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喜剧电影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喜剧电影毕业论文

分析喜剧模式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1. 导演艺术的起源 导演和导演艺术都产生于戏剧。我们所熟知的艺术形式中,戏剧是最古老的艺术门类,其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戏剧初始,演出形式和剧本故事简单2. 导演在戏剧作品中的地位 导演,是二度创作的中心环节,它将文学剧本的一度创作和观众的三度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戏剧团体中处于艺术创作的中心位置3. 导演与戏剧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1919年10月27日,舞台剧影片《义理的仇斗》的公映,正式揭开了韩国电影的历史。1923年,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尹白南编导)问世,古典题材《春香传》第一次被搬上银幕。1935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春香传》(李明雨导演)和其后的《阿里郎》(洪开明导演)成为了韩国有声电影时代的开端。1945年日本投降,韩国电影得到改观,《自由万岁》《解放的故乡》等光复电影首当其冲,然后艺术电影也开始出现。到50年代中期,韩国电影迎来了第一次中兴期,开端之作是1955年的《春香传》(李圭焕导演)。此后历史片、喜剧片、情节片等多样题材并进。60年代初,朴正熙军事政权上台,严格的电检制度和电影公司统一合并政策的实行使得很多电影被禁演。即便这样,韩国电影的产量还在努力增长,情节片如郑镇宇《秋天来的女人》还是有所发展。70年代初,电视的广泛普及,给电影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韩国电影开始步入低谷,政府鼓励本土电影的投资创作。商业因素开始介入国际艺术水准的创作目标中,金基英《花女》、夏吉宗《傻瓜们的行进》、金镐善《冬天女子》等影片为韩国电影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80年代的韩国政治动荡,韩国新电影直面社会的现实,揭露不合理的现象,这样的潮流主要由李长镐和裴昶浩引领,如李长镐拍摄了直接批判社会贫富悬殊和阶层矛盾的影片《风吹大好天》,成为现实主义电影诞生的标志;裴昶镐沿袭了现实主义风格,以个体人生为核心,拍摄了《那年的冬天很温暖》(1984)、《喜悦年少岁月》(1987)等现代人生系列作品。这个时期韩国电影最大的收获,还要数林权泽、李斗镛等老导演的新转变。90年代的韩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持续发展,为电影创作营造了比较稳定的环境。1990年林权泽《将军的儿子》在全国上座率高达300万人次,创历史之最;同年朴光洙《黑色共和国》、张善宇《市井小民》、郑智泳《南部军》也闪亮登场。1993年是林权泽的“《悲歌一曲》年”,该片创下了汉城100万观影人次的票房纪录。1995年到1998年,是韩国电影多元化新格局形成的重要阶段。1994年,姜佑硕的《两个警察》、金弘准的《玫瑰色人生》等获得了高额票房的佳绩,在好莱坞电影的霸权面前树立了国产电影的魅力招牌,1995年,那一年随着电影100周年的来临,艺术电影院开始成立,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齐头并进。1996年,洪翔秀《猪掉进水井的那一天》、姜齐奎的《银杏树床》、梁允浩的《流离》更加具有了年轻时尚的新近特征。1997年,李正国“催泪性电影”《信》、张允贤《上网》的观影人次都高达100万人次以上;同时李昌东《绿鱼》、宋能汉《》、张善宇《坏电影》为代表的一批电影,既在类型探索上做出了努力,而且艺术奖项的收获也不错。1998年,许秦豪《八月圣诞节》、李贞香《美术馆旁边的动物园》等少数影片继续情感思路之外,恐怖电影作为新类型得到年轻导演的青睐,金知云《安静的家庭》、朴基勇《女校怪谈》、朴光春《退魔录》成为经济不景气的缩影,得到了观众的共鸣。1998年也是韩国电影民族性突起、国片情结高涨的历史性一年。1999年,“电影配额制度文化联大”这一民间机构成立,为促进韩国电影进一步兴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999年的韩国电影的旗帜作品是姜齐奎导演的《生死谍变》,首映当日影院爆满,公映57日全国上座人数高达620万,票房总额远超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成为当年世界范围内的唯一的民族电影商业奇迹。随后参加康城影展的郑志宇电影《快乐到死》,也获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丰收。朴灿旭《共同警备区JSA》、李昌东《薄荷糖》、李玄升《飞越爱情海》等片也都不甘示弱。2001年时年轻导演郭景泽的《朋友》成为韩国电影史上最为卖座的影片;郭在勇《我的野蛮女友》、朴哲官《我的老婆是黑社会老大》、金尚真《狂战杀手》等黑社会题材影片,也都狂扫市场,观映人次都达400万以上。此外许秦豪诗电影风格的《春逝》等青春爱情题材、《武士》为代表的新型动作片也都屡创艺术和商业佳绩。2002年,《绿洲》、《醉画仙》、《双重阴谋》等众多影片再一次将韩国电影推向艺术和商业并进的辉煌未来,不仅本土市场占有率已基本达到60%,而且横扫香港、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与地区,《我的野蛮女友》《我的老婆是黑社会老大》等影片甚至还向好莱坞售出了再制作版权,韩国电影已经成为了亚洲影坛的生力军。

写周星驰!!!!!!!!写一个天生的喜剧天才为了自己的理想沦为文艺片的奴隶一个天生的演员为了自己的导演梦放弃观众和搭档其实我超级喜欢他,但是他现在这样。。。让我很失望啊

2008美国动作喜剧电影《In Bruges 杀手没有假期》 美国喜剧影片《老友有钱》美国喜剧电影*家有仙妻[喜剧影片]美国派3处男有喜 更多到这里看看最后安全》(1923年) 哈罗德·洛伊德是典型的精力充沛的美国人,为了让女友相信自己是大城市里事业最成功的人士,他什么都肯做。至于冒着生命危险爬上高高钟楼,吊在即将断裂的时针上,只不过是这部以“蔑视死亡”为目的的经典闹剧中无数令人愉快的瞬间之一。该片也是上榜电影中年代最早的一部。 《淘金记》(1925年) 流浪汉受在“淘金热”的带动决意采矿,最终却落得只能吃皮鞋果腹的天地。这也是卓别林默片时代最疯狂、最具创造性的杰作。 《将军号》(1927年) “胆小鬼”巴斯特·基顿人生有两大至爱——女友和火车。为了两者得兼,他不得不以身犯险。这部被公认为默片时代最伟大喜剧之一的影片绝不是什么励志爱情片。它透过完美的叙事与精彩的场面调度,反讽了所谓“英雄事迹”。在利用大型交通工具作为喜剧视觉“包袱”方面,影片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为未来包括成龙擅长的动作喜剧路线奠定了基础。 《一夜风流》(1934年) 弗兰克·卡普拉-罗伯特·里斯金组合为后世“神经喜剧”这一流派树立了模板:荒唐、莽撞的富家小姐离家出走、老实巴交的闷包男主角不解风情,貌似无厘头然而又明显另有讽刺当下的玄机。看过影片的人倒不一定会被克拉克·盖博和克劳黛特·科尔伯特逗笑,但一定深感亲切,并且喜欢得要命。 《育婴奇谭》(1938年) 一只美洲豹“宝宝”、一块恐龙骨化石,以及凯瑟琳·赫本与加里·格兰特之间激情的化学反应,这些足以让这部“神经喜剧”化腐朽为神奇。这对男女明星搭档在《费城故事》里的表现也许更浪漫些,但在《育婴奇谭》里肯定是最滑稽的。 《鸭羹》(1933年) 《歌声俪影》(1935年) 《我的高德弗里》(1936年) 《春闺风月》(1937年) 《你逃我也逃》(1942年) 在波兰沦陷期间与剧团成员一起同纳粹官兵斗智斗勇“社交女王”这一形象是卡洛尔·隆巴德最后的献礼,也许还是她最杰出的银幕形象。刘别谦执导并亲自出演的这部电影高雅优美、非常人性、雅俗共赏,并且令人捧腹,开创了“高雅喜剧”这一流派。 《女友礼拜五》(1940年) 《脱线大王》(1940年) 《银行妙探》(1940年) 《摩洛哥之路》(1942年) 《摩根河的奇迹》(1944年) 《贼博士》(1955年) 《曼哈顿的大人物》(1958年) 《热情似火》(1959年) 《奇爱博士》(1964年) 库布里克这部黑暗且高深莫测的讽刺电影,讲的是狂热好战分子代表人物康格少校如何引发和末日的故事,彼得·塞勒斯在片中一人分饰三个有机会阻止轰炸行为、改变世界命运的角色——英国空军将领、软弱的美国傀儡总统,以及片名中所指的那名德国科学家。这部电影充分诠释了何为“冷战喜剧”的巅峰之作。 《黑夜怪枪》(1964年) 乌龙探长粉红豹系列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受大众欢迎的侦探喜剧。作为该系列第一集,本片堪称彼得·塞勒斯的独角戏。 《公寓春光》(1960年) 《制作人》(1968年) 《风流医生俏护士》(1970年) 被搬上电视荧屏一拍就是11季之后,也许人们已经很难想起罗伯特·奥特曼原先的大银幕版本是多么令人吃惊且具颠覆性了。影片庞大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其挑战权威的态度则如清风一般令人愉悦,而跟其他大多数直白的喜剧片相比,这部电影则更趋边缘化。 《安妮·霍尔》(1977年) 从这时起,伍迪·艾伦正式与自己“早期的滑稽路线”告别。他精心打造了一部有关纽约神经质分子之间离奇爱情故事的电影。谁能想象一个有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传播学者)参演的故事竟能如此好玩?(当然,据说伍迪·艾伦构思那个在影院门口出现纠正喋喋不休的“演讲者”错误的角色时,首选倒不是麦克卢汉,是费里尼不想去美国拍这么一段戏,布努埃尔也不愿意,于是才请了麦克卢汉。) 《傻瓜大闹科学城》(1973年) 《灼热的马鞍》(1974年) 《新科学怪人》(1974年) 《巨蟒和圣杯》(1979年) 《阳光小子》(1975年) 《动物屋》(1978年) 《上错天堂投错胎》(1978年) 《妙亲家与俏冤家》(1979年) 《大笨蛋》(1979年) 《空前绝后满天飞》(1980年) 提问:如果让你把一个爱唱歌的修女、一个狂爱说话的瘦小白种女人、阿布杜·贾巴尔和飞行恐惧症组合在一起,你会得出什么答案?回答:一部由莱斯利·尼尔森主演、如今满大街“馒头”都得叫它一声“爷爷”的电影! 《一条名叫旺达的鱼》(1988年) 英式闹剧小品与美式粗劣笑话结合在一起反而产生了“升华”效果。提到以荒诞和意外为精髓的黑色喜剧,该片绝对是集大成之作。这部盗贼题材经-经-经-经典……喜-喜-喜-喜剧围绕一伙抢劫犯以及一系列钩心斗角与歪打正着展开,片中独特的“意大利语”,你再也没机会在别处听到了! 《疯狂高尔夫》(1980年) 《傻妹从军》(1980年) 《金色年华》(1982年) 《你整我,我整你》(1983年) 《假期历险记》(1983年) 《摇滚万万岁》(1984年) 《土拨鼠日》(1993年) 从荒谬开始发展到温馨结束,比尔·默里饰演了一个尖酸刻薄的气象预报员。 《谋杀绿脚趾》(1998年) 这部电影在混合黑色电影与神经喜剧元素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名易怒的越战老兵、几个严重的怀疑论分子侦探,以及一起身份混淆的绑架案,科恩兄弟就这样打造出了一部“老烟枪”版《枭巢喋血战》。 《我为玛丽狂》(1998年) 这部大大超值的“宝石”本质上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本·斯蒂勒)重遇中学情人(卡梅伦·迪亚斯)后展开追求攻势。在此过程中,他在生理和心理上均吃尽苦头,充分向我们演示了一个人的痛苦和耻辱到底可以变得多么滑稽、好玩。 《王牌大贱谍》(1997年) 《青春年少》(1998年) 《爱犬大赛》(2000年) 《超级名模》(2001年) 《婚礼混混》(2005年) 《40岁的老处男》(2005年)

