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1982年辽宁中医杂志验方

发布时间:

1982年辽宁中医杂志验方

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然而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可能是一种基础的,有时是较复杂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查明其发生原因。

中医学中没有贫血的名称,但从患者临床所呈现的证候,如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心悸、气短、眩晕、精神不振、脉见细象等,则相似于“血虚”、“阴虚”诸疾。一般可将贫血划入“血虚”或“虚劳亡血”的范畴。

【方一】海参猪骨大枣汤

【出处】《广西中医药》

【组成】海参(干品)50克,猪骨10只,大枣200克。

【功用】补益气血。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方解】海参益气养血,猪骨补髓生血,大枣健脾养血,共收补益气血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海参的活性成分具有抗凝血、抗肿瘤、增加免疫力及抗病毒等作用,猪骨、大枣能促进造血机能。

【用法】每天1剂,10天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4天。

【方二】野菊猪肉汤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野菊根茎30克,鲜精猪肉30克。

【功用】清热养血。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方解】野菊根茎清热,鲜精猪肉补气养血,共收清热养血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野菊花煎剂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精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用法】药同煎煮,去渣。

【方三】参芪仙补汤

【出处】《中医杂志》

【组成】人参6克,黄芪24克,补骨脂15克,仙鹤草24克。

【功用】益气养血。

【主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方解】参芪益气健脾,补骨脂、仙鹤草补肾养血,共收益气养血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参芪仙补汤具有促进机体造血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凉血解毒汤

【出处】《北京中医》

【组成】羚羊角粉1克(冲服),牡丹皮、板兰根各10克,生地黄、茜草各24克,黄芩6克,苍耳子12克,辛夷9克,三七、琥珀各2克(冲服)。

【功用】清热凉血。

【主治】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方解】羚羊角粉、板兰根清热泻火,生地黄、牡丹皮、茜草、黄芩凉血止血,苍耳子、辛夷疏风,三七、琥珀收敛止血,共收清热凉血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凉血解毒汤具有镇痛、解热、抗炎、止血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填精补血汤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组成】紫河车10克,熟地黄12克,龟板9克,鹿角胶9克,党参9克。

【功用】补肾填精,益气补血。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方解】紫河车补养气血,熟地黄、龟板、鹿角胶补肾填精,党参补气生血,共收补肾填精,益气补血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填精补血汤具有保护骨髓,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芪附汤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炙黄芪12克,黑附块9克,仙灵脾12克,仙茅12克,菟丝子12克,肉桂45克(分2次后入),仙鹤草30克,旱莲草12克,炙甘草9克,盐水炒牛膝12克,乌鸡白凤丸1粒(每日3次)。

【功用】温补脾肾。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者。

【方解】黄芪、附子、仙灵脾、仙茅、菟丝子、肉桂温补脾肾,仙鹤草、旱莲草滋补肾阴,牛膝补肾活血,乌鸡白凤丸补气养血,共收温补脾肾,化生气血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芪附汤具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乌鸡白凤丸具有明确的补血、补肾、抗炎、抗疲劳及耐高、低温,耐缺氧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冲服乌鸡白凤丸。

【按语】此为吴圣农主任医师验方。

【方七】参芪汤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党参9克,炙黄芪12克,当归身9克,生熟黄地各9克,驴皮胶(冲服)9克,制首乌9克,杭白芍12克,焦白术6克,炙甘草4.5克。

【功用】益气养血。

【主治】再障属心脾两虚、肾阴亏耗、髓虚血亏者。

【方解】参、芪、术、草益气健脾,二地、归、芍、首乌养血活血,共收益气养血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参芪汤具有促进机体造血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语】此为秦伯未名老中医验方。

【方八】八珍参芪汤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党参6克,黄芪9克,生熟地黄各9克,当归身9克,白术9克,杭白芍9克,制鳖甲9克,首乌12克,驴皮胶(冲服)9克,焦枣仁12克,朱茯神12克,五味子5克,山萸肉3克,肉苁蓉9克。

【功用】益气养血,滋阴补肾。

【主治】再障属心脾两虚、肾阴亏耗、髓虚血亏者。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四物汤养血活血,再合鳖甲、驴皮胶、五味子、山萸肉、肉苁蓉滋阴补肾,枣仁养血安神,共奏益气养血,滋阴补肾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八珍参芪汤促进机体造血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语】此为秦伯未名老中医验方。

【方九】真武汤

【出处】《天津中医》

【组成】茯苓、生姜、芍药、附子各9克,白术6克。

【功用】健脾益肾。

【主治】再障属脾肾阳虚者。

【方解】附子、生姜温补脾肾,茯苓、白术健脾益气,芍药滋阴,以生化源。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真武汤可明显提高阳虚小鼠胸腺指数,降低脾脏指数;能显著降低阳虚小鼠血清MDA水平,增加其红细胞SOD活性。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语】此为赵寄凡名老中医验方。

小儿消化不良为儿科多发病。临床上以腹泻、不消化便、食欲减退、腹胀、腹痛、伴有恶心、呕吐、粪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为特征,若治疗不得当,可迁延不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易演变成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等慢性疾病。

【方一】疳泻验方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龟板、鳖甲、穿山甲、鸡内金、刺猬皮各10克,蛇蜕1条,雄猪肝中心叶1具。

【功用】消症散结,益气止泻。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气血两虚兼有瘀血者。

【方解】龟板、鳖甲性平味甘,滋阴补血,益肾健骨,消症散结,主治骨痿、囟门不合、骨蒸潮热、症瘕积聚;穿山甲味淡性平,活血通络而走窜,无处不至,能通脏腑经络,透达关窍,引诸药直达痛所,散症瘕,破积聚;鸡内金为健脾胃、助消化、消积滞、除胀满、治呕吐、止泻利之佳品;蛇蜕性平味咸,祛风,定惊,杀虫,治解颅、目翳、弄舌、摇头;剌猬皮降气定惊、益肾、涩精、止泻;猪肝能补肝养血明目,医血虚萎黄、雀目夜盲、脾虚浮肿、泻利。以上7味药均为血肉有情之品,以猪肝为主,其它为佐为辅,补而不雍,香而不燥,攻而不猛,塞而不滞,对肝脾胃均有补益之功,并有消积聚、散症瘕、益气血止泻利之效。

【药理】该方的构成具有增强消化与免疫功能、调整植物神经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和微循环等作用。

【用法】前6味药研末过箩;然后用竹刀(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忌用铁器)把猪肝中心叶割下,放在砂锅内,置于文火上,再用竹筷将猪肝穿成无数小洞,撒上药粉并捣入小洞内,随熔随撒,直到药粉撒完,猪肝焙干黄为度(防止烤成焦黑),最后取出用石臼研粉过箩装瓶密封防潮。每日服3次,每次3克,温开水冲服或伴随饮食同吃亦可。

【方二】验方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组成】葱白1根,生姜15克。

【功用】通阳散结。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方解】葱白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鳞茎,性味辛温,有发表散寒,通阳散结之功;生姜性味辛温,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药理】葱白含挥发油,其挥发油对白喉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并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生姜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芳香醇、甲基庚烯酮、壬醛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阴道滴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并有止呕、退热的作用。

【用法】共捣碎后加入茴香粉9克,混匀后炒热(以皮肤能忍受为度),用纱布包好敷于脐部。每日1~2次直到治愈。

【方三】升清降浊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组成】苍术10克,白术10克,炒薏米10克,茯苓10克,藿香8克,葛根8克,荷叶6克,陈皮8克,扁豆8克,白蔻8克,神曲6克。

【功用】健脾和胃止泻。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方解】方中苍术、白术、炒薏米、茯苓、藿香、葛根、荷叶运脾化湿,升清止泻;陈皮、扁豆、白蔻和胃降浊;神曲助消化。全方配伍,切合“脾升清,胃降浊”。

【药理】苍术、白术、炒薏米、茯苓、藿香、葛根、荷叶、白蔻、扁豆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茯苓有利尿的功能,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心肌缺血,降血糖;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陈皮对消化道有缓和作用,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还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甘草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

【方四】大承气汤加减

【出处】《中国中医急症》

【组成】大黄8克(后下),芒硝8克,枳实10克,厚朴8克。症状消除后以扁豆、山药、薏苡仁、法半夏、茯苓、白术健脾和胃。

【功用】荡涤肠胃。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方解】方中大黄苦寒,既能挫其热势,又可泻下通便;芒硝性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佐以枳实、厚朴行气放结,消食除满;茯苓、白术健脾和胃。如此腑通胃和,则病去体安。

【药理】大黄有泻下作用;芒硝所含主要成分为硫酸钠,能使肠道引起机械性的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泄;枳实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促动力作用,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增强胃排空;厚朴有抗菌、镇静中枢神经、肌肉松弛、抗溃疡等作用;白术、茯苓、扁豆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山药、薏苡仁能调节消化酶的分泌,增强消化与免疫功能。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5天为1疗程,共用10天。

