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地理实验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

地理实验教学论文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1.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目的除了评价总结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外,还在于触发教师们的自我反省意识。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第一,对教学模式的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照本宣科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的标准。以前的课堂上,教师讲课占课堂的百分之七十左右,等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并没有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学习,并没有完全汲取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长此以往,地理教学课堂模式逐渐僵化,教师渐渐失去自我反思的意识,课堂效率无法提高。所以,教师们应该从教学模式开始反思,改变旧的教学理念,积极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第二,对教案设计的反思。教案设计在初中教学中占有主导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是把反思教学运用到课堂实践中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写教案的时候不仅要对自己之前设计的教案进行反思总结,而且要对比分析其他教师的教案,以此提高教案设计质量。

2.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有效形式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并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助引导作用的学习活动。完成这项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学生的中心地位,注意自己与学生之间是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听课,记笔记,做作业,要明确自己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要作为学生的朋友,多与他们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习地理时遇到的问题。初中生还处于对地理知识的启蒙阶段,必须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带动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他们发现地理的乐趣,从而打下牢固的地理基础,为进入高校的地理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及时在课堂上反思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利用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时间抓住学习重点,给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初中地理的知识点比较系统,整合度较高。教师完全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将教材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在课堂上进行的反思教学相当关键。教师应该在授课的时候时刻注意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对哪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比较容易接受哪种教学形式。例如在教授《海陆的变迁》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并运用板块运动说明火山、地震带分布的规律。这堂课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承接,那么教师应该反思在讲“大洲和大洋”时用的教学方法效果好不好,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不高。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时,教师通过给学生看地图的方式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发现学生上课的时候集中度不够高,课后掌握度并不好。那么在讲授《海陆变迁》时就可以换一种方式,用视讯展示的形式给学生讲解板块运动的过程。通过教师这样对课堂进行反思,就在短时间内及时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3.结语

初中地理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阶段,是为学生进入更高学府进行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研究高效的教学法,时常运用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发现自身与学生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只有科学地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特点进行教学反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发现初中地理知识的乐趣,并把掌握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才能实现达到贯彻落实我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新目标。

一、教学模式简介

课堂教学模式指的就是教师们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即圣人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在不同的课堂上,以及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正规化或计划。”但是从某方面来说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将模式引入到教学理论中,只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下建立起各种型别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或者结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操作性;3完整性;4稳定性;5灵活性。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设计都是有着一定的目标性,即是需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模式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模式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非洲》,其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主要河流、主要资源;2过程与方法,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学会通过对比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3情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师必须在明确这些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套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够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们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需要注意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

如今教学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多媒体。虽然这些先进的教学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静态变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巨集观模拟,把巨集大场景作缩微处理,转瞬变为定格,化枯燥为生动。但是如过不注意,则极有可能形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不仅仅是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形成反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的时候,需要考虑好如何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三需要注意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今,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而还包括了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因此在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主动的去“学”。为此,教学模式需要考虑到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维。例如可以设定相应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用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水资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是否就可以说,在同一时间段内,就一定分布均匀,没有矛盾了呢?应该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象呢?究竟应该是北方的“土老哥”南下去“打工”还是南方的“水兄弟”北上去支援呢?为什么?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决呢?让学生们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补充。这样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获取了答案,教师的补充使得他们的答案更加的准确合理,他们就会获得相应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四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协调发展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正因为如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构建出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必须要明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加强对课本知识以及其他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能够与他人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为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材中挖掘出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并进行一定的加强与润色,让学生能够加大在学习上的情感投入,使学生们能够获得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那绵延万里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的黄河壶口、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都能使学生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的《中国的人口》时,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国情,对我国的人口特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结合当下的一些时事,引导学生们对我国人口的特点以及人口增长后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资料进行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主题活动。同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展示,会激发出他们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求知欲望,他们会积极的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减缓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对策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的减轻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如资源紧缺等?”在课后,他们会更加积极的进行资料的搜寻,或是去图书馆查询相关的书籍,或是利用网路蒐集相关的资料。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将学生的情感因素考虑进去,能够更加容易的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正面情感,从而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去学习地理知识,同时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并不断的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改进,从而使得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地理教师不断的进行探索。这里所讲的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意见,供各位同行参考。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构建 高效课堂 入手,使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满足初中地理教学需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现状研究 》

摘要: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相辅相成,但是当前研究学习顺利开展面临一些障碍。本文对主要问题进行归纳 总结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地理教学现状与对策

研究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是为了接受知识,而知识创新离不开研究。研究性学习可以将二者有机整合[1]。但目前学校 教育 中将学习与研究分离,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创新。这样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自然衰减。如果能在地理学习中加入研究性学习,则将极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助于学生 学习 方法 和能力全面提升,也有助于课程情感培养。

一、问题

目前研究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存在很多问题。调查研究并归纳梳理,发现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1.课程未开设或开设不足

根据笔者对本区几所学校的调查发现,目前地理教学实施中主要存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未开设,已开设的存在开设课时不足,或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开设,或每周仅安排一两节课时等情况,未能针对单一学科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不用说地理学科。

2.研究性学习指导不到位

由于大部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胜过能力培养,因此缺乏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指导。课堂由教师掌控,学生是受动者[2]。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的方式不科学,且大部分课题由教材、学校或教师直接给出,尽管学生会从中挑选,却少了自主探索、选择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仅限于完成作业,忽视研究过程。

3.研究性学习评价方式不完善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或多或少地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评价未给予足够重视。学校忽视对教师指导工作的评价,这样学生对开展工作的程度与效果缺乏清醒认识,影响研究效果。

4.学习时间安排与会考时间安排存在矛盾

由于会考与地理研究性学习时间上的冲突,师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同时时下盛行的主副科观念使地理学科不受重视,更不会重视研究性学习在地理中的应用。5.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资料、设备资源由于我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比较落后,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比较欠缺,导致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必要资料与设备缺乏,影响研究进度与效果。

二、对策

1.开齐开足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

由于升学压力,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未开设或者安排课时不足,加上初中阶段地理成绩不纳入录取总分评价,使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困难重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认真督促检查学校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将任务落实到学校和教师个人。

2.科学指导、规范选题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是学生从教师统一制定的课题中选择,学生不能体验“发现问题”的过程。

3.完善评价过程与方式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完成情况如果未加以监督评价,则将对学生后续研究产生阻碍,严重影响学生研究主动性。学校不应一味强调应试教育,而应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不仅将其当做任务。确保评价至少具备过程与结果评价两部分,根据学生研究成果与既定目标进行对比评价,并可采取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

4.合理安排课时,优化教学流程

调查发现,有的学校为完成教学进度、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挤占研究性学习课程课时安排。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存在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学校和教师都有责任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抽出相应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符合新课标理念,还贴合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3]。

5.培训师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力度

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研究性学习培训,也没有指导过研究性学习。很多师生认为开展研究学习所需的资料、设备及经费缺乏。由于电脑房开放时间有严格规定,限制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因此,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究学习师资培训,购买开展活动必需的书籍、器材,定时开放电脑房。同时,学校应大力与周边社区、单位对接,为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提供资源。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开展还面临很多问题。但是,教师只要有梦想、有担当、勇于挑战,就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将有助于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6.

[2]林培英,陈澄.初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5.

[3]马明,等.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田.教育探索,2005(6):29-30.

《 初中地理教学效率提高方法探析 》

摘要:地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新课标课程对地理的要求从曾经的了解变为今天的理解和应用,使得地理教学内容增多。但是很教师的 教学方法 依然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地理知识的需求。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的地理教学效率成为了如今正在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效率;教学效率

一、研究背景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近年来,国家对初中地理的教学要求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状况也得到相应的改变。但是,有些学校的教学现状并不显得十分乐观,他们的教学方式依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初中生地理能力的要求。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地理能力得到相应的增强就显得迫在眉睫。

二、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学生充满好奇心,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很多初中学生并不了解地理,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高,厌恶地理。这致使这些学生的地理成绩不够优异甚至跟不上平均水平,影响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二)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随着近年来新课标教育的推进,多数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要完成新课标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展开相应的教学,并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学生积极的 学习态度 和正确的 思维方式 。但是,依然有很多教师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他们的思想传统、陈旧,依然沿用曾经的传统方式授课,致使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和发展。

(三)学生学习方法存在不足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优秀的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改革之后,很多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找到了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式。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缺陷。有些学生课上不认真听讲,在他们看来,书上的内容看懂记住就相当于学会了一切,可他们全然不知书本只不过的一种工具,上面的知识是不足够为学生培养出强大的地理思维能力的。也有一些学生课上听课了,课下却不完成作业,他们只注重课上的教师授课,不注意课下自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领悟。

三、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恰当应用多媒体。

恰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实际上是一门生动形象的学科,图形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教师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备课时,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图片美景或小视频等,像导游一样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对这些地方充满向往。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一些贴合所讲内容的动画,更形象生动地引出课堂所需要讲解的内容。

2.提倡学生互助合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方法就是组织学生互助合作。团队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之心。如果我们可以恰当运用他们这一点,通过互助合作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力思考,不断探索,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即将讲解“拉丁美洲”一课时,教师留作业让学生组成团队搜集相关于拉丁美洲的图片资料等,学生就会自己分工搜集不同方面的不同资料,激发他们对这个地区的学习兴趣。

3.适当应用游戏教学法。

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因为种种原因课堂上犯困或者走思等,这时,教师如果可以适时地制作出一些相关的游戏,就可以使学生清醒并且聚精会神地完成游戏,也更有助于教师的讲课。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两组学生进行猜国家游戏,一队人说出相关的风俗习惯、城市、种族等等,另一对人进行国家的猜测。这样既使学生课堂清醒、认真听讲,也能加强学生已学知识的温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如今的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应该围绕学生展开相应的教学,这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刻不容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按步骤进行的,否则定会事半功倍。(1)充分了解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学习地理的规律,了解学生所做所想,认识到学生的疑惑和不足,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2)打造良好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解答疑惑,了解学生所想,从自身出发,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给爱学的学生打造出一个优良的学习空间,也可以带动不爱学习的学生一起学习。这既有利于好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优异,也有利于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极大地帮助了所有学生的学习进步,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初中地理是一门较为灵活的学科,授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且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直观的教学手段。地理的研究内容很多时候都是直观、可观测的,因此,很多时候教师应该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丰富多彩性。

(2)生动、活泼的教学法。生动活泼的教学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深刻,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新旧知识点结合。采用结合新旧知识点的方法,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据知识点的温习和记忆。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这个科目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初中生尚处在成长发育的时期,他们并不是十分了解自己,不一定能够正确快速地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地帮助不同的学生,研究他们的不同之处,帮不同的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地理的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总结 经验 、不断摸索,寻找更好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出具有一定地理能力的优秀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慧.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J].地理教育,2005(1):35.

