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国际商务论文推荐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国际商务论文推荐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 商务英语 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商务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一) [1]张佐成。商务英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魏晓锋,张敏珠,顾月琴。德国“双元制”职业 教育 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1):92-95. [3]蒋莉。能力本位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08):36-37. [4]刘颖,马春荣 ,王俊 .借鉴国外先进 经验 ,构建高职实践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55-57. [5]申厚坤,陶丽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30-31. [6]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7]俞燕。以就业为导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1. [8]侯松,曾美芬。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及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04):43-44. [9]王平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1]袁江。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3):23-25. [12]王冰蔚。我们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吸取些什么[J].职教论坛,2002,(03):19-22. [13]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30-35. [14] John Dewey.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M]..: Collier Books,1963. [15]乔伊斯,韦尔。当代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商务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二) 1. 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2. 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3. 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4. 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5. 王克非. 《翻译 文化 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 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7. 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8. 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9.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10. 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1.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2.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3. 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商务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三) [1]徐鲁亚。“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与实践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2005,(9):84-85. [2]李静艳。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22-25. [3]郭洪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5]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0):186-187.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李国艳,田鸣。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就业导向视角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8]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J].教育与职业,2009,(05):40-42. [29]刘德恩。论高职课程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1,(6):3-6. [9]廖英,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0]王媛。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8. [11]伍波。浅论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8,(5):146. [12] 邓英剑 ,刘忠伟。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9):89-92. [13]吴雄彪,花有清,郑一平。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质量评价[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47-50. [14]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5]林添湖。对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三点思变[J].国际商务研究,2004,(1):60-61. [16]王蔷。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1. 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大全 2.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浅谈商务英语论文范文 4.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5.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范本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Our Policy i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Abstract Nowadays the coopera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ies have become closer and closer because the tendency of the world’s economy globalization become stronger and stronger. With the ongoing of China opening and reform policy, and success in entry W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ill also become closer and closer. Various inter-cultural negoti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so about different cultures much attention is paid by business men in the inter-cultural negotiation. There are many aspects that affect the factors of cultural conflict, such as: thought, ideology and time etc. Therefor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only when we make a good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correctly about the different cultures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western countries can we have a better policy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ser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 business negotiation; countermeasure

商务谈判活动是在经济活动中,双方通过协商来确定交换有关各种条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过程,是双方洽谈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促进双方达成协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商务谈判研究论文开题 报告 ,供大家参考。

《 商务谈判双赢战略 》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双赢”才是企业发展长久之计。在商务谈判中寻求双方利益的契合点,有效地化解谈判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实现长期有效合作,是现代商务谈判双赢战略的最终目标。因此,研究商务谈判双赢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商务谈判双赢战略的相关问题,主要涉及到商务谈判的基本概念、阻碍商务谈判双赢战略目标实现的因素以及商务谈判双赢战略对策等。

关键词:商务谈判 双赢战略 阻碍因素 战略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商务谈判双赢战略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推崇,双赢理念对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商务谈判双赢战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谈判方略。商务谈判中,谈判双方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谈判双方是合作伙伴关系,商务谈判中寻求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实现双赢是双方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商务谈判活动中,谈判双方往往过于坚持自己的利益,不肯做出丝毫让步,致使谈判陷入僵局甚至导致谈判的最终破裂。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树立起双赢理念,正确处理好谈判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将双赢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以实现双赢为最终的谈判目的,达到双方的互惠互利。

一、商务谈判与双赢战略

(一)商务谈判概述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务谈判在促成企业合作中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商务谈判是现代经济贸易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主要是指双方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明确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进行的协商行为。由于谈判双方的利益是相对的,所以商务谈判具有非常明显的对抗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谈判双方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寻求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平衡点,是商务谈判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双赢战略的关键之处。

(二)双赢战略概述

商务谈判中的双赢战略就是通过谈判,寻求双方都能够满意的方案,最终实现双赢目标。双赢谈判强调的是“你赢了,但我也没有输”。

就商务谈判的总体目标而言,实现双赢是最好的谈判结果。以下是谈判界广为流传的一个经典小 故事 :有一个妈妈把一个橙子送给了邻居的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就来讨论如何分这个橙子,吵来吵去,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孩子负责选橙子。结果,这两个孩子依照商定的办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第一个孩子把半个橙子带回家,把皮剥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机上榨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来磨碎了,混在面粉里烤 蛋糕 吃。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过谈判实现双赢的例子,由此可见,同时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并实现双方利益的平衡是商务谈判的最高境界。

二、阻碍商务谈判实现双赢战略的因素

从理论上讲,商务谈判中实施双赢战略是非常可行的,但是,在实际的谈判中却阻力重重。由于谈判双方的立场不同,甚至直接相反,而他们双方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往往存在谈判分歧,如果双方不懂得变通,就容易导致商务谈判陷入僵局。如何打破这一僵局,实现双方共赢,是谈判双方必须考虑的问题。

具体而言,阻碍商务谈判实现双赢战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谈判者本身缺乏双赢战略思想,认为商务谈判的最终结果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甚至认为给对方做出让步就意味着是自己的损失,这是一种错误的谈判思想;

二是有的谈判者认为对手的问题应该由对方自己解决,替对方考虑似乎是不合乎规范的;

三是有的谈判者看到对方一直坚持立场不改变,自己也盲目坚持不愿减少自己的利益,导致谈判陷入僵局,自然实现不了双赢。比如,在货物运输谈判中,买方要求的“不要分批装船和转船”以及卖方坚持的“转船”,就是谈判双方的立场,而买方“担心货物破损而遭受损失”以及卖方“担心由于不能及时发货而发生占港费和其他费用”,是双方各自追求的实质利益。很多谈判者往往错误地认为谈判只是在双方的立场之间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看到对方坚持立场,也盲目不愿意放弃自己既有的立场,在立场问题上与对方讨价还价,找不到满足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

四是过分关注一次性交易所得利益,忽视掉企业长远的经济利益。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谈判者如果想和对方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一般会比较重视与对方的第一次合作。会尽量采取互惠式的谈判方式,使双方的利益达到均衡。然而,现在进出口贸易的竞争越来越大,客户往往有更多的选择。比如一个客户和这个企业已经有过几次合作,一旦它找到别的企业能够提供更优惠的条件,它便很容易去和另一个企业合作。在这样的形势下,谈判双方都不会刻意地去维护与对方的关系,在交易中都尽力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由于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谈判失败,比如由于对方超过了我方的底线等等。

总之,阻碍商务谈判实现双赢战略的因素有很多,关键是如何灵活协调双方利益,有效地化解谈判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合作继续下去。

三、商务谈判双赢战略

商务谈判需要树立双赢理念,成功的商务谈判要学会灵活让步,从双方最大的利益出发,运用最小的代价换取双方最大的利益。商务谈判双赢战略贯穿于商务谈判的整个过程:

(一)树立双赢理念

谈判者首先要树立双赢理念,认识到商务谈判并不是争得你死我活,而是寻求双方利益的切合点,这是商务谈判实现双赢战略的首要保证。缺乏这一思想观念,商务谈判就难以真正取得成功。

(二)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要想在谈判中取得双赢,换位思考是必然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相互体谅,才有可能使得谈判结果皆大欢喜。换位思考还要求保持冷静的情绪,避免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尤其是当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不能针锋相对,避免相互争吵,应尽可能的寻求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三)准备替代方案,寻求双赢的最佳方案

在商务谈判过程中,谈判双方都会拿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一旦损害到对方的利益,必然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因此,在谈判过程中应该准备替代方案,当自己认为最佳方案难以通过时,可以降低自己的利益要求,拿出第二方案,而经过双方协商、妥协、变通后出现的替代方案往往使双方谈判者脱离一个情况不乐观的谈判,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四)学会适当让步

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存在着利益)中突是客观事实,学会适当的让步是实现双赢战略的必要条件。但是,学会适当让步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忍让,是用自己的让步换取更大的回报。据统计,在谈判过层中,约有85%的让步都在最后15%的时间内做出的,虽然不做无谓让步,但是要明白让步不是对等的,且不宜让步次数过多,应当让对手感觉己方是在艰难情况下让步。学会让步要求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学会利益交换,也就是说在自己做出某个让步的同时,可以提出另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以此作为交换。比如,双方在价格方面争执不下的时候,可以做出适当让步,同时引入付款方式、付款期限、交货方式等新的交换条件,这些条件对买方来说也有很大的利益,因此买方会更容易接受卖方的价格。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务谈判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商务谈判双赢理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商务谈判中实施双赢战略,有利于提高谈判的效率,保障双方共同利益,有利于双方达成共识,谋取长远利益。成功地谈判没有输家,只有双赢,双赢战略是现代商务谈判的最佳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吴若兰,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J],时代金融,2013(23)

[2]史光起,商务谈判的12个技巧[J],中小 企业管理 与科技(中旬刊),2011(08)

[3]丁宇晴,如何在商务谈判中达到双赢[J],价值工程,2012(25)

[4]赵然,从语境顺应视角刊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语用策略[J],东北农业大学,2012

《 浅析网络商务谈判 》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正影响着传统交易和商务谈判活动。网络商务谈判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灵活方便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使用。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信息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素。

【关键词】网络商务谈判;传统网络商务谈判;互联网;信息技术

商务谈判是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之间为了实现双方共赢的目标,通过沟通协调达到一致意见的交往过程。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商务谈判也正在潜移默化的朝着网络商务谈判的方向发展。网络商务谈判其实质就是以互联网信息为平台的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商务谈判的一种新的形式。

和传统商务谈判一样,网络商务谈判也要经过询盘、报盘、还盘、讨价还价、签订订单等环节。其工作流程大致如下:卖方通过网络发布自己产品的基本信息(产品目录、规格、价格等),买方在网页上搜索需求的产品,并开始询盘。卖方再报盘。谈判双方进入讨价还价阶段。确定订单后,网上签订或正式签订书面合同。此后如果有变动,也可以在网上变更订购单。

一、网络商务谈判的特点分析

由于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平台,网络商务谈判呈现出其低成本、高效率、客观性等特点,吸引着现代企业的关注。

(一)以低廉成本实现商务谈判活动

传统商务谈判活动中,不论采用主场谈判、客场谈判还是第三地点谈判,谈判双方组成的谈判人员都必须花费大量财力在食宿、通讯等谈判活动经费上面,加之如果谈判期限较长或者谈判地点较远的话,其谈判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就会更高,甚至还可能因错过最佳成交时间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网络商务谈判中买卖双方仅需要通过互联网就能挖掘谈判对象,以书面形式确定谈判日程和议程,仅需要几分钟时间 网络技术 人员就能实现询盘、发盘等谈判环节,筛选谈判信息。此外,进入到还盘、让步等环节时,谈判双方也能方便、及时的向领导汇报谈判进程,可以充分在谈判团队中展开讨论、决策。这些活动的实现都是以低廉的成本实现的。

(二)以高效率、高质量的方式达成商务谈判

传统的商务谈判从搜集、分析谈判情报、确定谈判目标和对象再到指定谈判方案、组建谈判队伍、控制谈判过程以及谈判现场的唇枪舌战,整个过程下来短则数日,长则数月,其效率之低;由于前期在寻找谈判对象时可能存在资料有限和主观局限等因素谈判结果的质量可能并不高。而网络商务谈判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克服以上问题。借助于互联网庞大的资源库,谈判方可以掌握更多更全面、准确的客户资源,有助于提升谈判的质量。此外,网络商务谈判不在局限于谈判期限,完全可以365天每天24小时充分与客户进行跨区域谈判沟通,从谈判时间、空间、质量上将,网络商务谈判都是高效率的。

(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谈判的客观性

传统商务谈判结果会受到谈判双方成员个人偏好、性格、能力、级别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主观性。而网络商务谈判是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相对平等的对话过程,谈判双方不需要见面,不需要关注一些人为因素,直接把重点集中在谈判的条件、结果上,相对而言能更客观的促进谈判双方实现共赢。

(四)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传统商务谈判进程和结果往往容易受到谈判团队成员的影响,在时间限期内作出的决策不一定是最有的。而网络商务谈判主要是以书面形式确定谈判议程和内容,谈判双方有充分的时间仔细研究,反复对比论证,还可以及时向领导汇报谈判的内容,和其他同事展开讨论,甚至可以向专家征询,也可以利用网络和其他供应商或客户进行对比分析,作出更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网络商务谈判发展的几个重点问题

网络商务谈判毕竟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一种商务谈判形式,相较于传动商务谈判,有自己的特点。如果网络商务谈判要持续发展下去并吸引更多的经济主体采用的话,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商业信息的安全性问题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在给交易双方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谈判亭台的同时,也给双方带来了商业信息的安全问题。交易双方需要在公开平台上进行询盘、报盘、还盘等工作环节,竞争对手很容易掌握到双方的报价、还价、产品基本信息等商业秘密。而且,网络本身的不安全性也有可能会威胁到谈判的安全性,例如黑客、病毒、间谍软件等的恶意破坏、篡改、泄密等网络安全事故。当然这些问题的发生也有可能是由于竞争对手恶意造成的。这些问题就要求网络谈判主体既要是商务谈判专家还要是网络技术人才,做好网络商业信息的__,才去必要的防御 措施 ,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谈判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

