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为主题,可以以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意义作为主线,展开论述,正文:
政府采购预算集中反映了预算年度内各级政府用于政府采购的支出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业行政单位的资金收支规模、业务活动范围和方向。加强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不仅对保证事业计划和行政任务的完成,而且对财政预算的顺利执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政府采购的主体是事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主要在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社会福利、农业等领域从事公益性的业务活动;行政单位则从事着组织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
二是有利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政府采购预算是事业行政单位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各级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国家财政预算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各项事业发展和国家政权建设的支出,政府采购活动实质上是财政资金运动的一种形式。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如何,既影响着单位预算的平衡,也影响着财政预算的平衡。
因此,要实现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就需要各事业行政单位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在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量力而行,精打细算,合理、有效、节约地使用资金,为财政预算的平衡奠定好基础。
三是有利于提高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政府采购预算是单位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各单位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的共同配合。严格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对于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为单位财务管理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
第二,可以使单位财务管理按照预算规定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第三,通过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可以促使单位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四,通过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可以实现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业务部门的工作的有效衔接。
四是有利于政府采购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政府采购工作有别于以往的财政工作,它除了要结合现有财政政策之外,还与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招投标法、合同法等关系密切,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可以促进政府采购工作有序开展,使政府采购制度化、规范化。
亲,你收到答案了吗....能分享一下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程序也得到不断加快,预算会计的客观执行环境也伴随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预算会计系统建立思路 》
一、我国重新构建 *** 预算会计系统的必要性
一国库集中支付与 *** 采购制度需要新的 *** 预算会计系统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政资金管理体制也不断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并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公平的财政资金管理体制。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先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稽核后,再进行集中支付的制度和 *** 采购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这些制度实行之后的必然结果是对我国财政资金流向、财政部门职能的重新定位与塑造。在当前形势下,财政部门预算资金的范围有了更为广阔的界定。其不仅包括由财政部门直接使用的资金,也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资金。这些资金由国库进行集中支付,并通过财政总预算来反映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进一步细化与延伸了财政总预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总括和明细的相互关系。在新的发展前景下,要想把 *** 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有机的联络起来,必须重视构建新的 *** 预算会计系统,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二部门预算改革需要新的 *** 预算会计系统
部门预算是编制 *** 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是由 *** 各个部门编制,反映 *** 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 *** 预算。随着部门预算制度的的普及和实施,部门预算收支的内容也进一步明确化,各项规定也趋于合理化。行政单位预算和事业单位预算都纳入了部门预算的范畴。在这样的条件下, *** 预算会计系统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进一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 *** 预算会计系统要能够发挥财政总预算会计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双重作用,促进两者的结合与连通,以清楚反映财政总预算在各个部门及单位的分配及流动,为反映和监督预算资金的流动提供更为公平化、透明化的平台;以促进预算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更好地发挥 *** 财政资金便民、利民,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良好作用;并从经济方面增加 *** 工作的透明度,促进行政的廉洁化。
二、我国 *** 预算会计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一促进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的拓展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我国各级 *** 财政部门核算、反映、监督 *** 预算执行和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进一步影响到 *** 巨集观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总体执行情况。 *** 总预算会计处理得当、分析合理,职能定位和功能发挥准确科学,国家行政决策的合理性和高效性才能有进一步的保障。财政总预算会计适应当前的经济制度变革趋势,及时进行相关职能的拓展与补充,将预算单位的所有活动都纳入预算和核算。在新的 *** 预算会计系统中,预算会计要严格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要素的把控,其预算的范围不仅要包括单位的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那些已经纳入预算但是并非属于财政性资金的预算收支、预算外资金及相关资产一起也应进行核算。另外,在对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要素的具体关注上,新的预算会计要合理清算 *** 的债务与债权及负债情况。对直接隐性负债、有直接负债、有隐性负债以及地方 *** 债务等做出系统的核算与总结。同时,新的预算会计要关注财政支出形成的长期资产及资本金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专案,这些支出是发挥 *** 职能和优势的重要内容。通过重视这些专案的核算,才能完整地反映资金全貌及资产占用状况,更加真实的反映和监督预算资金。
二促进 *** 收支分类科目的明细化
财政总预算会计分类核算体系涉及的范围包括众多的行政单位、财政系统、税务系统、国库系统等,具有巨集观性和广泛性、社会性的特点。随着 *** 收支分类科目的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科目设定进一步明细化,核算方式进一步科学化。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不断结合新出现的问题,促进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科目设定和详细分类的改进和优化,这不仅是提高最终核算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提高预算效率的关键环节。为此,要进一步调整财政资金的支出科目,细化分类。正如胡丽琴所提出的对 *** 收支分类要进一步细化,在坚持既定的 *** 收支分类科目的基础上,支出科目可以增加“来源”、“用途”、“性质”、“物件”等多维度的明细科目。这种对分类的细化,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所需要的资讯的整理与加工,很大程度上为资讯的汇总与分析提供了便利。
三促进 *** 财务报告制度的完善
建立 *** 财务报告制度,是为了进一步从制度上规范 *** 财务使用情况,建立公平透明的监督平台,也是进一步加大我国 *** 预算会计系统的改革力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财政使用和财政监管透明度的有效策略。这项制度能进一步促进 *** 财政的科学合理使用,提高 *** 的形象和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促进 *** 财务报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财务报告制度的格式规范有报告目标、报告原则、报告范围、报告内容等几个方面。财务报告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 财务报告的表述内容、表述形式,在目标的设定上根据使用者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目标的设定要力求公平、合理,因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估算和评价预算执行效果的重要参照和依据,财务报告的内容要符合全面性、相关性、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的要求。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 *** 预算会计必然要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满足更高层次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的要求。然而,反观目前我国的 *** 预算会计系统在体系上趋于陈旧,还停留在对以往预算会计制度因循守旧的沿用阶段。我们必须明确构建新的 *** 预算会计系统不仅是完善 *** 预算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 *** 会计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 网路经济下财务会计管理研究 》
当前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阶段,各种新理念、新技术不断地涌现出来、层出不穷。其中计算机资讯科技便是发展最为明显的技术,其给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这样的时代之下享受更快捷的交易和规模更大,跨区域更广的收益。因此,网路经济时代中的财务会计管理便显得尤为的重要,过去传统的结算管理方式明显不能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要予以改变。现代的市场主体都需要更加科学的财务管理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一、网路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处于网路经济时代之下的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逐渐显露出来,笔者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会管理的资料正在向实时更新的发展态势进行转变。这是因为在目前的网路经济当中,企业的财务管理基本上都是应用的计算机资讯科技,所有的资料资讯都能经过专门的程式进行整理而迅速反应出来。这样的发展趋势正是企业管理者以及投资消费者们非常需要的。由此,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随时根据自己想要的内容找出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做出更为正确的决策。而投资者以及消费者则可以从实时反应的资料当中了解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其自身权益。其次,会计在进行核算的重心方面开始发生改变。网路上的资料是看不见、摸不著的,当前人们所能看见的一些影象或数字都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而反映出来的,因此,储存在网路里的的资料、档案等各种内容都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利用及网际网路的不断发展,业已成为当前的朝阳产业之一,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视,改变了传统的有形资产独大的局面。故而,现代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也将重心不断地由传统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最后,对财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正在不断提高。在计算机网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背景下,技术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因此,财务会计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自己财会专业所需具备的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金融、法律、审计、网路市场营销的知识,其次还必须要具备能较为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体的能力。
二、网路经济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发展问题
网际网路时代给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使企业间的交易过程变得更加的简便、高效,同时企业获取资讯的途径也更加的多样化。在进行企业宣传时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并呈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这变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企业的财务管理。
1.现有法规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发展的时间还较短,在相关的制度规划的建设上还不够规范和完善,缺乏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立法规范。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在网路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管理的法律规范几乎没有。由于缺少法律监督,使得网路经济活动没有权威性的保障,造成企业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和不清。同时,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也没有制定依据,这就造成了管理制度上的空白。
2.网路经济时代财务会计资讯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财务会计来说,保密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当中所反映的任何资讯被泄露出去都可能会给经营者们带来致命性的打击。企业任何不需对外公布的内部资讯其地位几乎等同于商业秘密的地位,尤其在网路经济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资讯传播的速度非常迅速,因此要非常的主要资讯的安全保护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是来源于以下几个地方。其一,计算机自身的软硬体装置,该环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避免的,很多程式自身便存在这样的漏洞,或者是计算机手某些因素影响,硬体装置出现问题,但其发生机率相对较低。其二,网路中的病毒或者是专业黑客攻击。这样的安全隐患时常发生,因为这是人为的,有目的性而进行的攻击活动,意在窃取相关资料或者资讯。其三,工作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私自窃取企业财务资讯或资料。
3.相关资讯系统发展缓慢
这样发展缓慢的资讯系统主要是针对会计实务作业系统而言的。其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财会在实务当中所使用的软体的种类也正在向着管理的方向转变,而改变了原本的核算型的模式。另外,相关的系统也逐渐的趋向于合理化和精细化。但是尽管如此,财务会计的应用系统基本通用的版本模式,并没有从现有市场主体的各种型别来进行专业化的区分,使用起来较为复杂,不具有实用的特征。
三、完善网路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管理的措施
1.完善相关立法
计算机网路犯罪问题目前已经引起 *** 的关注,因为网路自身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所以相应的犯罪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来说也会较为严重。为了避免资讯泄露或者网路经济活动的不规范执行,国家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同时除了对网路资讯的保护外,还要加强对网路交易的立法规制。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会计法》也应作相应的完善,因为现有的关于网路会计的规定还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弥补。例如违反了会计的具体操作问题以及出现利用网路作弊等内容均没有完善的制度予以规范。在网路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一定要加强相关立法,使网路环境中的会计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2.提高网路安全的保障力度
计算机网路现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中,但是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很多侵犯隐私,窃取机密等网路犯罪频发,因此加大对网路的安全保障力度,对保障人们的隐私和切身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树立起拒绝盗版软体的意识,尤其是涉及到机密档案的电脑。因为往往病毒就藏在盗版软体当中,它能窃取电脑中的重要内容。财会管理人员尤其应当注意,应树立拒绝盗版,使用正版的意识。二是,安装病毒的查杀软体。当前防毒软体非常的多,财会人员一定要培养防毒的习惯,除了定期对电脑进行防毒外还要尽可能的对网站上下载的档案进行防毒处理。三是,定期检查电脑装置是否正常,防止出现硬体漏洞。四是,充分利用防火墙,对于所有的恶意的软体都能够起到隔离查杀的作用。
3.不断开发应用软体
要实现现代化的财会管理必须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发出更加新型的,多元化的应用软体。软体的操作需要更加的具体,更加的型别化,针对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市场主体最好可以有专门的财会软体,这样才能实现财会管理的高效执行。
4.加大专业人才培养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路竞争环境,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根本性的措施,只有提升人员的工作素质才能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结合现实的情况来看,对于该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加大财会人员在计算机技术知识领域的认识,要求相关人员应熟练的掌握并且应用。其次,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让其了解到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必须要严格保守秘密,防范风险。最后,持续性的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保持同经济发展共同的进步。
四、结束语
网际网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网路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实生活中,网路的身影无处不在。这更加体现出了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它能够在网路经济交易当中更快捷、更全面的为人们提供所需的资讯。但同时,其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加强立法,同时也要注重财会资讯的安全保障问题。此外,还要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不断的提升专业水平,更好的实现科学的财会管理。
财政学理论经历了经济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研究领域和方法论不断扩充套件与丰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对乡镇的管理,使乡镇管理呈现良好态势,但在对乡镇财政管理中发现其中存在问题较多,内部控制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就要做好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从而为乡镇改革奠定基础。本文将从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研究提升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方式方法。
关键词: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
一、前言
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一直是乡镇发展与进步中重难点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限制与影响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存在多账户管理
在我国很多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中都存在多账户管理情况,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会增加乡镇财政资金控制工作负担,还会大大降低财政资金可控能力,从而致使资金被盗用或出现去向不明情况[1]。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资金账务资讯容易出现不真实的情况,影响财会监管。乡镇财政资讯缺乏真实性,在难以了解乡镇真实工作情况的同时,还难以实现对乡镇 *** 的正确评价,可见多账户管理存对于乡镇财政管理中只有弊端没有任何益处。
2.监管工作不到位
监管工作不到位也是影响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相对于城市,乡镇较为偏远, *** 监督管理部门在管理这些地区时常常是在口头上管理,难以真正将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这就导致乡镇财政资金管理者可以任意挪用该部分资金。如果深入监管该部分资金,进行审计工作,就会将大部分干部卷入其中,总的来说主要是由于 *** 相关部门对乡镇财政收支情况监管不到位,才导致这种问题的出现。
3.相应的管理机制缺乏、落后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很多方面都实现了优化管理与创新管理。在经济转型的今天,经济管理也逐渐呈现严格态势,但由于乡镇地区较为偏远,国家所下达的一些整改措施也难以真正实现,导致很多乡镇在财政管理与内部控制上依然采用传统管理方式,这样也就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影响了财政管理工作开展,经常出现工作效率低下或存在较多漏洞的情况,如某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上存在漏洞导致10多万资金不知去向,并且不仅该乡镇如此,我国存在这种情况的乡镇占据80%以上,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上百万左右。
三、提升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的方式方法
1.明确乡镇财政资金内部账户数量
减少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账户数量是解决乡镇财政资讯不真实的重要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做好管理工作,让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国家对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视。要求所有乡镇财政资金都需要归集在一个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对乡镇工作资金管理工作效率,还便于财政业务往来。同时,这种管理方式还能有效减少管理人员占用与挪用财政资金的情况。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将资金管理工作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管事部门、管账部门以及管钱部门,在动用该资金时需要三个管理者共同签署才能使用,否则任何人不得使用该资金。
2. *** 以及相关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作为监督管理者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做好监管工作,可以通过宣传方式强化工作人员对财政资金的认识,并将违法真实案例加入其中,使其认识到随意挪用该资金的危害。同时做好培训工作,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意识。此外,要求监管工作者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减少不良事故的发生,将其薪资待遇与工作情况挂钩,以此时刻督促其认真开展工作。
3.构建完善的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机制
要做好这一工作,就需要有完善的控制机制作为支撑,首先,确定财政资金管理职能,将具体工作落到个人身上,实行专事由专人负责。其次,要求所制定的控制机制与国家财政要求相符合,将国家相关要求作为行事准则,构建完善的乡镇财政管理机制。最后,做好机制落实工作,让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成为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载体。
4.强化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技术手段
要强化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技术手段,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财政内部管理工作,不断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并让其在实际中锻炼自身能力,同时,注重高学历人才的引进,让大学生走进乡镇工作。还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强化乡镇内部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与技能,鼓励其认真工作与学习,进而改变现有技术手段落后的情况。在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技术手段得以提升以后,能够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此外,还要做好村级资产处置、大额资金支出采取集体决策工作,建立镇包联村干部与村集体领导班子联签制度以及财政财务重要岗位的定期轮岗制度等。
四、结论
综上所述,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关系著乡镇经济发展,以往的管理方式存在较多缺陷,导致乡镇资金容易被占用或挪用,因此,就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减少资金损失。本文根据实际情况,从四方面提出了整改措施,其中一定存有不足,希望能够得到相关人士的指导,进而完善研究,做好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维毅.我国乡镇财政所规范化建设考析[D].云南大学,2014.
