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形势与政策大学课程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形势与政策大学课程论文题目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势政策论文,好的题目有:

1、抗击疫情,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时代意义与价值。

5、从全球战疫,看习近平力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扩展资料:

疫情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合则俱利,损则全伤。当前,全球处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不会区分种族民族的差异,不会遵守国界和文明的规范,也不会顾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面对疫情,全球唯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的协作与互助,才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摒弃“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狭隘冷漠,才能够尽快在全球更广范围内终止疫情给更多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1.形势与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 2.新时代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3.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都是很好的论文题目

可以选择一些与全人类相关的话题,比如说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战争,资源开发利用等等。

现实与梦想、开放的中国、一路带一路新里程、大国与人民、农村新貌、中国世界观、大国博弈、中国未来战略~~~~~~仅供参考望采纳!

形势与政策年课程论文题目

我也是民院的啊,不要是旅游系的哈,这现成的,我copy了哈···

《利比亚战乱原因及局势分析》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卡扎菲在1969 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0 年的领导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一个人民的国家。相反的,利比亚是目前全世界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 万人口。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控制著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的基地。“瓦尔法拉”曾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部落联盟,但这已成过去。现在,在利比亚的政治忠诚遭受严峻考验之时,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瓦尔法拉的几位部落首领日前就曾现身,号召人们推翻卡扎菲。来自利比亚东部的“扎维亚”(Al-Zari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领曾威胁说,如果卡扎菲继续当权,就要切断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却成为了某些霸权主义有依有据的合法侵略。真情与谎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没有谁能逃脱。人类的谎言是与生就有的。但是,如果说谎者能取了一个国家或是世界都被说谎者的言辞所打动,或是无可奈何的时候,那这个谎者的散布者就要有敏锐的头脑和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胆量”。 在这二十年当中美国连续打了四场局部战争,而这几场战争都是建立在谎言和欺当中的。 而现在的利比亚战事还是建立在谎言和欺上的。美国政府说:“卡扎菲政府已经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他的合法的政治地位已不复存在。卡扎菲的利比亚政府必须下台”。因此,没有人怀疑美国和盟军的真实意图。美国利用“推特”和“脸谱”等互联网络上的优势,在中东地区和世界范围制造动乱。突尼斯、埃及、巴林,叙利亚和利比亚的骚乱都是美国在背后的指使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现在利比亚的局势,已经朝着美国所希望的道路上背道而驰。美非洲军区司令在接受美国国会质询时承认:利比亚的局势有失控的可能。不管如何,任何一个企图侵略它国的国家都是注定会失败的。谎言的背后是什么?是赤裸裸的侵略,是西方国家打着“维护人道主义”“人权高于主权”的贪婪的欲望。北约和美军为在利比亚的军事指挥权相互争论不下的时候,美国一改常态将联军的指挥权交到了北约的手里。人们为美国的这一举措感到惊愕。其实世界又被美国给。人们多习惯了以往的新闻报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在干什么什么“。而对这次利比亚美国“却出人意料”,将军事指挥权送交了北约,这就让人耐人寻味。在利比亚的问题上;美国不是开第一炮的国家,也不是嚷嚷最凶的国家,更不是“最卖力”的国家。但是,没有人怀疑美国将是在利比亚摘的最后胜利果实的国家。北约成员已经成为美国推行单边霸权主义和疯狂掠夺世界资源的帮凶。美国的谎言还将持续传播,先是伊拉克、南联盟、阿富汗。现在是利比亚、伊朗、朝鲜和叙利亚。那么未来会是谁?没有人能给处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只有美国人自己知道。谎言并不可怕。可是谎言背后的真实的意图才是最可怕的。

因此,我认为我们学习军事课教程很有必要。在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融入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所以,大学生需要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总体来看,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保持了总体缓和。和平与冲突、发展与动荡、缓和与紧张交织互动的基本态势,呈现出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民族文化多元化、军事变革信息化的强劲势头。世界经济中心加速由西方向东方转移,亚太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战略角逐的焦点。这些历史性变化和调整,给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和地区安全形势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又形成新的挑战。既然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就要像太白笔下那样“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交的论文里的一段,供你可以。。。。题目就可以随便写写就好了呀。

哈哈,你是川民院的吧?个人觉得第二个问题很简单,随便编一下就可以了。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题目

