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职业与技术杂志社

发布时间:

职业与技术杂志社

是科技核心。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 官网约稿1.请作者寄送电子文稿(电子邮件)。文稿中请详细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电子邮箱、邮编、联系电话等,以方便与您联系。请自留底稿。投稿专用信箱 .多作者署名文章的排名顺序请征得其他作者同意,版权归《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与作者共同所有。来稿一经采用,即寄样刊。3.特别声明:请勿一稿多投。本刊编辑部对所有来稿有删改权。来稿自收到编辑部回复之日起,5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刊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本刊不收版面费,如有任何以本刊名义收取费用者,请勿理会,谨防上当。联系电话:(6728)(6729)

《职业与健康》系由中华预防医学院会和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自创办发行以来,主要面向全国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投稿邮箱不是目的我们必须通过咨询才行,你还是咨询下吧

农业与技术杂志社

该期刊不是国家级,而是省级,主办单位吉林省科技厅

您好,如果你是要投稿的话,推荐《农业与技术》,影响因子比较高,以下是该杂志的简介,希望有所帮助:

《农业与技术》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农业与技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级农业综合性刊物。本刊国内统一刊号:CN22-1159/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962X,广告经营许可证:吉工商广字01028。复合影响因子:0.240,综合影响因子:0.122。国内外农村科技研究与生产技术动态,如新成果、新理论、新经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有关热带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等科学试验报告;农业经济管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图书信息情报学,科研体制改革和管理等原始论文,以及考察报告、综述、人物介绍等。

《农业与技术》杂志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农业与技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级农业综合性刊物。

