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商务交往活动中,大部分资讯都需要通过语言交流来进行传达,然而由于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差异的出现,并且不同国家所处的文化背景也具有不同。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浅谈国际商务交流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 在进行国际商务交流时,文化冲突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就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民族文化的差异。本文试图谈谈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 国际商务交流文化差异 在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在从事国际商务交流时就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民族文化的差异,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这就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alence”。语言Language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对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由于缺乏了解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所导致的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被称之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本文所谈的文化差异不是指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的词不达意,是指说话人未能按照西方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本文就国际商务交流中的文化差异这一现象,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生活习惯的差异 1.称呼与打招呼 在西方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和招呼与我们的习惯差异极大。比如:小孩对长辈可以直呼其名、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在汉语里,我们常用“老师、经理”等这些表示职业的名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正确的说法是Mr、Mrs、Miss与姓名连用,以示尊敬或礼貌。我们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时,一般用语“吃过了吗?”、“上哪去?”等,而英美人的问候时常用 “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doing?”,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还可用 “Hello!”或 “Hi!”。 2.寒暄与道别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结婚了吗?”、“你每月能挣多少钱?”,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常会说“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在西方文化中“It’s fine, 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是寒暄最频繁的用语,如果英美人听到“You are fat.”、“You are so thin.”这样的话,会感到尴尬的,因为这是不礼貌的。接电话时,我们常问“你是谁?”,而英美人通常是先报自己的电话号码或单位名称。我们寒暄之后的道别,主客人常说“请留步”、“走好”、“慢走”, 而西方人这时常会微微一笑,并做一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See you later.”。 3.赞扬、祝贺和其他社会礼节 中国人视“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当别人向我们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我们习惯答道“Where、Where.”、“No, 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 而西方人习惯以“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的方式来接受。又如:我们通常在别人提供帮助时才说“谢谢!”。 而“Thank you!”在英语中是无处不有。再如:英语中的“Please”也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如让别人先行或上下车时,常说“After you.”,在餐桌上常用“Help yourself.”。 二、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1.数字的文化差异 由于受东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数字的神化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如我国有 “666”、“999”、“三元”、“十三香”等这些数字用作商标的商品, 在欧美同样可以看到以 “7-Up”、“Mild Seven”、“7-Eleven”等商标的商品。但把“666”、“十三香”这样的商品出口到英美就会遇到麻烦。因为“Six”象征魔鬼;“Thirteen”是不吉利的数字。而“Three”在贝南等地含有“巫术”之意。 2.颜色的文化差异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可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非常丰富。我们即要注意观察其本身的基本词义,也要留心它们的象征意义。如:红色在我国文化中象征著吉祥、喜庆、漂亮,而西方文化中常说red revenge血腥复仇、a red battle血战、red alert空袭报警、a 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 西方人常说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新娘、white men有教养的人、white day吉日、white market合法市场、a white lie 无害的谎言等;黑色在中国文化里象征严肃、正义,又象征著邪恶、反动, 西方文化中black是基本的禁忌色,如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black deed极其恶劣的行为、black mail敲榨、black dog沮丧情绪、give me a black look怒气冲冲地看着我;黄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权势、威严,而西方文化中的yellow带有不好的象征。如yellow dog卑鄙的人、yellow streak胆怯、yellow-livered胆小的;绿色在中国文化中除了表示狭义外,还表示野恶,西方文化中的green表示新鲜、幼稚、没有经验、妒忌。如in the green wood在青春旺盛的时代、as green as grass幼稚、a green hand生手、green with envy充满妒嫉;蓝色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什么象征意义,但在西方文化中常说blue blood 名门望族、blue laws严格的法规、blue Monday不开心的星期一、blue talk下流言论、out of the blue突爆冷门; 粉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可代表女性,西方文化中常用the pink of perfection十全十美的东西、the pink of politeness十分彬彬有礼、 apink-collar worker高层次女秘书。 3.习俗和信仰的差异 东西方习俗和信仰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动物的态度上。喻体构成的比喻,它们形象、生动、直观、容易使人产生直接的意象效果,进而联想到它们所承载的内在喻义。以as … as 为例: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贫穷、as lucky as dog幸运、as mad as a March hare匆忙、as proud as a peacock傲慢、as busy as a bee忙碌等。我们只有通过同中有异、异种有同的对比,才能克服母语的干扰,将两种语言转换自如。 三、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这必然使人们在意识、行为等多方面形成差异。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其主要原因。 1.价值观念存在差异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独立存在,它与价值观念的联络密切的,有其特有的价值体系,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与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因而,每一种文化对事物判断的标准是不同的。如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吉祥的象征,而dragon在西方神话传说中表示“邪恶的怪物”。 2.逻辑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既然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那么逻辑思维模式就必然存在差异。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而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它常常带有浓厚的感 *** 彩和固定的信条。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注重逻辑和分析。如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二”,可西方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在西方人的眼里却是“two”。 3.行为规范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使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断对方行为的合理性。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最好的方法就是“入乡随俗”的原则。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而表示一种友好,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 4.语用的迁移造成的影响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解释通常是建立在自身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这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的定条件加以解释,如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常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其后果有时会非常严重,甚至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商标,无论其产品的质量有多好,有谁会去使用呢?又如:要将我国电影的“金鸡奖”译成Golden Cock Prize,就会产生奇异,cock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之意,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再如,将“白象”牌电池翻译成White Elephant,其语义资讯虽对等,而从文化资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的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 有哪个消费者愿去购买“White Elephant”的电池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造成这种文化的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了限制。我们研究其现象,是为了澄清“信”与“美”、“同”与“异”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在进行国际商务英语交流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篇2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差异 [摘要] 随着商业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涉及国际商务的谈判与日俱增,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而言,是极其重要而又繁琐的变数。正确认识跨文化差异是我们从事国际商务谈判的前提条件,本文试图从跨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商务谈判的某些特点。 [关键词] 国际商务谈判 文化 差异 在21世纪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国际商务谈判受到各自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最难以把握的就是文化因素。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碰撞甚至冲突,相当一部分谈判因此失败,直接影响了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正确把握文化因素至关重要。 一、语言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当两种语言都有类似的表达但含义却有很大差别时,以及某种表达只有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时,极易引起沟通上的混淆。如在中国, *** 管理企业的方法之一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及企业规模等评定企业的等级,如“国家级企业”、“国家二级企业”等,在美国则没有这种概念。简单地将“一级企业”、“二级企业”解释为“first class enterprise”和“ second class enterprise”,很难让对方理解这种表达的含义,起不到在国内谈判中同样表达所能起到的效果,并且有可能使对方产生误解,如将“二级企业”理解为“二流企业”。 即便是在使用同样语言的国家,如使用英语的美国、英国,在某些表达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first floor在英语时指二楼,而美语则指一楼,英语指一楼时要用ground floor.“corn”在英语里指谷物、小麦,等于美语的“wheat”小麦,美语的“corn”玉米等于英语的“maize”玉米。 在拟定谈判协议时,语言差异问题值得予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行为语言差异 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往往较为隐蔽,难以被意识到。当外国谈判者发出不同的非语言讯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讯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有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进行口头表达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动作语言;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则不习惯在较为正式的场合运用幅度较大的动作语言。对行为语言认识和运用的差异,同样会给谈判中的沟通带来许多问题。 如:日本商人的交流风格是最为礼貌的,较多采用正面的承诺,推荐和保证,而较少采用威胁、命令和警告性言论,他们礼貌讲话的风格最突出的是他们不大显示面部凝视状态,但常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巴西商人谈判风格较为放肆,且在谈判中较为不甘寂寞,不时地凝视对方并触碰对方;法国商人谈判风格更为放肆,他们使用威胁和警告语言的频率较高,还很频繁地进行插话,常做面部凝状。 可见,惟有弄清楚这些差异,方能避免对日本人的沉默寡言,巴西人的过于热心或法国人的威胁和误解,取得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 三、沟通方式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群有其所偏好和习惯的沟通方式。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方经常属于不同的文化圈,有各自习惯的沟通方式。习惯于不同沟通方式的双方之间要进行较为深入的沟通,往往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中国、日本等,人们的表达通常较为委婉、间接;而在美国、德国等,直截了当的表达则较为常见。中国、日本的谈判者比较注重发现和理解对方没有通过口头表达出的意思,而美国、德国的谈判者则偏爱较多地运用口头表达,直接发出或接受明确的资讯。来自这两种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在进行谈判时,一方可能认为对方过于鲁莽;而另一方则可能认为对方缺乏谈判的诚意,或将对方的沉默误解为对其所提条件的认可。 四、思维方式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时,来自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往往会遭遇思维方式上的冲突。以东方文化和英美文化为例,两者在思维方面的差异有: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英美文化偏好抽象思维;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英美文化偏好分析思维;东方人注重统一,英美人注重对立。如中国哲学虽不否认对立,但较强调统一方面,而西方人注重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对立的方面。 跨国文化交流的一个严重通病是“以己度人”,即主观地认为对方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意愿,我们的习惯去理解我们的发言,或从对方的发言中我们所理解的意思正是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Yes”和“No”的使用和理解。曾经有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进行商务谈判。在谈判中,美国人很高兴地发现,每当他提出一个意见时,对方就点头说:“Yes”,他以为这次谈判特别顺利。直到他要求签合同时才震惊地发现日本人说的“Yes”是表示礼貌的“I hear you”的“Yes”,不是“I agree with you”的“Yes”。实际上,“Yes”这个词的意思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以上两种以外,还有“I understand the question”的“Yes”和“I'll consider it”的“Yes”。“No”的表达方式也很复杂。有些文化的价值观反对正面冲突,因此人们一般不直接说“No”,而用一些模糊的词句表示拒绝。 总之,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谈判人员都必须认识到,文化是没有优劣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谈判方式也迥然不同。只有我们意识到文化差异在商务谈判中的影响,懂得文化对谈判的作用,尽量避免模式化地看待另一种文化的思维习惯,才能有助于在我们商务谈判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园著:国际商务谈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英比尔.斯科特著:贸易谈判技巧.中国外贸出版社出版 [3]唐德根著:跨文化交际学.中南大学出版社 [4]张河清著:谈判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5]宛磊:商务英语谈判的文化差异.中国市场,2005,28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接触与合作日益增强,中国更以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世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做生意,于是,跨文化商务谈判也随着国际经贸往来的日渐频繁而增多。所谓谈判,就是通过双方或多方协商各自的利益、需求和期望,最后达成协议。Ghauri 提出了谈判的社会心理模式,把谈判界定成五要素:谈判目标,交流和行为,传统与文化,谈判环境,谈判结果。其中,目标是前提,交流和行为是载体、是手段,结果是必然,文化和传统是影响谈判的主观因素,贯穿于谈判的各个环节,是对跨文化谈判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在商务谈判中,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受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教育环境等的影响,其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都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从而导致信息不能准确地转达给对方,甚至信息被曲解,发生文化冲突和障碍。因此,研究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就显得十分重要。