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 文化 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在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交往和处理国内事务首要主体的条件下,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保持政治稳定,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安全及其影响因素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主,并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只有当政治安全获得保证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安全。一般认为,政治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等四个要素。对于中国来说,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政治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领域的安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对政治安全产生着尤为重要的影响。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出了问题,政治也会出问题。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看,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由天灾导致的饥荒和民不聊生,往往会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从西汉末年直至清朝中后期,历史一直围绕着经济领域的治乱循环为轴心旋转着。即使是现代社会也难以逃出这条铁律的规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尼经济陷入困境,引发政治危机,导致统治印尼32年的苏哈托政权于1998年倒台。同样,南美的庇隆、皮诺切特、藤森等政权兴衰乃至苏东剧变,其动因也都在于经济领域的危机。有鉴于此,邓小平在 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等论断,明确指出了经济发展对于保持政权稳定和政治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当然,另一方面,政治安全问题也可能反作用于经济安全领域,这在苏东剧变以来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的泰国、菲律宾以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的现实政治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反面例证。总之,在思考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时,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投射。 意识形态既是政治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政权,除了依靠国家机器和经济利益两手来维系,统治阶级倡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能否为多数民众接受和尊奉,也是保持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清代学者龚自珍有句 名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说的就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对政治安全的重要影响。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或执政阶级而言,能够产生立竿见影功效的是暴力工具和直接与民众自身相关的经济利益要素,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可能是最不容易引起足够重视的政治安全要素,因为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的,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和对政治文化、社会舆论前沿的跟踪和引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执政集团丧失政权是始于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或公信力。 二、人民利益与政治安全 决定一国政治安全的根本因素,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么,一个政权或执政党如何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呢?说到底,就在于它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如果能带来利益,人民就拥护,政权就巩固;如果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反对,政权就不稳固。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1949年以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国内政局不稳、战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颠沛流离。摆脱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之所在。谁能带领人民实现这个任务,谁就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国家统一、政局安定以后,就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但由于受特殊的国际环境影响,加上极“左”思想在党内泛滥,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能得到有效贯彻。运动接连不断,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国家政治安全,从根本上讲,还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 在人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在中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使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富起来以后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蔓延等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创新发展。 如何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起来以后,让社会更公平、更和谐,人民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以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已经成为了全党上下的共识。 通过上述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一条贯穿其间的红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民利益为最根本出发点,是党始终没有动摇过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可能克服那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性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夯实政治安全的基础。 三、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可以按矛盾性质分为两大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包括西方敌对势力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颠覆势力和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可以分为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当前影响中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使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集聚。应该说,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引起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导致的,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虽然这些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化解,就有可能不断积累甚至激化,同样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影响中国的政治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的一项根本任务。 而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对政治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根本上讲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但在具体单位、具体问题上干群矛盾、党群问题是存在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要善于体察民情,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努力做好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及时化解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情绪。只要党和政府真正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不足,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 为了防止党夺取政权后蜕化变质,重蹈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覆辙,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索。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了著名的窑洞谈话。黄炎培提出,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保证政治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民主。毛泽东在窑洞谈话中提出民主,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人人起来负责。就是要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也是真正的民主的含义。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七大 报告 也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第二,人民监督政府。现代国家,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除了在基层和一定范围内实行直接民主、协商民主,在整个国家层面,主要还是实行间接民主、代议民主,即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将权力交给选出来的政党和民意代表,由政党组成政府,来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任何国家要发展、要稳定,都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公共权力。但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腐化变质,损害人民的利益。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英国学者阿克顿提出:权力导致腐败,失去有效监督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也是影响政治安全的根源。让人民监督政府,用权利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腐化变质,危害人民利益,进而影响政治安全的最有效办法。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中国的现实看,权力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已经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是当前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源,并直接影响国家政治安全。遏制腐败,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说到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解决权力来自人民同时又服务于人民的问题,解决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问题。一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真正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制约权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强调政权内部的分权制衡;另一方面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用人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为此,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矛盾,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历史和现实看,在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从中国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情况看,要保持政局稳定,更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力量的政党来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二是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中,是否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衡量党的领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在党的领导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现实路径,也是确保政治安全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看了“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 参考文献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3.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5. 2017届高校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格式学术论文
新课改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论文
[ 摘要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是升华思想的地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课堂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传统的政治教学中,课堂气氛比较枯燥寡味,学生靠死记硬背对知识点进行积累,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师应充分遵循教材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关键词 ]新课改;思想政治;有效性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新的教育理念也渐渐代替传统教学的位置,有效教学内涵被赋予新的意义。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听课的被动体,而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更倾向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老师要改变教学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师生双方实现最优的教学效益,引领学生感受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应用价值,最终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实现个人全面健康发展。
一、转变思想,变单一课堂讲授
为活跃的课堂氛围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说教意义,但太“严肃”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育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摆脱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无聊”等的束缚,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给本来就“无味”的.政治课堂带来新鲜空气。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考虑到学生们对金钱缺乏正确的消费观,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了一首歌曲《十不该》,学生们对这首歌不怎么熟悉,因为这首歌的产生时代与学生们的年龄相去甚远,但里面的歌词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听了这首歌,我让学生把平时能避免的花费罗列出来,然后照着《十不该》的形式加工成郎朗上口的顺口溜,这样既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了他们对“合理消费”的理解。
二、创设探究式活动
有效的探究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新课改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从而形成他们的认知、能力等。例如,在教学《新时代的劳动者》前,我提前让学生们到人才市场调查了解现在最热门的职业、最冷门的职业,及哪个职业的工资相对比较高,哪个职业的工资比较低等。然后小组合作探讨一下,人们该依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职业还是该依据工资高低来选择职业。通过这样的研究对比,学生们个个表现得很兴奋,因为室外的自由空气远比室内的苦闷空气更能吸引他们。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
高中的政治有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将会为课堂教学效果加分。在灵活变换的画面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了。例如,在讲《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这一节时,我通过多媒体形式,给学生们播放了我国有关领导选举的视频,让学生们通过直观的画面了解我国选举的神圣性;在教学《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节时,我播放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到现在的燃气等的发展视频,让学生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
四、给予肯定与表扬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他们渴望被理解、被认可、被表扬,以寻得自信。所以,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给予学生肯定或表扬,让他们在被认可的环境下,取得更大的进步动力。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让学生编《十不该》顺口溜的事例,我们班上有个男生编了这样一个段子:一不该呀二不该,你不该漫无目的把东西买,漫无目的买来也没关系呀,你不该把它放在一边不理睬;三不该呀四不该,我不该把钱当成饭一样对待,当成饭吃了也没关系呀,我不该把它甩到无用海;五不该呀六不该,你不该掉进花钱陷阱不出来,跳进陷阱能出来也没关系呀,你不该明知不对不悔改……这个学生的改版《十不该》,既有新意,又符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材主题,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你太有才了。老师衷心为你感到高兴,你如果以后继续努力,我相信你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成就。”听了我的评价,那个学生似乎更有学习信心了。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成绩的评价上,而要从德育、智育、创新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总之,有效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师生互相尊重基础上的“教”与“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打开学生的思维、形成自己的认知提供必要的支撑。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讨论、实践、观察、创新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宝云.乐学会学会用——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学习能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04).
[2]边德礼,冯美侠.点燃思维火把开启智慧之门——浅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启迪[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01).
