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鱼类学学报

发布时间:

鱼类学学报

王德寿,男,1964年9月生。理学博士,教授,博士导师,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鱼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比较内分泌学分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动物学会理事长,重庆市水产学学术技术带头人。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发改委淡水鱼类新品种繁育工程实验室主任,鱼类的生殖和发育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鱼类生殖与生长调控方向带头人,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88年在西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室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校工作,1998年晋升为教授。1998-2007年先后在以色列巴伊兰大学、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比较内分泌研究小组、香港中文大学生化系和日本国立基础生物学研究所生殖生物学研究室做博士后、访问学者或合作研究。主要从事鱼类生殖和生长调控、特别是性别分化分子机制研究。从80年代中期开始对长江上游大鳍鱯和南方鲇等鲇形目鱼类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将它们培育成为名、特、优新品种做了奠基性工作。近年来,对芳香化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提出转录因子通过调节芳香化酶表达,控制雌激素水平从而决定性别分化方向的假说并加以证实。在遗传育种方面,建立了分子标记选育遗传全雄和超雄罗非鱼的技术、转基因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在生长方面,与香港中文大学郑汉其教授团队合作,先后从多种硬骨鱼类克隆了两个生长激素受体(GHR1,GHR2),两个促乳素受体(PRLR1,PRLR2)和三个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IGF-2,IGF-3),且发现IGF-3仅在性腺表达,据此提出了鱼类存在一个性腺特有的GH/GHR/IGF轴的假说以解释鱼类性腺的生长与身体的生长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生理现象。先后主持863和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教育部重点、农业部948项目等20余项。先后在PLOS Genetics、Scientific Reports、Genetics、Endocrinology、Molecular Endocrinology、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Journal of Molecular Endocrinology、Journal of Endocrinology、General and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Biology of Reproduction、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BMC Molecular Biology、Gene Expression Patterns、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Zoological Science、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Journal of Fish Biology、《动物学报》和《水产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70余篇被SCI收录,总影响因子超过150,被SCI论文引用1500余次。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或大会发言。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 获得发明专利5项。先后为本科和研究生主讲分子生物学、脊椎动物学及实验、比较生理学、鱼类生理学、生物统计学、专业英语等课程。领衔申报获准动物学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