[2]叶汝坤.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229.

《 初中地理教学探究式学习方法探析 》

摘要:作为初中教师,在教师学生地理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学校教育需要有创新意识,地理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案就是创新教育的一种体现。体验式学习教学方案适应我国教育大环境,适合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并且学生在体验中可以强化自己的认知能力与思考能力。所以,初中地理体验式教学方案是顺应当前教育模式的一大热潮。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法

1地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是一个整体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探究

式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开放探究式学习活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以及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式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地理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地理实践能力。

2探究式学习的优点

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升每位初中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初中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因此,应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初中地理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在实践活动中搜集资料、获得知识,提高了地理学习效率:

探究式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探究,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而解决问题,从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由于学生是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查资料或讨论得出的答案,所以更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变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这样他们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会产生如此严重的问题呢?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在阅览室、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从中获得了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增强了地理学习效率和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现象的原因和事物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探究式学习构建的是一种开放的、促进自己发展的、创造能力的环境,提供了多条获取知识的机会。同时,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学习精神。

3怎样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到地理课堂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指出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过去,不少教师把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把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忽略掉了。因此,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应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做到与时俱进,这是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提高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合作者。依据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途径和设计要求,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属于课堂探究。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需要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途径完成,这些活动的设计要求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探究性提问: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而且大多数提问的是记忆型的问题,

探究性讨论:

探究性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这样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探究性讨论重视小组合作,强调学生整体参与课堂。让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参加讨论的学生,不必考虑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恰当,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成功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关系到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结果。例如:在讲“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部分内容时,在对比分析基础上,说明区域内存在着自然、人文地理方面的不同,并根据材料讨论,归纳出主要地理差异,然后提出讨论题:请根据学过的内容,讨论时西北地区好还是青藏地区好,开展这种讨论题,事先要有充分准备,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了解西北和青藏的优势、劣势并存的客观性,这样的讨论学生比较感兴趣,收获颇多。

探究性演示:

演示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探究途径,探究性演示应着眼于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它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引起学时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另外,探究性演示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指导作用,但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探究式学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教师培训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澄.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第一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3]朱雪梅.从新课程标准谈地理实验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年02期

有关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2.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3.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4. 有关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5. 初中地理教育论文

6. 初一地理教学论文

7. 初中地理结业论文

8. 中学地理教育论文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论文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1.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目的除了评价总结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外,还在于触发教师们的自我反省意识。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第一,对教学模式的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照本宣科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的标准。以前的课堂上,教师讲课占课堂的百分之七十左右,等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并没有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学习,并没有完全汲取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长此以往,地理教学课堂模式逐渐僵化,教师渐渐失去自我反思的意识,课堂效率无法提高。所以,教师们应该从教学模式开始反思,改变旧的教学理念,积极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第二,对教案设计的反思。教案设计在初中教学中占有主导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是把反思教学运用到课堂实践中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写教案的时候不仅要对自己之前设计的教案进行反思总结,而且要对比分析其他教师的教案,以此提高教案设计质量。

2.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有效形式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并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助引导作用的学习活动。完成这项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学生的中心地位,注意自己与学生之间是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听课,记笔记,做作业,要明确自己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要作为学生的朋友,多与他们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习地理时遇到的问题。初中生还处于对地理知识的启蒙阶段,必须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带动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他们发现地理的乐趣,从而打下牢固的地理基础,为进入高校的地理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及时在课堂上反思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利用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时间抓住学习重点,给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初中地理的知识点比较系统,整合度较高。教师完全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将教材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在课堂上进行的反思教学相当关键。教师应该在授课的时候时刻注意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对哪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比较容易接受哪种教学形式。例如在教授《海陆的变迁》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并运用板块运动说明火山、地震带分布的规律。这堂课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承接,那么教师应该反思在讲“大洲和大洋”时用的教学方法效果好不好,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不高。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时,教师通过给学生看地图的方式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发现学生上课的时候集中度不够高,课后掌握度并不好。那么在讲授《海陆变迁》时就可以换一种方式,用视讯展示的形式给学生讲解板块运动的过程。通过教师这样对课堂进行反思,就在短时间内及时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3.结语

初中地理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阶段,是为学生进入更高学府进行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研究高效的教学法,时常运用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发现自身与学生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只有科学地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特点进行教学反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发现初中地理知识的乐趣,并把掌握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才能实现达到贯彻落实我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新目标。

一、教学模式简介

课堂教学模式指的就是教师们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即圣人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在不同的课堂上,以及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正规化或计划。”但是从某方面来说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将模式引入到教学理论中,只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下建立起各种型别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或者结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操作性;3完整性;4稳定性;5灵活性。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设计都是有着一定的目标性,即是需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模式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模式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非洲》,其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主要河流、主要资源;2过程与方法,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学会通过对比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3情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师必须在明确这些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套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够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们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需要注意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

如今教学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多媒体。虽然这些先进的教学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静态变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巨集观模拟,把巨集大场景作缩微处理,转瞬变为定格,化枯燥为生动。但是如过不注意,则极有可能形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不仅仅是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形成反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的时候,需要考虑好如何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三需要注意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今,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而还包括了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因此在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主动的去“学”。为此,教学模式需要考虑到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维。例如可以设定相应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用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水资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是否就可以说,在同一时间段内,就一定分布均匀,没有矛盾了呢?应该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象呢?究竟应该是北方的“土老哥”南下去“打工”还是南方的“水兄弟”北上去支援呢?为什么?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决呢?让学生们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补充。这样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获取了答案,教师的补充使得他们的答案更加的准确合理,他们就会获得相应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四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协调发展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正因为如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构建出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必须要明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加强对课本知识以及其他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能够与他人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为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材中挖掘出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并进行一定的加强与润色,让学生能够加大在学习上的情感投入,使学生们能够获得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那绵延万里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的黄河壶口、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都能使学生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的《中国的人口》时,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国情,对我国的人口特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结合当下的一些时事,引导学生们对我国人口的特点以及人口增长后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资料进行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主题活动。同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展示,会激发出他们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求知欲望,他们会积极的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减缓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对策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的减轻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如资源紧缺等?”在课后,他们会更加积极的进行资料的搜寻,或是去图书馆查询相关的书籍,或是利用网路蒐集相关的资料。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将学生的情感因素考虑进去,能够更加容易的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正面情感,从而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去学习地理知识,同时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并不断的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改进,从而使得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地理教师不断的进行探索。这里所讲的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意见,供各位同行参考。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构建 高效课堂 入手,使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满足初中地理教学需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现状研究 》

摘要: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相辅相成,但是当前研究学习顺利开展面临一些障碍。本文对主要问题进行归纳 总结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地理教学现状与对策

研究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是为了接受知识,而知识创新离不开研究。研究性学习可以将二者有机整合[1]。但目前学校 教育 中将学习与研究分离,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创新。这样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自然衰减。如果能在地理学习中加入研究性学习,则将极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助于学生 学习 方法 和能力全面提升,也有助于课程情感培养。

一、问题

目前研究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存在很多问题。调查研究并归纳梳理,发现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1.课程未开设或开设不足

根据笔者对本区几所学校的调查发现,目前地理教学实施中主要存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未开设,已开设的存在开设课时不足,或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开设,或每周仅安排一两节课时等情况,未能针对单一学科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不用说地理学科。

2.研究性学习指导不到位

由于大部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胜过能力培养,因此缺乏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指导。课堂由教师掌控,学生是受动者[2]。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的方式不科学,且大部分课题由教材、学校或教师直接给出,尽管学生会从中挑选,却少了自主探索、选择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仅限于完成作业,忽视研究过程。

3.研究性学习评价方式不完善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或多或少地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评价未给予足够重视。学校忽视对教师指导工作的评价,这样学生对开展工作的程度与效果缺乏清醒认识,影响研究效果。

4.学习时间安排与会考时间安排存在矛盾

由于会考与地理研究性学习时间上的冲突,师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同时时下盛行的主副科观念使地理学科不受重视,更不会重视研究性学习在地理中的应用。5.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资料、设备资源由于我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比较落后,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比较欠缺,导致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必要资料与设备缺乏,影响研究进度与效果。

二、对策

1.开齐开足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

由于升学压力,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未开设或者安排课时不足,加上初中阶段地理成绩不纳入录取总分评价,使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困难重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认真督促检查学校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将任务落实到学校和教师个人。

2.科学指导、规范选题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是学生从教师统一制定的课题中选择,学生不能体验“发现问题”的过程。

3.完善评价过程与方式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完成情况如果未加以监督评价,则将对学生后续研究产生阻碍,严重影响学生研究主动性。学校不应一味强调应试教育,而应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不仅将其当做任务。确保评价至少具备过程与结果评价两部分,根据学生研究成果与既定目标进行对比评价,并可采取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

4.合理安排课时,优化教学流程

调查发现,有的学校为完成教学进度、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挤占研究性学习课程课时安排。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存在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学校和教师都有责任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抽出相应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符合新课标理念,还贴合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3]。

5.培训师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力度

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研究性学习培训,也没有指导过研究性学习。很多师生认为开展研究学习所需的资料、设备及经费缺乏。由于电脑房开放时间有严格规定,限制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因此,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究学习师资培训,购买开展活动必需的书籍、器材,定时开放电脑房。同时,学校应大力与周边社区、单位对接,为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提供资源。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开展还面临很多问题。但是,教师只要有梦想、有担当、勇于挑战,就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将有助于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6.

