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分析一下,详情如图所示
教师行动研究的含义和意义[摘要]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对自己的思想、信念、知识及其实践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批判性研究的方式,是提升自身教育实践理性,获得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了解行动研究的意义及发展历程有助于增强其研究信心。理论与实践联系、研究与行动结合、在研究中改进行动是教师行动研究的特征。教师进行行动研究也需要一定的工具和科学的程序,教师在自省的计划、实施、反思的行动研究的进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实践知识和教学行为,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生话质量,而且能够使教师个人的、缄默的、隐性实践知识转变成供他人分享的、明确的公共知识,促进自己教学理论的创生与建构,逐步摆脱外来的”权威理论”束缚和禁锢。[关键词] 教师,行动研究,教师研究一、行动研究的诞生和发展传统上”行动”与”研究”两词常被视为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前者指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性活动,后者指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的学术性探索活动。最早将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印第安人事务局局长约翰·柯利尔(J.Collier),他在1933~1945年任职期间,在如何改善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之间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由印第安人事务局实际工作者与其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并将这种实践者在实际工作中为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因战争而导致物质匮乏,提出了对膳食进行改革的迫切要求,以缓解物质供应的紧张状况,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对家庭主妇进行了研究。研究分为两组,一组让家庭主妇听如何改善膳食的报告,另一组则进行民主讨论和集体研究。结果表明,在膳食改革中,后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此,勒温便提出了“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这一思想,强调行动与研究间的密切联系,行动研究从此正式诞生。在教育领域,行动研究概念的使用大约出现于50年代。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柯端(S M. Corey)大力倡导将社会科学领域诞生的行动研究应用于教育,并于1953年出版了颇有影响的《以行动研究改进学校实践》专著。这一时期,教育行动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一个相对高潮。50年代末,由前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而触发的美国的教育改革,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信奉、推行的”研究—开发—推广”模式,强化了理论构建工作由专家、学者承担,将理论付诸实践由教育工作者(教师)完成,对实践效果的评估由专业人士作出的理念,这一理念所蕴含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前提假设与行动研究格格不入,直接遏制了行动研究运动的发展,因此,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的行动研究发展缓慢。行动研究在美国发展缓慢的时候,英国则兴起了行动研究的高潮,其表现是:从60年代中期始,英国中小学掀起了由教师所发动的旨在解决课堂和学校实际问题的教育改革运动,即“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斯腾豪斯(L. Stenhouse)是这一教育改革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组织实施的长达五年(1967~1972)的人文课程计划为行动研究运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斯腾豪斯人文课程计划中的另一位核心人物—约翰·埃利奥特(J.Elliott)也于1972~1975年设计并指导实施了福特教学计划,这两个计划被公认为对国际行动研究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93年起英国出版了国际性的《教育行动研究》刊物,目前,除了英、美、澳等国家进行行动研究外,还有德国、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瑞典、挪威等国家都广泛开展了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受到了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员特别是广大教师的热型欢迎,被他们大量运用。近几年来,我国在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教育工作者也注意到并开始运用这种方法。二、行动研究的定义什么是行动研究呢?学者们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有的说:“行动研究是社会(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所从事的一种反思研究,它旨在改进参与者自己的社会(或教育)实践,改进实践得以进行的情境,促进对实践的确当理解。”这一定义指出了行动研究的反思性质和行动研究的目的。有的说:“行动研究是对具体社会情境的研究,它旨在提高该具体社会情境的行动质量。”这一定义指明了行动研究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还有的说:行动研究是“为了弄清现场面临问题的实质,引出改善事态的行动,由现场人员和研究者协作进行调查和研究,它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改善实践”。这是一个行动研究的描述性定义,规定了行动研究的具体过程或程序。综合以上观点,本文将行动研究定义为: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是通过实践来使我们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理论得以检验和理论化的过程。三、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1、行动研究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革新必革心”,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按照行动研究的理念,教师是研究者,不再是单纯的执行任务者,具有了主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意识。这种理念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了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他们生命存在的质量,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同时,行动研究使研究成为教师最有效的学习,使课堂实践变为教师最实在的工作空间。在研究实践中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新理念。2、行动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角色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角色变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在研究和学习中,教师与专家、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共同合作。