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广东汕尾渔歌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广东汕尾渔歌研究论文

汕尾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 。可按地域可以分为两大文化区域,第一: 市区和海丰县地区、陆丰市大地区属于“海陆丰文化”讲学佬话。第二:陆河县地区属于“客家文化”、说的是客家话;陆丰是海陆丰文化和闽南文化的混合,海丰主要是闽南文化。戏剧: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民间文化:滚地金龙、陆丰皮影戏; * 5项目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歌舞:汕尾渔歌、海丰麒麟舞、钱鼓舞、陆丰皮影戏、河田高景、陆丰甲子英歌舞 *9项目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汕尾市绝大多数使用海陆丰话,俗称福佬话(学佬话、鹤佬话),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城区、海丰和陆丰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260万人;根据其口音特点,可分为8个声调片和7个声调片两大片,分别以海城话和东海话,陆丰东部三甲(主要是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小部分)地区通用相近闽南话。客家话主要分布在陆河县、海丰县东北部和西北部、陆丰市北部山区,使用人口约55万人。白话集中于汕尾港和马宫港,使用人口多数为深水渔民,约2万人;在汕尾、海城、东海等地,因与港穗商贸往来频繁,受广府文化影响较深,会说白话的占相当比例。占米话是一种兼有白话、客家话、闽南话特点又自成体系的混合型方言,分布于海丰县西南部,使用人口约3万。军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份但深受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有陆丰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村和海丰平东镇龙吟塘村三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1万。北方方言主要集中于汕尾市区,使用人口约2万,多数于汕尾建市后迁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汕尾市居民中有八成左右会说普通话。除使用汉语外,聚居在海丰县鹅埠镇上北村委会红罗村的少数民族畲族,人口约200人,使用其民族语言——畲语 。 海陆丰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闽南接近,同时又受广州地区的影响,渐渐地汇两家之所长,风味自成一格。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华,声名大振,成为闻名中外的菜系。菜式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调技艺以焖、炖、烧、炸、蒸、炒、泡等法擅长。以烹制海鲜、汤类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鲜,郁而不腻。爱用鱼露、沙茶酱、梅糕酱、红醋等调味品。风味名菜有烧雁鹅、护国莱、清汤蟹丸、油泡螺球、绉纱甜肉、太极芋泥等。汕尾市传统小吃品种众多且家喻户晓、远近闻名,比如小米、牛肉饼、菜粿(菜包粿)、韭菜饺、冬节鸽、猪肠粉、层糕粿、菜茶、咸茶、扁食等等。

我知道有神州行两种充电方法:1。答案应该收取,但没有月租,接听免费2,但要扣除每月10元。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在汕尾地区汕尾卡,第二个,再稍微自由,但如果你汕尾卡,而人是不是汕尾,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收费方法收取(如果你要转换的两种充电方式,你可以拨打10086)

