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a language is not restricted, allowi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 country's people can understand, after watching a news show the way" news pictures in newspapers in the role of increasing attention. 90's last century, our country the press that "the aid of diagrams, the two wings in full strength" of the request, the beginn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news photos to newspapers to occupy, image editing task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读图时代With the arrival of the news readers reading picture needs, regardless of the form from the content or the performance of higher than the past. Among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edia, editors need to use wisdom to choos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i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 to edit the layout, excavation news value and meaning of imag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research news picture editor for the newspaper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influence is essential.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to elaborate on the press photo editing work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how specific applications.
作为与市场和时代紧密相连的行业, 广告 专业具有实践性和技能性强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广告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广告学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业界对专业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由于目前高等学校广告 教育 面临着一些难题,教学实践平台、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制约,使学生面临着缺乏实践锻炼的窘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巧妙整合,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是尤其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 广告学专业 实践教学 实验课题 实习基地
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开有广告学专业,226所高校共开设240个广告相关专业,数目可观,专业学生数量也很庞大。发展势头迅猛的另一方面,正是就业压力的急增。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发展势必给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就广告业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而言,属地广告专业 毕业 生,想要达到90%以上的就业率,已然很难,至于专业资源较少的内陆省份,所面临的广告学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压力更是巨大。如何在压力中突围,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自己独有的定位,是内陆省份高校广告专业思考的重点。而较强的实践能力,出色的创意实战素质,正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的优势所在。?
一、目前广告教育存在的瓶颈?
全国的广告公司数量接近84000家,规模有别,发展速度各异。大体上制约广告公司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人才、资金、设备、客户等方面,而居于首位的正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一面是人才需求的增大,一面是就业压力的增大,问题的症结正在于当下的专业教育存在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状况。?
(一)教师的实践性意识需要提高。广告学专业是综合性很强学科,需要传播、营销、艺术、社会等领域的融合和交叉。美国作为广告业最发达及广告教育最先进的国度,在学科融合及实践教学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 经验 。教师对行业的最新动态、案例的最新收集、自身的广告实践都非常重视,所以提供给学生的专业知识是鲜活而时新的。相对而言,国内的广告学教师普遍存在理论优先,实践缺乏的问题。专业结构单一,少有实战的检验,对业界动态把握不够,对新技术,新变化缺少应有的敏感。例证陈旧,缺少自主研究和理论创新。这些,不可避免地使专业教育处于过去时态,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当下的变化。?
(二)学生的创意实战性需求愈待启蒙和引导。创意改变出路,纸上得来终觉浅。广告学专业学生个性彰显,有很强的实战欲望,但是,如何控制好这种冲动和爆发力,是一个难题。不加引导,学生很可能功利得地在未完成好基本学业的状况下,沦为广告公司的廉价劳动力。往往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就出去打工,实属揠苗助长。而不提倡实战,又会严重挫败学生的专业激情,一些学生开始怀疑陈旧的理论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进而导致专业热情的失落和对未来的不自信和怀疑。坦诚的讲,对于学生的创意实战性需求的启蒙和引导,是个难题。团队精神的锻造其实需要很好的实战历练。?
(三)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的选择有待整合和优化。广告学专业实验教学一直是专业实践教育急需突破的难点。实验课程的设置与理论学习及实战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实验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高实战能力和贯彻理论服务,往往流于表面和热闹。实验的结果,很难体现学生的创意水平和作业能力,让学生徒生专业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关门办学,孤立关注课堂教学,与广告业界很少接触或者接触不够有针对性,使学生的实战舞台不够广阔,狭小而单一。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选择实践基地,是展开高水平广告实践教学的关键点之一。?
梳理问题,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校内的实践平台资源,借助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的平台,利用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准确定位,是提高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路径。?
二、从三个方面立体地展开广告专业实践教学?
作为应用型学科,没有实践,便没有活力。在多个方面同时贯彻实践教学的理念,立体而又科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出口,突破瓶颈,是具有前瞻性意义的。?
(一)深挖校内的实践教学平台。既保证专业学生的实践展开,又不耽误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是考量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尺度。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从2000年开设以来,一直未放弃这方面的尝试。经过多方探讨和调研,发现,倘若只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实战氛围或者模拟公司,取得的实践教学效果还是没有突破。不妨发动和引导学生的实战热情,用一个整块时间,进行创意、文案、策划、设计等专业方面的展示和比赛。“黑龙江大学广告节”正是这样的一个产物和结晶。这一创作性的实践教学,经过4年的摸索,已经逐渐成熟。从2002年始,已经成功举办4届。每届由一名专业老师指导,为时一个月,学生独立筹办,一届一个主题,各小组提案竞标举办,然后寻找商业赞助,有命题创作,也有自由诠释,最后老师评点,学生展示作品,提交 报告 。形式多样,实践效果明显。数据表明,平均每届近百幅的平面及影视作品,是专业学生专业实战能力的最好体现。各届获奖的专业学生,以此为起点,斩获国家级的大奖,屡见不鲜。对已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实战经验获得方面,广告节排在首位。?
这种实践教学尝试,使专业学生尚处于较低年级就能有接触广告实战的机会。既能避免因过早到广告公司实习而影响学业弊端,又能看到广告实战本来面貌的原汁原味,让学生感受广告创意带来的快乐,不啻是很巧妙的一个广告实践教学方式。?
(二)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实习是实践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如何利用好这个机会,是值得仔细考虑和安排的。中国传媒大学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在广告教学发展的早期,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就很重视借助校外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优势展开实践教学。他们与当时世界最大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调研项目,利用广告公司寻找优质人力资源的心态,将学生的实践教育获得最大化,最终构建多赢的格局。中国传媒大学下属的IMI市场信息研究所,正是这样的产物。至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与电通公司合作的“电通广告学院”,更是将这种方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也尝试着这一实践教学的形式,抱着谨慎地态度,不仅仅把这种方式当作学生找工作的试探性动作,而是较深入地全程参与整个沟通过程中,加以协调和指导。在选择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考量标准。?
首先是典型性。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而非是简单的泛泛之选。结合学生本身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兴趣专长,挑选实习场所,做到“对位”发展。以策略见长的“天问 文化 传播公司”;以创意见长的“上兵广告公司”;以媒介营销见长的“亚龙广告公司”。学生在适合自己特长的实习基地进行广告实践,目的明确,成长迅速。在“上兵广告公司”进行专业实践的学生,凭借本身的能力和公司的优势,在全国广告奖项中频频获奖。而策划能力强的学生在“天问文化传播公司”的实践同样效果显著,哈尔滨啤酒的全程策划,让专业性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是整体性。碎片化的实践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师的全程参与下,这种实习应该是整体的,以一个项目为切入口,深入地展开,系统性的结果正是专业性的提升。调查结果表明,行业策略的实践知识获得,啤酒节的全程实践项目排在第一位。学生在系统的实践中,看到了本身专业需要弥补的缺口。?