二、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因素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第一,寒暄,谈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第二,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第三,进行说服;第四,做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在这几个阶段中,文化因素对谈判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商务谈判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谈判者运用语言进行协调磋商、谋求一致的过程。一般人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理解讲话内容尚有误差,那么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理解误差可能会更大。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建构信息方式。除了用语言传达信息外,双方还可通过非语言方式沟通。非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无声语言,包括停顿和体语,其中体语又分为动态体语(手势语、目光语和微笑语等) 和静态体语(身态语和服饰语) 两部分;二是类语言,主要是指说话时的重音、语调和笑声;三是时空语言,主要是指环境和时间。非语言交流以其丰富的内涵、多变的形式及语言表达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占据着信息表达的重要空间。例如,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以点头方式来表示赞成的,但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则以摇头方式来表示肯定。再如,若在谈判中保持沉默,美国人会对此极为反感,觉得不自在,认为是冷场;而日本人却认为保持沉默有必要,可以促进非口头意见交换和感情移入。人类学家霍尔( Edward Hall) 按语言表达直接程度的大小把社会分为高语境社会( high - context society) 和低语境社会(low - context society) 。在高语境社会里,同民族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的熟悉使人们的非语言交流占了大量比重,语言只是信息传递的一部分。所以,中国的国际商务谈判者总是含蓄而间接地表达见解,很少直接予以拒绝或反驳,并且把和谐看做实现价值的先决条件,谈判中尽量避免摩擦,用语礼貌含蓄,追求永久性的友谊和长期合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文化中的交流方式属于低语境,因为漫长的移民和相互交融的过程造成彼此交流的困难,语言表达的清晰和直接就变得尤为重要。所以国际商务谈判桌上的美国人热情坦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喜欢用确切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是就是,非就非,很少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模拟谈判研究表明,作为谈判沟通技巧的种种语言行为方式的使用频率呈现一定差异性。而非语言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比较隐蔽。比较而言,日本商人的相互交流风格是最礼貌的。法国商人的谈判风格最为放肆,频繁使用威胁和警告语言。(二) 空间观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秘密感,由于这两种需要,他们常用墙、门以及夹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地域隔起来,如果门开着就意味着一种邀请。与空间观直接相连的是人与人交谈时的距离。距离反映了谈话者双方的社会身份。在西方,上司与下属交谈时,总保持相当宽的距离;而社会地位相等的双方交谈时,空间则相对缩小。在商务活动中,双方一般保持一臂之远,在4 - 12 英寸之间,在此距离内,交际者可以轻声谈话,但看不到彼此面部的细微表情,由此称之为礼貌距离。(三) 时间观文化不同,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美国人视时间为金钱,时间观念很强。因此,他们总是十分守时,见面后,相互之间一般只简单寒暄几句就进入主题,期望在20 - 30 分钟内解决问题。而阿拉伯、南美和亚洲某些商务会谈可能一连数小时,甚至数次都不涉及正题,而且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诸如拉家常、喝咖啡或饮茶之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此,美国人则视为浪费时间。(四) 思维差异国际商务谈判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往往会遭遇思维方式的冲突。以东方和英美文化为例,两者在思维方面的差异有三个方面:一是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英美文化偏好抽象思维;二是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英美文化偏好分析思维;三是东方文化注重统一,英美文化注重对立。例如,在谈判方法上,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在谈判中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笼统到具体,先就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依次解决具体问题;而西方人着重具体,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谈论具体条款。在美国,如果一半的问题确定下来,那么可以说谈判就算完成了一半,但是在日本好像什么事也没定下来。美国学者斯图尔特在其《美国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美国人具有抽象分析和实用的思维取向,他们的思维过程是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结论性的东西。欧洲人更看重思想和理论,他们的演绎型思维方式侧重的是感知世界和象征思维,他们喜欢运用逻辑手段从一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他们依赖思想的力量。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习惯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它的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考虑。(五) 意识差异了解中西方意识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有效的沟通渠道,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意识差异:1. 决策意识当面对复杂的谈判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将使用不同的方式做出决定。比如,对于日本人来说,决策是集体的事情,需要得到管理层的一致同意。日本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而在德国,决策权一般在公司的最高层手中。2. 人情意识中国有别于西方的一个特色就是人情问题,凡事讲究人情,讲究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也不可避免受此影响。而且,中国谈判者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个人间的融洽关系对于谈判的成败有很大影响。西方人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对利益的追求。虽然也很注重谈判中的人际关系,但他们一切以利益为重,在人情和利益两难的情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3. 利益意识商务谈判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利益。在现代社会,中西谈判者都具有利益意识,双方谈判的目标集中而鲜明地指向利益,并以利益作为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但是,中国谈判者的利益意识没有西方谈判者那么明确和强烈。三、如何克服文化障碍(一) 语言策略1. 尊重和采取对方的立场一个高明的谈判者在谈判中,即使目的是宣扬自己的产品,也不应口口声声地讲“我”“我们”。而应该采取对方的立场和对方的态度,变“self - attitude”为“other - atti2tude”。具体讲,就是在谈判中要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例1. A :We are send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 We are rush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Express.例2. A : We have a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China’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 You can choose f rom a very good selection ofwinter clothes at China ’s Autumn Export . 减少感情对立,扩大积极乐观谈判中,谈判者要减少自己与谈判对方在感情上的对立,减少谈判中消极悲观的一面,扩大乐观积极的一面。例3. A :Because of recent heavy demand , we will notbe able to deliver your goods before August :Although the recent demand is heavy , we willdo our best to deliver your goods by August 12.例4. A : Since you did not confirm the sample color ,we can’t dye the bulk fabricB :We will dye the bulk fabric as soon as you con2firm the sample color.(二) 建立跨文化谈判意识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加强文化谈判意识,要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和信念上的不同,学会了解、接受、尊重对方文化。然而,认识到文化差异不意味着一定能很容易地克服它们的影响,但至少可以避免因对文化的无知而导致国际商务谈判出现障碍。(三) 克服文化偏见法国的文化研究专家Andre Laurent 曾指出:“我们自己的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以致于我们看不见我们自己的文化,而正是由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盲点,使得我们总是认为别人的文化与我们自己的文化相类似。当受其他文化影响的人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行为不一致时,我们经常表现出非常吃惊甚至沮丧的情绪。”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我们要克服这一点,要正确地认识和接受谈判双方的文化差异。总之,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是一个核心理念,谈判参与者在不同谈判步骤和谈判场所中运用的谈判策略都会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克服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使跨文化商务谈判得以顺利进行。[参 考 文 献][1 ]安国源. 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的探讨[J ] . 商场现代化,2005 , (26) .[2 ]刘白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J ] . 商场现代化,2005 , (10) .[3 ]徐洁, 王玮, 韩朝旭.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J ] . 商场现代化,2007 , (11) .[4 ]崔苏卫. 国际商务中的谈判技巧[J ] . 镇江高专学报,2004 , (4) .[5 ]邹芙林. 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 . 企业经济,2007 , (1) .[6 ]张甜. 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变量[ J ] . 当代经济,2007 ,(5) .[7 ]刘佳.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分析[J ] . 商场现代化, 2008 , (4) .[8 ]刘婷. 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探析[J ] . 商场现代化, 2008 , (5) .[9 ]夏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 ] . 商业文化(学术版) , 2008 , (6) .[10 ]生华,徐景升. 国际商务谈判的技巧[J ] . 北方经贸,1999 , (6)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作用日益突显。为了清除与国外客户交流的障碍,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商务谈判家必须了解并且掌握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本文将研究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如中西方之间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道德与法律制度差异。这将有利于读者意识到文化在国际谈判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应对文化差异的各种策略技巧。为了消除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谈判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跨文化意识,培养全球文化观,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不断提高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中西文化冲突与我国跨文化商务谈判对策赵伟君(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跨文化交际研究所 湖南湘潭市 411207)[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谈判日益频繁,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我们从事跨文化谈判的前提条件,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探讨涉外商务谈判的某些特点和对策。[关键词] 文化冲突 谈判对策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全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代为具有应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特征的谈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在规律,寻求加入WTO后我国涉外商务谈判的方法和策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一、西方现代谈判理论及其社会文化背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跨进了谈判领域,英美等国仅商务谈判人员就占人口的5%以上。谈判学在西方现代管理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把谈判学作为培养现代政治、经济、管理、外交、政法、教育等人才的重要课程,有的国家还成立了全国性的谈判学会。在西方激烈的竞争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谈判理论,其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日益显示出其对谈判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尼尔伦伯格的"谈判需要理论"。在与科罗合著的《How to Read a Person Like a Book》和他自己所写的《The Art of Negotiating》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约翰·温克勒的"谈判实力理论"代表著作是《bargaining for Results》;费希尔、尤瑞、雷法等人共同提出的"原则谈判法"("Principled negotiation");卡洛斯的《The Negotiating Game》,从美国人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谈判中策略的运用;等等,其中的"原则谈判法"被誉为"西方谈判理论的集大成者"。原则谈判法的主要内容由四大部分构成:第一,始终强调在触及实质问题时,人与问题一定要分开分别处理;第二,主张谈判的重点应放在利益上,而不是立场上,因此必须随时把握住谈判各方的利益,尽量克服立场的争执;第三,在决定如何实施方案前,先构思各种可能的选择,谈判者应该安排一段特定的时间,构思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努力避免或削弱各方利益上的冲突,为对方谈判者主动提供某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提案的机会;第四,坚持客观的标准,谈判者应设法引入尽可能多的具有科学优点的客观标准。客观标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不容易受到非难,而且以客观标准而不是以主观判断来解决问题,沟通和交际会更加顺畅;通过对客观标准的引入及其应用来逐步达成协议,有利于提高谈判效率,减少无谓的争执。纵观西方谈判学的研究和实践,除了对谈判本身固有规律的研究外,还特别注重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传统与习惯对谈判活动的影响,特别针对东方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谈判方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加以重视的。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对谈判活动的影响涉外商务谈判的已方优势首先来自于对对手的了解,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制约对手的长处。搞好谈判,除了谈判者的个人气质、谈判心理因素外,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国家制度等影响下形成的谈判习惯及体现在这些习惯中的谈判作风,对于谈判活动的成败,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冲突,是十分必要的。(一)中西方文化冲突在谈判中的体现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上。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国民性形成的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看重面子"或者说"体面"。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二者中作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体面";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则看重利益,在"体面"和"面子"二者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中国人对于谈判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脸上争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谈判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告诫在和中国谈判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国的这种国民性。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国民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在国际谈判的领域,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常以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而自豪,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族感情、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悠久,文化昭昭,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傲的偏见",形成一种"面子",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固步自封,这种"面子"心理甚至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英国谈判学家比尔·斯科特在他的谈判学著作中曾对此作过专门分析,他说:"中国人极重面子,在谈判中,如果要迫使中国人做出让步,则千万注意,不要使他在让步中丢面子。同样地,如果我们从原来的强硬立场上后退,也不必在他们面前硬撑,这对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最后的成交协议,必须是彼此的同事认为是保住了他的'面子',或为他增光的协议。"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的中国人虽然要"面子",但又决不准别人当众说出来给了他的"面子",否则,也会使他感到不自在。