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望周刊和求是杂志关系 : 求是杂志社副部级规格的事业单位,直属于党中央,旗下的《求是》杂志是中央机关刊,是重要思想理论阵地。 《瞭望》(周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瞭望周刊社主办的中国大型时事政经新闻周刊。在海内外形成了高素质、有影响力且稳定的读者群,发行量一直位居中国内地时事新闻周刊首位。以“新闻性、权威性、思想性、可读性高度统一”为特色,在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之间博采众长,“集一周于一日”,将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详尽地将有关事件和新闻背景与来龙去脉告诉读者,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论,进而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对这种趋势所体现的更深更广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估计、判断。
xiamag虾麦果电子杂志网,上千本,下载地址全部115,速度超赞
OA图书馆(中文) 美国专利网(美国专利) 免费国内标准(标准) 谷歌、百度里免费的中英文文献!以上都是免费的,尤其是第一个,非常强大的!希望采纳!满意请采纳。
低于市场价半价出售最新电子杂志。。
下载方法如下:1、下载并打开微信读书。2、进入之后,选择我们要阅读的电子杂志。3、进入阅读后,点击界面右上角的三个点图标。4、打开后,选择“下载到本地”选项。电子杂志的编辑风格与我们熟悉的印刷版的风格迥然不同。传统的印刷版杂志采用线性的表现方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从开始到结束,按页码排序L一目了然。而电子杂志的最佳表现方式是非线性的。这种非线性的表现方式由超文本链接来实现。电子版面通常由一个个简短而紧凑的小“模块"组成,这些模块的内容一般可以用一到两屏显示,符合人们浏览、阅读的习惯。
半月谈:从新华网也可以链接上的了望新闻周刊:从搜狐链接了望东方周刊:新浪链接 安全的,放心
2021年度最受欢迎的重点杂志都在这里,2016-2022年电子杂志大合集,全部都是高清彩图,有需要的朋友加我V:Xiaojing123llo
1.《南风窗》——被称为“观察中国的窗口”以开放的心态透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形势,紧密追踪中国政经领域和社会文化变革中的重大事件、热点难点,汇聚主流精英和人民大众的声音。识别海量信息里的重要信号,抛弃暧昧不明的姿态,学会如何打捞溺水的世界,为我们共同的未来做出决策。36年来以公允而独立的叙事立场,冷静而优雅的叙事风格深得人心,在政治、经济及思想学术领域具有广泛阅知率。
2.《中国新闻周刊》——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
对待真相持之以恒的追问,发现真问题,将新闻当作历史,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报道。中国新闻社主办,以国际视野报道全球实事热点话题和重大新闻事件,时效性、权威性,可读性兼具。
内容特色一周观察:站在社会市场前沿,俯视行业动向,传播最新最热的资讯动态。这里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时政,经济新论,以独特的视角,揭示那些你所关注的热点,那些你想知道的真相。
聚光灯:汇聚焦点,记录古今中外各界名人事迹,以冷峻的眼光窥探社会中不为人知的一面,揭露“名人”背后的故事。
品牌观察:了解国际前沿品牌战略和品牌时代下的世界智慧营销,透析品牌价值增长中的消费趋势与营销之道。
3.《瞭望东方》——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揭露表象下面的真相
依托国家通讯社强大的高端资讯背景和国内外专才智库,每周提供重大时政新闻的权威报道、政经焦点话题的深度阐释,提供事关国计民生的决策和重大新闻台前幕后的注解,纵深调查社会热点事件。
凭借新华社实力雄厚的国际新闻团队、世界问题研究机构以及遍布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网络,依靠国内外一流学者,密切关注影响中国政治与经济安全的大国关系、周边动向,更注重以全球眼光来观察国内政经走势。
不主张用善恶对立的简单二分法去判断纷纭复杂的世间万象,努力超越新闻事件表面的冲突、矛盾,去发现内在的规律性成因和制度性缺失,推动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4.《中国经济周刊》——领导决策的经济参考