1.乔治�6�1萨拜因 《政治学说史�6�1第四版》2.焦文峰 《政治参与的限制因素》 南京社会科学 1999年03期3 李元书,刘昌雄 《政治参与:涵义、特征和功能》 学校流 1995年06期4.科恩 《论民主》 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第22页5.张定淮,涂春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与策略》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2期6.何增科《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摘要: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进行阐述,根据教育理论分别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以及相应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以及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和沟通方式四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过程 功能 途径
1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具体来说,它是在一定的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合适的渠道信息传递者向信息接收者发送特定信息,以寻求理解、反馈的过程。我国现有文献资料对于沟通的定义众说纷纭,因为不同的文献资料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将“沟通”定义为“使两方能够连通。”而《英汉辞海》则认为“沟通”是“共同使用,使周知,传递知识或消息等;也指传递消息或音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等”。笔者对“沟通”的理解是沟通者之间为了寻求理解而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的信息和思想的交流。
信息传递过程包含信息、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环境、渠道等几个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和类型
①含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就是通过信息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进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双方理解的过程。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分别扮演教育者与受众。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就是教育沟通的内容,双方采取的教育沟通的方式或途径就是沟通渠道。②类型:从教育沟通方式来分析,教育沟通除了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进行以外,还可以通过传媒沟通实现。日常的写作、阅读和信件往来均属于书面沟通形式,讨论、演讲或谈话等形式属于口头沟通。现代信息技术盛行后才出现了以电话、网络、电视为主的传媒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构成要素
通过上文进行分析,我们明确了信息沟通的五个构成要素,同样发送者、接收者、信息、环境以及沟通渠道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五要素。
发送者。①导向性:通过与信息接收者进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以社会普遍接受的思想和行为对接收者进行引导,使其树立高尚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②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马列主义信仰,同时能够掌握扎实的党政方针,以及政策理论,明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效的沟通才能具备现实意义,并且希望运用自己的知识育德育人、回报社会。
③示范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的个人品德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和品行,这种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示范性。④释疑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比接收者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而且拥有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而且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更独到。信息发送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为信息接收者答疑解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
接收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分别由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来承担。在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中,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单方面被动的接收,而是要作为主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受众,其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也充满个性。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者主要有能动性、感染性和可塑性三个特点。
①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层面分析判断接收的信息是否科学合理,同时给出自己的政策和建议。通过各种途径,信息接收者与发送者进行信息的沟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沟通的目标。
②感染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将积极参与沟通的热情传递给信息发送者,使信息发送者受到感染,以此来激发信息发送者的兴趣,使其产生责任感,同时以自己端正的品行对信息发送者的道德品行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发送者的人文素养。
③可塑造性:信息接收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借助分析研判能力,通过分析处理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知,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沟通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心理、道德、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因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沟通信息要包含心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政治教育信息,以及思想教育信息等。
①心理教育信息:指的是将心理疏导方面的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以解决其思想行为问题,通过正确的行为或思想的疏导帮助其战胜困难挫折。
②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应强调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的利益关系,帮助信息接收者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避免其受利益驱使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三方利益的平衡状态。
③政治教育信息:政治教育信息指的是党政理论和方针大政。具体到日常生活,政治教育信息指的是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党的执政理念和理论方针,帮助信息接收者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理解党政方针理论。
④思想教育信息:具体来说,思想教育信息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渠道,即信息处理双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式或途径。包括借助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等方式来实现沟通。
沟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是同时涵盖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方面内容的信息沟通的环境。这个环境是相对具体的、动态的环境,是诸多因素互联而成的系统,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征
①阶级性: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党性,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阶级性。信息交互双方、沟通渠道等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几要素,因此信息沟通具有共性,但同时它也是党政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因而它所代表的阶级和政治信仰有鲜明的特色,其任务和目标受党的总体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②互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信息交互双方关于情感、思想和信息的双向的交流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互动性。
③时代性。这是指信息沟通的渠道、环境和内容能够体现出时代发展特点,沟通内容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持续更新,沟通环境不断优化,因此,需要对沟通的渠道进行不断地探索。
④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能够针对受众的职业、年龄、性格、知识结构等设定相应的教育沟通层次和沟通目标,并且在信息沟通中适时调整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进而满足信息接收者的需求。
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途径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价值
通常情况下,引导、交流、感染和释疑纠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要功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说,无论何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互动,进而使受教育者的真实思想,以及道德状况等让教育者有个准确的掌握。对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情况,一般情况下,通过理论、政治、道德和心理信息等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进而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素质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信息发送者是教育者,是负责组织协调的一方,把控着信息沟通的内容、方式和目标任务,因而信息发送者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对教育沟通的成效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确保教育沟通取得实效性进展,教育者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以期从人格和专业讲学方面对信息接收者产生好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来说,能力素质是关键。
①创新能力。在沟通的环境、对象等方面,与以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需要创新沟通的方法、渠道、机制等,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敌对势力之间的争夺异常激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面对这种形势,需要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强化。
②观察思考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信息发送者的观察思考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在思想方面需要意识到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进而对行为进行指导的重要性。
③表达能力。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按照准确、流利、顺畅、简洁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需要全方位的培养表达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自身的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
④组织协调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说,为了形成强大的合力,一方面需要进行语言和行为上的交流,另一方面对各种教育资源和因素进行组织。对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进行有效沟通奠定基础。
⑤心理承受能力。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接收者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知识层次、职业属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接收者积极参与沟通
信息接收者有进行沟通的愿望。信息接收者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对于提高思想行为的重要性,强化参与沟通的愿望。调整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要我沟通”向“我要沟通”的转变,为沟通的顺利进行、扫清心理障碍。
信息接收者吸收和消化信息。通常情况下,信息接收者对沟通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将内化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行为也包含在内。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行为境界,信息接收者需要评价自身内化的思想观念,同时巩固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或不合时宜的行为。
信息接收者及时反馈信息。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持续一段时间后,信息接收者需要将沟通结果及时主动地向信息发送者反馈,进而对信息的掌握情况和沟通效果进行判断,同时制订下一轮的沟通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要多样化、现代化
在个性特征方面,与以前相比,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受众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取舍、行为选择等方面变得更加开放、现实、自我和随意。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这些变化,根据受众的特征实现沟通形式的多样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林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式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
[2]周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沟通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01).
[3]孟益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激励理论[J].高教论坛,2003(1).
[4]高新华等.情感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25).
[5]刘光.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的内涵及其应有地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04).