[2]林培英,陈澄.初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5.

[3]马明,等.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田.教育探索,2005(6):29-30.

《 初中地理教学效率提高方法探析 》

摘要:地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新课标课程对地理的要求从曾经的了解变为今天的理解和应用,使得地理教学内容增多。但是很教师的 教学方法 依然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地理知识的需求。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的地理教学效率成为了如今正在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效率;教学效率

一、研究背景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近年来,国家对初中地理的教学要求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状况也得到相应的改变。但是,有些学校的教学现状并不显得十分乐观,他们的教学方式依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初中生地理能力的要求。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地理能力得到相应的增强就显得迫在眉睫。

二、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学生充满好奇心,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很多初中学生并不了解地理,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高,厌恶地理。这致使这些学生的地理成绩不够优异甚至跟不上平均水平,影响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二)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随着近年来新课标教育的推进,多数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要完成新课标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展开相应的教学,并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学生积极的 学习态度 和正确的 思维方式 。但是,依然有很多教师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他们的思想传统、陈旧,依然沿用曾经的传统方式授课,致使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和发展。

(三)学生学习方法存在不足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优秀的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改革之后,很多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找到了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式。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缺陷。有些学生课上不认真听讲,在他们看来,书上的内容看懂记住就相当于学会了一切,可他们全然不知书本只不过的一种工具,上面的知识是不足够为学生培养出强大的地理思维能力的。也有一些学生课上听课了,课下却不完成作业,他们只注重课上的教师授课,不注意课下自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领悟。

三、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恰当应用多媒体。

恰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实际上是一门生动形象的学科,图形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教师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备课时,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图片美景或小视频等,像导游一样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对这些地方充满向往。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一些贴合所讲内容的动画,更形象生动地引出课堂所需要讲解的内容。

2.提倡学生互助合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方法就是组织学生互助合作。团队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之心。如果我们可以恰当运用他们这一点,通过互助合作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力思考,不断探索,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即将讲解“拉丁美洲”一课时,教师留作业让学生组成团队搜集相关于拉丁美洲的图片资料等,学生就会自己分工搜集不同方面的不同资料,激发他们对这个地区的学习兴趣。

3.适当应用游戏教学法。

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因为种种原因课堂上犯困或者走思等,这时,教师如果可以适时地制作出一些相关的游戏,就可以使学生清醒并且聚精会神地完成游戏,也更有助于教师的讲课。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两组学生进行猜国家游戏,一队人说出相关的风俗习惯、城市、种族等等,另一对人进行国家的猜测。这样既使学生课堂清醒、认真听讲,也能加强学生已学知识的温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如今的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应该围绕学生展开相应的教学,这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刻不容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按步骤进行的,否则定会事半功倍。(1)充分了解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学习地理的规律,了解学生所做所想,认识到学生的疑惑和不足,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2)打造良好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解答疑惑,了解学生所想,从自身出发,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给爱学的学生打造出一个优良的学习空间,也可以带动不爱学习的学生一起学习。这既有利于好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优异,也有利于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极大地帮助了所有学生的学习进步,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初中地理是一门较为灵活的学科,授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且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直观的教学手段。地理的研究内容很多时候都是直观、可观测的,因此,很多时候教师应该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丰富多彩性。

(2)生动、活泼的教学法。生动活泼的教学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深刻,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新旧知识点结合。采用结合新旧知识点的方法,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据知识点的温习和记忆。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这个科目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初中生尚处在成长发育的时期,他们并不是十分了解自己,不一定能够正确快速地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地帮助不同的学生,研究他们的不同之处,帮不同的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地理的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总结 经验 、不断摸索,寻找更好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出具有一定地理能力的优秀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慧.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J].地理教育,2005(1):35.

[2]叶汝坤.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229.

《 初中地理教学探究式学习方法探析 》

摘要:作为初中教师,在教师学生地理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学校教育需要有创新意识,地理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案就是创新教育的一种体现。体验式学习教学方案适应我国教育大环境,适合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并且学生在体验中可以强化自己的认知能力与思考能力。所以,初中地理体验式教学方案是顺应当前教育模式的一大热潮。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法

1地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是一个整体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探究

式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开放探究式学习活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以及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式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地理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地理实践能力。

2探究式学习的优点

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升每位初中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初中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因此,应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初中地理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在实践活动中搜集资料、获得知识,提高了地理学习效率:

探究式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探究,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而解决问题,从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由于学生是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查资料或讨论得出的答案,所以更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变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这样他们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会产生如此严重的问题呢?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在阅览室、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从中获得了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增强了地理学习效率和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现象的原因和事物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探究式学习构建的是一种开放的、促进自己发展的、创造能力的环境,提供了多条获取知识的机会。同时,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学习精神。

3怎样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到地理课堂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指出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过去,不少教师把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把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忽略掉了。因此,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应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做到与时俱进,这是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提高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合作者。依据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途径和设计要求,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属于课堂探究。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需要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途径完成,这些活动的设计要求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探究性提问: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而且大多数提问的是记忆型的问题,

探究性讨论:

探究性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这样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探究性讨论重视小组合作,强调学生整体参与课堂。让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参加讨论的学生,不必考虑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恰当,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成功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关系到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结果。例如:在讲“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部分内容时,在对比分析基础上,说明区域内存在着自然、人文地理方面的不同,并根据材料讨论,归纳出主要地理差异,然后提出讨论题:请根据学过的内容,讨论时西北地区好还是青藏地区好,开展这种讨论题,事先要有充分准备,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了解西北和青藏的优势、劣势并存的客观性,这样的讨论学生比较感兴趣,收获颇多。

探究性演示:

演示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探究途径,探究性演示应着眼于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它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引起学时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另外,探究性演示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指导作用,但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探究式学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教师培训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澄.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第一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3]朱雪梅.从新课程标准谈地理实验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年02期

有关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2.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3.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4. 有关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5. 初中地理教育论文