最后是指导性。教师应有效地利用这个资源展开实践教学并且丰富自身的实战经验,通过小组讨论、项目跟进、定期的项目报告来监控实践教学的成果。在欧美等广告教育发达的国家,外聘业界教师占到教师比的三分之一。而这种以项目的形式展开的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深入指导下,辅之以业界资深人员的配合,会取得比外聘教师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拓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除了深挖校内的实践资源,巧借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的平台来开展优质的实践教学之外,以广告专业赛事为舞台,也是构建科学、立体的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低年级的专业学生可以借助广告节来体验实战的魅力,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针对自身特点的典型实习基地来完善提升专业实战能力,而广告专业赛事,是贯穿整个大学各年级的专业实践教育舞台。这个元素的导入,会使实践教学更加丰富、立体、系统。专业能力的检验,创意水平的肯定,各有标准。而权威的评判是关键。通过专家的公正审定,层层选拔和淘汰,专业性通过这样地磨砺,会更加成熟和清晰可见。?
作为内陆专业及业界资源较少的高校,通过参加全国的专业赛事,是实践教学展开地重要阵地。同样,选择也应具有针对性。在诸多赛事中,金犊奖是面向全球华人高校在校大学生地广告专业赛事,两岸广告精英及院校专家一起组建评委会,所以即有广泛性,又具权威性。仅2005年,赛事推广高校达600余所,作品12,000件;有11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得到台办、全国学联、共青团中央、广电总局、文化部的支持。一些内陆院校,正是凭借此赛事走入业界视野。审看各方经验,倘若把实践教学和广告专业赛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应把握好几个方面:?
1、做好策略辅导。虽然广告专业赛事大都是学生自发参加,可是,应该考虑到一些低年级的同学的专业知识不完善这一实际问题,提供咨询帮助。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在每届金犊奖开赛前,都会邀请业界资深人员进行实战指导。这样会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实战的氛围。?
2、充分利用赛事,模拟实战。除了专业教师指导和业界人员辅导,要利用好赛事,为实践教学服务,还应让学生深度模拟提案,把赛事规定的产品创意或者策略当作自己服务的客户,以教师和同学为虚拟客户代表,进行初次比稿、二次提案、最终呈现。通过多次的演练,以及和同学、老师的互动观摩,专业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以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为例,截至2006年,共参加三届金犊奖,每年都有奖项获得,比近20多个奖项更为重要的是15场的教师点评及模拟提案、5场的专家讲座。?
三、小结?
广告学专业迅速发展的热潮中,应该有冷静地思考和判断,如何在众多的院校当中找到独有的优势,是内陆院校共同思考的命题。而高速发展带来的就业压力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让广告学专业学生更个性化的发展,拥有更强的创意实战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定位区隔,而这个优势的确立,对于内陆院校来说,是有难度的。?
我们的思考路径是,充分挖掘校内的实践资源,以校内广告节为平台;借助校外典型广告公司的实习资源,以教师全程指导为关键;拓宽广告专业赛事的出口,以模拟提案为手段,准确定位,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广告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正林.2006年广告专业教育和广告学术研究报告.中国广告.China Advertising,2007;(2)?
2.陈培爱.中国广告教育二十年的发展与基本经验初探.江西 财经 大学学报,2002;(2)?
3.陈月明.美国高校广告教育.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4.张欣,汪青云.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内容摘要:艺术类课程作为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已从多方位参与到广告人才培养中。 文章 结合教学实践,对目前广告学专业中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展开思考,探讨了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设置的意义、课程结构的搭建和 教学 方法 的改进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 键 词:广告学 艺术类课程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广告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课程体系整合了传播学、营销学、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同院校因办学背景和学科优势的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对某一类知识有所偏重。目前,我国大多数设置广告学专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艺术类课程通常占有一定比例,然而这些课程的架构和具体教学实施都是从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中直接复制过来,导致在针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适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一直贯穿于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学中,文章试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这些问题提出思考意见。
一、艺术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意义
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广告人才,或者说这些未来的准广告人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在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广告设计、制作能力。依据对这一目标的理解,广告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设置了《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广告摄影与摄像》等课程,不同院校还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增设一些特色课程。多数人理解这些课程只是让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体验一下广告运作中的广告创作环节,因为具体的广告制作人才的培养工作还由专门的艺术类院校来承担。艺术设计类课程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重在增加体验和感受,其目的只是为了消除学生对广告制作这一环节的陌生感,其实这样的理解无形中削弱了艺术类课程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本应有的作用。
广告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当然不是培养专门的广告设计人才,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多数也不直接从事广告设计的工作。正如广告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往往是一个复合工程。根据行业工作性质,需要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广告艺术设计素养,尤其是艺术鉴赏和评判能力。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传播环境中,广告创意人才必须能够将点子通过可传播的形式(尤其是视觉形式)表达出来。曾在DDB(Doyle Dane Bernbach)和李奥贝纳两家公司担任高级创意总监的著名广告人泰德·贝尔认为,“一个真正好的创意人员应该是写作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兼备的。好的文案人员应该有很强的视觉感受力,而好的艺术指导,应该有很强的文字概括能力。”另一位著名广告人罗伊·格雷斯也认为,“一个好的广告创意人应是语言思维和视觉思维兼备”。①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张树庭所做2003广告教育调查数据报告(毕业生卷)中,通过广告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反馈,设计课与美术课在毕业生认为获益最多的课程排序中分别占到了第一位和第六位。以上情况都说明社会需求的广告人才应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艺术素养是其专业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类课程需同其他课程一道参与到对广告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当中。
艺术类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能力锻炼应是全方位的,而不能简单理解成广告创作环节中对技术手段的体验。一个人的技能是其内在素质的自然外化,艺术类课程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艺术类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主要锻炼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审美鉴赏、批评及其相关的心智能力。即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能较好地感受美、体验美、捕捉美,这是个人艺术素养的心智基础;第二,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广告学专业学生拥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但能科学地认知事物,还能艺术地感悟生活。特别是艺术思维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创造力对广告学专业学生来说启发很大;第三,艺术表达能力及其相关操作能力。这是指广告学专业学生在认知、感悟的基础上,应具备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即能通过各种形象将思维、观念外化出来,而这就要求掌握一些艺术技能。这些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内容无法取代的,是由艺术类课程的独特教育属性决定的。
二、艺术类课程在广告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
艺术类课程是整个广告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课程共同参与学生完整知识框架的搭建。课程如何设置,既关系到教学结构的安排又关系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1.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内容结构
专业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庞大而复杂的,在广告学教学计划的有限学时中,要完成专业的艺术教育是不现实也没有意义的。要针对广告学的学科特色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做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安排,同时要兼顾三种能力的培养。考察我国目前广告学艺术类课程安排,大多直接复制于艺术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在保留基础课程及和广告相关的专业课程后剔除其他部分。这样直接复制法会有一些明显的缺陷,一是课程结构不完整,缺少承接性和系统性;二是没有针对广告学专业的特色及需要做符合学理逻辑的重新架构。
总体上说,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艺术素养分为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能两大类别。艺术理论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即眼力和作品鉴评能力,以及艺术 思维方式 和创意能力。因为多数广告活动最终是用广告作品和消费者沟通,如果不具备优秀的广告创意能力和作品鉴评能力,广告目标则难以达成。广告专业的学生也应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即艺术表达能力,重点是掌握和传播手段相关的各种艺术元素和技术手段。这既包括对艺术基本元素形、色、音相关内容的学习,还有因传播手段的不同而分出的平面艺术、立体艺术、多媒体艺术知识的学习。
课程安排的时序也应随着学生知识结构和储备的完善,由浅入深,体现课程体系的承接性。目前,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有些一开始就集中于艺术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评鉴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技能训练课的效果也打了折扣,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畏难情绪和挫败感。针对目前广告学招生生源艺术素养基础较薄弱的客观现实,第一学年应先安排以提高眼力和鉴评能力的课程,同时也要安排基础的艺术技能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艺术基本造型元素的感受力。第二学年则主要安排提高艺术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同时通过穿插在课程中的课题训练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将创意思维表达出来的能力。三、四学年则针对广告传播手段的不同,安排专门的广告设计课程。
2.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内容选择