[2]邵志强.基于县乡联动策略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模式[J].市场研究,2015,2:63-64.
1市级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体制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完成不到位
“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市级财政局的财务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但现阶段,以财政局为代表的各项行政单位在开展工作时还面临着各类难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过于低下的财务人员准入门槛使得很多县级、市级的行政单位财务人员并非由会计专业人员所担任,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优秀的工作意识和综合素质,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完成不到位。其二是岗位分配制度不合理,在县市级的财政局中,常常出现单位管理人员未能对现有的人才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擅自聘用员工、混岗用工、未能依照相关法律条例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三则表现在资金链管理上,有资料显示,75%以上的财政局等行政单位都曾出现过因购买财务及装置时未能及时清算而导致坏账、死账的情况。而在行政单位专项资金分配管理时,这一现象同样存在,很多市级地区的财政局并未能做好对上级单位核拨的资金进行整体的预算和控制工作,在对这些资金进行挪用时更是缺乏严谨性,随意性较强、严重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导致资金配置难以最优化。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相关的体制制度对其进行明确规定。
财务治理体系不平衡,内外部监督机制亟待健全
以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例,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体系,在国有民营的转化中,整个企业的国有资产容易因非国有化而被转移、流失甚至蚕食。国家利益也由于企业缺乏财政局所提供的有效的财务治理体系而无法保障,造成整个体系中财政局、企业自身及投资者财务风险都被进一步加大。即使是对于财政局自身而言,其内部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同样有待完善,部分财政局甚至未能对相关人员制订出具体的财务管理策略,导致财务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在进行各项财政管理及监督工作时容易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事前事中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中。
财务管理观念未更新,资金使用效益尚有待提升
现阶段,很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普遍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整个财务管理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的财务管理阶段,在进行各项财务管理活动时,往往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混为一谈,事后核算、忽视流程控制等情况更是屡见不鲜。部分财政局的财务管理人员往往也不能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不具有优秀的财务管理意识,未能认识到事前和事中的预防及控制的重要性,导致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不关注各项经济活动与所从事工作的耦合性,将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孤立开来,导致整个行政单位资金使用效益难以提升。
2解决市级财政局财务管理问题的策略研究
完善市级财政局财务管理各项体制制度
对于财政局单位而言,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各项体制制度,不仅可使单位财务治理范围得到有效扩大,而且因各项管理体制制度不完善所引起的财务管理工作完成不到位也可得到有效解决。其具体内容包括提升财政局等行政单位财务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门槛,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避免混岗,以提升资金链及流动资金管理效率,利用专项资金管理监督制度和评价制度优化财政单位资金使用等。
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及外部监督制度
财政局若要完善财政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最终使财务管理步入规范化,需要从源头着手,进一步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及外部监督制度。就外部监督制度而言,可考虑将财政局内部的内审部门与稽核部门的工程流程和工作制度公开,并开展网站建设、匿名举报等相关工作,使得人民群众和媒体能对财政局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做出监督。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可利用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等方式提升财务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可通过对财务管理人员所管理的不良资产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比率的业绩评价进行考核,使相关管理人员意识到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就是提升个人利益的基础,保障财务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
树立新型财务管理观念,提升管理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于财政局等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而财政局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及各项服务职能的核心载体,同样也应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树立起新型财务管理观念以提升管理水平。具体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应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其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意识的重要性,打造训练有素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队伍。然后是加强事前、事中的监督、管理、控制工作,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最后,建立新型的成本效益观念、理财观念,提高财务风险意识,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结语
加强财政局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保障了自身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对国有资产乃至于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财政局自身也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不断开拓创新,使得财政局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一份更独特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 财税 体制改革的进程也得到不断加快,预算会计的客观运行环境也伴随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预算会计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预算会计系统创建思路 》
一、我国重新构建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必要性
(一)国库集中支付与政府采购制度需要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政资金管理体制也不断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并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公平的财政资金管理体制。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先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审核后,再进行集中支付的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这些制度实行之后的必然结果是对我国财政资金流向、财政部门职能的重新定位与塑造。在当前形势下,财政部门预算资金的范围有了更为广阔的界定。其不仅包括由财政部门直接使用的资金,也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资金。这些资金由国库进行集中支付,并通过财政总预算来反映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进一步细化与延伸了财政总预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总括和明细的相互关系。在新的发展前景下,要想把政府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有机的联系起来,必须重视构建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二)部门预算改革需要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 方法 ,是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随着部门预算制度的的普及和实施,部门预算收支的内容也进一步明确化,各项规定也趋于合理化。行政单位预算和事业单位预算都纳入了部门预算的范畴。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进一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政府预算会计系统要能够发挥财政总预算会计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双重作用,促进两者的结合与连通,以清楚反映财政总预算在各个部门及单位的分配及流动,为反映和监督预算资金的流动提供更为公平化、透明化的平台;以促进预算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更好地发挥政府财政资金便民、利民,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良好作用;并从经济方面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行政的廉洁化。
二、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体系构建的具体 措施
(一)促进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的拓展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我国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进一步影响到政府宏观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政府总预算会计处理得当、分析合理,职能定位和功能发挥准确科学,国家行政决策的合理性和高效性才能有进一步的保障。财政总预算会计适应当前的经济制度变革趋势,及时进行相关职能的拓展与补充,将预算单位的所有活动都纳入预算和核算。在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中,预算会计要严格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要素的把控,其预算的范围不仅要包括单位的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那些已经纳入预算但是并非属于财政性资金的预算收支、预算外资金及相关资产一起也应进行核算。另外,在对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要素的具体关注上,新的预算会计要合理清算政府的债务与债权及负债情况。对直接隐性负债、有直接负债、有隐性负债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等做出系统的核算与 总结 。同时,新的预算会计要关注财政支出形成的长期资产及资本金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这些支出是发挥政府职能和优势的重要内容。通过重视这些项目的核算,才能完整地反映资金全貌及资产占用状况,更加真实的反映和监督预算资金。
(二)促进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明细化
财政总预算会计分类核算体系涉及的范围包括众多的行政单位、财政系统、税务系统、国库系统等,具有宏观性和广泛性、社会性的特点。随着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科目设置进一步明细化,核算方式进一步科学化。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不断结合新出现的问题,促进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科目设置和详细分类的改进和优化,这不仅是提高最终核算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提高预算效率的关键环节。为此,要进一步调整财政资金的支出科目,细化分类。正如胡丽琴所提出的对政府收支分类要进一步细化,在坚持既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基础上,支出科目可以增加“来源”、“用途”、“性质”、“对象”等多维度的明细科目。这种对分类的细化,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所需要的信息的整理与加工,很大程度上为信息的汇总与分析提供了便利。
(三)促进政府财务 报告 制度的完善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是为了进一步从制度上规范政府财务使用情况,建立公平透明的监督平台,也是进一步加大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改革力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财政使用和财政监管透明度的有效策略。这项制度能进一步促进政府财政的科学合理使用,提高政府的形象和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促进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格式规范有报告目标、报告原则、报告范围、报告内容等几个方面。财务报告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财务报告的表述内容、表述形式,在目标的设定上根据使用者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目标的设定要力求公平、合理,因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估算和评价预算执行效果的重要参照和依据,财务报告的内容要符合全面性、相关性、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的要求。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必然要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满足更高层次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的要求。然而,反观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在体系上趋于陈旧,还停留在对以往预算会计制度因循守旧的沿用阶段。我们必须明确构建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不仅是完善政府预算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 网络经济下财务会计管理研究 》
当前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阶段,各种新理念、新技术不断地涌现出来、层出不穷。其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便是发展最为明显的技术,其给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这样的时代之下享受更快捷的交易和规模更大,跨区域更广的收益。因此,网络经济时代中的财务会计管理便显得尤为的重要,过去传统的结算管理方式明显不能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要予以改变。现代的市场主体都需要更加科学的 财务管理 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一、网络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处于网络经济时代之下的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逐渐显露出来,笔者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会管理的数据正在向实时更新的发展态势进行转变。这是因为在目前的网络经济当中,企业的财务管理基本上都是应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所有的数据信息都能经过专门的程序进行整理而迅速反应出来。这样的发展趋势正是 企业管理 者以及投资消费者们非常需要的。由此,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随时根据自己想要的内容找出所需要的数据从而做出更为正确的决策。而投资者以及消费者则可以从实时反应的数据当中了解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其自身权益。其次,会计在进行核算的重心方面开始发生改变。网络上的数据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当前人们所能看见的一些图像或数字都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而反映出来的,因此,储存在网络里的的数据、文件等各种内容都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利用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业已成为当前的朝阳产业之一,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视,改变了传统的有形资产独大的局面。故而,现代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也将重心不断地由传统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最后,对财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正在不断提高。在计算机网络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背景下,技术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因此,财务会计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自己财会专业所需具备的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金融、法律、审计、网络 市场营销 的知识,其次还必须要具备能较为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
二、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发展问题
互联网时代给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使企业间的交易过程变得更加的简便、高效,同时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的多样化。在进行企业宣传时的 渠道 也越来越多,并呈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这变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企业的财务管理。
1.现有法规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发展的时间还较短,在相关的制度规划的建设上还不够规范和完善,缺乏较为成熟的管理 经验 以及立法规范。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在网络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管理的法律规范几乎没有。由于缺少法律监督,使得网络经济活动没有权威性的保障,造成企业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和不清。同时,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也没有制定依据,这就造成了管理制度上的空白。
2.网络经济时代财务会计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财务会计来说,保密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当中所反映的任何信息被泄露出去都可能会给经营者们带来致命性的打击。企业任何不需对外公布的内部信息其地位几乎等同于商业秘密的地位,尤其在网络经济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迅速,因此要非常的主要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是来源于以下几个地方。其一,计算机自身的软硬件设备,该环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避免的,很多程序自身便存在这样的漏洞,或者是计算机手某些因素影响,硬件设备出现问题,但其发生几率相对较低。其二,网络中的病毒或者是专业黑客攻击。这样的安全隐患时常发生,因为这是人为的,有目的性而进行的攻击活动,意在窃取相关资料或者信息。其三,工作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私自窃取企业财务信息或数据。
3.相关信息系统发展缓慢
这样发展缓慢的信息系统主要是针对会计实务 操作系统 而言的。其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财会在实务当中所使用的软件的种类也正在向着管理的方向转变,而改变了原本的核算型的模式。另外,相关的系统也逐渐的趋向于合理化和精细化。但是尽管如此,财务会计的应用系统基本通用的版本模式,并没有从现有市场主体的各种类型来进行专业化的区分,使用起来较为复杂,不具有实用的特征。
三、完善网络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管理的措施
1.完善相关立法
计算机网络犯罪问题目前已经引起政府的关注,因为网络自身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所以相应的犯罪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来说也会较为严重。为了避免信息泄露或者网络经济活动的不规范运行,国家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同时除了对网络信息的保护外,还要加强对网络交易的立法规制。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会计法》也应作相应的完善,因为现有的关于网络会计的规定还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弥补。例如违反了会计的具 体操 作问题以及出现利用网络作弊等内容均没有完善的制度予以规范。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一定要加强相关立法,使网络环境中的会计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2.提高网络安全的保障力度
计算机网络现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中,但是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很多侵犯隐私,窃取机密等网络犯罪频发,因此加大对网络的安全保障力度,对保障人们的隐私和切身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树立起拒绝盗版软件的意识,尤其是涉及到机密文件的电脑。因为往往病毒就藏在盗版软件当中,它能窃取电脑中的重要内容。财会管理人员尤其应当注意,应树立拒绝盗版,使用正版的意识。二是,安装病毒的查杀软件。当前杀毒软件非常的多,财会人员一定要培养杀毒的习惯,除了定期对电脑进行杀毒外还要尽可能的对网站上下载的文件进行杀毒处理。三是,定期检查电脑设备是否正常,防止出现硬件漏洞。四是,充分利用防火墙,对于所有的恶意的软件都能够起到隔离查杀的作用。
3.不断开发应用软件
要实现现代化的财会管理必须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发出更加新型的,多元化的应用软件。软件的操作需要更加的具体,更加的类型化,针对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市场主体最好可以有专门的财会软件,这样才能实现财会管理的高效运行。
