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地质学论文观点不同

发布时间:

地质学论文观点不同

总结 50 年的研究成果,在李四光学术思想指导下,高庆华撰写了 《地质系统整体观理论探索与应用———地质力学研究的进展》[147]一书。该书在绪论中写到: “李四光在 《地质力学概论》中写到: ‘地质力学或地质学的力学,这一类的名称由来已久,意义也很广泛。……不过,这门边缘学科的领域,现在仅仅可以说略具粗糙的轮廓,它的发展远景究竟怎样? 这主要看它在地质工作哪些方面能够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同时也要看有关学科给予它什么样的支援。’

地质力学是本土化的地质科学理论方法,从启蒙时期到现在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已经为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如何扩展这门边缘学科的研究领域,发展地质力学已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创新发展地质力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学科发展的理论指导思想应该站在地质科学发展的前沿。由中国地质学会主编的 《2020 年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研究》[1]一书中指出: ‘国际地质科学正处于重大战略转变时期,逐步形成了地球系统科学、信息观、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全球化等基本思维观念,代表了当代地质科学的发展趋势,是传统地质工作向现代地质工作转变的指针。’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得到普遍关注和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地球系统科学思维在地球科学中得到普遍接受,地球系统科学成为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地球科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李四光的思维早已体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向。1928 年李四光研究了北半球古生代以后大陆上海水进退的规程与大陆运动的关系; 1929 年提出地壳上层与重圈旋转运动的差异与各圈带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区域变化有关; 1955 年提出了石油勘探要考虑沉积条件与构造条件; 1958 年提出构造形变的深入研究进入岩石学、地球化学、结构物理学或地球物理学的领域。

1968 年,李四光向国家科委口述地学方面科研体制改革小组的谈话提纲,其中他明确指出: ‘地质工作要从运动的观点看问题,运动分为物质的变化与机械的运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互相联系的。从地球的本身看,由于地幔和地核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因而产生了各种 ‘场’譬如: 电场、磁场、重力场、热场、应力场……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由于不规则的变动,也引起地壳一系列的变化。譬如: 地球转动与太阳系的关系引起潮汐、地震及火成岩的活动。地质史有 20 亿 ~30 亿年 ( 根据最新资料已有 45 亿年) ,海水的变化,海水的进退,海洋的形成,与大陆的关系,相互起什么作用? 占地球表面 70% 还多的海洋,很多工作现在没有很好地去做,这些工作与国防、生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过去,地球化学找矿,主要是找岩体中矿物质的变化,或沉积物中的变化,但没有研究海水变化的规律。空气层也在随着地球转动。空气层与地球表面的关系很密切。空气和水的浸透现象是大家熟悉的,但固体的浸透现象注意不够,这是物理和化学的现象,研究这些对了解矿产的来源很有意义。空气层在转动 ( 这与固体不同) ,直接关系到气层流动带的分布规律。为什么雨水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要全面掌握这些规律’。

1969 年李四光完成了 《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 一书,他把天、地、生三者视为一个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整体,来研究地壳乃至地球的演化和发展。

李四光的意见明确反映了他研究地壳运动和发展地质科学的系统整体观思想,现在看来仍是先进的地球观。他一生特别是晚年所研究与关注的地质理论与实践问题,涉及面十分广泛,已远远超出了 《地质力学概论》的研究范围。

1969 年根据李四光先生的意见,地质力学所组织了西秦岭队 ( 当时指定作者担任研究队队长) ,李四光先生亲自部署研究工作,他明确指出: 要将西秦岭地区作为一个 ‘点’,将构造体系、沉积建造、岩浆岩、变质岩、地球化学、矿产、地震活动、构造演化、古气候变化、海水进退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1971 年李四光先生去世了,但是他生前指导性的意见和新的思维我一直不敢忘记,我认为他对西秦岭队工作的安排,是将其系统整体观思想全面付诸实践研究的开始,是他亲自拟定的创新性研究课题,需要大家继续进行不懈的努力。

1976 年成立了地矿部五六二综合研究队,将李四光晚年最关心的能源地质、地震地质、深部地质和地壳运动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由作者担任室主任的综合研究室 ( 地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室) ,除了综合以上问题的研究外,增加了海平面变化和构造体系对地热场控制关系的研究; 1989 年作者参加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水利部、农业部和地矿部、林业部专家的共同支持下,除了重点完成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减灾的任务外,还进行了地球表层系统和现今地壳运动问题的研究。

可以说,由李四光生前亲自布置的研究工作,作者与大批同事已经继续研究了 40 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取得的主要科研进展是:

1) 在结构面力学性质鉴定的基础上,对构造形迹进行了力学分类; 总结了不同力学性质结构面的特点和标志及对矿产不同的控制作用;