(二)强调客户关系管理

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买卖双方市场都充斥着大量的竞争对手,彼此的选择空间都大,是一个垄断竞争市场。那如何才能吸引并留住客户呢?这就要求以网络商务谈判为主的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管理,建立客户档案,积极培养与客户之间的情感,提高网络服务水平。

(三)坚持诚信的谈判作风和热情的服务态度

由于是在互联网上面进行的,谈判双方不用见面,甚至也不用电话联系,仅靠网络交往持续。网络商务谈判比现场面对面的商务谈判更具有“风险性”。这一点也能解释为什么网络商务谈判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几大特点,但是并不能取代传统意义上的谈判桌上的正式谈判。因此这对于交易主体的诚信要求会更高。西方有一句 名言 是:诚信是最好的竞争力。这句话放在网络商务谈判中尤为重要。

虽然不能见面,网络商务谈判对于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的需求却一点也不亚于面对面谈判。卖方在网站上的产品宣传介绍,针对买方询盘后的报盘、讨价还价,甚至包括有可能发生的订购单变更,这些环节都需要有专业的网络客服人员提供热情、周到、耐心细致的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白远.国际商务谈判[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孙归莉,王晓.现代商务谈判[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13

[3]李建国.商务谈判的语言艺术技巧[J].经济师.,2004(01)

《 商务谈判心理初探 》

【摘要】商务谈判心理具有隐蔽性、稳定性、差异性与自调节性四大特征,且谈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失调的现象,可以从加强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心理控制能力,充分准备增强谈判信心调节谈判心理,积极营造环境努力为心理调节提供环境支撑等方面加以调节。

【关键词】商务;谈判;心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商务谈判也越来越活跃,越来越被广泛的运用。由于商务谈判是由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为主体来进行的,这就使得谈判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心理现象,对这种谈判心理进行探讨可以为更好的进行商务谈判提供参考。

一、商务谈判心理特征

商务谈判的心理特征是指在谈判过程中可能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总体来看主要有隐蔽性、稳定性、差异性与自调节性四大特征。

1.隐蔽性

隐蔽性是指商务谈判人员都会努力隐藏自身的心理活动,不轻易将自身的情绪等心理活动表现给谈判对手,从而防止谈判信息泄露甚至造成谈判失误。一般而言,随着谈判人员训练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多数成熟的谈判人员都能做到“不喜形于色”。

2.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进行商务谈判人员的内心活动基本保持稳定,一般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由于商务谈判人员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即使面对较为重大的外部环境变化或者收获谈判的成功,他们都基本能够保持心理活动的平常性。当然,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商务谈判人员的心理素质会随着谈判 经验 的增加而提升,从而表现为稳定性不断增强的一个过程。

3.差异性

差异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不同的个体的心理具有差异性,并进而表现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一般而言,心理成熟的个体其谈判能力也相对较强,稳定性也较好,一个谈判新手可能存在心理不成熟等问题,并进而给谈判带来影响。另一方面,同一个体在不同类型的谈判中可能表现出差异,熟悉环境和领域可能为其谈判心理提供保障,相反,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领域可能会对心理带来影响,并进而表现为差异性。

4.自调节性

自调节性主要是指参与商务谈判的个体在出现心理波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进行心理调节,并且这种调节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从而可以避免长时期的心理波动给谈判带来影响。

二、商务谈判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扰及其原因分析

由于人的心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商务谈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心理挫折,而这种挫折会进一步导致商务谈判中出现攻击性谈判、情绪焦虑、自卑或者恐惧等行为。

1.出现攻击性谈判行为

出现攻击性谈判行为即由于谈判人员心理失调导致在谈判过程中用口头语言或者肢体语言等攻击甚至侮辱谈判对手,并进而导致谈判矛盾发生的行为。由于商务谈判不可能按照单方面的意愿进行,在某些时候可能会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出现谈判矛盾,在这一背景下,自认为“丧失”利益的一方可能会产生挫败感,并进而通过攻击性的行为来发泄这种不满。在实际的谈判工作中,由于参与谈判的人员个体素质不一,部分个人素质相对较差的谈判人员可能会因为谈判遭遇挫折或者谈判失败而迁怒于他人,并进而采取人身攻击等方式来打击对方,从而给谈判的正常进行带来影响。

2.出现情绪焦虑

出现情绪焦虑主要是指由于谈判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参与商务谈判的一方情绪受到挫折,这种焦虑心理一方面可能影响谈判的各项决策,因为在焦虑的状态下谈判人员的个人判断能力等都可能下降。另一方面,这种焦虑心理可能会被对方所获悉并合理的利用,从而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在实际谈判过程中,如果一方急于达到某一目的,或者无法完成谈判的目标,特别是具有较强时间约束的目标,就有可能导致情绪焦虑。

3.自卑或者恐惧心理

在商务谈判中出现自卑或者恐惧心理多为一些特殊的因素激发了谈判者内心的自卑或者恐惧心理,如出现与谈判者谈判失败相似的事件,遭遇与谈判失败相同的竞争对手等,当这些因素出现时,谈判者可能“未战先怯”,并进而使其在谈判中处于不利的位置。从实际来看,如果谈判者拥有难以克服的心理阴影或者无法战胜自我,都有可能出现这一情形。

三、把握谈判心理提升商务谈判能力的对策建议

把握谈判心理因素提升商务谈判能力,可以从加强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心理控制能力,充分准备增强谈判信心调节谈判心理,积极营造环境努力为心理调节提供环境支撑等方面着手。

1.加强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心理控制能力

培训与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谈判人员的心理控制能力。首先,要加强对谈判人员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谈判人员的心理调节能力。在实践当中,要通过聘请有丰富谈判经验或者心理学领域的专家进行辅导来提高谈判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从事商业谈判的人员自身要加强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学习,通过自我提升来调节谈判心理。其次,要加强对谈判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专业技能包括谈判技能、谈判者所在单位的行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深化谈判人员对谈判内容的了解,从而增强其谈判信心。再次,要增强对谈判人员团队合作能力的培训,针对现代商务谈判多以团队谈判的形式进行的现实,要在细化分工的基础上,增强团队成员配合能力的培训,从而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心理。

2.充分准备增强谈判信心调节谈判心理

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增强谈判信心调节谈判心理。首先,要努力收集谈判信息,在商务谈判之前,参与谈判的人员要对谈判的目的、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对谈判对手的基本情况与对方的目标进行分析,提高谈判信息总量。其次,要做好谈判预案,谈判人员要在情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谈判方案,包括谈判分工、谈判进度的把握以及谈判策略,并且要针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以此来增强谈判的整体把握能力。再次,要制定紧急情况应对方案,针对谈判可能出现的心理困境,谈判团队要制定紧急预案,一旦出现一些极端情况如谈判矛盾升级等,便可以实施紧急方案,避免单个成员心理问题给谈判造成过大的冲击。

3.积极营造环境努力为心理调节提供环境支撑

熟悉的或者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心理调节和控制提供基础。首先,谈判人员要努力营造自身熟悉的环境,在谈判开始之前,可以通过查看谈判场地、调整谈判用的各种设施甚至进行环境优化来熟悉谈判的环境,从而为心理调节提供基础。其次,谈判人员要努力把握谈判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如可以利用团队的力量来营造对自身有利的环境,利用谈判对手的失误营造自身熟悉的环境等,并努力避免陷入各种陌生的环境中,从而为心理的平稳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钟乐鹏.现代商务谈判技法[J].经营管理者,2011(24):277

[2]徐文,陈洁.商务谈判心理挫折的预防[J].河北企业,2006(7):55-56

有关商务谈判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推荐:

1. 商务谈判论文开题报告

2.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5.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6. 浅谈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7.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国际商务的论文参考文献

Negotiating In The Real World"Getting The Deal That You Want"By Victor GatbaumSimon & Schuster, May 2000ISBN: 0684865556 189 pages我有此书的电子缩写本, 只能免费供你私人用, 不能再转发或做其他用途. 联系后发给你.

