问题,如公民的姓名、性别等基础性个人信息,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个人身份,但大多数人并不介意此类个人信息被公开,且即便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结果,也不必动用刑罚手段,完全可以利用民法、行政法等前置法予以救济。(二)权利保护与信息流通相平衡原则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价值的凸显,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流通之间的价值冲突也逐渐凸显。一方面,信息的自由流通给国家、社会、个人都带来了多方面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对个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国家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要使得数据的自由流通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平衡好其与个人权益保护的关系,是运用刑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进行规制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个人信息保护不足,则会导致信息流通的过度自由,使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处于危险境地、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遭到破坏;保护过度,则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妨碍了信息正常的自由流通,使社会成员成为一座座“信息孤岛”,全社会也将成为一盘散沙,也将信息化可以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拒之门外。刑法要保护的应当仅仅是具有刑法保护的价值和必要,并且信息主体主动要求保护的个人信息。法的功能之一便是协调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关系,通过立法和司法,平衡好个人信息权利保护与信息自由流通,才可以实现双赢。应努力构建完备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既做到保障公民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犯,又可促进信息应有的自由流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三)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协调原则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做出适当让渡是合理的且必须,因为公共利益往往涉及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同时也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保障。但是这种让渡的前提是所换取的公共利益是合法、正当的,并且不会对个人隐私和安全造成不应有的侵害。公共安全是限制公民个人信息的典型事由。政府和司法部门因为社会管理的需要往往会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公开,信息网络的发展也使得大数据技术在社会安全管理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于公民个人利益边界的触碰,由此产生公共管理需要与个人权益维护之间的冲突。相对于有国家机器做后盾的公权力,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处于弱势地位,让个人信息的保护跟得上信息化的发展,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公众人物的个人信息保护是此原则的另一重要体现,王利明教授将公众人物划分为政治性公众人物和社会性公众人物两类。对于前者,可将其个人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公民监督权或公共利益相关的个人信息,此类个人信息对公共利益做出适当的让步是必须的;另一类是与工作无关的纯个人隐私类信息,由于这部分个人信息与其政治性职务完全无关,所以应受与普通人一样的完全的保护。对于社会性公众人物,其部分个人信息是自己主动或是希望曝光的,其因此可获得相应的交换利益,对于这部分信息,刑法不需要进行保护;也有部分信息,如身高、生日、喜好等虽然被公开,但符合人们对其职业的合理期待,且不会有损信息主体的利益,对于此类信息,也不在刑法保护范围内;但对于这类信息主体的住址、行踪轨迹等个人信息,因实践中有很多狂热的粉丝通过人肉搜索获得明星的住址、行程信息,对明星的个人隐私进行偷窥、偷拍,此类严重影响个人生活安宁和基本权益的行为应当受到刑法的规制。 三、刑法上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特征及相关范畴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概念是解决法律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1.“公民”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指具有我国国籍的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罪名和罪状中都使用了“公民”一词,对于其含义的一些争议问题,笔者持以下观点:(1)应包括外国籍人和无国籍人从字面上和常理来看,中国刑法中的“公民”似乎应专门指代“中国的公民”。但笔者认为,任何人的个人信息都可以成为该罪的犯罪对象,而不应当把我国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局限于中国公民。第一,刑法一百五十三条采用的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个人信息”的表述,而是了“公民个人信息”,对于刑法规范用语的理解和适用,我们不应人为地对其范围进行不必要的限缩,在没有明确指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情况下,不应将“公民”限定为中国公民。第二,全球互联互通的信息化时代,将大量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排除在我国刑法之外,会放纵犯罪,造成对外国籍人、无国籍人刑法保护的缺失,这既不合理,也使得实践中同时涉及侵犯中国人和非中国人的个人信息的案件的处理难以操作。第三,刑法分则第三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并不限于仅对“中国公民”的保护,也同等地对外国籍人和无国籍人的此类权利进行保护。因此,处于我国刑法第三章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保护对象,也包括外国籍人和无国籍人的个人信息,“我国对中国公民、处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 籍人以及遭受中国领域内危害行为侵犯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一视同仁地提供刑法的保护,不主张有例外。”