关于喜剧电影论文范文资料

类型电影论文篇2 浅谈中外灾难类型电影比较 摘要:本文以好莱坞的类型电影为参照标准,结合国产电影创作实际,以近期的两部灾难片《唐山大地震》和《2012》为例,分别从叙事、女性主义、植入式广告及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对国产类型电影和美国类型电影加以比较,提出类型电影尤其是国产类型电影以后的发展趋势及需要改进之处。 关键词:类型电影;叙事;女性主义;植入式广告;意识形态 一、类型电影的特点 类型电影作为高度模式化的影片,其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电影现象。电影“类”的诞生较早,但电影类型的内涵如何界定,大师们的看法并不相同,美国学者罗伯特・考克尔认为:“电影一旦发展出一种叙事结构,从仅仅展示事物(如火车离开站台或两个接吻的人)转向讲述故事,就开始形成类型。故事一旦被讲述,它们就立刻进入了一定的类型:浪漫型、情节剧型、追捕型、西部型、喜剧型。”而澳大利亚学者理查德・麦特白则认为:“观众、制片人和批评家在讨论电影的时候都在用类型的概念,但是他们每一个人使用这些概念的含义可能大不相同……就像安德鲁・都铎(Andrew Tudor)所说的,类型‘是我们共同相信的一些东西’。当看一部惊悚片的时候,我们知道什么是惊悚片。事实上,在我们看之前就知道什么是惊悚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需知道影片的内容,就能认出这些有着广泛的文化共同点的类型电影。” 灾难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除有其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之处。每一种类型电影都具有相对固定的题材和人物类型、特定的故事空间与造型语言、剪辑风格和音乐特色。如歌舞片中的舞台、歌舞明星,科幻片中虚拟的未来世界、外星人,战争片中的两军对抗、战地英雄,警匪片中的强盗、警察、地下组织等。灾难电影的故事和主题,时常顺应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更新而变化。《2012》是建立在玛雅预言的基础之上而创作的影片,该片上映时间是2009年,离2012年很近。与此相似,《唐山大地震》的拍摄也在汶川地震之后,群众尚未从地震的阴影中恢复过来,汶川大地震让人想起数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 其次,类型电影一般都迎合观众的某些感官和情感的需要,以满足观众内心深处的娱乐心理。每一种类型电影虽呈现娱乐的方式不同,但营造娱乐情景并最终希望实现娱乐功能上是相同的。类型电影的娱乐性,一方面是刺激和满足人们的种种情感,另一方面是通过把奇观融入情节,让观众在赏心悦目中获得审美的快感。灾难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的灾难片首先用宏大的灾难场景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扣人心弦,观众的心情随着影片情节的进展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有如身临其境一般,刺激而愉悦。中国的灾难片场面明显要逊色许多,叙事相对比较温和,注重内容的情感部分,以情动人。 最后,类型电影还具有商业性特征。不同的类型电影满足各类不同爱好的观众的消费需求。如果市场对某种类型电影有良好的反应,有观众捧场,片厂便会继续制作这类电影,否则,便会停止生产。《2012》上映后反响比较激烈,票房收入也相当可观,之后不久国产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上映,许多观众是因为对《2012》的意犹未尽而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所谓国产灾难片的。《唐山大地震》被作为灾难片宣传也是商业运作的一个手段。 二、叙事及其手法 《2012》讲述一个关于世界末日的故事。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灾难发生时极致视觉特效,这种强大的冲击力让观众震惊。但看完电影之后,脑海里只存留了片中各种不可思议的灾难元素:地球板块移动、火山、地震、海啸、洪水集体肆虐,全球各种标志性建筑全被毁灭,给人一种恐怖震撼的末日来临之感。但这容易让观众忽视其剧情,也难以启人深思。此外,《2012》还被一些记者称为写给中国的情书,里面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或许是导演被汶川地震发生时中国人民的精神所感动,故把中国描写成人类的救赎之地,片尾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也是中国制造的。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比较有争议的灾难类型电影。准确的说,它应是一部典型的中国亲情剧。片中的灾难场景被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叙述一个四口之家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把影片命名为《唐山大地震》只是一种炒作手段。影片宣扬了超越一切的亲情,正像冯导所期望的那样“内容大于形式”:“灾难片元素是《唐山大地震》的基础,而伦理片元素则是影片的灵魂。” 三、女性主义的折射体现 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多处于被动和附属的地位,或是作为家庭生活的象征。西蒙・波伏娃说:“所有男人写的关于女人的书都应加以怀疑,因为男人的身份就如诉讼案中,既是法官又是诉讼人。”《2012》中有一个细节,杰克逊开车来接孩子们去度假的时候,妻子给丈夫一包尿不湿,告诉丈夫七岁的女儿到现在还在尿床,每天晚上睡觉前要穿这个,丈夫看到这个东西后满怀质疑:还穿?显然丈夫之前并不知道女儿还尿床的事情,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其“大男子主义”,女人才是这个家生活的主宰。在灾难类型电影中,女性多处于危险境地,需要被保护。当海啸和地震发生时,镜头会立即转向女性们的反应:尖叫、恐慌、无助地四处逃窜。 而男性在遇到灾难时则会思考:“what the hell was that?”同时,在西方电影中,女性又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她们之于男性的附属地位是相对的。《2012》中的劳拉是一个聪明而有智慧的女孩儿,是独立女性的代表。面对灾难的时候,劳拉表现出来的沉稳、坚强、镇定完全不逊色于男性。当地球将要毁灭,杰克逊带着全家逃亡的时候,他似乎是全家命运的主宰,妻子和儿女都必须在其保护之下才能逃生。但如果妻子完全依靠丈夫的保护而丧失了自我,她和儿女们同样不能自保。轮船几乎要沉入大海,全家人都被困入浸满海水的船中,他们被迫与杰克逊走散,这时,阿曼达饰演的妻子就不得不承担起保护孩子生命的责任。导演在此处对情节的描写集中体现了在灾难中女性也有不可阻挡的坚强,与前面的表现女性面对灾难时的恐慌形成鲜明对比。 《唐山大地震》对女性主义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与《2012》相似,影片对母爱的描写显然更为深刻。但相比西方类型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国产电影仍有传统的保守主义倾向。片中元妮丧夫后,面对另一个男人的追求毫不动容,坚持一个人度过余生,因为她知道,丈夫是为保护自己在地震中死去,没有哪个男人会像丈夫那样用生命来爱自己。但细想一下,元妮的这种做法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冯小刚在影片以女性形象为中心塑造了一部催人泪下的亲情剧。元妮丧夫之后,一个人抚养儿子的艰辛,也体现了丈夫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男人是家的顶梁柱,如果活着,她的生活就不会这么苦,显然这并没脱离中国家庭以男性为主的传统观念。从社会角度看,女性是沧桑时代的见证,是命运多舛的个体:灾难留下的痛苦只有在脆弱的女性身上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并让人同情。 四、植入式广告在影片中的运用 随着广告业的发展,植入式广告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告 主的重视。“植入式广告,又叫急性广告,是指广告传播一改往日单纯依靠说教和推销的营销策略,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性符号甚至服务性内容策略性地带入电影、电视剧或其他电视节目及其他传播内容中(隐藏于载体并与载体融为一体),使观众在接受传播内容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到商品或品牌信息,继而达到广告主所期望的传播目的。”上述两片的植入性广告分以下类型: 1、置景道具植入型:这是最传统的植入式广告形式,主要指品牌视觉符号或商品本身作为影视作品的置景道具出现。“视觉形式的形象性对于以说服为目的的传播具有特殊意义。”如在影片《2012》中男主人公开的汽车标志便是其中之一。《唐山大地震》中,元妮在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饭桌上摆的剑南春酒是最明显的植入性广告标志,此外还有汽车、电视、银行、运动品牌等。 2、对白植入型:就是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对话,巧妙地将产品、品牌、服务植入其中,成为电影中的台词,以此来达到广告效应。如《2012》中,男主人公匆匆忙忙地开车回家带儿女们去度假,在给爱人打电话的过程中,就提到“黄石公园”这个名字,这也是植入式广告的形式。《唐山大地震》中中国人寿保险的广告方式也属于此类:方达作为旅游公司的老总,当员工过来询问这次旅游保险用哪家时,方达说:“就选中国人寿吧,踏实。” 3、场景植入型:即是把品牌信息嵌入到影视作品的环境中去,品牌视觉符号或商品本身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或场景的一部分出现。如{2012}拍摄的场景中出现的海滩楼房以及主人公带孩子们度假的公园等,都注入了一定的广告元素。 国产类型电影与好莱坞大片在植入式广告方面相差甚远,好莱坞电影可不动声色地把广告植入其中,既能有效地为广告主服务,又不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欣赏。但国产电影在这方面做得有点儿欠妥。植入式广告要尊重影片的故事情节,使其显得顺其自然,不影响影片的观赏效果。《2012》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看过《唐山大地震》之后,观众对片中的植入式广告批评声不断。