教师是从事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他们最了解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对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或疑惑有最深切的感受,进行合理、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的愿望最为强烈,他们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最适合他们在从事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将行动(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起来,探讨、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实践工作接近合理、科学、有效的目标。日渐深入的教育改革使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计划、新的教学方法和设施等不断出现,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新、在情感与技能上适应,并需要教师对之做出评价,这种压力成为许多教师从事研究的动因。可以认为,行动研究是培养和促成“研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3、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解决教育实践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教育研究不是以客观的自然界为对象,而是以具有丰富潜能和无限生命力的人为对象。教育活动不是存在于一个没有任何干扰的真空的实验环境中,而是千变万化的。教师们感到实际教育、教学中有大量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因而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如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如何有效处理和解决学生纪律和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怎样在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又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实际工作的合理、科学和有效,广大教师都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希望从教育理论中和书本上找到答案,然而理论的抽象性以及理论应用价值待强化和挖掘的现实,又使教师感到理论学习,从书本上寻求答案并不能导向解决问题、改进实际工作的终点。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位置和机会,对这些问题最有发言权。教师在充满不确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实践不断开展行动研究,把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形成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和总结这些教改经验,丰富和充实学科理论体系,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必将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4、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素质包括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学经验以及专业工作能力等方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成就之间并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成为好教师的唯一条件;教师掌握教育科学是一回事,应用这些知识将教育、教学实践导向合理、科学和有效是另一回事;教师的教学经历或经验并不是教学质量的唯一衡量指标,事实上教学优秀的教师并不都是教龄长或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和发展的专业工作能力对教育、教学的成败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可见,教师专业能力对教师来说十分重要。教师的这种专业能力不是仅靠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就可以转化生成的,也不是仅靠教学经验积累、阅历的增多而自然积累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也就是说,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在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工作——行动研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辨识,分清理论的优缺点;更完善地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情境,更敏锐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当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形成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案或措施,促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科学与有效以及专业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5、中小学科研兴校的重要途径作为被很多学校倡导和开展的科研兴校,一是指学校通过专业学科或教育科学的学术性研究,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形象的提升;更主要的是指学校教育中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改进实践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形象,促进学校发展。中小学教师受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工作经历、时间和精力的制约,从事专业学科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教师习惯进行的经验总结,个案分析,只能就事论事,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处于较肤浅的水平,对教育、教学改进的参考价值不大,也不能作为科研兴校的最佳选择。根据中小学的实际,科研兴校最重要的途径是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教育者和研究者统一的人,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开展研究工作,从问题的发现、假设的提出、问题研究方案的拟定和具体实施、研究过程的调整乃至结论的作出和解释方面都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统一规范和程序进行,从而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受益。什么是教育行动研究校本教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对每一个教师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真正对行动研究的了解却不多,也没有很好的定位。那么,“为什么要开展行动研究?”“什么叫行动研究?”“怎样开展行动研究?”第一点:为什么要开展行动研究?主要说了两大点:1、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我们开展行动研究。如今课程改革搞得是沸沸扬扬,可是真正去好好操作实施的又有多少。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的理念,没有转化为老师的行动。”因此,研究存在三个问题:(1)理念怎样付诸行动;(2)内容和形式的问题;(3)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讲得非常实际。