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耐盐稻育种新技术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耐盐稻育种新技术研究论文

从理论上说是可以的。可以采取水压捡西捡土豆,盐碱地改良措施。以及选用耐盐碱品种等等。通过改良土地,可以都可以种出水稻了。

由袁隆平院士研制的水稻新品种,有抗碱的功能,专门适宜在盐碱地里种植水稻,这也是重大的发现和突破,为我国的粮食稳产增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袁隆平创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亩产公斤,这个研究是中国粮食产量突破新高,使农民的收入也大大的增加,对农民也非常的有益,而且对中国也是一项值得骄傲的研究。

一是“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以使用半咸水,能够节约淡水资源;二是由于盐碱地中微量元素较高,因此“海水稻”矿物质含量也比普通稻要高;三是“海水稻”在条件恶劣的盐碱地生长,很少会患普通水稻常见的病虫害,基本不需要农药,是天然的绿色有机食品。

盐碱地的水稻对于育苗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我们培育的秧苗要标准高一些,以抗盐碱和分蘖较为旺盛的品种为主要选择目标。而且在插秧之前要求秧苗必须带肥下地,尽可能给秧苗补充养分。在插秧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盐碱地插秧的密度要大,而且秧苗的下苗量也要大。一般我们盐碱地的苗量比正常水稻田要高出1/3的苗量。注意苗量一定要足够,可以说我们盐碱地种植水稻是依靠主茎来增产的,分蘖的增产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密植栽培保证秧苗株数足够才是高产的保证。

水在水稻种植之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盐碱地的水稻种植上面更加的重要,那么一般来说水资源充沛的地区可以反复的清洗盐碱,来降低盐碱的浓度。那么对于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地区,我们就要最大限度的保持以水压盐碱的原则,就是从一开始插秧,一直到水稻开始成熟整个时期都不要让水稻缺水。我们不知道水稻长期泡在水中是否危害很大,我们只知道盐碱地如果缺水那么减产是很严重的,所以如果我们的水稻没有出现旺长一类的迹象,尽量不要嗮田。

“海水稻”除了能提升我国的粮食产量,还能改善土壤状况。在“海水稻”发源地的种植试验表明,重度盐碱地种植”海水稻“6年后,土壤可得到改良,而中度盐碱地只需种植3年左右就有改良土壤效果。在内蒙古的盐碱地上,寸草不生的土壤经过技术改良以及适宜“海水稻”的种植,生态已经得到改善,候鸟也会定期聚集在改良地里。

番茄耐热育种研究进展论文

番茄种质资源是其遗传育种的基础,番茄育种中几乎每次重大突破都是与重要材料的创新与利用相联系的。种质资源越多,研究越深入,就越能加快新品种选育的速度。筛选和创新高产、抗多种病害、高品质、耐高温和低温胁迫、抗旱、耐盐等种质一直是番茄遗传育种研究的重点。番茄种质资源创新最有效的手段是常规育种,此外还有基因工程、诱变育种和原生质体融合等途径。

一、常规育种与多种新技术相结合创新番茄种质

至今,常规育种技术仍然是创新番茄资源最有成效的手段,几乎所有育成的品种和杂交种,所有的亲本、自交系,以及所有野生番茄中的抗病虫、抗逆、高品质等基因向栽培番茄骨干亲本的渗入几乎都通过常规育种方法实现。利用基因工程、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等手段所获得的番茄新种质,也最终需通过常规育种程序来选择和验证。

(一)常规育种与抗病性鉴定技术相结合加速抗病种质的创新

常规育种创新抗病材料突出的例子是Manapal番茄的选育、引进及其在育种中的广泛应用。Frazier,.(1946)在夏成夷农业试验场采用秘鲁番茄()、醋栗番茄()、多毛番茄()这3个野生番茄复合杂交选育得到抗病品系,SOOST,.(1958,1963)根据抗病性的分离比例明确了抗病性由显性基因控制,Clayberg,.(1960)将其定名为Tm-2,并将其定位于第9条染色体上,和nv(netted viresent)连锁。(1971)利用回交育种方法连续9次回交将抗病基因和nv基因导入到了Manapal中育成Manapal Tm-2v,纯合的Tm-2v其植株表现为抗病、矮缩、黄化、生长缓慢。日本引入该抗病材料后,育成强力玲光、强力圣光、强力明光等品种,中国引入该基因后育成不同类型的亲本材料,选育出高抗番茄烟草花叶病毒(TMV)的中蔬、中杂、红杂、苏抗、佳粉、西粉、浦红、浙红、浙粉、东农、渝红等系列品种,解决了中国番茄生产中TMV的危害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每年制种10万kg,约占番茄用种量的50%以上。随后,中国又引进了抗枯萎病、叶霉病、根结线虫、青枯病、晚疫病等抗性材料,在番茄抗病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创新优异种质

国际知名的种子公司如孟山都、先正达、安莎、瑞克斯旺、龙井、农友等已将分子育种作为其育种的重要手段,并将一些番茄重要性状如抗病毒、真菌、抗虫、抗逆、高品质基因等的分子标记引物序列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这些公司利用上述方法已聚合了一批同时含有3~6个抗病基因的育种材料。育成的番茄品种可抗ToMV、叶霉病、枯萎病、根结线虫、黄萎病、细菌性斑点病等6种病害。同时,还加强了对番茄重要园艺性状如品质、抗逆性、产量等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国内的研究者从“十五”开始,逐步建立了番茄高产,抗病毒病、叶霉病、枯萎病、细菌性斑点病、晚疫病、青枯病、抗根结线虫,高番茄红素、高可溶性固形物等基因的实用分子标记,并利用分子育种手段创新了同时含有4~5个抗病基因且园艺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现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对中杂9号母本的选育及其抗病性改良为例简述中国抗多种病害番茄育种材料的创新过程(图24-13)。

图24-13 中杂9号母本的选育及其多个抗病基因的添加

1.中杂9号母本的选育

1986年从荷兰引进杂交种编号为86-5,经过多代自交分离选择,结合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筛选,培育出了同时含有Tm1、Cf5和I-1基因、复合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对低温弱光适应性强的优良自交系892-43,该自交系即中杂9号的母本。

2.添加抗根结线虫基因Mi和叶霉病基因Cf9基因

课题组用引进的含Cf9和Mi基因的材料041-373,将其与中杂9号母本杂交,再用中杂9号母本为轮回亲本进行连续回交,从回交2代开始,每个回交世代的幼苗在定植之前均进行DNA提取,再用分子标记检测筛选同时含Cf9和Mi基因的单株,淘汰其余单株。连续4次回交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后,再进行2次连续自交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果获得了以中杂9号母本为遗传背景的含Tm1、Cf5、Cf9、Mi和I-1基因的优异种质07g-2,该材料除具有复合抗病性外,其熟性、丰产性、株型、耐低温弱光性等均与中杂9号母本相当。

3.添加抗细菌性斑点病基因Pto基因

课题组再次将引进的含Pto基因的材料Ⅱ6A-986,与07g-2杂交,再用07g-2为轮回亲本进行连续回交,从回交2代开始,每个回交世代的幼苗在定植之前均进行DNA提取,再用分子标记检测筛选含Pto基因的单株,淘汰其余单株。上述工作在顺利进行,有望获得以中杂9号母本为背景遗传背景含Tm1、Cf5、Cf9、Mi、I-1和Pto基因的优异种质。

