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 李清照 曼德拉
女权主义哲学概括起来,对各类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对各种成功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十大方面: 1.女性境遇的考察。 2.女性存在的缺失。 3.女性权力的实践。 4.女性安全的毫无保障。 5.女性创造力遭受压制和被无视。 6.女性自觉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确立,女性的解放与自由发展。 7.女性的人道主义公正。 8.女性的组织建设。 9.女性话语权力。 10,女性发展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确立。女性的发展,是在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从而在社会上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在社会中立足。女性的解放、自由和发展,是女权主义发展的三部曲,归结在女性的发展,创造女性的文化,从而对整个人类走出危机境遇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
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硕士 毕业 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摘要】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关注文学的社会 文化 语境,强调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标准,并要求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谱写妇女作家的传统。本文着重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解构男性中心文学的框架与建立女性主义诗学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富有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新军。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个人色彩。之所以把英美文学合在一起,是因为二者不约而同地对女性问题中的社会历史因素给予格外关注。另外,同为英语国家,女性主义批评者致力找寻的文学传统和艺术形象都集中在相仿的经典之中。 一、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层背景和原因 以往所谓的文学传统一律以男性为中心,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也都被父权主义意识所统治。面对这种情况,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将女性意识包括在内,坚决动摇和解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对现存的文化和制度进行总批判,整理提供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化革命。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是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而开始的。 这主要是通过考察、分析、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在男性本位创造的 神话 故事 中,女性总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的。她们是象牙女郎、安德洛美达、夏娃、潘多拉,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是一种被动、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体。在《性别政治》一书中,米勒特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奈特等男性作家的思想意识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和分析,指出这些作家的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都把女性给非人化了。小说中描写的场景和过程全都是从男主人公的角度出发的,女性人物自始至终都处于被控制的地位,男性人物则是绝对的操纵者。 米勒特的分析说明,男作家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描写,把男女之间的性关系表现为正常的政治关系,让女人处于屈从、附属的地位。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指出,19世纪(乃至今日)占统治地位的父权主义意识形态把艺术创造力当成男性的一种根本优质,由于创造力被界定为男性,其结果必然是,占统治地位的女性文学形象也必然是男人幻想的产物,女作家们被剥夺了创造自我形象的权利,而必须努力遵照父权制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标准。 吉尔伯特和格巴条分缕述地论证了19世纪的《不朽女性》是怎样被男人想象为虚无飘缈、温柔美丽的天使形象,认为从但丁的贝雅特里齐、歌德的葛雷特和玛甘泪一直到考文垂?帕特莫尔的《屋内天使》,理想的女性始终被视为逆来顺受、俯首帖耳和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种创造物。她们还指出,在天使形象的背后隐藏着妖妇的形象,男人把女性理想化的对应面就是对女性的恐惧。她既给男人带来满足,又会使他产生厌恶。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中心的文学把性别推向边缘,让妇女成为文化的接受者,批评的功能在于揭露隐藏在作品中的男性沙文主义的真正面目。因此,女性主义者的首要任务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男性创造的女性神话,作一种对抗性阅读,把根植于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识根除。文学批评一旦揭开了这些形象的政治含义和文本的性歧视,就能帮助读者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动摇父权制的根基,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建立女性主义诗学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一些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家们试图通过对男作家笔下诸多女性形象的考察、剖析和审视来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但她们并不只满足于此,她们努力扩大批评的范围,拓展新的批评领域,确立女性主义批评原则,建造一座她们自己的文学宫殿,发掘被男人和社会所忽视的妇女文学传统,将批评的焦点对准女作家及其作品。她们要求拓宽妇女生活题材,创造一种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迥然有别于男性文学的妇女文学;她们系统阐述女性主义批评原则以此肯定妇女的文学 经验 和社会经验;建构女性主义诗学,以此对传统的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重新书写文学史;此外,她们还对男女作家在文学传统方面的差异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对女作家的创作经验、想象及其创作手法等方面显示出来的不同倾向进行初步研究,对既存的批评观念和文学的道德性质进行深刻的 反思 和审视。 具体做法就是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及作品。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丽娜?蓓姆指出,如果从已出版的文学史或文集来看,美国几乎没有一个女性大作家,而主要的小说很容易发现,早在移民时期,女作家就开始活跃了。到了19世纪中叶,在销售和品种方面,女作家已在美国文学史上占了重要位置,连霍桑那样的名作家都免不了担心自己的读者会被女作家吸引过去。然而,这些女作家在文学史上却名不见经传,因为文学史对她们不屑一顾,认为女人不能算是作家,其作品也够不上载入史册的标准。 正是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标准将女性作家长期摒弃于文学史外。因此,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任务之一便是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发掘被埋没或受冷漠的女作家的作品,纠正男性传统对之的错误理解,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重铸文学批评的 方法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承认一个女性文学的传统存在,但它时时被迫中断,妇女文学的发展呈间歇状态,直到19世纪以后才能较清楚地看到文学创作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女性文学传统。 相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这一女性文学的传统无疑是十分短暂的,并且以阿弗拉?贝恩为代表的19世纪初期的妇女创作又被男性的文学批评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故导致妇女文学传统的难以发现。尽管有着种种困难,但妇女文学传统的存在是无疑的。伍尔夫认为她自己的创作也是沿着这条女性先辈开拓出的道路而进行的,这条道路是许多年以前开辟出来的,动手的有芬尼?伯尔尼、阿弗拉?本、哈利?马提诺、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许多著名的女人,以及许多无名的和被忘记的女人,曾在我之前修缮着这条路以使之平坦光滑,并且调整着我的步伐。 所以,当我写作时,我的前面只有极少一些物质障碍。伊莱恩?肖瓦尔特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中最为活跃、影响较大者之一,她倡导建构独立的妇女文学史和女性文学经典。 三、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反思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灵活地吸收了西方流行的各种批评方法,容纳了生理学、人类学、现代心理学和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呈现出一个多元开放的体系。女性主义批评不为单一的方法所左右,从语言、心理、文化等多角度解构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达到建立女性自身的价值标准与独特文化的目的。 然而,玛丽?朴维在其文《女性主义与解构批评》里声称:“‘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即‘女性’是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的界定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女性’反映不了完整的自我,因为特征是有所联系的,‘女性’仅仅是同‘男性’相对照时获得的临时定义的一个位置。”如果性别角色完全取决于话语,这一话语又时刻处于变化和解构之中,两性的意义缺乏稳定性,那么女权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支点。如果放弃了对社会性别的界定,要求女性正当权益的斗争就失去了理论基石。 她因此呼吁,女性主义不能忽视女性受歧视的社会现实,不应该消解主体,反倒更应该加强对现实的斗争策略的研究。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O年代末兴起于欧美的新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它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使历经沧桑的女权思想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得以理论化,并进入了理论话语的中心,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摆脱异端与边缘的地位,转而成为当代理论话语的重要一维,促进了西方理论话语的转型。当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探讨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的发掘。 参考文献: [1]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莫文斌,罗艳《求索》2005(02). [2]试论20世纪英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流变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2(02). [3]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历程及其问题[J].魏天无外国文学研究,2011(06).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2 论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要适应新世纪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满足21世纪外语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构成合理的学科梯队。本文从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英美文学的 教学方法 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一、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语言形式。语言文字经过大师们的加工酝酿,便具有了鲜活形象的生命力,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经典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因为文学作品中饱含生活气息,使人们更加易于接受,所以成为教学的典范和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的了解和对英语语言艺术的浓厚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结合其中的优美的语句段落让学生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单词和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基本的英语常识,还通过对作品内容的了解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了解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从而使自己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情操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程,感受英美人民的生活现实,可以让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修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优秀思想的结晶。