已发到你邮箱。

妹的,和我们学校论文题目一模一样,一字不差···· 发一份给我撒

呵呵。随便凑够2000字,只要你不没有被抓到旷课2次,老师给你通过的。形势与政策(4).个学分。

猖獗的还不够,应该到美国没精力管南海的事才算猖獗。那样911就更有意义了

简而言之,就是形式决定政策,政策改变形式 国家 *** 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等与之相关的政策,都是根据当前世界以及本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

首先你对当前的国家政治形势有所了解,特别关注一些时事的话题。如农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然后,把它们分类整理起来,不就成了一篇论文了。

七一、国内经济、国际安全形势

1 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提倡绿色消费,增强环境意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当代发展,又要后代幸福”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对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大影响。下面我们简要的论述一下这方面的关系。 一,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引发自然灾害,给经济带来直接的重大损失。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遵循经济的客观规律。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重大的洪涝灾害,雪灾旱灾等等很多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结果。而这些灾害除了给灾区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之外,毫无疑问会直接导致灾区经济受损,生产受阻,流通受阻,进而导致供需不平衡,经济的不稳定。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否则自然对我们的报复会远远大于我们从自然中的获利。我们损失的将远远大于我们所得到的。 二,经济的发展依赖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同时环境容量制约著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经济要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对环境进行保护,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大地影响,“环境容量”是反映自然环境消纳污染物能力的指标,它是一个直接关系或者说是制约经济社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指标。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要通过人工治理恢复其生态功能则将付出大于收益几十、几百倍的代价,而有的环境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则将永远难以恢复。 三,中国环境问题导致了国外的压力,引起其他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抵制,进而造成出口损失。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也会引来很多发达国家的抗议,中国由此面临的国际政治压力也会加大,而政治会进一步影响经济。为了经济的长足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中国也必须对环境问题加以注意。 四,经济发展依赖能源,未来的经济发展尤其依赖是新能源。而新能源的开发中清洁的无污染的生物能将占很大的部分。已经被应用于实际的微生物发酵技术给工业和能源方面带来了很大的福音。未来的生物能开发中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将会起决定性作用。未来的竞争是生命科学的竞争,生物多样性 是我们的基因库,是经济增长的法宝。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占住有利地位。 五,人才是21世纪最可贵的资源。而环境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疾病传播,瘟疫蔓延…..等等环境问题造成了很多人的重病和死亡。在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做保证的情况下,人才从何而来呢?人才怎么能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生产,管理和科研上呢?经济发展该指望谁呢?要发展经济我们需要人才,然而当环境污染达到这样的程度,我们连畸形儿的出生都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培养人才,创造人才呢?经济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注意环境的保护。 综上所述,环境对于经济的发展很有影响,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不仅仅要看GDP更要关注绿色GDP。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当深刻铭记环境对于经济的影响和制约。注重环保是必需的,虽然这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这个成本跟先破化环境再去治理环境相比要低得多,这个成本跟破环境后造成的严重后果相比低得太多。如果我们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重视环保,不仅仅是为了我们的健康,也为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2 中国 *** 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 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 *** 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 1,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2007年释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支援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的政策。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2,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2007年释出高技术产业、电子商务和资讯产业等领域的“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完善促进数字电视、软体和积体电路、生物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新兴产业。资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07年释出13个行业“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分地区、分年度计划。2007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落后炼钢产能3747万吨、落后水泥5200万吨,关闭了2000多家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和一批污染严重的化工、印染企业,累计关闭各类小煤矿1.12万处。 4,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出台新开工专案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相继制定释出了高耗能行业市场准入标准,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采取调整出口退税、关税等措施,抑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产品出口。高耗能行业增速呈逐步回落趋势。 二,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 *** 高度重视能源节约问题,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长期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并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 1,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全面部署节能减排工作。 2,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明确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企业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3,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2006年国家利用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援节能重点专案111个,形成101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2007年国家利用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中央财政资金,支援重点节能工程专案681个,形成255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各级地方 *** 引导的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形成6000多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2006—2010年,通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可形成约2.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采用财政补贴推广使用节能灯5000万只的任务已在各地组织实施,近三年将推广使用节能灯1.5亿只以上。 4,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推动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公告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启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任务分解到了各地区,在24个省市启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试点工作。继续完善和严格执行机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中央国家机关开展了空调、照明、锅炉系统节能诊断和改造,完成了办公区所有非节能灯具的改造。 5,提高能源开发转换效率。电力、煤炭领域推广使用高效节能装置,加快淘汰小火电、小煤矿。2007年,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1980年的每千瓦时448克标准煤下降到370克标准煤;单位原煤产量能耗比上年下降5.9%,电耗下降了5.1%。 6,实施有利于节能的经济政策。调整部分矿产品资源税,适时调整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实行节能发电排程的政策,下调小火电上网电价,加大差别电价实施的力度,出台支援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等资金管理办法。出台鼓励节能环保小排量汽车、限制塑料购物袋等政策。建立 *** 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 7,加强法制建设。修订《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2007年来,释出火电、烧碱等22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安排电动机、节能灯等16类终端用能产品的监督抽查。各地节能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机构依法开展节能行政执法。 三,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将继续积极推进水电流域梯级综合开发,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加快大型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水电。加快风电发展速度,以规模化带动产业化,提高风电装置研发和制造能力,努力建设若干百万千瓦级的风电场和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以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液体燃料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加强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研发与应用。不断加强对煤层气和矿井瓦斯的利用,发展以煤层气为燃料的小型分散电源。中国积极发展核电,推进核电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核电发展机制;加强核电装置研发和制造能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能力;加强核电执行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训;实施促进核电发展的税收优惠和投资优惠政策;完善核电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法律法规建设。中国还将进一步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发展大型联合回圈机组和多联产等高效、洁净发电技术,研究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四,发展回圈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 *** 高度重视发展回圈经济,积极推进资源利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源头和生产过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回圈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回圈经济促进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释出《关于加快发展回圈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回圈经济的总体思路、近期目标、基本途径和政策措施,并发布回圈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 制定促进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的激励政策,释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及《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推动垃圾填埋气体的收集利用,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推广先进的垃圾焚烧、垃圾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技术,释出相关技术规范,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的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加强垃圾处理企业执行监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1990年的2.3%提高到2006年的52%。 五,减少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 近年来,中国在减少农业和农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迄今已在全国1200个县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推广以秸秆覆盖、免耕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发展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建立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控制草原载畜量,避免草场退化。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广太阳能、省柴节煤炉灶等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截至2007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到2650多万户,每年可以替代近16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400万吨。全国已建养殖场沼气工程2.66万处,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4286万平方米、太阳房1468万平方米、太阳灶112万台、小型风力发电机20多万台,建成一批秸秆气化、固化示范点,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51亿户、节能炉3471万户。 六,推动植树造林,增强碳汇能力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 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投资,平均每年植树造林400万公顷。同时,国家还积极动员适龄公民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109.8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15.4亿株。近几年,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的积极性。目前,全国人工林面积达到了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12%提高到目前的18.21%。2006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32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5.1%。据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有效增强了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 七,加大研发力度,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1,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科学发展规划之中。2006年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能源和环境确定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把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明确列为环境领域的优先主题之一。2007年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在“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和到2020年的远期目标,对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 2,加强人才与基地建设。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支跨领域、跨学科的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专家团队,取得一批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建成一批国家级科研基地,基本建成国家气候监测网等大型观测网路体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先进技术的研发和示范,产学研结合加快了先进技术产业化步伐。 3,不断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资金投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 *** 资金渠道,并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领域。“十五”(2001—2005年)期间,中国通过攻关计划、863计划和97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投入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经费逾25亿元。截至2007年底,“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2006—2010年)已安排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科技经费逾70亿元。此外,还通过其他渠道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资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资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资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资讯。