既然划定出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便随之产生。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把握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注重整合性和针对性,尽量做到利用有限的学时达成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在笔者任教的学校,广告学专业教学计划一、二学期设置了《广告美术基础》课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平面造型与用色训练,来提高学生美术技术能力、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审美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因为全校公选课中安排有相关的艺术鉴赏课程和艺术史论课程,我们将这些课程列为广告学专业学生公选课的推荐课程,所以在教学计划中没有作相应学时安排。
第三学期安排了《图形创意》《设计色彩》课程,这两门课程是利用现有的艺术手段,完成课程中规定的课题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利用艺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第四学期安排了《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具体内容除设计、制作技能的训练,还将优秀广告作品的赏析整合进来。第五、六学期则安排了《广告摄影与摄像》《动画广告制作》《多媒体广告制作》课程。虽然课程名称冠以“制作”,课程目标则不是只关注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以具体的广告创作项目为核心,对艺术鉴赏、艺术创造、艺术技能的综合训练。课程的选定只是教学开展的前提基础,具体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整合、创新则是更微观层面的课程内容选择,这部分的工作也需付出较大的心血。如何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检验课程内容的准则。
如笔者根据教学效果和经验将《设计色彩》课程的内容进行不断调整、补充,在保证基础知识教授的前提下,压缩过多和不适用的技能方面的重复训练,针对性补充和传播及商业运作有关的色彩设计小课题,作业形式不仅有作品也有文字分析和 市场调查 等。通过实践后学生反馈较好。
同时,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应体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样的教学目标可由不同的课程内容达成,以上的课程并不是固定的。时代的发展会对课程内容提出新要求,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各学校的资源和特色制定出各具特色的课程。
三、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虽然设定了教学内容,然而由于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各有差异。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是以广告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此教学方法既要符合课程规律,也要体现广告学专业的特色。
我国现有的在广告学专业中担任艺术类课程的教师多是从艺术专业教学岗位上“转行”过来,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直接承袭艺术专业教育。由于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师初期又对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整体、深入的把握,往往导致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不好教;学生则对艺术类课程目的认识不清,作业达不到教师设定要求而失去信心,感觉课程收获不大。分析上述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学双方对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认知的结果。
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不能以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创作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能集中在艺术创作技巧的训练上,教学手段应针对新的对象和目标而呈现新变化。以《广告美术基础》为例,这门课程不是传统的 素描 和色彩写生训练,而是以探讨造型元素和造型原理及形式美规律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内容,主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和基本艺术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有动手“画”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形、色的理解。因为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都离不开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感受。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穿插“观”的内容,通过分析、鉴赏,去理解形式美的法则和造型原则。教学手段也由传统艺术专业的学生写生训练加教师点拨转变为针对教学单元分析讨论、学生体验、对完成的体验作品再分析 总结 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学生体验的手段也不固定为某一类绘画形式,而是可以运用各种视觉表达方式。这既符合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智特点,又将课程的目标引导到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力上来。
在每门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以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为原则,真正将着眼点定位在学生广告艺术素养的养成上,再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学目的和意义明确了,教学手段自然就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广告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脑力激荡法”“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都可以借鉴过来,结合艺术类课程的性质,加以改革创新。作业形式和评价体系也可不拘一格,作业不再只有艺术作品,也包括艺术鉴评文章。评价标准也不能只关注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过多苛责学生艺术技能水平,还应将考察重点放到学生是否具备艺术思维,是否体现出艺术创造力为原则。
相比广告学课程体系中的传播类、营销类课程,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探索和教学研究还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真正将艺术类课程教好,让学生学好,有利于复合型广告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广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渠道 。这都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展开更多的研究和思考。
注释:
①(美)劳伦斯·明斯基,埃米莉·桑顿·卡尔沃采访并整理.如何做创意[M].北京: 企业管理 出版社,2000年.第17-45页.
参考文献:
[1]张树庭.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冯易.建立务实创新的广告学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新论[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3]袁文艺.“后发”院校广告学专业教育调查.教学研究新论[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浅谈广告专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 广告学开题报告范文
2. 广告管理论文
3. 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大学市场营销论文范文
5. 毕业论文范文 艺术
从读图时代看社会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的行为。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在中国大陆,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 。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准确地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1.亦作“剏新”。1.创立或创造新的。《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 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十二:“在语言创新方面,享有特权的诗人理应是先驱。”2.首先。《元典章·兵部三·铺马》:“有今后剏新归附的百姓有呵,有铺马里上来者,他每的拜见马匹沿路上依在先体例,与草料者。”
中国入世后,电视台搞了一次对话节目。外经贸副部长、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先生与各路精英的对话。对话中涉及话题很多,其中有三个话题录写如下:?1、包容与人才?2、什么样的人才最被认可??3、把人才当成千里马,还是当成高能电子?你对以上三个问题怎么看?请以“人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一)骂与捧 从扼杀人才的两种手段谈起,写一篇议论文,说明对待人才应有的态度。? 扼杀人才有两种手段:骂杀与捧杀。骂杀即是对人才极尽打击之能事,捧杀则是不负责任地一味表扬。骂杀在当今很少但不是没有,捧杀在当今最为流行。如某少年绘画得奖,则“天才”、“第一”、“无双”等赞语一起涌来,一直到少年得意非凡,不思进取为止。对待人才,应肯定其长处,发现其不足,给予其施展长处的环境,这才是真正的爱惜人才。? (二)留学生的遭遇 从应试教育造成人高分低能的现象入手,编一则故事。 ? 王刚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出国,几乎一直是第一名,师生人人都夸他是人才。在美国某大学安顿好之后,他去某中国餐馆打工。有一天,老板让他把煤气上几近烧沸的食用油先端下来,他伸出双手就去端,等他端起来意识到错误后已经晚了,于是忍痛把油锅慢慢放下。老板忙送他去医院,结果是王刚的手都烫烂了,双手成了残废,只好休学回国。? (三)专业人才 虚构小说,通过中国某IT业公司老板王雄的遭遇说明某 些人利用单位求贤若渴的心理伪装人才、招摇撞的社会现象。? 王雄的公司正在研究开发新的软件,急需专业人才。这天有位年轻人来应聘,拿出一大摞证书 ,说他从美国硅谷刚回来,并提出要高薪、住宅及汽车等条件。王雄满口答应,让他先签约上 班,房车问题一周内保证解决。第二天我让秘书把材料送给他,让他先熟悉一下,尽可能早日动手工作。谁知第三天问他意见时他说国内的资料不够规范,看不懂,需要从若干方面与国际接轨。王雄觉得他的专业知识有漏洞,开始怀疑起来。第四天他没来上班说住旅馆感冒了,并要求马上解决房车问题。王雄上网查他毕业学校的毕业生名单,发现没有他的名字,心里便明白了,于是将那年轻人解聘。 答案补充 一个人有了非比寻常的能力,那么他就是人们所谓的“人才”。但你有没有思考过:人才是怎样炼造的呢? “鼓励与支持”炼造了人才 这种炼“才”的方法,我想在我们小荷里就已经能亲眼目睹了。那就是十二出书的女孩——嫣然。她就是“鼓励与支持”一手栽培出来的亮丽“才”花。难道不是吗?从她在小荷上发表文章起就有会员鼓励她;渐渐地,又有了很多很多地会员支持她;在她开始写《把爱寄给天使》这部书时,又有她最亲的爸爸在鼓励、支持和夸奖她。你说这难道不是“鼓励与支持”的功劳吗?至少有一些是吧。 “逆境中奋斗”炼造了人才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此类事例虽非随处可见,但也不是极度稀少。曾经,一次车祸,一场大病,一寸时光,剥夺了一个少年所有的亲人,而赔偿给他的只有“冷漠” 和“孤单”。但他没有屈倒在挫折之下,而是坦然积极地面对种种悲剧和现实。后来他在少数人的支助以及靠自己那顽强的奋斗精神,终于他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又一个人才。 答案补充 “勤奋和努力”炼造了人才 天才来自勤奋,这是从所周知的。而天才就是一种人才,所以“勤奋和努力”也是打造人才的妙法。 李时珍通过“勤奋和努力”篇写了《本草纲目》,成为医学上的人才;邓稼先勤奋努力创造出两弹元勋的伟大功绩,成为科技上的人才;袁隆平勤奋努力地研究出产量高超的杂交水稻,成为农业上的人才;贝多芬一生勤奋努力创造出美妙的音乐,成为音乐上的巨人…… 想成为人才,就要将“鼓励与支持”化为前进的动力,就要拥有一种顽强奋斗的精神,就要学会勤奋努力。只要做到这样,我想:成才之梦就不再可望不可及了。 答案补充 回答完毕,望采纳 答案补充 对于作文,我建议你仔细的思考,抓捕灵感,到时候自然而然就有感悟了,如果你能够上网查一下有关的资料也是很好的,不过恕我直言,这位同学你把应当自己完成的作业放到网上让别人代工,我感觉是不对的,既是对大家的不负责任,又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你浪费了一个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机会.说话如有不妥,请原谅. 答案补充 人才一个人有了非比寻常的能力,那么他就是人们所谓的“人才”。但你有没
