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无花果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无花果论文参考文献

无花果原产亚热带干旱半沙漠地带,抗寒耐瘠耐旱涝。其适生区域很广,在中国,南至海南,北至辽宁,东至山东威海,西至新疆的西部边陲,均有无花果的栽培。1、温度 无花果是落叶果树,喜温暖,耐高温,高温一般不会对无花果植株造成伤害;也较抗寒,抗寒性因品种而异,布兰瑞克、紫光、川崎、日本紫果等品种抗寒性较强,成年树可耐零下16度的低温,在黄河以南地区,选择合适的地块,无花果可安全越冬。马斯义陶芬、绿抗一号等品种抗寒性较差,零下8度即可受冻。通过多年实践,山东省嘉祥县无花果研究所研究出一整套无花果抗寒栽培技术措施,使无花果在辽宁、吉林等高寒地区也可安全越冬,并获得理想的产量。2、水分 无花果根系发达,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在山区坡地栽培也可获得较高的产量。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无花果抗旱怕涝,可是近年来的栽培实践证明,无花果抗涝性也很强。1999年秋,山东省嘉祥县无花果丰产园遭受水灾,部分地块积水20余天,无花果主干等水淹部位生出了大量气生根,除果实品质稍差外,生长结果基本正常。但严重的涝渍或空气湿度过大可能出现裂果和烂果,长期缺水会造成果实变小和落果,所以建立丰产园应尽量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以提高产量和品质。3、土壤 无花果对土壤适应性特强,沙土、壤 土乃至各种粘重土壤均可栽培,但最适宜的为土层深厚的中性或偏碱性的沙壤钙质土。无花果还有很强的耐盐性,是最耐盐碱的果树之一。 在沿海滩涂及内陆盐碱地均可种植。无花果对钙需求量较大,在偏酸缺钙的土地种植时,施石灰调节土壤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二)园址选择 无花果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对土壤要求不严,平原、丘陵、旱田、盐碱地 、沿海滩涂均可。但是较好的土壤条件更有利于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另外,由于无花果柔软多汁,耐贮性较差,不便运输,发展果园应选交通方便、离城市或加工厂较近的地方,以便加工销售。(三)品种选择 根据栽培目的不同,无花果可分为几种类型,即鲜食品种、加工品种、园林绿化品种和兼用品种。 近年来,山东省嘉祥县无花果研究所与其它科研单位合作,从法国、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引进并在国内搜集无花果良种资源90多个,选育出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十余种,其中川崎、日本紫果、紫光等为优良的鲜食用品种,最大果280g以上。川崎品质优,产量高,而布兰瑞克抗性最强,鲜食加工兼用,红矮生则特适于做园艺盆景,是无花果品种中的后起之秀。马斯义陶芬果个大,但风味一般,易裂果,多雨地区不宜栽培,青皮含糖量较高,但果皮厚,外观不美观。(四)定植 无花果生长较快,对苗木规格要求不严。一般用一年生截干苗(留10-30厘米),秋植或春植均可。因进行灌丛型栽培,栽培密度较大,行距2-3米,株距1-2米,每亩111-333株不等,旱田薄地宜密,肥沃地块宜稀。进行Y形整枝法进行栽培时,行距一般为2米,穴距4米,每穴2株,亩栽170株,此法结果早,产量高,管理方便,值得推广。栽种无花果前,园地应全面深翻,施足有机肥,栽植穴挖半米见方。栽前穴施土杂肥20公斤,磷肥2公斤。栽后用土将苗木地上部分培土封严,防寒保水,待春季发芽前,再扒去以利发芽。二、土肥水管理 (一)土壤管理 1、土壤改良 一般无花果建园, 植株为自根苗类型, 根层浅, 根系的主要分布区在地下30~40cm左右。因此, 无花果栽培要取得高产优质, 就应改良土壤, 改善土壤结构, 使土壤疏松、通气、保水, 以促进根系发育。 主要措施: 第一,土壤深翻。对山丘和黏土区的无花果园, 应在初果幼龄期, 深翻2~次, 深度为40~50cm, 可采用隔行和隔株进行深翻, 以熟化根际土壤。第二,中耕除草。因无花果采收时间长, 因果园遭踏踩次数多, 土壤容易板结, 从而破坏了根际的土壤结构。要根据土壤类型, 加强中耕松土, 并进行除草。 2、行间管理 盐地的无花果园, 应采用行间生草或间作物与覆草相结合的土壤管理度,可抑制返盐, 降低土壤含盐量, 改良土壤结构, 培肥地力。山丘地无花果园, 应采用覆草和种草相结合的土壤管理制度, 可改善墒情, 保持水分, 在雨季又可防止水土流失。平原地区的无花果园, 在幼树和初果期, 行间可间作豆科作物和蔬菜类作物。密植果园, 应实行精耕栽培。(二)施肥 无花果生长量大, 需要肥也多, 特别要注意补充钾肥和钙肥, 以补充树体之生长和保持土壤中性微酸。 1、基肥 无花果施基肥, 一般落叶后的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 施厩肥为佳。成年树的需要量, 按每公顷补充氮100~120kg、磷80~100kg、钾80~100kg的量, 计算不同种类基肥的实际施用量。施肥方法, 可在行间或株间, 开出宽30cm、深30~50cm的施肥沟, 施入基肥。 2、追肥 无花果枝叶生长与果实发育是同步, 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对营养的需求是平衡的。如有可能每年应追施7~8次, 一般也要达到3~4次。如基肥能够施足, 第1次追肥应在新梢旺长时的5月, 以氮肥为主, 每公顷施用量200~300kg。在果实成熟期的8~10月, 应追肥2~3次, 以复合肥为主, 每次每公顷用量250~300kg。施肥方法与基肥相同。此外, 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氮钾为主的复合肥, 也能达到增大果实, 减少开裂的效果。 (三)灌水和排水 1、灌水 无花果根系发达, 比较抗旱; 但叶片大, 夏季高温季节蒸发水分多, 因此需水量大。如不能满足水分供应, 轻者会抑制新梢的生长, 减少产量; 重者果实小、品质差, 甚至叶片早落。因此, 要保证高产优质, 在正常降雨不能满足的情况下, 应及时补充水分。无花果主要的需水期在越冬前、发芽期和果实生长发育期的7~9月。灌水的方法, 除采用传统的沟灌、穴灌外, 还可进行喷灌和滴灌。 2、排水 在果实成熟期, 如降雨过多, 不仅会降低果实的含糖量, 品质变劣, 甚至会造成裂果。因此, 在多雨季节或低洼地带, 要注意及时排除积水或做高垄, 以便降渍。 三、整形修剪技术 (一)整形 合理的树形是无花果丰产稳产优产的基础。无花果比较喜光, 所以树形以中心干开心形或平面形为宜, 但应保留一定的枝叶量, 使主枝和大枝不暴露在直射光下。否则, 容易产生日灼现象, 严重时在分枝处开裂。主要树形有以下3种类型: 1、丛桩形 树冠比较矮小, 无主干, 成丛生状态。幼树结果母枝, 能直接从基部抽生, 成年树从结果母枝演变而来的主枝抽生结果, 结果后转变为新的结果母枝, 抽生部位较低。该树形整形修枝容易, 适合于风大和需要进行冬季保护的地区, 但光照条件较差, 结果部位低, 影响果实品质。该树形适于发枝旺、枝条生长量大、抗旱性较弱的品种。 2、开心形 树冠较大, 有低矮主干, 无中心干,有2~3个主枝和侧枝。该树形能够立体结果能力强, 树势容易得到控制, 修剪也比较容易。树冠内通风透光好, 结实产量高, 品质好, 适合于夏果和秋果兼用的品种。在大风地区, 不宜采用此种类型。该类型树冠大, 采收不太方便。 整形要点: 苗木栽植当年, 剪留后的株高为10~15cm, 促进腋芽萌发抽枝。应选择方位角和生长势比较理想的3~4个分枝作为主枝培育, 于当年冬剪时, 留60cm左右, 进行短接。在剪口下面, 一般要留侧芽或外芽, 第2年萌发后继续扩大树冠。并在主枝上萌发的分枝中, 选留作为侧枝培养, 之后年份在主、侧枝上培养结果枝组。 3、“文”字形 “文”字形是日本采用较多的一种树形, 特别适合于保护地栽培; 类似于葡萄架形式。其主要树体结构的特点是: 第一, 干矮。2个主枝沿着行向水平或向前伸展; 在水平式主枝上, 均匀地生长结果枝, 使结果部位处于一个垂直面上, 果实由下向上依次成熟。该树形结果枝密度大, 产量高, 采收管理方便; 该树形适合于树势较强、枝条生长旺盛、容易结果的品种。 整形要点: 一般定植的株行距以2~× 3~5m为宜。栽植当年春的定干高度为40cm。当嫩梢长到15~20cm时, 选留2根总体上沿行向延伸, 并与行向有20度左右的夹角的新梢作为主枝培养, 其延伸方向和开张角度可用竹杆固定, 2根主枝尽量保持平衡, 当年冬季修剪时, 保留约2/3的枝长, 进行短截, 剪口保留饱满芽。第2年春萌芽前, 沿着行向架设引缚主枝用的铁丝(8~10号) , 高40~50cm, 撤除原固定用的竹杆等支架, 将主枝绑缚在铁丝上 ; 待主枝萌芽后, 按40cm分两侧, 选留结果枝。间距保留在20cm, 其它的枝芽去除。 (二)修剪技术 1、冬季修剪 根据结果的习性的不同, 无花果可分成二大修剪类型。 (1)不耐修剪类型 这一类品种的枝条生长疏松, 分枝特别多, 如紫果一号、明星等树种。如果重剪, 新生枝更多, 结果少, 光照差, 产量低。还有以夏果为主的品种, 因夏果生在枝条的顶端, 也不宜进行短接重剪, 否则会影响产量; 但为了更新结果母枝, 须适当回缩或疏枝。 (2)耐修剪类型 这类品种有属于更新能力强的品种, 即使地上部分全死去, 抽出的新梢仍可结果; 也有属于更新不强的品种, 通过比较重的短截后, 可促进分枝。如布兰瑞克、棕色土耳其等。短截时, 旺盛的幼树和成年树的主、侧枝可相对截留长些; 结果母枝, 可较重地进行的短截。修剪时, 还应去除枯枝、病虫枝及影响树形的枝条。 2、生长季修剪 在生长季节, 要及时剪除根蘖、萌条和徒长枝, 保持通风透光。对那些分枝能力弱, 但生长旺盛的品种要在7~8月, 即在新梢展叶20~25片前后, 及时摘心, 以控制旺长, 促进分枝, 以增加枝的数量和提高产量。 (三)催熟技术 无花果因品种不同和结果习性的不同, 果实成熟供应期较长, 上市分散。如能进行人工催熟, 不仅可分批上市, 又能避开台风和雨天, 提高产品和商品价值, 显著增加经济效益。一般采用以下2种方法来处理。 四、防寒越冬 无花果虽有一定抗寒性,但在我国北方,冬季气温很底,不采取防冻措施,会造成无花果抽条甚至主干冻死,影响次年产量。十余年来,山东省嘉祥县无花果研究所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摸索出一整套无花果抗寒栽培技术,让无花果安全越冬。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选好园址,山地尽量选南坡,避开峡谷口和山间低谷地。平原选村镇南边能阻挡北风的地块。2、选好品种,选择抗寒性强的品种如布兰瑞克、川崎等,可大大减轻防寒工作量。3、加强管理,养壮树势,防止徒长,增强树体抵抗能力。4、越冬前浇越冬水,可有效防止枝条抽干。5、枝干用作物秸秆包裹后再用塑料薄膜包裹,即可防冻,又可保持树体水分。6、喷防冻剂。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山东、河南、河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无花果可顺利越冬。还不能越冬的,就要用特殊防寒的办法了(略)。沈阳以北地区气温更低,可采用高密栽培集中越冬法或进行保护地栽培。五、病虫害防治 注意防治病虫害无花果较少发生病虫害。在果实生长期中,向周围散发特殊气味易招致桑天牛为害;果成熟时易受鸟害。除人工扑捉桑天牛,驱赶鸟类之外,可人工或药物灭虫卵。亦可用稻草人缚塑料彩色条插入田间驱赶鸟类。 无花果育苗技术一、硬枝扦插育苗 (一)剪条 选用充分成熟的1~2年生枝条作为插条。可在冬季修剪时, 剪取直径1~, 长30~60cm, 并已充分木质化的枝条, 捆成长捆埋入室内的容器里或室外土坑里, 用湿沙沙藏越冬; 也可在春季扦插时, 随剪随插。