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混凝土质量检测标准论文

发布时间:

混凝土质量检测标准论文

你可在百度上下载《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混凝土质量控制--学习新规范《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按时间顺序分,混凝土质量控制分:事前(生产准备)控制、事中(生产)控制、事后(合格)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原材料质量检验与控制,二是配合比控制。事中控制主要有计量、搅拌、运输、浇筑和养护控制。事后控制指对混凝土质量按有关规范、规程进行验收评定。 以下主要从搅拌站角度进行归纳,原材料仅选用搅拌站常用原材料。 §1 事前控制 一、事前原材料质量检验与控制 1、原材料质量证明文件的检验 原材料进场时,应按规定批次验收:型式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外加剂产品还应具有使用说明书。 2、进场复验 为了保证进场材料的真实质量,进场材料必须进行复验。 进场原材料复验检验批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散装水泥应按每500t为一个检验批;粉煤灰或粒化高炉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应按每200t为一个检验批;砂、石骨料按每400m3或每600t为一个检验批;外加剂按每50t为一个检验批;水按同一水源不少于一个检验批。 ②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将检验批扩大一倍。 对经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符合要求的产品。 来源稳定且连续三次检验合格。 同一厂家的同批出厂材料,用于同时施工且属于同一工程项目的多个单位工程。 ③不同批次或非连续供应的不足一个检验批量的混凝土原材料应作为一个检验批。 3、质量主要控制项目 ⑴水泥 质量主要控制项目--凝结时间、安定性、胶砂强度、氧化镁和氯离子含量,碱含量低于的水泥主要控制项目还应包括碱含量,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主要控制项目还应包括水化热。 水泥应用还应符合下列规定:宜采用新型干法窑水泥;应注明水泥中的混合材品种和掺加量;用于生产混凝土的水泥温度不宜高于60℃。 ⑵粗骨料 质量主要控制项目--颗粒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压碎值指标和坚固性。用于高强混凝土的粗骨料还应包括岩石抗压强度。 粗骨料应用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宜采用连续级配; 对于混凝土结构,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得大于构件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间距的3/4;对于混凝土实心板,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板厚的1/3,且不得大于40㎜;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小于㎜。 对于有抗渗、抗冻、抗腐蚀、耐磨或其他特殊要求 的混凝土,粗骨料中的含泥量泥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和;坚固性检验的质量损失不应大于8%。 对于高强混凝土,粗骨料的岩石抗压强度应至少比混凝土设计强度高30%;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25㎜,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且不应大于8%;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和。 对于粗骨料或用于制作粗骨料的岩石,应进行碱活性检验,包括碱—硅酸反应活性检验和碱—碳酸盐反应活性检验;对于有预防止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不宜采用有碱活粗骨料。 ⑶细骨料 质量主要控制项目--颗粒级配、细度模数、含泥量、泥块含量、坚固性、氯离子含量和有害物质含量;海砂还应包括贝壳含量;人工砂还应包括石粉含量和压碎值指标,人工砂主要控制项目可不包括氯离子含量和有害物质含量。 细骨料应用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泵送混凝土宜采用中砂,且300µm筛孔的颗粒通过量不宜少于15%; 对于有抗渗、抗冻或其他特殊要求混凝土,砂中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和;坚固性检验的质量损失不应大于8%。 对于高强混凝土,砂的细度模数宜控制在~范围内,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和;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用砂的氯离子含量分别不应大于和。 河砂和海砂应进行碱—硅酸反应活性检验;对于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工程,不宜采用有碱活性的砂。 ⑷矿物掺合料 粉煤灰质量主要控制项目---细度、需水量比、烧失量和三氧化硫含量,C类粉煤灰还应包括游离氧化钙含量和安定性。 粒化高炉矿渣质量主要控制项目---比表面积、活性指数、流动度比。 矿物掺合料质量主要控制项目还应包括放射性。 矿物掺合料应用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掺用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宜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在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合料时,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应经试验确定。 矿物掺合料宜与高效减水剂同时使用。 对于高强混凝土或有抗渗、抗冻、抗腐蚀、耐磨等其他要的混凝土,不宜采用低于Ⅱ级的粉煤灰。 ⑸外加剂 外加剂质量主要控制项目分掺外加剂混凝土性能和外加剂匀质性两方面。 掺外加剂混凝土性能主要控制项目—减水率、凝结时间差、抗压强度比。 外加剂匀质性主要控制项目—pH值、氯离子含量和碱含量;膨胀剂还应包括凝结时间、限制膨胀率和抗压强度。 外加剂应用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时,外加剂应与水泥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种类和掺量应经试验确定。 高强混凝土宜采用高性能减水剂,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 外加剂中的氯离子含量和碱含量应满足混凝土设计要求。 宜采用液态外加剂。 外加剂的送检样品应与工程大批量进货一致。 ⑹水 水的质量主要控制项目--pH值、不溶物含量、可溶物含量、硫酸根离子含量、氯离子含量、水泥凝结时间差和水泥胶砂强度比。当混凝土骨料为碱活性时,还应包括碱含量。 二、事前配合比控制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的有关规定。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混凝土施工性能要求,强度及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应符合设计要求。 3、对首次使用、使用间隔时间超过三个月的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开盘鉴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生产的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一致; 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应满足施工要求; 混凝土强度评定应符合设计要求; 混凝土耐久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4、在混凝土配合比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混凝土质量的动态信息及时调整。 三、制定技术方案 混凝土生产前,应制定完整的技术方案,并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 事中控制 一、计量 1、计量设备 应具有计量部门签发的有效检定证书,并应定期校验。 混凝土生产单位每月应自检一次。 每一工作班开始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准。 2、原材料计量允许偏差原材料种类 计量允许偏差 原材料种类 计量允许偏差胶凝材料 ±2 拌合用水 ±1粗细骨料 ±3 外加剂 ±1 3、生产配合比 应根据粗细骨料含水率变化,及时调整粗细骨料和用水量。 二、搅拌 1、原材料投料方式应满足混凝土搅拌技术要求和混凝土拌合质量要求。 2、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按下表采用:混凝土坍落度㎜ 搅拌机机型 搅拌机出料量(L) ﹤250 250~500 ﹥500≦40 强制式 60 90 120﹥40且﹤100 强制式 60 60 90≧100 强制式 60 60 60 当搅拌高强混凝土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对于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可保证搅拌均匀的情况下适当缩短搅拌时间。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每班检查二次。 3、同一盘混凝土的搅拌匀质性应符合下列规定:混凝土中砂浆密度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混凝土稠度两次测值的差值不应大于下表规定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允许偏差的绝对值:拌合物性能 允许偏差坍落度(㎜) 设计值 ≦40 50~90 ≧100 允许偏差 ±10 ±20 ±30扩展度(㎜) 设计值 ≧350 允许偏差 ±30 三、运输 1、在运输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不离析、不分层,并应控制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2、采用搅拌罐车运送混凝土拌合物时,卸料前应采用快档旋转搅拌罐不少于20秒。因运距过远、交通或现场等问题造成坍落度损失较大而卸料困难时,可采用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入适量减水剂并快档旋转搅拌罐的措施,减水剂掺量应有经试验确定的预案。 3、采用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运输应保证混凝土连续泵送,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的有关规定。 4、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卸出至施工现场接收的时间间隔不宜大于90分钟。 四、浇筑成型 1、在浇筑过程中,应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密实性和整体性。 2、泵送混凝土输送管道的最小内径宜符合下表规定,混凝土输送泵泵压应与混凝土拌合物特性和泵送高度相匹配。粗骨料最大公称料径㎜ 输送管道最小内径㎜ 25 125 40 150 3、不同配合比或不同强度等级泵送混凝土在同一时间段并替浇筑时,输送管道中的混凝土不得混入其他不同配合比或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 4、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分)不宜超过下表规定:混凝土生产地点 气温 ≦25℃ ﹥25℃预拌混凝土搅拌站 150 120 强制性条文: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和浇筑成型过程中严禁加水。 五、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检验 1、质量要求 ①混凝土拌合物应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小的坍落度,泵送混凝土拌合坍落度设计值不宜大于180㎜。 ②泵送高强混凝土的扩展度不宜小于500㎜。 ③混凝土拌合物的经时损失不应影响混凝土的正常施工。泵送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经时损失不宜大于30㎜/h。 ④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并不得离析或泌水。 ⑤混凝土拌合物的凝结时间应满足施工要求和混凝土性能要求。 ⑥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下表要。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270中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或其他准确度更高好的方法进行测定。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水泥用量的质量百分比,%)环境条件 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 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 素混凝土干燥环境 潮湿但不含氯离子的环境 潮湿且含氯离子的环境、盐渍土环境 除冰盐等侵蚀性物质的腐蚀环 2、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对混凝土拌合物抽样检验。搅拌地点检验属控制性自检。 3、混凝土拌合物的检验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坍落度取样频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有关规定。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采用同批水泥和外加剂的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至检验一次。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应至少检验一次。 六、养护 生产和施工单位应根据结构、构件或制品情况、环境条件、原材料情况及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等,提出施工养护方案或生产养护制度,并应严格执行。 七、生产控制水平 混凝土生产控制水平按强度标准差σ和实测强度达到强度标准值的组数百分P表征。 1、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宜符合下表规定:生产场所 强度标准差 ﹤C20 C20~C40 ≧C45预拌混凝土搅拌站 ≦ ≦ ≦统计周期内相同强度等级混凝土试件组数,不应小于30组。 2、实测强度达到强度标准值的组数百分P不应小于95%。 3、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统计周期可取一个月。 §3 事后控制—合格控制(混凝土质量检验与评定) 一、混凝土拌合物 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对混凝土拌合物抽样检验。浇筑地点检验属验收检验。 二、硬化后混凝土1、强度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有关规定,其他力学性能检验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规定。2、耐久性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3、长期性能检验规则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基础。我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论文篇一 浅议建筑工程质量检测 【摘要】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基础。本文对检测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与检测技术,并提出了做好检测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 质量检测;检测内容;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 编号】 1727-5123(2012)03-045-02 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一旦发生工程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因而,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 热点 。 1检测行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规模由小到大,工作类型由单一到综合,检测市场化概念已经形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⑴从只能检验砂石、水泥、砖瓦、钢材发展到市政工程材料、地基基础检测、建筑工程结构可靠性检测、建筑节能检测、室内环境检测等,检测的内容越来越精细,检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⑵建筑企业试验室属于第一方试验室,即企业为了保证自身承包的工程质量而设立的试验室,由于其自身性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发展,使其在经济实力、检测能力、规模和技术力量等环节处于劣势,在检测市场所占分额很小。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企业的试验室正在逐步分离出来, 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检测机构;⑶市场的竞争,使检测费用远远低于成本,导致部分试验无法正常进行;⑷检测行业目前的技术门槛过低,造成人员技术素质较低。虽然现在实行的是见证取样,施工现场的见证人员不仅没有相应的资格,甚至有一些人员连最简单的常识都不懂,样品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所得到的数据与实际严重不符。 2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 地基基础工程的质量检测。 地基。通常采用钻孔取芯试验、静载荷试验和触探试验对复合地基进行检测。检测要求有:⑴砂石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测要求。施工后等待一段时间,抽查检测砂石桩的处理效果;可采用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原位测试的 方法 检测桩间土的挤密质量;⑵振冲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测要求。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的时间,可采用单桩载荷试验对振冲桩的质量进行检测;对于场地复杂或是重要的工程,应检测复合地基的处理效果。 桩基工程。桩基检测项目主要有:⑴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在同一个条件下,试桩的数量应大于3根;应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基准桩与压重平台支座、试桩之间的中心距应符合相关规定;制作的试桩应符合要求;加载方式选择慢速维持载荷法;测读桩沉降量的时间间隔应掌握好;严格按照要求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⑵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检测之前需对电源、传感器、仪器、设定参数等进行检查,确保无误;锤击设备选用自由落锤时,应保证最大锤击落距小于3mm;如果只需检测桩身的结构完整性,可降低落距,减轻锤重;⑶混凝土灌注桩终孔持力层检验。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对孔走向、表面岩状及桩端持力层进行检验;可采用原位载荷试验测得的结果,并结合实践 经验 和桩基设计要求,对桩孔孔底土层的承载力进行复验。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检测另外还有地下结构施工监测和建筑物的变形检测等。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检测。钢筋混凝土质量检测可分成三类。⑴外观检查。对于混凝土外表产生的质量问题,可用此法,如尺寸偏差、蜂窝麻面、表面损伤、缺棱掉角、裂缝、冻害等;⑵预留试块检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误差,如预留试块的取样不当,试块与结构没有同条件养护,试块的振捣方法与结构的施工方法相差过大,则试块就没有代表性;⑶在结构本体上进行检测。这种检测内容有:混凝土的强度和缺陷、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问题的常用手段,其测试结果可作为判断结构安全问题的重要依据。后者称为破损检验,是在非破损检测尚无法确定其承载能力时使用,或对新结构需要分解其受力性能时使用。常用较成熟的非破损检测方法有:回弹法(表面硬度法)、拔出法(半破损法)、超声波法(声波法)等。回弹法是一种测量混凝土表面硬度的方法,利用回弹仪冲击动能测量回弹锤撞击混凝土表面后的回弹量,确定混凝土表面硬度,用试验方法建立表面硬度与混凝土强度的关系曲线,从而推断混凝土的强度值;拔出法是直接测定混凝土的力学特性的方法,使用拔出仪拉拔埋在混凝土表面层内的锚杆,根据混凝土的拉拔强度,推算混凝土抗压强度;超声波法可以测定混凝土的强度,用超声波发射仪,从一侧发射一列超声脉冲进入混凝土中,在另一侧接收经过混凝土介质传送的超声脉冲波,同时测定其声速、振幅、频率等参数,判断混凝土的质量。 砌体结构工程检测。 砌体结构的现场检测方法。砌体结构主要指砖砌体,砌体强度是由砖块和砂浆强度或施工时制做的砌体试块强度来决定的,传统的检测方法是直接从砌体结构上截取试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而砌体结构的特点导致取样存在较大难度,取样时的扰动又会对试样产生较大损伤,从而影响试验结果。因此,砌体结构的现场原位非破损或半破损试验方法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并广泛开展研究和工程实际应用。砌体强度直接测定法包括:抽样检测法、原位检测法、动测综合法、微观结构法等。 砌体强度的间接测定法。砌体强度与砂浆和砖块强度有直接关系。由砂浆和砖块强度等级可确定砌体的抗压强度,间接测定法就是使用专门的仪器和专门的测试方法,测量砂浆和砖块的某一项强度指标或与材料强度有关的某一项物理参数,并由此间接测定砌体强度。主要方法有:冲击法、回弹法、推出法,此外尚有筒压法、点荷法等通过测定砂浆的强度来测定砌体强度的方法,都已在工程中得到应用。 3做好检测工作的策略 建立检测信用档案 良好的信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检测机构及检测人员信用档案,包括检测机构和人员的业绩、检测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及不良行为记录等。检测机构和人员的信用档案是对检测机构申请资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检测信用管理,建立诚信获利和失信惩戒机制,发挥信用管理调控市场的作用。通过各种 渠道 ,宣传质量检测信用好的单位,扩大其社会信誉度和知名度。 完善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针对建设项目规模,建立相应等级试验检测机构和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质量负责。试验检测机构业务范围内的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等技术文件应齐全,试验检测应严格按有关标准、规程及规范进行。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责,按质量第一的方针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 措施 ,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实行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还要增强建设各方面的质量意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正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勘察设计单位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对设计工作的要求很高。因此,提高设计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提高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生产技能。同时,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加技术储备,为设计生产提供资源和技能保障。 坚持质量 教育 ,建立质量原理和质量责任制度。在质量管理工作中,质量意识的提高有两个途径:⑴靠坚持不懈的质量教育;⑵建立和落实质量管理和质量责任制度。因此,质量教育经常化和质量管理制度化是我们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 严格验收工程。完成项目工程能否交付好的产品,关键在于最后验收。⑴工序验收是验收工作的基础。工序验收的过程是:先由操作者自检,再交由班组长检验。要采取必要经济制约手段,完善签字鉴证手续,严格执行每道工序,确保质量;⑵分项分部工程验收是验收工作的主要组织部分。分项分部验收要做到规范和严细:首先,保证验收工程的全面性,验收项目的品种和数量不得缺少。其次,从保证项目到允许偏差项目,验收都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不得降低等级,严禁弄虚作假。最后,建设(监理)单位现场质量监督员应参加验收并签字鉴证;⑶竣工工程验收是工程交工的前提。工程整体验收应注意三个环节:首先,施工单位的自评;其次,建设(监理)单位的预验;最后,工程主管部门的正式验收。验收不但要现场检测,而且还要进行观感评定;不但要听取汇报,而且要严格审查一整套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验收要明确工程遗留的质量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确定保修条款,保证交付用户一个满意的产品。 总之,在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要加强见证取样工作的监督,无论是招标、规划、质量监督工程的各个部门在工程的每个环节都不要放松。做到每一个样品的取样合理,真实可靠。各检测单位还要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服务观念,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现代 企业管理 观念,借鉴和利用一切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办法来帮助检测机构健康发展。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论文篇二 刍议建筑工程质量检测 【摘要】建筑工程的数量也随着社会主义发展而不断增加,而工程检测是现代建筑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工程检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了整个建筑质量的好坏,结合具体的工作经验,本文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遇到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质量检测;建筑工程;问题探讨 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近几年,我国建筑行业的意外事故发生率在不断增加,很多施工场地都出现了伤亡事故。这些都在警示人们,工程建筑施工必须要做好质量检查工作。检测时需要积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科学的实施程序,提高建筑工程的检测效率,尽可能避免过大的经济损失,维护建施工的安全进行。 一、建筑工程检测的主要内容与技术 1、地基基础的检测 (1)桩基工程的检测 桩基是隐蔽工程,支撑着地面上的构筑物,它是建筑物的基础,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这些建筑物的安全。在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桩基检测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a.单桩竖向承载力。在检测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几个重点:在相同环境下,保证试桩的数量在3根以上;需使用油压千斤顶进行加载;对基准桩、压重平台支座、试桩三者的间隔要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设计的试桩需要满足实际工程需要;严格控制测读桩沉降量的时间长短好;根据具体标准来限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b.基桩高应变动力。在现场进行检测工作需要结合相关要求进行:在检测前期需做好相关的检查,如:电源、仪器、设定参数等,保证无误后投入使用;在锤击设备采取自由落锤时,要将最大锤击落距控制在3mm 以内;若需要对桩身的结构整体性进行检测,需要降低落距,减小锤重。c.混凝土灌注桩终孔持力层检验。检验技术要点: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对孔走向、表面岩状及桩端持力层进行检验。 (2)建筑物的变形检测 a.倾斜。对建筑物倾斜情况实施检测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主要包括了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等方式。直接测定法有:经纬仪投影法、垂线法、天顶天底仪观测法等;间接测定法有:对建筑物基础的相对沉降实施测定等。b.挠度与裂缝。通过运用检测仪器来做详细的观察;c.沉降。对地基的实际情况做好检查分析,避免因地基严重而影响到建筑质量。 (3)地下结构施工的监测 a.结构内力监测。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内力测试,主要是通过在支护结构构件主筋上布置钢筋应力计,以监控支护结构的应力变化。b.支护结构的侧向变形观测。采用测斜仪可以测量不同深度支护结构及土体的侧向变形程度。 二、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检测 1.对混凝土内部状况的检测 由于混凝土材料的缺陷才导致的内部状况。这是因为施工大意、技术管理不到位等造成的。通过超声波可以探明缺陷具体存在的位置,并进行及时补救。直角传播法、钻孔对测法、单面平测法和直接穿透法等都是主要的检测方法。 2.对混凝土中钢筋的质量检测 对钢筋锈蚀的检测。如果钢筋发生锈蚀,则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会产生影响。通过采用半电池检测的方法,利用钢筋锈蚀程度与测量电位间建立的关系,对钢筋的锈蚀程度进行判断。对钢筋的位置进行检测。可以利用钢筋位置检测仪,这一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量,其能准确的测出混凝土中钢筋的位置以及保护层的厚度,确保其稳定性。 3.对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主要是针对混凝土的内部结构而进行的非破损强度检测,主要运用回弹法等方法,对当前的建筑行业而言,这是对混凝土强度检测中比较常用的方式[2]。其重点主要在于:①在检测前需要对被检测对象的相关情况进行熟悉;②在构件上,要确定试样及分布其测区;③对回弹值、碳化深度要进行循环测试;④对试验数据要做好处理。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检测 (1)混凝土中钢筋的质量检测 a.钢筋锈蚀的检测。钢筋发生锈蚀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可采用半电池检测法,利用测量电位与钢筋锈蚀程度间建立的关系,判别钢筋的锈蚀程度。b.钢筋的位置检测。钢筋位置检测仪作为一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准确的测定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位置以及保护层厚度,保证其稳定性。 (2)混凝土强度 主要是针对混凝土结构的非破损强度进行,主要运用的方法包括了回弹法,这是当前建筑行而言比较常用的混凝土强度的方式。其重点在于:a.检测前需熟悉被检测对象情况;b.于构件上确定试样并分布测区;c.逐渐测量回弹值、碳化深度;d.对试验数据做好处理。 四、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 建筑材种类繁多,各种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必须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试验检测,其检验的项目也必须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的相关要求。常规检测项目有:主体结构(梁、板、柱) 砼标号及钢筋数量检测,竣工后房屋空气质量状况检测,钢筋抽样检测,混凝土试块检测,瓷砖性能检测,铝合金门窗三性检测等,这些项目都是强制性要求必须检测的项目。 五、建筑门窗 (1)塑料门窗 检测对象包括:a.根据断面图标准,对配合尺寸、断面尺寸的允差检查;b.低温落锤冲击试验;c.检测加热后的尺寸大小变化。 (2)铝合金门窗 包括:a.表面质量。检查门窗的装饰表面是否出现损伤,其表面的致密、配合情况是否良好。b.装配标准。检查运用的材料能否达到要求,其硬度与强度之关系是否合理。c.性能。门启闭力在50N 以下;抗风压性能要尽可能更强。 六、做好检测工作 1、建立检测信用档案 检测信用档案,包括检测机构和人员的业绩、检测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及不良行为记录等。检测信用档案是对检测机构申请资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检测信用管理,就是要建立诚信获利和失信惩戒的管理机制,发挥信用管理在市场调控中的作用。 2、完善技术管理工作制度 要认真执行工程技术标准,它是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是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法规。要想使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必须健全和完善建设各方主体工程质量技术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工程各方主体的质量技术管理控制机制,督促施工单位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施工工艺、操作规程和内部控制标准。 3、培养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 勘察设计单位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对设计工作的要求很高。因此,提高设计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提高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生产技能。同时,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加技术储备,为设计生产提供资源和技能保障。 4、严格验收工程 工程整体验收应注意三个环节:一是施工单位的自评。二是建设(监理)单位的预验。三是工程主管部门的正式验收。验收不但要现场检测,而且还要进行观感评定;不但要听取汇报,而且要严格审查一整套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验收要明确工程遗留的质量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确定保修条款,保证交付用户一个满意的产品。 结束语 对建筑工程实施质量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工程的质量具有决定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工程成本的过度消耗,并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起到了维护的作用。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而由施工单位采取相应的科学措施来进行检测。 参考文献: [1]杨莉萍,谢平.浅议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及要求[J].云南建筑,2008(5) [2]王晓萍.关于混凝土构件荷载检验方法的探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5) [3]周涛.浅谈工民建工程的质量检测[J].城市建设,2009(32) 看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2.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论文范文 3.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毕业论文3篇 4.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5. 浅谈工程技术建设论文