关于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企业人才管理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资本的竞争转变为人才的竞争,人才决定了技术,人才决定了企业,人才决定了发展,如何留住人才是许多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现在许多国有企业出现人才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顺利发展的瓶颈。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人才流失 原因对策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队伍的企业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生存下去。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并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谁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可以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但由于种种原因,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如何留住人才是现在许多国有企业思考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首先,国有企业职工薪资待遇水平较低。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在生活、工作、科研条件方面都远不及发达地区,在同等劳动强度下,收入差别大。正是这种不平衡和差异导致了一部分的人才流失。此外,分配方式的不合理,一些国有企业“大锅饭”现象的存在,也是导致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失的重要原因。
其次,国有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企业中存在着的“论资排辈”现象严重,不能够正确认识年轻人才的工作能力,使年轻的人才很少有发挥才能的机会。此外在应聘考核方面,应该加强优秀人才引进企业的计划,为更多的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反之,如果国有企业不能发挥企业优势,不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就会导致人才的流失。
再次,国有企业中一些基层单位因为承担着保证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正常生活的重任,分布在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的地区,生活及工作条件上的欠缺就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我国的电力企业为例,有一些基层单位在山区或郊区,生活环境较闭塞,信息和交通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员工尤其是年轻员工的个人生活及发展受到限制。
最后,人才的个人发展设计和企业的发展规划存在差距。在国有企业中,大部分的优秀人才在经过严格的选拔之后,个人专业知识方面得到认可,但在进入基层单位后,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对个人发展的计划和对企业实际了解,从而对实际工作环境及条件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导致人才流失。
二、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人才劳动价值的酬薪制度,完善分配体系。在工作中要适当地提高员工待遇水平,对于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贡献的优秀人才在待遇方面应该设置奖励机制。由此就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更加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的总体竞争力。相反如果工资待遇方面不能够合理有效的分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就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
其次,完善考核机制,实现公平用人,高效用人。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绩效考核,对每个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将其安置在合适的岗位,达到人职的高效匹配。同时,在选拔人才方面,国有企业应该制定灵活规范的选拔制度,从多个方面对人才进行考核,实现科学高效选拔人才,避免出现人才浪费的现象。
再次,国有企业应该不断改善自身生产环境和完善基础设施。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也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经验并且引进相关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改进生产方式,改善生产环境,为企业的高效发展提供良好条件,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在完善生产设施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员工工作条件的重视,例如一些基层电力企业,最大程度保障员工的安全作业并且在生活方面保证基本的要求,而且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增添活动丰富员工生活,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及员工的凝聚力。
最后,国有企业引进的人才大多为大学应届毕业生,这类人才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但缺少实践。所以当进入实际工作中尤其进入基层单位后,就会因缺少对实际工作的正确认识和自生的不适应而选择离开。所以,对于选拔的人才应当在工作中做好培养计划,使其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鼓励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不断增强自生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并且国有企业也需要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加强员工的沟通和交流,指导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将企业战略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不断发掘人才的价值。通过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努力,在使得企业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其个人计划的实现,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三、结语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的难以遏制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员工的个人原因。如果企业能够意识到自身的缺陷并采取一些措施使之改变,同时员工个人也能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那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就可以得到遏制,从而更好的促进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连文.S施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李君.某国有铁路企业―LY厂人才流失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3]徐晓英.坚持以用为本、防范人才流失――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4]史晋媛.浅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
摘要: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的管理最主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为此,企业应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研究领导艺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从而使企业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原则;领导;思想
企业人才,是企业所有财富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源。现代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要对现代企业实行成功的科学管理,不断地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没有庸才,只有使用不当的人才。对企业职位准确说明和对员工客观的评价是给每个员工安排恰当岗位的前提。人是有思想、有欲望、有需求的,同时人也是具有可塑性的,有些个性特征是可以改变的。因此,管理者在接受理论的指导的同时要注意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发现人才。一个科学的管理技术,一个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定会造就一个企业的磅礴发展,一段光辉的旅程。因此,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更是有待发展与探索的。
一、管理的前景分析
(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对人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围绕人事匹配,绩效考评,薪资报酬等问题全面系统地进行探讨,并把这种探讨与投入产出分析结合起来,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服务,对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并逐渐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
(二)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1)传统的人事管理强调“管”,注重的约束与控制,把与员工相关的人工费用仅仅视为人工成本,力图加以控制和降低,而不是重视人力资源本身的开发和增值。
(2)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把人看作资源,而且具有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可以带来丰厚回报的特殊资源。企业人才的吸纳、配置、考核、待遇、开发等方面的系统的协调与控制实现企业效益与员工价值。
二、企业人才管理奥秘
人才的使用是企业人才开发的目的,人才的管理是企业人才开发的必要条件。一个企业只有抓好人才的使用和管理才能使企业人才开发工作做的卓有成效,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的发展,才能使企业欣欣向荣,经久不衰。然而一个企业的人才管理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人才管理的原则
21世纪企业的人才管理既要服从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又要服从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人才的发展趋势。因此人才管理活动不能单凭一时的主观意识来进行管理,还得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符合历史潮流的人才管理原则,使人才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制度化。其主要坚持的原则有:
(1)胜任原则。
(2)协调原则。
(3)宽驰原则。
(4)优化原则。
(二)用人思想的变迁
目前为止在一些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还有一些陈年的条条框框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使用,是企业发展的弊端。所以要想使企业人才管理走向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清除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勇于从那些老观点错误的观点中解脱出来,掌握和运用新时期的科学用人观点。因此,人才管理制度的变革,贵在用人思想的变迁。一忌任人唯“亲”;二忌任人唯“资”;三忌任人唯“凭”;四忌任人唯“顺”。所以企业的发展,人才的管理,领导者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三)领导魅力
领导在管理组织运行与发展中起着核心和主导的作用,他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的方向与水平,对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行为规律的掌握有助于提高领导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展示领导魅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塑造:
1、领导作风论。所谓“领导作风论”就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使用的行为方法的总和。领导者在工作作风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当然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一套固定的作风方式,但最终还应从企业的发展中出发。在从《管理学原理》一书中把领导的作风方式分为三种:集权型领导方式、民主型领导方式和放任式领导方式。这三种领导方式都会给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故此,我们领导者就应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2、沟通。在企业不管是最高层领导还是基层管理人才都必须要与下属沟通,其沟通的主要法则有:
(1)交往上要主动,要对下级的一些情况要主动地去了解,并要给予相应的`帮助,促其感化。
(2)力度要大,胸怀要宽,尤其当被下属误解时,切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尝试着去解释。
(3)要敢于任用那些反对过自己包括实践证明反对错了的人,要给予平等的任命,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当下属遇到困难时,要激励他,要关心他,要帮助他。
3、人性化。人性化管理也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但一个企业如何实施人性化管理呢?其主要措施有:
(1)采用灵活的工作方式,恳请员工提出建议,要倾听他们能做出什么贡献,要让他们自己决定怎样去做。
(2)适宜的间歇休息,因为歇息就如同磨刀,要想柴砍得快就必须舍得磨刀的时间。
(3)祝贺每次成功。成功时刻是令人难忘的,企业可以为这份难忘推波助澜,可以让全体员工去潇潇洒洒地放松娱乐一下。