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寄托于文字之中但精神无限延展。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对作者表达出的中心思想从不同角度加以揣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滋润了我们的心灵,是我们的眼界进一步拓宽。在英语教学上,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对作品内容进行赏析,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 对于同一篇作品,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展开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潜藏着未知答案的文本空间,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能够自己理解自认为正确的看法,主动去通过作品对作者进行评判。他们主动对话作者、质疑作者甚至否定作者,在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中,逐步养成敏锐的感知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真正意义也正在这里。 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在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还保持着传统的泛读化教学方式。文本资料以教材上的为主要对象,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教材,把重点在黑板上罗列出来,学生阅读仍然是次要的。英语教师往往背负着较重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讲解也只是一遍而过,而教材对于英美文学的选取也受篇幅所限往往节选某一段落,对于英美文学的分类和评价往往比较混乱。 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由于教材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历史年限跨度长,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不一,英语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作品中心思想无法得到全面展现。这使得学生们的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无法全面展现作品中蕴涵的宝贵精神财富,只能针对几个关键的词汇和语言点重点讲解。 所以,现实中英美文学与课往往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无目的讲,学生在下面机械地听,麻木地记词汇。随着民间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英美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提高 英语学习 效果,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的共识。 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中的英美文学理论部分的讲述过于冗长,使学生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学生们对这一部分的课堂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自己不会动脑去思考有关作品的问题。教材选取的作品与文史理论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其次,英美文学课由于教材篇幅有限,无法完整摘录某一文学作品,只能有选择地节选作品中的关键段落,而对作品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作品的发生背景、人物介绍也变得残缺不全,学生初次接触作品很难深入阅读下去,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英美文学的科学教学方法 (一)循序渐进 英美文学课是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的授课方式上,要考虑到学生们对英语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水平逐步提高讲课层次。例如,在学生刚入学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英语读本培养他们的 英语阅读 习惯,等他们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准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再给他们安排英语作品的原著阅读赏析。只有阅读英美文学原著作品,才可以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英美文学 教育 。学生有了一定的原著阅读经验,可以在课堂上适量增加阅读量,逐步提升学生们的英语阅读水平。 (二)通读原著 开设英美文学阅读课的目的是全面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特色。只有将英语原著通读下来,才能充分体会到作品的语言特色、思想脉络和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目前我国英美文学教材只是节选作品的某一章节,断章取义,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作品。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尽量通读原著全文,全面体会作品思想内核,有条件的也可以横向扩展,多读一些相关作品,从更广阔的角度试着去理解作品,一定能收到意料之外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通读整本书的重要性,并布置写 读后感 ,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三)向学生推荐作品 英语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时,除了教材上节选的内容外,还要积极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向他们推荐一些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英美文学作品。例如英语典籍《圣经》、英国史诗文学《贝奥武夫》、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等等,都是一些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读来让人兴趣盎然,学生们课余饭后可以认真的深入进去进行精读。 (四)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不能仅仅当做消遣,教师要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作品都要写出心得。只有这样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才会加强体验,在写读后感时重温对作品的个人理解,从而加深了最作品的认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读后感中看出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否充分?认识角度是否恰当?指出他们的不足,引导学生重读作品相关章节,纠正错误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分析能力。此外,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写论文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通读作品,加深认识。 (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反串角色,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学,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解分析教材。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记忆。从而避免了其被动接受知识养成的惰性。这样做一方面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去对作品内容进行学习、记忆,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促使他们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对作品本身或作者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检索,将之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上,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一颗火热赤诚的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满足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恒.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5). [2]董梅.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前沿,2012,(10). [3]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4). [4]章洁帆.论文学性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的体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
女权主义吧? 对女性主义不熟悉。 启蒙,发展,影响,意义,先了解了解这些呗,然后挑自己喜欢的特征入手。也可以以分析某部电影或者著作入手。 比如一些已经被人写的太多了的《简.爱》,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末路狂花》等等。突然问起还真不知道要从写哪些。需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撒,没准儿过程中灵感就来了,呵呵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可以从这两方面来研究。
1、宏观理论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
2、微观理论
交换理论:这一理论指出,理性的人一向被假定为自私的、相互隔离的、无情感的行为者,而女性主义理论则做出了另一种假设,它假设人是相互连结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性主义还用交换理论解释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性占有了份额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知识资源。
扩展资料: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权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the second-wave)。
也有第三波女性主义(the third-wave),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国内的两种译法。女权主义是跟男女分工等值,妇女权益相联系的。
把重点和关键概括出来
你可以分类些最好写成议论文。知识女性,家庭主妇型,事业型,还是两者都不是从广义到狭义。从东方到西方。从性格到人品都可以写
女性形象论文提纲
女性形象是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女性的人物形象。那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又该如何探究呢?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着名英国女作家、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女性主义的先驱。伍尔夫立足于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从女性写作传统、女性写作条件、女性形象、双性同体等方面阐述了女性与写作的关系。她强调经济独立对女性写作的重要性;主张女性建立自己的写作传统;鼓励女性大胆地拿起笔进行创作,摆脱男性作家塑造的不实的女性形象;在承认两性差异的前提下提倡双性同体的创作模式。本文试图梳理和分析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念和理论,证明其思想在女性主义发展史中的发展性和超越性。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对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述评。
第二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首先,从小特殊的家庭教育使伍尔夫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功底,父权制和家长制的倾轧让女性主义思想在她体内生根发芽。其次,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对伍尔夫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这里她养成了最敏锐的审美观,产生了对道德教养的怀疑,培养了作家的社会使命。再次,伍尔夫所在时代的女性解放运动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生长土壤。
第三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与写作的思考。伍尔夫认识到父权文化对女性历史的遮蔽,于是致力于重新发现女性写作的传统,她采取实证的研究方法,关注女性的现实生活,描述女性作品的独特性,书写女性文学史,进而建立女性文化。
第四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形象的书写。伍尔夫清醒地看到父权制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他们创造了一系列不实的女性形象。所以她在个人创作实践上不断打破旧有的创作传统,始终将抵制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贯穿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提倡杀死“家中天使”,描写真实的女性形象,肯定书写女性体验的做法。她的这些做法无疑是对男权社会写作模式的一种有力的颠覆。
第五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两性关系的表达。她对父权社会传统的两性二元对立模式进行了审视和批驳,主张抛弃狭隘的性别主义偏见,呼吁两性间进行和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且进一步提出一种解构性别二元对立的良性策略--“双性同体”.