一般在春季3~4月, 日均温度达15℃以上时, 进行扦插, 采用保护地育苗, 可提前于1月份进行扦插。 (二)扦插 畦床的土壤, 以砂质土为宜, 一般宽度为1~; 应施足底肥、厩肥等有机肥和适量的过磷酸钙或石灰作为基肥; 苗圃应有排灌条件。将畦床疏松平整后, 即可进行扦插, 也可在畦面上铺地膜, 以增加地温, 促进生根。扦插时, 取出冬藏的枝条或从树上剪下的枝条, 剪成15cm长, 含2~3个饱满芽的枝条; 剪枝时, 把枝条上端芽的上方剪成平口, 剪口离芽1cm; 下端剪成斜口。将插条下端浸泡在1000~2000ml/kg的吲哚丁酸或耐乙酸溶液里, 浸泡约1~3 分钟, 取出阴干后, 即可插入苗床。 插条密度以株距15~20cm, 行距20~25cm为宜, 每公顷育苗株数为9万~15万株。插条时, 将插条斜插(45~80度) 入土, 上芽略粗, 并要露出地面; 插完后浇透水。1个月后既可生根, 保护地育苗一般生根率达80%以上。大田成活率较低。(三)扦插后的管理 无花果虽插穗易愈合生根,但也要注意扦插后的管理,管理要点是: 其愈合组织形成期,对温度要求较高,应及时提高地温;同时,加强水分供应。愈合生根后期插穗长出大量的毛根,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应注意增加 土壤水分。愈合生根后和发叶期要避免浇泥浆水,切防糊叶现象出现,对低床扦插的更尤应注意;坚持看土壤墒情浇水,土壤潮湿要少浇或不浇,如果土壤干旱要多浇水,要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为适宜;无花果幼苗不耐寒,在初冻或倒春寒前要做好防寒(冻)保温工作,简单的方法是埋好土或盖好草帘、树叶、稻草等覆盖物;当幼苗进入营养生长期后,坚持每个月轻施一次以氮肥为主的复合肥。施肥量依苗长大而逐渐增加,并随着苗根系的增深,以深沟施效果为好,但要注意施肥时避免伤根。二、大棚绿枝扦插育苗技术(一)苗床准备 苗床宽~、深25~30cm,长视需要而定。床内铺经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消毒灭菌的腐殖质土和河沙,比例为2∶1,厚度20cm左右,其上再覆以5~10cm的细沙或锯末,平整备用。(二)选择插条 9月中下旬,选择当年生枝作插条,插条长20~25cm,保留2~3片叶,插条的上剪口距芽2cm左右,下剪口在节下1cm,每30~50根捆成1捆,先用高锰酸钾浸泡下端5秒,再换用ABT2号生根粉50mg/L浸泡30分。(三)扦插 用稍粗于插条的竹棍在苗床上按20cm×15cm的行株距插孔,再将插条插入孔中,压实、喷水。每插完一畦立即喷布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然后扣上小拱棚。(四)管理 棚内温度控制在20~30℃,保持土壤湿润,10月中下旬揭开拱棚,在苗床上覆盖5~10cm的麦糠或锯末,喷透水,再扣上拱棚。冬季和早春每日晚间拱棚上加盖草苫,保持棚内温度适宜。3~4月及时除草、拔除病株。逐渐揭开拱棚炼苗。移栽前喷布磷酸二氢钾或光合微肥。4月下旬至5月上旬起苗定植,起苗时尽量保留根际的土壤,栽后及时灌水,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三、嫁接繁殖 因无花果木质较疏松, 且髓心大, 所以嫁接容易成活。一般采用以下2种嫁接的方法:(一)春季枝接 选取枝条的木质化程度高, 节间长度适中, 芽眼饱满的1年生枝条做接穗, 可选用沙藏备用枝或春季随采、随用。砧木植株的萌动期是嫁接的适宜时期。枝接一般采用“V”形贴接法或榫接法。接穗长度4~5cm左右, 要有1个芽, 把接穗基部削成“V”形, 削面长度1~左右, 选取粗度与接穗相近或稍粗的砧木, 在距地面约10~15cm处横截, 并在断面向下切成相应的“V”形切口, 切面长也为1~, 将接穗切口与砧木切口贴接, 把形成层对准, 吻合, 然后将接口用塑料带包紧, 芽外露, 待愈合成活后, 要及时解绑。 (二)生长季嫩枝接 在6~8月, 选取嫩枝作为接穗和砧木, 采用辟接法容易成活。该法是采用尚未木质化的当年扦插苗或需嫁接换种植株的嫩梢作为砧木为宜, 接穗长度为3cm左右。夏季的嫩枝嫁接率较高。砧木宜选用适合当地条件的乡土品种果”类型或抗旱性强的布兰瑞克等。参考文献资料列表:1.《花卉学》鲁条非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花卉学》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组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3.《中国花经》陈俊喻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4.《药用花卉栽培和利用》赵渤、鲁新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5.《观赏花卉栽培大全》毛龙生主编,农业出版社,。6.《观叶花卉》 姚君兆、黄玲燕主编,中国建筑出版社,.《观赏树木学》陈植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8.《花卉栽培技术》彭光途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9.《园林花卉》 陈俊喻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0.《花木栽培法》北京林学院城市园艺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1.《花卉园艺》袁雄富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2.《花卉园艺》姚同云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3.《花卉园艺》安曼莉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4.《实用园艺手册》吴志行主编。