【方五】四磨汤

【出处】《医学理论与实践》

【组成】木香、枳壳、乌药、槟榔。

【功用】消食导滞理气。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方解】木香、枳壳行气宽中,乌药行气止痛,槟榔消食行气,主消素食。

【药理】四磨汤中木香含木香内酯、木香碱,能使大肠兴奋,收缩力加强,蠕动加快,可缓解胃肠气胀所致的腹胀;乌药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枳壳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性增加;槟榔含槟榔次碱等,可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等。综上所述,四磨汤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

【用法】每次1支,每日3次,2周为1疗程。

【方六】胃安通降汤

【出处】《新中医》

【组成】枳实30克,莪术15克,威灵仙、青皮、陈皮各10克,炒莱菔子20克。

【功用】消积导滞,理气通降。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方解】枳实、莪术、炒莱菔子、青皮、陈皮、威灵仙消积导滞,理气通降。

【药理】枳实、莪术、青皮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促动力作用,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增强胃排空;威灵仙有促进肠平滑肌运动和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作用。

【用法】每天1剂,水煎取汁300毫升,分早、晚餐前30分钟各服150毫升。

【方七】验方

【出处】《中医杂志》

【组成】乌梅10克,生地黄15克,炒麦芽20克。

【功用】消食和胃,养阴生津。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属胃肾阴虚。

【方解】乌梅味酸,善清凉收涩,既能养阴,又能降虚热,又可和胃生津,配以生地黄其功大增,胃阴虚得补,虚热则平,又加炒麦芽消食和中,健脾和胃,故对小儿消化不良患者起到极好的治疗效果。

【药理】乌梅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过敏和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麦芽含有淀粉酶,能消化糖类;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法】水煎取汁200毫升,放入白糖适量调至口味适中,做为冷饮料,嘱患儿每次20~30毫升,每2小时服1次,每日1剂,6剂为1个疗程。

【方八】消化合剂1号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白术、茯苓各3克,木香、砂仁、白豆蔻各6克,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各10克,鸡内金6克,香附3克,秦皮9克,陈皮6克,车前子9克,泽泻6克,木通、甘草各3克。

【功用】健脾利湿,理气导滞,开胃消食,清热燥湿。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方解】白术、茯苓、车前子、泽泻、木通健睥和胃,利小便而实大便;木香、砂仁、白豆蔻、陈皮理气导滞;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鸡内金开胃助消化;秦皮清热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收健脾利湿,理气导滞,开胃消食,清热燥湿之功。

【药理】茯苓有利尿的功能,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心肌缺血,降血糖;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麦芽含有淀粉酶,能消化糖类;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鸡内金含有胃激素,能增加胃液分泌量,提高酸度及消化力,增强胃肠蠕动,加快胃的排空;秦皮对肠道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砂仁对消化系统有调整的作用,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防治应激性溃疡,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综上所述,全方可以增强胃肠功能,提高胃排空率,缓解肠痉挛,调整胃肠蠕动,抑制肠道致病。

【用法】加水500毫升,煎至90毫升即成,3~6个月患儿,每次服5毫升;7~11个月患儿,每次服10毫升;1~1.5岁患儿,每次服20毫升;1.6~3岁患儿,每次服30毫升。每日3次,7天为1个疗程。

【方九】三仙散

【出处】《药膳食疗》

【组成】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600克。

【功用】消食化滞。

【主治】小儿宿食停滞,消化不良,腹满胀痛,饮食减少等。

【方解】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消食化积行气,和胃健脾。

【药理】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麦芽含有淀粉酶,能消化糖类;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每服3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

【方十】二圣散

【出处】《药膳食疗》

【组成】橘红500克,甘草240克,细盐25克。

【功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消化不良、积滞少食。

【方解】橘红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药理】橘红对消化道有缓和作用,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还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甘草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用法】水煎煮烂,取出晒干,再研细末。每服6克,淡姜汤送下。

【方十一】三子养亲汤

【出处】《药膳食疗》

【组成】山楂核、莱菔子、白芥子各等份。

【功用】消食化痰,利气宣导。

【主治】痰食积滞所致消化不良。

【方解】山楂消食化积行气;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药理】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莱菔子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降压、增加离体兔回肠节律性收缩的作用,抑制小鼠胃排空的作用;白芥子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小剂量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

【用法】水煎服。

【方十二】醒脾散

【出处】《药膳食疗》

【组成】高良姜450克,小茴香(炒)240克,甘草360克。

【功用】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主治】用于呕吐酸水,小腹胀满,不思饮食,伤冷泄泻等。

【方解】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药理】高良姜根茎含挥发油、黄酮类、高良姜素、山萘素、山萘酚、榭皮素、高良姜酚等,煎液对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茴香含挥发油(茴香油)等,能增强胃肠蠕动,排出胃肠中积气,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锌能治疗急慢性炎症。

【用法】共放入120克麻油中煎至油干为度,加入500克食盐炒,凉后研细末。每用3克,白开水送服,每日3次。

辽宁中医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外审通过率为46%。初审半个月,外审10天,通过率约46%,杂志投稿周期在3个月,不过见刊时间比较长,文章确定被录用后,需要等待一年才能通过纸质版见刊。

可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要给杂志论文的话,有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好,或者属于国内外首发论文,可以申请加急渠道优先审稿。