4.加大专业人才培养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竞争环境,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根本性的措施,只有提升人员的工作素质才能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结合现实的情况来看,对于该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加大财会人员在计算机技术知识领域的认识,要求相关人员应熟练的掌握并且应用。其次,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让其了解到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必须要严格保守秘密,防范风险。最后,持续性的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保持同经济发展共同的进步。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的身影无处不在。这更加体现出了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它能够在网络经济交易当中更快捷、更全面的为人们提供所需的信息。但同时,其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加强立法,同时也要注重财会信息的安全保障问题。此外,还要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不断的提升专业水平,更好的实现科学的财会管理。
有关预算会计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预算会计论文范文
2. 本科预算会计论文范文
3. 浅谈预算会计论文范文
4. 关于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5. 浅谈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6. 会计制度专业毕业论文综述范文
7. 会计制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亲,你收到答案了吗....能分享一下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程序也得到不断加快,预算会计的客观执行环境也伴随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预算会计系统建立思路 》
一、我国重新构建 *** 预算会计系统的必要性
一国库集中支付与 *** 采购制度需要新的 *** 预算会计系统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政资金管理体制也不断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并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公平的财政资金管理体制。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先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稽核后,再进行集中支付的制度和 *** 采购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这些制度实行之后的必然结果是对我国财政资金流向、财政部门职能的重新定位与塑造。在当前形势下,财政部门预算资金的范围有了更为广阔的界定。其不仅包括由财政部门直接使用的资金,也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资金。这些资金由国库进行集中支付,并通过财政总预算来反映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进一步细化与延伸了财政总预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总括和明细的相互关系。在新的发展前景下,要想把 *** 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有机的联络起来,必须重视构建新的 *** 预算会计系统,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二部门预算改革需要新的 *** 预算会计系统
部门预算是编制 *** 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是由 *** 各个部门编制,反映 *** 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 *** 预算。随着部门预算制度的的普及和实施,部门预算收支的内容也进一步明确化,各项规定也趋于合理化。行政单位预算和事业单位预算都纳入了部门预算的范畴。在这样的条件下, *** 预算会计系统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进一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 *** 预算会计系统要能够发挥财政总预算会计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双重作用,促进两者的结合与连通,以清楚反映财政总预算在各个部门及单位的分配及流动,为反映和监督预算资金的流动提供更为公平化、透明化的平台;以促进预算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更好地发挥 *** 财政资金便民、利民,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良好作用;并从经济方面增加 *** 工作的透明度,促进行政的廉洁化。
二、我国 *** 预算会计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一促进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的拓展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我国各级 *** 财政部门核算、反映、监督 *** 预算执行和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进一步影响到 *** 巨集观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总体执行情况。 *** 总预算会计处理得当、分析合理,职能定位和功能发挥准确科学,国家行政决策的合理性和高效性才能有进一步的保障。财政总预算会计适应当前的经济制度变革趋势,及时进行相关职能的拓展与补充,将预算单位的所有活动都纳入预算和核算。在新的 *** 预算会计系统中,预算会计要严格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要素的把控,其预算的范围不仅要包括单位的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那些已经纳入预算但是并非属于财政性资金的预算收支、预算外资金及相关资产一起也应进行核算。另外,在对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要素的具体关注上,新的预算会计要合理清算 *** 的债务与债权及负债情况。对直接隐性负债、有直接负债、有隐性负债以及地方 *** 债务等做出系统的核算与总结。同时,新的预算会计要关注财政支出形成的长期资产及资本金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专案,这些支出是发挥 *** 职能和优势的重要内容。通过重视这些专案的核算,才能完整地反映资金全貌及资产占用状况,更加真实的反映和监督预算资金。
二促进 *** 收支分类科目的明细化
财政总预算会计分类核算体系涉及的范围包括众多的行政单位、财政系统、税务系统、国库系统等,具有巨集观性和广泛性、社会性的特点。随着 *** 收支分类科目的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科目设定进一步明细化,核算方式进一步科学化。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不断结合新出现的问题,促进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科目设定和详细分类的改进和优化,这不仅是提高最终核算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提高预算效率的关键环节。为此,要进一步调整财政资金的支出科目,细化分类。正如胡丽琴所提出的对 *** 收支分类要进一步细化,在坚持既定的 *** 收支分类科目的基础上,支出科目可以增加“来源”、“用途”、“性质”、“物件”等多维度的明细科目。这种对分类的细化,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所需要的资讯的整理与加工,很大程度上为资讯的汇总与分析提供了便利。
三促进 *** 财务报告制度的完善
建立 *** 财务报告制度,是为了进一步从制度上规范 *** 财务使用情况,建立公平透明的监督平台,也是进一步加大我国 *** 预算会计系统的改革力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财政使用和财政监管透明度的有效策略。这项制度能进一步促进 *** 财政的科学合理使用,提高 *** 的形象和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促进 *** 财务报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财务报告制度的格式规范有报告目标、报告原则、报告范围、报告内容等几个方面。财务报告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 财务报告的表述内容、表述形式,在目标的设定上根据使用者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目标的设定要力求公平、合理,因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估算和评价预算执行效果的重要参照和依据,财务报告的内容要符合全面性、相关性、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的要求。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 *** 预算会计必然要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满足更高层次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的要求。然而,反观目前我国的 *** 预算会计系统在体系上趋于陈旧,还停留在对以往预算会计制度因循守旧的沿用阶段。我们必须明确构建新的 *** 预算会计系统不仅是完善 *** 预算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 *** 会计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 网路经济下财务会计管理研究 》
当前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阶段,各种新理念、新技术不断地涌现出来、层出不穷。其中计算机资讯科技便是发展最为明显的技术,其给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这样的时代之下享受更快捷的交易和规模更大,跨区域更广的收益。因此,网路经济时代中的财务会计管理便显得尤为的重要,过去传统的结算管理方式明显不能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要予以改变。现代的市场主体都需要更加科学的财务管理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一、网路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处于网路经济时代之下的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逐渐显露出来,笔者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会管理的资料正在向实时更新的发展态势进行转变。这是因为在目前的网路经济当中,企业的财务管理基本上都是应用的计算机资讯科技,所有的资料资讯都能经过专门的程式进行整理而迅速反应出来。这样的发展趋势正是企业管理者以及投资消费者们非常需要的。由此,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随时根据自己想要的内容找出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做出更为正确的决策。而投资者以及消费者则可以从实时反应的资料当中了解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其自身权益。其次,会计在进行核算的重心方面开始发生改变。网路上的资料是看不见、摸不著的,当前人们所能看见的一些影象或数字都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而反映出来的,因此,储存在网路里的的资料、档案等各种内容都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利用及网际网路的不断发展,业已成为当前的朝阳产业之一,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视,改变了传统的有形资产独大的局面。故而,现代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也将重心不断地由传统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最后,对财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正在不断提高。在计算机网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背景下,技术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因此,财务会计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自己财会专业所需具备的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金融、法律、审计、网路市场营销的知识,其次还必须要具备能较为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体的能力。
二、网路经济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发展问题
网际网路时代给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使企业间的交易过程变得更加的简便、高效,同时企业获取资讯的途径也更加的多样化。在进行企业宣传时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并呈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这变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企业的财务管理。
1.现有法规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发展的时间还较短,在相关的制度规划的建设上还不够规范和完善,缺乏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立法规范。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在网路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管理的法律规范几乎没有。由于缺少法律监督,使得网路经济活动没有权威性的保障,造成企业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和不清。同时,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也没有制定依据,这就造成了管理制度上的空白。
2.网路经济时代财务会计资讯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财务会计来说,保密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当中所反映的任何资讯被泄露出去都可能会给经营者们带来致命性的打击。企业任何不需对外公布的内部资讯其地位几乎等同于商业秘密的地位,尤其在网路经济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资讯传播的速度非常迅速,因此要非常的主要资讯的安全保护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是来源于以下几个地方。其一,计算机自身的软硬体装置,该环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避免的,很多程式自身便存在这样的漏洞,或者是计算机手某些因素影响,硬体装置出现问题,但其发生机率相对较低。其二,网路中的病毒或者是专业黑客攻击。这样的安全隐患时常发生,因为这是人为的,有目的性而进行的攻击活动,意在窃取相关资料或者资讯。其三,工作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私自窃取企业财务资讯或资料。
3.相关资讯系统发展缓慢
这样发展缓慢的资讯系统主要是针对会计实务作业系统而言的。其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财会在实务当中所使用的软体的种类也正在向着管理的方向转变,而改变了原本的核算型的模式。另外,相关的系统也逐渐的趋向于合理化和精细化。但是尽管如此,财务会计的应用系统基本通用的版本模式,并没有从现有市场主体的各种型别来进行专业化的区分,使用起来较为复杂,不具有实用的特征。
三、完善网路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管理的措施
1.完善相关立法
计算机网路犯罪问题目前已经引起 *** 的关注,因为网路自身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所以相应的犯罪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来说也会较为严重。为了避免资讯泄露或者网路经济活动的不规范执行,国家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同时除了对网路资讯的保护外,还要加强对网路交易的立法规制。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会计法》也应作相应的完善,因为现有的关于网路会计的规定还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弥补。例如违反了会计的具体操作问题以及出现利用网路作弊等内容均没有完善的制度予以规范。在网路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一定要加强相关立法,使网路环境中的会计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2.提高网路安全的保障力度
计算机网路现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中,但是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很多侵犯隐私,窃取机密等网路犯罪频发,因此加大对网路的安全保障力度,对保障人们的隐私和切身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树立起拒绝盗版软体的意识,尤其是涉及到机密档案的电脑。因为往往病毒就藏在盗版软体当中,它能窃取电脑中的重要内容。财会管理人员尤其应当注意,应树立拒绝盗版,使用正版的意识。二是,安装病毒的查杀软体。当前防毒软体非常的多,财会人员一定要培养防毒的习惯,除了定期对电脑进行防毒外还要尽可能的对网站上下载的档案进行防毒处理。三是,定期检查电脑装置是否正常,防止出现硬体漏洞。四是,充分利用防火墙,对于所有的恶意的软体都能够起到隔离查杀的作用。
3.不断开发应用软体
要实现现代化的财会管理必须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发出更加新型的,多元化的应用软体。软体的操作需要更加的具体,更加的型别化,针对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市场主体最好可以有专门的财会软体,这样才能实现财会管理的高效执行。
4.加大专业人才培养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路竞争环境,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根本性的措施,只有提升人员的工作素质才能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结合现实的情况来看,对于该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加大财会人员在计算机技术知识领域的认识,要求相关人员应熟练的掌握并且应用。其次,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让其了解到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必须要严格保守秘密,防范风险。最后,持续性的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保持同经济发展共同的进步。
四、结束语
网际网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网路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实生活中,网路的身影无处不在。这更加体现出了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它能够在网路经济交易当中更快捷、更全面的为人们提供所需的资讯。但同时,其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加强立法,同时也要注重财会资讯的安全保障问题。此外,还要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不断的提升专业水平,更好的实现科学的财会管理。
公共组织预算管理论文篇二 浅谈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改革 摘要: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章从管理层角度对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依据及 影响 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将进一步推动 中国 现代 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改革 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 公共财政的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较早时,从领导层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在1994年前后,当时担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项怀诚同志在一次财政改革的电视讲座里,就明确提出了“公共财政”这个概念。1998年上半年,项怀诚同志由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转任财政部长后,又强调了这个概念。1998年12月1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四项原则:第一,把保证公共支出作为财政的主要任务,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要管;第二,要依法促进公平分配;第三,充分运用预算、税收、国债等经济手段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并做好转移支付工作;第四,要调节市场配置资源偏差,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对国有 企业 实行间接管理,做好国有资源管理工作。此后,国务院及财政部领导更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到了公共财政 问题 。尤其是2000年在中央举办的两次省级领导干部财税研讨班上,李岚清副再次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问题。公共财政这一概念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而要求财政合理运筹帷幄和深化改革、促进 发展 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由决策层提出来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所谓公共财政是一个政府和财政职能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从我国现实出发,在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财政职能和财政形态调整的基本导向。在这种导向下,强调了财政必须顺应改革、体现政府职能和理财系统自力的深刻调整。 二、预算管理改革的 理论 与实践依据 (一)预算管理改革的理论依据 1、经济学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财政资源配置的最一般原则。资源配置效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狭义上的效益概念,即“资源利用率”,指一个单位或部门如何组织并运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使之发挥出最大效用。第二个层次是“资源配置效率”,指如何在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分配有限的财政资源,使每一种资源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和方向上。 在效率优先原则的基础上,预算的安排还需兼顾公平。要求预算分配主体必须立足于全局考虑问题,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重,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要求分配主体对各部门各单位预算支出的安排应相应均等,避免因资源配置不公而造成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不公平待遇。 2、 政治 学依据:依法理财、依法治国。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 法律 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预算”作为体现国家意识,反映政府活动范围、规模和方向,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必须严格按《预算法》办事,实现预算管理的 科学 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3、管理科学依据:将管理科学引入预算过程。现代社会早已步入管理 时代 ,理论家和实际部门的工作者一致主张国家预算制度应融合进更多的 分析 管理 方法 ,以便预算资源的使用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从管理角度讲,应强调预算过程的功能性,包含预算的控制、管理与规划等因素。例如:将预算编制形式由传统的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的汇总预算改为部门和项目编制的部门预算,编制零基预算、综合预算、标准周期预算等,其最终目的在于将预算从被动地以资金支持政府行政改为积极地参与决定政府行政计划和活动,使预算成为理论决策的一项工具,提高政府公共决策的成效。 (二)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依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职能转变,对预算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政府职能由过去主要管理国有经济转变到管理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公共事务和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对国有资产进行间接管理。