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酒店员工培训效率探析培训作为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日趋激烈的酒店市场竞争中日益引起经营管理者的重视。但国内某些酒店管理人员只强调短期经济效益,忽视对员工的培训。有些酒店对培训虽有较好的认识,表面形式上异常火热,但培训效果却是收效甚微。另外也有绝大多数的酒店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只是停留在员工短期培训层面,没有长期的目标和计划。纵观我国近年来酒店业的培训工作,其总体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培训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酒店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甚至影响到酒店的服务质量以及其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快提高酒店员工培训的效率。 目前酒店员工培训存在的误区 1、认识上存在误区。①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员工自认为:随着时间的推延,自己可以边工作边学习,最终一定能适应环境而胜任工作。认为酒店开展培训工作只是一个形式主义,并不会有多大用处且不会对自己有多大影响,表面上应付一下了事。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对培训也带有抵触情绪,有些管理人员认为自己部门的员工什么都懂,根本不需要培训。问题出现时便说是偶然,从不去思考其真正的原因。或把培训视为一种普通的日常工作看待,认为培训工作可有可无,敷衍了事,忽略其作为管理工具的职能。②培训是一项花时间、花成本的工作。不少管理人员认为培训工作得不偿失,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培训员工,还不如到其它企业挖人。他们以高薪、优厚的待遇招聘人才,却不愿培养人才。③培训是人事部的工作。谈起培训,人们便认为培训只是人事部的责任。诚然,培训部担任着全酒店员工、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但真正让培训直接发挥效用,服务于工作,必须通过员工的直接管理者——各部门经理来实现。实际上,培训本身就是管理的一部分,是管理者的应尽责任。④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一些企业的最高领导人错误地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而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认为只要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服务质量就会提高。但实际上,一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的好坏与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最大,它直接关系到酒店的发展前途。高级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培训,他们不懂服务质量标准或是不知道如何去控制并激励员工,其结果必然会造成部分员工偷懒或有投机取巧的行为。因此,酒店不仅要重视基层员工的培训,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样也要加强。 2、执行力上打折扣。①酒店培训无连续性。国际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人是不会让自己去做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的。因此,改变员工的内心愿望、目标、抱负和标准,进而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高,这需要企业有目的、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培训。现在很多酒店对培训都是间断地进行,无连续性和计划性,东一棒西一锤地组织低效率的培训,结果只会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比如:新员工接受基本的岗位培训,时间一般为一月左右。然后自己开始独立工作,且很多公司只有基本的岗位培训,没有连续的培训方案,进入公司后就完全依靠个人的自觉性学习。这样的培训实际上根本器有取得任何效果。②执行过程不彻底。目前,很多酒店培训工作做了不少,高层管理者也十分重视培训工作,但培训效果总是不尽人意。人力资源培训的全过程应当包括需求分析、计划制定、项目实施、效果评估四个阶段,缺少任何一个阶段,培训过程都是不彻底的。假设员工的培训过程中缺漏效果评估阶段,员工在培训中学到了新知识、学会了新技能,但没有在本职工作中学以致用,不能达到改进工作行为、提升工作绩效的效果,这样的培训看上去功德圆满,细思量就觉得没有实际意义。培训项目结束后对其效果不做评估,或只作简单的评估,或虽做认真的评估但未把结果纳入绩效考评范围,这些现象在酒店行业都不鲜见。③酒店培训者不专业化。同许多工作一样,酒店培训工作的难度也较大,这就对培训者自身素质要求比较高。培训者的教学水平和激励能力对提高培训质量十分重要。目前一些酒店培训工作者只能起一个组织作用,自己不能讲课,不能编写培训资料,所以对培训者素质的提高还是一项艰巨任务。如果培训者的素质偏低,就不能很好把握培训要求,或是培训者只懂理论,不熟悉业务,最终将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考虑到实际情况,往往会选择有经验的经理或主管负责本企业的培训工作,但有相当一部分经理却是马虎应付培训,做起来乱七八糟。如在开展培训讲课时,每次都是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并没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培训没有起到一点效果,当人力资源部跟踪时,要求重视培训或改变培训方法时,这些部门经理或主管便托词各种借口,甚至反驳! 3、评估存在片面性。①重形式轻效果。许多酒店在谈及培训时,曾表露出这样的态度:我们酒店的员工都已经进行过专业培训,有的员工甚至参加过多次培训,等等。这就反映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酒店在培训方面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培训的实际效果,误以为培训次数多即效果好或酒店重视培训。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培训观,因为受训者通过培训接受的观念与意识、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不一定会全部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而只有全面、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一切才会真正体现培训的价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部分酒店把培训看成是一个形式,并未真正的将培训与企业经营目标结合起来。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要求,而非真正为了追求利润,提高企业竞争力。②重培训轻激励。有不少企业在培训后不仅没有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就连原来制度上规定的很少一点奖励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也不能够兑现,致使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管理人员和酒店组织体系,若运用有关激励手段,如:员工参与培训,将与薪资、奖惩等直接挂钩,必将会影响员工参与培训、学习和运用所学内容的积极性。如:酒店的奖励制度若与员工的学习成绩和运用所学知识内容产生的效果挂钩,员工就更趋向于努力学习并运用所学内容,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如果没有注重对培训结果的有效应用,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健全的效果评估和激励体系,学与不学一个样,结果就会使员工在培训的认识上陷入一定的误区。 提高酒店人员培训效率 1、提高认识,重视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是酒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酒店无论大小,都离不开培训,培训的重要性在前面已经提到。现在几乎任何一个酒店管理者都认识到,现在以及将来的酒店竞争,实质上就是员工素质竞争,谁能拥有具有竞争能力的大批人才,谁就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而获得人才的途径之一就是对现在的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因此,对培训的认识要不断的提高,不管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要重视培训工作,并能随着环 培训作为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日趋激烈的酒店市场竞争中日益引起经营管理者的重视。但国内某些酒店管理人员只强调短期经济效益,忽视对员工的培训。有些酒店对培训虽有较好的认识,表面形式上异常火热,但培训效果却是收效甚微。另外也有绝大多数的酒店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只是停留在员工短期培训层面,没有长期的目标和计划。纵观我国近年来酒店业的培训工作,其总体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培训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酒店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甚至影响到酒店的服务质量以及其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快提高酒店员工培训的效率。 目前酒店员工培训存在的误区 1、认识上存在误区。①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员工自认为:随着时间的推延,自己可以边工作边学习,最终一定能适应环境而胜任工作。认为酒店开展培训工作只是一个形式主义,并不会有多大用处且不会对自己有多大影响,表面上应付一下了事。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对培训也带有抵触情绪,有些管理人员认为自己部门的员工什么都懂,根本不需要培训。问题出现时便说是偶然,从不去思考其真正的原因。