花果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对土壤要求不严,平原、丘陵、旱田、盐碱地 、沿海滩涂均可。但是较好的土壤条件更有利于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另外,由于无花果柔软多汁,耐贮性较差,不便运输,发展果园应选交通方便、离城市或加工厂较近的地方,以便加工销售。

两者不是同一种水果,无花果单次不要吃多了,外面皮不要吃,里面都可以吃的挺好吃的,我就喜欢吃新鲜的无花果,换成无花果干我反而吃不下了看图片

而百香果却是这样的

吃无花果有什么好处?无花果的好处太多了 ,可以缓解咽炎没有了,有研究表明无花果有强大的抗癌功效。

花生无土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花生的种植方法与管理技术如下:

1、种植时间

南方地区,春秋两熟的花生通常在每年的2月至3月中旬播种,长江流域春夏花生交作区适宜在3月至4月下旬种植。北方地区,大花生区以及花生主产区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2、选种

选择形状较整齐、颗粒比较饱满、没有破碎的荚果来作种,剥壳前晒2-3天,选择颜色鲜艳、粒大饱满且大小一致的种子播种。

3、整地施肥

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干时不板不散,湿时不粘不澥,黏沙土粒比例适中的沙壤土或轻壤土,整地前亩施农家肥,然后耕翻土壤。按2m宽作畦,播种6-7行,整地时开排水沟。

4、播种

播种深度以3-4cm为宜,针对肥力较好的地块,中熟大粒花生亩播9000穴左右,中早熟中籽粒花生亩播约1万穴,播后覆土覆膜。

5、破膜放风

通常播种后10-15天花生会陆续出苗,当子叶出土并张开时,或子叶未出土但可见真叶时,首先用手指或刀片在将幼苗处的地膜开一个十字形的小口,将幼苗引出膜,然后用细土封严开孔处,避免受到冻害。

花生,一般不可以无土栽培。花生无土栽培,只能长出芽苗。故不可水培。

花生,也叫落花生。花生开花授粉后,会从枯萎的花萼管内长出一条果针,果针迅速纵向伸长;它先向上生长,几天后,子房柄下垂于地面。在延伸过程中,子房柄表皮细胞木质化,逐渐形成一顶硬幅,保护幼嫩的果针入土。

当果针入土达2~8厘米时,子房开始横卧,肥大变白,体表生出密密的茸毛,可以直接吸收水分和各种无机盐等,供自己生长发育所需。靠近子房柄的第一颗种子首先形成,相继形成第二、第三颗。表皮逐渐皱缩,荚果逐渐成熟。

论文无参考文献

可以,不过要确保文中全部是你自己的观点。貌似爱因斯坦发表了几篇论文,是没有参考文献。所以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上可能,你需要很强。

按照中国应试教育的法则,按照论文写作的标准格式,参考文献是必不可少的素材。但如果你是像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 那也可以不用这些套路。

文献嘛,就是说你写文章的时候都参考了哪些资料你可以去百度搜一下论文文献,很多的先给你几个希望能帮上你的忙[1]范雪玲、范先国。对会计委派制的疑义。财会月刊。1998年第10期。[2]郜进兴。关于“会计委派制”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1999年第9期。[3]潘爱、杨佩礼。初探会计委派制的基本模式。四川会计。1999年第11期。[4]王海燕。从产权经济学角度看财务总监问题。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5]伍中信。产权与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6]张贵友。会计派驻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999年第11期。[7]张延波。高级财务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8]宋希亮。强化企业财务监督机制措施的几点看法。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6期。[9]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10]鄂秀丽。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7期。格式看你老师要求拉

论文写好了,没有参考文献就添加相关的文献就好了。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发论文无参考文献

不可以。

论文结构组成要有参考文献。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扩展资料:

论文作用:

1、评职称(晋升职称):研究生 毕业需要;教师 、医护人员 、科研院所的人员、企业员工 等 晋升高一级的职称时,发表期刊论文是作为一项必须的参考指标。

2、申报基金、课题 :教育、科技、卫生系统 每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它各种基金项目、各种研究课题时,发表论文是作为基金或课题,完成的一种研究成果的结论性展示。

3、世界性基础领域的研究,比如在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等领域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公开发表论文是对最新科技,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一种展示和报道。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写论文找不到参考文献怎么办如下:

1、直接在知网的首页找到“外文资源总库”,然后进入就会来到“CNKI学术搜索”页面,同样是在检索栏中输入自己想要检索的内容。检索后就可以看到多篇文献,这个时候勾选文章,点击“导出文献”右下角就会弹出小方框,点击“复制到剪切板”。这个时候不能直接获取到文章,需要借助第三方网页:SCI-HUB。

打开SCI-HUB网页,粘贴刚刚复制的内容到检索栏中,跳转页面时,如果出现了“open,access”等英语提示,点击确认就行。最后就是找到“pdf”字样的内容点击下载就可以了。

2、谷歌学术就不用我多说了吧,经常用来查询外文文献。在浏览器找到并打开谷歌学术网址,同样是在检索栏中输入主题词,接下来的操作和在SCI-HUB网页的操作相同,虫虫就不再赘述了。如果登录不进去的话,试试镜像网址。

3、sci-hub网站一个中文外文文献都有的网站,而且绝对的白嫖。在知网找到文献后用DOi搜索更加准确。不过因为版权原因,可能会出现无法访问的状况,所以可以试一试它的镜像网址。