6. 初一地理教学论文

7. 初中地理结业论文

8. 中学地理教育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出处:『新课程教育网』一、理论基础�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程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整个中小学阶段开设研究型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的设想,并做出如下界定:研究型(探究型)课程是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原则下,围绕某些课题或专题,依照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规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开放性学习的课程。与之相应的便提出了研(探)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或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达到问题认识的深化或者最终解决。它是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学习过程的教学。�研究性学习从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一般由学生自己操作,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空间;而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这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也必将使课堂教学在落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但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的问题之一是作为具有全员必修要求的研究型课程在初中阶段应如何实施。我的看法是:以教材为依托,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选择符合初中生知识、能力发展水平的课题,恰如其分地加以把握,初中研究性学习不仅完全可行而且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二、实践应用�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有限等原因,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社会、生活、环境、时事,开展一些适宜的实践性探究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初中阶段学生分成了两个年龄段,即六七年级学生年龄段和八九年级学生年龄段,分别作了如下尝试:�(一)对于六七年级学生:利用地理实验、集体活动、制作地理小报、开展小组竞赛等形式,开展实践探究,树立积极自主进行探究实践的信心,激发创造动机,并培养观察、动手能力,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1.利用地理实验,将课堂教学活化,培养观察动手能力。例如:在“人和自然环境”一节中,让学生实验并观察小鱼在清水、污水两种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状况,作好观察记录,从而说明污染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危害。又如为了说明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可通过把有、无植被的两种土壤放入等体积木槽中,注入等量的水的实验,从水输出的时间、水量、水色等角度观察蓄水能力和水土流失的不同状况,让学生接受直观生动的环境教育。�2.利用集体活动,开展实地考察,培养实践探究能力。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春、秋游,这其实是结合本地乡土地理教学,培养读图能力的良机。在出发前,就让学生在地图上“预游”,找路线、查景观,并布置一些考察任务。到达实地后,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去完成任务,回来后交一篇考察小报告。这样让学生在领略美好风光、感受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寓教于“游乐”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开展地理小报的制作、评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对于六七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专题,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以地理小报的形式来学习。比如六年级自然地理中有关宇宙的知识介绍很少,但学生们对神秘的宇宙非常感兴趣,我就组织同学们收集有关宇宙的知识、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数据等,要求4人为一组,合作编一份主题为“宇宙知多少”的地理小报,并评选出一些好的作品,张贴于校宣传橱窗内,让同学们相互交流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二)对于八九年级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课题或专题研究,广泛联系社会实际,多动手、多动脑,自主探究,自行解决问题,并通过讨论、多媒体文稿演示、辩论以及小论文等形式来交流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以有用、兴趣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作为学习取向的。根据八九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适合开展一些专题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专题可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教师确定,但最好是选择一些实践操作性强,资料来源丰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且切“入口”不宜过大。�1.结合社会新闻、时事,选择适宜的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讲授《中国地理》的“分区地理”时,我有意将教材的编排做些改动,将全国分为两大部分:东部和西部。结合西部大开发,要求学生自由组合,6~8人一组,从地理学角度,选择某一个具体方面,以“走进西部”为课题,对西部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他们查阅各种资料,并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分别从自然、经济、人口、文化、交通、环境、资源等各方面阐述了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和意义,并就“怎样对西部进行开发”、“开发西部应着重注意的问题”、“西部开发利与弊”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多学生还写出了具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此课题组还参加了“杨浦区研究性学习大型展示”活动,课题研究也已被编入《探索研究,从这里起步》一书。�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多种知识,选择适宜的辩题,开展辩论赛。我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拟定一些辩题,展开辩论赛。由他们自由组合成两队,抽签决定正反方,各选出四个辩手,并分头去确立论点、收集论据、组织辩词等。同时也由学生自行商议,邀请一些老师作评委。例如: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教学,拟定“中国人口分布现状利大还是弊大”;结合“中国水资源”教学,拟定“喝纯水是不是好事”等,组织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赛前的准备、赛场上的唇枪舌剑,学生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更加严谨,也锻炼了学生的演说能力。�3.结合社区环境,配合社会活动,开展实践调查、专题研究。在假期中,我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五角场街道进行访问,调查这一地区近几年人口数量变化的状况,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并完成调查报告;又组织学生们在市场上调查各种水果的产地,结合各地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认识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学校曾要求同学们在暑假中收集废电池,我抓住契机,布置假期研究性学习的任务:通过参观、调查、资料学习等途径研究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通过调查学习,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得到了感性认识,又受到了深刻教育,激发了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三、思考认识�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的性质、构成以及组织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已引起广泛关注。本人通过一些文献学习,逐步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初步认识,并在教学中作了点滴尝试,有了一些体会。�(一)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1.获得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研究性学习注重让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强调实践,注重体验,不仅是克服理论脱离实际倾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从生活现象和思考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多渠道采集相关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并进行思想表达或成果交流。它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并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也是创新所必需的基本能力。�3.学会合作与分享。合作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积极交往与合作,无疑对学生学会交流、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养成乐于合作的团体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研究性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活动,其本质上还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关心的问题选择课题或专题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其有兴趣、有勇气、充满自信地施展各自的才能。但研究性学习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其他的学习方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和拓展。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应适度把握。�2.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一定要将学生引导到一个问题情景中去,促使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自主解决,切不可取而代之。同时,由于初中生兴趣不稳定,变化快,往往使他们难以坚持下去,故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心、鼓励、指导和督促。�3.研究性学习一般以小组形式开展,由学生自由组合,但应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坚持人人都参与,不能排除差生,所以教师应予以适当指导和调配。�4.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给予一定评价。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我认为不仅要注重探究实践学习的过程,比如学生参与的程度、所起的作用、所表现出的协作能力以及他们感悟到什么、体会了什么,通过自主学习是否获得满足、拥有自信等等,而且也要注重课题或专题的研究结果,即对某一知识点是否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有序地进行跟踪评价,避免研究过程的失控和研究结果的偏失。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内容提要:本文从当前在地理教学的新课程标准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出发,就多年来的地理教学和近一年多来实施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实践的体会中,提出了一些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问题改革的初步设想和做法。 关 键 词: 重视基础 教学情感 互动教学 学习评价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多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 就目前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还是处于“小儿科”、“皮肤科”的地位。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现了地理课的“庐山真面目”,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性越来越强:“还是升学学科‘语数外理化政’重要”。所以,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的科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而多年的地理学科的教学使我也体会到,并且地理成绩好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也说过,“地理学科不是主科,上课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地理课上,只要考试得到60分就可以了,也不给老师丢脸”等说法。所以,多年来,学生参加市级地理统考的成绩及格率都比较低。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地理教学中最突破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地理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坚定不移的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上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同时要有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最根本的保障,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的是整合和端正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而更关键的是应把地理学科放在同等学科的位置上,地理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地提高,否则地理教师还是个副职。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非专业地理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发扬“民主”。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的提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八年级(1)班上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学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是,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任课教师的意料。但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的学生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 三、在新课地理要有“情境”引入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我引入故事趣闻法说:毛泽东主席在世时,有一天,在他的书房会见了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时,戴勒在盯看着主席,一句话都不说,主席见后就说,你为什么老盯看我。这时戴勒说,你具有一付东方人的脸。主席听后直言,我是代表中国人的脸,我们可以演各国的戏,包括你们美国人的戏,你们鼻子长,我们可以加鼻子,可你们是演不了中国人的戏,不能把鼻子割掉。这故事说明了什么?等等,使学生联想到这是讲世界人种特征问题。 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比较薄弱,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真正懂得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一个人,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图的帮助,这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此外,学习中也需要地图。大家都知道,地理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地图,而其它学科的学习也需要地图的帮助。如历史就离不开地图和地理知识,语文、体育、美术、外语、数学等课都要有地图知识,才能学好,事实上所有的学科都是交叉的,不能截然分开。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离不开地图这个必备的工具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也是最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位好的地理教师,也就是说,不懂地理的教师。而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所以,地理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的教学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地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五、在地理教学评价中应重视能力化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教学学习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例如,在一些地方的初中地理教学学习评价的改革是由原来的闭卷改为全部开卷;开卷的范围从地图、课本改为只“开”地图不“开”书;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重在读图用图的分析能力。近年来,百色市中考的政治学科也采取这种改革举措,受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我校非毕业班的段、期考的政治学科都这样进行,受到了师生的欢迎。我多年的地理学科教学,平时不作为主科重视,期末参加市级统考,作为“教”与“学”的评价。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就初中地理学科而言,何而不为呢?而地理学科在广西部分地区实行中考统考,学生很重视,教师教学积极性也很高。所以,我认为地理学科也要像其它地区和百色市中考“政治”那样,“全开卷”不但可以减少学生“作弊”现象的滋生,而且提供了客观公平的环境,操作上也比“闭卷”方便的多。这种考试方式可以考出学生的真实地理水平,可以引起教师注意地图教学,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平时要注重提高读图能力,这确实可以起到地理教学“减负增效”的作用。学生感到,这样的考试不需要“死记硬背”,可以独立地发挥自己的地理学习水平。地理学习评价试题的特点应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的地理事实,如我国的地理位置、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之最”等;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包括为数不少的地名填图);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桂林等地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题。这样的学习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了。当然以初中地理学习评价的改革为“牛鼻子”也有利于促进地理教与学的双方“互动”面,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大面积的提高。 初中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的工作量很大,在地理教师中的绝大部分不可能成为所谓“学者型”教师,大部分人也不可能深入地进行主要由地理教学理论工作者承担的地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的探究工作。但地理教师是承担提高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攻坚战的主力军。因为地理教师是真正面对着学生,一方面要十分善于实行“拿来主义”,运用新的地理教学理论、模式和手段教学,另一方面更要注意运用适合学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注意根据教师本人特点、新的学生特点、新的课程特点、新的教学环境和新的地理科学进展来改革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地理教学方法常教常新,使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如果每一位初中地理教师都能脚踏实地的自觉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初中地理课程可以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和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教师,也使地理教学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 总之,在新的地理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牢记“三个代表”和树立“三个一切”的思想,与时俱进,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身“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将是美好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春天。

浅谈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综合载体,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同时也是最不缺少的工具。十几年的地理教学使我深深感觉到,如果学生掌握了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高效的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综合等多种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析图、绘图等地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重要的内容。但对于刚跨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地图概念几乎没有,由于年龄的关系,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差,所以大多数学生普遍反映地理知识难记,地理学科难学,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学生没有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能力和方法。那么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呢?下面,我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教会学生识别地图

认识地图就是让学生掌握构成地图的基本条件和要素,能够看懂地图并分清地图的类别和所表现的区域范围。认识地图是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使学生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即能够在图中辨认方向、会换算比例尺、懂得各种图例和注记,这一阶段的知识在初中地理《地图》一章中做了专题介绍。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入校的七年级新生来说是个难点,但它又是今后使用地图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起点放低,要耐心细致的讲解指导,并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定要把这部分知识基础打牢固。第二阶段是让学生分清地图的种类,明确各类地图的用途。初中新教材在编排上大量增加了地图的数量,各种不同类别的地图散布于教材的各章节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整理归类,由计划的分类渗透,使学生分清地图的种类,并明确各类地图的用途,在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能够正确选用合适的地图。第三步使学生熟练识别不同区域的地图。初中阶段,区域地理的学习是教材内容到重中之重,不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都分别讲述了多个不同尺度的区域,分区地图多而复杂,学生难记,并且容易混淆。我在教学中,利用形状观察法,就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地图记住。这个方法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所表现的是哪个区域。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阅读地图是学生从图中直接获取某些信息点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经常指导学生阅读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和地图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重在教他们阅读的方法。怎样阅读地图是有规律和方法可循的。一看地图表的标题或图名,因为图名是一幅图的主体和主要地理事物的概括。有些学生看了半天图,还是不知该看什么,看的又是什么,很多时候因为忽略了图名,抓不住要点就降低了读图的效率。二看图例、注释,这是读图是基础。三看图表的内容,看时要细,要抓重点。一幅地图中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有些信息是需要读出并牢记的,但有些信息是无需知道的。因此要求学生读图时一定要按课标要求和教师的设问读图,提取有用信息,去除无关信息,有选择的读图,即抓重点。通过这些步骤,学生掌握了读图的基本程序,学会有序、有目的阅读地图,就为下一步析图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教会学生分析地图

仅仅会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直接获取到某些信息这是远远不够的,地图中往往隐含着好多更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隐性知识,需要在读图的基础上加以析图才能够获得。所谓析图,就是对读图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通过对直观信息的分析、取舍和重组,归纳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及地理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是培养学生析图能力的重要方法。

每一幅地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有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直至解决“怎么办”。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知不断深化,思维程度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如我在教学“辽中南工业基地”时,就利用《辽中南工业基地》图,设计提出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各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哪个工业城市?”“根据图中的信息说一说该工业基地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等。

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是教学中经常性使用的方法。如我在教学“中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原因时,就选用了《中国的地形分布图》、《中国的降水分布图》、《中国的交通图》等多幅地图。学生通过多幅图的分析会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在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导致我国人口东西部分布不均的特点。

教学中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地图教学,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会学生填绘地图

填绘地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动手操作的阶段。学生通过模仿、记忆、想像,做到脑想、眼看、手动,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地理事物的分布,巩固所获得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技能、技巧,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地图实质的理解,是阅读地图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绘制草图、简图,如轮廓图、水系图、等高线地型图等。