图24-14 Mi基因

图24-15 Cf5和Cf9基因

图24-16 含Mi基因抗根结线虫的抗性表现

图24-17 以9706为遗传背景同时含Mi、Cf5、Cf9等6个抗病基因的新种质

(三)数量性状位点(QTL)技术在种质创新中的研究和应用

1.产量QTL

研究发现,在多毛番茄()、潘那利番茄()、细叶番茄()、小花番茄()、奇美留斯基番茄()等果实小、产量低的野生番茄中存在增加番茄产量的基因(QTL),目前共鉴定了40个与番茄产量(如果实大小、果实直径、果实重量、前期产量、总产量等)有关的QTL,克隆了一个具有副作用的QTL ,并建立了高产量QTL近等基因系或亚近等基因系。例如TA1229多毛番茄()的1个近等基因系,含有来自多毛番茄()第一染色体的长24cM的DNA片段,已经证明,该外源DNA片段为含有增加产量的QTL,能增加植株重量和果实数量,在植株生长的后期仍能维持其生长效率,维持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转化率。

2.抗逆性和高品质QTL

研究者们还利用、、、、、、和的RIL、F2、F3、BC1、BC1S1、BC3、BC4S1、NIL群体,结合RFLP、AFLP、RAPD分子标记方法和QTL分析等技术绘制了不同的QTL连锁图谱,并且分离和定位了近1000个数量性状QTL。这些QTL分别与抗逆性(耐高低温、耐盐、耐涝)、品质(番茄红素、胡萝卜素、可溶性固形物、糖、甜度、酸度、滴定酸、pH、维生素C、干物质、黏度)、果实性状(果形、外观颜色、内部颜色、果肩色素、硬度、弹性、果实心室数、果实种子数、种子千粒重、果皮厚度)、植株形态(植株鲜量、干重、分枝数、叶片节数、第一花序节位、叶长、开花期等)、风味品质[芳香味浓度、柠檬气味、糖味、橘子果实味、药味、pent-1-en-3-one,pentanal,pantan-3-one,2-methylbut-2-enal,haxanal,3-methylpentan-1-ol,(E)-hex-2-enal,Hex-3-en-1-ol,2-(Methylthio)ethnol,3-(Methylthio)propanal,6-Methylhept-5-en-2-one,2-Isobutylthiazole,2-Phenylethanal,Orthomethoxyphenol,Eugenol,Geranlacetone,Beta-ionone]等有关。

目前QTL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高产量、抗逆性好、高品质等QTL的近等基因系中所含有野生番茄的DNA片段长度比较长,QTL与低产量、小果实等不良基因间连锁累赘的影响仍然较大,在育种实践中直接应用这些高产量QTL仍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打破优良QTL与不良基因之间的连锁,将高产和高品质QTL导入到目前国内栽培品种的高产量骨干亲本中,则番茄产量、抗病性、抗逆性和品质育种将有望取得突破。

四)远缘杂交创新种质

一些野生种番茄具有普通番茄所缺乏的某些宝贵遗传基因,如多种抗病性、抗逆性(耐寒性、耐盐性),以及具有高可溶性固形物等有价值的性状(吴定华,1999)。因此通过与野生种番茄的远缘杂交也是创新番茄种质的重要方法。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番茄研究者对远缘杂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优异成绩。研究者们利用较多的野生番茄主要是秘鲁番茄、多毛番茄、智利番茄和醋栗番茄。表24-5列出了近年所筛选的抗源和育成品系。

表24-5 利用远缘杂交选育的新品系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在夏日阳光小番茄的应用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在夏日阳光小番茄的应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夏日阳光小番茄是从以色列引进的.一种热带作物,既可作为水果,又可作为蔬菜食用,营养价值较高,外观独特、口感清甜,是当前最好的小番茄品种之一。夏日阳光小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简单易行,可有效解决土壤连作障碍,该文从准备栽培设施、育苗、定植、定植后的管理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夏日阳光小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

引言:

夏日阳光小番茄,为茄科蕃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以色列新品种,为杂交一代,无限生长型,中熟,单果重约10~15g,一年四季均可栽培,长势强、花序大、花量多、坐果能力强、产量高。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采用基质和固态有机肥栽培,直接用清水灌溉,具有成本低、省工、易操作、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不仅可解决连作障碍问题,还可实现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

一、设施条件

夏日阳光小番茄适宜种植在南北向温室里。该品种属喜温作物,营养生长期最适温度为白天22~25℃、夜间10~15℃,生殖生长期最适温度为白天25~28℃、夜间22℃左右。

1、栽培槽

福建省泰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夏日阳光小番茄生产设施为6连栋锯齿形温室大棚,温室规格为46m×42m,面积1932m2,采用7m跨连栋温室类型,柱间距4m,温室天沟高,顶高.覆盖材料采用上海普拉斯克PEP优质15CC利得膜,同时安装外遮阳设备。棚内栽培槽从深圳金钲有限公司购买,槽边框高30cm,内径宽50cm,长5m,南北方向地下式放置,即将栽培槽埋入土中。槽边框略高于地面,槽间距80cm.每个大棚放置5槽,距离温室内墙北面留80cm,南面留50cm.用地布覆盖温室周围的沟槽和通道,防止杂草生长,避免土壤带入种植槽中[1].

2、灌水设施

棚内安装自来水设施,每个温室配备独立灌水系统。灌溉系统采用自动控制的水肥一体化设备,配套120目过滤器和自动施肥器的膜下滴灌系统。

3、栽培基质

栽培基质选用从印度斯里兰卡进口的椰糠砖,初始EC<.椰糠是椰子外壳的纤维粉末,具有无污染、透光性良好、可再利用、成本低等优点,是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环保型无土栽培基质。

二、育苗

通常用50℃温水浸种,浸泡时间为10~15min,然后把番茄种子浸泡在清水中3~6h,最后用纱布把种子包起来催芽,大多数种子会在2~3天后发芽。

利用72孔穴盘进行无土育苗,基质用泥炭、白云石、蛭石按2:1:1比例混合,也可直接购买商品育苗基质。播种前用95%恶霉灵3000倍液浇淋基质至湿润,装入穴盘扫平待用。每穴播种1粒,播后覆盖基质,再浇透水,用遮阳网盖好,要求湿度保持在30%左右。

出苗后要及时见光,子叶展开前适度控水防止发生高脚苗,中午注意适时遮荫,防止强光直射。幼苗4片真叶时大田定植,定植前几天适度控水炼苗,并注意防治猝倒病、潜叶蝇和白粉虱等病虫害。

三、定植

大棚内前茬作物拉秧后,及时清除棚内茎叶、杂草。腐熟有机肥300~500kg/亩、复合肥30~50kg/亩施入基质,深翻灌水。地表封盖具有避蚜虫、降温、除草等功能的银黑双色地膜,大棚密闭,高温闷棚15~20天,然后放风1~2天,即可准备定植。定植前大量浇水,让基质充分浸透。每亩栽种1200~1500株,选择无病虫害、健壮、无机械损伤的幼苗带基质移栽。种植时确保植物露出子叶,定植后浇透水,一般种植存活率高达100%[2].