美国人卢西思·W·派伊在他的《谈判作风》一书中指出:"用帮助中国人得到面子的办法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任何时候,如果不给面子,就可能造成损失。看来,西方人对我们的"面子"观念还是看得比较透彻的。我们能否在谈判领域乃至所有的领域克服自身的偏见,是我们能否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再次成为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国家的国民性,虽然也千差万别,但确有着一定的共性。在此,特以美国人为例来说明,美国人的国民性,在西方恐怕是最有典型意义的。美国人的国民性特点,既与他们取得的经济成就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其历史传统息息相关。他们崇尚奋斗和独立行动,性格外露,充满自信,热情奔放,美国人的这些特性在社交中随处可见。他们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很精于使用各种手段,配合外交谈判,从而谋得利益。由于美国人具有这种特点,所以,他们对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看得极淡,而对实质性的问题却非常敏感,对直率的谈判对手怀有好感。这一些,相对于中国人的谈判作风而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二是伦理和法制观念的差异。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中西方有着更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中国文化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中国,"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崇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在中国人看来认为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不习惯,而是习惯于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个人和公司都聘有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由律师出面去处理。一些在中国人看来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看来却未必如此。2、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建立在社会等级观念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中"官本位"的思想又显得十分地突出,它使一些人崇沿官吏而藐视制度、藐视法律,习惯于依靠当官的"后台"来做交易。美国学者帕伊感慨地在其著作中写道:"许多我们会见过的美国工商业者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学会,在中国人中间,只须用口头约定,点一点头,或者握一下手,来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列述这些差异,只不过重在说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于交往和谈判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我们必须深刻而又清醒地认识这一点。三、我们的对策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决不可以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客观地看,中西方文化各具优劣势。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冲突的目的就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恰当地了解别人,以使我们的涉外谈判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笔者认为,从以上认识出发我们在涉外谈判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先谈原则还是先谈细节。按照中国文化特点,在谈判时,一般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恰恰相反,他们比较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这种差异常常导致中西方交流中的困难。中国人喜欢在处理麻烦的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双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这种思维定势在多数情况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讨价还价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西方人由于对中国人的这种谈判方式不够适应,结果谈判的结局往往是比较地有利于中国人。西方人通常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因而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问题上多动脑筋,而对于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则显得比较松懈。很多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必然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作用。例如:我国政府在中美建交、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一系列重大涉外谈判中,始终坚?quot;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前提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总揽下,已预先确立了细节谈判的基调,成为控制谈判范围的框架,这就赢得了细节谈判的优势。正是我国政府这一谈判策略的成功应用,使上述外交谈判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良好声誉。(二)是重集体还是重个人。应当说,中西方在谈判过程中,都是既重集体又重个人的。但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比较侧重于强调集体的权力,强调个人的责任,即"分权"。而中国人则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人的权力、即"集权"。这种差异导致谈判场合中出现这样两种现象: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出场,但他们身后却往往有一个高效而灵活的智囊群体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个体以相应的权限,智囊群体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中方则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可以想象,如果拍板的人是行家里手倒也还好,但如?quot;拍板"者是是外行,那么谈判的风险和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因此,我们在谈判中,应当科学而恰当地处理好集体与个人、"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以在与西方人的谈判中始终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总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有时谈判桌上的困难甚至完全是由谈判作风的不同而导致的。因此,了解中西方谈判作风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利用我们在谈判作风方面的某些优势,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这是中国的谈判人员应当予以重视的。[参考文献][1](英)比尔.斯科特著《贸易谈判技巧》第164页 中国外贸出版社出版。[2](美)帕伊著《谈判作风》第41页 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3]Bell, David and Howard Raiffa 《Marginal Value and Intrinsic Risk Aver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4]Blaker, Michael 《Japanes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ng Styl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5]Fisher, Poger and William 《Principled Negotiation A Working Guide》Harvard Law School[6]张河清著《谈判学》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7]张强著 《谈判学导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8]唐德根著 《跨文化交际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
在国际市场上,日本人获得了“难对付的谈判对手”的美誉。他们谈判风格有下列几个特点:日本人在商务谈判时表面上是彬彬有礼,然而,这种礼是一种“带刀的礼”,在它背后隐藏着他们真正的谈判风格,典型的,无情的“我赢你输”。日本人喜欢“投石问路”,在正式会谈之前,常举行一些带有社交性质的聚会,以试探对方的意图、个性和可攻的程度。拖延战术是日本商人惯用的伎俩,经常导演的局面是减交或不成交,往往拖延时间,谈判结束前才敲定。日本式的“巨大牺牲”,日本人作出让步是具有形式主义色彩的,这是虚假的,不要在意。日本人有一种谈判习惯,希望在谈判中自己一方人数超过对方;一方面,日本人强调集体主义,只有在集体中,他们才有安全感。另一方面,日本公司的决策需要各部门、各层次的雇员参加,人越多越容易在最后的决策中达成一致的意见。日本人不喜欢硬性、快速的“推销式”的谈判。他们注重镇静、自信、优雅和耐心;事实上,谈判中的日本人目光显得呆滞,面无表情,长时间坐着那里一言不发。这种沉默和含糊的态度,让对方摸不透他们的想法。还有一点,虽然日本人在表面上显得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但实际上他们在谈判中非常细致,对各种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即使在达成协议之后,他们也会索取大量情况介绍、研究调查报告和图标等。
与阿拉伯人进行谈判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其宗教习俗的尊重。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人的一个重要的凝聚力量,其影响遍及阿拉伯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许多阿拉伯国家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宗教对世俗生活有着支配作用。因此,在谈判桌上对伊斯兰教的亵渎是致命的错误。当你在谈判的时候发现他们的一些不寻常的举动的时候,千万别用语言和表情去嘲弄他,也不要用贬损和玩笑的口气谈论他们的信仰和习惯。对于他们与众不同的风俗和习惯,在谈判桌上应尽量表现出理解和尊重。
由于特殊的地域条件,阿拉伯人具有沙漠地区的传统——好客的作风。他们在谈判的时候不太注意时间观念,因此,在与他们进行谈判的时候,不能过于计较谈判时间的长短,而应该努力地取得他们的信任,首先建立朋友关系,然后再进行谈判。
阿拉伯人比较重视谈判的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形成融洽会谈的气氛或打破沉默的过程要持续较长的时间,双方经过相互了解之后,才进入正题,对所交易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完毕或者成交之后,你要有礼貌地对阿拉伯人的慷慨好客表示感谢,约定下次拜访的时间。
在与阿拉伯人进行谈判的时候,妇女与女权问题是谈判桌上最忌讳的话题,这是由于阿拉伯人的风俗所致。
想要拥有的、根本不可能属于自己,不想拥有的、抓的再牢也可能失去。以下是我整理了阿拉伯人的谈判风格,希望你喜欢。
阿拉伯商人的谈判风格
由于受地理、宗教、民族等问题的影响,阿拉伯人以宗教划派,以部族为群。他们家庭观念较强,性情固执而保守,脾气也很倔强,重朋友义气,热情好客,但不轻易相信别人。他们喜欢做手势,以形体语言表达思想。尽管不同的阿拉伯国家在观念、习惯和经济力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作为整个阿拉伯民族来讲却有较强的凝聚力。在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一向被奉为国教,是除阿拉伯语以外阿拉伯民族的又一重要凝聚力量。阿拉伯人非常反感别人用贬损或开玩笑的口气来谈论他们的信仰和习惯,嘲弄或漠视他们的风俗。
(1)阿拉伯商人的谈判信誉非常重要。
谈生意的人必须首先赢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与他们建立亲近关系的 方法 有:由回族人或信仰伊斯兰教或讲阿拉伯语的同宗、同族的人引见;以重礼相待,例如破格接待等;在礼仪和实际待遇上均予以照顾,使其既有面子又得实惠。阿拉伯人好客知礼的传统使他们对亲友邻居敞开的大门对外国客商同样是敞开的。对远道而来并亲自登门 拜访 的外国客人,他们十分尊重。如果他们问及拜访的原因,最好是说,来拜访他是想得到他的帮助。因为阿拉伯人不一定想变得更加富有,但却不会拒绝“帮助”某个已逐渐被他尊重的人。当合同开始生效时,拜访次数可以减少,但定期重温、巩固和加深已有的良好关系仍非常重要,给他们留下一个重信义、讲交情的印象,这会让客商在以后的谈判中获得意外回报。另外,崇尚兄弟情义的阿拉伯人不会因为商务缠身而冷落了自己的阿拉伯兄弟。常与他们打交道的外商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谈判正在紧张进行,阿拉伯一方的亲友突然到访,他们会被请进屋内边喝茶边聊天,外商则被冷落一旁,直到亲友离去谈判才会继续。在阿拉伯人看来,这不是失礼行为,对此,你只能表示理解和宽容。
(2)中下级谈判人员在谈判中起着重要作用。
阿拉伯人等级观念强烈,其工商企业的总经理和政府部长们往往自视为战略家和总监,不愿处理日常的文书工作及其他琐事。许多富有的阿拉伯人是靠金钱和庭关系获得决策者的地位的,而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们的实际业务 经验 少得可怜,有的甚至对公司有关方面的运转情况一无所知,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助手和下级工作人员。所以,外商在谈判中往往要同时与两种人打交道,首先是决策者,他们只对宏观问题感兴趣;其次是专家以及技术员,他们希望对方尽可能提供一些结构严谨、内容翔实的资料以便仔细加以论证,与阿拉伯人做生易时千万别忽视了后者的作用。
(3)阿拉伯人的谈判节奏较缓慢。
他们不喜欢通过电话来谈生意。从某种意义上说,与阿拉伯人的一次谈判只是同他们进行磋商的一部分,因为他们往往要很长时间才能作出谈判的最终决策。如果外商为寻找合作伙伴前往拜访阿拉伯人,第一次很可能不但得不到自己期望出现的结果,还会被他们的健谈所迷惑,有时甚至第二次乃至第三次都接触不到实质性话题。遇到这种情况,要显得耐心而镇静。一般来说,阿拉伯人看了某项建议后,会去证实是否可行,如果可行,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安排由专家主持的会谈。如果这时你显得很急躁,不断催促,往往欲速则不达。因为闲散的阿拉伯人一旦感到你把他挤进了繁忙的日程中,他很可能会把你挤出他的日程。
(4)代理商非常重要。
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的政府都坚持,无论作为外商的生意伙伴是个人还是政府部门,其商业活动都必须通过阿拉伯代理商来开展。此举为阿拉伯国民开辟了生财之道,提供了一个理想职业。如果没有合适的代理商,很难想象外商能在生意中进展顺利。一个好的代理商,会为外商提供便利,对业务的开展大有裨益。例如,他可以帮助雇主同政府有关部门尽早取得联系,促使其尽快做出决定;快速完成日常的文书工作,加速通过繁冗的文件壁垒;帮助安排货款回收、劳务使用、货物运输、仓储乃至膳食等事宜。
(5)阿拉伯人注重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所以他们谈判的目标层次极为鲜明,谈判手法也不相同。
在整体谈判方案中,应预先分析他们利益层次的所在范围,了解利益层次要讲究多种形式以及高雅、自然、信任的表达方式。在处理层次范围时,要注意交易的主体利益与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是成反比的,应以某种小的牺牲换取更大的利益。只有先解决好利益层次的问题,在谈判时才会有合理的利益分配,从而为最终的成功打下基础。
(6)阿拉伯人极爱讨价还价。
无论商店大小均可讨价还价。标价只是卖主的“报价”。更有甚者,不还价即买走东西的人,还不如讨价还价后什么也不买的人更受卖主的尊重。阿拉伯人的逻辑是,前者小看他,后者尊重他。市场上常出现的情景是,摆摊卖货的商人会认真看待与他讨价还价的人,价格与说明会像连珠炮似地甩出,即使生意不成也仅是肩一耸、手一摊表示无能为力。因此,为适应阿拉伯人讨价还价的习惯,外商应建立起讨价还价的意识,凡有交易条件,必须准备讨与还的方案;凡想成交的谈判,必定把讨价还价做得轰轰烈烈。高明的讨价还价要有智慧,即找准理由,令人信服,做到形式上相随,形式下求实利。
同阿拉伯人谈判的要诀如下:
(1)尊重阿拉伯人的宗教习惯。
在阿拉伯国家,宗教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想要与阿拉伯人打交道,就必须对宗教有所了解。
(2)放慢谈判节奏。
在谈判中,阿拉伯人看了某项建议后,会将它交给手下的技术专家证实是否有利可图并且切实可行,如果感兴趣,他们会在自认为适当的时候安排由专家主持的下一次会谈,以慢条斯理的节奏推动谈判的进展。在此请千万记住,同阿拉伯人打交道,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因为他们喜欢用悄无声息的、合乎情理的方式来开展自己的业务,而不喜欢那种咄咄逼人的强行推销方式。因此,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要显得耐心、镇静,倘若原定计划不能实现,也应在表面上显得从容不迫。
(3)在谈判中采取数字、图形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并留心图片的使用是否正确。
许多阿拉伯人不习惯花钱买原始知识和统计数据,他们不欣赏不能实际摸到的产品。因此,在与阿拉伯人谈判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将抽象服务项目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事物,并采取数字、图形、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说明,增强说服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如果附属材料中有图片,那么应当注意一下图片的内容是否适用,顺序是否正确。
(4)按阿拉伯国家的 文化 要求,做好翻译工作。
因为阿拉伯人不欣赏抽象介绍和说明,但假如在商务谈判中又确实需要提供一些附属材料,那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按照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将这些材料进行精细的翻译。哪怕成本高些,也应尽可能地雇用最好的翻译。在翻译时,翻译人员和策划人员除了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外,还应注意翻译的文种是否符合需要,因为在盛产石油的阿拉伯国家有许多外籍工人,他们可能成为产品或劳务的主要消费者。另外,材料中所附图片也应以从右向左的顺序排列,并且图片内容不得冒犯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
(5)由于阿拉伯社会宗教意识的影响,妇女地位较低,一般是不能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的。
因此,应该尽量避免派女性去阿拉伯国家谈生意,如果谈判小组中有妇女,也应将其安排在从属地位,以示尊重他们的风俗。在谈话中尽量不涉及妇女问题。
论文参考文献的基本格式要求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文参考文献的`基本格式要求,欢迎大家分享。
1、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将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论文的组成部分。
2、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c.”;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
3、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 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b. 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c. 论文集:[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C].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d. 学位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e. 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f. 专利文献:[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g. 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h.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i.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商务谈判精华--团结出版社 石永恒 商务谈判==刘文广 张晓明 编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际商务谈判 白远编著其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Negotiating In The Real World"Getting The Deal That You Want"By Victor GatbaumSimon & Schuster, May 2000ISBN: 0684865556 189 pages我有此书的电子缩写本, 只能免费供你私人用, 不能再转发或做其他用途. 联系后发给你.
