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简单提纲举例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一、序论二、本论(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三、结论
高粱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同时也有很强的抗逆性,无论是平原还是盆地都可种植。不仅可以食用,也可以用来制糖、做成扫帚等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高粱一身都是宝。高粱也有很大的药用价值。饮食不规律或者着凉而引起的腹泻、腹胀的现象,都可以食用高粱米来得到一定的缓解。另外,高粱米还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如果你食欲不振,饮食过量等情况都可以使用高粱米配山楂之类促消化食物共同使用。另外,高粱的食用价值也不可忽视,高粱籽经过加工就可以变成高粱米,在好多国家都被当做粮食,可以做成饭同时也可以磨成粉之后再做成面条之类食品。高粱还可以用来酿酒、做成糖等等,著名的酒比如茅台都是以高粱作为燃料制作而成的。高粱的茎秆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可以用来做成糖类产品。因为高粱产量较高,所以可以用来作为家禽所需的饲料,从而降低饲料成本。
高粱
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秆较粗壮,直立,基部节上具支撑根。叶鞘无毛或稍有白粉;叶舌硬膜质,先端圆,边缘有纤毛。圆锥花序疏松,主轴裸露,总梗直立或微弯曲;雄蕊3枚,花药长约3毫米;子房倒卵形;花柱分离,柱头帚状。颖果两面平凸,淡红色至红棕色,熟时宽毫米,顶端微外露。有柄小穗的柄长约毫米,小穗线形至披针形,花果期6-9月。高粱喜温、喜光,并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分布于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高粱米味甘,性温、涩,和胃消积,温中涩肠,主治脾虚湿困,消化不良等症。
高粱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利用价值很高,糖用高粱的秆可制糖浆,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高粱的叶可作饲料,它的果可入药。因此,它属于经济作用。那高粱有怎样的功效与作用? 高粱的主要利用部位有子粒、米糠、茎秆等。其中子粒中主要养分含量:粗脂肪3%、粗蛋白8~11%、粗纤维2~3%、淀粉65~70%。 高粱味甘性温,食疗价值相当高。中医认为,高粱性平味甘、涩、温、无毒,能和胃、健脾、止泻,有固涩肠胃、抑制呕吐、益脾温中、催治难产等功能,可以用来治疗食积、消化不良、湿热、下沥、小便不利、妇女倒经、胎产不下等。 高粱的种类比较多,像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尤其是食用高粱应用广泛,它不仅可供食用,而且还可酿酒。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二、设计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三、实验与观察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四、资料搜集与处理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五、论文写作提纲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六、执笔写作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2]
高粱中含有单宁,含量随品种不同两有较大差异,通常含量为,味涩,适口性差,家兔不爱采食。此外,单宁会抑制家兔消化道内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养分利用率,阻碍矿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大量饲喂会引起家兔便秘,饲喂时要限量,一般在配合饲料中深色高粱(单宁含量>1%)不超过10%,浅色高粱(单宁含量<1%)不超过20%,去除颖壳后,可以与玉米同样使用。禽料的高粱加工要求是不要加工过度,PDI范围接近80PDI,不能更高,因为用粗颗粒高粱饲喂禽类更加好。而且,蛋白酶可能是对高粱最有效的酶,在80摄氏度加工的高粱,添加蛋白酶时,增加肉鸡的氮消化率和淀粉消化率。在高粱日粮中添加植酸酶提高(无统计学上的差异)代谢能,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可以提高高粱中蛋白和氨基酸的消化率,氨基酸消化率从调高到。
由于中国高粱在世界高粱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所以多年来关于它的起源和进化问题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孙醒东(1947)根据美国1853年由中国引进芦粟的最初记载,日本高粱也由中国传入及张华《博物志》的记载,提出中国高粱栽培的开始年代约在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
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陆续出土了一些重要高粱文物,促进人们重新思考,进一步提出新的看法。1955年,东北博物馆在辽宁省辽阳市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中发现了一小堆炭化高粱。同年,山西省文化局在石家庄市市庄村发掘的战国时代赵国遗址里也发现了两堆炭化高粱粒。1957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西汉建筑遗址中发现土墙上印有高粱秆扎成的排架的痕迹。1959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省新沂县三里墩西周文化层遗存中发现一段炭化高粱秆,还有大量高粱叶的痕迹。根据这些出土文物,万国鼎(1961)指出,高粱在西周至西汉这一时期内已经分布很广,辽宁、河北、陕西和江苏等地都有栽培。1972年,河南省郑州市博物馆在郑州东北郊的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罐装的炭化高粱籽粒。应用14C同位素测定之后,表明这些籽粒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李瑶根据他的鉴定证实这些出土的炭化籽粒是高粱。同时他还指出,在中国华北北部和河南一带有半野生型“风落高粱”的存在,华南、西南又有拟高粱()的分布,故可以认定中国也是栽培高粱的原产地之一。