毕业论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班级: 学号: 姓名:目录一、施工方案的合理选择……………………………………………………1二、连续浇捣混凝土时在拌合及运输方面应采取的措施…………………………….2三、在施工过程中钢筋工程及模板工程的质量控制………………………………..2四、外加剂的合理选择………………………………………………………………..6五.高温条件下的混凝土浇筑质量……………………………………………………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摘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特别在施工中要防止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差产生温度应力裂缝。因此需要从材料选择上、技术措施等有关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大体积混凝土顺利施工。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方案 高温条件 钢筋模板一、施工浇筑方案的选择: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特别在施工中要防止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差产生温度应力裂缝。因此需要从材料选择上、技术措施等有关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大体积混凝土顺利施工。1、 材料选择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对主要材料要求如下:(1)水泥:考虑普通水泥水化热较高,特别是应用到大体积混凝土中,大量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在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与混凝土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差,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早期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因此确定采用水化热比较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标号为525#,通过掺加合适的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2)粗骨料:采用碎石,粒径5-25mm,含泥量不大于1%。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较高,同时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3)细骨料:采用中砂,平均粒径大于,含泥量不大于5%。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4)粉煤灰: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方式为泵送,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泵送,考虑掺加适量的粉煤灰。按照规范要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时,其粉煤灰取代水泥的最大限量为25%。粉煤灰对水化热、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有利,但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早期极限抗拉值均有所降低,对混凝土抗渗抗裂不利,因此粉煤灰的掺量控制在10以内,采用外掺法,即不减少配合比中的水泥用量。按配合比要求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所掺加粉煤灰量。。2、混凝土配合比(1)混凝土采用搅拌站供应的商品混凝土,因此要求混凝土搅拌站根据现场提出的技术要求,提前做好混凝土试配。(2)混凝土配合比应提高试配确定。按照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及《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设计。(3)粉煤灰采用外掺法时仅在砂料中扣除同体积的砂量。另外应考虑到水泥的供应情况,以满足施工的要求。二、连续浇捣混凝土时在拌合及运输方面应采取的措施1、混凝土浇筑(1)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用混凝土运输车运到现场,每区采用2台混凝土输送泵送筑。(2)混凝土浇筑时应采用“分区定点、一个坡度、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浇筑工艺。钢筋泵车布料杆的长度,划定浇筑区域,每台泵车负责本区域混凝土浇筑。浇筑时先在一个部位进行,直至达到设计标高,混凝土形成扇形向前流动,然后在其坡面上连续浇筑,循序推进。这种浇筑方法能较好的适应泵送工艺,使每车混凝土都浇筑在前一车混凝土形成的坡面上,确保每层混凝土之间的浇筑间歇时间不超过规定的时间。同时可解决频繁移动泵管的间题,也便于浇筑完的部位进行覆盖和保温。(3)混凝土浇筑时在每台泵车的出灰口处配置1~2台振捣器,因为混凝土的坍落度比较大,在米厚的底板内可斜向流淌1米远左右,2台振捣器主要负责下部斜坡流淌处振捣密实,另外2~4台振捣器主要负责顶部混凝土振捣。(4)由于混凝土坍落度比较大,会在表面钢筋下部产生水分,或在表层钢筋上部的混凝土产生细小裂缝。为了防止出现这种裂缝,在混凝土初凝前和混凝土预沉后采取二次抹面压实措施。(5)现场按每浇筑100立方米(或一个台班)制作3组试块,1组压7d强度,1组压28d强度归技术档案资料用;l组作仍14d强度备用。三、在施工过程中钢筋工程及模板工程的质量控制根据平面控制网,在防水保护层上放出轴线和基础墙、柱位置线;每跨至少两点用红油漆标注。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成,支设竖向模板前,在板上放出该层平面控制轴线。待竖向钢筋绑扎完成后,在每层竖向筋上部标出标高控制点。1、机具准备1)、剥肋滚压直螺纹机械连接机具由该项技术提供单位配备。高峰期钢筋施工时至少保证5台钢筋剥肋滚压直螺纹机,其技术参数如下表示:设备型号 GHG40型滚丝头型号 40型可加工范围 16~40整机质量(kg) 5902)限位挡铁:对钢筋的夹持位置进行限位,型号划分与钢筋规格相同。3)螺纹环规:用于检验钢筋丝头的专用量具。4)力矩扳手力矩扳手精度为±5%5)辅助机具砂轮切割机:用于钢筋端面整平用于检验钢筋丝头的专用量具6)、钢筋焊接机具电焊机、控制箱、焊接夹具、焊剂罐等焊接电流:焊接电源400~450A;施工手续现场钢筋工人员必须佩戴上岗证,焊工必须有岗位资格证(有效)参加钢筋机械接头加工人员必须进行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执证上岗。未经培训人员严禁操作设备。钢筋连接及锚固要求A.竖向钢筋D≥18mm,采用电焊压力焊;横向D≥18mm采用机械连接;D<18mm用搭接。B.相关要求(1)钢筋锚固必须符合GB5001-2002的规定,提供参考值如表:名称部位 锚固长度 末端弯钩长度 d<25 d≥25 基础DL 35d ≥10d底板 35d 40d ≥10d墙柱插筋 直接插至底板下表面 ≥10d(2)钢筋搭接长度必须符合GB50010-2002或按GB50204-2002附录B: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3)机械连接接头按加工标准,见项所述钢筋的加工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A.钢筋调直采用冷拉方法进行钢筋调直,I级钢筋冷拉率为4%,由于钢筋加工区场地有限,钢筋冷拉长度为27m,冷拉后为;钢筋冷拉采用两端地锚承力,标尺测伸长,并记录每根钢筋冷拉值。B.钢筋弯曲1)钢筋弯钩或弯折:I级钢筋末端做180°弯钩,其圆弧弯曲直径(d为钢筋直径),平直部分长度为3d;Ⅱ级钢筋做90°或135°弯折时,其弯曲直径为4d。2)箍筋末端的弯钩:I级钢筋弯钩的弯曲直径≥受力钢筋直径或箍筋直径的倍,弯钩平直长度为箍筋直径的10倍,弯钩角度45°/135°。C.焊接接头1)施焊前检查设备、电源,随时处于正常状态,严禁超荷工作;2)钢筋安装之前,焊接部位和电极钳口接触的(150mm区段)钢筋表面的锈斑、油污、杂物等,应清除干净,钢筋端部若有弯折、扭曲,应予以矫直或切除,但不得锤击矫直。3)选择焊接参数主要参数为:焊接电流,焊接电压和焊接通电时间(参见施工工艺标准)。焊剂应存放于干燥的库房内,防止受潮。如受潮,便用前须经250~300℃烘焙2小时,并进行记录。D.机械连接 钢筋端面整平→剥肋滚压螺纹→丝头质量检查→带帽保护→丝头质量抽检→存放待用。b.操作要点钢筋端面平头:采用砂轮切割机平头(严禁气割),保证钢筋端面与母材轴线垂直。剥肋滚压螺纹:使用钢筋滚压直螺纹机,将待加工钢筋加工成直螺纹;丝头质量检查:对加工的丝头进行质量检验(按以上丝头设计表);带帽保护:用专用的钢筋丝头塑料保护帽进行保护,防止螺纹损伤;丝头定量抽检:项目部质检部组织自检,存放待用:按规格型号及类型进行分类码放。钢筋绑扎及安装(1) 底板、基础梁钢筋防水保护层上放线,基础标高放线→搭设梁脚手架→南北向梁上铁放置、绑扎→东西向梁上钢筋放置、绑扎→放南北向梁箍筋→放置三道柱箍→东西向板梁钢筋下铁放置、绑孔→南北向板梁下铁放置、绑扎→放置底板、基础梁垫块→拆除基础梁脚手架→调整基础梁位置→墙柱插筋放线→放置墙柱插筋并临时固定→放置三道墙体水平筋→底板上铁标高放线→放置马凳→南北向底板上铁放置、绑扎→东西向底板上铁放置、绑孔→调整、固定墙柱插筋。a.底板、基础梁钢筋排列顺序为:东西向筋上铁在上,下铁在下;南北向钢筋在东西向钢筋中间;若基础梁上下铁不只一排,东西向筋与南北向钢筋交错布置;b.底板钢筋的弯钩,下排均朝上,上排均朝下;c.钢筋网的绑扎:所有钢筋交错点均绑扎,而且必须牢固;同一水平直线上相邻绑扎成“八”字型,朝向混凝土内部,同一直线上相临绑扣露头部分朝向正反交错;d.箍筋接头(弯钩叠合处)沿受力方向错开布置,箍筋转角与受力筋交叉点均应扎牢,绑扎箍筋时绑扣相互间应呈“八”字形 本工程主要是防护墙及顶板的支模及混凝土的浇筑,要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防止射线泄漏, 防护墙、顶板模板在施工中的稳定性做到不变形、胀板。其它辅助用房按常规工程施工方法便可。 ⑴ 模板安装及支撑工程 本工程防护墙厚度有 、,高度、,为了保证工程需要,采用支模方法如下:模板采用20mm 厚竹胶合板、横档用80× 80 枋木间距400mm,拉丝及内撑均用Ф 16钢螺丝两用/ 梅花状 × 一道作为墙体拉结、墙体高度在 米以上拉丝间距可墙大至 × 一道,立档采用宽160mm 槽钢、间距600,经计算防护墙体的侧压力在高 米以下为,因此,斜支撑需用200mm 槽钢间距为1200。立柱水平拉杆用40 × 40 角钢、十字交叉拉结。同时,在墙体转角位置由于拉丝不能固定,立档及斜撑槽钢按外侧壁的间距加密一倍安装。 为保证F 轴防护墙外侧模板的平整、垂直,除了在墙体用钢螺栓拉结外,在地梁上预埋Ф 16a1200 钢筋,作水平拉结,防止斜撑滑移。 ⑵ 顶板模板有支撑 本工程的顶板厚度不同, 梁部X 机房厚500,60CO 机房1000、直加机房2500,经计算,直加机房顶板的最大荷载重是65800N/m 2, 因此, 对模板、杉木支撑的要求很高, 为保证其模板的稳定生刚性, 采用支模如下。 模板为20mm 竹胶合板,下用80 × 80 枋木拼密。 模枋条用工字钢1 2 # , 固定在支顶上。 支顶用Ф 108 无缝钢管。间距800mm。顶板厚度为 — 米的支撑,间距可增大到1 米。 为确保整体稳定性, 防护墙、枯板部分的模板均采用满堂红支顶一次成型,互成连整体 外加剂:设计无具体要求,通过分析比较及过去在其它工程上的使用经验,每立方米混凝土2kg,减水剂可降低水化热峰值,对混凝土收缩有补偿功能,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具体外加剂的用量及使用性能,商品混凝土站在浇筑前应报告送达施工单位4.外加剂的合理选择外加剂:设计无具体要求,通过分析比较及过去在其它工程上的使用经验,每立方米混凝土2kg,减水剂可降低水化热峰值,对混凝土收缩有补偿功能,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具体外加剂的用量及使用性能,商品混凝土站在浇筑前应报告送达施工单位(1)选择水泥。选用杭州水泥厂水化热较低的#425矿渣硅酸盐水泥。其早期的水化热与同龄期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3d的水化热约可低30%。 (2)掺加磨细粉煤灰。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75kg,改善了混凝土的粘聚性和可泵性 ,还可节约水泥50kg。根据有关试验资料表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每增减10kg,其水化热引起混凝土的温度相应升降1~℃,因此可使混凝土内部温度降低5~6℃。 (3)选用优质外加剂。为达到既能减水缓凝,又使坍落度损失小的要求,经比较,最后选用了上海产效果明显优于木钙的—2型缓凝减水剂,可减少拌和用水10%左右,相应也减少了水泥用量,降低了混凝土水化热。 (4)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实践证明,掺优质粉煤灰混凝土后期强度较高,在一定掺量范围内60d强度比29d约可增长20%左右。同时按《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 146— 90 )》,地下室内工程宜用60d龄期强度的规定。为了进一步控制温升,减少温度应力,根据结构实际承受荷载情况,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将原设计混凝土28d龄期C30改为60d龄期C30(即用28d龄期C25代替设计强度),这样可使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减少50kg,混凝土温度相应随之降低5~6℃。5.高温条件下的混凝土浇筑质量1.,考虑高温和远距离运送造机坍落度18±2cm, 水泥用量控制在370kg/以下。由于降低水泥用量可降低混凝土温度16~18℃。 成的坍落度损失较大,取出2. 用原材料降温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 根据由搅拌前混凝土原材料总热量与搅拌后混凝土总热量相等的原理,可求得混凝土的出机温度T,说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与原材料的温度成正比,为此对原材料采取降温措施:①将堆场石子连续浇水,使其温度自浇水前的56℃降至浇水后的29℃ ,且可预先吸足水分,减少混凝土坍落度损失;②黄砂在钱塘江码头起水时,利用江水淋水冷却,使之降温。③虽混凝土中水的用量较少,但它的比热最大,故在搅拌混凝土用的3只贮水池内加入冰块,使水温由31℃降到24℃,总共用去冰块75t。这样一来,经计算出机温度T为℃,37次实测的平均实测值℃,送达现场的实测温度为℃,从而使入模温度大为降低。 3 保持连续均衡供应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 (1)为了紧密配合施工进度,确保混凝土的连续均匀供应,经过周密的计算和准备,安排南星桥和六堡两个搅拌站同时搅拌,配备了18辆搅拌车和两只移动泵,在三天四夜里始终保持了稳定的供应强度,基本上做到了泵车不等搅拌车,搅拌车不等泵车,未发生过一次由于相互等待而造成堵泵现象。 (2)本工程基坑挖深,坑内实测最高气温达62℃,为避免太阳直接暴晒,温度过高,造成浇筑困难,采取在整个坑顶搭盖凉棚,并安设了通风散热设施,使坑内浇筑温度大幅度降低,接近自然气温,不仅控制了最高温升,而且改善了工人劳动条件,得以顺利浇筑。 3)为不使混凝土输送管道温度过高,在管道外壁四周用麻袋包裹,并在其上覆盖草包并反复淋水、降温。 (4)考虑混凝土的水平分层浇筑装拆管道过于频繁,施工组织工作难于实施,故采取斜面分层浇筑,错开层与层之间浇筑推进的时间以利下层混凝土散热,但上下层之间严格控制,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得出现施工“冷缝”。由于泵送混凝土的浆体较多,在浇筑平仓后用直尺刮平。约间隔1~2h,用木蟹打压两次,以免出现表面收水裂缝。4 加强混凝土保湿保温养护 混凝土抹压后,当人踩在上面无明显脚印时,随即用塑料薄膜覆盖严实,不使透风漏气、水分蒸发散失并带走热量。且在薄膜上盖两层草包保湿保温养护,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 , 延长散热时间,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经实测混凝土3天内表面温度在48~55℃之间,且很少发现混凝土表面有裂缝情况。 5 通过监控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 (1)温度监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混凝土内部的实际最高温升值和混凝土中心至表面的温度梯度,保证规范要求的内部与表面的温差小于25℃及降温速率。 (2)温度是直接关系整个混凝土基础质量的关键。为了客观反映混凝土温度状况,进行原材料温度 、出机温度、入模温度、自然温度、覆盖养护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棚内温度等7个项目的测试,便于及时调整温控措施。(3)主楼基础的混凝土温度按不同平面部位和深度共布置了25个测点(图1),由专人负责连续测温一周,每间隔2h测一次,比规范规定每8h测2次的频度要大些。效果及结论 (1)混凝土强度按《混凝土强度检验与评定标准(GBJ 107-87)》进行了测试,有关结果 如表1,属合格。(2)由于采用了“双掺技术”(缓凝减水剂和磨细粉煤灰),延缓了凝结时间,减少了坍落度损失,改善了混凝土和易性和可泵性。使得混凝土在高温、远距离运送条件下仍能顺利泵送 ,也未发生堵泵。 (3)混凝土出机温度和入模温度共实测37次,原材料温度测试20次,混凝土内外温度连续测一周,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出现在浇注后的3~4d之间,与文献介绍的一致。内外温差仅为1 5℃,且低于规范规定不得大于25℃的要求。 (4)经各有关单位的严格检查和近年来的使用,未发现有害裂缝(仅表面有个别收水裂缝)。 混凝土密实平整光洁,无蜂窝麻面