植入式广告应有效地给观众一种暗示效应,遵循内容第一,广告第二的原则,避免片中突兀地出现广告词和任何不合理的广告场景,不能盲目的把任何广告都嵌入影片中。在进行植入式广告之前,要分析产品及其品牌适不适合在该影片中表现,能不能达到广告主想要的宣传效果等因素。 五、结语 中西灾难类型电影的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不能苛求中国的灾难片完全符合西方的审美需要,但成功的作品肯定是把深邃的思想内涵,巧妙的艺术处理与大众的观赏热点结合起来。首先,中西方类型电影最大的交集就是商业性,它们未来努力的方向也离不开使其更具有商业价值,观众花钱去电影院看电影,买的大多是娱乐享受,所以,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是分不开的。 其次,中西方电影还要努力提高其讲故事的水平。好莱坞电影重在场面的制作,掩盖其情节的跌宕起伏,观众震撼之后难免会感觉少了点儿什么。但中国电影讲故事的过程多有漏洞,故事出来之后多有批评之声。好莱坞类型电影在讲述故事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再次,电影应该注重宣传,激发观众的类型期待。从某种程度上讲,类型电影是预先出售给观众,在开发每一部类型电影时,往往就有相对的观众定位。如果一部影片能得到适当的宣传,从片名、广告宣传等每个运作环节将类型固着于观众的心灵,那么,电影的春天就不会远了。 最后,类型电影还应该注重整合生产和发行两个环节。类型电影是在吸引更多消费者和赚取更多利润的动机推动下向前发展的。好莱坞电影业总是力图复制它最近的商业成功。在市场开发中,有意识地遮盖其他方面来有选择地突出某些方面,使观众更加注意那些制作商想要强调的方面。然而中国电影市场目前还处在半市场化状态,院线体系虽已经逐步形成,但还要继续完善院线发展模式。 注释: [1]唐晋先:《(唐山大地震):动人因亲情,感人缘母亲》,《电影文学》2011年第3期. [2]任拯廷:《浅议植入式广告》,《今传媒》2006年第4期. [3]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4]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8页.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电影鉴赏论文 3. 关于电影论文参考 4. 有关于电影论文 5. 关于电影的论文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1 浅析新女性主义下小妞电影的人物塑造 那么“小妞电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看准了消费者的观影需求,尤其是现代女性观众的内心需要,从年轻女性对爱情、都市时尚以及独立精神(这也和“小妞电影”中最主要的元素想吻合)的追求再到通过电影的自身特质的展现,不断迎合女性消费群体,找准市场定位,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符合年轻女性身份的“小妞”形象,也拍摄出多部口碑票房双赢的“小妞电影”。 “人物是电影叙事文本的基础和灵魂”,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更是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的实现者,电影是通过人物性格的打磨以及画面和声音,进行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角色的诠释,使得电影的叙事具有生命力,能够让观众通过人物走进电影。上世纪女权主义的三次浪潮,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要在各方面与男性看齐,而不是再作为男性的依附者。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反射,小妞电影逐渐走红。小妞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是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的现代女性,具有经济、情感上的独立性,电影设定的轨迹一般是女主人公经过重生获得了美好。 一、现代女性面对的生活压力 现代都市年轻女性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生活节奏加快,情感越来越匮乏,人们越来越孤独。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是身兼数种角色于一身,需要有工作、家庭两不误的奉献精神,因此她们面临着就业、竞争、感情和家庭等方面的多种压力,而20岁到30岁的女性在工作和感情上的问题比较多。“小妞电影”恰恰是以这一群体为创作对象和主要受众,很多刚刚步入社会和职场的年轻女性都会碰到工作和感情上的双重压力,因此她们和电影中的“小妞”们能够找到共同语言,能够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也能够在幽默轻松的电影氛围里得到放松,她们也就会在做观影选择的时候偏向于选择“小妞电影”。“电影《欲望都市》在首映当天,女性观众的比例高达85%,而在25岁以上的观众群中,女性所占比例为80%。影片在上映首周便以5000万美元登顶北美票房榜,而3-4亿美元的总票房几乎全部由女性撑起。” 二、新女性主义下的寻找自我与成长 新女性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女性主义不仅要求变革法律制度、争取女性的合法权利,而且呼吁突破父权制思想的压迫,建构女性意识,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现代女性从内心更希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渴望突破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获得自由,不再成为男性操纵的对象,强调男女性别平等。她们渴望进入社会,参与竞争,让自己以一个独立女性的身份在社会站稳,而不是作为男人的附庸,以男人为自己的生活中心。现代的新女性主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也探索出解决性别冲突的一系列手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文学和影视作品(这里对文学作品不做赘述)。 在杜拉拉的职场奋斗过程中,她始终信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将工作永远放在第一位。影片里有四处地方能够体现杜拉拉追求独立的精神: 一是杜拉拉在DB公司面试时回避说出离开之前公司是因为性骚扰的原因,而是强调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是杜拉拉在公司内部竞聘HR的时候,拒绝王伟一起出去散心的提议,而是说到“我还有我的职业理想”; 三是当王伟提出让拉拉和自己一起当背包客的时候,杜拉拉摇摇头,说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工作;四是在公司年中年会的上,王伟评价杜拉拉更在意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对她的看法。显然,无论是从杜拉拉自己的口中还是从他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出杜拉拉对职业的追求和热爱,甚至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可撼动。 并且在好友海伦因为办公室恋情曝光,主动离开公司,甘心做DB员工家属的举动,也可以衬托出杜拉拉的独立个性,渴求和男人站在同一个高度。其实,这样的情况不只发生在杜拉拉一个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拥有新型婚恋观的新女性身上,她们认为“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坚强独立,在努力走到一起”,就像《非常完美》里的苏菲在失恋时体会到的“女人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真爱”。都市里的年轻白领们接受了高等教育,独立个体的意识很强烈,反对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渴望成为职场精英,以至于成为“女强人”,在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时又失去了情感和家庭。情景再现,使女性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她们找到了一个“发声筒”,一个“反光镜”,所以这样一个能够充分找到共鸣的电影类型成为广大年轻女性观众的重点观影对象,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新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小妞电影作为新女性主义文化的反光镜之一,用独特的视听语言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追求与向往。国产小妞电影起步较晚,存在着类型不明确、故事牵强等不足,目前小妞电影需要根据受众和市场需求,塑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小妞电影。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2 浅析电影《大追捕》对暴力场面的美学处理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场90分钟的电影,可以是一场洗礼,洗尽观者一身铅华;可以是一台闹剧,缓释观者紧绷的神经;可以是一次穿越之旅,带领观者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电影银幕恰似一方神奇的所在,纯白幕布上跳跃的影像就如同电影导演这位“自由的画家”挥洒的不同风景,传递人生喜怒、世间伦常,带给观者心灵的感悟和视觉上的享受。电影就是这样直观的所在,即使于影像之外体悟到不同的思想内涵,那也是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映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位优秀的导演就是有那样的能量,仅仅依靠视觉上的冲击,就带给观者心灵的震撼,因此在场景上大做文章是一部影片优秀与否的重要考量。