[6]谈志兴,李永玲.有效说服教育诸因素分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06).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显,本来大学生上网进而掌握网络技术,是有益于学习的好事,但是很多大学生上网不是用来查找资料,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甚至许多人因为沉迷于网络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庞杂多样,网络信息往往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和判别力尚不成熟,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使用不当,因而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道德情感弱化,人情淡漠。
互联网一方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人们的沟通不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但是由于网络数字化的存在。使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人与数字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停留在了网上。许多大学生和自己家人交流反而变少,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单薄了,从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道德感情冷漠。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虐兔案、药家鑫案都是大学生道德情感冷漠的重要表现。
(二)部分学生道德心理发展错位。
在网络的环境中,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大学生就追寻快乐的原则,有时候,会忽视社会道德随意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发表一些言论的时候往往会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内外这两张截然不同的观点,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在虚拟的空间追求低级而无限的刺激,甚至沦为网络的奴隶,无法再网络中自拔,形成人格发展错位。
(三)大学生价值观迷失。
由于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西方国家借助网上的优势,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这就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道德,文化的冲突。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激进,容易也渴望接受外来信息和思想,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网络思想,部分学生取舍不当,便会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扭曲。
(四)一些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弱化。
网络的开放性促使了国际间的信息文化交流,但是同时,由于西方国家在网络上占有垄断地位,他们通过网络向人们传递的是一种充斥汉堡,快餐,好莱坞电影,可口可乐这样的文化精神。这样的文化是人们从内心感觉到了一种愉悦;他们引领着一种追求西方文化的潮流,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人们往往会淡化对这些产品的民族属性的探究,这些东西慢慢的渗透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因为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他们受到西方这种网络文化的影响,将非理性消费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个性标榜为自己的个性。
这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因为网上那些消费品和个人行为没有严格的国籍区别,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的警惕性。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也将商品、文化、个人行为的国家距离弱化了。西方国家强调了信息以及商品流动的自由化,但这种自由变相的变成了推销自己文化的行为。
传统社会虽然缺少网络这种先进技术去给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便利,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比较多,人们的道德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和人的监督,青年道德意识比较强烈。而网络的隐匿性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引发一系列不道德的网络行为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总之,随着信息网络在我国高校的迅速普及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展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开放性以及时空无局限性等实质是引发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实质。
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受到道德以及他人言论等等现实因素的约束,在言论以及个人行为上非常注意,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各种制约,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甚至可以使自己的言论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样比较松散的环境会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这样失去控制的言论的言论环境会使大学生有一种自由感和轻松感,在说话上会无所顾忌。网络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地域限制,你可以喝任何素不相识的人进行交流,在网络环境中,没有严密的管理机构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大学生极易因为这种隐蔽性和宽松性而产生各种网络道德失范。
(二)网络中一些不良思想的渗透。
由于网络发展速度过快,缺失有效的舆论监督体系,人们无所顾忌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思想,西方一些文化也借助网络这个媒体对我国的文化进行渗透。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发展。同时,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不良信息的诱导,可能有些同学又会受到影响,甚至走上网络黑客等一些犯罪道路。
(三)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大学生进入大学,刚刚脱离了家庭的约束,自制力比较差,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但很容易把握不了分寸,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在很多大学中,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因为过度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被劝退的一些学生。在网络中,尤其是网络游戏中,许多人会再那里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当在网上获得的快乐不现实多时,他们就会把更多的经历和时间投入到网络世界中;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就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安慰,消极的逃避现实的矛盾。这样,就会引起大学生觉得个人安全感下降,在和人的沟通交流上存在问题,最终难以融入社会。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运用网络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
要加大在互联网上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力度,在网络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言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大力开展批评。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和引导,打击网络犯罪,清除网上文化垃圾,规范网上行为,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是互联网的文化秩序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运用网络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要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向大学生传达一个健康向上的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大学生的责任感加强,道德感增强,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也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抵御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层面上的渗透。
(三)利用网络的特点,开展丰富的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上和网下的联合。
比如很多学生现在都有了自己的电脑,辅导员和班级同学可以组建一个群,大家在网上可以聊自己的思想,文化活动等等心里上的问题,那么辅导员可以从中及时的发现一些问题并加以引导。但是前提是这个活动必须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范围,而不应该一味的以严肃为主,要注意结合网络本身的特点。
(四)注重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各种问题的逐步显现,大学生中开始泛滥的各种症状,例如“网络心理障碍”,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必须开设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课,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怎样预防诸如上网成瘾、信息焦虑和人际孤僻等,做到防范于未然,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种不受空间局限性的特点,建立一些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交流界面,以平等、宽容的心态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使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解决传统心理咨询中出现的咨询对象的戒备心理,是工作的深入性、有效性达到应有的水平,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特质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培养一批高级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既要注意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他们做政治工作的水平;同时,也要提高、培养他们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水平。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能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运行在政治思想上的正确导向,又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处于一种良性的运行形态中。
总之,我们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媒介,是他成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投入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佳国.当代文化变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邱香.创新工作模式是做好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李建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19-433.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也是人类群体生活中可欲的价值,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高中政治论文范文两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教育领域的教学也出现了不同以前的教育改革思潮。高中思想政治生成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就我国目前高中思想政治生成教学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教育领域;高中思想政治;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193-01
一、前言
生成教学的概念是相对于预成教学这个概念而言的,生成教学强调的是教学的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吉欧・艾米里亚就在幼儿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成绩。我国生成教学最早的研究者是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叶教授在1997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中对生成教学提出了三个“互动”即: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生成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叶开启了我国生成教学的研究。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教育主题地位被误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本该是师生共同演绎一场教与学的话剧,结果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都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不可否认许多政治老师的学识渊博和口灿莲花,但是当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完全变成了老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下面的学生却如听天书,不知所云时。我们的教学还有意义吗?学生和老师在课堂唯一的交流就是老师的提问,然而那些只是被被动灌输知识的学生如何能很好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呢?
这就是没有抓住思想政治教学的主体――学生,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是停留在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就是的阶段。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责任在于老师,老师不能够清楚看清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和解惑。当然,提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否定老师的地位。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缺乏
陶行知提倡教育要“知行合一”然而,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就十分的缺乏实践。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停留在老师教了,学生然后就是下大力气去背书,去背诵那些拗口政治术语,对于许多问题的含义和应用完全不理解。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不重视学生的实践问题,这主要是许多老师本身的教育素质不够。另一个方面就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应试教育,虽然我们一直倡导要推行素质教育,然而考试的唯分数论还是令需许多的教学停留在只是教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阶段,没有真正实践生成教学的理念。
(三)教师对生成教学的理解执行不够
生成教学在许多的地方已经进行了实验教学,从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反映的实际成效来讲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一个是,许多老师对于生成教学还是不接受的,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时间长的老教师身上,他们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教学是的没有问题的。确实,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或多或少的包含一些生成教学的内涵在里面,这也就不难怪许多老师会固执自己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方面就是,一些能够接受的生成教学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过度讨论,他们给学生太多的讨论时间和问题,出现“为了讨论而讨论”的现象,反而没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对于生成教学的宣传不到位,没能把生成教学的本质精神传达给一线老师。
三、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的策略思考
生成教学注重的是过程,反对机械化的教学,反对把学生当成盛水的缸,一直往里面灌水。强调的是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也就是老师、学生和课本以及实践的互动。具体说来,就是生成教学注重的是参与性,提倡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非线性,也就是教学过程不能一成不变;创造新,即老师要创新教学的模式,以及开放性,不能固守课本,要放眼课本之外的知识。具体说来,笔者认为,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的探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倡实践育人的理念
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应试教育现状使得我们教学中实践的成分极少,对此我们必须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具体到高中政治教学,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比如高中政治会讲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们的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去创造出这样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再比如高中政治中的货币流通概念,我们的教学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于概念的理解。
(二)摆正教师位置,坚持学生主体概念
韩愈说老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句话在今天也不过时,我们在政治教学中的就该把老师的地位摆放在这样的位置。老师是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而不是老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做一切的事情。这样做的一个方面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就可以获取许多知识以及知识之外的能力。摆正教师的位置,还有另外的一个用处就是让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到补充的作用。比如说,讲到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等内容时,老师老师就可以拿具体的时事政治,具体的政治事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三)改革政治的高考模式
现在的高考模式中,政治的内容还是停留的靠背记课本知识来作答的阶段。这也是许多政治教学只是注重学生死记硬背,不强调理解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的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确实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是如果将这些取得的经验和成绩运用到教学中去还需要跳过重要的一关,这一关就是高考制度。笔者无意去改变我国的高考制度,但是强烈希望我国的高考制度中能够对政治做出革新,能够突出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四、结语
任何的理论和实践都隔着太多的障碍,笔者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分析还只是一家之见,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一起来探讨生成教学。从长远来看,生成教学必将会是我国未来教学一个方向,特别是在高中政治教学这个方面。笔者殷切的期盼我国的生成教学能够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成果,为我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玉忠.思想政治课凸显生活逻辑课堂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余文森.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N].中国教育报, 2014-4-14(5).
[3]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52-155.
