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航空学报战斗机专刊

发布时间:

航空学报战斗机专刊

因此增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学校,事业单位等评定职称时不被认可。 Z1表示合刊增刊、特刊、专刊是一些刊物为了创收,向作者收取几百块钱费用而在正刊之外额外出版的刊物,给钱就发表,信誉低,现在绝大多数人事部门已经不承认在上边发表的文章。 “香港注册期刊”,这里特指内地人通过中介机构在香港特区政府注册而在内地印刷的中文期刊,属于非法期刊。 发表吧谢绝一切非正规刊物的合作意向。

各校规定不同,看学校规定。另外导师有权决定你毕不毕业,所以这事只能问导师,望采纳!

吴凤鸣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一、引言

中国地质事业起步较晚,基本上是从西方引进而来。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典型半殖民地性质;二是民族矿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生产技术落后,规模不大。

早期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发展进程中,突出三个特点:①近代的学理论思想的引入;②借鉴与吸收外国地质学家来华进行地质调查的经验和成果;③派留学生去国外“取经”,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起到了“名师出高徒”效应。

截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仅有 2~3 种矿已探明储量,地质矿产专家近 200~300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实施与连续完成《宏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在20世纪中期,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已从弱到强,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形成了各学科配套、各兵种齐全的百万大军;在自然矿产利用方面,截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现矿产170余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60余种,拥有矿产基地12万多处,创建矿业城市300余座;其中A、锡、锑,以及稀土元素矿等居世界储量第一位,矿产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而铁、铜、铅、锌、铝土矿等金属矿虽然也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58%,多为贫矿,实际利用率偏低;在能源方面:煤炭产量是我国突出优势,已早有共识,石油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就从“贫油国”进入产油大国,据我国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资料:全国石油资源总量1086亿t,天然气56万亿m3,由于我国目前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较低,估计可找到的石油量为650亿t,的资源量25万亿m3,探明率仅为24.6 %。

在地质科学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大地构造学理论的创立及其学派的形成,早为国际同行所共识,近期在令人瞩目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大陆动力学,造山带深部构造演化等都有突破性的成就;在中国成矿理论方面,新的区域成矿论,指导与促进找矿的突破,中国陆相生油理论,为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发展增添了强劲活力……

在野外地质调查与勘探技术方面,早已实施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实现运用先进科技成果:航空遥感、卫星、GPS、红外光谱、远程会商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

综观上述,当前我国地质事业已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跨越,在展示辉煌成就的同时,深切缅怀曾为中国地质事业快速发展,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乃至“殉难”捐躯的老一辈地质学家英勇事迹,以A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就更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笔者基于这一目的,花费近半年的时间查寻史料,选定10位“殉难”的地质学家作如下的简介,限于所掌握史料,敬请同行补充和指正!

二、1912年“北方革命军”参谋长《地学杂志》主编白雅雨

白雅雨(1868~1912)(照片1)是近代地理学家、中国地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09)、《地学杂志》主编。

照片1 白雅雨(1868~1912)

白雅雨1868年生于南通,1904年投身于辛亥革命,1908年在天津高等女师学堂北洋法政学堂任教,是李大钊同志在法政学堂的老师,多有影响;武汉起义后在北方发起“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担任北方革命军参谋长,进军京津途中被叛徒出卖,在古冶被捕,坚贞不屈,惨遭杀害,1912年1月7日殉难,享年44岁。

1915年工商部主持,由张謇书写墓志铭:“白烈士雅雨之墓”,1936年在北京西北郊显龙山滦州革命纪念园内,建有白雅雨烈士衣冠冢,1937年国民政府授予国葬,追赠为上将,并决定在北京和泰山建造纪念碑。

三、中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区域地质学家赵亚曾

照片2 赵亚曾(1898~1929)

赵亚曾(1898~1929)(照片2),字予仁,生于河北蠡县,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期间勤奋努力,思想进步,深得葛利普、李四光教授等的赏识。在校期间,“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当时进步刊物《晨报》副刊“科学世界”专栏上,连续发表地质古生物基本理论知识25篇论文,显示出才华“初露锋芒”。1923年进入地质调查所,历任调查员、技师、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等,在所6年间,遍及大江南北以及边远山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与研究,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一等科学研究奖励金。6年间发表论文和专著20余篇(部),共百余万字,主要有:《中国长身贝科化石》,《中国石炭纪及二叠纪石燕化石》,《中国北部太原系之瓣鳃类化石》等,被古生物学同行奉为奠基性经典之作;在地层方面:专著《华北古生代煤地层的分类和对比》,对建立华北含煤的层序、时代归属和对比奠定了基础;《扬子江峡谷的中生代》、《中国北部太原群的时代》、《秦岭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与黄汲清合作)等都是开创性的成就;在大地构造方面,发现阿尔卑斯型“飞来峰”构造,揭开了龙门山深断裂的奥秘。