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历程,“暴力”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暴力场面在多种题材的影片中的展现长盛不衰,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导演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逐渐归于一种“美学”呈现,弱化了暴力场面的血腥和冲突感,在表现上趋于柔和的观感和视觉的盛宴,影片《大追捕》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就别具匠心。 一、打斗场面的美学处理 由周显扬执导的影片《大追捕》上映于2012年3月15日。该片围绕两宗相隔二十几年却被警方认定是同一凶手所为的凶案展开,通过警匪间扑朔迷离的故事将真相娓娓道来,其中暴力情节的存在一方面强化了影片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情节的发展。片中共有10处暴力场景的呈现,其中最为精彩的当属影片开端男主人公王远阳在狱中与人打斗的情景,四人搏命相争、刀拳相向,本为血腥气最为浓重的一场戏,却被导演打造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武舞大戏,堪称视觉佳宴。 (一)色彩情感的运用 色彩情感是一种色彩心理反应,当人在视觉上接收了不同的光信息后,会经由思维并融合过往的经历等而生发情感,感染人的情绪。影片导演周显扬很巧妙地利用了色彩情感对暴力场面进行了美化,在降低了打斗场面的血腥味的同时又完好地保留了暴力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该片主要采用了昏黄的色调对暴力场面进行了渲染。黄色是一种明亮的色彩,通常给人以灿烂、辉煌、积极向上的感觉,而当黄色被降低色度,虽然会瞬间失去光彩,却给人以沉重、肃穆的压迫感,而用在王远阳与人打斗的场景中,则一方面弱化了具象斗殴场面带给人的惊惧感,一方面加强了整个过程的恢宏气势,与浴室喷头潺潺而下的水帘相得益彰,在光影的作用下,充满暴戾气息的浴室瞬间化作一个炫目的舞台,成为王远阳四人的“斗舞场”,张扬而不牵强。 (二)形式化搏斗场面的打造 电影中音乐的运用能够在烘托气氛、美化视觉效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段低回婉转、舒缓悠长的乐曲是治愈忧伤的良方,渲染影片氛围,直抵观众心田;一段欢快优美、高亢悠远的歌声是快乐情绪的催化剂,促进观众情感的迸发,使其与影片人物同喜同乐。而在该片中,音乐始终贯穿于王远阳与三人的打斗过程中,弱化了喊叫声的呈现,其中咄咄紧逼的节奏更是增强了整个场景的紧张感,使武舞形式下打斗场面的戾气以更加温婉的气势直抵人心,引导人们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整个过程,从而削减了这个暴力场面的道德意识。 影片开头,水帘下王远阳一张扬起的脸像是一个亮相,预示着“好戏”即将开场,果真,镜头一转,映入眼帘的便是在王远阳的徒手撕扯下一张狰狞的脸,镜头中王远阳对对方的拳脚相向引来被打者的帮手,这些人的出现不是粗暴乱入,而是“踏水而来”,昏黄的灯光,溅起的水滴晶莹剔透,像是给那只脚穿上了水晶鞋,画面绚丽夺目,如果时间停留在那一刻,观众该会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吧!但是“好景不长”,几人厮打在一起,王远阳扭曲的脸庞尽收眼底,此时一个慢镜头的运用,道尽了他被打的痛苦,而少去了凶暴之气。王远阳挣扎之余用脚踹开了对面的人,此人倒地时还是一个慢镜头的处理,借着飞舞的水花,眼前又是一个优美的“舞蹈地面动作”,美轮美奂。与此景相同的处理还有被王远阳打到晕倒而撞墙的人物形象,撞向墙壁的瞬间,都在慢镜头的处理中,与周围晶莹的水线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整个过程中,几个人扭打的场景,都被呈现于全景镜头中,雾气缭绕,水声阵阵,健硕的身体线条,无一不为弱化场面的暴力气息发挥了作用,给观众呈现了一出优美而壮阔的舞蹈大戏。 二、暴力虐待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有两段对立且纠缠不清的关系,都与在音乐方面极负盛名的徐翰林有关,他是杀死养女徐依云并伪造现场掩盖真相最后嫁祸于人的凶手,又死在也有着他养女身份的徐雪的错手推搡下。徐翰林与两人的纠缠在于他看不得他的养女们与任何男人的交往,一旦发现,哪怕是眉眼间传情,都要被他侮辱和大骂。影片中徐翰林的第一次暴怒源于他在接徐雪放学时发现有一个男生对徐雪微笑,虽然当时他并没有什么反常的反应,还友好地和徐雪就读学校的校长谈笑风生,但回到家后,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对徐雪大肆唾骂,骂她不要脸、不知廉耻,言语之间尽是变态与不堪,完全不是一位父亲应有的姿态。 面对徐翰林的质问,徐雪一句“没有”就遭到了他的暴打,显然这个回答并没有让他满意,但接下来的情形则充分显露了徐翰林的变态,他一方面对徐雪否认的回答产生质疑,逼她承认与那个男生有关系;一方面又阻止徐雪产生与其他男生在一起的想法,而且还摸徐雪的手,与她耳鬓厮磨,告诉她这么做都是为了她好。徐翰林对徐雪第二次暴怒发生在发现徐雪将电话号码告诉了别人,在并未弄清这个电话到底源于哪里时,就对徐雪一顿暴打,不问青红皂白就辱骂徐雪太不要脸了。这两个场景的处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徐翰林的暴打还是辱骂,徐雪都没有任何反抗,这无疑弱化了两者对抗间的冲突感。此外,这其中还穿插了4个徐太跪拜佛前的场景,这是对徐翰林罪恶的救赎,也化解了影像的戾气,缓和了观众的情绪。徐翰林与徐雪的第三次冲突其实是第二次冲突的续写,徐太的口供道出了徐翰林死亡的真相,而徐雪也第一次对好朋友吐露心声,承认是自己失手将徐翰林推下楼。第三个场景中,徐翰林的行径更加恶劣,其下手之狠戾透着杀气,徐雪被推向酒柜,酒瓶瞬间倒落,足以见得徐翰林推搡徐雪力气之大,而后徐翰林仍没有放过虚弱倒向沙发的徐雪,这时徐雪开始反抗了,她拿起棍子打向徐翰林的腿,但此时导演则采用了近镜头,镜头中徐翰林的腿和后背成为主体,弱化了整个争持场面的紧张气氛。 徐翰林与徐依云的冲突源于徐依云想要带着孩子离开家里,她打电话求助男朋友王远阳,没想到这一切被本来因为酒醉熟睡的徐翰林听到,他因此而暴怒,大力将徐依云推向墙壁和钢琴上,最后推到地上,徐依云被地上的尖锐物扎到,然而这一切并不足以消解徐翰林的怒气,他拽起徐依云倒在床上,嘴里说着让她说话,却狠狠地捂住她的口鼻,最终徐依云死在他的手里,为了掩盖自己的罪恶,徐翰林撕碎徐依云的衣裙,制造了她被奸杀的伪证,并报了警,打开门想让王远阳替他背死罪,此时应徐依云要求来接她们母女的王远阳赶到徐依云的家,看到徐依云被害的场景,他惊呆了,警察赶到,王远阳成为这起谋杀案的嫌疑人。这一场景中,徐翰林对徐依云动手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眼泪的控诉徐依云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冲突感因此而大大减少,另外,雨帘下徐翰林残忍谋杀徐依云的情境被模糊化,削弱了血腥气的呈现,使徐翰林杀人的整个经过在情绪渲染上柔缓了些,更易于观众接受。 三、警匪暴力对峙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10个暴力场面中有5个是王远阳与警察之间的暴力对峙。第一个是王远阳接受审讯的过程,面对警方的暴力质问,王远阳一声未吭,被逼到忍无可忍,他的一句“不是我啊”却遭到警方暴打,一脚将他从凳子上踢下来,揪住他的头撞向桌角,但此时镜头并未直接对这一情景进行细致的刻画,而是通过晃动的桌腿展现出来的,削减了血腥感。整个过程中音乐元素再次被启用,肃穆低沉的乐曲似乎在为这个无辜青年鸣不平,银幕上大片的黑色一方面透出回忆的味道,同时也加强了压抑感,虽然视觉上观众并未看到更多王远阳被打的细节表达,但从心理上却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哀怨,这是导演对该场面的处理之美。 王远阳对警察实施暴力行为的第二个场景其实算不得一场真正的对峙,他来找阿萤并用衣服罩住她的头却并未给她造成致命的伤害,随着后来的情节推进可以知道,他去找阿莹的目的其实是想引导警察偏离真相,将罪责引到自己的身上,替亲生女儿徐雪顶罪。王远阳挟持阿萤走进房间,抵抗中的阿萤被王远阳抱起抡到地上,过程中阿萤的腿扫向桌上的酒瓶等玻璃容器,瓶子散落摔下,是两人冲突间力量的最好诠释。阿萤被迫躺在王远阳身上并挣扎时,镜头为观众呈现了阿萤的视角,一个被衣服盖住的白色空间,压迫感顿时倍增,加强了阿萤的情感诉说,无助而恐惧。 王远阳与警察的第三次对峙是与整个案件的推动者林正忠的对决。林正忠是个“死脑筋”的警察,执著而倔强,为了探求真相不惜付出一切。林正忠怀疑王远阳是徐翰林被杀案的凶手,意图套出口供将他逮捕。林正忠在惩教所等到来报道的王远阳,并将他带到大屿山,那个王远阳与徐依云曾经常常约会的地方。缆车上,林正忠对王远阳循循善诱,试图让他承认因为恨徐翰林不同意他跟徐依云在一起而起杀意,出狱后就杀了他,无奈20年牢狱中隐忍的生活已经让王远阳声带受损,他已经说不出任何话了,而他的手势林正忠也并不理解。而后王远阳猛然拿出刀子,与林正忠两人扭打在一起,这一切在林正忠掏出手枪后结束,然而这并不是结局,显然,此时王远阳在狱中的苦练显现出成效,林正忠并不是他的对手,林正忠头部被打后,变得晕晕乎乎,王远阳趁机对缆车底部开枪,并用力踩踏,最终他和林正忠掉下来摔倒在山林中,王远阳一瘸一拐地逃跑了。在这场冲突中,肢体语言的表达淋漓尽致,但导演却将场景选在了美丽的大屿山,绿意盎然、辽远开阔的视野带给观众非常美的观感,不失为一场视觉上的享受。 王远阳与警察对峙的第4个和第5个场景源于同一事件,王远阳面对的对立者同为警察,但他却有不同的目的。金钟大厦里面,黑暗中王远阳只身打伤了两名警察并拿走了他们的手枪,黑暗场景的设置,摒除了部分打斗过程的暴力感,而警察的喊叫声为这场争斗做了说明。之后,王远阳来到女儿身边,将带有徐雪母亲徐依云照片的项链戴在已经晕过去的徐雪身上后离开。而后,由林正忠带队的警察赶到,却是王远阳开枪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王远阳将他们引到天台,天台上在枪声中飞奔的王远阳矫健的身影,又一次为画面增色,添一抹美感。最后王远阳站到天台边上,林正忠赶过来,他已经知道了一切,他丢掉手枪,屏退身后的同事,向王远阳道出自己所知的真相,而他所叙述的王远阳和徐依云都是受害者,徐雪是杀死徐翰林的凶手这一线索的确就是真相所在,王远阳听完之后用已经坏掉的嗓子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然而他最终说出了什么,林正忠的理解对不对,都听不到正确的答案了,为了替女儿顶罪并把这件事做到天衣无缝,王远阳选择了投进身后的万劫不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意图换来女儿的新生。深沉的父爱掩盖了一切,包括暴力,包括隐忍,包括真相,这是导演的高明所在,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美好。 猜你喜欢: 1. 电影类的论文参考范文大全 2. 电影类型的论文 3. 关于科技论文3000字左右 4. 电影类的论文例文 5. 有关于电影论文