1896年10月2日出生于浙江鄞县。1903—1910年宁波私塾读书。1911—1912年宁波恒大钱庄学徒。1913—1916年宁波斐迪中学肄业。1920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科学士学位。1920—1925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讲师。1925—192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获理科硕士学位。1926—1932年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副教授。1932—193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获哲学博士学位。1934—1949年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兼任生物系主任,研究院院长,理学院院长,代理教务长。1952—1956年任上海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研究室主任。1956年中苏朝越四国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专家。1957—1982年任上海水产学院一级教授,院长。195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现为东海水产研究所),兼鱼类学研究室主任。1972年任厦门水产学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任上海水产学院名誉院长。1986年逝世于上海。192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34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研究院院长、理学院院长、代理教务长。他是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鱼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动物学会的理事,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学报》编委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海洋与湖沼》、《动物学报》、《水生生物学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圣约翰大学校友会第一任会长。朱元鼎,著名鱼类学家和水产教育家,中国鱼类分类学主要奠基人。他的《中国鱼类索引》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鱼类分类学专著。他长期从事鱼类分类、形态、比较解剖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一生共发现鱼类48新种、10新属、4新亚科。在鱼类的系统演化和系统发育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多次提出独到的创见,贡献卓著。朱元鼎,字继炤,号经霖。1896年10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一个商人家庭里。7岁在当地念私塾,15岁被双亲送到宁波恒大钱庄当学徒。他见一些幼时私塾的同学在中学里念书,十分羡慕,总想有朝一日继续上学。在工作之余,他抓紧一切机会自学。当时辛亥革命胜利,进步思潮有力地影响了世代经商的朱家,在他一再恳求下,加之得到思想开明的叔父的支持,说服了父母,同意他结束学徒生活,进入宁波斐迪中学念书。宁波是渔业繁盛的地区,又靠近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朱元鼎总喜欢徜徉于码头、鱼肆,徘徊于甬江之滨。他爱海、爱鱼,爱这富饶的土地。恰恰就是鱼类资源问题,老师总是语焉不详,搞不清浙东海里到底有多少种鱼,因为那时还无人写过一部比较系统的有关中国鱼类的书籍。这就是朱元鼎后来同鱼类结下不解之缘的初因。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元鼎考入东吴大学生物系。由于他品学兼优,三年级被选为全校“丽译会”主席,每周举办演讲竞赛,专题辩论等有益于增长知识的活动,深得广大师生的好评。同时还被选为东吴大学学刊编委。在学业上朱元鼎受美国著名生物学家,东吴大学教授齐天锡(N.Gist Gee)影响颇深。直至他晚年还深情地向助手回忆齐天锡教授治学严谨,对学生谆谆教诲,既严格要求又热情栽培的情景。1919年朱元鼎发表了《藻类的经济价值》一文,这是他最早的关于水产方面的科学论文。1920年朱元鼎大学毕业后,受聘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生物系,1925年以学业优异,被学校选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进修昆虫学,1926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圣约翰大学任教,并晋升为副教授。他除先后讲授昆虫学、鱼类学、遗传学、进化论和比较解剖学等多门课程外,还坚持昆虫学的研究工作。在1928年后两年内先后发表昆虫分类学论文4篇,发现襀翅目昆虫2个新属和9个新种。在圣约翰大学任教期间,年轻的朱元鼎目睹外国专家将在中国采集的大量鱼类标本带回国去,发表不少有关鱼类新种的文章,将许多中国渔业资源资料窃为己有,甚感痛心。面对中国丰富的鱼类资源,鱼类学的研究领域却被外国人把持,朱元鼎下定“我们要做中国渔业科学的主人”的决心,毅然放弃研究多年的昆虫学的工作,转而研究鱼类。1930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鱼类学论文《中国鱼类学文献》。1931年出版了他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鱼类学专著《中国鱼类索引》。1932年朱元鼎被选送美国密歇根大学,在该校动物博物馆著名鱼类学家C.L.赫伯斯(Hubbs)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努力,原定2年的进修任务,一年半就完成了。1934年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被圣约翰大学聘任为教授。1935年发表博士论文《中国鲤科鱼类之鳞片、咽骨与其牙齿之比较研究》,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重视。