中国财经媒体前5强
人民日报社主办
中国目前唯一一份以政经为主的综合经济类周刊杂志,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定的重点期刊;“十八大”指定上会的唯一经济类期刊;全国两会指定上会的唯一经济类期刊。
中国官方主流财经媒体。国内订户遍布各省区市,海外订户分布在37个国家和地区,每期直接影响80万高端人士,订阅量在同类媒体中遥遥领先;网络转载率位于中国财经类报刊前3位。
5.《证券市场红周刊》——证券市场的忠实记录者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证券杂志,专业分析,深度报道
专为机构和成熟投资人服务,基金、市场、金融涉猎广泛,真实且权威的反映现阶段证券市场现状,立足证券业,面向财经领域。
专访海内外知名机构和数十位职业投资人揭开新经济,新格局下证券市场的走向逻辑与价值好公司的挖掘密码。
紧跟时事,具有及时性
作为周报,内容紧跟时事,热门话题的解析、新政策的解读,行业内的热点追踪,更有股市的及时性讲解,专业性的文字搭配图解由浅入深,知识全面而丰富。提供理性、实用、及时的新闻,让读者及时避免股市中政策变动风险,了解多家公司以及市场观察内容。
精细的数据统计分析
杂志内容精讲深研。以图解方式供投资者更直观的了解各市、各大公司等市场观察数据统计、分析,内容专业、权威且全面。精细到代码、每股收益、同比增长,股东变动率等,影响机构投资者,服务个人投资者。
6.《中欧商业评论》——领导力进阶,全面提升中基层战斗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标志性刊物,亚洲Top1
世界排名
深入剖析中国特色企业的管理难题,帮助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士穿越企业环境之变,内省企业长处短处,突破管理,实现领导。
引领中国企业决策层的商业评论杂志,为商界精英读者提供高端的决策圣经和权威的商业解读报道。深入和前瞻性的触角,透析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为中国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
聚焦当下与未来竞争环境中管理者亟需的技能,整合全球商学院优质知识内容,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管理与领导力,提升解决方案,赋能时代领导者。
7.《财经》——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
多维度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及时分析评论,特别关注资本市场在中国的成长变化。现场实时专访重大经济,时政要闻,独家性与权威性。
·中国商业精英的思想伙伴,里面有统揽全局的年度重大经济话题,也有预测资本金融,公司产业的战略性分析论文。
刊物特色
团队优势:聚集中国高水准公司、商业、财经资讯业界采编精英。
渠道优势:借助财经系列既有成熟渠道,全面覆盖国内公司人群
广告优势:财经系列广播、电视、日报、网站、周刊、研究院的跨媒体服务可以大范围内实现整合营销与价值传播。
中国唯一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专业财经资讯供应商。致力于为广大投资者和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优质的财经新闻和深度评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财经资讯平台。
8.《读者》——荟萃中外作家,有思想的深度读物
读界传阅,经得起时间的淤炼。
历经读者的淘选,杨绛,汪曾祺/木心、冯骥才、村上春树等中外名家的经典之作,冯仑、俞敏洪、白岩松、雷米、柴静等时代精英的激情书写,感受大家的温柔笔触、淡雅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哲思,打造有思想的深度读物。
记录岁月深处的人情温暖,见证梦想实现的精影舞间。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陪伴几代人共同成长。本套系可以唤起每个人最为独特的情感共鸣,恋情的青涩、亲情的温暖、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关于你的精彩时刻,读者伴你共同见证。
9.《意林》——作文素材库,助力考高分
意林有四个特点:
全:近百篇中考高频得分素材,中考主题词一网打尽!
搜:主题词检索,分门别类,易搜易用!链:每个主题词链接历年中考作文真题,中考考点一目了然!赢:考场速用范本、名师点评、话题拓展,轻松赢考场作文!