2、教育科研的现状需要我们开展行动研究。关于现状即教育科研存在问题的原因作了如下阐述:(1)理论和实际脱节;(2)课题立项满天飞;(3)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依赖于行动研究。第二点是:什么叫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一种操作范式。有以下几种特点:1、从研究目的看,为行动而研究;2、从研究对象看,对行动进行研究;3、从研究人员看,是教师进行研究;4、从研究范围看,是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5、从研究的方法看,学习、研究、反思、行动,四为一体。6、从研究过程看,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7、从研究结果看,是高质量、高效率,看学生的发展。第三点:怎样开展行动研究?一、行动研究的程序。1、做好划,定好方向;2、加强实施,进行反思;3、总结提高,改善行动。其中重点是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的关键环节,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合理性、有效性的追求,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怎样反思呢?(1)反思自身教学的有效性、成功率;(2)反思自己的真个教育事业以及生活环境。二、行动研究的类别。有三点:移植、教历和案例。三、行动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科研兴课。要解决课堂教学的十大形式,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这里不在一一罗列。四、新动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一共有6个方面的关系:1、行动和研究的关系;2、理论导向和行动实践的关系;3、课题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关系;4、个体研究和合作研究的关系;5、体会性成果和概括性成果的关系;6、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以能为本,以勤为先,以研为导,以创为先。”十六字是行动研究纲领。
何为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一种研究类型,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开始出现的,50年代它被应用于教育研究之中,7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欢迎,目前,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一)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 长期以来人们一向将“行动”和“研究”作为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行动”即实际工作者和实践者的实际工作和实践活动;“研究”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学者专家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讨。“行动”和“研究”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以说不同的人从事不同性质的活动。 在教育研究领域中,长期以来“行动”与“研究”处于分离状态。许多教育研究者选择课题的内容严重脱离了教技术实际工作的需要,他们还要将研究的“成果”推广普及到教育实际工作中去,结果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对此难以接受。而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事实上他们可以给教育研究工作者提供大量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取之不尽的研究课题。因此,让他们参加到教育研究中来,使他们成为自己实践情境的研究者,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有效的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教育研究者不是作为一个权威的指导者,应该深入到教育第一线,与一线教师互相协作进行研究,承担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克服以研究假设为研究出发点的缺陷。 (二)行动研究的特点 ⒈研究的目的——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 ⒉研究的情境——当事人实践工作情境 ⒊研究的主体——实践工作者 ⒋研究的应用者——行动研究者 ⒌研究的过程——重视协同合作 ⒍问题的解决——立即应用性 ⒎结果的推论——情境特定性 ⒏研究的效益——解决问题与促发个人专业成长 ⒐研究的理论基础——人的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⒑研究的方法——兼用量与质方法,偏向质性研究 综合上述,有学者把行动研究归纳为三项主要特征: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由行动者研究(research by actors)。⒈为行动而研究为行动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⒉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做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行动研究的验就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⒊由行动者研究 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三)行动研究的模式许多学者曾对行动研究下不同的定义,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作了阐述,同时还提出许多行动研究操作模式,下面介绍其中几种有影响的操作模式:⒈勒温(K..Lewin)的螺旋循环模式勒温是行动研究一位重要的先驱,他不仅首先提出行动研究这个名词和方法,还提出行动研究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省四个环节的概念,并建立行动研究螺旋循环操作模式。后来,进一步把反思后重新修改计划作为另一个循环的开始,从而把螺旋循环模式作了修正。⒉埃伯特 (D.Ebbutt ,1985) 行动研究模式它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步骤:(1)一般概念的形成,包括问提的形成、问题原因的诊断、问题情境脉络的分析等。(2)考察阶段,即资料收集阶段,需要对资料收集作出计划,采用哪种方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由哪些人负责此项工作。(3)拟订整体计划,即拟定有效的行动方案,此方案会根据评价结果,适当加以调整。(4)采取行动,即把方案付之实施。(5)行动监控与自我评鉴方案实施的结果,如果依据原先概念无法获得答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则应该修正概念,亦即重新分析问题、重新诊断原因、重新收集资料、重新计划,重新行动。(6)修正概念、重新探测、重新计划,重新行动。 ⒊麦柯南 ( McKernan )行动研究模式 这是一个时间进程模式。模式指出按时间的发展,行动研究应包含几个行动循环,每一个循环包括有:确定问题、需求评价、提出设想、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评价行动、作出决定(反思和对行为的反思)等七个基本环节,根据行动结果再次确定第二行动循环需要研究的问题。 ⒌德金(Deakin)行动研究模式 德金(Deakin)行动研究模式是以勒温的螺旋循环模式作基础,是目前行动研究广泛采用的操作模式。这个模式也是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省四个环节。但德金把这四个环节内容结合教育实际,并用实际例子说明,使模式内容更形象化具体化。 (四)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 尽管行动研究有多种模式,在实施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上也有一些差异,但在基本的操作过程方面,它的一些基本思想是共同的。