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创作进行总体评价,在基本肯定中也指出了其缺陷。并且通过对后来女性主义历史进行梳理,说明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性和超越性。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一间自己的房间”,“双性同体”
ABSTRACT
Virginia Woolf , famous British female writer and literary theorist, stream-of-consciousness literature representative, was honored as the forerunner of 20th centuryfeminism. Woolf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real life, expound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writing from the aspects of women's writing tradition,women's writing condition, women's image, “androgyny”and other aspects.She stressedthe importance of economic independence for women's writing.Advocated women toestablish their own writing tradition. To encourage women to writing. Get rid of thefemale images of the male writers. Under the premise of recognizing gender differences,Woolf advocate androgyn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Woolf's feministideas and theories, prove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thought in thehistory of feminis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paper,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VirginiaWoolf's feministthough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view.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VirginiaWoolf 's feminist thought.
First of all, the special family education bring her some literary skills, patriarchal familylet feminist ideas take rood in her body. Secondly, effects of the Bloomsbury group ofWoolf also can not be ignored. Again,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provided abase for her feminist thought.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VirginiaWoolf 's thinking on women and writing. Woolfrecognizes the shadow of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on women's history, she devoted todiscover the tradition of female writing.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female image under Woolf's creation. Woolf clearlysaw the control of the whole social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theycreated a series of false images of women. She constantly break the old tradition ofwriting in the personal creation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killing of the angel in the house.
This is a subversion to the writing of Patriarchal society.
The fifth part describes the expression of VirginiaWoolf o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gender. She refute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gender. She appeal tocommunication between woman and man. And put forward the “androgyny”.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t is a summarized evaluation ofVirginiaWoolf 's feminist thought. By combing the history of Feminism, this paperproved the transcendence of Woolf Virginia's feminist thought.
Key words: VirginiaWoolf , feminist thought, “a room of one's own”, “androgyny”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
(二)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的感染
(三)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二 对女性与写作的的思考
(一)追寻女性写作传统
(二)探寻女性写作条件
1.物质基础:一间房间的隐喻
2.空间基础:生活空间的狭小
3.文化基础:话语权的缺失
三 对女性形象的书写
(一)杀死“家中天使”
(二)独立自主的女性
四 对两性关系的表达
(一)对传统化两性对立的反思
(二)对理想化双性同体的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如果要进行论文写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区别应该说“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不仅仅是在提法上的区别。“女权主义”是更早期的译法,针对当时的女权运动,争取妇女合法的投票、工作、参政权利等,而“女性主义”的提法是在妇女权利运动取得一定效果后,强调女性自身的价值、身份、地位,强调女性的特质与独特的体验。简言之,“女性主义”较“女权主义”意义更广,也更为广泛采用。2.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过程女性主义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主线的,但在主线的发展中有许多支线。主线的研究是a 对男权的否定,争取女性权力——b 认为两性完全平等,落入将女性规训为男性的窠臼——c 强调女性的特质与独特体验但当过分强调女性特质时,又容易落入男性中心主义的圈套,等于兜了一圈又转了回来。所以说,女性主义仍然是在发展与成长的过程,有多个流派,如英美女性主义、法国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极端女性主义等等,没有盖棺定论式的体系化结论。3中西方女性主义的现状女性主义是又西方源起,国内主要是吸收与本土化的过程。针对论文而言,建议立足于国外的理论研究。如果在对女性主义研究的初期,建议先看法国女性主义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因为相对来说是一个有逻辑有联系的体系,有也较多的文本与理论支撑。西蒙·波伏娃、朱莉娅·克利斯蒂娃、 露西·艾瑞格瑞、埃莱娜·西苏的东西是一定要看的。女性主义的发展因为女性主义学者各自所处的地位、种族、阶层等各有区别,但反对男权压迫、寻求女性平等的主旨是相同的,只是各有各的践行办法与理论主张。4.论文建议a 可以针对女性主义学者对男权学者如弗洛伊德、拉康、福柯等的理论异议作出自己的判断与鉴定;b 可以针对女权主义文学、影视作品,如伍尔夫、陈染等的作品进行女性主义的分析;c 可以就两个女性主义流派进行比较性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上是看个人意见,希望能有所帮助。女性主义是一个内涵很广的研究范畴,只要你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深入看下去就会发现自己希望探究的内容的。祝论文顺利。