回顾科学发展成就,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推动海西括约发展的举措、当前国际形式热点问题分析、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以及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加强思想认识,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建设网路思想政治新型阵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机遇和挑战;对策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于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中国首富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领导村民致富的法宝——“吃透两头”、“两头一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华西村的致富经验说明了正确认识形势和准确把握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他们关注形势和政策变化的趋势,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关心国家、家庭和本人的发展前景,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也有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的内在需求。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 1. 内在需求与实际效果的矛盾 大学生对正确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一些院校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常常是作为非课堂教学环节设定,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根本不能起到给学生解疑释惑的作用,学生对这样的教育形式只能望而却步。 2. 形势复杂与途径单一的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资讯网路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五彩纷呈的现实世界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 3. 时事易变与师资不稳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二) 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1. 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热点、焦点多, 吸引性强,大大丰富了形势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内增了教与学的兴趣,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教育效果将明显得到提高。特别是资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因特网( Inter)不断延伸,时空差异与距离不再无法逾越,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外,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包罗永珍的“虚拟学校”———因特网上自由掠取资讯,遨游世界,拓宽形势视野;而且在网路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已非主体化,他们不再高高在上“灌输”思想,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路资讯,通过因特网传授给教育客体———学生。但是网路资讯的自由直接传播,有时难免“泥沙俱下”, 一些原始的、未处理的、抑或人为歪曲的、富有蛊惑性的、带有分化阴谋的资讯,一些不健康的资讯画面会趁机占领人的思想,使访问物件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给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2. 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形势政策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客观环境、物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竞争观念、利益观念、法制观念等不断加强,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提高。但是, 在“多样化”的今天, 教育客体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由关注社会到更加关注自身,认知方式注重直观;二是由关注生活到更加关注生存,价值判断注重自我。学生从关注昨天的生活质量转为更加关注明天自身生存的质量。因而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对自身价值提升的渴望日益迫切。这些既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正确引导的迫切性,也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要创新的要求。 3.网际网路技术的发展为互动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环境。在这个新的技术环境中, 教育工作者只是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寻找资讯。从这个意义上说, 由于因特网的影响,学习本身的含义将会改变,学习不再是理解与知识的结合,而变为仅仅是获得资讯。长此以往,学生们以资讯取代知识,只是学习检索和照本宣科网上资讯,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知识贫乏,分析能力低,价值取向无以把握。