(2)不应包括死者和法人对于死者,由于其不再具有人格权,所以不能成为刑法上的主体。刑法领域上,正如对尸体的破坏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一样,对于死者个人信息的侵犯,不应成立侵犯个人信息罪。对死者的个人信息可能涉及的名誉权、财产权,可以由死者的近亲属主张民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或继承财产来进行保护。对于法人,同样不能成为刑法上公民个人信息的信息主体。一方面,自然人具有人格权,而法人不具有人格权,其只是法律拟制概念,不会受到精神上的损害。另一方面,法人的信息虽然可能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但是已有商业秘密等商法领域的规定对其进行保护。因此,法人的信息不适用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2.“个人信息”的含义法学理论上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主要识别说、关联说和隐私说。识别说,是指将可以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作为公民个人信息的关键属性。可识别性根据识别的程度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即通过单个信息就能够直接确认某人身份的直接识别,和通过与其他信息相结合或者通过信息对比分析来识别特定个人的间接识别。学界支持识别说观点的学者大多指的是广义的识别性,既包括直接识别,又包括间接识别。关联说认为所有与特定自然人有关的信息都属于个人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财产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动态行为和个人观点及他人对信息主体的相关评价”。根据关联说的理论,信息只要与主体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就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公民个人信息。隐私说认为,只有体现个人隐私的才属于法律保障的个人信息内容。隐私说主要由美国学者提倡,主张个人信息是不愿向他人公开,并对他人的知晓有排斥心理的信息。笔者认为,通过识别说对刑法意义上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界定最为可取。关联说导致了刑法保护个人信息的范围过分扩大,而隐私说则只将个人信息局限在个人隐私信息的范围内,忽略了不属于个人隐私但同样具有刑法保护价值的个人信息,同时由于对隐私的定义受个人主观影响,所以在实践中难以形成明确的界定标准。相比之下,识别说更为可取,不仅能反应需刑法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的根本属性,又具有延展性,能更好的适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导致的公民个人信息类型的不断增多。且通过梳理我国关于个人信息的立法、司法,识别说的观点贯穿其中。名称 生效年份 对“个人信息”核心属性的界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 2012年 可识别性、隐私性《关于依惩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的通知》 2013年 可识别性、隐私性《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4年 隐私性《网络安全法》 2016年 可识别性《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7年 可识别性、可反映活动情况图表 2《网络安全法》和《2017年解释》中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无疑最具权威性。《网络安全法》采用了识别说的观点,将可识别性规定为公民个人信息的核心属性。而后者采用了广义的“可识别性”的概念,既包括狭义可识别性 (识别出特定自然人身份) , 也包括体现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两者之所以采用了不同的表述,是因为《网络安全法》对公民个人信息做了整体而基础性的保护,而《2017年解释》考虑到,作为高度敏感信息的活动情况信息,随着定位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成为本罪保护的一个重点,因此在采用了狭义的身份识别信息概念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活动情况信息的强调性规定,但其本质仍是应涵括在身份识别信息之内的。所以,应以可识别性作为判断标准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界定。(二)公民个人信息的特征刑法意义上的“公民个人信息”体现了其区别于广义上的“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价值。明确刑法领域个人信息的特征,有助于在司法中更好的对个人信息进行认定。1.可识别性这是公民个人信息的本质属性。可识别是指可以通过信息确定特定的自然人的身份,具体包括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直接识别,是指通过单一的信息即可直接指向特定的自然人,如身份证号、指纹、DNA等信息均可与特定自然人一一对应。间接识别,是指需要将某信息与其他信息相结合或者进行对比分析才能确定特定自然人,比如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兴趣爱好等信息均需要与其他信息相结合才能识别出特定的信息主体。2.客观真实性客观真实性是指公民个人信息必须是对信息主体的客观真实的反映,。一方面,主观上的个人信息对特定个人的识别难度极大;另一方面,现行刑法关于侮辱罪或诽谤罪的相关规定足以对此类主观信息进行规制。司法实践中,如何判断信息的客观真实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实现科学、高效鉴别个人信息客观真实性,是司法机关应努力的方向。现有的随机抽样的方法有一定可取性,但不够严谨。笔者认为,可以考虑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若嫌疑人能证明其所侵犯的个人信息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则不构成本罪。3.价值性刑法的两大机能是保护法益和保障人权。从保护法益的机能出发,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一自然犯,只有侵犯到公民法益的行为,才能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而判断是否侵犯公民法益的关键就在于该信息是否具有价值。价值性不仅包括公民个人信息能够产生的经济利益,还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从个人信息的人格权属性角度分析,个人隐私类信息的公开,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行踪轨迹类信息的公开,会对公民人身安全带来威胁。