随着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商务沟通日益频繁,但是由于参与各国有着不同的 文化 背景,使得国际商务沟通中经常产生误解与分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际商务 毕业 论文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际商务毕业论文下载篇1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 提要:本文以美国和日本为例,主要探讨文化差异对谈判方式、谈判组织、沟通过程、决策方式、协议形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重点分析与美国人和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以促进谈判的有效进行和高效沟通。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策略 国际商务谈判的特点之一是多国性、多民族性,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谈判人员在语言沟通、 思维方式 、决策过程和谈判风格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导致谈判陷入僵局甚至失败。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除了掌握基本的 谈判技巧 外,了解文化差异对谈判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做出充分的准备十分重要。 一、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谈判组织的影响 1、文化差异对谈判班子选择的影响。文化是影响谈判班子组成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在确定谈判人员的选择标准、数量、分工等方面有所不同。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在选择谈判成员时往往比较注重口才、专业水平、推理能力,而与谈判者在公司的地位无关。而日本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在这里地位象征非常重要,所以所选择的谈判人员一般除了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外还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职务。因此,同日本人谈判时在选择谈判人员方面要遵循对等的原则,即所派谈判人员的身份和地位应该与对方谈判代表的身份和地位相当,否则,即被认为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另外,日本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所以遇到正式谈判,一般不宜让妇女参加,否则他们会表示怀疑,甚至流露出不满。 美国谈判人员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信和优越感,因此他们在谈判人数的确定上充分体现了精干的原则,谈判班子较小,只有少数的几个人组成。而日本的谈判班子一般较大,以表示重视、便于职能分工。人数少,在日本人看来表示不够重视,缺乏谈判的诚意。而在美国人看来,人多表示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律师在谈判中的作用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美国人的法制观念根深蒂固,律师在谈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凡遇商务谈判,特别是谈判地点在外国的,他们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律师。而在日本谈判团里一般不包括律师,日本人觉得每走一步都要同律师商量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甚至认为带律师参加谈判,就是蓄意制造日后的法律纠纷,是不友好的行为。 2、文化差异对时间观念的影响。美国谈判人员重视效率,喜欢速战速决。因为美国经济发达,生活、工作节奏极快,造就了美国人信守时间,尊重谈判进度和期限的习惯,因此他们要求快速成交。在谈判中他们希望尽可能减少繁多的仪式尽快进入正题。日本人非常有耐心,一般不愿率先表明自己的意图,而是耐心等待、静观其变。在谈生意时,拖延战术是日本人常用的一个“武器”。他们会迫使对方渐渐失去耐心,一旦知道谈判对方有截止期限,他们会更加从容不迫地慢慢谈。 (二)文化差异对谈判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谈判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横向谈判是采用横向铺开的方式,即首先列出要涉及的所有议题,然后对各项议题同时讨论,同时取得进展。纵向谈判则是确定所谈问题后,依次对各个议题进行讨论。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美国人是纵向谈判的代表,倾向于以具体条款开局,对美国人来讲,一次交易过程实际上就是针对一系列的具体条款而展开一系列的权衡和让步。而法国人是横向谈判的代表,倾向于以总条款开局,对法国人来讲,谈判就是先就总条款达成一些共识,从而指导和决定接下来的谈判过程。 (三)文化差异对沟通过程的影响 1、文化差异对语言沟通的影响。沟通方式因文化而异。有些地方人们多采用直接或简单的沟通方式,有些地方多采用间接或复杂的方式。美国人办事干脆利落,不兜圈子。正是因为美国人具有这种干脆的态度,与美国人谈判,表达意见要直接,“是”与“否”必须清楚。日本人非常讲面子,他们不愿对任何事情说“不”字。他们认为直接的拒绝会使对方难堪,甚至恼怒,是极大的无礼。所在在同日本商人谈判时,语气要尽量平和委婉,切忌妄下最后通牒。另外,不要把日本人礼节性的表示误认为是同意的表示。日本人在谈们中往往会不断地点头并说:“哈依!”这样子常常是告诉对方他们在注意听,并不是表示“同意”。 2、文化差异对非语言沟通的影响。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还表现在非语言的沟通中。谈判者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同样的动作语言传递着截然相反的信息。例如,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点头表示赞成。但在印度等国一面摇头,一面面露微笑以示肯定。再如,拇指与食指合成一个圆圈,对美国人来说表示“OK”,而日本人看来代表“钱”,对突尼斯人来说是极端的挑衅行为。此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当他人侵入私人空间时,我们会变得极端不安。但这一“私人空间”的范围却因文化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比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需要的个人空间大。如,阿拉伯人与他人交谈时喜欢站近些,他们之间的间距不到,而美国人之间比较舒适的距离要宽的多,将近1m。但对中国人来将通常是~1m。 (四)文化差异对决策方式的影响。在谈判中知道对方谁具有做出评价的权力,决策是怎样做出来的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是影响决策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决策方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在美国,采取自上而下做出决策,谈判的主要负责人具有完成任务时决策的所有权力和精力,这样就可以尽快完成谈判。而在日本,强调共同参与和群体决策,所有成员协商一致,自下而上集体决策,所以日本人做出一项决策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五)文化差异对协议形式的影响。文化因素同样影响双方达成协议的形式。一般来讲,美国人倾向于一种非常细致的合同,要求它能解释所有可能情况发生后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交易本身就是合同,谈判者应该能依据合同解释任何因素变化后应该怎样做,注重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而在日本和中国,则更倾向于一种总体化的合同,因为他们认为谈判本身是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如果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双方应依据相互的关系而不是合同来解决。因此,有时候如果美国人在谈判桌上追究太多的意外情况,其他国家的谈判者就会认为他是出于对双发合作关系的不信任。 (六)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西方社会的基础是以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在这种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这种社会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遵循公事公办的规则,而人情关系则十分淡漠。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公私分得很清楚。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则更具有“人情味”,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往往在谈判中发挥关键作用,人们之间不主要以利益交换为基础,更重视非经济性资源的人情关系,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如与日本人进行第一次洽谈,首先应进行 拜访 ,让本公司地位较高的负责人拜访对方同等地位的负责人,以引起对方的重视,将有利于接下来的正式谈判。 二、跨文化谈判的对策 (一)与美国人谈判的应对技巧 1、美国人谈判的特征。美国人性格外露、热情奔放,他们认为双方互相忍让才能打开僵局,愿意在谈判中让步,使谈判顺利进行下去。美国人重视效率,尽量缩短谈判时间。在谈判过程中注重协商,他们喜欢一个事实接着一个事实、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讨论,最后才完成整个协定。 2、与美国人谈判的应对技巧。同美国人谈判应当有热情、自信,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赢得对方的好感。与美国人谈判时,应当注意美国人富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和对“一揽子”交易感兴趣的特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全局平衡,一揽子成交。同时,与美国人谈判必须守时,办事必须高效。 美国人喜欢一切井然有序,不喜欢事先没有联系,以及与突然闯进来的“不速之客”去洽谈生意,美国商人或谈判代表总是注重预约晤谈。另外,同美国人谈判时,也要带上自己的律师,而且是称职的律师。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把合同条款仔细推敲,使其既符合中国法律,又不与美国法律相抵触。 (二)与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 1、日本人谈判的特征。日本人讲话喜欢兜圈子,这常常使对方摸不着头脑。他们不愿过分言简意赅地表达思想,这种间接的交谈方式使他们保持了选择的灵活性。另外,日本人的情报意识非常强,谈判之前广泛地搜集情报,并以情报为依据做出决策。日本人的忍耐力很强,在谈判过程中擅长采用“蘑菇战术”和“车轮战术”。在拖延中想方设法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你若急于求成,他就乘机抬价或压价,把对方弄得筋疲力尽、焦躁不安。 2、与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根据日本商人的特点,与其谈判时应注意双方谈判人员在授权上要平衡。因此,在与日方谈判时,必须搞清楚对手有多大的权力、能做出什么决定,然后再来挑选己方的谈判人员。与日方谈判时,我方人员的谈吐也应尽量婉转一点,要不动声色,彬彬有礼,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因为急躁和没有耐心在日本人看来是软弱的表现。在等待的时间里,你也可以自己搞些调查,从别处尽量地多了解对方的情况。 如果是初次与日本公司打交道,一定要通过熟人介绍或通过中间人去办,切勿自己直接去找该公司,日本人对直截了当、硬性推销的做法会感到不自在。日本人不愿意和对方的年轻人会谈,所以选择谈判人员时要考虑年龄问题。另外,由于日本企业家奉行的大男子主义,因此代表团中最好不包括妇女。 与日方谈判不能只重视对方谈判班子中某个人,而要争取说服每个人。如果暂时未能全面达成一致意见,也不应急于催促,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许多日本人对律师总是抱怀疑的态度,因此只要可以不用律师做主要谈判人员,就不要带律师。 注意不要公开批评日本人,不要直截了当地拒绝日本人,而说你还得进一步考虑。如果你不得不否定某个建议,也要以明确、委婉而非威胁的态度来陈述理由。 总之,国际商务谈判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差异导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障碍。谈判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标准去理解和评价对方,而应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地顺应和调适文化差异,从而实现跨文化谈判的成功。[论文网] 参考文献: [ 1] 汤秀莲. 国际商务谈判[M] .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 2] 井润田,席酉民. 国际商务谈判[M]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国际商务毕业论文下载篇2 浅论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观 摘要: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观应首先立足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人才培养的层面和质量标准;再深入到国际商务专业人员的职业标准和等级标准,并以此为基础作为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高等职业 教育 ;国际商务人才;人才培养观 当今世界,国际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国内市场对既能洞察国际市场形势和了解市场规律,又能按国标市场惯例的WTO游戏规则办事的德才兼备的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中国现有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1]。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时,首先应确立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观,以此作为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导。 一、人才需求的市场信号观 1.市场调研分析。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国际化趋势,各类外贸公司、国有工商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及涉外服务业需要大量的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业务能力的国际商务专业技能型人才。据有关统计数据,用人单位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位居第一,需求较大的岗位有:国际商务操作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检验员、礼仪迎宾兼导游、酒店管理、汽车维修、汽车美容等技术类工种。这类人才的供需比为1∶。从岗位需求量来看,贸易销售类岗位的需求占到总需求量的,这些企业急需既懂英文,又懂进出口业务,还懂制作进出口单证的复合型人才 [2]。 2.社会需求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已由国有外贸专业公司扩大为工贸公司、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和外向型乡镇企业等。外贸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集中在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大量业务已分散至各生产企业,由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空前活跃,外贸专业人才短缺。据人才供需的调查分析,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总量依然供不应求,出现人才需求缺口。当前企业最缺乏、最迫切需要的就是熟悉国际市场惯例和WTO游戏规则,精通一两门以上外语,具有国际商务决策和管理活动能力的商务人才 [3]。 二、高职教育政策导向观 1.明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逐步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需求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职业教育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半工半读,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紧密结合,办学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4]。 3.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推进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为此,教育部决定今后每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营造“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社会氛围。因此,各地职业院校在这种政策指导观下应采取积极地改革 措施 和 实施方案 。 4.加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 经验 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选派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国外进修提高,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和企业实践制度 [4]。 三、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标准观 中国商务行业依据《关于印发〈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从2002 年开始实施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个等级。外销员为国际商务专业的从业资格,是从事国际商务专业工作的基本条件; 取得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用人单位可聘任其为助理国际商务师或其他经济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国际商务师为国际商务专业的执业资格,是从事国际商务专业工作关键岗位的必备条件。取得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用人单位可聘任其为国际商务师或其他经济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因此,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是准国际商务专业人员的职业标准之一,以上内容应纳入课程和教学体系。 四、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观 1.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身心健康是高素质劳动者的基础,特别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和养成;心理问题的排解、疏导和调节;心理异常和犯罪心理的预防和制止;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应该还具有:(1)开阔的国际市场视野,广博的知识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2)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商务运作能力,特别是能娴熟地运用一门以上的外语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3)通晓国际经贸法律和惯例,并具有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具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电脑和各种现代化工具搜集信息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5)掌握跨文化知识,具有了解、尊重并调和文化差异的能力,善于进行国际商务交往。以上这些能力的发挥又须有赖于国际商务人才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1]。 2.重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设置。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须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中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 因此,要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开发课程体系要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应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体系,要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7]。 3.突出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对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专业,应具备四个基本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能力,商务成本核算能力及创新能力。应具备八个方面的专业综合能力:商务活动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 广告 宣传策划能力、 市场调查 预测能力、商务文书撰写能力、货运实务操作能力、商务纠纷与争端解决能力、业务拓展能力。以适应外销业务员,代理,报关员,外运代理业务员,涉外营销业务、 保险 、报检及银行业务制单员,商务文秘,商务助理,星级酒店餐厅的服务员等国际商务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从业需要 [6]。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突出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准职业人的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熟悉和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工作规则以及工作的协调合理性,熟练掌握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专门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个性、转岗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性。高职教育要留有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一方面,通过专业化方向来满足学生对专业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形式和选修课程模块选择,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素养的学习机会,为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也为学生今后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 [5]。为此,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把职业技能教育与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和拓展学生知识 面相 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 [7]。 参考文献: [1]宏结.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2-43. [2]郑薇.国际商务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J].金融时代,2006:12. [3]李小红.加入WTO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J].山西 财经 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4):56. [4]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访教育部职成教司黄尧司长[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5]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教研版,2006,(6):34. [6]皇甫姝瑜.国际商务人才需求 调研 报告 [J].大学时代・论坛,2006,(1):52-53. [7]王敬红.高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EB/OL].新华 网球 ,2004-11-01. 猜你喜欢: 1. 国际商务文化毕业论文 2. 2017年国际商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 国际投资论文免费下载 4. 国际商务管理论文 5.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免费下载

经济学专业参考文献(通用11篇)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经济学专业参考文献(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1、唐国兴,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模型,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2、张寿、于清文,计量经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4。

3、邹至庄,经济计量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8。

4、古扎拉蒂 计量经济学(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

5、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译本。

6、William H. Greene, Econometrics, 4th ed.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

7、汉密尔顿,时间序列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中译本。

8、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9、张晓峒主编,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0、拉姆.拉玛丹山《应用计量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中译本。

11、Box, Jenkins, Reinsel《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和控制(第三版)》,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中译本。

12、陆懋祖《高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韩德瑞、秦朵《动态经济计量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4、谢识予、朱弘鑫《高级计量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弗朗西斯《商业和经济预测中的时间序列模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朱平芳《现代计量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7、Pindyck R S, Rubinfeld D L, Econometrics Models and Economic Forecasts, 4th ed.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8.

18、Johnston, J. and J. DiNardo, 1997, Econometric Methods, 4th ed., McGraw-Hill.

19、Wallace T D, Silver J L. Econometrics-An Introducti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88.

20、Gujarati, D. N., 1995, Basic Econometrics, 3nd. ed., McGraw-Hill.

[1]袁申国,陈平,刘兰凤,. 汇率制度、金融加速器和经济波动[J]. 经济研究,2011,(1).

[2]黄志刚,. 货币政策与贸易不平衡的调整[J]. 经济研究,2011,(3).

[3]George J. Gilboy,钟宁桦,. 度量中国经济:购买力平价的适当应用[J]. 经济研究,2010,(1).

[4]万晓莉,霍德明,陈斌开,. 中国货币需求长期是否稳定?[J]. 经济研究,2010,(1).

[5]裘骏峰,. 投机资本流入、升值预期和最优升值路径[J]. 经济研究,2010,(2).

[6]张屹山,孔灵柱,. 基于权力范式的汇率决定研究[J]. 经济研究,2010,(3).

[7]李成,王彬,马文涛,. 资产价格、汇率波动与最优利率规则[J]. 经济研究,2010,(3).

[8]刘尧成,周继忠,徐晓萍,.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J]. 经济研究,2010,(5).

[9]黄志刚,陈晓杰,. 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空间评估[J]. 经济研究,2010,(5).

[10]路继业,杜两省,. 货币政策可信性与汇率制度选择: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J]. 经济研究,2010,(8).

[11]卞世博,贾德奎,.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运行风险管理——第四届中国立信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 经济研究,2010,(12).

[12]赵志君,陈增敬,. 大国模型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评估[J]. 经济研究,2009,(3).

[13]伍戈,. 中国的货币需求与资产替代:1994—2008[J]. 经济研究,2009,(3).

[14]王晋斌,李南,. 中国汇率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9,(4).

[15]张瀛,. 汇率制度、经济开放度与中国需求政策的有效性[J]. 经济研究,2008,(3).

[16]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张平,刘霞辉,张晓晶,汪红驹,. 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 经济研究,2008,(5).

[17]唐翔,. “富人社区效应”还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一个基于外生收入的实际汇率理论[J]. 经济研究,2008,(5).

[18]龚刚,高坚,何学中,. 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发展中国家和小国经济的思考[J]. 经济研究,2008,(6).

[19]管汉晖,. 浮动本位兑换、双重汇率与中国经济:1870—1900[J]. 经济研究,2008,(8).

[20]施建淮,傅雄广,许伟,.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传递[J]. 经济研究,2008,(7).

[1] 方毅,桂鹏. 亚太地区股票市场的联动程度—基于次级贷冲击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0(8).27-30

[2] BarabásiA L, Albert R.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J].Science, 1999(286). 509-512

[3] Kim H I network in stock market[J].J KorPhys Soc,2002,40(6):105-108.

[4] Newman M 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networks[J].SIAM Review,2003(3).167-256

[5] Jukka-Pekka Onnela, Jari Saram?ki, Kimmo Kask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al network models: Network evolution models and nodal attribute models[J]. Social Networks:2009(4)13-16

[6] 汪小帆,李翔,陈关荣.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9-14.