二、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对策

(一)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精”、“管用”的原则, 注重基础、把握重点、突出主旋律 “精”,要求在内容的选取上突出重点,从可讲的素材中提取出最适合当前形势发展,学生最想了解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作为要讲的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要把所选取的内容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信念教育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新形势更要求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的思想观念教育,以及基本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教育。 “管用”就是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受益,避免空洞乏味地理论说教。通过形势政策课,真正能吸引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形势,起到统一思想、引起共鸣、鼓舞精神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二)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创新 形势政策课应多开展一些新闻评述、形势分析讨论、资讯理论文交流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并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可辅以音像视听、参观等鲜活的形式配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可以打破课堂界限,有针对性地邀请内行专家与学生面对面讨论交流。还可以尝试把形势政策课引入第二课堂、引入社团,让学生上讲台,教师做点评,使形势政策课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手段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化、网路化、智慧化迅猛发展,给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路时代,形势政策课的载体要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路资源,办好多媒体教学,尝试网路教育。在国际上,网上大学也纷纷宣告成立,并以其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灵活性、费用低等一系列优势赢得学员的广泛欢迎。 (三)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样,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物件,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而且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渠道多元化。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全面、客观的分析,把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

拿点rmb帮你搞定 网上抄的一眼就看出来了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格式

有点类似小学作文提纲的,不过每个部分要细分就是。然后加上自己的心得,这个才是精华。

1.文章题目不超过20个字,不用不常见的英文缩写(三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 要(黑体、小四、加粗,左对齐):中文摘要要求200字左右。中文摘要用第三人称编写,简短精炼,明确具体。摘要格式要规范,不能出现本文、论文等类似字样,不能出现数学公式、插图、表格、参考文献序号等。摘要中应用黑体明确列述该文的创新点(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等等),以便于创新性知识的发现,提取和评价,。英文摘要同中文一致,创新点用斜体标出。(宋体、小四)3.关键词(黑体、小四、加粗,左对齐):词1;词2;词3(宋体,小四,要求3-8个,用分号隔开)4.英文摘要与关键词:Title(三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居中)Abstract(小四、Times New Roman体、加粗)Key words(Times New Roman体、加粗)5.目 录(三号、黑体、加粗、居中、字间空两字符)6.参考文献(五号、黑体、加粗、居中)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被编辑采纳。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题目

呵呵。随便凑够2000字,只要你不没有被抓到旷课2次,老师给你通过的。形势与政策(4).个学分。

猖獗的还不够,应该到美国没精力管南海的事才算猖獗。那样911就更有意义了

简而言之,就是形式决定政策,政策改变形式 国家 *** 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等与之相关的政策,都是根据当前世界以及本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