应该是国家级的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长

“像重视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一样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像重视对211大学的投入一样重视对职校的投入,像尊重大学毕业生一样尊重职校毕业生。技能立身,技能为本,技能优先,技能为荣,技能致富。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腾跃民首先抛出了自己的建议。但刘宏杰觉得不过瘾,他追问道:“最需要什么政策?”刘宏杰认为,目前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在政策制定上,教育系统很难拿出政策性文件。教育部职成司葛道凯司长曾向记者表示,在教育部职成司里,最头痛的事,是如何撰写政策性语言文件,甚至在一次高职学校校长会上,葛司长公开征集政策性文件撰写的“高手”。“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委员会。”腾跃民回答道。“国务院出台校企合作条例,主要明确各自责权利!高职院校举办者必须保证办学的生均拨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何礼果从校企合作条例政策和高职生均拨款政策的落实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他认为,“应统一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有关职教的政策!”“国务院应该向职教人说:政府认为职业教育事关国家产业安全,将成为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域,将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构建面向产业发展的完善的体系和灵活的运行机制。”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单强从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建议。高职本科期待政策支持“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最需要什么政策?”刘宏杰再次抛问题。“要加大高职生均拨款法定化步伐,真重视必须有实货。”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崔戴飞提出了建议。“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可以免税或有缴税方面的优惠。”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傅德月从鼓励企业参与办学提出了建议。“优质高职突破层次瓶颈与本科转型同等重要。”《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副社长陈衍建议。“怎样的思路?”刘宏杰追问。“应该让优秀的高职院校有资格举办高职本科而不仅仅让本科转型!”已经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调任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的苏志刚,虽然身在本科院校但还是心系高职教育。“面向百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批、择优遴选部分学校试点本科教育。”陈衍对刘宏杰的追问进一步建议——谁有资格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要看谁具备实力,要实现有上有下。一切以标准论!“设标准,特别是专业标准,而不是人为地定哪个学校可以办高职本科。”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旭翔附议说,“我觉得不一定非要提‘本科’二字,可以有三年制、四年制甚至七年制高职,辅之类似于学位证书一样的‘东东’。”“正是当年‘三改一补’的‘一补’,成就了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当年的智慧和勇气,让一批优秀的高职院校办四年制、五年制乃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骡子是马,不拉出去遛一遛,怎能区别出来?如果再不给高职一条出路,也许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一大批高职院校尸横遍地……”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形象地表述了高职未来的出路及其面临的危机。“我认为所有的专业教育都应面向职场需求,都属于广义职业教育。国家示范软件学院和国家示范高职项目得到的共性经验应向从中职到博士教育的工、农、医、法、商、教等各专业示范,回归职场原点。详见我去年发表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六期的论文。”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建议。“抱歉,刚在路上,未及时回复。这确是个大的政策取向问题,很值得讨论。愿为构建好的体系尽力。”已经是晚上19时58分,讨论还在继续,刘宏杰在下班路上给出了回复。职业教育改革体系建立是切入点“高等教育如何体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如何遵循教育规律?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如何推动改革而不是阻碍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李玉鸿抛出观点。“职教亦如此!”刘宏杰说。“刘处:谢谢您的提议!一个职教大会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让职业教育从单纯的生计教育策略提升为强国富民、职教立国的国家战略;让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待遇令人向往;让企事业单位焕发巨大积极性,把参与职教、发展职教作为自己的事情;让职业教育成为完整的另外一种类型的教育体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向刘宏杰建议说。“目标有当前和中长期的区别,但方向正确是根本。这需要决策的勇气和智慧。请多指教。”刘宏杰对俞仲文的建议回复说,并且专门向俞仲文抛出问题:“俞院长,您当年在深职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简称)推动改革,最大的愿望和最深的体会是什么?”“我曾经提出三大愿望:重振中国的技术教育;重构中国的教育版图;重塑中国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俞仲文回复说。“技术路线如何设计?切入点在哪?”刘宏杰继续发问。“例如,当前要努力打造高职教育的升级版(不是对以前的否定,而是升级),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一定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技术革新和改良的能力);高职院校试行多种学制,深职院搞过七年四年制高职(是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的,可惜不了了之);制定各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工资指南,使受教育者有可让人羡慕的期盼,等等。”俞仲文解答说。尽管这些年,包括媒体曾多次关注过俞仲文的言论,但在微信上与教育部官员面对面沟通,俞仲文还是觉得很过瘾,恨不得一股脑说出自己的想法。“可否考虑围绕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来设计职教改革的技术路线,把切入点放在体系建设上呢?我认为政府要有当年冲破‘三改一补’的魄力和勇气。”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东平复议说,“不管类也好,型也罢,也不管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应当尊重社会需求,应当满足学生成才需要。”职教高层管理者在走改革之路“深职院四年制遇到了哪些困难?”刘宏杰继续发问。“当年部长太有魄力了,正式发文让我们来试点。可惜一个领导一个政策,后来的主要领导不支持。”俞仲文披露了个中缘由。“历史已证明当年‘三改—补’的缺陷或者说是错误的。放眼一望今天优秀高职主力大多是当年的‘—补’出身。历史将会再次证明今天的只允许‘转型’的政策,是不太科学的。当年决策者们还有点明智在于提出了‘一补’。市场将会教训关门造车的‘官僚’们。有条件,有能力的高职涉足支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所需要的更适合的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市场的呼唤,历史的必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时雨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不仅语言犀利且富有诗意。“当前,在强调体系建设的同时,高职院校要自强,要抓好自己的事,提高自己的质量,示范院校骨干院校建设已有200所,也有七八年时间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实际上,示范院校的经验目前均还停留在学校层面,或是区域层面,教育部还没有总结提炼推广,还没有形成一个能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模式,没有国家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如何从现在的职教大国走向职教强国?因此,教育部要有所作为,从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总结推广入手,抓好学校抓好内涵建设,推动国家职业教育实力的增强,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管平补充说。“高职并非越独立越自成体系越好,从中职断头到中高职衔接,从高职断头到高职本科,短期内改变不了职教二流地位,因为职教学历和资格证书含金量比普教学历文凭低,从上到下一时难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刑晖女士建议说,“唯此,重构高教分类,在圈层化大结构中两轨平行,打通职普分类,文凭和资格等值,选择性机制,单纯职教改革不行,须综合治理。首先是教育部门综合改,再是外部门统筹联动,职教本科的提法本身就是有学历本位普教痕迹的,缺少职教语境和立意。”晚上22时22分,讨论还在继续。刘宏杰由衷地说:“感谢各位校长、专家。我们会认真消化大家的真知灼见。我们共同出主意,把实践的需求转化为地气、切实有用的政策。”