四、栽培管理

1、水肥管理

定植后第20天开始首次追肥,营养生长期追肥频率为10~15天/次,采用根部追肥,每株施用诺普丰水溶性复合肥5g.第3穗花开后每7天追肥1次,每亩施用福邦益微元全水溶颗粒有机肥5~7g.最后一批夏日阳光小番茄采收前7天停止追肥。施肥时控制氮素化肥的使用量,防止徒长;可追加二氧化碳气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2、光热管理

棚膜使用可连续覆盖2~3年的长寿无滴膜。高温季节温室外覆盖遮阳网进行遮阳,同时定期通风降温;低温霜冻期棚内可通过覆盖二层膜或电加热等措施进行增温。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及时摘除植株下部老残病叶,增加田间透光。同时,在保证适宜温度的同时尽量让植株多接受光照。

3、植株调整

株高40cm时吊蔓,前期禁止主蔓放倒平卧,以免磨损第1穗果,影响果面商品外观。采用双秆整枝在保留主茎外再留1条第1花序下叶腋抽生的侧枝,任其生长形成双秆,其余侧枝全部摘除。一般主枝留6穗果,侧枝留4穗果,待6穗花时封顶。

一般定植约15天后用剪刀打杈,不能用手折,手折会不小心伤到主枝,使组织液外流,加重植株水分流失。要对使用的工具进行消毒,防止植株染上病害。打杈时还要特别注意,早上有露水时不可以打杈,若实在急需打杈,必须确保打杈的同时使用杀菌药,如多菌灵。打杈当天不能施肥灌水。

4、病虫害防治

苗床期主要病虫害有猝倒病、立枯病、蚜虫,田间病害有灰霉病、早晚疫病、细菌性斑点病、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应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

(1)农业防治

定植前需要对棚室进行消毒,可采用高温闷棚消毒,也可使用百菌清烟剂消毒,减少致病原。此外,通过采取严格轮作制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育强苗,减少病虫害发生。

(2)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布置频振式杀虫灯对害虫进行诱杀。也可每亩插挂40cm×25cm双面黄色PVC粘板,黄板与植株高度保持一致,每2月更换1次,可起到早期诱杀成虫的效果,降低虫口数量。还可覆盖银灰色地膜驱避蚜虫,在温室放风口安装40目防虫网隔离害虫。

(3)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天敌法防治虫害。刚出现害虫如白粉虱、蚜虫时,在植株中上部均匀悬挂丽蚜小蜂蜂卡防治粉虱,每次释放3000头/亩左右,连续4次。

(4)药物防治

坚持苗期病虫害预防、病虫害初发期治疗、发生盛期药剂交替使用的原则[3].防猝倒病、立枯病可用15%恶毒灵水剂450倍液和38%福·甲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交替使用1~2次;早疫病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晚疫病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灰霉病用40%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80%啶菌酰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喷雾。

蚜虫、粉虱可用5%啶虫脒微乳剂1500~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斑潜蝇可用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

参考文献

[1]梁国婷珍珠番茄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3(9):48~49.

[2]孙尚忠,方秋香,冒海军,等。日8光温室无公害樱桃小番茄栽培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10(6):157.

[3]周达彪,唐懋华,李英,等。樱桃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8(9):15~16.

水稻耐冷性研究现状论文

水稻在减数分裂期遭遇低温,会造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不能产生正常的花粉粒,从而形成雄性不育,最后导致不能正常受精,造成籽粒空壳。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受低温冷害除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短外,还因品种和栽培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出现不育的临界温度,耐冷性强的品种是15~17℃,耐冷性弱的品种是17~19℃。

水稻在开花期遇到低温也会造成大量空壳的发生。水稻在开花授粉期的最适温度为30~32℃,最低温度为15℃。如果平均气温低于20℃,日最高气温低于23℃,开花就会减少,或虽开花而不授粉,形成空壳。水分对抽穗开花影响也很大,一般空气相对湿度70%~80%对抽穗开花最为适宜,如低于50%,花药就会干枯,花丝不能伸长,甚至穗子也不能抽出来。但湿度过大,花药不能开裂,也会形成空壳。开花期遇到阴雨连绵,空气湿度接近100%,则花丝不伸长,花药不开裂,花粉黏性大,也会出现大量的空壳,甚至还会发生褐变粒等病害。

(张文忠)

首先先要明白什么是水稻冷害, 在黑龙江省冷害分为两种:延迟性冷害 和障碍性冷害。延迟性冷害:在水稻生育期发生低温,延长了水稻发育。障碍性冷害:在水稻颖花分化期到抽穗期受到低温影响,导致水稻不灌浆从而减产。1.耐寒性品种选育:收集耐寒性优良的品系 ,与目标改良的品系杂交(耐寒性属于隐性基因所控制。)2.建立耐冷性试验田:采用中期深水灌溉法(孕穗期开始到完熟),鉴定圃水温18度±度 选穗标准为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距离-4~+2cm 。温度计放法:入水口 以及出水口各放温度计两根 池中间各放两枚 。 切记选用田地面积不宜过大。调查:没两小时观察温度计,并记录温度。评价标准:空壳率 :1级 10%以下 2级 10-20% 3级20-30% 筛选 1-2级品系。苗期耐寒:(针对直播品种选育) 利用恒温发芽箱 18度 做发芽试验 并调查发芽情况以及发芽率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问我。

安徽水稻种植技术毕业论文

农民朋友种植水稻要获得丰收,除了品种的自身因素外,栽培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水稻的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1.选用良种

适宜栽培的中籼稻品种有徽两优6号、皖稻153、丰两优香1号、丰两优香4等;粳稻品种有淮稻9号、天协1号、徐稻4号、皖稻68等。

2.旱育壮秧

选择肥沃、疏松、土层深厚的菜园或旱作地作苗床,播种前20d每667m2施45%三元复合肥50kg、氯化钾5kg、尿素10-15kg培肥苗床,在播种前10d耕翻做畦,畦长20m左右,畦宽,沟宽40cm,沟深15-20cm。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播种量40g/ m2,播后用木板轻压使种子入土,盖厚细土,喷施旱秧净等除草剂后盖上地膜。遇到日平均气温大于20℃高温时,应在地膜上加铺秸草遮阳降温,注意不能用稻草,以防止病菌的传播;播种后5-7d便可出齐苗,齐苗后要适时揭去苗床上的覆盖物,揭膜应在傍晚,边揭膜边喷一次透水,以弥补土壤不足的水分;旱育秧秧苗生长前期一般不会缺肥,在2叶1心期、4叶1心期和移栽前3-5d各追施一次氮肥,每m2用尿素20-25g兑水喷施,喷后立即用清水冲洗一遍,防止灼伤叶片或烧苗;在4叶1心期每m2用225mg多效唑喷苗进行化控;当看到秧苗叶间不挂水珠,中午叶片打卷时,表示缺水,需浇透水一次,否则不需浇水;及时防治稻蓟马等虫害,畦面杂草可以人工拔除。

3.规格栽插

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45d左右,为了增加密度,同时又有利于水稻通风透光,便于田间管理,宽行窄株栽插。根据700kg/ 667m2的产量目标,合理的产量结构应是每667m2有效穗17-18万、每穗总粒数190-200粒、结实率85%、千粒重28g,理论产量770-860kg。因此,栽插规格为株行距4×9寸或5×7寸,每穴栽5-6个茎蘖苗,每667m2保证8-10万基本苗。每3-4m留40cm走道作为管理行,以便于追肥和病虫害防治。

4.配方施肥

水稻高产栽培的施肥原则是“稳磷、增氮、补钾、添锌”。每667m2施纯N16kg,P2O56kg,K2O12kg。每667m2施优质土杂肥2000kg或饼肥40 kg、尿素10 kg、过磷酸钙50 kg、氯化钾10 kg作基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栽后7-10d追返青分蘖肥,每667m2施尿素10 kg、硫酸锌1 kg;栽后25d及时追施促花肥,每667m2施尿素6 kg、氯化钾5 kg;抽穗前20d追保花肥,每667m2施尿素5-7 kg、氯化钾5 kg;齐穗期看苗追肥,叶色偏淡田块每667m2施尿素5 kg。