[4]李森,王银飞.生活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中政治论文范文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形势是一种按照自身运动规律客观存在着的物质运动,政策则是党和国家在对形势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2017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 研究》
摘 要:将“中国梦”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而分析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最后研究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将其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气象。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1.“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是世界的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中国梦”的三重内涵。“中国梦”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对“中国梦”最精辟的一个界定;其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民生梦、尊严梦、成功梦;最后,“中国梦”又是世界梦,表现为“平等”“互利”“共赢”“共享”等。
2.“中国梦”的基本特征
从“中国梦”的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看,“中国梦”具有整体性、时代性、超越性和实践性。“中国梦”是集体与个人的有机统一,它呈现了我国现阶段的时代特征:实力特征、幸福特征、文明特征、社会特征。
二、“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1.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传统的教育形式和途径,要充分发挥理论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科学把握“中国梦”的发展历程、本质要求、科学内涵、实践力量等,清晰地认识到实践“中国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理清个人梦、青春梦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
2.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与隐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显性教育具有公开性、目的性,隐性教育具有内隐性、愉悦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通过课堂教育、专题讲座等显性教育方式,也要注重发挥榜样、环境、 文化 的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中国梦”的高度关注、心理认同和主动践行,以展现“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
3.一元主导与多样性并存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势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只有大力弘扬“中国梦”的价值理念,才能在学生群体中推动“中国梦”的教育发展。但是,这不意味着要否定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而是尊重他们个体发展,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个人梦、青春梦、就业梦、成才梦,即一元主导与多样性并存,实现“中国梦”教育与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的内在统一。
4.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
通过先进典型带动全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和先进积极分子的模范作用,率先垂范,引导他们在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自觉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然后,通过各种现代化宣传手段,扩大先进典型的感召力和渗透力,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以投身到“中国梦”的教育中来。
三、“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1.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掌握“中国梦”的基本理论知识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 渠道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应将“中国梦”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坚持以“中国梦”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中国梦”学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第一,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领悟和传播“中国梦”相关知识的能力。通过集中学习、接受培训、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梦”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实现途径,做“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成为大学生学习践行“中国梦”的示范者和引路人。第二,要把“中国梦”的思想内容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配合使用互动式、体验式、研究式等 教学 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和思想魅力。
2.通过 社会实践 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感
“中国梦”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还应融入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感,理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中国梦”为指导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科学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刻领会到实现“中国梦”的任务艰巨,认识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自觉将自己培养成实现“中国梦”的有生力量。
3.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情感认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渗透在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的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班级工作等活动形式。要将“中国梦”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积极开展有关“中国梦”的系列党团活动,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微博、微信、QQ等现代媒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增强日常“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影响力。同时,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4.通过制度建设,建立“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为了使“中国梦”成为教师和学生所追求的信念和价值取向,需建立“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放在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分层实施,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其次,建立资金机制。物质支持是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要保证。然后,建立评价机制。完善“中国梦”宣传教育指标考核指标体系,落实奖惩 措施 。最后,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成立检查小组,实时监督“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情况。
将“中国梦”融入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界的一个 热点 问题,实现这一目标要把握好关键,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必然选择,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2]__平.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3]张百顺,李 亮.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4,(8):16-1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2017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的参考论文
初中的政治法治意识培养论文
【摘要】 初中阶段作为青少年群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法律法治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导青少年群体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还能够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因而,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法治教育在青少年群体健康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作为导向,结合实际的初中的政治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现状,具有计划性从认知、掌握、运用等层面,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制定相关的策略方法,实现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进一步培养与加强,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法治意识。
【关键词】 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
一、关于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立足于法律意识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法律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而所谓的法律意识,可以看作是人们对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看法,具体也就包括了法律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作用范围、约束能力以及社会效力等多个方面。结合法律意识的内容对法治意识进行分析,也就不难看出,法治意识是反映社会民众对法律认知水平的一种形态,在这一认知形态下,民众会表现出对法律内容、功能和效用自我判定。法治水平的高低,是民众对法律的信任、依赖以及准守程度的集中体现,进而也会反映在民众对社会秩序准则的准守程度上。对于国家而言,通过实行法治能够有效地在民众精神层面构建良好的社会行为秩序,进而为个体的自由解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实现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二、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
初中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新生力军,加强对初中生群体的教育培养,提高初中生群体的群体素养,一直是社会各层面关注的焦点所在。但由于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的影响,初中生缺乏对外界社会对与错的良好判别能力,他们无法准确的判断自己行为的好与坏,甚至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缺乏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因此,良好的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结合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来看:
1.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是对初中生个体行为意识的有效引导,能够从学生的认知层面,加强学生对自我正确社会行为的判断。法治意识的培养会首先从基本法律内容层面着手,来向学生教学基本的法律条规内容,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
2.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价值观念,进而实现育人教学价值。学生在基于对基本社会法律行为准则认知和掌握的基础上,会进一步结合实际社会生活对法律行为进行判断,形成自我的行为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一观念和准则的形成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自我社会行为的约束和导向,减少初中生群体的社会行为犯罪率;
3.通过对初中生群体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够不断地通过社会群体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来加大法治意识对社会个体的辐射影响,促进社会各个群体的法治意识建设。初中生是一个不断向社会输入新鲜血液的群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与走入社会,他们将会遍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良好的早期法治意识培养,能够从最初的这个阶段,促进社会各群体法治意识的良好建设。
三、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
1.阅读讲解,加强学生知识掌握。在对中学生法治意识进行培养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能够让中学生群体知道法律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做到执法懂法。因而在具体的初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也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教材,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法律基本条例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时《保护自我》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需要做得并不是直接展开教学内容,而是能够空出来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去帮助学生梳理保护自我的具体措施,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采取自我保护的必要措施。具体的也就需要,教师能够阅读讲解与自我保护相关的法律内容,如“我国的宪法规定,公民拥有着政治自由、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交文化自由等权利。”对学生讲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内容,让学生去自我阅读和记忆,熟悉相关的法律条文。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学生对法律内容记忆和理解产生混淆后,及时的去纠正和引导,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最基本的懂法。
2.案例讨论,提高学生法律运用。在做到懂法的基础上,教师的政治教学就需要进一步引入具体的法律案例事件,来让学生去结合所学,对案例事件所涉及到的法律内容和问题进行指出、分析、讨论然后说明,实现法律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事件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时第一环节《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时,书中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法律事件案例,“14岁的周欣在骑自行车上学途中,被一拖拉机撞倒致伤。由于司机在肇事后逃逸,致使周欣因抢救不及时造成终生残疾。”教师在对这一案例进行教学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泥于课本的内容形式,让学生在分析周欣在这一事件过程中所受伤害的同时,去分析肇事司机在这一事件中触犯了那些法律条例,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周欣在收到伤害后又具备那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权利。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对这一事件进行拓展,如“肇事司机在第二天,深受良心的谴责,选择了自首”。继续提问学生,在这一情况下,肇事司机的行为符合那些法律规定,又需要对这一事件承担那些法律责任。通过案例教学,让每一位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中去,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情况去温读所学的法律知识,实现对学生法律知识运用效果的提高与强化。
3.活动教学,活跃学生法治认知。活动教学方式,是结合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水平,通过展开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增强政治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法治认知的有效方式。常见的政治教学课堂中展开的活动教学形式,主要是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例如“青少年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生活中常用到的法律内容条例”以及“我的权利我来维护”等内容。通过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活跃政治教学课堂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内容的讨论中,相互之间彼此交流共同进步。例如,在历经一段时间的法律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可以以辩论课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具体来看,教师可以引入“道德与法律那个更重要”这一辩题,在辩论活动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辩论的视频内容,了解辩论的基本形式和人员组成,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之后将教室布置成为一个临时的辩论会场,引导双方辩论人员上场,按照基本的辩论流程就活动主题展开辩论。通过这种活动形式,积极学生参与法治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投入积极程度,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辨别以及分析的'能力,引导他们将所学习的法律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强化他们对法治的认知。
