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眼视光技术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眼视光技术论文题目

格式学校老师 也就是你的指导老师会要求的 因为工科 理科 文科等格式都不同 所以格式一定要问老师 以免出错 另外毕业论文是要有课题的 你的论文是根据这个课题展开 而这些课题一定是没人研究过的 只有类似 没有一样 所以你要多查一下资料 最后要自己总结起来

专科需要升了本科才能考,本科的学位如果是医学的,那就可以考,比方说温州医学院,但不知道温医有没有专升本。我是天津医大的,我们学校现在视光本科是理学位,以前是可以考医学硕士的,但只能考眼科学,现在估计不能考了,因为视光系统逐步完善,规定会越来越多,我考的是视光学硕士,算在生物医学工程内,属于工科学位。我建议你先升医学本科,有的二本医学院有升本的专业,这样的话你就可以通过考研来那眼科学硕士了。

眼视光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的必要性调查报告【摘要】目的 调查不同人群对眼视光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的必要性的看法。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人群共3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目前眼视光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还未完全规范。结论 眼视光学在维护视觉健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视光从业人员应进行专业规范化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持证上岗,依法从业势在必行。 【关键词】眼视光从业人员 资格认证 必要性 人类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于视觉,眼睛收集到的信息占80%,然而,我们的视觉健康正在受到极大的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有盲人4000万~5000万,低视力是盲人的3倍,为亿~亿,其中75%即约1亿多患者可通过手术及屈光矫正得以恢复或提高视力。我国盲人有500万,低视力有750万,在我国,老年低视力和儿童低视力二种人群不应忽视。我国个儿童中有87个为视力残疾,而在60—69岁的老年人中个人有400人为视力残疾,70—79岁为800人,80—89岁为人,而90岁或以上视力残疾可高达人,我国老年人视力残疾已是我们必须面临的十分严峻的挑战。我国每年出现新盲人45万,低视力135万。鉴于此1999年WHO提出“视觉2020,全球行动消灭可避免盲,享有看见的权利”的活动,我国是成员国之一。五种可避免盲分别为白内障、沙眼、河盲(只存在于某些非洲及少数拉美国家)儿童盲及低视力与屈光不正。按生活视力<~为标准,低视力的患病率为,从病因上看屈光不正占其中的,白内障占[1],屈光不正主要依靠于屈光矫正康复或提高视力,白内障患者术后很多也需要验光和屈光矫正来弥补手术未能解决的问题。可见眼视光学在低视力的康复和眼保健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眼视光学在美国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医疗保健学科,眼视光从业人员有光学师,视光医师和眼科医师,光学师以眼测量和制作为主,无需医疗背景,视光医师、眼科工程师需经过8年的医科或视光专业教育,分别获得MD(医学博士)或OD(视光学博士),两者均需获得工程师资格和执照,视光工程师侧重眼保健工作,类似眼内科,眼科医师主要以手术为主,类似眼外科,在欧州,也大致如此[2]。我国是近视大国,近视占总人数的30%,其中青少年近视率在30—70%,但是由于历史等原因,传统的眼镜行业成为一个垄断,市场混乱,影响国民视觉健康。眼视光行业是否应持证上岗、依法从业成了热点,焦点问题。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5年开始,率先在眼视光专业大力推行“双证培养”模式,特色、服务培训了初、中、高级验光员、磨镜工10批,在校的眼视光专业学生双证率达99%,使大批学生在实习时就持证顶岗、带薪实习,由于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毕业生供不应求,分布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实现100%就业,营造出了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两件证书”制度并建的氛围。同时,用职业资格证书这个有力的手段,规范视光行业为培训质量提高了职业培训的影响力。目前,我们有深圳博士、天明、750、大全等多家视光行业多年与我们合作成为我们的实习基地,并招聘眼视光专业的毕业生,这与我们的“双证培养”是分不开的,眼视光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已成为就业的真正“通行证”。 云南省有眼视光相关企业200余家,我们从各视光中心、眼科、眼镜店,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眼视光行业相关人员对眼视光执业资格认证的必要性及专业培训的需求:从眼视光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硕士及以上学历,本科17%,专科80%,高中及同等学历;认为现在的眼视光职业培训及认证较规范,认为一般,认为不规范;60%认为对眼视光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非常有必要,认为有必要,认为可培训也可不培训;50%认为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眼视光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45%认为重要,5%认为一般;65%认为眼视光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更好的为诊疗对象服务有很大帮助,认为有帮助,认为可能有;认为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40%认为重要,认为一般;对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的发展趋势非常有信心,60%有信心,持怀疑态度。 云南省目前有两家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眼视光专业,有专科、本科二个层次。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眼视光专业学生对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的认识:15%的学生认为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规范,35%认为一般,50%认为不规范;60%认为对眼视光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非常有必要,40%认为有必要;55%认为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35%认为重要,10%认为一般;70%认为眼视光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更好的为诊疗对象服务有很大帮助,30%认为有帮助;65%表示一定会选择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35%表示应该会。 同时,我们还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人群进行了调查。综上所述,眼视光学维护视觉健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眼视光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还未完全规范,视光从业人员应进行专业规范化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持证上岗,依法从业势在必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在我国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种证书并建的制度。这是关系到我国劳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经济方式转变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大举措。2003年3月,劳动保障部颁布了6号部令,要求对技术复杂、量大面广、涉及人身安全、重大财产安全及广大消费者利益的职业,求职者未经培训、未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不得就业[3]。眼视光行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的认证制度是引导和规范职业培训的主要手段,要把培训引导到促进就业的方向上来。职业资格认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实际操作为主要依据,以第三方认证原则为基础。它的建立是以国家法律为依据,实行的是靠政府权威力推行的管理模式,是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行眼视光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可全面提高眼视光行业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视光行业就业上岗是有一定的职业能力水平。可以说职业资格证书就是眼视光行业就业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 孙葆忱.低视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王光霁.视光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编写. 全国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与考评人员培训教材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2009. \