2) 在划分构造形迹序次的基础上,提出了压性、张性、扭性重要构造形迹———如褶皱、断裂———的序次转化模式; 探讨了序次研究在构造研究方面的应用和规律 ; 研究了序次转化对矿产分布的多级控制作用;

3) 研究并总结了各种类型的构造体系复合的标志和控矿规律;

4) 编制了全国与世界构造体系纲要图,在构造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划分了构造系列、构造系统。进行了陆壳构造与洋壳构造的统一研究;

5) 研究了构造体系和构造活动控岩控矿;

6) 进行了中国沉积岩相建造与大陆海水进退规程及对沉积矿产的控制规律研究;

7) 进行了中国岩浆岩原生构造与地应力场的关系及对岩相和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

8) 进行了中国气候变化与生物迁移问题和与地壳运动关系的研究;

9) 研究了地应力场与地球化学场、地球物理场的关系;

10) 根据地壳现今运动对地球表层的影响,研究了自然灾害系统与全球运动和全球变化的关系。在对自然灾害发展趋势预测的基础上,划分了灾害风险区,推动了减灾系统工程;

11) 研究了地球气、水、石、生各圈层物质运动的方式和方向,在全面综合各大地构造学派地壳运动论点和论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球联合力场的观点; 并以此为据,对地球表层地质构造现象的形成进行了系统解释;

12) 总结了我国重要矿产的分布规律和地质力学找矿理论方法,应用地质系统论对隐伏矿产进行了宏观预测。

几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说明,地质力学把对构造的研究从孤立的现象描述,追索到力学机制; 然后从局部应力场,联系到全球动力场; 再从全球动力场的空间特征和发展去探索地壳运动问题,即以构造体系为核心的研究,的确是一条正确的研究途径。但构造只是地质现象之一,如果希望地质力学能为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则必然要扩展其研究领域。综合上述研究成果,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孙殿卿、高庆华在 《地质力学与地壳运动》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地质现象和地质规律多因子互馈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观点,1984 年高庆华提出了地质系统论[14]。

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构造体系不是孤立的,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有一系列地质现象相伴发生。我们把在一定范围内,各种地质现象相互联系的总体,称之为地质体系。如果说构造体系是一定方式地应力作用下的一幅应变图像,那么地质体系则是在地壳运动推动下,地应力场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地质现象的总体。

地质体系的主体是地质体。任何地质体都有两种属性: 物质的和构造的。就是说,它必须有物质基础和构造形态。地质科学既要考虑建造 ( 即组成方面) ; 又考虑改造 ( 即构造方面) 。组成与形变,建造与改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脱离建造的改造,也不可能有脱离改造的建造。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立统一体。建造是地壳运动过程中伴随着改造而形成的,并且在它形成之后,又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或强或弱的改造。可以认为: 改造是地壳运动的直接产物,它控制着建造的形成和分布;建造不仅反映了改造,在一定条件下也影响着改造。

目前地质界对地质体研究的主流是分门别类的研究模式,而且有愈来愈细之势。但是如果我们以系统整体观的思维方式,努力研究各种地质现象联系性、层次性、整体性,就会从众多‘孤立的’地质体中发现地质体系的存在。

地质体系的核心是构造体系。小型构造体系一般只造成岩层的破坏、改造,可有少量的热液或冷水溶液沿裂隙活动,有溶液沉淀物,沿较强烈的结构面出现一些构造岩和局部变质现象。但当具有一定规模的构造体系形成时,在强大地应力场作用下,不仅形成了强烈的构造形迹,使岩石发生质变和相变,导致岩浆活动和地下水系统变化,同时也破坏了元素平衡状态,使元素在地应力场控制之下发生迁移、聚集、启动了新的地球化学过程,形成受构造体系控制的岩石和矿产。构造体系形成以后,出现或改变了所在区域的地貌形态,形成山岭和盆地,控制了地质作用外营力场的空间格局、沉积作用和沉积岩及沉积矿产的分布和相变规律,也控制了土壤、水文系统状态、生物分布和地质灾害。不仅如此,作为下垫面,还控制了地区性小气候的变化和洪涝、气象等自然灾害的分布。所有这一切都可纳入地质体系的研究内容。构造体系规模愈大,地应力作用愈强,地质体系的内容也越丰富。像构造体系的序次和级别属性一样,地质体系也有级序之分,小的地质体系受大的地质体系所控制,区域地质体系受全球地质体系所控制。

在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地壳的结构和构造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除了形成构造体系外,板块、地槽、地洼、断块、大地波浪等大地构造形象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们是有系统联系的,也应属于地质体系的研究范围。由构造体系向地质体系发展,是地质力学的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建立地质系统科学的基础。