浅谈外贸中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英语技巧 [摘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谈判的命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探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英语技巧。 [关键词] 跨文化商务谈判 英语技巧 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磋商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概念的外延也在扩大,它不仅包括一切有形的劳动产品,还包括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因此,商务谈判是指一切商品形态的交易洽谈,如商品供求谈判、技术引进与转让谈判、投资谈判等。 跨文化商务谈判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为了实现交易目标而进行的相互磋商活动。由于英语是欧美国家的官方语言,所以商务谈判大多数是借助英语进行的。这就涉及谈判的英语技巧问题,认真研究谈判的特点和原则,恰当地运用英语技巧,是谈判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一,善于倾听,做到少说多听。 商务谈判实际上是一种对话,在这个对话中,双方说明自己的情况,陈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提案、发盘、并做反提案,还盘、互相让步,最后达成协议。成功的谈判者在谈判时把50%以上的时间用来听。他们边听、边想、边分析,并不断向对方提出问题,以确保自己完全正确的理解对方。具体就是,要尽量鼓励对方多说,向对方说:“please? Go on”,“yes”,并提问题请对方回答,使对方多谈他们的情况。如果对对方的观点表示了解,可以说:I see what you mean. (我明白您的意思) ;如果表示赞成,可以说: That' s a good idea. (是个好主意),或者说:I agree with you. (我赞成);如果是有条件地接受,可以用on the condition that这个句型,例如: We accept your proposal, on the condition that you order 30000units. 第二,灵活应变,做到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 谈判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要求谈判者具有灵活的语言应变能力,与应急手段相联系,巧妙地摆脱困境。有些时候不能给对方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又不能一口否定,那么要使谈判有回旋的余地就得回避明确地答复。当遇到对手逼你立即做出选择时,你若是说:“让我想一想”之类的语言,会被对方认为缺乏主见,从而在心理上处于劣势。此时你可以有礼貌地告诉对方: I'm afraid I can't give you a definite reply now. (恐怕我现在无法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或I just need some time to think it over. (我需要时间考虑考虑)。灵活性和原则性是涉及语言效果和传达原意的两个方面。缺乏灵活性会影响表达效果,而不会灵活则往往会使得谈判陷入僵局。要针对不同国家的谈判对手和不同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例如,在与欧美国家的商人谈判时,如果有不同意见,最好坦白地提出来而不要拐弯抹角。表示无法赞同对方的意见时,可以说:I don’t think that’s a good idea. (我不认为那是个好主意), 或者 Frankly, we can’t agree with your proposal. (坦白地讲,我无法同意您的提案);如果是拒绝,可以说:We’re not prepared to accept your proposal at this time. (我们这一次不准备接受你们的建议);有时,还要讲明拒绝的理由,如 To be quite honest, we don’t believe this product will sell very well in China. (说老实话,我们不相信这种产品在中国会卖得好)。 第三,语义清楚,做到形式委婉、内容明确。 国际商务谈判大多用英语进行,而谈判双方的母语往往又不都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俚语、成语。也不要用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如:“to tell you the truth”,“I’ll be honest with you…”,“I will do my best.”“It’s none of my business but…”这些词语带有不信任色彩,会使对方担心,从而不愿积极与我们合作。如果谈判者的言辞能清楚地表达出所想的和所要讲的,就减少了许多容易导致误解的地方。 商务谈判,中心还是经济利益。在双方的谈判中,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婉转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如果自己已经胸中有数,在谈判中,语句上面不能有丝毫含糊。 最后,为确保沟通顺利的另一个方法是在谈判结束前做一个小结,把到现在为止达成的协议重述一遍并要求对方予以认可。小结一定要实事求是,措辞一定要得当,否则对方会起疑心,对小结不予认可,已谈好的问题又得重谈一遍。 掌握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英语技巧,对于谈判者十分重要,它不但直接关系着谈判的成败,还可以使谈判者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掌握上述的技巧,在谈判中掌握主动、获得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向丽:国际商务谈判.机械工业出版社 [2]方其:商务谈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李品媛:现代商务谈判.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商务日语毕业论文
商务日语指的是在商务场合使用的日语用语,比较专业,学出来后主要用于外贸工作。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商务日语的毕业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一、商务日语与跨文化交际
商务日语的概念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对商务日语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小野寺(2004) 提出: 商务日语可以划分“言语”和“非言语”两个组成部分。贾丽(2013) 也认为: 高水平商务日语的内涵应由日语交流能力、商务专业知识、日本社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四个方面组成。以上研究反映出学术界对商务日语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即商务日语不是普通日语的下位分类,而是结合语言技能、经贸实务与文化理解的一种综合技能。
国际间的商贸交往,既是产品和技术的交往,也是人员和文化的交往。商务日语服务于中日间的商贸交往,不仅是专业的语言技能,更是围绕国际贸易的一系列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日两国同处东亚,有着相对接近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和日本毕竟是两个国家,民族不同,历史不同,语言差异也非常大。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协调人际关系、选择和运用语言、树立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不了解这些差异,盲目按照中国的方式去处理相关问题,势必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给商务活动增加不利因素,影响商务日语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别论述商务日语不同于普通日语的表达特点,以及在商务日语工作中带来负面影响的主要文化壁垒。
二、商务日语的表达特色
作为语言手段,商务日语的主要交际目的是完成以日语为语言载体的商务实务和交流工作。因此,商务日语的运用范围主要是商务之间及商家与顾客之间。中国人常说: “和气生财”。日本人在商业上比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商务日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普通日语相比,商务日语具有如下突出特征:
(一) 谦恭有礼
日本民族自古重视礼貌礼节,日语中有大量敬语表达方式,包括尊他语、自谦语和郑重语。日本人根据需要,把这些表达方式搭配组合,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日语敬语。在古代,敬语的使用主要取决于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的差异。大臣对皇帝,庶民对贵族,武士对主君,族人对族长等,都要使用敬语。甚至自己对自己也使用敬语,称为“自敬表现”。
近代,随着商业经济的诞生和快速发展,原本地位低下的商人逐步上升为日本社会的`重要支配力量。与此相对,原先高高在上的贵族、武士却逐渐失去特权,成为商业经济的追随者。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差异的缩小,导致了敬语使用对象、场合和目的的变化。在江户时代,商人们对敬语在生意兴隆上的作用极为重视,甚至诞生了「敬语上手は商売上手」(“敬语好就是生意好”) 的说法。在现代,日语敬语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润滑剂,日本商家对贸易伙伴和顾客的谦恭有礼、敬奉有加已为众所周知。
不论口头的商务交际还是商业信函写作都大量涉及内外、上下等多种人际关系。通过巧妙使用敬语保持彬彬有礼的态度,随时维护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客户关系,成为日本企业在社会上立足和长期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凸显言辞的庄重有礼、毕恭毕敬,商务日语的用词必须脱离日常、更加高雅,句式也必须尊卑分明,语气要求客气、委婉。因此,商务日语与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日语有着很大的差别。
(二) 外来语优先
日语中的词汇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和语、汉语、外来语和混种语四大种类。其中,外来语使用片假名书写,主要是近代后从西方传入日本并在日语中固定下来的词汇。外来语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时尚、新潮和进步的语感。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当代,商业宣传用语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外来语化。尽管在现代日语的普通文章和日常对话中,依然是和语和汉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广告文案、店铺招牌、商标、商品名称等商务性场合,外来语明显更受青睐。如: 咖啡馆等餐饮机构提供的「牛乳」(牛奶) 称为「ミルク」(milk) ,百货商场等处的「买い物」(购物) 称为「ショッピング」(shopping) 。在金融机构,借钱给个人的商业服务称为不叫「借金」(借款) ,而叫「ローン」(loan) 。「水泳教室」(游泳培训班) 、「映画馆」(电影院) 之类的说法已经落伍,取而代之的是「スイミングスクール」(swimming school) 、「シネコン」(大型影院,影城) 等更富有时代感的命名。
不仅如此,很多商务活动还涉及专业的术语和科学技术名称,而绝大部分这类词汇本身就是外来语。因此,商务日语中使用大量外来语,一方面是迅速吸收外来新概念的固有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国际化、高科技、时尚、流行的品牌形象,以更好地把商品推向世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日本人也使用创造出来的貌似外来语的词汇作为商标,以吸引顾客。日本著名的电器和音响国际品牌「ソニー」(SONY) 就是这样诞生的。
(三) 偏爱受益表达
商务日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运用受益表达,通过强调自己受益来表示对贸易伙伴和客户的感激与敬意。例如在日本商店的店内广播中,经常能够听到以下的句子: “本日はお忙しいところ当店にお越しいただき、诚に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感谢您今天拨冗光临本店! ) ,店方首先强调客人的光临乃是自己的受益,而后继以真诚的感谢,这是标准的商务日语表达。再如贸易伙伴之间向对方提出变更订货内容的要求后,再次确认使用如下说法: “ご注文の内容変更について、検讨いただけましたでしょうか?”(请问贵方是否已就订购内容变更进行了研究?) 。
本来是为对方提供益处的行为,或者本来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单方面决定的行为,在商务日语的交际中却都要用“させていただく”这种受益的说法。例如: “お帰りの际に皆様に商品のプレンゼントをさせていただきたいと存じます”(您回去时,我们将有商品礼物赠送给您) 、“本日はお休み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本店今天休息) 等。
即使是在实力和业绩的宣传中,日本企业也不喜欢使用强烈、直白的表达,而是偏爱“させていただく”这种受益表达形式。仿佛是受到贸易伙伴的帮助、顾客的许可才获得了某些成功和发展。例如: “わが会社はこれまでに多くの新制品を开発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迄今我公司已开发了多款新产品) 。
(四) 多用道歉式寒暄
日本民族倡导以和为贵,日本企业更是重视与贸易伙伴和顾客的良好关系。在维持商务交往方面,寒暄语、尤其是道歉语的运用是润滑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 在日本企业中,新人走马上任后最通常的例行公事之一就是对贸易伙伴的寒暄拜访,称为“挨拶回り”。
在寒暄语的具体内容方面,也不同于中国人用亲热感拉近距离的习惯,日本人通常用郑重的态度和致歉来营造和睦关系。如: 初次见面时,中国人会说“你好你好! 幸会幸会! ”,日本人则说“始めまして”(初次见面) ; 再次见到日本客户时,中国人会说“老朋友老朋友! ”,日本人则说“ご无沙汰しております”(久疏问候) 。客人进入试衣间试衣,店员帮忙拉上布帘时说“失礼します”(恕我失礼) 。日本商店拟定临时歇业通知,往往用“毎度有难うございます。诚に胜手ながら、下记の日程で临时休业させて顶きます”(感谢您的光临。我店定于以下日期临时闭店,请您原谅) 之类的说法。此处的“诚に胜手ながら”,意思是“恕本店擅自决定”,它显示出店方真诚的歉意,因而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一句。
三、商务日语与文化壁垒
围绕商务的跨文化交际还面临另一个风险,就是不同国家之间企业文化的差异。商务日语作为包含“言语”和“非言语”两个组成部分的综合能力,其实践者除了必须具备地道的日语交流能力、掌握相关商务专业知识外,还必须能够应对中日企业文化差异的挑战。日本企业文化源自日本社会文化与企业传统的融合。较之中国看重个人能力、强调个体发展的企业文化,日本的企业文化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
(一) 重视团队合作与沟通
中国企业重视结果胜于过程。一旦某项工作交给某人,通常被认为是给予其展示个人能力的大好机会。因此,中国人往往不会就工作的计划和细节频繁请示、汇报领导,而是等工作有了好的结果才向上级汇报,否则他可能被认为是缺乏工作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中国人更重视个人职业发展胜于团队合作,因此,企业员工的跳槽率比较高,对企业的忠诚度也较低。
与此相比,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团队合作和下情上达。一项工作展开之后,下级必须经常向上级汇报进展情况,在很多工作计划和细节上听取上级的意见。这在日本企业称为“报告·连络·相谈”,简称“报·连·相”。
“报·连·相”是日本企业最重视的沟通方式和工作手段,可以保证上级对下属工作情况的严格掌握。这与日本企业中,上级必须为下属所犯错误负责的领导风格有关,同时,也与团队决策、团队工作的企业文化有关。类似“报·连·相”的主动、充分沟通也是日本企业之间为保障商务关系顺畅所依赖的必需手段。相关调查表明,没有“报·连·相”的习惯是日企管理人员面对中国员工感到的最大文化冲击。
(二) 守时观念严格
在守时观念上,中日文化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大致时间。如果是中国人之间交往,比约定时间迟到个三五分钟通常不会招致对方的不满和交际的失败。迟到者如果致歉,也往往非常简单,而对方则会立刻表明自己并不在意———这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交际习惯。迟到者如果提及迟到的原因(通常是堵车之类的交通问题) ,中国人也习惯于不去深究,以免破坏和谐和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中国人的这种大大咧咧的时间观念,在企业文化中则表现为上班、开会时从上到下系统性的不守时和迟到。
与此相比,日本人非常注重信守承诺。一旦约好时间,一定不会迟到。在商务场合,是否守时更是判断一个企业、一个合作者是否认真、是否值得信赖、是否看重与己方承诺的重要根据。因此,在日本,赴约迟到是商务场合的大忌。在日本企业内部,上班不迟到,开会不迟到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即使是企业的领导,也不能在开会时随意迟到。
商务日语工作是一项跨文化交际的实务,必须尊重日本企业文化,严格守时,才能避免交际的失败。
(三) 具有独特的体察文化
体察在日语中“察し”,是日本人的一项必备交际技能。
日本企业要求员工: 上级说到三,那么下级应该体察到十,否则作为下属就是不合格和令人失望的。在商务活动中,日本人也习惯于从贸易伙伴提供的少量信息中,努力体察出对方的意图和要求,自行补全其他没有明确的信息,并进行适当的安排,坚决避免因不必要的提问而给对方造成不悦。
体察的文化是单一民族在长期发展的高度共同文化背景之上形成的默契文化。美国、中国这样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陆国家缺乏高度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没有形成体察的习惯。在中国企业里,工作方式是直截了当的。“上级不说,下级不做”不会受到特别的非难。因为中国人认为“做得多,错得多”,一旦揣度错了上级的意图,更会“费力不讨好”。这种文化习惯带到日本企业中,往往让日企管理人员感觉中国员工不够积极、缺乏体察的能力。因此,要想在商务日语工作中获得企业更多的信任,推动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必须学习和努力培养体察的能力,加强与上级的沟通。
在商务日语工作中,如果对上述中日企业文化的差异一无所知,盲目按照中国的做法来处理问题,势必造成两种文化的冲突与摩擦,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作为切合实务的商务日语教学,必须兼顾日本企业文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符合企业需要的日语人才。
四、结 语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日语专业都开辟了商务日语课程,部分高校还设立了商务日语专业,主要学习商务日语翻译、国际贸易实务、商贸日语写作、商务礼仪等相关课程。总体上仍然以日语学习和商贸实务学习为中心,几乎没有或很少涉及跨文化交际。
但是,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指出商务日语实际上是一种经贸领域的跨文化交际,如果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商贸实务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的商务日语人才,必须立足于跨文化交际实践,注重培养符合日本文化习惯的商务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守时、体察、团队工作等核心企业精神。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是兼顾了“言语”和“非言语”的商务日语教育,才能满足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形成实际的商务日语工作能力。
如果可能,应该在商务日语相关课程中加入中日文化对比、日本企业文化教育以及赴日企研修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从理论、实践两个角度积累跨文化交际经验,为毕业后能够顺利开展商务日语工作、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提高中日跨文化交际的整体水平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渠培娥. 从言语主体来看「させていただく」的运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6) .
