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叛逆儿子的信件内容可参考如下内容:
孩子,写这信给你,基于三个原因:
你正站在人生节点上:回首,是悄然溜走的童年时光,向前,青春的帷幕徐徐向你开启。有些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彼此约定:我们好好工作,你好好读书,谁也不让谁操心。
1、关于目标
人可以没有伟大理想,但不能失去目标。在一考定终身的体制下,不管你平时多么努力、多么用功、多么厉害,只要考砸了,就会被淘汰!你应该明白,作业多、书包重、没日没夜去学习,不是大人无情,而是现实残酷!
2、关于定位
在家里,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小皇帝,但在学校,皇帝太多,没人会把你当回事!除非你的成绩更优秀、你的才艺更出众、你的表现更出色,老师还当你是块宝。
社会也一样,以后,你要成为富人还是穷光蛋,要住平房还是别墅,要别人瞧不起还是尊重,都靠自己负责。
3关于学习
在学校,学习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好却体质差,这与“读书读书、越读越猪”没二样。人生几十载,归根到底就是比身体,儿子,好好锻炼吧。
4、关于未来
一个人的未来由知识、能力、态度决定。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能力也可以在实践中增长,而态度却由习惯养成。你在良好习惯培养上,有时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现在,端正态度还来得及。
未来,我希望你所做的一切,是既利已又利人。
5、关于自己
在学校,老师没有义务对你好,除非你首先尊重老师,同学没有义务关心你,除非你首先关心同学;在你的一生中,也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爸。不要以为世界少了自己,地球就转不了,不要以为个人渺小,就自我放弃和抛弃。
每天听着周董的歌,穿梭在两点一线间,苦闷,烦躁。物理数学在脑袋中不断与sj-m、神起争吵。在学校,老师的责骂声不断,纯真的双眼无法面对老师那双阴险的眼睛,两双眼睛之间不断摩擦出火花,受伤的总是我们!痛苦!在家中,唠叨的话语灌入双耳,稍不留心,电脑、电视全被没收,“自由”也已身不由己了,这个年代的我们,除了“叛逆”还有什么可行使的权利。“沟通”“交流”已成为过去式,“争吵”“抗争”着陆在这个年代实行着他们特有的“ing”形式,一切令我们透不过气。高新年代的我们,除了“叛逆”,还有什么呢?! 为什么一切的一切,都要他们为我们做主?!难道我们没有思想没有主见吗?人类现在正在退化,所有的人都在大呼“why”,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 ,“父辈的介入”。他们总是在介入我们的人生,行使着本该属于我们的权利!十四五岁,本该是一个可以独立的年纪,可他们总把我们装进用书砌成的笼子中,不让单独干这,不让单独干那,总把我们攥与他们的魔掌之中,以为我们还小,一切都不到火候。终于等到我们可以自主时,由于社会经历极度匮乏,我们无所适从,而这时,他们又会责备我们成天看电视玩电脑,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懂!天呐,我不懂了,也不想懂了,我们的社会阅历如此浅薄到底应该谁买单?总说我们娇气,说我们没吃过苦,可我们的“娇气”终究是他们娇惯的遗传基因。我们要变异,请不要再把你们娇惯遗传给我们了好吗?不要说我们小,该懂的我们都懂了,请你们放手吧!其实,我们叛逆的累了!给我们一个放纵的机会,我们会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最后,我只想用那句歌词来结束“我选择什么那是我的自由,管我大叫还是小叫,我的想法我的一切,你不必干涉!”
家长说话不听,家长让做事不做,面对这样的孩子,您肯定恼怒了吧?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叛逆的,但是学会与孩子沟通是一种更好的应对方法,帮助孩子走出叛逆期,才能把握最好的青春。下面我整理了给叛逆期儿子的一封信,欢迎大家阅读。
我亲爱的儿子:
这是爸爸妈妈第一次给你写信,第一次和你讲我们心底里的话,这也许是我和爸爸最后一次一起给你写信了,因为你这一年半的不懂事,我们将我们的吵架提前预支了。我们彼此都相互相互埋怨,埋怨你的现在都是我们对方的错误教育所致。所以,请你认真看完这封信,相信这将是你人生中一段难以忘记的记忆。写到这,我现在满脑子都是你小时候调皮懂事的身影,你还记得你第一次参加全县数学竞赛考试夺得第二名我们给你奖励的300元钱的事吗?那时候因为爸爸身体不好,趁着爸爸生日,你偷偷的拿着这些钱给爸爸买了补品。记得当时我们还因误会差点打了你,因为那时咱们家因为爸爸身体,生活较为困难。后来得知是你自己省吃俭用,将我们给你的奖励买复读机的钱时,当晚我和爸爸都哭了。我们都告诉彼此,咱们儿子这么优秀、这么懂事,哪怕再苦再累,我们也都值了。从小学至初二,咱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相亲相爱地快乐生活着。但是自你读初三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有了攀比了,你开始嫌弃自己的出生,羡慕同学的大手大脚,穿着开始讲究牌子。上网、夜不归宿、顶撞我们……短短两个月,那曾经成绩优异,懂事听话你的似乎一去不复返。儿子,你知道吗?那天你指着我们说是我们毁了你,你会让我们自食其果。听到这话,我气得几乎晕了过去。看着你扬长而去的背影渐行渐远,当时的我绝望了,我独自一人瘫坐在地上,那时的我才知道我们这个父母当得有多失败。我知道你讨厌我们在你面前拿你和我们同事的孩子相比,的确,确实是没有可比性,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但是同样作为父母,我们和全天下的父母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即便不能成才,但成人是起码的要求。
其实爸爸妈妈并没有怪你,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段特殊的青春期,我们理解你,懂得你渴望成人世界里的自由。但是儿子,你毕竟还小,你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毕竟有限。正如当年17岁的妈妈我一样,由于因我的自私站在自己世界里考虑问题,结果永远地失去了你的姥爷。从那以后,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做珍惜。儿子,你知道吗,自你姥爷去世后,每年的清明,我都会给你姥爷写一封信烧给她,告诉他我当年的进步并立下我下年的目标。明天就是清明了励志网,我在信里和姥爷检讨了我对你教育上的失误。我对你的要求过高,忽略了你其他的感受,这是爸爸妈妈的不对,我们一定改正。但是至于爸妈关系的问题你也明白,在家的时候你也理解妈妈,所以以后咱们母子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了。我努力过,但是你爸爸的为人你懂的,所以决定不再强求,只要你同意,咱们就按你爸爸的要求去做。
我每天都会给学校的老师打电话,感觉得出老师们都很负责,对你也很关心。老师说尽管你的话不多,但是你的行动证明了一切。儿子,我相信你,咱们一起努力好吗?
永远爱你的妈妈!