辽宁中医杂志1984

(一)取穴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三阴交、太冲、血海。阿是穴位置:系指皮损周围(约离疱疹0.5~1寸处)。夹脊穴位置:取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二)治法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时酌加1~2个配穴。阿是穴针法:以1.5~2寸毫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进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分布线路传导。余穴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疱疹结痂,症状消失;显效:疱疹结痂,症状明显消失;有效:部份结痂,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改善。共治疗431例,有效率在96%左右。其中100例按上述标准评判,基本痊愈67例,显效11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97%。 (一)取穴主穴:分2组。1、阿是穴;2、腰以上病灶:合谷、曲池;腰以下病灶:阳陵泉、侠溪。配穴:支沟、太冲。阿是穴位置:皮损区。(二)治法应用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25毫瓦,激光针功率为2~3毫瓦的氦-氖激光针灸仪进行治疗。依据症情选穴:凡皮损面积大,水疱多,感染为主而疼痛轻者,仅用主穴第一组。采用激光散焦照射,照射距离为40~60毫米,照射密度为0.5~1毫瓦/平方厘米,每处照射5~10分钟。以疼痛为主,皮损面积较局限,仅有红色丘疹或皮疹已结痂者,则取主穴之第二组,以激光针灸仪照射,剧痛者加配穴,每穴分别照射5分钟。如果上皮损面积大而疼痛又剧烈者,则二组宜结合应用。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共治疗311例,以治5次为限,按上述疗效判断标准,其总有效率为94.2%(痊愈率为69.8%)。 (一)取穴主穴:肺、敏感点。配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肾上腺。敏感点位置:指耳廓上,与病灶相应位压痛明显处。(二)治法主穴必用,配穴据症情酌取1~2穴,每次一侧。采用捻转手法,刺激宜强,持续运针2~3分钟,留针1小时。每日1~2次。另可把100克干净的墨汁和5克雄黄粉调匀,搽在患处周围的边缘上。每日一次。(三)疗效评价共治172例,平均疗效在95%以上。(一)取穴主穴:曲池。(二)治法药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100微克/毫升)。每次取双侧,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后,每侧穴注入1 毫升。每日1次。皮损有渗出者,可外敷呋喃西林氧化锌软膏。(三)疗效评价200例本病患者,经穴注射2~8次,全部痊愈。 (一)取穴主穴:分2组。1、脊柱两侧旁开2厘米之平行线;2、距病灶边缘1厘米之环状区。(二)治法取第一组作整体治疗,第二组作局部治疗,一般宜同时取。先依皮损所在部位和范围,定平行线长度和环状区大小。如在胸胁部,取相当于胸段长度;皮损在下肢,取腰骶段长度。然后,以较强手法叩刺平行线和环周线,皮肤针针尖方向与皮肤表面垂直,针尖接触皮面应短暂(约每秒2次),针间距离0.5~1.0厘米左右。每条刺激线连叩三遍,每日1~2次。注意不可叩刺病灶,以防感染。(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痊愈:皮损炎症全退,水疱干涸,无新疹,自觉症状全部消失。共治110例,按此标准,痊愈107例,治愈率为98.2%。 (一)取穴:主穴:阿是穴。(二)治法一为艾炷灸。于阿是穴之二处(一处为先发之疱疹,一处为疱疹密集处)各置一麦粒大之艾炷,点燃后,觉灸痛即吹去未燃尽之艾炷。再以同样的方法,延伸至 远端疱疹密集处各灸一壮。1次即可,如不愈,隔5天再灸1次。一为艾卷灸,取纯艾卷或药艾卷,点燃一端后熏灸阿是穴。其熏灸方法有三种:一为用2支艾卷同时作广泛性回旋灸,以病人感觉灼烫但能耐受为度,灸治时间据皮损面积大小酌情掌握,一般约30分钟。二为用1支艾卷在阿是穴均匀缓慢地向左右上下回旋移动。应注意艾火宏壮,集中于疱疹顶部,以有灼热麻苏苏的特殊感觉沿肋间隙或经脉循行路线感传为佳。三为“围灸法”,用艾卷在病损处由中心向周围围灸,直灸至局部潮红,患者自觉舒适,不知痛为度,通常需时30~40分钟。上述三法,可任选用,每日1次,4~7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艾炷灸100余例,均在5~7天获愈[14]。用艾卷灸共治166例,其中用围灸法及单支艾卷薰灸法治疗136例,均在5次内获得痊愈。另30例,用双支艾卷同灸法,经治7次,结果痊愈17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 (一)取穴主穴:肺俞、胆俞、脾俞、阿是穴。配穴:病变在腰以上加支沟,在腰以下加阳陵泉。阿是穴:皮损区周围。(二)治法主穴均取,据病变部位加配穴。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灼,至针尖红而发亮,迅速刺入穴位,直刺3毫米,快刺疾出。阿是穴则采用疱疹周围围刺之法。每3日1次。一般1~3次。注意针孔清洁,勿用手抓挠。(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105例,均于1~3次之间获愈。火针后疼痛消失一般为12小时,疱疹干枯结痂平均3天。 (一)取穴主穴:阿是穴。(二)治法令病人选好体位,一般取坐位。然后充分暴露病灶区。用闪火法,先在皮损两端吸拔,接着沿带状分布,将罐依次拔在疱疹密集簇拥之处。罐具大小,依部位而选,但必须拔紧。如松弛不紧者,一定要重新吸拔。罐数,按病灶范围而定,以排满为度,留罐约15分钟。留罐期间,如罐内出现水泡,不必介意。拔罐后如有破溃者,外涂龙胆紫药水,局部感染重者,可撒氯霉素粉。一般每日一次,不计疗程,直至痊愈。(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111例,全部治愈,最短2天,最长10天。平均治愈时间为4.2天,无一例后遗症。 1、(1)取穴主穴:阿是穴。(2)治法常规消毒皮损部位,用三棱针沿疱疹周围转划一圈,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然后用毛笔或棉签蘸雄黄酒少许,外涂于疱疹之上,每日3~5次,不计疗程。雄黄酒泡制:雄黄少许研成细末,装入瓶内,罐入酒水各半调和而成。老年或体虚病久者,同时服人参败毒散,加黄芪30克,丹皮、赤芍各10克,日1剂,早晚分服。(3)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44例,结果全部获愈。2、(1)取穴通常以指尖为准(2)刺血部位:十个手指的指尖任取一指,每周一次。早上八点左右最为合适。第一周从左手开始,第二周换右手,这样轮换治疗。一般该指令进行6次即可停止,严重者可以加强3——6次(具体可参照HV疗法)。(3)临床资料门诊患者3021例,年龄18--60岁,平均34岁,病程在1年以内的463例,1--3年的1403例,3--9年的952例,10年以上的203例。 (一)取穴主穴:分2组。1.内关、委中;2.列缺、合谷。配穴:四肢取阳陵泉,腹部取足三里、三阴交,臀部取环跳。(二)治法穴位均根据皮损部位选取,主穴第一组用于胸胁腰背部皮损,第二组用于头面部。每次取一穴,以灯心草一根,约3寸长,一端蘸植物油,点燃后迅速将燃着端接触穴位的皮肤,一点即起。施灸处可出现绿豆大的水泡,不必处理,会自行消退。每日1次(注意,第二天灸灼时,宜在原灸点之旁边),4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共以灯火灸法治疗52例,结果全部治愈。一般1~4天疼痛及炎症基本消失,2~5天水疱开始干涸结痂。 忌吃些辛辣及发物的菜式,如,牛肉、羊肉、鱼肉……葱、姜、蒜、辣椒、醋(炒菜中也不能含有)、大酱类……蒜薹,圆葱…… [1]前原腾良,等。针刺治疗带状疱疹。麻醉 1976;25(4):484。[2]田素琴。沿皮针刺治疗带状疱疹150例。辽宁中医杂志 1984;(4):37。[3]汤 瑞,等。针刺治疗带状疱疹25例的疗效和免疫功能的观察。中国针灸 1981;1(3):7。[4]王木琴。针刺治疗带状疱疹50例的临床小结。北京中医 1987;(2):37。[5]孙远征,等。围剌法配合华佗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35例观察 。黑龙江中医药 1990;(6):38。[6]赵宁侠,等。围剌法治疗带状疱疹40例。陕西中医 1989;10(9):419。[7]蒋彩云。针刺治疗带状疱疹。云南中医杂志 1980;1(6):21。[8]徐静霞。针刺治疗带状疱疹100例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1985;3;6。[9]吴 淞,等。氦-氖激光治疗311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1985;4(3):7。[10]邹正风。耳针加墨汁调雄黄外搽治疗带状疱疹。江西中医药 1988;19(5):60。[11]贵州省人民医院皮肤科。耳针治疗带状疱疹112例。贵州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贵州省卫生局编) 1978:204。[12]郭正言。维生素B12双曲池穴封闭治疗带状疱疹200例。山东医药 1983;(9):7。[13]陈积祥。梅花针治疗带状疱疹110例临床观察。新中医 1984;(7):29。[14]俞震渠,等。艾灸治疗蛇缠。渐江中医杂志 1980;15(8):383。[15]郑学良,等。火针治疗带状疱疹105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8(7):441。[16]张天文,等。火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111例。中国针灸 1986;6(2):46。[17]赵风林。砭刺配合雄黄酒治疗带状疱疹44例。陕西中医 1986;7(10):461。[18]梁 波。回旋灸法治疗带状疱疹120例。陕西中医 1988;9(5):24。[19]金 虹。“围灸法”治疗“蛇丹”16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8;8(1):43。[20]董 勤,等。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免疫机制初探。江苏中医1991;12(4):24。[21]刘远坎。灯火灸八穴治疗带状疱疹52例。陕西中医 1989;10(9):419。