[2]贾丽. 商务日语学习中日企文化理解的重要性[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1) .
[3]孙苏平,袁秀杰. 商务日语口译的特点与策略[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6) .
[4]周林娟,唐千友. 商务日语的语用特征分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3).
日本の国技である相扑はその起源といえば、中国古代の角力にさかのぼるでしょうか。力比べの技として戦国时代から武士の间に盛んで行われていました。考古発见によつて中国汉代の画像石に相扑の図案が刻まれてあるという実证があります。唐宋以后、社会娯楽活动の一种类として男の雄姿をひけらかす竞技になりました。当时の风物を书き记した书物には相扑の人気さにたいする写実が多く有りました。例えば「水浒伝」には こういうような记载もあります。しかし、何时隣国日本に伝わって花を咲かせていたか其れは入唐或いは入宋した当时の日本使者のおかげさまでしょう。ところが何时その源流に当たる中国绝えてしまったか、また何故日本で国技の座に座るようになったか研究すべきことが多いです。その谜を解けることを期待しています。
日本文学的发展历史没有中国文学那么久远,在思想上的认识也不是像西方那样前卫。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 报告 ,供大家参考。
《 20世纪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比较视野 》
摘要: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继竹内好之后,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 文章 涉及这一论题,进入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20世纪日本;中日现代文学研究;比较视野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4-0116-02
一
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特殊的 文化 关系和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紧张的民族矛盾,使日本人在打量现代中国和中国文学时,就特别关注中日之间的文化、文学关系,比较早的像井东宪的《中华民国的新文艺——与日本文艺的关系》(《都新闻》,)、泽村幸夫的《支那小说家的日本女性观——从张资平的作品谈起》(《东洋》34—)、中村光夫《鲁迅与二叶亭》(《文艺》,,收入《文艺读本·鲁迅》)、山东赋夫在《读卖新闻》(1936年10月22—25日)上发表的《鲁迅与我国文坛》等都显示了关注中国和日本文学关系的新视角。不过,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
纵观竹内好的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终内含着比较的视角。他从鲁迅那里,竹内好找到了自我反省和批判的契机,并由此展开对亚洲的近代化问题的思考。他说:“我看到,鲁迅以身相拼隐忍着我所感到的恐惧。更准确地说,从鲁迅的抵抗中,我得到了理解自己那种心情的线索。从此,我开始了对抵抗的思考。如果有人问我抵抗是什么,我只能回答说,就是鲁迅所拥有的那种东西。并且,那种东西在日本是不存在的,或者即使存在也很少。”也正是“从这一基本判断入手”,竹内“形成了对日本的近代与中国的近代的比较性思考”。[1]他的目的并不是停留在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本身,而是以此为“镜子”,系统地对鲁迅所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分析,同时解剖与中国同属一个文化范畴的日本民族的文学及思想性,转而对日本的近代主义无情地加以鞭挞和批判。以此思想为基点,构筑了他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并以这一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从事其研究活动。比如竹内好强调鲁迅以文学启蒙国民精神的思想,肯定他通过“抵抗”,主体性地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与文化的“拿来主义”,据之以批判缺乏“抵抗”的“转向型”的日本近代化,实质上是把鲁迅研究纳入日本现实社会的批判之中,以鲁迅为媒介或参照展开自我反省与批判。对于他来说,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化亦即中国革命,使得对于近代日本进行批判成为可能。在他那里,亚洲首先就是中国。竹内经常说中国通过彻底否定传统而再生于现代,也就是通过“回心”而创造出新的自我。在这一意义上,竹内好得出了中国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近代化之路的结论。并主张通过现代中国这个媒介实现自我否定,这就是鲁迅所说的那种窃得别人的火烧自己的肉的行为,以促成新的文化自我形成。所以,丸山升认为,竹内好的中国论,比起论述中国本身来更倾向于论述和批评日本、日本文化、社会的“近代主义”。他指出:鲁迅之于竹内好,是“体现实现了与日本‘近代’不同性质近代中国之特征的文学家、思想家,他自身便是对日本近代的批判和镜子。竹内塑造的这种鲁迅像,之所以在战后不久的日本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便是因为很多日本人开始回顾给日本带来那场战争的‘近代’究竟是什么,认真思考未能阻止那场战争的一方弱点是什么;而反过来,则对经过那场战争而作为新中国再生的中国抱有惊诧和敬意。竹内的鲁迅像正是抓住了这些日本人的心。”[2]
二
继竹内好之后,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章涉及这一论题,如武田泰淳的《中国小说与日本小说》(《文学》,第18卷10期,1950年10月),冈崎秀夫《中国作家与日本:关于郁达夫》(《文学》,第21卷9期,1953年8月)、丸山升的《鲁迅与厨川白村》(《鲁迅研究》19期,1957年12月)等。到了70年代上述论题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细化,如今村与志雄的《鲁迅与日本文学》(《鲁迅与传统》日本劲 草书 房,1967年)、斋藤敏雄的《福本主义对李初梨的影响》(《野草》第19期,1975年6月)、小泉让《鲁迅和内山完造》(讲谈社,1979年)等。这些文章和论著都注意到了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及日本文学的关系问题,但是,基本上还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事实的求证上,像今村与志雄《鲁迅与日本文学》,直接把鲁迅与日本文学联系在一起,由鲁迅的留日经历来推断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他认为,文学家鲁迅的形成,受到过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他借助从1906年秋季以后就和鲁迅同在日本 留学 ,起居相守,又同是悉心文学的胞弟周作人在鲁迅去世后写的回忆,来证明鲁迅在漱石以外,对于日本文学并无兴趣。但事实上,鲁迅虽然没有对日本文学表示关心,但是,并不意味着鲁迅没有选择日本文学作为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的手段与工具。鲁迅一生翻译了相当一部分日本作品,据统计大约有六十五篇之多,像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夏目漱石的《挂幅》等。然而关于这一点,并没有引起今村与志雄的关注。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不仅数量多,而且探讨的问题更加广泛,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这个时期的研究视野从以下的文章题目中可以显示出来。像冈田英弘的《爱日本的中国人——陶晶孙的生涯和郭沫若》(《中央公论》95卷15期,1980年12月)、福田范正的《周扬和日本普罗文学运动》(《野草》第40期,1987年9月)、新谷秀明的《巴金和石川三四郎》(《野草》第54期,1994年8月)、小谷一郎的《日中近代文学交流史中的田汉—田汉和同时代日本作家的往来》(《中国文化》第55期,1997年)等。除了上述的论文外,1991年日本东方书店出版了由山田敬三和吕元明编著的《十五年战争与文学——日中近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收辑了中日两国学者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日战争期间的中日文坛、在华反战文学、沦陷区文学和抗战文学,以及中日文学交流等,显示出强烈的“比较”意识和全面揭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企图。像冈野辰之的《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从和歌、俳句、私小说、文艺科学论和新村运动等几个方面,意欲全面地描述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的关系。然而,它所作的概述显得过于浅显和简单,并未能将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的复杂而矛盾的关系深刻地揭示出来。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与上述研究不同的个性特征。
三
伊藤虎丸是日本战败后,经历了民族的历史性深刻反省思潮的洗礼,并在这一思潮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竹内好的深刻影响下,走上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路。伊藤虎丸的研究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无论是鲁迅研究,还是创造社研究,他都将他们与日本文学联系起来展开思考,从而构成了他的比较视角。诸如《早期鲁迅对尼采的理解与明治文学》(1979年)、《鲁迅与日本人》(1983年)、《在“脱亚论”与“亚洲主义”的中间——日中近代比较文化论序言》(1994年)等,这些论著主要体现了两个特点。
第一,视野宏阔、思想深刻。伊藤虎丸注重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以中国现代文学为媒介思考日本近代化和民族命运,就是孙玉石所说的“大文化比较的视角”。孙玉石指出:伊藤“他习惯于从大的历史背景,从整个亚洲国家民族命运的视野,来思考中国现代文学所可能提供的历史的启示”[3]。在他的《鲁迅与终末论》、《鲁迅与日本人》等书中,在他的许多学术论文中,都在大文化比较的视角上,阐发了自己关于日本近代民族命运的思考。伊藤虎丸强调了采取比较的 方法 对于认识各民族的“文化”的意义,他说:“各个民族都有这样的‘文化’。它是只有用‘比较’的方法才能认识到的”[4]。其内在包涵着竹内好的“比较性思考”的精神,不过,相对而言,竹内主要把鲁迅和中国作为内在的否定性的“精神”存在或参照坐标,当然这也是伊藤虎丸的思想基点和最终归宿,但他主要是在同时代的文化选择差异性的思想史的意义上使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且,他突破了竹内好否定鲁迅与日本文学关系的论断,在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的思想语境中和文化空间里考察鲁迅、创造社同人与日本文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复杂关系。
第二,方法独特、角度新巧。与上述特点紧密相连,不是一对一地具体考证中日作家或中日文学作品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或进行平行研究,而是将鲁迅及创造社等留日作家纳入日本近代思想史的语境中,考察和梳理留日作家与西方文化及日本文学关系。一方面从日本思想界变化的历史轨迹中,在与日本的同时代关系中考察和把握鲁迅和创造社作家与日本文学的精神联系,比如考察鲁迅对尼采思想的接受与日本在接受上的差异;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把鲁迅与石川啄木、斋藤野人、内村鉴三等人进行同时代性思考;在科学主义方面,将鲁迅与福泽谕吉展开同时代性探讨。另一方面对非同时代的鲁迅和创造社进行“非同时性”的思考,比较和检视处在明治和大正不同时期的中国留日作家与日本文学的精神联系和他们之间的差异。这种在复杂的语境中的“同时代性”和“非同时代性”的多重比较,使日中文学关系的研究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张力。
参考文献:
[1][日]竹内好著.李冬木等译.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96.
[2][日]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M].王俊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6-347.
[3][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序[M].孙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4][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M].孙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
《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
摘 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期,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中心在欧洲各地而兴起的一股革新思潮。这是欧洲资产阶级企图摆脱封建秩序和封建统治的运动在文学上的具体体现。在其影响之下,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在约一个世纪之后兴起了。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虽不像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但也对日本文坛以及日本文学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日本浪漫主义 背景 理论 作家 评价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的英德两国,继而影响法国,席卷欧洲大陆。而这一时期的日本,由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彻底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另外受西方文明刺激的影响,人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开始追求自我确立与自我解放。一批青年作家开始追求与以往的文学所不同的创作风格,使明治时期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一度在日本文坛上占据半壁江山。
一、时代背景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取得成功,日本社会极力要求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另外在西方浪漫主义和文化的刺激影响之下,日本人开始超越理性,注重关心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于是自由且大胆地表达感情的感想、诗歌、评论等一些文体占据了日本文坛的半壁江山,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之下浪漫主义文学在日本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理论表现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对于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于神的崇拜,开始重视人的力量,将人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 宣扬人格的平等和自由、主张恢复人性、尊重人权、张扬人性爱。但是, 这种思想的变革, 与根深蒂固的封建保守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文化上的开放与保守、民主与专制、 自由与禁锢两种思想的对立大大加剧。正是这种矛盾思想的激烈碰撞才使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即:主张情感至上,追求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追求个人自由,推崇人的内部生命。
三、代表作家及作品
根据时间先后可将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分为3个时期: 第一期是以北村透谷、 岛崎藤村的《文学界》为中心; 第二期是以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子、薄田泣堇、蒲原有明、泉镜花等人的《明星》为阵地;第三期是北原白秋、吉井勇、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等人的唯美主义、颓废文学。①
森鸥外是开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的先觉者,他的代表作《舞姬》、《泡沫记》、《信使》构成了他留德的青春爱恋的纪念三部曲。
(一)第一期代表作家及作品
如果说森鸥外开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的话,那么真正成为浪漫主义主导力量的是于1893年1月创刊的《文学界》杂志及其周围的年轻一代。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北村透谷的评论、?口一叶的小说和岛崎藤村的诗歌。
北村透谷主要作品是长诗《楚囚之诗》和《蓬莱曲》等。但是北村透谷更加重要的史学价值体现于文化性评论方面,从1892年起陆续发表《厌世诗家和女性》、《何谓干预人生》、《内部生命论》等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厌世诗家与女性》。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和体验以伦理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结果,文中大胆地提出了“ 恋爱乃人生之妙药”这一具有划时代精神的主张。
岛崎藤村的《嫩菜集》等诗作,打碎了固有形式的桎梏,巧妙地把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日本民族的传统表现形式糅合在一起;其内容摆脱了封建思想道德的束缚,热烈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美好的生活,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奔放的浪漫情绪,开拓了前期浪漫主义文学。②
?口一叶是一位慧星一般的才女作家,一叶虽非《文学界》同人作家,却有许多传之后世的名作刊于《文学界》。其代表作品有《大年夜》、《青梅竹马》等。(二)第二期代表作家及作品
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天才是与谢野铁干的妻子与谢野晶子。她出版的第一部短歌集《乱发》是一部大胆而直率倾吐感观性与歌颂奔放的本能和主情的爱欲的诗集。反映了诗人对因袭封建旧道德的一种反抗,让人们感受到她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新时代女性。
在文学史上,泉镜花的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在他的一生中大约创作了300多篇小说,都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非常著名的代表作有《高野圣僧》、《照叶狂言》、《妇系图》和《和歌灯》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这个时期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物就是高山樗牛,他是一位著名且受人欢迎的评论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论美的生活》、《 日本民族的特性和文学美术》、《爱情剧是不是梦幻剧》等等。其中,在同时代文学评论中最有影响的是《论美的生活》,从“生命重于身体、身体重于衣物”的立场出发,讽刺了那些汲汲于金钱、权势的人,“以人造之物制自然之物” 的时代弊端,重视“尔等内心的王国”,鼓励人们去大胆追求内心生活的幸福。
(三)第三期新浪漫主义作家作品
新浪漫主义以“牧羊神会”为主流,《昴星》、《屋上庭园》、《三田文学》、《新思潮》等是其主流文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北原白秋、木下?太郎、吉井勇、长田秀雄等“牧羊神会”的中心成员,高村光太郎、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等人在文学思想上与之共鸣。这些作家摆脱了此前浪漫主义的影响,迎合唯美主义的思潮,用华丽的笔墨和丰富的词汇,凭感觉创作出了充满异国情调和肉欲主义的作品。
三、思潮评价
日本浪漫主义虽不像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但也在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一度占据日本文坛的半壁江山,对日本人的思想、日本文学、文化、艺术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它主张恢复人性和尊重人权,将“人”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并自始至终和封建主义作着斗争,促进了日本社会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把人性和自我尊严作为文学的源泉或出发点,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继启蒙运动以来又一次在文学上的解放。再次,日本浪漫主义将日本古典的浪漫主义与西欧浪漫主义加以吸收发展,从而在构建日本的近代文化方面具有深远而伟大的意义。最后,浪漫主义主张个人的自由,赞美恋爱,使人们大胆地追求独特而自由的艺术创作,超越自然,解放艺术,因此在艺术史上都具有深远影响。
但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具有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软弱性和妥协性
它从一开始发展就面临着重重阻碍,自始至终都不如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另一方面,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造成了封建思想在市民社会中的长期残留,极大地阻碍了浪漫主义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步伐。
(二)创作主张具有不确定性
日本浪漫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在与拟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没有自身独立的发展时期。另外,浪漫主义作家内部围绕着文学创作的使命、文学的社会责任、文学的国民性、文学的民族性、文学与国家、文学与个人等问题进行论争,创作主张十分不确定。
(三)理论缺乏系统性
北村透谷、岛崎藤村、与谢野晶子、高山樗牛等人的创作虽然使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具有了开创新文学时代的个性鲜明的批评家、文学思想家的桂冠, 但却没有形成一个观点明确、前后一致、系统而又有说服力的文学理论体系。
注释
① 肖霞.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及特征[J].外国文学,2003(7).