*SSCI论文9 Andreas. Demetriou, Zhang Xiangkui:The architecture,dynamics,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processing:Greek, Chinese,or universal? Intelligence,2005,Volume 33.Issue 2:109-1418 Jiao R. K.,Zhang,X.K.. A study about effects of the correlated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166-166.7 Yu,X.N.,Zhang,X.K.. Mental health among laid-off work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221-221.6 Zhang,X.K..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model(Ⅰ): 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way of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319-319.5 Sun,Y.,Zhang,X.K..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psychological control,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fac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320-320.4 Cong,X.B.,Zhang,X.K..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444-444.3 Zhang,L.,Zhang,X.K.. Theory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ii):A confirmatory study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319-319.2 Pan,Y.,Zhang,X.K.. Self-esteem i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with resp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19-319.1 Guo,J.,Zhang,X.K.. Coping styles of the retired persons as modulator to mental healt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20-320.*国家级8.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11年由中国德育杂志社,教育研究杂志社组编的《当代中国德育研究新进展》全文收录)7. 张向葵(第1位):培养儿童早期幸福感.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2009年5月6日.6. 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幼儿需要的阳光教育.光明日报(理论综合版),2008年 9月12日5. 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09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7》全文收录)4. 张向葵(第1位):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国内外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31-134.(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总第346期全文转载)3. 张向葵(第1位):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心理学报,2005,37(3): 240-24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2. 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2007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5》全文收录)1. 张向葵(第2位):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差异.心理学报,2002,34(4):400-406.*CSSCI(A)级(注:自2008年1月1日起区分CSSCI(A)、(B)级,故2008年以前的CSSCI文章均在CSSCI(B)级中列出)17.张向葵(通讯):自尊与创造力相关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11,19(5):645-651.16.张向葵(通讯):高低自尊者不同记忆偏好的发生机制.心理科学,2010,33(6):1393-1396.15.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升学准备不足: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10,(2):141-146.14.张向葵(通讯):行为评价对3岁儿童掌控动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2):128-136.13.张向葵(第1位):自豪感的概念、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心理科学,2009,32(6):1398-1340.12.张向葵(第1位):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87-191.11.张向葵(通讯):幼儿汉语字行和语义与图形加工速度的发展与比较.心理科学,2009,32(3):551-554. (2011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10》全文收录)10.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35.9. 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成长信息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5-8.8. 张向葵(通讯):城市贫困中学生自豪感、外显自尊与抑郁状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4):100-105.7. 张向葵(第3位):社会文化震荡中幽默应对的机制.心理科学,2008,31(5):1198-1201.6. 张向葵(第2位):美国教育中的幽默.比较教育研究,2008(9):87-90.5. 张向葵(独撰):追求自尊:短期效应与长期代价.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2-168.(2010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9》全文收录)4. 张向葵(第2位):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科学,2008,31(3):580-587.3. 张向葵(第1位):西方自尊两因素理论研究回顾及其展望.心理科学,2008,31(2):494-499..(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2. 张向葵(第2位):不同自尊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偏好.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91-96.1. 张向葵(通讯):二年级小学生“记”、“忆”策略的微观发生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25-30.*CSSCI(B)级77.张向葵(独撰): 改革评价方式 塑造幼儿阳光生命——“小红花革命”再探.人民教育,2010(12):24-26.76.张向葵(通讯):儿童早期自尊的行为观察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2):81-87.75.张向葵(通讯):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111-113.74.张向葵(通讯):不同认知偏好对大学生情感反应的影响:短期利益和长期代价.心理学探新,2009(1):73-77.73.张向葵(通讯):走向整合的智力研究——Demetriou的经验结构式认知发展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905-912.72.张向葵(通讯):婴幼儿自尊的前兆与形成.学前教育研究,2008(10):26-30.71.张向葵(独撰):美国基础教育在培养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奠基作用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35(8):39-43.70.张向葵(第3位):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计票式文献分析途径的研究.心理科学,2007,30(6):1392-1396.69.张向葵(通讯):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878-884.68.张向葵(通讯):自尊与自我服务偏好的关系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7,15(4):631-636.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67.张向葵(第2位):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心理科学,2007,30(3):629-631.66.张向葵(第3位):发散思维训练对62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3):169-172.65.张向葵(第2位):规则形式及其呈现问题情境对高二学生类比迁移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7,30(1):100-103.64.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的电视环境与儿童成长.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50-153.63.张向葵(第1位):未来中国儿童研究的战略构想.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6):13-15.62.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与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4):91-96.61.张向葵(通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震荡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1045-1048.60.张向葵(通讯):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704-709.59.张向葵(第1位):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吗?——高自尊的异质性及其启示.心理学探新.2006,26(3):20-22.58.张向葵(第1位):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比较.心理科学.2006,29(2):336-340.57.张向葵(第1位):透视文化变迁下的个体心理状态——社会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访谈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4-127.56.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与使用特点.心理科学,2006,29(1):98-102.55.