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文物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文物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我知道[1] 宋伟宏.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J]. 博物馆研究, 2006,(03). [2] 周武忠.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3] 敏颜.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应重点抓五方面工作[J]. 城市规划通讯, 2006,(10). [4] 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贵州民族研究, 2007,(03). [5] 陈峰云,范玉仙,朱文晶,李长安.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6] 周武忠.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 艺术百家, 2006,(07). [7] 安群.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比较分析[J].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教育, 2006,(02). [8] 贾鸿雁.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 改革与战略, 2007,(11). [9] 喻学才. 我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八大难题[J]. 旅游学刊, 2005,(05). [10] 梅术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康俊香. 供需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 2007. [2] 赵晓宁. 论我国世界遗产地周边环境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四川大学, 2006. [3] 林芳芳. 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法律保护的缺陷及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 2006,(04). [2] 霍改华,甘联君. 重庆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3] 王艳平. 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旅游学刊, 2006,(10).

保护方法如下:

(1)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

(2)整旧如故——谨慎修复;

(3)慎重重建;

(4)保护特色建筑风格;

参考文献链接:

文物古迹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史迹及纪念建筑、由国家公布应予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其中原有的附属文物。

动物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你可以去青年绿色在线社区看看, 此网站每年都会在该网站选出一个代表,参加一年已度的联合国世界环保大会,并且在该网站长期有专家指导和讨论,只要你有环保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参加。 同时你也可以在上面查询有关资料及其论文,以及环保产品。

资料准备好了。。。。你看看齐全不

今天,人类进入了21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人类从前的许多梦想都成为了现实。我们制造了轮船,可以像鱼儿一样在大海遨游;我们制造了飞机,可以像鸟儿一样自由在天空飞翔;我们还能够制造出宇宙飞船,去探索太空的奥秘。进入光与电、信息与网络的年代以来,人类正在突飞猛进的向前 发展…… 但是,如果我们停下来,仔细的想一想,就会发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许多惊奇远非科技所能够比拟。在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从日月星辰到风雨雷电,从春夏秋冬到山河湖海,从森林花草到飞禽走兽……如果我们人类仅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不断毁灭地球上人类以外的生命,那么随之而来的便将是人类文明的灭绝!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源泉;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音乐美的表现对象,也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相应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大自然赋予人类各种生存条件和自然美的享受、更给了艺术家创作的灵感 大自然除了赋予了我们各种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如阳光、雨露、空气、水以及各种食物等,更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精神享受。正是大自然的美引发了各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人类才有了那么多的艺术珍品--文学家优美的辞藻,画家多姿多彩的图画,雕塑家具有神韵的造型艺术,音乐家扣人心弦的乐曲等等。大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音乐创作的永恒主题,没有大自然的美,就没有音乐艺术的美。"音乐是建立在美的基础上的一种艺术。" 我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具体的描述,使同学们认识到音乐作品中许多作品都是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有感而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由衷赞美的挚爱之情。例如:各种鸟儿动听的叫声,凤凰展翅的优美舞姿,使我们的音乐家创作了《空山鸟语》、《百鸟朝凤)等大量作品;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花草,飘飘扬扬的雪花,郁郁葱葱的树林,奔流不息的河水,浩瀚而神秘的大海,巍峨耸立的群山,活泼可爱的动物更是许多音乐家热衷的题材。作品《樱花》、《雪绒花》、《春之歌》、《沃尔塔瓦河》、《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大海》、《四季》、《杜鹃圆舞曲》、《云雀》等等,无不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相联。正是万兽之王狮子威风凛凛的步伐,公鸡母鸡交织的叫声、行动迟缓的乌龟等众多动物活泼生动的形象,感动了法国作曲家圣桑,才使他用音乐惟妙惟肖的创作了《动物狂欢节》这首雅俗共赏的管弦乐组曲。 大自然给予了人类自然美的享受和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更给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没有大自然的美就没有音乐艺术的美。 二、音乐艺术美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高尚起来,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应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我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一直遵循着大师的这条原则,为达到"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苏霍姆林斯基--前苏)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我的讲授和同学们的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同学们在接受音乐教育时不但感受了音乐作品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激发了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更让同学们切身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明白时代所赋予他们的责任,加强了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立足于课内,见效于课外。 下面是我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举例: 1.《彩色的中国》 T:为什么歌词中写的是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国? S:中国在地图上是一个多彩的画面:"碧绿的是平原,金黄的是沙漠,长长的长江,弯弯的是黄河…。" T:祖国美不美?为什么? S:……(讨论) T:歌词中讲到"长长的是长江,弯弯的是黄河",多年以来黄河缺水,长江被泥沙堵塞,如今黄河两岸人民喝水已经困难,首都北京也面临着水源的严重短缺,试想,如果没有粮食,没有水,我们人类将遭遇什么?(S:灭亡)我们的地图还是彩色的吗?