1929年,由丁文江组织的“川广铁路沿线地质考察”大型专业考察队,同黄汲清由陕西越秦岭入四川,明知沿途土匪猖狂,路途艰险,老一辈地质学家们为中国地质事业,不畏艰险,显现出勇于牺牲的精神。赵亚曾11月15日进入昭通县境25里闸心场住入佛德盛客栈,夜间遭遇土匪抢劫,为保护已获得的沿途考察地质矿产资料和图件,与匪徒进行了周旋和斗争,不幸惨遭杀害,献出了年仅31岁年轻有为的生命。噩耗传出,地质学界一片悲愤,许多老一辈地质学家,诸如:李四光、丁文江、翁文灏等,都为这位颇有造诣的年轻地质学家的不幸牺牲,痛心而惋惜,并留下许多挽词与诗篇!中国地质学会为表彰与纪念赵亚曾为地质考察殉难,特设赵亚曾研究补助基金,奖给对中国的质古生物学作出贡献的学者,从1932~1949年,已有22人获得奖金,其中包括黄汲清院士等十余名院士在内。

赵亚曾殉难后,在原地质调查所旧址(北京兵马司15号院内)树立有“赵亚曾墓碑”;2007年10月5日在辽宁本溪市标准地层剖面前树立“赵亚曾汉白玉雕像”,以缅怀他在1926年创建的本溪牛毛岭中石炭统本溪组地层剖面。

四、中国地质事业创建者、多维学者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照片3)是一位多维科学家,地质学界誉为“地学泰斗”;1934~1936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对中国早期科学建设多有贡献,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与玄学论战”中,以4篇《科学与玄学》战斗性论文战胜玄学派,为弘扬科学思想,捍卫科学精神作出贡献。

照片3 丁文江(1887~1936)

丁文江(1887~1936)江苏泰兴人,字在君,5岁时进私塾馆,寓目成诵,喜爱诗词,11岁撰成《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13岁时以一篇《汉武帝通西南论》考得秀才。1901赴日本留学,1904年转赴英国,1908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动物学和地质学,1911年毕业回国,获得“格致科进士”;1913~1916年任地质科长,创办地质研究所和地质调查所,建造了培育出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的摇篮,拉开中国地质矿产调查的序幕。

他是中国地质矿产调查早期的先驱者,1911年回国途中,进入云南,取道滇黔湘驿道进行地质矿产考察,1913年对正太铁路沿线附近地质矿产作了系统调查,发表《调查正泰路附近的质矿务报告》;1914年再去西南边缘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考察,重点考察了个旧锡矿和东传统矿区;1928年受铁道部的委托,对川广铁路线地质做过调查;1929年组织大规模考察队,进行更系统的考察,取得丰硕成果。1935年,按照南京政府紧急矿藏勘探计划,受铁道部部长顾梦余的特别邀请,对粤汉铁路沿线煤矿资源状况进行调查,12月份抵达湖南,湖南地质调查所派王晓青协同,连续在长沙、衡阳一带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坚持亲下矿井,直到矿洞勘测,特别是对湘潭谭家山煤矿进行了更细致的勘测;在这次考察中,勘测了南岳的高度,凭吊了恩师龙璋纪念亭(咏诗一首)。当晚住入粤汉株韶段路局宾馆,由于连日野外勘察,过度劳累,又患伤风感冒,睡前服了安眠药片,壁炉烟筒不畅,不幸煤气中毒,治疗过程,肋骨骨折,化脓后,引起发烧,经20余天的抢救与治疗,终无回天之力,于1936年1月5日,一代宗师丁文江英年早逝,享年49岁。噩耗传出后学界一片哀悼,一些学界名流在不同报刊上发表激情悼念文章,特别是地学界《地理学报》、《地质论评》发表了悼念专刊,其中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追念丁在君先生》长诗,感人肺腑,激动人心!

由于丁文江是地学界的一代宗师,早有《丁文江传》、《丁文江年谱》等专辑出版;在100岁诞辰、120岁诞辰时都举办过隆重的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2009年,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专门举办了丁文江120 岁诞辰学术研讨会,笔者在会上作了《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学术报告,编入《地质学史论丛》第5号,地质出版社,2009出版这里就不再赘述。

值得追记的是,初步认定:湖南煤资源丰富,尤以谭家山、耒阳马田墟、宜章杨梅山、粤之乐昌狗牙洞等最有价值。其中谭家山为烟煤,可炼焦,而马田墟一带为华南最大煤田,均为无烟煤,杨梅山和狗牙洞两处煤田尚待进一步勘查,这些煤田距路线较远,运输不便。虽然是短短数日,基本上解决了粤汉铁路沿线煤矿资源分布情况,为此“殉难”,他也付出了年仅49岁的宝贵的生命!