相应地其财政职能和范围由过去的统收统支,包揽一切,逐步得以转变。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规范政府分配,完善政府职能,适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2、 目前 的财政运行状况迫切要求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我国目前财政收支的矛盾比较尖锐,一个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的税收贡献水平较低,财政收入的增长受到制约,财力增长的有限性和支出需求的迫切性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基本特征。尤其是我国改革正进入关键时期,财政支出的压力空前加大,只有通过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合理配置财力资源,才能使收支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公共财政导向下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 内容 (一)预算编制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改革预算编制 方法 ,实行部门预算。与以往的预算编制方法相比,部门预算更适应监督管理的需要:一是使预算编制的时间大为提前;二是一个部门形成一本预算;三是预算编制方式由以前的部门替下属单位代编,改为从基层单位逐级编制逐级汇总;四是预算批复方式从原来的由财政部各业务司(局)及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各自独立地向各部门批复改为由财政部预算司统一批复预算。 2、改变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推行零基预算。在部门收入预算中,根据 经济 发展 状况,按收入类别逐项核定。对部门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要核定到单位和项目。部门支出预算按资金用途的不同,类别核定,汇总而成。 3、扩大预算编制的范围,实行综合财政预算。4、改进编制程序。保证编制预算的准备期间,使预算编制更为 科学 合理。此外,各地还实行了一系列其他预算编制的改革措施。如海南省实行的标准收入预算法,安徽省的预算加听证方法,四川省的复式预算制度等。虽然改革的深度不尽一致,但都卓有成效,丰富了预算编制改革的内容,为下一步全面推行预算编制各项改革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及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 社会 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的形式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法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近年来,各地财政部门及中央有关部门参照国际惯例,按照国务院有关精神和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积极开展政府采购试点工作,在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以及组织实施政府采购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三)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与分散的国库收付制度相对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财政统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二是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三是建立高效的预算执行机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在这一制度下,财政收支实现了规范管理,收入不能任意退库,支出得到事前监督,资金使用效益也明显提高。 (四)提高预算执行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在新的财政改革中,我们要强调一个 问题 ,即淡化决算、强化预算。可能以后决算就是一道审计旧档,而预算在各个具体项目的设置上事先经过了专门委员会的充分讨论、体现了公众意愿,是极其严肃的,执行起来也就非常严格,甚至基本上不留弹性。另外,在今后的预算执行上存在一个趋势,即更多的单位和项目将只见数字不见钱。比如,单位需要的设备、办公用品及服务纳入以招标为基本方式的政府公开采购的渠道。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物品的好处是一目了然的。它使预算支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强了透明度和规范化,以竞争求得“价廉物美质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吃回扣”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滋生。 实行单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在技术上也为实现预算的完整性提供了保证。从发展前景看,实现预算的完整性经历两个阶段,从“三而一”到“二而一”,即第一阶段预算外和预算内两概念仍保留,但制度外的,包括人们称之为“小金库”的财力将清理整顿,纳入预算外的轨道。再往前发展,预算外的财力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会逐渐规范化,随着条件进一步成熟,也会分步纳入预算内,这就是第二阶段,达到“二而一”,从而最终达到预算的完整性。 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一个需要逐步探索的领域,即预算执行中总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修改和调整。如何强化这方面的管理,值得 研究 。我们在强化预算、淡化决算这个大前提下,做了种种严格界定后,还必须承认,预算里仍需留有一个机动的余地,过去体现为预备类,以后不管叫什么,总还会有一个相机决策的弹性区间。这个区间如何掌握,资金管理形式和决策程序如何设置,还需进一步探讨。 四。预算改革的 影响 公共财政导向下预算改革的全面推开,会对财政部门及国家其他相关部门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1、对财政部门来说,这是一场深刻的“革自己的命”的制度变革。经过改革使自己头上“财神爷”的光环暗淡下来,把理财中“分小钱”的弹性空间不断压缩,让其它方面和公众越来越自觉、有效地监督财政部门,这是革自己的命。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并且这种改革晚做不如早做,这是为适应全局与长远的要求,从压缩弹性空间和提高规范化程度入手革自己的命。 2、这也是革部门和预算单位既得利益的命。在今后为保证预算的完整性,提高透明度,提高整个预算管理的科学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会压缩某些政府和预算单位既得利益的空间。这虽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对整个社会成员和 中国 现代 化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是有好处的。 3、改革后,必然要求加快推进财政税收管理的现代化建设,随之也就对财政税收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过去的老办法做财税工作越来越难,同时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今后势必要引入到中国来运用。所以要求财税干部必须掌握一系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 4、今后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者会逐渐分离。管编制不管执行,管执行不管编制,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制约。同时,还将建立和发展一套监督系统,独立地行使其监督职能。这样形成三套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系统,体现了公共财政导向下规范的权力制衡,从而保证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意愿真正得以实现。 5、在机构调整方面必然有新的要求。体现在为社会公众和所有纳税人服务的意向,为所有相关部门的业务开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使各部门在办理事务时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可见,实行公共财政导向下的预算管理改革,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规范了政府行为,将有力地推进依法治国在理财系统中的贯彻落实。第二,它提高了政府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率。第三,在反腐倡廉方面,依靠制度的建立,能减少腐败的滋生,使政府和财税工作人员真正归位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从而减少权钱交易、舞弊等违法乱纪行为的空间。第四,它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以理财的民主化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第五,它是一个显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配套改革的组成部分。 看了“公共组织预算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有关预算管理论文 2. 有关国家预算管理论文 3. 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4. 公共组织论文(2) 5. 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论文
浅谈生态环境的外部性与环境经济政策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外部性概念引入环境保护领域,是为了寻找促使外部性问题内在化的有效方式,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环境经济政策是国家环境当局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政策手段,其主要目标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弱以至消除其外部性的影响,将外部性问题内在化。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环境外部性;环境经济政策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即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如外来物种入侵、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具有经济学特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经济特征是效益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为了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对外部性进行治理。
一、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是指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外部性理论是在20世纪初由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提出,后经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发展而形成。外部性也称作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部效应,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即对他人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但不需要他人对此支付报酬或进行补偿的活动。依据作用效果进行分类,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也称作外部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负的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使其他社会成员受损,但他自己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
环境外部性有正、负之分。如上游居民种树,保持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得到保障,这是环境正外部性;上游伐木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对下游的种植、灌溉运输和工业生产产生不良影响,这是环境负外部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尤其是生产的负外部性。一个社会个体包括个人或企业等在经济活动中不顾及环境成本,将自身的利益建立在将成本分散为社会承担,它会导致低效率的社会资源配置状态和生态环境污染、恶化的负面影响,是典型的个体成本外溢的负外部性问题。
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权模糊是外部性尤其是负外部性的一个典型来源。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物品――公共产品,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任何人无法用有效的手段阻止他人对某一公共产品的使用。这样的环境资源,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因而会刺激单个利益主体对其的过度利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经济消极外部性的产生,于是,“公地悲剧”必然会不断上演,即出现了大量的把好处留给自己、坏处转嫁给社会的“搭便车”现象。
二是“市场缺陷”导致负外部性。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人”在谋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促进社会福利,自利心对社会不仅没有坏处,甚至比社会关怀更能促进社会福利。但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有一定范围的,那就是产权首先必须是明晰的。公共产权是未加明确界定的产权,它将带来“市场失灵”,导致很大的外部性。
三是“利益分散”下产生外部性问题。无论在何种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各经济主体在利益上有其相对独立性。由于有意识地增加外部成本同降低其私人内部成本紧密相连,私人的生产活动易通过对此种物品的破坏构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而这种危害并没有作为成本反映在私人的生产成本中,因而各个经济主体通常只考虑内部成本与效益,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使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回答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为什么会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有效地利用法律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市场和政府在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它们能有效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另一方面,环境负外部性又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的重要表现。
市场在环境领域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或者更为准确的说市场之于环境保护是有缺陷的,失灵的。公共产权是未加明确界定的产权,它将带来“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使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产权制度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基本前提,只有把产权相关的责、权、利界定清晰并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与监督,才能充分调动资源所有者和经营者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积极性。“所有人的财产,就不是任何人的财产,所有人都可自由取得的财富对任何人都没有价值,因为一个人如果愚蠢到要等个合适的时候来使用这笔财富,他只会发现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
这样,对于公共资源,每一个人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不会去珍惜公共资源,由此产生的成本就有可能让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承担。产权不清晰是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是环境资源受到破坏的原因之一。最典型的例证是公共牧场,由于公共草场无人负责,人人都抱着“不用白不用”的心理去放牧自家的羊,导致过度滥用,草场毁坏。在中国,环境资源的产权存在隶属关系混乱,产权未加界定或界定不清,或名义产权和实际产权脱节,这导致已有使用权和收益权受侵犯的事件频频发生。
市场失灵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许多环境资源属于公有财产,根本不可能明确产权或建立产权和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从而导致外部性。一些环境资源不能界定产权主要是因为不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即某一个人享用、受益的同时不能阻止他人一起享用、受益。如大气和深海资源就很难建立有效的产权,即使划定了产权,但监视、保护起来难度很大。生物多样性的产权界定成本高得无法估计,有可能达到人类无法承受的地步。
基于这一点,如果明确其产权,由某个人独占使用,整个社会将难以接受。这样的环境资源,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因而会刺激单个利益主体对其的过度利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经济负外部性的产生。对于基础资源的开发、加工与分配,市场运作富有效率,能产生足够激励;而对于污染废弃物的处理,市场运作失灵,几乎完全没有效率。
这是因为,大气和水等资源具有公共资源的属性,污染物排放是对共有资源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发生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之外的市场外部,不受市场力量的约束。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还有一片市场失灵空间――即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资源,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以及许多没有被人们开发利用的动植物品种等。前面所说的外部性,不论是排污也好,还是公有资源的收获,它们都有市场收益。而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资源,不存在市场利用问题,只是伴随着其他经济活动而被随意处置。
实际上,它们并不是没有价值,只不过是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罢了。以生态系统功能为例,如一片森林,可以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轻河流淤塞和污染,但这种没有直接使用价值的资源,在现实市场交易中价格为零,因而市场活动主体涉足这些领域动力不足或根本不愿投资,进而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政府可通过建立政策和改革制度来纠正市场失灵,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但有时政府制定的政策却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把市场进一步扭曲,导致政策失效。
一是国家宏观决策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二是环境政策本身存在失误,会加速环境资源的退化。如有些国家的法律许可污染者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地区出于产业升级的需要,会把一些低技术,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行业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一些政府明知其对环境有害却允许其投资。许多地方受不当政绩观的影响,片面追求GDP增长:一方面,盲目发展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同时包庇纵容违法排污行为;一方面对治污工程不重视,没有积极筹集治污资金或未安排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
政府的这些短期行为多半是出于经济的考虑,为了优先发展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因而外部性始终伴随决策全过程。如果政府对环境资源这一公共物品采取不恰当的补贴和税收形式从而对价格机制进行干预,使得价格偏离真正资源成本,也会产生极大的外部性。另外由于存在信息不足与扭曲,政府实施的时滞和寻租活动等问题,而且政府代理人有自己的利益动机,行为受各利益集团影响,加上政府干涉也需要成本,导致政府失灵,影响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政策失效带来的结果可能比市场失灵更糟,把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扭曲了或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反应,还有可能就是政府自身政策目标是成功的,但是对环境却产生了外部效应。
三、外部性问题内在化的环境经济政策
为了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对外部性进行治理。环境负外部性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的突出表现,而且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在解决外部性问题时,应结合使用市场调节和政府规制等方法,保证在明晰产权等市场机制运作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环境管理作用,使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促进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政策是国家环境当局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政策手段。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弱以至消除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的影响,将(下转300页)(上接292页)外部性问题内在化,是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
政府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税收和补贴等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政策工具主要有创建市场(明晰产权、可交易的许可证如排污许可证和开采许可证),利用市场(补贴、环境税费、执行债券、押金―退款制度),环境规制(标准、禁令、执照、责任、不可交易的许可证和配额),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加贴标签、社区参与)。具体有两大环境经济手段:一是庇古手段,即所谓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直接干预解决环境问题,包括税收、补贴、押金―退款。
具体来说,就是由政府给负外部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负外部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二是科斯手段,通过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包括私人合约、排污权交易。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是由于产权没有界定清晰,而有效的产权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自然资源等环境要素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通过产权的明晰来使外部性内在化,因为自然资源禀赋使用价值、物质性效用等属性,构成了自然资源价格的内在依据;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及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自然资源具有价格的外在依据。
长期以来,中国在环境经济领域主要使用倾向于政府干预的环境经济手段。现在,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解决环境经济问题的路径选择和使用手段也正经历着重大改革,新的排污收费制度已经颁布,排污权交易制度正在由试点向全面铺开的阶段过渡。由于环境资源禀赋的自然性与其开发利用的社会性的冲突,使得环境资源的产权安排不可能采取单一的私有产权结构,而应通过私有产权、公共产权和国家产权的结合性安排,来内化负外部性,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改革后的排污收费制度也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春发.竞争均衡下的森林外部性以及其经济学意义[J].林业经济问题,2008,(2):109-112.