环境雌激素对水生动物的影响研究进展摘要:水环境是环境雌激素的最大储存库。环境雌激素通过食物的传递进入动物体内,类似于雌激素的功能。环境雌激素可导致水生动物性别特征丧失和后代不能繁殖;可引起水蚤性别比例失调,蜕皮率下降,导致软体动物性畸形和超雌性化现象;导致鲤鱼等生殖器畸形,引起鱼类种群生存力和资源量下降。壬酚(NP)、双酚A(BPA)和E2在河水、水生附着生物和底栖生物之间的生物积累与放大倍数在18~1200倍之间,环境激素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比通过水体的传递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危害更大,并且在河流等的枯水期对水生动物的影响更大。文章讨论了环境雌激素的降解与研究前景。关键词:环境雌激素;水生动物;影响;进展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西方国家最早用雌激素防止流产和促进胚胎发育,若干年后才发现服药妇女易患乳腺癌,她们所生子女易患生殖系统癌症,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DES综合症,美国毒理学会(NTP)已列出78种可能属于内分泌干扰剂化合物的实验室试验法[1~3];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s)通常包括类似于雌激素的外源化学物质(壬基酚、双酚A、已烯雌酚、17α-乙炔基雌二醇,等)和环境中的内源性雌激素(17α-雌二醇、17β-雌二醇、雌三醇、雌酮),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被喻为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4~6]。环境激素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环境科学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其主要研究范围是环境激素的筛选与调查、作用机制、对人和动物的危害等。1 环境雌激素的作用机制环境激素对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包括对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激素合成或清除程度的影响,导致内分泌紊乱,其分子结构与人体内雌激素或某些配体的分子结构非常相似,在极低浓度(有时甚至低于现有的分析技术检测的浓度)对易受感染的动物也可引发巨大的生物效应,特别是多种环境雌激素的联合作用强度可以达到各种激素单独作用之和的1600倍[7,8]。当环境激素进入生物体后,主要通过雌激素受体(ER)介导、拮抗雄激素受体(AR)或其它受体介导的通路发挥作用,以及影响与受体无关的细胞信号传递途径,干扰胚胎发育过程中多种基因的表达及诱变效应,影响细胞的分裂增殖,表现出各种生物效应,诱使机体渐渐改变某些生化反应,在体内发出错误信息,从而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内分泌和生殖机能;另外环境激素直接进入细胞内,则有可能作用于细胞核的酶系统或核酸,从而引起遗传变异,研究表明这种作用方式发生的机率较小,但环境雌激素对生物体影响的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4,9~12]。2 环境雌激素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有关环境雌激素在河流、湖泊、污水处理排放口以及生物体内的监测报道较多,并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13~19],环境雌激素对甲壳类动物性腺发育和生殖影响的研究较多,由于桡足类等性别分化受食物丰盛度的影响较大, µg/L的E2、雌酮、E3对桡足类的性比没有明显的影响[19,21]。以藻类为食的水蚤(Daphnia,枝角目)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无脊椎动物,是鱼类、其它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食物之一,在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Dodson和Hanazato认为北美Mendot湖水蚤性别比例多年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由环境雌激素类物质引起的,水蚤在胚胎期暴露于 µg/L的除草剂阿特拉津、或DDT、甲氧氯和壬基酚等而导致性别向雄性化分化;暴露于 mg/L已烯雌酚可导致第一代水蚤的蜕皮率下降,但对第二代的水蚤和成年个体均不受影响,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外源物质硫丹、酞酸二乙酯和PCB29会显著延长水蚤完成4次蜕皮时间。外源雌激素与蜕皮激素受体的结合抑制了壳二糖酶的活性,扰乱了蜕皮激素的生物合成,导致水蚤蜕皮时间的延长。10~20 µg/L的辛基酚对Corophium volumtation 的性别分化没有明显的影响,但10~100 µg/L能延长第二对触角,10~50 µg/L辛基酚长期暴露下,可使Corophium volumtation性别比例失调,从而导致种群下降[19,21]。钛酸四丁酯能引起多种海产腹足动物的“性畸变”(雌性动物体内附加了雄性动物的性器官),从而严重影响这种动物的繁殖,甚至可导致物种的绝灭[4,19]。日本沿海的荔枝螺的生殖系统出现异常,在它们体内发现了有机锡;TBT可导致螺(Nassarius reticulates)和鲍(Haliotis madaka)等性畸形和后代性别比例失调[4]。双酚A和辛基酚可导致淡水螺(Marisa cornurietis)出现超雌性化现象,雌性个体的雌性性器官增加,输卵管畸形,性腺增生,卵母细胞增多,这种现象同时也出现于海水螺(Nucella lapillus)中[19,22]。3 环境雌激素对水生脊椎动物的影响环境雌激素导致鱼类性畸形的报道也不少,1985年,在英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下游河流中捕获具有雌雄两性特征的斜齿鳊鱼(Rutilus rutilus)之后,Larsson等对瑞士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的调查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Purdom等认为广泛使用避孕药剂和随之而来的乙炔基雌二醇的释放是产生雌雄同体鱼的真正原因[23~26];并在其它河流中发现了雌激素活性的物质,包括雄鱼血液中存在高浓度的属于雌性成熟特征的卵黄蛋白原和在假性雄鱼的睾丸中出现卵母细胞,睾丸发育延迟,而环境雌激素壬基酚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成年雄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实验也证明壬基酚可诱导卵黄蛋白原的形成和抑制睾丸的发育[26~30]。类似报道的很多,日本从东京附近多摩川中捕捉到的13条鲤鱼中,发现有12条生殖器畸形[23,28]。英国的另一项调查报告说,生活在工厂排污河流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化现象,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测点,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鱼60%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生长在受污染水域中的大部分雄性鱼,会变成两性鱼或雌性鱼[24,25]。低于1 ng/L的EE2能导致魟鳟产生卵黄蛋白原,而4 ng/L的EE2可导致幼鱼的性畸形,其第二性征发生改变[23,28,31]。环境雌激素可导致鱼类种群生存力和渔业资源下降[26,32]。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的五大湖,发现爬行类和鱼类动物的雌性化、生殖器怪异等繁殖异常的现象,后来美国佛罗里达州又发现短吻鳄(Alligator spp.)的孵化率从90%降到18%,幸存的雄性鳄鱼阴茎长度只有正常个体的75%,并且体内的睾丸酮含量显著下降,而雌性的子宫及卵泡异常,排入水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环境雌激素是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野生青蛙畸形率增加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合理解释[7,20]。4 环境雌激素在生物体内的富积与降解环境雌激素一方面通过水体的传递并积累于生物体内,另一方面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发生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环境激素通过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等途径增大浓度,实现对生物和人类的更大危害,其中NP在淡水团集刚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贻贝(Mytilus edulis)、大西洋鲑鱼(Salmo salar)、九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和虾(Crangon crangon)体内的生物浓缩因子BCF值分别为10000、3400、280、1300和100;壬酚(NP)、双酚A(BPA)和E2在河水、水生附着生物和底栖生物之间的生物积累与放大倍数在18~1200倍之间,而底栖生物相对的最大积累率可达106倍,环境激素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比通过水体的传递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危害更大[18,19]。大西洋鲑鱼(Oncrohynchus keta)可以通过洄游将环境雌激素转移到阿拉斯加淡水湖泊,从而使环境雌激素浓度高出其他湖泊2倍[7,20]。环境激素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防治环境激素的根本对策是不向环境中释放,杜绝环境激素产生的源头,如不焚烧垃圾,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谨用避孕药等激素类药物,不使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方便面容器90%是泡沫苯乙烯产品,它是一种致癌的环境激素;禁止将聚氯乙烯包装食品放在微波炉中加热,在高温条件下,环境激素双酚A会从中渗出;食用糙米、荞麦、菠菜、萝卜等,容易使环境激素二恶英等从体内排出,多饮用茶水也有助于内脏中的环境激素排出体外[2,7,33]。人工合成的雌激素药物,如乙炔基雌二醇在体内的稳定性高于雌二醇等天然雌激素,但低于杀虫剂等人工合成的雌激素类化合物[35];有关环境激素的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很少[36,37],并处于起步阶段,烷基酚类(APEs)经过下水道及污染水处理厂后,其降解率约为60%,但又生成了难以降解的中间代谢产物,其最终生物降解过程非常缓慢[37];已有E1、E2、E3、EE2和MeEE2在污水处理厂和河流中降解行为及浓度变化的报道,当河流中E2浓度为100~500 µg/L时,可在4~5 h内生物降解降到100 µg/L~100 ng/L,而E1的半衰期约为4~5 h,大部分进入河流中,特别是在河流的枯水期对水生动物的影响更大[1,13]。硝化细菌对EE2的降解不需要预处理过程,但其降解率较低,并不能彻底降解[38]。单一的纯菌不能降解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而二种或三种组合菌可在7天内将500 mg/L的底物彻底降解[39]。据来自日本农艺化学年会的消息,日本大阪市立工业研究所的酒井清文等人从海水中分离到一种能在20~30天内完全分解双酚的细菌;日本神奈川工科大学教授齐藤贵发现水鳖科植物、金鱼藻科植物和睡莲科植物对双酚A和酞酸酯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双酚A和酞酸酯是我们日常用品如塑料餐具等的主要化工原料[40,41]。5 我国环境雌激素研究前景国外已经在环境雌激素的污染途径、主要污染源,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及分子作用机理,以及污染控制、防治对策等方面作了逐步深入的研究,我国目前对环境激素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至今没有形成有组织的系统研究,特别是缺少对环境激素问题的全面调查评价,环境雌激素污染现状及其变化的趋势还不清楚[10,20,33,40,41],未见对环境雌激素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性风险分析与评价的报道,同时也缺乏环境激素的检验和保护系统,更谈不上如何有效地控制。目前我国就在环境雌激素研究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我国工业发达地区代表性水体中环境雌激素种类及在水生动物体内富集与释放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获得其分配、归趋、迁移、转化的行为规律,结合天然水体中环境雌激素对水生动物的综合影响,如对野生水生动物及后代性别比例、性腺发育、血中卵黄蛋白原、产卵与孵化、变态、第二性征和特定年龄阶段等方面的影响。(2)通过长期暴露实验获得我国天然水体中主要存在的环境雌激素对水蚤、贝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性别比例、性腺发育、血液中卵黄蛋白原、繁殖能力、变态、特定年龄阶段等影响,为野外调查结果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寻找对环境雌激素敏感的指示生物和生物标记物,优化环境激素的检测与监测手段,获得快速、可靠和低费用的新检测方法。(3)进行环境雌激素对水生动物低浓度下的联合作用试验,以及低浓度水平下的环境雌激素及其混合物对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通过对野外和实验数据的对比研究,广泛的浓度试验和在不同水平下的浓度-效应关系,以及环境雌激素的激素活性水平与其定量构效关系,从已观测到的暴露-效应关系中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验评价与检验。(4)建立环境雌激素对渔业资源量、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获得环境雌激素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规律,进行低浓度环境雌激素混合物对水生动物和人类影响的评估,降低对水生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提出环境雌激素污染下对野生水生动物保护的综合建议。(5)调查环境雌激素的行为机制,模拟环境雌激素的生物积累过程,结合国外已有的模型,建立新的动物模型,模拟环境雌激素对水生野生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定量风险评价,结合健康风险管理方法,为决策者和渔业管理机构提供科学的参考与依据。(6)筛选具有超强降解能力的细菌和水生植物,降低并去除水环境的中痕量环境雌激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关于污水处理厂、养殖废水、生活污水以及饮用水中环境雌激素进行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等高效处理方法,大幅度降低环境雌激素对人类和野生水生动物的危害。参考文献:[1] PICKERING,SUMPTER. Comprehending Endocrine Disrupter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3: 331A-335A.[2] 周少奇, 林云琴. 环境激素污染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 26(1): 25-27.[3] TAPIERO, NGUYEN, TEW. Estrogens and environmental estrogens[J]. Biomed Pharmacother, 2002; 56 (3): 36-44.[4] 杜克久, 徐晓白. 环境雌激素研究进展[J]. 科学通报, 2000, 45(21): 2241-2251. [5] SONJA LORENZ. E. U. SHIFT endocrine Disrupter Research into Overdrive[J]. Science, 2003, 16 May.[6] 雷忻, 李东升, 张育辉. 浅谈环境化学污染物的雌激素效应: 环境雌激素[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1(1): 56-58. [7] 包国章, 董德明, 李向林, 等. 环境雌激素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01, 20(5): GUO-ZHANG, DONG DE-MING, SHEN WANBIN. Progress of studies on ecological effect of ecoestrogen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1, 20(5): 44-50.[8] 方昌阁, 张才乔, 乔惠理, 等. 环境激素生殖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J]. 国外畜牧科技, 2000, 27(2): 31-34.[9] ROTCHELL, OSTRANDER. Molecular maker of endocrine disruption in aquatic organisms[J]. Journal of Toxicology & Environmental Health: part B, 2003, 6(5): 453-461.[10] 姜安玺, 李文兰, 季宇彬, 等. 当前环境激素的研究状况[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2, 15(5): 29-31. [11] 米芳芳. 雌激素生物作用的研究[J]. 中医药研究, 2002, 18(2): 48-49.[12] 龙鼎新. 环境雌激素对生殖和发育毒性的分子机理[J]. 卫生研究, 2002, 31(2): 139-141. [13] JURGENS, HOLTHAUS, JOHNSON, et al. The potential for estradiol and ethinylestradiol degradation in English rivers[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nistry, 2002, 21(3): 480-488.[14] 朱毅, 田怀军, 舒为群, 等. 长江、嘉陵江(重庆段)源水有机提取物的类雌激素活性评价. 环境污染与防治[J]. 2003, 25(2): 65-67. [15] 张宏, 毛炯, 孙成均, 等.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尿及河底泥中环境雌激素[J]. 色谱, 2003, 21(5): 451-455. Advance in the studies on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on aquatic animals Abstract: The biggest depositary of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is water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usually pass through the food chain into the bodies of aquatic animals, where they act as pseudo-hormones.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can cause the aquatic animals to have confused characteristic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differenti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aquatic animals, change the sex ratio, cause sex abnormality, and so on. The trend of the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was also briefly words: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aquatic animals; effect

