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国近代通史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中国近代通史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翦伯赞《中国历史纲要》 张岂之《中国历史》(没有共和国史) 钱穆《国史大纲》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张传玺《中国史纲》 周谷城《中国通史》 白寿彝《中国通史》 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 世界: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6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汤因比《历史研究》 阿尔德伯特《欧洲史》 蓝勇《历史地理学》(今天刚从老师那里借到了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 王力《古代汉语》 专门史:《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宗教史概论》、《中国政治制度史》、《世界政治制度史》(均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 准备了这么多,还缺少史学理论、史学史 以上书有的看了一遍,有的数遍,但是对于专门史和世界史还是害怕啊~~~~

完成几代学者夙愿 《中国近代通史》问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集体编撰的一套500多万字、10卷本的《中国近代通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集结出版。主编张海鹏表示,“本书的问世完成了范文澜、刘大年等几代史学家的心愿,不仅在同类著作中篇幅最大,而且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中国近代通史。”张海鹏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范文澜先生任所长时,即多次布置撰写《中国近代通史》的任务,均未能完成。范文澜自己有一部《中国近代史》上册,只写到义和团。七八十年代,刘大年所长也曾努力推动,主持编写《中国近代史稿》三册,也只写到义和团。虽然力图加入经济、文化思想、边疆与少数民族方面的内容,但毕竟比较单薄,而且没有涉及社会史方面的内容;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过数百种通俗近代史读物,又大多缺少新意。“这个项目2000年正式立项,原计划2004年完成,因为种种原因拖延至今。”张海鹏说,“《中国近代通史》的问世,可以说是完成了几代史学家未竟的心愿。在写作上,吸收、总结几代学人,包括港台和海外学人大量中国近代史研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 一、该书打破了以1919年为分界的老框框,将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分为中国近代史(1840~1919)和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两个时期贯通起来,从1840年~1949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出发,宏观把握住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特点,结构完整系统,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从“沉沦”到“上升”的历史过程。二、该书以政治史、革命史的叙述为基本线索,同时客观地看待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现代化进程的视角,全面客观地叙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过程。在近代中国,主题是谋求中国的独立和平等,中国人谋求近代化或现代化的努力是在谋求国家民族独立的主题之下进行的。如果脱离这样的主题描述近代中国历史,就无法反映近代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进行的启蒙、改革、革命的真实过程,就无法反映近代中国的主导面和客观实际。但是,历史的内容是无比生动和丰富的,如果仅仅局限于革命史、政治史,也难呈历史全貌。该书在以政治史、革命史为主干的前提下,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边疆地区发展等都作了全方位的描述。三、该书充分体现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累积推进的过程,注重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该书可以说是数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的积淀之作、总结之作、集成之作。各卷广泛参考了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凡是重要成果均作出说明和注释,以合学术规范。该书关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北伐战争和国共两党关系等等重大问题和事件,都对已有的学术成果作了全面整合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作出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和分析,或依据新的史料发现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见解。四、该书各卷叙述清楚透彻,文字流畅可读。各卷充分反映出注重叙事的特点,对所写时段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进程和相关关系、对历史人物在其中的活动及其背景与由来,都注重翔实的叙述,并以流畅的文字,娓娓道来,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了愉悦。五、该书在编纂过程中,广泛搜集和使用了各种历史资料,尽可能利用了已经出版的各种档案文献、报纸期刊、历史文献汇编、文集、地方志、日记、书札等资料,注重发掘研究者以往较少注意的史料,同时还注重综合参照运用海峡两岸就相同人物或主题出版的史料,如运用大陆出版的《孙中山全集》、《孙中山年谱》和台湾出版的《国父全集》、《国父年谱》等。各卷作者还费力搜集和利用了尚未出版的各档案馆存档资料,其中不仅有以往利用较多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还有以往利用较少的中共中央档案、军事档案馆和一些地方的档案馆,以及台北国史馆资料、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档案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与手稿图书馆藏国民党军政人物档案、苏联解密的档案等历史资料。由于既充分利用新史料,又重新检阅旧史料,对一些过去因史料未能弄清的史实得以澄清本相;对传统的一些观点,依凭新史料,重构史实,能够得出令人信服的新见解。各卷还尽量参考了台湾的中国近代史同行的著作,以及国内外相关著作。 推进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李文海(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近代通史》以500余万字的宏大篇幅,如此全面、详尽地反映1840-1949年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民族、边疆等各个方面的历史状况,应该说是国内第一本。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的一个推进,为历史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该丛书有三个值得称道的优点和特点:一是尊重历史真实;二是着力学术创新;三是关注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发扬严谨治学传统龚书铎(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第一部完整的近代通史专著,三点看法:一是第一卷《概说》提纲挈领,观点明确;二是体现了通史的“通”;三是发扬了近代史所严谨治学的传统。该丛书的出版,对推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时代进步造就客观史书章百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近代通史》能够出版的时代原因。改革开放以后的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对研究近代史起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没有改革开放以后的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一方面对近代史的研究不可能做到如此广泛和深刻,另一方面在研究中的许多史料收集工作也不可能进行。该丛书的两点创新:第一是对前人的成果有准确的判断;第二是对前人没有探讨过的领域、没有探讨过的问题作了研究。比如书中关于清末政权的结构的变化,视角就是新的。关于戊戌维新,则对维新者策略上的失误探讨得比较多。关于新政,也作了比较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国共关系史的研究,在多方面对此专题研究有了很大的推动。另外关于抗日战争的研究,既有自己的创见,也吸收了史学界的大量成果。集大成通史的四“通”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近代通史》的四个“通”:通前后、通左右、通内外、通繁简。他认为,这本书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既综合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又有编著者独到心得,结构完整,资料翔实,征引规范,文笔畅达,堪称集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于一体的集大成性通史著作。