5.间歇灌溉

在水稻高产栽培中,采用浅水栽秧,栽后5-7d自然落干,一直保持湿润;栽后20d左右每667m2达20万茎蘖苗时烤田,反复多次轻烤,至茎蘖不再增长,排水不畅的田块,应从管理行清沟排水;孕穗至抽穗保持浅水层,抽穗至灌浆保持湿润;以后干干湿湿,收获前7d断水。

6.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栽后5-7d每667m2施苄﹒乙进行化学除草;要及时做好四(二)代、五(三)代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二化螟的防治工作,根据虫害发生情况每667m2施锐劲特(80%含量水分散粒剂)3g、乐斯本45 ml、25% 噻嗪酮45g防治。拔节孕穗期每667m2用井·蜡芽40g防治纹枯病2-3次;抽穗前7d和3d分别用好力克或井·蜡芽100ml防治稻曲病。

7.防高温热害

调整安全齐穗期

我县多年气象资料表明,7月底至8月上旬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这一时期水稻抽穗扬花,往往造成高温热害,因此,应把水稻安全齐穗期调整在8月中下旬。

灌深水

当日最高气温连续3天达到35℃以上时,在水稻田间灌深水,田间水层8-10cm,可以降低穗层温度。

根外喷肥

在高温天气来临时,叶面喷施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3%尿素溶液,可以提高水稻对高温的抗性。

1、水稻种植情况

(1)面积:5000万亩左右,且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度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2)气候及播期:该区稻作生长季为110-180天,平均气温18-23℃,≥10℃积温2000-4000℃。该区水稻是春种秋收,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6℃时开始播种,安全播种期自南向北为4月25日至5月25日。安全齐穗期为7月20日至8月15日,收获日期在10月上旬。

(3)品种:早熟早粳稻,南部为中、迟熟类型,北部为特早熟类型,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

2、 水稻需肥规律

水稻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除氮磷钾三种元素之外,对硅元素吸收较多。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公斤每生产500kg稻米需要吸收: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应首先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数量,再调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就可以用下式求出理论上的施肥量: 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在水稻目标产量500-600公斤/亩的田块,寒地水稻氮肥6-8公斤/亩,磷肥3-4公斤/亩,钾肥4-6公斤/亩。

3、硅的作用

硅是水稻、甘蔗等作物健康生长的必需元素。水稻茎秆中硅含量是N含量的十倍多,超过N、P、K的总和。水稻是作物中选择吸收和富集硅最多的,这种生理特性是由其特有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硅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

(1)硅是植物体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其作用仅次于氮磷钾,居第四位。

(2)硅可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了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量;

(3)硅肥能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施用硅肥后,可使作物表皮细胞硅质化,茎叶挺直,减少遮阴,增强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叶片生长期延长,不易衰老。

(4)硅肥能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作物吸收硅后,可在植物体内形成硅化细胞,茎叶表层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作物对病虫害抵抗力增强。

(5)还使表皮细胞的通透性显著降低,从而降低蒸腾量30%以上,相对提高了抗旱能力。

(6)硅肥能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80%以上。倒伏与折断率减轻40-70%。施用硅肥后,还能显著增强作物的抗旱、抗低温能力。

(7)硅肥能很好的调节作物对氮磷钾各元素的平衡吸收。促进磷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吸收,从而提高结实率,并能抑制对铁、锰的过量吸收和毒害。

(8)可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提早抽穗,使穗轴增粗、穗长增加等。

(9)施用硅肥不仅可以增加作物产量,还可改善农产品品质,水稻施硅增产5-12%,小麦、玉米增产5-10%。

(10)有效改善土壤酸碱度 盐碱地使用效果更好。

4、水稻施肥技术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地区氮肥施用量过高,施用时期不合理,蘖肥比例大,穗肥施用不足。

(2)施肥原则

①合理调整氮肥的基、追比例,使基肥中的氮占总施氮量的45%左右,减少分蘖肥,提高穗肥的施用比例。

②钾肥可优先选择氯化钾,在秸秆还田的地块可适当减少钾肥用量。

③根据测土结果,注意补施中微量元素和含硅肥料。

④采用节水灌溉,追肥“以水带氮”。

(3)施肥量及比例

①阜康高塔肥、金正大水稻专用肥(26-12-12、26-14-11、)80斤/亩,后期追加10-20斤效果更佳!。

②氮肥40%-45%作为基肥,20%-25%作为蘖肥,30%-35%作为穗肥;磷肥、钾肥作基肥。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其 种植 过程中就需要广泛应用高产栽培技术,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大大增加我国水稻产量,促进农民的增收。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水稻种植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水稻的种植技术

[摘要]我国是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已经具有多年的栽培历史。本文以灵桥镇种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水稻种植现状进行了介绍。之后本文对该地区水稻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 措施 。

[关键词]水稻种植 栽培技术 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003-1650(2016)02-0094-01

1.灵桥镇目前水稻种植现状

从农户水稻种植的现状来看,其规模上已经达到了6000亩,其中每年的亩产也达到了400多公斤,而这个数字也会以更快的速度持续增长,由此可见作为水稻种植大镇的农技推广中心更应该做好水稻种植问题的研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在种植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难题,本文将对灵桥镇水稻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如下剖析

2.种植难题

选种播种不当

首先年轻一代对种粮意识淡薄,而中老年一代老百姓 文化 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科学地选种知识和技术,在选种播种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选取种子时不够仔细,导致许多携带病毒或者低产的种子被播撒到田间。选种不合理的问题已经严重导致了水稻减产,为了更好地解决该问题,加强对水稻种子的选取工作十分重要。但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地区的水稻种植户尚未具备该意识,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对水稻种子的选取重视力度不够。同时种植户未能接受到专业的种植方法培训,以致选取了不健康不抗毒的幼苗。选种播种不合理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田间管理不当

水稻种植后的工作就是田间管理,加强对水稻的田间管理工作相当重要。但是当地种植户却未能够认识到田间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致很多时候对水稻稻田弃之不顾。究其原因首先是水稻种植户的田间管理意识不足,其次是在田间管理的工作中很多种植户未能够做到仔细谨慎,因此导致很多突发问题的发生而无解决办法,例如病虫害的袭击、自然灾害的发生等。面对该问题很多种植户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应当充分提高水稻种植的田间管理。

病虫害的侵害

病虫害的爆发对于水稻种植户来说就是灾难,每年在病虫害暴发的高峰期,水稻种植户会因此而受到巨大的损失。但同时病虫害也是导致水稻减产的常见问题,因此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地区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仍然是采取事后处理的办法,这就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降低的几率。水稻病虫害的防范和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靠科学的办法和措施,但是当地很多种植户依靠的是传统的治理办法,如果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病虫害侵袭,很多种植户通常会选择怨天尤人、束手无策。

3.解决水稻种植难题的措施

水稻的选种和催芽

由上述的水稻种植问题中不难看出,水稻种子的选取十分重要,其可以直接决定水稻的产量高低。因此要想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就必须加大对水稻种子选择的把关,种植户应充分重视起水稻的选种和催芽工作。

