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外国文学论文小妇人

发布时间:

外国文学论文小妇人

这部小说[2]以家庭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马奇家的四姐妹中,无论是为了爱情甘于贫困的梅格,还是通过自己奋斗成为作家的乔,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贝思和以扶弱为己任的艾美,虽然她们的理想和命运都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具有自强自立的共同特点。描写了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 小妇人所有时代的少女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与经历的,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初恋的甜蜜和烦恼,感情与理智的差异,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贫穷与富有的矛盾。《小妇人》故事情节简单真实,却感人至深,问世一百多年以来,多次被搬上银幕,并被译成各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作。书中描写的种种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都曾经、正在并将要发生在每一个少女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书中提倡善良、忠诚、无私、慷慨、尊严、宽容、坚韧、勇敢、亦是人类永远尊崇和追求的美德和信仰。所有这些,赋予这本书超越时代和国度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她成为不朽的经典的魅力和原因所在。

《爱玛》爱玛是海伯里村首富伍德豪斯先生的小女儿,聪明美丽,从小受到家庭教师泰勒小姐的良好教育。父亲的宠爱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使她养成了自命不凡的性格。 爱玛二十岁那年,泰勒小姐嫁给了附近一位绅士韦斯顿,离开了伍德豪斯家,爱玛在寂寞中认识了当地女子学校的学生哈丽特,与她交上了朋友。哈丽特是个私生女,姿容俏丽,性格温顺,非常可爱。爱玛想方设法把她和青年绅士埃尔顿撮合在一起,叫她拒绝了佃户罗伯特·马丁的求婚。其实埃尔顿的意中人不是哈丽特,而是爱玛本人。爱玛没有撮合成功,又一次要为哈丽特安排一门亲事,这次她为哈丽特选中的是韦斯顿前妻生的儿子弗兰克。然而弗兰克半年前认识了海伯里村家道中落的贝茨小姐的外甥女简·费尔法克斯,并且互相倾心,私定了婚约。爱玛对别人的婚姻干预,引起了她家的老朋友乔治·奈特利的不满。他告诫爱玛应该让恋爱双方自主地处理婚姻大事,别人干预只会把事情搞糟。奈特利很器重罗伯特·马丁,也经常帮助哈丽特,这样使哈丽特对奈特利产生了崇敬和爱慕的感情。当爱玛发现哈丽特崇拜的对象是奈特利的时候,她大吃一惊,原来她自己一直悄悄地爱着奈特利;奈特利常常指出爱玛的缺点,其实心底里也有意于她。 经过一番周折,奈特利和爱玛终于互吐衷情;罗伯特·马丁在奈特利的帮助下,最后也得到了哈丽特的爱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妇人》这部小说以家庭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马奇家的四姐妹中,无论是为了爱情甘于贫困的梅格,还是通过自己奋斗成为作家的乔,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贝思和以扶弱为己任的艾美,虽然她们的理想和命运都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具有自强自立的共同特点。描写了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所有时代的少女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与经历的,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初恋的甜蜜和烦恼,感情与理智的差异,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贫穷与富有的矛盾。 小妇人故事情节简单真实,却感人至深,问世一百多年以来,多次被搬上银幕,并被译成各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作。书中描写的种种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都曾经、正在并将要发生在每一个少女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书中提倡善良、忠诚、无私、慷慨、尊严、宽容、坚韧、勇敢、亦是人类永远尊崇和追求的美德和信仰。所有这些,赋予这本书超越时代和国度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她成为不朽的经典的魅力和原因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智与情感》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社会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埃丽诺是个“感情强烈”而又“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她在选择对象时,不重仪表,而讲人品,爱上了为人坦率热忱的爱德华。后来发现爱德华早已同露西订有婚约,她尽管极为伤心,却能竭力克制自己,交际应酬,行若无事。最后,爱德华相继遭到母亲和露西的遗弃,埃丽诺对他依然一往情深,与他结为终身伴侣,获得了真正的爱情。同埃丽诺适成对照的,是妹妹玛丽安。她虽然聪明灵慧,但过于多情善感,对爱情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一心要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三十五岁的布兰登上校对她表示好感时,她觉得他太老了,因而不屑一顾。随后,她意外地遇见了“风度翩翩”的轻薄公子威洛比,当即陷入热恋之中。不久被对方抛弃,她又悲痛欲绝,自我作践,差一点送掉性命。沉痛的教训,姐姐的榜样,使她终于变得理智起来,最后还是嫁给了一直倾心于她而最没有浪漫色彩的布兰登上校。显然,作者通过这般对照描写,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娜·卡列宁娜》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凯蒂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而深爱着凯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凯蒂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凯蒂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他的整个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凯蒂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伦斯基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在舞会上……” 凯蒂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凯蒂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我爱他……我憎恶你……”。卡列宁考虑了决斗但又怕死;离婚又损名誉,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不能因为一个贱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于是他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安娜已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拍电报给到边远省份去调查的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但心里希望妻子早点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的背叛。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 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凯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凯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 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 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 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 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最后以安娜,渥伦斯基和凯蒂,列文做对比,对比了两个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个人的喜好不同,所以我干脆把所有的简介贴上来给你了。不过我个人推荐是《苔丝》、《理智与情感》和《安娜·卡列宁娜》。希望对你有帮助~

