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孟頫“古质”美学思想述评》入选“国际赵孟頫书学讨论会” 1995年10月2、 《方介堪篆刻艺术评析》入选“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 1995年10月3、《钱瘦铁书法艺术略述》载《中国书法》 1996年第5期4、 《篆刻批评原理绪论》入选“篆刻学战略研讨会”。 1997年07月5、《孙过庭与书谱》(上、下)载《书法报》 1997年09月6、参加全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座谈会,发言稿载《中国书法》 1997年12月7、《七届中青展观後》载《中国书法》 1998年第2期8、《“四重”:重构书法传统的理路》载《中国书法》 1999年第3期9、《论沈曾植的书法艺术》载《中国书法》 1999年第2期10、《第四届浙江花鸟画展观後》载《中国花鸟画》 1999年第1期11、《读〈三百年来的书学〉》入选浙江省博物馆“沙孟海国际书学研讨会” 1999年12、 《关於明清篆刻历史研究的思考》入选“国际明清流派篆刻研讨会”,载《东方博物》 2000年10月13、 《康有为与〈广艺舟双楫〉》入选“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0年12月14、 《关於楷书书体的概念与发生、发展过程》载《书法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1年04月15、 《谢磊明评传》载《西泠百年印举》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3年16、 篆刻作品入编《中国当代青年篆刻名家作品精萃》杭州出版社 2003年17、《沈曾植吴昌硕交往初考》参加西泠印社“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 2003年18、《再论沈曾植的书法艺术》 《嘉兴学院学报》 2005年19、《沈曾植的书法艺术》(新订) 《书法》杂志 2006年第9期20、《沙孟海的篆刻艺术》 《中国书法》杂志 2011年第1期20、《中国美院书法本科教学的经验与思考》《中国书法》杂志 2013年第6期20、 《康有为与〈广艺舟双楫〉批评》入选中国书协“首届国际康有为书学研讨会”21、《潘天寿“四全”略论》载《中国花鸟画》第3期22、《沈曾植的书法艺术》载《近代书法史》所著论文曾先後6次入选浙江省书法理论研讨会。在《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计30馀篇。其中下列文章,反响较大:《谈新概念篆刻的文化视野》(上、下)、《新潮印风谈系列》(共8篇)、《篆刻的形式与美术》、《新概念篆刻作品集的前言》、《我对先锋书法的理解》、《我对二王书法的理解立场》、《感觉刻印》、《书法创作中的个性问题》、《闲章欣赏系列》共20馀篇。另外在《浙江文艺报》“书家一栏”,共发表文章10馀篇。有关文学、音乐、美术、体育的散文随笔若干篇载于《温州青年》杂志。硕士论文《赵之谦温州、福州、黄岩行迹考》、博士论文《<寐叟题跋>研究》均荣获选“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论文”称号。
1、硕士论文《<淳化阁帖>研究》内容摘要:《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官修刻帖,在书法史上曾起过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由于清代曾经出现“尊碑贬帖”的思潮,刻帖逐渐被人淡忘。当我们今天重新梳理一部完整的书法史时,对《淳化阁帖》的研究便显得意义突出。本文对《淳化阁帖》的汇编起因、编汇者生平、历来聚讼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等诸多问题作了论述,旨在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考证,使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淳化阁帖》在由宋至清这一段书史流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此论文入选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2000年),并获三等奖。2、博士论文《赵之谦生平及其艺术研究》内容摘要:《赵之谦研究》分上、下两册,是在作者博士论文《赵之谦生平及其艺术研究》的基础上扩充而成。本书上册,将赵之谦的生平、书法、篆刻、绘画、著述分为五章,结合具体的作品,对其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在论述的过程中拈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着重加以讨论,以便能更深入地揭示赵之谦艺术创作的本质内容,从而能借以进一步地了解晚清艺术史的发展情况,并且对当代美术的创作也能产生实际的指导意义。下册为“赵之谦年谱”,该谱资料极为丰富,对考察研究赵之谦生平、艺术等情况极具有文献参考价值,也代表了近年来对赵之谦研究的最新进展。著名美术史学者、美术批评家陈传席先生评价此书:“读者如果要了解赵之谦,目前在国内,这就是一本最完整,也颇有深度的著作。以专业术语说:这本书居于全国同行领先地位。”3、博士后课题《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法史料整理与研究》内容摘要:笔记、日记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史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作者自攻读博士学位之日起,一直在做清代艺术家个案研究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对笔记、日记史料的利用较多,并切实认识到笔记、日记作为文献史料的重要性。此课题,即是作者对清代笔记、日记中书法史料所做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课题分为上、下编,上编为《清代笔记、日记中书法史料的价值》,分别从“书家传记”、“书法论评”、“碑帖鉴藏”三个方面,来讨论所辑录整理的资料,并有附文数篇;下编为《清代笔记、日记书法史料汇编》,通过查阅千馀种清代笔记与日记,从中检得有资料者二百馀种,各种前均冠以提要一篇,介绍著者生平,书之版本、序跋、内容以及所辑资料等情况,以供研究者参考利用。这些整理出来的资料,内容颇为详实,涉及到书法史论的各个方面,对于研究书法史(尤其是清代书法史)而言,无疑有着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2015年1月19日,该书获得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4、专著《清代笔记日记绘画史料汇编》内容摘要:本书系作者博士后课题之绘画部分,与《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法史料整理与研究》为姊妹篇,从中检得涉及绘画史料者二百余种,各种前均冠以 提要一篇,介绍著者 生平,书之 版本、序跋 、内容以及所辑资料等情况,内容颇为详实,对于研究绘画史(尤其是清代绘画史)而言,有着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5、合著《中国书法全集·张裕钊杨岘徐三庚杨守敬》(副主编)内容摘要:本卷《张裕钊杨岘徐三庚杨守敬》对张裕钊、杨岘、徐三庚、杨守敬四人的生平、书法艺术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人书法评传、作品图版、作品考释及四人年表等,填补了国内对上述诸家研究的不足,颇具学术价值。6、专著《中国书法篆刻史》内容摘要:关于中国书法史的通史著作,目前国内影响最大的是《中国书法史》七卷本(江苏教育出版社)。此七卷本是当今书法史研究的一大成果,其资料丰富,论述严谨,对书法研究与实践者有着很大的参考学习价值。但亦因其卷帙浩繁,推广不易,而不能为更多的人所使用。作者从事书法理论研究及实践有年,早有撰写一部书法简史的想法,以供广大的书法爱好者学习使用(亦可作为高校书法课程教材)。作者撰写的书法简史,即是在《中国书法史》七卷本的框架的基础上简编之,再以《中国书法全集》(刘正成主编,荣宝斋出版社)书家个案研究的新资料充实之。本书包括了书论与篆刻史的内容,以往的书法简史,很少将书论与篆刻史部分写入,这对于读者而言是个缺憾。书法与篆刻关系紧密,对于大部头的专史来说,将其分开自是更为专业,但若是简史,则两者兼写要更显得全面一些。本书的图版较为丰富,亦经过精心挑选,这在避免以往书法简史中常出现的图文脱节弊端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图版资料。