植物保护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马上就要开始最难熬的毕业设计阶段,而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好开题报告,快来参考开题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毕业论文题目:

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姓名: xx 学号: xxxx

年级: xxx 专业: 植物保护

指导教师:姓名 xxx 职称 教授

学科 植物病理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20XX年x月x日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菌寄生(Mycoparasitism)是发生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一种寄生方式,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真菌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生物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利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作为研究的模式系统来揭示生物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李多川(Li,1996)先生发现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菌寄生关系以来,我们实验室试图通过研究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来建立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模式系统,从而揭示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串珠镰刀菌的一种重寄生真菌,该菌是一种接触性活体重寄生菌,离体试验发现其分生孢子只有在串珠镰刀菌细胞壁提取物刺激下才能萌发。这说明两者之间的重寄生关系是建立在二者识别与互作的分子机制上的(Li,2004)。在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相互作用过程中,几丁质酶、蛋白酶等细胞壁裂解酶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蛋白酶在木霉属菌寄生真菌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初步证明,而纤细齿梗孢的蛋白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克隆纤细齿梗孢蛋白酶编码基因对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重寄生真菌和寄主识别和互作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李多川教授分离得到的一种活体营养接触型菌寄生真菌[1~3],其寄主包括Fusarium moniliformeAlternaria alternata等。近年来,我们实验室一直在努力以其为基础研究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真菌细胞壁蛋白在细胞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细胞壁蛋白研究已经成为生物间相互识别机制研究的热点。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实验室成功分离纯化了纤细齿梗孢的寄主之一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上的一种特异性糖蛋白——凝集素,并初步证明其在和孢子吸附过程中起到识别因子的作用[4]。近年来,菌寄生真菌细胞壁裂解蛋白酶在菌寄生过程中的作用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克隆和表达菌寄生真菌的蛋白酶编码基因变得很有意义。本研究试图以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作为研究材料克隆了其蛋白酶基因。根据氨基酸的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然后采用RT-PCR和RACE是一个较为快速、简单和高效的方法。本实验根据同源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通过RT-PCR及RACE-PCR的方法,克隆了蛋白酶的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为后续试验打下了基础。

由于Olpitrichum tenellum在离开寄主的人工培养基中很难生长,纯化其蛋白酶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外源蛋白表达系统得到蛋白,进一步研究其性质,从而搞清楚其在重寄生过程中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DNA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构建遗传工程菌株,人们可以较容易地使各种各样的天然酶的基因在微生物系统中高效表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天然酶源的依赖。

基因工程的表达系统有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两大类。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目前了解最深入,实际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系统。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具有遗传背景清楚、目标基因表达水平高、培养周期短、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在基因表达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工具[5]。

Pichia pastoris基因表达系统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基本成为较完善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具有易于高密度发酵,表达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稳定整合,能使产物有效分泌并适当糖基化,培养方便经济等特点。利用强效可调控启动子AOX1,已高效表达了HBsAg、TNF、EGF、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工程抗体等多种外源基因[6],证实该系统是高效、实用、简便,能提高表达量并保持产物生物学活性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表达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更多外源基因在该系统的高效表达,提供更为广泛的基因工程产品[7]。

我们已经分离到蛋白酶的编码基因,本研究中将该基因的去掉信号肽序列的正确阅读框融合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和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上,分别转化 BL21及Pichia pastoris GSxx5,以期在这些菌株中有效表达该基因的编码产物,从而为以后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1 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37~65.

2 21.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5:345~347.

3 .李多川,沈崇尧.1997.菌寄生菌物与寄主菌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6:94~98.

4 张成省,李多川,孔凡玉.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凝集素的纯化与特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35(2):141~147.

5 .xx.何诚,朱运松.1998.甲醇营养型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18:7~xx.

6 彭毅,杨希才,康良仪.2000.影响甲醇酵母外源蛋白表达的因素.生物技术通报,4:33~36.

7 韩雪清,刘湘涛,尹双.2003.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微生物学杂志,3:35~40.

三、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目标,研究方法、进度):

1、研究内容:

本课题选择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做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及RACE技术分离克隆了其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并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研究的目标:

克隆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3、研究方法:

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接种到LB培养基上,培养14个小时后,收集菌丝,然后采用总Trizol法提取RNA。再从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到大量的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并根据同源性进行分类,分别设计兼并引物。再通过RT-PCR、3’-RACE、5’-RACE获得全长cDNA、DNA克隆,并将其连接到载体上,然后采用电击法将将重组质粒转入到全长cDNA、DNA克隆中,通过透析纯化蛋白酶,最后研究其特性。

四、研究进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 。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

五、技术路线:

收集菌丝

总RNA提取

同源序列 设计引物

特性研究

RT-PCR、

3’-RACE、5’-RACE

纯化表达产物

全长cDNA、DNA克隆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

四、进程计划(各研究环节的时间安排、实施进度、完成程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完成实验的1%。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完成实验的50%。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完成实验的95%。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完成100%。

五、导师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六、专业意见

专业主任签字:

20xx 年 月 日

七、学院意见

学院(章): 负责人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摘要:

针对目前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方法、内容及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对策:优化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实验模块,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和时间安排的调整,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

植物保护论文

目前,国内外很多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均开设了昆虫研究法和植病研究法课程。为优化本科培养方案,浙江农林大学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将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合并成一门植物保护研究法课程。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程之一,是植物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实验技能和学习兴趣的重要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基本原理,培养植物保护研究常规操作能力,以及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整理资料、总结归纳和论文撰写的能力。笔者分析了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内容,并总结了改革成效。

1.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是“灌输式”“填鸭式”,学生在2个小时的实验过程中就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中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依葫芦画瓢,实验完成后,又按照统一的模式填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无需独立思考和分析,更谈不上发挥创新能力了。因此,很难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谈起了。虽然这种传统实验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结论的认可、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师和学生很轻松愉快地就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立即显现。学生缺乏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后缺乏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急需改革。

实验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涉及的内容有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只是简单地把这3门课的实验合在一起上,并没有把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昆虫实验时,指导教师一般是教授昆虫学科的教师;而在进行植病实验时,则由讲授植病学科的教师指导。这样的实验模式难以使植物病虫害系统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和深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不利于掌握该专业的系统知识和技能。

实验考核不科学以往实验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实验报告,而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只是把实验大纲(包括实验口的、原理、仪器与试剂、内容及方法)原文不动地抄一遍,实验结果更是千篇一律,这样实验就变成了预演过程,学生在实验中缺乏思考,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背离了实验课教学的初衷。同时,还会导致每位学生的实验成绩差异微乎其微,不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2.教学改革内容

重视教学环节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大多数都是实验教辅人员提前准备,导致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大。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和管理,一方面提高了教辅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全面了解,获得整个科研实践过程的训练,从而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做到计划周密、有条不紊地安排和实施实验计划。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教育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进行科学分析。一日_发现弄虚作假的学生,一定要严厉批评,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其重新做实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科学研究允许失败,但是不能有半l从虚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该项口分别以某种农作物病虫害为主轴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性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执行各项实验内容,指导教师负责答疑和提供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分组、调查、取样、鉴定、查阅资料、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步骤,不仅可以很好地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结构将整个实验课程设置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分别以某个农作物上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贯穿整个课程。将口前昆虫研究法的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人工饲养技术、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昆虫生理生化研究方法、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害虫综合治理研究方法5个实验和植病研究法的植物病害调查、植物病原菌分离与鉴定技术、植物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植物病原真菌遗传转化技术和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技术5个实验合并成1个综合性大实验,将植物病虫害研究以故事的形式紧密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田间实际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整个实验就是以具体的作物病虫害发生为时间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只有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才能很好地保证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的`现象。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验课成绩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完成好坏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为了做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实验成绩除实验报告和考勤成绩外,应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实验结果记录规范性量化纳入成绩考核。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量化后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对那些既有独立操作能力,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适当给予创新学分。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否遵守实验室规则、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是否打扫卫生、是否清洗实验器材等,这些看似小问题,但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做得好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加分。

3.改革成效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学生能在同一时间完成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3门实验课程,体现了实验课程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这3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植物病虫害防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强调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中,切身体会到所学专业的意义。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模式具有系统化和整体化特点,同时涉及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药研究法等相关学科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对病虫害的认知及其防治等问题的处理上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独立思考、查找资料、咨询专业教师、综合分析之后,拟定出具体的处理方案,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

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3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加强了课程的综合实践环节,因此指导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操作技术、实践应用和协调能力都需要提升。所以,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起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完善专业实践体系,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的新进展、出现的新技术,从而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4.结语

植物保护研究法在植物保护专业2013级和2014级本科生实验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通过问卷调查,95%的学生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有较多的动手机会,激发了自己对实验的兴趣,提高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认为该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应用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野生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野生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

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日益转变,开始对野生植物保护有了清醒的认识。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对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云南省野生植物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对于野生植物的保护也存在诸多问题,法律保护体系不够健全。本文通过对野生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 :

野生植物;保护;不足;

我国疆土幅员辽阔,一年四季季节分明,山和湖泊众多,地理条件优越,是各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天堂,这也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植物资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明显,过度的开采成为人们满足私欲的手段,致使野生植物资源急剧下降,加之管理制度不完善,更是加快了野生植物灭绝的速度。为了人类长久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野生植物保护存在的不足