这些思想包括:行动研究的起点应该是对问题的界定与分析;行动研究应该包含有对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的评价,并在这种评价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总体上,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是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本节以德金(Deak行动研究模式为基础讨论行动研究四个基本环节的作用和内容。 ⒈计划 “计划”是指以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制订“总体计划”和每一步具体行动计划。“计划”是行动研究,也是理智的工作过程的第一环节。“计划”环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1)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它要求研究者从现状调研、问题诊断入手,弄清楚:第一,现状如何?为什么会如此?第二,存在哪些问题?从什么意义上讲有问题?第三,关键问题是什么?它的解决受哪些因素的制约?第四,众多的制约因素中哪些虽然重要,但一时改变不了?哪些虽然可以改变,但不重要?哪些是重要的而且可以创造条件改变之?第五,创造怎样的条件,采取哪些方式才能有所改进?第六,什么样的设想是最佳的?(2)计划包括总体设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最起码应安排好第一步、第二步行动研究进度。(3)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随着对问题的认识需要逐渐加深,制订计划时既要考虑和包容已知的制约因素、矛盾、条件,又要把始料不及、未曾认识、在行动中才发现的各种情况、因素容纳进去。从这一意义上讲,计划是暂时的,允许修改的。 行动研究进度安排表 阶段起止日期主要任务观察评价 完成总体计划 第一行动步骤 评价 修改总体计划评价 第二行动计划 2.行动 “行动”就是指计划的实施,它是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的行动过程。在行动中,要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变革。在变革中促进工作的改进,包括认识的改进和行动所在环境的改进。要考虑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行动调整。“行动”包括:(1)行动是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反馈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的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实际步骤。这样的行动具有贯彻计划和逼近解决问题的性质。(2)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一同行动。在教育研究中,家长与社会人士和学生均可作为合作的对象。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保证实施到位。(3)重视实际情况的变化,随着对行动及背景认识的逐步加深,及各方面参与者的监督观察和评价建议,不断调整行动。它是灵活的、能动的。 3.观察 “观察”是指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的特点的考察。“观察”是反思、修订计划和进行下一步的前提条件,在行动研究中的观察包括:(1)观察既可以是行动者本人借助于各种有效手段对本人行动的记录观察,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观察,而且多视角的观察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行动的过程。因此,行动研究中经常源于航海和军事勘察的“三角观测法”。(2)观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观察。由于社会活动,其是教育活动受到实际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且许多因素又不能事先确定和预测,更不能全部控制,因此,观察在行动研究中的地位就十分重要。在行动研究中,观察是反思、修正计划,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条件。为了使观察系统、全面和客观,行动研究鼓励研究人员利用各种有效技术。 观察的内容有:第一,行动背景因素及其制约方式。第二,行动过程,包括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的实施,使用了哪些材料,安排了哪些主要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干扰,如何排除等等。第三,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的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的和怎样带来的观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这些材料对于效果分析来讲是缺一不可的。提高行动研究的质量,必须追求观察的科学性,灵活运用各种已知的观察技术和数据、资料,采集分析技术,实况详录与工作时间取样、事件取样,日记描述与轶事记录、清单法,行动检核记录与行为编码记录,直接观察与间接性的调查访问测验,文字描写与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等等。为了保证观察的客观性,要让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局外人与当事人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视角的观察,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行动的全过程。 4.反思 “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反思这一环节包括:(1)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到、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本循环过程和结果,构画出多侧面的生动的行动过程。(2)评价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需作哪些修正的判断和构想。(3)写出研究报告。行动研究的报告有自己的特色,允许采取很多种不同的写作形式。如让所有的参与者共同撰写叙事故事,让不同的多元的声音一起说话,也可以编制一系列个人的叙述、生活经验,让当事人直接向公众说话。 近年来,行动研究的操作过程又有了新的发展。如在研究过程中允许基本设想的游移交更,即研究人员不仅可以依据逐步深入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修改总体计划,而且更可以更改研究的课题。另外,现在的行动研究更强调对行动全过程的监督,注重系统的反馈和开放性。目前,行动研究的文本已经超出了科学与文学的界限,正向正统的科学研究说话体系挑战。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行动研究法是将纯粹的教育科研实验与准教育科研实验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与自然科学的实验的特点结合起来,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依托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扩展资料:
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1、研究目的: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2、研究主体:教师。强调做学者型、科研型教师。
3、研究性质:属于应用研究。强调自我反思。具有广泛的兼容性。集各种研究方法于一体。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典型就是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
4、研究问题:直接性(师生同步学习);特殊性(冷中求热、热中求冷 : 记忆、背诵、技能训练);微观性(开口要小、挖掘要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动研究法