Alcott prefaces Little Women with an excerpt from John Bunyan’s seventeenth-century work The Pilgrim’s Progress, an allegorical novel about leading a Christian life. Alcott’s story begins with the four March girls—Meg, Jo, Beth, and Amy—sitting in their living room, lamenting their poverty. The girls decide that they will each buy themselves a present in order to brighten their Christmas. Soon, however, they change their minds and decide that instead of buying presents for themselves, they will buy presents for their mother, Marmee. Marmee comes home with a letter from Mr. March, the girls’ father, who is serving as a Union chaplain in the Civil War. The letter inspires the girls to bear their burdens more cheerfully and not to complain about their Christmas morning, the girls wake up to find books, probably copies of The Pilgrim’s Progress, under their pillows. Later that day, Marmee encourages them to give away their breakfast to a poor family, the Hummels. Their elderly neighbor, Mr. Laurence, whom the girls have never met, rewards their charitable activities by sending over a feast. Soon, Meg and Jo are invited to attend a New Year’s Party at the home of Meg’s wealthy friend, Sally Gardiner. At the party, Jo retreats to an alcove, and there meets Laurie, the boy who lives with Mr. Laurence. While dancing, Meg sprains her ankle. Laurie escorts the sisters home. The Marches regret having to return to their daily routine after the holiday visits Laurie when he is sick, and meets his grandfather, Mr. Laurence. She inadvertently insults a painting of Mr. Laurence in front of the man himself. Luckily, Laurie’s grandfather admires Jo’s spunk, and they become friends. Soon, Mr. Laurence meets all the sisters, and Beth becomes his special favorite. Mr. Laurence gives her his deceased granddaughter’s girls have various adventures. Amy is caught trading limes at school, and the teacher hits her as punishment. As a result, Mrs. March withdraws her daughter from school. Jo refuses to let Amy go with her to the theater. In retaliation, Amy burns Jo’s manuscript, and Jo, in her anger, nearly lets Amy drown while ice-s-kating. Pretty Meg attends her friend Annie Moffat’s party and, after allowing the other girls to dress her up in high style, learns that appearances are not everything. While at the party, she hears that people think she intends to marry Laurie for his year, the Marches form the Pickwick Club, in which they write a family newspaper. In the spring, Jo smuggles Laurie into one of the club meetings, and he becomes a member, presenting his new circle with a postbox. At the beginning of June, the Marches decide to neglect their housework. At the end of a lazy week, Marmee takes a day off too. The girls spoil a dinner, but everyone ends up laughing over it. One day, Laurie has English friends over, and the Marches go on a picnic with them. Later, Jo gets a story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dark day, the family receives a telegram saying that Mr. March is sick in the hospital in Washington, . Marmee goes to tend to him, and Jo sells her hair to help finance the trip. Chaos ensues in Marmee’s wake, for the girls neglect their chores again. Only Beth goes to visit the Hummels, and after one of her visits, she contracts scarlet fever from the Hummel baby. Beth teeters on the brink of death until Marmee returns. Meanwhile, Amy spends time at Aunt March’s house in order to escape the disease. Beth recovers, though not completely, and Mr. Brooke, Laurie’s tutor, falls in love with Meg, much to Jo’s dismay. Mr. Brooke and Meg are engaged by the end of Part One. Three years pass before Part Two begins. Mr. March is home from the war, and Laurie is nearly done with school. Soon, Meg marries and moves into a new home with Mr. Brooke. One day, Amy decides to have a lunch for her art school classmates, but poor weather ruins the festivities. Jo gets a novel published, but she must cut it down in order to please her publishers. Meanwhile, Meg struggles with the duties of keeping house, and she soon gives birth to twins, Demi and Daisy. Amy gets to go to Paris instead of Jo, who counted on the trip, because their Aunt Carroll prefers Amy’s ladylike behavior in a begins to think that Beth loves Laurie. In order to escape Laurie’s affections for her, Jo moves to New York so as to give Beth a chance to win his affections. There Jo meets Professor Bhaer, a poor German language instructor. Professor Bhaer discourages Jo from writing sensationalist stories, and she takes his advice and finds a simpler writing style. When Jo returns home, Laurie proposes to her, but she turns him down. Beth soon and Laurie reunite in France, and they fall in love. They marry and return home. Jo begins to hope that Professor Bhaer will come for her. He does, and they marry a year later. Amy and Laurie have a daughter named Beth, who is sickly. Jo inherits Plumfield, Aunt March’s house, and decides to turn it into a boarding school for boys. The novel ends with the family happily gathered together, each sister thankful for her blessings and for each other.

苔丝、理智和情感

小妇人论文国内外研究

你好~! 在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著名小说《小妇人》中,女主人公乔拒绝了完美的邻家男孩——洛里的爱,而嫁给了父辈的贝尔教授。这个令人伤感的结局给一代代的读者们带来了无穷遗憾,也引起了批评家们的激烈争论。本文认为,她的拒绝不仅来自于她的叛逆性格,她对自由、女性空间和男性力量的深切而本能的欲望,而且来自于她偏执狂般的维护一个充满慈爱、自我满足的女性社区的欲望。她的拒绝是自我挫败式的,但也确实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故事的结局是一个叛逆和现实之间对抗的无奈的妥协。。。。 。。。更多资源来自:

温馨的圣诞烛光 —浅议《小妇人》 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崛起的美国妇女作家中,出现了一位出生于费城的作家,她的名字叫莎.梅.阿尔考特 ( I,o}rlsr}rnY nLCarr)。她的成名作《小妇人》以年轻读者为对象,成功地塑造了无与伦比的少女乔.马奇的形象,表现了一百多年前美国社会和家庭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拓荒精神。阿尔考特也写过其他的作品,但这本书 却受到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青睐,百余年来,仍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并曾被好莱坞搬上银幕,一再放映。《小妇人》 出版后,美国文坛也引以为傲,因为他们终于也产生了一部可以和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媲美的文学杰作。 《小妇人》全书20余万字,人物包括一个家庭中父母及四个年幼的女儿,邻人,以及他们交往的几个朋友。故事情节贯穿了两个圣诞节,描述一年中四个待嫁的女儿生活周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作者文笔描写细腻,人物对话饶富趣味,语调平淡哀惋。无论从情节、人物,还是字数来说,《小妇人》都是一本“小”书,但却是一部杰作,一部令读者阅后难以忘怀的小说,因为她的叙述中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友爱、互助、自强不息以及美国民族早期所具有的拓荒者的精神。 所谓拓荒者的精神(PIONEER SPIRTI'),是美国建国之初,在早期移民中产生的一种生活、生存意识。他们披荆斩棘,力启山林,与各种灾难搏斗,用必胜的意志和信念去面对和建设全新的世界。这种生活意识已成为美国 民族社会创业的精神基石,为美国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同时也成了全人类不断开拓谋求发展的宝贵精神遗产。 拓荒者的精神不仅成为美国社会的普遍意识和精神沉淀,也同时被美国的许多作家作为显形意识而引入文学的主题。从19世纪初叶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梭罗的《湖滨散记》,凯塞的《我的安东妮尔》,以及近代史坦贝克《伊甸园东》等,书中皆隐然地注人了这种意识,或是对这种意识所产生的社会面的各种回应。这些以不同角度写出的作品都成了美国文学的名著。但《小妇人》似乎另具一番柔美的魅力。书中没有一望无际的荒原,没有惊心动魄的起伏情节,但它以生动活泼的笔调,道出四个年幼女儿,在父亲在外作战未归,家庭困苦中一年来的奋斗历程,从细琐的生活中娓娓透出崎岖的生活情景。它的开场很不凡,四个小女儿在客厅中每人一句的对话中,不仅道出她们的心境,也生动地给家庭状况作了简明的素描。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把读者拉进了这揭开的帷幕,随着她们融人了剧中情景。这几小段文字是: 绍一面躺在地毯上,一面嘴里咕噜着说:“如在圣诞节没有礼物,怎样可算是圣诞节呢?,美克低声叹着气,对着她破旧的衣服感慨地说,“贫穷,是最可怕的了。” 小的爱米带着啼嘘的神情,插进来说:“在世界上有许多女孩子有许多很好的东西。 有许多却什么都没有,这未免太不公平了。”倍斯从屋角里,显出得意的态度说着:“但是我们无论如何是父母双全,并且还有姊妹呢!” ……“然而我们现在的父亲呢?并且他不能在最近期内使我们见到他,”绍这样暗然地说。 这是《小妇人》的“开卷第一回也”。生动的字幕,隐隐地透出本书幕后将来可能发牛的种种。对父亲的思念,家计困难下的烦恼,年长姐姐对情感的困扰·一均在小桥流水式的笔触下一幕幕的展开,直到父亲在第二年的圣诞节回家,全家才结束了这困苦跋涉的一年。 《小妇人》全书充满了大量柏拉图式的对话:母亲对女儿们的开导,姐妹之间的慰诫,邻人朋友之间充满友爱互助的交谈,莫不以挚诚的语气道出,使人读后油然产生亲切的共鸣。小说在对话中包涵着大批启示性的谈话,这在创作上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低手笔的作家往往会弄巧成拙,沦为教条性的口号或说教,但阿尔考特却处理得极为自然。她之所以把这些大道理不露痕迹地融入日常的对话中而不令人生厌,主要是把握了一个道出“真实”的原则。托尔斯泰曾说:“在人生中也象在艺术中一样,有一件事很必要,那就是道出真实。”阿尔考特便把握住了这一点,她在《小妇人》中以真实的态度,道出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真诚”说出他们心中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看法。 <小妇人》所述的虽是儿女身边的琐事,但琐细的情节中常常出现极感人的段落:四个姐妹和妈妈正准备欢 度圣诞的早晨,母亲说出附近一个贫苦的女人和一个生了不多时的婴孩躺在那里,她们没有取暖的炉,为了不受寒冷,还有六个没有东西吃的孩子紧紧拥抱着挤在一张床上·。…于是,四个姐妹在母亲的建议下,将她们的早餐 送往这个贫苦的家庭,作为圣诞礼物。另外,在全书进行到大半时,家中突然收到父亲在华盛顿身染重病的不幸消息,母亲一时手足无措,热心的邻人慷慨解囊,终于让短缺旅费的母亲启程前往,得以使卧病远方的父亲获得照料和康复,喜爱音乐,梦想有一架钢琴的年幼儿女,在日后获得邻人赠送一座新钢琴时热泪盈眶的喜悦……凡此种种充满了友爱及人情味的文字不胜枚举。 任何国家的文学名著,会很自然地受到其他经典大师们的影响,尤其是自己本国的前辈作家们。《小妇人》自亦不例外。拓荒和发挥爱心的精神,以及对拓荒后美国社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困扰现象,在阿尔考特以前的许多作家中,皆以不同形式的笔调显示出。在她之前,也可以说是她前辈中,出现了数位把美国文学推至高峰的大师。这些人是惠特曼、梭罗、梅尔维尔、霍桑等,他们皆以不同的风格,给美国拓荒后的社会,留下诸多感人而不朽的著作。1x19年出生的惠特曼,以天马行空,一泄千里的笔法,写出了代表当时美国东西部开拓精神的《草叶集》;梅尔维尔以光怪陆离的笔法写出刻画美国冒险精神的《白鲸记》;梭罗则对当时美国拓荒者开创的繁荣社会作出反抗性的回应,他以返璞归真的态度一人跑到幽静的华尔腾居住,写出静化心灵的《湖滨散记》。阿尔特或多或少都受到他们的一些影响。而在这些她前辈的名家中,她似乎特别推崇梭罗。梭罗是她父亲的好友,过往颇密,幼年的阿尔考特纯洁的心灵很可能无形中受到他的感染,梭罗对当时美国专重财富的堕落无法忍受的心态,后来在《小妇人》书中淋漓透出。阿尔考特在1865年所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抑恋》,有的文学分析家认为是阿尔考特倾心于梭罗而写的。不知终生未嫁的阿尔考特,在她情感的核心处是否与这有关? 如果是从拓荒及友爱这个主题精神来看,阿尔考特的《小妇人》不唯有“承先”的影子,同时也可熊给后来的美国文化产生了“启后”的作用。这个蛛丝马迹的现象可从维娜.凯塞写的《我的安东妮亚》以及在1968年去世的史坦贝克代表作《伊甸园东》中可看到。凯塞女士的《我的安东妮亚》,描绘了美国垦拓时期居民和大自然的斗争以及人和自然的相互接纳。优美的笔调写出田野的风光与靠土地为生的纯朴居民和土地相喜相泣,共同成长的生活画面。史坦贝克的《伊甸园东》,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一个移居到西部的家庭史,同时在情节中深刻地表露了人类在共同努力开创美满生活中所应有的忍耐和宽恕。两书皆以不同的角度提升了《小妇人》中拓荒和友爱的主题。我们无法在这些近代名家的文学传记中找到他(她)们相互影响的确证,但我们很容易发现,他(她)们对这类精神皆有极深厚的认同和体悟。 20余万字的《小妇人》中,前后包括了两个圣诞节,一头一尾,前后照应,以圣诞节开始,又以圣诞节结束。美国文学中提到圣诞节的不止这一本,有的是在情节中自然出现,有的是一笔带过。像《小妇人》这种头尾连续出现两次的情况实不多见。前面提到《白鲸记》,故事就是从一个圣诞节开始的,但那与书中发展的情节并无多大的关联,写的是一群具有冒险犯难精神的水手,在圣诞节那天启程开航,走向惊涛骇浪的大海,最后遇到白鲸,全船和白鲸搏斗,人船俱毁,仅有一人生还。作品固然伟大磅礴,但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壮感。不若《小妇人》那样,给人带来的是乐观进取、亲切温和。阿尔考特似乎也隐然强调:人在应该欢乐的时光中经常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但为迎接另一个美好的时光,必须作出努力和付出牺牲,《小妇人》一家由父亲不在,没有礼物的圣诞节开始,一直到父亲在第二个圣诞节回家团聚的跋涉困苦一年中,对这种精神作了真实写照。 新大陆的发现已有五百年,新大陆的居民也历经了五百个圣诞节。节日的意义并没有改变,但开国两百年的美国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从18世纪的移居,19世纪的开拓,20世纪的鼎盛,而在本世纪末期高度繁荣发达的背后却呈现了退化和堕落: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享乐主义,经济萧条,失业者剧升,罪犯增加,社会道德沉沦 等等相继并起。这也是二百年前美国的一批开国先贤所始料未及的。