意林邀请名师为你梳理近年“中考热考主题词”!内容分为8章,每章由数十个“热考主题词”组成,每个“热考主题次”包含核心解读、考场速用素材、高分范本、名师点评等部分组成。更加方便有效的是,每个“热考主题词”都链接了近年中考真题,并预测了几年可能的考试方向!“意林体”文章素材,独特之处在于,不仅紧贴中考,而且文笔凝练、内容有趣、素材多元化、立意深刻、贴合时代,中考命题老师选择出题材料的重要来源,连续9年命中中考阅读理解、作文。中学生在高质量的“意林体”文章和范文引导下,能顺利写出自己的作文。
10.《女友》——美好生活开始的地方
全媒体聚焦热爱生活的城市熟龄女性,24小时生活关怀,内容涉及女性一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摩登隽永的慢读本,缤纷热烈的即时互动服务,与读者一起打造充满笑容和文艺质感的美好生活。
以"爱的阳光、美的梦幻、新的乐园"为鲜明的特色,较高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以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的高要求、高标准,精美的装帧设计和印刷,突出而成功的广告质量和效应,造就了自己的品牌优势。
国内原创女性生活杂志综合排名TOP1,以流行杂志的时尚角度结合人文情感的方式关注生活,用细腻感动的创意理念引领读者享受生活,可读性、实用性与观赏性并重。
这个2010年1月-2011年1月月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半月谈了望资料有没有用2011 考 试 时 事 政 治 电 子 书(1102)时事政治和测试更新2011年1月;《半月评论》更新2011年第2期;《了望时评》更新2011年第4期;半月谈时事和小测验更新2011年第2期;108个申论写作模板及范文资料主题可以上网搜索一下“2011 考 试 时 事 政 治 电 子 书”的下载地址
创办于1981年的《瞭望新闻周刊》,是新中国的第一本新闻周刊。20多年来,努力做到导向正确、旗帜鲜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应有职责,在海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从简单意义上讲,“守住”《瞭望》,似乎不是太艰难的事。但如果《瞭望》的阵地不能扩大,市场不能扩张,作为党的主流新闻周刊的社会影响力、舆论引导力就会大打折扣。于是,加大创新力度,增加有效信息,使内容结构、报道质量和传播形式等,与读者不断变化和提高的需求对位,实现新闻性、思想性、权威性和可读性的高度统一,并将延续20多年的黑白新闻纸印刷改为全彩色印刷。根据新华社党组的要求,于2003年11月18日创办了《瞭望东方周刊》,使《瞭望》形成了以《瞭望新闻周刊》主打公务员为主体的公费订阅市场;《瞭望东方周刊》主打新兴阶层个人消费为主体的零售市场的组合。2005年7月《环球》整合到瞭望周刊社之后,发行量以两位以上的百分比上升,使瞭望旗下形成了主流新闻周刊群的发展态势。
创办《瞭望》,穆青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缜密思考后的决策,深感要促进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应该办一本类似美国《时代》周刊那样的杂志。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关注中国改革的同时,穆青也一直在思考新华社自身的改革。在他亲自策划和领导下,新华社陆续创办了一批报刊,使业务领域有了很大拓展。1981年创办《瞭望》杂志,他亲自点名,由部门和分社抽调七名记者、编辑,负责筹办工作,接触穆青的机会多了,对他有了更直接了解。他多思慎言,许多问题想得很深。《瞭望》杂志创刊后,他兼任社长,从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到栏目设置、内容策划,他都和创办的同志一道研究。还为创刊号确定了目录,审改了主要文章。最初几期,许多选题都是他确定的。穆青多次对办刊的同志说,一定要更新观念,突破旧框框的束缚,想方设法把《瞭望》杂志办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周刊,中国还缺少这样的杂志。由于是新华社主办的,所以更要有权威性,要纵论世界风云,阐述大政方针,预测形势走向,为人民鼓与呼。他特别强调要有来自中南海的信息,要有高层权威人士的访谈。