注:因为平台原因,不让放跳转第三方的网址,所以大家直接搜索名称就可以了。举例:Sci-Hub的镜像网址也可以直接搜索“Sci-Hub的镜像网址”这几个中文,会在浏览器中看到网友提供的链接地址或者进入方法。

文献嘛,就是说你写文章的时候都参考了哪些资料你可以去百度搜一下论文文献,很多的先给你几个希望能帮上你的忙[1]范雪玲、范先国。对会计委派制的疑义。财会月刊。1998年第10期。[2]郜进兴。关于“会计委派制”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1999年第9期。[3]潘爱、杨佩礼。初探会计委派制的基本模式。四川会计。1999年第11期。[4]王海燕。从产权经济学角度看财务总监问题。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5]伍中信。产权与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6]张贵友。会计派驻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999年第11期。[7]张延波。高级财务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8]宋希亮。强化企业财务监督机制措施的几点看法。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6期。[9]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10]鄂秀丽。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7期。格式看你老师要求拉

花茶论文参考文献

浙江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浙江大学茶学系 汤一 刘祖生 杭州310029)摘 要 浙江茶叶出口发展迅速,优势明显,在全国茶叶出口和全省茶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产品结构、出口、市场分布、经营机制等方面分析浙江茶叶出口之特点及发展态势,并就如何应对绿色壁垒等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改善出口,贸易条件,提出一些探索性思路。关 键 词 浙江;茶叶出口;绿色壁垒;贸易条件;产品结构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577一8921(2003)03-155一04 一、当前浙江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浙江茶叶出口量在全国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浙江现与摩洛哥、俄罗斯、塞内加尔、日本、欧盟等约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主要出口珠茶、眉茶、蒸青茶等。2002年全省共出口茶叶万吨,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 4% ;出口创汇总额 万美元,占全国茶叶出口总值的 写.其中,绿茶出口创汇 万美元,占全国绿茶出口总值的64. 12%。近年来,浙江茶叶出口量值占全国茶叶出口之比重如表1. 由表 1可 知,浙江茶叶出口增长速度很快,1996年至2002年七年间,无论是出口量还是出口创汇额均翻一番以上,茶叶出口创汇占全国份额呈稳步提高之势,由1996年时的21. 91%增加到2002年的 %。由此可见,浙江省在全国茶叶出口中的领先优势,近几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作为浙江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茶叶的比较优势明显。由于浙江省农村生产要素结构表现为人力资源丰裕,而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因此,劳动力相对密集的种植业或养殖业,应该优先发展,而大量消耗土地资源的广种薄收的农作物应受到一定限制川。茶园大都辟在山坡上,对耕地占用少;茶叶采摘、加工等环节需投人大量人力资源。这说明,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符合浙江省的比较利益。目前,茶叶产值占全省农业产值的 写,对全省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茶叶在浙江省出口农副产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杭州海关统计,1998年茶叶出口创汇8743万美元,在全省农副产品出口比重的排序中列第三位,仅次于水海产品和蔬菜,目前这三种产品仍然分列前三位。 市场化的出口经营机制逐步形成,出口经营方式灵活多样。1979年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浙江成为单列口岸以来,茶叶出口自主权不断扩大。1993年后外贸体制改革,出口放权,大大调动了茶叶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我省从事茶叶出口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不断增加,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省内拥有茶叶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有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浙江分公司、浙江粮油进出口公司、浙江中大集团公司、浙江华发出口茶厂等二卜家左右。此 外 ,浙 江出口茶的经营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如茶厂自营出口、代理制、补偿贸易等近年来,浙江茶叶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如乌兹别克斯坦等低档绿茶市场、日本蒸青茶市场等,使浙江茶叶出口量节节攀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绿茶所占的出口比重越来越高.出口茶的产品结构有所改善。绿茶是我国产量最高、出口量最人的茶叶产品。与全国其它产茶省相比,浙江所产绿茶不但产量高,而且品种齐全优势尤为明显,当前国际市场上一半左右的绿茶来自于浙江省的出口。由表艺可知,1996年以来,浙江省出口茶之茶类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目前绿茶出口比重占90%左右,共次是花茶,约占6%,而红茶和其它茶类出I=I量很小。由于 当前 绿茶出口的比重已很高,不同茶类之间的结构调整已缺乏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省积极开发新的绿茶品种,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8。年代末期在浙江省率先起步的蒸青茶,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珠茶、眉茶等传统绿茶产品在西北非市场供过于求所带来的市场压力此外,出口企业还不断调整优化绿茶不同花色品种之间的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出口的整体效益。l. 5 出口的交易渠道有所拓宽,但主销市场依然集中在西北非。浙江茶叶出口市场较为集中,以绿茶为例,西北非占50%以上,其次是亚洲和欧洲,2000年对欧盟之出口尚占900左右之份额,由于受绿色壁垒的影响,2002年这一比重已大大降低。以进口国别而论,当前浙江绿茶最大的上销市场在摩洛哥,占出口总额的 ,其次是日本,占 9写 由出口茶生产基地逐渐发展成为加工拼配基地和出口集散地。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名优茶在浙江茶业经济中有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名优茶的大量采制,导致供应出口的毛茶原料受到一定影响,难以满足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在此情况下,浙江省积极调整经营思路,拓宽毛茶进货渠道。据调查,目前,从福建、江西、贵州等地调人高档毛茶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地区,由于前期名茶加工数量较少,故毛茶嫩度与内质均较本地茶好。毛茶供销渠道的调整,促进了浙江与全国其它茶区的专业化分工和优势互补,浙江省作为我国出口绿茶加工、拼配和贸易中心的地位正逐步得到确立。二、 面临的挑战2. 1 绿色壁垒对浙江茶叶出口的影响。欧盟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了新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I)标准以来.“绿色壁垒至,已成了我国茶叶出口的最大障碍,我国对欧盟的茶叶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川。由于浙江以销绿茶为主,对欧盟出口之比}p相对较小,与经营红茶为主的广东、广西等口岸相比,情况要好一些,但绿色壁垒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2002年1月~10月,浙江省对欧盟出口仅有0. 22万吨,400万美元,分别比F年同期下降40. 9%和33. 5肠。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亦以食品安全为由,仿效欧盟提高茶叶农残的控制标准日本就通过对进口绿茶实施新的农药残留检查措施等手段限制进口。受此影响,蒸青茶出口出现很大困难['). 2002年,浙江对日本出口绿茶(主要是蒸青茶)仅7886. 2吨,比上年减少 出口经营秩序涅乱,贸易条件恶化。当前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出日经营机制的不健全所带来的恶性竞争,低价竞销问题。