由此看来,由运用力学原理研究构造体系为核心的研究工作,向以系统论为指导,研究地质系统、地质体系方面扩展,已成为发展地质力学的关键。

李四光在他毕生最后一部著作——— 《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中[3],最后一句话这样写道:

‘这样看来,我们的时代,不是地壳运动和缓,而是正处于相当强烈的时代’。

事实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地球的活动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各种地质灾害与自然灾害都有增强之势。于是我们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之后,便以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减灾为重点。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将各种自然灾害作为一个自然灾害系统来看待,全面研究天、地、生、人等巨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的发展变化,进行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综合减灾及灾害 - 环境系统研究,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教授的学术思想。在对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和地质及生物灾害研究的同时,也开展了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由地球表层系统变化导致的环境与灾害问题,已成为全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环境与灾害的形成主要受两大因素控制: 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类社会活动。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致使人类、地球、环境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表面看,地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地质环境的变迁和地震及地质灾害的产生; 水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水环境的变化和水灾害的发生; 气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气候环境的变化和气象灾害的发生; 地球表层系统和生物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灾害的发生。然而,从深层次看,由于地球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各个圈层自身运动变化的同时,彼此也在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各个圈层的运动与变化受控于全球运动与全球变化,并且与天体系统运动变化相联系。

全球运动与全球变化是迄今争论不休分歧很大的问题。我们认为地壳运动留下的各种痕迹是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和追索地壳运动起源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根据,其中构造形迹及其反映的地应力场和运动场是最重要的证据,但也要充分注意地质体系的其他现象,如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成矿系统等与地壳运动的成生联系。

通过综合研究,获得了两点最重要的认识:

第一,各种地质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按一定的关系联合起来组成相互联系的序列、体系、系列、系统,乃至地球表层系统和地球系统; 因此研究地质规律,必须重视地质系统论。

第二,构造系统、岩浆岩系统、沉积岩系统、变质岩系统、水文系统、地球化学和成矿系统以及相关自然现象的形成都与地壳运动有关。地壳运动是个复杂的问题,动力来源与影响因素很多,然而其中地球的整体运动起着主导的作用。地球在旋转过程中产生,在旋转过程中发展。在旋转过程中地球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影响。使其旋转力场不断变化与调整,推动着地球各个圈层物质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便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质现象和自然现象。因此为了研究地质系统与相关自然现象相互联系的规律,必须以地壳运动整体观为指导。

在对地质系统和地球表层系统形成机制综合研究的基础上,1995 年高庆华与马宗晋、孙殿卿共同撰写了 《地壳运动整体观论纲》,提出了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的总体框架。

地质系统论和地壳运动整体观的研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们构成了地质系统整体观研究的基础。

当前,关于如何创新发展地质力学是大家共同关注且意见分歧的问题。其实,李四光先生生前已有明确的意见。1965 年 10月 26 日李四光在给第三期地质力学进修班的学员作 《地质力学发展的过程和当前的任务》报告时说到: ‘地质力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它的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 另一条腿站在力学方面。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是它考察和研究的对象。’

在同一次报告中,李四光还谈到 ‘由于地壳运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包括构造体系的规律、海洋运动的陈迹等,是实际的东西,从地质力学整体来看,关于这些东西的知识,是它主要的内容。按照认识运动的过程来看,我们必须把那些对于客观存在的感性知识,在主观方面加工,精练出理性的知识,这就需要力学出来帮助,否则地质力学只能停留在描述现象的阶段,而很难揭穿那些现象发生的内在因素。’

我们理解, ‘地质学’除了地质力学重点研究的地质构造外,应该包括地质科学的各个方面; ‘力学’除了地质力学正在研究的固体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地应力场外,还应该包括流体力学、地球动力学,也就是说对 ‘地壳运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发生的内在因素’都应该作理性的认识。因此我们提出的地质系统论和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正是 ‘考察和研究’地质力学的 ‘两条腿’的方法论; 而地质系统整体观则是对‘地球运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理性认识’的地球观。

地质系统整体观研究是在李四光学术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 构造体系研究

构造体系是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2. 地质体系研究

相联系的地质现象组成的整体称为地质体系。如果说构造体系是一定方式地应力作用下的一幅应变图像,那么地质体系则是应力、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地质现象的总体。

3. 地质系统与地质系统论研究

地壳上各种地质现象都不是孤立的,有成生联系的地质现象往往组成地质系统。地质系统是复杂的系统,包括构造系统、岩浆岩系统、沉积岩系统、变质岩系统、水文系统、成矿系统等。以系统论为指导研究地质系统的联系性、层次性、整体性的理念观点、理论思维和方法,称之为地质系统论。我们认为,随着地质系统论研究的深入,必将进入地质系统科学的研究层次。