电影最早是因为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紧接着大众需要的娱乐产物。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电影插曲与时代怀旧情怀的表达

一、《夏洛特烦恼》――一个时代,一首金曲

《夏洛特烦恼》作为2015年的一部票房黑马影片,不但吸引了时下的观影主流―90后群体,还吸引了更多曾经处在影片主体年代的80后、70后。影片的故事主线从90年代一直发展至今,围绕着男主人公夏洛的梦中人生进行叙述,然而,其中贯穿时间点的方法就是运用故事发生当年的流行歌曲,从描述剧中男女浮夸爱情表演的《一剪梅》到充满了文艺气息的《那些花儿》,再到1998年大街小巷广为传唱的由港台音乐天后王菲和内地音乐天后那英演唱的《相约九八》,再到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的经典名曲《冰雨》,以及成为80后、90初时代记忆的周杰伦早期的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向观影者展现了每个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展示了当时的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的认识。这些歌曲勾起了各个年龄层对青春、逝去的岁月的追忆。

在观影过程中,当影片中响起《一剪梅》的前奏音乐时,不少观影的60、70后都坐直身体仔细聆听,对于部分80、90后来说,这仅仅是一首听起来有些耳熟的歌曲,看着片中人物的浮夸演技哈哈大笑,但是对于60、70后而言,《一剪梅》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伴随他们的青春追剧岁月的琼瑶剧时代。片中人物浮夸的表演方式,在琼瑶早期的电视剧中,曾经感动了很多当时还是青年男女的60后、70后、80后们,伴随着这首歌,让很多人开始追忆自己的似水年华。

本片中还有另一首歌曲让人印象深刻,是1985年由新加坡拍摄后被中国引进的同名电视剧中的主题曲《人在旅途》。由于当时社会逐渐开放,港台以及东南亚电视剧在中国大陆曾经风靡一时,以其鲜明的节奏感和歌手极具时代特征的演唱方式勾起了人们对港台剧、引进剧精良的制作和丰富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而言,这首歌让他们回忆起了充满家族勾心斗角的家族伦理剧情以及现在依然在港台剧中常见的商战戏码。这首歌的歌词具有时代特点,突出了当时中国的新兴思想和新的精神追求,让观影者伴随着极具节奏感的音乐回想起了70、80、90年代的舞厅。

当然影片是不可能不照顾到80后、90后这些主流观影人群的怀旧情怀的。周杰伦,就是编剧和导演送给他们最大的怀旧大礼。周杰伦的歌曲随便哪个80 、90后都能唱上几首,那时的人们想到周杰伦,就是略带忧郁的眼神加上吐字不清的奇怪唱法。对于学生们而言,周杰伦是他们学生时代的一个纪念碑,在这个纪念碑上刻满了他们懵懂时期对爱情、音乐的理解,嘻哈风格也成了当时年轻人争相模仿的时尚潮流。当片中前奏响起的时候,很多人开始伴随着影片的画面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回忆那些曾经在自己懵懂时期经过的他、她。

“夏洛”就这样以他独特的诠释,带着观影者一点点回忆他们的青春疯狂岁月,而徐峥导演、编剧的《港?濉吩蚴峭ü?直白的、大量的香港影视金曲带领大家走近那个曾经在很多人眼中十分神秘、令人向往的HongKong。

二、对香港影视金曲的致敬

很多看过本片的观众都认为,徐峥将整部影片的插曲都献给了香港经典影片中的歌曲,只要看过、钟情于香港电视剧、电影的人都可以在本片找到可以勾起回忆的歌曲,这些歌曲让观影者伴随着香港本地的画面和粤语,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四大天王、劲歌金曲的时代。在本片题目出现之前,男女主人公徐来和杨伊青涩的爱情中就插入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香港经典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两个人在剧中不停地换著香港影片的海报。而《偏偏喜欢你》这首歌就成了两人大学爱情生活的主题曲,这首歌中的歌词和曲调是典型的香港80年代情歌模式,表现两个人浓烈的爱情,导演用这首歌配合著两位演员的表演,将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带回了他们的初恋时代。紧接着由于杨伊的离开,一直默默付出的蔡波出现在徐来的视线里,蔡波的付出感动了徐来,两个人结婚过起了正常但略感乏味的生活。在这部分,徐峥用了谭咏麟的《谁可改变》,这首歌就像是叙述徐来和蔡波的故事一样,日久生情、顺理成章、平平淡淡、白头偕老,非常形象的展示男主人公的初恋和婚姻,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一生爱情的写照,他们都曾经经历过不顾一切的爱情,然后在进入婚姻之后回归平淡。影片的片头部分则是用了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张学友的《饿狼传说》,这是非常具有时代代表性的香港歌曲,配合香港街景,导演就这样引领观影人走进了香港。

影片中的另一首歌的出现让观影者回忆起了一个充满热血和兄弟情义的时代,这首歌就是陈小春演唱的《乱世巨星》,也许很多人对这首歌的歌名不熟悉,但是只要旋律响起,80、90后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经典系列影片《古惑仔》,这个系列作为香港电影的代表作,对很多热血青年们都有着很深的影响,里面的歌曲代表着香港电影的全盛时代,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对曾经共患难的朋友、兄弟、姐妹的情义。

影片很多影视金曲的应用是为了迎合影片突出节奏感,并制造环境的代入感,例如《拒绝再玩》《真的汉子》都是运用在长镜头或男主角的运动过程中,这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不仅仅可以让观影者回忆过去,还可以将观众通过音乐和香港老街的画面带入到剧情中,促使观众将自己融入剧情。

三、影视金曲――一个人一首金曲,一首金曲一段人生

其实很多电影导演都在用他自己的方式通过音乐来讲述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引用了多首90年代流行音乐,与《夏洛》和《泰?濉凡灰谎?的是,贾樟柯用观众看起来土的掉渣的画面和人物配合音乐向人们传递著对故乡、故人的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在影片中《go west》这首迪厅音乐出现过两次,分别在开头和结尾,影片开头一群年轻人伴随着这个音乐跳舞,影片结尾年老的女主人公一个人在老家跳起了当年的舞蹈,就像贾樟柯本人说的一样:“他是一段青春的记忆,有一些解读会过度的诠释这首歌,但是我觉得他能代表时间和漂泊。”贾樟柯用诸如此类的插曲像人们展示了他对时间、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的触及观影者内心深处的那些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和感慨。

要说为什么这么多电影开始通过音乐怀旧,其实原因并不难猜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不知不觉就失去了对时间流逝的注意,当人们放松思绪的时候,就很容易回想起自己的过去,那些在不经意间失去的时间和人,然而电影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一个追忆和安慰的作用,可是直观的画面和故事内容不能够叙述每一个人的生活故事和时间轨迹,然而影视金曲的加入就可以将画面和观影者融为一体,观影者听到熟悉的音乐就可以回忆起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种种。如果说画面是在叙述故事,那么加入了这些音乐之后,观影者在观看这些画面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地将自身故事带入其中,毕竟歌曲相比较画面更加的宽泛,每个人都可以对一首歌做出自己的理解,这时候在结合画面去看就像是人生MV一样,那些有关友情、亲情、爱情的事情一点点浮现在他们的眼前,这些画面对于观影者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是情绪的抒发,是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让他们在这个高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那一份感动和美好。

事实上,无论是电影也好,音乐也罢都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达,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对那些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这些影视主题音乐、插曲以及每个时代的流行歌曲都诉说著每个人的人生故事和情感经历,时隔多年,也许这些画面、歌曲早已经被人们淡忘,当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再一次被表达出来的时候,于观影者而言,这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内心尘封了多年的箱子,让人们带着眼泪回忆曾经的种种,珍惜现在。

<<<下页带来更多的

电影分类之悲喜剧研究论文

你要自己完成,这是你的作业,而不是别人的作业.