管理部门间的配合不和谐

野生植物保护是一项比较复杂而繁琐的工作,这需要多个部门互相配合,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平稳顺利发展。然而,现在相关的管理部门并未设立良好的配合制度,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导致矛盾冲突的存在和工作配合不谐调,致使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进行举步维艰,令人担忧。在我国很多地区存在有贩卖野生植物的不良现象,如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农贸市场上,有野生兰花、野杨梅、火棘等许多珍贵的野生植物出售。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野生植物管理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配合出现严重漏洞,才使贩卖野生植物的不法分子如此猖獗。

部分地区文化素质有限,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偏低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广阔,许多野生植物生长在偏僻的山区,而生活在山区的人们由于所受教育水平有限,加之文化传播交流的阻塞,致使绝大多数的居民对野生植物认识不足,更别提保护意识了。人们往往仅根据自家的需要而随意采摘野生植物,甚至过度开采,这对野生植物资源造成了极度迫害。另外,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木材市场的发展,木材的价格也一路飙升,许多无知的居民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将许多珍贵的野生树木砍伐变卖,使我国野生植物资源蒙受巨大的损失。导致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是科技知识普及不到位,因此加强野生植物保护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做后盾。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布任何一部专门的野生植物保护法,这对于野生植物的保护极其不利。因为没有法律的有效制约,部分人便可有恃无恐,为一己之利而贩卖野生植物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不得不给相关部门敲响警钟,颁布一部严格的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已经刻不容缓了。

野生植物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在我国,从事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专家和学者有限,其发挥的作用有限。此外,野生植物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普遍偏低,不能完全胜任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研究上,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致使研究的基础设施缺乏,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落后,从而导致科研深度达不到要求,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而灭绝,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野生植物生存环境受污染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工业、农业、交通也在飞速发展,而其发展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三废的不规则排放、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汽车尾气的排放,这些对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保护不好环境就保护不好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不好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就保护不了野生植物。因此,环境污染程度对于野生植物的保护至关重要。

2.野生植物保护措施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野生植物的保护离不开相应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要有一部专门的且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野生植物保护法,以此来限制人们的盲目开采和破坏,使野生植物得到持续性发展。同时务必要加强野生植物保护法的执行力度,做到严格执法违法必究,用法律这一强大的武器打击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提高公民对野生植物的认识,以及全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自觉性,使野生植物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另外,野生植物保护相关的管理机构也要密切合作,加强执法监督力度,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专项行动,依照法律规章制度严厉打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一些贩卖野生植物的商贩,要严惩不贷,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普及野生植物保护知识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野生植物与普通的草木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数量上比较少而已,其用途也不见得比普通植物多,保不保护都无所谓。正是这种淡薄的保护意识,致使许多珍贵的野生物种灭绝。因此,相关部门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教育,如广泛宣传《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对野生植物保护的认识,形成人人爱护野生植物的良好社会风气。

加强科研资金的投入,提高保护技术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的研发离不开资金,因此要想更好的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加大投入资金于抢救性濒危野生植物的科学研究工作势在必行。有了充足的资金,才能研发出高效的保护技术,如可以利用现代的高科技生物学技术研究野生植物的基因,对于一些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可采用建立基因库的办法,永久保存该物种的基因。另外还可以开展野生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时发现某些野生植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合理应用,这样既促进野生植物的持久发展,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契机,获得双赢的局面。

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联合应用

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植物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何为就地保护?即把珍贵的濒危植物比较集中的地区建成自然保护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保护区的建立要符合动植物的类型、数量以及相互之间生存的关系,确保该自然保护区能长久健康发展。对于一些极度濒危物种就要采用迁地保护措施。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导致这些物种的原生环境彻底改变,已经不能生存,为了使珍惜的野生物种不灭绝,就要建立该植物的基因库,应用科技手段进行人工培育。这两种保护措施相辅相成,在野生植物保护上意义重大。

合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根据我国国情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对我国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必不可少。我们应该把我国野生植物资源向国际社会开放,并认真学习国外在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从而促进我国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结束语

我国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还是存在有很多不足,如管理不当、资源利用不合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这些有待继续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更需要广大人群的支持。每一位公民都要从基础做起,为野生植物的长远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蓬涛,李香云.西北干旱区野生植物及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中的资源法规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25(1):35-39.

[2]周化斌,金建钰.温州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保护对策[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87-91.

[3]万自明.中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摘 要: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野生植物的重要性。野生植物的保护对保障生物的多样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及环境的日益破坏造成野生植物无法较好的生存下去。本文分析了目前我们国家在保护野生植物环节所存在的不足,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野生植物;保护;不足;措施

1 前言

野生植物是整个地球生态体系最为主要的构成环节,其对生态体系的平衡与稳定有着大的影响。在近几十年时间内,因为人口的迅速曾都,人均所能运用的资源不断减少,造成野生植物遭受巨大的破坏,水土大量的严重,自然灾不断出现,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野生植物与化石、矿藏等其它的资源并不一样,其具备多样性、生态性以及遗传性等特征。恰是由于以上特征明确了野生植物资源在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与社会进步环节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所以,保护野生植物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 野生植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野生植物资源是生态体系最为主要的构成环节,其不但保持着野生种群、人类社会以及生态体系之间的能量流通与生态稳定,同时还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因为野生生物资源具备可再生性、生态性以及多样性等其它的优势,所以其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野生植物在保持生态体系稳定及完善生态环境层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二,野生植物可以达到经济进步对于物质生活的多元化要求,可以合理的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共同进步。野生植物是一种绿色植物,可以形成有机物质,达到了自然界能量循环运用的要求,并且还可以达到人们科学探索的需求。因此能够得知,对于野生植物资源实施保护对保持生态稳定及推动国民经济的逐渐进步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3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保护意识薄弱

稀缺野生植物大都存在于边远区域,然而当地的人们所接受的教育非常之少,大部分人员并不认识稀缺野生植物,保护理念薄弱,再加之对于稀缺野生植物缺少长时间的宣传普及,并未经过电视、图书、报纸以及电影等方式实施宣传,所以,大部分人员均不了解国家所着重保护的野生植物。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野生无主,谁采谁有”的传统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与保护思想的欠缺,盲目开采、超负荷开采的问题依然非常的普遍,严重侵犯了野生植物资源。除此之外,伴随城市园林绿化大量的创建,非常多的古树被当地的人们以私有财产的形式对外售出,由深山转移到城市之中,然而部分百年以上的古树在远离原先的自然环境便无法成活,造成野生植物资源的大量损失。

资金短缺、科研力度较低

当前,我们国家从事保护野生植物相关工作的人员并不是非常之多,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科研水准依然需要增强。即使相关的研究组织实施了大量全面的调研与专题研究,然而分析并不透彻,加之资金有限,国家投入较少,缺乏相应的`设施,技术设施与保护方式相对滞后,部分濒临灭绝的物种无法获得即时、高效的保护。

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我们国家还没有制定一个专门的野生植物保护法律,仅有1996年出台的《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然而,此《条例》并不具较强的可操作性,其间已经有非常多的规定无法满足要求,造成保护工作无法进行。

各部门间缺乏合作

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牵扯到的机构非常之多,所以需所有机构之间增加合作才可以更加好的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在具体工作环节,所有机构间并未创建高效的合作制度,造成部分侵害野生植物资源的活动未获得即时的制止,加大了资源保护的难度。

4 完善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的对策

增强宣传教育

增强宣传教育,以提升人们保护野生植物的观念。运用各类媒体,经过各式各样的方式,全面进行与野生植物以及保护等相关内容的普及教育,以使得人民群众与所有的领导人员能够了解与野生植物保护相关的知识,增强其对于野生植物的认识,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观念。

加大科研投入

运用现代化的生物技术对于野生植物实施全新基因的发掘,采集处在濒危状况的野生植物,创建起野生植物品种以及其近源种的基因库;针对野生植物遗传的多样进行探讨,以挖掘具备隐藏运用价值的种质原料,推动野生植物资源的科学开采运用,以使得野生植物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好的服务。增大资金投入的力度以进行对于抢救性保护濒危野生植物的科研工作,增强野生植物资源的维护、良好的种源以及优良单株选育、天然母树林的改建、人工繁育以及人工林较高效率的培育等,推动野生植物资源的维护、拓展以及持续不断的运用。加速促进野生植物开采运用的技术变革,研发全新的产品,对于具备重要经济运用价值的野生植物实施生物技术开采,大力开展人工种植野生植物。

健全相关法律

对于野生植物的保护需要创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例如:濒危物种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法等等,以替代之间所具备的各类法律法规,以使得其具备更加强的强制性与约束力,降低人为侵犯与随意的开发运用,促进野生植物的维护、繁植、开采、运营等等均有法可依。并且还需要增强保护野生植物的普法与执法等,全面贯彻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凭借法律所具备的威慑力严厉的惩罚侵害野生植物的活动,以增强整个社会对于野生植物与自身的认识,加强整个社会的自觉性与法律观念,能够从根本层面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

增强管理

坚决杜绝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对于野生植物的侵害以及消极的人为影响,禁止随意对野生树木进行开采。限制毁林开垦、火烧、采伐等其它的破坏性行为。需要全面落实国家所出台的规章制度,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约束乱砍乱伐的行为,严厉惩处各类偷运、贩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人员,对于处在濒危状态的野生植物着重进行保护。对于濒危植物的保护并不是简单的对其进行保留,更为主要的是如何使得此物种能够继续生存与繁衍下去,其与野生植物此可再生资源的长期性运用、对于生态体系稳态的保持及各类物质的长期性储存有着非常大的关联。

5 结语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有关机构完成好与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相关的工作,完全发挥出野生植物资源对于人类所具备的积极作用。所以有关机构需要对于当前我们国家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所出现的问题,运用相应的完善对策,以增强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创建和谐社会,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葛景强.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地理,2014(08).