女权主义吧? 对女性主义不熟悉。 启蒙,发展,影响,意义,先了解了解这些呗,然后挑自己喜欢的特征入手。也可以以分析某部电影或者著作入手。 比如一些已经被人写的太多了的《简.爱》,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末路狂花》等等。突然问起还真不知道要从写哪些。需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撒,没准儿过程中灵感就来了,呵呵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著作对于女性的态度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如你所说的《氓》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是,仍然能看出这个女子的洒脱和倔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就能够体现这一点。 自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以后,不可避免地,男性作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的社会地位在不断升高,而女性因为先天的原因无法如男人般适应社会对于力量和效益的要求,所以日益攀附于男性。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然,连鲁迅先生都曾经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过“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也就证明了中国女子在中国封建社会虽然是饱受欺压的一方,但是色彩鲜明的女子以及中国文学史对于她们的肯定也是有的,就如你所说的花木兰,当然,也应该看到,花木兰之所以能够如此盛名,也是因为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女性的身份,是作为男性角色扬名于世的。 而古代有很多小说,就曾将才貌双全,德艺双馨的女子视为反面教材,将不幸沉湎于男欢女爱之中的错误全部归到她们身上,因果循环,重男轻女的思想尤为严重。尤其是一部中国思想史在其中所起的作 用。从礼仪中提及的三从四德开始,到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再到宋明理学的出现,一步一步束缚妇女的言行,牵制了人们的思想,而若是女子稍有出格,则后果可想。可见,中国文学史对于女子的要求和看待还是相当苛刻的。 当然,凡事都应具体看待,何况女子本身就有好坏之分。像飞燕合德之流确是为人不齿,但也有红拂,秦淮绝艳等出尘女子。 欢迎阅读《作文:抓蝴蝶》,“查字典”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一年级作文”,请随时关注! 这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楼下院子里去玩,来到小花园里,我发现枇杷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枇杷果,樱花树和樟树又长高了。
虽然不知道你确定的是哪一类或哪一个小说人物,不过还是能大致地给点儿意见。 女性主义是一个发展中的理论体系,就文学而言,用女性主义理论进行文学上的分析,分析对象的选择很重要。 1.从选择人物性别方面来说,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的女性人物,或者特殊的男性角色(如男同性恋者),更好拿捏,情况也相对简单。因为女权主义的立足点在于女性与性别研究,其中大部分理论涉及对男权中心与父权制度的批判,倡导女性的觉醒与改变。用此理论分析男性人物,很容易落入女权主义与男权中心相冲突的境地,需要较好的辩证思维与驾驭能力。 2.从选择人物范围方面来说,就立足于女性人物的小说类型而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a.男性作家中涉及经典女性人物的作品。如《巴黎圣母院》、《红楼梦》、《包法利夫人》等,只要是涉及到形象丰满而不平面化或刻板化的女性人物,都可以选为研究对象; b.女性作家中涉及经典女性人物的作品。如《蝴蝶梦》、《简爱》,甚至我们儿时看的《安妮日记》、《小妇人》等; c.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并不是所有女性的作品都是女性主义作品,最耳熟能详的女性主义作品有伍尔夫的《雅各的房间》、《奥兰多》等。 3.在展开论证钱,需要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她属于哪一类型的女性。饱满的人物一般不会只倾向于一面,但在她所有的性格与特质中找到你的兴趣点,她或者受制于父权制的束缚,或者有徘徊于内心的挣扎,或者拥有强烈而激进的女性主体意识; 4.确立好自己所要使用的理论工具,要在女性主义理论这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中摘选自己所需的理论来支撑论证。这需要根据所选择的文本与人物具体确定。 暂时也只能想到这些,如果能了解你所选取的人物应该能给出更具体的建议。加油吧。 写论文很闷的时候,看看伍尔夫的《一个人的房间》吧,用散文的调调写出的文学论著。
题目:《简爱》的女性主义分析 《简.爱》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其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简.爱》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更是引起了当时以及后代人的广泛关注,而中外学者对《简.爱》中的女性主义也都持有各自的观点。 吴娟《从觉醒到回归的渐进---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探幽》(2010)表现了19世纪以跨世纪小说家简.奥斯汀为首,勃朗特姐妹及乔治.艾略特等一批优秀女作家相继亮相文坛,共同揭开了19世纪英国小说妇女创作艺术的崭新篇章。指出女性作为第二性和多余的肋骨,在父权社会的历是带着沉重的枷锁处于从属地位的。文章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论述从奥斯汀到乔治.艾略特等女作家的小说中所体现的19世纪英国妇女从觉醒到抗争,从出走到回归的曲折历程。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妇女的处境,表达妇女的心声,以女性特有的目光来审视社会现实,生动的反映女性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并深刻地揭示了她们的情感危机,道德困惑和反叛意识。 冯茜《夏洛蒂.勃朗特文本的女性社会主体意识》指出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在看似女性私人化的叙事中,透露着19世纪英国社会公众事务中的诸多信息。夏洛蒂.勃朗特把外在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转化为写作的一部分,一方面,小说折射出英国海外殖民的社会背景;一方面,小说也不乏关注英国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财产与婚姻关系折射出诸多的社会问题。作品以边缘人向主流社会挺近的姿态,在双重历史语境下进行着对权利的去势与挑战,实现着作者鲜明的平等意识和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夏洛蒂的小说更是以第一人称的叙事与读者成为同谋,叙说着女作家自身的焦虑与无奈。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夏洛蒂是试图通过她的女性文本和阴书写突破女性自身的内囿和父权制的历史语境,抵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边缘化和在语言、意识上的陌视。 肖巍《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景观》(2001)指出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它旨在批评贬低和歧视女性伦理理论,建立男女平等的伦理学说。它主要探讨的主题有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性伦理等。认为当代主义伦理学是批判父权制妇女观、继承父权制批判妇女观的产物。而其发展又呈现出破与立两大主流,反映出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宗旨:批判和建构。并将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的理论特色概括为:关系中的自主性;情境的氛围;经验和情感的纽带;能力和实践的支柱;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视角;性别的分析范畴。 周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004)指出女性主义批评这种外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经过引进、本土化和科学化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出现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被拒斥到接受、落地生根直至蓬勃发展的曲折历程。认为传统文化积淀和解放后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规范,都忽略了女性意识中的自住性原则;当下的社会存在和生活方式遮蔽了性别身份的存在,对于性别差异缺乏充分的认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当时文艺批评中处在边缘地位;这三点是80年代初女性主义在中国悄然出场的原因。