张向葵(第1位):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73-7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54.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41-146.53.张向葵(第1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策略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5(5):28-31.52.张向葵(第1位):自尊能缓冲死亡焦虑吗?——自尊对死亡提醒条件下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3):602-605.51.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14-622.50.张向葵(第2位):中外学习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外国教育研究,2005,32(4):10-14.49.张向葵(第1位):微观发生法在认知策略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5,21(3):40-43.48.张向葵(第1位):“内隐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探索.心理学探新,2005,25(1):49-53.47.张向葵(第2位):多层线性模型在纵向研究中的运用.心理科学,2005,28(2):429-431.46.张向葵(第2位):超越式学习的现象学研究.教育科学,2005,21(1):25-27.45.张向葵(第3位):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44-148.44.张向葵(第1位):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29-233.(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43.张向葵(第1位):国外自我决定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5(9):78-81.42.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学习理论及其干预模型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6): 41-45.41.张向葵(第2位):促进残疾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中国特殊教育, 2005(2):81-85.40.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的心理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7):36-38、52.39.张向葵(第1位):关于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心理科学,2004,27(4):791-795.38.张向葵(第1位):阅读障碍学生创造力特征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1-6.37.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9-12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36.张向葵(第2位):找回心理学失去的自我——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历史探寻与当代启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85-89.35.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38-44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34.张向葵(第2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心理学探新, 2003,23(4):55-5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33.张向葵(第1位):有关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图式归纳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6(5):866-869.32.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603-607.31.张向葵(第3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及其进展.心理学探新,2003,23(2):55-58.30.张向葵(第2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171-17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10期全文转载).29.张向葵(第1位):认知发展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数学模型. 心理科学,2003,26(1):118-120,143.28.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10-11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27.张向葵(独撰):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教育科学研究,2003(7/8):31-34.(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26.张向葵(第1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22(4):50-54.25.张向葵(第1位):处于不支持行为压力下的下岗人员的心理中介研究.应用心理学, 2002,8(3):9-14.24.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3):74-79.23.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2,25(4):414-431.22.张向葵(第1位):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7-113.21.张向葵(第1位):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22-26.20.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心理科学,2002,25(2):152-15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2年第7期全文转载)19.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特点的调查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1,21(3):36-46.18.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4):111-116.17.张向葵(第1位):西方侵犯受害儿童早期经验研究及其对幼教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2001,28(1):50-54.16.张向葵(第1位):图式教学对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2):22-27.15.张向葵(第1位):类比推理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0,23(6):725-728.14.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策略与图式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22(5):423-426.13.张向葵(第1位):3.5—6.5岁儿童对丧失认知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8-12.12.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1999,22(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11.张向葵(第1位):高师教育设置小学教育专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19-22.10.张向葵(第1位):学科素质教育与学习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1(5):1-3. (高等教育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9. 张向葵(第1位):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4):7-10.8. 张向葵(第2位):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al Dimensions of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evidence.HORIZONS OF PSYCHOLOGY,LJUBLJANA,1998.6.7. 张向葵(第1位):影响信息加工容量的语言因素研究——中国和希腊跨文化比较. 心理科学,1997,20(5):248-251.6. 张向葵(第1位):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孔繁森事迹宣传效果的调查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93-95.5.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4):57-60.4.张向葵(第1位):信息加工观点和信息加工系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93-96.3. 张向葵(第1位):当前社会形势下儿童——老人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6-11.2. 张向葵(第1位):9--15岁儿童信息加工系统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1(4):7-11.1. 张向葵(第1位):Processing Capa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complex problem-solv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reece and China. IV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1995,GREECE.*核心级10.张向葵(独撰): 探索幼儿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小红花的革命.人民教育,2009(11),19-21.9. 张向葵(第2位):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心理学中幽默感研究的方法论超越,理论探讨,2007(2):62-68.8. 张向葵(第2位):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况的团体评定.学前教育研究,2006,5:11-14.7. 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5):14-16.6. 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53-56.5. 张向葵(第1位):如何上好学习策略方式教学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课例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46-49.4. 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英文).