从个人信息的财产权属性角度分析,信息化时代,信息就是社会的主要财产形式,能够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信息价值仅在当行为人主张其个人价值时才被考虑”,只有具有刑法保护价值的信息,才值得国家动用刑事司法资源对其进行保护。(三)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区分很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保护个人信息,但部分国家和地区没有采用“个人信息”的概念,美国多采用“个人隐私”的概念,欧洲多采用“个人数据”的概念,而“个人信息”的表述则在亚洲较为常见。对于这三个概念是可以等同,存在观点分歧。有观点认为,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有重合,但不能完全混同,也有观点认为个人信息包含个人隐私,以个人数据为载体。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三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1.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关于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有学者主张前者包含后者,有学者主张后者包含前者,还有学者认为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笔者认为,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相互交叉,个人信息包括一般信息和隐私信息,个人隐私包括隐私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所以两者的交叉在于隐私信息。两者制建有很大的区别,不能混淆。首先,私密程度不同,个人信息中除隐私信息以外的一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信息主体进行公开的,如姓名、手机号、邮箱地址等,而个人隐私则具有高度的私密性,个人不愿将其公开;其次,判断标准不同,个人信息的判断标准是完全客观的,根据其是否具有识别性、真实性、价值性来进行判断即可,而个人隐私在判断上具有更多的主观色彩,不同主体对个人隐私的界定是不同的;最后,个人信息既具有消极防御侵犯的一面,也具有主动对外展示的一面,信息主体通过主动公开其部分个人信息,可能会获得一定的利益,而个人隐私则侧重消极防御,主体的隐私信息和隐私活动不希望被公开,隐私空间不希望被侵犯。2.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笔者认为,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和个人数据(personal Data)的区别在于,个人数据是以电子信息系统为载体的对信息主体的客观、未经过处理的原始记录,如个人在医院体检后从自助机取出的血液化验报告单;后者是指,数据中可对接收者产生一定影响、指导其决策的内容,或是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可得到的上述内容,如血液化验报告数据经系统或医生的分析,形成的具有健康指导作用的结果报告,换言之,个人信息=个人数据+分析处理。 四、刑法上公民个人信息的司法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概念和原则的把握必然有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讨论。在本部分,笔者对一般个人信息的认定进行总结归纳,并对一些存在争议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公民个人信息可识别性的认定“可识别性是指个人信息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指向确定的主体。”经过上文中的讨论,根据《网络安全法》和《2017年解释》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定义,我们能够得出,“识别性”是公民个人信息的核心属性,解释第3条第2款印证了这一观点。对于能够单独识别特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往往比较容易判断,而对于需要与其他信息结合来间接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信息,往往是个案中控辩双方争议的焦点,也是本罪的认定中最为复杂的问题。面对实践中的具体案情,对于部分关联信息是否可以认定为“公民个人信息”时,可从行为人主观目、信息对特定自然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程度和信息需要结合的其他信息的程度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加以判断。以此案为例:某地一医药代表为了对医生给予用药回扣,非法获取了某医院某科室有关病床的病床号、病情和药品使用情况。此案中所涉及的非法获取的信息不宜纳入刑法中“公民个人信息”的范畴。首先,从行为人主观目的上看,并没有识别到特定自然人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获取用药情况;其次,从以上信息对病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生活安宁的重要性上来看,行为人获取以上信息并不会对病人权益造成侵犯;最后,从这些信息需要与其他信息结合的程度来看,病床号、用药情况等信息并不能直接识别到个人,需要结合病人的身份证号等才能起到直接识别的作用。所以,此案中的涉案信息不属于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二)敏感个人信息的认定《2017年解释》第五条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敏感程度,即信息对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影响程度,将“公民个人信息”分为三类,并设置了不同的定罪量刑标准。类别列举 “情节严重”标准(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 “情节特别严重“标准(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特别敏感信息 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五百条以上敏感信息 住宿记录、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五百条以上五千条以上其他信息五千条以上 五万条以上图表 3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对标准适用的争议,主要表现在对敏感个人信息的认定。1.如何把握“行踪轨迹信息”的范围行踪轨迹信息敏感程度极高,一旦信息主体的行踪轨迹信息被非法利用,可能会对权利人的人身安全造成紧迫的威胁。《2017年解释》中对于行踪轨迹信息入罪标准的规定是最低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50以上”的,即构成犯罪。由于《2017年解释》中对行踪轨迹信息规定了极低的入罪标准,所以司法认定时应对其范围做严格把控,应将其范围限制在能直接定位特定自然人具体位置的信息,如车辆轨迹信息和GPS定位信息等。