而有关西方的译作和一些论文集的出版、女作家性别写作意识的增强,更是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1)选题依据 ① 书中女主人公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虽是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但是不屈于世 俗的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智慧过人。蔑视权贵,嘲笑他们的愚蠢,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敢于追寻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在简爱身上所显现出来的这些女性主义的光芒深深的吸引了我,由此促成了这次选题的完成。 ②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出现:80年代初传统文化积淀和解放后意识形态对女性的 规范,都忽略了女性意识中的自主性原则;当下的社会存在和生活方式遮蔽了性别身份的存在,对于性别差异缺乏充分的认识。以上两点促成了80年代初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悄然出现。 (2)主要研究内容 ○ 1简爱在寄人篱下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 ○ 2简爱在寄宿学校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 ○3简爱在做家庭教师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 ○ 4简爱在成为女继承人时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 ○ 5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各个时期的变化。 (3)研究思路、方案 本课题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进行论述: 1、简爱女性主义的最初表现,包括在寄人篱下时对表弟的侮辱和毒打的反抗等。 2、女性主义的第二个阶段,在寄宿学校时所表现出来的对学校传统教育的反抗等。 3,做家庭教师时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包括对平等身份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等。 4、简爱女性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作为女继承人后又回到了罗伯斯特的身边。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此部小说中,伍尔夫基本摒弃了传统小说中常使用的全知全能型叙述者,改用间接内心独白,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从人物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不断变换视角,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全文如下: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英国著名小说家,对现代主义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到灯塔去》是继伍尔夫的《雅阁的房间》与《达洛维夫人》巨作之后的又一部典型意识流作品。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摒弃传统小说中原有的全能型全知型叙述模式,采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通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聚焦转换等多种叙事艺术手法,将叙述者的主线用第三人称进行描述以揭示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并不断转换叙事视角,从而见证这部作品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伦敦,是意识流文学的杰出作家,她被世人赞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伍尔夫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注重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她认为作家的主要任务便是记录下奇异的、琐屑的、稍纵即逝的等各种刻在心头的印象,描述人物变化多端的、难以解说、不可名状的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内心活动的本质特征。她的这种文学创作理念由此便决定了海洋这一意象,其经典之作《到灯塔去》正是小说人物在人生各个阶段对生存的现实世界的内心反映和情感感受。
《到灯塔去》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将到灯塔去这一行为作为贯穿整篇小说的中心线索,描述了拉姆塞一家与几位客人于一战前后的一段度假生活经历。拉姆塞夫人的儿子詹姆斯想到灯塔去,然而由于天气作祟,这段计划中的平凡旅游并未能顺利如愿。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塞一家人饱经沧桑。拉姆塞夫人去世,而拉姆塞先生也终于携带自己的子女及友人乘舟出海,到达灯塔。整篇小说并无华丽的故事情节,简单来看是由一系列印象、回忆、感觉等内心活动组成,情节一再被淡化。在这片小说中,伍尔夫大胆地摒弃了传统小说中的全能型全知型的叙述模式,借助大量限知视角,以人物的主观视角加以叙述,给读者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使得读者进行阅览小说的过程中能够随着人物的意识变动,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除此之外,伍尔夫还一再地转换叙述视角,从各个角度出发重新整个人物的种种意识,从而呈现出全新的艺术效果。
一 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指小说中的角色假设在没有任何听众的环境下所直接表现出来的意识活动与心理状态,主要是用文字加以表述的一种毫无声息的意识流。可以说,内心独白是创作意识流作品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它主要折射人物内心的活动与思考,其中,包括对以往的回忆,对当前的思考、分析与探究,以及对将来的猜想与预测。既能够反映故事角色浅层的、清晰的、明确的意识流活动,同时也能够反映故事角色深层的、模糊的、朦胧的意识流活动。通常作者会将人物的意识进行加工或解释,而使之更具逻辑性与连贯性,以便于读者更好的去理解。同时,内心独白还可以理解为“进入意识”,既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者身份看进人物的内心,或者通过叙述者的内心来看。假如叙述者是观看者,那么人物的内心便被观看着;假如人物是观看者,那么世界则被观看着。
伍尔夫在描述《到灯塔去》的灯塔时,叙述者将其思想融入人物莉莉的思想中,二者合二为一,对莉莉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过程展开了叙述性的深层次描写,这便是“内心独白”的真实体现。小说中莉莉的内心独白在书中占据了较大篇幅,其中蕴含了回忆、思绪、幻想等诸多情感,而小说的情节发展便是根据其思想的变化不断变化着,层层递进。在小说的第一部分“窗”章节中,伍尔夫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拉姆塞夫妇邀请友人在海边度假的情景,读者从这部分描写中很容易地便能知道拉姆塞夫人的和蔼可亲、心思缜密、热情好客等人物特征,也能感受到她对友人、对穷人、对家人的关心与爱护,似乎她就是圣母的化身。此外,拉姆塞夫人也具有控制、感染他人的能力。
比如,一群性格迥异的客人都参加了这次海边别墅宴会。而在小说的“灯塔”这一部分中,伍尔夫侧重叙述了多年后海边别墅的再次相聚,然而此时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拉姆塞夫人已然辞世,再次回到海边别墅相聚使得众人纷纷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就在此刻,叙述者依旧驻在美术家莉莉的内心深处,跟随着莉莉的内心思想变化不断回忆着、想象着,从而揭示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事实上这种叙事手段也被人们称为意识流。比如,莉莉在作画的同时打开了头脑中的灵感阀门。四十岁的她依然孤僻、冷漠。拉姆塞先生在失去妻子时渴望能够得到一丝安慰与同情,她选择拒绝给予;当拉姆塞先生携带子女启程到灯塔去时,她很快将注意力转换到眼前的画板上,又回忆到拉姆塞夫人能够将复杂化简单的独特能力;在作画进行细节描绘时,她又回忆到保罗与敏泰的婚姻生活,而这并非拉姆塞夫人曾真心期盼的甜蜜生活。纵观莉莉的内心独白,读者可以了解到很多细节,比如拉姆塞夫人一心撮合莉莉与班克斯终究并未如愿以偿。这些思想情绪始终与拉姆塞夫人息息相关,而画家莉莉在此能够完成多年后未完之画,也许是潜意识对拉姆塞夫人的悼念吧。
二 自由联想
纵观意识流小说,我们可以发现自由联想也是呈现人物内心世界变化的重要手法,与此同时它也给读者在理解作品时带来了诸多不解与困惑。由于人们的意识活动会随着时间、地点、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这必然要求自由联想做出改变,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叙事模式,冲破时间与空间等各种限制性条件。自由联想并没有统一或者固定的形式,通常表现为故事角色在处理某件事情的过程中,突然由此联想到了其他事情或人物等,不受空间、时间的局限,所以,这也成为了广大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困惑之处。