混凝土质量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班级: 学号: 姓名:目录一、施工方案的合理选择……………………………………………………1二、连续浇捣混凝土时在拌合及运输方面应采取的措施…………………………….2三、在施工过程中钢筋工程及模板工程的质量控制………………………………..2四、外加剂的合理选择………………………………………………………………..6五.高温条件下的混凝土浇筑质量……………………………………………………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摘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特别在施工中要防止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差产生温度应力裂缝。因此需要从材料选择上、技术措施等有关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大体积混凝土顺利施工。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方案 高温条件 钢筋模板一、施工浇筑方案的选择: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特别在施工中要防止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差产生温度应力裂缝。因此需要从材料选择上、技术措施等有关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大体积混凝土顺利施工。1、 材料选择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对主要材料要求如下:(1)水泥:考虑普通水泥水化热较高,特别是应用到大体积混凝土中,大量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在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与混凝土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差,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早期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因此确定采用水化热比较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标号为525#,通过掺加合适的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2)粗骨料:采用碎石,粒径5-25mm,含泥量不大于1%。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较高,同时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3)细骨料:采用中砂,平均粒径大于,含泥量不大于5%。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4)粉煤灰: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方式为泵送,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泵送,考虑掺加适量的粉煤灰。按照规范要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时,其粉煤灰取代水泥的最大限量为25%。粉煤灰对水化热、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有利,但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早期极限抗拉值均有所降低,对混凝土抗渗抗裂不利,因此粉煤灰的掺量控制在10以内,采用外掺法,即不减少配合比中的水泥用量。按配合比要求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所掺加粉煤灰量。。2、混凝土配合比(1)混凝土采用搅拌站供应的商品混凝土,因此要求混凝土搅拌站根据现场提出的技术要求,提前做好混凝土试配。(2)混凝土配合比应提高试配确定。按照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及《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设计。(3)粉煤灰采用外掺法时仅在砂料中扣除同体积的砂量。另外应考虑到水泥的供应情况,以满足施工的要求。二、连续浇捣混凝土时在拌合及运输方面应采取的措施1、混凝土浇筑(1)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用混凝土运输车运到现场,每区采用2台混凝土输送泵送筑。(2)混凝土浇筑时应采用“分区定点、一个坡度、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浇筑工艺。钢筋泵车布料杆的长度,划定浇筑区域,每台泵车负责本区域混凝土浇筑。浇筑时先在一个部位进行,直至达到设计标高,混凝土形成扇形向前流动,然后在其坡面上连续浇筑,循序推进。这种浇筑方法能较好的适应泵送工艺,使每车混凝土都浇筑在前一车混凝土形成的坡面上,确保每层混凝土之间的浇筑间歇时间不超过规定的时间。同时可解决频繁移动泵管的间题,也便于浇筑完的部位进行覆盖和保温。(3)混凝土浇筑时在每台泵车的出灰口处配置1~2台振捣器,因为混凝土的坍落度比较大,在米厚的底板内可斜向流淌1米远左右,2台振捣器主要负责下部斜坡流淌处振捣密实,另外2~4台振捣器主要负责顶部混凝土振捣。(4)由于混凝土坍落度比较大,会在表面钢筋下部产生水分,或在表层钢筋上部的混凝土产生细小裂缝。为了防止出现这种裂缝,在混凝土初凝前和混凝土预沉后采取二次抹面压实措施。(5)现场按每浇筑100立方米(或一个台班)制作3组试块,1组压7d强度,1组压28d强度归技术档案资料用;l组作仍14d强度备用。三、在施工过程中钢筋工程及模板工程的质量控制根据平面控制网,在防水保护层上放出轴线和基础墙、柱位置线;每跨至少两点用红油漆标注。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成,支设竖向模板前,在板上放出该层平面控制轴线。待竖向钢筋绑扎完成后,在每层竖向筋上部标出标高控制点。1、机具准备1)、剥肋滚压直螺纹机械连接机具由该项技术提供单位配备。高峰期钢筋施工时至少保证5台钢筋剥肋滚压直螺纹机,其技术参数如下表示:设备型号 GHG40型滚丝头型号 40型可加工范围 16~40整机质量(kg) 5902)限位挡铁:对钢筋的夹持位置进行限位,型号划分与钢筋规格相同。3)螺纹环规:用于检验钢筋丝头的专用量具。4)力矩扳手力矩扳手精度为±5%5)辅助机具砂轮切割机:用于钢筋端面整平用于检验钢筋丝头的专用量具6)、钢筋焊接机具电焊机、控制箱、焊接夹具、焊剂罐等焊接电流:焊接电源400~450A;施工手续现场钢筋工人员必须佩戴上岗证,焊工必须有岗位资格证(有效)参加钢筋机械接头加工人员必须进行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执证上岗。未经培训人员严禁操作设备。钢筋连接及锚固要求A.竖向钢筋D≥18mm,采用电焊压力焊;横向D≥18mm采用机械连接;D<18mm用搭接。B.相关要求(1)钢筋锚固必须符合GB5001-2002的规定,提供参考值如表:名称部位 锚固长度 末端弯钩长度 d<25 d≥25 基础DL 35d ≥10d底板 35d 40d ≥10d墙柱插筋 直接插至底板下表面 ≥10d(2)钢筋搭接长度必须符合GB50010-2002或按GB50204-2002附录B: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3)机械连接接头按加工标准,见项所述钢筋的加工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A.钢筋调直采用冷拉方法进行钢筋调直,I级钢筋冷拉率为4%,由于钢筋加工区场地有限,钢筋冷拉长度为27m,冷拉后为;钢筋冷拉采用两端地锚承力,标尺测伸长,并记录每根钢筋冷拉值。B.钢筋弯曲1)钢筋弯钩或弯折:I级钢筋末端做180°弯钩,其圆弧弯曲直径(d为钢筋直径),平直部分长度为3d;Ⅱ级钢筋做90°或135°弯折时,其弯曲直径为4d。2)箍筋末端的弯钩:I级钢筋弯钩的弯曲直径≥受力钢筋直径或箍筋直径的倍,弯钩平直长度为箍筋直径的10倍,弯钩角度45°/135°。C.焊接接头1)施焊前检查设备、电源,随时处于正常状态,严禁超荷工作;2)钢筋安装之前,焊接部位和电极钳口接触的(150mm区段)钢筋表面的锈斑、油污、杂物等,应清除干净,钢筋端部若有弯折、扭曲,应予以矫直或切除,但不得锤击矫直。3)选择焊接参数主要参数为:焊接电流,焊接电压和焊接通电时间(参见施工工艺标准)。焊剂应存放于干燥的库房内,防止受潮。如受潮,便用前须经250~300℃烘焙2小时,并进行记录。D.机械连接 钢筋端面整平→剥肋滚压螺纹→丝头质量检查→带帽保护→丝头质量抽检→存放待用。b.操作要点钢筋端面平头:采用砂轮切割机平头(严禁气割),保证钢筋端面与母材轴线垂直。剥肋滚压螺纹:使用钢筋滚压直螺纹机,将待加工钢筋加工成直螺纹;丝头质量检查:对加工的丝头进行质量检验(按以上丝头设计表);带帽保护:用专用的钢筋丝头塑料保护帽进行保护,防止螺纹损伤;丝头定量抽检:项目部质检部组织自检,存放待用:按规格型号及类型进行分类码放。钢筋绑扎及安装(1) 底板、基础梁钢筋防水保护层上放线,基础标高放线→搭设梁脚手架→南北向梁上铁放置、绑扎→东西向梁上钢筋放置、绑扎→放南北向梁箍筋→放置三道柱箍→东西向板梁钢筋下铁放置、绑孔→南北向板梁下铁放置、绑扎→放置底板、基础梁垫块→拆除基础梁脚手架→调整基础梁位置→墙柱插筋放线→放置墙柱插筋并临时固定→放置三道墙体水平筋→底板上铁标高放线→放置马凳→南北向底板上铁放置、绑扎→东西向底板上铁放置、绑孔→调整、固定墙柱插筋。a.底板、基础梁钢筋排列顺序为:东西向筋上铁在上,下铁在下;南北向钢筋在东西向钢筋中间;若基础梁上下铁不只一排,东西向筋与南北向钢筋交错布置;b.底板钢筋的弯钩,下排均朝上,上排均朝下;c.钢筋网的绑扎:所有钢筋交错点均绑扎,而且必须牢固;同一水平直线上相邻绑扎成“八”字型,朝向混凝土内部,同一直线上相临绑扣露头部分朝向正反交错;d.箍筋接头(弯钩叠合处)沿受力方向错开布置,箍筋转角与受力筋交叉点均应扎牢,绑扎箍筋时绑扣相互间应呈“八”字形 本工程主要是防护墙及顶板的支模及混凝土的浇筑,要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防止射线泄漏, 防护墙、顶板模板在施工中的稳定性做到不变形、胀板。其它辅助用房按常规工程施工方法便可。 ⑴ 模板安装及支撑工程 本工程防护墙厚度有 、,高度、,为了保证工程需要,采用支模方法如下:模板采用20mm 厚竹胶合板、横档用80× 80 枋木间距400mm,拉丝及内撑均用Ф 16钢螺丝两用/ 梅花状 × 一道作为墙体拉结、墙体高度在 米以上拉丝间距可墙大至 × 一道,立档采用宽160mm 槽钢、间距600,经计算防护墙体的侧压力在高 米以下为,因此,斜支撑需用200mm 槽钢间距为1200。立柱水平拉杆用40 × 40 角钢、十字交叉拉结。同时,在墙体转角位置由于拉丝不能固定,立档及斜撑槽钢按外侧壁的间距加密一倍安装。 为保证F 轴防护墙外侧模板的平整、垂直,除了在墙体用钢螺栓拉结外,在地梁上预埋Ф 16a1200 钢筋,作水平拉结,防止斜撑滑移。 ⑵ 顶板模板有支撑 本工程的顶板厚度不同, 梁部X 机房厚500,60CO 机房1000、直加机房2500,经计算,直加机房顶板的最大荷载重是65800N/m 2, 因此, 对模板、杉木支撑的要求很高, 为保证其模板的稳定生刚性, 采用支模如下。 模板为20mm 竹胶合板,下用80 × 80 枋木拼密。 模枋条用工字钢1 2 # , 固定在支顶上。 支顶用Ф 108 无缝钢管。间距800mm。顶板厚度为 — 米的支撑,间距可增大到1 米。 为确保整体稳定性, 防护墙、枯板部分的模板均采用满堂红支顶一次成型,互成连整体 外加剂:设计无具体要求,通过分析比较及过去在其它工程上的使用经验,每立方米混凝土2kg,减水剂可降低水化热峰值,对混凝土收缩有补偿功能,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具体外加剂的用量及使用性能,商品混凝土站在浇筑前应报告送达施工单位4.外加剂的合理选择外加剂:设计无具体要求,通过分析比较及过去在其它工程上的使用经验,每立方米混凝土2kg,减水剂可降低水化热峰值,对混凝土收缩有补偿功能,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具体外加剂的用量及使用性能,商品混凝土站在浇筑前应报告送达施工单位(1)选择水泥。选用杭州水泥厂水化热较低的#425矿渣硅酸盐水泥。其早期的水化热与同龄期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3d的水化热约可低30%。 (2)掺加磨细粉煤灰。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75kg,改善了混凝土的粘聚性和可泵性 ,还可节约水泥50kg。根据有关试验资料表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每增减10kg,其水化热引起混凝土的温度相应升降1~℃,因此可使混凝土内部温度降低5~6℃。 (3)选用优质外加剂。为达到既能减水缓凝,又使坍落度损失小的要求,经比较,最后选用了上海产效果明显优于木钙的—2型缓凝减水剂,可减少拌和用水10%左右,相应也减少了水泥用量,降低了混凝土水化热。 (4)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实践证明,掺优质粉煤灰混凝土后期强度较高,在一定掺量范围内60d强度比29d约可增长20%左右。同时按《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 146— 90 )》,地下室内工程宜用60d龄期强度的规定。为了进一步控制温升,减少温度应力,根据结构实际承受荷载情况,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将原设计混凝土28d龄期C30改为60d龄期C30(即用28d龄期C25代替设计强度),这样可使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减少50kg,混凝土温度相应随之降低5~6℃。5.高温条件下的混凝土浇筑质量1.,考虑高温和远距离运送造机坍落度18±2cm, 水泥用量控制在370kg/以下。由于降低水泥用量可降低混凝土温度16~18℃。 成的坍落度损失较大,取出2. 用原材料降温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 根据由搅拌前混凝土原材料总热量与搅拌后混凝土总热量相等的原理,可求得混凝土的出机温度T,说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与原材料的温度成正比,为此对原材料采取降温措施:①将堆场石子连续浇水,使其温度自浇水前的56℃降至浇水后的29℃ ,且可预先吸足水分,减少混凝土坍落度损失;②黄砂在钱塘江码头起水时,利用江水淋水冷却,使之降温。③虽混凝土中水的用量较少,但它的比热最大,故在搅拌混凝土用的3只贮水池内加入冰块,使水温由31℃降到24℃,总共用去冰块75t。这样一来,经计算出机温度T为℃,37次实测的平均实测值℃,送达现场的实测温度为℃,从而使入模温度大为降低。 3 保持连续均衡供应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 (1)为了紧密配合施工进度,确保混凝土的连续均匀供应,经过周密的计算和准备,安排南星桥和六堡两个搅拌站同时搅拌,配备了18辆搅拌车和两只移动泵,在三天四夜里始终保持了稳定的供应强度,基本上做到了泵车不等搅拌车,搅拌车不等泵车,未发生过一次由于相互等待而造成堵泵现象。 (2)本工程基坑挖深,坑内实测最高气温达62℃,为避免太阳直接暴晒,温度过高,造成浇筑困难,采取在整个坑顶搭盖凉棚,并安设了通风散热设施,使坑内浇筑温度大幅度降低,接近自然气温,不仅控制了最高温升,而且改善了工人劳动条件,得以顺利浇筑。 3)为不使混凝土输送管道温度过高,在管道外壁四周用麻袋包裹,并在其上覆盖草包并反复淋水、降温。 (4)考虑混凝土的水平分层浇筑装拆管道过于频繁,施工组织工作难于实施,故采取斜面分层浇筑,错开层与层之间浇筑推进的时间以利下层混凝土散热,但上下层之间严格控制,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得出现施工“冷缝”。由于泵送混凝土的浆体较多,在浇筑平仓后用直尺刮平。约间隔1~2h,用木蟹打压两次,以免出现表面收水裂缝。4 加强混凝土保湿保温养护 混凝土抹压后,当人踩在上面无明显脚印时,随即用塑料薄膜覆盖严实,不使透风漏气、水分蒸发散失并带走热量。且在薄膜上盖两层草包保湿保温养护,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 , 延长散热时间,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经实测混凝土3天内表面温度在48~55℃之间,且很少发现混凝土表面有裂缝情况。 5 通过监控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 (1)温度监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混凝土内部的实际最高温升值和混凝土中心至表面的温度梯度,保证规范要求的内部与表面的温差小于25℃及降温速率。 (2)温度是直接关系整个混凝土基础质量的关键。为了客观反映混凝土温度状况,进行原材料温度 、出机温度、入模温度、自然温度、覆盖养护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棚内温度等7个项目的测试,便于及时调整温控措施。(3)主楼基础的混凝土温度按不同平面部位和深度共布置了25个测点(图1),由专人负责连续测温一周,每间隔2h测一次,比规范规定每8h测2次的频度要大些。效果及结论 (1)混凝土强度按《混凝土强度检验与评定标准(GBJ 107-87)》进行了测试,有关结果 如表1,属合格。(2)由于采用了“双掺技术”(缓凝减水剂和磨细粉煤灰),延缓了凝结时间,减少了坍落度损失,改善了混凝土和易性和可泵性。使得混凝土在高温、远距离运送条件下仍能顺利泵送 ,也未发生堵泵。 (3)混凝土出机温度和入模温度共实测37次,原材料温度测试20次,混凝土内外温度连续测一周,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出现在浇注后的3~4d之间,与文献介绍的一致。内外温差仅为1 5℃,且低于规范规定不得大于25℃的要求。 (4)经各有关单位的严格检查和近年来的使用,未发现有害裂缝(仅表面有个别收水裂缝)。 混凝土密实平整光洁,无蜂窝麻面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土木工程的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土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技术的运用