中风 :zhōng fēng以突然昏厥,不醒人事,伴有口眼�Z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有�Z僻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中经络,一般仅见肌肤麻木,口眼�Z斜,言语塞涩,或半身不遂,无神志障碍。常见证型有: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又可分为闭脱二证: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概念】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中风的分型[编辑本段]中风人致上可以分成两大类:即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1)缺血性中风:缺血的原因,可以是脑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滞了血供;也可以是血液内有拴子,在流动过程中把相应管径的血管塞住,造成局部缺血。前者我们称它为脑血栓形成,后者称为脑栓塞,两者都造成缺血性脑梗塞。(2)出血性中风: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在脑内,称为脑出血。脑浅表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另有两种情况:①中风引起的脑局灶性功能障碍,持续时间短,最多不超过24小时,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机制还不清楚,通常认为与缺血有关。②无脑部病征的中风,往往在颅脑部影像学检查时,才发现脑部有中风灶,这种中风被称为“静卒中”。--------------------------------------------------------------------------------急性期:1.内科治疗:(1)一般治疗:①安静卧床。②镇静、止痉和止痛药。③头部降温。(2)调整血压。(3)降低颅内压。(4)注意热量补充和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5)防治并发症。2. 手术治疗。恢复期:治疗的主要目的为促进瘫痪肢体和语言障碍的功能恢复,改善脑功能,减少后遗症以及预防复发。1.防止血压过高和情绪激动,生活要规律,饮食要适度,大便不宜干结。2.功能锻炼。3.药物治疗:可选用促进神经代谢药物,如脑复康、胞二磷胆碱、脑活素、r-氨酪酸、辅酶Q10、维生素B类、维生素E及扩张血管药物等,也可选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等中药方剂。4.理疗、体疗及针灸等。【治疗】体针(之一:脑出血)(一)取穴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配穴:合谷、足三里、太冲、委中、极泉、风池、翳风。(二)治法本法用于脑出血后1~4周之病情相对稳定的阶段。先刺双内关,直刺1~1.5寸,施提插结合捻转泻法,运针1分钟,复刺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震颤)法泻之,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刺三阴交,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1~1.5寸,提插补法,至病人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同极泉。委中仰卧抬腿取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针风池,针尖向结喉,进针1.0~2.0寸。采用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针刺翳风,同风池。针合谷,针尖斜向三间,第二掌骨下缘部位,采用提插泻法。每日针2次。脑出血的操作手法,一般要求轻捷熟练,用弱刺激;症情稳定,情况较好的病人可酌用中强刺激或强刺激。除极少数穴位外,均不留针。在治疗过程中,要随时测量血压,如血压明显升高者,操作需谨慎,必要时暂停针刺。(三)疗效评价:疗效标准:1、临床治愈:思维正常,语言清楚,肢体功能基本恢复;2、显效:思维正常,语言、上肢及下肢有一项恢复不完全;3、好转:病情有进步,意识、语言及上下肢功能有一定的恢复。治疗54例,据此标准,痊愈28例(51.8%),显效15例(27.8%),好转11例(20.4%)[9]。体针(之二:脑出血)(一)取穴主穴:风府、哑门。配穴:意识障碍加脑清、百会、人中;血压高加曲池、太冲;大小便障碍加秩边、阴陵泉;上肢瘫加肩 、肩 、尺泽、外关、二间;下肢瘫加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脑清穴位置:胫骨外缘,解溪穴上2寸处。(二)治法主穴为主,据症酌加配穴。从急症入院起,每次选1主穴,两穴交替,以得气为度(昏迷患者,进针深度以不起过颈围的12~14%为宜)。配穴每次取6~10个,一般用针刺之法,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如为闭证,可用三棱针点刺井穴出血;如为脱证,可艾卷雀啄灸足三里、气海。待症情稳定,用G6805电针仪通电10~2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三)疗效评价:共治46例,临床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死亡8例,有效率为83.6%[14]。体针(之三:脑梗塞)(一)取穴主穴:内关、水沟。配穴: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假性球麻痹加风池、翳风。(二)治法先取主穴,根据病情轻重和突出和症状表现,加取配穴。操作手法与脑出血稳定阶段所用针法一致。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本法被称为醒脑开窍法,治疗急性脑梗塞及后遗症期患者617例,按上述脑出血稳定阶段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率为59.3%,总有效率达99.4%,其中,发病1~10天的399例,临床痊愈253例(63.41%),总有效率达99.3%。通过针刺前后电生理测定,证明本法有镇静、降压、解痉、苏醒的作用[10]。体针(之四)(一)取穴主穴:百会、肩{4}、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绝骨、涌泉。配穴:足三里、太冲、丰隆。(二)治法每次取4~5个主穴,酌配1~2配穴。深刺后采取提插加捻转的平补平泻之法,运针2分钟,留针30分钟,间隔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1~2次。(三)疗效评价以此法治疗69例急性脑梗塞病人,有效率为92.31~93.3%[6,7]。头针(脑梗塞)(一)取穴主穴: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二)治法每次选用2~3区,均针瘫痪肢体之对侧穴区(足运感区可双侧同用)。在所选定的刺激区域,分开病人头发,常规消毒后,采用28号2.5~3寸长毫针沿头皮斜刺,依一定方向刺至该区应有的长度。以每分钟240~260次频率持续捻针3~5分钟,最好能使患侧肢体出现麻热感、抽胀感或出汗,留针15~20分钟,中间再捻针一次。(三)疗效评价应用此法治病急性脑梗塞病人1400例,有效率在94.7%~98·5%。头针和体针之间,疗效有无差异?有人认为无差异,亦有人提出体针效果优于头针,但多数人主张:二者结合,疗效更佳[11~13]。眼针(脑梗塞)(一)取穴主穴:上焦、下焦。(二)治法主穴均取,以患侧为主,可根据情况配合健侧。先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区的范围内,轻轻按压穴区,以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及有舒适感处作为刺激点。针刺时,以左手指压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32号5分毫针,轻轻刺入,在经区界限内沿皮直刺或横刺,不用手法。根据症情,顺着眼针经穴分布顺序进针为补,反之为泻,留针5~15分钟,每日1次。(三)疗效评价本法只限于神志清楚,肌肉、肢体均未变形,肌力在0~3度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共治453例,总有效率在97%左右(痊愈率23.1%)[15,16]。拔罐(一)取穴主穴:胸椎2~8夹脊穴,腰椎1~5夹脊穴。(二)治法令患者取卧位或正坐位,选取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然后针头斜向椎体缓慢深刺,当有麻胀感觉时立即停止进针,并将针退出。然后以闪火法在针刺部位上拔罐,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104例,结果基本痊愈(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生活自理,并能做轻微劳动)59例,显效(肢体功能恢复,可扶杖行走,生活可自理)19例,有效(肢体功能部分恢复,尚不能生活自理)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1%[17]。穴位敷贴(一)取穴主穴:气海、命门。(二)治法敷药制备:黄芪60g、威灵仙60g、鹿角霜60g、赤芍20g、川芎30g。上药混匀制成酒精浸膏。再取肉桂9g、丁香9g,提取其挥发油加入浸膏中,脱去酒精,制成乳剂,置于冰箱中备用。使用时,将乳剂均匀涂在两块小方纱布上(涂药面积4cm×4cm),分别置于2个主穴上,然后在纱布上用坎离砂腰带固定加温。每日1~2次,每次1小时,二周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本法主要用于中风后智力障碍者。疗效判别标准:痊愈:自觉症状消失,计算力、定向力、记忆力基本达到5级;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三力”中有二项以上提高1级以上,或其中一项提高2级以上;有效: 自觉症状好转,“三力”中有1项提高1级者:无效:均无好转。共治65例,痊愈5例,显效20例, 有效9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18]。【主要参考文献】[1]吴明德。危重之中风证治愈之报告。针灸杂志 1951;1(4):23。[2]王文锦。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昏迷34例临床初步观察。中医杂志 1959;(10):51。[3]黄羡明,等。40例中风辨证论治的体会。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4;(1):13。[4]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18~319。[5]李惠芳,等。头针及针灸治疗脑血管病偏瘫318例疗效分析(附一例报告)。北京医学 1980,(4):256。[6]蒋树达,等。针刺治疗急性中风病人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中国针灸 1983;3(6):1。[7]邱茂良,等。针刺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图与血液流变学等治疗后的变化观察。中国针灸 1984;4(2):1。[8]罗勇,等。针剌对缺血性脑梗塞大鼠皮层神经元线粒体影晌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上海针灸杂志1996;15(6):28。[9]石学敏,等。针刺治疗脑出血54例临床分析。中国针灸 1984;4(5):11。[10]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组。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塞617例的临床观察。云南中医杂志 1982;(2):28。[11]孟庆良。头针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113例。中国针灸 1989:9(6):36。[12]王燕思。头针治疗脑血栓形成59例。中国针灸 1982;2(3):48。[13]武承迅。头针治疗偏瘫1228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9;19(4):3。[14]李定明,等。以风府哑门为主针刺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7;7(3):1。[15]彭静山,等。眼针治疗中风242例临床观察。辽宁中医杂志 1983;(11):30。[16]彭静山,等。眼针对偏瘫预后的探讨。辽宁中医杂志 1984;(9):42。[17]赵国志。针刺加火罐治疗偏瘫104例。中国针灸 1989;9(2):12。[18]江东向,等。中药穴位贴敷加温治疗脑血管病后智力障碍临床研究。 中国针灸 1997;17(9):532 。中风是一种急性疾病,它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清或口呙为主要表现。它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而似“风”,故名中风。一、辨证一)中脏腑1、闭证:主要表现:突然昏仆,神识昏昧,两手紧握,牙关紧闭,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有力。2、脱证:主要表现:突然昏仆,神识昏昧,目合口张,鼻鼾息微,四肢软瘫,小便失禁,舌痿软,脉细弱。重者四肢逆冷,面红如妆,脉来浮大。二)中经络主要表现: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角呙斜任意,言语不清,伴见头痛,眩晕,肌肉抽掣,面目红赤,口渴咽干,烦躁,脉弦滑。三)治疗1、中脏腑闭证:百会、水沟、丰隆、太冲、涌泉、十二井穴。牙关紧闭者加下关、合谷、颊车;舌强语蹇加哑门、廉泉、通里。2、脱证:施以灸法于任脉俞穴以回阳救逆。处方:神阙(隔盐灸)、气海、关元。2、中经络主要选取阳经及督脉之穴以熄风、调通气血。先针健侧,继针患侧。处方:百会、通天、风府。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口呙:地仓、颊车。注:该症相当於现代医学之脑出血、脑栓塞、禽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预防调护中年以上,经常头晕痛,血压偏高,肢麻肉瞤者,此乃中风之先兆,应戒除烟酒,忌肥甘厚味,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血压高者应适当药物治疗。 对中脏腑者,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脉搏、血压等的变化。 对肢体瘫痪者,应注意经常变换本位,注意局部保暖,按摩患肢,防止褥疮发生。 对恢复期患者,在综合治疗用时,鼓励病人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中风饮食治疗原则[编辑本段]急性脑血管疾病又名脑卒中、中风,是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好发于中老年人,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流入脑实质内,则为脑出血。由于脑血管狭窄、闭塞而致相应供给脑组织缺血、梗阻,症状持续不超过24h者,称为短暂脑缺血性发作;症状重持续24h以上者,称为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临床表现有一定局限性神经症状,发生在一侧大脑半球者,有对侧三瘫,即对侧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症状,或同时有失语。