水生生物学报鳜鱼

苏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处于亚热带向暖带过渡的地区。市平均气温为15~17度,降水在1000mm以上,平均日照为2000小时。由于气候暖湿,光照充足,有利于各种作物的生长。也因为如此,苏州主食稻谷淀粉含量较高,转换的葡萄糖比较多吧。 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的苏州人,特别是苏州女人,柔,而不弱,艳,而不妖,可亲,而不媚惑,绝色,而不盛气凌人,一个字形容:甜!这样的甜人儿烧出甜腻的佳肴,做出香甜的点心,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煮菜也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气质的挥洒。含蓄的苏州人,将浓浓的爱恋,深深的祝福全融入甜甜甜的菜肴中了吧。 听过苏州话吗,我是苏州人,我觉得苏州话是世界上最最嗲的语言。糯糯儿的吴侬软语,听起来不疾不徐,甜丝丝儿,就如咀嚼绝品的苏州菜,这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吧!所以拉,如果说苏州话是“甜”的动,那么苏州菜就是“甜”的静! 不过随着各地交流的日益频繁,苏州菜口味也渐趋多元化了。在苏州,你可以吃到全国各地各种风味的美食。无形中,似乎苏州菜,甚至苏州人“甜”的特点不那么明显了,不知是喜是悲啊!!!苏州人为什么爱吃甜?是因为明清时期苏州富商与女工的口味变迁老子曰:"五味使人口爽"。甜、酸、苦、辣、咸,这五味的调和,是千变万化。如果过于偏重于一种滋味,就会导致人的味觉爽伤。一个重庆麻辣火锅,会让一个没吃过川菜的苏州人立即味蕾爽伤。吃一个苏州超甜的大馒头,会让一个山东大汉如鲠在喉。中国四大菜系,川菜偏辣,鲁菜偏咸,粤菜偏鲜,苏菜偏甜。舌头味觉分布不同地域的人类味蕾甜味敏感度的历史变迁,总是一个迷人的话题。而糖是目前人类最重要的甜味剂,糖是什么?糖从哪里来?糖又到哪儿去?一,苏州饮食偏甜苏菜中的苏锡菜是甜度最高的,其分布的核心地域包括苏州、无锡,西到常州,东到上海。但苏州附近很少种植甘蔗,也不是蔗糖的主产地,甘蔗主要是一种热带植物。比如苏州的代表菜之一松鼠鳜鱼。用新鲜太湖鳜鱼,刀工之后先油炸,用白糖、白醋、番茄酱等做的糖醋卤入味上色,咸鲜浓郁,酸甜可口。松鼠鳜鱼无锡的代表菜之一酱排骨。用猪肋排骨、精肥方肉,用白糖、酱油、黄酒、番茄酱等做的卤入味上色,甘香醇厚,甜而不腻。无锡酱排骨上海本帮菜代表之一红烧肉。用冰糖、酱油炒色,色浓醇甜,酥软即化。上海红烧肉苏州的甜食面点,也是闻名全国。此处仅举一例:梅花糕。以面粉为主材、撒上各种馅,看起来真的很像梅花,香、甜、酥、软。苏州梅花糕苏州是中国消费食糖量最高的地区之一。其实,与世界平均水平对比,中国人的食糖消费量并不算高。近年来,全球平均年食糖消费量大约是每人24kg,中国人只有11kg。所以中国人,或者说苏州人,不用为吃糖而有罪恶感。二,苏州人喜爱甜口味的量化研究苏州人吃的肉包子都是甜的!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极端事例的笼统感性归纳,认为苏州人口味偏甜。但这是一种极少样本的不完全归纳法,并不可靠,我们需要数据!通过对433种典型苏州菜肴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得到更严格的结论。这433种菜肴,已经涵盖了绝大部分的苏州菜。通过对433种典型苏州菜肴所用调味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糖的菜肴占57.27%。通过对433种典型苏州菜肴味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甜味菜肴占33.72%,酸甜味菜肴占6.93%。两种带甜味的菜肴合计占总数的40.65%。也就是说苏州人餐桌上,平均有四成以上的菜是带甜口味的。你可以默默回想一下,聚餐时,你用餐的甜度超过苏州人的平均值了吗?再来一个对比,苏州和广州。它们都靠近海,苏州靠近东海,广州靠近南海,苏州在长江三角洲,广州在珠江三角洲。广州也有甜点,也有蜜汁叉烧、烧腊等甜口味的菜肴。但粤菜大部分是原汁本味菜,清淡鲜为主,注重新鲜、爽滑、脆嫩等风味,口味香松软肥浓,喜欢用蚝油、鱼露调味。2009年,首届中国粤菜峰会评选出的十大粤菜,只有明炉烤乳猪和挂炉烧鹅这两道菜是用了糖调味的。广州甜口味的菜在二成左右,比北方口味要甜,但比不上苏州的口味甜。[1]张宇,苏州菜肴量化分析,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2]熊科,夏延斌,菜肴风味与调味研究,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年02期三,东晋衣冠南渡使苏州口味从咸转甜网上有人说,苏州人口味之所以偏甜,是因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当时大量北方人逃到江南,而北方开封地区的口味是偏甜的,所以导致苏州的口味变成了偏甜

苏州的菜一般指的都是杭菜帮。杭菜帮大多数菜都微甜一些。这是当地的饮食口味决定的。自己不喜欢吃甜的,可以选择一些香辣的,或者是咸鲜口的。当地饭店有很多这种口味的菜。主要是想吃哪一口的?