[3]樊胜岳,等.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99.
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规政策是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开展和有序进行的保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业政策与法规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学习掌握并切实贯彻实施我国农村基本政策和法律,对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村政策与法规;教学方法;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效果
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 文化 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公布施行,奠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首要地位。自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9年将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并不断出台了有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政策与法规,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临夏农校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升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将单一的中专 教育 转变为农业中专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农民短期培训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并将《农村政策与法规》作为主要课程之一。但如何上好这门课程,让学员在工作实际中发挥更大的主体作用,本人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农村政策与法规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一般来说,《农村政策与法规》的授课教师,没有进行专门的学历教育,或者说在大学没有进行该专业的深造研修,而是从农业专业教师或政治专业教师中派生出的,对农业和政策的掌握与理解难免偏颇。而农村政策与法规的制定、颁布、实施和完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学科的一门课程。所以,要上好该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潜心学习农村政策与法规的相关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农村政策与法规不仅涉及到农学、社会学、心理学,也涉及到我国农业法、土地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及其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等诸多学科领域,而且,新的 政策法规 又不断出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广泛学习各门学科相关知识及 其它 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同时,必须掌握农村政策与法规的最新动态,给学员讲授最新政策,切实指导实际工作。
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与农村政策有关的师资培训,加强交流和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要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深入农村一线,了解农业、农民、农村中对国家出台的相关农业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该问题的原因,寻求更好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为农村贯彻执行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和建议,以提高自身专业实践水平。
2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提升农村政策与法规教学效果的有效 措施
采用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沟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参与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要求做到“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笔者在对村干部学员讲授农村土地经营权这一章节时,根据村干部生产 经验 丰富,整体素质高的特点,本人大胆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法。先让学员分组讨论当地农村土地的经营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学员纷纷发言。比如:一家一户的生产规模小,劳动力生产效率低;土地条块分割很细,农业机械很难使用;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同时也有农民无地可种;城郊农村土地被强行开发修建商品房而补偿很低等等,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紧接着我趁热打铁又提出了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我提出了有一项政策能较好的解决这些矛盾,那就是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给学员讲解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含义、流转方式,以及安徽省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涌现出全国种粮大户的典型案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有所提高。更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应用换位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换位教学法是指在特定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临时充当和扮演教师的角色,走上讲台讲课,老师坐在学生座位听课,学生讲完后,由讲课学生先做 自我评价 ,然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 总结 。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利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思考、自我实践、自我激励,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在村干部大专班的教学中,本人选取了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与学生直接相关的主题,采用了师生换位法教学,将七县一市的学员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员代表,通过小组讨论、代表主讲、大家评定、老师总结四个环节,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本人对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村干部带头致富的急切心理有更多的理解,使我对服务三农更加坚定了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发现个别村干部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严重障碍,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学员全方位的能力。参与式教学不但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潜能的作用,而且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展示了学员才能,加强了同学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升了学员的组织表达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业发展成果,提高学员的带头创新意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在讲授现代农业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员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取得的成绩,讲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要素,通过图片展示了国内外现代农业的模式和类型,使空洞的说教变得有声有色,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作为村干部,不但要承担起农村政策的执行落实,也要成为现代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力军,更要成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提升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学中,本人介绍了近年来中共中央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让学员了解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系统讲述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阐述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及其内在联系。在干部进修班和大专班都布置了作业――根据当地实际,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两周的深入调查,村干部提出了许多好思路、好办法,而对 调研 报告 的撰写很吃力,进修班学员倒是完成了任务但是内容大多都比较空洞,甚至只是从网上下载打印的。对此状况本人经过反复思考,在村干部大专班讲授了调研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方法,并让各县乡的进修干部与该乡村的村干部组合结对,使宏观政策与具体措施相结合、县乡规划与农村实际相结合,撰写出了一篇篇有骨有肉的优秀调研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沟通,使学员发挥了专长,弥补了不足,使两个班学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开阔眼界和思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措施。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要立足当地实际,更要放眼世界发展趋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新型产业,本人了解不全面不系统,就邀请省上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系统讲解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和类型,同时介绍了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当地开展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这次专题讲座,不但让学员清楚了怎样去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是为教师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摘 要:本文解析了韩国、美国和欧盟的农业政策,以期为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政策;国外;粮食安全;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12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城镇化应该着眼以下3个问题,即发展重点为中小城市;将新生代农民工等已经在城市就业的农民视为主体;解决就业、社保、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农民工的主要关注的关键问题。城镇化的推进不能以损害农业这一国民根基为前提,而应该以发展好农业为前提。因此,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特别是农业政策上应该重点考虑到城镇化与农业如何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如何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确保我国粮食供给安全问题等等。国家在制定农业政策的时候,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着眼,应该将重点放在价格政策、补贴政策和金融 保险 政策上。如果从改革的方面来讲,应该从以下方面着眼,即深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新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及解决农业从业者日趋减少的问题。在欧美和韩国等国家,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其农业政策法规或许对我国的农业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启示,本文将对其进行概述。
1 韩国农业政策法规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不但依靠工业的腾飞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实现了农业的较快发展。早在1950年,韩国就开始制定计划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并加快了将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速度。韩国农业现在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水平都可以同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较。
韩国国土面积小,且农业人口大规模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一个需急切解决的问题。韩国农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实现现代化,主要是5方面的合力造成的,即流通体系、农业科技、新村运动、农业政策和土地制度。
在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为了避免耕地分散带来的弊端,在尊重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促使土地联合使用。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了法律来保护农地的流转,从而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韩国农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保护本国农业,从环境政策、价格政策和生产政策入手,综合运用补贴等手段,确立了稻米作为生产政策的最核心部分;新村运动通过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激发其建设农村的积极性;在农业科技方面,60%以上的农业科技人员属于国家政府人员,从而保证了科技队伍的稳定性;通过建立完善的流通体系,将销售同生产充分结合起来,保证了生产和流通效率。
应该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性的宏观管理;完善市场经济,保证农村经济的活力;确保农业科技队伍的稳定性,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推动力。
2 美国农业政策法规分析
作为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农业政策是紧跟市场的。农场主会根据相应的市场价格变化情况,以利润最大化为指导原则,这是其农业发展的主基调。美国政府会根据其中存在的不足,出台相应政策来弥补市场的不足,主要是宏观方面的政策调整。美国政府对于农业的调控从原先的流通领域拓展到了生产领域,这是基于美国农业巨大的生产力导致粮食生产过剩的情况。罗斯福新政开始后,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与农产品生产缩减政策。随后开始了缩减生产金融政策,进而设立了土地银行,为休耕土地提供补助金。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防止农产品过剩可能导致的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从现在的效果来看,达成了宏观调控的目的。
从1985年~1995年这段时间,美国的农业政策开始调整向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这是因为欧洲农业快速发展导致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变动,而且美元开始大幅度升值,引发了其农产品竞争力下降的状况。随后,美国政府不断地削减其预算支出,降低受补贴面积,让农场主根据自身状况与市场状况自主调整 种植 面积与种植品种,从而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不但如此,美国还积极开展农业方面的关税与贸易谈判,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随后的《1990年食品、农业、资源保护和贸易法》更是继续放松对生产的管控,推进了农业的市场化。从1996年以后,政府干预农业生产进一步减少。但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开始重视农场安全,建立了一系列措施,如反周期支付与农作物平均收入选择计划等,并为农业灾害提供救援等等,构建起来一个完善的农场安全网络。
对于农业支持的手段应该更加多元化;集中财力重点补助粮食生产;农业支持政策应该网络化和体系化,避免盲目出台政策;对于农业的支持不应该只停留在行政层次,更应该法律化,进而实现项目化。
3 欧盟农业政策法规分析
在欧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共同农业政策是很重要的一环,虽然备受争议,但是欧盟农业的发展成果却是有目共睹的,其在奶制品、禽肉和糖的出口量上已经超过了美国,摆脱了主要农产品处于净进口的不利状态。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正在转化重点方向,走农业与农村并重的道路,将关注焦点投向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上。《建立农产品统一市场折中协议》着眼于提升农业效率并达成农业市场稳定的目的,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在1992年共同农业政策变动中,开始强调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在《走向2020共同农业政策―应对未来粮食、自然资源和区域挑战》中,提出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最优化管理,进而维持农村发展的平衡。欧盟开始利用多种措施对农业支持,如价格支持、农业发展支持以及收入补贴等,并进一步提升其农产品市场的自由度。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放弃了原来的封闭状态,进入到开放状态。
必须以粮食自给为核心制定农业政策;立足于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多功能农业;基于多边贸易协议框架,加大对国内粮食产业的支持力度;可以适当放弃一些低效且处于垄断状态的农业生产领域,来获得农业谈判的主动权;学习欧盟的双边合作策略。
4 总结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政策对于农业发展的走向至关重要。虽然我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应借鉴世界农业先进国家的经验,汲取精华,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制定最合理的农业政策。
参考文献
[1] 白文周,吴义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实现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8,5: 52-55.
[2] 蔡海龙.美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变化特点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3,
25(5): 1124-1129.