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嘉惠中学陈国明 【摘要】古人手札罕署年份,无意中为后世研习者设置了一道坎,容易导致系年错讹,从而造成对书家本人及其书风的研判失误,留下缺憾。本文就赵之谦晚年一通手札的系年进行考辨,并对相关手札进行重新梳理,明确“仆妇自缢案”的结案时间,力图还原影响赵之谦晚年心境和健康的重大事件,进而探讨该事件与其书风异变的关系。【关键词】手札 系年 功服 仆妇案 书风 赵之谦壮岁宦游江右,初为编辑《江西通志》所困,后混迹俗吏,陷入借钱谋缺、做官还钱的泥沼,泥足深陷,欲罢不能。其早岁有诗云“行行复不行,长为钱神使”,孰料一语成谶。官场碌碌,俗务缠身,其以“为六百年来橅印家立一门户”自许的篆刻放下了,戛戛独造的书画创作也大大消歇了。让我辈略感欣幸者,乃在赵之谦为后世留下为数不少之手札,从而得窥其内心之真世界,领略其别具一格的“稿书”风貌。 由于古人手札多为便足寄呈,因此落款日期罕署年份,距离略近者甚或只署某日,这在当事者确乎不成问题,却无意中为后世研习者设置了一道坎,往往导致系年错讹,有乖史实,背离真相,从而造成对书家本人及其书风的研判失误,留下缺憾。关于赵之谦手札系年,自然也有这样的问题。下面就赵之谦晚年一通手札的系年进行考辨,并对相关手札进行重新梳理,明确“仆妇自缢案”的结案时间,力图还原影响赵之谦晚年心境和健康的重大事件,进而探讨该事件与其书风异变的关系。 一、“功”之一字细思量 “梅圃大哥大人赐览:寄来两信并古玉烟壶又西垞信均到。……谨寄上西市平纹壹百两为兄应用,又伍拾两祈换英洋,以四十元寄子安侄为其嫁妹来借之款。……弟现因拜年上省,终日无闲空……西垞信中所言直是谬妄,伊实缺官十余年,一日闲住,便怨天恨地,又欲弟不知寄多少银方如其意,甚不可解。……弟功之谦顿首。正月初八日三鼓”(下文简称”致舒札”,见图片一)这通手札,邹涛《赵之谦年谱》定为五十一岁,台湾艺术大学林进忠教授在其《<悲庵手札>研究》中亦定为五十一岁。当误。至于为何定为五十一岁,邹涛限于年谱体例,未做考辨说明。林教授治学严谨,《<悲庵手札>研究》中的系年大多考证严密,确然无疑。但智者千虑,偶有一失,后学者补苴罅漏,亦是责无旁贷。之所以能有所发现,实亦得力于林教授如下之方法论: 未纪年作品的创作概期推定,必须以有纪年作品呈现的事实为本体,结合其论著、诗文、尺牍、手札及其他相关史料综合参酌,主要推定创作概期所依据的重点项目,有作品内容的人事背景,字号别署、钤印用例时期、署名类型、款文书风、作品风格、现存样式、尺寸等,基本上必须全部项目都能符合所推定概期的要件,才能成立。如果得缘获見原件,加上装裱保存情况、印泥钤影、纸质与笔墨神彩等将更完备。 在服膺于林教授的方法论之余,又参考了现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 法国符号学家米歇尔•里费特尔认为:互文性是读者阅读和感知的主要模式,读者在阅读或阐释文本时通常必须汇集一个以上的互文本来加以审视,采用传统文学与美学研究中排除在外的文献和方法,将文学文本重构为历史客体。 上述两者一重细节考据,一重文本互参,笔者奉为圭臬,拳拳服膺。拙文即受益于此两者的交相为用。 关于“致舒札”之系年,林教授给出的理由是: “信中说‘弟现因拜年上省’故知是时人在南昌,己卯年正月时正轮委权鄱阳,生活经济略可,惟因洪水为患赈抚饥民公务繁琐,而家族亲友大小事仍需接济。” 单就“致舒札”而言,林教授恰恰违背了他自己所提出的方法论,失之于草率。所谓的“弟现因拜年上省”,固可知是在县官任上,但赵之谦先后权鄱阳(五十岁夏至五十一岁十月)、奉新(五十三岁七月至五十四岁七月)、南城(五十五岁冬至病逝),何以断定是在鄱阳任上,而非奉新,抑或南城?林教授给出的与其说是理由,毋宁说是想当然耳。 细审此札,林教授遗漏了颇多信息:一是落款的“弟功之谦顿首”之“功”字,二是“又伍拾两祈换英洋,以四十元寄子安侄为其嫁妹来借之款”一语,三是王西垞催债之信。 古人“居父母丧致人书,具名上旁须添写棘人,……他如期服具名上旁添写期字,功服写一功字,缌麻写一缌字。”可知此札“功之谦”之“功”字为功服无疑。“功服”又分为大功服、小功服。大功服期限为九个月,是男子为出嫁的姊妹和姑母,为堂兄弟和未嫁的堂姊妹之丧所服;小功服期限为五个月,是男子为伯叔祖父,伯叔祖母,堂伯叔,堂伯叔母,从祖昆弟,堂姊妹,外祖父母之丧所服。 欲定“致舒札”写作时间,则此“功”当考究——殁者何人,与赵之谦是何关系,是大功服,还是小功服? 单就“致舒札”而言,此题似乎无解。因此上文所引的“互文性”理论派上用场了。查阅悲庵家书,有了如下发现: 月侄知照:我正月间有英洋四十元交方六叔寄杭州由舒大伯寄来,想可收到……阿忠不来亦可,现在托陶士贵先将灵柩搬回,到日汝等协同办理为要。……阿常公子身段,若再不知悔悟,将来亦非了局。……我今年夏秋之间必须卸事,……二月廿一日叔字(下文简为“家书一”,见图片二)这通家书写作时间是二月廿一日,札中所言“我正月间有英洋四十元交方六叔寄杭州由舒大伯寄来”,与上文“致舒札”之“又伍拾两祈换英洋,以四十元寄子安侄为其嫁妹来借之款”一语可以确认同属一事。此通家书的受书人“月侄”即“致舒札”之“子安”; “舒大伯”即舒梅圃,赵之谦姻亲,赵之谦老家事多托其打理。“正月”对应“致舒札”之落款日期“正月初八”, 两札的钱数相同。由此可以断定,两札为同一年先后所书。结合“阿常公子身段,若再不知悔悟”和“我今年夏秋之间必须卸事”两语,符合条件的只有光绪八年(1882年),一是继子阿常在光绪七年因辱骂仆妇致其自缢案(详见下文),一是赵之谦几任县官卸任在夏秋之间者只有奉新(光绪八年七月)。再参看下面这通家书: “月侄即览:忠侄来署,接到各信具悉。六叔之病虽有转机,终未全退。我已于前月二十六日差人上省接回署中养病。……阿常于九月二十动身到扬州去矣,家小不敢带去。盖亦晓得本事虽大,究竟自做人家吃不落也。我自为伊闹案后直至本月初四日始一切了结(南昌县结案之文始到)。用去之钱均系借账,……阿忠又急欲回家收租,兹令伊寄上银拾肆两(合二十元)为六官作送嫁……愚叔手书 十月初八日”(行文简为“家书二”,见图片三)“家书一”、“家书二”与“致舒札”合参,则殁者为谁,确切写作年份也就昭然若揭了。从事情始末看,“家书二” 的写作时间先于“家书一”。 由“家书二”可知殁者为赵之谦六弟,阿忠、阿月之六叔。起初是重病,赵之谦于九月二十六日差人上省接回署中养病,阿忠亦由老家赶来服侍。因病似有转机,阿忠“又急欲回家收租”,故并未滞留。阿忠回浙后不久,“六弟”病殁,与“家书一”的“阿忠不来亦可。现在托陶士贵先将灵柩搬回,到日汝等协同办理为要”正相吻合。“家书二”的写作时间是十月初八,而“致舒札”的写作时间是正月初八,彼时已署“功”字,则“六弟”当殁于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间。 参阅赵之谦四十四岁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十七日致胡子继札有“弟此次携一子及六舍弟同行”一语,可见赵之谦对这个“六舍弟”关照有加,携其赴任,自是有栽培之意。且赵之谦五十一岁致王懿荣手札有“六舍弟及大侄儿均为之娶妇”之语,连娶媳妇都一手操办,则名为兄长实胜父母了。查《赵之谦年谱》可知,赵之谦只有一个亲兄弟,六舍弟并非同胞,但显然关系非同一般。 致方少庵札提到“六舍弟病,闻之万分焦灼。此人关系一房血脉,断断不可有不妥”,原来,赵之谦如此关照“六舍弟”在于其“关系一房血脉”。是哪一房呢? 赵之谦在《赵氏祖像记》提到 “(吾家)高祖生子二,长曾祖管侯公,次曾叔祖象衡公”,因此可以推知“六舍弟”与赵之谦同属管侯公一脉,当为赵之谦伯叔祖一辈之孙,与赵之谦为再从兄弟,孤根危绝。故其病逝赵服五个月的小功服,据赵手札推测当从光绪七年(1881)十二月至光绪八年(1882)五月间。 理由是: 其一,见赵之谦致潘伯循手札: ……兄已奉调帘之信,周筱堂之泰山到任矣。……卸事大约在中元后,以七月初有广东主考过境,须赔三百金……兄之谦顿首,六月廿三日。 其二,见赵之谦致柳桥札: ……弟现奉调帘之信,因蒋老急谋到任,而其东床书来,弟亦落得走开。今明日当有确耗也,弟来奉一年……今年水患无处不然,敝县幸在高阜,前月(五月)二十三日水以入城……押一讼棍,惩两蠹书,民间肃然安静……惟苦七月初粤东主考差此一赔款必须应付耳……弟之谦。(六月)十七日 由两札中信息可知是在奉新县令任上即将卸任之时,两札落款均未见“功”字。可见此时已经除服。 至此,可以明确“致舒札”写于奉新任上,写作时间为光绪八年(1882),赵之谦五十四岁。而非邹涛、林进忠所定的光绪五年(1879)。“家书一”的写作时间是光绪八年二月廿一日,“家书二”则为光绪七年十月初八。 “致舒札”写在五十四岁的另一个佐证是《赵之谦尺牍》的致魏性之札,此札系回复好友魏稼孙之子魏性之的,魏稼孙卒于光绪七年(1881),札中有云“去冬得凌麈老书,已闻尊甫恶耗,犹以为未然也。正月接来函,读悉一一,悲感累日”语,可以确定此札写在光绪八年(1882),末款为“弟功之谦顿首 二月廿六日”。此处之“功服”恰恰符合上文推断的时间。 反过来讲,如“致舒札”确系赵之谦五十一岁正月所书,则殁者当非“六弟”,因为由上述赵之谦五十一岁十月间致王懿荣手札可知“六舍弟”当时显然健在。 再假设林进忠推断为真,则赵之谦致柳桥札:“……敝处积谷事弟不得已和盘托出,中坐大怒,即欲将可人严惩……正月二十日。(家叔处均此附请安,贺年喜)”。查积谷事发生在鄱阳任内,邹涛定为五十一岁,无误。此处落款未见“功”字样。此其一。 其二,致潘伯循札:札中“介孚已被劾”,(周介孚,鲁迅祖父),在光绪四年(1878);“沈芸阁选太平知府”,在光绪五年(1879);结合“中丞阅兵尚无定期”“兄之谦拜手。