发生在脑干、小脑者则有同侧脑神经麻痹、对侧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严重病例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发生脑疝或死亡。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冠心病,其中脑出血发生比例较高;而西方国家则相反,冠心病的发病率高。究其原因,除种族、遗传、环境等因素外,饮食结构和营养因素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纠正营养失调和进行饮食营养治疗是防治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一、饮食营养影响1.营养失调与脑年中;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与其有关的饮食营养因素与脑卒中也有密切关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脂肪摄入过多,占总热能40%的地区,脑缺血、脑梗死发病率高,而低脂肪、低蛋白质、高盐饮食地区,脑出血发病率高。实验研究证实血清胆固醇过高,易发生粥样硬化性血栓,而高血压同时有胆固醇过低,可使动脉壁变脆弱,红细胞脆性增加,易发生出血。营养失调,不仅仅是主要营养素数量之间的比例失调,一定程度上质量比数量的影响更重要。如脂肪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前者能降低血胆固醇,但过多则促使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膜,而后者能升高血胆固醇,故认为两者的比值以1:2为宜,现推荐的最佳比例为P:M:S=1:1:1。蛋白质中优质蛋白,即含硫氨基酸成分高的动物蛋白,如鱼类、家禽、瘦肉等和大豆蛋白低于总蛋白的50%以下,则易发生高血压病、脑卒中。若饮食为高钠、低钙、低钾,也易发生高血压和脑卒中。2.影响脑卒中预后康复:因脑卒中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功能衰竭,病程中可伴发感染、消化道出血、肾功能障碍;脱水剂、激素等应用,可引起水与电解质紊乱;轻症患者进食减少,重者禁食,饮食营养摄入明显低于需要量。因此,脑卒中病人在原有营养失调的基础上,可能因摄入减少而加重,导致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热能、必需氨基酸、磷脂和维生素等,必然会影响脑卒中的预后和恢复。二、饮食营养治疗饮食营养治疗的目的是全身营养支持,保护脑功能,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在饮食营养供给上要求个体化,即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能否正常饮食,消化吸收功能、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饮食营养治疗方案。在急性期饮食治疗是让病人能度过危急阶段,为恢复创造条件。恢复期应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纠正营养不足或营养失调,促进恢复和防止复发。1.重症病人的饮食治疗:重症或昏迷病人在起病的2~3d之内如有呕吐、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从静脉补充营养。3d后开始鼻饲,为适应消化道吸收功能,开始的几天内以米汤、蔗糖为主,每次200~250ml,每天4~5次。在已经耐受的情况下,给予混合奶,以增加热能、蛋白质和脂肪,可用牛奶、米汤、蔗糖、鸡蛋、少量植物油。对昏迷时间较长,又有并发症者,应供给高热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证每天能有蛋白质90~1log,脂肪lOOg,碳水化物300g,总热能10.46MJ(2500kcal),总液体量2500ml,每次300~400ml,每天6~7次。鼻饲速度宜慢些,防止返流到气管内。必要时可选用匀浆饮食或要素饮食。2.一般病人饮食治疗:热能可按125.52~167.36kJ(30~40kcal)供给,体重超重者适当减少。蛋白质按L 5~2.0g/kg,其中动物蛋白质不低于20g/d,包括含脂肪少的而含蛋白质高的鱼类、家禽、瘦肉等,豆类每天不少于30g。脂肪不超过总热能的30%,胆固醇应低于300mg/d。应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动物油脂,以及动物的内脏等。超重者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0%以下,胆固醇限制在200mg以内。碳水化物以谷类为主,总热能不低于55%,要粗细搭配,多样化。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在6g以内,如使用脱水剂,或是利尿剂可适当增加。为了保证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每天应供给新鲜蔬菜400g以上。进餐制度应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餐,晚餐应清淡易消化。中风并发症[编辑本段]脑出血或大面积的脑梗塞后,常会并发身体其他脏器的疾病,常见的有急性消化道出血、脑心综合征、肺部感染和急性肺水肿、褥疮、中枢性呼吸困难、中枢性啊逆、脑卒中后抑郁等,分述如下:(1);肺部感染:脑部病报可能导致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乱,肺水肿淤血;较长时间不翻身,会导致肺部分泌物坠积;以及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等,都会促使肺炎发生。应加强护理,如每3-4小时轻轻变动病人的体位并轻拍背部,使肺部分泌物不至于长期积贮,并使它容易排出。喂食时要特别小心,尽可能防止肺炎发生。(2)褥疮:由于瘫痪肢体活动受限,骨头隆起部位容易受压,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与营养障碍,故容易发生褥疮,好发部位在腰背部、能尾部、股骨大转子、外踝、足跟处。为避免褥疮发生,可帮助病人每2小时更换1次体位;在易发褥疮的部位放置气圈、海绵垫等。以保持皮肤干燥;还可进行局部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3)急性消化道出血:大部分发生于发病后1周以内,半数以上出血来自胃部,其次为食管,表现为呕血或黑便。(4)脑心综合征:发病后1周内检查心电图,可发现心脏有缺血性改变、心律失常,甚至会发生心肌梗塞。(5)中枢性呼吸困难:多见于昏迷病人。呼吸呈快、浅、弱及不规则,或呈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是由于脑干呼吸中枢受到影响,说明病情严重。(6)中枢性呢逆:见于中风的急、慢性期。重者呈顽固性发作,也是病情严重的征象。中风老人的护理[编辑本段]如果老年人得了"中风",生活不能够自理.作为老人的自己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好病重的老人.那么,作为子女该从何做起呢?首先要劝说老人树立信心,锻炼四肢,以免肌肉和神经发生萎缩。经常按摩各个关节和肌肉,是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的好方法。等到肢体可以主动活动时,就应鼓励老人经常坐在床上或椅子上,用脚蹬床档或踩地面,或手里转动核桃(症状轻者可用健身球)。再进一步,则可搀着老人练习站立和行走了。有些子女怕“中风”的老人摔倒发生不幸,于是不让老人进行活动,这样并不妥。其实,愈是早期开始活动,肢体功能的恢复就愈快愈好,死亡率也就愈低。据统计,卧床不起的“中风”老人在5年内的死亡率为54.7%,而能活动的“中风”老人仅12.1%死亡。为了防止畸形,瘫痪老人的肢体应当用绷带、沙袋或枕头固定在“功能位”。肘部应成90°,腕部要放在旋前位。老人易发生足下垂,千万别拿被子直接压在脚背上,最好用支架把被子托起来,脚下再垫个枕头,使踝关节成90°。预防褥疮非常重要。老人瘫痪后,翻身不便,往往由于骨头突出部位和床褥相压而使皮肤发生坏死性溃疡,因而要勤翻身。一般应每两小时翻一次身,翻身后用酒精或滑石粉轻轻按摩骨头凸出部位,以利于血液流通;用气垫或泡沫塑料垫在骨凸部位,可减轻压力。另外,还要经常为老人擦洗皮肤,在皱摺处、会阴区和臀部扑些痱子粉,以保持清洁、干燥。一旦出现褥疮,可用大灯泡烤干患部,涂抹紫药水,或撒中药生肌散,并压迫疮面。老人长期卧床,食欲不好,应吃些蛋羹、豆浆、牛奶、藕粉、米粥、水饺、鸡汤、细面条等易嚼、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喂饭要有耐心,咽下一口再喂一口,切不可过急,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如果瘫痪老人不习惯于卧位排尿,出现排尿困难,可用手轻轻按摩下腹,或用热水袋敷下腹,会收到一定效果。卧床的老人由于肠蠕动减慢,常有便秘,而便秘又往往是“中风”复发的原因,故不可等闲视之。如3天不解大便,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药物治疗。对右侧半身不遂,出现听障碍的老人,要劝其慢慢讲话,多听收音机,多让儿孙和他(她)交谈,以重建语言功能。当然,这个过程较慢,需要极大的耐心。“中风”老人在恢复期死亡的原因约60%是肺炎。所以,注意室内通风,适时增减衣服、做好保暖,防止发生感冒。照顾"中风"的老人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如果“中风”的老人能得到细心照料,多数人可在一年内恢复,其中半数人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怎样预防中风的发生[编辑本段]1、预防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控制糖尿病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2、注意中风的先兆征象: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3、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当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形成。4、注意气象因素的影响: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在这种时候更要防备中风的发生。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它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 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心理因素易引发面瘫调查显示,心理因素是引发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神经麻痹发生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体不适等情况。应注意保持良好心情防止面瘫最好的办法是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并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面神经麻痹只是一种症状或体征,必须仔细寻找病因,如果能找出病因并及时进行处理,如重症肌无力、结节病、肿瘤或颞骨感染,可以改变原发病及面瘫的进程。面神经麻痹又可能是一些危及生命的神经科疾患的早期症状,如脊髓灰白质炎或Guillian-Barre综合征,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挽救生命。下表显示面神经不同部位的体征及可能的病因。 病例1:患者男性,60岁。因生气后突然双眼闭合不全,伴头晕、言语欠流利,无头痛及二便障碍。查体:内科系统未见异常。双侧周围性面瘫,四肢腱反射活跃,左指鼻试验欠准,右巴彬斯基征阳性。血、尿常规、肝功、血糖、血沉均正常,心电图示,多发性房性期前收缩、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头部CT扫描:未见异常。头部磁共振(MRI)检查:T1 加权象见双侧桥脑基底部有低信号,T2加权象则呈高信号,诊断为双侧桥脑梗塞。经用神经细胞活化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凝聚等药物治疗1个月,症状体征好转出院。 病例2:患者女性,28岁。以口角歪斜、头晕、头痛、复视、右肢麻木乏力3天入院。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正常。体验:BP14/8kpa,神志清楚,发育正常,内科查体正常。神经系统:眼球运动正常,瞳孔右侧0.3cm,左侧0.4cm,对光反射正常,左鼻唇沟稍浅,伸舌轻偏右,右半身痛、触觉减退。右侧肌力Ⅳ级、腱反射(+),右巴氏征(+),头颅CT平扫见:左侧大脑脚片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的高度影,内部散在钙化点。增强见不规则强化,边界仍不清,周围可见增粗的条状血管影像,延迟5分钟扫描见: 强化区密度减弱考虑左大脑脚脑血管畸形。8年后,上述症状再发复入院。MRI扫描见:左大脑脚及桥脑中下部有一不规则异常信号,约1.5cm×1.5cm×2.8cm大小,T1加权相呈高低混杂信号,T2加权相呈中心高信号,周边部位低信号,未见明显占位效应,动静脉血管显影良好,病灶区未见明显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示中脑及桥脑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3:患者男性,8岁。家人发现,双眼发呆,左右转动不动,次日发现口角左斜并流口水。第三天进食发呛,行走不稳呈蹒跚状,易跌倒,第五天检查发现双眼水平性和垂直性眼球震颤,双眼外展力弱,右侧面肌、斜方肌无力,双侧软腭提举力弱,吞咽发呛,构音困难,发音不清,伸舌偏右,无肌萎缩。双下肢腱反射活跃,双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四肢主动运动困难,右侧为著,无感觉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二个月后症状逐渐加重,双侧面瘫和四肢瘫更明显。无明显颅内压增高体征。头颅正侧位及颅底平片无异常。脑脊液正常,三月后死亡。本例后经尸检,病理诊断脑干髓内多形成胶质细胞瘤,病变以桥脑为主,累及两侧,延脑上部受累,并波及小脑上蚓部。【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 配穴:合谷、内庭。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0.3寸左右为宜。进针时,宜迅速点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针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但不可过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 共观察938例,结果痊愈767(81.7%),显效107例(11.4%),有效52例(5.5%),无效12例(1.4%),总有效率为98.6%[5~8]。 电针 (一)取穴 主穴:牵正、地仓、水沟、阳白、鱼腰、翳风、下关。 配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 牵正穴位置:耳垂前方0.5寸处。 (二)治法 每次选2~3个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为后遗症,则宜取3~4穴。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宜针阳白向下透鱼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症候明显部位,接负极;正极可接于太阳穴,如为面肌麻痹后遗症可接双下关穴。采用慢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度抽动为宜。