汕尾渔歌目录汕尾渔歌详细介绍渔歌一首编辑本段汕尾渔歌详细介绍所属地区: 广东 · 汕尾文化遗产名称:汕尾渔歌遗产编号:Ⅱ-7遗产类别:民间音乐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东省汕尾市遗产级别: 省汕尾渔歌是汕尾各地沿海的民间歌谣,主要流传在瓯船渔民中传唱,“词、韵、旋律、村字、主干音、落尾音具有固有的特点。渔歌具有非常浓郁的海洋气息,著名歌曲《军港之夜》《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其中的开头旋律是来自渔歌的,渔歌内容有男女情歌,有反封建的控诉,有抒发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有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渔民生活运用海陆丰方言歌词,以对歌的形式,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渔民们平时也惯用唱歌来代平日的交际语言,问候、祝贺、拉家常、淡恋爱。编辑本段渔歌一首《是阮(我们)二人晤甘嫌》节瓜甜,苦瓜愠糖嗦嗦甜,是俺穷女嫁穷仔,是阮二人晤甘嫌。[1]参考资料1. 资料来源 .开放分类:广东,文化遗产汕尾渔歌产生于宋代,分布新港、捷胜、马宫、鲘门、小漠、碣石、甲子等地,以新港最多。传统的汕尾渔歌是指汉族瓯船渔民口语相传所唱的歌调,主要反映渔民的海上生活,有捕鱼歌、恋情歌、婚嫁歌、斗歌、生活情趣歌、后勤服务歌等,曲式简短,多为七言四句体,节奏和缓、音韵和谐、旋律优美细腻,歌词简朴通俗、生动活泼,充满江海生活的韵味。它是一座丰富的音乐宝藏,为我国许多著名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汕尾渔歌是渔民在劳动和生活中所唱的歌曲。汕尾有很长的海岸线,多港湾和富饶的渔场。广大渔民祖辈在这里捕鱼、游居。他们分为陆上渔民和海上渔民两种。陆上渔民又称“浅海渔民”,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与陆上居民没有什么差别。海上渔民可分为“拖船”渔民和“瓯船”渔民二种,拖船渔民操粤语,常唱的渔歌有“咸水歌”、“高堂歌”。瓯船渔民多数是劳力者出海,其家眷则住在小船尾,游居于浅海中,过去有“浮水乡”之称。他们的语言与陆上人一样操闽南语,但由于长期在海上生活,与陆上人极少来往,在服装打扮、风俗习惯上与众不同。然而,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都有爱唱歌的传统,渔歌是他们长期的海上生活伴侣。传统的汕尾渔歌,就是指这类渔民所唱的歌调,具有极为鲜明的艺术风格而自成一体。瓯船渔民的源头可追溯至古元疍民。疍民,源自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古越族,是逐渐汉化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清《羊城古钞》云:“今粤人大抵皆中国种,自秦汉以来,日滋月盛……其真酂发文身越人,则今之瑶、僮、黎、岐、疍诸族也。”宋《太平环宇记》载:“疍户,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海陆丰自古以来就是疍民的聚居地,汕尾市疍民正是古代水居越人的后裔,疍民自小至大在江河海域上过着漂泊无定的游渔小活,从未踏足陆地。放《广东新语》云:“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他们习于水性,善于操舟,断发纹身,崇拜龙蛇。《惠州府志》明确指出:“厥祖被干戈所扰,潜居水泊中,子孙习惯,乐居于舟。海丰七港,在在有之。”北宋绍圣初年,苏轼被贬惠州,最先写了“舣舟疍户龙岗窟”等诗句来反映泊居水域的疍家。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写了《疍户诗》:“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他踏浪花。煮蟹为粮那识米,缉焦为布不需纱。”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惠州府所属海丰等6县疍民的生活情景。明嘉靖《海丰县志》也有记载疍民在汕尾市生活的情况,记曰:“邑东南十里为和丰滘,二十五里为新滘,一望沃野,水道不通,疍民有东西溪之别。宋师将舟至,凿通之,闽广贩盐诸舶聚此。”《海丰县志》又载,石帆港、鱼尾澳、湖东港、田尾澳、捷胜港、白沙湖、遮浪角、大德港、长沙港、五里沙,都是明代海陆丰瓯船渔民停泊的地方。疍民每届秋夜,通宵达旦,互斗渔歌。歌声此起彼落。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二中提到:“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疍歌在明末清初已相当流行。当时的海丰文人作了许多描绘疍民生活情景的诗句。明天顺年间(1456-1460),惠州进士吴高就将后船疍民月夜斗歌的情景,列为“海丰八景”之一,称“龙津渔唱”,并赋诗云:“曲曲清溪绕屋斜,数声欸乃起汀沙。夜深月白知何处,余韵风飘出蓼花。”清楚邑人黄道珪诗云:“海波城下接龙津,归棹吚哑入耳频。和笛渔歌天是籁,倚栏人满月为邻。斜帆遥带潮门影,一曲长浮玉锦鳞。远岸榔声催晓曙,轻舟又曳别溪春。”清海丰知县姚德基诗云:“环溪碧浪映苍旻,几处渔舟出水滨,款乃声低缘岸远,逶迤棹放击渊滣,桥边絮舞生花浪,水面萍浮点石鳞,一曲酣歌渔者乐,遐荒尽是太平人。”记载汕尾渔歌的诗句还有许多,这里不一一枚举。渔歌词以文字记载下来,首推中国民俗之父钟敬文先生。民国十三年(1924年),钟先生在汕尾文亭小学任教期间,心灵被“表情真切”、“音律谐美”的渔歌所震撼,于是采访新港浮水乡,记录搜集了大量的渔歌,后来编成《疍歌》一书于1927年出版,并写《中国疍民文学一脔》,对疍民歌谣进行研究,汕尾渔歌开始被世人所认识和了解。“汕尾渔歌王”黄琛同志长期从事汕尾渔歌的发掘搜集整理工作,著作了《汕尾渔歌》、《南海渔女之歌》、《粤东渔歌》等大量作品,成立了汕尾渔歌队,使渔歌开始走上了舞台,涌现了徐十一、苏少琴、苏细花、徐圆目、李香桂等名歌手。汕尾渔歌哺育了一代音乐大师马思聪,他创作的钢琴和小提琴乐曲,不时回响故乡渔歌的旋律。著名钢琴家刘诗昆从渔歌吸收养份后,创作了钢琴协奏曲《战台风》。电影《南海潮》、《女篮五号》、《海霞》主题曲或插曲,以及歌曲《军港之夜》、《春天的故事》都采用渔歌的调式和音乐素材。音乐家施光南、施明新、杨桦、郑秋枫、毕庶勤等到汕尾渔港采风后,先后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交响乐和歌曲。1999年省卫视《艺术太空》专题介绍了汕尾渔歌。北京电视台《民族魂——民歌电视系列》也拍摄了汕尾渔歌的专辑。汕尾渔歌是一座丰富的民俗音乐矿藏,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今年9月15日有一场小提琴唯美音乐会 演奏家独奏专场 十首曲目呢 可以参考一下