实践中,信息的交易价格也可以作为判定其是否属于“行踪轨迹信息”的参考,因为行踪轨迹信息的价格通常最为昂贵。对于行为人获取他人车票信息后判断出他人的行踪的情况,载于车票的信息不宜被认定为《2017年解释》所规定的“行踪轨迹信息”,因为该信息只能让行为人知道信息主体大概的活动轨迹,并不能对其进行准确定位。2.如何把握“财产信息”的范围财产信息是指房产、存款等能够反映公民个人财产状况的信息。对于财产信息的判断,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把握:一是要综合考量主客观因素,因为犯罪应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而是考虑到敏感个人信息的入罪门槛已经极低,实践中应严格把握其范围。以此案为例:行为人为了推销车辆保险,从车辆管理机构非法获取了车主姓名、电话、车型等信息。此案中的信息不宜认定为“财产信息”。因为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不是侵犯信息主体的人身、财产安全,最多只会对行为人的生活安宁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而应适用非敏感公民个人信息的入罪标准。(三)不宜纳入本罪保护对象的公开的个人信息的认定 信息主体已经公开的个人信息是否属于 “公民个人信息”的范畴,理论界存在观点分歧。笔者认为,“公民个人信息”不以隐私性为必要特征,因为《2017年解释》第1条并为采用“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的表述,而是以识别性作为判断标准。因此,信息的公开与否并不影响其是否可以被认定为“公民个人信息”。对于权利人主动公开的个人信息,行为人获取相关信息的行为显然合法,且其后出售、提供的行为,当前也不宜认定为犯罪。理由如下:第一,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中,曾以“隐私性”作为界定公民个人信息的核心属性,可见公民个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从隐私权中分离出来的权利,所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侧重于对公民隐私和生活安宁的保护。权利人之所以自愿甚至主动公开其个人信息,说明这部分信息即便被获取、出售,也通常不会对其个人隐私和生活安宁造成侵犯,因此不应纳入刑法保护范围内;第二,根据刑法第253条之一的规定,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只有在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才构成犯罪。对于已经公开的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人获取后向他人出售或提供的行为在我国缺乏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应推定为存在权利人的概括同意,不需要二次授权,也就是说不应认定行为人对获取的已经由权利人公开的个人信息的出售和提供行为系“违法国家有关规定”。第三,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尚未健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高发的背景下,应将实践中较为多发的侵犯权利人未公开的个人信息的案件作为打击的重点。对于权利人被动公开的个人信息,行为人获取相关信息的行为可以认定为合法,但如果后续的出售或提供行为违背了权利人意愿,侵犯到了其个人隐私和生活安宁,或是对权利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则应根据实际情况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论处。对于权利人被动公开的个人信息,行为人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一般来说是合法的,但是获取信息之后的出售、提供行为如果对信息主体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或是私生活安宁造成了侵犯,且信息主体对其相关个人信息有强烈保护意愿,则应据其情节认定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对个人、组织、社会乃至国家均具有重要价值,由此也滋生了越来越多的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公民个人信息”作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对象,其概念界定、特征分析、与相关概念的区分以及司法认定对于打击相关犯罪、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形成以下结论性的认识:第一,界定公民个人信息的原则。一是应遵循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保证打击范围既不过宽而导致国家刑罚资源的浪费和可操作性的降低,也不过窄而使公民个人信息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二是应遵循权利保护与信息流通相平衡原则,在保障公民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犯的同时不妨碍信息正常的流通。三是应遵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相协调原则,允许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做出适当让步,但杜绝对个人利益的侵害和过度限制。第二,公民个人信息之“公民”应包括外国籍人和无国籍人,不应包括死者和法人。公民个人信息之“个人信息”应采取“识别说”进行界定,可以识别特定自然人是刑法上公民个人信息的根本属性。除了可识别性,刑法意义上的公民个人信息还应具有客观真实性、价值性等特征可作为辅助判断标准。还应注意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个人数据等相关概念的区分,避免在司法实践中出现混淆。第三,一般个人信息的认定。“可识别性”是其判断的难点,可以从行为人主观目的、信息对其主体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程度和信息需与其他信息的结合程度这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判断;对于行踪轨迹信息、财产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由于其入罪门槛低、处罚力度大,应严格把控其范围并结合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进行考量;对于信息主体已经公开的个人信息,应分情况讨论,对于信息主体主动公开的个人信息,行为人对其获取、出售和提供,不应认定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于信息主体被动公开的个人信息,行为人对信息的获取是合法的,但其后出售、提供的行为,可以依实际情况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论处。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的完善贡献微小的力量。