罗伯特?汉弗莱认为影响人们自由联想的三个原因是回忆、感觉和想象。小说《到灯塔去》中的自由联想也离不开这三大因素。伍尔夫运用了大量意识流的创作方式,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所谓的“自由联想”。伍尔夫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常常以一些似乎简单亦或者琐碎的小事为转折点,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联系,给予人物无限的自由联想。这一叙事艺术在拉姆塞夫人身上有着明显的表现。
《到灯塔去》中的拉姆塞夫人为儿子量袜子这一章节中,本是几分钟即可完成的事情作者伍尔夫却足足用了四页半纸的笔墨。拉姆塞夫人在给詹姆斯量袜子时,莉莉和班克斯途经窗前,看见眼前的椅子和房间,再是对詹姆斯进行警告。这一系列貌似毫无规章的自由联想实则都有其发生的现实诱因。比如,拉姆塞夫人看到莉莉和班克斯从窗前走过,继而引发了其对二者结婚的联想;看到房间引发其对房间的状况、书籍的联想;由袜子太短的伤心继而联想到班克斯对自己容貌的夸赞。所有这些联想都真实贴切、水到渠成。
此外,我们能够发现,伍尔夫的这些自由联想从表面去看,好像是毫无章法可循的,但如果通读整部作品之后,就会经验的发现其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性,从一定角度去看,每次联想几乎都为之后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章节中既有拉姆塞夫人本人的联想,也有班克斯等他人的联想,为读者从多角度了解拉姆塞夫人提供了可能。
三 聚焦转换
当读者刚开始翻阅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时,文章开篇部分很容易给人一种沉闷与枯燥的感觉,但是,如果读者能够耐心的阅读下去,并真正的深入到各个人物的角色之中,就会瞬间被无而非小说中海市蜃楼般的美景与疑惑所深深吸引。因为,《到灯塔去》被称之为经典的重要叙事艺术手法就是对聚焦转换的熟练运用。伍尔夫借助聚焦转换的艺术手法来描述人物和叙述者、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了多重视角的叙述方式。
小说作品的传统写作手段是运用全知聚焦视角,也就是叙述者充当着了解故事所有事情的“万能者”。但伍尔夫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完全摒弃了以往的传统叙事视角,而是采用角色的有限聚焦视角将角色的思想感情等展示给读者。小说现实出了伍尔夫在聚焦转换方面的非凡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驾驭力。各个人物间的思想意识的随意切换,将人物瞬间的意识与心理活动真实而自然地成仙了出来,并取得了极好的成效。聚焦视角的相互切换,不但促使各个视角能够相互递进、相互补充,而且能够强化读者的感知性与目睹性,同时还可以拓展叙述的范围,推动整部创作的叙事特征更加流畅与自由,有利于读者从多层面感知人物角色的内心活动。这在故事人物拉姆齐夫人的形象塑造方面表现的十分突出,拉姆齐夫人的个性与形象主要是由不同角色的聚焦视角来体现的。
在第一部分“窗”中,班克斯对拉姆塞夫人烹饪技术的称赞,认为拉姆塞夫人是位了不起、让人敬佩的女人。这一章节的视角转换极其生动形象,首先是叙述者能够全面了解餐厅的状况,也可以听到班克斯对拉姆塞夫人的赞美之词;再是拉姆塞夫人细细的视觉感受,她渴望得到认可的心情;最后是班克斯对美食的感受。这些视角最终聚焦于拉姆塞夫人身上,她深切地感受到了班克斯的敬仰爱慕。
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像这样的叙事艺术还很多,伍尔夫通过聚焦视角的相互转换,将故事角色的复杂情感、心理状态、感情波动等阐述的淋漓尽致。著名的德国学者奥尔巴赫就曾说过,伍尔夫的创作技巧其基本特征就是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多个任务角色的意识流表现,而非单纯的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表现,而且这些人物的意识是在不断的相互切换着。当然,聚焦转换的太过频繁,会给读者带来诸多误解。但是仔细品味作品,读者便很容易发现,伍尔夫在转换视角时,对人物的人称与日常习惯用于都会发生改变,同时也会伴随着对插入语的熟练应用,比如“她想”,“她渴望”等词汇,使得语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也增添了诸多色彩。
[摘要]劳伦斯和伍尔夫都是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但是他们在文学创作的主题和手法上都很不相同。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两位作家,本文从女性问题入手,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观点,可以看出,劳伦斯的女性观带有传统的烙印,而伍尔夫的女性观具有前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思想的声音,又开启了新时代女性主义的先河。 [关键词]传统 性 女权 女性观念 D.H.劳伦斯(1885——1930)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和 散文 家,他的作品具有很浓的哲学意识,他的散文更具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惊世骇俗地关于女人的论述,对我们深刻的了解人性, 反思 现代人的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与劳伦斯同时代的另一位英国人,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的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也是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杰出的女权主义思想家,她富有启发性的女权主义思想不仅对西方,而且对当代中国的女人问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于他们俩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家,都从事文学创作,都很关注女人问题,有必要对他们俩人进行比较研究。 一、劳伦斯的女人观 劳伦斯认为:女人的真正麻烦在于,她们必须始终不断地力求适应男人的各种妇女理论,她们向来就是这样做的。可怜的女人,命运打法了她。并非由于她没有头脑——她有。男人有的她样样都有。唯一的差别在于她要求一个模式。真正的悲剧不在于女人要求或必须要求得到一个女性的模式。悲剧的根本是男人给予她们的那些可怕的模式:少女型妻子,娃娃脸的男孩似的姑娘,完美的女秘书,高尚的配偶,自我牺牲型的母亲,虽生儿育女但仍如处女般圣洁的美人,低三下四取悦于男人的妓女。这些可怕的模式都是男人加给女人的,这些模式没一个代表真正完整的人。男人乐于把女人等同于什么,如穿裙子的男人,天使,魔鬼,孩儿脸,机器,工具,胸脯,子宫,一双腿,一个佣人,一部 百科 全书,一种样板,或某种淫秽的东西,独独不把她看成是一个人,一个女性的人。最惨的是,一旦女人照男人的模式做了,男人就会因此而厌恶她。男人要的是类型而非个别人,他心无定准,不管可怜的女人变成那种模式了,他都会马上想到别的一种。女人并不愚蠢,可她们非得比照着什么模式活着不可。她们知道男人是傻瓜,也并非尊重男人给定的模式,可她们离了模式就无法存在。(根据“妇道模式”) 从历史上看,女人就是女人,她们只是所处的阶段不同。女人永远不会改变。她们只是走过一个个正规的阶段,先是奴隶,再是贤妻,再是尊敬的伴侣,高贵的主妇,杰出的女人和公民,独立的女性,最后是现代女性。(“女人会改变吗?”) 在劳伦斯看来,有两种女人,一种娴静,另一种无畏。男人们喜欢娴静的那一类,至少在小说中是这样的。娴静的姑娘,贤淑的伴侣,贤惠的母亲——现在仍然是男人们的理想。不过娴静需要与内在的无畏并行才好。一个女子要想在生活中闯荡,就得无所畏惧,如果她除此之外再具有俏丽娴静的外表,她就是个幸运的女子了。现代女性的悲剧在于她过于阳刚自信了。她向男人一样坚强,把全部的激情,能量和多年的生命都用在某种努力或固执己见上,从来不倾听否定的声音,连想都不去想它。她像男人般自信,可她们毕竟是女人。她惧怕自己母鸡似的自我,就疯狂地投入选票,福利,体育或买卖中去,干得很漂亮,超过了男人。可这些压根儿与她无关。她会发现她失去了自我。那可爱的母鸡般的自信本是每个女性的幸福所在,她却不曾有过。(“女丈夫与雌男人”) 男人和女人相互需要。一个活生生的男人如果不与某个特定的女人有一种关系他就很难快活地生活,女人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在与自然,他人和他物活生生的接触中才能行动,才能获得自身的存在。对于男人和女人皆如此。他们真正的个性和鲜活的生命存在于各自的关系中:在接触之中而不是脱离接触。这就是性。性就如同照耀着草地的阳光。就是这种活生生的接触——给予与获得,是男人和女人之间伟大而微妙的关系。通过性关系,我们才成为真正的个人;没有它,没有这真正的接触,我们就不成其为实实在在的人。性意味着男女关系的全部。男女间的爱既不失崇拜也不是敬佩,而是某种更深刻的东西,毫不眩目,也不失徒有其表。(“唇齿相依论男女”)我们性思想是落后的,它还处在冥冥中,在恐惧中偷偷摸摸爬行,这状况是我们那粗野如兽的祖先们的心态。在性和肉欲方面,我们的头脑是毫无进化的。现在我们要迎头赶上去,使对肉体的感觉和 经验 的理性意识与这感觉和经验本体相和谐,即让我们对行为的意识与行为本身相互和谐如一。