这部小说[2]以家庭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马奇家的四姐妹中,无论是为了爱情甘于贫困的梅格,还是通过自己奋斗成为作家的乔,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贝思和以扶弱为己任的艾美,虽然她们的理想和命运都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具有自强自立的共同特点。描写了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 小妇人所有时代的少女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与经历的,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初恋的甜蜜和烦恼,感情与理智的差异,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贫穷与富有的矛盾。《小妇人》故事情节简单真实,却感人至深,问世一百多年以来,多次被搬上银幕,并被译成各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作。书中描写的种种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都曾经、正在并将要发生在每一个少女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书中提倡善良、忠诚、无私、慷慨、尊严、宽容、坚韧、勇敢、亦是人类永远尊崇和追求的美德和信仰。所有这些,赋予这本书超越时代和国度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她成为不朽的经典的魅力和原因所在。

论文答辩小妇人

说你自己的心里话 只有说真话 说自己想说的 才能真正的让她感觉到真诚 心里才舒服

一、生平简介:居里夫人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她出生在波兰,真正的名字叫玛丽,因为嫁给了法国年轻的学者彼埃尔·居里,后来被称为居里夫人。她和丈夫共同努力,发现并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下面我们要告诉大家居里夫妇是怎样发现镭这种神秘物质的。 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发现含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玛丽和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1867--1934)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O0 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二、发现“镭”的故事 在居里夫妇发现镭元素之前,人们刚刚知道有一种稀有金属叫做铀,能发出具有穿透能力的射线,这就是X射线。居里夫人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想到也许还有别的物质也具有类似铀的放射能力。为了证实这种猜想,他们开始做实验。 居里夫妇有一个用储藏室改造成的小实验室,这间实验室没有地板,冬天冷夏天热,屋子里只有一个坏了烟囱的火炉子、四张长短不齐的凳子和一块破旧的黑板。他们就在这间实验室开始了艰苦的工作。 玛丽用仪器观测一种沥青铀矿,她认为里面还含有另外一种放射能力较强的元素,这是人们尚未发现的新元素。她和丈夫决定要把这种元素找出来,他们先把这种新元素称作“镭”要证实镭的存在,就要从沥青铀矿中把它提炼出来。为了节省费用,他们没有购买昂贵的沥青铀矿,只是购买了大量提炼过铀的沥青铀矿的残渣。在院子里设有专门的提炼设备,但是夏天要顶着烈日,冬天又冻得发僵。如果遇到大雨,两个人又要手忙脚乱地把机器往屋里搬。 玛丽和她的丈夫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他们每天穿着沾满灰土、染着各种液体的工作服,守着锅中沸腾的矿物,不停地用手中的铁棍搅动。煤烟和有毒的气体刺激着他们的眼睛和嗓子,使他们十分难受。这种工作艰苦单调,就这样,一年、两年、三年地持续下去,镭还是没有出现。 因为太艰苦,丈夫想暂时停止工作,可是居里夫人说:“不,我决不会放弃,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的!”他们想像着镭会有一种美丽的颜色,工作累了他们就会坐在一起聊聊这种新元素镭,这让他们激动而兴奋。终于有一天,玛丽和彼埃尔日思月想的镭出现了。 那天晚上,他们回到家中后迟迟不能人睡。居里夫人的心里尤其感到一种不安定,她便站起来拉着丈夫说:“走,我们到那里去好吗?” “那里”就是他们的实验室。他们趁着月色急急地往实验室赶去,仿佛听见镭在轻轻呼唤他们。 夫妇两人沿着街道,走过工厂、空地,走过一片住宅区,最后走进了他们的小小的实验室。 门被打开后,玛丽轻轻地说:“亲爱的,别点灯!我们不是希望镭有美丽的颜色吗?”彼埃尔点点头,“那好,让我们来看看。” 屋子里一片黑暗,在黑暗中若有若无地闪烁着一种荧火似的蓝光,它在黑暗中跳跃着,像是夜晚的一只萤火虫。玛丽望着这美丽的蓝光,激动得握紧彼埃尔的手。她知道他们成功了,这种美丽的光就是神秘元素镭发出的光。经过四年的时间,居里夫妇战胜了艰难困苦,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很多科学家原本不相信镭的存在,现在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了。他们对居里夫妇表示敬佩。

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生平经历 如果只看简历,很容易使人觉得玛丽亚·居里只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科学家。她于1867年11月在波兰华沙出生。有一兄三姊,父母亲都是教师。她15 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中学毕业。其后当了几年家庭教师,于1891年到法团巴黎大学索邦分校(Sorbonne)接受大学教育,1894年毕业,获得数学和物理两张证书。1895年,她与任教于巴黎市工业物理和化学学院的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结婚,1897年秋长女伊伦(Irène)出生。此前。她跟索邦的李普曼(Gabriel Lippman)做磁学研究,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此时,为了博士学位论文作准备,她开始在皮埃尔的实验室进行新课题,皮埃尔也很快便加人了妻子的工作。他们的实验笔记从1897年12月6日开始,到1898年2月17日记录了第一次观察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polonium)为止。经过几个月追踪和分析,他们在7月18日正式提交法国科学院宣读的报告中提出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元素钋、二是r放射性」(radioactivity)这个概念。钋的纯化和另一新元素镭的分离等现象的发现,对化学研究有很大刺激;而放射性研究,则是物质本质研究的突破性发现。1903年6月,居里夫人通过论文答辩,获颁物理科学博士。11月初 居里夫妇获颁英国皇家学会的戴维奖章(Humphrey Davy Medal);11月中旬更获悉与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最高荣誉,以表彰他们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1905年他们得次女伊芙(Eve)。1906年皮埃尔去世。 1911年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化学奖。表彰她发现钋和镭。1934年居里夫人去世。1935年她的长女伊伦和女婿的里奥·居里(Frédéric Joliot-Curie)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科学发现,居里夫人在世时就知道了)。1937年次女出版的《居里夫人》,成为风靡全球的一本传记.