三月廿六日”,则当时赵之谦在鄱阳任上,可断定写作时间为五十一岁,落款亦未见“功”字样。如“致舒札”是五十一岁所书,则不该此署“功”而彼不署。古人极重礼仪,绝不致出此疏漏。 据此起码可以推断赵之谦五十一岁正月至三月间族中(五服)大小平安,因此“致舒札”的写作时间不可能是林进忠所断定的五十一岁。 再来捋捋“致舒札”中提到的王西垞催债之信。赵之谦在第三次春闱失意后,谋求捐纳一途,大量举债。王晋玉(号西垞)与赵之谦青年时期同为缪梓幕友,他先于赵之谦为官,颇有积蓄,应该借了不少钱给赵之谦。从“致舒札”可知,赵之谦在鄱阳、奉新任上还了不止一次,“又欲弟不知寄多少银方如其意”,满腹牢骚,则当是连本带利有点说不清了,对老友难免龃龉起来,“甚不可解”了。而王晋玉之所以急着催索钱款,实乃事出有因。经查嘉兴市档案史志资料,王晋玉于光绪五年(1879年)任嘉兴知县,旋去职;复于光绪八年(1882)回任。其写信给赵之谦催款的时间当在光绪八年正月之前,正处在纳赀捐复的紧要关头,年关之际亟需银钱打点之故。 二、仆妇案结发其覆 “致舒札”时间既定,“家书一”、“家书二”的时间亦明,则又可以纠正赵之谦研究专家邹涛、张小庄的关于赵之谦继子赵寿佺(阿常)所引起的“仆妇自缢案”的结案时间。两者均认定为光绪八年(1882)九月,赵之谦五十四岁,实误。当为光绪七年(1881)九月,赵五十三岁。 上文已经明确了“家书二”的写作时间是光绪七年(1881)十月初八,则札中的“阿常于九月二十动身到扬州去矣”及“我自为伊闹案后直至本月初四日始一切了结(南昌县结案之文始到)”,无疑都在该年,而非拖到次年才得以结案。 “仆妇自缢案”发于七月,十月结案,当属正常。若是一年结案则不可解,晚清吏治再坏谅亦不致此。且赵之谦非普通庶民,彼时到江右已达十年之久,混迹官场,颇得历任巡抚赏识。初到江西,时任巡抚刘坤一“相待之好,从来未有,屡次劝令买妾,关切之至。并云若因无钱,不妨告我”,可谓关怀备至;“刘忠诚去江右后,刘公仲良、李公捷峰规随相继,待撝叔一如忠诚”,“仆妇自缢案”发时,主政江西的是李文敏(号捷峰),对待赵之谦也像刘坤一那样礼遇有加。知交故旧又多,浙江老乡在江右为官为幕的见于赵之谦手札就多达一二十人。官官相护乃旧时官场常态,辱骂致人自杀案并非大案要案,案情又非繁难,赵之谦一方作为被告又认罚认赔。何况清代刑部为免讼累,对于讼案都有时间限定,如在规定期限内不能结案,则县官要受降级或罚俸处分,亦决不至于审结要达一年之久。这一点在赵之谦致友人手札中可以证实: “弟此次到任运气坏极,甫进公馆即有一仆妇缢死。幸决计禀办,请前任相验(时尚未接印),然已大费周折。现虽无讼,而吃亏不小矣。此由平日不禁子弟,以致暴横威逼遂启祸端。” 这里的“请前任相验”之“前任”即张鸣珂,赵之谦浙江老乡兼江西通志局同事,私交甚笃。而且赵之谦明确指出“无讼”,显系安抚工作到位,事主家属认同官府的处置结果。 再看赵之谦致洪雨楼札: “……弟今年五十三,此子入继时年十一,东奔西走随侍近二十年,可谓以身教,乃大反吾道……废寝忘餐,职事之故,否则岂不知即成巨案,亦科不到大罪。何必作小丈夫之悻悻哉!现在案已禀请提讯,讯结后无事则即令前赴两淮,挈眷以去,免致署中时惊伯有。弟能敷衍过年,旧债偿毕亦决然舍去,省人指点。”(简为“致洪札”,见图片四)此札向老友大吐苦水,言及自己时年五十三岁,把继子阿常带在身边言传身教近二十年,孰料此子大反其道,以致惹下大祸,甚是痛心疾首。札中也提到案件已将提讯,如能结案即将阿常遣去两淮,颇有眼不见为净之意。并言及过年亦有引退之想。那么案件能否在当年顺利结案呢,接着看致董觉轩札: 手书拜悉。弟愧恨交加,至今为梗。蒙诸君善言劝解,岂不知感。其中有不能不恨者已作书告雨楼诸君。……遭此一劫,无可复说,现在送钱六百余串。尤赖乂老一人力为设法,始免意外之繁扰,否则至今日不清楚也。……但愿天不杀我,暂免第二场。送其出门,即置不问。非弟火气太大也。弟一生能急人之急,又先急一门内之急。而成此一局,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矣。此次放出去,亦未必即知戒惧可免奇祸,故当令挈眷以行,听其所之而休焉。……六舍弟已病,病且重,不知如何,实一件大心事又起矣。现住何达翁处。”(简为“致董札”) 参看致方少庵札: “……此事总赖诸公大力为弟檫净臭矢,然亦不得了矣。晏姓人等及各件一律于今晨动身并衣冠来谢。弟有此逆子,无颜见之,惟赏给其孤子钱文及盘费而已,计算用去六百五十千内外。前生冤孽,欠赵氏众人债项又了一票矣。六舍弟病,闻之万分焦灼。此人关系一房血脉,断断不可有不妥”(简为“致方札”) 从“致董札”中的“已作书告雨楼诸君”可知写于上述“致洪札”之后,两札中均提到“六舍弟病”,由上文可知时在五十三岁。“致董札”曰“现在送钱六百余串”,“致方札”曰“计算用去六百五十千内外”, 显然同属一事,是补偿给自缢仆妇家人所用之钱。则案已审结无疑,因此赵之谦对出力诸公大为感激,尤其感谢“乂老”(字乂臣),以其出力最大之故。 综上所述,赵之谦继子阿常所惹的“仆妇自缢案”结案时间在光绪七年(1881年)十月,赵之谦五十三岁,已是确然无疑。 三、书风异变堪洒泪 有清中叶以前之书法,几乎为《淳化阁帖》、赵孟頫、董其昌所笼罩,学书者罕能逸出帖学之藩篱。自邓完白、包慎伯俩先生出,重碑抑帖,碑学渐趋昌明。然能融帖入碑,水乳交融者,非赵之谦莫属。其深自推许之“稿书”,尤为出色当行。 赵之谦晚年的书画艺事活动虽近停滞状态,但其浸润到血液的金石学养,胸次间愤恨不平之气,发摅于简札,造就了其稿书有种以纸为石以笔为刀的剥蚀感,方折感,折射出栖迟下位,志不得伸的困境。 晚年(五十岁后)赵之谦铅华褪尽,风霜历遍,病痛缠身,厕身江西官场,“与狗彘争食”,其内心之挣扎之苦闷可想而知。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以赵之谦晚年手札观之,若合符契——沧桑、倔强、沉郁,独标风骨,翰逸神飞,个人遭际渗入毫颖,磊砢之气漾乎楮墨。诚可谓超越侪辈,凌轹古人,无怪乎爱之者珍如拱璧。 近人冯开说赵之谦手札“凋疏跌宕,弥复有晋人散髻斜簪意度”,洵为至论。观其五十一岁致王懿荣札实有“凋疏跌宕”之致(见图片七)。此时在鄱阳任上已失一年有余,清欠积逋,续室得二子,为继子阿常毕姻,生一女孙,可说是到江右后最为难得的顺遂之时。书写时从容自适,安步徐徐,虽有不平之气,尚能涵容处之,堪称赵之谦手札中典型的心手双畅之作。到五十三岁,继子阿常所引发的“仆妇自缢案”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致洪、董、方诸人之手札变得跌宕放逸,无复此前的从容,可说是一次异变,其中尤以“致洪札”为代表。真可说是科头跣足,不衫不履,其郁积之愤懑苦恼,若决堤之江河,脱缰之野马,又如迷宫之困兽,左冲右突,纯以神行,提按顿挫,不计工拙,却又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彼时疾病缠身,逆子不肖,真有“问人生到此凄凉否”之慨。情绪激荡难于自抑,书写速度明显快于往时,枯笔增多,搭锋牵丝亦明显多于他札,字形亦更见欹侧,整通手札更具张力,观之几欲洒泪。“仆妇自缢案”结案后,愤愤不平之气渐趋平复,手札书写张弛有度,不复有“仆妇案”期间手札那种剑拔弩张之感。详观“致舒札”与“家书一”,在笔调、结字、书写速度等方面都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风格介于五十一岁的致王懿荣札和五十三岁的仆妇案期间手札之间,行文之初都是理智控制下结体扁方的行书,写到后面速度渐渐加快,行中带草,字势跟着拉长,枯笔亦随之增多,可以见出平复的情绪中尚留余愤。此亦是“致舒札”非五十一岁书的又一有力佐证。本文刊于《中国书法.书学》杂志二O一七年第六期
赵之谦的篆、隶书,早年效法邓皖白,后将北碑的用笔引入其中,几经陶铸,终而自出己意。其篆书,用笔多以欹侧取势,结字让头舒脚,仪态百变,妩媚多姿;隶书则在谨守邓氏法规的同时,又深得汉《刘熊碑》、《封龙山颂》等碑之妙用,在用笔上强调起笔的顿转和收笔的波挑,加之用墨浓重,尤显清健峻拔又不失灵动沉厚。有《符瑞志四条屏》、《急就章轴》、《抱朴子内篇轶文》等作品传世。
赵之谦的篆隶名满天下。他的篆隶受邓石如的影响,但又和邓石如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用笔有强烈的个性,篆隶点画起笔外,其横画通常顺势直下,而竖画又向左侧取势,作篆隶掺以北魏书笔意,不追求逆笔,故显得轻松活泼,他不追求顽伯的厚重,风格因之而立。其隶从《刘熊》、《封龙山》、《武荣》、《三公山》诸碑出,其书黑多白少,虚实相生,燕尾处挑笔,重按而侧锋横刷,一波三折,节奏自具。