[7] 任卓明,刘建国,邵凤,胡兆龙,郭强. 复杂网络中最小K-核节点的传播能力分析,[J].物理学报:2011(7).90-93

[8] 韩定定,复杂网络的拓扑、动力学行为及其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无线电物理博士论文[C],2007

[9] Simutis R, stock trading systems using fuzzy-neural networks andevolutionary programming methods[J].Self Formation Theory And (97)59-63

[10] Xiao fan Liu, Chi k. Network Perspective of World Stock Markets:synchronization and volat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2012(6).62-66

[11] Ram Babu Roy, Uttam Kumar Sarkar. Capturing Early Warning Signal for Financial Crisis from the Dynamics of Stock Market Networks: Evidence from North American and Asian Stock Markets[J].Journal of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Calcutta:2009(8).57-59

[12] 李耀华,姚洪兴.金融危机下股票市场网络的结构特性研究[J].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0(1).23-26

[13] Benjamin M. Tabak, Thiago R. Serra, Daniel O. Cajueiro.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tockmarket networks:The case of Brazil[J]. Physica ,2010(389).3240-3249

[14] Chi ,JingLiu,Francis C, M. Lau. A network perspective of stock market[J].Journal ofEmpirica ,4(17).659-667

[15] 闵志锋.上海证券市场的复杂网络特性分析 [J].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 (7).1053-1056

[16] 黄玮强,姚爽,中国股票关联网络拓扑性质与聚类结构分析[J],管理科学:2008(3).92-95

[17] 高雅纯,魏宗文,汪秉宏.Dynamic Evolution of Financial Network and Its Relation to Economic Crises,[J].World Scientific:2013(2).142-141

[18] 陈守东,韩广哲,荆伟.主要股票市场指数与我国股票市场指数间的协整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35-37

[19] 文圭炫,洪正孝.太平洋地区国家的联动性,[J].商务管理研究:2003(2).111-113

[20] ,Who moves the Malaysian stock market-the Jap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2006(8)367-406

[21]Terence,Tai-Leung Chong,Ying-Chiu Wong,Isabel,Kit-Ming Yan,Internationallinkagesof the Japanese stock market,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7(20)773-786

[22] 周珺. 我国大陆股票市场与周边主要股票市场的联动分析[J]企业经济,2007(1).77-79

[23] Woo-Sung Jung ,SeungbyungChae, Jae-Suk Yang,Hie-Tae Mo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orean stock marketcorrelations,[J]. Elsevier Science:2008(2).90-93

[24] Sunil Kumar, NiveditaDeo. Correlation and network analysis of global financial indices,[J].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2012(8).21-23

[1] Michael Grahama,JarnoKiviahob,JussiNikkinenb, Mohammed Omranc. Global and regional co-movement of the MENA stockmarkets,[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13(1). 165-167

[2] 高莹,靳莉莉.沪深300指数与世界主要股票指数的关联性分析[J].金融管理,2008(2). 3-8.

[3] Hwahsin Cheng, John L. Glascock. Stock Market Linka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AsianFinancial Crisis: Evidence from Three Greater ChinaEconomic Area Stock Markets and the US,[J].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2006(2).125-127

[4] market linkages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anto Tomas:2009(8).278-280

[5] Ugur Ergun. How does Turkish stock market respond to the externalshocks Pre- and post- crises analyses,[J].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2(2).34-37

[6] 赵勇.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欧股票市场联动性研究[C]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5).76-79

[7] 洪天国. 欧洲股票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C]江西财经大学,2013(1).29-34

[8] 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判别与度量[C]山西大学,2012(2).192-196

[9] 陈守东,陈雷,刘艳武.中国沪深股票市场收益率及波动性相关分析,[J].金融研究:2003(7).230-235

[10] 刘存绪.论中国股票市场的国际化,[J].资本市场:2000(4).30-32

[1] 母宇.中国股票市场与全球主要股票市场联动性研究,[C].西南民族大学:2011.

[2] 于会鹏.中国股票市场板块及其与国外主要市场间的联动性实证研究,[C].理工大学:2009

[3] 陈志宁.中外股票市场的联动分析,[C].农业大学:2009.

[4] 汪波.股票市场波动性网络及其应用[C]华南理工,2012

[5] 徐晓萍. 金融危机下证券网络的复杂性特征研究[C]华东师范大学,2013

[6] 陈俊华.中国股票市场网络模型动态研究[C]浙江工业大学,2012

[7] 兰旺森,赵国浩. 应用复杂网络研究板块内股票的强相关性,[J].中山大学学报:2010(6).20-23

[8] 李耀华,姚洪兴.股票市场网络的稳定性研究,[M].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会:2012.

[9] 陈花.基于复杂网络的股票之间有向相关性研究,[C].北京邮电大学:2012.

[10] 陈辉煌,高岩,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证券市场网抗毁性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2008(6)154-156

[11] 万阳松,陈忠基. 加权股票网络模型[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5,1(5) :21-27

[12] 李平,汪秉宏.证券指数的网络动力学模型[J].系统工程,2006,24(3):73-77

[13] TianQiu, Bo Zheng,Guang Chen. Financial networks with static anddynamic thresholds,[J]. New Journal of Physics:2010(12).136-138

[14] Nicola Cetorelli, Stavros Peristiani. Prestigious stock exchanges: A network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3(37).21-24

[15] Ram Babu Roy, Uttam Kumar Sarkar. Identifying influential stock indices from global stockmarkets: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1(5).10-13

[16] Xiao fan Liu, Chi k. Complex Network Perspective to Volatility in Stock Markets [J].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onlinear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2010(9).12-15

[17] Simutis R, stock trading systems using fuzzy-neural networks andevolutionary programming methods[J]. Self Formation Theory And ,(97).59-63

[18] Dong-Ming Song, Michele Tumminello, Wei-Xing Zhou, Rosario N. Mantegna. Evolution of worldwide stock markets, correlation structure and correlation basedgraphs,[J]. PACS:2011(3).90-92

[19] Xiangyun Gao, Haizhong An, Weiqiong Zhong. Features of the Correlation Structure of Price Indices,[J]. PLOS ONE:2013(4).34-36

[20] MarekGa??zk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ish Stock Market correlation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11(1-5).

[21] 杨治辉,贾寒梅.股票收益率相关性的网络结构分析,[M].中国控制学会:2011.

[22] 周艳波,蔡世民,周佩玲.金融市场的无标度特征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9(8).19-22

[23] Barabasia L, Albert R, Jeong H. Mean-field theory for scale-freerandom networks[J].Physica A, 1999( 272).173-187

[24] 李辉,赵海,徐久强,李博,李鹏,王家亮. 基于k-核的大规模软件核心框架结构抽取与度量,[J].东北大学学报:2010(11).345-347

[25] 李辉,赵海.基于k-核的大规模软件宏观拓扑结构层次性研究,[J].电子学报:2010(6).134-136

[26] 李备友,刘思峰. 网络化市场结构下证券市场传闻的`扩散规律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2).90-92

[1]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叶耀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3]陆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与责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5]朴光诛等.环境法与环境执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23

[6]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9

[7]党国英.制度、环境与人类文明一关于环境文明的观察与思考[N].新京报.2005-2-13

[8]张婷婷.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需求及政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2

[9]秦书生.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绿色技术[J].科技与经济.2010(3): 82-85

[10]陈池波.论生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7-102

[11]张首先.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J]理论与现代化.2010(1): 23-26

[1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3]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14]马仁忠.地理环境对种族、民族特征的影响[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15]冒佩华.王宝珠.市场制度与生态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4(8):37-43.

[16]方世南.王建润.李安林.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循环社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64-68

[17]齐力.梅林海.环境管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研究[J].生态经济.2008(12):129-131.

[18]张瑞.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探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9

[19]吴瑾菁.祝黄河.“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157-162.

[20]郭军华.幸学俊.中国城市化与生态足迹的动态计量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 (5) : 131-134.

[1]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邹农检.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出版社.1998

[4]史作民.陈涛.城市化及其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6 (1) : 35-41

[5]刘耀彬.陈斐.周杰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及其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8 (1) : 122-128

[6]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 607-616

[7]沈建法.城市化与人口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 : 8-10

[9]张恒义.刘卫东.林育欣.等.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生态学报.2009(5):2738-2748

[10]贺成龙.吴建华.刘文莉.改进投入产出法在生态足迹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8 (12) : 1933-1939,2008 (2) : 261-266

[1]陈凌.应丽芬.代际传承:家族企业继任管理和创新〔J〕.管理世界.2003 ( 6): 89-9

[2]伯纳德‘萨拉尼着.陈新平、王瑞泽、陈宝明、周宗华译.税收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3-144.

[3]彼德·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版.

[4]陈凌.信息特征、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J〕.经济研究.1998(7):27-33.

[5]. Toward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C〕.Cambridge, MA: MITPress, 1974,123:137-139.

[6]. The Wealth of Nations ( 1776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reprint): 391.

[7]Barro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 〔 J〕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1974,82(6):1095-1117.

[8]Carsrud, of a resurrected psychologist or lessons learned in creating a program〔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1994,19(1):39-48.

[9]Douglas. Holtz-Eakin, David Joulfaian & . The Carnegie Conjecture:SomeEmpirical Evid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108):413-435.

[10]. the Economics of the Estate Tax〔R〕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Study,December1998.

[11]. Internationalizing the family business:facilitating and restraining factorsCJlFamily Business Review,1991,4(2):181-190.

[12].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nheritance and Other Factors on EconomicInequality〔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31982,,.

[13] human resources in family finns:the problem of institutional overlap〔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83,summer:39-46.

[1] 唐海燕.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与风险度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06期

[2] 周帅,于淼,杨宜勇. 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 中国物价. 2008年09期

[3] 沈学桢,黄帅. 美国经济下行变动对我国港口(对美)净出口的影响[J]. 港口科技. 2008年07期

[4] 陈丹丹,任保平. 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 当代财经. 2008年06期

[5] 林剑平.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启示——基于货币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双向视角[J]. 世界经济情况. 2008年06期

[6] 温浩. 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5期

[7] 周望军,葛建营,王小宁,侯守礼. 价格传导问题综述及量化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02期

[8] 薛迎春. 中国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储备波动联系——基于1994年~2004年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07年10期

[9] 程国平,方苏立. 关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探讨[J]. 商业时代. 2007年26期

[10] 魏杰. 探求流动性过剩的化解之道[J]. 中国金融. 2007年17期

[11] 熊仁宇. 成本推动型通胀考验央行调控智慧[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 (013)

[1] 林娟娟,王勋铭. 甘肃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 消费导刊. 2007年08期

[2] 张庆君. 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1期

[3] 吴锦峰. 基于FTD的湖北GDP增长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07年03期

[4] 戴德锋. 甘肃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

[5] 陈淑芸,尉浩,马江波,王青志. 天津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价格月刊. 2007年02期

[6] 张冰,金戈.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年02期

[7] 王正儒. 宁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04期

[8] 张洪峰. 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咨询. 2006年05期

[9] 张玉明,聂艳华. 对外贸易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牵动作用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3期

[10] 杨海水,赵大平,范方志. 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J]. 统计与决策. 2006年12期

1.刘国光:关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几点看法,《经济学动态》,2001年06期

2.刘国光:我国宏观经济的几个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09期

3.刘国光: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几点看法,《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22期

4.赵世洪: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2期

5.谷书堂,刘占年: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发展经济学研究,《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11期

6.谷书堂: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与微观经济改革的关系,《经济学家》,1997年第5期

7.谷书堂:论中国转型期经济学,《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8.何国华、范卫清:新凯恩斯主义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世界经济研究》,1995年第5期

9.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10.陈峥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江海学刊》,1996年第6期

11.马颖: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思路的假定前提,《经济评论》,1997年第3期

12.车卉淳: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述评,《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3.叶景聪: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固定与浮动汇率体系之比较,《财经论丛》2002年第5期

14.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15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 《经济研究》

工商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 国企经营目标与绩效评价 Operations Objective and Achievement Evaluation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作者:沈燕,汪岚, 期刊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3年 第02期 - 宏观经济战略视角下的国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作者:应明,盛靖芝, 期刊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2007年 第08期 - 论国营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绩效考核问题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top manager's achievement of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th annual salary system 作者:张雪飞, 期刊-核心期刊 科技与管理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8年 第06期 - 国企领导人的目标绩效考核——基于斯宾塞博弈模型的理论思考 作者:马克非, 期刊-核心期刊 企业经济ENTERPRISE ECONOMY 2007年 第06期 - 国企管理层绩效评价系统探析 作者:郑晓晔, 期刊 决策探索POLICY RESEARCH & EXPLORATION 2007年 第15期 - 实行资本绩效评价 加强国企监督管理 作者:司海燕, 期刊-核心期刊 领导科学LEADERSHIP SCIENCE 2007年 第10期 - 绩效考核新论——"五度"考核国有企业战略绩效 作者:尹凌青, 期刊-核心期刊 企业文明ENTERPRISE CIVILIZATION 2008年 第08期 - 创新资本经营机制提高国企经营绩效 作者:许桂娟, 期刊-核心期刊 经济学家ECONOMIST 2006年 第04期 - 基于业绩评价的国企经营者监督约束机制研究 Research of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t Syste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rs Based on Job Assessment 作者:李韬奋,杨水利,谢薇, 期刊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ADMINISTRATION SCHOOL AND SHAANXI ECONOMIC MANAGEMENT SCHOOL 2006年 第03期 - 企业家才能在国企重组中的作用 作者:陈剑, 期刊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CHENGDU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2002年 第01期

与这个东东有关的资料在校内图书馆就能找到啊!还有就是人民日报的一些版面也有,要想写出好东西,还得自己去努力找啊!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大家分享。

[1] 缪清照 刘焕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培训的变革.石油教育,2003(1).