这就意味着,对性树立起应有的尊重,对肉体的奇特体验产生应有的敬畏。 (“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辩”).性是一个巨大的,包容一切的东西,宗教激情本身也都属于性,不过是人们常说的一种“升华”罢了。(1) 二、对劳伦斯女人观的评价 纵观劳伦斯的女人观,我们会发现:第一,尽管他不满于女人总是依附于男人的现状,他还是部分地接受了这种不公平的现实,把原因归于女性的弱点,认为是女人天生是如此。这就流于社会对女性的传统看法了。莎士比亚说脆弱是女人。叔本华认为,女人本身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她们轻佻琐碎,缺乏远见;她们永远不会成熟,只能是大孩子——是介于 儿童 与成年人之间的一种中间体;女人的视野狭窄,无法达及远处,所以她只能直观地理解摆在她面前的事物;女人的推理和思考能力缺乏,这归因于大自然指定她们为较弱的性别这一地位;虚饰是女人的天性,她们既聪明绝顶又愚蠢至极。她们构成次等性别——在任何方面都是逊于第一性的第二性。女人从本性上来说意味着服从;每一位处于完全独立地位的非自然位置上的女人,都要直接依附于某个男人,使自己接受他的统治和支配。(2)这种贬低女性的传统根深蒂固,这种流毒不仅损害了女性的天才和创造力,而且也毒害着男人的心灵,使他们枉自尊大,麻木不仁。第二,劳伦斯并不喜欢现代女性,认为她们已经被社会所异化,他更倾向于传统的女性地位。根据他的妻子弗里达的回忆录,劳伦斯爱她,“之所以能受到他的赏识,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从来不希望发财,在社会生活中充当什么角色。我这个人实在不擅于交际,而且,我也喜欢受穷,根本不想在社会上抛头露面。”(3) “而今天的女人确实比有史以来的女人少太多的安宁——缺少那种温柔可爱的女性之娴静,缺少那种幸福女子花一样可爱的反应,缺少那种难以言表的纯属无意识的生命快乐——自打男女相悦以来,女人越来越缺少这些女性生命的真谛。”(4)之所以这样,因为劳伦斯有着很深的恋母情结, “在他心灵的深处,我知道,他十分惧怕女人。在他看来,女人说到底要比男人有力量。女人是如此的绝对,不可否认,而男人则四处游动,他的灵魂飞到东飞到西。但无论如何,男人总是摆脱不了女人。男人从女人那里出生,而因为其灵与肉的需要最终回到女人那儿去。女人就像大地,就像死亡,一切都将在大地和死亡中找到归宿。”第三,劳伦斯解救已经堕落的现代女性的办法就是回归自然,恢复性。在劳伦斯看来,性是一种本能,性与美是同一的,正如同生命与意识,我们文明造成的一大灾难,就是仇恨性。它使我们的直觉官能萎缩,使我们直觉的自我萎缩,现代男女之心理顽症就是直觉官能萎缩症。如果性是自由的,那么这个世界就会直接进入天堂。“真希望我们的文明教会我们如何使性吸引力适度微妙地释放,如何令性之火燃得纯洁而勃发,以不同程度的力量和不同的传导方式溅起火花,闪着光芒,熊熊燃烧,那样的话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可以一生在恋爱中度过.”(5)有人说,劳伦斯写的太露,太直率,说他是性表现狂,其实,他是一个真正的清教徒,他痛恨所有淫猥之物。在他看来,性已经坠入了水槽,应该把它拖出来。他希望人们能够像他们刚被上帝造出来时那样原始如初。所以,劳伦斯就像一个走的很远的人,他不属于现世,他生活在一个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他的心灵永远是健康的。 值得注意的是,伍尔夫也曾经著文谈论到了劳伦斯和他的小说。“劳伦斯有预言家的名声,神秘的性欲论者和隐语发明家的名声,率先使用 ‘太阳神经丛’之类术语的创新者的名声。这样的名声,对我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而要我去崇拜他,那就更是难以想象了。从他以开始发表作品,就引来了种种议论,但这些作品确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甚至都没能消除我对他的才能的怀疑。”(6)然而,渐渐地,劳伦斯却筑起了自己的圣殿。他去世后,崇拜者对他无限崇拜,反对者却对他极度鄙视,对他的崇拜和对他的诋毁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伍尔夫才开始关注他的作品。她惊讶于劳伦斯竟能写出那么简洁,明晰,流畅的 文章 。他写的那么从容不迫,那么强劲有力,那么恰到好处!这确实表明他心智不凡。他把整部小说安排得井井有条,就像一个精心整理过的房间,好像我们只是偶然走进了一个房间,一开始觉得那房间似乎有点凌乱,但多看一会之后便不得不承认,那里其实是井然有序的,只是它的秩序不同寻常罢了。那里的一切比我们想象中的现实生活更富有生命。没有一个 句子 是刻意造出来的,没有一个词是为了某种效果而有意用在句子里的,一切都自然的不留痕迹。“劳伦斯为我们提供的并要我们屏息关注和尽力加以感受的,就是肉体狂欢的情境,…这一情境不仅仅是炙热而已,还具有一种先验的,神秘的含义,而且,这种先验性和神秘性既不是一般地体现在 故事 和人物的交谈中,也不是抽象地体现在人物的恋爱和死亡中,而是直接从做爱的年轻人身上,从他们激烈摆动的肉体中表现出来的.”伍尔夫还分析了劳伦斯那样创作的原因:他不属于生活稳定,心态平衡的社会阶层;他生性过于率直,他的内心是骚动不安的,正由于对自己的出身感到不满,劳伦斯总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他总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看待事物,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他从不附和任何人,也不继承任何传统,他无视过去,也不理会现在,他的创作风格在极大程度上就是由这种不受传统约束的倾向所决定的。 三、伍尔夫的女人观 伍尔夫痛恨传统对女人的偏见,认为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关于女人的书多是毫无价值。“它们是借着情绪的红光,而非在真理的白光照耀下写出来的。”(“关于女人的书”)实际上,自古以来,所有诗人笔下的妇女形象一直像烈焰般耀眼夺目,女人历来就存在于男人所虚构的文学作品中,然而,这只是虚构的女人而已。于是乎,就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双面人。在想象中,她极为重要,而在现实中,她又微不足道。她在诗歌里随处可见,但在历史上却无立锥之地。她在虚构世界里主宰着国王和征服者,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只要父母把一枚戒指套在她的手上,她便只能乖乖地做任何一个男人,甚至一个未成年男孩的奴隶。她在文学作品中思维敏捷,妙语连珠,但在实际生活中,她却目不识丁,沉默寡言,只是丈夫的一份活的家产而已。先读历史,再读诗歌,有两者拼凑出来的女人,就是这样一种奇特的怪物——她是长者鹰翅的蠕虫,即是生命的象征,美的精灵,又是厨房里的一块待剁的板油。(“书里的两种女人”)伍尔夫极力批判了一种非常隐晦的“男性情结”,这是男人内心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欲望,总希望女人低他一等,或者说,总希望自己高女人一等。就是这种情结,极大地妨碍着女人的行动。不论在什么时代,总会有人一本正经地断言,女人不适合做这个,没能力做那个——就像在任何时代都有病菌一样。(“勃朗宁先生如是说”)女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昏暗中,只有极少数几个偶尔露一下身影;因此,关于过去普通女性的生活,人们知之甚少。英国的历史,历来就是男性的历史,而不是女性的。女人和男人的关系也全都由男人来解释,透过男人鼻子上戴有性偏见的黑色眼镜或玫瑰色眼镜看是极不真实的。所以,这就决定了为什么历代小说里出现的女人总显得那么奇特——不是没得惊人,就是丑的可怕;不是善的像天使,就是恶的像魔鬼——因为她们只是男人眼里的女人,她们的美丑和善恶,完全是根据他们的爱情成败而定的。女性生活通常局限在起居室里,那里因为有客人来往,这才使她有可能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了解人们不同的个性;所以,女性只能写小说,不是诗人,因其性别而常被排斥于其他生活领域之外,她们的小说也确有生活经验猵狭的缺憾。在女性小说中,我们常能感受到一种女性意识,一种因自身受到歧视而感到愤怒,因自身不受重视而想大声呼吁的女性意识,她们一心想为自己的切身利益声辩,或是把小说人物当作发泄小说家自身不满情绪的传声筒,这无疑会产生一种令人不安的副作用,这也要求读者不能单纯地把注意力集中于小说本身,而必须双重地关注女性小说家和她的作品。现代女性还会遇到语言问题,现有的语言对她们来说并不适用,因为现有的语言是由历代男性创造的,它们过于规范,过于繁琐,过于沉重,所以女性不得不自己创造语言,或者不得不将现有的语言大大地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于女性思想的自然表述,以免现有语言歪曲女性的意愿,甚至压垮她的思想。另外,女性还面临着传统价值观的挑战。生活中的常规秩序的仲裁者历来都是男性,社会的一系列价值秩序由男性制定的,这种男性价值观一直主导着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中,女性的价值观都可能和男性有所不同,如果她们有不同的见解,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指责,所以她们很有必要更正现行的价值尺度。19世纪初的女性小说大多是自传性的,她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倾诉自己的苦难,并借此抒发自己的理想。到了20世纪,这种愿望已不再那样迫切了,她们开始冷静地反省自己的性别,而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塑造女性自身的新形象。女作家将不再像以往那样一味注重事实,不会再满足于准确地描述自己偶然观察到的一些生活细节,她们的注意力势必要从以往关注个人生活转向非个人的社会问题,更多地倾向于社会批评而不再那么具有个人色彩了。她们会越过琐碎的个人生活和乏味的政治活动,会把目光远远地投向诗人的领地,去关注过去惟有诗人予以关注的大问题:人类的命运如何,人生的意义何在。 