首先你对当前的国家政治形势有所了解,特别关注一些时事的话题。如农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然后,把它们分类整理起来,不就成了一篇论文了。

七一、国内经济、国际安全形势

1 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提倡绿色消费,增强环境意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当代发展,又要后代幸福”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对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大影响。下面我们简要的论述一下这方面的关系。 一,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引发自然灾害,给经济带来直接的重大损失。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遵循经济的客观规律。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重大的洪涝灾害,雪灾旱灾等等很多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结果。而这些灾害除了给灾区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之外,毫无疑问会直接导致灾区经济受损,生产受阻,流通受阻,进而导致供需不平衡,经济的不稳定。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否则自然对我们的报复会远远大于我们从自然中的获利。我们损失的将远远大于我们所得到的。 二,经济的发展依赖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同时环境容量制约著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经济要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对环境进行保护,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大地影响,“环境容量”是反映自然环境消纳污染物能力的指标,它是一个直接关系或者说是制约经济社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指标。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要通过人工治理恢复其生态功能则将付出大于收益几十、几百倍的代价,而有的环境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则将永远难以恢复。 三,中国环境问题导致了国外的压力,引起其他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抵制,进而造成出口损失。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也会引来很多发达国家的抗议,中国由此面临的国际政治压力也会加大,而政治会进一步影响经济。为了经济的长足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中国也必须对环境问题加以注意。 四,经济发展依赖能源,未来的经济发展尤其依赖是新能源。而新能源的开发中清洁的无污染的生物能将占很大的部分。已经被应用于实际的微生物发酵技术给工业和能源方面带来了很大的福音。未来的生物能开发中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将会起决定性作用。未来的竞争是生命科学的竞争,生物多样性 是我们的基因库,是经济增长的法宝。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占住有利地位。 五,人才是21世纪最可贵的资源。而环境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疾病传播,瘟疫蔓延…..等等环境问题造成了很多人的重病和死亡。在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做保证的情况下,人才从何而来呢?人才怎么能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生产,管理和科研上呢?经济发展该指望谁呢?要发展经济我们需要人才,然而当环境污染达到这样的程度,我们连畸形儿的出生都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培养人才,创造人才呢?经济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注意环境的保护。 综上所述,环境对于经济的发展很有影响,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不仅仅要看GDP更要关注绿色GDP。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当深刻铭记环境对于经济的影响和制约。注重环保是必需的,虽然这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这个成本跟先破化环境再去治理环境相比要低得多,这个成本跟破环境后造成的严重后果相比低得太多。如果我们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重视环保,不仅仅是为了我们的健康,也为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2 中国 *** 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 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 *** 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 1,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2007年释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支援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的政策。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2,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2007年释出高技术产业、电子商务和资讯产业等领域的“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完善促进数字电视、软体和积体电路、生物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新兴产业。资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07年释出13个行业“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分地区、分年度计划。2007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落后炼钢产能3747万吨、落后水泥5200万吨,关闭了2000多家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和一批污染严重的化工、印染企业,累计关闭各类小煤矿1.12万处。 4,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出台新开工专案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相继制定释出了高耗能行业市场准入标准,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采取调整出口退税、关税等措施,抑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产品出口。高耗能行业增速呈逐步回落趋势。 二,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 *** 高度重视能源节约问题,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长期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并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 1,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全面部署节能减排工作。 2,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明确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企业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3,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2006年国家利用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援节能重点专案111个,形成101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2007年国家利用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中央财政资金,支援重点节能工程专案681个,形成255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各级地方 *** 引导的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形成6000多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2006—2010年,通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可形成约2.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采用财政补贴推广使用节能灯5000万只的任务已在各地组织实施,近三年将推广使用节能灯1.5亿只以上。 4,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推动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公告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启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任务分解到了各地区,在24个省市启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试点工作。继续完善和严格执行机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中央国家机关开展了空调、照明、锅炉系统节能诊断和改造,完成了办公区所有非节能灯具的改造。 5,提高能源开发转换效率。电力、煤炭领域推广使用高效节能装置,加快淘汰小火电、小煤矿。2007年,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1980年的每千瓦时448克标准煤下降到370克标准煤;单位原煤产量能耗比上年下降5.9%,电耗下降了5.1%。 6,实施有利于节能的经济政策。调整部分矿产品资源税,适时调整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实行节能发电排程的政策,下调小火电上网电价,加大差别电价实施的力度,出台支援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等资金管理办法。出台鼓励节能环保小排量汽车、限制塑料购物袋等政策。建立 *** 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 7,加强法制建设。修订《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2007年来,释出火电、烧碱等22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安排电动机、节能灯等16类终端用能产品的监督抽查。各地节能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机构依法开展节能行政执法。 三,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将继续积极推进水电流域梯级综合开发,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加快大型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水电。加快风电发展速度,以规模化带动产业化,提高风电装置研发和制造能力,努力建设若干百万千瓦级的风电场和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以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液体燃料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加强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研发与应用。不断加强对煤层气和矿井瓦斯的利用,发展以煤层气为燃料的小型分散电源。中国积极发展核电,推进核电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核电发展机制;加强核电装置研发和制造能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能力;加强核电执行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训;实施促进核电发展的税收优惠和投资优惠政策;完善核电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法律法规建设。中国还将进一步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发展大型联合回圈机组和多联产等高效、洁净发电技术,研究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四,发展回圈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 *** 高度重视发展回圈经济,积极推进资源利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源头和生产过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回圈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回圈经济促进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释出《关于加快发展回圈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回圈经济的总体思路、近期目标、基本途径和政策措施,并发布回圈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 制定促进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的激励政策,释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及《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推动垃圾填埋气体的收集利用,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推广先进的垃圾焚烧、垃圾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技术,释出相关技术规范,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的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加强垃圾处理企业执行监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1990年的2.3%提高到2006年的52%。 五,减少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 近年来,中国在减少农业和农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迄今已在全国1200个县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推广以秸秆覆盖、免耕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发展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建立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控制草原载畜量,避免草场退化。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广太阳能、省柴节煤炉灶等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截至2007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到2650多万户,每年可以替代近16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400万吨。全国已建养殖场沼气工程2.66万处,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4286万平方米、太阳房1468万平方米、太阳灶112万台、小型风力发电机20多万台,建成一批秸秆气化、固化示范点,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51亿户、节能炉3471万户。 六,推动植树造林,增强碳汇能力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 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投资,平均每年植树造林400万公顷。同时,国家还积极动员适龄公民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109.8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15.4亿株。近几年,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的积极性。目前,全国人工林面积达到了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12%提高到目前的18.21%。2006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32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5.1%。据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有效增强了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 七,加大研发力度,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1,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科学发展规划之中。2006年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能源和环境确定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把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明确列为环境领域的优先主题之一。2007年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在“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和到2020年的远期目标,对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 2,加强人才与基地建设。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支跨领域、跨学科的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专家团队,取得一批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建成一批国家级科研基地,基本建成国家气候监测网等大型观测网路体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先进技术的研发和示范,产学研结合加快了先进技术产业化步伐。 3,不断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资金投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 *** 资金渠道,并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领域。“十五”(2001—2005年)期间,中国通过攻关计划、863计划和97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投入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经费逾25亿元。截至2007年底,“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2006—2010年)已安排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科技经费逾70亿元。此外,还通过其他渠道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资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资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资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资讯。