②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06:149.
参考文献
[1]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49.
[2] 林洪亮.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作家[A]//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三分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3] 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辞典[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有关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推荐:
1.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2. 日语开题报告范文 日语论文
3.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5.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6.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7.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开き直りの気持ちが生んだ逆転优胜!昭和63年三月场所、千秋楽。北胜海1败、大乃国2败で対戦した结びの一番は大乃国が完胜。ともに13胜2败の相星で优胜决定戦となった。大乃国はこのときが横纲3场所目。新横纲としての迎えた前年の十一月场所は、紧张と体调不良で8胜止まり。続く一月场所は、10日目から无念の休场。そして迎えた三月场所も序盘で2败を吃し、状况は最悪だった。「开き直っていくしかない!」。大乃国は覚悟を决めた。结果的にはこの开き直りの気持ちが功を奏した。 本割の雪辱を期す北胜海は、さらに厳しい立ち合いで攻め込んだが、大乃国は左から抱え込んで防戦。北胜海の蹴返しやハズ押しの强袭にもまったく动じず、左上手を掴むと捻りと掬い投げで逆袭に転じた。体势の崩れた北胜海は、最后の力を振り绞って体を预けにかかったが、大乃国はこれもしのぐと、押しつぶすような突き落としで胜负を决めた。 この瞬间、大乃国の奇迹の逆転优胜が决定。纲の重圧に苦しみ続けてきた男が最后の最后にその重圧をはねのけ、真の横纲になった瞬间でもあった。
德国人对开会和谈判有他们自己的风格,你会发现与德国大公司共事的程序比起在你的国家要正式得多。下面我整理了德国谈判风格,供你阅读参考。
德国商人的谈判风格具有以下特点。
(1)德国商人性格刚强。坚持己见。在谈判中缺乏通融性。不愿意向对方做较大的让步。表现得十分固执.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而且喜欢强调自己方案的可行性。
(2)德国人对本国产品的质量.性能十分自信。在他们购买其他国家产品时常常把本国产品作为选择标准。
(3)德国商人在谈判中稳重而严谨。谈判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会谈时喜欢围绕谈判议题进行认真的商谈。他们对签订合同非常审慎。对合同的每一个细节问题都要搞清楚方才与对方签约。一旦签订了合同。就会信守合同。
(4)在商务谈判中德国商人极强调个人才能。他们都是靠自己的技巧.知识来做生意。他们认为。公司只是一个商务活动的场所而已。生意的做法应该是个人式的。
(5)德国西部商人比较注重形式。尤其是在其北部。商人要穿上坎肩并喜欢戴上毡帽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在谈判中重视以职衔相称。多次使用更好。商人见面或者离开。总是互相把手握了又握。没完没了。
(6)德国人不喜欢请客吃饭。但喜欢送礼。以表示友谊。德国人对于送礼喜欢赠送给个人而不是公司。
(7)在德国。送花时要讲究花的颜色。如红色的玫瑰象征着年轻美丽。一般是送给自己的妻子.未婚妻或女友的。如果送给有夫之妇。便会引起她丈夫的误解。在应邀做客时。可给女主人带一束庄重的白丁香花。或者郁金香.铃兰花.野花。在赠送鲜花时。枝数以单枝为宜。颜色以红色和蓝色为好。红色表示真诚的友谊。蓝色表示忠诚。在悲哀时刻。可赠送紫色的花。
德国商人严谨保守的特点使他们在谈判前就往往准备得十分充分周到.他们会想方设法掌握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他们不仅要调查研究你要购买或销售的产品,还要仔细研究你的公司,以确定你能否成为可靠的商业伙伴.只有在对谈判的议题,日程,标的物品质,价格,以及对方公司的经营,资信情况和谈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策略作了详尽研究,周密安排之后,他们才会坐到谈判桌前.这样,他们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之上,就处于十分有利的境地.德国人对谈判对方的资信非常重视,因为他们保守,不愿冒风险.
德国商人在谈判桌上会表现得果断,不拖泥带水,他们喜欢直接表明所希望达成的交易,准确确定交易方式,详细列出谈判议题,提出内容详尽的报价表,清楚,坚决地陈述问题.他们善于明确表达思想,准备的方案清晰易懂.如果双方讨论列出问题清单,德国商人一定会要求在问题的排序上应体现各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否则就认为逻辑不清,不便讨论.并且他们认为每场讨论应明确议题,如果讨论了一上午即不涉及主要议题,他们必会抱怨;意思不清楚,组织无效率.因此,在与德国商人谈判时,追求严密的组织,充分的准备,清晰的论述,鲜明的主题,可以促进谈判效率,在时间的利用,双方误解的减少等方面都可看到谈判效益的改善.
德国商人自信而固执.他们对本国产品极有信心,在谈判中常会以本国的产品为衡量标准.他们企业的技术标准相当严格,对于出售或购买的产品他们都要求很高的质量,因此要让他们相信你公司的产品满足交易规定的高标准,他们才会与你做生意.德国商人的自信与固执还表现在他们不太热衷于在谈判中采取让步方式.他们考虑问题周到系统,缺乏灵活性和妥协性.他们中是强调自己方案的可行性,千方百计迫使对方让步,常常在签定合同之前的最后时刻还在争取使对方让步.
礼节礼仪
德意志人比较注重礼节形式。在一般社交场合上,他们总乐于在打招呼时对方称呼他们的头衔。他们在与朋友相见或告别时,总习惯互相把手握了又握,似乎这样他们的心情会更高兴的。他们待人诚恳坦直。如果你在街上向陌生的德意志人打听问路,他们会很热情地为你解答和指引迷津,有的甚至还会不辞辛苦地陪送你找到要去的地点。宴会用餐席位原则是“以右为上”,一般男人要坐在妇女和职位较高男人的左侧,当女士离开饭桌或回来时,男人一定要站起来,以表示礼貌。他们很讲究会客或宴请的地点,注重设备的豪华和现代化程度。他们还乐于在幽雅、卫生的厅堂里用餐。他们不注重时装的花哨时髦和衣冠楚楚,但都很注重衣冠的整洁,即使是观看文艺演出,男的也要穿礼服,女的也要穿长裙。
德意志人心目中有一种信念,认为谁在路上遇到烟囱清扫工,便预示着一天都会交好运。据说这一习欲是源于过去清扫工为民清扫烟囱,避免了一些灾祸,至今人民记忆忧新。这样,清扫工也就成了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人了。他们最爱蓝色的失车菊,并视之为国花,用以启示人们小心谨慎、虚心学习。他们还认为矢车菊象征日耳曼民族爱国、乐观、俭朴等特征。他们对白鹳倍加喜爱,并视其为国鸟。人们还把白鹳在屋顶筑巢看成为吉祥之兆。他们喜用黑、灰色,南方人偏爱鲜明的色彩。
德意志人在社交场合与人见面时,一般惯行握手礼。他们在握手时惯于坦然注视对方,以示友好。他们与熟人、亲朋好友相见时,一般惯施拥抱礼;情侣和夫妻间见面惯施拥抱礼和亲吻礼。
一般礼仪
尽管德国现在已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战后划分为西德和东德时期遗留下来的敏感问题依然存在。
称谓与问候
见面和午别时习惯上要与周围的人一一握手。
要尊重博士(Doktor)等头衔;若非对方主动提出,决不要贸然以名字相称。
在与不熟悉的客人谈话时,通常称Sie(您),书写时S要大写。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才能用较亲密的du(你),并以名字相称。但在年轻人和革新派之间一般用du,表示他们不拘礼节的作风。
约会与准时
约会必须事先安排,准时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能赴约,应该用电话通知取消或改期。
款待与馈赠
被邀请到德国人家里作客是一种殊荣。男客应带鲜花,在门厅里解开包装纸,见到女主人就献上花。不要送带有浪漫色彩的红玫瑰,切忌送十三之数与偶数的花。
在接受任何款待之后几天内应送去表示感谢的短柬。
交谈
不要谈及 棒球 、 篮球 或美式 足球 。可以谈谈德国的乡村生活、业余 爱好 以及英式足球之类 体育运动 。
信仰忌讳
德意志人主要信奉____和罗马天主教,另有少数人信奉东正教和犹太教。他们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13”是厄运的数字,如“13”与“星期五”在同一日,就更为不吉利,恐怕那就要大难临头了。他们认为核桃是不吉祥之物。他们忌讳四人交叉握手。认为这是不礼貌的作法。他们忌讳蔷薇、菊花。认为这些花是为悼念亡者所用的,因此,它是不能随意作为礼品送人的。他们不喜欢客人随便赠送玫瑰花,因玫瑰花在德国有浪漫的含义。忌讳他人过问自己的年龄、工资、信仰、婚姻状况等问题。认为这统统是个人的私事,无须他人过问干涉。
德意志人不喜欢听恭维话,更不爱听过份的恭维话。他们认为过份的恭维实际上是对人的看不起,甚至是对人的污辱。他们忌讳在公共场合窃窃私语(夫妻和恋人间除外)。因为这容易引起他人的疑心。忌讳目光盯视他人。认为这有不轨之嫌。他们忌讳交叉式的谈话。认为这是不礼貌的。他们对红色以及掺有红色或红黑色相间的颜色都不感兴趣。他们不喜欢过于肥浓的菜肴;不爱吃辣;不太爱吃鱼虾。
饮食习惯
德意志人很讲究食物的含热量,所以肉食在一日三餐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他们注重摄取维生素,也吃些蔬菜,但比起肉类的兴趣来,那可就差多了。大餐的主食大多为炖或煮的肉类。除北部沿海地区外,大多数人不习惯吃鱼。他们有个特有的饮食风俗,就是吃鱼不准说话,这恐怕是怕鱼刺扎嗓子或其他原因。他们对早、午餐较为重视,早餐不喜欢喝牛奶,爱喝咖啡或可可,晚餐较为简单,一般都是香肠或火腿吐司。他们用餐时喜欢关掉电灯,只点些小蜡烛,在幽淡的烛光下促膝谈心、进餐饮酒。
德意志人用餐讲究餐具,宴请宾客时,桌上要摆满酒杯、刀叉、盘碟。德国人习惯不同的酒要使用不同的酒杯,吃鱼的刀叉不能用来吃肉和奶酪等。
德意志人饮葡萄酒要分不同场合不同饮法:一般在大型宴会前,人们习惯喝甜葡萄酒;吃鱼、蛋或烤肉时,惯饮红葡萄酒;吃野味时,要喝红葡萄酒;宴会时,应再喝一杯白葡萄酒或低度红葡萄酒,也可以喝上一杯啤酒,外加干酪;最后人们还能喝一杯香槟酒。他们习惯吃西餐,用餐使用刀叉;也非常喜欢吃中餐。
德意志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与酒的搭配,注重菜肴质量要精。
②口味 一般不喜太咸,爱酸、甜味道。
③主食 以面食为主,很爱吃 蛋糕 和巧克力点心等。
④副食 爱吃鸡、鸭、蛋类、牛肉、猪肉、香肠、火腿及火鸡、鹿肉等野味品;蔬菜喜欢土豆、洋葱、胡萝卜、青豆、豌豆、西红柿、豆苗等;调味品爱用咖啡、胡椒面、芥末、番茄酱、味精等。
⑤制法 对红烧、煎、煮、清蒸等烹调 方法 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京菜、鲁菜、苏菜。
⑦ 菜谱 很欣赏什锦拼盘、叉烧肉、北京烤鸭、奶油黄瓜、香酥鸡、中式牛排、咕噜肉、烩果羹、汾酒牛肉、灌肠、拔丝苹果、冬瓜盅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喜欢酒,而最喜欢的要属啤酒;饮料中还爱喝咖啡、可可、牛奶等;对红茶也爱喝。
⑨果品 喜欢水果中的荔枝、苹果、巴梨、香蕉、瓜类等水果;干果爱吃花生米、腰果等。
看过“德国谈判风格”的人还看了:
1. 不同国家谈判风格
2. 法国的谈判风格
3. 意大利人的谈判风格
4. 意大利商人的谈判风格
商务谈判文化礼仪论文
国际商务谈判是跨国界活动。这意味着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环境以及考虑到商业活动中的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我整理的商务谈判文化礼仪论文,欢迎阅读。
“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涉及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包括信仰、知识、艺术、习俗、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隐性潜藏在个人意识里,个人外在的衣着饰物和行为举止会不自觉地打上成长社会的烙印;其次是中间层,个人信仰、社会价值和生活态度;第三是标准的行为模式,每个社会都有特定的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来调节社会群体中的个人。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国际商务谈判不仅是跨国的谈判,而且是跨文化的谈判。不同国家的谈判代表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背景,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客观存在,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克服文化差异障碍,谈判才能顺利进行。
一、思维方式
在一切谈判活动中,人的思维始终在发挥作用,可以说思维是谈判的原动力。但是,由于世界各国文化差异的影响,各个国家的谈判人员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例如,以东方文化和英美文化为例,英美文化偏好抽象分析思维,美国学者斯图亚特在《在美国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美国人具有抽象分析和实用的思维取向,他们的思维过程是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结论性的东西。欧洲人则是看重思想和理论,他们的演绎型思维方式侧重的是感知世界,他们喜欢运用逻辑手段从一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他们依赖思想的力量。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习惯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连合为整体,将它的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考虑。由于谈判人员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形成顺序决策方法和通盘决策方法间的冲突。当面临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采用顺序决策方法的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人常常将大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将价格、交货、担保和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从头至尾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就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采用通盘决策方法的东方文化则注重对所有问题整体讨论,不存在明显的次序之分,通常要到谈判的最后。才会在所有问题上作出让步和承诺,从而达成一揽子协议。例如,在美国,如果一半的问题定下来了,那么谈判就算完成了一半,但是在日本,这时好像什么事也没定下来,然后。突然间一切又全都定下来了,结果是美国商人常常在日本人宣布协议之前做出了不必要的让步,美国商人所犯的`这种错误反映出来的是双方思维决策方式上的差异。