或把培训视为一种普通的日常工作看待,认为培训工作可有可无,敷衍了事,忽略其作为管理工具的职能。②培训是一项花时间、花成本的工作。不少管理人员认为培训工作得不偿失,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培训员工,还不如到其它企业挖人。他们以高薪、优厚的待遇招聘人才,却不愿培养人才。③培训是人事部的工作。谈起培训,人们便认为培训只是人事部的责任。诚然,培训部担任着全酒店员工、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但真正让培训直接发挥效用,服务于工作,必须通过员工的直接管理者——各部门经理来实现。实际上,培训本身就是管理的一部分,是管理者的应尽责任。④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一些企业的最高领导人错误地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而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认为只要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服务质量就会提高。但实际上,一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的好坏与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最大,它直接关系到酒店的发展前途。高级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培训,他们不懂服务质量标准或是不知道如何去控制并激励员工,其结果必然会造成部分员工偷懒或有投机取巧的行为。因此,酒店不仅要重视基层员工的培训,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样也要加强。 2、执行力上打折扣。①酒店培训无连续性。国际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人是不会让自己去做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的。因此,改变员工的内心愿望、目标、抱负和标准,进而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高,这需要企业有目的、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培训。现在很多酒店对培训都是间断地进行,无连续性和计划性,东一棒西一锤地组织低效率的培训,结果只会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比如:新员工接受基本的岗位培训,时间一般为一月左右。然后自己开始独立工作,且很多公司只有基本的岗位培训,没有连续的培训方案,进入公司后就完全依靠个人的自觉性学习。这样的培训实际上根本器有取得任何效果。②执行过程不彻底。目前,很多酒店培训工作做了不少,高层管理者也十分重视培训工作,但培训效果总是不尽人意。人力资源培训的全过程应当包括需求分析、计划制定、项目实施、效果评估四个阶段,缺少任何一个阶段,培训过程都是不彻底的。假设员工的培训过程中缺漏效果评估阶段,员工在培训中学到了新知识、学会了新技能,但没有在本职工作中学以致用,不能达到改进工作行为、提升工作绩效的效果,这样的培训看上去功德圆满,细思量就觉得没有实际意义。培训项目结束后对其效果不做评估,或只作简单的评估,或虽做认真的评估但未把结果纳入绩效考评范围,这些现象在酒店行业都不鲜见。③酒店培训者不专业化。同许多工作一样,酒店培训工作的难度也较大,这就对培训者自身素质要求比较高。培训者的教学水平和激励能力对提高培训质量十分重要。目前一些酒店培训工作者只能起一个组织作用,自己不能讲课,不能编写培训资料,所以对培训者素质的提高还是一项艰巨任务。如果培训者的素质偏低,就不能很好把握培训要求,或是培训者只懂理论,不熟悉业务,最终将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考虑到实际情况,往往会选择有经验的经理或主管负责本企业的培训工作,但有相当一部分经理却是马虎应付培训,做起来乱七八糟。如在开展培训讲课时,每次都是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并没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培训没有起到一点效果,当人力资源部跟踪时,要求重视培训或改变培训方法时,这些部门经理或主管便托词各种借口,甚至反驳! 3、评估存在片面性。①重形式轻效果。许多酒店在谈及培训时,曾表露出这样的态度:我们酒店的员工都已经进行过专业培训,有的员工甚至参加过多次培训,等等。这就反映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酒店在培训方面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培训的实际效果,误以为培训次数多即效果好或酒店重视培训。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培训观,因为受训者通过培训接受的观念与意识、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不一定会全部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而只有全面、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一切才会真正体现培训的价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部分酒店把培训看成是一个形式,并未真正的将培训与企业经营目标结合起来。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要求,而非真正为了追求利润,提高企业竞争力。②重培训轻激励。有不少企业在培训后不仅没有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就连原来制度上规定的很少一点奖励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也不能够兑现,致使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管理人员和酒店组织体系,若运用有关激励手段,如:员工参与培训,将与薪资、奖惩等直接挂钩,必将会影响员工参与培训、学习和运用所学内容的积极性。如:酒店的奖励制度若与员工的学习成绩和运用所学知识内容产生的效果挂钩,员工就更趋向于努力学习并运用所学内容,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如果没有注重对培训结果的有效应用,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健全的效果评估和激励体系,学与不学一个样,结果就会使员工在培训的认识上陷入一定的误区。 提高酒店人员培训效率 1、提高认识,重视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是酒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酒店无论大小,都离不开培训,培训的重要性在前面已经提到。现在几乎任何一个酒店管理者都认识到,现在以及将来的酒店竞争,实质上就是员工素质竞争,谁能拥有具有竞争能力的大批人才,谁就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而获得人才的途径之一就是对现在的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因此,对培训的认识要不断的提高,不管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要重视培训工作,并能随着环 境的变化不断重新认识。 2、丰富培训内容,强化软技能培训。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酒店的服务,而决定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员工,所以员工的培训内容决定着酒店的发展。为把员工培训成为“比绅士还绅士,比淑女还淑女”,因此必须严格建立丰富而且全面的培训内容。笔者认为,丰富的培训内容应包括素质能力培训、工作技能培训、软技能培训三个层次,并形成一个递进的关系,使得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充实。①素质能力培训。一个员工具备了良好的素质,真正融入到工作中来,在工作中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有利价值。就目前酒店培训状况来看,在素质能力培训方面虽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并没有转移到实际工作中去。素质能力培训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法律知识、礼仪、安全知识、食品卫生几个方面,其中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是基础,其它几个方面是重要组成部分。②工作技能培训。工作技能培训是为了使员工更好地完成本岗位工作,针对提高员工的业务工作能力而采用的提高该岗位工作技能的培训,是现代企业培训体系中最基本的培训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培训与特定技能培训。基本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岗位职责、操作程序、技能、应变技巧等内容。特定技能培训即进行特色技能培训,如酒店开展情感服务培训、化妆礼仪培训等等。③软技能培训。这其中包括:企业文化的培训;团队精神的培训;创新能力培训。 4、建立和完善培训保障体系。①建立完善的培训队伍。培训者的选择与培训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优秀的培训者能积极调动员工的学习激情,对培训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相当多的酒店来说,培训者基本上由各部门主管兼任,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培训者对被培训者的优缺点及需要加强的知识点了解较透彻,易做到对症下药,但容易受到自身知识面及结构的限制,很难进行技能及知识等方面的全面革新和大的进步。因此,酒店一方面在采用一线主管给员工进行培训的同时,亦应加强专职培训师的培养。专职培训师应从企业内部选拔优秀员工担任,同时应考虑其学历、知识结构等方面,以衡量其能否胜任这一角色。对培训者同样应不断培训,可让其参加高校学习,或参加专职培训公司组织的培训课程,让其在丰富视野、增强技能的同时,掌握新的培训技巧。
我跟我同学刚在这里写了论文,感觉论文质量和服务都还挺不错,建议你去看看,或许能够帮到你的。
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已足够企业使用,培训只增长员工才干,对企业没有多大益处,即投入小于产出。由于有这样的认识,很多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是走形式、赶过场,多是以应付为主,由于缺乏明显的效果,长期以往员工培训就被渐渐视为无用。...