孩子:
看着你一天天地在长大,个子比妈妈还要高,也一天天懂事了,妈妈的心中有多欣慰呀!因为我的儿子就要长大成人了,我的负担将要减轻。然而,目前你的学习状态实在不佳,又使妈妈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
妈妈无法做到超凡脱俗,虽然我希望你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哪怕是讨饭我也不会嫌弃,但我还是要求你为考上好的大学而努力,以便将来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因为当我看到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收入最低还没保障,更可怕的是被人看不起,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们没有文化。一想到我的儿子将来也可能如此,我的心就像在热锅上煎,于是我就会狠下心来逼你读书,唠叨个不停,语气严厉、话语刻薄,但你要知道妈妈仍然爱你。夜深人静时妈妈也在矛盾,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也许我该顺其自然,但现今不合理的大环境是妈妈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顺应社会的潮流了。我也曾想等你真正懂事时会再读书,我自己就是如此,高龄读自考也取得事业成功,但你知道吗?作家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为此,我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也错失了很多机会;你也看到了,妈妈刚满40岁就老花眼,看起来要比别人老。妈妈大器晚成的代价是巨大的,我不想你走我的老路。
更何况社会是残酷的,儿子你一定要明白,一个懒懒散散、一事无成的人将会被社会所淘汰,幸福的生活是要靠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即便妈妈爱你但也必须让你接受历练,否则我害怕你今后将难以生存。或许你有远大的理想,但一个没吃过苦的人容易好高骛远,只能“长枪背不动,短枪打不准”。妈妈又不可能一辈子为你遮风挡雨,更不希望看到我的儿子是一个“啃老族”或者败家子。
因此妈妈还是不得不说说你的学习,虽然你不爱听,可我们还是得面对现实呀!与娱乐休闲相比,学习确实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情,而你的学习基础一直不好,尤其是你的英语更差,因此你的压力很大,你也很苦恼和沮丧。但是苦恼归苦恼,我们必须振作起来,想方设法读好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迷。也许你的年纪还小,很多事情你也不能完全意识到:虽然你愿意好好学习,但你并没有认真地学习,更不要说刻苦学习了。在学校,老师说你上课常常走神或者做小动作,作业也有拖欠的现象;在家里,我发现你也是磨磨蹭蹭的,一会儿走进走出,一会儿喝茶、看电视,一会儿洗头上厕所……你并没有全心全意地在学习,时间就这么匆匆而过,你每天迟睡早起,早上6点起床去学校,晚上6点才回家,但学习效果不好,既没学好也没玩好。
你以为你的智力有问题,你比别人笨所以你的学习不好,你的理由是背英语单词总是记不住。其实妈妈早已知道你的问题所在并多次向你指出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你的学习习惯,你背单词时没有全心全意,而是躺在床上一边听音乐一边背,外面的一点动静都能使你分心;二是你没有掌握学习技巧,背单词应该口、手、心并用,还可以运用许多记忆技巧,而你只是呆呆地、默默地看、记;三是你的学习动机,你没有迫切想学习的思想,只是应付老师和妈妈,所以你常常借读书名义看课外书。你虽然确实有付出,但付出得太少太少,你花在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实在不多,虽然你都在学习,但三心二意的学习当然效率低。
你还要明白的是,你在为自己学习而不是为了妈妈,你在为自己的将来奋斗而不是为了妈妈,你将来过得是否幸福关系到的也只是你自己,虽然有“光宗耀祖好”的可能,更多的还是你自己获益。虽然妈妈为此而时时处处逼你,但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你。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你,现在最大的毛病是固执、自以为是,你不很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也听不进爸爸妈妈的建议。虽然你非常敬佩妈妈,却没有把妈妈当作你的榜样,因为你吃不了苦,但你却不愿承认,只是把学习差归因到自己不聪明上,所以你总是无法好好学习,当然不会有好的学习成绩了。其实,你并不笨,看看你的手工作品,看看你的画,听听你说的话就可证明。儿子,请不要再拿笨做挡箭牌了。
看着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进着,学习成绩在退步,你在难过,而妈妈更是焦虑,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痛苦。
儿子,听妈一声劝吧,现在静下心来好好学习还来得及。也许妈妈在很多地方与你们年轻人相比有点“out”了,但丰富的人生阅历让妈妈对问题的看法也许比你更清醒。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呀!有时,不妨接受别人的意见吧!虽然不舒服但管用。
儿子,拿出行动来好好学习吧!
XXX
儿子:
养不教,父之过,现在爸爸生病了,他需要静养,不能生气和操心,妈妈必须承担起教育你的全部责任。若干年前你的外公买过一本《傅雷家书》,我曾经拜读过,如今我也学着给你写信,把我想说的话统统写出来,希望你能耐心看完并认真想想,当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好吗?
从小到大,你跟妈妈最亲,但现在却有很多事情都瞒着妈妈。有时候我和你说话时,你要么嫌啰嗦塞住耳朵不听,要么应付应付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看到你这个样子我很伤心。也许妈妈有点传统也开始有点过时了,也许妈妈的做法不一定全对,但你可以告诉妈妈,妈妈也可以改正,但你不应该漠视妈妈。
那天当你知道妈妈看到你瞒了许久的成绩单时,你为成绩差而愧对妈妈大哭时,妈妈明白你也是深爱妈妈的,但妈妈还是忍不住狠狠地训了你一顿。因此,那段时间回到家里你总是阴着脸,对妈妈也是爱理不理的,妈妈心里好难过。你知道吗?妈妈非常非常爱你,你的喜怒哀乐时刻牵动着妈妈的心,你所有的一切妈妈都在乎。虽然从小到大你都不是好学生,让妈妈烦恼,让妈妈生气,让妈妈丢脸,但妈妈依然爱你,因为你是妈妈的骨肉,而且妈妈知道你不是一个坏孩子。
妈妈一直知道你有很多很多的优点,妈妈想起来就会无限温暖和开心,有时甚至会暗暗流泪。小时候,你在家里很乖,除了学习你没让妈妈操过心。三岁时,我们跟着爸爸单位去北京旅游,你像个小大人一样,跟着爸爸妈妈后面到处跑,从来不要大人抱,更不会哭闹,让爸爸的同事们夸个不停;记得刚读小学时,周末爸爸、妈妈睡懒觉,你会一个人买早餐给自己吃,然后静静地看书、做手工,从不吵我们;一年级下学期起,你会早早起床,吃完饭后自己一个人去挤公交上学;你从不记仇,当妈妈打你时,你只会苦苦哀求妈妈,当眼泪还没干时你又“妈妈”、“妈妈”叫个不停(每次想到这些我的心都会像针扎了一样很痛很痛);从三年级起,你就会帮妈妈做家务,洗碗、擦地样样都不含糊;至于妈妈去购物,你理所当然地帮妈妈大包小包地拿东西;你从不会计较吃穿,有好吃的你就会惦记着留点给妈妈,小时候你穿表哥退下的旧衣服,后来妈妈去淘打折货给你,你好开心;爸爸生病住院时,你一个人在家,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妈妈忘记给你零花钱,你就帮别人做值日挣钱;妈妈生病时,你会端茶递药、烧饭洗衣,忙前忙后地照顾妈妈;妈妈难过时,最让妈妈感动的是你会说:“妈妈,放心,有我照顾你”;你以妈妈为荣,你曾说妈妈除了唠叨外几乎是完美的,当外人哪怕是你的外婆说说你妈妈,你都会生气并极力辩护……
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是教育机构的重要职责与义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前,威胁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行为异常,甚至导致犯罪的主要诱因。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体质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有关文献报道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家庭因素。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对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责、自我否定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其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就为恐惧、厌学。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减负”、不搞排名,但学生课业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升学,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往往处于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最后是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随着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感染,甚至是影视作品所追求的享乐、暴力等不良风气,都会对他们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影响。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与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重视感情的交流,当被人误会、议论甚至发生纠纷时,往往就会自我封闭,自我否定。
2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竞争性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被父母疏远、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腼腆抑郁的青少年等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玩。从中学升入大学,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青少年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感到沟通困难,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际敏感、偏执、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青少年对成功期望值过高,当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时都会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的现实深渊中,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称为自责倾向。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调节不好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自信心及积极人生观的建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酿成悲剧。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这些称为冲动倾向。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是因为内部具有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3对策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体育运动与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是强度、内容还是运动形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需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团队协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豁达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因而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理与心理的抗压能力,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君.影响浙江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3(4):19-22.