从华沙方面获得“亚历山大奖学金”六百卢布,解决了她的经济困难,得以继续在法国深造。比埃尔·居里发明不用砝码的精确天平——居里天平。10月: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克尔文勋爵,1824—1907)渡海访问居里。1894年 二十七岁接受国家工业促进委员会有报酬的研究钢铁磁性的任务,以补充学习费用的不足。4月:经波兰学者、瑞士福利堡大学物理学教授约瑟夫·科瓦尔斯基的介绍,与比埃尔·居里结识,以便利用居里领导的设备较好的实验室。7月:通过数学学士学位考试。收到比埃尔·居里的论文《论物理现象中的对称原理:电场和磁场的对称性原理》。比埃尔·居里发现顺磁质的磁化率与绝对温度(T)成反比,初称居里定律。后在1907年经法国物理学家韦斯进一步研究,予以精0确化,命名为居里一韦斯定律,方程:X=C/(T-Q)铁磁物质的转变温度称为居里点(Q),达到此温度,失去铁磁性,呈顺磁性。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即位。1895年 二十八岁3月:比埃尔·居里(三十六岁)通过博士学位考试,论文题目是:《在各种温度下物质的磁性》。旋任理化学教教授。4月: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论文《铀和钍的化合物之放射性》,由李普曼宣读于科学院。7月26日:玛丽与比埃尔·居里在巴黎郊区梭镇结婚。玛丽·居里任女子中学教师。12月:维尔茨堡大学校长、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45—1923)发现X射线,提出《关于一种新射线的初步报告》等三篇研究报告。此射线按惯例称为“伦琴射线”,但后来通称X射线。1896年 二十九岁3月:法国物理学家柏克勒尔(1852—1908)研究铀盐,发现铀的放射性,时称柏克勒尔射线。8月:玛丽通过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的职称考试。得到理化学校校长舒曾伯格(1827—1897)的支持,玛丽谋得职位,在该校物理实验室工作,与比埃尔(室主任)共事。瑞典化学家诺贝尔(1833—1896)去世。1897年 三十岁论文:《回火钢的磁化作用》。9月12日:长女伊雷娜·居里出生。居里的母亲去世。1898年 三十一岁发现钍的放射性:上年末或本年初德国化学家施密特(1865—1949)也独立作出发现。7月:居里夫妇向科学院提出《论沥青铀矿中一种放射性新物质》,说明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84号,比铀强四百倍,类似铋,居里夫人建议以她的祖国波兰的名字构造新元素的名称钋(Polonium)。从此居里夫妇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建立最早的放射化学工作方法。12月:居里夫妇和同事贝蒙特向科学院提出《论沥青铀矿中含有一种放射性很强的新物质》,说明又发现新元素88号,放射性比铀强百万倍,命名为镭(Radium)。玛丽·居里关于发现新元素钋的报告,用波兰文在华沙《斯维阿特罗》画报月刊上发表。1899年 三十二岁经过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维也纳大学地质学教授绪斯(1831—1914)建议,由维也纳科学院交涉,得到奥地利政府馈赠,从所属捷克圣约阿希姆斯塔尔矿领到沥青铀矿残渣一吨,供提炼纯镭之用。论文三篇:《感应放射性研究》(合作者:德比尔纳)、《镭射性的化学作用》、《在放射性作用中同时引起的电荷》。居里夫人研究镭时,发现在射线作用下空气有臭氧生成,并注意到射线使玻璃和瓷器赋色,这就导致辐射化学的建立,研究辐射所引起的化学反应。把镭分给卢瑟福、柏克勒尔、维拉得(1860—1934)、保尔生等科学界、医学界人士使用。10月:比埃尔的学生、化学家德比尔纳(1874—1949)用氢氧化铵与稀土元素共同沉淀分离出沥青铀矿中所含第三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锕(Actinitum)。他后来参加提炼纯镭工作。原子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发现他所说的镭射气、钍射气,即放射性惰性气体氡(Radon)。不久德国的唐恩(1848—?)也于1900年发现了镭射气。卢瑟福据放射性辐的贯穿本领区分α射线、β射线及γ射线。德国物理学家埃尔斯特(1854—1920)和盖特尔(1855—1923)发现发射粒子的衰变定律。法籍犹太军官德雷福斯(1859—1935)蒙冤,作家左拉(1840—1902)发表《我控诉》要求无罪释放。比埃尔·居里参加上述斗争,主持正义,抗议政府的错判。1900年 三十三岁3月:比埃尔在综合工艺学校得到导师职务。玛丽在巴黎西南的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讲授物理学。玛丽的论文《论放射性钡化物的原子量》。居里夫妇在巴黎国际物理学会上宣读论文《论新放射性物质及其所发射线》10月:经彭加勒(1854—1912)推荐,比埃尔到索尔本大学为医科学生开设的物理、化学、博物学讲座(P.C.N.)任教。两位德国学者瓦尔柯夫和吉泽尔宣称镭对生物组织有奇特效应。后经居里夫妇证实镭射线会烧灼皮肤。1901年 三十四岁居里夫妇的论文《论放射性元素》。比埃尔·居里与德比尔纳的论文《论镭盐引起的感应放射性》。比埃尔·居里与柏克勒尔的论文《镭射线的生理作用》。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开始按照诺贝尔遗嘱办理奖金颁发事宜,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由于发现X射线于1901年首次获物理学奖。1902年 三十五岁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提炼,居里夫妇从数吨残渣中分离出微量(一分克)氯化镭RaCl2,测得镭原子量为225,后来得到的精确数为226。玛丽的论文《论镭的原子量》。比埃尔的论文《论时间的绝对计算》。比埃尔的学生(1888年)郎之万(1872—1946)到老师手下工作,从事磁学研究,直到1904年转往法兰西科学院。德国化学家麦克华特独立发现类碲,后来弄清即为钋。俄国化学家门捷耶夫(1834—1907)来实验室参观访问,共同探讨放射性问罪。1903年 三十六岁6月:玛丽向索尔本大学提出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比埃尔的论文《论感应放射性及镭射气》。比埃尔与拉伯德的论文《论镭盐自动释放的热量》,他们注意到镭的化合物不断发热,每克镭每小时发热一百卡。10月10日:我国作家鲁迅以笔名自树在东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八期上首次发表介绍镭的文章《说》。文中把居里夫人译作“古篱夫人”。是镭的旧译。12月: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布把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亨利·柏克勒尔和居里夫妇,以奖励前者发现天然放射性,后者对天然镭放射现象所进行的研究。1904年 三十七岁1月:《镭》杂志创刊,主编:丹讷(1872—1935)。丹讷于1901年就在比埃尔指导下进行研究。比埃尔和生物学家布沙尔(1837—1915)(巴尔塔沙尔)的论文《镭射气的生理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后来导致发明居里疗法,即镭疗法。比埃尔和拉伯德的论文《论温泉所发气体的放射性》。夏季:比埃尔风湿症发作,无法赴瑞典领奖。稍后,瑞典方面把诺贝尔奖状、奖章、奖金(折合七万法郎)交法国公使转交。10月:比埃尔蒙索尔本大学校长李亚尔推荐,受聘为该校理学院新设物理学讲座正式教授。11月:玛丽任索尔本大学理学院物理实验室主任。12月:次女艾芙·居里出生。1905年 三十八岁6月:居里夫妇前往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履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须亲自前往领奖并做学术讲演的规定。7月:比埃尔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906年 三十九岁4月19日:比埃尔被运货马车辗压致死,享年四十七岁。玛丽谢绝教育部提出以故居里教授遗孀身份领取国家怃恤金办法。5月:受聘于索尔本大学理学院,接替比埃尔讲授物理学课程,年薪一万法郎。11月开讲,讲题为:电与导电材料关系的现代理论。7月10日:郎之万《居里先生著作简介》发表于《每月评论》。1907年 四十岁居里夫人设法接受五六个研究生。两年内接受美国卡内基奖学金三名研究名额。提炼得纯氯化镭,并测得原子量为226。和友人郎之万、佩韩(1870—1942)等合办儿童学习班,指导伊雷娜·居里、弗兰西·佩韩等科学家的子弟约八九人的学习,前后办两年。郎之万教数学,玛丽教物理,佩韩教化学,亨利·穆敦教博物,佩韩夫人等教文史。1908年 四十一岁为《比埃尔·居里著作集》撰序,追述作者的业绩。该书由法国物理学会委托郎之万(和谢纳沃?)编辑,出版于巴黎。晋升为教授。1909年 四十二岁德文论文《镭的原子量》发表于《放射性和电子学年刊》第三十八卷。伊雷娜·居里入正规学校就读。1910年 四十三岁2月:比埃尔的父亲欧仁·居里大夫去世。和德比尔纳合撰的论文《论钋》发表于《镭》杂志。《论放射性》两卷出版。提炼出纯镭元素,测定到各项物理化学性质,还测定氡(Radon)和若干其他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系统关系。9月:参加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放射学会议。普朗克、爱因斯坦、卢瑟福、郎之万均出席。发表《放射性系数表》。受命制备21毫克金属镭,封存于小试管,存放于巴黎国际度量衡标准局。1911年 四十四岁1月:接受友人建议,竞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许多正派的科学家、公正的社会人士热烈支持,巴黎《求精报》于1月9日学院审查资格之日以头版显著版面发表玛丽·居里照片和手迹,表达了公众的热切愿望。终因院内顽固派及一些人的反对竟以一票之差落选。10月:参加在布鲁寒尔举行的第二次索耳未量子学会议。