电针治疗,据观察在发病后15天应用效果较好。如早期用电针,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亦可在得病后先针刺5~7次,再加用电针,以利恢复。电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948例,痊愈率为75.5~93.3%,总有效率为95.7~97.2%。其中,面神经麻痹后遗症18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44.4%[9~15]。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风;3、阿是穴。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0.5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0.5厘米的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 (二)治法 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1.5克,白胡椒1.5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克。 治疗时,第1组药物用于第1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捏起穴区皮肤,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之手术刀片,在穴位上轻割皮肤,成“X”型,并挤出少量血,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或胶布)贴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划太深,每周1次,穴位轮换。 第2组穴采用第2组药物贴敷,每次取主穴1个,酌加配穴1个。贴时将膏药加温融化,5天一换,穴位轮用。 第3组穴为点刺加芥末贴敷。先将芥末粉10克(小儿及少女用5~7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面积约2~3厘米,厚0.5厘米。先令患者以1.3%食盐水漱口,然后用消毒三棱针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个刺激点,迅速点刺10~20下,然后将芥末敷于面颊外侧相应部位,约相当于下关、颊车、地仓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阳等穴。敷后12~24小时取下。局部红肿,起水泡,宜按烫伤治疗。敷药后如出现热痛或流泪等,系正常现象,多在4小时左右停止。 上述方法,可单用一种,亦可轮用。一、二两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应用。 (三)疗效评价 穴位贴敷法治疗本病患者869例,痊愈668例(76.9%),显效111例(12.8%),有效67例(7.7%),无效23例(2.6%),总有效率为97.4%[15~18]。 针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 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 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 (二)治法 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三)疗效评价 以多针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结果痊愈783例(97.9%),显效12例(1.5%)有效5例(0.6%),有效率达到100%[19]。 温针 (一)取穴 主穴:下关。 配穴:颊车、地仓、颧髎、太阳、四白、迎香、阳白、水沟、承浆、牵正。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轮用。下关穴取患侧,以28号毫针深剌得气后,针柄上置一1寸长之艾条段,距皮肤约1寸左右,点燃灸灼,以病人感温热为度,待艾段燃尽出针。备用穴采用针剌或透剌之法。下关穴温针,也可用95%酒精中浸过之棉球,燃着后烧针,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第一疗程每日一次,共针10次,停针3~5天,继续下一疗程,改为隔日1次。 (三)疗效观察 共观察237例,结果痊愈196例(82.7%),显效21例(8.9%),有效18例(7.6%),无效2例(0.8%),总有效率99.2%[20~22]。 电针加穴位红外线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阳白、下关、地仓、禾髎、鱼腰。 配穴:翳风、合谷。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先以毫针刺,提插结合捻转手法持续1分钟后,即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宜,刺激15~20分钟。取针后,用红外线灯照射,灯与皮肤距离为31~40厘米左右,照射时间约15~20分钟。为防止红外线损伤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纱布数层将患者双眼盖住。在照射过程中,要调整灯距,以免灼伤皮肤。亦可电针后,留针照射。照射完毕出针,再按摩10~15分钟。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再作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观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间[23~25]。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夹脊颈1~7,地仓、四白、阳白、下关;2、臼间、纠正;3、上2(腕踝针穴)。 配穴:攒竹、迎香、翳风、合谷、足三里。 臼间穴位置:口腔内后壁,上下臼齿咬合线上。 纠正穴位置:手小指尺侧指掌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可取1组,亦可2组或3组综合取用。疗效不满意时,可酌加或改用配穴。第1组穴操作法:先取体穴2~3个,行透刺法,法同前述。在留针期间,以皮肤针叩刺夹脊颈1~7,包括督脉及椎旁,反复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后用艾条温灸至穴区潮红。第2组穴,针尖朝向屏间切迹底水平线进针,针深约2寸,提插2~3次,得气后即予出针;纠正穴可用28号毫针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转,使针感强烈后出针。患侧颊内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第3组上2区,相当于内关穴而稍低些。用32号毫针2寸长,成30度角速刺入皮内,进后,放平针体,使针尖向肘部并与前臂平行,在皮下缓缓送入1.5寸左后,患者应无疼痛或酸麻胀等感觉,留针30分钟。第一、二组穴宜隔日1次,第3组穴可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682例,痊愈339例(49.7%),显效188例(27.6%),有效98例(14.4%),无效47例(6.9%),总有效率93.1%[26~28]。 刺血 (一)取穴 主穴:为口腔内粘膜刺区,共三个。后区:患侧大臼齿对侧;中区:串侧小臼齿对侧;前区:患侧上下犬齿对侧。 (二)治法 每次可选定一个刺区。上部病变较重者取后区,中部病变较重者取中区,下部病变较重者取前区。如病程短者,可探寻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区或硬结处。治疗时,先令患者用温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再以消毒之铍针(如无铍针可用手术刀代替)在选好之刺区,对口腔粘膜划割,作斜切口,长1.0~1.5厘米,深0.1~0.3厘米(小儿酌减)。然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按摩挤压,并以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直至血色鲜红为止。术后以5%盐水棉块蘸少许白糖敷贴刺血处。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时应严格消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禁用本法。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48例,结果痊愈828例,显效247例,有效16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9.2%[29]。 苇管器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道口。 (二)治法 先应制作苇管器这一灸具。施灸时,令病人取卧位,将纯艾制成半个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将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以耳部感到温热为宜,一般皮肤温度约升高2~3℃,每次灸3~9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51例,结果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4%[20]。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阳白透鱼腰、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颧髎透迎香、颧髎透地仓、颧髎透夹承浆、颊车透颧髎、下关透颧髎。 (二)治法 一般每次取三对穴,交替应用。 按所透两穴之间的距离选 取相应长度的毫针,以15度夹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预定穴区。透剌完毕,以食、拇指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捻转,直到针下出现阻滞而不能作单方向旋捻时,再行牵拉:紧握针柄,向透剌相反方向进行快速、轻柔、有弹性的牵拉,每组穴牵拉3分钟左右,每隔10分钟行上述方法一次。共3~4次。在最后一次时,将瘫痪肌群牵拉至与患侧基本对称的位置,并以胶布固定针柄 ,留针1小时后,反捻针柄取针。第一个月隔日针1次,第二个月隔2日针1 次,第三个月隔3日针1 次,一般须治三个月。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难治性重症面肌瘫痪患者。共治42 例,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结果痊愈26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6%[31]。【主要参考文献】 [1]钱德全,等。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穴位和手法的筛选。江苏中医杂志 1986;7(3):1。 [2]叶成鹄,等。针灸为主治疗面瘫临床观察——附1014 疗效分析。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35,北京。 [3]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29。 [4]森川和宥(接令仪摘译)。难治性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效果。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8;10(4):60。 [5]辛宣英。针刺治疗面瘫413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4;4(3):8。 [6]周志杰。针刺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280例。陕西中医 1984;5(1):23。 [7]翟兴明,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45例。广西中医药 1983;6(4):24。 [8]王木琴,等。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100例。中国针灸 1986;6(4):40。 [9]李枫,等。针刺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经验和体会。 中级医刊 1983;(12):45。 [10]侯子荣。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255例疗效观察,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36,北京。 [11]龙安民。电针治疗面部神经麻痹。河北医药 1981,(5):41。 [12]张福临。“透穴针尾加电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6;6(1):53。 [13]廖春华。电针治疗面瘫100例临床小结。湖南中医杂志 1986;(2):35。 [14]梅健寒。面神经麻痹定位诊断与针刺治疗。上海针灸杂志 1985;(4):12。 [15]蒋文诚,等。穴位割治敷药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江西中医药 1983;(5):38。 [16]新余镇卫生院。复方天牛膏穴位选贴治疗周围性面瘫315例疗效分析。江西中医药 1985;(1):25。 [17]王秀珊。挑刺多穴芥敷治疗面神经麻痹67例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1985;(6):19。 [18]许传勤。点刺加芥敷治疗单纯性面瘫127例小结。新中医 1986;18(4):37。 [19]赵蜜芬。多针透刺及拔火罐治疗面瘫800例临床观察。黑龙江中医药 1986;(5):32。 [20]李志明,等。针柄上烧艾治疗周围性面瘫17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3;3(5):9。 [21]张瑞英。温针治疗面神经麻痹57例。山东中医杂志 1982;(6):346。 [22]庄俊群。温针治疗面瘫10例。广西中医药 1985;8(4):42。 [23]周稚鹏。穴位针刺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54例报告。中医杂志 1984;25(4):61。 [24]陶汲。针刺加近红外线照射治疗面瘫。吉林中医药 1985;(3):32。 [25]宋江友。针刺合红外线照射等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69例报告。新中医 1985;17(12):31。 [26]张鸣九。针灸治疗49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江苏中医杂志 1980;1(1):53。 [27]梁振苍。针刺纠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110例临床观察。陕西中医 1980;1(6):29。 [28]赵颖。腕踝针治面瘫69例疗效观察。新中医 1985;17(3):33。 [29]刘文斗。铍针治疗面神经麻痹1248例临床分析。辽宁中医杂志 1984;8(12):43。 [30]李志明,等。苇管器灸耳道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中医杂志 1982;23(12):47。 [31]虞成英。透剌滞针牵拉法治疗难治性重症面瘫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7;17(8):456。