[2]高发民.体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44-46.
[4]伍国典,张程立.青少年视力低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8(1):29-31.
[5]梁兵.关于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由于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例如:马斯洛认为充分自我实现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国学者阿特金森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认识、能够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稳定与协调的人格结构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几种标志:一是能够全面地认识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长处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点而感到沮丧,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标,既有敢于拼搏的勇气,又能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三是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接纳他人的短处,以包容、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欣赏多于憎恶;四是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保持行为协调,心理平衡;五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待事物乐观开朗,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所以,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多持有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威克曼根据青少年不适应行为的指向将其分为外攻性问题和内攻性问题,外攻性问题与对待他人有关,如旷课、挑衅、反抗、不合作、撒谎、盗窃、打架、破坏公物等叛逆行为;内攻性问题与对待自我有关,如退缩、消极、悲观、自卑、自残、自杀等自我贬低行为。威克曼的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更加注重外攻性问题,高估其严重性,并想尽方法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进行约束。而时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贬性的内攻性问题,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现叛逆行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内攻性问题。只有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国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外攻性问题
1.自私
都说“自私自利,是立人达人之障”,但是处于转型期的青少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风气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说,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谚所说,自私自利从来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类的一部分,还是全人类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在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之后,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在这个三个阶段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并灌输类似“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会间接地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自私不仅仅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引发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是由于身心发展不同步。青少年时期身体迅速发育,使其产生长大成人的感觉,觉得自己可以不依赖家长、老师独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实上,青少年时期只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其能力还是不足的,思考问题还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导和照顾的小孩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内心的反感,他们的成人感驱使他们去反抗。由于担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视,青少年往往也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叛逆心理虽然没有发展到不健康心理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当它遭受刺激,反应强烈时却也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等同于变态心理,但是已有变态心理的特征。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视,平时要能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地与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内攻性问题
1.抑郁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这句话渐渐被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所打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而饱尝愁滋味。因为青少年不需要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青少年会抑郁,会有解不开的心事。但是,单就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交友障碍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线。青少年的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1)内在因素,即与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乐观,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对生活抱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而有些孩子,则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与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善于表达自我内心情感。当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第二种类型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危人群。
(2)外在因素,即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及社会影响有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校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思想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优良的物质保障但却忽略了与其心理上的沟通。同时,社会上评断标准的失误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分地重视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内在品格的培养,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对。长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继而引发抑郁症,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酿成一桩桩的悲剧。
2.自残
据调查证实,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把自残行为当作宣泄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自残与自杀有着本质的区别,自残者也许没有自杀的念头,仅仅是希望通过残害自身身体的方式获得快感。常言:“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过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过严苛,或者经常性地遭到辱骂殴打等,都会引发青少年的自罚、自残行为。二是自我施压。有很多青少年太过追求完美,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成果的话,便会用自残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三是从众效仿心理。据有关报道,两名台北中学生为表义气,竟约定同时用刀具割手腕,然后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以作为标记。此等自残行为竟被同学们认为颇有勇气,十分英雄,纷纷效仿。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成熟,很多时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们所认为的“潮流”。近些年来,青少年的自残现象已经越演越烈,各种关于青少年极端自残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3.自杀
这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孩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自杀可以分为: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两类。前者是想用自杀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行为可能源自于对于自我自尊心保护的逆反心理,其内心还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后者则是由于悲观厌世所致,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往往这种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郁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觉得生不如死,以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时,家庭教育的地位永远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溺爱型。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觉是爱孩子的表现。但事实却是害了孩子,过分地溺爱,养成了一个个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难以合群。放任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优点不给予表扬鼓励,缺点不给予纠正。自认为这样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还有助于养成孩子不骄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路灯,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人生轨道上有着正确的行驶方向。此外,家长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养,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和蛮横不讲理的不良品性。专制型。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干涉过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私人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就粗暴地对待孩子,甚至出现体罚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的反感越积越多,这不仅会影响与父母的感情,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过度教育型。家长对孩子总有一种过高的期望,自己曾经没有做到而后悔的事情,总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做到。这样就会不顾及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学特长,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比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隐患。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因素
中国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很多人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会发展至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似乎成为评断一个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在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下,每一次考试都等同于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争,导致孩子心理超负荷运行。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孩子在题海中冥思苦想、死记硬背,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双休日也要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学习,根本就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惫,精神紧张,一遇不顺心的事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紧张等,便恶劣情绪郁结心头,久而久之,遂成病态。曾经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我真怕考不上大学,老师说考不上大学的话,一辈子就完了,将来肯定没有多大的出息。”高考的竞争、升学的压力使她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青少年的身心还处于发育,待完善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还十分稚嫩脆弱。学校不恰当欠科学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一旦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就产生一定前途无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终抑郁成疾。
(三)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一直与外来文化处于一种持续冲突又相互妥协交融的状态。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目前很难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对于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原有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其功能,新的价值观又比较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的难度,造成青少年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失范,引起心中的迷茫、焦虑不适,行为出现偏差、越轨。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二是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让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网瘾问题,寒暑假宅童问题都严重妨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三是住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门独户,生活越来越封闭,甚至出现了居住十几年还不认识周边邻居的情况,这严重限制了孩子与伙伴的交往,致使孤独感增加。青少年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使许多心理品格得不到发展和完善。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一)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友好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沟通,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消除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还可以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爱,健康阳光地成长。首先,作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当彼此想法发生冲突时,不搞强权管理,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观念,同时也接受孩子的认知想法,从而对事物达成共识。
(二)学校科学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非过分重视学习结果,按成绩把孩子等级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弃比较,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讲座等活动,让青少年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或者不定期地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疏通。
(三)社会媒体环境积极引导
叛逆期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也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产生,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
青少年的「叛逆期」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比如题主就好像从来没有叛逆过,哪怕是十三四岁最中二的那会儿也没有各种与家人对着干,而是一直保持着与长辈们的良性沟通。关于“叛逆期”,周围一部分朋友则表示同样没有经历过这个时期,而另一部分表示经历过的,则多半伴随着家长对他们沟通要求的无视和敷衍。故而,我想问问,所谓的“叛逆期”是真的确有其事,还是被图省事,不愿与孩子沟通的家长们造出来的概念?如果“叛逆期”真的存在的话,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Peipei宾夕法尼亚大学 传播学博士在读 传播学/神经科学/半…
193 人赞同
我是学认知神经科学的,刚刚好上个学期就青少年叛逆的问题写了一篇论文,就在这里简单说说。最新的研究表明,人脑在二十岁左右才结束发育。 青少年们比较叛逆,爱冒险,爱干出格的事情,不考虑责任等等一系列的行为,问题的根源就是: 人脑各个部分发育的时间段不一样。 这个话题具体说来很复杂,但是和青少年行为联系最为紧密的两个部位是: 大脑的杏仁核( Amygdala) 和前额皮质(Prefrontal Cortex).杏仁核(Amygdala) 属于情感中心的一部分, 它喜欢惊险,刺激的体验。而前额皮质(Prefrontal cortex)主要负责抑制某些不合适的行为。研究发现杏仁核发育要比前额皮质早很多。 杏仁核发育成熟而前额皮质还在发育中的一段时间就是青少年时期。所以不要太怪孩子们任性不懂事,那也可以叫做他们的“生理缺陷”吧!