一般论题都不是问句的形式呢。
培训效果评估分四个个层面:第一层:满意度的评估,培训完后就可以做评估调查,针对课程设计,方法,方式,培训师等几个方面进行学员满意度的评估。第二层:技能评估,同样在培训完后进行技能测试,针对学员所掌握的技能,知识,进行评估。如果是技能岗位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也要加入实操的考核,查看其掌握程度。如果是职能性的部门,可以采用测评公文筐进行考核。第三层:行为类考核,一般在培训3月到6个月时间进行考核,对比前后员工的行为有哪些得到了改善,哪些没有。第四层:结果评估,是否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目的,标准。可以用一些指标判定,例如离职率,业绩完成率,废品率等等。
培训效果的种类:
(一)培训及时性信息。
培训及时性信息是指培训的实施与需求在时间上是否相对应。
(二)培训目的设定合理与否的信息
培训目的来源于培训需求分析。在设定培训目的时,是否真正全面、细致的对培训需求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培训目的的设定是否能真正满足培训需求。
(三)培训内容设置方面的信息
培训的内容设置合理,就有可能达到培训目的,否则事倍功半。
(四)教材选用与编辑方面的信息
(五)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
(六)培训时间选定方面的信息
(七)培训场地选定方面的信息
(八)受训群体选择方面的信息
(九)培训形式选择方面的信息
(十)培训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信息
培训效果评估分四个个层面第一层:满意度的评估,培训完后就可以做评估调查,针对课程设计,方法,方式,培训师等几个方面进行学员满意度的评估。第二层:技能评估,同样在培训完后进行技能测试,针对学员所掌握的技能,知识,进行评估。如果是技能岗位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也要加入实操的考核,查看其掌握程度。如果是职能性的部门,可以采用测评公文筐进行考核。第三层:行为类考核,一般在培训3月到6个月时间进行考核,对比前后员工的行为有哪些得到了改善,哪些没有。第四层:结果评估,是否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目的,标准。可以用一些指标判定,例如离职率,业绩完成率,废品率等等。培训是否有效果不仅仅是评估一个方面,培训的效果的好坏与很多因素有关,评估报告作为反馈同时也是培训调整,培训分析的有效依据。
培训效果评估的四个方法:
1、员工的学习反馈
学习反馈是通过培训后,了解学员对培训过程中,以及培训后所产生的反应与感受。主要收集的信息情况可分为:
①对培训讲师的认同度:培训讲师的培训技巧、亲和力、以及现场场控度等。
②对内容设计的好感度:内容的实操性、过程中的互动性、学习的积极性等。
③对课件质量的认可度:培训教材通俗易懂、可视性、以及制作的专业度等。
④对课程组织的合理性:培训课程组织的时间安排、以及课时规划是否合理。
⑤对培训知识的落地性: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未来在工作中是否具备实操性。
评估的方法:可以通过调研问卷、评估访谈等形式来收集信息。
2、培训学习的效果
在学员完成培训后,及时地了解学员的收获。要围绕知识、技能、态度这3个方面来测试学员培训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沉淀。对于讲师而言,既是对其培训能力的检验,同时,也能从中寻找不足,可以在后期工作中加以改善。
评估的方法:可以通过培训内容测试、培训调研问卷、优秀学习案例等方式进行系统分析。
3、组织行为的改变
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去观察、发现员工的组织行为,是否在知识、态度、技能上有所改善,是否达到的培训目标的预期。
评估的方法:可以通过各岗位上下层级的工作观察、绩效结果、日常表现等方式系统评估。
4、最终产生的效果
通过完整且系统的培训,整个组织内部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观察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分析员工的绩效结果,来评估最终对企业经营效益上带来了哪些提升,所有的培训最终都是围绕经营目标的达成以及整体效益的提升这两大关键核心。
评估的方法: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效率的提升、企业外部经营拓展氛额的提升、以及整体绩效达成结果的提升,3个维度来系统评估最终的效果。
1、学习评估:
测定受训者的学习收获程度(知识、技能、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主要采取考试、现场问答、模拟测试、写心得体会的评估方式等。
2、行为评估:
主要考察受训者知识运用程度(培训后,其态度、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改进情况)。 我们一般通过行为观察、每月考核(主管评价)及员工关键事件盘点等来予以验证。
若对于工作心态、管理方式类的培训,我们一般在培训结束时会布置行为转变行动计划表,到时看其行动计划表的实际完成情况等。
3、反应评估:
评估受训者的满意程度(对讲师、课程、培训组织等)。 每次培训后都会做一个培训满意度的反馈调查,主要以现场发放调查表的形式来完成,调查表事先精心设计,主要涵盖总体评价、培训课程、讲师授课、培训组织、合理化建议等几个核心的调查内容。
当然,这并不是唯一手段,我们还会通过现场观察培训氛围、培训纪律反馈、员工抽样访谈等方式进行补充调查。
4、成果评估:
衡量培训带来的经济效益(培训后,受训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工作业绩增长变化评估)。 是最后评估项,主要是通过绩效考核,更多的是一些量化数据的对比反馈,如质量、销售额、成本、项目效率、人员晋升培养结果等。
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已足够企业使用,培训只增长员工才干,对企业没有多大益处,即投入小于产出。由于有这样的认识,很多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是走形式、赶过场,多是以应付为主,由于缺乏明显的效果,长期以往员工培训就被渐渐视为无用。...