在中国西南的广东、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自治区,东南的福建、台湾等省生长着两种野生高粱,拟高粱和光高粱()(图9-14)。Doggett(1970)曾根据拟高粱与卡佛尔高粱(Kafir)杂交的后代分离出具有中国高粱特点的植株这一事实,推断分布于东南亚的拟高粱是中国高粱的远祖之一。他认为,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有脉高粱原始类型,在中国大陆条件下发生与拟高粱的杂交,并被驯化成有脉高粱(Kaoliang)种。拟高粱的染色体数与栽培高粱一样,多年生,生长于热带与亚热带的生态环境下。竺可桢等(1972)研究证明,距今3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正处于温暖时期,气候条件与现在的热带和亚热带相似。这表明当时黄河流域有野生高粱生长的环境。又据陕西省高粱品种资源目录(1983)记载,陕西南部曾发现有野生高粱。
综上所述,据黄河流域出土的高粱籽粒文物,黄河流域野生高粱的分布以及古农业发展时的生境条件,可以初步推断,黄河流域可能是中国高粱的最初驯化地。
目前,中国境内仍有野生高粱存在(表9-8)(图9-14)。笔者认为,尽管中国古代有野生高粱的生长,但并没有直接被驯化成栽培高粱,而是当非洲的栽培高粱经印度传入中国后与当地的野生高粱杂交,其后代逐渐被栽培驯化成现代多样型的中国高粱。
表9-8中国现有野生高粱种性状简介
图9-14光高粱和拟高粱
Ⅰ.光高粱1.植株2.孪生小穗3.无柄小穗第二外稃(去芒)(Mc Clur9985,广东)(赵儒林2148,江苏)Ⅱ.拟高粱1.植株/2(引自《中国主要植物图说》,1959)。
《大雅·生民》中“维秬维秠”中的“秬”和“秠”,《尔雅·释草》和《毛传》都解释为“秬,黑黍;秠,一稃二米”。《广志》(晋)说黍有多种,“又有驴皮黍,又曰牛黍,南尾,秀成赤黍;马华大黑黍,或云柜黍;有温屯黄黍。”《康熙字典》解释说,“秬,黑黍之大名。黑黍中有一米者,别名为秠。宗庙之祭,唯裸为重;二米嘉异之物,鬯酒宜用之。”看来“一稃二米”这种黑黍,在古代也很少见。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这种解释有不同看法,说凡是稃都叫秠,并非二米一稃才叫秠。《说文解字》中说“一稃二米”是对秬鬯的注解。一稃二米说的是“秬”,秠之本义与稃同。《尔雅》之所以说“秬,黑黍;秠,一稃二米”,是“重言以晓人,更无异称也。”现代的工具书和多数《诗经》译注本,都解释为秬一种黑黍,秠是一稃二米,即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 除了“秬,黑黍;秠,一稃二米”这一解释以外,还有说秬是黑麦,秠是小麦;也有说秬是优质的粱,秠是一壳中有二个米粒的高粱。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诗经》植物的论文,说“秬”是高粱值得讨论。 说“维秬维秠”之“秬”是黑麦的是唐朝的孔颖达。其所注《毛诗正义》说“秬是黑麦之大名,秠是黑麦之中有二米者,别名之为秠。”但他没说“别名之为秠”的出处。 黑麦是禾本科,黑麦属一年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形同小麦和黑麦草。黑麦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黑麦面粉富有营养,含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维生素B和磷、钾含量较高,但因蛋白质弹性较硬而散,常与小麦粉掺合做成黑面包。现在在我国主要做黑啤酒等用。黑麦具有耐寒、抗旱、抗贫瘠的特性,因此中国仅栽培黑龙江、内蒙古和青海、西藏等高寒地区与高海拔山地,产量也比普通小麦低很多。黑麦是不是有一稃二米者,未见记载,尚或有之。可能是古代《诗经》的解释者们认为黑麦不可能在周代各国所处的黄河中下游大面积种植。 说“维秬维秠”之“秠”是小麦的是元代的黄公绍,他在其所编著的《古今韵会》中说“百谷之中,一稃二米,惟麦为然。《说文》解“秠”字,一稃二米。而解“来”字云:来牟,一来二缝。是秠正此来牟尔。”这种说法也没人响应。 第一个说秬是高粱的是唐代著名经学家陆德明。他说“秬,今蜀黍也。盖蜀黍今名高粱,一名芦穄,一名芦粟,广雅名荻粟,又名木稷,其茎数寸一节,一节一叶,与芦荻相似,故有芦荻名。”其后,又有明代的梅膺祚说黍是高粱。他编著的《字汇》释“黍”说:“粟属。苗似芦,高丈馀,穗黑色,实圆重,土宜高燥。《诗缉》:黍有二种,黏者为秫,可以酿酒。不黏者为黍,如稻之有秔糯也。”清代经济学家邵普涵,也旁引广取证说秬为高粱,并秠亦为高粱。清代的多隆阿在《毛诗多识》极力赞成陆德明和邵普涵的说法,对秬是高粱这一说法从种植的时间、种植地候条件、植物的特性和用途以及民间俗称等验之证之,证实陆德明“秬云今蜀黍也”的说法不谬。他们认为唯有一稃二米它种皆无,唯有高粱有之。“高粱之实惟有红白二色,其稃则具五色,其高大者至丈余,小者亦有五六尺,其秆皆大一围,非他谷比,所以曰秬,曰秠,实红者色如赭,实白者色如粉,所以曰穈,曰芑;茎叶根穗皆似黍,故名黍,以其大于黍故加蜀以别之。是穈为赤粒蜀黍,芑为白粒蜀黍,秬为黑稃蜀黍,秠为一稃二米之蜀黍,似稷而黏者为小黍,高粱为大黍。”“然则秬秠为黍,黍即高粱,无可疑矣。” 秦汉以前的古籍中没有高粱的名称,古籍中也没有有关高粱的记载,只有西晋张华的《博物志》里,有“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的说法。但他说的“蜀黍”也不一定就是今天的蜀黍——高粱。直到宋人的诗里曾多次出现了“蜀黍”这一名词,如孔平仲的《遇雨》“客行日暮饥且渴,况值漫山雨未绝。蜀黍林中气惨淡,黄牛冈头路曲折……” 蜀黍既然成林,肯定蜀黍就是高粱了。所以,专家们推测高粱在中国大面积种植可能始于宋朝。直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民乐东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比较完整的炭化高粱籽粒,专家们就又回过头来研究古代的高粱到底叫什么。这一下就热闹了起来,有说古书上的稷是高粱,有说是粱是高粱,有说是秫是高粱,有说是大黍是高粱,但都拿不出过硬的根据,以至至今无有定论。所以,猜测秬是高粱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到底有没有“秬黍”这种农作物?除了考古和古籍记载,有没有别的办法来论证“秬”这种农作物到底是高粱还是黍子呢?我想到了汉唐的累黍定度量衡。根据东汉、唐以秬黍数量与长度和重量的换算,即可知道古人所说的秬黍到底是什么。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度起于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即将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的长度定为9寸,选用中等大小的黍粒,横排90粒为黄钟律管之长,100粒黍子的长度定为一尺。