苏州自古就富裕,于是就有了一些声色犬马之场所,在清代鸦片馆也超多,而刚吸食鸦片之人口中无味泛苦,于是需甜口之食来冲,致使甜食风行于苏州,现今烟馆没有了,但喜食甜味的习惯就留存下来了。

但说到甜,苏州又怎能与无锡相比,苏州人不算爱甜食,无锡人才喜欢甜食。无锡的菜,小笼包子,酱排骨,豆腐干,那叫一个甜!苏州人爱新鲜和清淡的,比如竹笋鲫鱼汤。

苏州名菜:响油鳝糊

苏州名菜:苏州卤鸭

苏州名菜:松鼠鳜鱼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钓鱼

社会科学版还未纳入到核心期刊库。请谨慎选择。//uuqikan

1.1专题评述 能够反映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方向,论文篇幅不限。作者本人或所在室验室在本领域有相当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1.2研究论文 反映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领域在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尚未发表过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1.3研究报告 为争取时间以简要的形式发表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论文篇幅要求在5-8个印刷页面左右。1.4专题介绍 主要介绍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育种领域的文献综述性论文。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以上。1.5学位论文简报 主要刊登博士学位论文及优秀硕士论文之大摘要。篇幅要求在2个印刷页面。中英文同时刊登。1.6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 主要刊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经过鉴定或品种审定的新材料及品种。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1.7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 主

鱼类欣赏论文

蝴 蝶鱼产于非洲西部,长约12厘米,是运古时代骨舌 鱼的近亲,在漫长的大自然择优淘劣中,此鱼科变化不大。蝴蝶鱼胸鳍发达阔展,从水面上看像一只蝴蝶,体呈褐色,色彩单调。蝴蝶鱼捕食动作奇特,可跃出水面犹如海洋中的飞鱼。平时蝴蝶鱼顺水漂流,一旦有昆虫飞临, 即使离水面数十厘米,也可跃出水面捕食。蝴蝶鱼雌雄辨别容易,从尾部看,雄鱼鳍膜较短,鳍条突出呈长须状,体色较深,而雌鱼有明显的不规则花纹。比 目鱼类指的是那些两个眼睛长在同一侧的鱼类。又因为它们的身体扁平,所以也叫 做「扁鱼」。有时亦名之左蝶科,因其眼睛位在同一侧且朝向左方,故得名。特征有:各鳍条均无硬棘;背鳍起源于眼之上方或 眼之前方;臀鳍基底之长度在眼侧一方比盲侧一方为长;背鳍与臀鳍均不与尾鳍相 连;肛门在盲侧。比目鱼在分类上是属异体目,可能因为它们身体两侧的颜色、形状都不太相同的缘故。 比目鱼生长在海湾或近海,贴卧在海底,或潜入沙里,只把头露出来。属肉食性,平时于砂地上觅食小鱼及甲壳类 刚刚孵出来的比目鱼,身体是左右对称,两只眼睛跟一般鱼类一样,也是长在头的两侧,可是由于它们是侧躺在海底,所以长在下面的眼睛没有用,慢慢的便移到身 体朝上的一面,所以比目鱼的两眼,就在身体的同一侧了。有眼睛的一面,颜色比较深暗,或有各种不同的花纹、斑点,会随环境的颜色而改变,让敌人不容易发现它。没有眼睛的一面,则是白色或淡黄色。