[摘 要] 企业培训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本文从加强企业培训的意义出发,提出了观念转变、受训学员选择、教学资源投入、办学方式灵活、课程设置科学是做好企业培训工作应该关注的因素。 [关键词] 企业培训 继续教育 竞争 企业培训,就其广义属性而言,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员工根据企业的需要而进行的有侧重,有针对性的重新入校学习的一种继续教育。 随着我国80年代初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意识进一步被市场意识所取代。企业的生产已由计划体制下政府的指令性任务变成自己在市场中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定单。尤其是我国在1999年的成功入世,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确立。外国资本在各经济领域迅速涌入,中国的众多企业也在逐步走出国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国内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竞争对手不在仅仅是国内同行,还有许多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外国公司。那么能否适应市场需求,在竞争中立身不败,能否根据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重新审视已有发展战略、发展方式,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企业要想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自己的优势,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管其是表现在整个企业的营销理念上,还是表现在产品设计、生产。而这些都需要知识、技术的应用。需要企业拥有一支掌握知识、技术的高素质队伍,这支队伍的好坏就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 一、从企业生产管理上看,企业需要加强员工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环境更具多变性,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企业不断加大投入,研发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新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要求企业的员工能够应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生产出新产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否则就会被竞争对手所追赶或超越,而这些依靠员工在校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才能保证员工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从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角度看,企业需要加强员工培训 企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除了企业以招聘形式引进所需的各式人才外,立足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加大开发也同等重要。一个好的企业应该能够成功的调动各级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企业献技献策,创造价值。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需要点,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满足以后会继续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能够达到预设的目标,得到不断发展。这种满足不是物质薪酬的有限刺激能够解决的。 所以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求、时代的需要。也是企业留住人才、激励员工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如何做好企业培训工作 1.作好企业培训必须转变观念 “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要想做好员工培训工作,首先从企业管理者角度必须对企业培训的意义予以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培训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把企业培训看成是关系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企业管理者要有人才的忧患意识,要明白今天的培训决定着明天的企业竞争力、信誉度和员工素质结构,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证。 对比外国,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员工培训,把员工的素质看成是企业的未来。例如:我们的近邻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国家对教育和企业培训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费用支出力度不断加大。1976年有的企业向雇员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到了1985年,这个比例进一步上升到,1000人以上的企业几乎100% 的实施了教育培训。对此,日本的经济界名人--松下幸之助就曾经骄傲地说:“松下首先是培养人的地方”。而我国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下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的竞争性并不激烈,另一方面教育培训效益有一定的滞后性,使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培训的重要性,觉得培训工作是国家的事情与企业无关,企业自身资金已经非常有限如果,还要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开展员工培训,不划算。同时,由于没有完善的保证机制,一部分企业员工在没有参加培训前勤勉工作,培训之后则忙于跳槽,使企业蒙受较大的损失,使送培单位的管理者寒心。 所以,要想作好培训工作,必须转变这种观念。认识到加强员工培训是企业的需要,对于一些管理机制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措施得以有效克服。 2.作好企业培训,必须选择受训员工 众所周知,烧制陶胚,如果胚才不佳,再怎么煅制,也不会出精品。企业在送培员工时,除了考虑岗位需要,也应考虑员工自身特点,因势利导,把岗位需要和员工需求结合起来,作到在受训员工选择中注重资质、注重潜质,开发禀赋,挖掘潜能。 3.作好培训工作,必须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投入 培训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同时是企业文化的孕育与灌输,通过进一步提高员工已有知识技能,达到企业现阶段的要求。所以一方面要求培训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水平要高,要求任教培训的师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同时还应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了不与企业实际脱节,培训教师应根据需要不断访学、深造,不断身临现场了解项目的进展,发现、分析项目。另一方面,企业在培训过程中还应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仿真系统进行建设,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技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现有师资无法提供有效培训的时候,合理外聘教师或送学员外出进修。这一切都需要有财力、物质等教学资源的充分保障,才能做好培训工作。 4.办学方式上以达到培训目标为主,具体形式灵活多样 由于参加企业培训的员工大都是在职人员,企业也不可能为了员工的培训而停产,这就决定着企业员工不可能大量、长期的脱产上学,这就要求企业培训机构在培训工作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根据企业发展,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培训时间长、中、短相结合,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可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可送其进入高一级学府进行学历教育学习,作为骨干培养,对有些需要技能提高的员工则可开设为期几天或几个月的学习,可以脱产学习与业余学习相结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育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学习等等。 5.科学设置培训课程 由于培训的针对性,所以培训课程的设置应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戴明环(PDCA) 理论同样适用于企业培训。P、D、C、A分别是Plan、Do、Check、Action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代表着一个循环中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环环相扣,互相制约,互为补充,形成了PDCA循环,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依据,下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的落实和具体化。 在PDCA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这是因为在每一个循环中,从目标的实施、检查,到寻找差距和原因都离不开目标计划的制定。 所以,在培训方案设计中, (1)应进行市场需求分析,要了解企业外在的环境如何,企业现在的发展情况怎样,企业未来的可能方向,企业内部的员工知识结构,与企业未来发展差距在哪,差距多少,等等。 (2)进行课程设计。明确了要培训的方向,就可以根据这个方向了解有哪些课程或技能的学习可以对这个目标起到有效弥补或增益,编排课程。 (3)进行动态过程控制。由于培训的员工大都来自其他部门,作为培训机构的管理部门和任教教师对其不可能知之甚深。虽然培训要达到的目标是统一的,但员工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目标结果发实现。所以要了解员工的已有的知识技能情况,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任课教师之间及与学员之间座谈,商讨最有效的互动教学方法和各课知识的衔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4)进行学习效果反馈评估。作为一个封闭的信息循环系统,反馈环节必不可少。没有反馈环节,无法得知培训工作效果的好坏,也无法尝试更新改进。具体的反馈形式可以有多种:与受训员工面谈、问卷、对受训员工若干年的追踪调查等,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以后培训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总之,员工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决定企业明天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切实作好每一年,每一期的员工培训计划,通过不断培训,加强员工素质,依靠这支高素质的企业队伍搏击商海。 参考文献: [1]缪清照 刘焕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培训的变革.石油教育,2003(1) [2]王 俊:知识时代的企业培训.成人教育,2001(5) [3]段艳红 王大力 岳贵贞:对人才培训的几点再认识.经济师,2001(1)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企业通过培训员工提升人力资本,受到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企业培训中仍存在种种误区。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转变培训观念、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培训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 企业 员工培训 人力资本 可持续发展 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除了持续不断地进行经营结构的更新改善外,不断进行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员工培训是企业保持良性运营的重要方针之一。员工培训是有效地增进员工知识技能和能力,更大程度地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员工培训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绩效并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竞争力。 一、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必要性 员工培训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受训者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增强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从而使企业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1.