选种

首先第一步就是水稻种子的选择,这一步骤对于水稻栽培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对水稻的选种进行严格的把关。根据该地区的种植习惯,本文建议种植户可以依靠多年的水稻种植实践 经验 。首先在选取种子时要注意选择颗粒饱满,并且是抗逆性较强的种子。其次是将水稻种子进行翻晒1至2天,之后用盐水进行选种,筛选出颗粒不饱满的水稻种子并去除。

催芽

在选取到最适宜播种的水稻种子后,第二步就是要加强对水稻种子的催芽工作。选取成功的种子要经历一定的消毒处理,消毒方法可以采用稀释了100倍的多菌灵进行浸泡,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1-2天为最好。之后要进行催芽工作,催芽需在27~28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

加大田间管理的力度

加强水稻田间管理,不仅要从施肥的角度考虑,同时也要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收割时机的选取的必要性。

合理施肥

肥水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田间管理工作的重点,适宜的水分和肥料对于水稻的生长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肥料的选取工作上要格外重视,当地应充分利用牲畜的粪便、饼肥、草塘泥等物质,底肥在土壤翻耕时亩施猪、羊栏肥1000-1500公斤。移栽前一天亩施碳酸氢铵4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栽后5天施第一次分蘖肥,亩施尿素公斤,氯化钾5公斤。栽后12天施第二次分蘖肥,亩施尿素10公斤,氯化钾公斤。7月18日左右,亩施促花肥45%复合肥15公斤,尿素5公斤。8月5日左右,亩施保花肥45%复合肥10公斤。8月20日左右施粒肥,亩施45%复合肥5公斤。抽穗后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喷施宝作根外追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对于水稻来说则是很好的肥料,方法是机肥充分腐熟之后辅以使用。除此之外面肥的使用也不可忽视,可以采用硫氨酸或是尿素。这种混合的施肥方式可以给予土壤足够的养分,从而更好地促进水稻的生长。在肥料的保存和运输上也要加大重视,首先要在规范的市场购买肥料,其次在运输上要避免二次污染,最后保存肥要注意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水稻种植的一大难题,因为病虫害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力。同时当地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本文将给出以下防治措施:首先当地应事先对水稻病虫害的类型进行掌握,并且做好对症下药的准备工作。除了要在适当时期对水稻进行农药喷洒工作,更应该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农药喷洒过后要对残留农药进行清理。患有病害的水稻会在田间进行病害的传播,因此必须及时地清除掉。