通史类的: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写的还可以,代表1981年左右的中国近代史的水平,直到现在仍然可以看。陈旭麓的《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写得很好。如果不好找的话陈旭麓《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版本也不错,本子很薄,但比较有分量。北京大学出版社龚书铎编著的《中国近代史纲》,这个本子也适合青年人。比较通俗易懂。反映鸦片战争教训的有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反映沙俄对华侵略的有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沙俄侵华史》反映近代帝国主义侵华总体情况的丁铭楠、余绳武合编的《帝国主义侵华史》两卷。新书比较好的,北京大学出版社林华国教授的论文集《近代中国纵横谈》专题史方面的:反映甲午战争的是戚其章编著的《甲午战争研究》四卷本,很好。反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京津蒙难--八国联军侵华纪实》反映日本近代侵华事件的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丛书第一卷《日本与中国近代历史事件——近代中日关系丛书之一》近代中日关系丛书之四: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日本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上下)——近代中日关系丛书之三以上都是我自己读过的,的确是负责人推荐的参考资料:天津历史教师

不知道你现在的水平如何。不过这些书是学史的人必看的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 余继林:《原始社会简史》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 孙 淼:《夏商史稿》 童书业:《春秋史》 夏 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丁 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 杨宽:《战国史》 林剑鸣:《秦史稿》、《秦汉史》 张维华:《试汉武帝》 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 林干:《匈奴史》 陈竺同:《西汉和西域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韩养民、张来斌:《秦汉风俗》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韩国磐:《南朝经济初探》 韩国磐:《北朝经济初探》 高 敏:《魏晋南北朝经济史》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岑仲勉:《隋唐史》 汪 篯:《隋唐史论稿》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金宝祥:《唐史新探》 胡如雷:《李世民传》 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 唐长孺:《隋唐制度三论》 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 王瑞明:《宋代政治史概要》 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 关履权:《两宋史论》 邓广铭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 张正明:《契丹史略》 杨树森:《辽史简编》 吴天墀:《西夏史稿》 张博泉:《金史简编》 邓广铭:《王安石》 漆 侠:《王安石变法》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 韩儒林主编:《元朝史》 翁独健:《蒙古族简史》 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元史论集》 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 李 斡:《元代社会经济史稿》 李洵主编:《明清史》李光璧:《明朝史略》。汤纲、南炳文:《明史》(上)孟森:《明清史讲义》(上) 吴晗:《朱元璋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辑:《明史研究论丛》、《明史资料丛刊》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辽宁合编《清史简编》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李洵主编《明清史》 孟森:《明清史讲义》(下) 各单位编辑的《清史论丛》、《清史研究集》、《清史资料》等。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37章 马克思:《资本主义以前生产诸形态》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列 宁:《论国家》 列 宁:《国家与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共8册)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共8册)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范文澜:《中国通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邹贤俊等:《中国古代史自学辅导》 《中国近代史》参考文献目录 一、《中国近代史》基本参考文献目录 1、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1980年重版本。 2、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美]费正清编,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苑书义等编:《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修订本。 6、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戴逸:《中国近代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9、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参考文献