摘要:混凝土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建筑领域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同时也是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技术保障。实践中可以看到,混凝土是确保土木工程项目整体施工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混凝土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质量和应用安全可靠性。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混凝土技术及其在土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用到的几种混凝土技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建设混凝土技术

1土木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

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对混凝土质量有标准和要求,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中用到的混凝土,其强度一般在C20至C40之间,该范围内的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用料(混凝土)选择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建筑构造要求、性能等,对混凝土进行合理的配筋作业;比如,针对土木工程项目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比例方法,对钢筋数量适当增加,而且钢筋可承受混凝土浇筑时中的温度应力,可以有效对混凝土裂缝等病害进行控制。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混凝土浇筑前,应当对混凝土温度、产生的温度应力等进行全面预算,并且合理确定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指标、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

在此基础上,还要制定温度变化管控措施,并且对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混凝土裂缝病害问题进行预防,以此来确保土木工程项目整体施工质量。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是一项比较难操作的的工程,主要是因为混凝土的成分是水、砂石,并且还有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在混凝土施工过程在,通常因上述组成材料的比例控制不好,而容易出现施工质量问题。比如,因混凝土灌水量不足,而形成收缩性裂缝,该种情况容易发生在混凝土施工时地基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因内部拉应力比混凝土抗拉强度大,所以可能会产生内部裂缝病害。之所以会出现拉应力超标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水分、温度等参数不合理。

比如,温度性病害,主要是因为热胀冷缩,混凝土膨胀、收缩过程中,形成挤压应力、拉伸应力,进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内部产生裂缝。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当把握好混凝土浇筑技术,具体分析如下:第一,全面分层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常用分层技术进行浇筑,首层浇筑后、初凝前,对第二层进行浇筑,然后以此类推,逐层进行浇筑施工操作,直到最终完成施工任务。同时,利用该技术手段,可以有效确保施工质量,而且建筑结构平面一定要避免过大,施工时从短边依次向长边进行施工操作。第二,分段分层技术。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分层技术手段进行浇筑,其强度一般都非常的大,若现场施工机械难以有效满足施工质量要求,则建议采用分段分层技术进行浇筑施工作业。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当从底层开始,完成一段距离后,再对第二层进行浇筑,如此往复至浇筑完毕为止。第三,斜面分层技术。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该技术适用于结构相对较长,超过厚度本身大约3倍的工况,将混凝土一次性浇筑到顶,混凝土可形成自然斜面坡1∶3,振捣时应当确保从浇筑层最底端开始施工,然后逐层上移。