(4)祝贺员工的生日。企业可以组织小型的生日聚会,可以让员工从中体验到“家”的气氛。
4、职权的运用。一个企业的组织目标的实现,(下转第68页)(上接第50页)权力是必然的条件。领导者运用权力的目的也就是保证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然而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职权呢?
(1)要正确地分配权力,要根据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的职能,任务,科学地进行分配。
(2)不要越权指挥。上级不要干预下级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下级更不能对上级的决策指指点点。
(3)要科学明确地制定规范的体系来保证权力的配置,要做到落到实处。
(4)要在运用职权时与民主管理相结合,与思想工作相结合还要与管理者身教相结合。
(5)要奖惩分明。
(四)激励的艺术
管理学中所谓的“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奋发前进的心理过程。然而激励又是一门艺术。怎样的激励才能使员工的积极性达到最高,企业的所获取的利益达到最大化。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它强调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如何使下级从工作中得到满足。管理者要善于区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两类因素,对于保健因素要给予基本的满足,以消除员工的不满,还要求管理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内在潜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地激励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然而这则故事出告诉我们激励是多变性的,并非一层不变,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激励才能防止激励的疲劳期出现。
21世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科技,核心是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点。其有效途径就是实现企业人才管理规范化、法制化。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秦志华.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泽坤.管理天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张龙治,潘天敏.企业人才开发[M].辽宁:辽宁任命出版社.
摘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已经成为企业的共同认知。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仰仗企业所领导的人才。所以企业树立以人为本培养人才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如何实施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企业行政管理 人才培养
所谓人才培养,即为人才的培训、养成。人才培养的模式因为中心指导思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通过某些学校和一些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其他许多外来因素有机结合,达到企业和学校所预期的培养人才的效果。现代的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人才瓶颈,人才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于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提出来。要求从职工出发、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尊重每一个职工的存在价值。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为公司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建设。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人才瓶颈问题。以人为本的培养人才的理论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必要性
人不可貌相,每个员工都可能是潜在的人才。所以,实行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企业能给员工提供合适的机会和环境,企业将有可能发掘更多的人才。因此,企业应着力于员工的素质培养。把素质培养放在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首位,将其作为首要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民主管理的手段,加强员工的思想建设。使员工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
1、以人文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遵循。尊重公司员工在公司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和作用。调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企业活力,形成良性循环。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其说各企业相互竞争,不如说各企业领导的人才之间的较量。一流的产品以一流的企业为基础,而一流的企业形成的基础是一流的人才。三者都做到最优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才能使企业的效益得到保证,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2、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企业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在企业中,把员工作为中心,以人促物,通过对企业员工管理的强化,来促进对位物的管理。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管理过程。因此,企业在用人时或者在招聘时,对于人才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避免资源和人的能力的浪费。作为企业的行政管理,要像物尽其用那样做到人尽其才。采取发放福利,升职加薪等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
二、怎样坚持以人为本理论
以人为本看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却不易,其实施过程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政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与企业行政管理紧密相关。要做的人尽其才,对人才进行科学配置。根据不同的性格把不同的人放在各自适合的岗位。利于企业的发展。反之,人才配置不合理,就会降低整个企业的效率,造成秩序混乱,员工抱怨成风,公司不稳定,就更谈不上公司的发展。所以对于公司员工的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调动公司每个员工的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方面来努力激发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各种建设和财富创造。对于企业效益的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保证和企业收入的大幅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公司中实行民主管理。要注重企业员工的精神追求,增强员工的主动创造性。员工有行使自己参与公司企业行政管理甚至一些决策方面的民主权利。这不仅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还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创造性,是企业的职员既享有人权,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3、努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这里的素质指的是员工自身内在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这是员工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是员工工作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对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
4、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并把这一项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引导自己的员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员工的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方向,不断丰富员工自我管理的内涵。员工的自我约束力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我管理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利于企业行政管理效果的增强。利于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
5、科学充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这是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大大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实现大幅度企业节约的同时一定程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法措施
1、企业要树立每个员工都是人才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参与管理,并努力营造全员管理的氛围。以人为本的理论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和口头上,要切实运用到公司的行政管理的具体行动中。例如,可以加强企业技术方面的建设提升和创新使员工可以直接与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问题探讨。加强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建设,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邮箱直接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同时企业要对员工的积极参与实行鼓励政策,如果员工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要给与适当的奖励和表扬,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样将会大大地调动员工参与公司建设的积极性,利于企业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2、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企业要注重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挖掘员工潜能发挥员工个性的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以及整个企业的团队精神。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使企业在社会的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勇敢的迎接风险,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3、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习。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并且要积极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企业内部设立图书馆,并存放一些与公司有关的书籍供员工闲时阅读学习。利于公司员工的成长和快速适应公司的发展。或者公司可以定期举行职工培训,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4、着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拥有战略执行、员工激励甚至管理专家的职能。因此,其本质即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管,以发现和培养有些的企业人才作为业绩标准,调动人力资源部门招贤纳士的主动性。同时企业要督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使其与其他公司各部门保持和谐的关系。
四、结语
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国家企业各个部门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案势在必行,只有努力的践行,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得以生存。企业的优秀领导者或者公司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这样带出来的企业团队才会更加从满激情,在同行业之间有着极高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时代潮流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企业取得成绩的必然要求。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和抵御外来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邢红蕾.以人为本下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2:127.