五、西南地质矿产学者吴希曾

吴希曾(1910~1938)(照片4),字亦鲁,江苏淮阴人,1931年考入中央大学,初攻农业化学,一年后转入地质系,主攻矿物学和矿床学,1935年毕业,考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同年,随同王曰伦、熊永先借调于贵州地质调查所,曾入巫峡,溯綦江,以至黔中;登梵浄,涉乌江,深入苗寨,遍历黔东各县,除沿途测制路线图与地质考察外,更侧重于金属矿藏的勘测,经他研究过的有:溪万山场、大喇峒,晃县酒店塘、八寨、三河等处的朱砂矿,独山苗林、三河苗龙场、榕江八蒙、江口梵浄山等处之锑矿;下江宰便之磁黄铁矿,三合野竹、丹江蜂塘寨、镇远等处的铅锌矿,清溪、平远、八寨、独山、三合永从等之铁矿,梵浄山之金矿,以及卢山翁项之油田。相继进行南岭地质调查,两涉融江、沅水,又赴桂北和湘西进行地质矿产考察。

照片4 吴希曾(1910~1938)

1938年,奉命赴湘西辰溪芷江一带开发煤田,2月8日他偕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王德森、测绘员李玉,从长沙出发,乘公路局客车,偱京滇国道前往。不意行至益阳县境山青铺(西距长沙约80km),军车横冲直撞,客车竟被颠覆,燃起大火,吴等三人,同归殉难,年仅29岁,以逾花甲老父地质噩耗,痛不欲生。

逝世后,地调所所长翁文灏、黄汲清等,特在《地质论评》撰写悼念专文,并高度评价他长期在西南边缘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对贵州东部地质矿产,特别是对震旦纪及下古生代变质岩研究,多有贡献。

在王曰伦先生指导下,总结有关贵州地质矿产资源考察报告多篇:诸如《贵州东部地质矿产简报》,《贵州东部锑矿报告》(1938),《贵州东部铅锌矿报告》,《贵州东部铁矿报告》,《贵州东部朱砂矿》,《贵州梵浄山金矿》,以及《贵州炉山翁顶之油田初勘报告》等;还参与了贵州汞矿的调查与研究,湘西地质矿产调查等。

六、著名地矿师王德森

王德森(1859~1938),湖南岳阳人,自幼勤苦,岳阳中学毕业后,考入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采矿科,1921年毕业,考入东南大学,专攻地质学,从师湛溪矿师。1928年创“中华矿学社”主编《矿业周刊》,筚路蓝缕,多遇艰难,而成效斐然。1930年出任湖北农矿厅技师,主掌湖北矿产,以煤铁矿为主,兼任象鼻山铁矿处长,终日锐意操劳,成绩尤佳。1935年反对湖北当局出售铁砂给日本,辞职而去,仪表抗议,可见其高风亮节之美德。后受老师湛溪先生之邀,出任贵州公路处处长,风餐露宿于曫烟瘴雨之境,虽非自己专业特长,工作勤奋努力,深得谌先生之嘉奖。

1936年夏,受资源委员会之聘,以专门委员之名,担任湖北灵乡铁矿探矿与开发之责,在任期间,常困于匪,几遭不测,均不顾自己安危,勘探开发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成绩卓然。

1938年灵乡铁矿工作结束后,奉资委会之命,赴湖南筹备辰溪煤矿,经长沙,同吴希曾等乘公路局汽车赴常德,行至益阳山青铺,被军车撞翻起火,同吴希曾等一齐“殉难”,终年43岁。

王德森从事地质矿业十年,公而忘私,勤奋廉洁,充分发挥了地勘专业特长,受到广泛尊重。

七、我国少数地质矿产与矿冶采矿兼优的知名专家闫增才

闫增才(1901~1940),字立三,河南淇县人,自幼勤奋好学,性格爽朗、坦荡,最早考入焦作福中矿务大学,后转入南开大学,专攻矿床学、采矿学、冶金学,1926年毕业,获得矿冶工程学士学位。先后在六河沟煤矿、山东华实煤矿、汉口扬子铁矿任工程师、总工程师;1929年参与创办东北大学采冶系。1931年赴比利时,就读于列日大学(Universite de Lige),从师Formarier P.和Lenier教授,专攻地质学与古生物学,1935年毕业,在我国矿冶采矿与地质矿产兼优者实属凤毛麟角。