培训是企业获得人才的保障。企业获得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社会,其二是学校。但无论从以上哪种渠道获得的人才都不能直接成为真正意义上对企业有用的专业人才。这种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而且即使科班出身也有许多缺点,不能保证立即就可以发挥作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只能依靠企业的培训来得以提高而真正为企业所用。培训使“外部人才”转变成为“内部人才”,是企业获得优秀员工的必由之路。 2.培训能降低成本。通过培训,能够改进员工的工作表现,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管理成本得以节约。这种节约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仅表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优化生产经营方案,保证安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还表现在由于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使工作效率的提升而带来的成本的降低,深层次的连锁效应还表现在能够对公司的政策有建设性理解从而带来的价值。 二、企业员工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企业适时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很有必要,培训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有科学的安排和有力的措施。不少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员工培训过程中陷入了种种误区。 1.没有健全而系统的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体系不完整,没有专门的培训部门,甚至没有专门的培训教室和培训器材,培训工作大多由企业一个部门自行组织和安排。在制度上,企业虽有培训制度,但大都不完善,企业都是重形式,轻考核,缺乏健全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仅仅把培训当做是一项任务,任务完成就好,没有及时地做出培训报告,对培训过程进行总结,针对问题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以至于受训者在业务上有哪些改进和提高,程度如何,今后的培训需要怎么改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管理者总是略显底气不足。 员工培训缺乏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划,大多出于短期收益的考虑,企业都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只有在企业经营上出现了问题时,才组织开展一些临时的培训,结果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很多企业的员工培训都是在走形式,导致了企业的根本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跟不上市场的步伐,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培训前缺乏科学细致的需求分析。很多培训负责人都抱怨员工每次培训都不愿意参加,即使参加了培训后也没有什么改变。结果就是企业在培训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到头来却收效甚微。经过深入了解可以发现,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对培训进行有效地需求分析。大部分企业把培训当作“特效药”,哪里有问题就培训哪里,培训工作既没有计划,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和规范。这种哪疼治哪儿的做法使企业的培训工作既没有整体性,也没有连续性。而且员工可能会在培训过程中重复学习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使员工产生一种培训可有可无,培训没有效果是在浪费时间的感觉。员工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不到工作中急需的技能和知识,这无疑违背了培训管理者的初衷。 3.培训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很多企业将培训当成是对外界宣扬企业形象的幌子。或者培训急于求成,在未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调研的情况下,就组织员工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忽视了培训内容对受训对像是否有指导性,且培训方式单一,造成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实际工作也没有指导作用,反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4.培训方法单一。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对于大部分企业员工的培训方式还是以效率较低的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主,甚至部门培训大都是“传,帮,带”的师徒模式,忽视了运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培训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不注重调动受训员工的积极性,没有从成人学习的特点和企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 5.培训教师队伍不稳定。每个企业无论是在技术上、工艺上还是管理上等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社会上的培训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培训需要。很多企业出于节约的本能,一般没有设置专职培训师或聘请兼职讲师,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或兼职讲师队伍,平时又疏于对培训教材的开发和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培训时教材东拼西凑,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力资源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员工培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培训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即有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管理能力,并探讨了提高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方式,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
关键词:辅导员;核心能力;培训
一、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
1.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劳动中从事具体劳动的体现,职业功能是职业实现的社会功效、价值,即“该职业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界定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并详细解释了辅导员的能力特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的教育引导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重大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复杂问题和形势的分析判断驾驭能力[1]。本文将这些能力特征投射到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将其概括为八项职业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学生事务管理、危机事件应对、科研。不难看出,高校辅导员承担了较多日常事务性工作,更承载了较强的教育教化使命。
2.高校辅导员的核心能力
所谓辅导员核心能力,就是辅导员立足岗位特殊性,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工作实践,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指导、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可或缺的、独特的、能切实提高工作效果的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针对性、感染力、吸引力的综合能力[2]。笔者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提炼出三大核心能力: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管理能力。其中每项核心能力中又可细分为若干内容,如学习能力中的学习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既有专业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也有在处理日常事务中遇到的技能知识,如信息处理、新软件的使用等。见表1。
二、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获得
1.入职前获得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的入职条件有“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历要求,及是“中共党员”的政治要求。一般来讲,能够顺利应聘成为辅导员的个人,其一定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储备,掌握相关的技能,如要向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辅导员必须先自学就业政策;要指导学生开发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就必须先了解开发的总体步骤,等等。辅导员还应掌握基本的知识创新能力,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共情能力: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辅导员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共情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变“说教”为“感染”。共情能力多表现为耐心倾听、设身处地、敏锐思考的能力。共情恰当时,学生能够感受到辅导员愿意了解自已、帮助自己,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这也就迈开了思想工作的第一步。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应该是清楚地明白交流的对象、目的、方式、手段,这些能力是在大量的生活经历中逐渐获得的,而沟通能力的提高是具有持续性的,在人的不同阶段都存在提高的空间。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大量的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页有助于他们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2.入职后获得的核心能力
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核心能力是随着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岗位角色的深入逐渐积累形成的,并且需要通过计划性、目的性较强的培训予以强化。情感能力中的“自我定位能力”,即进入工作后能否准确定位工作角色的能力。很多辅导员是应届毕业生,没有太多的工作经历一下子从“学生”到“老师”,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他们能否尽快适应新角色,真正担当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引导学生学业、职业规划,成人成才”的重任,与能否准确地自我定位有直接的关系。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位是德育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尽快地准确定位自我、调整自我,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赋予自己的使命。工作中自我定位能力往往需要实际工作后得以体现与发展。管理能力:包含规划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并非空洞的说教,是通过管理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体现的,管理任务很繁重,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才能完成。管理中普遍使用到的功能在党团的工作、贫困生工作、奖助学金工作、就业工作、心理工作等中,需要规划、组织、控制。因为单靠自己亲自做所有的工作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安排学生做一些辅助工作,其中应根据各项工作的要求与学生的特点,对工作进行分类,向学生授权、分工,人尽其能,并采用相应的管理制度使之形成有机的组织结构(如学生会、班委会等),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此外,辅导员还需要较强的控制能力,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三、围绕核心能力建设的培训