为什么不要这样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旦你把自己的位置放到敌对者这样一个角色,对方就会觉得你是不是太过于小心眼了。尤其是,当他认为他新认识的那个人并没有你说的这些缺点,而却遭到你的诋毁,这会让他觉得你对他还有所留恋,还想和他重新在一起。

北京化工大学法学毕业论文

一篇小论文,一篇毕业论文,不过毕业论文不用发吧

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学专业考研分享

Hello!

学弟学妹们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xx学长,

今天来给大家分享

华中农业大学 兽医学硕

学姐/学长

基本信息

xx学长

专业方向: 01兽药学

初试360+

我为什么想读研?

读研或者工作是每一个本科生都要经历的选择,于我自身而言最大的读研动机莫过于提升学历。我本科就读于华农本校动物医学专业,华农虽然是211,在农业院校中排名靠前。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华农本科文凭在非畜牧兽医企业的招聘中毫无优势,农学背景甚至处于劣势,而我自己又不想去畜牧兽医企业工作。因此,通过读研提升自己的学历,有助于今后考公务员,或者进入其它行业工作。

选择合适的专业和院校

因为当初误以为自己能够保研,因此九月初才开始正式决定考研。当时距离考试只有不到4个月的时间。专业选择上,从提升学历好找工作的角度而言,读一个万金油专业是最优选择,但备考时间较短,因此跨考其它专业的难度极大,非常容易翻车,因此只能选择本专业。在考研专业选择上,中国农大和中科院好于华中农大,但竞争压力更大,考研难度更大,有上不了岸的风险,因此只能选择华中农大。

初试

复习时间线安排

整体复习规划

关于复习,很多人都说自己复习考研多累多累,从早晨8点开始复习到深夜,其实我认为很没有必要,因为这种复习方法会把自己搞的很疲惫,而人疲惫的时候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我的目标就是保障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执行力,没有强制性的复习安排,一般是早晨8点-9点左右去自习,中午十一点15左右去食堂吃饭(吃自己喜欢吃的,这样会使自己开心起来),中午一定会给自己补一个午觉,14点-15点继续自习至17点半左右去运动一下,洗澡吃饭然后去背单词,整个晚上都在背单词,反复的背单词。一般晚上复习至九点半,然后看当天情况,如果还有精力就继续看一会,如果没有精力就开始玩游戏放松。我的喜欢白天看专业课,晚上背英语政治,早晨醒得早也会背英语政治。每周给自己放1天假,出去玩一玩,但后来因为xx也出不去学校。总的来说,有精力的时候就专心复习,感到自己精力不足就及时玩耍找乐子放松。只有快乐的时候,人的效率才是最高的。但执行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我的策略就是9-10月要把所有的课本都看一遍打好基础(完成),11月再过一遍专业课,相当于复习巩固穿插疯狂做题。12月疯狂做题,考试前4天降低复习强度,适当休息准备考试。

关于复习时间线的小建议

今年由于xx,采取的是线上复试。如果是线下复习还有笔试。线上复试的主要流程是:英文自我介绍(网上有模板,正常准备)+英文问答(大概率是日常聊天,问题很简单)+抽一个文献翻译(英文读一遍然后翻译成中文,与复试科目有关)+专业课抽题问答(主要是本科做过的相关实验)。所以初试结束以后要好好学习这两书,避免知识点遗忘。