4. 地壳运动问题与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

地壳上各种地质现象和相关自然现象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为了了解它们的成生过程和规律,就必须研究地壳运动问题。地壳运动是个复杂的问题,产生与影响因素很多,有关地壳运动的学说不仅五花八门,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我们提出的地壳运动整体观,是将地壳各部分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和相关的自然现象看做有联系的整体; 将发动地壳运动的各种动力作为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动力系统; 将地壳运动的因果作为一个统一的互馈系统进行研究。地质环境的变化、矿产的形成、自然灾害的产生无一不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因此为了研究它们的规律,指导找矿、减轻自然灾害、保护环境,需要用地质系统论和地壳运动整体观去进行研究。

地质系统整体观是在地质力学及地质系统论和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了其他地质科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系统论和整体观思想指导下,萌生的一种研究地质现象系统整体规律的思维方法和理念。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地质现象的出现不是孤立的; 由不同的地质现象组成的各种地质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的起源与规律性受地壳运动整体动力系统的控制; 因此解决地质实践问题首先要认识地质系统整体规律。地质系统整体观奠定了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地质力学向地质系统科学发展的基础。

地质现象的特征与成因是极其复杂的,长期以来,许多地质学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卓有见地的研究,从而形成了诸如槽台说、地洼说、镶嵌构造说、断块说、板块说等。这些学说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观点解释了地质现象或某些地质体和构造形迹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对研究地壳运动问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览这些学说,不难看出,同一种地质体和地质构造形迹往往被不同的学说贯以不同的名称,用不同的观点去认识地质体和地质构造现象的特点,解释它们的成因,似乎在地球动力学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 但是如果按着各自的建立的地质构造系统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从区域到全球进行系统层次分析,最终也可以发现它们的形成与地球自转过程中离心力、惯性力、重力的变化以及地球不同圈层物质的运动、差异性运动以及彼此的相互作用和能量的交换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些都应该是地质系统整体观研究的内容。

地质系统整体观研究的对象已从地质构造现象扩展到其他地质现象和相关的自然现象,大大超出了地质力学传统的研究领域。地质系统整体观在我们的一些论著中曾称 ‘地球系统整体观’[4],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地质系统,故又狭义的称为地质系统整体观。不过地质系统的形成与地球其他圈层系统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的范畴依然涉及地球的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地球的整体运动和变化,故而其含义与广义地球系统整体观是一致的。根据以上的初步理解,作者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即对地质系统整体观所涉及的广泛而又复杂问题,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逐步探讨,并且不断地进行阶段性总结。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作者等已经收集了地质系统和地球表层系统的大量资料,完成了若干初级的或基础性的研究,40 年来,已经陆续编著了约 30 部论著和 100 余篇论文 ( 均含合著) ,其中比较重要的 《专著》和论文是:

高庆华、毕子威等,1973 年,《学习地质力学》

高庆华,1980 年,试谈侵入岩的原生构造和岩相分带与构造体系的关系

孙殿卿、高庆华,1980 年,地球自转与全球构造

高庆华,1981 年,试谈地壳运动与地质建造之关系

孙殿卿、高庆华,1982 年 《地质力学与地壳运动》

高庆华,1985 年,《地质系统与隐伏矿产预测》

高庆华,1985 年,构造体系与地质体系———从地质力学地球观看地质力学的发展

高庆华,1985 年,地球自转与地质体系论

高庆华,1986 年,地球运动对海平面变化的控制———从地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海平面变化之主因

高庆华,1986 年,板块地质力学与地质系统论探讨

高庆华,1988 年,试论地球运动与地质灾害及自然灾害系统

马宗晋、高庆华,1990 年,李四光教授的系统整体论思想

高庆华,1991 年,太阳活动、地球运动的研究在自然灾害综合预报中的作用

高庆华,1991 年,自然灾害系统论概说

马宗晋、高庆华,1993 年,试论地球系统和地震科学的整体观

高庆华、李志强、聂高众,1995 年,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自然灾害韵律活动的控制作用

高庆华、马宗晋、孙殿卿,1995 年,地壳运动整体观论纲

高庆华、马宗晋,1996 年,环境·灾害与地壳运动及人类活动

高庆华,1996 年,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启蒙与地质力学

高庆华,1996 年,《地壳运动问题》

高庆华、张业成、刘惠敏编著,2000 年,《灾害 社会 减灾 发展》———中国百年自然灾害态势与 21 世纪减灾策略分析

高庆华、马宗晋、苏桂武,2001 年,环境·灾害与地学

高文学、蒋洪亮、高庆华、张业成等,2000 年,《地球化学异常———地震预测整体观的探索》

图 3-2 地质系统整体观研究框架

高庆华等,2003 年,《中国 21 世纪初期自然灾害态势分析》

高庆华、苏桂武、张业成、刘惠敏,2003 年,《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

高庆华等,2008 年,《自然灾害系统与减灾系统工程》

高庆华等,2009 年,《地壳运动整体观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 40 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地质系统整体观研究框架( 图 3-2) ,即从构造形迹、建造、改造、海水进退、气候变化、生物迁移、自然灾害等现象调查研究入手,一方面逐级归纳,寻找地质系统和地质体系的组成和规律; 另一方面通过综合研究,追索造成这些现象的起因和地壳运动问题; 然后,以认识到的地质系统整体观理论去指导实践应用,并为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提供基础。……”