中国观赏鱼的发展前景 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 【作者中文名】 甘日昌;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武汉; 【文献出处】 养殖与饲料, , 编辑部邮箱 2004年 1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赏鱼的欣赏和饲养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一种时尚,它以五彩斑斓的色彩,摇曳多姿的体态,优雅多变的泳姿而倍受男女老少的青睐,特别是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今天,家庭或公司摆个水族箱养些观赏鱼可以减轻年轻人的工作压力放松精神,可以使老 【DOI】 cnki:ISSN:1671-427X.0.2004-11-011 【读者推荐文章】[1] 赵玉宝,郭大民,王鸿媛. 我国观赏鱼的发展现状和问题[J]. 科学养鱼, 1999,(02) . [2] 温文. 观赏鱼发展前景及主要养殖品种[J]. 渔业致富指南, 2005,(21) . [3] 赵玉宝. 国内外观赏鱼发展的新进展[J]. 渔业现代化, 2004,(02) . [4] 楼丹. 观赏鱼养殖前景浅析[J]. 江西水产科技, 2005,(02) . [5]观赏鱼发展前景[J]. 中国供销商情, 2005,(02) . [6] 陈一骏. 观赏鱼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 渔业致富指南, 2000,(16) . [7] 姜景田,邹胜利,郑宝泰. 我国观赏鱼发展现状分析[J]. 渔业致富指南, 2004,(10) . [8] 陶宝山,陈蓝荪. 观赏鱼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J]. 河南水产, 2000,(04) . [9] 苏植逢. 观赏鱼与观赏鱼饲料[J]. 广东饲料, 2004,(03) . [10] 魏为民. 试论观赏鱼的发展前景及对策[J]. 中国水产, 2004,(09) . 【相似文献】[1] 观赏鱼发展前景[J]. 中国供销商情, 2005,(02) [2] 甘日昌. 中国观赏鱼的发展前景[J]. 养殖与饲料, 2004,(11) [3] 海雨. 如何发展观赏鱼[J]. 农民致富之友, 2004,(12) [4] 京文. 北京观赏鱼创汇408万美元[J]. 渔业致富指南, 2005,(07) [5] 孙建军, 洪九成, 陈桂林. 把“小鱼”做大做强——关于我市观赏鱼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 北京水产, 2000,(05) [6] 《中国观赏鱼》杂志创刊[J]. 河北渔业, 2001,(02) [7] 《中国观赏鱼》杂志创刊[J]. 渔业致富指南, 2001,(06) [8] 钟燕平. 观赏鱼出口 有待做大[J]. 北京农业, 2004,(05) [9] 赵枫. 观赏鱼海外受宠[J]. 农业知识, 2004,(21) [10] 赵玉宝, 郭大民, 王鸿媛. 我国观赏鱼的发展现状和问题[J]. 科学养鱼, 1999,(02)

鱼类育种学教改论文参考文献

我晕……同学啊!咱们是一个班的吧,哈哈哈

我先前也是对论文的写作非常非常头大,还好后来找闻闻论文网的老师帮忙才搞定。论文里面的核心部分,分析和数据处理是最难的,包括我身边的一些同学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我都介绍的闻闻论文网给他们,非常专业,有的甚至把整篇都找帮忙的。