[2]包立峰.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刘洋.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生态与建构[J].东方企业文化,2015,09:42.
[4]单忠健.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22:2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目标,不同于以往的着眼于温饱、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发展,它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目标,其核心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提升全民素质、塑造现代国民人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是新文化发源地,大学教育在塑造现代人格过程中担任着着重要角色,大学生的人格状况对全民人格的提升也有着巨大推动作用。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本文认为,目前大学教育应该着重发展大学生“人性”与“人力”相统一的整体、辩证的健康人格,以应对新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挑战。这种人格具体体现为自尊独立型的自我意识、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合作共赢型的人际观念、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学生;人格;大学教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种全面、整体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健康发展上。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和保障,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和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上是通过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的建设而实现人的全面自身建设。这就要求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协调好人与物的关系,在经济增长的追求过程中重视实现人的价值追求,在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实现精神的提升。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不仅应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智力和技术保障和经济建设人才需求,更要提供先进的文化保障,促进大学生人格的提升,为塑造国民现代化的新型人格做出特有的贡献。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新型人格 人格是一个具有广泛蕴含的概念,哲学上的人格一般指人之为人、人之为主体的资格,强调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本质的个性化和具体化。心理学上将人格视为人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内在组织和结构,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与个性意义相近,有时就称为个性,强调个体的客观心理特征。综合众多的人格概念,本文认为,教育学所指的人格既要强调客观性,也要体现价值取向。从教育意义上说,人格是个体整体的精神和心理面貌,是人性在个体身上的个性化体现。我们所说一个人人格如何,是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指人的“精神画像”。教育发展人格就是要弘扬人的真、善、美的人性精华,发展体现真、善、美的人性、既适应社会发展和又满足个体成长发展要求的良好个性品质。 古今哲学、心理学理论都有丰富的人格思想,这些关于人格的思想都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上,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实际上是为了满足社会要求而对人性所作的具体化的诠释。例如,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这个时代第一需要的不是伟大的发明家和征服自然的巨人,而是能给天下带来太平安乐的人,而安邦治国需要的就是道德修养,道德礼仪比科技发明更重要,只有提升人的道德才能净化人的精神,实现以德治国。因而,儒家的理性人格就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人格。而人本主义根据资本主义在片面的物质追求中造成人的价值感危机的现状,提出了重视自我价值、个人潜能和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格理论。塑造什么样的理想人格历来是教育目的观、人才观的核心。由于教育是受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因而教育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一定社会形态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所追求和培养的理想人格是不同的。 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更大提高、民主政治的扩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深入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但是在这其中都包含了人的因素,都需要国民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格。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的人格水平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无论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的动力和保障,还是从其目标和内容上看,建设国民的新型人格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根本的和关键的作用。 第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和保障。人格是人在实践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它虽然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但是肯定会影响人的实践行为,对社会实践的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在我国国民的人格结构中,有许多是因传统文化中的不良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造成的消极成分,如缺乏主体性、盲目从众、惟书惟上、固步自封、缺乏个性、创造性的“依附性”人格,以及见利忘义、见物不见人的“工具理性”人格,这样的人格特征必将使人不能充分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循守旧,造成精神和物质的分离,“人性”与“人力”的分离,使人在物质的追求中丧失精神提升,最终不仅使人精神萎靡而缺乏幸福感,同时也会因缺乏精神的不懈动力而不能长久地发展自身潜能,不能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而投身于技术创新之中,最终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或者导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某种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只有克服传统国民人格的弊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和要求,通过教育培养和发展新型的健康人格,才能为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提供内在动力。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种社会整体现代化和社会整体文明的社会发展思想,因而人的现代化特别是现代新型人格的养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追求。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新型人格的养成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最重要指标。正如美国现代化理论专家英格尔斯所说的:“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终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整体构建国民的新型人格,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和保障,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和应有结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与全面建设和完善新型国民人格的统一,是人的外在实践与内在精神提升的同构。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需要超越一般的经济与技术层面的发展,特别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中片面追求物质成就而忽视人的精神建设、造成人的危机的教训。要树立在发展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将物质实践活动视为人的精神提升的载体,达成“成物”与“成己”的统一。那种在经济建设中忽略人的价值的存在和实现的发展只能是初级层次的和暂时性的,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全面’的真正体现,最根本的就应当体现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上”。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学生人格的新要求 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是科技创新的基本后备力量,其人格状况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保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人格水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衡量人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发展大学生的新型人格是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特殊的背景下提出的,因而对大学生的人格要求反映了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就表现为“跨越式”的发展需求。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要在当今信息化、知识化的经济背景下赶超世界强国,就不能走循序渐进的超规发展之路,必须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更新加快,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现代科技理论的能力和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我国经济建设创新的实践能力,并具有与时俱进、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面对金钱至上、贪图享受的个人主义倾向,大学生要做先进文化的践行者,要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要成为精神创新的表率。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必须塑造一种适应这种特殊社会背景和要求的“人性”与“人力”相统一内外一致的整体、辩证的新型人格,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内圣外王”,表现在内在的精神健全和外在创新力量的统一,既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对物质世界进行科技创新的外在能力,也能克服精神困惑、超越心理障碍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越。具体地说,这种新型的“人性”与“人力”相统一的人格表现在以下多少个方面。 (一)自尊独立型的自我意识 自尊独立的自我意识就是指大学生要尊重自我个性,发现自我的价值,不盲目适应市场,在适应社会的生活中具有“我就是我”的自我意识,不因为适应社会而无原则地丧失自我的价值追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大学的“市场性格”的影响,近多少年有些大学生养成了一种过分迎合市场的“商品人格”,他们缺乏“我就是我”的独立人格,而渐渐养成“我就是你所需要的”商品人格。他们使自我的价值取决于市场效应。迎合市场、推销自我已成为大学生追求的时尚,而自己的个性、价值和内在追求都成为取得市场认可的附庸。至于一些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行为更是其急功近利的商品人格的集中体现。 树立自尊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立身之本,也是大学生良好人格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只有自尊独立,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和辩证地处理市场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不失去自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巨大的创造潜能,才能自信、自立,坚持基本的人性准则,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失去自身的价值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 能力倾向并非能力本身,而是指如何驾驭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大学生的能力倾向如何将决定他们以后能力的发展和整体人格的水平。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表现为具有自主学习、实践和发展的内在动机,具有探索和求知的内在认知意愿,而不是将学习和求知视为外部手段和工具。 从目前大学教学现状看,大学生在学习和能力发展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接受型、占有型倾向:将知识和学习视为获得学分和谋取职业的外部手段,与自身的长久发展和精神提升相分离,只注重知识的外部功用和实用价值,忽视知识的内化和知识的真、善、美的全面营养,只注重学习的接受、知识的占有和记忆,以通过考试、获取学分、证书为满足,不能将学习与自身发展融为一体。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只能够重新呈现知识的逻辑表述,吸取知识的表层营养,而不能从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求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能力发展倾向显然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每个人终身学习、自我发展,形成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知识的不断更新、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不断变化使得大学无法提供一个人一辈子享用的知识和能力,大学教育只能为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其实就是一个能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人。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生活的前提。 (三)合作共赢型的交往态度 合作共赢就是要在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同时超越个人的局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从对自然的征服、与他人的竞争、自我的物欲中超越出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与人合作超越自我的物质欲望和单向度的理性局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合作共赢型的交往态度是超越个人占有性的主体性而走向类主体性的体现。 合作共赢型的交往态度是社会进步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大学生人际困惑、心理障碍的迫切需要。第一,社会的发展肯定导致人的主体性形态的发展。原始社会的初民无法低于自然的威胁,必须以群居的方式生存,个人无主体性而言,而是依附于群体,人具有的是一种依附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虽然大大摆脱了自然的威胁,但是宗法等级和皇权等级同样使人无主体性可言,人具有的是一种奴性;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的主体性的以确立。市场经济弘扬了人的自由、平等、自立的价值观,科技发展使得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大大提高,于是人走向了独立性的存在,形成了个体化的独立人格。但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人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出现了精神的萎靡和异化,人成为物质的奴隶,受到技术的统治,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发展的分离使得人出现了物性化的人格,这种人格强调占有、竞争,物质利益高于一切。随着社会的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肯定克服这种片面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化的主体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共赢。 第二,大学生目前的人际交往中以个人为中心、强化竞争的观念使心理发展出现困境,需要养成这种合作共赢型的人际交往态度。目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养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中心意识和争名夺利的功利思想。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中,人际关系困惑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主要体现在与人交往困难、缺乏交际能力、缺少知心朋友、经常与同学闹矛盾等等。显然,大学生缺乏这种合作共赢型的交往态度,在人际交往中的过分自我中心和过分争名夺利的竞争意识是造成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扩大民主政治,使人不受到自然的束缚,不受他人的束缚,独立自主,发展个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要防止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的人格异化现象,防患于未然,避免个人主义“物化”主体性的弊端,既要防止人的“依附性”、“奴性”,更要防止人的物性发展。大学生必须超越个人主义的局限,发展自主、自路、合作、超越的类主体性,在充分发展自身能力的同时,努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处,尊重他人个性、尊重差异,在合作的前提下竞争,以求得共同发展。 (四)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 认识和行为相分离是我国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长期存在的一大问题,这与整个社会文化中的过分的说教、知性化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长此以往,肯定阻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行分裂或知行对立的“双重人格”,这种知行分裂或对立的“双重人格”是大学德育的一个最大困惑,也是社会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知行分裂或对立的“双重人格”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停留于认知层面,与其道德生活分离,使道德理念不能内化而付诸于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知、情、意、行融为一体的整体德性,这就造成了其全面人格发展的发展障碍。近多少年,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道德失范现象,这并不是他们没有道德认知水平,而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脱离造成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民道德的现代化,特别需要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极大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是大学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的一项艰巨任务。 大学生知行分裂或知行对立的“双重人格”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和教育的原因。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使认识论成为教学的唯一哲学基础,独尊理性、逻辑至上的教学观念使得大学教学走上了一条“知性化”的道路。脱离生活体验、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忽视情感感染力量的逻辑演绎式教学使得大学教学以认知的模式取代一切知情意领域的教育,这势必造成大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的脱离,以认知代替一切。同时,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存在的脱离大学生生活、过分说教式、理想化的模式也是造成大学生知性分裂与对立的重要原因。如何改造我们的大学教学,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的养成,这是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德育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大学生现代新型人格的养成需要改造大学教学 大学教学是大学生人格养成和发展的主途径,必须改造传统的大学教学才能为大学生新型人格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这里主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教学环境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第一,要努力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大学教学模式。大学生的发展不是通过外部的灌输和塑造,而是需要主体利用外部环境和资源不断自主性发展。大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倾向唯有在自主性的知、情、意活动中才能得以养成。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有超越纯粹认知的、包含着知情意、真善美丰富内涵的自主性的学习才能培养自主性的品质,为他们今后的自主性发展和良好人格形成打下良好基础。由于我国大学教学长期以来将知识看作是一个纯粹的逻辑演绎体系,因而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构建成了一种传授和灌输的过程,与此相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基本上停留于一种接受性的、被动的学习,缺乏自主性的探究、批判和创新。这样的学习虽然具有较高的信息量,但从根本上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和创新能力的底下以及知情意的分离。只有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学生新型人格的要求。 在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传递着、推行者、执行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管理者、示范者;教学模式也不是纯粹的逻辑演绎模式,而是集逻辑演绎、人际交往与感染、生活渗透和环境暗示于一体的综合模式;教学空间也不局限于教室,而是包括各种教育资源的广阔天地;教学的过程不是预设、结论为中心的,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索式的过程;教学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认知的,而是知情意的整合目标。 第二,建立激励型的而不是约束型的教学制度。在评价制度方面,要改造过去那种依据学业(测量结果)而非人的全面素质和整体人格的评价制度,构建反映人的全面品质的整体人格的评价制度;构建师生、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的评价机制,构建灵活多样的评价考试制度,构建个性化、灵活性、丰富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将人格的发展体现在各项评价标准中。