地质系统整体观曾称地球系统整体观,由于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质系统,故又狭义的称为地质系统整体观。不过地质系统的形成与地球其他圈层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的范畴依然涉及地球的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地球的整体运动和变化,故而其含义与广义地球系统整体观是一致的。

文献综述及其格式(给李建明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开题与文献综述阅读)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 1)前言部分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2)正文部分是综述的重点,其写法多样,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3)总结部分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不少于3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3、注意事项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4).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5)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详细见科学引文国家标准。

题目不同观点的论文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我是在该杂里面抄的..上午抄完的... 这个也有..

很简单我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刘翔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卡耐基我坚守自己的信念,沉默而顽强地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李泽厚即使拿走我现在的一切,只要留给我信念,我就能在十年之内又夺回它。——洛克菲勒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信念,这强烈的精神搜索之光,照亮了道路,虽然凶险的环境在阴影中潜行,我却毫不畏惧地走向“魔林”。——海伦·凯勒假如我的信念随着我的心脏的跳动而动摇,那是可悲的。——席勒宁可孑然而自豪地独守信念,也莫不辨是非地随波逐流。——丘吉尔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恩格斯以利益为主的阵营老是会动摇,但以信念为主的是分化不了的。——巴尔扎克只有信念使快乐真实。——蒙田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居里夫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尔信念是储蓄在自己家里的私人资本。——歌德信仰,是人们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纪伯伦我们应该赞美岩石的坚定。我们应该学习岩石的坚定。我们应该对革命有着坚强的信念。——陶铸信念是储备品 ,行路人在破晓时带着它登程,但愿它在日暮以前足够使用。 ——柯罗连科信念是由一种愿望产生的,因为愿意相信才会相信,希望相信才会相信,有一种利益所在才会相信。——斯特林堡