[2] 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小勇:100个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2-213.

[5] 章景萍.企业员工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安徽大学,2007.

[6] 崔毅: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7] 李浩:企业培训与企业创新.成人教育,2001年第10期.

[8] 陈良政黄俭: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9] 张晓彤:员工关系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10] 郭福春.股权激动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介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45-48

[11] 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J].

[12] 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

[13] 黄湛冰,万迪日方.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行为因素比较分析[J].预测,2005,

(6):37-39

[14] 蒋文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的设定与应用[J].探索争鸣,2007(2):12-13

[15] 隽娟.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市场论

坛,2007,(2):64-65

[16] 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维友.中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可行性研究[N]. 中国证券报 2001-7-26

[18] 李曜.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 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学,李慧燕.七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利弊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5):

32-34

[21] 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3] 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权激励模式效果比较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5] 少波.黄欣.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对三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27-28

[26] 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 沈学军.我国实施股权激励主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8] 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9] 童晶骏.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3,(5):48-51

[30]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31] 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权激励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国改革报,2007-2-13

[33] 许晔珉.股票期权:一把双刃剑[J].新理财,2006,(3):27-27

[34] 杨贺,柯大钢,马春爱,等.经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5,(1):24-26

[35] 杨红炳.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8):42-43

[36] 杨家亲.对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的系统认识[J].会计研究,2000,(12):34-37

[37] 杨志刚.股票期权方案一枝独秀--股权激励方案综述[J] ,中国证券报:2006-05-31

[38]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2):70-78

[39] 于武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物质激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7).21-24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权期股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2,(1):41-42

[41]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9):29-34

[42] 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46] 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 [J].2005年12月31日

[47] 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3(5):74-82

[48] 周璐 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内将科技,2006(5):32-33

[49] Aggarwal, R. K. and A. A. Samwic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Relative P

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Finance, 54(6), 1970-1999, 1999b.

[50]Berle, A. A., and G.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

erty[M].New York, 1932.

国际商务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商务沟通日益频繁,但是由于参与各国有着不同的 文化 背景,使得国际商务沟通中经常产生误解与分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际商务 毕业 论文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际商务毕业论文下载篇1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 提要:本文以美国和日本为例,主要探讨文化差异对谈判方式、谈判组织、沟通过程、决策方式、协议形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重点分析与美国人和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以促进谈判的有效进行和高效沟通。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策略 国际商务谈判的特点之一是多国性、多民族性,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谈判人员在语言沟通、 思维方式 、决策过程和谈判风格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导致谈判陷入僵局甚至失败。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除了掌握基本的 谈判技巧 外,了解文化差异对谈判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做出充分的准备十分重要。 一、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谈判组织的影响 1、文化差异对谈判班子选择的影响。文化是影响谈判班子组成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在确定谈判人员的选择标准、数量、分工等方面有所不同。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在选择谈判成员时往往比较注重口才、专业水平、推理能力,而与谈判者在公司的地位无关。而日本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在这里地位象征非常重要,所以所选择的谈判人员一般除了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外还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职务。因此,同日本人谈判时在选择谈判人员方面要遵循对等的原则,即所派谈判人员的身份和地位应该与对方谈判代表的身份和地位相当,否则,即被认为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另外,日本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所以遇到正式谈判,一般不宜让妇女参加,否则他们会表示怀疑,甚至流露出不满。 美国谈判人员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信和优越感,因此他们在谈判人数的确定上充分体现了精干的原则,谈判班子较小,只有少数的几个人组成。而日本的谈判班子一般较大,以表示重视、便于职能分工。人数少,在日本人看来表示不够重视,缺乏谈判的诚意。而在美国人看来,人多表示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律师在谈判中的作用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美国人的法制观念根深蒂固,律师在谈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凡遇商务谈判,特别是谈判地点在外国的,他们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律师。而在日本谈判团里一般不包括律师,日本人觉得每走一步都要同律师商量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甚至认为带律师参加谈判,就是蓄意制造日后的法律纠纷,是不友好的行为。 2、文化差异对时间观念的影响。美国谈判人员重视效率,喜欢速战速决。因为美国经济发达,生活、工作节奏极快,造就了美国人信守时间,尊重谈判进度和期限的习惯,因此他们要求快速成交。在谈判中他们希望尽可能减少繁多的仪式尽快进入正题。日本人非常有耐心,一般不愿率先表明自己的意图,而是耐心等待、静观其变。在谈生意时,拖延战术是日本人常用的一个“武器”。他们会迫使对方渐渐失去耐心,一旦知道谈判对方有截止期限,他们会更加从容不迫地慢慢谈。 (二)文化差异对谈判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谈判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横向谈判是采用横向铺开的方式,即首先列出要涉及的所有议题,然后对各项议题同时讨论,同时取得进展。纵向谈判则是确定所谈问题后,依次对各个议题进行讨论。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美国人是纵向谈判的代表,倾向于以具体条款开局,对美国人来讲,一次交易过程实际上就是针对一系列的具体条款而展开一系列的权衡和让步。而法国人是横向谈判的代表,倾向于以总条款开局,对法国人来讲,谈判就是先就总条款达成一些共识,从而指导和决定接下来的谈判过程。 (三)文化差异对沟通过程的影响 1、文化差异对语言沟通的影响。沟通方式因文化而异。有些地方人们多采用直接或简单的沟通方式,有些地方多采用间接或复杂的方式。美国人办事干脆利落,不兜圈子。正是因为美国人具有这种干脆的态度,与美国人谈判,表达意见要直接,“是”与“否”必须清楚。日本人非常讲面子,他们不愿对任何事情说“不”字。他们认为直接的拒绝会使对方难堪,甚至恼怒,是极大的无礼。所在在同日本商人谈判时,语气要尽量平和委婉,切忌妄下最后通牒。另外,不要把日本人礼节性的表示误认为是同意的表示。日本人在谈们中往往会不断地点头并说:“哈依!”这样子常常是告诉对方他们在注意听,并不是表示“同意”。 2、文化差异对非语言沟通的影响。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还表现在非语言的沟通中。谈判者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同样的动作语言传递着截然相反的信息。例如,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点头表示赞成。但在印度等国一面摇头,一面面露微笑以示肯定。再如,拇指与食指合成一个圆圈,对美国人来说表示“OK”,而日本人看来代表“钱”,对突尼斯人来说是极端的挑衅行为。此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当他人侵入私人空间时,我们会变得极端不安。但这一“私人空间”的范围却因文化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比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需要的个人空间大。如,阿拉伯人与他人交谈时喜欢站近些,他们之间的间距不到,而美国人之间比较舒适的距离要宽的多,将近1m。但对中国人来将通常是~1m。 (四)文化差异对决策方式的影响。在谈判中知道对方谁具有做出评价的权力,决策是怎样做出来的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是影响决策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决策方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在美国,采取自上而下做出决策,谈判的主要负责人具有完成任务时决策的所有权力和精力,这样就可以尽快完成谈判。而在日本,强调共同参与和群体决策,所有成员协商一致,自下而上集体决策,所以日本人做出一项决策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五)文化差异对协议形式的影响。文化因素同样影响双方达成协议的形式。一般来讲,美国人倾向于一种非常细致的合同,要求它能解释所有可能情况发生后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交易本身就是合同,谈判者应该能依据合同解释任何因素变化后应该怎样做,注重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而在日本和中国,则更倾向于一种总体化的合同,因为他们认为谈判本身是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如果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双方应依据相互的关系而不是合同来解决。因此,有时候如果美国人在谈判桌上追究太多的意外情况,其他国家的谈判者就会认为他是出于对双发合作关系的不信任。 (六)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西方社会的基础是以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在这种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这种社会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遵循公事公办的规则,而人情关系则十分淡漠。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公私分得很清楚。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则更具有“人情味”,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往往在谈判中发挥关键作用,人们之间不主要以利益交换为基础,更重视非经济性资源的人情关系,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如与日本人进行第一次洽谈,首先应进行 拜访 ,让本公司地位较高的负责人拜访对方同等地位的负责人,以引起对方的重视,将有利于接下来的正式谈判。 二、跨文化谈判的对策 (一)与美国人谈判的应对技巧 1、美国人谈判的特征。美国人性格外露、热情奔放,他们认为双方互相忍让才能打开僵局,愿意在谈判中让步,使谈判顺利进行下去。美国人重视效率,尽量缩短谈判时间。在谈判过程中注重协商,他们喜欢一个事实接着一个事实、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讨论,最后才完成整个协定。 2、与美国人谈判的应对技巧。同美国人谈判应当有热情、自信,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赢得对方的好感。与美国人谈判时,应当注意美国人富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和对“一揽子”交易感兴趣的特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全局平衡,一揽子成交。同时,与美国人谈判必须守时,办事必须高效。 美国人喜欢一切井然有序,不喜欢事先没有联系,以及与突然闯进来的“不速之客”去洽谈生意,美国商人或谈判代表总是注重预约晤谈。另外,同美国人谈判时,也要带上自己的律师,而且是称职的律师。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把合同条款仔细推敲,使其既符合中国法律,又不与美国法律相抵触。 (二)与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 1、日本人谈判的特征。日本人讲话喜欢兜圈子,这常常使对方摸不着头脑。他们不愿过分言简意赅地表达思想,这种间接的交谈方式使他们保持了选择的灵活性。另外,日本人的情报意识非常强,谈判之前广泛地搜集情报,并以情报为依据做出决策。日本人的忍耐力很强,在谈判过程中擅长采用“蘑菇战术”和“车轮战术”。在拖延中想方设法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你若急于求成,他就乘机抬价或压价,把对方弄得筋疲力尽、焦躁不安。 2、与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根据日本商人的特点,与其谈判时应注意双方谈判人员在授权上要平衡。因此,在与日方谈判时,必须搞清楚对手有多大的权力、能做出什么决定,然后再来挑选己方的谈判人员。与日方谈判时,我方人员的谈吐也应尽量婉转一点,要不动声色,彬彬有礼,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因为急躁和没有耐心在日本人看来是软弱的表现。在等待的时间里,你也可以自己搞些调查,从别处尽量地多了解对方的情况。 如果是初次与日本公司打交道,一定要通过熟人介绍或通过中间人去办,切勿自己直接去找该公司,日本人对直截了当、硬性推销的做法会感到不自在。日本人不愿意和对方的年轻人会谈,所以选择谈判人员时要考虑年龄问题。另外,由于日本企业家奉行的大男子主义,因此代表团中最好不包括妇女。 与日方谈判不能只重视对方谈判班子中某个人,而要争取说服每个人。如果暂时未能全面达成一致意见,也不应急于催促,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许多日本人对律师总是抱怀疑的态度,因此只要可以不用律师做主要谈判人员,就不要带律师。 注意不要公开批评日本人,不要直截了当地拒绝日本人,而说你还得进一步考虑。如果你不得不否定某个建议,也要以明确、委婉而非威胁的态度来陈述理由。 总之,国际商务谈判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差异导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障碍。谈判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标准去理解和评价对方,而应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地顺应和调适文化差异,从而实现跨文化谈判的成功。[论文网] 参考文献: [ 1] 汤秀莲. 国际商务谈判[M] .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 2] 井润田,席酉民. 国际商务谈判[M]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国际商务毕业论文下载篇2 浅论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观 摘要: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观应首先立足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人才培养的层面和质量标准;再深入到国际商务专业人员的职业标准和等级标准,并以此为基础作为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高等职业 教育 ;国际商务人才;人才培养观 当今世界,国际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国内市场对既能洞察国际市场形势和了解市场规律,又能按国标市场惯例的WTO游戏规则办事的德才兼备的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中国现有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1]。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时,首先应确立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观,以此作为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导。 一、人才需求的市场信号观 1.市场调研分析。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国际化趋势,各类外贸公司、国有工商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及涉外服务业需要大量的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业务能力的国际商务专业技能型人才。据有关统计数据,用人单位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位居第一,需求较大的岗位有:国际商务操作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检验员、礼仪迎宾兼导游、酒店管理、汽车维修、汽车美容等技术类工种。这类人才的供需比为1∶。从岗位需求量来看,贸易销售类岗位的需求占到总需求量的,这些企业急需既懂英文,又懂进出口业务,还懂制作进出口单证的复合型人才 [2]。 2.社会需求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已由国有外贸专业公司扩大为工贸公司、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和外向型乡镇企业等。外贸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集中在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大量业务已分散至各生产企业,由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空前活跃,外贸专业人才短缺。据人才供需的调查分析,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总量依然供不应求,出现人才需求缺口。当前企业最缺乏、最迫切需要的就是熟悉国际市场惯例和WTO游戏规则,精通一两门以上外语,具有国际商务决策和管理活动能力的商务人才 [3]。 二、高职教育政策导向观 1.明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逐步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需求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职业教育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半工半读,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紧密结合,办学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4]。 3.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推进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为此,教育部决定今后每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营造“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社会氛围。因此,各地职业院校在这种政策指导观下应采取积极地改革 措施 和 实施方案 。 4.加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 经验 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选派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国外进修提高,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和企业实践制度 [4]。 三、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标准观 中国商务行业依据《关于印发〈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从2002 年开始实施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个等级。外销员为国际商务专业的从业资格,是从事国际商务专业工作的基本条件; 取得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用人单位可聘任其为助理国际商务师或其他经济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国际商务师为国际商务专业的执业资格,是从事国际商务专业工作关键岗位的必备条件。取得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用人单位可聘任其为国际商务师或其他经济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因此,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是准国际商务专业人员的职业标准之一,以上内容应纳入课程和教学体系。 四、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观 1.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身心健康是高素质劳动者的基础,特别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和养成;心理问题的排解、疏导和调节;心理异常和犯罪心理的预防和制止;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应该还具有:(1)开阔的国际市场视野,广博的知识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2)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商务运作能力,特别是能娴熟地运用一门以上的外语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3)通晓国际经贸法律和惯例,并具有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具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电脑和各种现代化工具搜集信息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5)掌握跨文化知识,具有了解、尊重并调和文化差异的能力,善于进行国际商务交往。以上这些能力的发挥又须有赖于国际商务人才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1]。 2.重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设置。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须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中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 因此,要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开发课程体系要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应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体系,要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7]。 3.突出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对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专业,应具备四个基本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能力,商务成本核算能力及创新能力。应具备八个方面的专业综合能力:商务活动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 广告 宣传策划能力、 市场调查 预测能力、商务文书撰写能力、货运实务操作能力、商务纠纷与争端解决能力、业务拓展能力。以适应外销业务员,代理,报关员,外运代理业务员,涉外营销业务、 保险 、报检及银行业务制单员,商务文秘,商务助理,星级酒店餐厅的服务员等国际商务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从业需要 [6]。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突出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准职业人的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熟悉和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工作规则以及工作的协调合理性,熟练掌握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专门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个性、转岗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性。高职教育要留有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一方面,通过专业化方向来满足学生对专业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形式和选修课程模块选择,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素养的学习机会,为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也为学生今后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 [5]。为此,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把职业技能教育与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和拓展学生知识 面相 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 [7]。 参考文献: [1]宏结.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2-43. [2]郑薇.国际商务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J].金融时代,2006:12. [3]李小红.加入WTO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J].山西 财经 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4):56. [4]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访教育部职成教司黄尧司长[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5]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教研版,2006,(6):34. [6]皇甫姝瑜.国际商务人才需求 调研 报告 [J].大学时代・论坛,2006,(1):52-53. [7]王敬红.高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EB/OL].新华 网球 ,2004-11-01. 猜你喜欢: 1. 国际商务文化毕业论文 2. 2017年国际商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 国际投资论文免费下载 4. 国际商务管理论文 5.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免费下载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各企业和单位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国际商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国际商务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国际商务中的物流风险