90年代以前,茶叶出11由国家垄断或统一联合经营,各口岸一致对外,使绿茶的国际价格基本为我所控制,其利润率较高。外贸体制实行改革后,我国茶叶出口由垄断性经营转为开放性经营,虽然这样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出日茶叶的积极性,但出口配套管理机制相对滞后,低价竞销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出口经营秩序的混乱。同时,由于国际茶叶市场总体供过于求,进口商便可通过多点订货杀价,从中渔利。贸易条件的恶化还表现在出口茶叶市场地位的降低。以前,我国绿茶的“天坛牌”等品牌,在西J匕非市场曾是家喻户晓,而目前除了“骆驼牌”等极少数几个,省内茶叶出口企业普遍缺乏自己的品牌,即使小包装出口,也大多采用进口商的定牌包装,出口价格中的品牌附加值几乎丧失殆尽。 茶价连年下降,效益明显减少。近三年来,我省出口茶平均价持续下滑(图1),出口效益明显滑坡,省内茶叶出口企业中,有些已处在保本经营甚至亏损经营状态。无庸讳言,除了经营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质量下滑是造成茶价下跌之重要因素。由于对出口茶的感官质量缺乏统一的实物标准样之约束,文字标准往往流于形式,使各出口企业在产品牌号、等级设置上拥有较大“自主权”,质检部门很难按统一尺度对出口茶质量严格把关,水货冲击的现象也就难以从根本上加以杜绝。而且,价格的一降再降,往往迫使出口企业通过减少生产上的投人来降低成本,从而造成低质低价之恶性循环。此种状况,与当前茶业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要求有着较大反差。三、几点思考3. 1 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茶类产品的结构问题。与其它农业部门一样,茶叶属于弱质行业,这是由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农产品普遍具有的易腐性和易损性使得其生产经营活动带有极强时效性,生产者很难通过“待价而沽”而得到利益上的保护,一旦市场供过于求,就容易导致恐慌性的亏本甩卖,市场风险较大。出 口茶 与 内销茶相比,这种弱质性的特点更为明显。因出口茶大多生产过程复杂,生产周期长,出口企业难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调节产量和花色等级构成。此外,随着国内茶叶需求趋于高档化,传统的大路货产品早已失去国内市场,出口茶厂是专门为出口而生产的,一旦形成库存积压,就难以通过“出口转内销”加以消化。我国出口茶花色品种多,虽然这有利于提高出口的总体规模,但对贸易条件的改善,未必有利。以浙江出口的绿茶为例,珠茶、蒸青茶等花色品种,在初制环节就已定型,不能改制,其出口市场又有很大局限性,珠茶销日本不对路,而蒸青茶也进不了西北非市场。因此,就某一种特定的出口品种而言,其主销市场较为狭窄,市场适应性不强,一旦市场需求不足,恶性竞争、削价竞销的现象就较难避免。由此可见 ,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茶类产品的结构是改善出口茶贸易条件之重要途径。较为可行的措施有:其一,扩大名优茶出口,促进茶叶外销和内销市场之接轨;其二,提高传统茶叶产品的加工深度,开发更多的象茶多酚、速溶茶之类的能广泛地适应世界各地消费偏好的产品,通过传统茶与新一代茶制品的多元化组合,提高产品结构的弹性,使茶叶出口具有更多的按国际市场需求灵活调控之余地。当然 ,改 善贸易条件也可以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按国外农业支持体系中的通行做法,建立出口茶风险担保制度。一旦因不可控因素导致市场价大幅下跌,行业协会或其它相关组织对因库存积压遭受损失的茶叶出口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以防范恐慌性杀跌现象,稳定市场秩序。 关于完善茶叶出口部门的产业组织结构问题我国茶叶经营分散,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浙江省也不例外。当前茶叶出口企业一头连着国际市场,一头连着提供加工原料的为数众多的家庭生产主体,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并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一,按目前茶叶生产链源头环节之小农经营方式,茶鲜叶中的“农残”含量很难有效监控。一旦因卫生质量不合格遭到退货,难以追究“污染责任”,出口公司承担全部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这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出口成本;其二,出口公司削价竞销之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只得对茶叶加工厂压价,而加工厂又对茶农压价。作为小生产主体,茶农既无获得价格保护的权利,同时也无需承担出口茶农残超标的责任,这种责、权、利关系严重扭曲的市场关系,必然降低生产经营效率。由此可 见 ,提高茶叶基层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推动茶叶产业化进程,其意义十分深远。浙江省的茶叶产业化试点对于跨越“绿色壁垒”已经初显成效,省内最大的茶叶出口企业— 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通过“公司十基地+农户”的经营运作模式,实现从鲜叶到成品茶的全程质量监控,在2002年上半年全省对欧盟出口大幅滑坡的情况下,该公司向欧盟出口绿茶1166吨,仅比上年同期减少 关于进一步完善出口茶叶交易制度问题出口茶的贸易条件之恶化,与交易方式和交易制度的不尽合理有着一定关系。目前 ,肯 尼亚、斯里兰卡等以拍卖方式出口的红碎茶生产国,在出口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出口价总体保持坚挺,且明显高于我国。这固然有多方面因素但交易方式可能是重要原因。与我国茶叶出口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单纯合同订购方式相比,拍卖交易有其固有的优点。其一,作为公平交易的平台,拍卖市场没有进人壁垒,国外中小客商都可参与交易。对出口企业而言,因交易渠道被一些国外大公司垄断所造成的价格上任人摆布的现象,就可得到较好的避免;其二,拍卖市场信息公开,具有价格导向功能,可较好地防范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杀价”行为;其三,拍卖市场的起拍价这一操作工具,能为出口产品提供最低的价格保护。上述几点,几乎都触及到当前我国茶叶出口经营机制之症结。由此 可 见 ,建立合同订购和拍卖相结合的“双轨制”出口交易制度,这是改善我国出口茶贸易条件的一条非常值得探索的途径。浙江省作为全国茶叶出口的龙头,有必要也有条件开展茶叶拍卖市场的试点工作。只有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完善茶叶出口交易制度,并在全国作出示范。参考文献1 卫龙宝.中国加人WTO对浙江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浙江省茶叶 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论文集,2001:54^5 72 陈宗愁等.加人WTO对中国茶业的影响与对策,茶叶科学,20 02 ,2 2(1):1 63 屠水根.浅谈余杭燕青茶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茶叶加工,20 02 . 4:18^ 20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地的文化也产生了影响。那中西方茶文化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西方茶文化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摘 要】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茶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与茶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多亿人饮用茶叶。中国茶传到西方之后,经过西方茶人的发扬,形成其独特的西方开放式茶文化。文章通过对东西方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索东西方茶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一、中国茶文化溯源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离。茶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杯饮料,更是一种悠久璀璨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从魏晋时期开始,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并期望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产自山野之林,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佛学家认为,茶能使人心静,有节制,与禅宗规诫相适应。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和谐、平静的精神。而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茶人更追求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内在意味,并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二、西渐