12月: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布以本年度化学奖授予玛丽·居里,以奖励她发现镭、钋元素的化学性质,推进了化学研究。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并做学术讲演。守寡的姊妹布罗妮施拉娃和长女作陪。1912年 四十五岁5月:接见波兰教授代表团。该团持波兰作家显克微支(1846—1916)函前来,居里夫人同意指导在华沙建立放射学实验室。12月:因病住院疗养。论文《放射性的测量和镭的标准》发表于《物理学杂志》第二期。前往法国西端布列塔尼半岛。1913年 四十六岁夏季:接受肾手术后,应英国友人艾尔敦夫人之邀,前往英国休养。参加不列颠学会在伯明翰举行的会议。会见卢瑟福。卢瑟福1910年在布鲁塞尔会议上见到居里夫人后,在家信中提到居里夫人“她脸色苍白,疲劳过度,看上去比她的年龄老得多,工作太劳累,身体很虚弱,总之,看了她的样子真叫人难过”。论文《放射性物体的照射》发表。前往华沙为放射学实验室落成揭幕。1914年 四十七岁7月:由巴斯德研究院院长罗医师建议而设立的镭学研究所,其生物学和居里疗法实验室,即居里楼落成。居里夫人担任研究院理事会理事。论文《放射性元素及其分类》发表于《每月评论》。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把价值高昂的实验用镭一克(时值一百万法郎,十五万美元)密封入五十磅重铅罐,秘存一银行保险库,以免战乱失落。接受法国妇协(即法国红十字会)委派,负责放射部工作,指导各地X射线照相工作,配合战地救护。1915年 四十八岁从索尔本大学物理学实验室迁入镭学研究院放射学实验室。奔波于国内外各地,指导十八个战地医服务队。1916年 四十九岁在镭学研究院为卫生员开设辐射学速成课,教医生学会寻找人体中异物(例如:弹片)位置的新法,受协约国军方赞许。接受伊雷娜(十九岁)、马施·克莱因(后来的比埃尔·韦斯夫人)等为助手。1917年 五十岁5月:和郎之万、佩韩等会见英国友人卢瑟福、布里奇(皇家海军中校)等,后者代表英国政府参加英法联合委员会,经法转赴美国商讨三国军事科学协作方案。美国参战。1918年 五十一岁向军需部放射物资委员会报告放射性元素及其原理和应用问题。前往意大利北部视察放射性物资资源。伊雷娜·居里担任委任助手。继续为军队训练X光照相技术人员,包括为参战美军军医开办训练班。11月:大战结束,协约国获胜。波兰恢复独立。1919年 五十二岁重返镭学研究院,指导实验室工作。再度接受各国选送来要求培养,各地私人团体以及个人请求指导的研究人员。自本年起至她去世,这个实验室总共提出报告483份,论文34篇,她亲自参加31项研究。1920年 五十三岁居里基金会由法国财阀亨利·德·洛特柴尔德子爵倡议建立。本年开始拨款支持镭学研究院。5月:美国纽约妇女杂志《描述者》总编辑麦隆内夫人(?—1943)采访居里夫人。回国后即发动美国妇女和人民捐款协助居里夫人解决实验研究缺乏镭的困难问题。1921年 五十四岁根据战时笔记整理,写成《放射学和战争》,出版于巴黎。3月8日:接见我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蔡出国考察途中抵巴黎,邀请居里夫人到北京大学讲学。答称:“此次不能往,当于将来之暑假中谋之”。终未成行。5月:母女三人渡海赴美,去接受美国玛丽·居里镭基金募捐委员会“玛丽·居里委员会”所赠送的镭一克(时价美元十万)。赠送仪式于20日在华盛顿白宫举行,美国总统哈定主持。到费城,接受新钍五厘克;她则以自己最初使用的压电石英计赠美国哲学会。论文《论同位素学和同位元素》出版于巴黎。1922年 五十五岁2月:当选为巴黎医学科学院院士。5月: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秘书长埃里克·德拉蒙德爵士根据国际理事会的决定发出的邀请,参加上年设立的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初任委员,后当选为副主席。为此,经常去日内瓦出席会议。1923年 五十六岁7月:患白内障,接受眼科手术,未痊愈,后于1924年,1930年,又接受三次手术。为《英国百科全书》撰写词目。撰写《比埃尔·居里传》(110页,1924年出版)。应麦隆内夫人之请,写生平概要。1924年 五十七岁索尔本大学举行纪念会庆祝发现镭25周年。3月:德比尔纳发表《纪念发现镭25周年》于《化学和工业》。法国政府、议会赠予居里夫人四万法郎。岁末:接受郎之万所介绍的学生弗里德里克·约里奥(1900—1958)参加实验室工作,做研究助手。他本在普瓦泰炮兵学校,以少尉衔参加奥伯维耶工程。1925年 五十八岁回华沙,为镭学研究院奠基,担任名誉主任。我国翻译家王维克在巴黎大学读书时,听过居里夫人讲课。1926年 五十九岁10月:长女伊雷娜·居里和弗里德里克·约里奥结婚。婚后,约里奥兼用岳家姓氏,采取复姓: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波兰论文《钋的化学性质》发表于华沙。1927年 六十岁在布鲁塞尔参加第五次索耳未会议,对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1892—1962)的报告提出补充意见,意见收于下年《电子和光子》卷。镭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因经常受到放射物质辐影响,出现胃疼、脱发(例如科泰尔夫人),双手灼伤(例如居里夫人)等严重情况,引起注意。开始采取防护措施。1928年 六十一岁约里奥-居里夫妇第一篇论文在科学院报告书上发表。1929 六十二岁去美国,代表华沙镭学研究院接受美国人民馈赠的又一克镭,总统胡佛主持赠送仪式。母女的论文《镭的衰变》。秋季:接受我国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施士元到实验室研究锕系元素钋的放射化学性质。我国物理学界直接受到居里夫人指导的还有郑大章(1906—1944),郑回国后参加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艾芙·居里的《战时访问记》记述她在我国抗战后方访问时,谈到居里夫人很尊重、关切中国学生。1930年 六十三岁向法国政府申请特别研究补助费,得到50万法郎。约里奥-居里提出博士论文《钋的电化学》。居里夫人的论文《论锕》。我国留学生郑大章写的《彼得·居里之生平及其供献》,在巴黎大学中国理科同学会杂志发表。1931年 六十四岁前往华沙,主持镭学研究院开幕典礼。这个时期,巴黎镭学研究院约有研究人员二三十人,有镭克,钋200毫居里。冬季:郎之万访问我国,到北平、杭州,受到物理学、化学界欢迎。1932年 六十五岁向国际电学会提出论文《放射性物体三种射线和原子结构的关系》。8月:中国物理学会成立,郎之万为名誉会员。12月:和佩韩、德比尔纳主持施士元的论文答辩。施1979年发表《回忆居里夫人》于光明日报,文中有答辩时情景照片。1933年 六十六岁前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参加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会议,当选为主席,呼吁各国保卫科学和文化。10月下旬:和约里奥-居里夫妇-道前往布鲁塞尔加索耳未第七届物理学会议。12月:患胆结石。1934年 六十七岁著作《放射性》(两卷)写成,下年出版。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居里夫人指导下,发现人工放射性。居里夫人感到自己身心日渐衰竭,但眼见实验室研究工作取得进展,亲自培养的第二代取得成就,感到新慰。她预计女儿夫妇的成绩会得到诺贝尔奖金,果然她们于下年得奖。6月:住进上萨瓦省桑塞罗谟疗养院。7月4日:以恶性贫血症(由镭引起)逝世于疗养院。7月6日:葬于巴黎梭镇居里墓穴。她的兄(约瑟夫·斯可罗多夫斯基)姊(布罗妮施拉娃·德卢斯卡)向墓穴洒上从波兰带来的泥土。7月7日: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致电吊唁。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所长严济慈撰文:“悼居里夫人”发表于《大公报·科学周刊》,并转载于中国科学社编《科学》月刊第十八卷第八期(1007—12页,1934年8月)。德比尔纳继任居里实验室主任,直至1946年伊雷娜·约里奥-居里接任。居里夫人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说过“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居里夫人以她的无私打动了所有的人!主要著作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的研究》。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赞颂的文章】《跨越百年的美丽》作者:梁衡 1998年是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 100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至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它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块。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七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无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著,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成语“浅尝辄止”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殊不知有多少人对自己也常是浅知辄止,见宠即喜。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萎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1852年斯托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毕业论文小妇人人物分析