发布于 2014-08-03
方浩磊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只略懂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13 人赞同
上面都是在解释叛逆期发生的原因,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其实最简单的回答是:题主你是对的,不一定存在所谓的叛逆期!也许我在这个问题上“掉书袋”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We Know Some Things: Parent Laurance Steinberg作为教养届的大牛,愤怒的在第一部分指出,所谓的“叛逆期”,很可能只是社会和媒体营造出来的一个假象。家长对青春期孩子叛逆行为的“期待”,可能会导致认知偏差。Douvan & Adelson, 1966; Kandel & Lesser, 1972; Offer,1969 这些study都发现75%的青少年其实和父母的关系很不错,很开心。剩下的25%有问题的家庭,很多是因为父母的精神状态有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等等。当然了,文化差异也有可能是一方面,但我不认为“叛逆期”就绝对存在,也是父母绝对需要去提放的阶段。 先发这点看反应,有空更新多一点
发布于 2014-10-15
张默陌 搬砖的民工
8 人赞同
观点:青少年的大脑有较强的感知恐惧与焦虑能力,但在需要冷静推理时,大脑却发育得不那么充分。「在我们的文化里,青春期几乎是冒险、情感闹剧和各种出格举动的同义词,人们普遍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青春期焦虑。从发育的角度来看,青少年面临一系列社交和情感上的挑战,比如开始与家长分离、争取同龄伙伴的接纳,同时塑造自已的身份认同感。不需要精神分析专家,大家便可以发觉,这些转变都会触发焦虑。不过,人们现在才发现,青春期还有鲜有人了解的较为阴暗的一面:在青少年阶段,焦虑和恐惧会激增。主要由于大脑发育的剧烈变化,相比儿童或成年人,青少年总的来说要面对更多的焦虑与恐惧,而且更难了解自己怎样才能不那么害怕。大脑不同的区域和沟回以截然不同的速度发育成熟。现在人们已经发现,处理恐惧的大脑回路——也就是杏仁核——比负责推理和执行控制的额前皮质要提前发育很多。这意味着,青少年的大脑有较强的感知恐惧与焦虑能力,但在需要冷静推理时,却发育得不那么充分。」 引自原文《青春期焦虑症和大脑发育有关》: 青春期焦虑症和大脑发育有关
编辑于 2014-08-05
王昱洲 做哲学上的技术宅
17 人赞同
简单来说,我认为"叛逆"就是孩子与父母"三观不合",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与孩子自己当作出的选择不同。这时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那么必然会导致冲突。在父母眼中,这就是"叛逆"。在儿童时期,孩子的三观尚未成型,缺乏自主判断能力。所以对父母大多是比较顺从的。这段时间也是培养孩子三观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受到外界影响较大,没有形成与父母相同的三观,那么之后就很可能会经历"叛逆期"。最后我想说,经历叛逆期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只能说明孩子与父母的观念不一样,并不能断言父母的观念一定要比孩子的观念更好。所以父母也不应该过多的去介入。不过,对于一些必要危险的观念(如犯罪),还是有必要去纠正的。
-----------------------------------
青少年叛逆期
本文Tag标签:叛逆期
父母惟恐对孩子考虑不周,总是急于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子女。虽然这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教训是处世良药,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并不乐意接受这良药的苦味。如果强加于孩子身上,也许并不一定利于行。弟弟就曾明白地和我说过:其实道理他都明白,是是非非他也判断得差不多,也知道父母对他的忠告是对的、有益的。但他故意不听,跟你唱反调。你说东,他就往西,无非是想自己做一回主。至于做主之后的成与败,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在乎的是自己能给自己做主了。其实道理很简单,是我们把它复杂化了。家有叛逆孩子不必惊慌失措,急于向他灌输处世心得、经验教训。面对现代青年染发、纹身也不必训斥打骂。旁敲侧击的告诉他一些传统想法。让他自己去判断好与坏会更好些。刘庸曾在一档节目中教过为人父母者一招:面对染了黄头发的孩子首先“夸奖”(哎呀!这是从哪染的呀?爸爸也去染一个回来。)一番。孩子可能就会急于制止你,说一些染发不好看之类的。如此他自己也就意识到了染发的影响了。而你的目的也达到了。这种间接指导要比直接的吹胡子瞪眼训斥要好得多。权力适当下放给孩子,让孩子真真正正的做一回主吧!失败了,他自己也就明白了。当然父母也不能完全放任孩子,对其不管不顾。还是应该从旁指导,只是要注意技巧而已。爱不必占有,孩子大了就没必要再把他当小孩对待了。面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正如登山途中遭遇风雪,你是往山上跑呢,还是往山下跑?登山专家会选择往山顶跑,尽管山顶的风雪更大,阻力也无法预测。但比往山下跑要安全得多。因为山下感觉上更安全可靠,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往山下跑有可能会遇到泥石流、山体滑坡之类的,危险系数更大。孩子叛逆,不必急于控制他,急转弯时危险会很大。所以为人父母者在对待叛逆期的孩子时一定要选择好技巧。
-------------------------
浅谈青少年叛逆期的根源
所谓叛逆心理,是指客体环境和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抗拒心理活动。叛逆期是同人类的出现结伴而来的,但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当代青少年中表现尤为突出。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青少年中存在的叛逆期,已经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人现就叛逆期产生的原因、特点及作用作一些简单的剖析,以求获得比较正确的认识,找到正确的对待方法,达到消除和矫正叛逆期的目的。 一、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叛逆期属于社会心理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用“多维视野”对叛逆期的成因做全面分析。(一)主观因素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的加速,性意识的萌发以及体力的发展,便产生了成熟感和成人感,认为自己长大了,俨然以“小大人”自居,希望独立自主,能以社会独立平等的一员立足于社会生活之中。这种独立意向使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因而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青少年还处在由自我意识到自我确立的过渡阶段,自我意识还不十分成熟,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表面性。加上自身修养不高,缺乏自控能力,有时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甚至把过分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看成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开拓、创新意识。这样,极力想摆脱依附又还需要依附,极力争取自主又不能完全得到自主,呈现尖锐、复杂的矛盾状态。一旦这种自我表现意识受阻时,便表现为强烈的叛逆期。(二)客观因素1.教师教育方法上的失误,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叛逆期的直接原因。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不善于体察青少年的心情,对青少年的缺点或错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损害了青少年的自尊心;有的教师对青少年犯了一点小过失,就强迫写检查,同时向学校和家长告状,增加了对立情绪;有的教师对青少年多次提的可行建议不采纳,也不作任何解释,挫伤了青少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从个人的好恶出发,不能平等待人,对好青少年过于偏爱,对差青少年抱有偏见,不能一视同仁,这样就引起青少年的叛逆期。面对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反映,有的教师脾气急燥,为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力”服人,结果青少年是压而不服,使叛逆期更为强化。2.“代沟”障碍。老一辈的师长,总是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观念来要求当代青少年,希望他们能按照自己规定的框框或选择的道路成长,因而对他们的责怪和戒律多于对他们的理解和宽容。而当代青少年却又总想抛开已有的框框,自主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一条新路来,不愿被动的接受师长的训诫,感到与上一辈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因此,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便产生了叛逆期。二、叛逆期的特点叛逆期同其他社会心理现象一样,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从产生看,自觉性与盲目性相伴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叛逆期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它也必然会随着社会存在的而相应的发生变化,突出表现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表现自我意志、追求独立的心理行为倾向;但年轻人容易感情冲动,不经缜密思考而盲动,往往不是由理智而是由感情来支配行动,不大考虑后果。(二)从表现看,偏激性与抵触性相交织。叛逆期的产生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的,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导致情感上的偏激性;从总体上说,叛逆期带有感性经验性质,感情色彩较浓,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三)从作用看,独立性和批判性相结合。叛逆期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自我意识要求独立的强烈表现,是对刺激的客体意向直接的否定,具有鲜明的批判特点。三、如何消除和矫正叛逆期叛逆期的形成原因不同,所反映的情绪和意向也不同。随意,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反映。由于叛逆期是客体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所造成的,所以从根本上说要清除和矫正叛逆期,就要从解决客体环境和主体需要之间的矛盾入手。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正面灌输,以理服人。通过学校思想教育系统,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始终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从而不被复杂的现象所迷惑,不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保持乐观主义态度,决不动摇,永远向前。