广东广州粤语研究论文

小地方的广州方言(荔湾区口音)代表粤语,广东话,等等名词。现在香港,澳门,广州,佛山早就使用和学习普通话沟通和交流咯。广府人(广州人)听不懂五邑方言和惠州方言和勾漏方言和客家方言等,在广州、佛山、香港讲普通话才能对得起人。天天在百科粤语条目正文内容吹大广州方言的使用人数和在电视上,互联网上吹大广州方言使用人数。小地方广州市荔湾区口音的方言,就是广州方言代表粤语,广东话,白话等等名词,然后听不懂五邑方言、惠州方言、客家方言、潮州方言、勾漏方言等等。别搞笑了!其实粤语是语支,由(广州方言)荔湾区口音代表着。广东省内有勾漏方言,五邑方言,高阳方言,潮汕方言,客家话方言,等等。广州方言代表粤语,然后听不懂五邑方言、勾漏方言、客家方言、潮州方言等等,广东人只能使用普通话和讲(所谓粤语)人沟通了.在香港和广州讲普通话才能救香港和广州的广州方言。某部分自以为抱着广州方言做粤语的代表,在百科粤语条目误导他人,让他人以为粤语只是广州方言口音,然而广东省21个地级市有着不同的语言(方言)。 ​​​粤语是语支。由始至终是广州方言代表粤语、广东话、南番顺话等等名词。广州方言代表粤语等等名词后在百科说粤语有1.2亿人使用(数量可信度不高,仅供参考)。因为广州方言代表粤语、广东话等等名词,最后一些人听不懂五邑方言、惠州方言、莞宝方言、勾漏方言、客家方言、潮汕方言等等广东省各地方言。cantonese 翻译为广东话是错误的,在外国人的原意思是指:省城话。普通话是我国通用语言,使用普通话好,谢谢!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 (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赣县话为代表的赣南片(又称赣州片),通行于江西赣南地区。(此片赣语曾被大棚民民系的棚民籍研究者刻意划入棚民方言的分支) (7)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州地区。(此片赣语支系同样也被棚民籍的研究者把之划入棚民方言的支系,这是语言学上的大作祟) 5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通行于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广西自治区的南和东部及港澳地区。(1)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通行地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部份县市和广西梧州地区。 (2)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广东江门地区(新会、台山、江门市、开平、恩平和鹤山一部分)。 (3)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通行地域:广东韶关地区,阳山、佛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通行地域:广东茂名地区和阳江地区。 (5)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通行地域: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地区一部分。 (6)以惠州粤语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学者误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广东河源居民,他们也象棚民研究者误认了自己是棚民人)。通行地域:广东惠州地区、河源地区和揭阳地区的普宁、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区的陆河县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兴宁一部分。 (7)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通行地域:广西南宁地区、玉林地区一部分。 (8)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通行地域: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梧州一部分。 6、棚民方言 棚民方言又称嘉应话、客家话或流话。以广东梅城话为代表,主要通行于广东梅州地区及零星分布于江西南端和福建西部。历史上棚民一族是自东晋开始从中原地区的一群流人为了避免战乱曾好几次向南方迁居。 他们集中生活最多的地方是广东梅州地区。海外华人及华侨中亦有部份说棚民话。 7、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过去以福州话为代表,今由于闽方言的闽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长,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也由此增多。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般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闽方言内部可分为5个片。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片 -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在闽方言中的闽南片又被分为几个小片:1、泉漳片以福建厦门话为准。2、潮汕片以广东汕头话为准。3、雷州片以海康话为准。4、琼文片以海南海口话为准。 (3)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片。 (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片。 (5)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片。 南洋群岛中的华人社区中也有相当多来自闽方言区,但主要是闽南方言。 附: 还有一种标准是把全国分成八大方言区,即把闽方言分成两支 1、闽北方言,又称为福建话。 闽北方言分布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个别地区和台湾的一部份,此外,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闽北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 2、闽南方言,广东人称为潮州话,福建人称为厦门话。 闽南方言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的一部份,海外部分华人社区亦流通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这是按地理的南北来分,如果是综合福建方言来说的话,福州话则属于闽东方言) 中国的方言 语系———————语言——————方言——————次方言 ┌晋语——————————┬大同话 │ └太原话 │ │ ┌陕甘语—————┬陕西话 │ │ └甘肃话 │ │ ┌东北话 │ │ ├河北话(国语、普通话) ┌北语群————┤ ├北方汉语————┼山东话 │ │ │ ├胶东话 │ │ │ └河南话 │ │ │ ┌鄂北话 │ │ │ ├楚语 │ │ │ ├湖南官话 │ └北语—————┤ ├岑江话 │ ├西南汉语————┼桂柳话 │ │ ├黔北话 │ │ ├黔南话 │ │ ├灌赤话 │ │ ├昆贵话 │ │ └滇西话 │ │ ┌合肥话 │ │ ├扬州话 │ ├江淮语—————┼南通话 │ │ ├九江话 │ │ └南平话 │ └—————————军家话〔中国福建省武平县中山乡〕 │ │ ┌北部———————南昌话 │ ├东部———————鹰潭话 │ ┌赣语 —————┼中部———————抚州话 │ │ ├西部———————宜春话 │ │ └西南部——————吉安话 │ │ ├客赣语群———┤ ┌赣西北客语————铜鼓话 │ │ ├赣西南客语————赣州话 │ │ ├赣东南客语————宁都话 │ │ ├闽西客语————┬长汀话 │ │ │ └连城话 │ │ ├饶平客家话〔潮州市;中国台湾苗栗县卓兰镇〕 │ │ │ ┌梅县话、四县话〔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台湾〕 │ │ │ ├大埔腔〔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台湾台中县〕 │ └客语 —————┼粤东梅江客语——┼惠阳客家话、海陆话〔广东省汕尾市、深圳市、 东莞市、清远市;中国台湾〕 │ │ └韶南〔广东省韶关市〕 │ ├四川客语 │ ├粤东东江客语〔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 │ ├粤北客语〔广东省韶关市〕 │ ├惠州客家话 │ ├浙江畲话【畲族】〔浙江省丽水市〕 │ ├江西畲话【畲族】〔江西省吉安市、上饶市‧‧‧〕 │ ├福建畲话【畲族】〔福建省南平市、宁德地区〕 │ └广东畲话【畲族】〔广东省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惠州市〕 │ │ ┌宣州话 │ │ ┌常州话 ↓ ↓ ├上海话 ↑ ├北部、太湖吴语—┼湖州话〕 汉语系┤ │ ├杭州话 ├————————吴语—————┤ ├绍兴话 │ │ └宁波话 │ ├中部、婺州吴语——金华话 │ ├南部、处衢吴语—┬衢州话〕 │ │ └丽水话 │ ├台州话 │ └温州话—————┬温州话 │ └瓯语 │ │ ┌北部、旌-占 ———旌德话 │ ├东部、绩-歙 ———歙县话 ├————————徽语 —————┼西部、休-黟 ———屯溪话 │ ├西南部、祈-德 ——祈门话 │ └严州话 │ │ ┌长-益(新湘话) —长沙话 ├楚语——————湘语—————┼娄-邵(老湘话) —双峰话 │ └吉-溆 ——————吉首话 │ │ ┌闽北语 —————————建瓯话 │ ├闽东语 ——————————福州话 │ │ └泰顺蛮讲 │ ├闽中语 ————————永安话 ├闽语群 ———— ┼莆仙语、兴化话 、莆田话 │ │ ┌闽南话—————┬厦门话 │ │ │ └中国台湾话、 │ └闽南语————┼潮汕语—————┬潮州话 │ └汕头话 │ ├雷州话 │ └海南话、琼文话 │ │ ┌粤海——————┬广东话、广州话 │ │ └东莞话 │ ├四邑话—————┬台山话 │ │ └雅瑶话、拉珈话〔 ├————————粤语 —————┼高-雷 ——————阳江话 │ │ ┌梧州话 │ ├桂南粤语————┼南宁话 │ │ └钦廉话 │ ├吴川话〔广东吴川、湛江〕 │ └蜑家话、水上话〔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儋州话〔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 │ ├————————猫家话【苗族】〔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伶话【苗族】〔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 │ └————————平地瑶话【汉族、瑶族】〔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绪 论 一.