1.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我定位能力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认为,可以根据年龄将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且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任务,他将生涯发展分五个阶段: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辅导员的成长正是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职业匹配的动态过程[3]。根据相关的研究,高校辅导员对工作的自我定位与要求大致有以下四类:一是职业型,仅仅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二是学者型,这类辅导员有着较高的学识素养,以知识学习为工作兴趣;三是事业型,把自身的工作当作一生奋斗的事去干;四是教育家型,这类辅导员的层次最高,真正契合了教育的本质目的[4]。部分辅导员感觉工作繁琐、压力大、没发展,这实际反映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我定位不清,动力不足。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与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分不开的,辅导员培训中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其中,它能帮助辅导员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采用SWOT分析法等,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为理性的职业奋斗目标,促进自我定位能力的提升。该类培训应关注辅导员自我分析、职业潜力、阶段性规划,帮助辅导员制定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发展。
2.多途径培训,提升管理能力
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组织、计划、控制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工作经验的累加,经验来源于亲身实践与外部培训,为提高培训的效果,途径及形式应多样化。如进行辅导员岗前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专家讲座等培训,这类培训方式优点在于人员与时间安排相对集中,知识传授较系统化,有利于集中学习。近些年来职业技能竞赛被越来越多地引用到辅导员工作领域,正因为职业能力大赛很好地为辅导员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培训工作中应当借鉴职业技能竞赛对核心能力的指向功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设置,充分考察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个人魅力,强调辅导员人格素养的完善与丰富,这就要求技能培训方案要十分缜密全面,这也是对辅导员培训提出的更为高级的要求。
3.提升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是个人与组织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工作之后的持续学习深刻地影响着个人与组织的发展潜力。《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关于职业守则的规定是:辅导员要“坚持终身学习,勇于开拓创新,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参与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想要胜任辅导员这一工作,必须提升主动学习的意识,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是辅导员的一项核心能力,通过外部培训与自我培训共同实现,如开展辅导员座谈会、学习交流论坛等形式不断增强学习的意识,并增进“如何学习、如何提高自我”的自省性体悟。
4.由内及外培养情感能力
共情能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从幼年时期即可体现出的,工作后显现较为明显,而且随着工作的需要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类情感能力是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自我体会、自我培养重于外部培训。如何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传达信息,都成为辅导员“内功”修炼的目标。辅导员要从根本上提高关爱学生的觉悟,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情商。在外部培训方面,高校应请专业人士传授共情与沟通的技巧,让辅导员“听得懂”“说得出”,促进师生间有效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培养情感能力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我们的国家,并将实现自我价值同国家、民族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艾思明.高校学生辅导员核心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刘祥军,郑红运,陈道刚.大学辅导员成长体系的构建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1):83-84.
[3]项鑫,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7):240.
摘要:
培训需求分析作为系统培训的首要环节,不仅是培训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培训准确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简述目前中小企业在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中小企业的培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一、概述
所谓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一般情况,对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可以从战略分析、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和人员职业生涯分析五个方面进行。
二、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它对于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培训需求分析可以确认绩效、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距,有助于帮助查找问题根源,确立培训重点内容;培训需求分析可以改变企业固有分析方式,当组织面临变革时,及时的培训需求分析将有助于企业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培训规划,迅速配合企业的变革;培训需求分析可以评估培训的成本与价值,企业培训是一项内部投资,其目的在于通过企业培训,提升员工价值,获取更大的收益;培训需求分析为企业培训考核提供依据,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制定的企业培训需求和目标,能为培训绩效测评提供考核依据。
三、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培训需求分析是保证企业培训具备相应有效性的必要手段,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要求能够客观评估企业、部门及员工的具体情况。目前,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企业的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企业对培训意义认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导致企业培训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培训效果负增长的情况。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不规范。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人员去从事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也有相当数目的企业在培训前不会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没有结合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盲目地为员工进行培训,这样不仅浪费了公司的资金而且还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使得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质疑培训的作用,从而轻视企业培训工作,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2、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只有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的人力资源策略,才能使企业的培训活动发挥其战略价值。然而,大部分企业的战略意识还相对淡薄,做培训需求分析时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导致企业的培训理念不明晰,企业各级对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的目标不能达成一致,影响企业培训效果。
3、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缺乏科学性。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企业中,培训需求的随意性很大,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技术方法指导,不能保证企业培训需求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缺乏科学的技术方法的指导,可能会使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从而削弱了企业培训的效果,无形中浪费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建议
1、在制定企业培训计划之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企业培训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合理的培训需求分析得到的企业培训需求,才能为企业制定出具有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方案。
2、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应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方向和对企业人才储备的要求。中小企业要想实现其战略目标,就必须有相应的人才保证,虽然企业可以通过招聘等手段来获取人才,但这并非是解决企业人才储备的最佳手段。因此,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才能保证培训效果,促进企业的发展。
3、规范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中小企业要将人才战略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来考虑,提升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让企业的管理层认识到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制定培训流程、步骤,明确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地位;增加培训需求分析的专业人才;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结合多种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确定企业的培训需求,使业的培训活动能够有效进行,保证企业的培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小企业相关管理者一定要明晰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提高对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意义的认识,重视并支持企业的培训工作。在企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结合的模式,严格按照分析步骤执行,以此制定的培训方案,才能使企业的培训达到预期目标,创造高效的业绩,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培训应分层次进行:对于培训企业应根据的员工具体情况进行,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建议可以分为1、一般员工培训2、中层主管人员培训3、高层领导的培训2.做好培训内容的设计:企业在做培训内容设计时,一定要进行调查和研究,要对所培训对象进行调查,一定要根据培训对象需求和现状来设定培训内容。3.正确选择培训师或培训机构:对于培训师和培训机构的选择,也是影响培训师效果重要因素,其中培训师的选择是重中之重。企业在选择培训师应全面地、综合地去分析,老师建议企业在聘请培训师时应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1、培训师的职业背景。2、培训师做过那些企业培训,有那些业绩等。3、培训师专业水平和特长课程。4.做好培训计划:做什么都要有一个详细计划,对于企业培训工作,也是如此,也要有这样一个培训计划。一些比较大的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培训计划。5.培训后要做的工作:企业做培训的最关键是培训后的事情,企业在作完培训后一定要评估培训的效果,考核一下是否达到了企业预期的目标。企业对培训工作的评估一般应从四个方面进行:1、对培训对象的评估。2、对培训师的评估。3、对培训部门的评估。4、对培训后的效益进行评估。此段内容引入中国培训网有关提高员工培训有效性的内容,希望能给楼主参考。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力资源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员工培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培训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即有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管理能力,并探讨了提高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方式,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