有,详谈联系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永安封王: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后永安建制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3、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4、天京事变: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6、《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7、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8、洋务派及综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9、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10、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11、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2、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1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1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15、“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16、宣传变法的理论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17、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18、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19、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20、“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21、“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永安封王: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后永安建制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3、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4、天京事变: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6、《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7、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8、洋务派及综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9、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10、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11、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2、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1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1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15、“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16、宣传变法的理论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17、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18、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19、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20、“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近代中国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该问题已过期。。。

有,详谈联系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永安封王: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后永安建制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3、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4、天京事变: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6、《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7、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8、洋务派及综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9、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10、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11、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2、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1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1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15、“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16、宣传变法的理论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17、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18、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19、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20、“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21、“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

郭沫若主编《中国近代史稿》. 张海鹏(近代史研究所) 专著: 1、《中国近代史稿》(3册;合著),人民出版社,1978、1984 2、《简明中国近代史图集》,60/千,图:548/ 幅,长城出版社,1984.7 3、《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4.12 ;缩小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12 4、《中国军事史略》(合著 ),自撰65/千,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3 5、《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历史不能忘记>丛书: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开篇语》(合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9 7、《20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合著),410/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12 8、《辛亥革命史话》(合著),95/千,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9 9、《刘大年集》(论文集),380/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2 10、《国耻百谈》(合著),中华书局,2001 11、《日本教科书问题评析》,298/千,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2 12、《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中国近代史研究》(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6 13、《东厂论史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1

中国近代史纲要写的论文参考文献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史,是一卷被鲜血浸满鲜血又惨遭蹂躏的长卷。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中国近代史的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的3000字论文篇一 《近现代中国救国道路探索》 摘要: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主流和本质是中国的儿女们为救国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在这很长时期内,中国面临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本文根据《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历史理论与知识,通过对这段时期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的 总结 与分析,采用比较分析的 方法 ,从历史的客观性出发,结合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与体会,研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历史原因,并得出社会主义道路是当时中国的唯一出路。 关键字: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出路 历史必然性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主流和本质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中国人民群众为救国图存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伟大而艰苦的斗志,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我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各条路线的主力军,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认识到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艰辛历史进程及其简略的发展规律。越是了解国史、国情,我们越是深刻体会到历史和人民是在怎么是困境下经过怎么样的波折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鸦片战争的爆发,引起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的改变。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战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变得复杂化了,又增加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间的一对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到来自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残暴的民族压迫。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着在中国人的心头。争取民主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强成了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渴望并成为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都是围绕两大历史任务而展开的。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间,中国各个不同阶级对于国家的出路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1.1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随着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1851年初开始,爆发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但是,太平天国起义必定是会失败的,不过它也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根基。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因此,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此,太平天国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其本质只不过是以往朝代更替的老路,不可能是中国未来的出路。同时,太平天国起义表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却不具备先进性,是一支拥有巨大潜力的革命力量,是一支对历史产生巨大改变的力量。 1.2地主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的运动洋务运动。洋务派想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试图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对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于是,洋务运动从中央到主要的地方发展洋务。通过办实业、建海军、创学堂来探索富国强兵的道路。 不过,与太平天国起义一样,洋务运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注定是要失败的。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究其根源是:一是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本身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而兴起的,这就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充分地发展起来。二是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是不可能让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变强的。三是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清政府的腐败官僚的作风的普遍性连洋务企业也不能避免。 综上所述,可知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弱小找到出路。 1.3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应当推翻;清政府的一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物质条件;新式学堂的勃兴和 留学 教育 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是不断传播;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清政府“新政”的破产,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进行了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抗争。中国人民从反抗斗争中逐渐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必先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清王朝是中国反动封建势力的代表,同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扫除这个障碍,要获得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是不可能的。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但是,从历史看,辛亥革命是失败的。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一是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二是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三是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第二章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探索救国道路的新变化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在对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长河中活跃着三种政治力量,推动着中国朝着三条道路的徘徊。 1.1以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 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他们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地主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方案是祸国殃民,毁国害民的方案,它最终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并且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1.2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 在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它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再过过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基本国情从客观上决定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当时的中国工业极度落后,农村自然经济占主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只限于沿海和河口发达地区。而从主观上看,民族资产阶级革命不够彻底,软弱妥协性,大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属于小资产阶级也注定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同时,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1.3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建国方案 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他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一成立就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章 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 1.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历史背景 自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开始了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驱使中国人民走上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道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近代中国,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益的,1927年前主要是北洋军阀,1927年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对外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内以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作为社会支柱,把自己置于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抗日战争后,蒋介石集团无视中国人民建设独立、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坚持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把全国各阶层人民推向饥饿和死亡,迫使他们奋起团结自救。所以中国人民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1.2中国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近八十年的时间里,由于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那样的先进的革命政党作为领导核心,这些斗争都失败了;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曲折的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客观决定的,也是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单凭任何人的愿望或意志就能造成的。在很长时期内,中国面临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第一种方案先由北洋军阀后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他们主张实行地主买办阶级的专政,使中国社会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第二种方案由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代表。他们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社会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第三种方案由共产党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三种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实践中反复地受到检验。结果是:第一种方案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它的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第二种方案没有得到中国人民的赞同,它的代表者的多数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只有第三种方案最终赢得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内的拥护。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他们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四章 结论 本文根据《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历史理论与知识,通过对这段时期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的总结与分析,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历史的客观性出发,结合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与体会,研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历史原因,并得出社会主义道路是当时中国的唯一出路。通过学校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对于国家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到很多的历史知识,让本人更深刻到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与厚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本人更加热爱和珍惜现在的生活。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关键词:鸦片战争 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把“80后”大学生的思想带回到近代,让他们从历史中有所感悟,接受先进思想,激发爱国之情,成了任课教师肩上的重任。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我更加深刻了认识了中国近代的这段血写的屈辱和抗争史。这是一段有关民主生死存亡的整容抗争岁月,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也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得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珍惜历史的人民的选择。以下我将就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谈谈我的认识。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要独立和自强就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龚自珍“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这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内部团结和力量凝聚是抵抗外辱和实现复兴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共产党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时就是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的任务,就不能不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他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利的新航道。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选择共产党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道路是中国的必然出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此外,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如今拥有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问题上来。总的来说,党的性质、宗旨,坚定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党为领导核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长期执政是所有政党追求的目标,共产党也不例外.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适应执政环境,加强执政能力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政党。由此可见,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有,详谈联系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永安封王: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后永安建制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3、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4、天京事变: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6、《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7、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8、洋务派及综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9、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10、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11、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2、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1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1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15、“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16、宣传变法的理论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17、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18、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19、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20、“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21、“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