这样的灌输能使青少年入耳入脑,口服心服,使叛逆期得以消除。(二)填平代沟,继承传统。现代青少年虽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有志于报效祖国并执著追求,但由于他们是在一个与前辈完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的,有时对实现理想境界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所以有的人在追求独立意识的支配下,试图在人生之路上实现自我。但在他们刚刚举步意欲踏上崎岖坎坷的社会之路时,却无论如何也少不了社会上业已成熟的一代对他们的扶助与引导,使他们了解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三)因人而异,以情感人。由于不同青少年的叛逆期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各不相同,因此,化解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灵活掌握。同时转化工作还要注意掌握时机。当青少年情绪偏激时,不要急于提出批评,要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等情绪稳定下来以后再进行教育;当青少年遇到挫折、情绪低落、思想苦闷时,不宜延迟,要积极接触,采取“热处理”的方法,择机适时,点拨得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热心、诚心和耐心,满腔热情地关心青少年的成长,通过自己的“将心比心”,赢得青少年的“以心换心”,达到师生知心,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当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之日,就是青少年希望别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之时,叛逆期就会得到有效的纠正。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对这些同学须真诚相待,并主动与他们沟通思想,通过交谈,统一认识,达成协调感情以取得学生信任之目的。为此,我主动与之谈心交朋友,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其自爱自强,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如我班的小陈同学,爱好运动,不喜学习,而家长管教甚严,最终导致矛盾尖锐,常与老师对着干。针对其特点,我先与其家长交谈,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特点;再与小陈交谈,使其理解家长的苦心,最终母子和好如初。同时,改革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课堂教学,大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为其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开辟适合其表现的舞台。现在,大多数老师反映小陈同学比以前听话了。 二、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首先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其次是积极推进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再次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四、合理利用学生叛逆心理的正效应 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注重对产生负向叛逆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 对学生中已经或即将产生的负向叛逆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叛逆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综上所述,面对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是应该从走近学生开始,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在了解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千万不要空洞地进行说教、管制。求加分! 在《中国精神健康网》上!
15岁早恋厌学离家出走
参考文献规范化是期刊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仅供大家参考。 精选: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徐艳芳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03-30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陈晶纳现代妇女***下旬***2012-01-20 3、长沙市流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王心爽湖南师范大学2014-06-01 4、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张美君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15 5、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析张志琴生活教育2013-05-10 6、深圳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张世华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03-15 7、幼儿基本体操对幼儿***5-6岁***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王彩萍河北师范大学2014-05-28 8、以体验为主的绘本教学在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崔淑婧; 刘馨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06-15 9、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王丽梅知识经济2012-08-23 10、大连市5岁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宋君凯辽宁师范大学2014-04-01 : 11、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任静; 杨梅先; 程家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05-17 1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浅论魏勇刚学前教育研究2005-11-01 1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黄金花文教资料2007-05-05 14、当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赵晓英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15 15、试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杨雅颉亚太教育2016-01-05 16、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周敏课程教育研究2013-12-25 17、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及原则吴荔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10-20 18、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关金艳教育教学论坛2013-04-17 19、构建互动立体教育网路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张艳婷; 许凯; 李燕霞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10-15 20、英国“比比和朋友”课程对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丁向颖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9-15
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青春期叛逆心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探讨》
摘要:叛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的叛逆心理”这个主题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待方法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笔者还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就是要让家长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子女是真的很关心。家长会上,针对孩子的特殊心理发育时期,叛逆心理较严重,不论孩子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多么不尽人意,家长和教师都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事得其反。笔者劝慰每一个家长去找孩子的闪光点,回家之后表扬他们的进步、优点。不足也不要打骂,抓住时机正确引导。所以次日孩子们返校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刻笔者觉得自己也是幸福的,孩子们也不会出现开家长会不通知家长的情况了。杨梅的家长专门来校说了一番话---“我原以为我已很会说话了,没想到(13)班的老师更会说,尤其是班主任说的更好---”,刘炳晨的家长---孩子进步了二百多个名次、王平的家长---“孩子进步很大,感谢老师”—李淦的家长---“孩子虽然在班级有点退步,但在年级却进不了不少,说明(13)班是一个团结进步的班,感谢老师”等。还有一位家长在会后说“把孩子交到这些这么负责任的教师手上,我们放心。还有很多感谢等等的话语,这些话让笔者心里很感动,觉得自己在心理方面工作还是有收获的。
班主任工作使笔者深深体会到,班主任需要的不仅仅是责任心和实干精神,还需要极大的智慧。笔者会更加努力的在以后工作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这里教师们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不计较个人得失,但他们却在乎那一份份充实,及沉甸甸的情感。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和笔者一样,致力于教育事业,真正关心青春期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蒋赟.青春期心理危机的类型、表现、特征及干预现状的剖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8(12).
[3]李艳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09(13).