关键词:辅导员;核心能力;培训
一、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
1.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劳动中从事具体劳动的体现,职业功能是职业实现的社会功效、价值,即“该职业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界定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并详细解释了辅导员的能力特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的教育引导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重大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复杂问题和形势的分析判断驾驭能力[1]。本文将这些能力特征投射到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将其概括为八项职业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学生事务管理、危机事件应对、科研。不难看出,高校辅导员承担了较多日常事务性工作,更承载了较强的教育教化使命。
2.高校辅导员的核心能力
所谓辅导员核心能力,就是辅导员立足岗位特殊性,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工作实践,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指导、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可或缺的、独特的、能切实提高工作效果的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针对性、感染力、吸引力的综合能力[2]。笔者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提炼出三大核心能力: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管理能力。其中每项核心能力中又可细分为若干内容,如学习能力中的学习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既有专业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也有在处理日常事务中遇到的技能知识,如信息处理、新软件的使用等。见表1。
二、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获得
1.入职前获得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的入职条件有“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历要求,及是“中共党员”的政治要求。一般来讲,能够顺利应聘成为辅导员的个人,其一定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储备,掌握相关的技能,如要向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辅导员必须先自学就业政策;要指导学生开发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就必须先了解开发的总体步骤,等等。辅导员还应掌握基本的知识创新能力,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共情能力: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辅导员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共情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变“说教”为“感染”。共情能力多表现为耐心倾听、设身处地、敏锐思考的能力。共情恰当时,学生能够感受到辅导员愿意了解自已、帮助自己,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这也就迈开了思想工作的第一步。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应该是清楚地明白交流的对象、目的、方式、手段,这些能力是在大量的生活经历中逐渐获得的,而沟通能力的提高是具有持续性的,在人的不同阶段都存在提高的空间。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大量的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页有助于他们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2.入职后获得的核心能力
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核心能力是随着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岗位角色的深入逐渐积累形成的,并且需要通过计划性、目的性较强的培训予以强化。情感能力中的“自我定位能力”,即进入工作后能否准确定位工作角色的能力。很多辅导员是应届毕业生,没有太多的工作经历一下子从“学生”到“老师”,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他们能否尽快适应新角色,真正担当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引导学生学业、职业规划,成人成才”的重任,与能否准确地自我定位有直接的关系。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位是德育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尽快地准确定位自我、调整自我,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赋予自己的使命。工作中自我定位能力往往需要实际工作后得以体现与发展。管理能力:包含规划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并非空洞的说教,是通过管理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体现的,管理任务很繁重,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才能完成。管理中普遍使用到的功能在党团的工作、贫困生工作、奖助学金工作、就业工作、心理工作等中,需要规划、组织、控制。因为单靠自己亲自做所有的工作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安排学生做一些辅助工作,其中应根据各项工作的要求与学生的特点,对工作进行分类,向学生授权、分工,人尽其能,并采用相应的管理制度使之形成有机的组织结构(如学生会、班委会等),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此外,辅导员还需要较强的控制能力,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三、围绕核心能力建设的培训
1.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我定位能力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认为,可以根据年龄将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且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任务,他将生涯发展分五个阶段: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辅导员的成长正是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职业匹配的动态过程[3]。根据相关的研究,高校辅导员对工作的自我定位与要求大致有以下四类:一是职业型,仅仅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二是学者型,这类辅导员有着较高的学识素养,以知识学习为工作兴趣;三是事业型,把自身的工作当作一生奋斗的事去干;四是教育家型,这类辅导员的层次最高,真正契合了教育的本质目的[4]。部分辅导员感觉工作繁琐、压力大、没发展,这实际反映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我定位不清,动力不足。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与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分不开的,辅导员培训中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其中,它能帮助辅导员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采用SWOT分析法等,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为理性的职业奋斗目标,促进自我定位能力的提升。该类培训应关注辅导员自我分析、职业潜力、阶段性规划,帮助辅导员制定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发展。
2.多途径培训,提升管理能力
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组织、计划、控制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工作经验的累加,经验来源于亲身实践与外部培训,为提高培训的效果,途径及形式应多样化。如进行辅导员岗前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专家讲座等培训,这类培训方式优点在于人员与时间安排相对集中,知识传授较系统化,有利于集中学习。近些年来职业技能竞赛被越来越多地引用到辅导员工作领域,正因为职业能力大赛很好地为辅导员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培训工作中应当借鉴职业技能竞赛对核心能力的指向功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设置,充分考察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个人魅力,强调辅导员人格素养的完善与丰富,这就要求技能培训方案要十分缜密全面,这也是对辅导员培训提出的更为高级的要求。
3.提升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是个人与组织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工作之后的持续学习深刻地影响着个人与组织的发展潜力。《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关于职业守则的规定是:辅导员要“坚持终身学习,勇于开拓创新,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参与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想要胜任辅导员这一工作,必须提升主动学习的意识,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是辅导员的一项核心能力,通过外部培训与自我培训共同实现,如开展辅导员座谈会、学习交流论坛等形式不断增强学习的意识,并增进“如何学习、如何提高自我”的自省性体悟。
4.由内及外培养情感能力
共情能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从幼年时期即可体现出的,工作后显现较为明显,而且随着工作的需要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类情感能力是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自我体会、自我培养重于外部培训。如何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传达信息,都成为辅导员“内功”修炼的目标。辅导员要从根本上提高关爱学生的觉悟,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情商。在外部培训方面,高校应请专业人士传授共情与沟通的技巧,让辅导员“听得懂”“说得出”,促进师生间有效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培养情感能力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我们的国家,并将实现自我价值同国家、民族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艾思明.高校学生辅导员核心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刘祥军,郑红运,陈道刚.大学辅导员成长体系的构建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1):83-84.