现代汉民话共同语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既有共同语——普通话,也有不同的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使用情况:是全体汉族人民之间交际的语言,也是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汉民族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现代汉语的前身:春秋时期的“雅言”(又称“夏言”),汉朝时的“通语”,明清时代的“官话”,“五四”运动时的“白话”。“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族共同语的两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是口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是书面语。普通话在台湾省和海外称“国语”,新加坡则称“华语”。二.现代汉语的方言形成方言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人口增长,生活区域扩大;由于社会动乱,人民向远方迁徙;由于山川阻隔、交通闭塞,人民往来不便;由于与异族接触,发生语言的互相影响和融合。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汉语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方面的差异最小。现代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等七大方言。(一)北方方言旧称“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最多,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北方方言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方言;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二)吴方言也叫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四。(三)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四)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四。(五)客家方言以广东东部的梅州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六)闽方言通行于福建大部,广东东部潮山地区和南面的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台湾两大省……,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二。包括三次方言:闽南、闽东、闽中。(七)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港澳地区,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三、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了解: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第8页第一段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段尾)了解:我国当前语言文字工作最重要的两项任务是: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汉字规范化。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狭义解释)了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就是以一个具体地点的方言语音作为标准音,使人们有明确的具体的活的语音标准可以遵循。“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就是说以北方话作为词汇规范的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就是以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具有代表性作品中的一般用例作为语法规范。(以上三点要理解 书第9-11页)绪论部分出题约占3-5分第一章 语音语音概括一、 语音的性质语音就是人类说话时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它包括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三个方面。(此名词解释不可少字、差字)(一) 语音的生理属性了解: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三大部分。(二) 语音的物理属性语音的四要素(即四个物理要素):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1、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非常重要。2、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的振幅普通话里的轻音与音强有关。3、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音量与音高、音强、音长有关。4、 音色又叫音质,就是声音的特色、本质,是不同的声音能够互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音色的差别由三种因素造成:第一,发音体不同。第二,发音方式不同。第三,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三) 语音的社会属性:它首先体现在音义结合的社会性上,还突出地体现了语音的系统性上。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二 语音的分析(一)音节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们在听觉上自然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儿化了的两个汉字一个音节。(二)音素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发音时气流不一定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辅音(又称子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元音(又称母音)。元音与辅音的区别:发音气流在发音器官中是否受到阻碍。元、辅区别的简答形式:1、有无阻碍;(辅音有阻碍,元音无阻碍)2、紧张状态;(辅音局部紧张,元音均衡紧张)3、气流强弱;(辅音气流强,元音气流弱)4、、响度大小;(辅音小,元音大)(三)音位音位是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根据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一) 声母、韵母、声调一个音节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声母后面的部分。一个音节如果不以辅音开头,则称为“零声母”。声调指的是音节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音高变化。三 语音的符号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法定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来给汉字注意和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的五大块: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第24-26页)第二节 普通话的辅音和元音一、辅音的发音分析辅音的发音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成阻,二是持阻,三是除阻。(一)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辅音发音部位的七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二)辅音的发音方法发音方法:气流破除发音阻碍的方法。1、阻碍的方式:根据成阻或除阻的方式不同,可以五类1) 塞音(暴破音):b、p、d、t、g、k(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前三组前两位)2) 擦音:f、s、sh、r、x、h3) 塞擦音:z、c、zh、ch、j、q(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后三组后两位)4) 边音:l5) 鼻音:m、n、ng2、声带是否振动:分清、浊两类。