适宜时期进行收割

水稻的收割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在收割之前种植户应该做好人员、机器、设备的准备。其次在收割时间的把握和选取上也要做到准确无误,一般来说水稻的收割时间决定了水稻的精米率和产量,在下枯霜之前就要完成对水稻的收割,避免对水稻的产量产生危害。根据当地的收割习惯,每年的9月下旬和10月下旬就可以进行水稻的收割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水稻种植技术论文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种和品质与稻作行业的质量和效益直接相关,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广大农民的收入。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稻作行业的基本情况,摸清我国水稻品种与品质的现状,从而为调整我国水稻品种结构、改善我国稻米质量、提高稻作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我们于2000年开展了对全国水稻品种与品质的普查工作。 一、基本情况 普查工作于2000年7月开始,到2001年2月结束,前后历时8个月。我们先后派出12个工作小组,赴全国26个省(市、区)水稻种植地区,拜访各地有关的领导、专家、技术工作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了解各地水稻品种与品质的情况,也了解各地与稻作相关的科研、生产和销售的情况,有关稻作结构调整、发展优质米生产的经验和情况,有关稻作结构调整、发展优质米生产的经验和做法,并落实水稻品种样品的征集工作。本次共征集全国除新疆、西藏、青海、山西、台湾外的27个省(市、区)的水稻样品1109份,品种919个。其中早籼稻品种349个、中籼稻148个、晚籼稻120个、南方粳稻172个、北方粳稻97个、籼糯稻14个、粳糯稻19个(表1)。其中当年种植面积达6667hm2(10万亩)以上的主栽品种332个,非主栽品种587个,包含了各地种植的传统品种、特质品种、专用品种和近年审定推广的新品种。 表1征集的品种情况 类别品种数占%类别品种数占% 早籼稻北方粳稻 中籼稻籼糯稻 晚籼稻粳糯稻 南方粳稻合计919100 样品的理化品质指标的检测依据农业行业标准""NY/T83-1988米质测定方法""进行,感官品质指标依据国家标准""GB/T15682-1995稻米蒸煮试验品质评定""进行。食用水稻品种的品质评价根据农业行业标准""NY20-1986优质食用稻米""进行,也参照国家标准""GB/T17891-1999优质稻谷""中相应部分的品质指标进行评价;特异种质品种的评价参照""中国优特稻种质资源评价""中的相应标准执行。 二、结果及分析 1、品种分布情况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的气候、生态条件差别很大,水稻品种类别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异。籼稻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15个省(市、区),即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福建、江西、浙江、江苏、上海和安徽。此外,北方地区的陕西和河南有小面积种植少数籼稻品种。而粳稻品种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包含东北、内蒙、华北、西北(除青海外)及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和云南等省市。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海南等9个省(区),仍是早、晚稻都种植的双季稻区;而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江苏、上海等南方省(市)经过近年种植结构的调整,已基本上由过去的双季稻区改成单季稻(中稻)区了。 目前,杂交稻仍以籼型杂交稻为主,分布于南方地区,其中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江西、福建、贵州等省(市)是杂交稻的主要产区。 2、优质品种评价筛选 依据国家《优质稻谷》三级标准中与品种品质相关的品质指标(糙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评价筛选出优质品种118个,占普查品种总数的%。其中籼稻13个,占%;粳稻94个,占%,糯稻11个,占%。各稻组评价筛选的优质品种情况见表2。 表2品种米质达国标3级以上的食用稻优质品种 项目 品种 粳稻一级 (19个) 嘉64-1、秀水11、滇系4号、99鉴72、CR99、沈农8718、上育397、宁稻216、97XW-723、津原28、1045、9618、中系8215、水晶3号、黄金晴、豫粳6号、富士光、寒优湘晴、品优湘晴 二级(53个) 皖稻54、华安2号、当选晚2号、88-146、滇杂32、越富A/南34、云陆29、楚粳香1号、珍优1号、沈农8801、辽优7号、辽137、辽371-308、辽粳294、辽粳454、宁粳16号、98XW-258、腾系747、9807、牡丹江17、龙粳8号、东农V10、合江23、中作321、中作23、1613、京稻21、中作93、中作37、寒幽湘晴、牡丹江19、合江19、垦育16、新秋光、丰优201、农大3号、晚粳9873、晚粳太子11、农大7、农大3号、圣稻301、京引119、971、8-502、9602、常优99-1、武育粳3号、沛优801、金优湘晴、996022、中优4号、沛优01、申优1号 三级(21个) 99-39、西22-2、合系22-2、沈农18、农林315、辽盐16、金引2号、吉96010、975、龙粳10、临稻6号、中作93、九稻19、九稻22、九稻20、空育131、秋光、96-50、R109、苏农86、98-110 籼稻一级(1个) 赣晚籼19号 二级(5个) 枝优香、培两优288、两优培九、98-9 三级(6个) 优I桂99、桂香占、D优527、9709、秋优1025、湘晚籼9号 粳糯优质(11个) 凉糯2号、沈农香糯1号、津糯6号、太子粳糯、丙97-48、嘉99-7、祥湖84、紫香糯2315、97-48、D26、糯22 3、特质品种的评价与筛选 以《中国优特稻种资源评价》中的相应标准评价筛选了具有特异品质性状的水稻品种115个,占%。其中高糙米率(籼稻≥%,粳稻≥%)品种21个,包含籼稻13个,粳稻8个;高蛋白质含量(≥13%)品种13个,全部为籼稻品种;低垩白率(≤5%)品种49个,包含籼稻335个,粳稻14个;特低直链淀粉含量(<10%并>2%)品种9个,全部为籼稻品种;高直链淀粉(籼≥%,粳≥%)并软胶稠度(籼≥60mm,粳≥70mm)品种23个,其中籼稻21个,粳稻2个。具体品种见表3。 表3水稻特质品种 项目 品种 高糙米率品种 籼稻13个(≥%) 粳稻8个(≥%) 嘉育948、K88A/7044、培杂28、培杂279、香两优463、香二优781、金优315、金优80、闽科早22、金优18、金优456、协优390 沾粳7号、武粳4号、武粳5号、鲁粳12号、镇稻88、9707、镇稻5171、9632 高蛋白质含量(≥%) 籼稻13个 湘早籼7号、南保早、抗优148、2757、浙9248、博优212、博优270、金优80、K优47、D优13、C优22、冈优缙恢1号、1290S/F674 低垩白率(≤5%) 籼稻35个 粳稻14个 香两优68、西光、特籼占25、海香1号、浙9248、茉莉新占、闽香早占948、舟优早1号、汕优占、莉花香粘、泰国18、西山香、桥圩香占、黄壳香、双丰占、田东香、桂华占、七桂占、新马占、莉花香、桂艮占、马隘香米、E优540、香优61、中国香稻、91315、黄梅香稻、湘晚籼9号、郴优早2号、优99、晚籼选5、益晚籼7号、Y9413-5、1504、双佳1号 滇粳优1号、滇系4号、99鉴72、双竹粘、CR99、金引二号、宁稻216、97XW-723、98XW-258、975、1613、富士光、观95、品优湘晴 特低直链淀粉含量(<10%并>2%)籼稻6个 粳稻2个 中丝2号、浙农8010、渝优2142、西软米84-4、优99、Y9413-5 滇粳优3号、银光 高直链淀粉含量(籼≥25,粳≥22%) 并软胶稠度(籼≥60mm,粳≥70mm)籼稻20个 粳稻2个 汕优64、优Ⅰ晚三、金优402、金早22、中优402、优154、绵优151、博优大占、金优77、赣晚籼29号、金优207、金优64、金新优77、金优晚3、博优964、Ⅱ优128、博优64、汕优晚3、粤优016、K优507 高原粳2号、珍优2号 4、各稻组品质性状比较 除去不合格的或特殊的18个样品外,其余的1091份样品,分别统计各稻组的理化品质指标,结果见表4.根据以上统计结果,比较分析了各稻组的品质优劣;也对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品质作了比较。 (1)不同季节种植的籼稻品种品质有所差异。早籼、中籼和晚籼的整精米率分别为%、%和%;垩白度分别为%、%和%。可见,晚籼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均优于早籼和中籼;中籼的外观品质与早籼相仿,但碾磨品质优于早籼。 (2)北粳品质较南粳为优。通常把东北、内蒙、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种植的粳稻称为北粳,其余地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粳稻称南粳。南粳和北粳的垩白度分别为%和%,透明度分别为级和级,可见北粳的外观品质较南粳优;胶稠度分别为和,说明北粳的质地一般较南粳的粘。 (3)籼粳和粳糯分属不同的亚种(前者属籼型,后者属粳型),其品质也大不相同。从表可见,两类粳稻除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有很大的差别外,与蒸煮和食味品质相关的直链淀粉和碱消值两项指标也有明显的差别,籼糯的分别为%和级,粳糯的分别为%和级,表明粳糯的糯性优于籼糯。 (4)根据对495份杂交籼稻样品和271份常规籼稻样品理化品质指标的统计结果,杂交稻的碾磨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常规稻的相仿,这与通常认为杂交稻出米率差的观念不一致,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杂交稻的平均垩白率(%)和垩白度(%)都明显大于常规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可见杂交稻的外观品质不如常规稻。另外,杂交稻的直链淀粉含量(%)高于常规稻(%),而胶稠度()也较常规稻)的短,说明两者适口性也有差异。 5、优质性状评价比较 以农业行业标准《优质稻米》二级标准评价品种品质各项指标,并分别统计总体和各稻区的优质性状率,其结果见表5。总体上看,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和碱消值等品质指标的优质率较高,都达90%以上;而垩白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等3项指标优质率较低,均不足50%。其各项同品质指标达标率的高低顺序为: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碱消值>糙米率>长宽比>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粒长>透明度>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率。分别观察各组的品质性状达标率,情况大体相似,但有以下两点明显差异:(1)南粳和北粳的整精米率的达标率比较高,分别达%和%;(2)籼糯的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低,仅%。 三、存在问题 1、品种多、乱、杂多数水稻主产区省份都有千百个水稻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一些乡镇内应有数十个品种种植,混杂着籼、粳、糯,早、中、晚,杂交、常规等各种类型的水稻品种。多数品种年种植面积在几千至几万亩之间,百万亩以上的品种很少。由于品种杂,规模小,影响了稻作的规模效益和产业化发展。 2、优质品种少,专用品种不明显目前多数品种的食用品质处于中下水平,优质品种少,仅占品种总数的12%上下,尤其是籼稻品种。籼稻品种品质的主要问题是整精米率低(碎米多)、垩白大,影响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市场价值。此外,多数水稻品种的品质雷同,有特色的专用品种少,影响了水稻品种的开发利用,如饲用、食用原料及其他工业原料用等。 3、缺少产业化经营从品种(种子)到稻米产品,各地区仍主要是小生产、小经营状态,实行产业化经营的为数极少。育、繁、推脱节,产、加、销分离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农民不管品种品质混种,粮食部门不问品种品质混收,加工企业不明原粮品种品质混杂加工。其结果是产品质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行业效益差等,产生了恶性循环。 4、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品种要优化,品质要分流,需要有适宜的评价标准,以便引导选育优质品种,筛选专用品种。但目前尚缺相应的质量标准。实践证明,原农业行业标准《优质食用稻米》,已不能适应现代稻米市场对品种品质和稻米品质评价的要求;新国家标准《优质稻谷》面向流通和仓贮的稻谷,不很适合于品种品质或市场稻米品质的评价。目前,市场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很多水稻种子或稻米产品,都标榜自己是优质品种、优质产品,鱼目混珠、良莠混杂的现象严重;而制假售假,以次充好,毒谷、毒米等事件时有发生,影响极坏,危害极大。 四、建议 1、加速水稻品种结构调整的步子 各地区主管部门要按照食用、饲用、食品加工用和工业原料用不同角度,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预测,尽快作出品种结构调整的规划,发展那些优质、适销品种,限制或淘汰那些品质差、市场不适销的品种。优质育种、优质引种及优质品种的示范推广应成为当地品种工作的重心,加大投资力度;并落实强化优质优价政策,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指导品种结构的调整。力争在今后三五年内,当地的水稻品种结构有一个明显的改观。 2、发展产业化经营 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打破部门及地域封锁、分离的格局,以便创造市场化的良好氛围,实现公平竞争的法则。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组建""公司+基地或农户+科技单位""的经济共同体模式,实施科研、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创建名牌产品,实现产业最大化效益。 3、健全并强化质量保障体系 要健全水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制订不同用途的水稻品种品质标准、稻米质量等级标准和各种米制品的质量标准。要适应稻米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强质检机构的建设,更新技术设备,加强检验测试能力;并发挥质检机构在稻米的生产、加工、贮运及市场销售全过程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作用,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促进稻米市场的健康发展。