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衡:黄钟之龠恰好能容纳1200粒黍,重量是12铢,24铢=1两,16两=1斤,1钧=30斤,1石=4钧(即120斤)。 唐朝也是用秬黍来作度量衡的基础单位。唐《唐六典》载:“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凡量,以秬黍中者,容1200黍为龠,二龠为合,10合为升,10升为斗,三斗为大斗,10斗为斛。凡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24铢为两,三两为大两,16两为斤。凡积秬黍为度量权衡,调钟律,测晷影,合汤及冠冕之制用之;内外官悉用大者。” 据《汉书·律历志》,已知10枚秬黍之广为一寸,汉制的一寸约合现在的厘米。那么,将高粱、稷子、黍子、谷子之子实取十粒或更多些,量一下就清楚了。网上看到有篇《汉代度量衡与张仲景方药剂量》(作者不详)的文章说,他们“取用陕西省咸阳地区的秬黍(中大者)实测,结果十黍之长正好为厘米,100黍之广为23厘米···”我手头没有黍子,粗略测量了一下高粱粒和谷粒(黍子粒小于高粱大于谷粒),结果是十粒之长在4厘米左右;而谷子10粒之长也达厘米左右。由于优良品种的推广,现在的谷粒肯定较古代的大些。同时,根据高粱、黍子、谷子的比重进行了推算。已知汉黄钟之龠能容纳1200粒黍,重量是12铢,24铢等于一两,16两等于1斤;西汉的1斤等于现在克,东汉的1斤等于现在克。这样,只要能知道每公斤高粱、黍子或是谷子的数量或是每千粒的重量,就可以比较出“秬黍”是什么。虽然网上查到的资料不是很准确,但并没有影响计算的结果: 如按照西汉的1斤等于克计算,那么1斤(中大粒,下同)高粱约是8600—13000粒;谷子约是77500——86500;黍子约是32200——51600粒。如果按照东汉的1斤等于克计算,那么,高粱约是7100—11100粒,谷子约是71200——89100粒,黍子约是27800—44500粒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是采取尺量法,还是按照黄钟之龠衡制换算,都是黍子最接近“10枚秬黍之广为一寸”(厘米)和黄钟之龠的1200粒,也最接近1(汉)斤秬黍38400粒(2400粒X16两)。这个秬黍,无疑就是“维秬维秠”中的“秬”,即黑黍。由此,我们还可以反推出,这个黄钟之龠衡制,应该是东汉的衡制。同时,还可以证明,所谓“秬”,就是一种黑黍。 黍子在《中国植物志》里的的正名叫稷。一年生栽培草本。秆粗壮,高40-120厘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似谷而稍短。圆锥花序通常开散,成熟时下垂。因品种不同,而有黄、乳白、褐、红和黑等色。 《中国植物志》说稷大体分为粘或不粘两类,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民间又将粘的称黍,不粘的称糜,沂蒙山谓不粘者为稷子。稷子产量低,口感粗糙,现已不再种植。黍米通常称为黄米,富含淀粉,供食用或酿酒,北方做年糕和包粽子常用此种。
19岁的少女九儿单纯、善良、聪慧,但却被父亲卖给麻风病人当媳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和磨难之后,九儿逐渐成长为个性鲜明的女子。在与余占鳌的情感方面,她敢爱敢恨,不惧束缚,勇于冲破封建牢笼,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真爱。在保家卫国的关键时刻,她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家园!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典型代表!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简单提纲举例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一、序论二、本论(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三、结论
摘要: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这种民间立场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莫先生的《红高梁》张扬的个性的解放精神——敢说、敢想、敢做。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并不少见,但莫先生的这部小说与以往的革命历史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司令余占鳌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故事。关键词:红高粱 历史 民间世界 战争“《红高粱》是我又爱又恨的产物,我对我的故乡一直持有这种矛盾的态度。我对故乡人的爱、对红高粱的爱转换成批判和赞美;我对故乡人的恨、对红高粱的恨转换成赞美的批判。批判的赞美和赞美的批判是我对人生对作品的态度。这种态度灌注到作品的字里行间中并成为作品的灵魂,所遇,这作品就会出现纷繁多彩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1这部小说的情节是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的:主干部分写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二是写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击日本侵略时期的爱情故事。前一条抗日故事的线索,写戴凤莲家的长工罗汉大爷被日本人残酷的剥皮致死,余占鳌愤而拉起土匪队伍在胶平公路边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伍,发动了一场全部由土匪和村民参加的民间战争。整个战斗过程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历史战争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将其还原成了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成斗争。后一条爱情故事线索中,余占鳌在戴凤莲出嫁时做的轿夫,一路上试图与她调情,并率众杀了一个想劫花轿的土匪,随后他在戴凤莲回门时埋伏在路边,把她劫进高粱地苟合,两个人由此开始了激情迷荡的欢爱,接下来余占鳌杀死戴凤莲的麻风病丈夫,正式做了土匪,也正式成为她的地下情人。我们不难看出这两条故事线索中,始终凸显出来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它包容了对性和暴力的迷醉,以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为根本。