论文的下载方法可以见我百度空间的文章,有介绍知网等论文库的论文下载

眼视光技术专业论文题目

实现"三融通"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前提与实践基础——以天津职业大学创建“三融通”办学实践为例【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学校与社会融通、专业与行业融通、课程与岗位融通”的“三融通”高职院校发展路径,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实践基础。【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融通;前提;基础“工学结合”在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合作教育”、日本“产学合作”、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等培养模式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成功。“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职业导向的准确定位,充分利用了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社会工作有机结合,给学生的社会就业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和最充分的保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实施“学校与社会融通、专业与行业融通、课程与岗位融通”的“三融通”发展路径,并将此作为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实践基础,是天津职业大学在多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一、学校和社会融通:实现高职文化与产业发展的“零距离”学校与社会融通的基点就是科学确定办学定位,将办学真正融入到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脉搏息息相通。大学本质上是文化现象,这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其“高职文化”的创建,是一项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工作,且是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为背景,以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为基点,以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需求为依据进行的探索实践。1.以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引导建设“高职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是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变革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这一时代发展趋势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高职文化与大学文化既相同又不同。其相同方面,同样是内容博大精深,反映办学历程中所拥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同样是维系运转的内在力量,是凝聚力和向心力之源,奠定着改革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这是高职文化具有大学文化内涵和共性的一面。同时,高职文化又有其职业性的根本属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职业特征、职业环境、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构成了高职文化的丰富内容。天津职业大学的高职文化,简称“天职文化”在所具有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功能上通过多年的积淀而逐层面展开,其基点是:瞄准时代发展脉络,科学定位,突出内涵,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前提下,建设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形成、规范和完善着学校的办学特色;依循“撞击反射”原理,全面考量,知己知彼,充分了解服务对象--企业文化的深层次意义,借鉴其信奉、倡导、员工共同持有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依据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总体规划,逐步实施,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建设内容构成学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持续发展的进取活力和增值潜能。以“天职文化”为主导,学校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特别是经过近年来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以及学校强校战略的推进实施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高职文化的品位与内涵,确立了高职教育服务时代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2.以精神文化建设创新学校办学的服务理念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了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内容。办学理念是高职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与校训、校风等同样都是学校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追求。学校确立的“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而不群”办学理念,就是在长期办学实践基础上对办学思想进行内化与升华的结晶,是进行理论抽象与价值凝练的必然,充分展示了学校的特征、品位和价值。“服务为本,应用为根”高度概括了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规格,“质量立身,卓而不群”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而具有“文化底蕴”与“职业素养”特征的校训,则是学校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校风,又是学校对传统、精神、校训的文化自觉和习惯。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学校展示的“文化名片”,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育德、育能,力实、力新”的校训和“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充分反映了我校服务社会的办学走向,高度概括了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统一规范了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从一定意义上讲,“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而不群”的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定位、定向其及功能的根本性认识,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发展战略,引导着“勤奋、求实、团结、创新”校风的逐步形成与不断确立,而“育德、育能,力实、力新”的校训,则诠释、延伸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并规范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3.以制度文化建设规范改革发展的行为准则由学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属于高职文化的机制建设,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基础,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制度虽具强制性,但一经认同并成为内心接受,就会形成师生自觉遵从和维护的无需强制便能发生教育影响的精神要求。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校逐步夯实了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包括:实施依法治校,建立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具有高职文化属性的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提供人才成长运行方式。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效、有力的实施,建立了能很好协调行政和学术权力的机制,教代会制度发挥了民主监督和管理作用,教科委员会承担了学术与专业管理、组织和指导职责。依据高职文化建设内涵要求,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初行业企业、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参加的校董会基础上,近年来逐步扩展了具有职业性和开放性特点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制度。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了具有高职文化属性的管理体制。自2001年进行三年一个周期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2008年进入到第三个实施阶段。这一改革,建立健全了具有服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生活服务等各类人员竞聘上岗、评价考核等一整套制度,为建立有效公正的竞争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奠定了基础。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学校建立了适应企业顶岗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一系列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教学保障及教学评估制度,保障和推进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践、“订单”培养等模式的实施、学生综合评价教育与管理活动的开展以及“三率”考核等社会评价机制的建设,促进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4.以物质文化建设构筑人才培养的实施环境物质文化建设是高职文化的基础载体,既是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反映出学校内涵和品位。构筑“生态、人文、网络”校园环境,即硬件建设,是将物质文化作为高职文化“内核”的表征,在校园内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和富有教育寓意的人文环境。建设校园环境与文化景观,就是从校容、校貌、建筑物的楼宇、教室、展厅、操场等赋予“艺术”的精品表征,到一路、一石、一景、一物等具有“寓意育人”的警句启迪,再到学报、书册、标语、标牌及交通工具的“精致、美观”标识印记,无不蕴含着“天职”文化气息,强化着赏心悦目的视觉功能。这些特定的文化符号,使师生时时、处处、事事感受到文化美和思想美,以潜移默化方式形成对一定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具有职业氛围、实践特点和人文环境的培养场景,就是在教学环境、设施和实训场所建设中,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车间,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实训同步、学习与生产并举、学业与培训相通的“教学做一体化”环境。目前,这种校内培养环境建设已成为建设项目的主体。此外,校外实训基地借助示范性建设契机,也呈现出几何发展的态势。建设数字网络教学和网络文化的项目,就是学校从高职教育和经济建设天然联系的角度出发,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其重点是开发校内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特色数据库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形成教育教学、思想道德建设、行政管理事务和学术与技术研究的运行管道。二、专业和行业融通:实现培养与实际需求的“零距离”实现专业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零距离”是第二个层面融通。在这一层面中,学校将“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四个根据”贯穿办学始终,以专业设置、调整和建设作为服务社会发展、实现与行业企业需求“零距离”链接。专业是制约培养目标和规格,服务社会与个性需求的实施通道。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始终把研究需求、适应变化、把准脉搏放在首位,采取多种形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不断增强办学的适应性、开放性和实践性。1.