尤以悲剧性结尾的电影,但是没有悲剧片这个类型,就很多电影它不是喜剧,而标的不是喜剧的类型,然后也没有标示什么悲剧,就是最后结尾的时候是以悲剧收场的,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比如说,前一阵比较火爆的无名之辈,虽然说它的定义是一部喜剧片,但是结尾却是以悲剧收场,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是说悲剧他注定只能是出现一两目,如果说整部电影全是悲剧,那么人们就不想看了,就像是看一部小说,如果说主角的人生经历有一点坎坷,最终成功了,人们会喜欢看,但如果说一路坎坷,最终还失败了,那这部小说肯定没有人看的电影也同样是这样。

ok,哥哥我给你一篇,,真的

类型电影论文篇2 浅谈中外灾难类型电影比较 摘要:本文以好莱坞的类型电影为参照标准,结合国产电影创作实际,以近期的两部灾难片《唐山大地震》和《2012》为例,分别从叙事、女性主义、植入式广告及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对国产类型电影和美国类型电影加以比较,提出类型电影尤其是国产类型电影以后的发展趋势及需要改进之处。 关键词:类型电影;叙事;女性主义;植入式广告;意识形态 一、类型电影的特点 类型电影作为高度模式化的影片,其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电影现象。电影“类”的诞生较早,但电影类型的内涵如何界定,大师们的看法并不相同,美国学者罗伯特・考克尔认为:“电影一旦发展出一种叙事结构,从仅仅展示事物(如火车离开站台或两个接吻的人)转向讲述故事,就开始形成类型。故事一旦被讲述,它们就立刻进入了一定的类型:浪漫型、情节剧型、追捕型、西部型、喜剧型。”而澳大利亚学者理查德・麦特白则认为:“观众、制片人和批评家在讨论电影的时候都在用类型的概念,但是他们每一个人使用这些概念的含义可能大不相同……就像安德鲁・都铎(Andrew Tudor)所说的,类型‘是我们共同相信的一些东西’。当看一部惊悚片的时候,我们知道什么是惊悚片。事实上,在我们看之前就知道什么是惊悚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需知道影片的内容,就能认出这些有着广泛的文化共同点的类型电影。” 灾难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除有其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之处。每一种类型电影都具有相对固定的题材和人物类型、特定的故事空间与造型语言、剪辑风格和音乐特色。如歌舞片中的舞台、歌舞明星,科幻片中虚拟的未来世界、外星人,战争片中的两军对抗、战地英雄,警匪片中的强盗、警察、地下组织等。灾难电影的故事和主题,时常顺应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更新而变化。《2012》是建立在玛雅预言的基础之上而创作的影片,该片上映时间是2009年,离2012年很近。与此相似,《唐山大地震》的拍摄也在汶川地震之后,群众尚未从地震的阴影中恢复过来,汶川大地震让人想起数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 其次,类型电影一般都迎合观众的某些感官和情感的需要,以满足观众内心深处的娱乐心理。每一种类型电影虽呈现娱乐的方式不同,但营造娱乐情景并最终希望实现娱乐功能上是相同的。类型电影的娱乐性,一方面是刺激和满足人们的种种情感,另一方面是通过把奇观融入情节,让观众在赏心悦目中获得审美的快感。灾难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的灾难片首先用宏大的灾难场景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扣人心弦,观众的心情随着影片情节的进展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有如身临其境一般,刺激而愉悦。中国的灾难片场面明显要逊色许多,叙事相对比较温和,注重内容的情感部分,以情动人。 最后,类型电影还具有商业性特征。不同的类型电影满足各类不同爱好的观众的消费需求。如果市场对某种类型电影有良好的反应,有观众捧场,片厂便会继续制作这类电影,否则,便会停止生产。《2012》上映后反响比较激烈,票房收入也相当可观,之后不久国产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上映,许多观众是因为对《2012》的意犹未尽而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所谓国产灾难片的。《唐山大地震》被作为灾难片宣传也是商业运作的一个手段。 二、叙事及其手法 《2012》讲述一个关于世界末日的故事。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灾难发生时极致视觉特效,这种强大的冲击力让观众震惊。但看完电影之后,脑海里只存留了片中各种不可思议的灾难元素:地球板块移动、火山、地震、海啸、洪水集体肆虐,全球各种标志性建筑全被毁灭,给人一种恐怖震撼的末日来临之感。但这容易让观众忽视其剧情,也难以启人深思。此外,《2012》还被一些记者称为写给中国的情书,里面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或许是导演被汶川地震发生时中国人民的精神所感动,故把中国描写成人类的救赎之地,片尾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也是中国制造的。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比较有争议的灾难类型电影。准确的说,它应是一部典型的中国亲情剧。片中的灾难场景被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叙述一个四口之家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把影片命名为《唐山大地震》只是一种炒作手段。影片宣扬了超越一切的亲情,正像冯导所期望的那样“内容大于形式”:“灾难片元素是《唐山大地震》的基础,而伦理片元素则是影片的灵魂。” 三、女性主义的折射体现 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多处于被动和附属的地位,或是作为家庭生活的象征。西蒙・波伏娃说:“所有男人写的关于女人的书都应加以怀疑,因为男人的身份就如诉讼案中,既是法官又是诉讼人。”《2012》中有一个细节,杰克逊开车来接孩子们去度假的时候,妻子给丈夫一包尿不湿,告诉丈夫七岁的女儿到现在还在尿床,每天晚上睡觉前要穿这个,丈夫看到这个东西后满怀质疑:还穿?显然丈夫之前并不知道女儿还尿床的事情,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其“大男子主义”,女人才是这个家生活的主宰。在灾难类型电影中,女性多处于危险境地,需要被保护。当海啸和地震发生时,镜头会立即转向女性们的反应:尖叫、恐慌、无助地四处逃窜。 而男性在遇到灾难时则会思考:“what the hell was that?”同时,在西方电影中,女性又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她们之于男性的附属地位是相对的。《2012》中的劳拉是一个聪明而有智慧的女孩儿,是独立女性的代表。面对灾难的时候,劳拉表现出来的沉稳、坚强、镇定完全不逊色于男性。当地球将要毁灭,杰克逊带着全家逃亡的时候,他似乎是全家命运的主宰,妻子和儿女都必须在其保护之下才能逃生。但如果妻子完全依靠丈夫的保护而丧失了自我,她和儿女们同样不能自保。轮船几乎要沉入大海,全家人都被困入浸满海水的船中,他们被迫与杰克逊走散,这时,阿曼达饰演的妻子就不得不承担起保护孩子生命的责任。导演在此处对情节的描写集中体现了在灾难中女性也有不可阻挡的坚强,与前面的表现女性面对灾难时的恐慌形成鲜明对比。 《唐山大地震》对女性主义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与《2012》相似,影片对母爱的描写显然更为深刻。但相比西方类型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国产电影仍有传统的保守主义倾向。片中元妮丧夫后,面对另一个男人的追求毫不动容,坚持一个人度过余生,因为她知道,丈夫是为保护自己在地震中死去,没有哪个男人会像丈夫那样用生命来爱自己。但细想一下,元妮的这种做法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冯小刚在影片以女性形象为中心塑造了一部催人泪下的亲情剧。元妮丧夫之后,一个人抚养儿子的艰辛,也体现了丈夫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男人是家的顶梁柱,如果活着,她的生活就不会这么苦,显然这并没脱离中国家庭以男性为主的传统观念。从社会角度看,女性是沧桑时代的见证,是命运多舛的个体:灾难留下的痛苦只有在脆弱的女性身上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并让人同情。 四、植入式广告在影片中的运用 随着广告业的发展,植入式广告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告 主的重视。“植入式广告,又叫急性广告,是指广告传播一改往日单纯依靠说教和推销的营销策略,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性符号甚至服务性内容策略性地带入电影、电视剧或其他电视节目及其他传播内容中(隐藏于载体并与载体融为一体),使观众在接受传播内容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到商品或品牌信息,继而达到广告主所期望的传播目的。”上述两片的植入性广告分以下类型: 1、置景道具植入型:这是最传统的植入式广告形式,主要指品牌视觉符号或商品本身作为影视作品的置景道具出现。“视觉形式的形象性对于以说服为目的的传播具有特殊意义。”如在影片《2012》中男主人公开的汽车标志便是其中之一。《唐山大地震》中,元妮在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饭桌上摆的剑南春酒是最明显的植入性广告标志,此外还有汽车、电视、银行、运动品牌等。 2、对白植入型:就是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对话,巧妙地将产品、品牌、服务植入其中,成为电影中的台词,以此来达到广告效应。如《2012》中,男主人公匆匆忙忙地开车回家带儿女们去度假,在给爱人打电话的过程中,就提到“黄石公园”这个名字,这也是植入式广告的形式。《唐山大地震》中中国人寿保险的广告方式也属于此类:方达作为旅游公司的老总,当员工过来询问这次旅游保险用哪家时,方达说:“就选中国人寿吧,踏实。” 3、场景植入型:即是把品牌信息嵌入到影视作品的环境中去,品牌视觉符号或商品本身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或场景的一部分出现。如{2012}拍摄的场景中出现的海滩楼房以及主人公带孩子们度假的公园等,都注入了一定的广告元素。 国产类型电影与好莱坞大片在植入式广告方面相差甚远,好莱坞电影可不动声色地把广告植入其中,既能有效地为广告主服务,又不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欣赏。但国产电影在这方面做得有点儿欠妥。植入式广告要尊重影片的故事情节,使其显得顺其自然,不影响影片的观赏效果。《2012》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看过《唐山大地震》之后,观众对片中的植入式广告批评声不断。植入式广告应有效地给观众一种暗示效应,遵循内容第一,广告第二的原则,避免片中突兀地出现广告词和任何不合理的广告场景,不能盲目的把任何广告都嵌入影片中。在进行植入式广告之前,要分析产品及其品牌适不适合在该影片中表现,能不能达到广告主想要的宣传效果等因素。 五、结语 中西灾难类型电影的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不能苛求中国的灾难片完全符合西方的审美需要,但成功的作品肯定是把深邃的思想内涵,巧妙的艺术处理与大众的观赏热点结合起来。首先,中西方类型电影最大的交集就是商业性,它们未来努力的方向也离不开使其更具有商业价值,观众花钱去电影院看电影,买的大多是娱乐享受,所以,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是分不开的。 其次,中西方电影还要努力提高其讲故事的水平。好莱坞电影重在场面的制作,掩盖其情节的跌宕起伏,观众震撼之后难免会感觉少了点儿什么。但中国电影讲故事的过程多有漏洞,故事出来之后多有批评之声。好莱坞类型电影在讲述故事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再次,电影应该注重宣传,激发观众的类型期待。从某种程度上讲,类型电影是预先出售给观众,在开发每一部类型电影时,往往就有相对的观众定位。如果一部影片能得到适当的宣传,从片名、广告宣传等每个运作环节将类型固着于观众的心灵,那么,电影的春天就不会远了。 最后,类型电影还应该注重整合生产和发行两个环节。类型电影是在吸引更多消费者和赚取更多利润的动机推动下向前发展的。好莱坞电影业总是力图复制它最近的商业成功。在市场开发中,有意识地遮盖其他方面来有选择地突出某些方面,使观众更加注意那些制作商想要强调的方面。然而中国电影市场目前还处在半市场化状态,院线体系虽已经逐步形成,但还要继续完善院线发展模式。 注释: [1]唐晋先:《(唐山大地震):动人因亲情,感人缘母亲》,《电影文学》2011年第3期. [2]任拯廷:《浅议植入式广告》,《今传媒》2006年第4期. [3]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4]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8页.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电影鉴赏论文 3. 关于电影论文参考 4. 有关于电影论文 5. 关于电影的论文