在他的指导下,《瞭望》设立了《中南海纪事》、《本刊专访》、《本刊特稿》等名牌栏目,专门发表采访高层人物和权威机构的独家新闻,产生了很大影响。印象最深的,是1981年4月底,讨论第二期选题时,穆青提出要专访广东、福建两省省委书记,反映改革开放前沿的真实情况。采访当时的福建省委常务副书记项南的任务落在了我身上,为了保证采访任务的完成,穆青还亲自签发了盖新华社大印的采访介绍信。正是穆青的思路,使《瞭望》杂志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 创办于1981年的新华社《瞭望》杂志,从一开始就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与关心。邓小平同意开辟“中南海纪事”,时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的冯健回忆说:1981年初,新华社决定创办《瞭望》月刊(现在《瞭望新闻周刊》的前身),并计划在创刊号上撰写一篇特稿,报道中央领导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全国人民幸福生活运筹帷幄、日夜操劳的工作情景。经过10天紧张的采访,记者们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重要材料。在向新华社领导汇报后,决定修改原来的计划,在《瞭望》杂志上开辟一个专栏。这就是《瞭望》杂志创刊号上开辟的“中南海纪事”专栏。开辟专栏报道中央领导工作情况,这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还不曾有过先例。于是,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专门为此写了一个报告,送呈中央领导同志。穆青的报告在3月25日送出,结果,日理万机的邓小平在第二天即3月26日,就圈阅了这个报告,批复:“可以。” 编辑部深感鼓舞,大家欢呼雀跃,互相转告:“小平同志批准了!”“小平同志支持我们!” 高层信息开放是新闻界的一个改革,《中南海的春天》随着“中南海纪事”专栏,在《瞭望》创刊号上同读者见面了。创刊号正式出版前四天即4月16日,新华社提前向国内外全文播发并详细摘发了这篇6000多字的通讯。4月17日,全国30多家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报纸全文刊登了这篇通讯,4月16日和17日,香港、澳门的华文报纸,世界各大通讯社,都转发了这篇通讯的内容。按照计划,《瞭望》杂志在“中南海纪事”专栏连续发表了第一批的三篇文稿:《中南海的春天》,《心里装着八亿农民》,《经济工作的战略转折》。《瞭望》前任总编辑陈大斌说,在“中南海纪事”之前,外界对中央的事情不了解,感觉很神秘。《瞭望》把这个窗户打开了,大家看到了中南海里面的一些事情,用一鸣惊人形容不过分。邓小平批准开办这个栏目并公开发表,这是新闻界的一个改革。报道引起中央警卫局紧张,发表于1983年9月“中南海纪事”专栏的《晨曦初照的时刻》,是媒体首次集中披露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体育锻炼的新闻报道。邓小平每年盛夏到北戴河游泳半个月,每次整整游90分钟。爱打桥牌和桌球,关心足球,骨折后在病床上吊着腿观看足球比赛;胡耀邦同志腰间系着计步表,坚持每天步行一万步;李先念同志早晨六点半开始锻炼,每天走三公里半;彭真同志坚持每天步行两次,每次40分钟;邓颖超同志数十年坚持做操如一日……这些生动的细节一经报道出来,立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读者看了这篇报道,反映它非常有生活气息,能够看出中央领导的精神风貌,是一篇从小见大的报道。《晨曦初照的时刻》的作者朱敏之说,这是编委会决定的选题。选这个题目就是为了打开一扇窗口让群众更近距离地感受中央领导的工作和生活。要完成这个题目,在当时是非常有难度的,即使是要写一篇贴身集中采访中央领导生活片断的稿件,也是非常困难的。新华社当时有几位能够进入中南海采访的记者,朱敏之是其中之一。朱敏之回忆说,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中央警卫局的紧张,她自己也担心有点什么偏差。可想而知,在当时要写这样一篇文章需要担一定的风险。但是稿子发表之后的社会反响很好,每天办公室里电话不断,有的是读者来电询问,有的是新闻界其他报刊杂志的编辑部门来电要求约稿。