关于农业政策与法规的论文相关 文章 :
1. 探讨我国农业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论文
2. 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论文
3.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分析论文
4. 农业法律论文
5. 关于新农村建设论文
公共组织预算管理论文篇二 浅谈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改革 摘要: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章从管理层角度对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依据及 影响 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将进一步推动 中国 现代 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改革 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 公共财政的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较早时,从领导层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在1994年前后,当时担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项怀诚同志在一次财政改革的电视讲座里,就明确提出了“公共财政”这个概念。1998年上半年,项怀诚同志由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转任财政部长后,又强调了这个概念。1998年12月1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四项原则:第一,把保证公共支出作为财政的主要任务,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要管;第二,要依法促进公平分配;第三,充分运用预算、税收、国债等经济手段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并做好转移支付工作;第四,要调节市场配置资源偏差,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对国有 企业 实行间接管理,做好国有资源管理工作。此后,国务院及财政部领导更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到了公共财政 问题 。尤其是2000年在中央举办的两次省级领导干部财税研讨班上,李岚清副再次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问题。公共财政这一概念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而要求财政合理运筹帷幄和深化改革、促进 发展 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由决策层提出来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所谓公共财政是一个政府和财政职能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从我国现实出发,在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财政职能和财政形态调整的基本导向。在这种导向下,强调了财政必须顺应改革、体现政府职能和理财系统自力的深刻调整。 二、预算管理改革的 理论 与实践依据 (一)预算管理改革的理论依据 1、经济学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财政资源配置的最一般原则。资源配置效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狭义上的效益概念,即“资源利用率”,指一个单位或部门如何组织并运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使之发挥出最大效用。第二个层次是“资源配置效率”,指如何在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分配有限的财政资源,使每一种资源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和方向上。 在效率优先原则的基础上,预算的安排还需兼顾公平。要求预算分配主体必须立足于全局考虑问题,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重,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要求分配主体对各部门各单位预算支出的安排应相应均等,避免因资源配置不公而造成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不公平待遇。 2、 政治 学依据:依法理财、依法治国。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 法律 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预算”作为体现国家意识,反映政府活动范围、规模和方向,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必须严格按《预算法》办事,实现预算管理的 科学 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3、管理科学依据:将管理科学引入预算过程。现代社会早已步入管理 时代 ,理论家和实际部门的工作者一致主张国家预算制度应融合进更多的 分析 管理 方法 ,以便预算资源的使用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从管理角度讲,应强调预算过程的功能性,包含预算的控制、管理与规划等因素。例如:将预算编制形式由传统的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的汇总预算改为部门和项目编制的部门预算,编制零基预算、综合预算、标准周期预算等,其最终目的在于将预算从被动地以资金支持政府行政改为积极地参与决定政府行政计划和活动,使预算成为理论决策的一项工具,提高政府公共决策的成效。 (二)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依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职能转变,对预算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政府职能由过去主要管理国有经济转变到管理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公共事务和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对国有资产进行间接管理。相应地其财政职能和范围由过去的统收统支,包揽一切,逐步得以转变。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规范政府分配,完善政府职能,适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2、 目前 的财政运行状况迫切要求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我国目前财政收支的矛盾比较尖锐,一个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的税收贡献水平较低,财政收入的增长受到制约,财力增长的有限性和支出需求的迫切性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基本特征。尤其是我国改革正进入关键时期,财政支出的压力空前加大,只有通过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合理配置财力资源,才能使收支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公共财政导向下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 内容 (一)预算编制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改革预算编制 方法 ,实行部门预算。与以往的预算编制方法相比,部门预算更适应监督管理的需要:一是使预算编制的时间大为提前;二是一个部门形成一本预算;三是预算编制方式由以前的部门替下属单位代编,改为从基层单位逐级编制逐级汇总;四是预算批复方式从原来的由财政部各业务司(局)及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各自独立地向各部门批复改为由财政部预算司统一批复预算。 2、改变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推行零基预算。在部门收入预算中,根据 经济 发展 状况,按收入类别逐项核定。对部门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要核定到单位和项目。部门支出预算按资金用途的不同,类别核定,汇总而成。 3、扩大预算编制的范围,实行综合财政预算。4、改进编制程序。保证编制预算的准备期间,使预算编制更为 科学 合理。此外,各地还实行了一系列其他预算编制的改革措施。如海南省实行的标准收入预算法,安徽省的预算加听证方法,四川省的复式预算制度等。虽然改革的深度不尽一致,但都卓有成效,丰富了预算编制改革的内容,为下一步全面推行预算编制各项改革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及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 社会 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的形式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法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近年来,各地财政部门及中央有关部门参照国际惯例,按照国务院有关精神和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积极开展政府采购试点工作,在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以及组织实施政府采购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三)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与分散的国库收付制度相对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财政统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二是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三是建立高效的预算执行机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在这一制度下,财政收支实现了规范管理,收入不能任意退库,支出得到事前监督,资金使用效益也明显提高。 (四)提高预算执行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在新的财政改革中,我们要强调一个 问题 ,即淡化决算、强化预算。可能以后决算就是一道审计旧档,而预算在各个具体项目的设置上事先经过了专门委员会的充分讨论、体现了公众意愿,是极其严肃的,执行起来也就非常严格,甚至基本上不留弹性。另外,在今后的预算执行上存在一个趋势,即更多的单位和项目将只见数字不见钱。比如,单位需要的设备、办公用品及服务纳入以招标为基本方式的政府公开采购的渠道。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物品的好处是一目了然的。它使预算支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强了透明度和规范化,以竞争求得“价廉物美质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吃回扣”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滋生。 实行单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在技术上也为实现预算的完整性提供了保证。从发展前景看,实现预算的完整性经历两个阶段,从“三而一”到“二而一”,即第一阶段预算外和预算内两概念仍保留,但制度外的,包括人们称之为“小金库”的财力将清理整顿,纳入预算外的轨道。再往前发展,预算外的财力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会逐渐规范化,随着条件进一步成熟,也会分步纳入预算内,这就是第二阶段,达到“二而一”,从而最终达到预算的完整性。 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一个需要逐步探索的领域,即预算执行中总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修改和调整。如何强化这方面的管理,值得 研究 。我们在强化预算、淡化决算这个大前提下,做了种种严格界定后,还必须承认,预算里仍需留有一个机动的余地,过去体现为预备类,以后不管叫什么,总还会有一个相机决策的弹性区间。这个区间如何掌握,资金管理形式和决策程序如何设置,还需进一步探讨。 四。预算改革的 影响 公共财政导向下预算改革的全面推开,会对财政部门及国家其他相关部门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1、对财政部门来说,这是一场深刻的“革自己的命”的制度变革。经过改革使自己头上“财神爷”的光环暗淡下来,把理财中“分小钱”的弹性空间不断压缩,让其它方面和公众越来越自觉、有效地监督财政部门,这是革自己的命。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并且这种改革晚做不如早做,这是为适应全局与长远的要求,从压缩弹性空间和提高规范化程度入手革自己的命。 2、这也是革部门和预算单位既得利益的命。在今后为保证预算的完整性,提高透明度,提高整个预算管理的科学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会压缩某些政府和预算单位既得利益的空间。这虽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对整个社会成员和 中国 现代 化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是有好处的。 3、改革后,必然要求加快推进财政税收管理的现代化建设,随之也就对财政税收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过去的老办法做财税工作越来越难,同时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今后势必要引入到中国来运用。所以要求财税干部必须掌握一系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 4、今后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者会逐渐分离。管编制不管执行,管执行不管编制,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制约。同时,还将建立和发展一套监督系统,独立地行使其监督职能。这样形成三套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系统,体现了公共财政导向下规范的权力制衡,从而保证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意愿真正得以实现。 5、在机构调整方面必然有新的要求。体现在为社会公众和所有纳税人服务的意向,为所有相关部门的业务开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使各部门在办理事务时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可见,实行公共财政导向下的预算管理改革,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规范了政府行为,将有力地推进依法治国在理财系统中的贯彻落实。第二,它提高了政府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率。第三,在反腐倡廉方面,依靠制度的建立,能减少腐败的滋生,使政府和财税工作人员真正归位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从而减少权钱交易、舞弊等违法乱纪行为的空间。第四,它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以理财的民主化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第五,它是一个显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配套改革的组成部分。 看了“公共组织预算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有关预算管理论文 2. 有关国家预算管理论文 3. 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4. 公共组织论文(2) 5. 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 财税 体制改革的进程也得到不断加快,预算会计的客观运行环境也伴随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预算会计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预算会计系统创建思路 》
一、我国重新构建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必要性
(一)国库集中支付与政府采购制度需要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政资金管理体制也不断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并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公平的财政资金管理体制。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先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审核后,再进行集中支付的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这些制度实行之后的必然结果是对我国财政资金流向、财政部门职能的重新定位与塑造。在当前形势下,财政部门预算资金的范围有了更为广阔的界定。其不仅包括由财政部门直接使用的资金,也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资金。这些资金由国库进行集中支付,并通过财政总预算来反映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进一步细化与延伸了财政总预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总括和明细的相互关系。在新的发展前景下,要想把政府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有机的联系起来,必须重视构建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二)部门预算改革需要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 方法 ,是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随着部门预算制度的的普及和实施,部门预算收支的内容也进一步明确化,各项规定也趋于合理化。行政单位预算和事业单位预算都纳入了部门预算的范畴。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进一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政府预算会计系统要能够发挥财政总预算会计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双重作用,促进两者的结合与连通,以清楚反映财政总预算在各个部门及单位的分配及流动,为反映和监督预算资金的流动提供更为公平化、透明化的平台;以促进预算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更好地发挥政府财政资金便民、利民,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良好作用;并从经济方面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行政的廉洁化。
二、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体系构建的具体 措施
(一)促进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的拓展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我国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进一步影响到政府宏观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政府总预算会计处理得当、分析合理,职能定位和功能发挥准确科学,国家行政决策的合理性和高效性才能有进一步的保障。财政总预算会计适应当前的经济制度变革趋势,及时进行相关职能的拓展与补充,将预算单位的所有活动都纳入预算和核算。在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中,预算会计要严格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要素的把控,其预算的范围不仅要包括单位的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那些已经纳入预算但是并非属于财政性资金的预算收支、预算外资金及相关资产一起也应进行核算。另外,在对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要素的具体关注上,新的预算会计要合理清算政府的债务与债权及负债情况。对直接隐性负债、有直接负债、有隐性负债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等做出系统的核算与 总结 。同时,新的预算会计要关注财政支出形成的长期资产及资本金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这些支出是发挥政府职能和优势的重要内容。通过重视这些项目的核算,才能完整地反映资金全貌及资产占用状况,更加真实的反映和监督预算资金。
(二)促进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明细化
财政总预算会计分类核算体系涉及的范围包括众多的行政单位、财政系统、税务系统、国库系统等,具有宏观性和广泛性、社会性的特点。随着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科目设置进一步明细化,核算方式进一步科学化。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不断结合新出现的问题,促进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科目设置和详细分类的改进和优化,这不仅是提高最终核算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提高预算效率的关键环节。为此,要进一步调整财政资金的支出科目,细化分类。正如胡丽琴所提出的对政府收支分类要进一步细化,在坚持既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基础上,支出科目可以增加“来源”、“用途”、“性质”、“对象”等多维度的明细科目。这种对分类的细化,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所需要的信息的整理与加工,很大程度上为信息的汇总与分析提供了便利。