茶及其衍生的茶文化均发源于中国,流传千年,影响深远。千百年来,茶叶在全球广泛传播,中国的饮茶器具、制茶工艺连同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和独特的东方哲学一起播撒四方。

古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茶叶贸易往来主要通过以下路线:(1)茶马古道――向西南,传播至西藏和印度。在高寒地区,人们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容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2)丝绸之路――向西由我国的新疆传播至中亚。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对外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为大宗。茶叶作为古中国的特产,也随着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各国。(3)草原之路――向北传播至今天的蒙古、俄罗斯及广大的欧洲地区。(4)海上之路――东传播至日本和朝鲜,南传播至中南半岛,以明朝郑和下西洋为肇始,向非洲、欧洲和美洲传播。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中国出发之货物主要以丝绸、茶、瓷器为主。

三、西方茶文化理念

由于人文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差异,表现在饮茶时间、品茶文化行为等方面。不管是在品茶的对象上还是方式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也创造了自己的饮茶文化。崇尚快节奏的美国人大多数喜欢饮冰茶,这茶以饮、以凉为主,大都是不带任何茶叶痕迹的速溶茶。

德国人喜欢饮花茶,但不是我国用茉莉花、玉兰花等制作的茶叶,而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德国人居家饮茶是用沸水将放在金属筛子上的茶叶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流到茶壶内,再将茶叶倒掉,所以茶水颜色很淡,这也成了德国人独特的“冲茶”习惯。

在下午5点钟喝下午茶成为许多英国家庭约定俗成的习惯。下午茶时间可以说是一天当中充满温馨、其乐融融和传情达意的美好时光。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客,世界上茶叶销售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一年一人约需2公斤茶叶,英国人均饮茶量是中国和印度的3倍,年均饮茶2公斤。

西方这种开放性饮茶法,虽未能如中国之茶道般上升到天地自然一体的哲学高度,但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

四、比较中西茶文化异同

纵观中西方饮茶历史的演变,虽相隔千年,但两者都是先认识到茶的药用价值,开始饮用,继而发展成为一种普通的饮品;茶同样都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但二者品茶方式、饮茶礼仪、茶道精神等各有不同。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二)饮茶礼仪的不同。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喝告别茶。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等。

(三)茶道精神的不同。“和、静、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恰”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中国人饮茶常把它作为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与中国茶道不一样,英国人品茶更活泼和更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格调。

参考文献

[1] 徐先玲,李相状.中国茶饮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 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徐永成.英伦的茶文化[M].上海:文化教育出版社,1990 (4).

浪漫国度的茶文化

【摘要】中国和法国虽地处欧亚两端,隔着千山万水,但自古以来就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本文主要以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为主题,分析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交流历程,以及这种文化交流给两国带来的巨大影响。此外,由茶文化的交流深入至中法两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指出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这个不可或缺的交流主题在国与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茶文化;法国;文化传播;文化交流

谈到茶,让我们为之自豪的是我国不仅作为茶的原产地,而且拥有丰富的茶种类、多处的茶产地、异彩纷呈的茶文化。此外,茶无疑作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并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目前,随着我国的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饮茶风俗已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种茶。追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之茶,所种之茶,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我国传播去的。在传播茶的同时,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就显得顺应时事、理所当然。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以茶作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包含和体现了不同时期下与众不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由于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茶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交流中也就必定绽放出不同的耀眼光芒。

提起文化,提起我国,毫无疑问,我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提到法国,无需思考,这是个极其浪漫的国度,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各方面都弥漫着唯美、浪漫的气息。也正是由于法国这种文化氛围使这个浪漫的国度在接受外来文化,注重外来文化交流时,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精神层面,都或多或少覆盖了浪漫气息,与众不同地阐释了文化的接受、交流与融合。因而,中国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交流,则更以一种清新、淡雅、浪漫的姿态丰富了茶文化自身的广阔内涵。