一、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学校管理评价;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娇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二、行动研究的特点 1.它是一种以解决学校中某一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现场研究方法。 由于行动所要解决的都是实际发生在学校环境中的迫切问题,所以研究的全过程也就必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始终是对行动的诊断和干预。 2.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科研方法。 行动研究必须依据观察和行动的记录,目的是通过有计划的干预,改变所需改变的行为。 3.求行动者(教师)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协作。 教师参与了行动,使他们增强实践的科学性。学会观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实的种种变法,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等的有效性,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理论成果,因而缩短与专业研究者的理论差距。 4.有动态性。 行动研究过程中,允许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情况对研究方案不断修改和完善,可以新增或取消子目标,甚至更改研究的课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倡针对某种不同的教育对象或现象采取相适应的改革研究手段,这一点对于在复杂教育科研领域中进行研究和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5.研究是在真实的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所以不一定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的结果也就是问题的初步解决。行动研究是针对实际教育活动,教师参与行动研究,一般是以本校、本年段或本班级为限,所以研究成果往往只能适用于自己特定的工作范围之内,并不一定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三、行动研究的操作方法 1.提出课题 这是行动研究的逻辑起点。行动研究的直接目的是现实问题的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观察、调查、测量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课题,针对课题进行必要的论证,从而明确问题的性质、类型、程度、范围及可能的后果。 2.分析原因 这是行动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考察影响问题产生的因素和过程,这是澄清问题本质,界定问题特征,明确问题的症结的关键,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对症下药"制定解决方案的依据。 3.制定方案 制定方案是行动研究过程的承上启下步骤。行动研究方案它含:目标、问题、措施、时间、程序等。 4.采取行动 这个环节是行动研究的关键。采取行动即是操作既定方案变革现行教育实践以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取代以往的教育教学措施,促使问题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采取行动是行动研究区别理论研究的本质特征。问题的终结一定是在行动中实现的,纯粹的理论研究无法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而问题解决必定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所以行动研究需要借用某些实证研究的方法(如观察、设想、测量、评估等)对行动进行过程监控和过程记录。 5.反思反馈 这是完善研究、指示规律和提出新课题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评价整个研究过程,调整既定方案以消除遇到的困难等方面。研究过程中,经常发生两类问题:一是由于方案无效,依然存在的原有问题;二是原有问题解决后,却引发了新问题。因此,整个研究过程需要应用评估测量方法对研究方案和研究行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价,采用观察、调查、理论分析等方法再次提出问题,明确问题的根源。 6.概括总结资料 整理资料记录以理论抽象和经验总结的方法,概括出行动方案与目标问题之间关系的规律性结论,并撰写论文。 7.循环研究课题 把出现的新问题作为下一轮研究的新课题,所以整体上行动研究是呈一个螺旋循环的推进式过程。 8.理论形成 通过螺旋循环的推进式改革过程,相关问题得到相对满意解决。教师就可以凭借理论思维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理论和体系。
外语教学的行动研究分析论文
【 摘要 】现在的大学教育对教师的职业身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兼顾科研,成为“教师即研究者”这样的研究型教师,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行动研究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美国管理学领域,70年代前后,澳大利亚在教育领域开始并推动了行动研究。行动研究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Kemmis和McTaggart(1982:5)),并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后调整自己的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以教学促研究,以研究促教学。
【关键词 】行动研究;外语教学;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强调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关注自己的课堂,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师遇到的问题,通过行动找到问题的答案。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不同,它是由教师把自己的教室当成实验室,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提出问题,通过阅读学生的学习日志和教师的教学日志、课堂观察、标准考试、座谈等多种渠道得到数据从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Crookes(1993)把“行动研究”分为两类。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已经在教学一线工作了一年半,每周十几节的课时量,也会在第一次课后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也会课后想一下某个环节应该怎样进行,却很少把自己的课堂和反思记录成日志,久而久之,那些想法就逐渐模糊了,对于调整后的教学效果也没有明确的记录和反馈。有幸参加了行动研究研修班后才知道,原来教学中的实践、调整、反思都可以形成研究的材料并指导自己之后的教学。所以行动研究的方法为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方法。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有:Self-reflective(自我反思式),Action-based(基于行动的),Contextspecic(情境化的),Empirical(实验性的),Participatory(参与式的),Collaborative(合作的),Aimingforchangeandimprovement(立足变革和改进实践)。
二、行动研究中的教学反思