[2]陈彤.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现状、特点和对策[J].北京农业,2014(06).

[3]王惠萍,杨凤军.试析植物多样性生态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6)

生物保护论文英语参考文献

生物学论文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①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85~186 ②胡志强,肖显静. 科学理性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9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你在CNKI里面去搜一下这篇文章,原文我没有留,译文留了里面的图表自己补Gas chromatographic-mass spectrometric characterization of some fatty acids from white 和 interior spruce(云杉种子脂肪酸的GC-MS分析)译文出处:. Carrier et al./J. Chromatogr. A715 (1995)317-324外文译文正文:摘要:本文主要是研究测定云杉种子中脂肪酸的成分。一是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种子油中获得的脂肪酸甲酯化衍生物。云杉脂肪酸甲酯化衍生物的洗脱时间不受有效标样类别的影响。二是将提取物二乙氨化,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析。由所得图谱分析确定样品中含有cis-ll-18:l,cis-5,cis-9-18:2和 和 cis-5,cis-9,cis-12-18:3等脂肪酸。1 引言内陆云杉(Picea glauca engelmannii Complex)是白云杉(Picea glauca) 和恩格尔曼(Picea engelrnannii) 在它们重叠地带的自然杂交品种。它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英国的哥伦比亚每年有8千万株的种植量。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胚离体培养的克隆繁殖系统来改进优化云杉的生产。人工种子的生产是研究目的之一,涉及到人工胚乳(幼苗发芽储存物质)的形成。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发展人工胚乳,更好的了解云杉幼苗发育的营养需要提供有用的基础数据。云杉种子中含有约30%的脂类物质[1]。和其它裸子植物一样,高脂质含量表明脂类代谢是幼苗获得自养能力前的重要营养供给 [2]。本文测定内陆云杉种子的脂类及其组成。据调查,目前还没有关于云杉种子脂肪酸研究的报道。在前期研究中,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内陆云杉种子脂肪酸的甲酯化产物,但是其中丰度第二的脂肪酸甲酯化产物很难由现有的标准图谱进行确定。这些洗脱峰存在于cis-9,cis-12-18:2和cis-9,cis-12,cis-15-18:3的脂肪酸甲酯衍生物之间。初始GC-MS测定显示分子离子峰与18:3甲酯衍生物相匹配。前人有关白云杉脂肪酸含量的研究中,丰度第二的成分是5,9-18:2。为明确和完善云杉种子脂肪酸成分研究,本文对内陆白云杉种子大量脂肪酸进行测定。通过GC-MS测定不饱和脂肪族的许多方法是可行的。与丙酮、硼酸反应后,接着与临位二元醇作用是确定不饱和双键的常用方法,硅烷基化及甲酯化也是惯常方法[3]。质谱数据结果能提供丰富的资料,但是锇的四氧化物反应过程中存在着潜在危险。研究发现,氢化作用后进行环氧化也能确定不饱和双键的位置[3],虽然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两步衍化十分耗时。另一种确定双键位置的方法是在羧基端加入一稳定基团,例如掺入形成酰胺基[4],双键数可能会在形成质谱图谱时减少。吡咯烷一般作为质谱洗脱脂肪酸识别酰胺的物质[3]。然而,对于未知脂肪酸成分是否含有羟基、环氧基及其他保守基团,二乙胺化是有效的方法[4]。该方法优点是较其他方法容易获得衍生物及进行质谱分析,现已成功应用于对欧洲云杉脂肪酸双键位置的确定[5]。本文报道内陆白云杉种子的总脂类中脂肪酸的含量及种类。脂类提取然后一部分甲酯化,再进行GC分析;另一部分则二乙胺化,并进一步进行GC-MS测定。2 实验部分2 1 化学药品化学药品均达到试剂级别。氯化氢甲醇购买于Supelco Canada Oakville, (Ont., Canada),二乙胺及冰醋酸分别购于Aldrich(Milwaukee, WI, USA)和Fisher Scientific(Nepean, Ont., Canada)。白云杉和及青冈云杉种子分别由Prairie Farm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Indian Head, Sask., Canada)和British Columbia Research (Vancouver,BC,Canada)提供。十七碳脂肪酸及其他脂肪酸甲酯化物标品购于Nu-Chek-Prep (Elysian, MN,USA)。 方法初始甲酯化研究根据成熟的方案[6-8]提取内陆云杉种子并进行甲醇反应。十七碳脂肪酸作为内参标品。如前所述对脂肪酸甲酯进行分析[8]。GC-MSGC-MS分析均用Fison 8000型GC-MS仪(Fisons Instruments,Manchester, UK),具60m× 熔融石英毛细管柱(J&W Scientific, Folsom, CA, USA)和与Fison Tri2000质谱四极杆相接的接口。所有样品以逐一注入的模式注入。最初柱温70℃,然后以20℃/min升至180℃,接着以每秒4℃/min升至240℃。GC接口及物料保持在250℃。每以70eV的电子能量从50-510的质量范围重复检测。总脂类提取和二乙氨衍生化作用100mg种子提取中加入异丙醇,用TP型匀浆器(Janke & Kunkel, Germany)以最大速度均质3min;密封并沸水浴5min;冷却后加入 CH2Cl2,室温放置30min,间断漩涡振荡;再加入1ml水及2mlCH2Cl2 。涡旋振荡并830g离心。保留有机相,用2mlCH2Cl2再次抽提水相。合并获得的有机相,蒸发溶剂获得总脂。根据Ref.[5]设计的方案获得二乙氨衍生物。总脂转移至1ml穿刺反应瓶中,反应瓶中含二乙氨和冰醋酸,然后在氮气保护下净化,再密封置于穿刺反应仪(Rockford, IL, USA)中,105℃下反应75min。而后反应混合物转移至带有瓶塞的玻璃试管中。在氮气流中蒸发掉二乙氨,然后加入1ml水及3mlCH2Cl2,涡旋震荡并830g离心。最后蒸发至得到干物质并回收二乙氨衍生物的有机相。3 结果及讨论甲酯化每毫克鲜重的种子直接甲酯化[6]能产生150µg的总脂肪酸。但种方法并不能总是能定量的测定从植物组织中提取出来的脂肪酸。它能够像最初一样很好地测定植物叶片中的脂肪酸,对其他植物组织就未必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内陆云杉种子。按Hara等人提出的总脂肪酸提取方案,然后再用甲酯化气相色谱分析法,可以测出每毫克鲜重种子300µg范围内的总脂肪酸。上文均用Holbrooketal提出的提取方案和转甲基化方法。内陆云杉种子总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如图1,通过与标样的保留时间和图谱比较可以得知1、2、3、6的峰值分别代表16:0, 18:0, 9-18:1和9,12-18:2脂肪酸甲酯。根据现有的色谱条件trans-9-18:l和trans-9,trans-12-18:2脂肪酸甲酯的洗脱时间比相应的顺式异构体cis-9-18:1和cis-9,cis-12-18:2脂肪酸甲酯要早。结合植物油脂多为顺式异构体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在这次测定中所得的同样应该是顺式异构体。所以在图1.中的峰值3和6可以确定为cis-9-18:1和cis-9,cis-12-18:2脂肪酸甲酯。在图1.(标注为7)的质谱数据图谱中的丰度第二的组分显示的离子峰为292,这和18:3脂肪酸甲酯相匹配,但是它的保留时间与现有的任一标样都不符。同样地,组分5的离子峰为294,显示为一种不明双键位置的18:2二烯酸甲酯。白杉种子总脂肪酸提取物的GC-MS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观察到两个物种的脂肪酸甲酯的结构是相似的。离子峰D和E分别是296和294,表明它们分别为18:1和18:2脂肪酸甲酯。图1.中的峰5、7和图2.中的峰D和E对应的物质的结构阐述将在下文介绍。 二乙氨衍生物二乙氨衍生物提供一分子电荷稳定基团给分析物,使其在断片发生之前重新电荷分布产生峰值[3]。以cis-9,cis-12,cis-15-18:3(a-亚麻酸)作为参考物质对这种方法进行了首次评定,依照Ref.[5]介绍的规律解释质谱结果显示:每隔14u出现一个饱和键,而片段在Cn和Cn+1之间被12u所分隔则表示在Cn+1和Cn+2存在一个不饱和双键。可以用这一结论解释二乙氨衍生物质谱分析中的cb-9,cis-12,cis-15-18:3的双键位置。质谱分析结果基本符合Ref.[5]介绍的规律。电子轰击后的二乙氨衍生物的质谱图谱显示于图3的A和B,对应的峰分别是第6和7。图3A显示离子峰为335u,对应的二乙氨衍生物为18:2。片段m/z 198-210和 m/z 238-250的差别表示在C9-C10和C12- C13各存在一个双键,就如Ref.[5]叙述的,经测定该化合物为cis-9,cis-12-18:2。丰度为第二的脂肪酸的二乙氨衍生物被显示于图3B,其离子峰显示为333u,测定对应的物质为18:3的二乙氨衍生物,在m/z 142-154, 196-208 和236-248间存在12u的差异说明在5、9、12三处各有一个双键。而在云杉属中,9,12-18:2表示cis构象,故可以确定该化合物为cis-5,cis-9,cis-12-18:3。电子轰击后,二乙氨衍生物的质谱图谱(图1中对应峰5)不能有效说明双键的所在位置,但白云杉脂肪酸二乙氨衍生物的图谱(图2对应峰E)能有效地说明,如图4A所示:离子峰为335确定为18:2二乙氨衍生物,双键位置分别在碳5、9位,测定为cis-5,cis-9-18:2。图4B中显示的二乙氨衍生物的图谱,在图2中对应着峰D。离子峰337u对应18:1二乙氨衍生物,尽管不是很清晰,但该图谱仍显示在226-238质量单位间存在12u,说明双键位置在碳11、12间,化合物确定为cis-11-18:1。通过比较两种云杉种子的脂肪酸甲酯的保留时间可以推测图1.中的峰值5和图2中的峰值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是cis-5,cis-9-18:2)同样的,图2.中的峰值D和图1.中的峰值4也有相似的保留时间。因此初步鉴定它们为cis-11-18:1。图2.中的峰值A、B、C、D、E、F和G被确定为16:0,18:0,cis-9-18:l,cis-i1-18:1,cis-5,cis-9-18:2,cis-9,cis-12-18:2 和cis-5,cis-9,cis-12-18:3。这些脂肪酸在白杉和内陆云杉种子中的分布如表1.所示。白杉和内陆云杉种子的油脂含量分别是鲜重的49±5%和41±1%。相对于其它族的脂肪链来说cis-5,cis-9-18:2和cis-5,cis-9,cis-12-18:3的三乙氨衍生物的图谱在m/z182处均显示出强烈的离子效应。这种强的离子效应可能是由在形成烯丙基片段时两个亚甲基将双键分隔而引起。这一假设是从图3B.和图4A.中的脂肪酸衍生物图谱分析中提出来的。在图3A.和图4B.中的图谱并没有显示出在m/z182强烈的离子效应。脂肪酸cis-5,cis-9,cis-12-18:3 在对[5,9,11] 和 , mariana, obovata, orientalis和sitchensis [10]的研究中都有检测到。我们在P. glauca 和 P. glauca engelmannii Complex的研究中也检测到了这些物质。其他文章[1,12]报道P. glauca中丰度第二的脂肪酸为cis-5,cis-9-18:2,我们实验室所得的P. glauca种子提取物的确含有这些脂肪酸,但却是次要组分,结果见表1.。参考文献[1] . Attree, . Pomeroy 和 . Fowke, Planta, 187 (1992) 395.[2] . Ching, in . Kozlowski (Editor), Seed Biology, Vol. II,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72, p. 103.[3] L. Hogge 和 J. Millar, in . Giddings et al. (Editors), Advances in Chromatography, Vol. 27, Marcel Dekker, New York, 1987, p. 299.[4] . 和ersson, . Heimermann 和 . Holman, Lipids, 9 (1974) 443.[5] R. Nilsson 和 C. Liljenberg, Phytochem. Anal., 2(1991) 253.[6] J. Browse, . McCourt 和 . Somerville, Anal. Biochem., 152 (1986) 141.[7] A. Hara 和 . Radin, Anal. Biochem., 90 (1978) 420.[8] . Holbrook, . Magus 和 . Taylor, PlantSci., 84 (1992) 99.[9] R. Ekman, Phytochemistry, 19 (1980) 147.[10] . Jamieson 和 Reid, Phytochemistry, 11(1972) 269.[11] M. Olsson, R. Nilsson, P. Norberg, S. von Arnold 和 C. Liljenberg, Plant Physiol. Biochem., 32 (1994) 225.[12] . Attree, . Pomeroy 和 . Fowke, Plant Cell Rep., 13 (1994) 601.