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国内,自云贵高原传播到全国各地,即从西南地区的产茶区辐射到东南、东北地区;在国际方面,茶最早开始对外传播的时代虽仍存在争议,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在汉代。此后,茶及茶文化在全世界开始广泛传播至亚洲、欧洲、非洲等,可谓是遍及世界各地。

目前,在欧洲,法国这个浪漫国度已经成为欧洲的第四大饮茶国家,人均茶叶消费量仅次于爱尔兰和英国,和德国相差无几。在这样一个茶叶的消费大国,我国的茶文化传入经历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过程,茶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浪漫的文化气息。

中国茶传入法国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交流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来认识,即茶文化在法国的早期传入阶段、茶文化在法国的交流融合阶段、近五十年来茶文化热在法国的兴起阶段。

首先,从茶在法国的早期传入阶段来认识:1636年,荷兰商人把中国的茶叶转运至法国巴黎,自此,法国人开始接触茶叶。法语中,也开始有了“茶”一词。1700年,一艘名为阿穆芙莱特的法国船只,从中国运回丝绸、瓷器和茶叶等,正式拉开了中法茶叶直接贸易的序幕。但这一时期法国的茶进口贸易尚未独立,多是和其他货物一起输入法国的。1728年,法国首次在广州建立商业据点以方便从中国收购茶叶。这样一来,就更加方便了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交流。

茶传入法国初期,医药界曾认为茶叶中可能含有一些医药成份而反对饮茶。随后又因饮茶有利于健康的观点取得最终胜利,茶的饮用便开始被接受。但由于茶的价格昂贵,最初的饮用仅为皇室贵族所接受。随后,由于皇室的倡导,饮茶逐渐在法国巴黎的上层社会流行开来。与此同时,茶文化在法国的形成,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较早。原因在于,浪漫的法国人在接受茶的同时,能够从精神层面去体验茶文化的品味和情调。法国上流社会把茶视为贵族饮料,有文化的人一起喝茶,并试图从茶本身发掘出一种深厚悠远的文化。在饮茶方式上,这一时期的贵族,除清饮茶汤外,逐渐开始尝试其他的饮茶方式,如在茶中加入牛奶等。此外,法国的文人也开始了以茶为对象的文学创作,如蒙忒所作的《茶颂》等。总而言之,早期的茶传入和文化的形成,只局限于法国的贵族阶层,并没有渗透到法国各阶层人民中。

其次,茶文化在法国的交流融合阶段:即在法国大革命后,伴随着贵族阶级的消失,茶不再仅仅作为贵族饮料饮用,饮茶之风在广大民众中开始流行。这个时期,我国茶的品种传入法国的越来越多,专营茶叶进口的茶商开始在法国出现,后来在巴黎等地又出现了一些专营茶叶或以茶为主的商号。这都为中法两国的茶贸易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为中法茶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此时的法国在经营茶贸易的同时,开始了茶树的试种,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随着老舍《茶馆》的上演进军法国,带来了法国的茶馆热。在浪漫的法国人眼中,他们尤其喜欢和家人朋友一起到外面的茶馆饮茶,他们认为饮茶体现了一种团结和睦的精神。这一饮茶喜好,也直接推动了法国茶馆业的发展。

此外,这一时期茶文化在法国的发展,还表现在法国兴起了喝下午茶之风。随着法国工业化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供应点心的下午茶的出现正好适应了法国人民这种生活节奏,逐渐在法国流行开来。这些都可展现出,这一时期,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已经扎稳了一定的根基,法国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根据自己的文化氛围与需求,发展了茶文化的内涵,也为品茶类型与饮茶方式的丰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再次,近五十年来,茶文化热在法国逐渐兴起。这一时期,法国茶叶的进口与销售都达到了历史上最新水平。法国的中国式茶馆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几乎遍布于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这时的饮茶群体已经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他们经常出入茶馆,品茗小憩。很多法国人认为,茶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味觉享受,茶文化给他们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内容。在法国人眼里,茶已经成为最浪漫、最富有诗意饮品的代名词。在众多法国文人的创作中,有关茶,茶文化的描写和涉及开始频繁出现。在法国,大多数法国人和中国人一样,他们同样不仅把茶看作是一种东方传入的饮品,更是把茶看作是净化自身心灵的佳品。这样一来,茶的自身定性,茶文化的淡然、净化的内涵,通过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发展,得到了良好的补充和诠释。

伴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茶文化传播在法国的逐步深入,法国人民接受了来自古老悠久民族的茶文化,传播着并丰富着。时代的发展,贸易的往来,交流的密切,茶文化在法国的交流方面更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种类和异彩纷呈的样式。自2000年以来,中法茶文化交流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示在世人面前,呈现出兴盛场面。其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则是通过茶展、茶文化周、茶文化节来淋漓尽致地诠释茶文化的悠久魅力。在这些文化展示融合中,法国人民根据自身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更加领略到中国茶道的崇高艺术魅力;领略到中国茶艺的精湛技艺;领略到中国茶文化悠远深刻的内涵;领略到中国这个文化深厚国家的文化宗旨。

当然,以上所提到的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也好,在法国的交流也罢,都是以我国占茶文化输出的主导地位而言的。当然,法国在接受和发展我国茶文化的同时,对我国茶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资料记载中,位居上海的法国人开的茶馆中,客人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中国茶,也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法国茶,此外,还有很多法国的奶茶,法国的下午茶的品种供客人品尝和享用。这样看来,无疑,茶文化的交流,乃至整个国家文化的交流,都是极具开放性,兼容并包的。

时代是前进的,世界时发展的,文化是融合的。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随着中法茶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和开展,中法两国的茶文化在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过程中,会发展地更加美好;此外,中法两国各自的传统文化在求同存异、日渐密切的国际交往中,必定也会拥有更加和谐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朴兵. 略论法国茶文化的演变[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5.

[2] 刘建生. 中法文化差异与共识[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6:10-15.

[3] 汊汉. 西欧观众为东方茶艺喝彩―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团出访法国里昂侧记[J]. 农业考古, 2003,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