2土木施工中的混凝土振捣技术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振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过程中,自由降落的有效高度应当控制在2米范围之内。实践中,若浇筑高度在3米以上,则需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比如利用溜管、入串桶等。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当本着分段分层、不间断的原则进行施工作业,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钢筋材料的疏密程度等,合理确定浇筑层的有效高度。通常情况下,浇筑层有效高度为振捣器作用范围的倍时,最大高度也不能超过50厘米。实际振捣施工过程中,若所选用的是插入式振捣器设备,则应当保持快插、慢播。其中,插点的排列一定要均匀,而且依点移动,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顺序进行施工作业,不可出现遗漏,确保振实均匀性。在振捣过程中,对移动间距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移动间距不能超过振捣半径的倍,一般在30至40厘米之间。在上层振捣过程中,建议插入下层大约5厘米位置,以此来有效避免两层间产生接缝问题。在布设表面振动器移动间距时,每一次移动间距均需确保底板完全覆盖已振捣的区域边缘,在结构衔接位置的混凝土可达到标准密实度要求。

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箍筋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各个梁柱节点位置的箍筋施工非常重要,箍筋施工时,钢筋分布比较密集,操作人员需高空作业,尤其是纵横交错处,箍筋绑扎操作难度比较大。在此过程中,若采用的是整体沉梁施工方式,则节点位置的下部箍筋绑扎难度非常的大,甚至会导致梁柱节点位置无法准确放置柱箍筋,产生安全隐患。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建议采用两个开口箍筋拼台方式,即在节点位置采用开口箍筋施工技术手段,通过规范箍筋封闭、箍筋末端弯钩构造,可确保箍筋对混凝土核心的有效约束作用。

然而,分层下箍施工方法的实际应用难度非常的大,建议拆除节点处的模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节点箍筋间距、绑扎安全可靠性。梁板模板施工安装完毕后,方可对梁板钢筋进行安装,进而对整体沉梁进行施工作业。从施工效果来看,该种施工方法,钢筋堆放、运输以及绑扎,整体施工非常的安全,交叉工序也比较多。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避免支模与绑钢筋不发生冲突,施工效率高。在此过程中,针对节点箍筋少放、难以确保箍筋间距等问题,笔者建议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行处理。首先,下料施工时,每个节点位置均应当适当增加纵向短筋;其次,柱节点位置箍筋焊接过程中,在纵向短筋上构建骨架;同时,还要将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且将其布设在楼板模板面之上,用穿粱钢筋对其进行牢固绑扎。

4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养护技术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国内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实际操作过程中多采用的是泵送混凝土施工模式。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可有效缩短施工工期,改善混凝土性能。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做好原材料购置、配比以及振捣等环节的质量管控,以免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养护过程中,主要的养护技术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墙板混凝土完成浇筑振捣以后,需带模养护7天以上。拆模以后,挂上两层麻袋将其严密的覆盖好,继续对其进行保温。在此过程中,需洒水养护到两周的时间;第二,顶板混凝土浇捣施工完成、终凝以后,6小时内不能浇水,以免出现起灰、起皮等问题;8至12小时内,用薄膜可将其严密覆盖,而且面层加盖两层麻袋进行保温和养护,确保7天内混凝土足够的湿润。3~4天以后,确认混凝土核心温度高峰期过去,再正常洒水养护至14d(满足UEA防水混凝土养护要求)。

5结语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非常的广泛,而且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实践中应当加强重视和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马士良,王涛,等.混凝土温升抑制抗裂技术在镇江西津湾地下停车场工程中的应用[J].混凝土,2015(8):143-145.

[2]张永存,李青宁.薄壁混凝土渡槽结构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应力分析[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5(10).

[3]胡伟华,彭刚,黄仕超,等.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混凝土动态损伤特性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02):123-127.

>>>下页带来更多的土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工民建及水工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摘要:如何控制好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首先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其次科学配制混凝土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三、抓好工地试验室的工作。四、混凝土试件合格,结构物混凝土不一定全部合格。五、和易性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六、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是混凝土质量的主要环节。最后强调,要想保证混凝土质量,人的质量意识也是很重要的;同时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关键词:工民建 水工建筑 混凝土 施工 质量控制工民建中的民用住宅、办公楼(梁、板、拄、基础),水工建筑中的厂房(基础、梁、板、柱)。大坝、隧洞衬砌、渡槽、、桥梁等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防渗等绝大多数由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承担,因此混凝土的质量在工程建筑物中显得尤其重要。混凝土施工的工艺水平、施工队伍的素质、原材料的质量等因素给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本人参考资料及结合在小浪底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经验,就如何搞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论述如下:一、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如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各级石子超逊径颗粒含量的变化,导致混凝土级配的改变,并将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影响极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骨料中含有害物质,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则会妨碍水泥水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能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的膨胀的物质。如果粘土、淤泥在砂中超过3%,碎石、卵石中超过2%,则这些极细粒材料在集料表面形成包裹层,妨碍集料与水泥石的粘结。它们或者以松散的颗粒出现,大大地增加了需水量。如使用有机杂质的沼泽水,海水等拌制混凝土,则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盐霜。对混凝土集料来说,影响配合比组成变异而导致混凝土强度过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含水率,含泥量的变化和石子含粉量的影响。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如砂石的含泥量超出标准要求时,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及时筛选并采取能保证混凝土的其它有效措施。砂子含水率,通过干炒法,及时根据测定的含水率来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量和集料用量。对于相同标号之间水泥活性的变异,是通过胶砂强度试验的快速测定,根据水泥活性结果予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砂、石子各性能指标必需达到规范要求。二、 科学配制混凝土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1、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换算试验室所确定的配合比,其各级骨料不含有超逊径颗粒,且以饱和面干状态。但施工时,各级骨料中常含有一定量超逊径颗粒,而且其含水量常超过饱和面干状态。因此应根据实测骨料超逊径含量及砂石表面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其目的在于准确的实现试验室配合比,而不是改变试验室配合比。调整量=(该级超径量与逊径量之和)—(次一级超径量+上一级逊径量)2、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与实际施工条件完全适合,或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或运输距离,施工气候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随之改变。为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施工要求,需将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做适当调整(保持水灰比不变)。3.混凝土配合比,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 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等性能。水工素混凝土和少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3—5cm,配筋率超过1%的钢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7—9cm,对于桥梁施工中的箱梁采用泵送施工 ,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10—14cm,初凝时间在4小时以上,强度为45Mpa的缓凝早强混凝土;灌注桩要求配制强度为35Mpa,凝结时间在10小时以上,坍落度一般为18—22cm的大坍落度超缓凝混凝土。按通常的配制方法使混凝土达到上述工程技术性能是困难的,为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强度,达到工程各部位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类型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科学配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施工中效果明显。灌注桩用混凝土,按通常的配制方法,当水泥用量为420kg/m3(水灰比为 )时,混凝土的强度才能达到35Mpa,但由于坍落度(18—22cm)过大,均质性差,和易性不好,凝结时间也达不到缓凝10h,以上的超大型缓凝要求。在配制混凝土中掺入1%的减水剂优化配合比。水泥用量每1m3混凝土可节省40公斤左右,而且在坍落度达到18—22cm情况下,均质性、和易性良好,凝结时间也可以缓凝到10h以上。优化配合比后的混凝土和易性、缓凝作用良好,在灌注桩混凝土施工中消除了卡管或断桩等事故,保证了顺利施工。并且混凝土的7天强度也比通常不掺外加剂配制的混凝土提高20%左右。可见,科学配制混凝土,早期强度明显提高,加快模板周转,加快施工速度,其技术、经济综合效益十分显著。三、 抓好工地试验室的工作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好坏与试验室的工作是分不开的。首先使用的原材料要符合要求,特别是砂、石材料变异性较大,试验室人员必需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经常取样进行检验,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杜绝使用。试验室必需根据工程结构各部位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进行各项试验,提出性能好,成本低的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每天工地进行混凝土搅拌前,试验室必需检验砂、石料的含水量,调整混凝土的用水量,以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施工中当混凝土坍落度大于规定的范围时,不准入仓浇筑。因为若配制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得到控制,称量准确,则坍落度变化大的原因必然是混凝土中水量的增多,这样则水灰比变化大,必然导致混凝土强度的降低。所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工地试验室人员一定要经常进行混凝土坍落度的检验,坍落度符合要求才能入仓。四、 混凝土试件合格,结构物混凝土不一定全部合格合同文件中技术规范规定,混凝土的质量是依靠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来评定,并代表结构物混凝土的强度,这是认为在正常施工情况下,实际工程结构物混凝土强度可以表现出混凝土试件强度特性。但应当指出,当结构物混凝土浇筑成型不够密实,或有缺陷时,试件强度的代表性就要随着降低,因为试件体形很小,容易浇筑成型和养护振实。但在浇筑结构物的混凝土时,特别是当结构物形状及配筋情况复杂,混凝土运输入仓条件,气温变化较大和施工很不方便时,就很难把结构物各部位的混凝土浇筑成如同试件的质量一样,如在一座桥墩的施工过程中,桥墩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25,原材料检验无问题,承包商在按规定取样试件28d的强度均达到了一,按照合同技术规范要求达到了合格要求,但在工程师钻芯取样时混凝土的强度只达到了,不能满足合同要求,造成了工程返工重新浇筑。因此,结构物的混凝土质量只依靠试件强度保证是不够的,还必需对结构物的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进行妥善控制,特别是对浇筑振实成型过程尤需严格控制。对于成品采取回弹法,射钉法,拉拔法等辅助手段进行必要及时的检查,对关键部位的结构物,有必要进行钻芯取样检查试验,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物的质量。五、 和易性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易性是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等多种性能的综合表述。当混凝土拌和和易性不良时,则混凝土可能振捣不实或发生离析现象,产生质量缺陷。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混凝土易振实,且不发生离析,能够获得均质密实良好的混凝土浇筑质量。通常一些人配制混凝土选用低水量、低坍落度,强调以振实工艺来保障混凝土质量,其实这样易产生蜂窝,孔洞等质量缺陷。实践表明,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才便于振实,且应具有大些的流动性或可塑性,以利于浇筑振实,且应具有较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以免产生离析,泌水现象。现在通过掺高效减水剂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六、 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材料的质量、配料准确、搅拌均匀运输,浇筑振实成型,养护等整个施工环节中,浇筑振实成型是主要的环节。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由于没有振实所产生的外观上的气孔、麻面、蜂窝、孔洞、裂隙等质量问题,易引起重视,但由于振捣不良,所产生的内部蜂窝、孔洞所导致的内在质量问题,人们容易忽视。而混凝土内在质量缺陷,同样引起混凝土结构物的破坏。所以,混凝土振捣应引起施工人员(特别是混凝土振捣工)足够重视,质检员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混凝土振捣良好。七、 预防混凝土缺陷的发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由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混凝土质量的好坏,除外观上的蜂窝、麻面缺陷外,主要是混凝土强度能否达到要求,当混凝土强度达不到工程要求时,监理人员只能要求拆毁重作。而确定混凝土强度常是在混凝土浇筑后第三产业28天进行,并得出结论。在这段时期,还可能浇筑出大量劣质混凝土,这样一来,拆毁的工程量将很大。所以每一位负责质量的人员必需注意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或尽早地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缺陷,以不误时机地采取补救措施,所有的施工人员,监理人员都应当随时监控混凝土的配制、搅拌、浇筑和养护等过程。监理人员、承包商质检人员按时检查配制的混凝土材料是否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检查施工中混凝土的成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配合比,运输、浇筑和养护是否符合施工工艺规定;同时要检查是否按时做混凝土坍落度实验等,坍落度是最简易、最快速判别混凝土质量的指标,坍落度过大,过小将会产生振捣不实,出现蜂窝、孔洞、发生离析、分层或强度是否按技术规范的要求做混凝土强度试验,并检查试验结果。特别是7d龄期的强度表明28天强度有可能低于该工程部位所要求的强度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在强度不合格工程部位停止混凝土施工。等到28天有试件测验后再定。八、 混凝土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形也要引起足够重视。混凝土的变形主要有硬化过程的自生体积变形,湿胀干缩变形,温度变形和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混凝土的湿胀干缩是由于混凝土中水分的变形而引起的,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是:1、混凝土成形后,养护不良,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蒸发快、体积收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或者构件水分蒸发,产生的体积收缩受到地基或垫层的约束,而出现干缩裂缝。2、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表面湿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3、采用含泥量多的粉砂配制混凝土,4、混凝土受到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5、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露天生产后长期不张拉等。对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1、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的粉砂,振捣要密实,并应对板面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2、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时间,长期堆放的预制构件宜覆盖,避免曝晒,并定期适当洒水,保持湿润。3、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4、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洒水养护;大面积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大体积混凝土所产生的裂缝,大多数属于温度裂缝,其中表面裂缝又占绝大多数。由于贯穿裂缝将危及大坝安全运行,而少数表面裂缝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继续发展成贯穿裂缝,因此分析工程特性,坝址、气候和工程特点,合理地确定混凝土抗裂指标,稳定温度场,分缝分块,温控标准及防裂措施对于保证混凝土质量至关重要的。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产生裂缝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通病,要进行事先控制,从以下几点注意:1、材料、半成品质量的控制。水泥安定性良好;砂石级配通过试验要优良,砂不要过细,砂石含泥土、石粉不能超标,不能使用反应性骨料,科学地采用合理的配合比,根据外界环境温度采用水化热适宜的水泥。2、建筑和结构构造进行检查,结构整体性和变形缝设置应合理;结构受力上,应进行设计断面、应力情况、超载、抗裂验算。3、施工工艺方面控制。水泥用量与用水量不宜过多;混凝土拌和要均匀;配合比控制要准;浇筑要按一定顺序进行;浇筑方法要妥当;浇筑速度不能过快,振捣要实;模板不能变形、漏水漏浆;钢筋保护层要适宜,浇筑中不能碰撞钢筋;施工缝处理好;拆模、加荷不能过早;施工不能超载;及时养护,不要受冻。4、注意地基变形和温、湿度变形。5、混凝土不能受到酸碱腐蚀,火灾、高温、地震也会使混凝土受到破坏。最后强调一点,要想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外,人的质量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人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外,还需要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人的技术水平,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对不懂装懂,图省事、碰运气,有意违章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一指导思想要求人们重视工程质量。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都要重视。施工单位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质量监督机构,对施工中的主要原材料,诸如钢材,水泥粉煤等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凡不合格品,一律不得用于工程,混凝土拌和物不合格,一律不得入仓,以确保工程的质量。试验,质控各部门要基本覆盖所有质控点,不但对原材料的生产,进货,存放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质量检测,且把现场混凝土质量控制作为重点。为保证混凝土质量而运做的所有生产单位和专职职能部门,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试验室通过对每一个质控点的检测分析,及时把各种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使生产过程始终处于控制状态。为了切实解决问题,还从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约束有关部门和人员。总之,要用人的质量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混凝土加固检测论文