赵之谦(1829—1884),原名铁三,后改名益甫,中年后定名为之谦,字叔,别号有憨寮、支自、梅庵、冷君、悲、无闷。斋室名二金蝶堂、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等,浙江绍兴人。他在晚清艺坛上,是一位“诗、书、画、印”堪称四绝的多面手,一位极具革新精神的闯将。篆刻上三十岁前学浙派,之后学皖派并直接研究汉玺印,广开取资领域,涉猎权量诏版、泉布镜铭、瓦当石碣、汉传封泥等,凡能为其篆刻服务的无不广为吸收,为已所用。吴昌硕在《悲印存》中题词:“悲 先生书不读秦汉以下,且深通古籀,而瓦甓 文字烂熟胸中,故其凿印奇肆跌宕,浙派为之一变可宝也”在边款的刻制上,他开创了以北魏书体刻朱文款识,以汉画像入款的新风。实现了他“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的抱负。他的创新实践,影响和启迪了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 赵之廉从青年时代起,就刻苦致力于经家、文字训诂学和金石考据之学,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精书画、篆刻。赵之谦善于向前人和同时代各派名家学习,同时又不囿前人,勇于创新。他通过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和探索,巧妙地将书法、篆刻和绘画艺术融会贯通。他善用书法入画,又通书画之法于篆刻,可谓匠心独具。他的书法、篆刻和绘画,在意境、笔墨、取材和经营位置诸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柳如是别传》中关于陈子龙与柳如是的交往,错误很多,将陈子龙在明朝灭亡之后写的七首词当做陈子龙与柳如是“相恋”以及刚分手之后所写,错得太离谱了。最难得的是,陈寅恪居然可以以相当肯定的语气来考证这些荒谬的结论。至于《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所论述的诗词,全都是从《柳如是别传》中照抄,连错误的地方都是照抄。根本不能作为研究材料。另外,这两本书都认为陈子龙的词中有20多首与柳如是有关,其实如上所说,有七首肯定没有关系,另有七首有云间派其他词人唱和之作,因此也可以认为只是普通的应酬和竞技填词,剩下的几首也找不出痕迹说明是写给柳如是。陈寅恪喜欢柳如是,就对陈子龙下手,把陈子龙的作品归结到柳如是身上,难怪钱钟书对这本书相当看不起。******************************以下是陈子龙贴吧里的文章:现在专门澄清陈子龙词中被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错误解读或者牵强附会的那些作品。陈寅恪先生不仅将陈子龙亡国后所写的词中的《浣溪沙?闺情》、《踏莎行?春寒》、《南乡子?春闺》、《江城子?病起春尽》、《双调望江南?感旧》、《醉落魄?春闺风雨》、《菩萨蛮?春晓》7首错误地归入陈子龙早期与柳如是的恋情词,而且陈子龙早期所填的词中,也有几首明显是被陈寅恪错误归为是与柳如是互相示爱的恋情词。比如《玉蝴蝶 美人》,这首词宋佂舆也有同调同题作品。显然,陈寅恪先生很可能没有见过宋的同题作品,那不过是陈子龙和宋征舆的倡和斗词而已,而且词中的女子“才过十三春浅”,柳如是与陈子龙刚认识的时候,据陈寅恪先生自己的考证,是在16岁时,如此矛盾居然也可以无视,实在令人遗憾。再如《浣溪沙 五更》,陈寅恪先生根据柳如是有同题同调作品而认为二人倡和互相表达爱意,但是宋征舆和李雯也有同题同调的《浣溪沙 五更》,所以唯一能够断定的就是四人在倡和。根本不能因为陈、柳二人都有同题作品就说是与柳如是相恋之词。再如:《醉落魄 春闺风雨(花娇玉暖)》,宋征舆有同调同题作品。《青玉案 春暮(青楼恼乱杨花起)》,宋征舆有同调同题作品。《浣溪沙 杨花》,宋征舆有同调同题作品。《南乡子 冬闺(花发小屏山)》,李雯有同调同题作品。《南乡子 春寒(小院雨初残)》,李雯与宋征舆都有同题不同调作品《桃源忆故人 春寒》。以上7首作品都因为有李、宋的同题同调作品(6首)或者同题不同调作品(1首)而无法归入“陈柳诗词传情”范畴,更因为宋曾经与柳如是相恋后恩断情绝,所以这些作品的只能归入普通的倡和,“斗词”而已。这样,陈寅恪先生认为是为柳如是所写的那24首词,已经有14首可以确定根本不是为柳如是所写,其中7首连年代都完全判断错误,相差10年以上。十年时间虽短,但却是明清鼎革前后之事,也是柳如是嫁人前后之事,无论从陈子龙、柳如是个人还是从国家局势来看,都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另外8首,要么陈寅恪先生没有注意到宋征舆那些同调同题之作,要么选择性失明故意忽略对自己不利的证据。现在我们来看第三类情况。我们排除了14首词,还剩下10首。接下来我们简略分析那10首:《虞美人 镜》,陈寅恪先生称陈子龙所咏之镜必为柳如是之镜,否则不会如此深情,然后又以此作为陈柳恋情之佐证。显然陈先生的论证是“循环论证”:先假设二人情深,然后认为这种词只能写给柳如是,再得出结论:二人情深似海。后代王士禛与陈维崧都曾咏镜,而且也是用《虞美人》词牌。然则二人之镜又当为何人之镜?前人李白有“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之句,此镜又当为何人之镜?这首词没有一句提到柳如是或者杨影怜有关的字眼,实在难以根据里面“名字嵌入法”的挖掘来附会,于是就直接说“必定是柳如是之镜,不然无此深情”。可是陈子龙为什么只能对柳如是深情呢?当年他与柳如是认识期间,北上赴考的路上过广陵还特意寻找自己的旧情人,找不到,写信给好友李雯,李雯《卧子纳宠于家身自北上复阅女广陵而不遇也寓书于予道其事因作此嘲之》诗和《临江仙?再柬卧子》词加以劝慰,让他珍惜家中妻妾。李雯的诗词是白纸黑字,比陈先生的附会猜测,不知道可靠了多少倍。有这样一个事实存在,又如何能够断定陈子龙只能对柳如是深情?结果就是陈寅恪先生替柳如是自作多情。《少年游 春情(满庭清露浸花明)》是陈子龙词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也没有一句提到柳如是以及与她名字相关的字词,所以我相信陈寅恪先生断定这个是为柳如是所写,依据应该也是“非柳如是,陈子龙不会如此深情”。正如上段的证据所显示的,陈子龙可以赋予深情的绝不止柳如是一人,他对那个自己北上时寻找的“广陵女”的感情未必浅于柳如是,因为那是陈子龙好友李雯记载下来的白纸黑字,赖也赖不掉。而陈子龙与柳如是的感情,除了几首应酬类型的诗歌外,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靠的就是陈寅恪先生的猜测。《蝶恋花 春晓(才与五更春梦别)》,《菩萨蛮 春雨(廉纤暗锁金塘曲)》,《探春令 上元雨(寒梅香断满帘风)》,《桃源忆故人 南楼雨暮(小楼极望连平楚)》,这6首也都是普通爱情词,不能断定为柳如是所写,理由如上。《乳燕飞 (琼树红云漉)》是普通的赠妓词,无法确定对象。《满庭芳 和少游送别》,因为结尾的“无过是,怨花伤柳,一样怕黄昏”据说曾被柳如是题在扇子上,且因为有“柳”,所以为柳如是所写的可能性不容否定,也不必否定。《蓦山溪 寒食(碧云芳草)》有“翡翠点寒塘,雨霏微、淡黄杨柳”,因为含“杨柳”,且当时柳如是离开云间,陈子龙有离别之作,也完全有可能。《踏莎行 寄书》为陈柳倡和词,因此极可能是二人恋情词。综合上面所有分析,我们可以对那24首被归入陈柳相关的词进行总结1、《湘真阁存稿》中的7首先予以完全否决。2、有宋征舆参与的同调同题词7首,基本上可以排除。不然可以说那几首是柳如是和宋征舆的爱情词,陈子龙事实凑热闹。3、普通的相思之词或者赠妓词共7首,虽然无法排除,但是因为陈子龙当时所交往的青楼女子不止柳如是一人,所以也无法认定是为谁而写,所以也就不能算是为柳如是所写。所以陈寅恪先生列出的24首词,21首排除,剩下3首,这3首很可能与柳如是有很大关系,因为:(1)含“杨”“柳”,虽然杨柳是诗词中极其常见的词汇或者说意象,但是考虑到柳如是的姓氏,这里用嵌字考证法并不过分,如果根据含有“云”或者“美人”来说明与柳如是有关,就完全不着调了。(2)都是离别所爱的女子,当时陈子龙流连声酒,所恋青楼女子绝不止柳如是一人,但是当时离开松江(云间)的可考证者,惟有柳如是。(3)《踏莎行 寄书》为陈柳倡和词,柳如是与陈子龙有过唱和的词只有两首,《浣溪沙 五更》有宋征舆和李雯参与,因此不算二人恋情词,而《踏莎行 寄书》则没有云间其他文人的倡和,所以有可能是二人恋情词。本文建立在李越深副教授的工作之上,李老师的文章见:李老师重点想确认陈柳分手具体时间,但是文章最有价值的部分我觉得应该是最前面那几段。 所以奉劝楼主不要步陈寅恪之后尘。
谁对谁的影响呢?我怎么觉得只有陈子龙和钱谦益对柳如是的影响呢?去看看《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柳如是别传》个人觉得应该是从他们在一起同居开始吧。。。那个时候的创作才开始真正的互相影响。。。
万历十年九月二十六日(1582年10月22日),出生于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
万历二十六年(1598),17岁成为府学生员。
万历三十八年(1610)考取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同年,父亲钱世杨去世,回乡丁忧守制。
明天启元年(1621),出任浙江主考官,转右春坊中允,参与修《神宗实录》。同
天启四年(1624),再度复出,主要承担《神宗实录》的编纂工作.。作为“东林魁首”,受到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排挤,同年,受御史崔呈秀和陈以瑞的弹劾,钱谦益被革职回乡。
明崇祯元年(1628),再度复出任詹事、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此时正当推举阁臣的时候,钱谦益考虑如果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侍郎周延儒并推入阁,则名在己上,故阴谋阻止,遂派门人、礼部给事中瞿式耜进言主推者抛弃温体仁和周延儒,以成基命及钱谦益等11人面上。这件事让钱谦益与温体仁、周延儒结怨。