绘图训练需要经教师示范,学生由临摹发展到自绘,并养成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严格图例、相对准确的习惯。七年级的绘图,主要指导学生绘简单的曲线图、柱状图、勾画各大洲、分区国家的轮廓图,绘山脉、河流、城市等单项地理要素。八年级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绘图技能,指导学生绘制中国政区简图,再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加绘山脉、河流、铁路、城市等多种地理要素。随着绘图能力的提高,之后要求学生绘制一些剖面图、柱状图和一些简单的示意图。

以上四个方面,在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中,相互联系,互相支持。地图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使学生看懂地图,更重要的是理解地图和分析地图,并运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

在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地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用好地图。

2、要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

3、要认识到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认知上的障碍。

地图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使用地图也是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地理能力。地理图象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图象。图象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图象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看图,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运用地图进行教学,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许多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象的分布、演变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事象的空间概念;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能力。

一、地理地图能直观地显示地理事物的形象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地理事物的形象问题,既“什么样的”。教学地图可以将地理事物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重要的是,地理课不同于语文课或美术课,他的目的不是形成对某一地理客观事物或景观的想象的或创意的图景,而是认识地理事物的真实面貌,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概念总结。

二、地理地图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视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比起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来得更快。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利用地图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激发探究兴趣。例如,在讲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的时候,让学生用手电筒光照射地球仪,同时拨动地球仪,地球仪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整体移动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等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同时也就把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这个教材中的难点给突破了。

三、地理地图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知识的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教学地图,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普通地图本身是平面的,但其颜色、符号和注记却表示着地理事物的立体形象特征,经过形象思维可以从地图的二维平面中想象出地理事物的三维形象,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通过国界、山峰符号和国名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位置,通过颜色和数字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教学地图也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为地图是形象的,但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因此,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利于抽象思维。

四、地理地图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地图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地图为重要媒介,设计有情趣的课堂学习活动,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时,就让一个同学来扮演太阳,另一个同学来扮演地球并围绕太阳公转,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地球转的是否正确。在讲到等高线时,就仿照军事中的沙盘的制作,通过等高线图来制作沙盘,通过沙盘来划等高线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常常是课文数页的内容,但按照一定的法则,就可把它们表现在地图上。所以说,运用地图(包括插图等)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学会读图,就可使地理知识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图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读图训练。读图训练一般可分为相互联系,交叉进行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文字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转化。初学读图时,理解课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图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读书而不习惯于读图。因此,开始读图时应从文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水系、城镇、交通线等,在地图上找出来;即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观念。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

第二步,地图、课文相互转化。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地图默述课文内容,借助地图回忆思考、表述地理知识。这是从图到文,图文相互转化的过程。开始可分题(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默述。不够熟悉时,再复习课文,直到能完全熟练地看图叙述为止。然后,再根据各种专业地图(如,政区图、工农业图等)来综合叙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第三步,独立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先分析各自然要素、经济部门和城市特点,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这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对照课文,检查是否有错误和遗漏,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并检查失误的原因,然后进行修正和补充。经过图文结合的反复训练,形成图文统一的、系统的、完整的、巩固的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读图训练的步骤,或者说是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法则,可以概括为:左图右书,边看(书)边读(图),图文结合。要反复读图,使地理知识转化成形象化的地图,然后再让地理知识重现,即让地图“活化”。读图是使文字语言与地图形象化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习地理的非常重要的过程。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在读课文时,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有血有肉”,有骨架的活生生的地图;读图时,脑际中呈现出有条有理、准确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通过读图训练,使读图能力达到看深看透、看穿看破的境界。所谓“深”、“透”是指不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到实质。所谓“穿”、“破”是指不是孤立地看各种地理要素,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地理综合体。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图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时间信息,成为联系地理事物与人的认识过程之间的中心环节。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

初中地理课堂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中国、了解自然及人文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地图。如果没有用到地图,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地理课。

(1)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引领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专门来讲解地图知识。教师如果不对这节内容进行深挖细究,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因为在以后的章节中无论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还是区域地理中都会出现大量的地图。

(2)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无声老师”。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学生读懂地图、运用好地图就是学好地理的最佳方法。地图犹如无声的老师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和地区地理概况,在讲到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东南亚地形图,并让其找出东南亚的主要山脉、河流、岛屿以及它们在东南亚的大概位置。学生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当地的自然地理概况,比教师口述以及文字叙述印象更深。

(3)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调味剂”。

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初中生空间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健全,这样就导致了他们一开始对地理有很大兴趣,但最后就觉得地理学习高深、难懂。于是地理课堂上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因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地运用地图进行教学。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点作用。一读地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画地图可以增强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三感知地图可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诉我们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地图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地图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我们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具体实施我主要注意了以下这些方面。

第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好的读图习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是地图的三大要素。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在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他们面对一幅地图时看见了线条、颜色、符号等地图元素,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找出所需要的信息。

第二方面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的河流”中,主要有四条河流,编制成口诀“伏尔加毕业了”,学生会很感兴趣,这分别是指什么呢,学生自己就会将这些名称对号入座,更加有利于学生记忆。

第三方面、培养学生读图与析图的典型方法。

⑴形状观察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象汉字“几”字、意大利的轮廓象长筒靴……,这些方法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⑵重点突破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析图的“切入点”。

⑶对比归纳法。某些地理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不同气候图中降水和气温的比较,日本工业区的分布和俄罗斯工业区的分布对比,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是学生掌握一大类图的判读方法。

第四方面、地理教学读图与析图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应贯穿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景君梅认为,使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应掌握使用方法,达到使用功效,培养读图习惯,真正理解和掌握地图语言。

⑵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读图和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图态度、用技巧和艺术都对学生形成用图习惯和培养对地图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这样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使用地图努力学习。

⑷教学用图在内容上要鲜明、突出,在表现形式上要清晰、醒目。课堂阅读地图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提要求应从简单到复杂。并且在教学中多使用彩色地图,而实际应考中多是黑白色地图,因此在课堂上学习完彩色地图后应适当给出黑白色简图让学生加以辨认。课后练习也要找好相应内容的综合读图,加强学生对于该地区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的认知。因此精心准备地图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

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地理教学中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一点通过近些年的各级考试命题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地图是地理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勾圈地图、绘制地图、填涂地图等教学环节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地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每个教师必须做好它。

【参考文献】

[1]黄煜。浅谈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地图教学[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4);

[2]郑银虎。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J]考试周刊,2010(13);

[3]景君梅,浅谈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6);

[4]刘淑美,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文理导航,2011(8)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1.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目的除了评价总结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外,还在于触发教师们的自我反省意识。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第一,对教学模式的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照本宣科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的标准。以前的课堂上,教师讲课占课堂的百分之七十左右,等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并没有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学习,并没有完全汲取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长此以往,地理教学课堂模式逐渐僵化,教师渐渐失去自我反思的意识,课堂效率无法提高。所以,教师们应该从教学模式开始反思,改变旧的教学理念,积极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第二,对教案设计的反思。教案设计在初中教学中占有主导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是把反思教学运用到课堂实践中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写教案的时候不仅要对自己之前设计的教案进行反思总结,而且要对比分析其他教师的教案,以此提高教案设计质量。

2.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有效形式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并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助引导作用的学习活动。完成这项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学生的中心地位,注意自己与学生之间是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听课,记笔记,做作业,要明确自己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要作为学生的朋友,多与他们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习地理时遇到的问题。初中生还处于对地理知识的启蒙阶段,必须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带动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他们发现地理的乐趣,从而打下牢固的地理基础,为进入高校的地理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及时在课堂上反思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利用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时间抓住学习重点,给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初中地理的知识点比较系统,整合度较高。教师完全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将教材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在课堂上进行的反思教学相当关键。教师应该在授课的时候时刻注意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对哪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比较容易接受哪种教学形式。例如在教授《海陆的变迁》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并运用板块运动说明火山、地震带分布的规律。这堂课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承接,那么教师应该反思在讲“大洲和大洋”时用的教学方法效果好不好,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不高。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时,教师通过给学生看地图的方式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发现学生上课的时候集中度不够高,课后掌握度并不好。那么在讲授《海陆变迁》时就可以换一种方式,用视讯展示的形式给学生讲解板块运动的过程。通过教师这样对课堂进行反思,就在短时间内及时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3.结语

初中地理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阶段,是为学生进入更高学府进行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研究高效的教学法,时常运用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发现自身与学生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只有科学地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特点进行教学反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发现初中地理知识的乐趣,并把掌握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才能实现达到贯彻落实我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新目标。

一、教学模式简介

课堂教学模式指的就是教师们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即圣人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在不同的课堂上,以及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正规化或计划。”但是从某方面来说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将模式引入到教学理论中,只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下建立起各种型别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或者结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操作性;3完整性;4稳定性;5灵活性。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设计都是有着一定的目标性,即是需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模式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模式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非洲》,其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主要河流、主要资源;2过程与方法,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学会通过对比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3情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师必须在明确这些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套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够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们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需要注意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

如今教学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多媒体。虽然这些先进的教学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静态变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巨集观模拟,把巨集大场景作缩微处理,转瞬变为定格,化枯燥为生动。但是如过不注意,则极有可能形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不仅仅是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形成反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的时候,需要考虑好如何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三需要注意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今,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而还包括了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因此在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主动的去“学”。为此,教学模式需要考虑到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维。例如可以设定相应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用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水资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是否就可以说,在同一时间段内,就一定分布均匀,没有矛盾了呢?应该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象呢?究竟应该是北方的“土老哥”南下去“打工”还是南方的“水兄弟”北上去支援呢?为什么?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决呢?让学生们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补充。这样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获取了答案,教师的补充使得他们的答案更加的准确合理,他们就会获得相应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四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协调发展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正因为如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构建出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必须要明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加强对课本知识以及其他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能够与他人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为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材中挖掘出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并进行一定的加强与润色,让学生能够加大在学习上的情感投入,使学生们能够获得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那绵延万里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的黄河壶口、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都能使学生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的《中国的人口》时,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国情,对我国的人口特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结合当下的一些时事,引导学生们对我国人口的特点以及人口增长后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资料进行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主题活动。同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展示,会激发出他们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求知欲望,他们会积极的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减缓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对策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的减轻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如资源紧缺等?”在课后,他们会更加积极的进行资料的搜寻,或是去图书馆查询相关的书籍,或是利用网路蒐集相关的资料。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将学生的情感因素考虑进去,能够更加容易的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正面情感,从而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去学习地理知识,同时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并不断的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改进,从而使得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地理教师不断的进行探索。这里所讲的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意见,供各位同行参考。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构建 高效课堂 入手,使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满足初中地理教学需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现状研究 》