回顾科学发展成就,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推动海西括约发展的举措、当前国际形式热点问题分析、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以及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加强思想认识,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建设网路思想政治新型阵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机遇和挑战;对策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于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中国首富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领导村民致富的法宝——“吃透两头”、“两头一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华西村的致富经验说明了正确认识形势和准确把握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他们关注形势和政策变化的趋势,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关心国家、家庭和本人的发展前景,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也有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的内在需求。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 1. 内在需求与实际效果的矛盾 大学生对正确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一些院校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常常是作为非课堂教学环节设定,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根本不能起到给学生解疑释惑的作用,学生对这样的教育形式只能望而却步。 2. 形势复杂与途径单一的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资讯网路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五彩纷呈的现实世界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 3. 时事易变与师资不稳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二) 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1. 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热点、焦点多, 吸引性强,大大丰富了形势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内增了教与学的兴趣,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教育效果将明显得到提高。特别是资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因特网( Inter)不断延伸,时空差异与距离不再无法逾越,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外,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包罗永珍的“虚拟学校”———因特网上自由掠取资讯,遨游世界,拓宽形势视野;而且在网路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已非主体化,他们不再高高在上“灌输”思想,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路资讯,通过因特网传授给教育客体———学生。但是网路资讯的自由直接传播,有时难免“泥沙俱下”, 一些原始的、未处理的、抑或人为歪曲的、富有蛊惑性的、带有分化阴谋的资讯,一些不健康的资讯画面会趁机占领人的思想,使访问物件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给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2. 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形势政策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客观环境、物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竞争观念、利益观念、法制观念等不断加强,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提高。但是, 在“多样化”的今天, 教育客体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由关注社会到更加关注自身,认知方式注重直观;二是由关注生活到更加关注生存,价值判断注重自我。学生从关注昨天的生活质量转为更加关注明天自身生存的质量。因而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对自身价值提升的渴望日益迫切。这些既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正确引导的迫切性,也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要创新的要求。 3.网际网路技术的发展为互动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环境。在这个新的技术环境中, 教育工作者只是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寻找资讯。从这个意义上说, 由于因特网的影响,学习本身的含义将会改变,学习不再是理解与知识的结合,而变为仅仅是获得资讯。长此以往,学生们以资讯取代知识,只是学习检索和照本宣科网上资讯,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知识贫乏,分析能力低,价值取向无以把握。