这显然逾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对民间世界给与一种直接的观照与自由的表达。概括的说,《红高粱》在情节构成上是依照了民间自身的主题模式,尽管它的讲述都是民间世界中强悍生动的暴力内容。要进入红高粱小说的艺术世界,首先会遇到那恍成血海的红高梁,会看到作者在各种情境下以各种色彩描绘着红高粱的形象。在我看来,“红高梁”是一个巨大的整体象征,它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整部作品基本精神门户、路标和钥匙,它又是作者全部创作冲动的契机和兴奋点所在。我们在最初很容易把他看作是一种常见的托物拟人的比喻和陪衬式见证,如小说所写“每穗高粱都是一个深红是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了一个大度的思想2”,那股弥漫田野是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但是,我们继续读下去会发现,它远不是一般的托物拟人,也非寄寓抽象意义的物件。且看,“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郁的注视着我的父亲,父亲也虔诚的望着他们。“父亲”恍然大悟,明白了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它们根扎黑土,受日月精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3”这里,红高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作为一股不可忽视是积极能动的力量,参与和渗沥在作品中,把一切的人和物粘和贯通为一体。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全部理解这“活物”的象征究竟是什么。到了作者写戴凤莲之死时的诗意郁勃、想像飞腾的笔墨,我们顿然感受到红高粱象征的深厚蕴底。作者写到“奶奶听到了宇宙的声音,那声音来自一株株红高粱……奶奶觉得天与地、与人、与高粱交织在一起……所有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里,都冰雹般 的打在高粱是梢头,在黑土上扎根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一代又一代承受……4”与此相关的是,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除去了传统意识形态对立式的正反人物概念。比如把我爷爷出场的余占鳌写成了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的两重身份,并在 他的性格中极力渲染出了一种粗野、狂暴而又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间色彩。在红高粱中余占鳌是唯一被突出的主要英雄,他的草莽缺点和英雄气概都未经任何政治标准加以评判或矫正,而是以其性格的真实还原出了民间本色。这些特点也同样体现在对于“我奶奶”戴凤莲和罗汉大爷等人物刻画中。比如我奶奶那丰满鲜活的女性形象,她却温热、丰腴、泼辣、果断,罗汉大爷的忠诚、坚忍、不屈不挠的农民本性,及“我父亲”小豆官的莽撞冲动的脾气,都有一种民间放纵和生气充盈其中。由于叙述者把这些人物都作为自己的家族长辈来写,就又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以前革命历史故事少有的任性与平易之感。这就使得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亲和方面,都非常鲜明的表达出了一种真正向民间崇尚生命力与自由价值取向,小说里所描写“我爷爷”的杀人越货、“我爷爷”和“我奶奶”野地欢爱,以及其他人物种种粗野不驯的个性和行为,才能那样自然地创造出一种强劲与质朴之美。《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的用意并非是历史战争,而是作者对民间自由自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赞美。叙述者在小说开头有一段充满激情的感叹,极力赞美他的故乡,赞美他的那些豪气盖天的先辈,并称先辈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孝子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的感到种的退化”。这种感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而且越加变得浓烈感人,无疑作家是把民间作为理想是生活状态。民间是自由自在的无法无天的所在,民间是生机盎然是热情奔放是状态,民间是辉煌壮阔温柔醇厚的精神,这些都是人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魅力之源。叙述者以这样一种民间理想状态来对比现实生活,却发现这种状态只是过去时态是存在,高密东北乡的英雄剧全都在上演在已经逝去的时间中,这不能不令他感到遗憾,不能不令他屡屡发出文明隐含种性退化的感慨。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把民间世界认同为一个理想状态,事实上也会使描绘其中粗鄙丑恶的一面变得自然起来:像红高粱中有关人物粗俗性格的刻画,有关残酷杀戮(特别是剥人皮那个自然主义式的血腥场面)的描写,都以刺激的暴力展现出与作品整体相和谐的美感,但是,在根本上,这种倾向反映了民间世界与生俱来的粗鄙文化形态。只不过这种倾向在红高粱中还能因为作者饱含的艺术理想而保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依然有利于体现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有关红高粱,值得述及的还有这部小说在写作上的新颖之处。莫言先生在红高梁中几乎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把整个故事讲述得非常自由散漫。但这种看来任意的讲述却是统领在作家是主体情绪下之下,与作品中那种生机勃勃的自由精神暗暗相合。此外,莫先生还运用了大量充满想象力并且总是违背常规比喻与通感等修辞手法,在语言层面上就形成了一种瑰丽神奇的特点,以此造就了整篇小说中那种异于寻常民间之美的感性依托。注释1:莫言于1989年与罗强烈的谈话234:《红高粱》 莫言著 南海出版公司参考文献: 莫言《红高粱》 《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 《莫言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 《新时期文学研究》