植物新品种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07-10-25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注:雷江丽为通讯作者。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王 丹1,2,雷江丽2,吴燕民3,吕 慧2,郁继华1(1.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03;3.中国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以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根茎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筛选出芽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 + 6-BA (单位下同)+ TDZ ;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出丛生芽, 继代增殖培养中与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交替使用可减少畸形芽,增殖系数达;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 + 6-BA + NAA ,生根率达,且植株生长健壮,移栽易成活。关键词: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8)01-0033-04Research on Shoot-tip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WANG Dan1,2, LEI Jiang-li2, WU Yan-min3, LÜ Hui2, YU Ji-hua1( of Agronom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Institute of LandscapeGardening, Shenzhen 518003, Guangdong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studied on tissue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 with the stem tips asexpla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d inocul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 the best of clump shoot in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TDZ + NAA ; using MS + 6-BA + TDZ + NAA asproliferation medium, an optimal proliferation rate was obtained. When the two kinds of mediumused alternatively, the effect was better. The optimum rooting medium was MS + 6-BA +NAA , the rate of rooting could reach , and cultured in this medium, the plant grewwell and easy to words: Canna×generalis; shoot-tip; tissue culture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属美人蕉科(Cannaceae)美人蕉属(Canna)的园艺杂交种[1],是多年生喜光宿根草本花卉,原产美洲热带和非洲等地。其枝叶茂盛、花朵艳丽、姿态优美、花期长,在深圳地区几乎全年开花,是配置大型花坛的优良品种。大花美人蕉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能吸收硫、氯、氟、汞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世界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中都广泛应用。美人蕉传统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分切地下根茎的方法,繁殖速度慢、增殖效率低,而且连续营养繁殖造成病毒积累致使病毒病在各地相当普遍,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试管苗快繁,是目前大力繁殖与推广美人蕉的主要手段。关于美人蕉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较少[2,3],本研究探索其组织培养高效的再生体系,以期为品种提纯复壮及遗传转化、性状改良奠定基础。2008,37(1): Plant Science第·34· 37 卷1 材料与方法 材料供试材料为目前城市绿化中普遍应用的大花美人蕉‘President’品种。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株,挖取带芽胞的根茎,去除表面老皮并用肥皂水清洗。用75%乙醇棉擦拭,然后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升汞10min、2%次氯酸钠10min、2%次氯酸钠20min、2%次氯酸钠 + 升汞5min、2%次氯酸钠 + 升汞10min),封闭式振摇灭菌。无菌水冲洗5 次,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备用。接种前,剥去外部叶片,露出生长点,立即切取茎尖进行接种。 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试验于2006 年10 月在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组培室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均选用MS为基本培养基,在不同培养阶段附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表2~表4),蔗糖3%,pH 。培养温度(28±2)℃,光照强度2 500 lx,光照周期为14h/d,相对湿度70%~80%。每处理接种30 瓶。定期观察试管苗生长与分化情况。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消毒处理方式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因供试外植体取自美人蕉地下根茎,表面污染物较多,不易消毒,且不同植物及外植体的成熟度对消毒剂的反应不同,故本试验选用升汞和次氯酸钠进行灭菌效果比较,以筛选合适的消毒剂及消毒处理时间。由表1 可知,2%次氯酸钠20min 处理的无菌化效果较好,但茎尖褐化较严重,说明灭菌时间过长对去老皮后的幼嫩根茎影响较大。升汞10min 处理与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处理,无菌化效果差异不大,但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 处理有轻微药害。因此,后续实验选用升汞处理10min 进行外植体消毒。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诱导的影响以MS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NAA、2,4-D、KT、TDZ 等(表2),以筛选出较适宜美人蕉茎尖诱导分化的配方。因美人蕉根茎具有休眠特性,芽诱导分化较难。TDZ 具有很强的促进细胞分裂活性,~μmol/L 即可有效促进分化[4],因此,本实验对TDZ 的诱导效果进行初步探索。试验表明,在不添加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 基本培养基(1 号)上,茎尖接种10d 后开始生长,叶片展开后,生长停止;15d 后转接到新的MS 培养基上无明显生长,随后叶片逐渐变黄、萎蔫,说明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生长调节剂是美人蕉离体培养的必要条件。在仅添加6-BA 的2、3、4 号培养基中,高浓度的2 号培养基分化率为,明显好于3、4号培养基,说明美人蕉启动芽诱导分化需要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表2)。11~16 号培养基添加物为不同生长调节剂与TDZ 组合(表2)。仅添加TDZ 的培养基分化率为0,而多种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分化效果更好[5]。其中15 号培养基的侧芽分化率最高,达,且每个茎尖可增殖2~3 个侧芽,但个别茎尖经多次转接后有畸形芽;与2 号培养基相比,分化率明显提高,说明添加低浓度TDZ 可促进芽诱导分化(表2)(图版-a)。5、6、7 号培养基为生根培养基,探讨NAA 对美人蕉茎尖生长和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说明美人蕉在6-BA/NAA 小于2/ 时生根率可达50%以上(表2)。8、9、10 号培养基,探讨美人蕉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但结果均不理想。因此,建立高效的美表1 不同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处 理 接种数污染数污染率(%) 药害情况升汞10min 30 5 基本无药害2%次氯酸钠10min 30 12 无药害2%次氯酸钠20min 30 4 20%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5min 30 10 3%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10min 30 5 7%有药害第1 期 王丹,等: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5·人蕉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愈伤组织诱导途径。 芽继代增殖为了探讨优化的芽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按表3 设计6-BA、NAA、TDZ 的正交实验,以15 号培养基上分化出的丛生芽为接种材料,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图版-b)。由表3 可见,除17、18 号培养基外,低浓度TDZ()的分化促进作用较高浓度()的效果好,说明高活性的TDZ 浓度过高反而抑制分化。当 时, NAA 促分化作用显著优于。在TDZ、NAA 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6-BA 浓度的升高,分化率提高。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含高浓度6-BA的27 号培养基分化率略有下降,甚至有个别畸形芽产生,说明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对短期的分化有促进作用[9],但继代数次后,芽已经萌动,自身具有分化能力,需适当降低6-BA 浓度进行壮苗,以避免畸形芽产生。因此,在增殖过程中交替使用分化增殖系数较高的19 号培养基和27 号培养基,既可保证较高的芽分化率,又可使继代苗生长健壮,减少畸形芽。 生根诱导增殖芽3~5cm 长时,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约10d 后,可见到根生成(图版-c)。接种20d 后统计生根结果(表4)。从表4可见,所用培养基上都有根生成,说明美人蕉生根较容易;结合生根率和生长势,我们认为MS + 6-BA + NAA 培养基较适宜美人蕉生根。表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比较植物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2,4-D KT TDZ分化率(%) 生根率(%) 备注1 0 0 0 0 02 9 0 0 0 0 参考[2]3 5 0 0 0 0 参考[3]4 3 0 0 0 0 2 1 0 0 0 2 0 0 0 2 0 0 0 08 0 0 4 0 09 0 0 2 1 0 参考[6]10 0 0 2 0 参考[7]11 0 0 0 0 012 0 0 0 参考[8]13 0 0 0 0 0 1 0 8 0 0 0 5 0 0 表3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继代繁殖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TDZ接种数分化率(%)增值系数 生长势17 30 ++18 30 ++19 30 ++20 30 ++21 30 ++22 30 ++23 30 ++24 30 +25 30 ++26 30 +27 30 ++28 30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弱。同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表4 同。表4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接种数生根苗数生根率(%)植株生长势29 0 30 19 +30 0 30 21 ++31 30 20 +++32 30 16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中等;+表示生长势弱。第·36· 37 卷3 结 论美人蕉根茎生长在土壤中,无菌化操作较困难。灭菌试验表明,升汞震荡灭菌10min 效果较好,采回的外植体应尽快处理接种,放置时间过长伤口处易染菌,导致接种后褐化较严重。MS + 6-BA + ZDT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丛生芽,MS + 6-BA + TDZ NAA 为较好的增殖培养基,在增殖培养过程中这两种配方交替使用效果更好;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对增殖有促进作用,但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会使组培苗质量下降。在试验中还发现,转接次数多的茎尖较转接次数少的分化率大,建议在接种后的10~20d 内及时转接。选用MS + 6-BA + NAA 为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较高,根系粗壮、根毛密集,植株生长健壮(图版-d),且移栽成活率较高。参考文献:[1] Segeren W, et al. The genus Canna in Northern South America[J]. Acta Bot Neerl., 1971,20(6): 663-680.[2] 刘文萍,等. 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J]. 北方园艺, 2001(6): 32.[3] 丁爱萍,等. 美人蕉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J]. 园林科技, 2006(1): 11-12.[4] Singh N D, et al. The effect of TDZ on organogenesis an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igeonpea (Cajanus cajan L. Millsp)[J].Plant Science, 2003,164(3): 341-347.[5] 王关林,等. 高活性细胞激动素TDZ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 植物学通报, 1997,14(3): 47-53.[6] 宣朴,等. 生姜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4,17(4): 484-486.[7] Kromer K, et al. In vitro cultures of meristem tips of Canna indica L.[J]. Acta Horticulturace, 1985,167: 279-286.[8] Vendrame W A, et al. 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Doritaenopsis Purple Gem 'Ching Hua' flowerexplants[J]. HortScience, 2007,42(5): 1 256-1 258.[9] 刘敏. 花卉组织培养与工厂化生产[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01-102.