说到行动研究,最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往往是在课前教师进行备课,然后课堂根据教学任务和相应的备课进行讲课,课后学生完成相关的作业。承担大学英语课程的老师一般教学工作量较多较重,每个老师平均都要教3个班左右。经常我们课后在教休室讨论的是,往往在上第一个班的时候会觉得课堂的内容节奏都处于“实验”阶段,因为第一个班是首先将你的教案和备课实施的课堂,老师在上课时往往会觉得自己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重难点都处于探索的阶段,因此在第一次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是最有必要的。
当然这个教学反思不仅仅是你自己上了课想一下,回顾一下,最好是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和描述出来。这样才能对第一次课的课堂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也为下一次课的上课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和指导!比如,我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发现,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第一次课的班级讲的内容往往比最后一次课的班级讲的内容花更多时间。最后一次课的班级通常提前就可以讲完需要讲的内容。你会觉得经过前两个班的上课,你对教学的内容聊熟于心,因此在上课时也就驾轻就熟了。作为老师应当坚持写反思日志!这样你的整个教学生涯就有了一个纵向的过程,您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反思,得知自己的整个教学历程,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
三、学生在行动研究中应该做些什么
除了老师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和记录,那么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呢?学生要做的就是对自己学习的过程进行记录。因为当老师在开展行动研究之后就会对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调整-反思-再调整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结果之前,往往老师会对整个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个结果的.假设,也就是假设学生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再根据这个假设做出相应的措施和调查,最后根据最终的学习效果和调查判断出自己的预设是否正确,做出的调整是否有效!学生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也需要配合老师进行相应的记录,通过学生的这种记录,老师也可以看出是否这个反思-调整-在反思-再调整的过程起到了作用。
可以看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还有哪些难以理解的,以及有哪些特别喜欢的。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有了学生的这种反馈和记录,可以进一步的对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指导。平常在教学中,通常是老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完成的教学任务的情况来看整个教学过程的反馈情况。而有了学生进行记录反思的过程也就可以看到学生整个的教学感受,更有利于行动研究的开展和实验。四、行动研究是一个怎样的研究在通常的研究中,一般会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这种传统的研究中,往往对实验班进行预先设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对对照班就按照之前的教学模式。这是否合乎道德呢?行动研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行动研究没有实验班与对照班,只要进行了行动研究,再预设了相应的问题之后就会根据自己设立的调整方法进行上课再反思。也就是行动研究是一个具有人文性的研究,是一个真正爱学生爱教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媛,俞理明.国外行动研究趋势和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研究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7,(3):28.
简单分析一下,详情如图所示
行动研究就是实践者为了改进工作质量,将研究者和实践者、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活动。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1946年提出,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该研究的实施需首先设定总体研究方向,然后提出具体问题及干预方案,根据方案实施效果提出下一步研究的问题与计划。1975年弗罗曼、萨什金和卡瓦纳用于组织变革研究。
行动研究法的范围
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
1、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
2、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
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4、学校管理评价。
5、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矫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行动研究,是指以某些行动对组织系统的影响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1946年由勒温正式定名。包括诊断性研究、参与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三种方式。前者侧重于对行动本身的研究,以探索某项行动在实践中运用和可能收到的效果;后两者主要是解决问题式的研究工作。行动研究强调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反思的研究。
特性:
情境性:强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合作性:在实践活动中,问题的解决需要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合作,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参与性:行动研究针对的是实践的活动,也强调结合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
自我评价:问题的解决在不断的反馈和评价中得到优化,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反馈的解决问题。
问题一: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写啥子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问题二:请问 正式论文的开题报告需要那些内容呢?具体写些什么? 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 二、 1、 2、 3、 ??????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问题三:论文研究背景主要写哪方面的内容 可以随便写,什么方面等能写成论文 问题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写什么 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在论文书写的时候都需要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开题报告大部分院校也需要进行答辩。开题报告也就是对你自己的研究内容做一个大概的说明,对论文的进度安排作出详细的解说。然后经过专家组来判别是都论文的研究工作具有可行性。下面的链接是整个开题报告的形式,希望可以帮到你。 /...4 问题五:开题报告中论文的研究内容怎么写 我和很多同学的毕业论文都是在国涛期刊网写的。感觉这里写的不错,文笔挺好的。