概要:影片《红高粱》改编自莫言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它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经典作品,斩获了多项重量级大奖,本文试图通过对影片与小说的对照,从叙事、人物、主题三个方面说明影片《红高粱》对原作的背离与超越。 关键词:叙事;人物 ;主题 首先关于叙事。 叙事语言。无论是小说还是影片,一个共同的点在于它都在讲一个差不多的故事。影片采用了12处旁白,大量的色彩渲染,还有五处很典型的民俗音乐的插入。可以说它极大地使用着发挥着影视语言的叙事优越性,其中,出彩的空镜长镜头的运用,和民歌的点缀,都是观者所惊喜的要点。 文本的叙事语言是“浓厚”的,它的语言是浓厚的,他的抒情是喷薄的,它的色彩是浓厚的,它的画面呈现是浓厚的,以至于读完整本书,仿佛双手安在屠宰板的血肉模糊中一样沉重油腻不知所措。在于它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不吝笔墨,在于它寓言式的大量的铺垫暗示呼应。(比如:双片;手舞足蹈的尸体)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音乐讽刺反差比小说中大雨的到来要更具悲剧色彩,文本通过常见的雨的意向来寓言暗示主角的悲惨,电影就借着一望无际的黄土和跟送丧曲没多大差的曲子做表达,我觉得电影更胜一筹。叙事色彩的选择也有不同。影片偏爱红色,全篇贯穿着高粱一样的热烈的强烈的血腥的红色,红色的高粱,红色的太阳,红色的血液,红色的高粱酒,红色的袄子,红色的窗花,在张艺谋看来,红色是中国人某种血性某种热烈某种生机的象征,是悲剧极致的表达,这在后面他固执的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悲剧色彩选择中也不难发现,可能,一个多情的点是,红色,是政治立场最张扬的选择,也正是因为红色在故事中承担了这样多的色彩,影片才有了机会有了空隙捕捉生活,捕捉最平凡生命的起伏波动。色彩趋向于单一化,血腥试图隐晦化。原作的色彩则是比较多元的,我有注意到莫言他除了用大量的红色描写之外,他还用了比较多的紫色,其中还有黄色,文本他不考虑逻辑的自洽,在叙事和氛围的渲染中,我以为莫言选择了后者。 叙事时序。时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逻辑的连贯。电影的叙事是编年史的叙述,按时间发展娓娓道来。莫言的文本则是有跳跃和穿插的,他的这种穿插没有提示,就混在一整篇小说中,跳来跳去,读者不得不时时确定,这段话或者这个文字到底是他哪个时期的爷爷。虽然电影看起来很流畅,但故事情节的缺失和人物的删减使得它的逻辑和衔接也不是很流畅自然。因而,无论是文本还是电影,都有极大的跳跃感,只不过,原作的跳跃感可以找到很好的落脚点,电影就有些牵强。 叙事效果。这个我主要想说的是,真实与魔幻的互相摒弃和靠近。无论是对于张艺谋还是莫言来说,《红高粱》都不算是自己成熟的作品,因而他们魔幻的不彻底,现实的不彻底,张艺谋坚定了自己的真实,同时又借助魔幻升华了莫言的某种魔幻,莫言小说中有几处很不合时宜的政治立场的陈情,现在看来自然是没必要的,而张艺谋借助高贵的红色拥有了删减这些色彩的特权。 张艺谋选择了真实同时补充了魔幻,比如说结婚当晚冰冷的残缺的月亮在九儿一声尖叫后变圆,这是他为数不多的冷色调的画面,因而那月亮那么大却偏偏少了一块,让人觉得不真实;还有于占鳌与九儿高粱地里那个片段,他跪大地,有种祭祀的庄严,这中庄严,与后来的两次祭酒不谋而合,他似乎也在宣扬某种性意识的解放和重新解说,这个莫言也很感兴趣,我们从莫言的小说中,从那些污秽血腥之中,往往能发现他对于器官,对于虐待,对于人所能承受的肉体的摧残的想象和描绘,相比之下,看似污秽的性,变的平淡正常可以接受了。他是为了树立某种陌生化,某种神秘和敬畏。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他的后来加入的一点现实现在看来更像是政治立场的赤裸裸的宣告,这是不太合适的。 悲剧叙述。莫言体现着悲壮的牺牲艺术。他热衷于悲剧和死亡,他的语言变态的描述每一个死亡,他的笔下,很少有人死的容易,他对人器官的迷恋有些疯狂。无论是他檀香刑中对檀香刑不厌其烦地细致的描写还是生死疲劳中对于人与伦理的混合,他似乎要存心恶心读者,一遍遍挑战读者的想象和视觉界限,在红高粱中并没有收敛,他写死亡,他写器官,他写一般人所不能想象的死亡手段。因而他的魔幻中我往往觉得他有做某种专门恶心读者的努力,他时时挑战着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恐惧。 在这之前,有不少作家选择用女性的某些器官来实现文明的流氓窥探,这样看来,莫言喜欢虐待男性,每一个男性几乎都以十分残忍的手段死去。莫言的小说里面承载着一种看似畸形或者说就是畸形的对破败撕毁破坏毁灭的快乐,张艺谋就显得正常,他把悲凉放在人的生命之中,放在刺眼的红色,格格不入的乐调之中,因而莫言给我们一大幅灰暗的、人间炼狱的背景,而张艺谋选择用无边的黄土和那一轮红的模糊的太阳作为悲剧的成全。张艺谋偏重于稳定平淡,偏重于表现女人的美丽和男性的朝气,他不激烈,因而他没有选择成全一个激烈的革命先进分子余占鳌,也没有塑造一个光辉的高贵的信仰一样的九儿。他只是讲了一个普通女子的命运。他似乎更文明,他把狗头换成牛头,他不忍——至少不会那么张扬地冲撞时代的文明规范。其次关于人物。影片与原作共有的人物主要有四个,一是罗汉,二是花脖子,三是余占鳌,四是九儿。 对野蛮的征服与引导,对自然的崇拜与妥协——我发现影片给九儿提供了大量的男性陪衬,整部影片似乎只出现了两个女性,这种弱化九儿其他的社会关系,无疑是给这个女人以某种神秘独立化,但这种独立似乎没有体现出莫言一再强调的那种高贵,反而消解了文本中的自立,把她对男性的依恋做了某种暗示。这个我也以为是中国传统观念的妥协。 九儿与一群男性,在四下无人黄土漫天的十八里坡,热烈的努力地生活,就像是在一方不被打扰的天地里,随性所欲的存在毁灭,他们有着某种供奉神明的信仰,他们只管用力的活、大气的死,他们因而被陌生化了。他们不是英雄,他们是选择了自我存在与毁灭的生命的跳动。片中的九儿没有娘,娘是继承的象征,九儿仿佛独立的个体,仿佛天上的神明一样,仿佛火红的太阳,火红的高粱一样,仿佛火红的一切事物,一样,奉若神明。 影片中有一个空镜头我觉得很妙,就是绿色的高粱地向天边延展延展成无边无际火红的天空,就仿佛那些本该属于高粱的鲜艳的红流到了天边,流到了天边的天上,那是不是——一身红的九儿,在血光在弹雨在豆官的送行民谣中,也住到了天上红红的角落,也许是太阳,也许是父亲眼中永远擦不掉的那一抹红。这里,似乎才可以窥见一点儿九儿的“高贵”。 我隐约觉得,九儿身上可能寄托了莫言对于母亲的热爱与迷恋,莫言笔下的九儿始终是自主聪明的,是妇女自立自强的典范,他没有给这个女人以任何粗暴的描写,是个神一样的指导的存在。而在影片中,九儿趋向于真实现实,她有认命有依赖有规矩,张艺谋后来也说,后悔没让九儿更野,他之前的选择,也是向之前社会背景的呼应。书中九儿与罗汉多人有染,在影片中,张艺谋不愿揭露这份真实,选择了一系列暧昧不清的镜头蒙混过关。 花脖子的改编很有意思,也很成功。原作中花脖子是为了成全于余占鳌某种霸气、匪气以及他和九儿之间的爱情而死,他裸露着死于河中;电影中他死于日本鬼子的逼迫中,他那样一个土匪,最终为民族而死,是很震撼的,一方面震撼于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气,一面震撼于日本的残暴,在日本兵出现之前,土匪是最大的灾难,很显然,这灾难同日本侵略相比,更为渺小。这里的悲剧性也很浓烈。影片在这里强调了民族血性和民族精神,这种处理我觉得更为高级,比原作中为了说明于余占鳌像个土匪要高级。 