电视剧喜忧研究论文

上网给我带来的喜与忧上网了,我的视野开阔了,生活充实精彩了许多,刚要发出“上网真好”的感慨,就被因上网带来的麻烦挡了回来,真的是喜忧参半。 网络信息时代,电脑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人脑,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电脑初上柜台时,那昂贵的价格让我望而却步,再者电脑知识一片空白,看来我真的要被时代淘汰了。妹妹条件比我优越,早早买了电脑,妹夫爱钻研,不仅学会了使用,还学会了电脑维修。某天,我到妹妹家串门,看到妹夫正埋头于电脑前,出于好奇,我让妹夫给我讲解简单的电脑知识,不听则已,听后便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去妹妹家都要触摸几下键盘学习简单的操作,渐渐的我便有了买电脑的念头。 妹妹要搬家了,家电也要更新换代,电脑连同桌椅一并要送给我,怎好意思白拿,我付了部分现款这才心安理得把电脑搬回家。原以为与电脑无缘的我,就这样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 打字不会五笔,好在我还有拼音基础,速度虽然很慢,只要有时间,半天打一篇文章还是够用的,就有了把自己的文章输入电脑的念头,渐渐地我的文档里就有了几篇自己的得意之作。丈夫与文字无缘,电脑里存盘的几种游戏玩腻了,就离开电脑远远的,电脑几乎成了我的专有,不亦乐乎? 忽然有一天,丈夫领来了联通公司的人,安上了宽带。尽管我们对上网很陌生,可上的多了自然就熟悉了。每天24小时随时可以上网,只是还要上班,下班后玩的时间很有限。女儿很自觉,从不玩电子游戏,只是偶而查阅一下资料。我呢,听听音乐,看看文章。看新闻再也不受电视局限,随看随有,散文,小说,诗歌应有尽有,电脑就是一座阅览室,让人大饱眼福。我沉浸在这拥有的喜悦之中。 然而,好景不长,丈夫就与我展开了争夺电脑之战。丈夫贪玩,自打申请了QQ游戏,他便废寝忘食,乐在其中。下棋打牌他是网上高手,只要坐在电脑前,就两耳不闻窗外事。 以前,他下班早,我刚到家门他就把饭做好,今非昔比他判若两人,冷灶冷脸让我心凉。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令我好不失望,他让我感到陌生,忍无可忍的我终于发出不再吃他做的饭的通牒。玩物丧志他无所谓,玩物丧家他却不忍心。忍痛割爱让电脑给我,他很大度的走开,说是去散步,我很感动他的大方,走进我喜欢的文学网站红袖添香,欣赏近日自己发表的几篇文章。 有一天,有人要和我聊,问我斗地主得了多少分,我感到莫名其妙,我说我不会斗,他问我家里几台电脑,我这才明白,他正在网吧玩呢?!若这样我还是让给他好了,谁让女人会过日子呢?我打他的手机问他在哪里,他吞吞吐吐,回来后我们开始谈判,规定时间轮流上网,这才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网络就像小魔女,让我的丈夫如醉如痴,横刀夺我之爱。网络又像我的知己,任我倾诉,给我安慰,网络让我欢喜让我忧。人生总有喜与忧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喜有忧。当我们有喜的时候,心中便升起一叶帆,在潮涨潮落的尘世,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有忧的时候,我们的心里仿佛有一把锁,在日升日落的时空,静静不语。生活就是如此,有时候捧腹大笑,有时候抱头痛哭,有时候欢唱,有时候沉默。 暑假一直是令人充满激情和向往的。这次暑假,我来到吉林长春参加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参加此次比赛的有来自广州、北京、杭州等全国各地的强劲队伍。强手如林,竞争十分激烈,而秒的差距都会使你与奖牌无缘。 标图赛中,随着定时器“嘀”的一声响,运动员们如同一阵风似的跑向了各自寻找的合适的测向方位。我们东风东四位女选手一出发便争取到了一个不受干扰的好位置,也许是第一场测向比赛吧,我的手心却溢满了汗水,笔也在我的手中轻轻滑动着。经过半分钟的时间,终于平静了自己的心情。专心的测着,我看了看手表,1分钟,2分钟,3分钟……时间在我的手中渐渐流去,只剩下5分钟了,我赶紧验证了一下,便如同离弦的箭一般飞奔到了终点处打卡。一看时间,12分42秒,没有超时,心中也深深地喘了一口气。虽然我们还不能知道成绩,但是我们并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标图赛中。 在接下来几天的比赛中,我们都没有拿到任何名次,在其中一场个人赛中,当我找完最后一个台时,我却找不到终点的方向。我漫无方向地寻找着终点,当我找到终点时竟然超时了!大家都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难过,陷入了低潮。比赛总会有喜也有忧,然而这喜来的是这么的突然,让我们始料不及。正当我们准备带着惆怅的心情离开的时候,包揽女子标图赛全国前四名消息却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大家都激动得一蹦三尺高,我们都尝到了由忧变喜时的激动心情。 这次,虽然我既成功了然而却又失败了,但是这已经成为了过去时,我们将开始新一个目标的奋斗。只要我们改变自己,昨天的惆怅会转化为喜悦;昨天的对手今天可能变成助手;昨天的失败也会是今天的胜利! 看着这成绩单,引起了无限的遐想,或许是喜或许是忧。但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均可以得到圆满的答复;任何事情都可以由一面转化为另一面;任何困难也都可以迎刃而解!看闲书的喜和忧俗话说得好:“凡事有利必有弊。”任何事物总有两个方面。如:戴上了眼镜使自己能够看清周围的事物,让人开心;然而喝热汤时眼前就会呈现出一片雾气,让人忧愁。今天,我就要告诉你,看闲书的利和弊。闲书,闲书,顾名思义,即是空闲时供消遣的书。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躺在观景台上,放点背景音乐,捧本闲书,喝点咖啡,那滋味别有多美了!在任何时候,看闲书都是一种享受。闲书,她会把你引入故事的情节中去,使你自由自在地在故事的海洋中遨游。喜欢科幻的朋友,可以看未来小说;喜欢童话的朋友,可以看《哈利·波特》等类型的书;现实主义的朋友,可以看《女生贾梅》、《男生贾里》等书。闲书类型很广。它是作者的一种创新。可是,话说回来,在完美的东西,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闲书,哪儿不好了?对于我们——这群即将面临升学考的学生,难道还有空闲的时候吗?如果有一寸光阴在你面前,你却不把握住它,去翻闲书,是否会影响到考试呢?另外,照专家的话来说,在任何年级的学生,都不应该看闲书。因为,闲书可不是正儿八经的,它的范围太广了。闲书不是经过专家检查才可以出版的。而学生思想还没有成熟,很容易受到有些内容恶劣的闲书的影响,一棵小树不就长歪了?闲书,要适当地看,要选择有水平的看。这样才能保证闲书不影响到我们。这就是闲书的喜和忧。你明白了吗?我不知道你要多少字或者你是小学?初中?先找这些