大一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参考文献

去图书馆查,,全有的、、、一摸一样的书本 。里面全是关于这个的!

论文: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历史不应该忘记,历史也不应该被忘却。

当历史把无情的事实揭示给我们时,也把答案藏在了其中。倘若,我们了解到在中英对持的剑拔之际,道光帝向大臣们提出的无知疑问;道光帝得知英国女王自择配偶,大笑夷蛮之邦不懂婚姻大事需遵父母之命;讨英大军的主将向巫师讨教,就会得到这样的启迪:

八十年代以来,很多青年人怀着兴国的责任感,穷诘这样一个问题,即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曾以悠久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在近代会落伍,使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

但历史有时强加给一个民族的命题是不容选择的,要摆脱敌人的奴役,首先要国强.但是,国人认识这一点时,却走过了曲折的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中华民族总在惨遭劫难之后,才省悟奋起。

好在有成千上万的爱国者,为寻求救国真理前仆后继,执着地求索,他们或许过于轻率但却不乏清醒,他们或许还带着未开化的愚昧但却不缺少睿智,他们或许过于轻信但绝不怕牺牲,他们在困惑中奋斗,在徘徊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从而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种下了契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成功地在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农民分得了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发展很曲折,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找到了适合中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2、新中国成立之初还不是社会主义目前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加强。

4、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完善。

现在我们能做的,记住那段可耻的岁月,努力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使他不再积贫积弱,不再任人宰割。作为军人的我们更应该时刻保持警惕,苦练杀敌本领。

经历了屈辱,便知道了灾难的沉重。现在,我们的祖国走出了阴霾,我们的人民,正在把伤口轻轻的掩埋;我们日益的强大,但绝不狭隘,尽力的丢掉过去,但绝不忘记历史;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绝不去奴役,但也绝不会一味的容忍。

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将紧紧的团结;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将发奋的努力,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不再沉默;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都更加深爱我们的祖国。 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的民族将在悲愤中爆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