农村留守 儿童 长期与外出务工的父母亲分离,使他们在正常的生长环境中经常性地缺少了来自父母的 教育 与关爱,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存在适应不良倾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留守儿童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弱势群体,其规模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而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却始终无法彻底解除的难题之一。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 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3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之一。有观点认为,留守儿童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就的产物,因为“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农村孩子进入城市要面临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福利障碍。为了减轻负担,父母不得不忍痛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委托他人照看。这种照看是一种单纯的生活上的照料,谈不上辅助孩子教育和身心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也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却一时难以彻底破除的社会难题之一。2015年6月9日,毕节市七星关区的4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这一悲剧的发生迅速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再次集中关注。
事实上,这次自杀事件的发生已经不是首例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通过互联网搜索“留守儿童”这一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早已有留守儿童的悲剧见诸报端。如早在2008年,安徽一名12岁的留守儿童因父母经常外出务工而上吊自杀;2012年11月,同是毕节市七星关区的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2014年1月,安徽省一名9岁留守儿童在自家厕所自缢身亡,同年,湖北省13岁的留守少女在家中割腕自杀未遂,等等。关于留守儿童的惨痛事件频频发生,仅2015年上半年就发生多起,有坠楼的、有溺水的、有被性侵的。
这些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社会早已承受不起,但为什么又总在发生并有恶化之势?难道是因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留守儿童悲剧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关爱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进而酿成悲剧。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虽非一朝一夕所能及,但并非无能为力。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其消极影响,进而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缓解之道。强调社会应该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关爱、呵护留守儿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杜绝悲剧的再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在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应用庞大来形容。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占全国儿童。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①另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 报告 2015》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1/3,留守老人接近1/4,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贵州省地处祖国大西南,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欠发达态势,人口基数大,外出务工人员规模也大,留守儿童问题突出。2014年,由贵州省社科院发布的《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贵州省在校中小学生为65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为240万人,在校生留守儿童为98万人,学龄前留守儿童约150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0%(详见表1)。②一系列的数据均反映出贵州省留守儿童问题较为严峻。留守儿
童问题的严峻性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反映,更多的问题是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学习、生活、精神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各项问题之首。曾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相对于同龄的非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儿童因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多方面,并且容易产生消极影响,这种影响轻则在性格上叛逆或孤僻,重则造成人生悲剧。
(一)性格孤僻且叛逆
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而使他们的童年生活里缺少最重要的“营养”补充,导致成长环境“营养不良”。尽管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监护人的照顾,但由于代际原因,这些亲人的关爱始终替代不了父母的关爱。相关研究表明:的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情感交流,37%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不想跟任何人说话,3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③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喜欢说话,也不爱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形成内向的性格。同时,由于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他们不愿意接受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人的管教,逐渐产生叛逆心理,常常因小事而容易暴跳如雷,和他人顶撞,即使是无理的也要闹一闹,甚至是唯吾独尊。这些行为习惯或性格的形成,不利于留守儿童长大后快速、顺利融入社会。在讲求团队合作精神的当今社会,这部分性格孤僻而叛逆的人将与社会格格不入,个人价值或人生目标难以实现,长期的压抑情绪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社会的仇恨心理,这种心理一旦爆发将会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严重的危害。
(二)自卑心理明显
自卑心理是大部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本来在机会上就与城市同龄儿童存在差异,长期与父母的聚少离多容易导致孩子内心封闭,缺乏自信。在别人谈论爸爸妈妈或爸爸妈妈接送其他小朋友上下学、逛街购物的时候,这些留守儿童会在第一时间想起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哪里?为什么不能陪伴在自己身边?自己是不是被遗弃等想法。同时,由于代际原因,现有监护人无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辅导或满足不了学习需要,他们除了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外,无法对孩子的其他需求进行满足。此外,在学校召开运动会或家长会的时候,这些留守儿童也会因为自己的父母不能到场而忧心忡忡,更加封闭。留守儿童缺乏自信心或自卑心理强烈是长期缺乏和谐亲子关系的结果,这种心理状态的产生极不利于还在今后的全面发展,可谓是在起跑线上输给了同龄人。
(三)思想道德状况堪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然而,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与孩子处于分离状态,父母除了能够在物质方面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外,在教育方面应尽的义务微忽甚微,更谈不上通过父母的 言行举止 来影响和培育孩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中,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孩子不淘气,每天多给点零花钱也愿意。事实上,很多时候正是这种想法苦了或害了孩子。孩子一旦手里有充裕的钱,他就能做很多学习外的事情,养成不好的习惯,最常见的就是抽烟和上网。实践证明: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得不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和监管,部分留守儿童容易做出偷盗、打架斗殴、上网、吸烟等不良举动,严重者还会拉帮结派,危害他人。这些表现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负面影响如不加以制止,将会直接影响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即使父母期望再大,也难以如愿。 (四)对学习产生排斥
父母外出打工是希望能够创造一个优裕的家庭环境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所以将孩子留在农村而选择进城务工。但是,由于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父母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教,而孩子的现有监护人又由于年长或忙于农活而不能承担起所监护对象的教育职能。这样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几乎是完全自由无约束的。童年时代玩的天性,加上弱小的自制能力,留守儿童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认识。于是乎,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偶尔还会出现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课后作业无法完成,严重者还会出现逃课、逃学现象,最终对学习产生排斥,出现厌学心理,失去上进心,与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曾有一项针对贵州、重庆、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的调研显示:的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没完成作业。④可见,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好坏与父母外出务工所产生的长期分离有很大的直接性关系。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由贫困而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这个庞大群体身上承受着的痛苦,正由一次次的悲剧传递给社会。尽管学界、政府及各类社会组织早已关注留守儿童现象并努力改变这个群体的学习、生活环境,但时至今日,所有的工作似乎都没有阻止留守儿童群体悲剧的发生。在未来,如何缓解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一)家庭方面
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亲情的哺育,父母选择外出务工一定要因时、因势、因地进行,即根据家庭生活条件和孩子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最近务工。一方面,如果家庭生活条件已能自给,那么可留下一方在家照顾、教育孩子,切不可因想外出感受繁华的现代都市生活而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另一方面,如家庭条件确实艰苦,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外出务工,那么,对于留守在家的子女,父母至少需要做到“三个保证”。第一,保证每天晚上给孩子通电话或视频聊天,询问孩子学习情况,鼓励孩子认真学习,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能够像非留守孩子一样用心学习,正常成长。暑假时还应该将子女接到工作地近距离进行亲情培养和沟通;第二,保证三天以内给现有监护人通电话,询问子女的学生生活情况,对存在的困难要及时协调监护人进行解决;第三,保证一个星期给学校班主任老师通电话,实时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其他方面的表现,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家庭环境最重要,而父母的陪伴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 方法 。
(二)学校方面
学校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负着直接的重要责任。因此,为适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学校需要进行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积极的和向上的价值观;第二,完善教师专业结构,实时引进社会工作专业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大学 毕业 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弥补现有教师专业结构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第三,通过开展团队游戏、感恩教育、道德教堂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团结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第四,加强校园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刻苦学习,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五,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家访力度和频率,建立留守儿童教育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环境。
(三)政府方面
政府职能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后勤保障功能,政府需要多举措做好后勤保障部长的职能。第一,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乡镇政府需要根据上一级职能部门颁发的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辖区内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并负责落实和监督。第二,县级以上政府预算专项财政资金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完善的学校生活环境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学校关怀,培养留守儿童自理能力、群体意识及团队精神,学会感恩;第三,联合教育、妇联、民政等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留守儿童进行全面、详细排查,对留守儿童个人及家庭信息登记造册,建立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管理机制,便于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第四,加强学校周边的环境整治和监管,依法取缔有碍学生学习的网吧、酒吧、游戏厅等场所,为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社会空间。第五,建立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法制保障体系,依法对侵害留守儿童的行为进行惩罚,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权益。
(四)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之一,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怀。例如,作为企业,应该让常规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可以允许留守儿童父母定期带薪返乡看望子女,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免费组织留守儿童进城、进厂见父母,等等;作为街坊邻居,应该主动关心留守儿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情;作为村委会,要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台账制度全面把握留守儿童个人及家庭情况,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制度,不定期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走访,在政策上给予照顾。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街坊邻居、村委会等组织的加入将会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3年5月10日。
②贵州省社科院.《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3月27日。
③新华网:留守儿童背后的中国农村家庭困局,2015年6月1日。
④新华网:留守儿童背后的中国农村家庭困局,2015年6月1日。
参考文献:
[1]李桂枝.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2]邹同文.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素质教育论坛,2010(2).
[3]郑雷.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J].才智,2015(1).
[4]张煜晗,张程,俞立静,杨子刚.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5(01).