《了望东方周刊》和《了望新闻周刊》在定位和深度上不同之处第一,前者的定位和深度主要是在亚洲事实政治(主要以东亚局势为主),而后者则是以全球的局势要闻为主第二,前者的内容比较集中具体,后者的内容比较笼统抽象第三,前者主要是针对某个新闻事件的详细纪录,而后者是对全球新闻事件的概括论述因此,楼主选择两个刊物时,如果是更多的关心亚洲局势动态以及细节新闻事件描述可以选择《了望东方周刊》,而如果说是为了略览全球一周时事要闻,可以选择《了望新闻周刊》。
创办《瞭望》,穆青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缜密思考后的决策,深感要促进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应该办一本类似美国《时代》周刊那样的杂志。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关注中国改革的同时,穆青也一直在思考新华社自身的改革。在他亲自策划和领导下,新华社陆续创办了一批报刊,使业务领域有了很大拓展。1981年创办《瞭望》杂志,他亲自点名,由部门和分社抽调七名记者、编辑,负责筹办工作,接触穆青的机会多了,对他有了更直接了解。他多思慎言,许多问题想得很深。《瞭望》杂志创刊后,他兼任社长,从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到栏目设置、内容策划,他都和创办的同志一道研究。还为创刊号确定了目录,审改了主要文章。最初几期,许多选题都是他确定的。穆青多次对办刊的同志说,一定要更新观念,突破旧框框的束缚,想方设法把《瞭望》杂志办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周刊,中国还缺少这样的杂志。由于是新华社主办的,所以更要有权威性,要纵论世界风云,阐述大政方针,预测形势走向,为人民鼓与呼。他特别强调要有来自中南海的信息,要有高层权威人士的访谈。在他的指导下,《瞭望》设立了《中南海纪事》、《本刊专访》、《本刊特稿》等名牌栏目,专门发表采访高层人物和权威机构的独家新闻,产生了很大影响。印象最深的,是1981年4月底,讨论第二期选题时,穆青提出要专访广东、福建两省省委书记,反映改革开放前沿的真实情况。采访当时的福建省委常务副书记项南的任务落在了我身上,为了保证采访任务的完成,穆青还亲自签发了盖新华社大印的采访介绍信。正是穆青的思路,使《瞭望》杂志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 创办于1981年的新华社《瞭望》杂志,从一开始就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与关心。邓小平同意开辟“中南海纪事”,时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的冯健回忆说:1981年初,新华社决定创办《瞭望》月刊(现在《瞭望新闻周刊》的前身),并计划在创刊号上撰写一篇特稿,报道中央领导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全国人民幸福生活运筹帷幄、日夜操劳的工作情景。经过10天紧张的采访,记者们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重要材料。在向新华社领导汇报后,决定修改原来的计划,在《瞭望》杂志上开辟一个专栏。这就是《瞭望》杂志创刊号上开辟的“中南海纪事”专栏。开辟专栏报道中央领导工作情况,这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还不曾有过先例。于是,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专门为此写了一个报告,送呈中央领导同志。穆青的报告在3月25日送出,结果,日理万机的邓小平在第二天即3月26日,就圈阅了这个报告,批复:“可以。” 编辑部深感鼓舞,大家欢呼雀跃,互相转告:“小平同志批准了!”“小平同志支持我们!” 高层信息开放是新闻界的一个改革,《中南海的春天》随着“中南海纪事”专栏,在《瞭望》创刊号上同读者见面了。创刊号正式出版前四天即4月16日,新华社提前向国内外全文播发并详细摘发了这篇6000多字的通讯。4月17日,全国30多家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报纸全文刊登了这篇通讯,4月16日和17日,香港、澳门的华文报纸,世界各大通讯社,都转发了这篇通讯的内容。按照计划,《瞭望》杂志在“中南海纪事”专栏连续发表了第一批的三篇文稿:《中南海的春天》,《心里装着八亿农民》,《经济工作的战略转折》。《瞭望》前任总编辑陈大斌说,在“中南海纪事”之前,外界对中央的事情不了解,感觉很神秘。