培育新不育系水稻论文研究

1、1964年,袁隆平在我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但工作刚刚起步,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避开干扰,依靠社会主义的大协作精神,带领助手刻苦钻研,克服种种困难,经过10年奋战,终于攻克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难题。

有一次,房东冒雨挑着一担稻谷回来。他告诉袁隆平,这是他从另一个村子换来的稻种。“为什么要换稻种呢?”“那里是高坡敞阳田,谷粒饱满,产量高。施肥不如勤换种啊。”面对饥荒,老乡们不是坐等国家救济,而是主动想办法提高产量,袁隆平很受感动。从这件事上,他也得到很大启发: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对于战胜饥饿有重大意义。他想,自己除了教好课,还要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些成绩来,为老乡们培育出高产量的好种子。袁隆平教过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等学科。在他看来,杂种优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然而,按照传统经典理论,水稻恰恰没有杂交优势,它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一株水稻只要一开花,雄花自然就会给同株上同时开放的雌蕊柱头授粉。难道水稻真的不能杂交?从小爱刨根问底的袁隆平有些不服气。还是从上学时代开始,袁隆平就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喜欢思索,爱提问。一节数学课上,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当其他同学全部点头时,袁隆平却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也得正数?”老师不耐烦解释说,你只需要背就行了。尽管没有获得满意答复,但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不再迷信书本和权威。时隔多年,提及这段往事,袁隆平笑着说:因为老师的那个回答,从此,我的数学没学好。但袁隆平的学生纷纷“揭露”他:他数学好得很,算水稻产量,谁都算不过他,又快又准。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一株水稻植株与众不同。怀着好奇的心理,第二年春天,他把收获的这株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表明这是一株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袁隆平欣喜若狂,既然自然界都存在“天然杂交稻”,那说明水稻和其他异花授粉作物一样,具有杂种优势!用实践推翻经典权威理论的袁隆平,当即决定跳出“无性杂交”学说的束缚,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回想起年轻时的那股干劲,袁隆平感慨不已:当时幸亏我猛醒得早,如果老把自己拴死在一棵树上,也许至今还一事无成。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我坚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然而,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却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袁隆平很有耐心,一边教学一边继续试验。机会终于来临了!1964年7月,袁隆平头顶烈日,在稻田里惊喜地寻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1966年2月,袁隆平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科学通报》杂志发表,首次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法培育杂交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犹如一声惊雷,震动整个农业界和科技界。时任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攻城拔寨“文革”到来后,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断。然而,在全国一片政治狂热中,袁隆平冷静、超然的态度,为他开展科学试验提供了有力的“庇护”,以他为首的杂交水稻研究小组悄然诞生。正当研究向前推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袁隆平心爱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头一棒”: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毁坏。这一天,时隔30多年后,袁隆平仍清楚地记得。“那是我的孩子啊!多年培养仅有的一点心血,毁于一旦,简直天都要塌了!”袁隆平回忆当时情景说。很多人认为,这下袁隆平该死心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在泥田里呆坐了许久后,袁隆平想通了:重新再来。接下来几天,他在烂泥巴里四处寻找残存的秧苗。直到第四天,在学校一口废井里找到5根秧苗后,袁隆平才算松了一口气,继续坚持试验。6年时间,袁隆平当了回“农民”,日出而作,日落挑灯夜读。但,袁隆平仍是一头雾水,因为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后,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难道是技术路线有问题?抑或是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袁隆平不停地提出假设,又一遍遍地予以自我解答。猛地,他心里一亮:如果跳出常规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常规稻杂交,那结果又将如何呢?回顾那段岁月时,袁隆平把当时的这个大胆想法归结于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他说,灵感很重要,你特意找找不到,需要有外界东西刺激。灵感来了,一首好诗、一个好曲子就来了,没有灵感,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首好诗。1970年11月23日,根据袁隆平的指导,助手在海南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找到一株雄花败育株,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袁隆平如获至宝,因为这对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来说,无疑找到了突破口。此时,责任、道义、胸襟等大家风范又一次在袁隆平身上闪现。手握比金子还珍贵的“野败”,却没有闭门独享,他将“野败”材料迅速分发到全国30多个科研单位,进行协作攻关,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试验,以扩大选择概率。这样做,是因为他心里只有一个愿望:以最快速度育出高产杂交稻,让它造福于人民。1972年,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至此三系配套难关全部攻克,一举奠定杂交稻从理论成为现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杂交稻培育已经宣告成功。这一年,已是袁隆平当“农民”的第9个年头!趁热打铁,袁隆平开始进行杂交水稻大田生产试验。看着试验田比周围水稻植株高出一大截,袁隆平心里格外高兴,似乎看到了杂交稻增产的绝对优势。然而,1个月过后,他的算盘再次落空了,试验田水稻“只长草,不结谷”。一些同行送来了冷嘲热讽:“可惜人不吃草,要是人吃草,杂交水稻的优势就太可观了!”面对这种质疑,袁隆平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他不厌其烦地给出科学解释:“从表面上看,试验是失败了,但从本质上看,试验是成功的。实践证明水稻杂种优势是强大的,至于优势是体现在稻谷上还是稻草上,那只是个具体技术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随着杂交水稻“优势关”、“制种关”的相继攻克,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梦想距离现实愈来愈近:1974年育成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亩增产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由衷地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不能因为取得了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躬身不辍袁隆平回顾自己育种走过的路程,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觉得要加快育种步伐,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安江和长沙,而要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岛去。当时,跑到千里迢迢之外的南方育种,需要克服除经费紧张之外的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甚至是风险。但与争取时间相比,袁隆平认为这个险值得一冒。1969年冬,他带领学生来到云南省元江县,租居在农技站的一座无人居住的平房里,还租了农技站的水田作为实验田,把不育材料的珍贵种子浸下了水。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降临了。元月2日凌晨,袁隆平在睡梦中被猛然惊醒。他发现身子下的床在晃动,天花板上噼里啪啦往下掉石灰块。“快起来,地震了!”袁隆平大声地将两个年轻学生喊醒,把浸在铁桶内的谷种抢了出来。才过了一会儿,那座平房“轰隆”一声倒塌了。天亮了,余震不断,大地仍在摇晃……农技站老支书来看望他们了:“这里是危险区,你们应赶快离开!”袁隆平指着浸在铁桶里的稻种说:“种子都要下田了,我们怎么能离开?”他们在水泥球场里用塑料布搭起了一个窝棚。水泥地上垫了几把稻草,再铺上一张草席,就成了床铺。发了芽的稻种在摇晃的土地上播下了,秧苗在南国的暖风里茁壮成长。不久,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他们就吃当地的甘蔗。甘蔗虽然好吃,当饭吃可不好受。三个人吃得口腔里都磨出了泡。经过5个月的辛勤劳动,袁隆平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从这次开始,以后每年冬季,袁隆平像候鸟一样,飞向温暖的南方,在南国的水田里繁殖育种,加速实验。他与季节赛跑,被助手和学生们称为“追赶太阳的人”。时至今日,袁隆平对于“追赶太阳”仍旧痴迷不已,每年有近1/3的时间留在海南育种。有助手、学生不忍心看他劳累,劝导他:你年纪那么大了,要少下田,多休息。有什么事你在办公室交待,我们帮你去做。袁隆平乐呵呵地说:关在屋子里手脚发痒,下田搞试验,才有乐趣。出去见见太阳,对身体也大有好处。挑战高度少年求学时养成的思考特性,伴随袁隆平整个人生。对于任何问题,他都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使得他敢于探索,敢于破除权威,不断超越自我。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举世赞叹。袁隆平没有骄傲,更没有止步,他感到三系法虽然大幅度地增产,但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他决心开展新的攻关,提出了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这又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好心人说,你已成了着名科学家,万一搞砸了,岂不坏了名声?袁隆平回答:“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在袁隆平两系法杂交理论的启发下,我国两系法杂交高粱、油菜、棉花、小麦等相继研究成功,并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时,袁隆平又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研究超级杂交稻: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走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此前,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均提出过“超级稻计划”,由于难度较大,技术路线选择失当,搞了十几年至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1998年,这一项目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的高度重视,获总理基金1000万元资助。同时,也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经过5年攻关,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以上,2004年,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百亩示范片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也将在2010年提前实现。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再一次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各国水稻专家纷纷向袁隆平表示祝贺,称赞:“中国人,了不起!”“搞科学实验还是要有一点幻想才行的。”78岁的袁隆平想象力依然丰富。他曾做过一个“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有一天我们种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沉甸甸下垂的千万个穗子好似大瀑布,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对杂交水稻的发展前景,他充满了信心。他在遗传育种方面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中国杂交水稻在产业上形成了很强的优势,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中国人民受益,外国人民也受益。世纪质疑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发出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袁隆平以研究杂交水稻的成果,乐观而自信地回答: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同时还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从三系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用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据统计,到2006年为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亿亩,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袁隆平还算过一笔账:全国亿亩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每年推广种植超级稻1亿亩,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可以增产150亿公斤。这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的粮食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袁隆平说:“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提高后,不仅可以保证国家所需的粮食总产量,同时,农民还可以把多余的土地另辟他用,比如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等,最终使农民富裕。”目睹了袁隆平创造的“水稻神话”后,美国普都大学教授、四届美国总统农业顾问汤·巴来伯格由衷地说: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际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袁隆平不仅时刻守望着国人的“饭碗”,世界人民的“饭碗”也装进了袁隆平的心中。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美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多年来,袁隆平怀着“造福世界人民”的宽广胸襟,7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20多次举办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技术骨干500余名。在袁隆平的倡导和建议下,“杂交水稻外交”正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截至2006年,杂交水稻在东南亚、美洲、非洲等40多个国家被研究或引种,种植面积达150万公顷。袁隆平乐观地估计,到2010年,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将达到1500万公顷,这样至少可以增加300万吨粮食,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杂交水稻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谁想种都可以,而且越多越好!”袁隆平再一次感动了世界。2004年,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将农业界的最高荣誉“世界粮食奖”授予袁隆平,以奖励他在世界粮食安全和拯救饥饿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战略眼光袁隆平被同行们习惯地称为战略科学家,而不是战术科学家。这样的称谓是有道理的。因为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且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让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将世界各国远远留在身后,甚至领先美国20多年。四十多年来,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一发展阶段、每一项重大创新,都离不开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都体现了他非凡的经验智慧与学术思想。在科研实践的同时,袁隆平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从1966年发表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论文以来,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国外发表12篇;出版专着7部。在很多学生和同行看来,袁隆平是世界级的大科学家,他对科学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袁隆平不仅思想开明,而且意识超前,他主张建立起分子育种室,并不遗余力地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先后输送多名年轻科技人员出国或到香港深造。有人问他:“您这样不断地把他们送出去,就不怕他们不回来?”袁隆平的回答极具战略性: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要继承和创新,需要建立一个科研梯队,需要大量超过我的人才。让他们都窝在我的手下,受着我的思想束缚,怎么能超过我呢?!在袁隆平的亲自培养、直接教导和间接影响下,不论是在他的研究中心,还是在全国杂交水稻技术攻关协作单位,已经形成了一支梯队结合、协同作战的杂交水稻技术队伍,肩负起将杂交水稻向纵深发展的重任。仅仅是这些还不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瞄准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人曾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说到粮食安全,袁隆平反复强调:中国粮食多一点不怕,要是少一点,麻烦就大了!袁隆平极其敏锐地发现,在中国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保护耕地与发展用地的矛盾已十分尖锐,中国的科学家必须要研究出办法,让农民用更少的田种出让更多人吃的粮食。他将自己的目标归纳为“种三产四”计划,即种三亩地能够产出四亩地的产量来。这就是通过推广“超级杂交稻”来提高水稻的单产。袁隆平表示,计划在5年之内,让中国6000万亩农田产出过去8000万亩农田的产量,从技术上来讲,这些目标完全可以实现。杂交水稻的研究前无古人,后虽有来者,但毕竟水平与中国的研究相距甚远。因此,袁隆平主要的精力是超越自己,而且不但自己动手研究,更重要的是,在前进目标一片迷茫中,向中国杂交水稻界指点科研方向。回顾杂交水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袁隆平坦言,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杂交水稻在中国乃至世界最快速发展的时期。“杂交水稻首先在中国获得成功,并逐步走向世界,这要归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归于伟大的人民,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全国杂交水稻协作组成员艰苦奋斗、通力协作的结晶。我只是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袁隆平说,现在,推广超级稻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这是对水稻科研人员的巨大鼓舞。人类因为有袁隆平这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而自豪和庆幸。从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角度看,用“伟大”二字作为袁隆平的注脚并不过分。袁隆平简介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1年,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袁隆平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同年,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袁隆平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拯救饥饿奖”等11项国际大奖。2006年,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著名论文,这是一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证明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水稻育种课题的选定,而是冲破了陈旧理论的束缚,开创了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领域。