四、对伍尔夫女性观的评价 伍尔夫是二十世纪女作家的杰出代表,她非常关注女性问题,可以说,她一生都在为女性的彻底解放而奋斗,她的文学创作凸现了女性特有的艺术才华,有力地驳斥了贬低女性的各种性别偏见的观念。总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伍尔夫彻底批判了传统的女性观念,认为女人其实和男人一样,除了关心家庭生活,也有其他的兴趣,男人不仅从女人那里得到过他们那个性别所没有的女性的天赋,从而获得了创作灵感,而且他们也领悟到了女人身上那种极其微妙的天赋和高度发达的创造力;尽管女性创造力和男性创造力大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假如轻视或浪费女性创造力,那实在是愚蠢至极。这种女性创造力现在已非家庭的砖墙所能承受了,它需要寻找新的领地——那就是写作,绘画,商业和政治,以展示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才能。第二,伍尔夫强调了社会的偏见和不公造成了女性的一些现实问题,正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她的杰作《女权辩护》中所指出的,传统 教育 使得女性处于一种无知和奴隶式依附状态,由于无知,女人很容易受到她们感情的影响,被误导在爱情中寻求幸福,追求感官上的享受;女人没有任何政治上的特权,甚至不被当作公民存在,她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会从社会的整体利益转向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而她们的大事就是取悦男人,并且由于政治压迫和法律压迫,她们遭受限制不能参加更为重大的社会事务,她们的理智和才华被多愁善感和软弱无知取代,除此之外,当女人成为社会不公正行为的奴隶时,她们怎么能够做到公平或宽宏大量呢?(7)第三,伍尔夫提出了全新的女性价值观。在彻底批判了传统的女性观,刨析了女性落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后,伍尔夫建议让女性享有权利,让人们超越狭隘的偏见,让女性去追求智慧,通过深思熟虑增强她们的理智,直到女性的思想和感情达到平衡,她们才能完全与男性一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她们的卓越才智。 五、俩人对简•奥斯丁的评论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劳伦斯和伍尔夫的女性观是非常不同的。下面我们再来看他们两个人对同一个女作家的评价,来加深我们的印象。简•奥斯丁是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理智和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等,她善于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物,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悲喜剧,在英国小说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劳伦斯对她却颇有微词,他这样说:“可在下作的简•奥斯丁的作品中,这感觉就消失了。这老姑娘强调‘个性’而非性格,强调分离中的认识而非融会中的认识,令我感到十分反感。她可以说是一个不良,下作,势力的英国人,正如同菲尔丁是个善良而慷慨大方的英国人一样。”(8)劳伦斯认为,奥斯丁所塑造的人物缺乏热情,心非人心,有隔绝感,威胁感和恐惧感,纯粹是机械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死亡的象征。伍尔夫却对奥斯丁赞誉有加,她说:“没有哪个小说家能像她一样充分利用自己敏锐的感觉来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然而,她又能以健全的心灵,准确的判断力和严格的道德标准揭示出种种偏离仁慈,诚实和真挚的现象,而仁慈,诚实和真挚,恰恰是英国文学中最受重视的主题。”(9)在伍尔夫看来,奥斯丁不仅才智过人,而且还有成熟的判断力。她对自己的作品有高标准的要求,她不写激情,浪漫的场面,不直接描写爱情,总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保持她的端庄,沉静和秀气。 六、总体评价 劳伦斯和伍尔夫都是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作家,各自创作出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并且都以精深的思想而著称于世,却表现出了不同的女性观。从文学创作 方法 上看,劳伦斯基本延续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而伍尔夫却追随现代小说的理论革新,以“意识流”方法而蜚声世界。从文学潮流来分析,劳伦斯的女性观带有传统的烙印,体现了世纪末的颓废主义思想,而伍尔夫的女性观具有前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思想的声音,又开启了新时代女性主义的先河。从思想根源上看,劳伦斯是反人类理性的,重视人的基本感觉和本能,而伍尔夫是颂扬人的理性的,强调人类的天生平等。劳伦斯深受现代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影响,都认为人的心理深处存在着一种无意识。但弗洛伊德认为的无意识是被压抑的情绪、欲望和动机,是恶的。(10)而劳伦斯的无意识是人最本真的需要,最真实的感受,是善的,至少是真的。弗洛伊德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尽管在控制自然方面已取得了持续的进步,但同时也限制了人的自由;文明是以对人的本性的强制和否定为代价的。(11)劳伦斯也意识到,现代工业文明使人异化,人类已不再本真,习惯用工业文明的条款条例——社会准则来压抑自我需要,自我的真实感受。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社会规则的附庸,从而失去了自我灵魂生存的意义。人应该找到真正的自我,做真正的自我,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甚至对性的认识,他们俩都坚持同样的观点:一切事物说到底都同性有关。劳伦斯就像女性唯美主义者一样,致力于写女人,写她们的目标和理想,写她们的个人生活,因为他知道,女人更愿意从事绘画而不愿照料孩子,但他无法超越自己的性别,还是男人写女人。伍尔夫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她以女性作家身份写女人,更具真实性。“她的女性主义之所以持久有力,是因为它并非一种思想或几种思想的混合,而更是对现实一系列强有力的领悟与感知。”(12)父权制文学传统为妇女设定的形象就是“天使”和“魔鬼”两类。男性作家试图用天使和魔鬼的形象来控制他们文本中的女性题材,继而达到控制妇女(包括女性作家)的目的。伍尔夫认为,“屋子里的天使”是男性作家强加给文学妇女的最恶毒的形象,妇女要想成为真正的作者,就必须杀死屋子里的天使,同时也必须杀死魔鬼。伍尔夫成为女性空间的建筑师,她笔下的女性透过窗户观察一个更充满暴力的男性世界,而她们自己的愤怒,反抗和性别特征在一个安全的距离之外得以抒发。(13) 最后,我想用《西方正典》的一段文字来结束本文:“这显然是文学研究上的一种奇特的现象:D.H.劳伦斯在他的散文集《皇冠》中,在描写墨西哥人的小说《羽毛蛇》中,在有关澳大利亚的《袋鼠》中,实际上都表现为一个相当古怪的政治理论家。没有人希望以这个政治性的劳伦斯,或是更有趣些的 文化 道德家劳伦斯,来替代那个写出了《虹》和《恋爱中的女人》的小说家。然而,伍尔夫如今被更频繁地作为《一间自己的房间》的作者来讨论,而不是作为写作了《达洛威夫人》与《到灯塔去》的小说家。”(14)尽管并非本意,至少我们可以从这段引述中看到:劳伦斯和伍尔夫都不仅被作为伟大作家,而且也被当作思想理论家来研究,所以,从女性问题的这一视角来比较两位作家,可以使我们更清楚,更深刻地了解他们。 参考文献: [1]劳伦斯著,毕冰宾,姚暨荣译.劳伦斯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42-105. [2]范进,柯锦华等译.叔本华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77-491. [3]弗里达•劳伦斯著,姚暨荣译.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54. [4]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刘文荣译.伍尔夫 读书笔记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158. [5]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王瑛译.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弗洛伊德著,高爵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弗洛伊德著,何桂全等译.论文明.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8]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44-345. [9]肖尔沃特著.她们自己的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83-289. [10]程锡麟,王小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我他妈不知道,你大爷的问这个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