1) 清音:b、p、d、t、g、k、z、c、zh、ch、j、q、f、s、sh、x、h2) 浊音:m、n、ng、l、r清、浊音记法:声母中除去浊音,其余都为清音,故记住浊音的5个就可以。3、气流的强弱:分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类。1) 送气音:p、t、k、c、ch、q2) 不送气音:b、d、g、z、zh、j注:声母表里每组第一个音为不送气音;每组第二个音为送气音。只有是塞音、塞擦音时,才考虑送不送气。一、 元音的发音分析元音的性质有以下三个方面决定:(舌头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形状)舌头的高低分四度: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舌头的前后分三度: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嘴唇的形状分两种: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普通话的元音分:单元音和复合元音两种。(一) 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单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1、 舌面元音:i、u、Ü、a、o、e、ê2、 舌尖元音:-i[ ],只出现在声母z、c、s后面。-i[ ]只出现在zh、ch、sh、r后头3、 卷舌元音:er注:配第35页的舌面元音舌位图,会方便记忆。(二) 复合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合元音。复合元音包括:1、 前响二合元音:ai、ei、ao、ou、ao2、 后响二合元音:ia、ie、ua、uo、ue3、 中响三合元音:iao、iou、uai、uei第三节 普通话音节的分析一、 声母普通话的22个辅音当中,除知根浊音ng(以韵母中出现)不能出现在音节开头,其余21个辅音都可以充当声母。声母共22个,其中一个为零声母。二、 韵母普通话有39个韵母。根据韵母的组成成分,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鼻音韵母三类。(一)单元音韵母由单元音充当的韵母共有10个,即:i、u、u、a、o、e、ê、-i、-i、er(二)复合元音韵母复合元音充当韵母共有13个。前响复合韵母:ai、ei、ao、ou、ao;后响复合韵母:ia、ie、ua、uo、ue;中响复合韵母:iao、iou、uai、uei(三)鼻音韵母鼻音韵母:则元音和鼻辅音一起构成的韵母。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尾的辅音只有舌尖中浊鼻音n和舌根浊鼻音ng。n即可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又可出现在音节的末尾;ng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普通话里有16个鼻音韵母。1、 舌尖中鼻音韵母8个:an、ian、uan(u加点)、uan、en、in、uen、un(u加点)2、 舌根鼻音韵母8个: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开口呼: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u(u加点)的韵母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u加点)的韵母。三、声调声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调值即声调的实际读法,是每个音节都具有音高变化形式。调值采用“五度标记法”。线条所表现的高低升降的类型叫做调型。注:要会运用调值标记法及记清第42页的图表示方法。在答题时,要注意题的问法:调值用五度标记法标注;声调用阴、阳、上、去添写。调类指的是声调的类别,是通过归纳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全部调值而得出的类别。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调值: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注: 中古汉语的调类演变为普通话的调类,有三条重要规律:第一是“平分阴阳”;第二是“浊上变去”;第三是“入派四声”。四、音节的构成方式(此节为重点,需多看几遍)普通话的音节结构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韵母又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腹又叫主要元音,是韵母中发音开口度较大、声音最响亮的元音。所有的单元音都可以构成韵腹。韵头又叫介音,是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的高元音。韵头开口度较小,响亮度也较差,只能由i、u、u(u加点)三个高元音构成。韵尾指的是一部分韵母后面的收尾部分,有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元音韵尾由i、u构成。辅音韵尾由n、ng构成,韵腹和声调是每一个音节都必须具有的。注:熟记第45页中音节构成类型的十二种格式,注意列表中傲、野、卫、曹、贵几个字的分解方式。十二各格式中,最复杂的格式包含四个音素和一个声调,简单的格式只包含一个音素和一个声调。元音在音节里可以连续排列,最多时达到三个。五、声韵的配合规律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和一个零声母,有39个韵母。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主要的6点:1、 双唇音b、p、m能和开口呼、齐齿呼的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音韵母u,不能得撮口呼韵母配合。2、 唇齿音f能和开口呼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单韵母u,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3、 舌尖中音d、t和n、l与韵母的配合关系略有不同。 n、l能和四呼的韵母配合, d、t不能和撮口呼韵母配合,能和其他三呼的韵母配合。4、 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舌根音g、k、h,这三套声母的配合关系相同,都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此点易出选择题)5、 舌面音j、q、x与前面三套声母相反,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6、 在全部声母中,唇齿音f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窄;舌尖中音n、l和零声母Ф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宽,它们和四呼的韵母都能配合。配合声母最多的是开口呼,配合声母最少的是撮口呼。(此点重点)第四节 方音辨正 (非北京同学注意一下书里的例句即可)第五节 轻声 儿化 变调一、 轻声轻声:一个词或一句话里有的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变得又短又弱的声调,这种语音现象就是轻声。声调主要决定于音高,而轻声的开成取决于音强和音长。轻声的规律:1、助动词;2、虚词;3、表示方位的成分;4、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的词;5、叠音名词及动词叠用后的第二个音节。(轻声规律留意一下书上例词即可)轻声的作用:轻声有分辨词与非词、分辨词义和分辨词性的作用。二、 儿化儿化:普通话的卷舌韵母“er”不与声母拼合,除自成音节外,还可以附加在别的音节的后面,和前面的韵母融为一体。使前面的韵母变成卷舌韵母。这种现像叫“儿化”。儿化的作用:区别词义和词性,有的情况下表示细小、亲切的色彩。三、 变调音节和音节连在一起念时,由于互相影响,本调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一)上声的变调1、上声+上声=阳平+上声(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上声字变读阳平)2、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1、 上声+轻声(非上声)=半上+轻声2、 上声+轻声(上声)=阳平/半上+轻声(二)“一”的变调1、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2、在去声前读阳平。3、在重叠的单音动词中间读轻声。(三)“不”的变调1、在去声前读阳平。2、在正反并列提问式中和可能补语否定式中读轻声。注:留意(一)(二)(三)中的例子。第六节 语调和朗读一、 语调语调:指的就是有表达语义和感情作用,贯穿全句的语音的高低升降、轻重顿挫的变化形式。包括停顿、重音、升降三个方面。(一) 停顿停顿可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节奏停顿三种。1、 语法停顿:是由句子的语法关系所决定的停顿。标点是语法关系的书面标志。2、 逻辑停顿:为了表达感情和强调某一语义的需要而采用的停顿。3、 节奏停顿:为了显示韵文的节奏而采用的停顿。(二)重音重音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1、 语法重音:指的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采取的重读。2、 逻辑重音:指的是根据语义或感情表达的需要而采取的重读。注:语法与逻辑的对比(书中例句)。(三)升降语调升降指的是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它是语调的主干,最能表达出全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语调升降的四种类型:升调、降调、平调、曲折调。