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学结合”的实施基础在2007年建设首批国家示范校项目中,学校更加重视整合社会相关资源,通过校区(区域)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示范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基础。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天津市眼科医院共建“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技术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培训等合作;与天津化工设计院滨海分院、塘沽开发区赛闻工业有限公司、中荣包装有限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日上免税集团等几百个企业签订合作培养(订单)协议,展开“工学结合”合作培养。同时,在和政府管理部门合作方面,与天津港保税区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委员会共同培养。在科研院所合作方面,与天津七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组建“天津职业大学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在职业院校校际合作方面,与静海县成人职业教育中心就中高职衔接、高中后联合办学项目签订为期六年的协议。与社会团体合作方面,与天津妇联共建天津市妇女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中心,开展职业培训,承办教育培训。2.借助企业优势,深化“工学结合”的培养力度通过校企合作、校区(区域)合作,学校以“订单”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极大地提高了“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下的培养质量。“订单”加工--国际交流学院与日上集团的合作,进一步诠释了订单培养模式的真正含义--客户寻找具备“订单”基础的学校,学校按订单“施工”。为迎接奥运会,日上集团扩大经营规模,招聘大量员工。但是,招聘条件严格。通过数次以英语、日语直接对话的面试,学生良好的语言优势和综合素质被集团屡屡看好,集团连续四年与学校签定“订单”协议,并大面积接收学生到企业培训。鉴于此,学院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按订单调整计划,按岗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学生社会就业竞争能力大大提高。根据环渤海区域发展要求,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与天津长荣印刷包装设备有限公司、天津赛闻包装制品工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联合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并共建“长荣班”,安排学生交替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在学校理论学习直至毕业,企业提供奖学金,安排技术人员现场讲课。订单不但调动了学校办学积极性,而且企业更有订单需求--为企业培养员工。工学交替--近年来天津作为国际大都市和北方金融、贸易及旅游城市,酒店业发展迅速。酒店管理专业采取工学交替的灵活方式,满足酒店对招聘员工、季节用工和实习人员的时段性顶岗要求。2007年,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交替培养活动:第一课堂“教学做一体”,教学和培训交替进行;第二课堂“素质化实践”,强化具有职业场景的社团组织、职业培训、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第三课堂“顶岗型实训”,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组织打工实践,安排毕业实践等活动。项目整合--根据企业要求组建相应教学班,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以不断完善,促进校企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工程等专业2007年实行批量“订单”的“天钢班”、“陈塘热电班”、“三星班”模式不同,形式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按照岗位需求重新制订教学计划,到岗顶班,校企分别考核。顶岗实习--所有毕业生全部达到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要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2007年毕业生顶岗实习占学院学生总数80%,顶岗实习占整个教学环节30%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参与实训中心建设、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和生产岗位的实际操作。学生在学院与天津柯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膜生产与分离实训车间实行轮岗实训,参加生产实际操作,参与项目开发活动。酒店管理专业与日上集团合作实施的“完全工学交替式”培养,采用完全顶岗方式,即大二开始以半工半读形式,在校企进行学习与参加企业实训;在天士力药业集团采用“学习+实习”的培养方式,2/3时间在学校学习,1/3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学生按照企业准员工身份进行管理。共建共享--2007年,天津包装技术协会将产学研基地设在校内,扩大了学校依托行业协会、搭建公共技术服务途径、拓宽行业服务范围的舞台。面向全国“包装结构设计师资培训班”、面向企业“包装艺术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图像制作员培训及鉴定”等活动,增强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天津市龙福宫老人院共同探索应用文科“订单”培养新途径,以老人院为合作基地,通过“订单”培养老人院院长助理,共同完成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承担企业科研课题、参与企业管理以及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深度合作项目。天津日报等专此报道。天津市汇通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共建的学校机械工程实训中心,现已成为天津高职院校数控技能大赛的主赛场,在2007年第五届天津高职院校数控技能大赛活动中,62%以上的项目在此举办。3.吸纳企业骨干,提供“工学结合”的实施保障学校采取专兼结合的组建方式,2007年集中精力建设了8个重点专业的教学团队,一年来建设成效突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包装突出贡献奖”1人;“国家精品课程”主讲2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优秀教师”2人。目前,由行业企业相关技术领域和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参加的8个重点专业“双师”教学团队全部完成组建工作。生产一线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兼职教师达到124人,承接专业课程、技能训练、职业培训任务,并承担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制定、辐射专业实践指导工作。多种途径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初步转变了兼职教师中基础课教师偏多、高校教师为主体的状况。同时,教学团队建设在多渠道进行:重点建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美、澳、新及香港培训与学访;开展国际间学术合作;下企业顶岗兼职,由企业进行培养和考核;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强化职业培训,2007年学校组织35岁以下青年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在《天津日报》刊登引起社会关注,9个职业岗位技能考核、评审全部由天津市劳动部门承担,天津市总工会副主席到现场视察这一天津高校首次组织的教师技能竞赛活动。三、课程和岗位融通: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的“零距离”课程建设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点,也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的主动脉。学校以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切入点,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试点,推进依据典型职业岗位任务要求,从课程设计出发,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而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的创新活动。依据职业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课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课程与职业证书的融通、课程与项目任务的融通。1.课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活动。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是必须的,但重建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课程体系是艰巨而复杂的活动,需要对原课程体系进行解构,重构新的课程理念,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内容,搭建新的建设基础与运行平台。为此,我们分四个步骤组织力量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尝试:首先,进行职业领域(岗位)典型化工作任务的研究。包括:到行业企业生产与工作岗位调研;开展国内外课程的学习、访问、研究。大面积的面向市场需求的课程建设调研,十余次组织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学校教师的反复论证与研讨,邀请不同方面课程建设专家的讲座与交流,初步形成了学校课程建设思路:依据、导向、解构、重构,即依据职业能力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解构原有课程体系,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其次,制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路线图。“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培养实践中“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一种科学理念与建设实践。鉴于职业岗位生产(工作)任务各异、专业类别不同,学校形成的课程建设路线图的主旨:原则一致,路径不同,要求统一,特色各异;由此形成了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眼视光技术专业等),工作任务情境的课程方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等),项目开发类型的课程方案(物流管理专业等)。再次,选定新的课程建设试点专业。8个重点专业首先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重点专业及辐射的专业群在调研相对应职业岗位典型任务基础上,将其工作过程详细分解为完成一个产品、一个项目或一个独立程序的闭环系统,并按照相关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理论知识、专项技能与拓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设计;之后,依据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形成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同时,新的课程分别以动词结构表述的课程名称进行确认。新课程教学形式以教学做一体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征和运行方式。作为保障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生产实训基地和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伴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进程逐步深化。经过多次反复研讨、数轮开发论证,重点建设专业均拿出了创新程度不同的新的课程建设方案。最后,全面推开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活动。一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为课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提供了最佳的创建契机、最好的基础保障和最有力的理念指导。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活动全面推开。为保障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重要切入点的高职教育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学校第三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提供运行保障基础,作为课程建设深化的动力基础和制度保障。