袁隆平研究期间主要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和科研工作的艰辛。1953年7月袁老从合并后改建在重庆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顺利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一所农校内任教,同年被调往更加偏远的湘西任教。而在这里袁老一共待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一直勤勤恳恳的教育当地的农民利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去培育农作物。像千千万万个中国普通的农民那样,赤着脚挽起裤腿,脸朝黄土背朝天,顶着风吹日晒在实验田里实验观察培育的秧苗。1960年7月袁老发现并便利用极为特殊的水稻作为新的实验对象,并在次年的春耕之际,把这株水稻的种子播种在新的田地里,而实验结果让袁老喜出望外,这就是他一直苦苦寻觅的天然的“杂交性水稻”。而袁老的研究一开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再找到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说“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1964年7月5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袁老再次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而借此袁老得到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在次年袁老又从14000多个稻穗中逐个检验,最终再次得到6株不育株,而通过袁老细心的培育一共有4株成功繁殖。可惜不幸的是,同年六月造成新中国建设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忽然爆发,这极大的冲击了袁老的研究,很快袁老被迫中断了此项研究。可是即使是这样,袁老也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追求,他秘密地将已经培育成功的700多株二代育苗悄悄地转移到安江的农田里。可是仅在转移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在一天夜里,这700多株饱含袁老心血的育苗被人连根拔起丢弃在荒野,而此案到现在也是一桩悬案。在苦苦寻觅四天后在一口废井边找到残存的5株育苗,袁老借助这残存的育苗继续着自己的研究。之后的几年袁老与自己的学生还有研究团队奔赴中国的大江南北寻找符合“三系法”的育苗,终于在1973年找到雄性不育恢复系,成功攻克了“三系法”配套的难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