回国后,先在中福公司任职,后为开发焦作新煤井做了地层与构造的调查与研究,“七七”事变后,随同孙越琦在湖南湘潭煤矿从事煤矿开采,1938年在四川勘查犍为煤田,为嘉阳煤矿开发奠定了基础。1939年任西南经济建设研究所矿业研究员,拟定《西南煤铁研究计划》偕同李邦华、赵家骧调查川康煤铁矿产,足迹遍及宜宾地区28个县,编撰成《大宜宾区煤铁矿产调查报告》。

野外调查归来,身患重病未愈,由于公务需要,急赴重庆,船行至中途翻覆,遂不幸殉难,终年39岁。综其短短39年的一生,学贯中西,学识超群,勤奋努力,任劳任怨,是我国矿冶界与地质界不可多得的英才,而竟赉志以殁,实可惋惜。

八、我国早期工程地质专家林文英

林文英(1910~1942),祖籍中原,数度南迁,后居广东蕉岭,祖父辈两世侨居爪哇巴达维岛(今雅加达),经商,1910年生于巴达维岛,三岁丧母,送回原籍,由祖母抚养,梅县广益中学毕业后,入上海暨南大学,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专攻地质学,1933年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由于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山大川,在校期间,遍及宁镇山脉,考察了地层与构造;攀登过太行太华,以及一些地质胜境。

毕业后,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任职,从事于工程地质工作,最早参加四川地质考察团,相继参加西北考察团,赴陕、甘、宁、青、绥五省公路沿线地质工作;1937年,参加京滇公路周览团,1938年,调查滇缅公路沿线地质,考察伊洛瓦底江之航运,皖町八莫间之陆运;1939年勘查宜宾昆明间沿线地质矿产,1940年沿川滇东路(滤县至曲靖)及乐西公路(乐山至西昌)调查地质,1941年调查黔桂铁路沿线地质,对河池、南丹、独山等县境内隧道及涵洞施工计划,多有贡献。

同年,参加中印勘测队,由西昌出发经由云南之中甸入藏,顺探南墩之石油。

1942年,出任宝天铁路局专员亲赴宝鸡天水间研究隧道工程地质工作,行至徽县遭遇车祸,不幸殉难,年仅32岁。

值得提及的是,早年我国铁路线和公路线的勘测选线,沿线的桥梁与隧洞的设计,多半都处于他的手,是一位颇具潜力的工程地质的开拓者。同时对理论地质学也颇有造诣,如对全国12个自然区域的划分,河流袭夺与气候变迁的探讨,岩石与土壤之物理性质研究等。

林先生著述共约50种,1938年在《地质论评》上发表的《中国公路地质概论》,是其代表作,文中涉及朔漠区域、江淮平原、鲁东丘陵、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闽浙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等各区域的工程地质特征;就是考察报告,也是十分精湛,诸如《甘新公路地质调查报告》等。

林先生毕生喜爱旅游,走遍全国23个省区,行程30余万里,是一位独具风格的年轻地质学家,英才早逝,实乃地质学界的一大损失,更是工程地质学界的损失!

九、我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许德佑

许德佑(1908~1944)(照片5),江苏丹阳人,苏州中学毕业(1927),青年时代爱好文艺活动,曾参加田汉、洪深主办的“南国剧社”并担任导演和编剧。193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获得文学学士;旋即赴法国巴黎留学,1931年进入巴黎蒙伯里大学地质系,从师著名古生物学家乔纳德(Jolend)专攻甲壳化石,从师门契柯夫(Men-hikoff)专攻珊瑚化石,成绩尤佳,被吸收为法国地质学会会员,1935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在校期间,在法国地质学会会刊上就已发表两篇论文,受到称赞。

照片5 许德佑(1908~1944)

1935年学成归国,进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任技士,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专事古生物研究,1936年晋升为技正,专攻三叠纪地层古生物研究,颇有造诣。

曾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助理书记(1942),《会志》编辑(1937~1944),1941年兼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等职。

1944年4月,偕同陈康、马以思到黔西从事地质调查途中,在贵州盘县啨隆黄厂附近不幸遇匪,三位地质学家同时“殉难”,许德佑年仅36岁。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1945~1949年获奖者有:赵金科(院士)、米泰恒、赵家骧、顾知微(院士)、黄懿。