钱谦益主考浙江时,考生钱千秋科考作弊,将“一朝平步上青云”写在每段话的末尾作为暗号,与考场官员金保元、徐时敏勾结,事发后钱谦益受牵连被罚俸。此时,温体仁、周延儒趁机追论钱谦益受贿。崇祯帝在文华殿亲自召见对质,钱谦益引咎撤职,坐杖罚。
崇祯十年(1637),受温体仁指使,常熟人张汉儒诬告钱谦益贪肆不法,钱谦益求救于司礼太监曹化淳,刑毙张汉儒,且告发温体仁,温体仁称病辞职,钱谦益削籍归乡。
崇祯十四年(1641)59岁时,迎娶23岁的名妓柳如是,当时致非议四起。婚后,钱谦益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谦益戏称柳如是"柳儒士"。柳如是后生有一女。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亡。史可法、吕大器商议立君江宁,钱谦益暗中推举潞王朱常E,与马士英意见不同。及福王朱由崧即位,钱谦益惧得死罪,上书给马士英歌功颂德,马士英遂推荐钱谦益任南明弘光朝廷礼部尚书。钱谦益力荐阉党阮大铖为兵部侍郎,此时,东林党预谋立潞王事被揭发,马士英尽诛东林党诸人,但放过了参与人钱谦益。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近逼南京。兵临南京城下时,
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史敦《恸余杂记》记载:“豫王(多铎)南下江南,下令剃头。南明民众对此议论纷纷。(一日),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时人有诗“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而当时与钱谦益交好的河南巡抚越其杰和河南参政兵备道袁枢俱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
南明弘光政权亡。同年秋,上京候用。顺治三年(1646)正月,清廷任其为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柳如是留居南京。
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钱谦益称疾乞归,返回南京,清廷令巡抚、巡按随时监视上报,携柳如是返常熟。
顺治四年(1647),钱谦益突然被逮锒铛北上,关入刑部大狱。柳如是扶病随行,上书陈情,誓愿代死或从死。
顺治五年(1648)四月,钱谦益因黄毓祺案被株连,囚南京狱。经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斡旋,钱谦益才得以免祸,对此感慨万千:“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出狱后,被管制在苏州,寄寓拙政园。
顺治六年(1649),从苏州返回常熟,表面上息影居家,暗中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
顺治六年(1649),曾致书南明桂王政权桂林留守瞿式耜,以“楸秤三局”作比喻,痛陈天下形势,列举当务之急著、要著、全著,并报告江南清军将领动态及可能争取反正的部队。 瞿式耜得书后,上奏桂王说:钱谦益“身在虏中,未尝须臾不念本朝,而规划形势,了如指掌,绰有成算”,“忠躯义感溢于楮墨之间”。
顺治七年(1650)起,不顾年迈体弱,多次亲赴金华策反总兵马进宝反清。
顺治九年(1652),李定国克复桂林,承制以腊丸书命钱谦益及前兵部主事严拭联络东南。钱谦益便“日夜结党,运筹部勒”。
顺治十一年(1654),郑成功、张名振北伐,钱谦益与柳如是又积极响应“尽囊以资之”。起事失败后,钱并未灰心,仍先后与反清复明志士魏耕、归庄、鹤足道人等秘密策划,以接应郑成功再度北伐。还在长江口白茅港卜筑红豆庄,作为隐居之所,以便与各地联络,刺探海上消息。
顺治十七年(1660),郑成功、张煌言率水陆大军再度北伐,连克数镇,钱谦益欣喜若狂、慨然赋诗作《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己亥七月初一作》等诗歌,歌颂抗清之师,直斥清廷“沟填羯肉那堪脔”,“杀尽羯奴才敛手”。当这次北伐再度失败后,他才心灰意冷,痛感“败局真成万古悲”。“忍看末运三辰足,苦恨孤臣一死迟"。
清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1664年6月17日),钱谦益八十三岁高龄去世,葬于虞山南麓。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二月,乾隆帝亲诏钱谦益列传《贰臣传》乙编,以示与洪承畴之别。
史学著作:《明史稿》,毁于火。
文学著作:《牧斋诗抄》、《有学集》、《初学集》、《投笔集》,清代版被禁毁。
另有《楞严经蒙抄》、《金刚心经注疏》等10余种。
原配夫人陈氏
陈氏,钱谦益原配夫人,曾与其妾王氏、朱氏,与柳如是争宠。先于钱谦益去世,与钱谦益合葬。
继室夫人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7月21日)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后改名是,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盛泽镇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幼年被卖到盛泽镇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诸遂良笔法.与钱谦益婚礼完毕后,柳如是如愿成了继室夫人,钱谦益吩咐家人一律叫“夫人”,不得称为“姨太”,而自己敬称柳如是“河东君”。
女儿赵钱氏
钱谦益与柳如是的女儿,后来嫁入赵家,人称赵钱氏.
钱谦益是个思想和性格都比较复杂的人。他的身上,不乏晚明文人纵诞的习气,但又时
但他在学界文坛的宗主地位,未因此而动摇。当其八十华诞时,归庄仍送寿联云:“居东海之滨;如南山之寿。”黄宗羲在钱逝世后所作的《八哀诗》中,仍将其引为“平生知己”,且肯定其“四海宗盟五十年”的学术地位;即使是像顾炎武至死不仕清廷,不愿列名于钱的“门生”的人,仍肯定其是“文章宗主”。
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撰写了一部百万字的史学名著,以钱谦益小妾柳如是为书名,叫做《柳如是别传》,表面上是柳如是的传记,实际上写的却是钱谦益在降清之后如何与郑成功合作反清复明。当然,也有很多人质疑、挑战陈寅恪的观点,至今仍无定论。这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
陈子龙:“阁下雄才峻望,薄海具瞻,叹深微管,舍我其谁?”
黄道周:“虞山尚在,国史犹未死也。”
黄宗羲:“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后与谁传?凭烟引烛烧残话,嘱笔完文抵债钱。红豆俄飘迷月路,美人欲绝指筝弦。平生知己谁人是?能不为公一泫然。”““王m州后文坛最负盛名之一。”
阎尔梅:“绛云楼外凿山池,剪烛春宵念昔时。鼎甲高题神庙榜,先朝列刻党人碑。邵侯无奈称瓜叟,沈令何言答妓师。大节当年轻错过,闲中提起不胜悲。”
归庄:“先生通籍五十余年,而立朝无几时,信蛾眉之见嫉,亦时会之不逢。抱济世之略,而纤毫不得展,怀无涯之志,而不能一日快其心胸……窥先生之意,亦悔中道之委蛇,思欲以晚盖,何天之待先生之酷,竟使之赍志以终。人谁不死,先生既享耄耋矣。”
徐:”谦益负文章重望,羽翼东林,主持坛坫;百年后,文人犹艳称之。论者徒诮其不死国难,而余事无述焉。而不知其名辱身危者,非一日之积矣。献台之媚,瓦砾盈舟;同乘之羞,招摇过市。身死未寒,破巢毁卵。夫岂无罪而获斯报于宗族乡党也!纯庙之谕曰:’谦益一有才无行之人‘。真万世斧钺之公哉!“
乾隆帝:“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至钱谦益之自诩清流,腼颜降附;及金堡、屈大均等之幸生畏死,诡托缁流:均属丧心 *** !若辈果能死节,则今日亦当在予旌之列。乃既不能舍命,而犹假语言文字以自图掩饰其偷生,是必当明斥其进退无据之非,以隐殛其冥漠不灵之魄。”
纪昀:“首鼠两端,居心反复。”
邹C:“牧斋先生产于明末,乃集大成。其为诗也,撷江左之秀而不袭其言,并草堂之雄而不师其貌,间出入于中、晚、宋、元之间,而浑融流丽,别具炉锤。北地为之降心,湘江为之失色矣。”
周星誉:“时我世祖定鼎已六七年,而牧斋谬托于渊明甲子之例,于国号纪年皆削而不书,已悖甚矣。”“是时残明遗孽,犹假号岭越间,江浙遗民,与海上之师互为影响,故牧斋自附于孤臣逸老,想望中兴,以表其故国旧君之思,真 *** 之尤者也。”
赵尔巽:“钱谦益……博学工词章……为文博赡,谙悉朝典,诗尤擅其胜。明季王、李号称复古,文体日下,谦益起而力振之。”
刘声木:“自知大节已亏,欲借此以湔释耻辱,此所谓欲盖弥彰,忏悔何益?”
张鸿:“先生以外家顾氏之产,置红豆山庄,托迹啸咏,人不措意,实则密使往来,传达消息,招募志士,调达军令,特为枢钥。读集中时有流露,否则吕留良、黄宗羲、归庄、邓起西、吴之振及松江、嘉定诸遗老,志节贞介。若稍有异趣,必至割席,何肯往来如家人兄弟乎?”