4.实践分析,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意识的培养最终价值需要落实到学生的实践生活中,因而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也就需要将实践分析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板块,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引线,让学生去自主判断、分析然后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对社会热点的法治分析,如“周一星时间”“产妇跳楼事件”“格斗孤儿事件”等,让学生对于法治的认知能够充分的结合社会实际事件进行分析。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单的讲解事件的内容,以及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抓住事件的主要涉及方,借助引导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事件的发生触犯了那些法律条例,又该以怎样的法治形式处理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事件。
四、总结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群体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教学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教学任务的重点所在。而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尚小,他们对于法律内容条例的理解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加强其对知识掌握水平的时候需要遵循循循渐进的原则。初中的政治教学作为中学生初次接触法律内容和法治观念的载体,以政治教师为媒介对中学生展开法治教育,对于增强初中生法治意识而言意义深远。希望在具体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发展状态,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以方法作为途径,实现对中学生法治意识健康有效的培养与强化。
参考文献:
[1]闫睿.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杨梦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法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白婧.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特征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
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模式得到全面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高中的政治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思维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开拓全新的政治教学方法,利用创新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有益于创新思维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高中的政治;创新思维;培养;积累;开放
创新,是国家与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教育事业前进的动力。高中的政治,是高中阶段必不可少的一个学科,也是培养高中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学科。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政治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分析当代热点社会事件,表达自己的创新想法,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与政治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境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创新性不断提高。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政治课堂氛围
科学的政治课堂氛围,是高中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基础。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深入思考政治问题,在政治课堂中做一个乐于思考的学习者。所以,在高中的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学生有胆量产生个性化的想法,表达自己的创新观点。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十分重要。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抓住学生的思维创新点加以表扬,会让学生找到创新的'动力。只有政治课堂氛围和谐民主化,才能使高中学生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在讲解《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教师要向学生传递新时代劳动者的先进性以及其所享有的权利、义务等。教师在课堂中要就“新时代劳动者”这一话题与学生交流,高中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涉世未深的学生,他们的想法总是很有个性。一些学生提出“新时代的劳动者可能不是人类,会成为机器人”。一般来讲,在传统的高中的政治课堂中,教师听到这样的说法,会将学生的行为归为搅乱课堂秩序。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一边肯定学生的个性化想法,一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新时代劳动者”的意义。只有教师心平气和、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有形成创新性思维的环境。
二、通过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切学习活动都始源于思考,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在高中的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在第一时间分享自己的疑问,并给予学生科学的反馈。学生的质疑会成为课堂的生成性内容,让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创新性,教学氛围更加创新。一直以来,大多数高中学生一切听从于教师,教师要求背哪些知识点,就机械化地记忆,教师要求做什么样的笔记,就照抄不误。结构清晰与死板的课堂,影响了高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引导学生从一个政治知识点去思考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去。比如在讲解《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时,教师要通过政治教学让学生接触经济生活,了解生活中的存款储蓄以及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高中学生的生活面较窄,许多学生没有金钱概念,更不了解存款储蓄与银行的具体业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开一个问答大会,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让学生提出一个符合他们年龄水平且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问题,其它学生用一切方法寻找答案并作答。对于答案不满意的提问者可以继续质疑,直至问题清晰化。这样的课堂活动本身就具有创新性,在活动中,学生要参与其中,就要开动脑筋去思考创新的问题,要使活动继续下去,就要不断去质疑,不断掌握新的知识点。教师用心去设计创新的教学形式,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利用主体性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政治课堂,是学生获取政治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融入到课堂实践中,达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组织政治教学。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做政治课堂的临时老师,会调动起学生探究政治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值班的方法组织学生当值班老师,教师要在开课之前确定下值班老师的名单,并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内容告知他们,保证其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位高中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给学生一个创新教学,表达个性的平台,有益于其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像在讲解《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时,一些学生会利用人民代表大会视频的播放,展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不同形式,展示四大政治参与权利。高中学生乐于接受与使用新鲜事物,他们的个性化想法会让政治课堂更加多彩,也能够激发其自身的创新潜能。其次,教师可以在政治课堂中组织小组竞赛。高中学生的好胜心强,竞争会让他们的学习劲头更足。打造开放性的高中的政治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之间就一个议题进行辩论。在辩论之前,每一个小组要开一个小组会议,先在小组内针对自己的议题确定辩论的方向,收集权威性的论据。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要组织小组之间交换意见,看哪一方获胜。比如在讲解《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时,教师可以将“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与“竞争冲突是时代的主题”作为辩论的题目,引导学生相互说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巧妙发现对方的不足,并使其转变成为自己的优势。激烈的小组竞赛,会让政治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也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的政治教学提出的基础性要求,也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在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政治学科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积极与其它教师合作交流,开发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积极思考,提升政治教学的创新力度。
参考文献:
[1]张烨剑.论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5,11:231.
[2]刘永.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2,34:12.
[3]张季燕.浅谈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1,08:119-120.
[4]王立.谈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4,12:9.
初中的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论文
摘要: 政治学科教学难度较大,教学内容枯燥,理论性强,抽象难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研究初中的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的政治;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观念陈旧等,学生不仅缺乏学习兴趣,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差,学习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现状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一、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传统
教学思想传统是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思想传统,无法接受新鲜事物,只依照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致使部分教师的教学效果普遍不佳,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学思想传统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思想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未认清自己与学生的地位,一直将自己处于领导地位,高高在上,讲授知识时,不注重学生的观点与想法,不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不佳[1]。第二,缺乏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固步自封,只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学效果较差。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是导致教学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政治学科理论性强,枯燥难懂,学习难度大,采用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会增加教学内容的枯燥性,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以一言堂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第二,未意识到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缺乏运用创新教学方法教学的能力。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是政治教学中的.显著问题,政治内容关系到社会时事,与生活密切相关,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依靠课本教材进行教学,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缺乏生活气息,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兴趣低下,无法达到理想的政治教学效果。
二、解决初中的政治教学存在问题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观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实施教育培训,使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二,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教师通过外出学习,能够积累经验,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是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有效途径,是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特点,能够给予学生新鲜感,满足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枯燥的政治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3]。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创新型教学方法趣味性更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激趣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都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并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将上述教学方法应用于政治教学中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讲授“做情绪的主人”为例,本节课主要讲授了情绪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如何调控情绪等,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将抽象的政治知识形象化、立体化,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注意力,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添入一些趣味性元素,如动画情绪表情、音乐、视频,有关情绪的搞笑图片等,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乐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全面的调控情绪的方式,增加知识的全面性。最后,利用多媒体呈现与情绪有关的搞笑视频片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3、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成绩,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为例,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挫折的影响以及对待挫折的态度,在讲解本课时,教师可以列举多个生活中的挫折,使学生产生共鸣,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可以引用自然灾害的案例,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使很多人失去了家园,但人们还是坚强的面对,重建了家园,还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案例,竞选班委落选、工作应聘失败、身体受到损伤而出现缺险等,挫折无处不在,但是需要坚强面对,通过生活中的案例,能够使学生对知识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初中的政治是一门重要学科,通过政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提高政治教学质量,解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等方式实施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政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涂建红.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J].明日风尚.2016(06)
[2]周晓洪.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的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6(03)
[3]卢岳.初中的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新课程(中学).2015(12)
初中的政治法治意识培养论文
【摘要】 初中阶段作为青少年群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法律法治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导青少年群体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还能够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因而,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法治教育在青少年群体健康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作为导向,结合实际的初中的政治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现状,具有计划性从认知、掌握、运用等层面,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制定相关的策略方法,实现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进一步培养与加强,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法治意识。
【关键词】 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