在教师管理制度方面,要突出教师劳动的个性化,解放教师的潜能,给与教室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同时努力促进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发展,构建有利于教师人格发展的新型教师培训机制。 第三,营造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教学环境。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较为注重显性的教学环境的构建。例如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习场地环境的布置和营造等等。但是,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往往更容易受到一些隐性环境的影响,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从目前大学教学环境的特点看,特别要注意隐性的教学环境的营造。例如,教学中教师的人格影响对大学生人格发展起着暗示作用。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教学、以探索者的态度以身示范,以知行合一的态度为人处世,这些都将对大学生的良好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还要注重非正式群体的“群体心理气候”,就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努力引导他们的价值趋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气候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多少个人格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针对大学生人格现状而特别强调的,在培养大学生以上人格特征时应特别注重人格的整体和辩证性。自尊独立要与适应、超越社会相统一;自主发展也要与社会需要、工作意象相协调;合作共赢要建立在个性充分施展的基础上;知行合一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和互动,其前提是处理好知与行的辩证关系,而不是机械地将知转化为行。 . 文章来源: 原文链接:
其实有很多家,我就介绍我投稿上稿拿过稿费的几家吧,不过不知道你写什么题材和体裁?我投稿过作文、小说、学习经验和旅游稿,还有编辑要求我写的一类专题稿和小稿。《中学生百科》是我现在觉得最好的,在合作的,开给我的是100元/千字,继续写可以提高到120/千字,《中学生 异度空间》和《中学生 青春悦读》是一家杂志社的两本刊物,比百科稿费低点也拖点,但我觉得更容易上稿,70/千起,还有《红树林》,回复有些慢,排期也是,但难度也不是很大,80起,还有《作文升级》,低点,以前是30起,现在好像提高了,但因为拖稿费,我就不写了。还有《少年文艺》《文学少年》听说也不错,60-70起的,但我写不过来了。《魅力校园》是新刊,但超级容易上稿,80起。还有很多了,只恨我产量太少,哎。另外《少男少女》《男生女生》都是大刊,写小说的话,可以去那里试下,不过风格不一样。不过我所说的容易上稿,是指比较成熟的写手圈子里内的水平,新手的话就难说了。稿费越高竞争就越强,一般上来问稿费哪里多,哪里容易上稿的人,基本都是新手,像我这样的,一般都先问杂志信誉,然后杂志风格什么的。
你是初中生,投稿时建议找些门槛低的省级期刊投稿,这类杂志有《故事》、《故事汇》、《故事世界》、《幽默与笑话》。另外《知识窗》、《青年科学》、《思维与智慧》这些杂志你也可去试试。投稿时,你还要注意投稿格式,电子邮件投稿注意事项。 在这里顺便给你介绍一些注意事项,以提高你命中率:稿子后,要有完备的联系方式:作者名字、署名、地址、TEL、邮箱,QQ什么的都要详细,以便编辑联系你啊!要是没有这些,发了你文章,难找你拿稿酬!用电子邮件投稿,得注明投什么栏目,写上你名字和稿子名字。
榜样人物90后作家洪绍乾
是的
学位论文是指为了获得所修学位,按要求被授予学位的人所撰写的论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学位论文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种。学位论文是指高定学校或研究机构的学生为取得某种学位,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并提交的学术论文,它是伴随着学位制度的实施而产生的。
学位论文介绍
博士论文质量最高,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科学研究著作,是收集和利用的重点。学位论文代表不同的学识水平,是重要的文献情报源之一。它一般不在刊物上公开发表,只能通过学位授予单位、指定收藏单位和私人途径获得。
查找国外学位论文的检索工具有《国际学位论文文摘》由美国大学缩微品公司。编辑出版。收录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的450余所大学的学位论文文摘和其它各国著名大学的学位论文目录。
分A、(人文与社会科学)、B、(科学和工程)、C、(欧洲学位论文文摘)3辑出版。我国于1979年恢复实行学位制度。北京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是指定的博士论文收藏单位。
学位论文的特点:
1、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毕业生为获得各级学位所撰写的论文。
2、学位论文是通过大量的思维劳动而提出的学术性见解或结论,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3、参考文献多、全面,有助于对相关文献进行追踪检索。
4、一般不公开出版,单纯的文摘数据已无法满足读者需要,读者对电子论文全文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学位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
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学位学位论文是学术作品,因此其表述要严谨简明,重点突出,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做到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凝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论文中如出现一个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随即解释清楚。
学位论文是作者为获得某种学位而撰写的研究报告或科学论文。一般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个级别。其中尤以博士论文质量最高,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科学研究著作,是收集和利用的重点。学位论文代表不同的学识水平,是重要的文献情报源之一。它一般不在刊物上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指的是完成一定学位必须撰写的论文,格式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学位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分类学位论文根据所申请的学位不同,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种。按照研究方法不同,学位论文可分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三类,理论型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证明、理论分析、数学推理,用这些研究方法获得科研成果;实验型论文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科研成果;描述型论文运用描述、比较、说明方法,对新发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研究而获得科研成果。按照研究领域不同,学位论文又可分人文科学学术论文、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与工程技术学术论文三大类,这三类论文的文本结构具有共性,而且均具有长期使用和参考的价值。博士学位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才,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具有独立从事学科研究工作的能力(3)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硕士学位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士学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1)较好的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历史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的学生为取得学位,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科学研究、科学试验成果的书面报告。学位制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1180年巴黎大学授予第一批神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答辩制度是由德语国家首创的,以后各国相继效仿。凡经答辩通过的学位论文,一般都是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能显示论文作者的专业研究能力。由于各国教育制度规定授予学位的级别不同,学位论文也相应有学士学位论文、硕士(或副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之分。其中博士学位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20世纪中后期,世界上每年产生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约10万篇左右。学位论文除少数在答辩通过后发表或出版外,多数不公开发行,只有一份复本被保存在授予学位的大学的图书馆中以供阅览和复制服务。为充分发挥学位论文的参考作用,一些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将其制成缩微胶卷,编成目录、索引,并形成专门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也有少数国家对学位论文进行集中管理,如英国学位论文统一存储在不列颠图书馆,不外借,只对外提供原文的缩微胶片;日本的学位论文也由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统一管理。1938年起美国的大学缩微胶卷公司编辑出版《国际学位论文文摘》月刊,分A辑(人文与社会科学)、B辑(科学与工程),1976年增加C辑(欧洲学位论文,季刊)。该公司1973年出版的《学位论文综合索引》报道了1861~1972年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国家的400所大学的博士论文万篇。
没有停刊。《时代教育》,是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截止到2022年8月4日还在正常出售,并没有停刊。
新时代教育杂志社出版的杂志《新教育时代》不是假刊物。
新时代教育杂志社是一家以经营《新教育时代》杂志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新教育时代》杂志是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会刊, 是一本面向全国的综合性教育月刊,由湖北阳光教育研究院编辑发行。
国家总督学顾问、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原北京市教委主任陶西平,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为杂志总顾问;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为编委会主任;祝智庭、徐勇、劳凯声、冯恩洪、卢志文等为学术顾问。
扩展资料:
新教育时代杂志,现已被《中国龙源》、《中国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为教育工作者评职、考核、晋级提供重要依据。
出版信息:
会刊: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
主 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 版:新教育时代杂志社
总 顾 问:柳斌、陶西平、朱永新
总 编:方腊全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2-9206/G4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4743
周 期:月刊
出 版 地:湖北武汉
语 种:中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时代教育杂志社
参考资料:新教育时代-期刊介绍
时代教育是半月刊,出看时间看文章安排的版面时间了。
周期:半月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