补骨脂治疗白斑的药方是什么呢?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补骨脂治疗白斑的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补骨脂药方 1.白细胞减少症补骨脂500克,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克,每日3次。或每次用补骨脂粉3克,淡盐汤冲服,每日3次,连服亚个月。 2. 肾虚 腰痛,起坐艰难,仰俯不利 补骨脂、炒杜仲、大蒜各120克,核桃仁90克,青盐30克。将药研末,大蒜煮熟与核桃仁、青盐捣成膏,合药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正丸,每日2次。 3.肾虚遗精补骨脂、青盐各等份。研末,每服6克,每日2次。 4.顽固性遗尿 补骨脂3克,麻黄0.5克。研末,冲服,每日2次。或用补骨脂12克,山药15克,益智仁10克,鸡内金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5.阳痿可用补骨脂50克,核桃仁、杜仲各30克。共研细末,每服9克,每天2次。 6.五更(黎明)泄泻 可用补骨脂12克,肉豆寇10克,五味子10克,吴茱萸5克,生姜5克从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对慢性痢疾、慢性肠炎、肠结核引起的虚寒性久泻久痢,也有较好的疗效。 7.胎动不安民间单用补骨脂70克,猪肚子五个,煮熟,食肉喝汤,用量酌定,每月2剂。 8.子宫出血 补骨脂10克,赤石脂10克(先煎)。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本法对妇女子宫出血、月经过多、人工流 产后 出血等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9. 白癜风 ,牛皮癣,秃发补骨脂30克,放入75%的乙醇100毫升中,浸泡l周,过滤,浓缩至1/3,涂搽患处,一般持续数月即可见效。亦可用补骨脂配(取补骨脂120克,旱莲草60克,碾碎后放入75%的乙醇500毫升中,浸泡1周,过滤去药渣),涂于患处。 补骨脂的食用方法 补骨脂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酒浸涂患处。 补骨脂参芪二仙汤 功效:治再生障碍性 贫血 症状。 组成:黄芪60 克,党参、黄精各30 克,仙灵脾、枸杞子、补骨脂各15 克,仙茅、鹿角胶、阿胶珠各10 克。 用法:每天1 剂,水煎服。 来源:邱祖萍, 辽宁 中医 杂志1984 补骨脂补益肝肾茶 材料:何首乌10克,菟丝子15克,补骨脂10克。 做法:上方组研成粗末,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大半瓶,焖30分钟左右,频频饮用,坚持长期饮用有效。 禁忌:阴虚火旺、口苦脘闷者不宜饮用。 补骨脂健脾止泻汤 功效:主治慢性 结肠炎 。症见 腹痛 , 腹泻 经久不愈,纳呆,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健脾运化补虚,清利 湿热 之邪。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四君子和山药、炒扁豆健脾益气,补骨脂、肉豆蔻温肾固肠,桔梗通宣肺气。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涩而不壅,对各种原因所致之腹泻均有良效。 处方:党参、补骨脂各12克,茯苓、炒扁豆各15克,淮山药20克,桔梗5克,甘草3克,白术、肉豆蔻各10克。 辨证加减: 腹痛者,加白芍20克;泻久者,加乌梅克,鹿角霜12克,诃子12克; 腹胀者,加川厚朴10克;泻下粪便中夹泡沫者,加防风6克; 发热者,加黄连5克,黄芩10克;便后有重感者,加槟榔10克,云木香5克。 用法:水煎服。 补骨脂益精明目酒 功效:养肝肾,益精血,祛风养眼。适用于身体虚弱,视力早衰,精血不足,迎风流泪,以及腰酸痛, 头晕 眩,精神不振等。 配方:当归15克,枸杞30克,补骨脂15克,金蝉花15克,蕤仁肉15克,米酒4斤。 制法:将当归切片,与其它 中药 分别拣洗干净,风干水分;再用米酒将各药润透,隔水蒸30分钟,取出摊凉;放入酒器中,倒入米酒,密封浸泡2周,滤取酒液,装瓶备用。 服法:每日3次,每次15――30毫升。 按语:金蝉花是蝉的幼虫在羽化前被冬虫夏草菌类寄生而死亡的带菌干燥尸体,味甘性寒,有疏风 清热 ,定惊止搐作用。蕤仁是蔷薇科 植物 蕤的种子的核仁,有养肝明目的作用。本酒同时可以温通血脉,强壮身体,扩张冠脉血管,防止心脏早衰。 四神丸合补中益气汤 功效:温补脾肾,治舌淡苔白、腰酸乏力、形寒肢冷、病延日久、肠鸣腹泻、腹泻、腹痛、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脉细无力。 材料:制附子6g,补骨脂12g,吴茱萸8g,豆蔻仁8g,五味子10g,白术10g,党参15g,北芪15g,柴胡10g,升麻10g,云苓15g。 做法:水煎服。 补骨脂炖猪腰 功效:治肝炎并发肠功能紊乱、肝炎并发腹泻、肝炎并发症。 材料:猪腰子一对,补骨脂10克,食盐少量。 做法:猪腰子一对,洗净,切块划细花,加入补骨脂10克,水适量,文火煮1小时后,加少量盐调味,分2次食用。隔日1次,连吃15日。 补骨脂的泡酒方法 补骨脂泡酒怎么用 补骨脂是指:补骨脂 200 克,骨碎补 100 克,黑芝麻 50 克,石榴皮 50 克,白芷 50 克,菟丝草 50 克, 75 %酒精 1000 毫升。将以上中药碾碎,放入酒精中浸泡 7 天,去渣,装玻璃器具中密封备用;外搽皮损处,每日 2~3 次,外搽后在阳光下照射 10~20 分钟,30 天为1 疗程每日用棉签蘸补骨脂酊搽患处1~3次。 补骨脂泡酒有什么作用 补骨脂果实含挥发油约20%、有机酸、一种甲基糖甙、碱溶性树脂、不挥发性萜类油、皂甙。种子含香豆精类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共约1.1%、黄酮类补骨脂黄酮、甲基补骨脂黄酮、异补骨脂黄酮和查耳酮类补骨脂查耳酮、异补骨脂查耳酮、单萜烯酚衍 生物 补骨脂酚;尚含挥发油、树脂、脂肪油。花含脂肪油、挥发油、甾醇、生物碱等。本植物还含棉子糖。 补骨脂泡酒治颈部白癜风 颈部外用补骨脂液涂抹局部白斑处(从小面积开始),同时用紫外线照射,开始2分钟,逐渐增至10分钟;若以日光照晒,可根据光线强弱,晒5~20分钟。如局部发生红肿、水疱应暂停治疗,待恢复后再用。颜面、手等裸露部位,硒后应将药液洗去。一般可持续应用数月或半年以上。对颜面、手、颈、脚裸露部位,效果较慢。 补骨脂泡酒增加黑色素 具体方法 外用:补骨脂药物为光敏性化合物,外用法以0.2%~0.5%δ-MOP 溶液涂患处,2小时 后接受日光照射。