摘要: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相辅相成,但是当前研究学习顺利开展面临一些障碍。本文对主要问题进行归纳 总结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地理教学现状与对策

研究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是为了接受知识,而知识创新离不开研究。研究性学习可以将二者有机整合[1]。但目前学校 教育 中将学习与研究分离,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创新。这样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自然衰减。如果能在地理学习中加入研究性学习,则将极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助于学生 学习 方法 和能力全面提升,也有助于课程情感培养。

一、问题

目前研究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存在很多问题。调查研究并归纳梳理,发现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1.课程未开设或开设不足

根据笔者对本区几所学校的调查发现,目前地理教学实施中主要存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未开设,已开设的存在开设课时不足,或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开设,或每周仅安排一两节课时等情况,未能针对单一学科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不用说地理学科。

2.研究性学习指导不到位

由于大部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胜过能力培养,因此缺乏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指导。课堂由教师掌控,学生是受动者[2]。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的方式不科学,且大部分课题由教材、学校或教师直接给出,尽管学生会从中挑选,却少了自主探索、选择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仅限于完成作业,忽视研究过程。

3.研究性学习评价方式不完善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或多或少地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评价未给予足够重视。学校忽视对教师指导工作的评价,这样学生对开展工作的程度与效果缺乏清醒认识,影响研究效果。

4.学习时间安排与会考时间安排存在矛盾

由于会考与地理研究性学习时间上的冲突,师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同时时下盛行的主副科观念使地理学科不受重视,更不会重视研究性学习在地理中的应用。5.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资料、设备资源由于我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比较落后,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比较欠缺,导致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必要资料与设备缺乏,影响研究进度与效果。

二、对策

1.开齐开足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

由于升学压力,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未开设或者安排课时不足,加上初中阶段地理成绩不纳入录取总分评价,使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困难重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认真督促检查学校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将任务落实到学校和教师个人。

2.科学指导、规范选题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是学生从教师统一制定的课题中选择,学生不能体验“发现问题”的过程。

3.完善评价过程与方式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完成情况如果未加以监督评价,则将对学生后续研究产生阻碍,严重影响学生研究主动性。学校不应一味强调应试教育,而应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不仅将其当做任务。确保评价至少具备过程与结果评价两部分,根据学生研究成果与既定目标进行对比评价,并可采取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

4.合理安排课时,优化教学流程

调查发现,有的学校为完成教学进度、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挤占研究性学习课程课时安排。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存在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学校和教师都有责任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抽出相应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符合新课标理念,还贴合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3]。

5.培训师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力度

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研究性学习培训,也没有指导过研究性学习。很多师生认为开展研究学习所需的资料、设备及经费缺乏。由于电脑房开放时间有严格规定,限制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因此,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究学习师资培训,购买开展活动必需的书籍、器材,定时开放电脑房。同时,学校应大力与周边社区、单位对接,为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提供资源。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开展还面临很多问题。但是,教师只要有梦想、有担当、勇于挑战,就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将有助于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6.

[2]林培英,陈澄.初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5.

[3]马明,等.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田.教育探索,2005(6):29-30.

《 初中地理教学效率提高方法探析 》

摘要:地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新课标课程对地理的要求从曾经的了解变为今天的理解和应用,使得地理教学内容增多。但是很教师的 教学方法 依然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地理知识的需求。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的地理教学效率成为了如今正在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效率;教学效率

一、研究背景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近年来,国家对初中地理的教学要求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状况也得到相应的改变。但是,有些学校的教学现状并不显得十分乐观,他们的教学方式依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初中生地理能力的要求。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地理能力得到相应的增强就显得迫在眉睫。

二、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学生充满好奇心,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很多初中学生并不了解地理,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高,厌恶地理。这致使这些学生的地理成绩不够优异甚至跟不上平均水平,影响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二)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随着近年来新课标教育的推进,多数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要完成新课标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展开相应的教学,并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学生积极的 学习态度 和正确的 思维方式 。但是,依然有很多教师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他们的思想传统、陈旧,依然沿用曾经的传统方式授课,致使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和发展。

(三)学生学习方法存在不足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优秀的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改革之后,很多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找到了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式。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缺陷。有些学生课上不认真听讲,在他们看来,书上的内容看懂记住就相当于学会了一切,可他们全然不知书本只不过的一种工具,上面的知识是不足够为学生培养出强大的地理思维能力的。也有一些学生课上听课了,课下却不完成作业,他们只注重课上的教师授课,不注意课下自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领悟。

三、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恰当应用多媒体。

恰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实际上是一门生动形象的学科,图形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教师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备课时,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图片美景或小视频等,像导游一样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对这些地方充满向往。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一些贴合所讲内容的动画,更形象生动地引出课堂所需要讲解的内容。

2.提倡学生互助合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方法就是组织学生互助合作。团队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之心。如果我们可以恰当运用他们这一点,通过互助合作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力思考,不断探索,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即将讲解“拉丁美洲”一课时,教师留作业让学生组成团队搜集相关于拉丁美洲的图片资料等,学生就会自己分工搜集不同方面的不同资料,激发他们对这个地区的学习兴趣。

3.适当应用游戏教学法。

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因为种种原因课堂上犯困或者走思等,这时,教师如果可以适时地制作出一些相关的游戏,就可以使学生清醒并且聚精会神地完成游戏,也更有助于教师的讲课。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两组学生进行猜国家游戏,一队人说出相关的风俗习惯、城市、种族等等,另一对人进行国家的猜测。这样既使学生课堂清醒、认真听讲,也能加强学生已学知识的温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如今的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应该围绕学生展开相应的教学,这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刻不容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按步骤进行的,否则定会事半功倍。(1)充分了解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学习地理的规律,了解学生所做所想,认识到学生的疑惑和不足,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2)打造良好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解答疑惑,了解学生所想,从自身出发,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给爱学的学生打造出一个优良的学习空间,也可以带动不爱学习的学生一起学习。这既有利于好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优异,也有利于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极大地帮助了所有学生的学习进步,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初中地理是一门较为灵活的学科,授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且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直观的教学手段。地理的研究内容很多时候都是直观、可观测的,因此,很多时候教师应该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丰富多彩性。

(2)生动、活泼的教学法。生动活泼的教学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深刻,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新旧知识点结合。采用结合新旧知识点的方法,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据知识点的温习和记忆。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这个科目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初中生尚处在成长发育的时期,他们并不是十分了解自己,不一定能够正确快速地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地帮助不同的学生,研究他们的不同之处,帮不同的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地理的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总结 经验 、不断摸索,寻找更好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出具有一定地理能力的优秀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慧.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J].地理教育,2005(1):35.

[2]叶汝坤.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229.

《 初中地理教学探究式学习方法探析 》

摘要:作为初中教师,在教师学生地理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学校教育需要有创新意识,地理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案就是创新教育的一种体现。体验式学习教学方案适应我国教育大环境,适合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并且学生在体验中可以强化自己的认知能力与思考能力。所以,初中地理体验式教学方案是顺应当前教育模式的一大热潮。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法

1地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是一个整体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探究

式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开放探究式学习活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以及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式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地理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地理实践能力。

2探究式学习的优点

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升每位初中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初中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因此,应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初中地理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在实践活动中搜集资料、获得知识,提高了地理学习效率:

探究式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探究,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而解决问题,从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由于学生是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查资料或讨论得出的答案,所以更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变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这样他们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会产生如此严重的问题呢?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在阅览室、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从中获得了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增强了地理学习效率和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现象的原因和事物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探究式学习构建的是一种开放的、促进自己发展的、创造能力的环境,提供了多条获取知识的机会。同时,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学习精神。

3怎样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到地理课堂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指出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过去,不少教师把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把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忽略掉了。因此,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应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做到与时俱进,这是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提高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合作者。依据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途径和设计要求,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属于课堂探究。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需要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途径完成,这些活动的设计要求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探究性提问: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而且大多数提问的是记忆型的问题,

探究性讨论:

探究性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这样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探究性讨论重视小组合作,强调学生整体参与课堂。让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参加讨论的学生,不必考虑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恰当,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成功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关系到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结果。例如:在讲“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部分内容时,在对比分析基础上,说明区域内存在着自然、人文地理方面的不同,并根据材料讨论,归纳出主要地理差异,然后提出讨论题:请根据学过的内容,讨论时西北地区好还是青藏地区好,开展这种讨论题,事先要有充分准备,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了解西北和青藏的优势、劣势并存的客观性,这样的讨论学生比较感兴趣,收获颇多。

探究性演示:

演示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探究途径,探究性演示应着眼于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它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引起学时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另外,探究性演示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指导作用,但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探究式学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教师培训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澄.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第一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3]朱雪梅.从新课程标准谈地理实验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年02期

有关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2.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3.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4. 有关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5. 初中地理教育论文