许德佑短短十年间,足迹谝及江苏、湖北、湖南、广西、云南、四川,特别对贵州有关地质古生物调查与研究更深,著述丰厚,达74种(89篇)之多,其主要成就为地层古生物,诸如:《中国南部三叠纪化石新材料》(1938)《中国南部海相三叠纪化石之研究》(1939)《贵州之三叠纪地层》等。

2006年9月30日,在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开园会上,特别追念了1944年许德佑、陈康、马以思在关玲发现化石群,找到海百合化石标本,1949年经穆恩之院士鉴定后,定名“许氏创孔海百合化石”。

十、年轻有为的地质学家陈康

陈康(1916~1944)(照片6),字劻之,广东番禺人。1941年毕业于广东省文理学院博物系,其毕业论文《广东连县东部地质》,曾受聘于两广地质调查所,随同莫柱荪等赴乐昌九峰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发表《乐昌九峰地质》,经杨钟健审阅,特加赞赏,又经黄汲清、李承三的推荐,1942年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随同许德佑研究贵州西南之三叠系,发表《贵州西南部三叠纪》、《贵州青岩化石之探讨》等。1943年响应黄汲清的倡导,参与了地质调查所化石标本的整理,做了大量而艰巨的工作。1944年在贵阳参加了第20届中国地质学会年会后,随同许德佑等赴黔西进行地质调查,中途遇匪惨遭杀害,年仅29岁。

照片6 陈康(1916~1944)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1945~1949年获奖者有:赵金科(院士)、米泰恒、赵家骧、顾知微(院士)、黄懿。

十一、在校期间曾获得“朱森”奖学金的女地质学家马以思

马以思(1919~1944)(照片7),原籍四川成都,生于黑龙江,“九一八”后迁回内地——上海。自幼好学聪慧,就读于同济高中,抗战后,随母返川。1939年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1943年以全班之冠的优异成绩毕业,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尹赞勋、许德佑的指导下,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曾发表《黔北桐榟县三叠纪动物群》。

照片7 马以思(1919~1944)

马以思女士自幼学习日文,通晓英、德、法、俄几国文字,经历学校考试,有28次获得第一名,实堪称著。因此,曾获得上海银行奖学金,林 森(主席)奖学金,是一位出类拔萃女杰。1944年随同许德佑等赴黔西进行地质矿产考察,中途遇难,年仅25岁。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其中突出女地质学家),从1944年起获得殊荣的女地质学家有:侯佑堂、池际尚(院士)、郝诒纯(院士),以及唯一男性刘东生(院士)。

十二、兼具地矿和管理才能的地质学家张莘夫

张莘夫(1898~1946)(照片8),原名张春恩,出生于吉林德惠(今九台县六台村),其父张雅南贡生出身,攻读宪政学院法律专业,民国肇兴年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曾任徐世昌总统府顾问、国会众议院议员、国务院议员。受家庭影响,1919年到北平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系,曾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相识,常在一起畅谈救国的道理,“五四”运动中,他积极参与北平青年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执旗领队,带头呼喊口号,颇有气势。1920年通过留美官费考试合格,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经济,后又进入密歇根工科大学专攻矿冶,毕业后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

照片8 张莘夫(1898~1946)

1929年学成归国,由于热爱设家乡,主动要求去吉林穆棱煤矿(今属黑龙江),出任矿长兼总工程师,由于他的地矿理论和管理才能,使俄国人撤离后几乎停产的煤矿,得以很快地恢复生产,日益振兴。1931年“九一八”事变,被迫流亡关内,历任河北唐山工程学院教授,河南焦作煤矿总工程师,甘肃天水煤矿矿长兼总工程师、河南中福公司李河煤矿矿长、山西大学校长、中央实业部长、经济总署副主任等职;抗战期间,出任金属矿产管理处处长等职务,主持内地汞、锡、A等的金属生产,成绩卓越,展现出是一位颇有才能的地质学家。

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莘夫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经济部东北行营工矿处副处长,负责东北工矿接收事宜,1946年1月16日带领技术人员(7人)赴抚顺,交涉接收抚顺煤矿,当时抚顺由民主联军管辖,接收未成,在返回沈阳途中,行至抚顺以西李二石寨车站被劫往南山枪杀,终年48岁。

有资料说:毛主席得知张莘夫被害后,曾惋惜地说:张是世界上少数地质专家中之一(大意)。张莘夫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多次去北大图书馆共同探讨救国之道。

事件发生后,苏联、国民党政府、民主政府各有完全相反的说法,由于当时东北地区处于苏军占领,内地各界对苏军拆迁工矿设备、机械行为,早有不满,加之,又揭露出损害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秘密签订,于是在2月11日内地各大城市:重庆、上海、南昌、北平、汉口、杭州等举行反俄示威大游行,要求苏军如期撤军。