2.课程与职业证书的融通学校将“双证书”作为服务社会需求的“通行要件”,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开始调整,将双证书制度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全力推进,逐步深化。学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始于1994年,目前可对42个职业岗位(工种)进行初级、中级、高级与技师等不同级别的培训、考核与鉴定工作。以眼视光技术专业为例,“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试点,是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5年批准天津市各院校首批职业技能证书“直通车”活动的一部分。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眼视光专业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的高级工标准,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以课程建设为轴心的双证书教育促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与培训活动在多渠道的实施:教师参与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制订,组建面向行业企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远程教育中心,打造了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和教师组建的“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实施了遍及全国27省的初、中、高和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活动,并为眼镜行业培养了3000余名高级技术应用人才,为企业培训、鉴定、指导员工10000余人。作为天津市批准各院校首批职业技能证书“直通车”试点的眼视光技术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标志着我校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已由多年的课程与证书相加的“体外循环”过渡到课证融通的“直通车”实施阶段。课程与证书融通--这一学生培养与训练的成功做法,在更多的专业“克隆”。3.课程与活动项目的融通实现课程与社会技能大赛等项目的融通是深化“工学结合”的重要载体。自2004年天津市高职院校数控大赛,学校连续四年获得数控车床理论、操作、综合和团体等不同项目类别的第一名。在一名学生获得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第五名(北方高校第一名)并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技师称号后,曾有多名同学获得全国和天津各种技能大赛、行业竞赛等活动优异成绩,其重要原因就是在培养中实施了课程与活动项目融通、结合,使得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提高了学生社会就业竞争能力。作为管理类的物流管理专业业绩积极面相关岗位工作任务,按企业职业能力设定项目,以工作项目为轴心,对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扩展知识组成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课程单元,讲授课程单元与职业能力相对应,形成了具有工作项目情境的“企业实习+课堂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融“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建设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专业课程《仓储管理》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三融通”的探索实践,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实践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在面向市场化、集约化、柔性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将会愈发显示出其“工学结合”的强大优势,而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与行业企业、与职业岗位等方面的融通将会更加通畅。这种融通将是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眼视光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的必要性调查报告【摘要】目的 调查不同人群对眼视光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的必要性的看法。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人群共3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目前眼视光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还未完全规范。结论 眼视光学在维护视觉健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视光从业人员应进行专业规范化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持证上岗,依法从业势在必行。 【关键词】眼视光从业人员 资格认证 必要性 人类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于视觉,眼睛收集到的信息占80%,然而,我们的视觉健康正在受到极大的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有盲人4000万~5000万,低视力是盲人的3倍,为亿~亿,其中75%即约1亿多患者可通过手术及屈光矫正得以恢复或提高视力。我国盲人有500万,低视力有750万,在我国,老年低视力和儿童低视力二种人群不应忽视。我国个儿童中有87个为视力残疾,而在60—69岁的老年人中个人有400人为视力残疾,70—79岁为800人,80—89岁为人,而90岁或以上视力残疾可高达人,我国老年人视力残疾已是我们必须面临的十分严峻的挑战。我国每年出现新盲人45万,低视力135万。鉴于此1999年WHO提出“视觉2020,全球行动消灭可避免盲,享有看见的权利”的活动,我国是成员国之一。五种可避免盲分别为白内障、沙眼、河盲(只存在于某些非洲及少数拉美国家)儿童盲及低视力与屈光不正。按生活视力<~为标准,低视力的患病率为,从病因上看屈光不正占其中的,白内障占[1],屈光不正主要依靠于屈光矫正康复或提高视力,白内障患者术后很多也需要验光和屈光矫正来弥补手术未能解决的问题。可见眼视光学在低视力的康复和眼保健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眼视光学在美国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医疗保健学科,眼视光从业人员有光学师,视光医师和眼科医师,光学师以眼测量和制作为主,无需医疗背景,视光医师、眼科工程师需经过8年的医科或视光专业教育,分别获得MD(医学博士)或OD(视光学博士),两者均需获得工程师资格和执照,视光工程师侧重眼保健工作,类似眼内科,眼科医师主要以手术为主,类似眼外科,在欧州,也大致如此[2]。我国是近视大国,近视占总人数的30%,其中青少年近视率在30—70%,但是由于历史等原因,传统的眼镜行业成为一个垄断,市场混乱,影响国民视觉健康。眼视光行业是否应持证上岗、依法从业成了热点,焦点问题。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5年开始,率先在眼视光专业大力推行“双证培养”模式,特色、服务培训了初、中、高级验光员、磨镜工10批,在校的眼视光专业学生双证率达99%,使大批学生在实习时就持证顶岗、带薪实习,由于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毕业生供不应求,分布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实现100%就业,营造出了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两件证书”制度并建的氛围。同时,用职业资格证书这个有力的手段,规范视光行业为培训质量提高了职业培训的影响力。目前,我们有深圳博士、天明、750、大全等多家视光行业多年与我们合作成为我们的实习基地,并招聘眼视光专业的毕业生,这与我们的“双证培养”是分不开的,眼视光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已成为就业的真正“通行证”。 云南省有眼视光相关企业200余家,我们从各视光中心、眼科、眼镜店,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眼视光行业相关人员对眼视光执业资格认证的必要性及专业培训的需求:从眼视光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硕士及以上学历,本科17%,专科80%,高中及同等学历;认为现在的眼视光职业培训及认证较规范,认为一般,认为不规范;60%认为对眼视光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非常有必要,认为有必要,认为可培训也可不培训;50%认为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眼视光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45%认为重要,5%认为一般;65%认为眼视光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更好的为诊疗对象服务有很大帮助,认为有帮助,认为可能有;认为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40%认为重要,认为一般;对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的发展趋势非常有信心,60%有信心,持怀疑态度。 云南省目前有两家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眼视光专业,有专科、本科二个层次。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眼视光专业学生对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的认识:15%的学生认为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规范,35%认为一般,50%认为不规范;60%认为对眼视光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非常有必要,40%认为有必要;55%认为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35%认为重要,10%认为一般;70%认为眼视光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更好的为诊疗对象服务有很大帮助,30%认为有帮助;65%表示一定会选择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35%表示应该会。 同时,我们还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人群进行了调查。综上所述,眼视光学维护视觉健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眼视光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还未完全规范,视光从业人员应进行专业规范化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持证上岗,依法从业势在必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在我国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种证书并建的制度。这是关系到我国劳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经济方式转变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大举措。2003年3月,劳动保障部颁布了6号部令,要求对技术复杂、量大面广、涉及人身安全、重大财产安全及广大消费者利益的职业,求职者未经培训、未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不得就业[3]。眼视光行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的认证制度是引导和规范职业培训的主要手段,要把培训引导到促进就业的方向上来。职业资格认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实际操作为主要依据,以第三方认证原则为基础。它的建立是以国家法律为依据,实行的是靠政府权威力推行的管理模式,是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行眼视光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可全面提高眼视光行业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视光行业就业上岗是有一定的职业能力水平。可以说职业资格证书就是眼视光行业就业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 孙葆忱.低视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王光霁.视光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编写. 全国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与考评人员培训教材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2009. \