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问题六:写论文的研究意义可以分成哪些地方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 *** 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我们可以帮你。硕士本科开题报告以及论文写作是我们特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抄袭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 问题七:研究论文的结构(要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内容,和注重事项。 (一) 论文的基本结构 论文属于议论文,其基本结构一般包括三部分:论题,论证和结论. 1.论题:指论文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 2.论证:即论述并证明.主要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时所使用的推理形式. 3.结论:即结束语,对文章所下的最后判断.其主要作用是:(1)总结全文,点明主题.(2)展望未来,增强信心.(3)抒发感情,增强感染力. (二)论文组成部分 一篇完整的论文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标题名称(题目) 论文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来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尽可能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省略词,字符,代号,符号和公式等.论文标题一般不超过30个字. 2.作者姓名和单位 论文的署名包括: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的人员,直接参与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的人员,参加撰写论文的人员.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联合完成的论文,应根据每个人员的贡献大小或根据约定排列名次. 3.论文摘要 摘要即摘录要点,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提示论文的主要观点,见解,论据或概括地简单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摘要文字要简明,确切.论文的中文摘要一般以200~400字为宜,重要的学术论文不超过1500字数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指用来表达论文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供资料查询之用.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选取3~5个词语. 5.提纲 提纲是指论文内容的要点. 6.引言(或称引论,前言,导言,绪论,序论和导论) 引言是论文的起始部分.内容复杂篇幅长的论文,称绪论,序论,要求讲清写作此文的动机,它的内容,意义,欲达之目的.主要是用来简要说明研究问题的内容,目的,方法和意义,阐明全文的主要观点(文章论点),借鉴会计领域中前辈及他人的研究情况,知识布局和理论基础,提出作者本人对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设想以及研究方法,达到的预期成果和现实意义等.如果是调查报告还可以交代背景,说明调查方法.这部分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意在概括与领起全文,但文字以少而精为宜.在正文里,不用写前言二字,一般写1个段落,也有写2个,3个甚至4个段落的.写完后,在转入本论时,中间最好空1行. 7.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功能就是:展开论题,分析论证.正文的内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证,揭示出各专业领域客观事物内部错综复杂的联系及其规律性.正文撰写的内容反映出文章的逻辑思维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论文的可理解性和论证的说服力.正文撰写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备充分,思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 正文撰写时采用的层次结构方式有以下三种形式: 1.直线推论方式.由文章中心论点出发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由一点进行到另一点的逻辑推演,呈现出直线式的逻辑深入. 2.并列分论方式.把从属于基本论题的若干个下位论点并列起来,分别进行论述. 3.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相结合的方式.即直线分论中包含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形成复杂的立体结构. 论文的正文部分通常采用第三种方式(即直线推论与并列推论相结合的方式)的结构层次. 8.结束语 结尾部分,文止而言尽,要照应开头,要体现全文的整体性.全文浑然一体,首尾呼应,既可以给人一种结构......>>
一、研究设计架构1、研究三要素2、研究的三大取向 3、研究取向选用之准则 二、文献探讨1、确定主题 2、可研究的主题 3、文献探讨的目的4、质化、量化及混合方法三种研究取向之文献探讨5、设计技巧与策略6、撰写文献探讨的模式三、写作策略与研究伦理上之考量1、撰写研究计画2、写作建议 3、预期出现之伦理上议题4、研究设计 四、绪论 1、绪论的重要性2、质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研究之绪论 3、绪论范例 五、研究目的之陈述 1、研究目的之意涵及重要性 2、质化研究之研究目的陈述 3、量化研究之研究目的陈述 4、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的研究目的陈述 六、研究待答问题和假设 1、质化研究之研究待答问题与研究假设 2、量化研究之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 3、混合方法取向研究待答问题及研究假设 七、理论之使用 1、量化研究中理论之使用 2、质化研究中理论之使用 3、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理论之使用 八、名词释义、研究限制与研究重要性 1、专有名词之定义 2、研究范围与限制 3、研究之重要性 关于研究设计内容可行性因素1、说明法律因素,对合同责任、侵犯专利权、侵犯版权等问题的分析2、说明用户使用可行性,是否满足用户行政管理、工作制度、人员素质的要求.3、逐一说明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并说明未被推荐的理由.4、说明项目是否能开发;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开发,对项目目标有什么变动等.
You are doing your own designand you cannot resignbecause it will be yours, and your ownnot someone else's, let alone.
首先要确定你的研究题目、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等,而研究设计即依据你的研究目的 ,研究问题与相关文献进行探讨,找出具有针对性,并且可以正确解答研究问题的可行研究设计,进而阐述选题存在的意义,达到最初的研究期望值,最后也要注意整体布局的完整性。论文的研究设计通常考察作者的基础知识,还有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学论文研究设计包括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假设、研究原则方法和手段、评价、实施步骤和措施等等这些部分。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是: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假设、研究原则方法和手段、评价、实施步骤和措施等等这些方面。教育科研课题确定之后,就要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教育研究设计是对教育研究活动开展的全过程的设计,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