张莘夫之子 张立刚现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经常在国内进行学术交流。

另有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朱森(1902~1942)虽然不是死于地质矿产考察途中,但从追悼会上的众多挽联和挽词,以及悼念文中反映出有被迫害因素,笔者也就借此对他做点滴介绍。

十三、朱森

朱森(1902~1942)(照片9),湖南郴县,自幼聪慧,喜读中国古典诗词,奠定下良好的文学素养。192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在校期间学习到李四光教授的岩石学与构造地质学,葛利普教授的古生物学和的史学,教师中还有何杰、王烈、赵亚曾等,指导地质实习的还有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教授,得到了良好的地质基础教育。在校三年级时,发表了处女作《湖南郴县瑶林之古生代地层及动物群》(《会志》),博得好评。

照片9 朱森(1902~1942)

1928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在研究所六年间,曾去鄂北、豫北考察秦岭东段地质,南岭地质,南京附近地质,相继发表10余篇论文。

1934年,得到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资助,赴美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在地文学方面从师约翰逊(D.W.Johson),在地史学方面,从师凯伊(G.M.Kay),利用暑假,去耶鲁大学,从师舒赫特(C.Schuchert),学习古生物学。1936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同张更结伴,自驾车“汽车地质”历时两月,行程19560km,他们横穿阿巴拉契亚山脉,考察了大半个美国,了解认识各地地层与构造,还特别研究了科罗拉多大峡谷、黄石公园、大盐湖等地质名胜。

十四、结语

以上12位地质学家(除朱森外),都是在地质矿产考察中不幸被害遇难的,其中有的是年仅20余岁的初露头角地质学家,为国家勘查矿产资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回顾我国地质矿产事业近百年发展史之际,用最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一方面表达对他们的深切缅怀,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当年艰苦创业精神,发扬他们勇于承担任务,不怕牺牲的美德。这也是笔者花费近半年的时光,搜集史料,撰成此文的中心目的。

不客气地说,歼-20最成功的设计就在于其气动布局上,这也是其跻身隐形战斗机家族前三甲并圈的一波粉的内在原因。

评价歼-20战斗机的整体设计,首先必须要讲的是“动力不足,气动来凑”这个民间说法。因为歼-20有很多具体的技战术指标信息都是出于保密状态的,军方对其技战术信息披露的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歼-20使用的发动机是国产涡扇-10B,并不是类似国外配套研发的专用矢量发动机,至少在已经服役的机型上并没有看到传说中涡扇-15大推力矢量发动机。

这一点是我们的航空发动机整体技术条件所决定的,也是外界吐槽比较多的一个方面。航发技术薄弱导致我们在研发一款战斗机的时候,不能像美国一样,战斗机设计中,可以根据作战需求设计发动机,我们是反过来的是根据发动机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作战需求;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一目了然的,不管现役的涡扇-10B如何改进,其整体技术状态绝对很难接近美国F-22所使用的F-119大推力发动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发动机满足不了要求的情况下,想要研发一款技战术性能不错的战斗机,剩下的唯一一条途径就是在气动上下功夫;这一理论在三代机研发之初,苏联人就在苏-27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对于一款起飞重量达到30吨的重型战斗机,其发动机总推力24吨多的状态下,其获得了堪比一些中型机的机动性,比竞争者美国主打空优作战的F-15要出众的多得多。

得益于我国在歼-10战斗机的研发工程中,成功地掌握了鸭翼式气动布局技术,有关鸭翼式气动布局带来的技术优势也在歼-10战斗机实际使用中得到了认可,为我国后续研发采用类似布局的歼-20隐形战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我国通过引进歼-11战斗机基本上掌握了中央升力体气动布局技术,在后续的歼-15、歼-16重型战斗机上得到了很好的沿用;尽管这种气动优势极为明显,但到了强调超机动性、超敏捷性的四代隐形机发展阶段,这种气动布局的优势并不存在了,苏-27和F-22展开空战解决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我国在研发歼-20的时候,在早期沈飞和成飞的竞争方案中,最终采用鸭翼式布局的成飞方案获胜,而传统布局设计的沈飞最终转向自研FC-31中型外贸隐形机之路。在发动机没有得天独厚优势的现实背景下,在气动布局上下功夫成为一条可选也比较有效的发展思路。因此歼-20最终采用了“小展弦比升力体边条鸭翼式气动布局”设计,很好的在机动性和隐身性之间进行了折中。