工程硕士论文:建筑结构的加固与鉴定分析

引言

由于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一些建筑过于破旧,因此我们对建筑发展趋势逐渐发生了一些转变,从原来的大规模的新建逐渐转向了新建和维修并存的时期。对于很多重要的建筑物,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如文化、建造地段等因素),老旧的建筑物不能轻易拆除,为了建筑物不至于发生安全事故,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必要的鉴定与加固工作。维修改造的基础便是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在对加固设计时,我们应选取适当的加工方法,以确保加固工作的经济可靠。因此,对已有建筑物结构的鉴定及加固方法的研究至关重要。

1 建筑结构加固的目的

有些建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原有的可靠性可能会丧失或者降低,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设计、施工或者使用的过程中,其建筑结构发生了一些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对该建筑物的可靠性进行恢复或者提高,这便用到了加固,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后,会使建筑物的可靠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结构的抗力性能提高、构件的承受负载能力增强以及结构其他的性能的改善。

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结构的承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结构的刚度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减小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位移与变形。通过对建筑结构加固处理,构件的局部稳定性将会得到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强,可以及时有效的减小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裂缝的宽度,并对建筑结构的耐久性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2 建筑结构加固的步骤

一般建筑结构的加固步骤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之前,我们必须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的全面的鉴定工作,然后对鉴定出的结果做出必要的分析,对该建筑物是否有必要进行加固做出决定。如果该建筑需要进行结构的加固,我们必须严格的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和规定以及相关的加固规则进行加固。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时,由于在加固的过程中对一些结构的拆除或者更换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对加固方案进行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没有经过相关研究部门、设计部门以及鉴定部门的许可,不能对该建筑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进行擅自更改。必须确保结构加固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建筑结构加固的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混凝土结构加固步骤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设计时,我们必须对该结构进行充分分析,然后从该结构的条件要求以及使用要求方面出发,对加固的方法与加固的技术做出决定。结构鉴定主要是指建筑物结构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如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条件),对预定功能(如刚度、强度、耐久性、抗裂性以及稳定性)的完成能力。下面对相关的规定做以简要的介绍:

规定的时间是指在对加固设计时,所设置的基准的使用期限;规定的条件是指结构必须在正常的使用、施工以及设计等条件下,进行鉴定。其基本的功能主要分为耐久性功能、适用性功能以及安全性功能。

在设计好加固方案之后,必须和业主、原设计单位以及相关单位,就该建筑在加固后是否对其原有的使用功能有影响以及在加固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等做出相关的讨论,然后共同对所设计出的加固方案做出决定。

一般我们对建筑结构的鉴定时可以采用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分别是实用鉴定法、传统经验法以及概率法。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设计时,必须充分的对原建筑的相关结构进行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详细的加固设计。在进行加固施工之前,我们还要对施工组织进行详细的设计,这不仅可以让施工顺利进行,而且还对工序和技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施工方、业主以及监理对加固的施工过程必须共同协调进行。当施工工作完成后,要求业主和验收部门对该结构的施工进行验收。

3 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法与技术

在对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其施工方法全面考虑,并对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先进性做出必要的分析与说明, 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随着我国在科学技术上的迅速发展,在对新材料的科学研究的投入下,材料方面的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不断出现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所以新型建筑材料、新的建筑施工技术以及新的施工工艺也会不断出现在加固工程中,通过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一般对加固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帮助。

例如,近几年有一种用高科技研制而成的粘碳纤维新材料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它在加固工程中所表现出与其它传统的加固工艺所不同的特点如下:这种新材料表现出很好的耐湿和耐潮的性能、有着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强度较高、本身的自重比较轻、产品的质量较好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给施工带来很大的方便。由此可见其加固性能比其他的加固方法都好。

由此可知,在对加固工程的方案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具有针对性,面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的加固工程,要应用不同的加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目前加固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对常用的加固方法做以简单的分类,其方法如下:锚栓技术、外加预应力法、增大截面法、增设支点法、粘贴碳纤维法、外粘型钢法、置换混凝土法、植筋法、粘钢板加固法、裂缝修补法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对各种的加固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各种方法的优势,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这样可以取得优良的效果。

一般对加固的方法大体上可以笼统的分为间接加固和直接加固。下面将为直接加固相关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下列出最为常用的加固方法:

(1)通过加大截面的加固法。这种加固方法的适应性比较强且其施工工艺比较简单,而且对于这种加固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施工经验以及较成熟的设计理论;对于一般的混凝土构造的建筑物进行加固基本上均采用此种方法,如墙、梁、柱、板等。但是这种加固方法现场施工的湿作业的时间比较长,这对生产与生活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变化。

(2)通过置换混凝土的加固法。运用这种加固方法,不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净空高度,其施工的湿作业时间也比较长;对于受压区混凝土的强度偏低或者有很大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的构件,其加固工程一般使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3)有粘结的外包型钢的加固法(如图2)。此中加固方法具有受力可靠、施工简便以及现场工作量较小等优点。但是它的用钢量比较大,当这种加固方法用于一些特殊场所时,必须具有一些防护措施;这种加固方法比较适合用于一些对构件的截面尺寸要求比较严格且对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要求较高的场合。

1. 前言�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和水拌合后,水泥水化反应形成凝胶,将砂、石胶结而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固体复合材料。其内部结构为:水和水泥作用形成水泥浆,水泥浆包裹在砂的表面,并填充于砂的空隙中成为砂浆,砂浆又包裹在石子的表面,并填充砂子的空隙。水泥浆将砂、石牢固地胶结为一整体,使混凝土具有所需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混凝由于土自身的特殊性能在水利水电工程、桥梁工程等土木工程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但是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搅拌和输送、混凝土浇筑、养护及拆模等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需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是组成混凝土的基础,原材料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的好坏,因此首先要把好原材料质量关。� 水泥的强度和体积安定性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水泥的强度上下波动,混凝土的强度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水泥的体积安定性差,就会使混凝土产生膨胀性裂缝。因此,要选择好水泥品种,根据经验,大水泥厂生产的水泥质量比较稳定可靠。� 石子主要控制好级配、针片状含量和压碎值。经调研,目前,好多混凝土厂家的石子级配都不是很好,因此,如何确保石子级配连续,且在生产中切实可行,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砂最关键的是细度模数和含泥量,砂子太细或含泥过多, 会增加混凝土的干缩裂缝。另外,砂石中含泥量高,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且影响抗冻性、抗渗性和耐久性。因此,混凝土最好采用中粗砂,且含泥量和有机质的含量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混凝土拌和所用的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水化和混凝土质量的有害物质,如使用有机杂质的沼泽水、海水等拌制混凝土,则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盐霜。� 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如:砂石的含泥量超出标准要求时,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及时筛选并采取能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其它有效措施;砂子含水率通过干炒法测定,及时根据测定的含水率来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量和集料用量;对于相同标号之间水泥活性的变异,通过胶砂强度试验快速测定,根据水泥活性结果予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砂、石子各性能指标必需达到规范要求。� 3. 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单位体积的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重量比例。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基本参数,它们与混凝土各项性能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确定这三个基本参数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混凝土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规格确定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应以填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必须通过实验,满足设计技术指标和施工要求,经审批后方可使用。混凝土施工配料必须经审核后签发,严格按签发的混凝土施工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在施工配料中一旦出现漏配、少配或者错配,混凝土将不允许进仓。� 4.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 施工方案应根据主体工程的结构体系、荷载大小、合同工期及模板的周转情况等,综合考虑所选择的模板和支撑系统。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关位置的正确,对结构节点及异型部位模板合理设计(是否采用专用模板)有重要意义。模板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自重和侧压力,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模板接缝处理方案要保证不漏浆,模板及支架系统构造要简单、装拆方便,便于钢筋绑扎、安装、清理和混凝土的浇筑、养护。� 目前施工中常用钢组合模板、木模板、胶合板模板、塑料模板等。应对模板质量(包括重复使用条件下的模板)、外型尺寸、平整度、板面的洁净程度、相应的附件(角模、连接附件),以及支撑系统进行检查,确定模板规格。重要部位应要求预拼装。� 隔离剂选用质地优良和价格适宜的,隔离剂合理选用是提高混凝土结构、构件表面质量和降低模板工程费用的重要措施。因此,选用时应考虑脱模剂的干燥时间是否满足施工工艺要求。脱模剂的脱模效果与拆模时间有关,当脱模剂与混凝土接触面之间粘结力大于混凝土的内聚力时,往往发生表层混凝土被局部粘掉的现象,因此具体拆模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 5. 混凝土的搅拌及输送质量控制� 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并结合施工单位自身设备条件选取相应拌和设备和运输设备,提前预测拌和设备和运输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及时安排机修人员做好设备的检查和修理工作。不能因为设备故障而停止混凝土的浇筑,确保施工过程中及时提供工程所需混凝土,满足工程的要求,保证施工进度。� 混凝土拌和质量控制要点。� (1)混凝土最小拌和时间。根据拌和容量、最大骨料粒径、拌和方式等具体确定。� (2)在混凝土拌和中应定时检测骨料含水量。� (3)混凝土掺和料在现场宜用干掺法,且必须拌和均匀。� (4)混凝土拌和物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按不合格处理。①错用配合比;②混凝土配料时,任意一种材料计量失控或漏配;③拌和不均匀或夹带生料;④出口混凝土坍落度超过最大允许范围。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注意事项。� (1)运输中不致发生分离、漏浆、严重泌水、过多温度回升和坍落度损失。� (2)混凝土运输时间。根据运输时段平均气温等具体确定。� (3)低温天气应避免天气、气温等因素的影响,采取遮盖或保温设施。� (4)混凝土的自由下落度不宜大于,否则应设缓降措施,防止骨料分离。� (5)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必须及时处理。在混凝土初凝前想办法将混凝土运送到浇筑仓位,否则以不合格处理。� 6. 混凝土浇筑� 浇筑混凝土前,对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和预埋件必须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后,清理模板内的杂物及钢筋上的油污,堵严缝隙和孔洞,方能浇筑混凝土。� (1)混凝土浇筑前仓面要清理干净,浇筑面验仓合格后才允许进行混凝土浇筑。 � (2)为保证新老混凝土施工缝面结合良好,在浇筑第一层混凝土前,应铺与混凝土同标号的水泥砂浆2㎝~3㎝,铺设的砂浆面积应与混凝土浇筑强度相适应,铺设厚度要均匀,避免产生过厚或过薄现象。� (3)混凝土的浇筑应采用平铺法或台阶法施工,严禁采用滚浇法,应按一定厚度、次序、方向、分层进行,且浇筑层面平整,浇筑墙体时应对称均匀上升,浇筑厚度一般为30cm~50cm。 � (4)混凝土浇筑应先平仓后振捣,严禁以振捣代替平仓。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粗骨料不再显著下沉,并开始泛浆为准,将混凝土内的气泡振捣出,避免振捣时间太短或过长,造成欠振、漏振及过振,振捣完应慢慢拔出,严禁速度过快。混凝土的振捣半径应不超过振捣器有效半径的倍,应将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5cm左右,不应过深,以免造成下层混凝土的过振。 � (5)混凝土浇筑期间,如表面泌水较多,应及时清除,并采取措施减少泌水。严禁在模板上开孔赶水,以免带走灰浆。 � (6)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尤其是浇筑顶板,应设置位移变形观测点,设专人定期观测模板是否偏移,设专人检查、加固模板。 � (7)浇筑完的混凝土必须遮盖来保温或者防雨。� 7. 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养护。 为使混凝土中水泥充分水化,加速混凝土的硬化,防止混凝土自型后因曝晒、风吹、干燥、寒冷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不正常的收缩、裂缝破坏等现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混凝土表面的养护要求:� (1) 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 6-18 小时内开始洒水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进行洒水养护。� (2) 混凝土应该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必须确保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 (3) 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 28 天。� 拆模。 拆模的迟早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和模板使用周转率。拆模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气温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情况而定。对非承重模板,混凝土强度达到以上,其表面和棱角不因为拆模而损坏方可拆除。对承重模板达到规定的混凝土设计标号的百分率后才能拆模。� 8. 结束语� 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由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位负责质量的人员必需注意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或尽早地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缺陷,以不误时机地采取补救措施,所有的施工人员、监理人员都应当随时监控混凝土的配制、搅拌、浇筑和养护等过程。