[3]项鑫,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7):240.
摘要:
培训需求分析作为系统培训的首要环节,不仅是培训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培训准确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简述目前中小企业在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中小企业的培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一、概述
所谓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一般情况,对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可以从战略分析、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和人员职业生涯分析五个方面进行。
二、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它对于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培训需求分析可以确认绩效、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距,有助于帮助查找问题根源,确立培训重点内容;培训需求分析可以改变企业固有分析方式,当组织面临变革时,及时的培训需求分析将有助于企业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培训规划,迅速配合企业的变革;培训需求分析可以评估培训的成本与价值,企业培训是一项内部投资,其目的在于通过企业培训,提升员工价值,获取更大的收益;培训需求分析为企业培训考核提供依据,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制定的企业培训需求和目标,能为培训绩效测评提供考核依据。
三、中小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培训需求分析是保证企业培训具备相应有效性的必要手段,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要求能够客观评估企业、部门及员工的具体情况。目前,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企业的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企业对培训意义认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导致企业培训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培训效果负增长的情况。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不规范。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人员去从事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也有相当数目的企业在培训前不会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没有结合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盲目地为员工进行培训,这样不仅浪费了公司的资金而且还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使得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质疑培训的作用,从而轻视企业培训工作,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2、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只有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的人力资源策略,才能使企业的培训活动发挥其战略价值。然而,大部分企业的战略意识还相对淡薄,做培训需求分析时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导致企业的培训理念不明晰,企业各级对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的目标不能达成一致,影响企业培训效果。
3、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缺乏科学性。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企业中,培训需求的随意性很大,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技术方法指导,不能保证企业培训需求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缺乏科学的技术方法的指导,可能会使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从而削弱了企业培训的效果,无形中浪费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建议
1、在制定企业培训计划之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企业培训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合理的培训需求分析得到的企业培训需求,才能为企业制定出具有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方案。
2、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应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方向和对企业人才储备的要求。中小企业要想实现其战略目标,就必须有相应的人才保证,虽然企业可以通过招聘等手段来获取人才,但这并非是解决企业人才储备的最佳手段。因此,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才能保证培训效果,促进企业的发展。
3、规范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中小企业要将人才战略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来考虑,提升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让企业的管理层认识到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制定培训流程、步骤,明确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地位;增加培训需求分析的专业人才;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结合多种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确定企业的培训需求,使业的培训活动能够有效进行,保证企业的培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小企业相关管理者一定要明晰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提高对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意义的认识,重视并支持企业的培训工作。在企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结合的模式,严格按照分析步骤执行,以此制定的培训方案,才能使企业的培训达到预期目标,创造高效的业绩,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我个人的一点关于论文和论文答辩的体会,不知能否对您起到一点参考作用。 我个人的体会,客观的讲,论文答辩和考试中的选择题,判断题一样,实际上是给了考生一个难得的白白得分的机会。 一般来讲,论文应该是根据您所学专业出一个相关的命题,也就是您论文中的论点,然后您需要在论文中用一些证据来证明您的论点是正确的,也就是论文中的论据。 为了能使您的论点能获得有利和有力的支持,支持论点的相关论椐可以稍多一点,一般以三到四个论据为宜,同时一定要注意论据的可靠性,论文中的论据最好是已经经过科学证明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使考试的老师没有空子可钻。 一篇论文实际上就是对您论文中提出的论点,用您的论据加以展开并充分给于说明的过程,这个说明的过程就是用论据来证明您的论点正确性的过程。 为顺利通过答辩,首先论文要自己写,另外对于论文中论点的含义,要十分清楚,对支持论点的论据的含义要十分清楚。 论文答辩实际上就是对您所写的论文里的论点,在书面的基础上用口头的方式向考试老师做一次二度扩张的说明。最关键的就是如果您能把握住您论文的论点和论据的内涵并能加以阐述,把握住论文里的关键词,也就是您在您论文题目下方,自己列出的那几个词句,能加以阐述,应该说通过论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论文是自己个人亲自写的东西,所以它不存在一点死记硬背的东西。 如果您说的“论文答辩部分答辩老师不按照套路来”是真的话,可以说这些答辩老师没有按照论文答辩的考试要求办事,他们这样做是绝对不允许的;也可以说他们是在胡来;他们根本就不懂论文答辩考试的要求;或者他们也可能是为了达到别的什么目的。他们没有权利这样做,如果他们真的这样做的话,就不是您论文写的好坏的问题了,也不是论文答辩的好坏的问题了。如果要是我参加这种论文答辩的话,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参加答辩论文时,身上带一个录音笔,把自己整个论文答辩的过程全部录下来, 如果真的碰到这种“论文答辩部分答辩老师不按照套路来”的老师,而使您的论文答辩没有通过的话,没有别的办法,以录音为您的证据,拿着您的论文到省劳动保障局去告他们,最后胜利的一定是您,丢人的一定是他们,身败名裂的也是他们。而且最后他们会让您的论文答辩通过的。以后所有参加论文答辩的考生都会感谢您的。 祝您论文答辩顺利! 天之星 ... 44K 网上有一些历年的案例题,你看一下。祝你成功
1.礼仪的职业与精神的饱满。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3.坦然镇定,适中语速,声音洪亮。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稍作停顿后做出反应,语言自信而流畅,用语规范。6.回答问题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层次分明、逻辑合理。7.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8.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疑问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9.理论联系实际,体现职业素养。10.小心陷阱,态度谦逊,持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答辩前不是会写咨询师自我成长报告和案例分析嚒。首先花几分钟阐述自己的成长报告和案例分析,注意不要整个背下来。接着考官会针对你的成长经历和案例提问,问题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具体的套路。我当时被问的问题是:1.如果你现在遇到和你当初一样问题的学生,你会怎样处理2。我的成正经历中提到了“幻听”,考官要求我解释其概念3。我的案例是一例一般心理问题,考官要求我解释什么是一般心理问题,如何诊断4。我的案例运用了焦虑量表,考官要求解释分数含义5。还问了我除了在大学里学习,还有没有参加过其他方面的培训,因为我有在医院见习的经历,又问了那段时间我接触过什么案例,及那段经历给了我什么帮助
2级综合评审包含2部分:1、考前提交论文。论文成绩占40%。写论文是开放式写,可以自己业余时间来写。2、综合评审笔试。笔试成绩占60%。一般是4-6个问答题,60分钟考完,考试的题目也是结合你的论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