【摘要】国际商务活动是很复杂的活动。国际商务活动谋求商业利益,利益与风险如影随形,相生相克。为趋利避险,需要充分认识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各种风险,正确实施风险管理。本文主要探讨国际商务中的物流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国际商务;物流风险;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一、引论

国际商务活动谋求商业利益,利益与风险如影随形,相生相克。为趋利避险,需要充分认识其中的各种风险,正确实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1]。只有认识了各种风险,才能真正未雨绸缪,预警风险,管理风险。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变》中所言:“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说的就是这个原理。

刘路平在《国际商务和国内商务的比较及国际商务的经营形式》[2]中,刘莹在《国际商务活动的认知分析》[3]中,王便芳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 文化 因素研究》[4]中,邵亚琦在《浅谈国际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差异问题》[5]中,探讨了国际商务中若干风险。其研究成果是不无裨益的。

不过,还未涉及国际商务中的物流风险。在诸多经营模式中,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模式涉及较多的物流活动。这是风险较大的跨国物流活动。本文主要探讨国际商务中的物流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二、物流风险的种类及其应对策略

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组成[6]。本文主要基于风险的风险因素这个要素来研究国际商务活动中的物流风险。国际商务中的物流风险就是指国际商务活动中物流活动的不确定性,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物流风险单指物流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广义的物流风险指除了物流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外,还包括国际商务活动中非物流因素的不确定性在物流活动中的表现。国际商务活动中主要的物流风险有如下几类,并针对性提出了其应对策略:

1.物流标准风险

指由于物流标准不统一且缺乏兼容性带来的风险。物流标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标准,即物流技术标准、物流作业标准、物流管理标准和物流信息标准。这些标准在一个国家内要达到和谐统一和兼容都是比较难的,跨国家的统一和兼容就更困难。这种物流标准风险常常导致国际商务活动的延期完成,更高成本完成,甚至失败。为规避该风险,在制定物流标准时须把国内情况与国际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国际通行的标准,至少与国际标准兼容。

2.物流基础设施设备风险

指物流基础设施的有无和相同或兼容与否带来的风险。比如,上海港就装备了先进的港口物流设施设备,使用这些先进设施装的货物,要考虑中转地和目的地是否有同样功能的设施设备来装卸,否则就会带来风险。我国除了跟发达国家有国际商务往来,还跟第三世界众多国家有国际商务往来,这就要考虑各种实际情况规避物流基础设施设备风险。如,不需要特殊的装卸设备的滚上滚下船(Ro-Ro)就能降低不具备先进港口设施设备的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的物流风险。

3.物流政治风险

指政治不确定因素在物流上的表现。如,远洋物流常常涉及到码头装卸,如遇某国码头工人大罢工,那么就会导致物流的中断。针对该风险,保持信息畅通,或延期,或提前,或取消,或选邻近港做备用。

4.物流法律风险

指各国由于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同、甚至冲突带来的风险。如,数十个国家禁止或限制进口中国月饼,一旦在其海关检出中国月饼就予以销毁。针对该风险,或充分了解遵守彼 方法 律规定;或可依靠政府公关,迫其撤销相关法律规定。

5.物流文化风险

指文化差异甚至文化冲突在物流上的表现。如,物流运载工具上或者包装物上的标识的文化含义理解差异引起的文化反感、文化冲突,会导致物流速度的降低,甚至中断。针对该风险,充分了解尊重彼方文化,加强文化沟通,入乡随俗。

6.物流军事风险

指军事因素在物流上的表现。如,正要或者正在通过或者到达的地区或国家爆发战争,就可能导致物流的中断,物流路线的改变,货物的损毁。

7.物流技术风险

指技术上的差异和不兼容在物流上的表现。如,发达国家的物流技术与不发达国家的存在代差,这大大影响了这些国家之间物流的效率。针对该风险,因技制宜,充分利用技术之间的兼容性来降低该风险。

8.物流自然风险

指自然因素在物流上的表现。如,自然灾害会严重影响物流的进行,甚至中断物流,毁灭货物。“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要充分了解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台风、龙卷风、地震、海啸、泥石流、大雾、霜冻、暴雨、洪水等相关信息,做好预防和规避方案。

三、结论

总之,国际商务活动中的物流风险是可以认知、驾驭、规避、监控的。经济全球化,商务国际化,物流国际化,趋势如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国际商务活动中的物流风险,这样我们可以降低风险,规避风险,甚或化险为夷,险中求利。本文简要探讨了国际商务中的物流风险及其应对策略,此课题还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佚名.风险管理.百度 百科 [EB/OL][2012-04-06].

[2]刘路平.国际商务和国内商务的比较及国际商务的经营形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2(1):77.

[3]刘莹.国际商务活动的认知分析[J].科技信息,2007(4):29.

[4]王便芳.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邵亚琦.浅谈国际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差异问题[J].改革与开放,2009(5):65.

[6]佚名.风险-MBA智库百科[EB/OL][2012-04-08].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去”或者逐步向产业链的高端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与国际合作方进行沟通和谈判对于我国当下企业经营管理者亟须学习和提升的技能。而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双方应以追求双赢为基本目标,而不是吹毛求疵。本篇论文首先详细介绍并分析了“双赢”的正确理解,接着分析了在商务谈判中达不到双赢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谈判中达到双赢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双赢 求同存异 合理分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商务谈判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是实际上,这是对商务谈判的一种片面理解。商务谈判的确在很多时候存在冲突,但是越来越多的商务谈判是为了达到“双赢”而开展,是谈判双方为了共同的利益,并且实现各自利益而进行的一场博弈。“双赢”理念现在是很多谈判中都备受推崇的谈判理念,谈判场上“没有输家”的双赢理念正在逐步形成。

一、对“双赢”的理解

对“双赢”的理解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是,你的利益必须以对方的利益存在为前提;其次是,你的利益在对方身上体现出来。“双赢”谈判的目的在于寻找使谈判双方均有所获的方案。“双赢”谈判的结果是:你赢了,但是我也没有输。

诚然,理性人都会在谈判中追求“双赢”局面。但是追求“双赢”是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追求“双赢”的第一个成本就是预期目的与实际达到的目的之间的差距,这个成本可能是大部分谈判中都无法规避的。剩下两个成本分别是:谈判期间人、财、物的耗费,资源的浪费等和谈判资源占用的机会成本。成本带来的收益从短期来说是公司财务目标的完成,中期是商务关系的维系和发展,长期就是一个公司最大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完成。

二、达不到“双赢”的原因

在实践中,我们很难达到“双赢”局面。谈判中双赢目标的实现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的障碍。首先,我们可能会过早地对谈判下结论,导致我们盲目坚持。当对方始终坚持自己立场时,而此时谈判者在缺乏理性和智慧的思考的时候,也许会降低己方的利益,也或许会盲目地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导致双方不欢而散;其次,过多的关注双方的利益交叉点,而忽视了双方的隐形利益。

商务上的较量一直以矛盾和冲突为伴,关键是谈判者怎样有效化解矛盾和冲突,进而达到共同利益。这个“共同利益”是表面立场还是实质利益?是一次性利益还是长期利益?是沉没利益和未来利益?是显性利益还是隐形利益?是不相容利益还是相容利益?

在现实的谈判中,很多谈判者碍于“面子”,会特别在意自己提出的立场,更有甚者,不考虑实质利益就盲目的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谈判陷于僵局。一些谈判者比较关注己方的一次性利益,因为为了达到己方的目的,不从对方的角度思考,容易在行为上使对方怀疑己方的诚意,造成谈判破裂,就算谈判达成,但是也只是这一次合作而已,很难有长期的合作。与此相反的是,很多谈判者过于在乎长期利益,希望与对方长期合作。这点希望如果己方谈判者表现的太明显或者太迫切,很容易被对方利用,从而削减己方应该获得的利益。所以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要兼顾一次性利益和长期利益,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有时,当谈判者在某个合作项目上一直无法达成一致时,往往会对沉没利益念念不忘,甚至继续加大投资以期完成此项谈判。所以,谈判者应该在无法挽回沉没利益的时候,立即另辟新径,而不是加大投入,应该以未来利益为重。谈判者必须做到显性利益和隐形利益并重。谈判各方要积极沟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寻找相容利益上,尽一切可能将不相容效益部分转化为相容利益。

三、怎样在谈判中达到“双赢”

需要将谈判中的目标分为两类:第一类,目标差异大;第二类,目标有同有异,利益有很多重叠部分,利益冲突比较大。

第一类的解决办法很简单,把利益目标拉开,比如在一项工程承包中,承包商注重价格,开发商注重质量,那么承包商给开发商价格,开发商允诺承包商质量,这样大家各取所需,达到双赢。

第二类的稍麻烦,综合看来,有以下几个办法:

(一)尽量做大 蛋糕

在商务谈判中,人们可能会陷入这样一个错误思维中:认为利益是既定的,如果对方多得了一些,那么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就变少了。这样一来,双方就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最终很可能导致谈判崩溃。但是实际上,双方可以跳出这个惯性思维,从大局出发,相互沟通、交流,将这个“蛋糕”做大,这样一来双方可以分得的“蛋糕”就更多了,而不是固执于眼前的那一小份“蛋糕”。比如两位艺术家分玉的例子。有两位艺术家共同拥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如果两位艺术家不从大局去增大其价值,而是将美玉分割后瓜分,结果只是不完美的美玉而已。若两位艺术家采取合作的方式,集两人智慧,共同构思雕琢美玉的方案,通过两个人的共同努力,美玉就变成了一件稀释珍品,结果不仅是美玉价值升华了,而且两位艺术家也获得了每名和称赞,对于人民来说,世间又多了一件珍宝,一件可以欣赏的艺术品。所以要在利益的总量上下功夫,寻找相关利益,最后把饼做大,谈判就更容易达成了。

(二)分散目标,避开利益冲突

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之上,分散目标,避开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产生是由于双方有重叠的利益需求,所以这就需要谈判者制造多层次的需求。尽量转移目标,以求谈判的顺利进行。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谈判需要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要深刻了解对方的多层次需求,才能更好地避开利益冲突。

(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换个说法就是“为对方着想,最终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谈判中要做到换位思考,相互体谅。谈判中一定不能过度索取,而是应该将心比心。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把所有利益都拿到自己手中,就相当于把对方赶尽杀绝,进而也把你自己的未来利益赶紧杀绝了。站在对方的角度下考虑对方所需要获得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己方是合作的利己主义着,所以可达到自己的目的。谈判双方在具体问题上要灵活,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双方都会满意。