训练目的:学习议论文论点提出的方法。 训练重点:了解论点和论题的区别,掌握几种论点提出的方法。 训练难点:让学生借助老师引导点拨,学会提出议论文的论点 训练课时:一课时 训练课型:作文引导课 教学流程展示 第一流程: 写作理论指导: 1、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我们谈论某个话题、评说某种现象,自己应该有明确的观点和看法,这个观点与看法对于议论文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论点。 论点通常是一个陈述性的判断语句,直接表明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如初中《谈骨气》一文中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用一个简明的肯定判断语句表明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一种的认识。 再比如课文《想和做》,其题目是论题,而文章中“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则表明了作者对想和做关系的主张,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由此可见,论题是一篇文章中所要议论的话题,是一篇议论文所论述的对象,而论点就是围绕对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两者不能混淆。 2、确立论点的原则 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要表明己见,进而关注生活,所以议论文确立论点的原则是: 首先观点明确。明确是要态度鲜明地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要陷入绝对和片面的境地,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 第二论点有针对性。因为议论文一般只要解决一个问题,所以立论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让读者读后一目了然知道作者要传递的思想和看法。 其三论点有新意。这里所说的“新”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说过,人无我有。另一层是已有说法,再另创新意。在日常议论文写作中要求篇篇文章都有新意是比较困难的,但“新意”是议论文写作的追求所在,应该把这条标准作为始终追求的对象。 其四论点要集中。一般一篇文章论证透一个论点就很不容易,所以千万不要贪多求大,东拉西扯。 3、论点的位置 论点的位置在文章中没有一定的限制,根据议论的需要,可以放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都行。初写议论文最好采取开宗明义的手法,开门见山,把论点放在文章的开头,这有益于避免或减少偏离中心的现象。比如毛主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就先提出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然后紧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结构方式比较容易掌握,所以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多用这种思路。 明确了什么是论点,掌握了提出论点的原则,巧妙安排论点的位置,对写好规范的议论文非常重要,所以同学们动笔写作之前一定要明确论点,有一个论证的中心和靶子,做到写作时有的放矢。 4、确立论点的五大技巧: 确立论点的过程在议论文中就是要作者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人生世相、矛盾冲突中,分清主次,认识本质,提炼出正确的观点即文章要论证的论点。为了让同学们“笔走龙蛇意高远,纸留珠玑旨深邃”,下面介绍五种常用的确立中心论点的方法。 ①求新立论法——就是在确立中心论点时追求出新的技法,即中心论点不落窠臼、新颖别致。求新最有效的方法是求异,就是写出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化腐朽为神奇的新意来。人人都讲都懂的道理不要成为文章的论点。求新的前提是一要符合题意,二要合乎情理。 ②反弹琵琶法——此乃比喻说法。按常规,琵琶是抱在胸前的叫“正弹”,如果把它背在背上弹则叫“反弹”。这种反弹是一种违反常规的弹法,能给人新奇和技艺高超之感。以此来比喻议论文的立论违背传统的、公认的、习以为常的定论,从逆向的角度去立意,这种立论的技法就叫“反弹琵琶”。反弹琵琶是突破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进行立论的技法,是作文立论出新的一个奇招。常言道“坚持就是胜利”,但如果方向错误,坚持能胜利吗?事情没有结果坚持还有必要吗?正如一句对联的下联所说“天下事本不可了,何不于不了了之”,因此可以反弹为《“坚持”未必“胜利”》。 ③求深立论法——就是在立论时力求观点思想深刻的技法。所谓深刻就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对于给材料的议论文写作,立论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材料上泛泛而谈,而应该深入挖掘其含义,提炼出高远而富有社会意义的观点作为写作的中心。此种立论方法要注意在符合题意的基础上求深,不可偏离或完全背离原意。 ④巧取角度法——角度即看问题的出发点,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道作文题,立意的角度不同,写出的文章也不同,所谓“巧取角度法”,就是要巧于选取一个适合自己写出最佳文章的角度的技法。角度选取宜小不宜大,角度大了,涉及面广,容易谈的空泛;角度宜新不宜俗,角度新,就能引人入胜;角度宜扬长避己短,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认识深刻、有理可说、有事例可摆的角度,以展示自己的写作的才能。 ⑤就事论理法——是就某件事、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直接论述这件事、这个问题或某种现象所包含的深刻道理。采用就事论理的方法立论,可以节省大量揣摩、思考的时间,加快成文的速度。如写《我看“弃学经商”》,就只能围绕弃学经商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行文中,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指出其危害,提出克服这种现象的办法。 第二流程:写作实战指导 出示作文训练题目: 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与材料相关的正确观点,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出示材料:世界著名球星马拉多纳说:“告诉孩子们,让他们崇拜有学问的人,不要崇拜我。我只读过小学,只读过小学的人是一头驴子。” 第三流程:学生参与互动 1、 让学生就自己的思考和所写文章的感受进行自由讨论,分析自己或别人作文确立论点的方法。 2、 教师参与讨论,适当进行写作指导入门,发挥点拨作用。 3、 学生在分组讨论时,要明确自己使用的是那一种技法来提出自己的观点。 指导学生立论思考的角度:从马拉多纳本身的行为立论;从马拉多纳的语言立论;从人们对马拉多纳的评价立论;从马拉多纳生活中的为人来立论等等。 下面是一些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可以与学生们提出的观点进行比较,明确那些论点比较符合原材料的要求。 1、 马拉多纳值得崇拜。 2、 成了名的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 3、 人应该谦虚。 4、 文化对一切人都很重要。 5、 不要求全责备,生活需要各种人才。 6、 学会做一个谦虚的人 7、 只读过小学的人不都是一头驴子 8、 马拉多纳真的是一头驴子吗? 9、 马拉多纳不值得我们崇拜 10、 社会当首先尊重文化。 11、 任何职业都离不开文化。 12、 不应该看不起没有文化的人。

毕业论文中不同学术观点

据学术堂了解,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1)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2)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3)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问的现象。(4)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5)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6)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7)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最好避开不讲或少讲。(8)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9)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步骤(1)首先阐述个人的毕业设计简介。(2)边演示边结合论文进行讲解,如功能、设计方法、使用了何种技术、取得了哪些成果等。(3)回答老师的问题,一般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是15分钟,最后5分钟老师提问(老师可能在任何时候提问,不一定会到最后才问)。学生应结合以上的步骤,采取很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4)充满自信。增加自信的方法只有自己看熟论文、搞懂设计的原理和步骤。(5)预先设想老师会问的问题。在答辩前总结自己的毕业设计,回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自己的论文,提出10~15个问题(一般提问数量在3~6个问题),模拟答辩现场进行演练,最重要的是准备好这些问题的答案。软件项目的答辩问题通常围绕以下问题:某个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使用了怎样的技术?采用了何种数据结构?哪些是自己编写?哪些是由构件完成的?这个项目的意义是什么?对实际工作有哪些指导和价值?(6)最后,学生必须注意礼貌,上台要向答辩小组问好。征求老师同意后再开始讲述。答辩结束后,无论获得怎样的评价都要感谢各位老师。给各位老师留下一个礼貌自信的形象是非常有好处的!还有,克服紧张的心理,保持轻松和镇静。