6. 初一地理教学论文

7. 初中地理结业论文

8. 中学地理教育论文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初中物理是一门非常讲究基础理论知识及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学科,非常强调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所以,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已经从原来的单一讲授知识转变为重视物理知识的实验教学及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但是,目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重重的问题,需要我们采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观念落后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主要的表现为许多的物理教师由于深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所以对物理实验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导致其在实验教学中实验环节薄弱、演示工作粗枝大叶、对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缺乏积极的指导、对于学生请教的实验问题没有认真、仔细的回答等等。这种教学观念上的不重视,严重的影响到学生对于物理实验学习、操作的兴趣,挫伤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清晰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学生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没有清晰的目标,导致其在实验操作中没有一步步清晰的计划和学习指导方法、使得在长时间的物理实验教学后,仍然对于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无法独立的完成。

(三)学生缺乏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缺乏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又一个重要的问题。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许多的教师出于安全的考虑对于学生的物理实验教学指导工作仅限于一些简单容易操作的物理实验。第二,许多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都是在教师的亲自演示及手把手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很少有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

(四)教学仪器及实验设备不先进不齐全

许多初中学校对于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以及有限的教学经费等问题导致了许多物理实验教学设备设施不齐全,使得一些重要的物理实验教学课程无法实行。这个问题也导致了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没有产生出积极的效果。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从观念上重视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首先,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从观念上重视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观念上的重视才会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行动的改变和工作方法上的创新,否则进行科学具有成效的物理实验教学只会停留在口号上。其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第一,教师要制定出详细的物理实验教学计划,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一步步的具体实施。第二,配制出更加详细的物理实验教学器具,激发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在进行日常物理教学工作时重视对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具备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知识基础。第四,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物理知识综合素养,运用出色的物理实验演示工作赢得学生的欣赏及崇拜,使学生以自己为学习的榜样、不断地进行物理实验的学习与操作。

(二)增加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和自主性

其次,增加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及操作时的主观自主性是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因为,从根本上来讲、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只有他们真正掌握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步骤及方法、并且在实践生活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才是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标。其具体的方法为:第一,教师演示之后、让学生自己独立的进行物理实验步骤的制定及实施,教师起到的仅仅是指导作用。第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第三,对于实验的结果、教师要求学生要写出独立的实验报告,并在在报告中注明自己对于实验的完成及结果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三)对于实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再次,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对于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教师应该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比如:第一,利用最新的物理实验教学器材进行物理实验新方式的演示及讲解工作,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种,只要肯进行思考、还会找出其它的方式。第二,将一些典型的物理练习题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结果的探求工作,从而得出科学准确的结果。第三,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要与物理教材的知识重点进行有机的联系,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验操作的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对于物理基础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四)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

最后,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原因在于,足够财政教学资金的投入可以使学校买进大量非常先进的物理实验教学器具、同时还可以聘请来一些具有专业高水平的物理教师,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论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知识的实验操作能力及物理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一些科学有效教育方法的运用也对初中其它学科的教育方法改革具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赫.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民营科技,

[2]阿哈甫叶金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3]吴虹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

[4]祁尧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普童话,

[5]罗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考(综合版),

浅议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浅议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展示物理趣味,激发探究

1、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教育内容。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内容,给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探究规律、定律的研究和发现,应注意前人的创造思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启迪。我们不仅要看到科学家成功的结果,还应该了解他们探究的过程,成功的历程。在初中的物理教材中,创造性教育的内容、题材不少。如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是“顿悟”,是细心观察,是丰富联想,是知识的积累而获得;当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场后,法拉弟又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是坚持不懈的探索,是联想和逆向思想的结果。直流电动机的换向器,结构虽然简单,但设计巧妙。用于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实验的滚摆,稍加改进,就有了风行一时的溜溜球。利用大气压作用,做成一种皮碗挂钩。爱迪生研究白炽灯等等都是物理教材中对学生创造教育的丰富内容。

2、应用故事、生活实例等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让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的引言中,我创设了以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扇门并非普通之门。它是物理学中的力学之门,我们将从这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接着引入2008年北京奥运健儿拼搏夺冠的情境,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

及时运用奥运健儿乒乓球队员的自信,自己战胜自己,最后达到我能的境界。在讲物理是有用的时候,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在学习“阿基米德定律”以前,首先向学生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这个史实揭示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形成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演示“阿基米德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3、通过实验、实践问题,创设脑手并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心理,大大剌激了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会使有些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会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境。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境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在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密度有关等等。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怎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时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铅块浸入水中,大家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说明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它观点又应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实验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

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安排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器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自家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事实证明,问题设置好就可以带领学生以已知知识的情景为基础进入更新知识的情景,学生会随着设置恰到好处的问题不断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喜悦。

二、探究习题,拓宽知识面,学以致用

近年来,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探究习题更是层出不穷。样式越来越活,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要领悟透彻。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时引入探究习题,让学生时刻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时地体验物理学家的角色,体验成功的快感与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者,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探究如何把教者的教与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综述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综述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进行物理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本文从初中物理实验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入手,以苏科版为例,探究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学科,但是因为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难以被学生所理解,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并不能对物理知识了解透彻。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动手进行操作,其观察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在目前实际课堂教学中,物理实验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物理实验教学新方法。

一、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的学习有一定难度,所以很多学生会产生逃避的心理,不愿学习。通过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的过程中,亲自去揭开问题的答案,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实验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将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培养,最后问题得到解决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2.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加深。在物理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想问题得到解决,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分析、操作,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将所学知识和实验中所展现的物理规律进行对比、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就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3.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验探究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在实验中就行探索,需要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最后问题的解决方法也需要学生总结提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都逐渐得到了提高。

二、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方式不合理。要想实验探究教学在实际运用中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保证其灵活性。然而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这点,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进度以及学生的物理水平来,制定合理的实验内容。通常是仅根据课本上的介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课本上有的实验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化,而有的实验操作过于复杂,学生不能独立完成,造成预期的实验效果难以达到。2.重理论、轻实验。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教学运用不够灵活。很多老师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时仍然采取大量讲解理论知识的方式进行,实验过程少之又少。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要做到一课理论一课实验也比较难,通常在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讲解后再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之前讲解的重难点知识的印象会逐渐模糊,在实验中会难以进行操作,久而久之会失去进行实验的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三、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有效教学策略

1.让实验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让实验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的设置需要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的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教学效果才能达到。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光现象”这一章节中“光的发射”实验为例,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光反射的原理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他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光反射现象,并通过实验展示一些常见的光反射。2.实验设计要有目的性。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实验的设计应该具有目的性,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通过各个实验环节的衔接,达到实验的目的。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中“力”的实验为例,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力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实验内容可以设计为将两个充满气的气球进行挤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气球因为挤压而变形,以此达到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目的。3.根据实验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实验外,还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将教学策略进行灵活的调整,除了教师进行演示外,也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分组合作完成实验。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下册进行关于“浮力”的实验时,目的是为了求证物体是否在水越深的地方受到的浮力越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相互合作进行实验。让学生自行准备铁块、线、容器、水、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由一名学生对水中铁块进行控制,将铁块置于水中深浅不同的位置,另一名学生对处于水中不同位置时弹簧测力器显示的重力数进行记录,并对铁块在空中的重力进行测量。通过两个人的配合,得出物体在水越深的地方受到的浮力越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结论,加深学生对于“力”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应该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除了贴近课本内容外,还要通过不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身,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专业水平,以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卢观音.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6,(70):144-144.

[ 摘要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优化实验教学,用灵活、个性化的方式开展物理教学,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潜力。基于整合理念,巧妙结合物理模型、信息技术、生活情境等手段优化物理实验教学,能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更有利于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物理课程立足于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使用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做好有责任感的未来社会公民奠定基础。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物理知识体系构建的奠基阶段,对学生进入后续物理学习,培育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病,比如教学形式僵化、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思维含量不高、学习趣味性不浓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物理实验是关键,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引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创新。基于整合理念,落实以下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一、结合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实现优势互补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物理教学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教师完全可以将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使教学智慧化、数字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多媒体多样的技术手段和生动的表现形式,非常适合初中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和好奇心强的学习心理特性,对提高教学效率非常有帮助。如果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会令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物理实验本来就具有新奇活泼的优势,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表现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因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初中生来说,非常复杂,有点类似于数学中的分段函数,成像结果分为三种情况:有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正立和倒立,还有物距和像距的动态变化规律、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更有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特殊点的成像性质,以及光路可逆知识点的融入。面对这样复杂的知识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优化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索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同时,针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实验得出成像规律后,或者是第二课时教学中,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Flash动画课件再一次演示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既可有效进行巩固复习,也更有利于将学生头脑中零碎的实验片段组合成整体,进而动态并整体地把握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入理解。在突破这样的教学难点时,多媒体课件辅助实验教学,利用虚拟实验的高效、动态功能,实现传统实验与信息化手段的优势互补,是优化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又如,学生首次接触“光的折射”的概念时,光靠课本上的简单内容和教师的简单演示并不足以让学生完全掌握各种物理现象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好教学PPT,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出来。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可以顺势让学生联想站在岸上看水中物体的'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展示光路的传播路径和成像,这样能够让学生对光的折射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能够让实验教学变得更加有趣,也更高效。