关于园艺技术论文篇二 关于园艺绿化设计浅论 摘 要:园林建设成为了近年来建筑中发展较快的项目。园林的景观设计作为园林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需要有良好的技术及管理理念做支撑,另外其养护工作在园林的使用中也相当重要。只有利用高技术建设出的园林,并用细致的养护工作进行后期的保护,才能保证园林的良好使用效果。 关键词:园艺绿化;绿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景观园艺绿化工程对城市人们的日常休闲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是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加强景观园林施工设计和养护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景观原理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最初设计理念,遵守大自然的生态法则,因地制宜,同时在景观园林施工过程中,要将施工和养护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景观园林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园艺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园艺绿化认识不够 目前,在园艺绿化中,城市发展对园艺绿化认识不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使得园艺绿化管理受到严重阻碍,导致我国经济效益增长受到极大影响。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园艺绿化的作用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导致园艺绿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出现不协调现象,给园艺绿化管理带来许多困难。例如,工业厂房修建中,绿化面积非常小,使厂区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导致园艺绿化管理得不到有效实施,致使城市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2、园艺绿化管理法制不健全 我国园艺绿化管理中,由于园艺绿化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新型建设理念,导致园艺绿化管理法制不健全,在法律上得不到有效保护和支持。在实践过程中,执法人员不严格按照规则制度执行,出现了有法不依、以罚代法等现象,使园艺绿化管理失效,导致园艺绿化质量得不到提高,达不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 3、园艺绿化机制不完善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园艺绿化管理机制存在不完善问题,园艺绿化管理不统一、不协调等情况,使园艺绿化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严重阻碍了园艺绿化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在园艺绿化管理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责任制,使工作人员存在懒惰心理和侥幸心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有效制止乱砍乱伐、绿化面积侵占等现象,致使园艺绿化建设达不到预期成效。 4、园艺绿化规划不合理 现代化建设中,由于对园艺绿化概念缺乏深刻认识、管理机制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等原因,导致园艺绿化出现规划不合理现象,给城市绿化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在园艺绿化中,经常出现盲目扩大草坪、种植单一品种和绿化面积过小等情况,使园艺绿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给园艺绿化管理带来许多麻烦和困难,严重影响园艺绿化的经济效益。 二、园艺绿化的景观设计策略 1、按照环境效益配置植物 植物对环境及土壤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植物对环境的效益不同,对土壤中的同一污染物的作用及土壤、水体的净化能力也不相同,因此,植物的功能对景观设计具有很大的作用,必须足够重视。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在对植物的种类选择之后,再选择不同的配置方式,使植物不仅发挥出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在改善环境污染方面也发挥出其良好的作用。 2、将绿化养护工作贯穿于园林建设的整个过程 园艺绿化中,当然离不开绿色植被,因此需要严格保证树木植被的成活率,使其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还需要保证所栽树木充分的水分供应,需要对植物起挖、运输、种植过程中减少根系受伤及树冠失水,对其树冠进行及时的修剪、浇灌等。对树木进行浇灌时,要采取适当的遮阴 措施 及有效的喷洒技术,不但要保证树木都受到了良好的水分供应,而且需要保证尽量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减少由此对树木产生的危害。而且,在种植完毕之后,还要浇透定植水,确保树木根系与泥土的牢固结合,保证根系的恢复。 3、园艺绿化中植物配置方案 (1)多树多花少草,空间利用多元化。因其近年来城市园艺绿化大力提倡,但在绿化之中却是大面积种植草坪,虽然绿化面积提升上去,但由于草地的单一化,街边统一的行道树使得空间太过于单一与单调,因其要在适宜的土地上,多种植多种类型,多种花色与景观作用的花草树木。 (2)植物色彩趋向多元化。在拥有多种类型的花草树木的基础上,在在许多园艺绿化较好的城市,种植与季节转换,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的植物,使得不像之前的单一单调化,不仅缺乏色彩的多样性,还会使人感到视觉疲劳。 (3)植物功能多元化。作为一个植物独有的功能,便是能以天然的方式,对周边生态起着调节平衡的功能,比如植物具有观赏、遮阳、防尘、隔音、净化空气和保持水土等诸多功能,因其,在选取植物种类上,不仅重视植物的观赏功能,更要适当考虑植物对周边生态的调节平衡作用。 (4)突出层次性、秩序性。在绿化配置的初期,应当合理种植,在考虑规划密度合适的前提上,更要考虑到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后植物的生长,不求完美,但求合理。 (5)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植物的化感作用指的是植物在分泌代谢过程中向体外产生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植物群落演绎的重要内在因素,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受植物的化感作用影响,在构建稳定园林植物群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根据观察和实验分析,已经对一些植物因为化感作用引起的生长不良做出了结论。如:薄荷、月季分泌的芳香物质对邻近花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松树和接骨木栽植在一起会抑制松树生长;丁香与铃兰一起引起丁香萎蔫。植物的化感作用对形成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有重要意义。探索植物之间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的化感效应仍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4、构建群落的复层结构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越复杂其稳定性越高,自我恢复能力越强。同时,良好的人工植物群落有利于吸引鸟类栖息,能给人们带来优美的视觉感受和悠扬的听觉享受。不同的植物对光照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根据植物对光需要的差异,可以形成不同的植物层次。这种情况下植物群落对光的利用处于较高状态,竞争关系较小,植物群落较稳定。园林设计者必须了解各种植物对光的需求情况,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如广州兰圃公园的植物分为5个层次,上层植物包括小叶榕、棕榈和粉箪竹等;中层植物包括荔枝和棕竹等;下层植物包括龟背竹等;地被植物层包括卷柏和冷水花等;藤本植物层包括合果芋和瓜子金等。复层群落创建可以保证植物生长良好,并且景观层次丰富。 5、将绿化养护工作贯穿于园林建设的整个过程 园艺绿化中,当然离不开绿色植被,因此需要严格保证树木植被的成活率,使其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还需要保证所栽树木充分的水分供应,需要对植物起挖、运输、种植过程中减少根系受伤及树冠失水,对其树冠进行及时的修剪、浇灌等。对树木进行浇灌时,要采取适当的遮阴措施及有效的喷洒技术,不但要保证树木都受到了良好的水分供应,而且需要保证尽量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减少由此对树木产生的危害。而且,在种植完毕之后,还要浇透定植水,确保树木根系与泥土的牢固结合,保证根系的恢复。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景观园林工程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园林工程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设计观念,将园林工程的施工和养护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景观园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帅远,任莹.超对景观园林工程施工与养护技术的探讨[J].大科技,2012,(16):125-126. [2]尹小艳,张丽.关于城市园艺绿化的几点思考[J].现代园艺,2011(13). [3]王明荣,宋国防.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J].中国园林,2011(5):86-88. 看了“关于园艺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园艺技术论文 2. 关于园艺技术论文(2) 3. 大专园艺技术论文 4. 浅谈园林工程技术论文 5. 大专园艺技术论文(2)