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通常认为鸭翼对飞机的整体隐身处理带来一定的先天性问题,这几乎是一个共识,歼-20在可动式鸭翼和主翼之间增加了一个升力边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鸭翼对整体隐身的影响。不过在去年12月《航空学报》上有一篇论文,比较了两架机身形状相同,相同材料的鸭式和正常布局飞机的RCS,在正向上鸭式并没有比正常式布局的高出多少,在某些角度相比甚至比正常式的更低;因此鸭翼对于隐身的影响通常来自于偏转角,在平飞状态下,鸭翼通常下偏,此时的RCS值更低,其回波比较明显的位置是鸭翼尾翼后缘以及鸭翼与前机身的接缝处,也就是说,只要对这几个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便能达到很好的隐身效果。

航空学报增刊

审稿周期短的航空航天类期刊是《航空学报》,《飞行力学》,《航天器环境工程》。1、《航空学报》:作为中国领先的航空学术期刊,审稿周期一般为三个月左右。2、《飞行力学》:该期刊被誉为国际上飞行力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审稿周期一般为三到六个月不等。3、《航天器环境工程》:该期刊创刊于1990年,是围绕航天器环境工程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审稿周期一般为四个月左右。

《航空学报》创刊于1965年,为中文月刊,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航空学报杂志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大16开铜版纸印刷,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航空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及时反映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交流国内外科技新成果,促进学术进步和人才成长,推动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主要读者对象是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1。

航空动力学报和航空学报

《航空知识》《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中国人民航空、中国航天、航空学报、航空动力学报、宇航学报、航空模型、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飞行力学、航天控制...

有家书院、航空动力学报、载人航天、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推进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航空知识》

航空学报和宇航学报

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表 (国家级核心期刊) 1 航空学报 2 推进技术 3 航空动力学报 4 宇航学报 5 固体火箭技术 6 空气动力学学报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8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0 飞行力学 11 航天控制 12 空间科学学报 13 实验流体力学 14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15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16 宇航材料工艺 17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18 电光与控制 19 航空制造技术

航空学报、推进技术、宇航学报等。航天科工704所的核心期刊包括航空学报、推进技术、宇航学报等知识。《航空动力学报》期刊影响因子在航空航天类期刊中排名第二。

不,宇航学报英文版不是sci,它是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期刊,它的ISSN号是1757-875X。它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宇航技术、航天科学、宇航工程、航天系统工程、航天器设计、宇航任务规划与控制、航天器环境与运行、航天器控制与导航、航天器性能与可靠性、航天器发射、航天器操作与维护等。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

智能手机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将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MATLAB应用,引入心理统计的教学课堂内,不仅能通过加深加工层次的方式使得学生更了解所学知识(各种统计定理以及其使用的适用条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投入程度。

摘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已成为高校教师高度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充分利用智能手机优势出发,指出几种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智能手机促进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这对于在高校心理学教学课程中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智能手机;心理学教学;心理统计课程;人体解剖课程

智能手机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一项生活工具。据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在2013年发布的《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我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以及达到了约70%。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各种应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复杂的银行卡交易到便捷的支付宝支付,从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及时通讯软件QQ到以智能手机为主体的微信,从限定字数价格昂贵的付费短信到几乎免费以流量计算的及时通讯,从传统媒体到以手机为中心的自媒体时代,这些无一不在彰显智能手机对人类生活发挥的巨大影响。智能手机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学校教学也存在着重要的影响。郑晓娜和辛斌(2012)的一项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有多达约85%的大学生会在课堂上使用、玩耍手机[1]。

智能手机对高校课堂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延展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互动(如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构建虚拟群进行课堂相关内容的交流);但另一方面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大的增加了课堂的管理难度[2],如学生在课堂玩游戏、浏览网页、进行实时聊天等行为,降低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给教学效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之一。

尽管有一线工作者提出用严苛的方案来加强对学生课堂手机使用情况的监管,如上课关机、将课堂使用手机同期末成绩进行一定程度的挂钩等[3],但大学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维的能力,若用类似幼稚园的强制手段来教育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是否有很好的效用,是值得商榷的。相较简单的禁止使用手机这样的措施,一个更有效的措施是将手机作为一种工具,将之有效的整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本文正是拟试图结合笔者在教学课堂中的实际经验,指出几种具体的有效的将智能手机整合到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的方法。

一、以智能手机为基础构建虚拟教学社区

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重点是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进度。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资讯的发展,越来约多的学生习惯在课程前和课程中借助网络熟悉教学内容(如百度、知乎、网易课堂等)。因而,如何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掌握程度就显得格外重要。若教师的教学的内容早已为学生所熟悉掌握,则无疑学生在课堂的投入程度就不会太高,又若教师的教学内容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和困惑点,则同样很难调动学生在课堂投入上的积极性。为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以及了解学生的疑惑点,可以以流行的及时通讯软件如微信等构建一个课程群,这样学生可以实时在群里面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和改进教学进度。这一课程群,不仅可以起到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反馈的作用,还可将之作为布置课后作业以及发布课程相关信息的工具平台。