论文的下载方法可以见我百度空间的文章,有介绍知网等论文库的论文下载

眼视光技术论文格式范文

这个写的方面有很多,,来我有写好的 亲

格式学校老师 也就是你的指导老师会要求的 因为工科 理科 文科等格式都不同 所以格式一定要问老师 以免出错 另外毕业论文是要有课题的 你的论文是根据这个课题展开 而这些课题一定是没人研究过的 只有类似 没有一样 所以你要多查一下资料 最后要自己总结起来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验光配镜诸因素的理性分析验光配镜不但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几乎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与衡量标准,虽然配镜基本上是正负相削,凸凹相平,但接受它的是有思想、有心理活动的人。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眼的调节、屈光间质的屈折力、视网膜、视细胞、视通路、视中枢等的不同,工作性质、工作时间长短、生活条件、生活及工作习惯、用眼习惯、视力需求等不同,所以验光制镜技术再高,不考虑以上这些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所配眼镜不一定适用。1897年Strat-ton在自己身上做了一个试验,他给自己戴上一副倒像镜,马上看到外界的物体都是倒过来的,造成行走困难,但他坚持配戴了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物体又正过来了,症状完全消失了。但当他摘掉眼镜后,看到的物体反而倒过来了,一段时间才又恢复正常。其实这都是视觉心理的作用,视觉心理又与本体感受系统协调一致,所以视觉心理又可以通过锻炼与经验而改变,这就要求我们验光师对所开具的验光处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充分估计配出的眼镜戴在患者眼前时会产生怎样的预后,并对患者有一个预后说明。比如:高度散光患者初戴眼镜,要告诉其可能出现视物变形的现象,要坚持配戴就会使这种感觉消失。预后说明还该包括戴上眼镜能够后可能出现的其它不适症状,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该怎样去适应,这种症状大约会持续多长时间等,只有这样,才会使患者有适应的心理准备,才会配合适应。尤其渐进多焦点眼镜,此类说明更为重要,并且要教会患者正确使用眼镜的各光区,如没有这个预后说明,患者一旦出现了不适症状,无论如何解释,患者也会心存怀疑,并认为验光师是在推卸责任,从而失去对验配人员及眼镜店的信任[1]。所以,一个配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熟练的技术和良好的素质,才可以胜任此项工作。1视觉对心理的影响人们看到美好的事物产生愉悦的心情,看到龌龊的事物产生厌烦的心理,在没有参照物的夜空,如果有浮云飘过,会看到星星或月亮在云中穿行,但如果用树枝缝隙或其它静止的事物作为参照物,则会看到浮云在飘动,而不是星星或月亮在穿行,所以前者是一种视觉的错觉,也是视觉心理错误的判断。在高大孤立的建筑物下面,看其顶部会产生建筑物向一边倒下去的错觉。如果从其顶部再往下看,这种感觉会更明显,闭上眼睛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而经常在高处工作的人就不会有这种感觉。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因为被咬的人看到了咬他的蛇,才会“怕”如蛇形状的井绳,如其没有看到咬他的蛇,也就不会怕井绳了,还有“望梅止渴”,没吃过梅的人也不认识梅的人是不会看到梅而产生止渴的作用的,这两句成语是视觉心理的真实写照。在验光配镜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视觉心理产生的问题。如散光眼在没有矫正之前视物是变形的,可患者除视物模糊外,并不感到变形,这是因为其在不戴镜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凭着对事物的认知经验而生活,一旦戴镜矫正后,在视力提高的同时产生了视物变形,这是因为改变了其原来的那种变形的习惯而产生的错觉。1·1实例举偶一位67岁妇女验光结果为-20·50DS/-1·00DC×90(R), - 20·00DS/- 1·50DC×85 (L),矫正视力为3·9(0·08),因初次配镜给-10·50DS(R), -10·00DS(L)试戴,其主诉:“不行,太清楚,太亮了,我接受不了”。模糊了几十年,稍微清楚点反而不习惯了;一位19岁的中学生,验光结果为-3·00DS/-1·25DC×180(R), -2·75DS/-1·00DC×175(L),但矫正的最佳视力为4·8,查其原镜为: -2·50DS/-1·25DC×95(R), -2·25DS/-1·25DC×85(L)当把试镜柱镜按原镜轴位调整时,矫正最佳视力为5·0+2。经电脑及检影验光再次确定,柱镜轴均为水平,但矫正视力不佳,患者也反映有不适感,为其按水平轴做了眼镜,并讲明他以前的眼镜是不对的,患者同意适应,戴镜两周后复查,矫正视力为5·0+3,而且无不适感。有些原镜在光心与实际瞳距相差较大者,年龄越小,更改后适应越快,有些患者拒绝适应,那么只能少许调整或按原镜配。有很多初配的患者,在试戴过程中,反映头晕、眼睛酸胀等不适症状,为其减低光度,矫正视力降至4·7同样头晕不适,但当为其调整回初次试戴的度数,并告之“这次调整就不头晕了,降到最低了”时,结果就真的不晕了。从理论上讲,屈光参差相差2·50D以上时,即不能双眼单视,但曾为一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相差6·00D的患者和一混合性屈光参差相差10·00D的患者配镜,配戴舒适。这些都是在试镜时对其合像、融像、立体视做了详细检查后才给予处方配镜的,并告诉患者检查的目的和适应的方法。患者愿意配合,故验配成功。教科书记载,配镜原则为近视是最佳视力的最低度数(包括近视散光及复性近视散光),远视是最佳视力的最高度数(包括远视散光及复性远视散光),但这个原则是不可能适用于所有配镜者,比如:一较高度数的初次配镜者,一次给足光度可能会无法接)受,所以只能降低分次给足光度,这样就不能按照最佳视力来验配了[2]。2讨论对屈光度较高的眼在配镜时要分几次矫正,最后达到双眼视力参差平衡,提高视力;验光要准确,试镜的目的应使屈光不正者既提高视力,又感到舒适,戴镜后不头晕,视物不变形、不走样[3]。经反复试戴后再确定配镜处方,一般须试镜30min左右。如有不适尽快寻找原因;试镜时要询问以往戴镜情况,尤其是散光轴的改变对配镜者很重要,有人习惯旧眼镜的轴位,故一般不进行大的调整,以免戴镜者不适应;对近视,尽量用低度数矫正最好的视力;对远视,尽量用能接受的度数矫正最好的视力,同时,要根据年龄决定屈光度,如伴有内斜视时应尽量戴足度数;常见矫正视力不理想的原因有高度近视、高度远视、高度散光等。由于度数太高,眼底又有改变,矫正视力常不理想。弱视是青少年矫正视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弱视眼佩戴足够的度数后,应要求病人加强用眼训练,以利于视力的恢复和提高;散瞳验光消除了人为的主观因素,排除了因睫状肌紧张所造成的假性近视,反应了真实的屈光度,也为下一步试镜提供可靠的数据,所以12岁以下的儿童均应采取散瞳验光;对单眼近视或双眼屈光参差较大的人,可考虑佩戴隐形眼镜。总之,验光配镜的目的是使屈光不正者提高视力、佩戴舒适,以达到最好的矫正视力。对矫正视力不能提高者,应进一步查找原因[4, 5]。参考文献:[1]张萍·验光配镜是一门艺术[ 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08, 3(4): 59·[2]徐广第·眼科屈光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8, 56-59·[3]叶秀荣,赵红地,郭淑萍·屈光不正562例验光配镜体会[J]·人民军医, 2006, (01)·[4]杨永松·简述与验光配镜有关的几个问题[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03, (3): 23·[5]朱政法·验光配镜中视力不能矫正的原因[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03, (1): 19·