章炳麟:“郑成功尝从受学,既而举舟师入南京,皖南诸府皆反正。谦益则和杜甫《秋兴》诗为凯歌,且言新天子中兴,己当席蒿待罪。当是时,谓留都光复在俾倪间,方偃卧待归命,而成功败。后二年,吴三桂弑末帝于云南,谦益复和《秋兴》诗以告哀。凡前后所和百章,编次为《投笔集》,其悲中夏之沉沦、与犬羊之m扰,未尝不有余哀也。”
徐世昌:“牧斋才大学博,主持东南坛坫,为明清两代诗派一大关键。”
柳亚子:“及去秋武昌发难,沪上亦义军特起。余为寓公斯土,方闭户吟虞山《秋兴》诸诗,以当铙吹。”
陈寅恪:“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顾诚:“降清的官员也不能一概而论……钱谦益就是一个相当特殊的例子。”“幕后联络东南和西南复明势力高层人物的正是钱谦益。”
钱仲联:“有清一代诗人,工七律者无过牧斋……然则牧斋志节,历久不渝,委曲求全,固不计一时之毁誉也。”
钱海岳:“谦益清流领袖,首先迎附,皆为国罪人,乃失身于前,归正于后。”
吴晗:“人品实在差得很,年轻时是个浪子,中年是热中的政客,晚年是投清的汉奸,居乡时是土豪劣绅,在朝是贪官污吏。一生翻翻覆覆没有立场,没有民族气节,除了想作官以外,从没有想到别的。”“就钱牧斋对明初史料的贡献说,我是很推崇这个学者的。二十年前读他的《初学集》、《有学集》、《国初群雄事略》、《太祖实录辨证》诸书,觉得他的学力见解,实在比王m州、朱国祯高。”
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先生,早在1965年就曾发表长文——《钱谦益与清朝的经学》,文中指出:“钱谦益是明末清初17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或文明史的巨人,他不仅是文学家、批评家、理论家,也是政坛巨子,但他却未能受到重视,研究论著很少。“
政坛文坛上的钱谦益,因为复杂性格与心理及其在明清政权更替中的表现,被世人及后人争论不止。但他与柳如是的爱情故事,数百年来却为人津津乐道。
与钱谦益出生官宦、中科举、当大官的人生相比,柳如是无疑就是一个苦命人。她生于嘉兴,家贫如洗,从小被卖到妓院。逆境中成长的柳如是性格倔强,极其聪慧,精通文墨,擅长琴棋书画,不但名列“秦淮八艳”,更为重要的是,她非常有抱负:一定要嫁一个“博学好古,旷代逸才”的男人。她甚至还宣称:“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无憾。”
一开始,柳如是看中了名士陈子龙。陈子龙不但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而且文采风流,震动江南。可惜的是,比她大10岁的陈子龙早已成家立业。对此,柳如是并不介怀,认为能成为陈子龙的小妾也可以。于是,她前往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到陈子龙家隔壁住下,希望有机会与其不期而遇,后来干脆去陈子龙家中求见。陈子龙为人方正,没有接纳她。当时还有一种说法,说柳如是到陈子龙家中住了下来,遭到正妻的忌妒,被赶出了家门。不管怎么样,柳如是一心想嫁到陈家的梦想算是破灭了。
然而,不久之后,让大家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崇祯十四年(1641),赋闲在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在一艘船上迎娶了相识不久的柳如是。这一年,钱谦益刚好59岁,而柳如是才23岁。依照明末的道德标准,士大夫涉足青楼、狎妓纳妾,会被看作是风流韵事,但要大礼婚娶 *** ,则是伤风败俗、悖礼 *** 之举,被视为洪水猛兽。钱谦益爱柳如是心切,全然不顾世俗偏见和礼法名器,坚持用大礼聘娶。因为他的声望实在太高了,此举让许多循规蹈矩的读书人无法接受,舆论哗然,简直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于是在婚礼当天,许多人站在岸边,捡起石头往他们结婚的船上砸去。
然而,柳如是不在乎,她只求“知己”;钱谦益更不在乎。为了置办风风光光的婚礼,他忍痛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宋刻《汉书》出售。婚后,这对闻名一时的“老少配”,还不断被人嘲笑。据说钱谦益有一天对柳如是说:“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如是俏皮地回答说:“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这些不知是真是假的闺房私话竟然成为公众乐此不疲的话题,被广泛传播,其中蕴含的讥讽、嘲笑和艳羡等复杂情绪,不言而喻。
婚姻是恋爱的坟墓,现代人如是说。不过从钱谦益与柳如是的婚姻来看,似乎并不如此。他们确实是“知己”。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钱谦益是当时最为著名的藏书家,在与柳如是结婚后,他盖了一座精美的藏书楼,取名“绛云楼”。里面陈列着他辛苦收集而来的书籍、古玩,包括金石文字、宋刻书数万卷,以及秦汉的鼎彝、晋唐宋元以来的书画作品,各种名贵的瓷器、砚台等。就好像宋朝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一样,钱谦益和柳如是也躲在自家的藏书楼里,每天看书、写字,做做历史的考证,互相之间开开玩笑。总之,生活过得非常闲适。
然而,时代的激烈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思想上的分歧。钱谦益投降清朝,而柳如是坚决反对,她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自杀,想以身殉国。虽然最后被救了起来,但两人之间的感情不免受到伤害。没过多久,钱谦益也不愿意在北京为清朝当官,所以又返回故乡。
当时政治环境险恶,清朝对于前朝的大臣非常不放心,时常加以监控。顺治四年(1647),钱谦益突然被捕,押往北京。危难时刻,卧病在床的柳如是冒死随行,决定向朝廷上书代替钱谦益而死,如果钱谦益真的避不过此祸,则共同赴死。他们一路北上,历尽艰辛。好在朝廷没找到什么把柄,于顺治五年(1648)将钱谦益释放回家。柳如是当时刚好30岁,钱谦益十分感激柳如是挺身而出的勇气,特意在柳如是生日那天写下名为《和东坡西台诗六首》的一组诗歌,博取柳如是的欢心。两人之间的感情因此和好如初。
在随后的时间里,钱谦益一直从事反清复明的地下活动,柳如是都辅助在旁。他们和郑成功联络,一起计划策反清军的将领,甚至还一起视察过郑成功的海上舰队。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进攻南京,前期形势大好时,钱谦益写了振奋人心的《金陵秋兴》,大唱“长干女唱平辽曲,万户秋声息捣砧”。然而最后功败垂成,钱谦益又写下了悲凉伤心的《后秋兴》组诗:“荷锄父老双含泪,愁见横江虎旅班”。他甚至想随郑成功入海抗清。此时的钱谦益,已是白发苍苍,年近八旬了!
共同的理想,消除了钱谦益和柳如是之间曾经有过的矛盾,使得他们的婚后感情日益加深。他们生育了一个女儿,可惜详情已经无法得知,只知道她后来嫁入赵家,大家都喊她赵钱氏。
在与柳如是恩爱20多年之后,83岁的钱谦益终于撒手人寰。那是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弥留之际的钱谦益挂心自己还未完成的著述,希望族孙钱曾帮助他完成。钱曾是钱谦益晚年最为心爱的学生,也是钱氏宗族中的晚辈。然而钱谦益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仅仅一个月,尸骨未寒,钱曾就伙同钱氏家族中的其他人向柳如是勒索金银、田产、房产、香炉、古玩等。柳如是不堪受人欺凌,于六月二十八日愤然自尽,留下一纸遗嘱。作为一代才女,柳如是一生写作了许多绝艳的诗词,让文人学士佩服和赞赏。然而她的遗嘱却完全用白话写成,可谓字字见血。她在遗嘱中叮嘱女儿说:
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 *** 。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我诉阴司,汝父决不轻放一人。
在这场史称“钱氏家难”的不幸事件中,柳如是毅然地自尽了,她希望已到阴间的钱谦益能够为她作主,帮她报复仇人。即使在阴间,钱谦益也被柳如是视为生命中最后的依靠。
钱谦益墓,位于常熟市虞山景区尚湖北岸中山路南侧刘神浜。钱谦益卒后葬于所建拂水山庄东侧,其父钱世扬墓昭穴。墓地原范围较广,有墓道、拜台、石坊等,后毁,建国后多次修缮。今存墓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占地743平方米,封土高米,围以罗城,冢后竖清代嘉庆间书法家钱泳书“东涧老人之墓”和民国间立“钱牧斋先生墓”碑二通,墓前有新建石亭一座,亭柱上镌钱谦益书“遗民老似孤花在,陈迹闲随旧燕寻”楹联一副,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於藏书家来讲,最大的劫难莫过於不幸遭罹火灾了,多年的苦心积聚毁於一旦,甚至许多孤本秘籍从此在人间消失。清初钱谦益的绛云楼大火,便可以说是中国藏书史上一大损失。钱谦益自己则以为:"汉晋以来,书有三大厄。梁元帝江陵之火,一也,闯贼入北京烧文渊阁,二也;绛云楼火,三也。"虽然沉痛与惋惜中的不无自负、自夸的成分,但是,把绛云楼火与社会动荡带来的灾难相提并论,足可见其受损失之惨。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蒙叟,江苏常熟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入清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藏书之富,几埒内府。后来常熟一带藏书蔚然成风,跟钱谦益的提倡有很大的关系。钱氏早岁科名,交游满天下。年青时即喜古书善本,曾购得明代刘凤、钱允治、杨仪、赵用贤的旧藏,由是更不惜重赀购古本,以致"书贾奔赴捆载无虚日"。钱谦益所藏多宋元旧刻,为此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寻访,明王世贞不惜以一座庄园代价换得的《两汉书》后来因故散落於民间,即是钱谦益以数年时间追踪查询,最后终于以一千二百金的高价觅得。钱谦益中年时曾构拂山水房藏其所收之书,晚年则居红豆山庄,新建绛云楼,又把平生所收籍重加缮治,分类编目,结果整整装满七十三大柜,贮于楼中。望着满屋书籍,钱谦益感慨地说:"我晚而贫,书则可云富矣。"不幸仅十多天之后,家中不慎因剪烛引起大火,绛云楼全部藏书竟因此毁于一旦。据说书楼起火时,钱谦益指挥烈焰上,大叫:"天能烧我屋内书,不能烧我腹内书。"事后又痛心疾首地说:"甲申之乱,古今书史图籍一大劫也,吾家庚寅之火,江左书史图籍一小劫也。钱谦益本饱学之士,对版本目录亦十分精通。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词》说:"宗伯每一部书,能言旧刻若何,新版若何,中间差别几何,验之纤悉不爽,盖於书无所不读,去他人徒好书束高阁者远甚。"但同时也指出他藏书太偏执:"一所收必宋元版,不取近人所刻及钞本,虽苏了美、叶石林、三沈集等,以非旧刻,不入目录中;一好自矜啬,傲他氏所不及,片楮不肯借出。"乃至"有单行之本,烬后不复见於人间"。这其中还有一段插曲:钱谦益与曹溶本相交甚厚,曹在京师时,堂上列书六、七千册,钱常去曹处看书,每见自家所乏,恒借钞,曹则希冀异日可因此借观钱氏之书。曹则问钱:"先生必有路振《九图志》、刘?妒��湍辍罚�瞎樾腋娼琛�"钱当下许诺,不料事后竟后悔道:"我家无此二书。"及至绛云火,曹溶前来吊其灾,钱方后悔地说:"我有惜书癖,畏因借辗转失之。子曾欲得《九国志》、《十国纪年》,我实有之,不以借子。今此书永绝矣。使钞本在,余可还钞也。"绛云楼火灾后,钱谦益根据记忆,追录成《绛云楼书目》。书目对宋元版本情况多有记载,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私家藏书目录。钱谦益除绛楼外,在其故第东城还有少量藏书,包括宋版《两汉书》等,加上他后来又陆续收集到的部分,在他去世后均归其族孙钱曾.