(三)促进政府财务 报告 制度的完善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是为了进一步从制度上规范政府财务使用情况,建立公平透明的监督平台,也是进一步加大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改革力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财政使用和财政监管透明度的有效策略。这项制度能进一步促进政府财政的科学合理使用,提高政府的形象和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促进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格式规范有报告目标、报告原则、报告范围、报告内容等几个方面。财务报告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财务报告的表述内容、表述形式,在目标的设定上根据使用者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目标的设定要力求公平、合理,因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估算和评价预算执行效果的重要参照和依据,财务报告的内容要符合全面性、相关性、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的要求。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必然要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满足更高层次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的要求。然而,反观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在体系上趋于陈旧,还停留在对以往预算会计制度因循守旧的沿用阶段。我们必须明确构建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不仅是完善政府预算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 网络经济下财务会计管理研究 》
当前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阶段,各种新理念、新技术不断地涌现出来、层出不穷。其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便是发展最为明显的技术,其给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这样的时代之下享受更快捷的交易和规模更大,跨区域更广的收益。因此,网络经济时代中的财务会计管理便显得尤为的重要,过去传统的结算管理方式明显不能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要予以改变。现代的市场主体都需要更加科学的 财务管理 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一、网络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处于网络经济时代之下的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逐渐显露出来,笔者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会管理的数据正在向实时更新的发展态势进行转变。这是因为在目前的网络经济当中,企业的财务管理基本上都是应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所有的数据信息都能经过专门的程序进行整理而迅速反应出来。这样的发展趋势正是 企业管理 者以及投资消费者们非常需要的。由此,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随时根据自己想要的内容找出所需要的数据从而做出更为正确的决策。而投资者以及消费者则可以从实时反应的数据当中了解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其自身权益。其次,会计在进行核算的重心方面开始发生改变。网络上的数据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当前人们所能看见的一些图像或数字都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而反映出来的,因此,储存在网络里的的数据、文件等各种内容都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利用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业已成为当前的朝阳产业之一,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视,改变了传统的有形资产独大的局面。故而,现代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也将重心不断地由传统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最后,对财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正在不断提高。在计算机网络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背景下,技术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因此,财务会计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自己财会专业所需具备的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金融、法律、审计、网络 市场营销 的知识,其次还必须要具备能较为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
二、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发展问题
互联网时代给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使企业间的交易过程变得更加的简便、高效,同时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的多样化。在进行企业宣传时的 渠道 也越来越多,并呈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这变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企业的财务管理。
1.现有法规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发展的时间还较短,在相关的制度规划的建设上还不够规范和完善,缺乏较为成熟的管理 经验 以及立法规范。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在网络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管理的法律规范几乎没有。由于缺少法律监督,使得网络经济活动没有权威性的保障,造成企业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和不清。同时,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也没有制定依据,这就造成了管理制度上的空白。
2.网络经济时代财务会计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财务会计来说,保密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当中所反映的任何信息被泄露出去都可能会给经营者们带来致命性的打击。企业任何不需对外公布的内部信息其地位几乎等同于商业秘密的地位,尤其在网络经济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迅速,因此要非常的主要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是来源于以下几个地方。其一,计算机自身的软硬件设备,该环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避免的,很多程序自身便存在这样的漏洞,或者是计算机手某些因素影响,硬件设备出现问题,但其发生几率相对较低。其二,网络中的病毒或者是专业黑客攻击。这样的安全隐患时常发生,因为这是人为的,有目的性而进行的攻击活动,意在窃取相关资料或者信息。其三,工作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私自窃取企业财务信息或数据。
3.相关信息系统发展缓慢
这样发展缓慢的信息系统主要是针对会计实务 操作系统 而言的。其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财会在实务当中所使用的软件的种类也正在向着管理的方向转变,而改变了原本的核算型的模式。另外,相关的系统也逐渐的趋向于合理化和精细化。但是尽管如此,财务会计的应用系统基本通用的版本模式,并没有从现有市场主体的各种类型来进行专业化的区分,使用起来较为复杂,不具有实用的特征。
三、完善网络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管理的措施
1.完善相关立法
计算机网络犯罪问题目前已经引起政府的关注,因为网络自身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所以相应的犯罪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来说也会较为严重。为了避免信息泄露或者网络经济活动的不规范运行,国家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同时除了对网络信息的保护外,还要加强对网络交易的立法规制。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会计法》也应作相应的完善,因为现有的关于网络会计的规定还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弥补。例如违反了会计的具 体操 作问题以及出现利用网络作弊等内容均没有完善的制度予以规范。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一定要加强相关立法,使网络环境中的会计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2.提高网络安全的保障力度
计算机网络现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中,但是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很多侵犯隐私,窃取机密等网络犯罪频发,因此加大对网络的安全保障力度,对保障人们的隐私和切身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树立起拒绝盗版软件的意识,尤其是涉及到机密文件的电脑。因为往往病毒就藏在盗版软件当中,它能窃取电脑中的重要内容。财会管理人员尤其应当注意,应树立拒绝盗版,使用正版的意识。二是,安装病毒的查杀软件。当前杀毒软件非常的多,财会人员一定要培养杀毒的习惯,除了定期对电脑进行杀毒外还要尽可能的对网站上下载的文件进行杀毒处理。三是,定期检查电脑设备是否正常,防止出现硬件漏洞。四是,充分利用防火墙,对于所有的恶意的软件都能够起到隔离查杀的作用。
3.不断开发应用软件
要实现现代化的财会管理必须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发出更加新型的,多元化的应用软件。软件的操作需要更加的具体,更加的类型化,针对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市场主体最好可以有专门的财会软件,这样才能实现财会管理的高效运行。
4.加大专业人才培养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竞争环境,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根本性的措施,只有提升人员的工作素质才能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结合现实的情况来看,对于该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加大财会人员在计算机技术知识领域的认识,要求相关人员应熟练的掌握并且应用。其次,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让其了解到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必须要严格保守秘密,防范风险。最后,持续性的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保持同经济发展共同的进步。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的身影无处不在。这更加体现出了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它能够在网络经济交易当中更快捷、更全面的为人们提供所需的信息。但同时,其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加强立法,同时也要注重财会信息的安全保障问题。此外,还要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不断的提升专业水平,更好的实现科学的财会管理。
有关预算会计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预算会计论文范文
2. 本科预算会计论文范文
3. 浅谈预算会计论文范文
4. 关于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5. 浅谈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6. 会计制度专业毕业论文综述范文
7. 会计制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成本预算管理是企业根据市场的竞争导向,结合企业的成本要素与作业流程,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成本预算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论企业成本预算管理
【摘要】 全面阐述预算管理的作用及意义,对企业成本预算管理以及实施 方法 进行论述。供行业人士探讨。
【关键词】 意义 成本预算
前言
一个良性发展的企业,在企业内部会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努力实现目标的精神,大家为完成各自的经营目标竭尽全力,这样就能看出,经营目标的实现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每个人、每个团队和组织中。不仅仅要实行经营计划的编制,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个计划进行目标考核,有考核的目标,执行起来才会更到位,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大家去实现经营目标, 还可以以经营目标为指引,让大家都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更多的是为完成经营目标所提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 成本预算管理的意义
成本预算管理是企业根据市场的竞争导向,结合企业的成本要素与作业流程,通过量化的形式来确定出各要素与作业流程成本的目标值,从而形成成本实施过程的追踪管理与控制。 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取决于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预算管理,它们是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成本分析体系不健全
成本分析体系相对不足是我国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的主要问题,它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的成本分析过于侧重历史分析,而忽略了对当前的成本的分析和对将来成本的预测分析。这样就导致成本分析不够全面,缺乏对企业成本管理整体了解;部分企业的成本分析只注重生产的制造成本分析,而忽略 其它 的方面的成本分析;还有部分企业的成本分析手段和工具过于简单,只是对数据的简单归纳和 总结 ,没有完全体现出成本与效益之间的重要关系,这样的成本缺乏科学性,不能为 企业管理 和决策提供依据。
成本分析过程片面
部分企业的财务部门,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和偿债能力方面的分析过于关注,从而忽视了成本费用分析的重要性,对成本的分析不够全面。 企业财务部门对成本分析的片面性,导致企业不能明确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从而使企业只注重对生产制造的成本过于控制,而轻视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控制。 成本分析与效益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利关系,就会使企业无法达到预期的成本控制目标,也降低了企业改善成本管理的能力。
成本预算管理过于注重形式
大多数企业对成本的预算管理只是流于形式, 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 成本预算管理工作还包括成本的核算和成本的计划工作。而目前多数企业的成本预算工作与成本核算和计划工作严重脱节,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 这就影响了成本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另外成本的预算管理还需要企业的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和支持, 但是由于其它部门对成本预算管理缺乏足够的积极性, 这就导致成本预算管理工作无法全面开展。还有就是企业的成本预算目标在进行层层分配时,没有得到足够的贯彻和落实,使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3. 成本预算管理的创新 措施
完善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推行责任会计制度
责任会计是为企业内部成本预算管理服务的,其中“预算-控制-核算-考核”,是构成责任会计制度实施的基本程序。 也采取试推行兼容制核算模式,即会计核算工作的一个“兼容”、二个“顺序”、和三个“转变”:一个兼容将财务会计与责任会计“有统有分、统分结合”;二个顺序:一是经济业务发生顺序是先根据预算审批,后办理经济业务。二是在会计核算顺序上先责任会计核算,后财务会计核算;三个转变:一是会计人员由“记帐、报帐”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二是会计核算由事后“算帐”型,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型转变。三是会计核算资料由只能满足向外报帐需要, 转变为同时满足对外报帐和内部管理的双重需要,为此我向大家介绍我兼职的台湾BILLION-HOLDING在南京的分公司运作情况,该公司专门设立预算会计这个岗位,运用自己研发的TIPTOP财务系统,在每年的11月和12月对下个年度的生产销售成本费用所有余财务有关的事情进行预算,这个全公司上下都很重视,因为这个数据一旦定下来直接决定第二年各部门的业绩和日常开支情况,这个预算数字经常会往返几轮修正才能确定,一旦确定就需要预算会计录入TIPTOP系统,对日常的生产经营进行直接管理,所有经济业务都有预算编号,现有预算后有经济业务,对于预算外的经济业务需要很高级别的领导批准才能允许入账,一旦有偏差预算会计的绩效考核就会收到影响。
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以预算成本及其指标分解体系为标准,对内部各单位的实际成本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加以严格的奖罚制度。 通过考核,把每个员工的工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在考核中必须做到两点:首先是内容全面,所有内部单位、部门和产品都要纳入考核范围;其次是坚持“三不”原则,即“不迁就、不照顾、不讲客观”,态度坚决,奖罚分明,成本超支一律用工资抵,对于此台湾BILLION-HOLDING在南京的分公司就有很好的绩效考核指标,每个月都会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分考核,尤其对预算会计的考核很是严格。
成本预算管理体系的全面建立 、实施与控制
企业预算管理是个个既系统又复杂的管理体系,它需要企业上下各部门、各个层次的共同努力协作来实现 ,它也要求企业的各部门 、各个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默契配合。在企业的预算管理中,成本管理和费用的管理非常重要,企业要将成本预算进行标准和细化,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管理体系。企业可以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使成本预算指标在各个部门与各个员工之间进行分解和实施 。对于预算外的项目支出,应当由预算委员会审批决定。企业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销售、生产和成本费用预算,努力完成利润指标。各预算执行部门要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并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查明原因,提出解决办法;财务部门要细化核算,实行按月、按品种核算产品成本,台湾BILLION-HOLDING在南京的分公司对于公司所有经济事项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其他收付款项都必须有预算编号就是全面管理的体现,没有编号不能列帐。
加强成本费用的日常管理
成本费用的日常管理是成本预算控制的关键部分, 加强成本费用的日常管理,对于落实成本费用预算和其它各项成本控制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成本费用日常管理当中,每个企业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来具体实施其成本费用的日常管理。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将凭证控制和制度控制进行有机的结合。 如果企业的日常成本费用过大,不但会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动,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建立科学的费用开支审计制度和报销审批控制,以全面控制成本费用的日常管理,台湾BILLION-HOLDING在南京的分公司日常收付款都要经过预算会计给予预算编号,在系统上登记批准后才能开展很好的执行了预算日常管理的功能。
科学运用现代技术
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手段很难应对目前复杂的企业成本预算编制。 虽然我国大部全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类账务的处理和分析, 但是在专业技术和利用程度上还存在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的问题。 部分企业只是简单的利用计算机进行一些报表的输入、保存和输出,没正直的实现数据上的共享和高效率的数据处理功能,所以计算机的优越性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良好的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资源共享平台,全面提升现代科技所带的来的高端功能,努力培养计算机方面的财务专业人员,不但可以使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水平得到更好的发挥。 高效的管理软件使成本预算管理更加方便、快捷也能使财务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台湾BILLION-HOLDING在南京的分公司的自主研发的TIPTOP系统就是很好的将现代技术应用到预算管理的好的典范,它高效便捷,充分利用财务资源进行预算管理。
结束语
总之,当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水平偏离预算时,企业决策者就可以根据管理 报告 中所反映的问题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加以改进。 而且考虑到收入与成本费用间的配比关系,全面预算体系可以为收入水平增长情况下的成本节约提供较为精确的估计。
参考文献:
[1] 陈艳.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5).
[2] 毛月珍. 企业战略 目标下的全面预算管理探析[J].