有关于眼视光技术毕业论文

实现"三融通"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前提与实践基础——以天津职业大学创建“三融通”办学实践为例【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学校与社会融通、专业与行业融通、课程与岗位融通”的“三融通”高职院校发展路径,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实践基础。【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融通;前提;基础“工学结合”在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合作教育”、日本“产学合作”、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等培养模式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成功。“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职业导向的准确定位,充分利用了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社会工作有机结合,给学生的社会就业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和最充分的保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实施“学校与社会融通、专业与行业融通、课程与岗位融通”的“三融通”发展路径,并将此作为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实践基础,是天津职业大学在多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一、学校和社会融通:实现高职文化与产业发展的“零距离”学校与社会融通的基点就是科学确定办学定位,将办学真正融入到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脉搏息息相通。大学本质上是文化现象,这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其“高职文化”的创建,是一项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工作,且是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为背景,以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为基点,以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需求为依据进行的探索实践。1.以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引导建设“高职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是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变革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这一时代发展趋势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高职文化与大学文化既相同又不同。其相同方面,同样是内容博大精深,反映办学历程中所拥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同样是维系运转的内在力量,是凝聚力和向心力之源,奠定着改革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这是高职文化具有大学文化内涵和共性的一面。同时,高职文化又有其职业性的根本属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职业特征、职业环境、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构成了高职文化的丰富内容。天津职业大学的高职文化,简称“天职文化”在所具有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功能上通过多年的积淀而逐层面展开,其基点是:瞄准时代发展脉络,科学定位,突出内涵,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前提下,建设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形成、规范和完善着学校的办学特色;依循“撞击反射”原理,全面考量,知己知彼,充分了解服务对象--企业文化的深层次意义,借鉴其信奉、倡导、员工共同持有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依据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总体规划,逐步实施,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建设内容构成学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持续发展的进取活力和增值潜能。以“天职文化”为主导,学校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特别是经过近年来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以及学校强校战略的推进实施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高职文化的品位与内涵,确立了高职教育服务时代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2.以精神文化建设创新学校办学的服务理念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了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内容。办学理念是高职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与校训、校风等同样都是学校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追求。学校确立的“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而不群”办学理念,就是在长期办学实践基础上对办学思想进行内化与升华的结晶,是进行理论抽象与价值凝练的必然,充分展示了学校的特征、品位和价值。“服务为本,应用为根”高度概括了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规格,“质量立身,卓而不群”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而具有“文化底蕴”与“职业素养”特征的校训,则是学校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校风,又是学校对传统、精神、校训的文化自觉和习惯。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学校展示的“文化名片”,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育德、育能,力实、力新”的校训和“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充分反映了我校服务社会的办学走向,高度概括了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统一规范了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从一定意义上讲,“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而不群”的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定位、定向其及功能的根本性认识,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发展战略,引导着“勤奋、求实、团结、创新”校风的逐步形成与不断确立,而“育德、育能,力实、力新”的校训,则诠释、延伸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并规范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3.以制度文化建设规范改革发展的行为准则由学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属于高职文化的机制建设,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基础,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制度虽具强制性,但一经认同并成为内心接受,就会形成师生自觉遵从和维护的无需强制便能发生教育影响的精神要求。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校逐步夯实了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包括:实施依法治校,建立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具有高职文化属性的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提供人才成长运行方式。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效、有力的实施,建立了能很好协调行政和学术权力的机制,教代会制度发挥了民主监督和管理作用,教科委员会承担了学术与专业管理、组织和指导职责。依据高职文化建设内涵要求,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初行业企业、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参加的校董会基础上,近年来逐步扩展了具有职业性和开放性特点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制度。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了具有高职文化属性的管理体制。自2001年进行三年一个周期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2008年进入到第三个实施阶段。这一改革,建立健全了具有服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生活服务等各类人员竞聘上岗、评价考核等一整套制度,为建立有效公正的竞争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奠定了基础。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学校建立了适应企业顶岗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一系列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教学保障及教学评估制度,保障和推进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践、“订单”培养等模式的实施、学生综合评价教育与管理活动的开展以及“三率”考核等社会评价机制的建设,促进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4.以物质文化建设构筑人才培养的实施环境物质文化建设是高职文化的基础载体,既是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反映出学校内涵和品位。构筑“生态、人文、网络”校园环境,即硬件建设,是将物质文化作为高职文化“内核”的表征,在校园内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和富有教育寓意的人文环境。建设校园环境与文化景观,就是从校容、校貌、建筑物的楼宇、教室、展厅、操场等赋予“艺术”的精品表征,到一路、一石、一景、一物等具有“寓意育人”的警句启迪,再到学报、书册、标语、标牌及交通工具的“精致、美观”标识印记,无不蕴含着“天职”文化气息,强化着赏心悦目的视觉功能。这些特定的文化符号,使师生时时、处处、事事感受到文化美和思想美,以潜移默化方式形成对一定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具有职业氛围、实践特点和人文环境的培养场景,就是在教学环境、设施和实训场所建设中,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车间,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实训同步、学习与生产并举、学业与培训相通的“教学做一体化”环境。目前,这种校内培养环境建设已成为建设项目的主体。此外,校外实训基地借助示范性建设契机,也呈现出几何发展的态势。建设数字网络教学和网络文化的项目,就是学校从高职教育和经济建设天然联系的角度出发,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其重点是开发校内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特色数据库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形成教育教学、思想道德建设、行政管理事务和学术与技术研究的运行管道。二、专业和行业融通:实现培养与实际需求的“零距离”实现专业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零距离”是第二个层面融通。在这一层面中,学校将“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四个根据”贯穿办学始终,以专业设置、调整和建设作为服务社会发展、实现与行业企业需求“零距离”链接。专业是制约培养目标和规格,服务社会与个性需求的实施通道。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始终把研究需求、适应变化、把准脉搏放在首位,采取多种形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不断增强办学的适应性、开放性和实践性。1.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学结合”的实施基础在2007年建设首批国家示范校项目中,学校更加重视整合社会相关资源,通过校区(区域)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示范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基础。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天津市眼科医院共建“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技术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培训等合作;与天津化工设计院滨海分院、塘沽开发区赛闻工业有限公司、中荣包装有限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日上免税集团等几百个企业签订合作培养(订单)协议,展开“工学结合”合作培养。同时,在和政府管理部门合作方面,与天津港保税区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委员会共同培养。在科研院所合作方面,与天津七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组建“天津职业大学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在职业院校校际合作方面,与静海县成人职业教育中心就中高职衔接、高中后联合办学项目签订为期六年的协议。与社会团体合作方面,与天津妇联共建天津市妇女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中心,开展职业培训,承办教育培训。2.借助企业优势,深化“工学结合”的培养力度通过校企合作、校区(区域)合作,学校以“订单”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极大地提高了“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下的培养质量。“订单”加工--国际交流学院与日上集团的合作,进一步诠释了订单培养模式的真正含义--客户寻找具备“订单”基础的学校,学校按订单“施工”。为迎接奥运会,日上集团扩大经营规模,招聘大量员工。但是,招聘条件严格。通过数次以英语、日语直接对话的面试,学生良好的语言优势和综合素质被集团屡屡看好,集团连续四年与学校签定“订单”协议,并大面积接收学生到企业培训。