这部小说以家庭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马奇家的四姐妹中,无论是为了爱情甘于贫困的海格,还是通过自己奋斗成为作家的乔,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贝思和以扶弱为己任的艾米,虽然她们的理想和命运都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具有自强自立的共同特点。描写了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 马奇一家有四个姐妹,生活清贫、简单而又温馨。四组妹性格迥异;老大梅格漂亮端庄,有些爱慕虚荣;老二贝丝善良羞涩,热爱音乐,老三乔自由独立,渴望成为作家,老四埃米聪慧活泼,爱好艺术,希望成为一名上流社会的“淑女”。 所有时代的所有少女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经历的,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初恋的甜密和烦恼,感情与理智的译,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贫穷与富有的矛盾。 《小妇人》故事情节简单真实,却感人至深,问世一百多年以来,多次被般上银幕,并被译成各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作。书中描写的种种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都曾经、正在并将要发生在每一个少女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书中提倡善良、忠诚、无私、慷概、尊严、宽容、坚韧、勇敢、亦是人类永远尊崇和追求的美德和信低仰。所有这些,赋予这本书超赵时代和国度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她成为不朽的典的魅力和原因所在。

在众姐妹中,我最喜欢乔的性格。乔性格活泼,大大咧咧,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很善于与人交往。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个男孩,因为那样她就可以脱下长礼服,跟随爸爸一起去参加战斗,平时也可以和男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谈论溜冰技术。听听艾美与乔的对话:(乔正吹着口哨)“别这样,乔,只有男孩子才这样做。”“所以我才吹。”“我憎恨粗鲁,没有淑女风度的女孩!”“我讨厌虚假、矫揉造作的毛头妹!”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乔是一个敢做敢为的女孩,她不受礼节的束缚,讨厌处处装假正经。 当然,乔还有自己的另外一面,就是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在照顾马奇婶婶的同时,乔在她家的藏书室里读书,然后不断地投稿。后来乔又飞去纽约当柯克太太的孩子们的家庭教师,她觉得变换一下环境对写作更有好处,她乐于接受新的事物,不时会产生新的想法。乔的勤奋努力,终于使她成为一名作家。我欣赏乔的个性,她是一个自尊自立的人,具有现代女性独立的风范。