大气深情——浅议电视剧《陈赓大将》的艺术构思 陈羽; 周月亮 【期刊】中国电视 2006-11-30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 仲呈祥; 周月亮 【期刊】晋阳学刊 2005-05-30那流不出来的才是这个世界的眼泪——《有泪尽情流》的现实主义力量 周月亮 【期刊】当代电影 2005-05-15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 仲呈祥; 周月亮 【期刊】文艺研究 2005-04-25影视艺术是一种冲击现实的交流形式 周月亮 【期刊】现代传播 2004-12-15元代文人的“阶级”及其成为心念的欲望 周月亮 【期刊】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15大众文化要关注农民 周月亮; 李红艳 【期刊】当代电视 2004-01-01影视艺术意象思维中的巫术思维 周月亮 【期刊】现代传播 2003-10-15象思维:以电影中的风景为例 周月亮; 廖祥忠 【期刊】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9-25后发制人 周月亮 【期刊】领导文萃 2003-06-15幽默抑或油滑——戏说型电视剧的生命界线 周月亮 【期刊】电视研究 2003-02-25卖个破绽 周月亮 【期刊】领导文萃 2003-01-15影像是生存的隐喻——电影现象学绪论 周月亮 【期刊】当代电影 2002-09-15巫术思维与欲望中介——关于电影功能的抽绎 周月亮 【期刊】当代电影 2002-09-15略论明清之际文人悼亡情绪的文化史内涵 周月亮; 李新梅 【期刊】学术界 2002-08-28电影现象学论纲 周月亮 【期刊】现代传播 2002-08-15现象学对电影创作的启示 周月亮 【期刊】河北学刊 2002-07-30李汉秋三书献吴诞 周月亮 【期刊】前进论坛 2001-12-30多元交叉传播的明清文化 周月亮 【期刊】保定师专学报 2001-09-15健康繁荣须扫屏坛“三风”──关于中国电视剧创作现状的思考之一 仲呈祥; 周月亮 【期刊】中国电视 2001-06-15象征:电影之魂 周月亮 【期刊】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1-02-28豪放的忧伤——刘郎的心路与道路 周月亮 【期刊】中国电视 2001-01-15“自私”的讲者——评《对镜起舞》 周月亮 【期刊】全国新书目 2000-08-01《荀子》三题 周月亮 【期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10-25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现象 周月亮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9-10-15宝黛悲剧是人文知识者无路可走的悲剧——细读第三十二回(诉肺腑)、第三十四回(情中情) 周月亮 【期刊】红楼梦学刊 1999-08-15自力更生——阳明学的秘密与魅力 周月亮 【期刊】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07-30《王阳明大传》导读 周月亮 【期刊】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1999-07-05表现“大象”的诗化小说──评从药汀先生的《雪域精灵》 贾华; 周月亮 【期刊】河北学刊 1999-03-20元曲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跋《全元曲》 孙国成; 周月亮 【期刊】河北学刊 1999-01-20爱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读柳如是的《金明池·咏寒柳》 周月亮 【期刊】名作欣赏 1998-06-15死生之间 周月亮 【期刊】思维与智慧 1997-06-30古代文学研究应从学术研究中分立出来 周月亮 【期刊】文艺研究 1997-05-20读《红楼梦》前五回断想 周月亮 【期刊】名作欣赏 1997-03-28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现代化 村山吉广; 周月亮 【期刊】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11-15误解与反讽——略论《儒林外史》所揭示的文化与现状的矛盾 周月亮 【期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9-30《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 胡益民; 周月亮 【期刊】名作欣赏 1996-09-28道统——《孔学儒术》之三 周月亮 【期刊】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7-15圣学心路——《孔学儒术》之二 周月亮 【期刊】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1-15中庸·乡愿·“学为君”——《孔学儒术》之一 周月亮 【期刊】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7-15别一种唐诗史 周月亮 【期刊】读书 1994-12-10辉煌的没落──关于水浒英雄的理性批判 周月亮; 赵鹤宇 【期刊】求是学刊 1994-11-15对读匡超人与王玉辉的故事 周月亮 【期刊】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7-15最新、最全的元曲研究锦囊——评《元曲研究资料索引》 周月亮 【期刊】高校社科情报 1994-06-15专家写小册子 周月亮 【期刊】读书 1994-04-10异端也在传统中──祭童心大侠李卓吾 周月亮 【期刊】河北学刊 1994-03-20世界融合文学史观──读《中国古典小说导论》 周月亮 【期刊】江淮论坛 1994-02-15活法与写法 周月亮 【期刊】读书 1993-06-15传统教化的秘密与魅力 张月中; 周月亮 【期刊】东岳论丛 1992-03-01江湖集编者陈起交游续考 胡益民; 周月亮 【期刊】文献 1991-04-02宝玉心态的哲理内涵 周月亮 【期刊】红楼梦学刊 1990-10-01隐逸·再现表现同体——元杂剧二题 周月亮; 陈述曾 【期刊】河北学刊 1989-05-01永恒的沉默写在朱泽吉先生《明清文学论集》出版之际 周月亮 【期刊】读书 1988-06-29论龚自珍新体诗转变时代审美观念的价值 周月亮 【期刊】河北学刊 1987-08-29唐寅和晚明的浪漫思潮 周月亮 【期刊】读书 1987-06-30荒谬的世界3 周月亮 【期刊】读书 1987-01-31龚自珍美学天地中的“自我” 周月亮 【期刊】天津师大学报 1986-05-01龚自珍的美学目的论 周月亮 【期刊】哲学研究 1986-03-02电视剧像文学的理由 周月亮 【报纸】北京日报 2004-08-08写出心中的绿洲 周月亮 【报纸】深圳商报 2004-04-10传唤良知 悲剧喜唱 周月亮 【报纸】文艺报 2002-06-08

人生是喜忧兼程,没有一个人只喜不忧,也没有一个人只忧不喜。人生本就是一场风雨的浪迹,时而会咆哮叫喊,时而会沉静不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步登天。路途中,不免有时会遇上坎坷和险境,不免要遭受他人的暗算。那步步惊险的人生能说是风平浪静吗?,它注定就是一场喜忧兼程的旅行。 大家都看过电视剧,剧中反映的就是社会的现实。里面的纷乱嘈杂的事情,人物的勾心斗角,正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喜忧的局面。有时画面的人物温柔贤淑,有时又激起了千层浪。说明人的一生也是时而喜乐,时而哀愁,不经意间,有时还会出现险恶的场面。无论哪种?电视剧就是生活的再现,就是我们现实的反映。 人生来本是善的,在后天的生活中,由于恶势力的出现,或是世俗的浸染,使我们由善转为了恶。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注定就要不断搏斗,不断地取舍,从而产生了有时喜了,有时又愁了。没有愁,哪来的喜?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绝对的喜,也没有绝对的忧。 当你每天沉静在忧愁中时,你不知快乐的感受。只有喜了,才觉得苦了。当你每天处在喜悦之中,你又何尝知道啥是忧愁?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处在极乐世界中,也不可能永远活在悲伤之中。忧愁过后,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愉悦;快乐过后,也可能又会产生悲伤。说到底,人生就是喜一阵子,悲一阵子,就是喜忧的兼程。 面对忧,我们要诚然面对;面对喜,也不能过分高兴。你要知道,悲中带有喜,喜中参杂忧。悲痛过后,会有一番艳阳高照的时候,会有人生的繁华阶段。喜悦之余,也会有忧愁出现。也就是说,人就是生活在矛盾中,不可能只悲不喜,也不可能只喜不悲。喜忧是互相转化的。经历了一段喜事,有时又会转入悲伤状态;经历了悲伤以后,慢慢地,人又会快乐起来。这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向前发展。不必为悲哀伤心,也不必为喜悦而高兴。要坦然对待,要认识人间的发展规律。 朋友,读到这,不应该再为悲伤而难过了。当你遇到困境,要沉着对待,不必惊慌,也不必失措。你要认为,这是人生到达理想境界必经的一个阶段。没有苦,哪来的甜?坦然面对一切吧!等你走过了坎坷,走过了棘荆,转为平安了,你就一切明白了。再不要因愁而伤心,也不要因喜而忘了以前的痛苦。 人生就是一场不平凡的旅行,有时是沟沟壑壑,有时是平坦大道。正确对待人生,走好每一步。

喜剧世界期刊

《幽默大师》

以下需要原创的:《喜剧世界》西安:需要长一点的!《幽默与笑话》长春:各类笑话!《新故事》深圳:短笑话!《故事会》:短笑话!都有稿费,而且比较及时!

漫画可以吗?漫画party

1988年创刊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