二、谈判方式
谈判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横向谈判方式是采用横向铺开的方法,即首先列出要涉及的所有议题,然后对各项议题同时讨论,同时取得进展。纵向谈判则是确定所谈问题后,依次对各个议题进行讨论。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美国人是纵向谈判的代表,这是其大国地位在谈判人员心理上的反映。美国谈判代表,在谈判方式上总有一种:“一揽子交易”的气概,使对手感到相形见拙。法国人则主要应用横向谈判,他们喜欢先为议题画一个轮廓,然后确定议题中的各个方面,再达成协议。这与美国人逐个议题商谈的方式正好相反,反映出其“边跑边想的人种”的性格特征。澳大利亚学者罗伯特M马奇先生曾在教授美国和日本研究生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进行过模拟谈判。在准备阶段,日本小组不考虑如何主动去说服对方,而集中讨论如何防守,谈判中日本人则默默无语,处于防守态势。美国人却赤裸裸地显示出强烈的求胜欲望,热切地主动交谈,这正是两种民族性格的鲜明对比。
三、谈判风格
所谓谈判风格,主要是指在谈判过程中,谈判人员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以及习惯爱好等特点。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不同国家、地区的谈判者具有不同的谈判风格。美国商人的谈判风格在世界上是比较有影响的。美国人的性格通常很外向、热情、随和,与人结识不久,美国人就会表现出如知己朋友般的亲切感。美国商人谈判时,喜欢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讨论,最后完成整个合同或协议,具有纵向型谈判风格。一般来讲,美国商人在谈判中很少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因为他们提出的合同条款内容,大都是由公司的法律顾问草拟,董事会研究决定,具体执行人一般无权对合同条款进行修改。他们喜欢边吃边谈,一般洽谈活动最好在吃早点时开始。另外,美国商人谈判时,喜欢直截了当地进行,常常使人感觉突然。美国福特(FORD)汽车公司曾经允诺得到欧洲法拉利(FERRARI)汽车公司的生产线并在美国使用法拉利品牌,当时,这个交易是建立在口头上的。过后不久,福特公司的律师便带着契约,会计师带着财产清单就到了法拉利公司,这是美国人突出的商业运作方式。然而法拉利公司却难以接受,感到很失望。他们认为和自己交往的应是绅士,而不是律师和会计师,这宗交易也因此而告吹了。无独有偶,一家美国公司带着一份预先制定好的合同去日本就建立一家合资企业进行谈判。当美国人与日方人员第一次见面时,美国人就把建议的合同副本放在日本人面前。顿时,日本人目瞪口呆。日本人认为,美国人在第一次会面刚开始就拿出合同文书是非常粗鲁和不妥当的。为此日本人得出结论,同这样的公司进行进一步的商务往来将是不明智的。英国同美国虽然都是讲英语的国家,但在文化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英国商人友好、讲礼仪,善于交往。但在与人交往时,开始往往会保持一段距离,之后才慢慢接近。他们在谈判时,一般不急于求成,在价格上也有商讨的余地。他们喜欢先决定合同的基本原则和框架,解决重要的问题,然后再在原则和框架内讨论其他问题。他们关心的焦点在于整个谈判能否顺利进行,而不太注意某些枝节问题。在同英国商人谈判时还应该注意的是,不能称呼他们为英国人,而要称呼大不列颠人;不要谈论英国皇室的私事;不宜穿戴有条纹的领带。这样,就能给英国商人好的印象。
与美国商人不一样,法国商人具有横向型谈判风格,喜欢先就主要交易条件、原则达成协议,然后才谈合同条文,在谈判中要反复多次地涉及交易的整体内容。谈判的重点在于拟订一些重要的原则,而不注意细节。法国商人在谈妥合同的主要交易条件后,就会在合同上签字,在他们看来,一些次要条款完全可以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双方协商解决。因此,在签字后,协议又常常被要求修改。因此,同法国商人谈成的协议,必须用书面形式相互确认,即使在签订合同后,也应这样做。在谈判过程中,法国商人还喜欢谈论一些社会或文化方面的话题,以活跃谈判的气氛。但是,他们不喜欢涉及自己的私事和生意上的秘密。因此,在谈判中要注意回避此类问题。
德国人重视体面,民族优越感较强,注意形式,擅长于商务谈判。德国谈判者常常在签订合同的前一分钟还在争取对方让步。与德国商人进行谈判时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和美国商人一样,德国商人在谈判前通常就把合同的每个细节都准备好。在正式谈判时,德国商人不喜欢漫无边际的闲聊,价格一旦确定,就不再讨价还价。签约前,德国商人要严谨地审视每一个条款之后才会签字。签字后,对交货日期等的更改或解释都不予理会。正因为如此,德国人被认为缺乏灵活性。在谈判中,他们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称呼,尤其是有头衔的商人,特别喜欢别人称呼他的头衔。德国人很重礼节,希望对方也这样。因此,在同德国人谈判时,应该穿着正式的服装。
日本人在谈判中都注意倾听,旨在充分了解对方的意图,同时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观点。例如,日本某公司派人到美国,与美方一家公司进行一项大宗贸易谈判。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想迅速达成协议。但日方代表却一言不发,只是专心地倾听和记录,然后提议休会,第一轮谈判即告结束。六周以后,日方另派了几个人赴美进行第二轮谈判,这几位日方代表仿佛根本不知道第一轮谈判讨论了什么,谈判只好从头开始。美方代表仍是滔滔不绝,日方代表仍一言不发地倾听和记录。就这样先后谈了五次。正当美方抱怨日方没有诚意的时候,日方的决策代表突然抵美。日方一反常态,在美方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根据美方过去谈判中许下的诺言,当场表态,作出决策,使美方非常被动。
四、风俗习惯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通常有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活动,如喝茶、喝咖啡、宴请等。这些活动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并制约着谈判的进行。如阿拉伯人在社交活动中常邀请对方喝咖啡。按他们的习惯,客人不喝咖啡是很失礼的行为,拒绝一杯咖啡会造成严重麻烦。曾经有一位美国商人拒绝了沙特阿拉伯人请他喝咖啡的友好提议,这种拒绝在阿拉伯世界被认为是对邀请人的侮辱。结果这位美国商人因此而丧失了一次有利可图的商机。德国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穿礼服,但无论穿什么,都不会把手放在口袋里,因为这样做会被认为是粗鲁的。德国人很守时,如对方谈判者迟到,德国人就可能会冷淡。另外,德国人不习惯与人连连握手,若你与他连连握手,他会觉得惶惶不安。
芬兰人在买卖做成之后,会举行一个长时间的宴会,请对方洗蒸汽浴。洗蒸汽浴是芬兰人一项重要的礼节,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对此是不能拒绝的。因为芬兰人经常在蒸汽浴中解决重要问题和加强友谊。在澳大利亚,大部分交易活动是在小酒馆里进行的。在澳大利亚进行谈判时。谈判者要记住哪一顿饭该由谁付钱。在付钱问题上既不能忘记也不能过于积极。
在南美洲,不管当地气候怎样炎热,都以穿深色服装为宜。南美商人与人谈判时相距很近,表现得亲热。说话时把嘴凑到对方的耳边。有些南美国家的商人乐于接受一些小礼品。中东地区的商人好客,但在谈判时缺乏时间观念,同他们谈判不能计较时间长短,而应努力取得其信任,即要先建立起朋友关系,这样就容易达成交易。在与法国人进行紧张谈判的过程中,与他们共进工作餐或游览名胜古迹,对缓和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大有裨益。但千万不能在餐桌上、在游玩时谈生意,因为这样会败坏他们的食欲,让他们觉得扫兴。法国人的习惯是在吃饭时称赞厨师的手艺。
在日本,很多交易都是在饭店、酒吧和艺伎馆里消磨几个小时后达成的。
五、身体语言
在商务谈判中,谈判各方除了用口头语言来交流外,还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等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身体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其含义就有不同。曾有一位美国游客入住法国某饭店,当饭店领班礼貌地询问他是否满意这里的服务时,他友好地还以0K的手势,不料引起领班的恼怒。在许多国家,用手指轻叩额头是一种常见的手势,一般表示“我在思考”、“让我想一想”,但在荷兰,这个动作则被认为是代表某人“发疯了”、“发神经”,含有贬义。如果什么手势也不做,理应不会有问题。但如果把两手插在衣袋里与人谈话,在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这是一种非常粗鲁无礼的“手势”。
六、时间观念
东西方文化在对待时间上有着不同的看法,甚至在同属于西方(或东方)文化的国家之间也有差异。如在北美,美国和墨西哥的时间观大不相同,这使得两国商人容易出现激烈的磨擦。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人工作和生活节奏快,时间观念强,人们信奉“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因而在商务谈判中都很注意准时。但在一些经济落后或是封建意识较为浓厚的国家里,人们往往不太重视时间,不讲究准时参加商务谈判和宴会,有时甚至有意识地拖延时间,以显示其地位的珍贵。对于商务谈判,南美商人有时迟到一、二个小时都是有可能的。就韩国人来说,在商务谈判中,如果是对方选择的会谈地点,他们绝不会提前到达,总是准时或故意略微迟到。当然,在发达国家中也因为文化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情况。例如,法国人在会谈时很注意对方是否准时,而他自己则常常迟到,并且常以“塞车”一类借口加以搪塞。瑞士人的时间观与意大利人的时间观大相径庭。
文化能起到导向的作用,了解一种文化有助于推测其成员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有的反映。国际商务谈判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谈判模式和方法、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说服策略、不同的价值观。谈判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标准去理解和评价对方,应根据对方的文化和谈判风格制定和修正自己的谈判策略,这样才能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否则,忽视文化差异、缺乏沟通、处理不当都会增加谈判难度,甚至无法达成协议,丧失商业机会。
一、礼仪和礼仪文化的概念
有人说礼仪是一种道德修养,有人说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有人说礼仪是一种风俗习惯。古往今来,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用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促进了解、构造和谐社会、最终塑造良好形象的一种行为规范。而礼仪文化是指礼仪从古到今,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形成完整的伦理道德和生活行为规范,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和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为礼仪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加强礼仪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素有“礼仪之邦”美称,中国人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著称于世。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负有继承和发扬优秀的礼仪文化的责任,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大学生应成为礼仪文化的使者,把礼仪文化作为一门科学的交往艺术武装自己。大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礼仪文化知识,在今后商务谈判中,懂得如何去获得自尊与自信,理解与支持。当今,加强礼仪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课程已成为我国高校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人才的必修课程。通过礼仪文化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道德规范内容,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美德,陶冶情操,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个人素质的提炼和内在实力的提升,使大学生面对纷繁的商务谈判更具勇气和信心,以健康的人格参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以良好的心态顺应社会,并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加强礼仪文化教育,对于修养身心,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三、礼仪文化中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语言因素的概念以及语言因素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技巧。