[3] 潘爱香,景东丽.如何解读全面预算管理 ,财务与会计,.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成本预算管理论文
公共组织预算管理论文篇二 浅谈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改革 摘要: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章从管理层角度对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依据及 影响 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将进一步推动 中国 现代 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改革 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 公共财政的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较早时,从领导层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在1994年前后,当时担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项怀诚同志在一次财政改革的电视讲座里,就明确提出了“公共财政”这个概念。1998年上半年,项怀诚同志由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转任财政部长后,又强调了这个概念。1998年12月1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四项原则:第一,把保证公共支出作为财政的主要任务,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要管;第二,要依法促进公平分配;第三,充分运用预算、税收、国债等经济手段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并做好转移支付工作;第四,要调节市场配置资源偏差,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对国有 企业 实行间接管理,做好国有资源管理工作。此后,国务院及财政部领导更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到了公共财政 问题 。尤其是2000年在中央举办的两次省级领导干部财税研讨班上,李岚清副再次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问题。公共财政这一概念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而要求财政合理运筹帷幄和深化改革、促进 发展 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由决策层提出来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所谓公共财政是一个政府和财政职能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从我国现实出发,在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财政职能和财政形态调整的基本导向。在这种导向下,强调了财政必须顺应改革、体现政府职能和理财系统自力的深刻调整。 二、预算管理改革的 理论 与实践依据 (一)预算管理改革的理论依据 1、经济学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财政资源配置的最一般原则。资源配置效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狭义上的效益概念,即“资源利用率”,指一个单位或部门如何组织并运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使之发挥出最大效用。第二个层次是“资源配置效率”,指如何在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分配有限的财政资源,使每一种资源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和方向上。 在效率优先原则的基础上,预算的安排还需兼顾公平。要求预算分配主体必须立足于全局考虑问题,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重,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要求分配主体对各部门各单位预算支出的安排应相应均等,避免因资源配置不公而造成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不公平待遇。 2、 政治 学依据:依法理财、依法治国。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 法律 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预算”作为体现国家意识,反映政府活动范围、规模和方向,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必须严格按《预算法》办事,实现预算管理的 科学 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3、管理科学依据:将管理科学引入预算过程。现代社会早已步入管理 时代 ,理论家和实际部门的工作者一致主张国家预算制度应融合进更多的 分析 管理 方法 ,以便预算资源的使用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从管理角度讲,应强调预算过程的功能性,包含预算的控制、管理与规划等因素。例如:将预算编制形式由传统的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的汇总预算改为部门和项目编制的部门预算,编制零基预算、综合预算、标准周期预算等,其最终目的在于将预算从被动地以资金支持政府行政改为积极地参与决定政府行政计划和活动,使预算成为理论决策的一项工具,提高政府公共决策的成效。 (二)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依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职能转变,对预算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政府职能由过去主要管理国有经济转变到管理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公共事务和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对国有资产进行间接管理。相应地其财政职能和范围由过去的统收统支,包揽一切,逐步得以转变。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规范政府分配,完善政府职能,适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2、 目前 的财政运行状况迫切要求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我国目前财政收支的矛盾比较尖锐,一个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的税收贡献水平较低,财政收入的增长受到制约,财力增长的有限性和支出需求的迫切性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基本特征。尤其是我国改革正进入关键时期,财政支出的压力空前加大,只有通过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合理配置财力资源,才能使收支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公共财政导向下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 内容 (一)预算编制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改革预算编制 方法 ,实行部门预算。与以往的预算编制方法相比,部门预算更适应监督管理的需要:一是使预算编制的时间大为提前;二是一个部门形成一本预算;三是预算编制方式由以前的部门替下属单位代编,改为从基层单位逐级编制逐级汇总;四是预算批复方式从原来的由财政部各业务司(局)及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各自独立地向各部门批复改为由财政部预算司统一批复预算。 2、改变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推行零基预算。在部门收入预算中,根据 经济 发展 状况,按收入类别逐项核定。对部门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要核定到单位和项目。部门支出预算按资金用途的不同,类别核定,汇总而成。 3、扩大预算编制的范围,实行综合财政预算。4、改进编制程序。保证编制预算的准备期间,使预算编制更为 科学 合理。此外,各地还实行了一系列其他预算编制的改革措施。如海南省实行的标准收入预算法,安徽省的预算加听证方法,四川省的复式预算制度等。虽然改革的深度不尽一致,但都卓有成效,丰富了预算编制改革的内容,为下一步全面推行预算编制各项改革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及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 社会 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的形式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法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近年来,各地财政部门及中央有关部门参照国际惯例,按照国务院有关精神和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积极开展政府采购试点工作,在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以及组织实施政府采购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三)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与分散的国库收付制度相对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财政统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二是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三是建立高效的预算执行机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在这一制度下,财政收支实现了规范管理,收入不能任意退库,支出得到事前监督,资金使用效益也明显提高。 (四)提高预算执行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在新的财政改革中,我们要强调一个 问题 ,即淡化决算、强化预算。可能以后决算就是一道审计旧档,而预算在各个具体项目的设置上事先经过了专门委员会的充分讨论、体现了公众意愿,是极其严肃的,执行起来也就非常严格,甚至基本上不留弹性。另外,在今后的预算执行上存在一个趋势,即更多的单位和项目将只见数字不见钱。比如,单位需要的设备、办公用品及服务纳入以招标为基本方式的政府公开采购的渠道。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物品的好处是一目了然的。它使预算支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强了透明度和规范化,以竞争求得“价廉物美质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吃回扣”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滋生。 实行单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在技术上也为实现预算的完整性提供了保证。从发展前景看,实现预算的完整性经历两个阶段,从“三而一”到“二而一”,即第一阶段预算外和预算内两概念仍保留,但制度外的,包括人们称之为“小金库”的财力将清理整顿,纳入预算外的轨道。再往前发展,预算外的财力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会逐渐规范化,随着条件进一步成熟,也会分步纳入预算内,这就是第二阶段,达到“二而一”,从而最终达到预算的完整性。 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一个需要逐步探索的领域,即预算执行中总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修改和调整。如何强化这方面的管理,值得 研究 。我们在强化预算、淡化决算这个大前提下,做了种种严格界定后,还必须承认,预算里仍需留有一个机动的余地,过去体现为预备类,以后不管叫什么,总还会有一个相机决策的弹性区间。这个区间如何掌握,资金管理形式和决策程序如何设置,还需进一步探讨。 四。预算改革的 影响 公共财政导向下预算改革的全面推开,会对财政部门及国家其他相关部门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1、对财政部门来说,这是一场深刻的“革自己的命”的制度变革。经过改革使自己头上“财神爷”的光环暗淡下来,把理财中“分小钱”的弹性空间不断压缩,让其它方面和公众越来越自觉、有效地监督财政部门,这是革自己的命。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并且这种改革晚做不如早做,这是为适应全局与长远的要求,从压缩弹性空间和提高规范化程度入手革自己的命。 2、这也是革部门和预算单位既得利益的命。在今后为保证预算的完整性,提高透明度,提高整个预算管理的科学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会压缩某些政府和预算单位既得利益的空间。这虽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对整个社会成员和 中国 现代 化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是有好处的。 3、改革后,必然要求加快推进财政税收管理的现代化建设,随之也就对财政税收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过去的老办法做财税工作越来越难,同时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今后势必要引入到中国来运用。所以要求财税干部必须掌握一系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 4、今后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者会逐渐分离。管编制不管执行,管执行不管编制,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制约。同时,还将建立和发展一套监督系统,独立地行使其监督职能。这样形成三套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系统,体现了公共财政导向下规范的权力制衡,从而保证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意愿真正得以实现。 5、在机构调整方面必然有新的要求。体现在为社会公众和所有纳税人服务的意向,为所有相关部门的业务开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使各部门在办理事务时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可见,实行公共财政导向下的预算管理改革,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规范了政府行为,将有力地推进依法治国在理财系统中的贯彻落实。第二,它提高了政府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率。第三,在反腐倡廉方面,依靠制度的建立,能减少腐败的滋生,使政府和财税工作人员真正归位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从而减少权钱交易、舞弊等违法乱纪行为的空间。第四,它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以理财的民主化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第五,它是一个显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配套改革的组成部分。 看了“公共组织预算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有关预算管理论文 2. 有关国家预算管理论文 3. 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4. 公共组织论文(2) 5. 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论文
如何搞好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 一、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意义 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竣工阶段都关 系到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统计资料显示,在项目决策阶段及设计阶段,影响建设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为30%-75%,而在实施阶段影响建设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仅 为5%-25%。显而易见,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项目实施之前的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项目决策是决定因素,而设计则是关键因素。 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积极的意义是要促进建设、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对保证和加速思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二、控制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措施 建 设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就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工程发包阶段、合同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造价的发生额控制在批准的工程造价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 差,保证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够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最终实现使竣工决算控制在审定的概算额内,避免 “三超”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贯穿 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但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该项目的工程造价有得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评选、设备选用等,直 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大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最高,即达到80-90%。因此,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内 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 1、编制投资估算的必要性 投 资估算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决策性的文件,它是研究、分析建设项目的经济效果的重要依据。在可靠性研究报告批准后,估算就作为设计任务 下达的投资限额,对初步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并作为奖金筹措及向银行贷款的依据。因此,在经济工作中应该实事求是的反映设计内容,反映建设地区的经济状 况,从估算开始就要正确完整地反映工程项目的建设投资。 2、投资估算必须是设计的真实反映 在投资估算中,应该实事求是的反映 设计内容,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工程规模和项目内容上真实反映设计意图。主要工艺要进行多方案比较,方案要优化,设计方案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更应合 理。所以工程经济人员从建设方案的优选开始,就应该渗透到设计的全过程中去,按照工程造价管理的原则,合理预测投资估算中各种动态因素的变化,尽可能打足 投资不留缺口,这是编制投资估算工作的关键,也是下阶段的重要依据。 (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工程设计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性环节,是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 1、优化设计方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设 计质量和尝试是否达到国家规定、功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多少,而且在建成交付 使用后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国外专家指出,虽然设计费用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很小,不到1%,但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达到75%。很显然,搞好工程设计阶 段的造价控制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重施工、轻设计的观念必须克服,控制工程费用应从设计抓起。因此,建设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要重视设计方 案的优化,利用各种指标对厂区总平面图设计、工业建筑的空间平面设计进行分析比较,这两方面的设计不仅对工程造价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施工及投产后的生 产、经营都有重大影响。在选择工艺技术方案时,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前提,积极而稳妥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一般 来说,先进的技术方案劳动生产率高、产品质量好,但是所需的投资较大,因此,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 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在工业建设项目中,设备投资约占建设投资的40%-50%,在设备设计与造型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生产的 设备,尽量立足国内,对于需要进口的设备应注意与工艺流程相适应和与有关设备配套,不要重复引进。 2、对工程项目实行限额设计 控 制工程造价,在设计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 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分解投资和工程量是实行限额设计 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它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个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 制和管理,也同时实现了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与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初步设计阶段应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进行限额设计,控制概算不超过投资估算,主要是对工程是和设备、材质的控制。为此,初步设计阶段 的限额设计工程量应以可行性研究阶段审定的设计工程量和设备、材质标准为依据,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不易确定的某些工程量,可参照设计和通用设计或类似已建工 程的实物工程量确定。在初步设计限额中,各专业设计人员要增强工程造价意识,严格按照限额设计所分解的投资额和控制工程量以及保证使用功能的条件下进行设 计,力求将工程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内。为鼓励、促进将工程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内。为鼓励、促进设计人员做好设计方案选择,要把竞争机制引入设计 中,实行设计招标,促进设计人员增强竞争意识,增加危机感和紧迫感,克服和杜绝方案比选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及经验主义。 (三)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工 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是建筑物实体形成阶段,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主要阶段。工程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施工周期,政策性变化,材料设备价格,市场 供求波动大等等。。要提高建设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发挥投资效益,就要在工程实施阶段加强工程建设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从而加强了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全方位、 全过程的造价控制。由于建设工程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变性的特点,工程实施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费用。 1、有效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经济签证 在 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进行有产的控制。为防止在施工图设计中产生漏洞,除在审核时把关外,还应在甲乙方的图纸会审、设计 院的技术咨询中消除,总之,应消灭在开工之前。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就越大。为此,必须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可能把设计变 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尤其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更要用先算帐后变更的办法解决,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2、严格审核工程施工图预算 根据施工图设计的进度计划和现场施工的实际进度,及时核定施工图预算。对于预算超出相应概算的施工图设计部分,要加以详细分析,找出原因,并及时与项目负责人通气,调整或修正控制目标,对工程造价实施动态控制。 3、择优确定专业分包单位,防止少数垄断性行业任意抬价。 在 工程建设中,有些特殊专业工种不得不委托专业施工单位承担,如变赔电所安装工程、通讯工程、绿化工程等,而这些行业往往又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如:每个建 设项目的变配电系统必须由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负责从设备采购到安装高度的总承包。而且价格是一口价。在这些项目中,首先应该尊重供电部门的“规定”,由他 们总承包变配电系统,另一方面要求允许另一家供货商参与竞争,最后终于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设备采购价比借贷 电局原先指定厂商的报价降了20%左右。 4、深入现场,收集和掌握施工有关资料 在 工程施工过程,审价人员和费用控制人员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照图纸察看施工情况,有时与监理、总承包方及施工人员进行座谈,了解、收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及 时掌握现场施工动态;协助业主及时审核因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发生的费用,相应调整控制目标,并为最终的工程总结算提供依据和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三、结尾 建设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才能提高投资效益。 我 国已加入WTO,正有逐步尝试实施国际通行的做法,有的地方开始工程量清单报价的试点工作,我们进入国际市场时不会手足无措。应加快工程造价领域的立法, 使工程造价行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避免“入世”后带来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WTO具体规则和条文,认真研究WTO成员国主 要的对手态势,树立国际化意识以适应加入WTO后引发的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和新要求。
从预算意识问题方面来理解全面预算 预算是指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时期的经营计划,未来某一时期一般指一个会计期间,可以是月、季或年度,简单地说就是把企业的经营计划通过货币化的形式来体现出来。 全面预算就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把预算的手段纳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围绕行业或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对各类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资源配置进行预测、控制和管理。 但就是这个全面预算的定义,到目前,有很多企业还不能准确的把握,以至于单纯的认为预算只是财务行为,应该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全面预算管理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预算内容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方面。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科研开发以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作用主要是从财务角度为各部门、各业务预算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而非代替具体的部门去编制预算。 企业推行预算管理的真正主旨是利用预算在计划、协调、控制、考核方面的工具特性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有的企业负责人简单地把“全面预算”定位为“财务预算”,甚至定位为“财务部门的预算”,甚至认为预算管理就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事实上,尽管各种预算最终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管理决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部门的作用主要是从财务角度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从而使预算管理的全面控制约束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最终导致全面预算管理陷入困境。也有很多企业认为预算与公司的战略关系不大,从而缺乏明确手段对公司整体战略、发展目标和年度计划的进展状况进行细化。有句老话:“三分战略,七分执行”。重战略而疏执行,往往会使有价值的战略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会使企业的发展与其设计的战略南辕北辙。相反的,企业制定预算却没明确公司的战略方针,一样也无济于事。因此企业通过全面预算可以使企业的长期战略和年度行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目标和各级单位的具体行动相结合,从而实现“化战略为行动”。 认为预算只是编给上级或领导看的,与实际工作没什么关联。其实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不单单是给上级或领导看,重要的是它能明确各单位的分工,能够减少各单位操作中的隔阂,防止部门之间出现不协调的现象,从而提高运作效率。预算能表明企业内部各级、各部门、各成员怎样工作才能达成企业的总体目标,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之间预算信息的传递、协调可以引导企业的整体活动,有效地避免无序的部门行为,通过预算编制协调企业资源,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并通过预算的执行控制、分析、调整,使企业实现整体战略目标。 解决决策层和执行层的权限划分、职责定位致关重要,为此,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成为必然。因此一开始企业就应该对预算的定义来理解透才能完善的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假若企业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那么一定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亲,你收到答案了吗....能分享一下不?