鉴于此,学院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按订单调整计划,按岗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学生社会就业竞争能力大大提高。根据环渤海区域发展要求,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与天津长荣印刷包装设备有限公司、天津赛闻包装制品工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联合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并共建“长荣班”,安排学生交替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在学校理论学习直至毕业,企业提供奖学金,安排技术人员现场讲课。订单不但调动了学校办学积极性,而且企业更有订单需求--为企业培养员工。工学交替--近年来天津作为国际大都市和北方金融、贸易及旅游城市,酒店业发展迅速。酒店管理专业采取工学交替的灵活方式,满足酒店对招聘员工、季节用工和实习人员的时段性顶岗要求。2007年,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交替培养活动:第一课堂“教学做一体”,教学和培训交替进行;第二课堂“素质化实践”,强化具有职业场景的社团组织、职业培训、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第三课堂“顶岗型实训”,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组织打工实践,安排毕业实践等活动。项目整合--根据企业要求组建相应教学班,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以不断完善,促进校企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工程等专业2007年实行批量“订单”的“天钢班”、“陈塘热电班”、“三星班”模式不同,形式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按照岗位需求重新制订教学计划,到岗顶班,校企分别考核。顶岗实习--所有毕业生全部达到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要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2007年毕业生顶岗实习占学院学生总数80%,顶岗实习占整个教学环节30%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参与实训中心建设、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和生产岗位的实际操作。学生在学院与天津柯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膜生产与分离实训车间实行轮岗实训,参加生产实际操作,参与项目开发活动。酒店管理专业与日上集团合作实施的“完全工学交替式”培养,采用完全顶岗方式,即大二开始以半工半读形式,在校企进行学习与参加企业实训;在天士力药业集团采用“学习+实习”的培养方式,2/3时间在学校学习,1/3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学生按照企业准员工身份进行管理。共建共享--2007年,天津包装技术协会将产学研基地设在校内,扩大了学校依托行业协会、搭建公共技术服务途径、拓宽行业服务范围的舞台。面向全国“包装结构设计师资培训班”、面向企业“包装艺术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图像制作员培训及鉴定”等活动,增强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天津市龙福宫老人院共同探索应用文科“订单”培养新途径,以老人院为合作基地,通过“订单”培养老人院院长助理,共同完成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承担企业科研课题、参与企业管理以及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深度合作项目。天津日报等专此报道。天津市汇通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共建的学校机械工程实训中心,现已成为天津高职院校数控技能大赛的主赛场,在2007年第五届天津高职院校数控技能大赛活动中,62%以上的项目在此举办。3.吸纳企业骨干,提供“工学结合”的实施保障学校采取专兼结合的组建方式,2007年集中精力建设了8个重点专业的教学团队,一年来建设成效突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包装突出贡献奖”1人;“国家精品课程”主讲2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优秀教师”2人。目前,由行业企业相关技术领域和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参加的8个重点专业“双师”教学团队全部完成组建工作。生产一线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兼职教师达到124人,承接专业课程、技能训练、职业培训任务,并承担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制定、辐射专业实践指导工作。多种途径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初步转变了兼职教师中基础课教师偏多、高校教师为主体的状况。同时,教学团队建设在多渠道进行:重点建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美、澳、新及香港培训与学访;开展国际间学术合作;下企业顶岗兼职,由企业进行培养和考核;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强化职业培训,2007年学校组织35岁以下青年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在《天津日报》刊登引起社会关注,9个职业岗位技能考核、评审全部由天津市劳动部门承担,天津市总工会副主席到现场视察这一天津高校首次组织的教师技能竞赛活动。三、课程和岗位融通: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的“零距离”课程建设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点,也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的主动脉。学校以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切入点,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试点,推进依据典型职业岗位任务要求,从课程设计出发,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而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的创新活动。依据职业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课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课程与职业证书的融通、课程与项目任务的融通。1.课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活动。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是必须的,但重建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课程体系是艰巨而复杂的活动,需要对原课程体系进行解构,重构新的课程理念,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内容,搭建新的建设基础与运行平台。为此,我们分四个步骤组织力量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尝试:首先,进行职业领域(岗位)典型化工作任务的研究。包括:到行业企业生产与工作岗位调研;开展国内外课程的学习、访问、研究。大面积的面向市场需求的课程建设调研,十余次组织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学校教师的反复论证与研讨,邀请不同方面课程建设专家的讲座与交流,初步形成了学校课程建设思路:依据、导向、解构、重构,即依据职业能力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解构原有课程体系,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其次,制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路线图。“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培养实践中“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一种科学理念与建设实践。鉴于职业岗位生产(工作)任务各异、专业类别不同,学校形成的课程建设路线图的主旨:原则一致,路径不同,要求统一,特色各异;由此形成了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眼视光技术专业等),工作任务情境的课程方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等),项目开发类型的课程方案(物流管理专业等)。再次,选定新的课程建设试点专业。8个重点专业首先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重点专业及辐射的专业群在调研相对应职业岗位典型任务基础上,将其工作过程详细分解为完成一个产品、一个项目或一个独立程序的闭环系统,并按照相关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理论知识、专项技能与拓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设计;之后,依据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形成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同时,新的课程分别以动词结构表述的课程名称进行确认。新课程教学形式以教学做一体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征和运行方式。作为保障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生产实训基地和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伴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进程逐步深化。经过多次反复研讨、数轮开发论证,重点建设专业均拿出了创新程度不同的新的课程建设方案。最后,全面推开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活动。一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为课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提供了最佳的创建契机、最好的基础保障和最有力的理念指导。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活动全面推开。为保障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重要切入点的高职教育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学校第三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提供运行保障基础,作为课程建设深化的动力基础和制度保障。2.课程与职业证书的融通学校将“双证书”作为服务社会需求的“通行要件”,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开始调整,将双证书制度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全力推进,逐步深化。学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始于1994年,目前可对42个职业岗位(工种)进行初级、中级、高级与技师等不同级别的培训、考核与鉴定工作。以眼视光技术专业为例,“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试点,是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5年批准天津市各院校首批职业技能证书“直通车”活动的一部分。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眼视光专业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的高级工标准,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以课程建设为轴心的双证书教育促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与培训活动在多渠道的实施:教师参与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制订,组建面向行业企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远程教育中心,打造了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和教师组建的“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实施了遍及全国27省的初、中、高和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活动,并为眼镜行业培养了3000余名高级技术应用人才,为企业培训、鉴定、指导员工10000余人。作为天津市批准各院校首批职业技能证书“直通车”试点的眼视光技术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标志着我校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已由多年的课程与证书相加的“体外循环”过渡到课证融通的“直通车”实施阶段。课程与证书融通--这一学生培养与训练的成功做法,在更多的专业“克隆”。3.课程与活动项目的融通实现课程与社会技能大赛等项目的融通是深化“工学结合”的重要载体。自2004年天津市高职院校数控大赛,学校连续四年获得数控车床理论、操作、综合和团体等不同项目类别的第一名。在一名学生获得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第五名(北方高校第一名)并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技师称号后,曾有多名同学获得全国和天津各种技能大赛、行业竞赛等活动优异成绩,其重要原因就是在培养中实施了课程与活动项目融通、结合,使得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提高了学生社会就业竞争能力。作为管理类的物流管理专业业绩积极面相关岗位工作任务,按企业职业能力设定项目,以工作项目为轴心,对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扩展知识组成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课程单元,讲授课程单元与职业能力相对应,形成了具有工作项目情境的“企业实习+课堂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融“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建设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专业课程《仓储管理》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三融通”的探索实践,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实践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在面向市场化、集约化、柔性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将会愈发显示出其“工学结合”的强大优势,而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与行业企业、与职业岗位等方面的融通将会更加通畅。这种融通将是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眼视光专业自考本科有用。