论文答辩本身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因为前期的准备工作你已经做了很多,已经具备了参加论文答辩的资格。第一、需要对自己的论文主题做一个提炼,准备好老师提问,到时候要能自如的回答一些有关你文章中涉及的问题。第二、对于老师的批评意见,要虚心的接受,不能强硬的和老师争辩,即便你认为自己有理,也不能硬争论。第三、答辩时尽量要谦虚,要多说自己论文的不足,少说太多的优点,防止引起老师的反感。第四、对每一位参与答辩的老师,都要绝对的尊重,不能让老师感觉你不尊重他,因此刁难你。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学士学位论文答辩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一、论文答辩“团结和谐”因为导师与答辩评审专家的身份是透明的,相互知己知彼。同时,研究生也可能会聘请对方的评审专家作为自己的答辩评委。因此,一些答辩评审会对论文的作者提出相对于简单的论文提问,而且论文作者在答辩时也阐述过这些问题,并没有对论文的薄弱环节或深入研究提出质疑。答辩评审在撰写答辩意见时,往往会对论文加大赞赏,对论文评价无实赞高。以这种方式,论文答辩的通过率普遍过高,但是极大地损害了论文答辩所应有的权威。因此,论文的答辩“形式化”过于严重,不过为了达到“共赢”局面这样做也不足为奇。二、论文答辩“针锋相对”不同学术观点所带来的个人恩怨的长期纠结,也将严重影响论文答辩的结果。我们不排除学术意见分歧所引发的争议。但总而言之,有些评委会从“公报私仇”的观念出发,对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不客观不公正地发表评论。而“据事论人”的评审在提问时,他们往往会只抓住一些与他相悖的问题重复提问,这就使得同学们的论文必须“完美无瑕,毫无漏洞”。事实上,评审们故意设置障碍,只是想让与他观点不同的学生颜面扫地。整个答辩会火药味十足,缺乏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这与导师的个人性质密切相关。三、论文答辩时间不足答辩时间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答辩评审专家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论文。由于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扩大,要求毕业论文答辩的人数每年都在逐步增加,答辩评审专家没有足够的时间仔细阅读每篇论文。一些答辩评审委员经常在一周内参加几十场的答辩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仔细阅读几十篇学位论文。二是研究生在答辩会上的答辩时间不足。特别是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他们的答辩时间普遍较短,有些同学答辩时只有几分钟的答辩时间。在研究生答辩秘书的答辩记录中看,只有几行严重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记录。四、论文答辩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答辩评审委员会会对论文的质量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包括中国知网论文检测系统的结果依据、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和创新、论据的扎实性丰富性和结论的正确性、作者的学术视野、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等等。据上观点对论文进行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论文答辩评分。这种答辩评价标准模糊,难以掌握。有的答辩评审委员给的分数很高,有的答辩评审委员给点分数很低,缺乏对同一篇论文科学的评分标准。

硕士毕业论文观点雷同

大部分内容都出现了雷同的情况,比如标题、摘要、关键词甚至内容方面都有很多雷同,校方表示已经在处理这件事了,肯定会给出结果的。

有网友向澎湃新闻反应自己发现中南林科大王文绪的论文《耒阳市油茶产业的发展研究》和中南林科大龙莉的论文《永顺县油茶产业的发展研究》内容有大面积雷同。澎湃新闻的工作人员对比这两篇论文后发现这名网友所说的属实,于是澎湃新闻在10月3日刊发了这篇新闻。而这两篇论文,龙莉的论文是在2015年11月发表的,王文绪的论文是在2016年5月发表的,如果真是抄袭,很明显是王文绪抄袭了学姐龙莉的学位论文。新闻刊发之后,中南林科大对此事做出了回应,称学校高度重视这件事,并且将全面调查这件事,还表明了学校对这种抄袭行为绝不姑息的态度。

在我写论文的时候,导师就多次告诫我们,写论文一定要自己去深入研究这个主题,要去多研究相关的资料,并且绝对不可以起侥幸心理抄袭别人的论文。一旦被发现,就很有可能被学校取消学位。

现在很多学生,一到写论文的时候就去网上看别人类似主题的论文,打着借鉴的名义抄袭着别人的思想,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对的。我们作为一个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如果学习结束之后一篇论文都写不出来,那我们大学四年岂不是白费了?