语言因素是指通过口腔发出的声音并运用特定的语句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谈话对象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在商务谈判中,语言因素具有重要作用。谈判者要充分发挥口的作用,要具备良好的口才、较强的遣词造句能力;要投入全部身心,要热情、亲切、诚恳,努力做到“声情并茂”;用语要尽量准确、简洁。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家齐夫根据对语言的研究,指出在语言交谈中,说话者只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一个概念最省力,因此在语言交谈中应遵循省力法则,这就是语言学中著名的“齐夫定律”。按照“齐夫定律”,在商务谈判中,语言力求准确和简洁。少用意义比较模糊的词语和文学气太浓的语句,如无必要,就用“生日”不用“诞辰”,用“去世”不用“亡故”,等等。不用令人费解的词语和绕口令式的长句。在交谈中,语言应该使对方易于理解,听来轻松。此外,在谈判中,语言要保持流畅性和连贯性。其实在谈判中,过多的词语重复,词语遗漏,句子结构不完整或杂揉,以及一些口头禅等,都会影响商务谈判的效果。这就要求谈判者平时加以锻炼和注意,有意识地留意这方面的缺陷,力求做到语言的流畅和连贯。还有,在谈判中,要适量控制声音。语言的物质载体是声音,声音的音量、速度、语调、节奏等虽然不是语言,但如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和运用,也会产生很大的谈判效果,能够起到制造和改变和谐气氛的作用,并且也更加易于在感情传递上起作用。合理运用语气和语调,能够传递谈判者的感情,使对方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力。
四、结语
在商务谈判中,应注重礼仪文化是一个完整体系。礼仪文化作为一门交往艺术,保证在商务谈判过程中的程序性和完整性。把握礼仪文化,求新求异,运用科学合理的思维,不局限简单化的模式,大胆创新,使其更具艺术性。当然在商务谈判中,也要注意细节问题,使得礼仪文化在商务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里有个范文你看看吧3月26日 20:09 国际商务谈判的定义: 是指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处于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商务活动当事人为了达成某笔交易,彼此通过信息交流、就交易的各项要件进行协商的行为过程。 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谈判双方基于经济利益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双方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沟通。因为参与谈判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因此国际商务谈判受到各自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不同的社会里有着不同的文化影响着谈判者的风格。因此在商务谈判中,了解谈判者的文化因素是很重要的。中国入世之后,涉及国际商务的谈判与日俱增,如何进行商务谈判的命题被提上可意识日程,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过程而言,是极其重要而繁琐的变量。从贸易费用角度来看,有效的文化沟通可以节约商务谈判费用,在利益上也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作为谈判人员必须要了解谈判的文化背景,以便取得谈判的成功。 二, 影响商务谈判的文化因素: 英语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在《谈判论》中指出:与人相处,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由于世界各国历史传统、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进行跨文化的商务谈判时,作为谈判人员,就应该先了解各国文化差异,认真研究对方谈判人员的文化背景极其特点。因此为了取得谈判的成功、争取利益,就要求了解谈判人员不同的谈判风格,也就要从影响谈判风格的文化因素来研究,其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 语言及非语言行为 在商务活动中,语言上的差异是明显的,解决这一问题也就相对简单不同的语言 中,作为信息交流的技巧的种种语言行为方式的使用是有一定差异的,如果不了解这 些差异,谈判者将很容易误解谈判对手所传递的信息,从而影响商务谈判目标的实现。 然而,非语言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往往是较为隐蔽、难以被意识到的。不同文化 客观存在着交流技巧的差异。如沉默时段,插话次数和疑视时间差异等,在商务谈判 中,染盘人员一非语言的更含蓄的方式发出或接收大量的比语言信息更重要的信息, 谈判对方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没有意识到已经发生了错误,这将会影响商业关系 的正常展开。 (2) 风俗习惯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常会有许多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活动,而这些活动常受文化 因素的的影响,并制约着谈判的进行。 如阿拉伯人在社会活动中常请对方喝咖啡,如果客人不喝是很失礼的行为,并且 将会造成很大麻烦。一位美国商人拒绝了邀请,这位美国人也因此丧失了一次合作 的机会。 (3) 思维差异 在商务谈判过程中,来自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往往会遭受思维方式的冲突,以中东 方文化与英美为例: 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综合、注重统一;而英美国家则偏好抽象、分析思维并 注重对立。 因此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会形成顺序决策方法和通盘决策方 法间的冲突。 (4) 价值观 在商务谈判中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远比其他方面的文化隐蔽得深,因此更难克服。 其主要表现在客观性,时时、竞争和平等观念的差异也会引起误解,美国人较客观, 不讲人情只注重经济和业绩,并且时间观念也很强,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然而 竞争的平等性差异也是不好把握的,美国人对利益较为公平,而日本人则有所区分, 因此价值观的差异也会影响谈判的进行。 (5) 人际关系 成功的谈判要求始终保持畅通无阻的信息交流,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会使国际 商务谈判者之间的信息交流面临许多障碍和冲突。因此商务谈判人员必须保持和谈判 对手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以便谈判顺利进行。比如法国人天性比较开 朗,注重人情味的传统,因而很珍惜交往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在与法国人谈判时不能 只想做生意,否则会被认为太枯燥无味而影响谈判的成功。 当我们了解在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以后,就要注重其影响下的谈判者的谈判风 格及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才能取得成功。 三、不同的谈判风格及采取的技巧 谈判风格是指谈判者在谈判中一向表现的态度,行为极其内含的人品等。由于世 界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具有不平衡的特性,因此在国际贸易谈判 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等,因而谈判风格也 各具特点,带给谈判对手思维的影响也大。因此作为谈判者应该了解不同谈判者的谈 判风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谈判策略,取得谈判成功。 不同的谈判风格: 不同国家的商人,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有着不同的谈判风格,下面来举几个国 家的人的谈判风格作代表。 1美国人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英语几乎是国际谈判的常用语言, 并且世界贸易中有一半以上是用美元计算。这使美国人对自己的国家深感自豪,对 自己的民族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因此美国人的性格外向、随意,表现为直率、 开朗、豪爽、热情、自信、果断、善于交际、不拘礼节、追求物质生活、富有冒险 精神和竞争意识。 然而,在谈判中他们表现出的谈判风格也有其特点:自信心强,自我感觉良好;三、不同的谈判风格及采取的技巧 2德国人 德国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大国,尽管东德与西德统一以后,仍有许多差别,但从整 个民族特点来看,德国人刚强、自信、谨慎、保守、刻板、严谨,办事情有计划性、 雷厉风行,工作重效率、追求完美,纪律观念强,有军旅作风。诚实和正直是德国 人最欣赏的品质。 因此德国人在谈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谈判风格有:准备工作充分完善,仔细 研究对方;非常讲究效率,不喜欢东拉西扯;重合同,讲信用;德国人也非常自负。 他们重视并强调自己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不轻易向对手做出较大让步。 3日本人 在众多的谈判人员的风格里,日本人是谈判者中最具个性和魅力的,各国的谈判 专家也都默认;日本人是最成功的谈判者。这来源于本国文化历史,日本资源匮乏, 人口密集,并且日本人的文化又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儒家思想中等级观念、忠 孝思想、宗法观念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的内心深处,但日本人也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讲礼仪,注重人际关系,等级观念强,性格内向,不轻信人,有责任感,群体意识 强,工作认真慎重有耐心,精明能干,进取心强,勇于开拓,讲究实际,吃苦耐劳, 富于实干精神。 而他们在谈判中表现出的风格就有以礼求让;讲究面子;具有强烈的具体意识、 慎重决策;重视人际关系和信誉;不易退让;不喜欢依法解决纠纷。 因此在了解不同国家的谈判者的不同谈判风格之后,就其他们的特点:要采取相 应的对策,以至能在谈判中取得成功。 三, 技巧 因为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受文化背景影响,各国的谈判者都表现出不同的谈判风格。 要想在商务谈判中取胜,就应采取相应的技巧。 就美国而言,鉴于他们表现出来的谈判风格,我们可以利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a、 利用性格优点,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并以相应的态度鼓励他们。B、利用心理特征, 他们比较喜欢表现自己,可以适当激将他们的自信,但不能激怒他们;c、以实对实, 对于他们追求实利;应进行实际论,但一定要体现公正。 希望对你有帮助 U箱发太麻烦了 呵呵
德国人在交流过程中喜欢简洁、高效以及直接等特色,讲话十分清楚、不存在模棱两可现象。因此在谈判过程中,德国代表通常都会很直截了当地表达己力的要求和疑虑。下面我整理了德国商务谈判的特点,供你阅读参考。德国商务谈判的特点01 德国商人严谨保守的特点使他们在谈判桌上会表现得果断、不拖泥带水,他们喜欢直接表明所希望达成的交易,准确确定交易方式,详细列出谈判议题,提出内容详尽的报价表,清楚、坚决地陈述问题。他们善于明确表达思想,准备的方案清晰易懂。如果双方讨论列出问题清单,德国商人一定会要求在问题的排序上应体现各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否则就认为逻辑不清,不便讨论。他们认为,每场讨论应明确议题,如果讨论了一上午也不涉及主要议题,他们必会抱怨意思不清楚、组织无效率。因此,在与德国商人谈判时,追求严密的组织、充分的准备、清晰的论述、鲜明的主题,可以促进谈判效率,在时间的利用、双方误解的减少等方面都可看到谈判效益的改善。 德国商人自信而固执。他们对本国产品极有信心,在谈判中常会以本国的产品为衡量标准。他们企业的技术标准相当严格,对于出售或购买的产品他们都要求很高的质量,因此要让他们相信你公司的产品满足交易规定的高标准,他们才会与你做生意。德国商人的自信与固执,还表现在他们不太热衷于在谈判中采取让步方式,考虑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妥协性,强调自己方案的可行性,常常在签订合同之前的最后时刻还在争取使对方让步。 德国商务谈判的特点02 1、法制观念 德国属于西力国家阵营,经过上百午的发展,法制已经非常完各。人民具各了浓厚的法律意识。德国谈判代表小愿意纠缠于情理内容,通常坚持公事公办原则。他们比较注重法制内容的沟通和谈判,期颐双力共同遵照相关的合同条款来约束合同双力。德国是讲究法制的国家,人们认为仅有法律使得谈判和商务活动变得更加正规和公正。 2、 二、非语言交流 在开展跨 文化 沟通时,非语言交流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非语言沟通的比重非常大。但是不同国家的谈判者在理解非语言交流力而的倾向和能力是不一样的。与语言交流不同的是,非语言信号是潜在的、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谈判者很难控制和掌握这些内容。所以,不同国家的谈判者要把握和理解谈判对手与本国人在非语言交流力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效地进行非语言信息的交流,这在商务谈判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冶如其分地进行目光接触是人们学会时间最长的行为之一。相关研究揭示,人们在发言以及倾听时的眼神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德国谈判者在发言过程都不会长时间地、直接地进行目光接触。但是,在谈话过程中更喜欢把脸扭转到一边,仅仅是不时回头观看,这是为了接触到听者的眼神。然而,在倾听过程中,基本上都会直接地不变地进行目光接触,这就表示他们在仔细倾听谈话。简述德国商务谈判的特点相关 文章 : 1. 国际商务谈判的特点 2. 国际商务谈判的特点 商务谈判四大特点 3. 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特征 4. 商务谈判语言特点 5. 商务谈判案例和分析 6. 国际商务谈判经典案例 7. 商务谈判案例及分析 8. 国际商务谈判八个要素 9. 商务谈判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