余占鳌明面上没有直接地沾上人命,张艺谋模糊隐晦的表达无疑是他对中庸的选择,他只要不明说余占鳌杀了谁,那观众没有绝对的理由抨击他的意识形态地输出。有个例外是小说中豆官的身份最后才揭晓,而电影中则是直接给了美满的肯定,这可以看作是张导对中国观众市场的妥协,也是逻辑不能自洽的所在。小说给了这个家庭一个背景一个理由,电影就直接安排,显然过于跳跃了,这对于中国的伦理道德来说都是不太允许的。 罗汉的改编也值得注意。书中九儿称罗汉为罗汉大爷,罗汉是个五十多岁的人,他们之间有某种关系,而电影中,九儿称罗汉为大哥,没有强调年龄,似乎在有意营造九儿的某种“贞洁”,罗汉也的死因也用一句共产党代替,这我以为是张导的中庸之道。但也可以理解,他确实没办法像莫言一样一边写着九儿的淫荡,一边大言不惭的说她是最高贵的人,影视作品很少做到这样。小说中说罗汉是为东家而死为忘恩负义的骡子而死,这样比起来,电影似乎在成全罗汉形象的伟大。张导用花脖子和罗汉的惨死为后面的悲壮牺牲给了理由。 还有豆官。电影是真实化的,小说偏向于魔幻。对比会发现,电影中的人物比小说中少。那些被取掉的人物,比如曹县长,冷麻子。都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立体性,跟莫言所说人的的矛盾有了距离。而这些差异性,这些形象的削弱或者说某些方面的加强,本质上来讲,是时代环境的选择。 最后关于主题(的偏向) 市场上把这部片子定义为抗日爱情片,我认为是不妥当的,它花了大概三分之二的时间讲述故事,然后一句旁白引入抗日的情节,这些情节仿佛是为了给这些平凡的人镀上某种火红的色彩,这是有些突兀的;原作则不一样,原作本身对抗日做了大量的情节铺垫和人物设计,比如曹县长,冷麻子,后来都有参与,也是在这些人的共同作用下,余占鳌的性格得以凸显,这是电影所没能塑造的复杂。 张艺谋认为,《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赞美生命正常的欲望。 莫言觉得红高粱是一个令他不太满意的故事,莫言小说表现的是对野性、对远早生命形态的追逐。 因而,无论是作品还是电影,把它们归为抗战片或者说主要讲抗战爱情主题我是不认同的,我以为,他就是对于人生对于人性对于常态的思考剥离远离靠近夸张与预告。 《红高粱》不算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红高粱》不算是莫言最好的小说,可它们,无论是作为作品还是影片,都给读者和观众、给中国的文学和电影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态度,它们的启发意义,它们的氛围与色彩,值得我们为之着迷和思考,我以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并不善写论文,也不善编小说,不善讲故事,不善去学习,我写任何东西,最后主观会占据主导,甚至为了呈现主观而不管客观的矛盾,没办法,我只能写我以为的我以为,说自以为的自以为是。今天是在家的第一天,一切都很好,我很喜欢,我想长长久久地待在这个小镇,待在石头山上会长出毛茸茸的草的夏天。明天见啊,明天的我们。晚安。
中国甜高粱,是黄河三角洲开发指定的乙醇能源制造原料和改良盐碱地的重点作物。
甜高粱,也叫“二代甘蔗”。因为它上边长粮食,下边长甘蔗,所以又叫“高粱甘蔗”。它株高5米,最粗的茎秆直径为4厘米-5厘米,茎秆含糖量很高,因而甘甜可口,可与南方甘蔗媲美。甜高粱可以生食、制糖、制酒,也可以加工成优质饲料。亩产甘蔗2万公斤,产籽种450公斤。它上边长粮食,下边长甘蔗,叶子可作饲草喂牲口,高粱穗脱粒以后所剩的苗子还可以制作笤帚、扫帚、炊帚,真可谓全身是宝。 甜高粱播种前,先用农家肥和氮磷钾化肥为底肥,把土地耕作平整,然后,采取点播的方法播种。具体要求是:行距50厘米,株距25厘米~30厘米。坑的深度与种普通高粱的深度相同。每个坑里放 5粒~6粒种子。然后用土把坑埋平。等苗长到30厘米时,定苗一株,拔去多余的苗。苗长到中期时,再施一次肥,不施或少施氮肥,以免影响茎秆的含糖量,以施磷肥和钾肥为主(多施钾肥)。要保持土壤的养分和湿度,适时锄草。收获的方法是:先把叶子劈掉,再用镰刀在距地面30厘米处把茎秆砍断、放倒,把高粱穗砍下来就可以了。甘蔗在凉处存放3天~5天,茎秆的含糖量达到最高。 甜高粱生长在干旱地区,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等特性,在全球大多数贫民居住的半干旱地区都可以生长。 生物能源的最佳原料: 用边际性土地种植甜高粱,然后用甜高粱秆生产燃料乙醇,如今在黑龙江省大庆讪即将成为现实——一个利用甜高粱秸秆年产50万吨乙醇的万亩“甜高粱”绿色能源生产基地将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区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活力。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愈显紧迫。燃料乙醇是无限闭路循环的清洁能源,是永恒的可再生能源。作为燃料乙醇的一种原料,甜高粱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被列为生物液体燃料的第一个来源。甜高粱是普通粒用高粱的一个变种,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生物学产量高、糖分含量高等特点,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能植物。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精细整地,施足底肥。由于甜高粱种子较小,且顶土能力较弱,前期生长缓慢,中后期需水肥较多。因此,土地要整得深、平、细、碎,除掉杂草,施足底肥,土肥融合,耙压保墒。 2、适时播种,保证全苗。适时播种,掌握深度是栽培的关键。甜高粱生育期一般都较长,在淮北春播中晚熟栽培区,适时播种,充分利用无霜期季节达到成熟至关重要。播种深度厘米左右为宜。 3、早去分蘖,促单株壮苗。甜高粱品种分蘖力较强,一般分蘖均在2-3株以上,且分蘖长势强,若不及早去除,主茎支茎混长,消耗养分,延长主茎的生育期,造成主秆细软、晚熟等不良后果。为此,在定苗后要及时去掉分蘖,促主茎粗壮,多产茎秆。 4、合理密植。甜高粱植株较高,茎叶繁茂,种植不可密度过大,一般亩留5000-6000株为宜。 5、加强管理,促苗生长。甜高粱苗期生长缓慢,且生育期长,需勤管、多锄,保证土壤疏松无草,促苗快长。 6、巧用水肥。要求施足基肥,并增施磷肥,以利糖分积累。种植甜高粱中后期不宜过多施入氮肥,以免贪青徒长,影响茎秆中糖分积累和籽粒的正常成熟,这是施肥的关键。追施氮肥可在拔节期,根据土壤肥力、苗情长势情况决定追肥量的多少。一般情况亩施氮肥30千克即可。追肥后浇水浅锄,旱地可掌握雨情在雨前追肥,雨后中耕。抽穗后中耕培土,根据旱情掌握用水。若浇水过多,易造成植株高大,根部土壤湿软遇风时会倒伏。 7、注意防虫。甜高粱抗病性较强,但抗虫性差,因茎叶中糖分含量较高,易受钻心虫、蚜虫的危害。钻心虫的危害可使茎秆倒折,髓内汁液变色变苦。蚜虫为害叶片影响光合产物的形成,致使含糖量下降。注意防虫,及早治虫,是获得高茎秆量、高糖分的重要环节。 8、粮秆兼顾,适时收获。甜高粱茎秆中糖分含量最高时期与籽粒成熟同步,籽粒成熟后也是糖分的最高期,若植株开始死亡或遇霜冻,茎秆中的糖分就会下降。因此,甜高粱一旦成熟就应及时收获,这样粮秆兼顾,效益最佳。