一、关于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立足于法律意识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法律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而所谓的法律意识,可以看作是人们对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看法,具体也就包括了法律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作用范围、约束能力以及社会效力等多个方面。结合法律意识的内容对法治意识进行分析,也就不难看出,法治意识是反映社会民众对法律认知水平的一种形态,在这一认知形态下,民众会表现出对法律内容、功能和效用自我判定。法治水平的高低,是民众对法律的信任、依赖以及准守程度的集中体现,进而也会反映在民众对社会秩序准则的准守程度上。对于国家而言,通过实行法治能够有效地在民众精神层面构建良好的社会行为秩序,进而为个体的自由解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实现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二、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
初中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新生力军,加强对初中生群体的教育培养,提高初中生群体的群体素养,一直是社会各层面关注的焦点所在。但由于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的影响,初中生缺乏对外界社会对与错的良好判别能力,他们无法准确的判断自己行为的好与坏,甚至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缺乏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因此,良好的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结合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来看:
1.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是对初中生个体行为意识的有效引导,能够从学生的认知层面,加强学生对自我正确社会行为的判断。法治意识的培养会首先从基本法律内容层面着手,来向学生教学基本的法律条规内容,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
2.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价值观念,进而实现育人教学价值。学生在基于对基本社会法律行为准则认知和掌握的基础上,会进一步结合实际社会生活对法律行为进行判断,形成自我的行为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一观念和准则的形成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自我社会行为的约束和导向,减少初中生群体的社会行为犯罪率;
3.通过对初中生群体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够不断地通过社会群体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来加大法治意识对社会个体的辐射影响,促进社会各个群体的法治意识建设。初中生是一个不断向社会输入新鲜血液的群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与走入社会,他们将会遍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良好的早期法治意识培养,能够从最初的这个阶段,促进社会各群体法治意识的良好建设。
三、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
1.阅读讲解,加强学生知识掌握。在对中学生法治意识进行培养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能够让中学生群体知道法律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做到执法懂法。因而在具体的初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也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教材,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法律基本条例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时《保护自我》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需要做得并不是直接展开教学内容,而是能够空出来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去帮助学生梳理保护自我的具体措施,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采取自我保护的必要措施。具体的也就需要,教师能够阅读讲解与自我保护相关的法律内容,如“我国的宪法规定,公民拥有着政治自由、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交文化自由等权利。”对学生讲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内容,让学生去自我阅读和记忆,熟悉相关的法律条文。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学生对法律内容记忆和理解产生混淆后,及时的去纠正和引导,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最基本的懂法。
2.案例讨论,提高学生法律运用。在做到懂法的基础上,教师的政治教学就需要进一步引入具体的法律案例事件,来让学生去结合所学,对案例事件所涉及到的法律内容和问题进行指出、分析、讨论然后说明,实现法律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事件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时第一环节《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时,书中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法律事件案例,“14岁的周欣在骑自行车上学途中,被一拖拉机撞倒致伤。由于司机在肇事后逃逸,致使周欣因抢救不及时造成终生残疾。”教师在对这一案例进行教学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泥于课本的内容形式,让学生在分析周欣在这一事件过程中所受伤害的同时,去分析肇事司机在这一事件中触犯了那些法律条例,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周欣在收到伤害后又具备那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权利。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对这一事件进行拓展,如“肇事司机在第二天,深受良心的谴责,选择了自首”。继续提问学生,在这一情况下,肇事司机的行为符合那些法律规定,又需要对这一事件承担那些法律责任。通过案例教学,让每一位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中去,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情况去温读所学的法律知识,实现对学生法律知识运用效果的提高与强化。
3.活动教学,活跃学生法治认知。活动教学方式,是结合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水平,通过展开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增强政治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法治认知的有效方式。常见的政治教学课堂中展开的活动教学形式,主要是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例如“青少年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生活中常用到的法律内容条例”以及“我的权利我来维护”等内容。通过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活跃政治教学课堂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内容的讨论中,相互之间彼此交流共同进步。例如,在历经一段时间的法律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可以以辩论课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具体来看,教师可以引入“道德与法律那个更重要”这一辩题,在辩论活动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辩论的视频内容,了解辩论的基本形式和人员组成,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之后将教室布置成为一个临时的辩论会场,引导双方辩论人员上场,按照基本的辩论流程就活动主题展开辩论。通过这种活动形式,积极学生参与法治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投入积极程度,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辨别以及分析的'能力,引导他们将所学习的法律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强化他们对法治的认知。
4.实践分析,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意识的培养最终价值需要落实到学生的实践生活中,因而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也就需要将实践分析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板块,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引线,让学生去自主判断、分析然后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对社会热点的法治分析,如“周一星时间”“产妇跳楼事件”“格斗孤儿事件”等,让学生对于法治的认知能够充分的结合社会实际事件进行分析。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单的讲解事件的内容,以及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抓住事件的主要涉及方,借助引导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事件的发生触犯了那些法律条例,又该以怎样的法治形式处理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事件。
四、总结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群体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教学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教学任务的重点所在。而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尚小,他们对于法律内容条例的理解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加强其对知识掌握水平的时候需要遵循循循渐进的原则。初中的政治教学作为中学生初次接触法律内容和法治观念的载体,以政治教师为媒介对中学生展开法治教育,对于增强初中生法治意识而言意义深远。希望在具体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发展状态,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以方法作为途径,实现对中学生法治意识健康有效的培养与强化。
参考文献:
[1]闫睿.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杨梦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法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白婧.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特征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
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模式得到全面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高中的政治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思维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开拓全新的政治教学方法,利用创新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有益于创新思维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高中的政治;创新思维;培养;积累;开放
创新,是国家与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教育事业前进的动力。高中的政治,是高中阶段必不可少的一个学科,也是培养高中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学科。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政治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分析当代热点社会事件,表达自己的创新想法,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与政治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境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创新性不断提高。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政治课堂氛围
科学的政治课堂氛围,是高中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基础。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深入思考政治问题,在政治课堂中做一个乐于思考的学习者。所以,在高中的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学生有胆量产生个性化的想法,表达自己的创新观点。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十分重要。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抓住学生的思维创新点加以表扬,会让学生找到创新的'动力。只有政治课堂氛围和谐民主化,才能使高中学生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在讲解《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教师要向学生传递新时代劳动者的先进性以及其所享有的权利、义务等。教师在课堂中要就“新时代劳动者”这一话题与学生交流,高中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涉世未深的学生,他们的想法总是很有个性。一些学生提出“新时代的劳动者可能不是人类,会成为机器人”。一般来讲,在传统的高中的政治课堂中,教师听到这样的说法,会将学生的行为归为搅乱课堂秩序。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一边肯定学生的个性化想法,一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新时代劳动者”的意义。只有教师心平气和、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有形成创新性思维的环境。
二、通过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切学习活动都始源于思考,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在高中的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在第一时间分享自己的疑问,并给予学生科学的反馈。学生的质疑会成为课堂的生成性内容,让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创新性,教学氛围更加创新。一直以来,大多数高中学生一切听从于教师,教师要求背哪些知识点,就机械化地记忆,教师要求做什么样的笔记,就照抄不误。结构清晰与死板的课堂,影响了高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引导学生从一个政治知识点去思考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去。比如在讲解《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时,教师要通过政治教学让学生接触经济生活,了解生活中的存款储蓄以及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高中学生的生活面较窄,许多学生没有金钱概念,更不了解存款储蓄与银行的具体业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开一个问答大会,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让学生提出一个符合他们年龄水平且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问题,其它学生用一切方法寻找答案并作答。对于答案不满意的提问者可以继续质疑,直至问题清晰化。这样的课堂活动本身就具有创新性,在活动中,学生要参与其中,就要开动脑筋去思考创新的问题,要使活动继续下去,就要不断去质疑,不断掌握新的知识点。教师用心去设计创新的教学形式,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利用主体性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政治课堂,是学生获取政治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融入到课堂实践中,达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组织政治教学。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做政治课堂的临时老师,会调动起学生探究政治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值班的方法组织学生当值班老师,教师要在开课之前确定下值班老师的名单,并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内容告知他们,保证其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位高中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给学生一个创新教学,表达个性的平台,有益于其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像在讲解《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时,一些学生会利用人民代表大会视频的播放,展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不同形式,展示四大政治参与权利。高中学生乐于接受与使用新鲜事物,他们的个性化想法会让政治课堂更加多彩,也能够激发其自身的创新潜能。其次,教师可以在政治课堂中组织小组竞赛。高中学生的好胜心强,竞争会让他们的学习劲头更足。打造开放性的高中的政治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之间就一个议题进行辩论。在辩论之前,每一个小组要开一个小组会议,先在小组内针对自己的议题确定辩论的方向,收集权威性的论据。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要组织小组之间交换意见,看哪一方获胜。比如在讲解《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时,教师可以将“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与“竞争冲突是时代的主题”作为辩论的题目,引导学生相互说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巧妙发现对方的不足,并使其转变成为自己的优势。激烈的小组竞赛,会让政治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也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的政治教学提出的基础性要求,也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在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政治学科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积极与其它教师合作交流,开发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积极思考,提升政治教学的创新力度。
参考文献:
[1]张烨剑.论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5,11:231.