赵树理的百度百科,我觉得内容符合你的要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他以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高举起民族文学大旗,其作品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如今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新农村和赵树理时代的农村也完全不同了。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这些都是赵树理生前所企盼的,也是赵树理在文学理想中所追求的。为了更好地弘扬赵树理文学精神,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要像赵树理那样写出新的农民,写出新时代的农村、新的农村文化来。这也是我们研究赵树理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1906一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由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久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二诸葛也撤去了香案。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他们最终还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思想意义: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那就是,基层政权有可能会被封建恶势力所把持。金旺和兴旺这两个形象说明:农村的基础政权中只有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造福于人民。但作品也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某些农民意识,诸如对于三仙姑形象的丑化,特别是对她的穿着的嘲讽性描写,都显示了作者对女性的贬抑态度。 这部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学习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这主要表现在: (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煮划构严谨,首尾照应。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晌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 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分章分节的形式,集中地叙述人物和事件,既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又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结局,对前面的人物有所交待,又首尾呼应,造成结构的严密。特别是大结局的“大团圆”符合中国民间的喜剧欣赏习惯。戏剧性强,情节出现多次逆转。在人物塑造上,以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性格;在情节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 ——泼、赖。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 (3)人物的类型化。将主要人物分成三类,分别灌注了三种具有抽象理论特性的观念。 (4)山西的地方特色。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 总之,《小二黑结婚》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获得了群众的赞赏。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的概叙 (1)赵树理小说的艺术成就在于创造了一种新颖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描写的人物是地道的中国农民,所写的事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和特色。 (2)语言是真正的群众语言,朗朗上口,并富于幽默感。 故事是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3)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大家,创造了“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赵树理“评书体”小说大量运用经过加工提炼的群众口语进行叙述、描写,沿袭中国传统小说“讲故事”的结构特点,讲究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人物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又摒弃传统章回体的形式框架,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放到矛盾冲突中进行塑造,不作静止的心理描写。例如《李有才板话》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所创造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开辟了新文学发展的新生面。后来人们把这一群体的作家,形象而友善地称为“山药蛋派”,赵树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当然的领袖。赵树理是继鲁迅、郭沫若、茅盾这些新文学奠基人之后与巴金、丁玲、老舍等人齐名的一位大师级人物;“山药蛋文学流派”已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乡土文学品牌”;“农民化的文学范式”和口语化的“工农语言文体”给文学语言注入新鲜活力:《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作品以独特的叙述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独具特色的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农村题材小说,填补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空白。 为了实现写好农村、农民的诺言,赵树理坚守“乡土文摊”作家纯朴的本色,从不以大作家自居。他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作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一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两三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封建小唱本的阵地。”他还说:“中国的文坛太高,普通群众攀不上去。希望是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因为那些欧化的长句子,干枯而深奥的叙述,各种古怪的表现形式和毫无生活内容的作品,在农村农民中间根本没有市场。” 《李有才板话》是继《小二黑结婚》之后又一力作,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中,大胆地把传统小说里的“诗话”变异成了通俗的“板话”。把说诗的人叫做“板人”,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为读者奉献出了一个乡土气息非常浓厚,富有生活情趣的经典之作。 《李有才板话》描写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毛泽东《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抗日期间,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付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以防豪绅地主把持政权。”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太行山区一个村庄叫闫家山,闫家山村里的“闫恒元派”就属于民主政权要专政的对象,他们把持“闫家山”政权多年。村长闫恒元下了台退居在幕后,由侄儿闫喜富继续干村长抛头露面。他们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还利用种种手段取了“模范村”的荣誉。而老槐底下的“老字辈”“小字辈”们祖祖辈辈受尽了西头“闫恒元派”的欺压。对于这一部作品,各研究专家和文学大师都对其赞赏有加。董大中先生说:赵树理是一位艺术形式的革新家,《李有才板话》是他在文学民族化上的重大贡献。郭沫若、茅盾等大师都有中肯的评论。 赵树理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与新的时代,新的群众相结合,创作成就卓著的人民作家。他为我国的文学宝库留下了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文学作品,他的创作主张和人格魅力影响了我们许多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他是中国作家的一面旗帜。不管是思想意义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资源。在今天,我们可以是先锋的、现代的,但一定是要民族化的、中国化的。我们一定要寻求一种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和中国作风,而赵树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应当说,赵树理代表了一种深刻影响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思潮。” 赵树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甘守“文摊”作家的寂寞,决不攀“文坛”,他能身体力行,多才多艺,他会唱上党梆子,同时能拨弄好几样乐器,嘴打梆子还不误唱,创作了很多“群众喜欢看”“时代起作用”的优秀作品。这一切都深刻地映照出这一位人民艺术家崇高的文学精神和文学原创精神的追求。值此百年之际,我们怀念赵树理,像赵树理那样真切地关注人性,关注民生疾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常态,关注和思索时代最重大、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关注民族命运,更要关注活文化,要发挥文学艺术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1906一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一代农民的典型。 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例如,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作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弦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 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扎神弄鬼行为不予理睬。 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极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入,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二诸葛也撤去了香案。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攫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他们最终还是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思想意义: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那就是,基层政权有可能会被封建恶势力所把持。金旺和兴旺这两个形象说明:农村的基础政权中只有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造福于人民。 这部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学习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这主要表现在: (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首尾照应。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的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 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分章分节的形式,集中地叙述人物和事件,既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又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结局,对前面的人物有所交待,又首尾呼应,形成结构的严密。特别是结局的“大团圆”符合中国民间的喜剧欣赏习惯。戏剧性强,情节出现多次逆转。在人物塑造上,以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性格;在情节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 ——泼、赖。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 (3)人物的类型化。将主要人物分成三类,分别灌注了三种具有抽象理论特性的观念。 (4)山西的地方特色。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 总之,《小二黑结婚》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获得了群众的赞赏。
如何写好论文答辩陈述词呢?一、熟悉论文参加论文答辩,首先必须对自己所着的论文有深刻、全面、准确的理解;其次,还要对论文内容有横向把握,即理解从论文主题伸出的概念;此外,近期发生的、和论文有关的新闻时事、学术热点等最好多了解一下。二、想好“台词”在答辩前要事先规划好自己的论文陈述都说什么。一般来说应该涵盖这些方面:1、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2、写作目的是什么,为解决什么问题;3、全文的基本框架、结构、行文逻辑是什么;4、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5、论文在选题、观点、方法等方面有什么创新之处;6、论文有什么不足之处(但注意不要把论文的硬伤说出来)。 注意陈述一定要概括、将重点有所总结,而不是记流水账一样地说“第一章写了……第二章写了……”,因为这些内容老师完全通过翻阅纸质档论文了解。三、做好PPT1、内容:每页不超过10行字或一幅画,只列要点,避免放大段文字;2、配色:力求文字清晰、简洁易看,字体颜色要和背景形成鲜明反差,避免过多颜色、过于花哨繁复配色;3、图表:可以适当地在PPT中穿插使用一些能说明论点的图表,不仅能吸引观众注意,还能更形象地表达你的观点。四、练习控制时间一般答辩现场都对学生的陈述时间有限制。在正式答辩前一定要多计时演练几遍自己的陈述,学会控制掌握时间。这样到时显得你对答辩内容的掌握和控制较熟练,给答辩老师一个准备充分的好印象;否则,很可能会刚讲了一半时间就到了,造成尴尬达到结果。五、拿上必备材料1、论文纸质版:自己手上必须有一份,可以不加封面,但页码一定要与送交答辩的论文一致,方便老师提问时自己查找相应页面; 2、纸和笔:有些答辩老师提问较多,或者每个老师分别提问、学生最后一起回答,有纸笔方便在老师提问时记下题目,或在准备回答时简单做思路笔记。六、注意演讲技巧1、控制语速:很多学生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一致答辩老师听不清楚,影响答辩效果。因此一定要注意语速,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2、目光移动:无论是否脱稿,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要时常望一下答辩老师和其他同学,这样可以避免观众分神;3、体态相辅:答辩过程中一成不变地站着或低头,很容易使答辩变得单调;而适当地运用体态,尤其是手势语言,会显得更为自信、有力。七、调整心态1、保持自信:面对几位学术水平显然高于你的答辩老师,不要过于紧张,要相信只要准备充分,一般老师是不会为难你的;2、心态谦虚:如果老师指出了你论文中明确的错误,最好就大方承认,不要试图再反复辩驳了;或者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论文中已经写出来了,也不要说“我论文中某某页已经写了答案”,只要再复述一遍答案就好。
毕业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
大家好!