甜高粱播种前,先用农家肥和氮磷钾化肥为底肥,把土地耕作平整,然后,采取点播的方法播种。下面一起来看看甜高粱播种技巧和种植方法吧! 甜高粱的播种方法 1、选地整地:甜高粱根系发达吸水吸肥力强,宜选择平坦疏松较肥沃的地块种植,对前茬要求不严格,玉米茬、大豆茬均可。但播种前必须做到精细整地,将地耙平、耙细。 2、选种晒种:甜高粱播种前进行风选或筛选,淘汰小粒、瘪粒、病粒,选出大粒、籽粒饱满的种子做生产用种。同时,选择晴好的天气,晒种2~3天,提高种子芽势、芽率。 3、药剂拌种:甜高粱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可选用优质种衣剂拌种,防治黑穗病、苗期病害、缺素症及地下害虫等,也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拌种。 4、播种时间:甜高粱播期的确定依据品种生育期、地温和土壤墒情,一般5厘米耕层地温稳定在10~12℃,土壤含水量在15~20%时为宜。晚熟品种适时早播,早熟品种适时晚播。 5、播种密度:甜高粱的播种密度以“肥地宜密,薄地宜稀”为原则,通常65~70厘米垄,垄上双行等距条播,矮秆品种一般播种量为15~千克/公顷。 6、播种深度:甜高粱播种深度3~厘米为宜,但不同土壤类型播种深浅要灵活掌握,粘土地紧密、容易板结的应浅播,沙土地保墒差的可适当深播。 甜高粱的种植方法 1、间苗定苗:甜高粱苗后3~4叶期间苗,5~6叶期定苗,定苗时要做到等距留苗,留壮苗、正苗,不留双株苗、二茬苗,还应拔除杂株,提高纯度,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效应。 2、中耕管理:甜高粱苗期中耕2~3次,第1次结合定苗进行,10~15天后进行第2次,拔节前后进行一次中耕,和追肥、培土相结合,促进生育的同时增强防风、抗倒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3、适时灌溉:甜高粱苗期需水约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10%,拔节孕穗期占50%,孕穗至开花期占15%,灌浆期占20%,成熟期占5%左右,应在拔节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适时适量灌水。 4、合理施肥 ①甜高粱种植时要结合整地施足底肥,种肥以磷肥为主,可施35%专用复合肥30~35千克/亩,配施有机肥1500~2000千克。 ②甜高粱出苗后可视出苗情况施入提苗肥,拔节期一般可施腐熟农肥1000千克/亩,尿素10~15千克/亩。 ③甜高粱孕穗期可施农肥1000千克/亩,尿素20千克/亩。 ④甜高粱灌浆期可施1000千克/亩农肥,尿素8~10千克/亩。 ⑤甜高粱抽穗至灌浆期,适量喷施磷酸二氢钾,以促进早熟及增加产量。 高粱米的营养价值 1、高粱米中的蛋白质以醇溶性蛋白质为多,色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较少,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如将其与其他粮食混合食用,则可提高营养价值。 2、高粱米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在谷物中最低,因而蛋白质的质量也最差,而且尼克酸含量也不如玉米多,但却能为人体所吸收,因此以高粱为主食的地区很少发生“癞皮病”。 3、高粱米含矿物质与维生素,矿物质中钙、磷含量与玉米相当,磷约40~70%,维生素中B1、B6含量与玉米相同,泛酸、烟酸、生物素含量多于玉米,但烟酸和生物素的利用率低。 4、高粱米脂肪含量3%,略低于玉米,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也略高,亚油酸含量也较玉米稍低,加工的副产品中粗脂肪含量较高,子粒中粗脂肪的含量较少,仅为左右。 猜你喜欢: 1. 甜高粱怎么种植管理好 2. 适 南方种植的牧草品种的方法 3. 如何种植高粱 4. 如何种植甜高粱
甜杆又叫甜高粱,种植技术如下:
1、土壤环境
甜高粱的耐旱性很好,对土壤要求不是很高,但是它喜肥,适合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种植。在种植甜高粱前需要好好整地,将种植地的杂草杂物清除,翻耕一遍,然后施一些有机肥或复合肥,再将地深耕犁碎,为其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2、选种
种植甜高粱要选择优质的种子,挑选颗粒饱满、完好无损的新种来播种,只有种子质量过关,发芽率才会更高,牧草生长的也会更加旺盛。播种前还要将甜高粱种子用清水浸泡,将干瘪的或者坏的种子去掉。
3、播种时间
甜高粱种子一般在春秋两季播种,春季三四月份播种最佳,秋季则可以在玉米收获后进行,这两个季节的气候温暖适宜,很适合种子发芽。而其实只要地表温度达到10~12度,就可以种植墨西哥玉米草,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气候环境来决定播种时间。
4、播种
甜高粱种子多采用条播的方式播种,要在整好的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距开沟,然后将种子均匀的撒下去,每亩地大概用种四五斤,不宜过多或过少。播种后覆盖好土壤,适当的进行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视觉完全可以这么说,当张艺谋遭遇了顾长卫,《红高粱》就具有了西部漫天黄尘里酒一样熊熊燃烧的生命质感,中国第一摄影和同样对影像如痴如狂的老谋子,两个旷世才子激情碰撞,大自然的苍凉,东方文化的神秘,就通过他们独特的造型摄影,呈现在世界面前。九儿穿在身上中间宽上下窄的红袄红裤;伙计们闪耀着古铜色彩的上身和他们桀骜不驯的光头;在震天的唢呐声里,把阳光切割成无数碎片的扑楞楞抖动的高粱骒子,日食的时候铺天盖地的红,高粱地里满眼透不过气的绿……在[红高粱]里,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大开大阖,把视觉和造型艺术玩得酣畅淋漓,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以看作是一幅饱满浓烈的剪影,大量运用的造型艺术以电影的语言再一次横空出世,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敢把电影玩到这样的极致,也没人敢把那样浓重的色彩,就那么泼墨一般地肆意挥洒,所以[红高粱]作为张艺谋一部颇具实验意义的作品,其对自己乃至中国影坛的震撼不言自明,以至于在后来的[英雄]中,他还对对此念念不忘,但可惜的是,和所有的平常人一样,此时的张艺谋已经珠圆玉润锐气全无了。应该说[红高粱]的成功,造型摄影和色彩的大胆运用应该算作第一功。音乐在《红高粱》之前,对赵季平一无所知。