二、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对策

(一)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精”、“管用”的原则, 注重基础、把握重点、突出主旋律 “精”,要求在内容的选取上突出重点,从可讲的素材中提取出最适合当前形势发展,学生最想了解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作为要讲的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要把所选取的内容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信念教育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新形势更要求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的思想观念教育,以及基本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教育。 “管用”就是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受益,避免空洞乏味地理论说教。通过形势政策课,真正能吸引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形势,起到统一思想、引起共鸣、鼓舞精神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二)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创新 形势政策课应多开展一些新闻评述、形势分析讨论、资讯理论文交流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并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可辅以音像视听、参观等鲜活的形式配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可以打破课堂界限,有针对性地邀请内行专家与学生面对面讨论交流。还可以尝试把形势政策课引入第二课堂、引入社团,让学生上讲台,教师做点评,使形势政策课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手段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化、网路化、智慧化迅猛发展,给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路时代,形势政策课的载体要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路资源,办好多媒体教学,尝试网路教育。在国际上,网上大学也纷纷宣告成立,并以其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灵活性、费用低等一系列优势赢得学员的广泛欢迎。 (三)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样,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物件,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而且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渠道多元化。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全面、客观的分析,把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

嘻嘻,交了,你问的不够早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 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形势与政策的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 反思 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反思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思想 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教育力度与取得成效之间不对等的困境。本文拟以独立学院学生为例,从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外部表现和内部因素出发,通过反思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力图提高社会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识,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健康 发展。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外部表现

1.诚信缺失负面效应。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教育力度和成效上存在不对等现象。而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大学生诚信知行不一引发的。经走访和调查,大学生对诚信普遍持认同的态度,他们认识到诚信是一种美德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更为突出。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容易受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些学生,缺乏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思想颓废,缺乏诚信。“从道德心理的角度看,诚信就是一个由诚信需要、诚信动机、诚信行为及相关的心理反馈各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动态系统。”良好的诚信意识并不一定代表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诚信即使是大学生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但要真正将此行为准则付诸实践还必须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如对方的诚信度、事件的重要程度、自身的利益考虑等等。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才使得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与诚信意识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就是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对称性的根本原因。

2.大学生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无论是在学校、社会乃至学生及其家庭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处于困境状态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着重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理想层次教育,弱化了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尤其在诚实、守信这种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诚信道德规范教育上力度不够。”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不成熟、不健全,存在着管理与教育的严重脱节,重视专业教育工作,轻视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同时学校诚信教育“各自为战“较多,整体配合少,缺少联动,系统性不足。在 家庭教育 环境下,家长及学生较为重视学生本身 科学 文化 知识的获取,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高,就业是否理想等,对诚信教育认同和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内因分析

1.社会“诚信危机”的负面作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文明程度还没有达到完美程度,人们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滞后社会 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制度、 法律的不完善。相应的道德诚信约束机制不健全,致使社会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进而引发以“诚信危机”为中心的社会道德危机。经济上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唯利是图。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察制度和道德约束体系不健全,市场缺乏了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使守信者未受到应有的鼓励和收益,而失信者未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们的分辨是非的界限,形成一块道德灰色地带:失信者的收益高于失信成本,失信者有利可图。这种状况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大学生诚信教育必然受其影响。