因为是自考,也没有正规上课,都是自己买书自己看,然后4月份,10月份考试,真正是学到了还是背会了,这个还真是分人

不过有了个这个学历,去一些单位找工作肯定要比只有验光资格证的要更加靠谱

最有用的就是,目前部分地区的三类医疗器械资格证书办理需要有相关专业毕业人员担任质量负责人才可以,所以以后就算是挂证,可能都是一笔收入。

相关资料

一般报名眼视光学自考或者成人本科的,主要是专科眼视光技术专业毕业生或者从事眼视光行业的在职工作人员。同时办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质量管理人需要是本科相关专业的学历。

眼视光学成人本科(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升本科),考政治、英语、医学综合;50分的满分,分数线一般在130分左右录取,其中年满25周岁及以上考生在分数线基础上降低20分录取,每年10月份考试,12月份录取,次年3月注册学籍,两年半毕业。考试录取后全程网上学习和期末考试,毕业证学信网查询。

论文的下载方法可以见我百度空间的文章,有介绍知网等论文库的论文下载

眼视光学论文

论文的下载方法可以见我百度空间的文章,有介绍知网等论文库的论文下载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搜索一下 品学论文网 上面什么专业的都有经济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 金融学 国民经济管理 保险 金融工程 税务 信用管理 投资学 环境经济/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 管理学 酒店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业工程 工程管理 工程造价 产品质量工程 项目管理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审计学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国际商务 物业管理/房地产 连锁经营管理 资产评估 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 城市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会展经济与管理 航运管理 劳动关系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 体育产业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 图书馆学 档案学 信息资源管理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声学 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生物学 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动物植物生物技术) 动植物检疫 天文学 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理科学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球物理学 大气科学 应用气象学 海洋科学与技术(渔业) 海洋管理 军事海洋学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理论与应用力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信息科学技术) 光电子技术科学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统计学 系统科学与工程 教育学 教育学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技术学 小学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华文教育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 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康复与健康 农艺教育 园艺教育 林木生产教育 特用作物教育/特用动物教育 水产养殖教育 应用生物教育 农业机械教育农业建筑与环境控制教育 农产品储运与加工教育 农业经营管理教育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 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 机电技术教育(电气)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印刷工艺教育 食品工艺教育 纺织工艺教育 化工工艺教育 建筑工程教育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财务会计教育 文秘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管理 医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 卫生检验 妇幼保健医学 营养学 临床医学 麻醉学 医学影像学 医学检验 眼视光学 精神医学 听力学 医学实验学医学美容技术 口腔医学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 蒙医学 藏医学/藏药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法医学 护理学 药学 中药学 药物制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中药资源与开发 法学 法律/法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社会学/社会工作 家政学 人类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外交学 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政治经济学 治安学 侦查学 边防管理/边防指挥 火灾勘查禁毒学 警犬技术 经济犯罪侦查 消防指挥 警卫学 公安情报学 犯罪学 公安管理学 国际经济法 历史学 历史学 世界历史 考古学 博物馆学 民族学 文物保护技术

论文的标准格式模板要包含题目、论文摘要及关键词、目录、引言或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注释、附录这八个部分的内容。题目应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论文摘要应当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及结论,尽可能保留论文的基本信息,关键词需要反映论文主旨。

目录是论文的提纲和每一部分的标题,要将相应的页码标注清楚。引言或序言应该包括论文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需要内容详实,论证有据。结论要求明确完整,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新见解。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注释要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

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致谢,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