我叫xxx,是xx专业xx班,我参加答辩的论文题目是《xxxxxxxx》。本论文是在xx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我论文写作期间,xx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运用、论文结构的安以及论文的整个文字给予了认真的指导和修改。对xx老师的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论文虽然已经顺利完成,并且参加了答辩,但是,受学术水平和专业经验的限制,对这问题的研究肯定会有疏漏,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请各位评委老师就我的论文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帮助。谢谢!
开场白和结束语在职称答辩中是两个必须具备的部分,是答辩整个过程的开始和结束,特别是开场白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开场白容一个评委组留下良好的印象。
简单来说开场白就三部分内容,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单位、职务等基本信息,其次简单介绍自己文章的标题,最后是对评委组的感谢,这就构成了一个合格的开场白,随后答辩人员就可以向评委组阐述自己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结束语也很简单,答辩人在结束语中要本着谦虚并且奋进的态度,说明自己最燃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继续努力,今后在本职岗位上也会孜孜不倦继续努力,最后别忘了再次表达对评审组的感谢就可以了,所以答辩中这两部分是非常容易把握的,申报人对这两部分无需太过担心。
答辩回答问题要注意的几点:
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
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
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
4、有答有辩。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
答辩过程中,最关键的是阐述自己的工作业绩也相关成果,如果对评审组的提问不知道如何作答也不要过于紧张,只要实事求是回答就可以了,以上是对职称答辩的简单提示。
论文答辩致谢词
论文答辩致谢词,毕业论文的最后一段是在于对老师这几年的辛苦表示感谢,也是对学业的一个总结。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论文答辩致谢词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吧!
光阴荏苒,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经历大半年时间的磨砺,毕业论文终于完稿,回首大半年来收集、整理、思索、停滞、修改直至最终完成的过程,我得到了许多的关怀和帮助,现在要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X老师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在论文的选题、搜集资料和写作阶段,X老师都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鼓励。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每当我有所疑问,X老师总会放下繁忙的工作,不厌其烦地指点我;在我初稿完成之后,X老师又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对我的论文认真的批改,字字句句把关,提出许多中肯的指导意见,使我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不致迷失方向。他严谨的治学之风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将影响和激励我的一生,他对我的关心和教诲我更将永远铭记。借此机会,我谨向X老师致以深深地谢意。
其次,我还要感谢XX大学XX系XXX、XXX等老师,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严格、无私、高质量的教导,我才能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汲取专业知识和迅速提升能力;我还要感谢我的班主任XX老师这几年来对我的关心、帮助与支持;同时也感谢这三年来与我互勉互励的诸位同学,在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始终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度过,是我极大的荣幸.
同时也感谢XX,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帮助我完成了第一手语料的收集,感谢他们对本文调查工作所提供的大力帮助与支持。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和我的爱人,他们给我极大的鼓励与朴素的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参与我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老师,他们给了我一个审视几年来学习成果的机会,让我能够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对我的帮助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倍努力,以期能够取得更多成果回报他们、回报社会。再次感谢他们,祝他们一生幸福、安康!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劳,是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和一直关心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香平老师,没有您的悉心指导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班主任牛永斌老师,四年的生活相处不久,却从您身上学到了太多,必将终身受益。感谢所有教授过我课程的暨南大学的老师们,是你们诲人不倦才有了现在的我。
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永远是支撑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感谢陈小烦,安农礼堂里挥汗如雨,日月湖畔闲庭信步,绿荫场上把酒言欢……最难忘的记忆里都有你身影,感谢一起欢笑一起惆怅的日子,不论何时,请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
感谢馨悦,最黑暗的日子我们一起走过,为了梦想,我们永不放弃,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梦想的天堂再次相遇。
感谢becky帮忙校对,论文的顺利完稿也有你的功劳;感谢总在家里的helen,每次回来都是在“革命”最需要的时候,感谢你的悉心照顾。四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感谢我们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
感谢身边所有的朋友与同学,谢谢你们四年来的关照与宽容,与你们一起走过的缤纷时代,将会是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论文答辩的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是论文答辩中的谦虚之词,这也要求同学们认识到自己当前的不足,有一定的意义。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论文答辩的不足之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本人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我感觉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相差甚远。张xx老师是一位治学严谨,要求严格的良师益友,在我的论文形成过程中,他从内容、结构、文字表达甚至标点符号上都严格,只不过在某些方面我还做的不够。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万分肯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本人将虚心接受,从而不断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高校毕业论文答辩,学校领导都很重视,将其置于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但论文答辩的规范性、科学性、严谨性和互动性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答辩环节把关不严
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往往重视论文选题、内容、形式的审查与指导,而忽视答辩环节的规范化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要求不严、管理松散、质量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
2、对答辩问题准备不足
由于对毕业论文答辩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对论文本身把握欠妥,部分大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难以概述论文选题的原因,对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的回答也较为粗浅。面对主答辩教师的提问,部分学生当场随问随答的能力与要求有较大差距。
3、答辩问题过于尖锐和刁钻
主答辩教师的提问方式直接影响答辩目的的实现以及学生答辩水平的发挥。有的主答辩教师为表现自己的设问水平,往往没有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和逐步深入的方法,一开始就提出尖锐的问题,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难以招架,难以发挥正常水平,也难以检验学生的答辩能力和学术水平。此外,部分主答辩教师缺乏豁达的气度,不是以温和的态度、商讨的语气以及从善如流的胸怀与之探讨,而是以真理掌握者及长者自居,轻易使用“不对”、“错了”、“谬论”等否定词语,使答辩者难以接受,难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从而丧失了答辩双方共同探讨真理的目的。
4、答辩方法欠缺
在答辩过程中,有的学生往往答不到点子上或者一时答不上来,主答辩教师既不能任其漫无边际地讲下去,也不能简单的打断学生,让其尴尬地“呆”坐在那里,要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有话可讲。这样做,有利于克服答辩设问的'局限性,准确反映论文所涉及知识的水准。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本人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万分肯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本人将虚心接受,从而不断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拓展阅读
我们参加(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中对参加答辩的毕业生总的印象是:
(1)态度积极认真。大多数人是头一次参加论文答辩,又新奇、又紧张,有的甚至有点不知所措。
(2)大多数毕业生专业基础理论较弱。
(3)大部分同学还不能较好的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联系起来。
针对毕业生的如上情况,这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毕业论文答辩。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程序和目的
1、在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首先要求你简要叙述你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答辩老师通过你的叙述,了解你对所写论文的思考过程,考察你的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第二步,进行现场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做即兴答辩。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根据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提出专业理论或实务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和实务,研讨理论依据或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考察学生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就是检查毕业生是否是认真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考察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答辩老师结合毕业生现场答辩情况评定答辩成绩。
二、毕业生如何准备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1、对自己所写论文要十分熟悉。当然,通过独立思考,反复推敲,按自己的构思动手写成的论文,你一定是熟悉的。不过我们过去接触过的论文中,有的是把收集来的资料“粘贴”成论文,提交论文时,本人没有认真读一遍,交出的论文漏洞百出。这样答辩时由于你对论文不熟悉,针对所提问题就很难回答;还有的毕业论文给人感觉写的不错,但答辩时却一问三不知,显然对这篇毕业论文你不熟悉。所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首先要熟悉自己所写论文。
2、针对答辩提出问题的方向,在答辩前做些准备。
(1)、对自己所写论文中涉及的专业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答辩前最好一一整理出来。比如,论文中我的第二个论点中涉及了某个基本概念,这个基本概念的内容我参考了某“专业书”的第几页,内容是什么,整理好备用。
(2)、结合所写论文的论点,在答辩前,收集一些资料。比如,很说明问题的好案例;比如,在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例等等。
(3)、在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方面。平时多关注所学专业当前的政策研究、热点问题的讨论。学员要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辩前充分作好准备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辩的要领和答辩的艺术。
(一)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
首先,学员参加答辩会,要携带毕业论文答辩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如果不知道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参照别人的毕业论文样本。如前所述,有的高等学校规定:在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可以准备一定时间后再当面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即使像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那样,老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员准备时间,要求当场作答。但在回答过程中,也是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的,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
(二)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
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来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三)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
主答辩老师在提问题时,学员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略记在本子上,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断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说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答所非问。答到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