像王文绪这种抄袭行为是很不可取的,建议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也建议学校严肃处理这位学生,取消他的硕士学位。像这样行为不端的人,如果没有受到教训,就算走上社会也成不了一个正直的、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并且,抄袭行为也要从娃娃抓起,大家也要告诉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不要抄同学的作业,并告诉 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两人所写论文中,除了名称不同,文章所出现的数据及相关资料都一模一样。甚至连文章格式都未改变,直接是大面积雷同论文。

硕士的毕业论文,和别人的论文研究的是不同的领域,但是考虑的影响因素完全一样,这不能算是抄袭,因为有些影响因素有可能都会一样,但毕业论文要求很高。如果和别人有相似的抄过百分之多少。论文可能不会通过。

不同期刊特点分析

A刊、B刊、C刊和普刊的区分有不同标准,一般以水术水平来区分。C刊即是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A类、B类、C类是一些单位对期刊的水平的简单认定,各单位不一定,也不一致。人文社科的期刊,CSSCI是南京大学的检索的,水平要高于北大的核心,因为北大核心的杂志数量更多。具体而言:C刊=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一般简称核心。南大核心的范围要比北大核心要小,所以C价值更高。CSSCI里顶级的期刊,有的学校认定为A,那就是中文期刊里最高级的了。而B刊是各学校以自己的标准自己规定的。所以如果要发表论文,选择期刊前,还是要到本校相关部门问清本校的期刊分类目录,才好决定投稿对象。综述而言,就所代表的学术水平来说 ,A优于C优于B。拓展资料:期刊,是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图书。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广义上分类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国内统一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CN号”,它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国际刊号”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ISSN号”,我国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号”。此外,正像报纸一样,期刊也可以不同的角度分类。有多少个角度就有多少种分类的结果,角度太多则流于繁琐。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一、区别

1、有没有被认定。

各单位根据各自行业研究特点,会对期刊进行筛查,确定其中一部分期刊为核心期刊或专业期刊,那么没有被认定的那部分期刊,就被统称为普刊。

而A刊、B刊、C刊属于已被单位认定的期刊。A刊、B刊、C刊再根据各单位不同划分标准进行细分。

2、学术水平高低。

普刊属于行业认定的期刊之外的期刊,通常在这一行业内所代表学术水平会低于被认定期刊,而行业认定期刊根据不同划分标准会分为A刊、B刊、C刊,根据划分标准不一样,所代表学术水平高低会有所区别。

关于A类、B类、C类:这是是一些单位对学术期刊的水平的简单认定,各单位不一定,标准也不一致。

这种划分方式按期刊代表学术水平通常A类>B类>C类。

由于具体划分标准各行业各机构千差万别,这里不再叙述,如有需要,可向所在学校或企业咨询具体分类。

二、针对期刊从不同的角度分,有多种分类。

1、按期刊的学科归属进行分类

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

2、按期刊的内容特征和读者层次进行分类

(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

(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

(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

(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3、按期刊的学术地位分类,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两大类。

三、论文比较容易被接受并不分那个期刊,还是看论文的质量,论文质量好了就容易被接受。

四、时间: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在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一个月。从投稿到审稿到发表一般需要一个月。

五、投稿的注意事项: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明确指出,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其中,“第三方”指除作者和期刊以外的任何机构和个人,“论文代写”指论文署名作者未亲自完成论文撰写而由他人代理的行为,“论文代投”指论文署名作者未亲自完成提交论文、回应评审意见等全过程而由他人代理的行为。

扩展资料

A类一级:被SSCI、A&HCI收录的期刊。SSCI、A&HCI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术界通常会把SSCI、A&HCI论文放在最前边。

A类二级:CSSCI期刊。CSSCI期刊的学术水平在国内教育界被认可和推崇,是统计“211工程”建设成效、申报各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的重要数据,部分CSSCI期刊是高校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顶尖期刊。

A类三级:属二级学科的全国权威性专业期刊。比B类水平高的重要期刊,可以作为高校科研能力比较、博士论文、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申报、教师高级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通常都是某专业内的重要期刊。

B类:其他被CSSCI收录的期刊,以及ISSHP收录的论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的论文都算是B类。

C类:没有被CSSCI收录但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在学科内有重要影响,多为青年高校教师论文发表的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刊

A刊、B刊、C刊和普刊的区分有不同标准,一般以水术水平来区分。C刊即是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A类、B类、C类是一些单位对期刊的水平的简单认定,各单位不一定,也不一致。人文社科的期刊,CSSCI是南京大学的检索的,水平要高于北大的核心,因为北大核心的杂志数量更多。具体而言:C刊=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一般简称核心。南大核心的范围要比北大核心要小,所以C价值更高。CSSCI里顶级的期刊,有的学校认定为A,那就是中文期刊里最高级的了。而B刊是各学校以自己的标准自己规定的。所以如果要发表论文,选择期刊前,还是要到本校相关部门问清本校的期刊分类目录,才好决定投稿对象。综述而言,就所代表的学术水平来说 ,A优于C优于B。

要分种类

非学术性期刊就是类似《知音》这样的刊物。文章质量好就可以投。可能还会拿到部分稿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