【摘 要】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扩大,外出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也都会留守在家乡由(外)祖父母或者亲戚照看。调查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因此,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教育问题需要多方面 措施 的大力配合。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感情脆弱;性格内向;逆反消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乡差距扩大,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家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外出打工的农民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农村,一般都交由年迈的(外)祖父母抚养,或者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孩子自小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生活成长,缺乏父母的关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家庭和社会问题。、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典型的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暑期,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我的中国梦?教育帮扶”实践服务团组织十九名大学生深入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长滩镇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带领下,我们实践服务团为当地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民工留守子女提供学业辅导、课程教授、爱心捐赠、文艺汇演等志愿服务,开展农村留守女童生存状况的调查和相关志愿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也做了一些调查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
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51%的小孩与(外)祖父母住在一起,34%的孩子与亲戚生活在一起,11%的小孩与其他人住一起,并且还有4%的小朋友是自己单独居住。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未能达到成功的衔接,因此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学习、生活上也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的引导,心理成长缺少一定的关爱,这不仅给学校教育和社会管理带来严重困惑,更影响到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感情脆弱,焦虑自闭;性格内向, 人际交往 困难;逆反消极,价值扭曲;胆小懦弱,耐挫力低;不理智,行为偏激。下面将对此进行展开论述。
(一)、感情脆弱,焦虑自闭。据调查得知,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农村家中,尽管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但是相比于其他父母在家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的感情发面的支持和安抚是微弱的。毕竟爷爷奶奶上了年纪,一些旧的观念和旧的传统束缚着他们,因此他们很难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可能在感情方面给孩子的帮助也是微乎甚微的。再者,农村儿童从小就与父母隔离,少则一年见一次面,多则更久,缺少充足的父爱和母爱,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在感情方面比较脆弱,自私冷漠,与父母情感隔膜疏远,有的甚至十分埋怨父母。此外,他们还会表现出紧张焦虑,忧心忡忡,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二)、性格内向,人际交往困难。以往研究表明,由于缺乏父母的保护和约束,的留守儿童属于内向型,自卑心严重,胆小怯懦,畏缩拘谨,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不愿意与人交流,也害怕与人交往。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们与爷爷奶奶之间又会存在代沟,因此内心堆积的矛盾或烦恼都无法及时的得到安抚和很好的引导。长此以往,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和他人就更加不信任,安全感缺乏,性格孤僻内敛,不爱与他人沟通交流,渐渐的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人,就更少主动与他人交流了。当一个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的人,谁又有义务来主动联系你呢?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较父母在家的孩子来说就相对内向一些,再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自卑心理,总觉得不如人,内心就更加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受挫感,因此人际交往困难。
(三)、逆反消极,价值扭曲。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消极逆反,价值扭曲,冲动易怒,叛逆任性,总爱和人对着干,易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男孩子有可能存在暴力倾向。农村留守儿童自小独立孤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青春期那段时间,更加不听管教,对监护人的教导不理不睬,非常容易与他们发生矛盾,总喜欢和他们对着干,指东偏向西,说话不礼貌。由于缺乏亲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进行自我认定, 自我评价 和自我控制,缺乏体验爱和施予爱的能力,难以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因此,在价值上出现扭曲。
(四)、胆小怯懦,耐挫力低。由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农村留守儿童不仅性格方面怯懦胆小,不敢作敢当,没有坚韧的毅力,很容易放弃,耐挫力低。做事情不果断,缺乏主见,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不能努力去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单纯地是由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下面我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联系,我们调查发现,有50%的孩子平均联系一周一次,有21%不定时与父母经常联系,有20%的孩子每月一次,但是还存在9%的孩子很少与父母联系。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方面比较的内向孤僻,易产生孤独感,特别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心。一般孩子都留在家中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监护,爷爷奶奶上了年纪,体力弱, 文化 知识也积累的不多,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的心理教育完全被忽视了。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天堂,在农村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设施不齐全,条件艰苦,很多的教师都不愿意去那里教书,因此,学校不仅缺乏教师资源,纸质书籍资料也是相当匮乏的,更不用说心理教育方面的资料,也没有多余的资金聘请专门的心理老师,为孩子们上专门的心理课程,做心理辅导。
三、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要强化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和孩子成为朋友,彼此谦让,相互关心,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采取民主高效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要予以启发性的引导教育,不偏激,不溺爱。为了孩子在外奔波的父母要时常和孩子们联系,常回家看看。
(二)、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较匮乏,但是还是要极力去争取更多的资金,加强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开展心理教育帮扶课堂,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还应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促使他们融入集体生活,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9.
[2]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119-125+160.
[3]崔丽娟.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04):36-38.
[4]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03):44-46.
[5]关淑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18):81-82.
有关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1. 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分析论文
2. 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3.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的论文
4.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论文
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留守儿童自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少年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随着社会发展产生的一个新型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相比于非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形成、人际交往、价值观以及情绪认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状况。政府应当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责任,学校也应当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长应当与孩子多多沟通,促进孩子与家人,社会和学校的互动。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村中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工作超过半年,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亲戚、祖辈、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近几年,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融入,开始在城市中打工赚钱。但是,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生活条件等的限制,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不能把子女带在身边,只能将其留在农村,托长辈或者同辈人照应孩子,这就使得一种新型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出现。据有关调查,我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而且这个数量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不会减少,甚至会进一步扩大。数量不断扩大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
1.性格缺陷
现如今,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太多自卑与内向。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其它亲戚代为抚养,所以,孩子比较缺少父爱母爱,因此对孩子疼爱过度造成溺爱孩子,通常会为孩子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事实上,这样孩子的自主性就被剥夺了,而且,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长此以往下去,就使得孩子的性格特点趋向胆小、内向。另外,小孩子一般都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往往缺少安全感,和非留有儿童相比,这些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2.孩子的情绪和认知障碍
孩子和家长之间良好的沟通会有助于学生社会行为的发展,特别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多是缺少亲子沟通的机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很少,由于缺少必要的沟通以及父母关爱,很多留守儿童都会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往往会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据有关调查显示,不少留守儿童有焦虑倾向,有的留守儿童有被遗弃的感觉,有的留守儿童称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是一段痛苦的经历,有些留守儿童往往不知道该向谁诉说困难和困惑。
3.人际交往障碍
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对学习的组织的集体活动都不是非常感兴趣,因此,也不愿意和同学一同参加各项活动,明显表现出不合群的现象。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孩子不喜欢和他人接触,比较喜欢独来独往,而且他们的性格有些孤僻,严重的可能会有自闭的倾向。长此以往产生了交往障碍;也有些留守儿童都是别人叫才会跟着参加集体活动,很内向,表现不积极;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比较喜欢且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1.政府要担负起关心留守儿童的责任