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48- 251.3. 张向葵(第1位):实现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探索,2003(2):1-4.2. 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对学生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民教育,2003(2):30-32.1. 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探析.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10):21-24.*省级33.张向葵(第1位):Perception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regarding school readiness.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08,3(3):460-471.32.张向葵(第2位):青少年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4):17-21.31.张向葵(第1位):父母应如何培养儿童的自尊,中国家庭教育,2007(1):42- 47.30.张向葵(第1位):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139-140.29.张向葵(第1位):我国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现状的新调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24-30.28.张向葵(第2位):四种训练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的影响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37-41.27.张向葵(第2位):大学生自尊、抑郁和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5(3):15-18.26.张向葵(第2位):幼儿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观念的访谈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5(2):57-59.25.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教学与生成智慧,教育科学研究,2005(9):47-51.24.张向葵(第2位):幼儿气质类型、母亲态度与自我调节的关系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4(2):54-57.23.张向葵(第1位):自尊机制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2):54-56.22.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的深层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36-38.21.张向葵(第1位):图式: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石.当代教育论坛,2003(12):54-56.20.张向葵(第1位):幼儿对丧失的认知、成因及调适对策. 中国家庭教育,2003(1):65-69.19.张向葵(第3位):策略性知识: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现代教育科学,2003(7):10-13.18.张向葵(第2位):当代中国诚信危机的文化审视.新长征,2002(6):50-52.17.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2):1-5,32.16.张向葵(第2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3).15.张向葵(第1位):当前形势下知识女性心理素质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3):76-80.14.张向葵(第1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22-24.13.张向葵(第2位):知识女性工作压力归因特点及相关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1):18-20.12.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6):44-46.11.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学科化.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9): 35-37.10.张向葵(第1位):备课时怎样备好学生.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8):30-32.9. 张向葵(第2位):文化震荡与“边际人”心理调适.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4):66-69.8. 张向葵(第2位):教师心理素质与课程改革. 吉林教育研究,2000(8).7. 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与图式水平关系的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4):1-4.6. 张向葵(第1位):中考与高考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6):55-56.5. 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4):16-18.4. 张向葵(第2位):小学部首归类识字教学的新方案.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2):36-38.3. 张向葵(第3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1):42-45.2. 张向葵(第1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误区的成因及矫正.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3):30-32.1. 张向葵(第1位):罗比?凯斯关于儿童智慧发展的“过程—结构”论.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6(4):14-15.【报道评论】5. 不能让孩子病在起跑线上——访张向葵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心理学)2010年11月3日,第11版.4. “三性并茂”成就阳光童年——对话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园长张向葵.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2010年1月22日,第8版.3. 2009中国幼教高峰论坛报道——张向葵:园长管理的新概念及其实施,2010.1(第12期):10-11.2. 张向葵教授与“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奕阳幼教评论,2009.10(第11期):45-48.1. 阳光教育编就快乐摇篮.吉林日版,2009年6月5日,第11版.【著作】10.张向葵(独著):阳光下的成长对话——一位幼教专家写给幼儿家长的36封信.朝华出版社,2012.2.9. 张向葵(独著):给幼儿家长的35封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8. 张向葵(著第1位):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7.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6. 张向葵(独著):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4年第二版.5. 张向葵(编著):步入青春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4.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长春出版社,2000.3. 张向葵(编著第1位):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2. 张向葵(独著):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1. 张向葵(编著):走进心理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教材】10.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9.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学历教育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网络课,2006.8. 张向葵(主编第1位):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专论(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6.7.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共同课教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张向葵(主编第1位):课堂教学监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张向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 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课,2004.3. 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2. 张向葵(主编).管理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书评】4. 张向葵(独撰):积跬步以至千里——读沈德立教授等人《素质教育中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一书有感.中国校外教育,2008(1):14.3. 张向葵(独撰):专家指津:把心理学导入家庭教育.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第15版.2. 张向葵(独撰):博采众长 自成机杼——读李洪玉教授等人《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一书有感.现代教育科学,2004(6):47.1. 张向葵(独撰):阅读过程研究的新视角——读《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一书有感.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4):41-42.【内刊】3. 张向葵. 是师爱,构筑了他的课堂.思想在线.2006,(1):31.2. 张向葵.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探讨. 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9,(1).1. 张向葵(第2位):关于切实提高高校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和做法.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7,(2-3).【成果小结】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154篇,SSCI论文9篇、国家级论文8篇、CSSCI论文94篇(2008年后CSSCI(A)17篇)、核心刊物论文10篇、省级论文33篇,著作9部,教材9部;成果获奖共42项,其中国家级成果4项,省部级成果22项,其它16项;承担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项目9项,省部项目9项,校级5项;近三年支配科研经费68万元,年均22.7万元。