[2]刘永.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2,34:12.
[3]张季燕.浅谈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1,08:119-120.
[4]王立.谈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4,12:9.
初中的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论文
摘要: 政治学科教学难度较大,教学内容枯燥,理论性强,抽象难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研究初中的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的政治;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观念陈旧等,学生不仅缺乏学习兴趣,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差,学习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现状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一、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传统
教学思想传统是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思想传统,无法接受新鲜事物,只依照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致使部分教师的教学效果普遍不佳,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学思想传统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思想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未认清自己与学生的地位,一直将自己处于领导地位,高高在上,讲授知识时,不注重学生的观点与想法,不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不佳[1]。第二,缺乏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固步自封,只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学效果较差。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是导致教学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政治学科理论性强,枯燥难懂,学习难度大,采用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会增加教学内容的枯燥性,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以一言堂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第二,未意识到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缺乏运用创新教学方法教学的能力。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是政治教学中的.显著问题,政治内容关系到社会时事,与生活密切相关,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依靠课本教材进行教学,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缺乏生活气息,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兴趣低下,无法达到理想的政治教学效果。
二、解决初中的政治教学存在问题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观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实施教育培训,使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二,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教师通过外出学习,能够积累经验,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是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有效途径,是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特点,能够给予学生新鲜感,满足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枯燥的政治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3]。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创新型教学方法趣味性更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激趣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都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并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将上述教学方法应用于政治教学中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讲授“做情绪的主人”为例,本节课主要讲授了情绪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如何调控情绪等,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将抽象的政治知识形象化、立体化,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注意力,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添入一些趣味性元素,如动画情绪表情、音乐、视频,有关情绪的搞笑图片等,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乐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全面的调控情绪的方式,增加知识的全面性。最后,利用多媒体呈现与情绪有关的搞笑视频片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3、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成绩,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为例,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挫折的影响以及对待挫折的态度,在讲解本课时,教师可以列举多个生活中的挫折,使学生产生共鸣,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可以引用自然灾害的案例,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使很多人失去了家园,但人们还是坚强的面对,重建了家园,还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案例,竞选班委落选、工作应聘失败、身体受到损伤而出现缺险等,挫折无处不在,但是需要坚强面对,通过生活中的案例,能够使学生对知识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初中的政治是一门重要学科,通过政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提高政治教学质量,解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等方式实施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政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涂建红.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J].明日风尚.2016(06)
[2]周晓洪.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的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6(03)
[3]卢岳.初中的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新课程(中学).2015(12)
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 文化 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在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交往和处理国内事务首要主体的条件下,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保持政治稳定,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安全及其影响因素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主,并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只有当政治安全获得保证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安全。一般认为,政治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等四个要素。对于中国来说,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政治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领域的安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对政治安全产生着尤为重要的影响。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出了问题,政治也会出问题。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看,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由天灾导致的饥荒和民不聊生,往往会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从西汉末年直至清朝中后期,历史一直围绕着经济领域的治乱循环为轴心旋转着。即使是现代社会也难以逃出这条铁律的规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尼经济陷入困境,引发政治危机,导致统治印尼32年的苏哈托政权于1998年倒台。同样,南美的庇隆、皮诺切特、藤森等政权兴衰乃至苏东剧变,其动因也都在于经济领域的危机。有鉴于此,邓小平在 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等论断,明确指出了经济发展对于保持政权稳定和政治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当然,另一方面,政治安全问题也可能反作用于经济安全领域,这在苏东剧变以来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的泰国、菲律宾以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的现实政治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反面例证。总之,在思考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时,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投射。 意识形态既是政治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政权,除了依靠国家机器和经济利益两手来维系,统治阶级倡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能否为多数民众接受和尊奉,也是保持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清代学者龚自珍有句 名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说的就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对政治安全的重要影响。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或执政阶级而言,能够产生立竿见影功效的是暴力工具和直接与民众自身相关的经济利益要素,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可能是最不容易引起足够重视的政治安全要素,因为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的,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和对政治文化、社会舆论前沿的跟踪和引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执政集团丧失政权是始于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或公信力。 二、人民利益与政治安全 决定一国政治安全的根本因素,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么,一个政权或执政党如何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呢?说到底,就在于它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如果能带来利益,人民就拥护,政权就巩固;如果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反对,政权就不稳固。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1949年以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国内政局不稳、战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颠沛流离。摆脱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之所在。谁能带领人民实现这个任务,谁就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国家统一、政局安定以后,就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但由于受特殊的国际环境影响,加上极“左”思想在党内泛滥,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能得到有效贯彻。运动接连不断,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国家政治安全,从根本上讲,还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 在人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在中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使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富起来以后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蔓延等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创新发展。 如何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起来以后,让社会更公平、更和谐,人民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以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已经成为了全党上下的共识。 通过上述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一条贯穿其间的红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民利益为最根本出发点,是党始终没有动摇过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可能克服那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性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夯实政治安全的基础。 三、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可以按矛盾性质分为两大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包括西方敌对势力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颠覆势力和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可以分为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当前影响中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使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集聚。应该说,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引起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导致的,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虽然这些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化解,就有可能不断积累甚至激化,同样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影响中国的政治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的一项根本任务。 而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对政治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根本上讲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但在具体单位、具体问题上干群矛盾、党群问题是存在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要善于体察民情,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努力做好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及时化解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情绪。只要党和政府真正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不足,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 为了防止党夺取政权后蜕化变质,重蹈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覆辙,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索。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了著名的窑洞谈话。黄炎培提出,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保证政治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民主。毛泽东在窑洞谈话中提出民主,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人人起来负责。就是要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也是真正的民主的含义。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七大 报告 也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第二,人民监督政府。现代国家,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除了在基层和一定范围内实行直接民主、协商民主,在整个国家层面,主要还是实行间接民主、代议民主,即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将权力交给选出来的政党和民意代表,由政党组成政府,来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任何国家要发展、要稳定,都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公共权力。但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腐化变质,损害人民的利益。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英国学者阿克顿提出:权力导致腐败,失去有效监督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也是影响政治安全的根源。让人民监督政府,用权利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腐化变质,危害人民利益,进而影响政治安全的最有效办法。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中国的现实看,权力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已经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是当前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源,并直接影响国家政治安全。遏制腐败,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说到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解决权力来自人民同时又服务于人民的问题,解决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问题。一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真正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制约权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强调政权内部的分权制衡;另一方面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用人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为此,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矛盾,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历史和现实看,在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从中国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情况看,要保持政局稳定,更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力量的政党来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二是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中,是否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衡量党的领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在党的领导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现实路径,也是确保政治安全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看了“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 参考文献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3.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5. 2017届高校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格式学术论文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也是人类群体生活中可欲的价值,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高中政治论文范文两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教育领域的教学也出现了不同以前的教育改革思潮。高中思想政治生成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就我国目前高中思想政治生成教学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教育领域;高中思想政治;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193-01
一、前言
生成教学的概念是相对于预成教学这个概念而言的,生成教学强调的是教学的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吉欧・艾米里亚就在幼儿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成绩。我国生成教学最早的研究者是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叶教授在1997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中对生成教学提出了三个“互动”即: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生成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叶开启了我国生成教学的研究。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教育主题地位被误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本该是师生共同演绎一场教与学的话剧,结果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都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不可否认许多政治老师的学识渊博和口灿莲花,但是当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完全变成了老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下面的学生却如听天书,不知所云时。我们的教学还有意义吗?学生和老师在课堂唯一的交流就是老师的提问,然而那些只是被被动灌输知识的学生如何能很好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呢?