二、配合物理模型开展实验教学,提升推理能力

教学的较高境界,不是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而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科学推理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但也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只要是有道理的、比较符合情理的,即使猜测有些偏差,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还可以在需要时使用物理模型辅助实验教学。例如,水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上的变化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但它又是一个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这种知识光靠一遍遍地重复强调是没有用的,只有学生自己理解了才能准确掌握。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讲讲自己对“水是怎么凝结成冰”和“水是怎么变成水蒸气的”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有学生用热胀冷缩的生活经验来解释:冷的时候水分子缩成一团就变成了固态,受热膨胀散开后就成了气态。还有学生补充说:水分子之间应该有相互吸引力,冷的时候吸引力变强,热的时候吸引力变弱。这些推测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却比较合理,所以笔者首先肯定了它们合理的地方,然后抛出正确的思路让学生再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用了水分子的模型,模拟水的变化,每个水分子用一个小圆球来表示,水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用一根小木棍来表示。在低温时表现为吸引力,所以水的形态是相对稳定的固态和液态,而随着温度升高,水分子获得了足够的内能后,分子间的力转化为斥力,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就变成了气态。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都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三、联系生活情景开展实验教学,培养物理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初中物理课堂中培养物理思维,以下两个方面必不可少:直觉思维的培养和生活化的物理探究。例如,在“光的折射和反射”教学中,就可以渗透直觉思维的培养:关于光线在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中的夹角关系,不妨先由教师给学生做演示,通过直接观察做出猜测。大部分学生都会发现,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是一样的。而在折射现象中,有一些学生观察不太仔细,因此误以为折射角和入射角一样大或更小。随后经过实践证明,学生能够快速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同时观察同类型的现象时也形成了更准确的直觉思维。对生活化的物理探究,以学生理解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之间的区别为例,可以采取将实验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进行。比如老式的电影放映机,投影仪的光照射到幕布上,因为幕布的表面并不是光滑的,光线在粗糙的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所以坐在任何位置的人都能欣赏到电影。而如果取一面镜子,用激光笔把一束光打在镜面上,此时发生的却是镜面反射,所以只有站在特定方向上的人才能看到镜子上的光点。这样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就能够把实验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探究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综上所述,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物理模型、结合生活情境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用智慧设计课堂,用兴趣引领学习,用灵性升华教学。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胡建乐.浅析教学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巧妙应用[J].中学物理,2016(4).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研究论文

《心理测量学实验》教学大纲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心理测量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名称 :心理测量学实验课程编号:418012学时:10学分:1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一、实验目的与任务:作为心理测量学的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面向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是学生在学习心理测量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心理测量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学生通过学习,能进一步深刻认识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心理现象的基本活动规律,提高对研究心理现象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实验技能,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二、教学基本要求:心理学实验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主动参加实验环节的实践训练,运用所学的内容,进行心理实验实际操作,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及实验技能,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本课程主要以验证实验为主。三、实验项目与类型: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实验性质 备注演示 验证 设计 综合 必做 选做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 2 √ √2 自评抑郁量表(SDS)测量 2 √ √3 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 2 √ √4 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式(EPQA)测量 2 √ √5 瑞文推理测验标准型(SPM)测量 2 √ √其他 略(主要为待建实验、演示实验等)四、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实验报告人: 被试姓名: 主试姓名: 实验时间:实验原理简介: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 list,90,简称SCL90)由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氏引进修订。临床应用证明,该量表的评估有比较高的真实性,而且具有内容广,反映症状丰富。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是目前心理咨询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适用于一般来询者,也适用于神经症患者。问卷包含9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1)无:自觉无该项症状问题;(2)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不严重;(3)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 ,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4)相当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中到中严重;(5)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频度和程度都十分严重。90个项目中包括10个因子:(1)躯体化;(2)强迫症状;(3)人际关系敏感;(4)忧郁;(5)焦虑;(6)敌对;(7)恐怖;(8)偏执;(9)精神病性;(10)睡眠及饮食状况通过对总分和各因子的分析,可以判断被测者症状分布特点及自感不适的程度,为咨询和治疗提供参考。(一)目的:学习和掌握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二)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或测验文本、记录纸、打印纸。(三)方法与程序:(1)主试按照测验的指导语要求向被试讲解或呈现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测量目的、如实作答、消除顾虑、承诺保密等。(2)主试指导被试按照测验的要求具体作答,及时消解被试作答过程中出现的疑虑,但要避免给被试以诱导或暗示。(3)被试作答完成后及时回收问卷或在电脑上保存测试数据。(四)结果:1.运用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或手工计算及时处理被试个体的测量数据,分别计算(1)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2)10个因子的分别得分;2.分别计算全体被试、男、女被试的测试结果,并进行男、女被试的比较、全体被试与正常成人常模的比较。(五)讨论:1.根据自己所测试成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2.你认为男、女被试、全体被试与正常成人常模的比较有无显著差异,为什么?实验二:自评抑郁量表(SDS)测量实验报告人: 被试姓名: 主试姓名: 实验时间:实验原理简介: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并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性格内向孤僻、多疑过虑,不爱交际,生活中遇到意外打击、长期努力得不到报偿的人容易陷入抑郁状态。长期处于抑郁状态易导致抑郁症。因此,在咨询中常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判断来询者的抑郁程度。该表是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Zung1965年编制而成,由20个问题组成,使用方便。根据所测结果,可以使咨询或治疗人员作出是否需要药物或心理治疗的判断。评定采用1-4制记分,评定时间为过去一周内。统计方法是把各题的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乘以,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T分)。临界值为T分50,分值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一)目的:学习和掌握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二)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或测验文本、记录纸、打印纸。(三)方法与程序:(1)主试按照测验的指导语要求向被试讲解或呈现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测量目的、如实作答、消除顾虑、承诺保密等。(2)主试指导被试按照测验的要求具体作答,及时消解被试作答过程中出现的疑虑,但要避免给被试以诱导或暗示。(3)被试作答完成后及时回收问卷或在电脑上保存测试数据。(四)结果:1.运用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或手工计算及时处理被试个体的测量数据,计算总分与T分;2.分别计算全体被试、男、女被试的测试结果,并进行男、女被试的比较。(五)讨论:1.根据自己所测试成绩,判断自己的近期抑郁倾向。2.你认为男、女被试有无显著差异,为什么?实验三: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实验报告人: 被试姓名: 主试姓名: 实验时间:实验原理简介:焦虑(anxiety)是个体主观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严重的焦虑能使人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导致心理疾病。因此,在咨询中为了了解来询者焦虑状况,常使用焦虑自评量表。该表是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Zung1965年编制而成,由20个问题组成,最大的特点是简便省时,易于掌握,能迅速反映出被测者个人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评定采用1-4制记分,评定时间为过去一周内。统计方法是把各题的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乘以,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T分)。临界值为T分50,分值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一)目的:学习和掌握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二)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或测验文本、记录纸、打印纸。(三)方法与程序:(1)主试按照测验的指导语要求向被试讲解或呈现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测量目的、如实作答、消除顾虑、承诺保密等。(2)主试指导被试按照测验的要求具体作答,及时消解被试作答过程中出现的疑虑,但要避免给被试以诱导或暗示。(3)被试作答完成后及时回收问卷或在电脑上保存测试数据。(四)结果:1.运用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或手工计算及时处理被试个体的测量数据,计算总分与T分;2.分别计算全体被试、男、女被试的测试结果,并进行男、女被试的比较。(五)讨论:1.根据自己所测试成绩,判断自己的近期焦虑状况。2.你认为男、女被试有无显著差异,为什么?实验四: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式(EPQA)测量实验报告人: 被试姓名: 主试姓名: 实验时间:实验原理简介:艾森克人格问卷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艾森克教授编制的。他搜集了大量有关的非认知方面的特征,通过因素分析归纳出三个互相成正交的维度,从而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内外倾性、情绪性和心理变态倾向(又称精神质),人们在这三个方面的不同倾向和不同表现程度,便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式(EPQA)包括90个条目,让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是否,然后,按E(内外倾性)、N(情绪性)、P(心理变态倾向)、L(测试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四个分量表记分。EPQA已经由北京大学陈仲庚等修订,修订后的EPQA共有85个条目。(一)目的:学习和掌握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式(EPQA)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二)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或测验文本、记录纸、打印纸。(三)方法与程序:(1)主试按照测验的指导语要求向被试讲解或呈现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式(EPQA)测量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测量目的、如实作答、消除顾虑、承诺保密等。(2)主试指导被试按照测验的要求具体作答,及时消解被试作答过程中出现的疑虑,但要避免给被试以诱导或暗示。(3)被试作答完成后及时回收问卷或在电脑上保存测试数据。(四)结果:1.运用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或手工计算及时处理被试个体的测量数据,分别计算E(内外倾性)、N(情绪性)、P(心理变态倾向)、L(测试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四个分量表记分。2.分别计算全体被试、男、女被试的测试结果,并进行男、女被试的比较、全体被试与正常成人常模的比较。(五)讨论:1.根据自己所测试成绩,判断自己的人格特征。2.你认为男、女被试、全体被试与正常成人常模的比较有无显著差异,为什么?实验五:瑞文推理测验标准型(SPM)测量实验报告人: 被试姓名: 主试姓名: 实验时间:实验原理简介:瑞文推理测验标准型(SPM)是一种非文字标准化智力测验,旨在避免文字等文化因素对智力测试的影响,详细介绍请见教材。(一)目的:学习和掌握瑞文推理测验标准型(SPM)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二)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或测验文本、记录纸、打印纸。(三)方法与程序:(1)主试按照测验的指导语要求向被试讲解或呈现瑞文推理测验标准型(SPM)测量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测量目的、如实作答、消除顾虑、承诺保密等。(2)主试指导被试按照测验的要求具体作答,及时消解被试作答过程中出现的疑虑,但要避免给被试以诱导或暗示。(3)被试作答完成后及时回收问卷或在电脑上保存测试数据。(四)结果:1.运用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或手工计算及时处理被试个体的测量数据,计算测试结果。2.分别计算全体被试、男、女被试的测试结果,并进行男、女被试的比较、全体被试与正常成人常模的比较。(五)讨论:1.根据自己所测试成绩,判断自己的认知特征。2.你认为男、女被试、全体被试与正常成人常模的比较有无显著差异,为什么?五、考核办法:主要根据心理实验报告和期末答卷进行考核。心理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设计、采用仪器名称、步骤、数据的记录和处理、问题讨论几个部分。期末答卷主要以基本理论、基本实验程序的控制、操作为核心。平时出勤、听课、实验参与、实验报告等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六、实验教学指导书和参考书:1.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2.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3.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郭秀艳、杨治良著:《基础实验心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5.郭秀艳著:《实验心理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6.郑日昌编著:《心理测量》,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等.

在百度文库上有这个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