中国方言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七大方言简介: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⑴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陕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⑶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 客家方言的分布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大陆的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部分地区。其中主要的区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粤闽赣边区一带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区。在海外,台湾和香港有部分地区讲客家话。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客家方言也算庞大,世界总人口超7000万人。广东的客家方言几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地区。其中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有: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龙川、和平、始兴、连平、新丰、河源、丰顺、紫金、南雄、翁源、连南、英德、惠阳、曲江、博罗、宝安、惠东、揭西、仁化 、乐昌、廉江、乳源。此外饶平县、揭西、海丰、陆丰、龙门、从化、花县、新会、化州、四会、阳江、鹤山、三水、高要、开平、信宜、珠海、深圳龙岗、东莞等广东的其它地区的一些县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话分布。据最新调查资料统计,在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约有190万人讲客家话,分布区域约为6400平方公里,具体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等县 。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西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明溪等县。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县的九峰、长乐,诏安县的秀篆、官陂,龙岩西北部万安(旧名溪口镇)等地说的也是客家方言。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的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邬、安远、全南、龙南、定南、信丰(不包括县城嘉定镇和城郊的部分农村)、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等十七个县和西北部的铜鼓县、修水县的大部分乡镇。此外,萍乡、广昌、永丰、吉安、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高安、武宁、横峰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均讲客家方言。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什方阝、彭县、双流、新津、简阳、仁寿、资中、威远、安岳、富顺、泸县、合江、宜宾、广安、仪陇、巴中、通江、达县、西昌等县市的局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方言分布全区90个市县中的79个市县,占所有市县的87.78%。就乡镇而言,全区1364个乡镇中,583个乡镇有客家话,占所有乡镇的42.74% 。广西客家方言集中的地方,主要是在陆川、博白、浦北南部与合浦东部;其次是防城、钦城与灵山相连的一片地区;以贵县为中心,沿铁路东南至玉林北部、西北黎塘、宾阳地区;此外还有来宾、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贺州、蒙山、荔浦、阳朔等。湖南省的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攸县、茶陵、酃县、汝城、桂东等县的某些乡村,还有浏阳、平江县的某些乡村。江永、江华等地也有少数人说客家方言。台湾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园以南各乡镇和中坜、新竹、竹东、苗栗一带乡镇以及屏东县一部分乡镇、高雄县的美浓镇。客家方言在海外的分布可分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五个地区。其中亚洲讲客家方言的共有350万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非洲的客属华侨华人共有5.4万人,分布在毛里求斯、留尼旺、南非等12个国家。在美洲约有46万人讲客家方言,分布在秘鲁、美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欧洲、大洋洲的客属华侨华人有16万和4.4万人。湘方言 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通行地域 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益阳、桃江、安化、宁乡、长沙、望城、株洲、湘潭、湘乡,双峰、涟源、娄底、新化、冷水江、叙浦、辰溪、 邵阳、 邵东、新邵、隆四、洞口、武冈、新宁、城步、 东安、 零陵、双牌、祁阳、祁东、衡阳、衡山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小半。此外,广西北部全州、灌阳、资源、兴安等 4县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计在2500万以上。 分区 由于社会、历史、地理以及政制变革等各方面的因素,古老湘语南、北、西三面长期以来处于官话方言包围之中,东部又受客、赣系方言的影响,以致语音系统不断产生变化,逐渐形成了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种明显有别却又并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从地理上看,新、老湘语的通行地域恰好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因此,有人把它称为北片湘语和南片湘语,这就是湘语的两个方言片。新湘语和老湘语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系统上。南片老湘语比较保守,古全浊声母字一般仍多念浊声母;北片新湘语受官话方言的影响而有逐渐靠拢官话的趋势,语音上突出的表现是由繁到简,古全浊声母字一般都已念为清声母字了。北片新湘语主要通行于湘北、湘中一带,如长沙、株洲、益阳等;南片老湘语广泛通行于湖南中部、沅水东南、 湘水以西和资水流域, 如湘乡、双峰、邵阳、武冈等。 吴方言 习惯上称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 通行地域 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 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具体情况如下: 江苏省境内属吴语或以吴语为主的县市共有21个:丹阳、金坛、高淳、溧阳、宜兴、武进、常州市、江阴、沙洲、靖江、南通、海门、启东、常熟市、无锡、无锡市、苏州市、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溧水县南部孔镇、新桥、白马等乡镇也属吴语区。上海市以及所属的10个县: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崇明、南汇、川沙、宝山、嘉定都说吴语。浙江省除西部淳安(包括旧遂安)和建德(包括旧寿昌)两县外,基本上都在吴语区的范围之内,但浙江南部洞头、玉环、平阳、苍南、泰顺、庆元等县是吴语和闽语的交错分布区。建德县北部下包、乾潭及其以东的各乡镇,南部唐村、里叶、大店口等地仍在吴语区内。江西省东北玉山、广丰、上饶3 个县和上饶市也是吴语区。此外,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县县城及其以北的乡镇,安徽南部郎溪县北部的梅渚、岗南一带和广德县的下寺、芦村等地也说吴语。粤方言 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 ,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4000万。通行地区大致如下: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3个,即南宁、横县、贵县、桂平、平南、藤县 、梧州、玉林 、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钦州、合浦 、浦北、灵山 、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县、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 分区 粤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和地理分布可以分为4个片:①粤海片,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南和部分粤北地区,是粤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个片,以广州话为代表,它在粤方言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影响。②四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斗门等县,以台山话为代表。③高阳片,主要分布在湛江市、茂名市所属各县和江门市所属的阳江县和阳春县,以阳江话为代表。④桂南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郁江、浔江沿岸的南宁市、横县、贵县、桂平县、平南县、藤县、梧州市,玉林地区的玉林县、北流县、容县、博白县、陆川县,钦州地区的钦州县、合浦县 、浦北县 、灵山县和北海市,梧州地区的苍梧县、岑溪县 、昭平县 、蒙山县、贺县、钟山县,一般以南宁话为代表。它的语音比较一致,也存在一些分歧。桂南片按其内部的异同又可以分为四个方言小片:广府片、邕浔片、勾漏片和钦廉片。 闽方言 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具体地点如下: 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 120 个以上。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国的华裔社区中,闽方言也是主要的社会交际语之一。 分区 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5个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闽南方言 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基本上也属于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潮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闽东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闽中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赣方言 又称赣语,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通行面积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个方言。赣方言并非"江西话",江西省境内除赣方言外,还有客家方言、吴方言和江淮官话,江西的邻省也有赣方言。由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有不少共同特点,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把二者合并为一个大方言区,称为客赣方言。 通行地域 赣方言通行于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和皖西南一些县市通行的方言,其特点近似赣方言,有的学者认为也可以划入赣方言。 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 60 多个县市。包括南昌、景德镇(城区)、萍乡和宜春、抚州、井冈山三地区的各县市:南昌、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高安、宜丰、铜鼓(也有人认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万载、分宜、新余、 清江、丰城、 进贤、东乡、临川、金溪、资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黄、乐安、南丰、新干、峡江、永丰、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莲花、安福、宁冈、遂川、 万安,上饶、 九江两地区的大多数县市:鄱阳、余干、 万年、鹰潭、 贵溪、余江、弋阳、横峰、铅山、乐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泽、武宁、修水,赣州地区的广昌、石城、宁都、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等县也有使用赣方言的乡镇。此外,通行赣方言的还有湖南省东界的13个县:临湘、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桂东、汝城、常宁、资兴、安仁,有人认为岳阳、永兴也属赣方言区;福建省西北部的 4个县市:邵武、光泽、建宁、泰宁;湖北省东南部与江西省连界的 8个县:通城、蒲圻、崇阳、通山、阳新、咸宁、嘉鱼、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地区的望江、东至、宿松、怀宁、太湖、潜山、岳西、桐城等县的方言,据初步了解,也和赣方言相近,目前归属未定,可能也将划归赣方言。使用人口约3000万。