江苏中医药杂志1982年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本刊收录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 08年版的没有这个期刊

炙甘草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又名复脉汤。

组成与用法 :炙甘草12克,人参9克,生地30克,桂枝9克,阿胶9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生姜5克,大枣5只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主治:气虚血弱,体羸气短,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于结,舌质淡,少苔,脉结代或虚数。

用法讲解: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整本《伤寒论》里面就两个方子治里虚,不管有没有表证。里虚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病人腹痛,就是小建中汤,所以看到病人是小建中汤证,就先予以小建中汤给他吃;还有一种是炙甘草汤,不管病人什么病,只要摸到病人脉结代,心动悸,就给他炙甘草汤。

何谓心动悸?就是心慌、担惊受怕、想哭;脉结代,脉结代就是西医说的“心律不整”,就是脉跳二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结就像绳子上面打很多结,结的距离不一定,然后手摸上去就是结脉,代脉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结脉和代脉都是一种症状,脉结代了就是里虚,里虚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表证,表证是什么,如果脉结代就是炙甘草汤,另外一个就是小建中汤。

摸到病人的脉跳跳停停,不要用粉剂,炙甘草汤用汤剂,大约三剂就好了,为什么会脉结代?肠胃本虚之人容易看到,肠胃虚的人,消化不好,所以常常在妇人身上看到有,思能伤脾、脾就肿起来了,吃下食物后,因小肠蠕动太慢而有间隔,食物经过人的肠胃吸收了之后,才变成血,血再供应给心脏,如果有时候给血,有时候又不给血,心脏有时候抓得到血,有时候又抓不到血,就停一下,所以本虚的人就会有脉结代的现象。小肠套迭的病人,阻塞的地方有时候通有时候不通,也会发生结代脉的情形。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紊乱,神经衰弱;又有用以治疗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口疮,呃逆,血证,脑震荡后遗症,痹证等病症。例如:

(1) 病毒性心肌炎 本方加减,治疗57例。结果:显效18例,有效36例,无效3例(《北京中医》1990年第]期)。本方加减,治疗于传染病病程中发生的38例。其中麻疹8例,流行性出血热7例,流行性感冒5例,脊髓灰质炎5例,流行性腮腺炎5例,水痘4例,病毒性肝炎 4例,心电图检查T波低平或倒置22例,异位心律17例,S-T段下降工5例,窦性心律失常10例,传导阻滞8例,Q.T间期延长6例,12例曾作X线胸片检查,2例左心室扩大,3例左右心室扩大。结果:治愈 30例,有效4例,无效4例。其中服药时间最短6天。最长42天(《江苏中医杂志}1984年第1期)。

(2) 心律失常 本方加减,治疗50例。其中冠心病27例,风心病 7例,高心病1例。心肌炎3例,原因不明12例;室性期前收缩25例,房颤7例,房性期前收缩6例,结性期前收缩5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停搏、结性逸搏1例,房性期前收缩伴室性期前收缩工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例。结果:治愈35例,显效8例,有效7例。其中服药时间最短20天,最长5年(《天津中医) 1985年第3期)。本方加减,治疗56例。结果。显效42例,有效8例.无效6例(《陕西中医}1989年第7期)。

(3) 室性早搏 本方加减,治疗40例。其中各类器质性心脏病工0 例,心肌炎后遗症5例,原因不明25例。结果:显效3工例,有效7例,无效2例。其中服药时间最短20天,最长80天(广西中医药》1984年第4期)。本方加减,治疗39例。结果: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3 例。其中服药时间最短28天,最长122天(黑龙江中医药》1985年第4期)。

(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本方加减,治疗11例。其中冠心病6例,心肌炎2例,心肌病2例,原因不明1例;均有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其中2例出现逸性心律,3例心率在40次/分以下, 8例心率在40—50 次/分。结果:显效4例,有效7例;其中7例心率上升至60次/分。 9例传导阻滞改善,7例窦性停搏消失, 2例逸性心律消失(《中医杂志》1983年第工0期)。本方加减,治疗73例。结果:显效44例,有效 22例,无效7例(湖南中医杂志》1986年第2期)。

(5) 克山病心搏期前收缩 本方加减,治疗24例。结果:服药30 剂后,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4例(《山西中医》1987年第6期)。

(6) 心绞痛 本方加减,治疗150例。结果。显效48例,有效90例,无效2例(《天津医药》1977年创刊号)。

(7) 消化性溃疡 本方加减,治疗18例。结果:显效9例,有效8 例,无效1例(《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59年第3期)。

(8) 重症呃逆 本方加减,治疗14例。其中脑溢血呃逆7例,脑血栓呃逆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呃逆2例,肝癌呃逆2例。结果;服药 1—3剂后呃止(《中医杂志分1982年第11期)。

(9) 血证 本方加减,治疗4例,包括崩漏、月经过多、胎漏、恶露不绝。结果:服药3--,5剂后,全部治愈(《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第10 期)。本方加减,治疗3例,包括吐血、鼻衄、咯血。结果;全部治愈。其中服药时间最短3天,最长34天(《江西中医药》1987年第1期)。

(10) 复发性口疮 本方加减,治疗18例。结果:治愈5例,有效 2例,无效1例(《黑龙江中医药>1986年第1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血弱,心动悸,脉结代。方用炙甘 草、人参、大枣益气以补心脾,生地、阿胶养心补血,合以桂枝通阳复脉,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心悸气短、舌淡少苔、脉结代或虚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气虚甚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阴虚甚,重用生地、麦门冬,或减生姜、桂枝用量;胸阳不振,加附子;心律不齐,加苦参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能提高小白鼠减压耐缺氧试验的存活率,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现象具有保护作用,还能提高小白鼠心室肌。H-了dR(氚一胸苷胸腺嘧啶脱氧核糖苷)渗入率。此外,单味炙甘草对CaCl。-Ach(氯化钙一乙酰胆碱)混合液诱发小白鼠房颤有一定预防作用,并能明显增加心肌收缩幅度,对抗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单味麦门冬则能显著提高心肌收缩力,具有保护心肌缺血时的心泵功能。

普刊:《国际临床医学》《国际医药探索》《光明中医》《当代医学》《《当代医药论丛》《名医》《医药卫生》以上都可以发中医针灸论文

新中医和辽宁中医杂志

中国医学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辽宁中医杂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时珍国医国药、新中医、针刺研究、中草药、中成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天然药物、中国针灸、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中华中医药杂志、中药材、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医杂志

R2 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表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中国针灸 5、中成药 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7、中药材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中华中医药杂志 11、针刺研究 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5、辽宁中医杂志 16、时珍国医国药 17、中医杂志 18、新中医 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中国天然药物R9 药学类核心期刊表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中国药理学通报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新药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8、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中国抗生素杂志 11、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2、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3、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4、中国药房 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6、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17、华西药学杂志

中国医学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辽宁中医杂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时珍国医国药、新中医、针刺研究、中草药、中成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天然药物、中国针灸、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中华中医药杂志、中药材、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医杂志,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