这就是没有抓住思想政治教学的主体――学生,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是停留在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就是的阶段。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责任在于老师,老师不能够清楚看清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和解惑。当然,提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否定老师的地位。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缺乏
陶行知提倡教育要“知行合一”然而,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就十分的缺乏实践。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停留在老师教了,学生然后就是下大力气去背书,去背诵那些拗口政治术语,对于许多问题的含义和应用完全不理解。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不重视学生的实践问题,这主要是许多老师本身的教育素质不够。另一个方面就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应试教育,虽然我们一直倡导要推行素质教育,然而考试的唯分数论还是令需许多的教学停留在只是教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阶段,没有真正实践生成教学的理念。
(三)教师对生成教学的理解执行不够
生成教学在许多的地方已经进行了实验教学,从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反映的实际成效来讲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一个是,许多老师对于生成教学还是不接受的,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时间长的老教师身上,他们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教学是的没有问题的。确实,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或多或少的包含一些生成教学的内涵在里面,这也就不难怪许多老师会固执自己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方面就是,一些能够接受的生成教学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过度讨论,他们给学生太多的讨论时间和问题,出现“为了讨论而讨论”的现象,反而没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对于生成教学的宣传不到位,没能把生成教学的本质精神传达给一线老师。
三、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的策略思考
生成教学注重的是过程,反对机械化的教学,反对把学生当成盛水的缸,一直往里面灌水。强调的是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也就是老师、学生和课本以及实践的互动。具体说来,就是生成教学注重的是参与性,提倡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非线性,也就是教学过程不能一成不变;创造新,即老师要创新教学的模式,以及开放性,不能固守课本,要放眼课本之外的知识。具体说来,笔者认为,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的探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倡实践育人的理念
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应试教育现状使得我们教学中实践的成分极少,对此我们必须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具体到高中政治教学,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比如高中政治会讲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们的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去创造出这样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再比如高中政治中的货币流通概念,我们的教学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于概念的理解。
(二)摆正教师位置,坚持学生主体概念
韩愈说老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句话在今天也不过时,我们在政治教学中的就该把老师的地位摆放在这样的位置。老师是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而不是老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做一切的事情。这样做的一个方面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就可以获取许多知识以及知识之外的能力。摆正教师的位置,还有另外的一个用处就是让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到补充的作用。比如说,讲到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等内容时,老师老师就可以拿具体的时事政治,具体的政治事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三)改革政治的高考模式
现在的高考模式中,政治的内容还是停留的靠背记课本知识来作答的阶段。这也是许多政治教学只是注重学生死记硬背,不强调理解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的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确实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是如果将这些取得的经验和成绩运用到教学中去还需要跳过重要的一关,这一关就是高考制度。笔者无意去改变我国的高考制度,但是强烈希望我国的高考制度中能够对政治做出革新,能够突出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四、结语
任何的理论和实践都隔着太多的障碍,笔者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分析还只是一家之见,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一起来探讨生成教学。从长远来看,生成教学必将会是我国未来教学一个方向,特别是在高中政治教学这个方面。笔者殷切的期盼我国的生成教学能够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成果,为我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玉忠.思想政治课凸显生活逻辑课堂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余文森.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N].中国教育报, 2014-4-14(5).
[3]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52-155.
[4]李森,王银飞.生活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中政治论文范文
初中政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 渠道 ,对于学生对政治的认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蒙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八年级 下册政治论文 范文 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下册政治论文范文参考篇1 传统美德在初中思想政治 教育 中的重要性 摘 要: 现如今,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要结合中国 传统 文化 内容,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经久不衰。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通过教材的形式对我国当代中学生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下一代国民在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性影响的同时能够具有抵抗性,能够使民族信心得到增强,并且能够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能够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的中国化。本文主要从传统美德的教育工作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对传统美德在初中的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观点。 关键词: 传统美德; 思想教育; 初中教学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的深化改革,思想政治课程是学校在德育教学的基础,学校通过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进行教育和引导。虽然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很到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还有诸多的不足存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还没有完全引入思想政治课堂。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会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的 心得体会 ,进一步阐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二、将传统关德的基本准则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 ( 一) 热爱祖国,服务大众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主要能够体现出人民对祖国寄托着深深的感情,对家乡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更能够促使我国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使人民的尊严感和荣誉感能够得到完美的统一。爱国主义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1]。在我国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都在为祖国领土的完整在奋斗着,彰显了我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精神。现如今,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重中之重,由于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因此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军人。因此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针对我国当代初中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然我国下一代的国民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并且教育我国当代初中生要以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 二) 廉洁奉公,不询私情 初中生作为我国下一代国民的继承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必须具有廉洁奉公、不询私情的传统关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国历史上那些清正廉明的官吏,历来受到人民的敬仰与称颂,传为千古佳话。在我们共产党人之中,廉洁奉公,不图名利的人则是千千万万,数不胜数。众所周知的__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范例。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曾经手过数百万的金钱,但为革命筹集的金钱一点一滴都全部用之于革命事业了. 他自己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当他被捕的时候,敌兵满以为可以在他身上发个洋财,可是从他身上搜来搜去,除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外,什么东西也没得到。而他的家产呢? 却仅只几套旧衣服和两双破袜子,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但这种廉洁奉公、不图名利的精神,正是今天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当代初中生必备的美德[2]。 ( 三) 能够顾全大局 就是无论是想问题还是办事情,都要顾全大局,进行全面性的 总结 规划,而不能从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出发来谋划。如果某些工作或建议在局部看来可行性比较大,但是通过全局对比则没有可行性,因此要服从大局的意见。相反也是一样的,某件事情在局部情况下是不可行的,但是从大局上面来看是可行的,那么就要服从大局,这就是顾大局的精神体现。顾全大局是我国革命事业能够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发展比不可少的思维源泉,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都离不开顾全大局的原则。 三、在教学中用传统关德引导学生加强内在修养 ( 一) 树理想,知荣辱 在我国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并了解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及其中所反映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且加大对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使我国当代中学生都能够正确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社会价值观,这不仅能够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能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的根植于我国优良传统中,对于坚定我们的信念、鼓舞我们的斗一志、振奋全民族的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在初中教育中的实施,可以为我国当代中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其道德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并且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3]。 ( 二) 言必行,行必果 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子曾说过: “言必行,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其主要的意思就是要教育人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要言行合一,不说空话、大话。只要答应的事就要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不要说出来,不要轻易的向别人许诺,只有自己正在能够办到的时候,才能够向他人许诺,要做到言而有信,办事要脚踏实地,有始有终。只有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才能够使别人相信他,并干成一番事业。 四、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及素质教育的实践,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我国下一代的国民意识增强,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有利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伟. 创新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J]. 剑南文学 ( 经典教苑) ,2012,08: 346. [2] 傅卫利.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过程中的教育选择──关于新版初中 《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思考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05: 77 -79. [3] 李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J]. 湘潮 ( 下半月) ( 理论) ,2009,02: 80 -81. 八年级下册政治论文范文参考篇2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 初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这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素质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不断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 言行举止 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 教学 方法 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 相学 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相互统一。 三、切实开展生动活泼、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 理论不能束之高阁,她根植于轰轰烈烈的人民群众的建设实践中,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产生厌烦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教师置学生的疑惑于不顾而高谈阔论。虽然教材在讲述基本理论时,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剖析,但是学生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交往中,会碰到许多矛盾,诸如代沟问题、好心恶报问题、不正之风问题等,当自我陷于苦恼之中而不得其解时,企盼能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另外,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上都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不尽相同,学生的所见所闻会带来种种疑虑,也企盼教师能够解惑。如果教师回避这些问题不予解答,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读书无用论。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高谈阔论的空洞说教方式,时时处处了解学生的思想脉膊,针对学生的思想疑惑,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入情入理的解答,既使学生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也应给予申述、辩解的自由和余地,不压制,不讽刺,以理服人,解除学生的思想疑惑,改变其错误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是生动活泼的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是增强理论信度和感染力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