好多写这个作品的人物性格分析的

梅格是马奇家的长女,承担起帮助母亲照顾家庭的责任;乔经过努力最终当上了作家,她是小说中最典型的女权主义代表,摒弃了女性身上应有的一些特质,其行为与个人偏好与传统意义上对妇女的诠释背道而驰;贝思拥有美好的音乐梦想;埃米梦想当上世界出色的艺术家,婚后并没有像传统妇女那样把家庭当作自己的一切,而是继续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1]这充分体现了奥尔科特笔下四姐妹寻求自立自强的独立的女权主义思想。

小妇人论文文献综述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文献综述!:又译作《黑奴吁天录》和《汤姆大伯的小屋》,作者是美国女作家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比彻·斯托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曾经做过教师。她在辛辛拉提市住了18年,与南部蓄奴的村镇仅一河之隔,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一些逃亡的黑奴。奴隶们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她本人也去过南方,亲自了解了那里的情况,《汤姆叔叔的小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此书于1852年首次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欢迎,仅第一年就在国内印了100多版,销了30多万册,后来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评论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影响。故事从一个奴隶主与一个奴隶贩子的讨价还价中开始。美国肯塔基州的奴隶主谢尔比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失败,为了还债,决定把两个奴隶卖掉。一个是汤姆,他是在谢尔比的种植场出生的,童年时就当伺候主人的小家权,颇得主人欢心,成年后当上了家奴总管,忠心耿耿,全身心维护主人利益。另一个要卖掉的奴隶是黑白混血种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哈利,伊丽莎不是一个俯首贴耳死心塌地听主人摆布的奴隶,当她偶然听到主人要卖掉汤姆和自己的儿子哈利后,就连夜带着儿子在奴隶贩子的追捕下跳下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她丈夫乔治·哈里斯是附近种植场地奴隶,也伺机逃跑,与妻子汇合,带着孩子,历经艰险,终于在废奴派组织的帮助下,成功地抵达加拿大。汤姆却是另一种遭遇。他知道并支持伊丽莎逃走,但是他自己没有逃跑。由于他从小就被奴隶主灌输敬畏上帝、逆来顺受、忠顺于主人这类的基督教说教,对主人要卖他抵债,也没有怨言,甘愿听从主人摆布。他被转卖到新奥尔良,成了奴隶贩子海利的奴隶。在一次溺水事故中,汤姆救了一个奴隶主的小女儿伊娃的命,孩子的父亲圣·克莱从海利手中将汤姆买过来。当了家仆,为主人家赶马车。汤姆和小女孩建立了感情。不久小女孩突然病死,圣·克莱根据小女儿生前愿望,决定将汤姆和其他黑奴解放。可是当还没有来得及办妥解放的法律手续时,圣·克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人杀死。圣·克莱的妻子没有解放汤姆和其他黑奴,而是将他们送到黑奴拍卖市场。从此,汤姆落到了一个极端凶残的“红河”种植场奴隶主莱格利手中。莱格利把黑奴当作“会说话的牲口”,任意鞭打,横加私刑。汤姆忍受着这非人的折磨,仍然没有想到要为自己找一条生路,而是默默地奉行着做一个正直人的原则。这个种植场的两个女奴为了求生,决定逃跑,她们躲藏起来。莱格利怀疑汤姆帮助她们逃走,把汤姆捆绑起来,鞭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但是汤姆最后表现出了他对奴隶主的反抗,什么都没有说。在汤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过去的主人、第一次卖掉他的奴隶主谢尔比的儿子乔治·谢尔比赶来赎买汤姆,因为汤姆是小谢尔比儿时的仆人和玩伴,但是汤姆已经无法领受他过去的小主人的迟来的援手,遍体鳞伤地离开了人世。乔治·谢尔比狠狠地一拳把莱格利打翻在地。就地埋葬了汤姆。回到家乡肯塔基后,小谢尔比就以汤姆大叔的名义解放了他名下的所有黑奴,并对他们说:“你们每次看见汤姆大叔的小屋,就应该联想起你们的自由。”《汤姆叔叔的小屋》赏析评论既描写了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嘴脸。它着力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同时,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一本文学作品,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朗费罗说它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你好~! 在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著名小说《小妇人》中,女主人公乔拒绝了完美的邻家男孩——洛里的爱,而嫁给了父辈的贝尔教授。这个令人伤感的结局给一代代的读者们带来了无穷遗憾,也引起了批评家们的激烈争论。本文认为,她的拒绝不仅来自于她的叛逆性格,她对自由、女性空间和男性力量的深切而本能的欲望,而且来自于她偏执狂般的维护一个充满慈爱、自我满足的女性社区的欲望。她的拒绝是自我挫败式的,但也确实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故事的结局是一个叛逆和现实之间对抗的无奈的妥协。。。。 。。。更多资源来自:

这个 我可以写 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写 包通过 包修改↓↓↓↓↓下面可以找到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