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大概分化在南宋灭亡时期。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饿ngok4)、浊音(金jim1)、字(厥jie1<他>、摄<单肩扛>)、称呼(新妇xin1fu、爷娘ya2yang、嬷嬷ma3ma)。再者,江西话用送气(zh ch sh th)阻音、不送气(z c s t)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短元音(a o e i u v)和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存古代高(我ngo,你ng,厥jie1),这与印欧语系相近(汉人祖先起源于甘肃一带,毗邻印欧人种,基因研究我们和印欧人是近亲)。如果想听宋人怎么讲话,就听江西话(gang1xi wak4)。

可以参考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语言本字,里面有专门的本字和发音收集

广东音乐研究论文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6�1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都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ˇ�0�6ˇ) ~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难忘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音乐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高雅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既要相互联系,服务于教书育人这一共同目标,又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要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把普及高雅音乐作为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因此,要用高雅音乐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通过让高雅音乐走进校园和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发挥高雅音乐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雅音乐 高校思想教育 作用

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崛起的重任,是现代化建设的脊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繁荣。高雅音乐以其音乐作品的创作者、表演者所倾注和渗透的思想情感、政治态度、伦理道德,可以极大地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激发大学生追求正义事业、美好事物和进步思想,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教育大学生。高雅音乐教育由于有着丰富细腻感情、增强心理健康以及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特殊功能,以古今中外优秀声乐、器乐曲目进行高校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顺应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特点,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了新的立足点。音乐毕业论文范文因此,高雅音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起到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雅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通过“晓之以理”来实现的,即通过逻辑严密、有说服力的观点,生动形象的恰当举证,使大学生明白善恶正邪,是非曲直。而高雅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是一个“动之以情”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对象诱发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使受教育者在自由自在的审美体验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情感共鸣中获得个体心灵的满足与升华。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象《命运交响曲》这样具体可感的形象以及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情感的感染都是服务于思想政治观念的确立的,即“动之以情”是方法和手段,“晓之以理”才是目的和意义,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而美育过程始终体现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和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在审美感受中,受教育者获得审美体验、感动、顿悟的时候,也获得了收益,“动之以情”既是美育的过程,也是美育的目的。

二、高雅音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困境

三、发挥高雅音乐在高校思想教育中作用的措施与对策

1.用高雅音乐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2.让高雅音乐走进校园

3.让高雅音乐融入校园文化

高雅音乐教育的功能效应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存在一致性。高雅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加强,不仅能够有效地活跃高校校园文化气氛,增强其凝聚力、感染力,而且还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内驱力,能够把学校发展目标转化为个体自觉行动,从而有效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在校园文化中促成完善的价值体系形成不仅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校园文化的基本要求。高雅音乐教育的影响有很强的潜存性,我们应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客观环境,使学生在美好的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陶冶和滋养,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音乐毕业论文比如,学校通过建立各类师生文艺团体,在校园舞台上展示艺术成果;组建大学生艺术团合唱队、铜管乐队、交响乐团等使学生提高技能,提升身心素养;组建各类文艺社团,如吉他协会等,广泛吸收有兴趣爱好的同学,各类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审美教育的高雅音乐教育启发审美主体对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把审美主体的生命热情调动到极致,自觉追求生命的自由,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国玲.在高校积极倡导高雅音乐[J].大家,2010,(10)