混凝土材料检测论文

1. 前言�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和水拌合后,水泥水化反应形成凝胶,将砂、石胶结而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固体复合材料。其内部结构为:水和水泥作用形成水泥浆,水泥浆包裹在砂的表面,并填充于砂的空隙中成为砂浆,砂浆又包裹在石子的表面,并填充砂子的空隙。水泥浆将砂、石牢固地胶结为一整体,使混凝土具有所需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混凝由于土自身的特殊性能在水利水电工程、桥梁工程等土木工程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但是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搅拌和输送、混凝土浇筑、养护及拆模等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需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是组成混凝土的基础,原材料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的好坏,因此首先要把好原材料质量关。� 水泥的强度和体积安定性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水泥的强度上下波动,混凝土的强度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水泥的体积安定性差,就会使混凝土产生膨胀性裂缝。因此,要选择好水泥品种,根据经验,大水泥厂生产的水泥质量比较稳定可靠。� 石子主要控制好级配、针片状含量和压碎值。经调研,目前,好多混凝土厂家的石子级配都不是很好,因此,如何确保石子级配连续,且在生产中切实可行,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砂最关键的是细度模数和含泥量,砂子太细或含泥过多, 会增加混凝土的干缩裂缝。另外,砂石中含泥量高,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且影响抗冻性、抗渗性和耐久性。因此,混凝土最好采用中粗砂,且含泥量和有机质的含量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混凝土拌和所用的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水化和混凝土质量的有害物质,如使用有机杂质的沼泽水、海水等拌制混凝土,则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盐霜。� 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如:砂石的含泥量超出标准要求时,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及时筛选并采取能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其它有效措施;砂子含水率通过干炒法测定,及时根据测定的含水率来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量和集料用量;对于相同标号之间水泥活性的变异,通过胶砂强度试验快速测定,根据水泥活性结果予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砂、石子各性能指标必需达到规范要求。� 3. 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单位体积的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重量比例。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基本参数,它们与混凝土各项性能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确定这三个基本参数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混凝土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规格确定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应以填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必须通过实验,满足设计技术指标和施工要求,经审批后方可使用。混凝土施工配料必须经审核后签发,严格按签发的混凝土施工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在施工配料中一旦出现漏配、少配或者错配,混凝土将不允许进仓。� 4.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 施工方案应根据主体工程的结构体系、荷载大小、合同工期及模板的周转情况等,综合考虑所选择的模板和支撑系统。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关位置的正确,对结构节点及异型部位模板合理设计(是否采用专用模板)有重要意义。模板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自重和侧压力,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模板接缝处理方案要保证不漏浆,模板及支架系统构造要简单、装拆方便,便于钢筋绑扎、安装、清理和混凝土的浇筑、养护。� 目前施工中常用钢组合模板、木模板、胶合板模板、塑料模板等。应对模板质量(包括重复使用条件下的模板)、外型尺寸、平整度、板面的洁净程度、相应的附件(角模、连接附件),以及支撑系统进行检查,确定模板规格。重要部位应要求预拼装。� 隔离剂选用质地优良和价格适宜的,隔离剂合理选用是提高混凝土结构、构件表面质量和降低模板工程费用的重要措施。因此,选用时应考虑脱模剂的干燥时间是否满足施工工艺要求。脱模剂的脱模效果与拆模时间有关,当脱模剂与混凝土接触面之间粘结力大于混凝土的内聚力时,往往发生表层混凝土被局部粘掉的现象,因此具体拆模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 5. 混凝土的搅拌及输送质量控制� 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并结合施工单位自身设备条件选取相应拌和设备和运输设备,提前预测拌和设备和运输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及时安排机修人员做好设备的检查和修理工作。不能因为设备故障而停止混凝土的浇筑,确保施工过程中及时提供工程所需混凝土,满足工程的要求,保证施工进度。� 混凝土拌和质量控制要点。� (1)混凝土最小拌和时间。根据拌和容量、最大骨料粒径、拌和方式等具体确定。� (2)在混凝土拌和中应定时检测骨料含水量。� (3)混凝土掺和料在现场宜用干掺法,且必须拌和均匀。� (4)混凝土拌和物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按不合格处理。①错用配合比;②混凝土配料时,任意一种材料计量失控或漏配;③拌和不均匀或夹带生料;④出口混凝土坍落度超过最大允许范围。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注意事项。� (1)运输中不致发生分离、漏浆、严重泌水、过多温度回升和坍落度损失。� (2)混凝土运输时间。根据运输时段平均气温等具体确定。� (3)低温天气应避免天气、气温等因素的影响,采取遮盖或保温设施。� (4)混凝土的自由下落度不宜大于,否则应设缓降措施,防止骨料分离。� (5)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必须及时处理。在混凝土初凝前想办法将混凝土运送到浇筑仓位,否则以不合格处理。� 6. 混凝土浇筑� 浇筑混凝土前,对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和预埋件必须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后,清理模板内的杂物及钢筋上的油污,堵严缝隙和孔洞,方能浇筑混凝土。� (1)混凝土浇筑前仓面要清理干净,浇筑面验仓合格后才允许进行混凝土浇筑。 � (2)为保证新老混凝土施工缝面结合良好,在浇筑第一层混凝土前,应铺与混凝土同标号的水泥砂浆2㎝~3㎝,铺设的砂浆面积应与混凝土浇筑强度相适应,铺设厚度要均匀,避免产生过厚或过薄现象。� (3)混凝土的浇筑应采用平铺法或台阶法施工,严禁采用滚浇法,应按一定厚度、次序、方向、分层进行,且浇筑层面平整,浇筑墙体时应对称均匀上升,浇筑厚度一般为30cm~50cm。 � (4)混凝土浇筑应先平仓后振捣,严禁以振捣代替平仓。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粗骨料不再显著下沉,并开始泛浆为准,将混凝土内的气泡振捣出,避免振捣时间太短或过长,造成欠振、漏振及过振,振捣完应慢慢拔出,严禁速度过快。混凝土的振捣半径应不超过振捣器有效半径的倍,应将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5cm左右,不应过深,以免造成下层混凝土的过振。 � (5)混凝土浇筑期间,如表面泌水较多,应及时清除,并采取措施减少泌水。严禁在模板上开孔赶水,以免带走灰浆。 � (6)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尤其是浇筑顶板,应设置位移变形观测点,设专人定期观测模板是否偏移,设专人检查、加固模板。 � (7)浇筑完的混凝土必须遮盖来保温或者防雨。� 7. 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养护。 为使混凝土中水泥充分水化,加速混凝土的硬化,防止混凝土自型后因曝晒、风吹、干燥、寒冷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不正常的收缩、裂缝破坏等现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混凝土表面的养护要求:� (1) 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 6-18 小时内开始洒水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进行洒水养护。� (2) 混凝土应该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必须确保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 (3) 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 28 天。� 拆模。 拆模的迟早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和模板使用周转率。拆模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气温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情况而定。对非承重模板,混凝土强度达到以上,其表面和棱角不因为拆模而损坏方可拆除。对承重模板达到规定的混凝土设计标号的百分率后才能拆模。� 8. 结束语� 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由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位负责质量的人员必需注意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或尽早地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缺陷,以不误时机地采取补救措施,所有的施工人员、监理人员都应当随时监控混凝土的配制、搅拌、浇筑和养护等过程。

混凝土简析摘要:在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是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近百年来,混凝土强度不断的提高成为它主要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使用50MPa以上的高强混凝土。有些远见卓识的专家考虑到某些工程的需要,在提出高强度的同时,也提出耐久性和施工和易性的要求,尤其是近5年,在很多重要工程中都成功地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关键词:混凝土 耐久性 强度高性能混凝土具有丰富的技术内容,尽管同业对高性能混凝土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但彼此均认为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特征是按耐久性进行设计,保证拌和物易于浇筑和密实成型,不发生或尽量少发生由温度和收缩产生的裂缝,硬化后有足够的强度,内部孔隙结构合理而有低渗透性和高抗化学侵蚀。一、基于上述特点,高性能混凝土成为我国近期混凝土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高性能混凝土的核心是保证耐久性。耐久性对工程量浩大的混凝土工程来说意义非常重要,若耐久性不足,将会产生极严重的后果,甚至对未来社会造成极为沉重的负担。据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美国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总价值约为6万亿美元,每年所需维修费或重建费约为3千亿美元。美国50万座公路桥梁中20万座已有损坏,平均每年有150-200座桥梁部分或完全坍塌,寿命不足20年;美国共建有混凝土水坝3000座,平均寿命30年,其中32%的水坝年久失修;而对二战前后兴建的混凝土工程,在使用30-50年后进行加固维修所投入的费用,约占建设总投资的40%-50%以上。回看中国,我国50年代所建设的混凝土工程已使用40余年。如果平均寿命按30-50年计,那么在今后的10-30年间,为了维修这些建国以来所建的基础设施,耗资必将是极其巨大的。而我国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宏大,每年高达2万亿人民币以上。照此来看,约30-50-年后,这些工程也将进入维修期,所需的维修费用和重建费用将更为巨大。因此,高性能混凝土更要从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入手,以降低巨额的维修和重建费用。一般混凝土工程的使用年限约为50-100年,不少工程在使用10-20年后,有的甚至使用9年以后,即需要维修。用普通水泥混凝土所完成的工程不能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根本原因,在于混凝土本身的内部结构。二、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在混凝土工程中为了满足混凝土施工工作性要求,即用水量大、水灰比高,因而导致混凝土的孔隙率很高,约占水泥石总体积的25%-40%,特别是其中毛细孔占相当大部分,毛细孔是水分、各种侵蚀介质、氧气、二氧化碳及其它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内部的通道,引起混凝土耐久性的不足。(二)水泥石中的水化物稳定性不足也会对耐久性产生影响。例如,波特兰水泥水化后的主要化合物是碱度较高的高碱性水化矽酸钙、水化铝酸钙、水化硫铝酸钙。此外,在水化物中还有数量很大的游离石灰,它的强度极低、稳定性极差,在侵蚀条件下,是首先遭到侵蚀的部分。要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就必须减少或消除这些稳定性低的组分,特别是游离石灰。(三)、根据对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就可以找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技术途径。如上分析,要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必须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特别是毛细管孔隙率,最主要的方法是降低混凝土的拌和用水量。但如果纯粹的降低用水量,混凝土的工作性将随之降低,又会导致捣实成型共所困难,同样造成混凝土结构不致密,甚至出现蜂窝等宏观缺陷,不但混凝土强度降低,而且混凝土的耐久性也同时降低。目前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基本有以下几种方法:三、 掺入高效减水剂:(一)、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所需流动性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用水量,减少水灰比,使混凝土的总孔隙,特别是毛细管孔隙率大幅度降低。水泥在加水搅拌后,会产生一种絮凝状结构。在这些絮凝状结构中,包裹着许多拌和水,从而降低了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施工中为了保持混凝土拌和物所需的工作性,就必须在拌和时相应地增加用水量,这样就会促使水泥石结构中形成过多的孔隙。当加入减水剂的定向排列,使水泥质点表面均带有相同电荷。在电性斥力的作用下,不但使水泥体系处于相对稳定的悬浮状态,还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溶剂化水膜,同时使水泥絮凝体内的游离水释放出来,因而达到减水的目的。许多研究表明,当水灰比降低到以下时,消除毛细管孔隙的目标便可以实现,而掺入高效减水剂,完全可以将水灰比降低到以下。(二)、 掺入高效活性矿物掺料:普通水泥混凝土的水泥石中水化物稳定性的不足,是混凝土不能超耐久的另一主要因素。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活性矿物的目的,在于改善混凝土中水泥石的胶凝物质的组成。活性矿物掺料中含有大量活性Si02及活性Al203,它们能和波特兰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游离石灰及高碱性水化矽酸钙产生二次反映,生成强度更高、稳定性更优的低碱性水化矽酸钙,从而达到改善水化胶凝物质的组成,消除游离石灰的目的,使水泥石结构更为致密,并阻断可能形成的渗透路。此外,还能改善集料与水泥石的界面结构和界面区性能。这些重要的作用,对增进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强度都有本质性的贡献。(四) 消除混凝土自身的结构破坏因素:除了环境因素引起的混凝土结构破坏以外,混凝土本身的一些物理化学因素,也可能引起混凝土结构的严重破坏,致使混凝土失效。例如,混凝土的化学收缩和干缩过大引起的开裂,水化性过热过高引起的温度裂缝,硫酸铝的延迟生成,以及混凝土的碱骨料反映等。因此,要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就必须减小或消除这些结构破坏因素。限制或消除从原材料引入的碱、S03、C1- 等可以引起破坏结构和侵蚀钢筋物质的含量,加强施工控制环节,避免收缩及温度裂缝产生,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四、 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尽管强度与耐久性是不同概念,但又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基于混凝土的内部结构,都与水灰比这个因素直接相关。在混凝土能充分密实条件下,随着水灰比的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孔隙率降低,混凝土的抗渗性提高,因而各种耐久性指标也随之提高。在现在的高性能混凝土中,除掺入高效减水剂外,还掺入了活性矿物材料,它们不但增加了混凝土的致密性,而且也降低或消除了游离氧化钙的含量。在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的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此外,在排除内部破坏因素的条件下,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其抵抗环境侵蚀破坏的能力也越强。高性能混凝土在配制上的特点是低水灰比,选用优质原材料,除水泥、水和骨料外,必须掺加足够数量的矿物集料和高效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减少混凝土内部孔隙率,减少体积收缩,提高强度,提高耐久性。五、混凝土工程中的耐久性问题强度和耐久性是混凝土结构的两个重要指标,因以往工程中习惯上只重视混凝土的强度,或片面追求高强度而忽视混凝土的耐久性.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使用期内结构保证正常功能的能力,关系结构物的使用寿命,随着结构物老化和环境污染的加重,混凝土耐久性问题已引起了各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施工部门的重视.曾有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仅15-20年,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尤其严重.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有专家指出,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高潮还需延续,而由于忽视耐久性问题,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的高潮,其耗费将倍增于工程建设时的投资.而其原因却往往是由于混凝土耐久性不足引起的.六、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分析混凝土耐久性问题,是指结构在所使用的环境下,由于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引起结构的长期演变,最终使混凝土丧失使用能力.即所为的耐久性失效,耐久性失效的原因很多,有抗冻失效,碱-集料反应失效,化学腐蚀失效,钢筋锈蚀造成结构破坏等.下面作具体分析.七、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当结构处于冰点以下环境时,部分混凝土内孔隙中的水将结冰,产生体积膨胀,过冷的水发生迁移,形成各种压力,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混凝土的破坏.混凝土发生冻融破坏的最显著的特征是表面剥落,严重时可以露出石子.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与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和气泡含量多少密切相关.孔越少越小,破坏作用越小,封闭气泡越多,抗冻性越好.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因素,除了孔结构和含气量外,还包括:混凝土的饱和度,水灰比,混凝土的龄期,集料的孔隙率及其间的含水率等.。八、混凝土的拌制尽量采用二次搅拌法,裹砂法,裹砂石法等工艺,提高混凝土拌合料的和易性,保水性,提高混凝土强度,减少用水量;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应控制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收缩裂缝,施工裂缝,建立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制度,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渗性,重视混凝土振捣后的表面工序,并加强养护,以减少混凝土裂缝.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对控制构件外观裂缝,施工裂缝至关重要,应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特殊季节施工的混凝土结构,尚应采取特殊措施.九、 结构的日常维护结构在使用阶段,应注意检测,维护和修理,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更应如此,,建立检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及时修理,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正常使用。参考文献:1、《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方法》 陈肇元 编 《建筑技术》(m)2、《建筑施工技术》