2.家庭教育的诚信缺失。就目前来看,家庭教育存在诚信教育缺失现象,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年后出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是集万千宠爱为一身,家庭教育较为宽松。家长代为做作业、写 作文 现象屡见不鲜。独立学院学生,在高中成绩属于中下游,成绩普遍不好,作弊现象十分严重。家庭教育的诚信缺失是重要原因。一方面,家庭教育基本上是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惟一标准,对道德理念的培养视为可有可无。另一方面,父母自身的失信淡化了教育效果。有些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成为子女的学习榜样。家长不良的示范、错误的引导使大学生对失信得利逐步产生认同,模糊了诚信和失信的道德界限,与诚信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3.大学生价值观已基本固定。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大学生虽未正式踏入社会,但已通过各种途径接触、了解了社会。特别是在 网络时代,学生接触社会的 渠道 更为广泛。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难免使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背离。当前社会价值趋向于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在实际行为中表现为唯利是图、背信弃义等。这种以个人物质利益为目的的价值追求、重利轻义的义利观念,直接左右着人们的 经济行为与社会交往。有些大学生是非观念差,意志不够坚定,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影响,价值偏离正确方向。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以有利于自我为中心,可以不惜牺牲诚信道德准则为代价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实现价值的 方法 ,助长了不讲诚信风气的形成,严重阻碍了思想 政治工作中诚信 教育的开展。

4.高校自身消极因素的影响。高校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诚信环境相对较好,但也并非是一尘不染。有些高校自身的一些不诚信行为,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形成悖论。有些高校管理领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和漏洞,如在招生中的暗箱操作、各类评优中的不正之风、学术研究中的失信、学术腐败等等。一些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也存在着工作松散、制度执行不力、监督不力现象,这就给一些不诚信的大学生带来了可乘之机,让失信有了得意滋生的空间。这些负面“示范”,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蔓延,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反思

1.高校的诚信教育能否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诚信观的形成是要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而诚信教育的实施时间越早对学生的诚信观形成的作用越明显。“我们的德育是倒金字塔的,幼儿园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小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说明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没有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认知 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而导致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缺陷,导致诚信等道德问题的存在。大学生就像一张被社会上的种种虚假现象涂抹过的一张白纸。而让处在学校教育顶端的高等学校承担起“人之初”就应该重点从事的诚信教育,弥补诚信教育的先天不足,使白纸上已经存在的代表诚信观的线条回到它应该的位置上,这本身就是事倍功半的苦差事,也注定了高校的诚信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而不能彻底根除。

2.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

从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必须具备相应的外部因素。第一,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依托社会大环境。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培育社会诚信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在法制和道德上对诚信问题加以约束,形成奖惩分明的社会诚信氛围。第二,诚信的家庭氛围。家庭的对学生的诚信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要用自己诚信的言行、高贵的品质影响学生,带动他们成长进步,形成将诚信的家庭氛围。第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诚信道德观念的形成的养成要从小做起。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无疑是诚信教育的最佳选择,大学生诚信教育才会事半功倍。第四,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要想走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必须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全面的、和谐的德育观。“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和谐德育过程中已经不可能截然分开,应该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多经纬、多频道、多方位的德育组织网络,做到目标一致,相互沟通,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相互联动,形成合力,打一场持久的德育‘攻坚战’。”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必须具备以上几个因素,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的诚信教育观。细细的对照各种因素,我们才发现,目前这些外部因素都不具备,大学生诚信教育很难走出目前的困境。

3.大学生诚信 教育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继续存在,总体上说,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是全面的、和谐的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应该诸多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放弃努力。具体而言,独立学院更应进行诚信教育:首先,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现诚信缺失现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必然存在的直接原因。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集中学习的地方,是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修正不良观念和意识的理想环境。虽然,大学生诚信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但是,起码收到了一定成效。其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用还没有完全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制约其效用的发挥。尽快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再次,高校教育处于学校教育的最顶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期学校教育的不足。

参考 文献:

[1]沈绮云,姚晓波.高职院校学生诚信心理调查及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2010(10).

[2]张其娟.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02).

[3]刘兴华.论高校诚信教育难的原因及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形势与政策的结课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