育种是指通过创造遗传变异、改良遗传特性,以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以遗传学为理论基础,并综合应用生态、生理、生化、病理和生物统计等多种学科知识。对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育种技术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又可以分为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杂交选择育种法的各种缺点日益明显,而分子育种技术却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动物育种的趋势和主流。与动物育种有关的现代生物技术包括胚胎工程技术,动物克隆技术,转基因动物技术和DNA标记辅助技术等。转基因动物育种技术和DNA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共同构成动物分子育种的基本内容。加上胚胎工程育种技术和动物克隆技术,则构成动物分子育种的基本技术框架。按照常规的动物育种方法要改良动物的遗传性状,提高其生长速度,产奶量,产毛量,产蛋量,饲料利用率及产品质量等,往往要经过多代的选择和选配杂交,才能得到高产的纯种家畜或品种。目前大多数生产上所用的家畜都是用这种选择和选配相结合的传统动物育种方法培育出来的。然而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一是所需时间长,二是一旦品种育成,就不易引入其他的新的遗传性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杂交选择育种法的各种缺点日益明显,而分子生物育种技术却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动物育种的趋势和主流。通过各种现代生物技术的综合应用,结合传统的育种方法,可以大大加快育种发展。无论是水产动物育种还是畜牧动物育种,都在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水产动物育种和畜牧动物育种都加大了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我国水产动物养殖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同时也是海水养殖大国。2003 年1-9月份海水养殖产量达712.12万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动物只是进行单一的野生品种的养殖,很多养殖品种一直处于野生状态。长期近亲繁育、累代养殖,导致了近交衰退,种质逐年下降,表现为生长缓慢、经济性状下降、抗逆性降低等等。再加上病害的发生、养殖海区环境恶化等因素,致使近些年几种重要的养殖水产动物均发生了大规模的死亡事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获得生长快速、经济性状较好、抗病能力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成为实现水产养殖业增产、增效的关键。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方法(一)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水生生物与其他转基因生物一样,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一特定目的基因导入水生生物体内,其遗传组成和遗传背景发生相应改变的水生生物。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动物得益于1982年美国学者Palmiter得“超级小鼠”的培育成功。自此以后,转基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1985年我国学者朱作言将人的生长技术基因导入给予体内,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鱼。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为克服生物种间杂交不育以及远缘杂交困难等问题,显示出极大优势。目前,国内外对转基因技术在水产上的应用日益多元化、完善化。设计的对象包括各种海、淡水经济鱼类,海洋贝类等。转入的目的基因有生长激素基因、抗冻基因、抗病基因等。整合率也提高20%以上,部分品种高达50%。转基因鱼具有诸多生物性状优势。据此,有关学者预言,转基因技术将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一场技术革命。(二)性别控制在养殖动物中,由于性别不同而表现出生产速度不同是比较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养殖则往往希望养殖生长较快的性别占优势种群,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例如,中国对虾在体长10厘米以后,雌虾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虾;牙鲆在二龄鱼以后,雌鱼的生长速度也明显加快。而在某些鱼类则是雄性个体生产快于雌性,如罗非鱼。因此,才用生物学技术或其它相关技术手段,能达到提高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三)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研究已经开展多年,该技术在品种的改良和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杂种优势的利用实践表明,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是杂种基因型的杂合性,而要增加杂交种基因型的杂合性,杂交亲本之间就要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具有周期长、投资大、费时费力等缺点,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分子辅助育种已成为有效的育种工具。传统的育种方法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相结合将是水产养殖育种的必然趋势。(四)细胞工程4.1染色体操作4.1.1三倍体应用染色体技术培育三倍体,以获得生长快、抗病力强的新品种,是生物领域广泛尝试的一项工作。由于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如果鱼类能获得三倍体的话,则可把营养物质用于生长上,能获得较快的生长速度4.1.2.雌核发育鱼类雌核发育可分为天然雌核发育和人工雌核发育,鱼类雌核发育对当前鱼类育种工作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快速建立纯系、稳定杂种优势及提高选择效率。4.2 细胞核质杂交(核移植) 技术细胞核移植是应用显微操作,将一种动物的细胞核移入同种或异种动物的去核成熟卵内的方法。将一种动物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种动物卵细胞,由此发育成的杂种称核质杂种。获得的核质杂交品种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4.3 细胞融合技术鱼类细胞融合技术指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2 个或多个紧连的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它改变了以往的传统鱼类育种方式,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把来自不同组织类型的细胞融合在一起。鱼类细胞融合法在遗传育种、培育新品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正日益成为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中的热点。水产动物育种还是畜牧动物育种大致相同的,但因为水产动物的特殊性,与畜牧动物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水产动物的生长环境特殊,水产动物育种是难度较大的动物,难度高是因为生活在水体内,研究人员不易观察,不易区分,这也是水产生物的育种技术不像其它农业生物有那样多的育种技术方法的原因.就我国而言,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群体选育出的品种(草鱼/鲢鱼/鳙鱼等)和杂交培育的品种;难度大的第二个原因是水产生物多数在出生时个体很小,无法进行物理标记,这样使家系选育在我国水产生物中应用较少选择育种时水产动物的标记难度要高于畜牧动物,水产动物的个体大小。一般水产动物的个体小于畜牧动物,繁殖时间也要短于畜牧动物,所以水产动物提取某一个优良品质要比畜牧动物所需时间少,水产动物的地域性。水产动物的地域性要强于畜牧动物,所以育种时水产动物的基因交流比畜牧动物困难但水产动物与畜牧动物的育种技术还是大致相同的,都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应用科学技术,开发出更多的优良品质,减少育种时间,降低育种成本,获得更好的品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给分

异:前者对象是水产动物,后者对象是畜牧动物。同:两者都是强调育种,且两个专业就业都很困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