(四)消除对立,求同存异,缩小不同点

更通俗地说,这一点可以表述为“做出适当的让步”。在双赢原则的指导之下,必要时候需要双方必须做出一定程度让步。承认分歧,以大家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做出适当的让步,尽量减少对立。比如说历史上蜀吴求同联合抗曹。让步的基本原则为以大换小。但是让步不是“一味退让”,而应该有相应的底线。如果单纯的以利益底线为让步底线,一味退让,去坚持所谓的“双赢”,只会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四、结语

双赢谈判是双方立足长远、共同获利的基础上的合作过程。谈判应该是双赢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输家,这样的谈判才是真正成功的谈判。

在国际商务交往活动中,大部分资讯都需要通过语言交流来进行传达,然而由于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差异的出现,并且不同国家所处的文化背景也具有不同。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浅谈国际商务交流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 在进行国际商务交流时,文化冲突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就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民族文化的差异。本文试图谈谈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 国际商务交流文化差异 在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在从事国际商务交流时就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民族文化的差异,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这就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alence”。语言Language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对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由于缺乏了解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所导致的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被称之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本文所谈的文化差异不是指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的词不达意,是指说话人未能按照西方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本文就国际商务交流中的文化差异这一现象,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生活习惯的差异 1.称呼与打招呼 在西方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和招呼与我们的习惯差异极大。比如:小孩对长辈可以直呼其名、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在汉语里,我们常用“老师、经理”等这些表示职业的名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正确的说法是Mr、Mrs、Miss与姓名连用,以示尊敬或礼貌。我们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时,一般用语“吃过了吗?”、“上哪去?”等,而英美人的问候时常用 “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doing?”,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还可用 “Hello!”或 “Hi!”。 2.寒暄与道别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结婚了吗?”、“你每月能挣多少钱?”,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常会说“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在西方文化中“It’s fine, 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是寒暄最频繁的用语,如果英美人听到“You are fat.”、“You are so thin.”这样的话,会感到尴尬的,因为这是不礼貌的。接电话时,我们常问“你是谁?”,而英美人通常是先报自己的电话号码或单位名称。我们寒暄之后的道别,主客人常说“请留步”、“走好”、“慢走”, 而西方人这时常会微微一笑,并做一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See you later.”。 3.赞扬、祝贺和其他社会礼节 中国人视“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当别人向我们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我们习惯答道“Where、Where.”、“No, 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 而西方人习惯以“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的方式来接受。又如:我们通常在别人提供帮助时才说“谢谢!”。 而“Thank you!”在英语中是无处不有。再如:英语中的“Please”也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如让别人先行或上下车时,常说“After you.”,在餐桌上常用“Help yourself.”。 二、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1.数字的文化差异 由于受东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数字的神化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如我国有 “666”、“999”、“三元”、“十三香”等这些数字用作商标的商品, 在欧美同样可以看到以 “7-Up”、“Mild Seven”、“7-Eleven”等商标的商品。但把“666”、“十三香”这样的商品出口到英美就会遇到麻烦。因为“Six”象征魔鬼;“Thirteen”是不吉利的数字。而“Three”在贝南等地含有“巫术”之意。 2.颜色的文化差异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可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非常丰富。我们即要注意观察其本身的基本词义,也要留心它们的象征意义。如:红色在我国文化中象征著吉祥、喜庆、漂亮,而西方文化中常说red revenge血腥复仇、a red battle血战、red alert空袭报警、a 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 西方人常说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新娘、white men有教养的人、white day吉日、white market合法市场、a white lie 无害的谎言等;黑色在中国文化里象征严肃、正义,又象征著邪恶、反动, 西方文化中black是基本的禁忌色,如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black deed极其恶劣的行为、black mail敲榨、black dog沮丧情绪、give me a black look怒气冲冲地看着我;黄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权势、威严,而西方文化中的yellow带有不好的象征。如yellow dog卑鄙的人、yellow streak胆怯、yellow-livered胆小的;绿色在中国文化中除了表示狭义外,还表示野恶,西方文化中的green表示新鲜、幼稚、没有经验、妒忌。如in the green wood在青春旺盛的时代、as green as grass幼稚、a green hand生手、green with envy充满妒嫉;蓝色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什么象征意义,但在西方文化中常说blue blood 名门望族、blue laws严格的法规、blue Monday不开心的星期一、blue talk下流言论、out of the blue突爆冷门; 粉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可代表女性,西方文化中常用the pink of perfection十全十美的东西、the pink of politeness十分彬彬有礼、 apink-collar worker高层次女秘书。 3.习俗和信仰的差异 东西方习俗和信仰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动物的态度上。喻体构成的比喻,它们形象、生动、直观、容易使人产生直接的意象效果,进而联想到它们所承载的内在喻义。以as … as 为例: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贫穷、as lucky as dog幸运、as mad as a March hare匆忙、as proud as a peacock傲慢、as busy as a bee忙碌等。我们只有通过同中有异、异种有同的对比,才能克服母语的干扰,将两种语言转换自如。 三、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这必然使人们在意识、行为等多方面形成差异。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其主要原因。 1.价值观念存在差异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独立存在,它与价值观念的联络密切的,有其特有的价值体系,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与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因而,每一种文化对事物判断的标准是不同的。如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吉祥的象征,而dragon在西方神话传说中表示“邪恶的怪物”。 2.逻辑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既然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那么逻辑思维模式就必然存在差异。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而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它常常带有浓厚的感 *** 彩和固定的信条。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注重逻辑和分析。如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二”,可西方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在西方人的眼里却是“two”。 3.行为规范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使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断对方行为的合理性。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最好的方法就是“入乡随俗”的原则。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而表示一种友好,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 4.语用的迁移造成的影响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解释通常是建立在自身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这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的定条件加以解释,如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常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其后果有时会非常严重,甚至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商标,无论其产品的质量有多好,有谁会去使用呢?又如:要将我国电影的“金鸡奖”译成Golden Cock Prize,就会产生奇异,cock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之意,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再如,将“白象”牌电池翻译成White Elephant,其语义资讯虽对等,而从文化资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的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 有哪个消费者愿去购买“White Elephant”的电池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造成这种文化的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了限制。我们研究其现象,是为了澄清“信”与“美”、“同”与“异”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在进行国际商务英语交流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篇2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差异 [摘要] 随着商业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涉及国际商务的谈判与日俱增,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而言,是极其重要而又繁琐的变数。正确认识跨文化差异是我们从事国际商务谈判的前提条件,本文试图从跨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商务谈判的某些特点。 [关键词] 国际商务谈判 文化 差异 在21世纪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国际商务谈判受到各自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最难以把握的就是文化因素。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碰撞甚至冲突,相当一部分谈判因此失败,直接影响了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正确把握文化因素至关重要。 一、语言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当两种语言都有类似的表达但含义却有很大差别时,以及某种表达只有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时,极易引起沟通上的混淆。如在中国, *** 管理企业的方法之一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及企业规模等评定企业的等级,如“国家级企业”、“国家二级企业”等,在美国则没有这种概念。简单地将“一级企业”、“二级企业”解释为“first class enterprise”和“ second class enterprise”,很难让对方理解这种表达的含义,起不到在国内谈判中同样表达所能起到的效果,并且有可能使对方产生误解,如将“二级企业”理解为“二流企业”。 即便是在使用同样语言的国家,如使用英语的美国、英国,在某些表达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first floor在英语时指二楼,而美语则指一楼,英语指一楼时要用ground floor.“corn”在英语里指谷物、小麦,等于美语的“wheat”小麦,美语的“corn”玉米等于英语的“maize”玉米。 在拟定谈判协议时,语言差异问题值得予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行为语言差异 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往往较为隐蔽,难以被意识到。当外国谈判者发出不同的非语言讯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讯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有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进行口头表达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动作语言;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则不习惯在较为正式的场合运用幅度较大的动作语言。对行为语言认识和运用的差异,同样会给谈判中的沟通带来许多问题。 如:日本商人的交流风格是最为礼貌的,较多采用正面的承诺,推荐和保证,而较少采用威胁、命令和警告性言论,他们礼貌讲话的风格最突出的是他们不大显示面部凝视状态,但常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巴西商人谈判风格较为放肆,且在谈判中较为不甘寂寞,不时地凝视对方并触碰对方;法国商人谈判风格更为放肆,他们使用威胁和警告语言的频率较高,还很频繁地进行插话,常做面部凝状。 可见,惟有弄清楚这些差异,方能避免对日本人的沉默寡言,巴西人的过于热心或法国人的威胁和误解,取得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 三、沟通方式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群有其所偏好和习惯的沟通方式。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方经常属于不同的文化圈,有各自习惯的沟通方式。习惯于不同沟通方式的双方之间要进行较为深入的沟通,往往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中国、日本等,人们的表达通常较为委婉、间接;而在美国、德国等,直截了当的表达则较为常见。中国、日本的谈判者比较注重发现和理解对方没有通过口头表达出的意思,而美国、德国的谈判者则偏爱较多地运用口头表达,直接发出或接受明确的资讯。来自这两种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在进行谈判时,一方可能认为对方过于鲁莽;而另一方则可能认为对方缺乏谈判的诚意,或将对方的沉默误解为对其所提条件的认可。 四、思维方式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时,来自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往往会遭遇思维方式上的冲突。以东方文化和英美文化为例,两者在思维方面的差异有: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英美文化偏好抽象思维;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英美文化偏好分析思维;东方人注重统一,英美人注重对立。如中国哲学虽不否认对立,但较强调统一方面,而西方人注重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对立的方面。 跨国文化交流的一个严重通病是“以己度人”,即主观地认为对方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意愿,我们的习惯去理解我们的发言,或从对方的发言中我们所理解的意思正是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Yes”和“No”的使用和理解。曾经有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进行商务谈判。在谈判中,美国人很高兴地发现,每当他提出一个意见时,对方就点头说:“Yes”,他以为这次谈判特别顺利。直到他要求签合同时才震惊地发现日本人说的“Yes”是表示礼貌的“I hear you”的“Yes”,不是“I agree with you”的“Yes”。实际上,“Yes”这个词的意思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以上两种以外,还有“I understand the question”的“Yes”和“I'll consider it”的“Yes”。“No”的表达方式也很复杂。有些文化的价值观反对正面冲突,因此人们一般不直接说“No”,而用一些模糊的词句表示拒绝。 总之,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谈判人员都必须认识到,文化是没有优劣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谈判方式也迥然不同。只有我们意识到文化差异在商务谈判中的影响,懂得文化对谈判的作用,尽量避免模式化地看待另一种文化的思维习惯,才能有助于在我们商务谈判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园著:国际商务谈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英比尔.斯科特著:贸易谈判技巧.中国外贸出版社出版 [3]唐德根著:跨文化交际学.中南大学出版社 [4]张河清著:谈判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5]宛磊:商务英语谈判的文化差异.中国市场,2005,28

优秀国际商务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商务谈判精华--团结出版社 石永恒 商务谈判==刘文广 张晓明 编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际商务谈判 白远编著其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 商务英语 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商务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一) [1]张佐成。商务英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魏晓锋,张敏珠,顾月琴。德国“双元制”职业 教育 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1):92-95. [3]蒋莉。能力本位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08):36-37. [4]刘颖,马春荣 ,王俊 .借鉴国外先进 经验 ,构建高职实践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55-57. [5]申厚坤,陶丽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30-31. [6]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7]俞燕。以就业为导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1. [8]侯松,曾美芬。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及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04):43-44. [9]王平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1]袁江。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3):23-25. [12]王冰蔚。我们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吸取些什么[J].职教论坛,2002,(03):19-22. [13]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30-35. [14] John Dewey.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M]..: Collier Books,1963. [15]乔伊斯,韦尔。当代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商务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二) 1. 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2. 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3. 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4. 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5. 王克非. 《翻译 文化 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 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7. 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8. 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9.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10. 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1.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2.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3. 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商务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三) [1]徐鲁亚。“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与实践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2005,(9):84-85. [2]李静艳。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22-25. [3]郭洪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5]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0):186-187.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李国艳,田鸣。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就业导向视角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8]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J].教育与职业,2009,(05):40-42. [29]刘德恩。论高职课程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1,(6):3-6. [9]廖英,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0]王媛。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8. [11]伍波。浅论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8,(5):146. [12] 邓英剑 ,刘忠伟。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9):89-92. [13]吴雄彪,花有清,郑一平。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质量评价[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47-50. [14]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5]林添湖。对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三点思变[J].国际商务研究,2004,(1):60-61. [16]王蔷。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1. 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大全 2.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浅谈商务英语论文范文 4.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5.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范本