[2]杨晶.对当代大学生加强高雅音乐教育的必要性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1,(8)

[3]林雄文.生活因为你而更精彩——大学生《交响音乐赏析》课程的价值与意义[J].大舞台,2010,(8)

[4]李婵.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南方论刊,2010,(z1)

汕尾传统建筑论文查重

1、首先选择查重系统,可以提前知晓论文的重复率。2、.使用方法:首先,在查重前先把论文中自己的隐私信息删除干净,然后在百度测览器中搜索查重系统,打开提交检测页面,按照页面提示填写论文标题和作者姓名上传查测论文即可。3、提交成功后,根据字数的不同,大概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查重完成,使用订单号,在下载检测结果页面进行下载检测报告。4、一般情况下检识报告结果有4个报告单,在报告单里会有论文分析结果的详纪内容,包重复率指标、重复文字的分布情况等,通过报告单对全文进行了解后,可按照报告更为高效进行重复内容的修改。

国内高等院校都是使用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查重系统。具体的需要根据学校要求,不过95%都是使用知网查重。本科论文使用知网pmlc查重,其拥有大学生论文联合对比库,收录了以往毕业生论文,有效确保了论文检测的精准度,特别适合对检测报告有严格要求的高校检测!

第一、知网查重是持续13字类似就会判为反复,换句话说超出13字反复就会被系统软件标红,计算到重复率当中。知网查重时,黄色的文字是“引用”,红色的文章是“涉嫌剽窃”。

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是要算重复率的(包括在学校要求的X%以内)!所以引用人家文献的时候最好用自己的话改写一下。

知网的查重是以“章”为基本单元的。比如“封面”、“摘要”、“绪论”都会作为单独的一章,每一章出一个检测结果,标明重复率。每一章有单独的重复率,全文还有一个总的重复率。有些学校在规定论文是否通过查重时,不仅要求全文重复率不能超过多少,还对每章重复率也有要求。

第二、知网查重系统软件反复率是有阈值,知网的阈值大约是5%超出这一阈值,论文就会被觉得不过关。

知网查重的确是以“连续13个字与别的文章重复”做为判断依据的,跟之前网上一些作者说的情况一致。如果你能够把论文改到任何一句与别的文章保证任意连续13个字都不一,知网是查不出来的。

但是,如果你有一处地方超过13个字与别的文章重复,知网的服务器都对这处地方的前后进行模糊搜索,那些仅仅是简单的加了一些“的”、“在……时”、“但是”等词语来隔断13个字多数情况是会检测出来的。这些模糊搜索有时候非常傻,可能会把一篇写如何养猪的文章跟你的那篇写建筑的文章关联到一起,说你涉嫌抄袭!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自己”呵呵“吧!

第三、引证一部分都是必须留意的,在引证论文时要留意的是,干万要再加引证标记,知网查重是依据论文的拷贝比来测算反复率的,假如引证的文章内容算在里面,那麼反复率一定会很高的。

word、excel编辑的“表”是可以查出来的。在某些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把表截图放到论文里边去!作者亲眼见过有同学自己编的系数,查出来居然跟人家重了,数据决定了系数还不能变,欲哭无泪。

书、教材在知网的数据库里是没有的。但是,copy书的同学需要注意,你copy的那部分可能已经被别的文章抄过了,检测的时候就重复了。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尤其是某些经典理论,用了上百年了,肯定有人写过了!

论文对于每一个即将毕业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深度了解知网查重的那些常识,我们就应该严格地遵守知网查重的规则,这样也能降低我们论文的标红率。

广东研究生教学论文

可以到各高校图书馆查阅,也可以上网搜索网站,如: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百度学术、万方数据库等查询。

广中医研究生毕业论文通过他们的学校的一些学生的一个分析的和进行一个询问的一个结果来说的话,可以在他们的一个学校的官网叫做广中医学院的一个官网可以进行查看他们的一个毕业生的一个论文,可以在那里进行一个查看,可以看到。

广中医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在论文网上看到。因为一般的数据都要上传到论文网上。

广中医图书馆论文接收各研究生导师、各研究生:按照《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始资料审核办法》(广中医研〔2019〕24号)、《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查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我院现布置开展2022年上半年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始资料审核工作,具体通知如下:一、参与人员2022年上半年申请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其指导老师。二、审核方式研究生向导师提交学位论文及原始资料,由研究生导师审核所指导申请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相关研究原始资料。三、审核内容学位论文相关研究原始资料,包括原始数据、实验记录、调研记录、问卷调查记录、拍摄素材和案例、病例、统计学分析结果等,审核其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等。四、结果处理1.审核合格,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签署《第一临床医学院学位论文原始数据和资料真实性承诺》;2.审核不合格,由审核导师提交《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始资料审核表》,另附问题清单和佐证材料(若有),《审核表》报学院后由学院组织专家复审;审核不合格,学校不受理该研究生当季的学位申请。五、完成时间2022年5月5日前完成审核。有审核不合格情况由审核导师向研究生管理办公室提交《审核表》及相关材料。审核合格者由研究生保管《真实性承诺》,并作为学位论文附件材料之一。六审核说明研究生导师应切实履行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职责,对研究生加强学术规范、学术诚信引导,严格审核研究生学位论文相关原始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