当我知道他就是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之子的时候,他已经用更为古朴悠远的音乐让我五迷三道了。从本质上来说,《红高粱》的音乐不但让赵季平完成了自己平民音乐的创作愿望,也和张艺谋进行了一次让人热泪盈眶的寻根之旅。颠轿一段音乐劲拙热烈,充满了生命的激情而又满含了黄土高原秦人的火辣酣畅,他和张艺谋都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都有对中国古老文化不可思议的痴迷,《红高粱》无疑是一次可以趁机发泄的好机会。恭喜,这次发泄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使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心中那种隐隐约约的反哺归巢情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九月初九敬酒神时候单单由唢呐营造的豪放野性的《酒神曲》;第一次和“我爷爷”在高粱地里野合之后,黄土地男人用自己毫不修饰的粗犷嗓音送自己女人时的情歌;九儿血洒高粱地时候儿子豆官完全念白方式的指路冥文,穿云的金石之音,在空旷的黄土地上一路奔腾,搅起的滚滚烟尘在天边浩浩汤汤。赵季平的音乐和这部电影相辅相成天人和一,同样热烈饱满的情绪,同样嶙峋苍凉的情怀,在银幕上大写意地完成了一次雕镂山河镌刻生命的挥洒,大善若水的赵季平诡异横放的张艺谋双手一握,西部的高粱叶子,森林一样的霍霍有声。图腾我不知道张艺谋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中闪没闪现过图腾这两个字,可是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思想意义上,他都又把那个远古时代被人膜拜倒了的图腾重新树立起来,民族中最古老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东西,被他看似随意地穿插其中。唢呐、花轿、土坯房、剪纸、年画、门神、酒篓子,肥棉裤、高粱地,石头小桥,肚兜,粗瓷碗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黄土高原上望不到头的蛇一样的羊肠小路……它们被最大程度地赋予了生命、生殖、情绪、梦想等等的一切,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从来没有这样凝重张扬过。同样野心勃勃的张艺谋决不会只停留在这些表面形式上,他有效地利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定环境,完成了他重铸了民族心灵图腾的愿望。如果说,“我爷爷”的血性和狂放,都是有目共睹的滞留于表面的话,那么刘罗汉和屠三炮的民族情愫家国情怀,就隐藏在内心深处,而一旦破土就势不可挡。蔫声蔫气对“我奶奶”俯首帖耳的刘罗汉,因反抗日本鬼子被活活剥皮,破口大骂至最后一滴血;土匪屠三炮平日里打家劫舍,在日本鬼子到来时却挺身而出,于是,当“我爷爷”和伙计们,用血一样的高粱酒伏击日本兵的时候,耳畔响着中国人象征新生命的娶亲的唢呐调,高粱叶子就那么簌簌地颤抖,黄土地就那么安静如海。有人说[红高粱]满是维多利亚时期地下文学的意味,可是我一直坚持认为只有深深地植根于这块土地的人,才能蕴含这样喷薄欲出的情感,才能最终完成这样一幅黄土风情画、民族繁衍史,与此相比,所谓才华和技巧就显得苍白了,最多只能算作风雷之外的漫天云彩
电影《红高粱》讲述了在原始力十足的东北高密乡,“我爷爷”解救了受困于包办婚姻的“我奶奶”,误制出令酒坊致富的十八里红,最后在自发组织的抗日运动中目睹“夕阳红”的故事。
这是由莫言的《红高粱》和《高粱酒》改编而来,当时莫言还不是什么诺贝得主,不过只是想用自己的文字来描述这个活色生香,翻滚着血与肉,燃烧着灵与性的高密东北乡罢了,30年前,各个导演作家演员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能由此走向世界,可见,不仅是众人成就了它,《红高粱》也成就了众人。
全片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那众多的“红”:高粱的红,夕阳的红,鲜血的红,酒色的红以及服装的红,红这个色彩贯穿了全片,或作为性欲的象征,或寓意着劳动人民的血性,或代表了中国百姓的民族存亡挣扎,而用色彩讲故事,表现人物与情感一直都是国师擅长的手段,还有最后日食时那彻底变成红色的世界。
中国人似乎对红色更加的崇拜,因为那是血液的颜色,是流淌在数十亿人口身体中共同的血脉。这份鲜艳的色彩的出现,更能表达出陕北人的热情与豪爽,呈现了中国农民向上的精神状态。
张艺谋在运用色彩上的技巧和灵感尤其值得研读。长久以来国师的作品往往都带有强烈的中国乡土气息,逼真的细节隐藏着动人的浪漫,用人类相通的感情不分种族国界地打动着每一个人。
片中的人物是丰满生动的,“我爷爷”性格中有北方人所特有的大气豪爽,怕老婆受欺负,一人冒死单挑秃三炮,喝了酒当众指着“我奶奶”宣示主权。
“我奶奶”温柔贤惠,勤劳肯吃苦,一手把酒坊打理起来,但同时她又是坚强刚毅的,在花轿中受折磨却一句话也不说,与父亲争论无用后独自拍马疾行,罗汉大叔被日本鬼子杀害之后,她果断决定要为罗汉大叔报仇,眼中看不到一丝恐惧。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与新型女性的典型气质,是一位理想化的农村妇女。
《红高粱》中对性,酒,死亡都表达了近乎原始的崇拜,爱情为主题却没有出现一句情话更是展示了中国人内敛的爱情观,个人对国家生死存亡的责任感更是为全片主题做了升华,红高粱在那时俨然成为中华名族屹立世界之林的精神图腾。
《红高粱》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范畴,其中的人物语言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是典型的高密农民在说话。
小说的主题被诠释为弘扬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渴望个性解放精神,重建创造精神等。
其意图是借助高密东北乡民间原始野性文化的活力来改造孱弱的民族性格,呼唤强有力的生命形态,呼吁中华民族要自尊自强,要有反奴性和反抗性,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民族品质。
扩展资料:
《红高粱》电影于1988年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中国电影 。《红高粱》电视剧女主角周迅获第21届上海电视节颁发的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
1987年11月,香港出版《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小说选》,香港作家西西负责编选的第一辑就推出了莫言的《红高粱》。1993年,维京出版社出版了由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翻译的《红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