预搅拌混凝土检测论文

1. 前言�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和水拌合后,水泥水化反应形成凝胶,将砂、石胶结而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固体复合材料。其内部结构为:水和水泥作用形成水泥浆,水泥浆包裹在砂的表面,并填充于砂的空隙中成为砂浆,砂浆又包裹在石子的表面,并填充砂子的空隙。水泥浆将砂、石牢固地胶结为一整体,使混凝土具有所需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混凝由于土自身的特殊性能在水利水电工程、桥梁工程等土木工程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但是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搅拌和输送、混凝土浇筑、养护及拆模等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需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是组成混凝土的基础,原材料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的好坏,因此首先要把好原材料质量关。� 水泥的强度和体积安定性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水泥的强度上下波动,混凝土的强度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水泥的体积安定性差,就会使混凝土产生膨胀性裂缝。因此,要选择好水泥品种,根据经验,大水泥厂生产的水泥质量比较稳定可靠。� 石子主要控制好级配、针片状含量和压碎值。经调研,目前,好多混凝土厂家的石子级配都不是很好,因此,如何确保石子级配连续,且在生产中切实可行,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砂最关键的是细度模数和含泥量,砂子太细或含泥过多, 会增加混凝土的干缩裂缝。另外,砂石中含泥量高,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且影响抗冻性、抗渗性和耐久性。因此,混凝土最好采用中粗砂,且含泥量和有机质的含量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混凝土拌和所用的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水化和混凝土质量的有害物质,如使用有机杂质的沼泽水、海水等拌制混凝土,则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盐霜。� 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如:砂石的含泥量超出标准要求时,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及时筛选并采取能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其它有效措施;砂子含水率通过干炒法测定,及时根据测定的含水率来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量和集料用量;对于相同标号之间水泥活性的变异,通过胶砂强度试验快速测定,根据水泥活性结果予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砂、石子各性能指标必需达到规范要求。� 3. 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单位体积的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重量比例。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基本参数,它们与混凝土各项性能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确定这三个基本参数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混凝土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规格确定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应以填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必须通过实验,满足设计技术指标和施工要求,经审批后方可使用。混凝土施工配料必须经审核后签发,严格按签发的混凝土施工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在施工配料中一旦出现漏配、少配或者错配,混凝土将不允许进仓。� 4.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 施工方案应根据主体工程的结构体系、荷载大小、合同工期及模板的周转情况等,综合考虑所选择的模板和支撑系统。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关位置的正确,对结构节点及异型部位模板合理设计(是否采用专用模板)有重要意义。模板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自重和侧压力,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模板接缝处理方案要保证不漏浆,模板及支架系统构造要简单、装拆方便,便于钢筋绑扎、安装、清理和混凝土的浇筑、养护。� 目前施工中常用钢组合模板、木模板、胶合板模板、塑料模板等。应对模板质量(包括重复使用条件下的模板)、外型尺寸、平整度、板面的洁净程度、相应的附件(角模、连接附件),以及支撑系统进行检查,确定模板规格。重要部位应要求预拼装。� 隔离剂选用质地优良和价格适宜的,隔离剂合理选用是提高混凝土结构、构件表面质量和降低模板工程费用的重要措施。因此,选用时应考虑脱模剂的干燥时间是否满足施工工艺要求。脱模剂的脱模效果与拆模时间有关,当脱模剂与混凝土接触面之间粘结力大于混凝土的内聚力时,往往发生表层混凝土被局部粘掉的现象,因此具体拆模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 5. 混凝土的搅拌及输送质量控制� 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并结合施工单位自身设备条件选取相应拌和设备和运输设备,提前预测拌和设备和运输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及时安排机修人员做好设备的检查和修理工作。不能因为设备故障而停止混凝土的浇筑,确保施工过程中及时提供工程所需混凝土,满足工程的要求,保证施工进度。� 混凝土拌和质量控制要点。� (1)混凝土最小拌和时间。根据拌和容量、最大骨料粒径、拌和方式等具体确定。� (2)在混凝土拌和中应定时检测骨料含水量。� (3)混凝土掺和料在现场宜用干掺法,且必须拌和均匀。� (4)混凝土拌和物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按不合格处理。①错用配合比;②混凝土配料时,任意一种材料计量失控或漏配;③拌和不均匀或夹带生料;④出口混凝土坍落度超过最大允许范围。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注意事项。� (1)运输中不致发生分离、漏浆、严重泌水、过多温度回升和坍落度损失。� (2)混凝土运输时间。根据运输时段平均气温等具体确定。� (3)低温天气应避免天气、气温等因素的影响,采取遮盖或保温设施。� (4)混凝土的自由下落度不宜大于,否则应设缓降措施,防止骨料分离。� (5)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必须及时处理。在混凝土初凝前想办法将混凝土运送到浇筑仓位,否则以不合格处理。� 6. 混凝土浇筑� 浇筑混凝土前,对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和预埋件必须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后,清理模板内的杂物及钢筋上的油污,堵严缝隙和孔洞,方能浇筑混凝土。� (1)混凝土浇筑前仓面要清理干净,浇筑面验仓合格后才允许进行混凝土浇筑。 � (2)为保证新老混凝土施工缝面结合良好,在浇筑第一层混凝土前,应铺与混凝土同标号的水泥砂浆2㎝~3㎝,铺设的砂浆面积应与混凝土浇筑强度相适应,铺设厚度要均匀,避免产生过厚或过薄现象。� (3)混凝土的浇筑应采用平铺法或台阶法施工,严禁采用滚浇法,应按一定厚度、次序、方向、分层进行,且浇筑层面平整,浇筑墙体时应对称均匀上升,浇筑厚度一般为30cm~50cm。 � (4)混凝土浇筑应先平仓后振捣,严禁以振捣代替平仓。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粗骨料不再显著下沉,并开始泛浆为准,将混凝土内的气泡振捣出,避免振捣时间太短或过长,造成欠振、漏振及过振,振捣完应慢慢拔出,严禁速度过快。混凝土的振捣半径应不超过振捣器有效半径的倍,应将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5cm左右,不应过深,以免造成下层混凝土的过振。 � (5)混凝土浇筑期间,如表面泌水较多,应及时清除,并采取措施减少泌水。严禁在模板上开孔赶水,以免带走灰浆。 � (6)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尤其是浇筑顶板,应设置位移变形观测点,设专人定期观测模板是否偏移,设专人检查、加固模板。 � (7)浇筑完的混凝土必须遮盖来保温或者防雨。� 7. 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养护。 为使混凝土中水泥充分水化,加速混凝土的硬化,防止混凝土自型后因曝晒、风吹、干燥、寒冷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不正常的收缩、裂缝破坏等现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混凝土表面的养护要求:� (1) 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 6-18 小时内开始洒水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进行洒水养护。� (2) 混凝土应该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必须确保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 (3) 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 28 天。� 拆模。 拆模的迟早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和模板使用周转率。拆模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气温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情况而定。对非承重模板,混凝土强度达到以上,其表面和棱角不因为拆模而损坏方可拆除。对承重模板达到规定的混凝土设计标号的百分率后才能拆模。� 8. 结束语� 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由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位负责质量的人员必需注意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或尽早地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缺陷,以不误时机地采取补救措施,所有的施工人员、监理人员都应当随时监控混凝土的配制、搅拌、浇筑和养护等过程。

你可在百度上下载《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混凝土质量控制--学习新规范《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按时间顺序分,混凝土质量控制分:事前(生产准备)控制、事中(生产)控制、事后(合格)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原材料质量检验与控制,二是配合比控制。事中控制主要有计量、搅拌、运输、浇筑和养护控制。事后控制指对混凝土质量按有关规范、规程进行验收评定。 以下主要从搅拌站角度进行归纳,原材料仅选用搅拌站常用原材料。 §1 事前控制 一、事前原材料质量检验与控制 1、原材料质量证明文件的检验 原材料进场时,应按规定批次验收:型式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外加剂产品还应具有使用说明书。 2、进场复验 为了保证进场材料的真实质量,进场材料必须进行复验。 进场原材料复验检验批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散装水泥应按每500t为一个检验批;粉煤灰或粒化高炉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应按每200t为一个检验批;砂、石骨料按每400m3或每600t为一个检验批;外加剂按每50t为一个检验批;水按同一水源不少于一个检验批。 ②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将检验批扩大一倍。 对经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符合要求的产品。 来源稳定且连续三次检验合格。 同一厂家的同批出厂材料,用于同时施工且属于同一工程项目的多个单位工程。 ③不同批次或非连续供应的不足一个检验批量的混凝土原材料应作为一个检验批。 3、质量主要控制项目 ⑴水泥 质量主要控制项目--凝结时间、安定性、胶砂强度、氧化镁和氯离子含量,碱含量低于的水泥主要控制项目还应包括碱含量,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主要控制项目还应包括水化热。 水泥应用还应符合下列规定:宜采用新型干法窑水泥;应注明水泥中的混合材品种和掺加量;用于生产混凝土的水泥温度不宜高于60℃。 ⑵粗骨料 质量主要控制项目--颗粒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压碎值指标和坚固性。用于高强混凝土的粗骨料还应包括岩石抗压强度。 粗骨料应用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宜采用连续级配; 对于混凝土结构,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得大于构件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间距的3/4;对于混凝土实心板,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板厚的1/3,且不得大于40㎜;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小于㎜。 对于有抗渗、抗冻、抗腐蚀、耐磨或其他特殊要求 的混凝土,粗骨料中的含泥量泥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和;坚固性检验的质量损失不应大于8%。 对于高强混凝土,粗骨料的岩石抗压强度应至少比混凝土设计强度高30%;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25㎜,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且不应大于8%;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和。 对于粗骨料或用于制作粗骨料的岩石,应进行碱活性检验,包括碱—硅酸反应活性检验和碱—碳酸盐反应活性检验;对于有预防止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不宜采用有碱活粗骨料。 ⑶细骨料 质量主要控制项目--颗粒级配、细度模数、含泥量、泥块含量、坚固性、氯离子含量和有害物质含量;海砂还应包括贝壳含量;人工砂还应包括石粉含量和压碎值指标,人工砂主要控制项目可不包括氯离子含量和有害物质含量。 细骨料应用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泵送混凝土宜采用中砂,且300µm筛孔的颗粒通过量不宜少于15%; 对于有抗渗、抗冻或其他特殊要求混凝土,砂中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和;坚固性检验的质量损失不应大于8%。 对于高强混凝土,砂的细度模数宜控制在~范围内,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和;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用砂的氯离子含量分别不应大于和。 河砂和海砂应进行碱—硅酸反应活性检验;对于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工程,不宜采用有碱活性的砂。 ⑷矿物掺合料 粉煤灰质量主要控制项目---细度、需水量比、烧失量和三氧化硫含量,C类粉煤灰还应包括游离氧化钙含量和安定性。 粒化高炉矿渣质量主要控制项目---比表面积、活性指数、流动度比。 矿物掺合料质量主要控制项目还应包括放射性。 矿物掺合料应用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掺用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宜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在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合料时,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应经试验确定。 矿物掺合料宜与高效减水剂同时使用。 对于高强混凝土或有抗渗、抗冻、抗腐蚀、耐磨等其他要的混凝土,不宜采用低于Ⅱ级的粉煤灰。 ⑸外加剂 外加剂质量主要控制项目分掺外加剂混凝土性能和外加剂匀质性两方面。 掺外加剂混凝土性能主要控制项目—减水率、凝结时间差、抗压强度比。 外加剂匀质性主要控制项目—pH值、氯离子含量和碱含量;膨胀剂还应包括凝结时间、限制膨胀率和抗压强度。 外加剂应用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时,外加剂应与水泥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种类和掺量应经试验确定。 高强混凝土宜采用高性能减水剂,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 外加剂中的氯离子含量和碱含量应满足混凝土设计要求。 宜采用液态外加剂。 外加剂的送检样品应与工程大批量进货一致。 ⑹水 水的质量主要控制项目--pH值、不溶物含量、可溶物含量、硫酸根离子含量、氯离子含量、水泥凝结时间差和水泥胶砂强度比。当混凝土骨料为碱活性时,还应包括碱含量。 二、事前配合比控制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的有关规定。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混凝土施工性能要求,强度及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应符合设计要求。 3、对首次使用、使用间隔时间超过三个月的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开盘鉴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生产的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一致; 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应满足施工要求; 混凝土强度评定应符合设计要求; 混凝土耐久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4、在混凝土配合比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混凝土质量的动态信息及时调整。 三、制定技术方案 混凝土生产前,应制定完整的技术方案,并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 事中控制 一、计量 1、计量设备 应具有计量部门签发的有效检定证书,并应定期校验。 混凝土生产单位每月应自检一次。 每一工作班开始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准。 2、原材料计量允许偏差原材料种类 计量允许偏差 原材料种类 计量允许偏差胶凝材料 ±2 拌合用水 ±1粗细骨料 ±3 外加剂 ±1 3、生产配合比 应根据粗细骨料含水率变化,及时调整粗细骨料和用水量。 二、搅拌 1、原材料投料方式应满足混凝土搅拌技术要求和混凝土拌合质量要求。 2、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按下表采用:混凝土坍落度㎜ 搅拌机机型 搅拌机出料量(L) ﹤250 250~500 ﹥500≦40 强制式 60 90 120﹥40且﹤100 强制式 60 60 90≧100 强制式 60 60 60 当搅拌高强混凝土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对于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可保证搅拌均匀的情况下适当缩短搅拌时间。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每班检查二次。 3、同一盘混凝土的搅拌匀质性应符合下列规定:混凝土中砂浆密度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混凝土稠度两次测值的差值不应大于下表规定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允许偏差的绝对值:拌合物性能 允许偏差坍落度(㎜) 设计值 ≦40 50~90 ≧100 允许偏差 ±10 ±20 ±30扩展度(㎜) 设计值 ≧350 允许偏差 ±30 三、运输 1、在运输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不离析、不分层,并应控制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2、采用搅拌罐车运送混凝土拌合物时,卸料前应采用快档旋转搅拌罐不少于20秒。因运距过远、交通或现场等问题造成坍落度损失较大而卸料困难时,可采用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入适量减水剂并快档旋转搅拌罐的措施,减水剂掺量应有经试验确定的预案。 3、采用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运输应保证混凝土连续泵送,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的有关规定。 4、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卸出至施工现场接收的时间间隔不宜大于90分钟。 四、浇筑成型 1、在浇筑过程中,应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密实性和整体性。 2、泵送混凝土输送管道的最小内径宜符合下表规定,混凝土输送泵泵压应与混凝土拌合物特性和泵送高度相匹配。粗骨料最大公称料径㎜ 输送管道最小内径㎜ 25 125 40 150 3、不同配合比或不同强度等级泵送混凝土在同一时间段并替浇筑时,输送管道中的混凝土不得混入其他不同配合比或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 4、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分)不宜超过下表规定:混凝土生产地点 气温 ≦25℃ ﹥25℃预拌混凝土搅拌站 150 120 强制性条文: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和浇筑成型过程中严禁加水。 五、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检验 1、质量要求 ①混凝土拌合物应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小的坍落度,泵送混凝土拌合坍落度设计值不宜大于180㎜。 ②泵送高强混凝土的扩展度不宜小于500㎜。 ③混凝土拌合物的经时损失不应影响混凝土的正常施工。泵送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经时损失不宜大于30㎜/h。 ④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并不得离析或泌水。 ⑤混凝土拌合物的凝结时间应满足施工要求和混凝土性能要求。 ⑥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下表要。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270中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或其他准确度更高好的方法进行测定。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水泥用量的质量百分比,%)环境条件 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 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 素混凝土干燥环境 潮湿但不含氯离子的环境 潮湿且含氯离子的环境、盐渍土环境 除冰盐等侵蚀性物质的腐蚀环 2、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对混凝土拌合物抽样检验。搅拌地点检验属控制性自检。 3、混凝土拌合物的检验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坍落度取样频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有关规定。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采用同批水泥和外加剂的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至检验一次。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应至少检验一次。 六、养护 生产和施工单位应根据结构、构件或制品情况、环境条件、原材料情况及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等,提出施工养护方案或生产养护制度,并应严格执行。 七、生产控制水平 混凝土生产控制水平按强度标准差σ和实测强度达到强度标准值的组数百分P表征。 1、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宜符合下表规定:生产场所 强度标准差 ﹤C20 C20~C40 ≧C45预拌混凝土搅拌站 ≦ ≦ ≦统计周期内相同强度等级混凝土试件组数,不应小于30组。 2、实测强度达到强度标准值的组数百分P不应小于95%。 3、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统计周期可取一个月。 §3 事后控制—合格控制(混凝土质量检验与评定) 一、混凝土拌合物 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对混凝土拌合物抽样检验。浇筑地点检验属验收检验。 二、硬化后混凝土1、强度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有关规定,其他力学性能检验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规定。2、耐久性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3、长期性能检验规则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