《瞭望》把这个窗户打开了,大家看到了中南海里面的一些事情,用一鸣惊人形容不过分。邓小平批准开办这个栏目并公开发表,这是新闻界的一个改革。报道引起中央警卫局紧张,发表于1983年9月“中南海纪事”专栏的《晨曦初照的时刻》,是媒体首次集中披露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体育锻炼的新闻报道。邓小平每年盛夏到北戴河游泳半个月,每次整整游90分钟。爱打桥牌和桌球,关心足球,骨折后在病床上吊着腿观看足球比赛;胡耀邦同志腰间系着计步表,坚持每天步行一万步;李先念同志早晨六点半开始锻炼,每天走三公里半;彭真同志坚持每天步行两次,每次40分钟;邓颖超同志数十年坚持做操如一日……这些生动的细节一经报道出来,立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读者看了这篇报道,反映它非常有生活气息,能够看出中央领导的精神风貌,是一篇从小见大的报道。《晨曦初照的时刻》的作者朱敏之说,这是编委会决定的选题。选这个题目就是为了打开一扇窗口让群众更近距离地感受中央领导的工作和生活。要完成这个题目,在当时是非常有难度的,即使是要写一篇贴身集中采访中央领导生活片断的稿件,也是非常困难的。新华社当时有几位能够进入中南海采访的记者,朱敏之是其中之一。朱敏之回忆说,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中央警卫局的紧张,她自己也担心有点什么偏差。可想而知,在当时要写这样一篇文章需要担一定的风险。但是稿子发表之后的社会反响很好,每天办公室里电话不断,有的是读者来电询问,有的是新闻界其他报刊杂志的编辑部门来电要求约稿。
《了望》邮发代号:2-512《瞭望东方周刊》邮发代号:4-757
不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可查,《环渤海经济瞭望》是正规省级期刊。《环渤海经济瞭望》杂志创刊于1987年,至2007年已20年,作为环渤海地区唯一公开发行的区域性经济期刊,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杂志的英语是magazine。
一、读音: [ˌmæɡə'ziːn]
二、意思是杂志。
三、例句
This magazine has a large circulation.
这本杂志发行量很大。
四、词汇用法
1、magazine的意思是“期刊”“杂志”,指含有插图、图解的综合性连续出版物,内中可有各种文章、评论等,包括周刊、月刊或季刊等。在句中有时可修饰其他名词作定语。
2、magazine的另一个意思是“弹药库”,专指用来装有子弹或爆炸物的仓库,有时也可指枪上的“弹夹”。
扩展资料
近义词:periodical
一、读音: [ˌpɪəri'ɒdɪkl]
二、意思是期刊、杂志。
三、例句:
The periodical is obtainable on the very first day of every month。
这本杂志每月一号出版。
四、词汇用法
periodical指“期刊”或“杂志”。强调定期性发行的“连续物”,但不指日刊。
我也看 初一时就看 你可以搜索摆渡 也可以订购刊物
杂志的英文读音是magazine。元音字母i在单字里发/i/的音,发音时,舌端靠近下齿,舌前部抬得很高,但不接触上腭,不发生任何摩擦。这个音出现在字首、字中、字尾位置。police 警察machine 机器unique 独特的,唯一的prestige 威望ski 滑雪。
杂志的英文是magazine.
1、读音
英 [mægə'ziːn] 美 ['mæɡəzin]
2、解释
n.杂志;弹盘;弹药库
3、例句
Her face is on the cover of a dozen or more magazines.
她的面孔出现在十多份杂志的封面上。
扩展资料:
periodical
1、读音
英 [pɪərɪ'ɒdɪk(ə)l] 美 [,pɪrɪ'ɑdɪkl]
2、解释
n. 期刊;杂志;adj. 周期的,定期的;时常发生的;定期发行的,期刊的
3、例句
She made periodical visits to her dentist.
她定期去看牙医。
journal
1、读音
英 ['dʒɜːn(ə)l] 美 ['dʒɝnl]
2、解释
n.日志;日记;期刊
3、例句
He was a newspaperm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nd some other journals.
他是《纽约时报》和其他几家报纸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