二、智能手机在心理统计课程中的应用

相较数学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心理(或心理与教育)统计课程主要偏重于让学生了解进行各种分析的基本前提和适用条件。过往心理学关于记忆效果的经典研究表明,对所学习的信息加工程度越深,记忆的效果越好[4]。因而,要想让学生较好的记忆、区分不同的使用条件一个较好的方式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数据来让学生深度了解各种分析适用条件的原由。

随着智能手机性能的提升,现代的智能手机在性能上已经超过了过往一些台式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智能手机具有台式机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在心理学统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MathWorks公司开发的MATLAB移动应用程序,来对一些经典的统计问题进行深度演示,以中心极限定理(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容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当样本容量很大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与正态概率分布近似)为例,仅需要15行左右的代码就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为何当样本容量足够大时,即使总体样本不是正态分布,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也呈正态分布这一关键概念。

同时,得益于MATLAB语言的直观性和易用性,将之用于心理统计课堂教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投入积极性。学生通可以通过修改一些参数来探索在不同条件下的数据的不同统计信息,如总体非正态分布和正态分布下的抽象分布规律等。总之,通过将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MATLAB应用,引入心理统计的教学课堂内,不仅能通过加深加工层次的方式使得学生更了解所学知识(各种统计定理以及其使用的适用条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投入程度。

三、智能手机在人体解剖和脑科学入门中的应用

在人体解剖和脑科学入门这门课程中,一个教学过程中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大脑不同区域的记忆和区分,以大脑皮层为例,根据神经解剖学家Brodmann的划分就有多达55个不同功能区域[6],近些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相技术的功能定位研究更是区分出了更多的功能区域,如早期功能定位研究发现Brodmann的19区可以进一步区分为V3,V4和V5几个区域,以及新近研究将大脑分成多达180个的功能区域[7]。传统教学过程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智能手机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BrainInnovation公司开发的BrainTutor3D手机应用软件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该软件基于OpenGL显示技术,支持对大脑模型的三维触摸操作,如点击、放大、任意拖拽、360度旋转等。得益于这些操作过程导致的对相关解剖信息的深度加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的手机投影进行沉浸度较高的演示;另一方满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手机来积极、主动地探索大脑各个功能区域的分布和位置。另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以该手机应用为基础,让学生分组进行相互测试和竞赛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小结随着通讯网络和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2-3,5],也成为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智能手机在课堂的使用的确给课堂教学带了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如一些及时推送信息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干扰,以及学生对手机游戏成瘾导致课堂利用手机玩游戏对课堂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最近一项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关系的研究更是发现,手机依赖同课堂学习效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手机依赖程度越高的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约低[6]。尽管如上所述,智能手机在课堂的使用给课堂教学效果有许多负面影响,但应当意识到智能手机实际上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这些负面影响也仅仅是工具使用不当所致,并不能仅因为这些消极的效应就将智能手机视为大学课堂教学中的洪水猛兽,而对其进行简单粗暴的禁止。

应当看到,智能手机作为一个工具也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给大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带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7]。本文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智能手机的使用为例,详细阐述了智能手机在大学教学课堂中几种可能的积极的使用方式,表明,智能手机的使用并不是完全只对课堂教学效果有负面效应,若使用得当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为今后基于智能手机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

参考文献:

[1]郑晓娜,&辛斌.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报告-沈阳5所学校为例.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29(6),73-76.

[2]王兵.论手机上网对高校大课堂教学的影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7-9.

[3]陈志刚,刘灵芝,&韩梅.手机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2011,2(54-56).

[4]杨治良.记忆心理学(2ed.).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杨云,张倩,刘贺,卜相冉,&刘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教育观察,2014,3(7),84-86.

[6]许国成,黄黎,魏莉莉,&朱丹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的关系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6),535-538.

[7]魏丹丹,&胡小强.高校运用手机开展移动教学的可行性分析.科技广场,2007,6(177-179)

沈航是一本。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SAU),简称“沈航”,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包含工、理、文、经、管等多科性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辽宁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截至2021年4月,学校占地1731亩,建筑面积84.3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2.8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91亿元;下设26个教学、科研单位,有65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5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术刊物: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主要栏目有:航空制造工程;知识工程;动力与机械工程;计算机与通讯工程;安全与环境工程;基础科学;管理工程;经济管理等。

该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收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沈航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