摘 要:从古至今,竹类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园林绿化植物。用实例工程阐述了竹类在中国园林景观中的设计与应用,并对其今后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作了客观的分析。关键字:竹类;园林;景观设计;竹类植物;趋势前言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从古至今,竹类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竹造园,不管是纷披疏落竹影的画意;不管是以竹造景、借景、障景,或是用竹点景、框景、移景,都能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且风格多种多样。诸如竹篱夹道、竹径通幽、竹亭闲逸、竹圃缀雅、竹园留青、竹外怡红、竹水相依等景观艺术,无不遍及中国园林。1. 竹类植物与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史 萌芽阶段竹子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据《尚书·禹贡》“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说明古人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更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见《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当时的种竹、建竹园大多只限于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 发展阶段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全盛时期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寿山艮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亲自参与规划的,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狱记》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杭州为行都,改称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皇家宫苑、私家园林之盛不言而喻,为后来发展的江南园林起了推动作用。竹子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从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成熟阶段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清时期刊行多册造园技术理论书籍,有王象晋《群芳谱》、屠隆《山斋清闲供笺》、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等,最有影响的要数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为后人推崇、仿效。明清园林,特别是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2. 竹类植物与现代园林的融合中国从几千年前的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几经风雨,竹子一路见证。发展永不停息,追求永无止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园林领域亦不例外,除了保留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特色外,许多新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材料应运而生,竹类植物并不因为其平凡普通而被人们遗忘,相反,人们的喜竹之情是有增无减。竹类植物正以一种新的姿态亮相现代园林。 竹类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综观这几年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 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 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 营造竹类专类园景观 作为城市各种公园中竹林的绿化材料 作为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 通过加工成园艺制品装饰居家环境其中以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这三方面最有发展潜能。3. 竹类植物在现代园林中的实例工程 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景观中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是现在中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就目前来看还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年来与园林结合起来,给中国的房地产业带来了第二次春天。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导致人们对高标准生活环境的追求,甚至现在有的房地产厂商打出这样的口号:“我们不卖房子,我们只卖环境”,在城市楼盘中千方百计的营造出个性化的园林景观环境,是房地产厂商们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城市楼盘中的经典园林景观现在有许多,像广州番禺南村镇“清华坊”楼盘中的竹文化景观,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意韵水木清华,坊间流芳,“清华坊”竹子景观的设计初衷就是以竹为师,以竹为友,营造一个清幽、质朴的居家生活环境,以点带面,用竹子特有的文化气息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在整个“清华坊”园林景观的设计中,红竹、金竹景观的营造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于情处、于理处都将竹子的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小溪蜿蜒而过,溪水潺潺而流;竹林清风斜影,竹径百里通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过:“可以把一幅画挂起来,也可以收起来,但一座建筑物一旦建起来,就要几十年、几百年站在那里,不由分说的成了居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如此说来,宅院比其它艺术更要追求艺术的美和文化的品位”。同时我们也知道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咏竹》中颂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从两个不同方面来反映生活环境的来之不易,好的生活环境需要我们用心去营造,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喧闹的都市生活,使得人们更加渴望有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清幽之地,在闲暇之余,邀三五知己对酒当歌,畅所欲言,实乃人生一大乐事。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景观中的运用,使得许多问题迎刃而解。纵所周知,土地在城市中是十分宝贵的,在以前作设计时规划面积小是我们遇到的一大难题,而竹类植物的成功进入,使我们可以营造出更多小而精、微而妙的园林景观。 竹类植物在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中我们见过蓝色的海洋,可您见过绿色的海洋吗?我不是说远在山野的原始森林,如果说这种海洋由数万公倾竹子组成,更难能可贵的是海洋中有无数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像珍珠一样串连起来的景点。风景名胜区中竹海旅游项目的开发,给中国的生态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说到竹海旅游,最有名的当属四川省境内的蜀南竹海,蜀南竹海位于四川省南缘、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境内,方圆120平方公里,中心景区44公里,是国内唯一集山水、溶洞、湖泊、瀑布于一体,兼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的最大原始“绿竹公园”,是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游览胜地。整个竹海成“之”字形,东西宽、南北狭。山地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海拔米,境内共有大小景点134处,主要景点63处。成景区内,景观集中区划分为:仙寓洞景区、天皇寺景区、七彩飞瀑景区、忘忧谷景区、青龙湖景区、龙吟寺景区、迎风湾景区、虎龙坪景区。景区东西大门外还各有两个序景区:夕佳山民俗博物馆、淯江;另有竹海温泉。景区内主要自然景观为一潭(照影潭)、一山(茶花山)、二廊(翡翠长廊、青云长廊)、二洞(飞泉洞、浩瀚洞)、三溪(幽溪、潦水溪、墨溪)、四瀑(七彩飞瀑、忘忧叠瀑、月亮湾瀑布、水帘洞瀑布)、四岩(擦耳岩、烟雨龙岩、普陀岩、天花岩)、五湖(青龙湖、大龙潭湖、三松湖、仙女湖、七彩湖)。蜀南竹海可谓是竹的海洋,7万余亩翠竹覆盖了27条峻岭、500多座峰峦。这里生长着15属58种竹子,除盛产常见的楠竹、水竹、慈竹外,还有紫竹、罗汉竹、人面竹、鸳鸯竹等珍稀竹种。竹海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最热的8月平均气温只有摄氏度,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也不过8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常年都在83%以上。这里不仅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我国最大的“换肺工厂”,而且也可欣赏到竹根雕、竹簧雕、竹编、竹制家具等品种繁多、技艺精湛的竹工艺品,品尝到竹荪、竹笋、竹海豆花、竹熏腊肉等天然绿色食品,可谓是度假、休闲、疗养的胜地。古有松涛之说,今有竹海之观,人的品位源于自然但总是要高于自然,对于如此迷人的旅游胜地,我们没有理由视而不见。据了解,广东省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竹海旅游风景区,为了满足游客的要求,广州富韵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正在策划建设以中国竹文化为主题的竹海旅游项目,面积达千亩,预计投资一千五百万。而在全国的其它省份和地区,类似的项目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竹类植物在别墅区以竹韵为主题的景观中近年来,私家别墅在中国异军突起,发展迅猛,这其中少不了园林景观的一份功劳,抢手的别墅区往往是那些园林景观搞的非常经典的地方。好的园林作品,重在设计,而设计的关键是立意有韵味,设计材料有品位。正所谓“意在笔先,意韵同行”。竹子,这种平凡但却脱俗的园林设计材料,正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以竹韵为主题对别墅区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效果甚佳,倍受人们的推崇。广州竹韵山庄别墅区的竹韵景观园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竹韵山庄以竹韵主题“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为始终,营造出了一番别具风格的城中异景。在竹韵山庄中心广场的进口,布置了一个高4米,长6米的石景,上面刻有一个大的“韵”字,“竹”字以身旁的金丝慈竹喻示出来。金丝慈竹项端竹叶细长,下垂如钓丝状,叶形披针状,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成圆形,竹杆瑰丽具黄色条纹,飘逸洒脱,瑰丽多姿,犹如团花簇锦,美不胜收。绿黄色的竹秆在阳光的哺育下,闪闪生辉,竹秆中间的金线条纹画龙点睛,灿烂耀眼,整丛竹子犹如鹤立鸡群,表现出竹子篷勃向上,虚心有节的高尚品质,和雕刻在石景上的韵字互相烘托。石景前面分别用观音竹球、佛肚竹球、一米高方竹进行点缀,宣染竹子的气氛,营造石景的生态景观;石景背后用玉韵竹、黄金间碧玉竹及佛肚竹的竹叶来衬托“竹韵”的内涵,让茂盛的竹叶来表示竹子的韵味;周边是在小佛肚竹环抱下的紫美人竹,竹以黑为美,紫色柔和发光,竹枝修长,竹叶飘洒,雍容高贵的紫美人竹在小佛肚竹的衬托下,显示高昂的气势,有温馨的观感,让背后高大参天的大树暗然失色,把“竹韵”表达得淋漓尽致。4. 总结绿竹栉风沐雨,心有灵犀。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涤有清韵,霜凝有清光,雪染有清趣。以竹为友,以竹为师,会使人悟天地之正气,育崇高之美德,激人生之理想。竹类植物正符合造园要求自然、纯朴的潮流,是古往今来园林中很好的绿化植物。从这些年来竹类植物在中国园林中的运用来看,在城市楼盘竹文化景观中的应用、在风景名胜区竹海旅游景观中的应用、在别墅区以竹韵为主题景观中的应用是竹类植物今后在中国园林景观中应用的总趋势。5. 结束语事实胜于雄辩,竹类植物正以其飒爽的英姿向前大步迈进,我们相信,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历史前进的脚步,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竹类植物在中国园林历史中永恒的延伸!参考文献:黄盛林《竹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竹产业发展策略》 银声音响出版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