提前联系老师是有必要的,最好找自己本科导师了解介绍。

备考建议

政治

如果是一战的同学,我的建议是从6月/暑假开始听徐涛的强化班

配合肖秀荣《精讲精练》

徐涛《核心考案》和1000题,看一课刷对应的1000题,我当初刷了两遍1000题。二战的同学可以选择省略打基础的部分直接刷题。

10月以后会有各种卷子出来,肖八和肖四是必做的,这里强推腿姐的技巧班、四套卷、冲刺班、押题班,二战时期我全程跟腿姐,腿姐的卷子仿真程度很高,非常推荐。12月份背诵时期,我也是背的腿姐的十道题【我觉得肖四太难背了,腿姐的答案比较有条理,这个大家看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英语

英语备考单词量是基础,疯狂的背单词总没有错。建议在9月份之前把考研英语单词全部背完,包括超纲词,背完单词再去做英语真题。我自己接近11月才背完,确实感觉很拖累进度。再就是注重真题,没有任何一套资料的质量能与真题媲美,所以在单词量过关之前不要去做真题浪费真题。近5年的真题,留到冲刺阶段做自我检测。利用平时时间,可以多取找网上的英语出题规则分析,自己做完真题,一定要回头去思考是如何出题的。

专业课

1、书不在多,看懂则灵。315和415整体难度没有特别大。网上分享的经验贴会推荐各种各样的参考书和资料,但我认为有一套,能够吃透就完全足够了。身边有的同学买了很多份资料,以415为例,买了复习指南,买了真题,买了中农的复习题,还在网上买了很多题库。但结果是没有做完,有的甚至看都没看过。所以手边有一套趁手的参考书就可以,我用的就是推荐教材。

2、搞清楚自己的水平再制定计划。

复习前我随便找了一套题,感受了下整体难度。发现315有机无机基本都忘记了,415情况好一些,处于我好像学过但我不记得是什么了的状态。这样子复习安排就是315>415。整体也就类似于高考的复习,一轮二轮三轮。

3、第一轮复习:知识点要搞懂。我认为搞懂是最重要的事情,特别在第一轮复习中,搞懂的重要性要大于记住。因为当你带着疑惑到下个阶段,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记住多少算多少。

4、第二轮复习:背的过,画框架。这一轮我认为重点是在背书刷题。背书的目的是记住知识点,同时搞懂之前没学会的地方。刷题的目的是,加深记忆,学会应用。在这一阶段,我的习惯是给每个科目画思维导图,复述每本书讲了什么,每个章节下有什么内容,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在逻辑。

5、第三轮复习:刷真题,背重点。第三轮的时间已经在12月了,我开始做真题,每天一套。做完后认真分析真题考察了哪几个知识点、哪一部分的内容。并作出统计,考的最多的点着重记忆。

关于415生理生化:

参考书:

动物生理学:第三版,杨秀平主编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第三版,刘国琴主编

《415历年真题》

复习思路及建议:

1、 指南和真题重中之重,时间短的可以不看教材,直接怼指南。

2、 生理我认为全靠背,也没什么要理解的地方。生理的缺点是知识点又多又散,优点是自成体系。毕竟器官都是确定的,考试不可能凭空编一个器官出来。一个字,背。

3、 生化和生理不同,我认为主要靠理解。理解了,知识点也就记住了。因为生化分子千千万万,背是不可能的,只能去理解,整理,归纳。所以生化一定要理解。

4、 画框架。我第一轮复习结束后,画了一个周的时间来画框架。最开始以章节为基础,然后画思维导图,回忆填充里面的每一个要点。后来把章节扩大为专题,比如生化中的复制转录翻译可以合并为中心法则,再仔细去回忆中心法则中的每一步,每一个分子对应在教材上是怎样的知识点。先把小框架变成大框架,再回忆大框架里的小知识点。最后对照资料仔细背自己忘记的知识点。剩下的时间就是刷题,记住零散的知识点。

5、 做题,熟能生巧。不解释啦

关于315化学农

参考书:

《无机及分析化学》浙江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第三版高教出版社汪小兰

《普通化学》(第三版)赵士铎主编

《定量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赵士铎主编

《化学复习指南暨习题解析》《化学历年真题与全真模拟题解析》

复习思路及建议:

1、 指南和真题重中之重,时间短的可以不看教材,直接怼指南。我身边的很多人都是直接怼的指南。

2、 化学上手难,但熬过最困难的阶段后会越来越简单。可以说是拿分最容易的项目。

3、 搞不懂的可以听指南的视频课,或者搜中国大学上的网络课。

4、 把方程定理都整理出来。时常温习

5、 背,是王道。

6、 做题,不解释。

复试经验

今年畜牧学硕复试线355,有22人进复试,不同专业进复试的情况不同,比如营养方向有17人进复试,而遗传育种进复试的人数与招生人数相同,因此没有刷人,而特种动物招7人,进复试的只有3人,因此有调剂名额。但华中农业大学保护第一志愿,调剂名额只给报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学硕的同学,也就是留给营养方向落选的同学。目前来说,录取的最低分数为379分。

我认为复试一个很大的决定因素在于你选择的导师。因此 在初试成绩出来之后一定要尽快联系导师,确定导师有无名额。最好是发邮件,而且只能给一个老师发,如果这个老师谢绝了,再给下一个老师发。而复试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介绍ppt,英语问答,政治问题以及专业问题。自我介绍ppt限时5min,内容一定要突出且精华。因为是学硕,老师对于你的科研经历和毕业课题会很感兴趣,一定要十分熟悉。英语问题都是一些很常见的问题,比如就问到我喜欢什么运动。政治问题都很简单,只需要表明态度就行,好的就支持,不好的就坚决反对。专业问题出题范围很广,大多数都是从你的ppt上问,专业课的知识其实问得不多。反正复试全过程老师都很和蔼,没有刁难我们,现得自信且谦卑就行。虽然复试看起来不难,但由于我们复试和初试的分数占比是5:5,因此是可能出现逆袭的,大家还是要认真准备。

其他建议

1、 多方收集信息。

我认为比考研还要重要的是专业方向的选择,毕竟谁都不想研究生生活惨兮兮是吧。所以了解好方向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俗称考上研是上岸,有的岸是幸福蓝海有的岸是苦海。所以一定要去一个好的平台和方向,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这时候就需要多方收集信息,哪个方向的哪个老师比较好。可以从查一下论文发表数量,找学长学姐问一问。总之这件事比较重要。

2、 心态要好。还是之前说的,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因为好的心态和身体才能够保障自己的复习效率。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拒绝精神内耗。要坚信一点,考研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考试的成功与否不能决定你的一生。不要总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总和别人去比,只要拼尽全力就好。过度的内耗会影响自己心态。

也许考研这大概一年的时间里,你会失去很多和朋友一起玩耍的happytime,你的社交慢慢变为0,你的手机app关于娱乐的也都被你删除,这确实会挺乏味的,也有点难坚持。一定要学着自我排解,当你学不下去的时候允许自己停一会,喝杯奶茶、看个电影、和朋友聊天,一定不要让压太啦,舒服地学习状态才会效率。可能在最后一段时间,每天除了固定化学、英语做题时间,都是在学校各种⻆落背书(背书位还得占呢)从家起的时间可能会越来越早通常天没亮,回宿舍时路上已没什么人,但只要坚持熬过每一个寒冷的清晨与黑夜,反复记忆每一个知识点,结果一定会是好的!

我身边每个努力的朋友都收获了美丽的结果,大家的努力不会白费,坚持坚持,明年的这个时候一定会收到心仪学校的录取结果哒,加油哟!

至少一篇,哪怕是会议论文都可以。具体你的导师会给你做出要求的。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毕业论文

网上搜三 多的很 还有专门的论文网站

想要考博士毕业的话,那简直就是难上加难,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学习基础肯定是不行的,博士毕业论文需要达到很高标准,而且技术水平很高,整个的自述和论文的一些内容,一定要达到最高的境界。

能戴博士帽的凤毛麟角。可很多戴博士帽的凑到一块儿。人还是那么多

也就是你在一分钟之内要跑50圈左右。是要达到专业人士,看了之后都惊叹的标准。是因为博士的毕业论文最终是要发布到网上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