首先,政府必须要承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重大责任。现如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身心健康发展好坏都直接政府制定的措施有一定的联系。基于此种情况,各地区的政府要根据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逐渐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此同时,也可以把此问题纳入到可持续发展工作中来,认真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留有儿童中比较贫困的孩子。在接收农村外来打工人员的地区政府,要尽量减少人口歧视,并且要尽量提高这些外来打工人员的收入,这样一来,这些外来打工能够承担的起孩子在城里上学的费用,而且,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可以留在自己父母的身边,从而大大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
2.学校应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学校作为教育育人的基地,应当特别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在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果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城里的孩子和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情上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因此,学校要尽可能的采用一些有效的措施,例如:规范要求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教育留守儿童要尽量使自律和其它相关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加以科学教育,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骤。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学校更要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样一来,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克服其父母不在家而产生的心理影响,进而帮助这些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明确了解学生的情况,开设亲情电话,能够让学生的家长方便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情况。
3.家长应当与孩子多多沟通
建立亲子沟通渠道,促进父母与孩子间更多的沟通。外出务工的家长往往与孩子缺少正常的沟通渠道,不能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及亲子互动。这样一来,严重的剥夺了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而且,这同时也是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的家长要在有意识和无意识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进而来弥补留守儿童心理上存在的缺点。外出打工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和孩子的学校以及班主任多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学习情况等,有时还要抽时间到学校去看望孩子,在身心发展和学习上也可以进行必须的教育与引导;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多多沟通,尽量减少孩子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不同,让他们觉得自己父母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关心着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宏翰,权方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李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
[3]丁同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
[4]董自正.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可能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毛主席就是,毛泽东的父亲是一个精明的农民,自己做生意发家,他想让毛泽东也子承父业。毛泽东觉得父亲很守旧,经常顶撞父亲,在16岁那一年偷偷外出求学,并给父亲留下一首诗在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具体的记不大清楚了,可以再查一查。就能帮这么多了。-_-
汉朝:霍去病,一生战无败绩。汉武帝曾经想亲自教他孙武兵法,他回答道:“打仗应该随机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适了。”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却往往蕴藏着数不尽的曲折坎坷,使人痛不欲生。 有句话说的好,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窄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于年,更不知有多少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步入万古深渊……面对逆境,我们由此上溯来一品古人飒爽的风姿吧!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在遭遇仕途不幸时,他消沉放弃了吗?诗仙醉饮飘逸,吟唱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绝句,成就了他千古的浪漫情怀。忍胯下之辱的韩信,并没有因此而坠落颓废,疏远痛苦,封侯拜相,人生得意,美酒流芳,终成一代名将。一代伟人毛泽东,遵义会议前倍受压迫,而这并未磨灭他的豪情壮志,他屏弃辛酸悲怆,达人知命,笑看人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光芒四射,永驻人间。 在由此上溯到春秋五霸的争锋,战国七雄的混战。文王拘而演《周易》,左丘虽失明却著《国语》,仲尼在困苦中写有《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膑惨遭毒手,造出奇书《孙子兵法》, 吕不韦遭猜忌而返乡制《吕氏春秋》永传后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能够成长在逆境中的人,永远都是生活的强者。在这个新的时代,作为承载着祖国未来希望的我们,是不应被逆境所吓倒的。我们要学会迎合逆境,乃至将逆境转化为另一种方式的动力。 我们前进,我们无畏;我们奋斗,我们不屈。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向天空大喊:“雨过后的天空,有着绚丽的彩虹。”
立意:分享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就必须有人分享才行。——马克•吐温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培根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我们必须与其它生命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雷切尔.卡森议论文素材:分享是一种智慧。古人早已懂得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道理。今天一些中外企业家也笃信,通过分享可能得人心、聚力量。改善员工待遇,看似增加支出,实则与员工结成了互信的伙伴关系,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了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还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是大智慧。那种“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吃不饱”的企业,很难走得远。分享是一种责任。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因而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的现化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清醒的企业家都知道,他的财富和成功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也不所有公司员工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成就。让员工、客户和消费者分享成果,回报社会,不仅是为了自身长远发展,而且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分享是一种境界。人,既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道德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可以而且应当义中取利;为了社会和道德,不少成功人士又深感“带着巨大财富死去不是一种耻辱”而多行善举。远的不说,袁隆平之所以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奖金都捐赠给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就是因为他认定,钱是要有的,对钱不能看得太重。分享即善即德即美。分享是一种快乐。人们有这样的体会:与人分享成功和快乐,成功和快乐会成倍增加。人们常说,助人为乐。为什么呢?因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人们在选择给予和分享时,自己会从别人的快乐中获得慰藉。有个富家子弟在学校虽然品学兼优,却一直很孤独。后来,其父把属于自己的公司股份捐给慈善事业后,同学们都愿意接近他,他与父亲都很高兴。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我们必须与其它生命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雷切尔.卡森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爱因斯坦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平静。真正的快乐不见得是愉悦的,他多半是一种胜利。愉快的笑声,是精神健康的可靠标志。要想别人快乐,自己先得快乐。要把阳光散布到别人的心田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罗曼·罗兰【法】内心的欢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喜悦。——罗曼·罗兰只要你能把假看作真,那么真心诚意的笑将跟随而来,几乎可以起到和真笑相同的效果。——安尼特·古单哈特【美】悲伤可以自行料理;然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就需要有人分享才行。——马克·吐温不能明智地、正直地、如愿地生活,就无法快乐地生活;同样,不能快乐地生活,也就不会明智地、正直地、富裕地去生活。——伊壁鸠鲁不懂得快乐之道,烦恼便永远跟随你.当脸上出现笑容的时候,我们的胃我们的肝我们的骨骼,都会感觉到我们的快乐,出现相应的笑容。就像我们在愤怒的时候,全身都燃烧火焰般的颤抖。所以我们要学会微笑,它是体内所有脏器的柔漫的舞蹈。——毕淑敏【中国】对于那些内心充溢快乐的人们而言,所有的过程都是美妙的。——罗莎琳·德卡斯奥【美】觉得自己不快活的人是不会快活的。——塞内加【古罗马】快乐,是精神和肉体的朝气,是希望和信念,是对自己的现在和来来的信心,是一切都该如此进行的信心。——果戈理【俄】快乐,使生命得以延续。快乐是一种奢侈。若要品尝它,绝不可缺的条件是心无不安。心若不安——即使稍受威胁,快乐就立刻烟消支散。——司汤达快乐有两种:物质的和精神的。物质的快乐有限,最多能持续一天、一月、一年,不会有结果。精神的快乐无涯。上帝的爱,表露于人的性灵中,使他能达到人类道德完美的境界。所以,要尽你所能,热忱地用爱的光辉来点亮你的心灯。——阿博都快乐之道不只在于做自己喜爱的事,更在于喜爱自己不得不做的事。——巴里快乐并不需要下流或肉欲。往昔的智者们都认为只有智性的快乐最令人满足而且最能持久。——毛姆快乐不是件奇怪的东西,绝不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减少。有时你分给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古龙快乐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们自己。——理查德·瓦格纳【美】快乐的秘诀是:让兴趣尽可能地扩张,对人对物的反应尽可能出自善意而不是恶意的兴趣。——罗素快乐既然是人类和兽类所共同追求的东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最明亮的欢乐火焰大概是由意外的火花点燃的。人生道路上不时散发出芳香的花朵,也是由偶然落下的种子自然生长出来的。——塞·约翰逊【英】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并无特别原因而快乐的人,他们仅仅因快乐而快乐。——威廉姆.拉尔夫.英奇【美】1.一个人也许会相信许多废话,却依然能以一种合理而快乐的方式安排他的日常工作。——诺曼·道格拉斯2.我们曾经为欢乐而斗争,我们将要为欢乐而死。因此,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连在一起。——伏契克3.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4.一个人的特色就是他存在的价值,不要勉强自己去学别人,而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不但自己觉得快乐,对社会人群也更容易有真正的贡献。——罗兰5.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世界,朝自己所乐于追求的方向去追求,就是你一生的道路,不必抱怨环境,也无须艳羡别人。——罗兰6.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罗兰7.开朗的性格不仅可以使自己经常保持心情的愉快,而且可以感染你周围的人们,使他们也觉得人生充满了和谐与光明。——罗兰8.快乐应该是美德的伴侣。——巴尔德斯9.当我偶尔对人生失望,对自己过分关心的时候,我也会沮丧,也会悄悄的怨几句老天爷,可是一想起自己已经有的一切,便马上纠正自己的心情,不再怨叹,高高兴兴的活下去。不但如此,我也喜欢把快乐当成一种传染病,每天将它感染给我所接触的社会和人群10.不应该迫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德谟克利特11.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布雷默12.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罗曼·罗兰笑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镇静剂。——格拉索乐观都于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中于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谚语快乐没有本来就是坏的,但是有些快乐的产生者却带来了比快乐大许多倍的烦扰。——伊壁鸠鲁没有一回的快乐是无烦扰的。——福莱牙齿痛的人,想世界上有一种人最快乐,那就是牙齿不痛的人。——萧伯纳世界上没有比快乐更能使人美丽的化妆品。——布雷顿只有信念使快乐真实。——蒙田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本生不应该迫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德谟克利特做好事是人生中唯一确实快乐的行动。——西德尼没有人能比笑得过多的人更感到深切的悲衰。——里克特“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