于志晶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

据2016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省级研究所1个,校级研究所9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葡萄酒研发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 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材料表面仿生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子营养实验室 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职业技术教育团队、山葡萄酒开发团队 省级研究所:吉林省地方经济研究所 校级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设计艺术、传媒、分子营养、电子信息技术、机电技术、企业管理、应用化学、中职德育工作研究所 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821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78项;获各级各类奖励191项,其中,省部级奖励92项;发表学术论文2100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206篇;出版著作、教材131部。 2014年,学校获立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8项,其中重点课题11项;吉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0项,其中重点课题6项;吉林省教育厅外语教学改革课题1 项;校级教研课题59项。2014年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40篇。2014年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2 项;获吉林省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获吉林省高教学会教育科学成果奖18项,其中二等奖8 项,三等奖10项。 2013年学校获得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表项目名称参加人员奖项等次校-企-校联盟--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创新与实践 王建华 刘君义 甄国红 于志晶 苏顺亭 方健 周广文 崔亚新 一等奖 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实践 苏春辉 周晶 于志晶 陈衍 张祺午 刘海 一等奖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刘君义 许建平 方健 罗红宇 唐耀武 赵蕊 王彬 二等奖 编辑出版学专业6+1 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陈少志 于巍 尹艳华 杨明 王欢 刘永鑫 姚丽亚 二等奖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 甄国红 杨吉生 王娟 睢忠林 张天蔚 梁亚宁 秦彩萍 二等奖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预测和评估系统》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 陈衍 于志晶 房巍 于海波 刘海 二等奖 机械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体系创建与实践 杨卓娟 周广文 杨晓东 崔亚新 王东明 三等奖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9月底,馆藏图书总量1044303 册,其中纸质图书604303册,电子图书44万册,生均图书近115.62册,生均纸质图书66.9册。 截至2013年12月底,学校图书馆购入有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硕博论文、万方数据知识平台、读秀学术搜索、超星数字图书馆等6个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自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随书光盘数据库”和“馆藏书目数据库”等3个数据库。 学术期刊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版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的学术类论文,是反映教学与科研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理论性期刊。1985年创刊,刊期为月刊。主要栏目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学研究、管理研究等。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网络出版期刊收录、《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收录期刊、《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文期刊篇名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创刊于1980年,于2008年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2008版》,于2009年入选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机构评定为RCCSE核心期刊。主要有职教要闻、专稿专访、综合管理方略、课程教材、教研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探讨、职业指导、职业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等栏目。

职业技术杂志

您好!您的文章可以发表,《杂志主要栏目》:高层吹风、特别策划、热点透析、业界精英、职业生涯、创业设计、环球咨讯、求职宝典、技术认证、技术课堂、实用技巧、职教视界、比较教育、心灵解读、语丝心路、人生感悟。是晋评职称教育类优秀刊物。投稿咨询: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主要栏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主要有职教要闻、专稿专访、综合管理方略、课程教材、教研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探讨、职业指导、职业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等栏目。办刊宗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为职业教育专业刊物。旨在宣传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并交流全国各地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办学经验、发展现状、开展科研教育与探索,对从事职教研究、教学及就业者有指导的作用。

不一样。中国职业教育期刊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所讲述的内容不同,因此不一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