随着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商务沟通日益频繁,但是由于参与各国有着不同的 文化 背景,使得国际商务沟通中经常产生误解与分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际商务 毕业 论文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际商务毕业论文下载篇1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 提要:本文以美国和日本为例,主要探讨文化差异对谈判方式、谈判组织、沟通过程、决策方式、协议形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重点分析与美国人和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以促进谈判的有效进行和高效沟通。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策略 国际商务谈判的特点之一是多国性、多民族性,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谈判人员在语言沟通、 思维方式 、决策过程和谈判风格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导致谈判陷入僵局甚至失败。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除了掌握基本的 谈判技巧 外,了解文化差异对谈判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做出充分的准备十分重要。 一、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谈判组织的影响 1、文化差异对谈判班子选择的影响。文化是影响谈判班子组成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在确定谈判人员的选择标准、数量、分工等方面有所不同。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在选择谈判成员时往往比较注重口才、专业水平、推理能力,而与谈判者在公司的地位无关。而日本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在这里地位象征非常重要,所以所选择的谈判人员一般除了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外还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职务。因此,同日本人谈判时在选择谈判人员方面要遵循对等的原则,即所派谈判人员的身份和地位应该与对方谈判代表的身份和地位相当,否则,即被认为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另外,日本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所以遇到正式谈判,一般不宜让妇女参加,否则他们会表示怀疑,甚至流露出不满。 美国谈判人员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信和优越感,因此他们在谈判人数的确定上充分体现了精干的原则,谈判班子较小,只有少数的几个人组成。而日本的谈判班子一般较大,以表示重视、便于职能分工。人数少,在日本人看来表示不够重视,缺乏谈判的诚意。而在美国人看来,人多表示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律师在谈判中的作用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美国人的法制观念根深蒂固,律师在谈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凡遇商务谈判,特别是谈判地点在外国的,他们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律师。而在日本谈判团里一般不包括律师,日本人觉得每走一步都要同律师商量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甚至认为带律师参加谈判,就是蓄意制造日后的法律纠纷,是不友好的行为。 2、文化差异对时间观念的影响。美国谈判人员重视效率,喜欢速战速决。因为美国经济发达,生活、工作节奏极快,造就了美国人信守时间,尊重谈判进度和期限的习惯,因此他们要求快速成交。在谈判中他们希望尽可能减少繁多的仪式尽快进入正题。日本人非常有耐心,一般不愿率先表明自己的意图,而是耐心等待、静观其变。在谈生意时,拖延战术是日本人常用的一个“武器”。他们会迫使对方渐渐失去耐心,一旦知道谈判对方有截止期限,他们会更加从容不迫地慢慢谈。 (二)文化差异对谈判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谈判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横向谈判是采用横向铺开的方式,即首先列出要涉及的所有议题,然后对各项议题同时讨论,同时取得进展。纵向谈判则是确定所谈问题后,依次对各个议题进行讨论。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美国人是纵向谈判的代表,倾向于以具体条款开局,对美国人来讲,一次交易过程实际上就是针对一系列的具体条款而展开一系列的权衡和让步。而法国人是横向谈判的代表,倾向于以总条款开局,对法国人来讲,谈判就是先就总条款达成一些共识,从而指导和决定接下来的谈判过程。 (三)文化差异对沟通过程的影响 1、文化差异对语言沟通的影响。沟通方式因文化而异。有些地方人们多采用直接或简单的沟通方式,有些地方多采用间接或复杂的方式。美国人办事干脆利落,不兜圈子。正是因为美国人具有这种干脆的态度,与美国人谈判,表达意见要直接,“是”与“否”必须清楚。日本人非常讲面子,他们不愿对任何事情说“不”字。他们认为直接的拒绝会使对方难堪,甚至恼怒,是极大的无礼。所在在同日本商人谈判时,语气要尽量平和委婉,切忌妄下最后通牒。另外,不要把日本人礼节性的表示误认为是同意的表示。日本人在谈们中往往会不断地点头并说:“哈依!”这样子常常是告诉对方他们在注意听,并不是表示“同意”。 2、文化差异对非语言沟通的影响。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还表现在非语言的沟通中。谈判者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同样的动作语言传递着截然相反的信息。例如,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点头表示赞成。但在印度等国一面摇头,一面面露微笑以示肯定。再如,拇指与食指合成一个圆圈,对美国人来说表示“OK”,而日本人看来代表“钱”,对突尼斯人来说是极端的挑衅行为。此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当他人侵入私人空间时,我们会变得极端不安。但这一“私人空间”的范围却因文化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比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需要的个人空间大。如,阿拉伯人与他人交谈时喜欢站近些,他们之间的间距不到,而美国人之间比较舒适的距离要宽的多,将近1m。但对中国人来将通常是~1m。 (四)文化差异对决策方式的影响。在谈判中知道对方谁具有做出评价的权力,决策是怎样做出来的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是影响决策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决策方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在美国,采取自上而下做出决策,谈判的主要负责人具有完成任务时决策的所有权力和精力,这样就可以尽快完成谈判。而在日本,强调共同参与和群体决策,所有成员协商一致,自下而上集体决策,所以日本人做出一项决策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五)文化差异对协议形式的影响。文化因素同样影响双方达成协议的形式。一般来讲,美国人倾向于一种非常细致的合同,要求它能解释所有可能情况发生后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交易本身就是合同,谈判者应该能依据合同解释任何因素变化后应该怎样做,注重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而在日本和中国,则更倾向于一种总体化的合同,因为他们认为谈判本身是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如果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双方应依据相互的关系而不是合同来解决。因此,有时候如果美国人在谈判桌上追究太多的意外情况,其他国家的谈判者就会认为他是出于对双发合作关系的不信任。 (六)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西方社会的基础是以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在这种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这种社会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遵循公事公办的规则,而人情关系则十分淡漠。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公私分得很清楚。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则更具有“人情味”,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往往在谈判中发挥关键作用,人们之间不主要以利益交换为基础,更重视非经济性资源的人情关系,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如与日本人进行第一次洽谈,首先应进行 拜访 ,让本公司地位较高的负责人拜访对方同等地位的负责人,以引起对方的重视,将有利于接下来的正式谈判。 二、跨文化谈判的对策 (一)与美国人谈判的应对技巧 1、美国人谈判的特征。美国人性格外露、热情奔放,他们认为双方互相忍让才能打开僵局,愿意在谈判中让步,使谈判顺利进行下去。美国人重视效率,尽量缩短谈判时间。在谈判过程中注重协商,他们喜欢一个事实接着一个事实、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讨论,最后才完成整个协定。 2、与美国人谈判的应对技巧。同美国人谈判应当有热情、自信,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赢得对方的好感。与美国人谈判时,应当注意美国人富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和对“一揽子”交易感兴趣的特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全局平衡,一揽子成交。同时,与美国人谈判必须守时,办事必须高效。 美国人喜欢一切井然有序,不喜欢事先没有联系,以及与突然闯进来的“不速之客”去洽谈生意,美国商人或谈判代表总是注重预约晤谈。另外,同美国人谈判时,也要带上自己的律师,而且是称职的律师。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把合同条款仔细推敲,使其既符合中国法律,又不与美国法律相抵触。 (二)与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 1、日本人谈判的特征。日本人讲话喜欢兜圈子,这常常使对方摸不着头脑。他们不愿过分言简意赅地表达思想,这种间接的交谈方式使他们保持了选择的灵活性。另外,日本人的情报意识非常强,谈判之前广泛地搜集情报,并以情报为依据做出决策。日本人的忍耐力很强,在谈判过程中擅长采用“蘑菇战术”和“车轮战术”。在拖延中想方设法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你若急于求成,他就乘机抬价或压价,把对方弄得筋疲力尽、焦躁不安。 2、与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根据日本商人的特点,与其谈判时应注意双方谈判人员在授权上要平衡。因此,在与日方谈判时,必须搞清楚对手有多大的权力、能做出什么决定,然后再来挑选己方的谈判人员。与日方谈判时,我方人员的谈吐也应尽量婉转一点,要不动声色,彬彬有礼,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因为急躁和没有耐心在日本人看来是软弱的表现。在等待的时间里,你也可以自己搞些调查,从别处尽量地多了解对方的情况。 如果是初次与日本公司打交道,一定要通过熟人介绍或通过中间人去办,切勿自己直接去找该公司,日本人对直截了当、硬性推销的做法会感到不自在。日本人不愿意和对方的年轻人会谈,所以选择谈判人员时要考虑年龄问题。另外,由于日本企业家奉行的大男子主义,因此代表团中最好不包括妇女。 与日方谈判不能只重视对方谈判班子中某个人,而要争取说服每个人。如果暂时未能全面达成一致意见,也不应急于催促,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许多日本人对律师总是抱怀疑的态度,因此只要可以不用律师做主要谈判人员,就不要带律师。 注意不要公开批评日本人,不要直截了当地拒绝日本人,而说你还得进一步考虑。如果你不得不否定某个建议,也要以明确、委婉而非威胁的态度来陈述理由。 总之,国际商务谈判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差异导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障碍。谈判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标准去理解和评价对方,而应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地顺应和调适文化差异,从而实现跨文化谈判的成功。[论文网] 参考文献: [ 1] 汤秀莲. 国际商务谈判[M] .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 2] 井润田,席酉民. 国际商务谈判[M]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国际商务毕业论文下载篇2 浅论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观 摘要: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观应首先立足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人才培养的层面和质量标准;再深入到国际商务专业人员的职业标准和等级标准,并以此为基础作为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高等职业 教育 ;国际商务人才;人才培养观 当今世界,国际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国内市场对既能洞察国际市场形势和了解市场规律,又能按国标市场惯例的WTO游戏规则办事的德才兼备的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中国现有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1]。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时,首先应确立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观,以此作为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导。 一、人才需求的市场信号观 1.市场调研分析。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国际化趋势,各类外贸公司、国有工商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及涉外服务业需要大量的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业务能力的国际商务专业技能型人才。据有关统计数据,用人单位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位居第一,需求较大的岗位有:国际商务操作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检验员、礼仪迎宾兼导游、酒店管理、汽车维修、汽车美容等技术类工种。这类人才的供需比为1∶。从岗位需求量来看,贸易销售类岗位的需求占到总需求量的,这些企业急需既懂英文,又懂进出口业务,还懂制作进出口单证的复合型人才 [2]。 2.社会需求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已由国有外贸专业公司扩大为工贸公司、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和外向型乡镇企业等。外贸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集中在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大量业务已分散至各生产企业,由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空前活跃,外贸专业人才短缺。据人才供需的调查分析,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总量依然供不应求,出现人才需求缺口。当前企业最缺乏、最迫切需要的就是熟悉国际市场惯例和WTO游戏规则,精通一两门以上外语,具有国际商务决策和管理活动能力的商务人才 [3]。 二、高职教育政策导向观 1.明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逐步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需求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职业教育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半工半读,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紧密结合,办学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4]。 3.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推进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为此,教育部决定今后每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营造“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社会氛围。因此,各地职业院校在这种政策指导观下应采取积极地改革 措施 和 实施方案 。 4.加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 经验 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选派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国外进修提高,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和企业实践制度 [4]。 三、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标准观 中国商务行业依据《关于印发〈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从2002 年开始实施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个等级。外销员为国际商务专业的从业资格,是从事国际商务专业工作的基本条件; 取得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用人单位可聘任其为助理国际商务师或其他经济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国际商务师为国际商务专业的执业资格,是从事国际商务专业工作关键岗位的必备条件。取得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用人单位可聘任其为国际商务师或其他经济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因此,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是准国际商务专业人员的职业标准之一,以上内容应纳入课程和教学体系。 四、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观 1.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身心健康是高素质劳动者的基础,特别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和养成;心理问题的排解、疏导和调节;心理异常和犯罪心理的预防和制止;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应该还具有:(1)开阔的国际市场视野,广博的知识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2)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商务运作能力,特别是能娴熟地运用一门以上的外语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3)通晓国际经贸法律和惯例,并具有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具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电脑和各种现代化工具搜集信息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5)掌握跨文化知识,具有了解、尊重并调和文化差异的能力,善于进行国际商务交往。以上这些能力的发挥又须有赖于国际商务人才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1]。 2.重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设置。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须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中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 因此,要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开发课程体系要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应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体系,要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7]。 3.突出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对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专业,应具备四个基本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能力,商务成本核算能力及创新能力。应具备八个方面的专业综合能力:商务活动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 广告 宣传策划能力、 市场调查 预测能力、商务文书撰写能力、货运实务操作能力、商务纠纷与争端解决能力、业务拓展能力。以适应外销业务员,代理,报关员,外运代理业务员,涉外营销业务、 保险 、报检及银行业务制单员,商务文秘,商务助理,星级酒店餐厅的服务员等国际商务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从业需要 [6]。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突出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准职业人的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熟悉和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工作规则以及工作的协调合理性,熟练掌握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专门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个性、转岗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性。高职教育要留有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一方面,通过专业化方向来满足学生对专业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形式和选修课程模块选择,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素养的学习机会,为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也为学生今后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 [5]。为此,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把职业技能教育与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和拓展学生知识 面相 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 [7]。 参考文献: [1]宏结.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2-43. [2]郑薇.国际商务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J].金融时代,2006:12. [3]李小红.加入WTO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J].山西 财经 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4):56. [4]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访教育部职成教司黄尧司长[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5]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教研版,2006,(6):34. [6]皇甫姝瑜.国际商务人才需求 调研 报告 [J].大学时代・论坛,2006,(1):52-53. [7]王敬红.高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EB/OL].新华 网球 ,2004-11-01. 猜你喜欢: 1. 国际商务文化毕业论文 2. 2017年国际商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 国际投资论文免费下载 4. 国际商务管理论文 5.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免费下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